CN115380477A -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0477A
CN115380477A CN202180027213.1A CN202180027213A CN115380477A CN 115380477 A CN115380477 A CN 115380477A CN 202180027213 A CN202180027213 A CN 202180027213A CN 115380477 A CN115380477 A CN 115380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ignal
wiring
side electrode
signal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72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松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80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04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6Circuits for coupling, blocking, or by-passing of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75Ladder networks, e.g. electric wav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16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5K1/023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using auxiliary mounted passive components or auxiliary substances
    • H05K1/0233Filters, inductors or a magnetic substan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37High frequency adaptations
    • H05K1/0245Lay-out of balanced signal pairs, e.g. differential lines or twisted l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37High frequency adaptations
    • H05K1/025Impedance arrangements, e.g. impedance matching, reduction of parasitic impedance
    • H05K1/0253Impedance adaptations of transmission lines by special lay-out of power planes, e.g. provid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1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具有:信号侧电极;第1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一侧连接;第2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另一侧连接;电源侧电极,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连接;以及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电源侧电极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信号侧电极和所述第2信号线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经由所述信号侧电极、所述电子零件以及所述电源侧电极传输电力。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同轴电缆将监视用电路和摄像机用电路之间连接,在同轴电缆上使信号和电源重叠并传输。在信号线的路径上,在收发用IC附近配置直流截止用的电容器,另外,在电源线上通过在与信号线的连接点插入有源滤波器,根据滤波器频率的范围进行信号和电源的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18744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难以将滤波器频率的范围扩展到高频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具有:信号侧电极;第1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一侧连接;第2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另一侧连接;电源侧电极,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连接;以及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电源侧电极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信号侧电极和所述第2信号线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优选经由所述信号侧电极、所述电子零件以及所述电源侧电极传输电力。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具有:第1电极;第1信号线,其与所述第1电极的一侧连接;第2信号线,其与所述第1电极的另一侧连接;第2电极;第3信号线,其与所述第2电极的一侧连接;第4信号线,其与所述第2电极的另一侧连接;第3电极以及第4电极,它们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连接;第1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第3电极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以及第2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第4电极和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电容耦合,所述第1信号线和所述第2信号线构成第1差动布线,所述第3信号线和所述第4信号线构成第2差动布线,所述第1差动布线和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差动布线和所述第2电极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所述第1差动布线和所述第2差动布线优选从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经由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传输电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滤波器频率的范围扩展到高频侧。
上述以外的课题、构成及效果通过以下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的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比较例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图。
图2的(A)、(B)是表示比较例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等效电路以及阻抗分布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4的(A)、(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基板上配置了滤波器零件的状态的印刷基板截面图。
图5的(A)、(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等效电路、信号传输装置的S参数分布的图。
图6的(A)、(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通过特性(S 21)、滤波器特性(S31)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9的(A)、(B)、(C)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电场的变化的图,是表示信号通过特性(S21)、滤波器特性(S31)的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4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5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6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电路的电路构成的图。
图17的(A)、(B)是在第10实施方式的基板上配置了滤波器零件的状态的印刷基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记载和附图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且为了说明的明确化,进行适当省略和简化。本发明也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各构成要素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有时不代表实际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因此,本发明不限于附图中公开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
在存在多个具有相同或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的情况下,有时对相同的符号赋予不同的下标来进行说明。但是,在不需要区别这些多个构成要素的情况下,有时省略下标来进行说明。
[比较例]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之前,说明与本实施方式对比的比较例。
图1是比较例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构成图。信号传输装置在图中左侧的信号线1-1和图中右侧的信号线1-2的中央分支,经由由滤波器零件2-1~2-3构成的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与电源布线5连接。信号线1-1、1-2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与通信LSI等设备连接。滤波器零件2-1是在信号侧电极3和电源侧电极4之间配置PoC滤波器零件而构成。PoC是Powerover Coaxial cable的缩写。PoC滤波器零件是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滤波器零件2-2~2-3也是同样的构成,但大多采用使用了尺寸以及特性不同的PoC滤波器零件的构成。滤波器零件2-1的信号侧电极3与信号线1-1、1-2连接。滤波器零件2-1的电源侧电极4经由滤波器零件2-2~2-3与电源布线5连接。
图2的(A)表示信号传输装置的等效电路。图2的(B)表示信号传输装置的阻抗分布。在图2的(B)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阻抗。
如图2的(A)所示,滤波器零件不是通过单纯的电感来表现,而是通过与电感串联的电阻分量、进而寄生电容分量与电感并联的电路来表现。即,滤波器零件2-1~2-3是并联LC电路。如图2的(B)所示,具有在由电感L和电容C决定的反谐振频率下取得阻抗的极大值那样的山形的阻抗分布。滤波器零件2-1~2-3的阻抗分布分别为L1~L3,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的合成阻抗分布为L。
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的作用在于通过将相对于信号线1具有足够高的阻抗的零件插入到与电源布线5的连接点,来防止能量传递到电源布线5侧。作为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的功能,需要使信号能量存在的滤波器频率范围(信号传输用频率范围)成为基准阻抗Z0以上的阻抗。另一方面,由于单一的滤波器零件的阻抗不能覆盖宽的频率范围,因此通过使用多个反谐振频率不同的零件来扩展滤波器频率范围。图2的(B)表示通过使用3个滤波器零件2-1~2-3来扩展滤波器频率范围的例子。通过将反谐振频率最高的滤波器零件2-1设置在与信号线1-1、1-2的连接点上,起到防止高频能量泄漏的作用。
但是,在该比较例中,如果要将滤波器频率范围扩展到高频侧,则必须进行反谐振频率高的零件的活用,但在滤波器零件2-1~2-3的构造上,提高反谐振频率是有限的,例如,难以将滤波器构成到10GHz电平的滤波器频率范围。
根据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在这样的信号传输装置中,例如能够提供低成本地在印刷布线基板上形成与超过10Gbps那样的高速信号对应的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的构造。
[第1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100的构成的图。
如图3所示,在基板11上通过印刷布线形成信号线1-1、1-2。该信号线1-1、1-2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是与通信LSI等设备连接的布线。在该信号线1-1与信号线1-2之间连接有构成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的滤波器零件2-1,进一步地,经由滤波器零件2-1与电源布线5连接。电源布线5与未图示的电源IC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信号、电源分离滤波器有时仅图示滤波器零件2-1,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比较例所示的滤波器零件2-2~2-3等。
滤波器零件2-1具备信号侧电极3、和与信号侧电极3成对的、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2与信号侧电极3连接的电源侧电极4。信号线1-1与信号侧电极3的一侧连接,信号线1-2与信号侧电极3的另一侧连接。在电源侧电极4上,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分别经由比电极图案6-1、6-2细的布线图案7-1、7-2连接有电极图案6-1、6-2。
信号线1-1、1-2经由信号侧电极3、电子零件2以及电源侧电极4与电源布线5连接。由此,从电源IC输出的电源用的电力经由电源布线5、电源侧电极4、信号侧电极3以及电子零件2传递到传输信号线1-1、1-2,并经由传输信号线1-1、1-2供给到作为它们的连接目的地的LSI等设备。即,传输信号线1-1、1-2经由信号侧电极3、电子零件2以及电源侧电极4,在电源IC和连接目的地的设备之间传输电力。
由信号侧电极3、电子零件2、电源侧电极4构成的滤波器零件2-1配置在基板11上的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上。另一方面,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1、6-2与基板11的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配置。即,电极图案6-1、6-2作为将电源侧电极4和接地布线8-1电容耦合的电容耦合部6而发挥功能。换言之,电容耦合部6具备第1电容耦合部(电极图案6-1)和第2电容耦合部(电极图案6-2)。而且,第1电容耦合部设置在信号侧电极3和信号线1-1的连接部位a的外侧,将电源侧电极4和接地布线8-1电容耦合。第2电容耦合部设置在信号侧电极3和信号线1-2的连接部位b的外侧,将电源侧电极4和接地布线8-1电容耦合。
图4是在基板11上配置了滤波器零件2-1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的(A)表示其侧视图,图4的(B)表示其后视图。图4的(A)是图3的X-X线的截面图,图4的(B)是图3的Y-Y线的截面图。
基板11是多层布线基板,基板11的表层是滤波器零件2-1的搭载面,在其正下方具有接地布线层8-1。在图4的(A)中记载了在接地布线层8-1的更下层也设置了接地布线层8-2的例子,但该层也可以是信号层。如图4的(A)所示,在信号侧电极3、电子零件2、电源侧电极4的正下方设置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以不产生不需要的寄生电容。
另一方面,如图4的(B)所示,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1、6-2的正下方存在接地布线层8-1。即,电极图案6-1、6-2与接地布线层8-1形成平行平板,作为电容耦合部6发挥作用。
图5的(A)表示信号传输装置100的等效电路。图5的(B)表示信号传输装置100的S参数分布。在图5的(B)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S参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A)所示,在初级的滤波器零件2-1的电源侧电极4上追加电容耦合部6。由此,通过防止经由滤波器零件2-1的寄生电容泄漏到电源侧的高频电流的流入,使滤波器性能宽带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的(B)所示,通过将电容耦合部6追加到初级的滤波器零件2-1的电源侧电极4上,即使与比较例相比,信号通过特性(S21)也几乎不产生影响。并且,与比较例相比,滤波器特性(S31)能够扩展到高频的滤波器频率范围。
图6的(A)是表示信号通过特性(S21)的图,图6的(B)是表示滤波器特性(S31)的图。如图6的(A)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电容耦合部6追加到初级的滤波器零件2-1的电源侧电极4上,信号通过特性(S21)几乎不产生影响。并且,如图6的(B)所示,能够确认滤波器特性(S31)有改善的倾向。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通过使电极图案6-1、6-2与接地布线8相对,形成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实现电容耦合部6。电极图案6-1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分别经由比电极图案6-1、6-2细的布线图案7-1、7-2连接有电极图案6-1、6-2。通过设置电容耦合部6而追加的电容为0.1pF~数pF左右,有助于改善10GHz频段的滤波器性能。另外,优选电极图案6-1、6-2的位置分别靠近信号线1-1、1-2侧。另外,优选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1、6-2左右对称。关于这些配置的理由,在第2实施方式中还包含电磁场解析的结果来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滤波器频率的范围扩展到高频侧,而且,能够仅通过基板11的图案布线来构成电容耦合部6,另外,由于是非常小的图案布线,所以对基板11的面积几乎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加追加成本。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8、图9说明第2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设置了电极图案6-1、6-2,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设置电极图案6-1、6-2、6-3、6-4。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滤波器性能。
如果为了高频区域的特性改善而增大电容耦合部6的电极图案的尺寸,则产生与电极图案的大小对应的共振,因此优选设置多个小的电极图案。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电源侧电极4的左右各设置2个电极图案6-1、6-2、6-3、6-4,共计4个。而且,通过使电极图案6-1、6-2、6-3、6-4与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形成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实现电容耦合部6。另外,电极图案不限于4个,也可以设置更多的电极图案。
图9的(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信号线1-1、1-2中流过高频电流时的电场的变化的图。用虚线表示通过电磁场解析求出的电场E的变化。
当流过信号线1-1、1-2的电流到达信号侧电极3时,产生电场E的紊乱。这是因为由于信号侧电极3的存在,布线宽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为了信号侧电极3的阻抗匹配而在信号侧电极3正下方设置了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因此返回电流变得不连续。该电场E的紊乱与最近的电源侧电极4耦合,造成高频电流的泄漏。为了使该泄漏电流立即流入接地布线,配置在两端的电容耦合部6发挥效果。信号线1-1、1-2上的高频电流双向流动,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发生耦合,因此电容耦合部6需要对称配置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另外,由于来自信号侧电极3的耦合,优选电源侧电极4的电容耦合部6位于信号线1-1、1-2侧。例如,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电极图案6-1、6-2为两个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将电极图案6-1、6-2配置在信号线1-1、1-2侧。在电极图案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将电极图案配置在信号线1-1、1-2侧。
图9的(B)是表示信号通过特性(S21)的图,图9的(C)是表示滤波器特性(S31)的图。
如图9的(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由多个电极图案构成电容耦合部6,信号通过特性(S21)几乎不产生影响。并且,如图9的(C)所示,可以确认滤波器特性(S31)有改善的倾向。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0说明第3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扩展电源侧电极4的宽度W来形成电容耦合部6。电源侧电极4的宽度W比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的宽度大。由此,与接地布线重叠的电源侧电极4的两端部与接地布线相对,从而成为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形成电容耦合部6(6-5、6-6)。
将其宽度W仅扩展比电源侧电极4的尺寸宽例如10%左右,就能形成0.1~0.3pF左右的电容,因此用简单的构成就能得到显著的效果。信号侧电极3被设为收纳于接地布线的去除部9的宽度中的尺寸。换言之,使电源侧电极4的宽度W比信号侧电极3的宽度大。另外,滤波器零件2-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说明第4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电源侧电极以及信号侧电极3的宽度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电源侧电极4的正下方的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比信号侧电极3的正下方的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的宽度窄。由此,与接地布线重叠的电源侧电极4的两端部6-5、6-6与接地布线相对,从而成为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形成电容耦合部6。信号侧电极3被设为收纳于接地布线的去除部9的宽度中的尺寸。另外,滤波器零件2-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仅通过对接地布线下功夫的简单的构成就能得到显著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2说明第5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增大电源侧电极4的尺寸来形成电容耦合部6。在这种情况下,以电源侧电极4的靠近信号线1-1、1-2一侧的面积变宽的方式将电源侧电极4做成梯形形状。电源侧电极4的梯形的宽幅部分6-5、6-6比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的宽度大。由此,与接地布线重叠的电源侧电极4的宽幅部分6-5、6-6与接地布线相对,从而成为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形成电容耦合部6。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电源侧电极4设为梯形形状的简单的构成就能得到显著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13说明第6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增大电源侧电极4的尺寸来形成电容耦合部6。在这种情况下,以电源侧电极4的靠近信号线1-1、1-2一侧的面积变宽的方式在电源侧电极4上形成突起部6-5、6-6。电源侧电极4的突起部6-5、6-6比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的宽度大。由此,与接地布线重叠的电源侧电极4的突起部6-5、6-6与接地布线相对,从而成为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形成电容耦合部6。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电源侧电极4设为突起部6-5、6-6的简单的构成就能得到显著的效果。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说明第7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差动信号线的电源重叠中活用了信号传输装置100,作为这样的活用方式,例如有PoDL(Power over Data Line)。
由信号侧电极3-1、电子零件2-1、电源侧电极4-1构成的滤波器零件21配置在基板11上的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1上。而且,信号侧电极3-1与P侧布线1-1、1-2连接。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1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1、6-2与基板11的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配置。即,电极图案6-1、6-2作为将电源侧电极4-1和接地布线8-1电容耦合的电容耦合部6而发挥功能。
由信号侧电极3-2、电子零件2-2、电源侧电极4-2构成的滤波器零件22配置在基板11上的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2上。而且,信号侧电极3-2与N侧布线1-3、1-4连接。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2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3、6-4与基板11的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配置。即,电极图案6-3、6-4作为将电源侧电极4-2和接地布线电容耦合的电容耦合部6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将信号传输装置100活用于对差动信号线的电源重叠。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5说明第8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与面向更高频的差动布线的PoDL对应的例子。在更高的频率下,如果在P侧布线1-1、1-2和N侧布线1-3、1-4中使用单独的滤波器零件,则由于滤波器零件的偏差引起的零件间特性差,有可能产生共模分量,因此活用4端子的单一滤波器零件10。
如图15所示,具备与第1电极3-1的一侧连接的第1信号线1-1和与第1电极3-1的另一侧连接的第2信号线1-2。进一步地,具备与第2电极3-2的一侧连接的第3信号线1-3和与第2电极3-2的另一侧连接的第4信号线1-4。第1信号线1-1和第2信号线1-2是P侧布线。第3信号线1-3和第4信号线1-4是N侧布线。
单一滤波器零件10具备第3电极4-1以及第4电极4-2,它们与第1电极3-1以及第2电极3-2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第1电极3-1以及第2电极3-2连接。
单一滤波器零件10配置在接地布线的除去部9上。而且,具备将第3电极4-1和接地布线电容耦合的第1电容耦合部6-1、6-2以及将第4电极4-2和接地布线电容耦合的第2电容耦合部6-3、6-4。设置在第3电极4-1两侧的第1电容耦合部6-1、6-2与基板11的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配置,将第3电极4-1和接地布线电容耦合。设置在第4电极4-2两侧的第2电容耦合部6-3、6-4与基板11的接地布线8-1(参照图4)相对配置,将第4电极4-2和接地布线电容耦合。
第1信号线1-1和第2信号线1-2构成第1差动布线,第3信号线1-3和第4信号线1-4构成第2差动布线。并且,第1差动布线和第1电极3-1、以及第2差动布线和第2电极3-2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第1差动布线和第2差动布线从第3电极4-1和第4电极4-2经由第1电极3-1和第2电极3-2传输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一个单一滤波器零件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多个单一滤波器零件10串联连接而与电源布线5-1、5-2连接。在该情况下,与第1差动布线和第2差动布线连接的初级的单一滤波器零件10具备第1电容耦合部6-1、6-2以及第2电容耦合部6-3、6-4,但后级的单一滤波器零件10不具备电容耦合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用了单一滤波器零件10,所以与使用多个滤波器零件10相比,能够抑制零件的偏差引起的零件间特性差导致的共模分量。
[第9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信号传输电路1000的电路构成的图。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电路1000应用了在第1~第8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信号传输装置100。
如图16所示,信号传输电路1000通过同轴电缆18连接摄像机部19和ECU模块20而构成。使用同轴电缆18从ECU模块20向摄像机部19供给电源,并且经由同轴电缆18主要从摄像机部19向ECU模块20高速地传输信号。
摄像机部19具备摄像机16、图像IC13-1、串行化器14和电容器12-1。由摄像机16拍摄的图像数据由图像IC13-1进行图像处理,由串行化器14转换为串行数据,经由直流切断用的电容器12-1,向同轴电缆18传输。另一方面,经由同轴电缆18供给的电源经由信号传输装置100供给到DCDC转换器17-1。DCDC转换器17-1向摄像机16、图像IC13-1以及串行化器14供给电力。信号传输装置100具备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容耦合部6。
ECU模块20具备电容器12-2、串并转换器15和控制IC13-2。向ECU模块20传输的信号经由直流切断用的电容器12-2向串并转换器15传输,由串并转换器15转换为并行数据,并向控制IC13-2输入。另一方面,DCDC转换器17-2接受来自电池等的供电,经由信号传输装置100向同轴电缆18供给规定的电源。信号传输装置100具备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容耦合部6。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摄像机部19以及ECU模块20双方使用了具备电容耦合部6的信号传输装置100,所以例如能够实现对应于10Gbps级的PoC的高速通信。
[第10实施方式]
图17是在基板11上配置了滤波器零件2-1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7的(A)表示其侧视图,图17的(B)表示其后视图。对与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多层布线构造的基板11的构成不同。
如图17的(A)所示,基板11的表层是滤波器零件2-1的搭载面,在其正下方具有电源布线层23。进一步地,在电源布线层23的下层设置接地布线层8。在这样的多层布线构造的基板11的情况下,由于电源布线层23与接地布线层8之间是非常大的平行平板并且具有电容,所以等价于在高频下以低阻抗连接。在这样的构成的基板11中,即使在滤波器零件2-1的正下方设置电源布线的除去部9,也能够得到与在第1实施方式等中所述的相同的效果。
如图17的(B)所示,在设置在电源侧电极4的两侧的电极图案6-1、6-2的正下方存在电源布线层23。即,电极图案6-1、6-2与电源布线层23形成平行平板,作为电容耦合部6发挥作用。
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应用于第1实施方式,也能够同样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覆盖仅通过滤波器零件的组合难以达到的超过10GHz的频率范围的信号传输装置100。进一步地,由于仅通过印刷布线基板的图案布线就能够构成,因此能够以低成本、高密度实现高性能化。这样的信号传输装置100能够应用于以车载设备的摄像机和控制部之间的通信为代表,其他信息设备、基础设施用控制设备等在信号线上重叠电源而传输的各种产品领域。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信号传输装置100具有:信号侧电极3;第1信号线1-1,其与信号侧电极3的一侧连接;第2信号线1-2,其与信号侧电极3的另一侧连接;电源侧电极4,其与信号侧电极3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2与信号侧电极3连接;以及电容耦合部6,其将电源侧电极4和接地布线8-1、8-2或电源布线23电容耦合,第1信号线1-1、信号侧电极3和第2信号线1-2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第1信号线1-1以及第2信号线1-2经由信号侧电极3、电子零件2以及电源侧电极4传输电力。由此,能够将滤波器频率的范围扩展到高频侧。
(2)信号传输装置100具有第1电极3-1;第1信号线1-1,其与第1电极3-1的一侧连接;第2信号线1-2,其与第1电极3-1的另一侧连接;第3信号线1-3,其与第2电极3-2的一侧连接;第4信号线1-4,其与第2电极3-2的另一侧连接;第3电极4-1以及第4电极4-2,它们与第1电极3-1以及第2电极3-2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第1电极3-1以及第2电极3-2连接;第1电容耦合部6-1、6-2,其将第3电极4-1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以及第2电容耦合部6-3、6-4,其将第4电极4-2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第1信号线1-1和第2信号线1-2构成第1差动布线,第3信号线1-3和第4信号线1-4构成第2差动布线,第1差动布线和第1电极3-1、以及第2差动布线和第2电极3-2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第1差动布线和第2差动布线从第3电极4-1和第4电极4-2经由第1电极3-1和第2电极3-2传输电力。由此,能够将滤波器频率的范围扩展到高频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特征,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考虑到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也可以是组合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
符号说明
1-1、1-2…信号线,2、2-1、2-2、2-3…滤波器零件(电子零件),3、3-1、3-2…信号侧电极,4、4-1、4-2…电源侧电极,5…电源布线,6-1、6-2、6-3、6-4…电极图案,6、6-5、6-6…电容耦合部,7-1、7-2…布线图案,8-1、8-2…接地布线,9…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的除去部,11…基板,12-1、12-2…电容器,13-1…图像IC,13-2…控制IC,14…串行化器,15…串并转换器,16…摄像机,18…同轴电缆,19…摄像机部,20…ECU模块,22…滤波器零件,23…电源布线,100…信号传输装置,1000…信号传输电路。

Claims (12)

1.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信号侧电极;
第1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一侧连接;
第2信号线,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的另一侧连接;
电源侧电极,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所述信号侧电极连接;以及
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电源侧电极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
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信号侧电极和所述第2信号线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经由所述信号侧电极、所述电子零件以及所述电源侧电极传输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耦合部具备:
第1电容耦合部,其设置在所述信号侧电极与所述第1信号线的连接部位的外侧,将所述电源侧电极和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电容耦合;以及
第2电容耦合部,其设置在所述信号侧电极与所述第2信号线的连接部位的外侧,将所述电源侧电极和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电容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由与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相对的各个电极图案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图案通过比所述电极图案细的布线图案与所述电源侧电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分别由多个所述电极图案和连接各电极图案的多个所述布线图案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分别通过使所述电源侧电极的宽度比所述信号侧电极的宽度大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通过将所述电源侧电极的形状设为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的布线侧变宽的梯形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由在所述电源侧电极的两侧、并且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的布线侧变宽的突起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耦合部以及所述第2电容耦合部分别通过所述电源侧电极的正下方的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的除去部的宽度比所述信号侧电极的正下方的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的除去部的宽度窄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线以及所述第2信号线形成差动布线。
11.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电极;
第1信号线,其与所述第1电极的一侧连接;
第2信号线,其与所述第1电极的另一侧连接;
第2电极;
第3信号线,其与所述第2电极的一侧连接;
第4信号线,其与所述第2电极的另一侧连接;
第3电极以及第4电极,它们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成对、经由至少包含电感分量的电子零件与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连接;
第1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第3电极和接地布线或电源布线电容耦合;以及
第2电容耦合部,其将所述第4电极和所述接地布线或所述电源布线电容耦合,
所述第1信号线和所述第2信号线构成第1差动布线,
所述第3信号线和所述第4信号线构成第2差动布线,
所述第1差动布线和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差动布线和所述第2电极形成传输电信号的传输路径,所述第1差动布线和所述第2差动布线从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经由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传输电力。
12.一种信号传输电路,其通过同轴电缆连接摄像机和ECU模块,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ECU模块经由所述同轴电缆向所述摄像机进行电源供给,
经由所述同轴电缆在所述摄像机与所述ECU模块之间进行信号通信,
所述信号传输装置在所述摄像机和所述ECU模块的至少一方的基板上,具备进行所述信号通信和所述电源供给的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
CN202180027213.1A 2020-04-10 2021-02-26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Pending CN1153804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0830A JP2021168442A (ja) 2020-04-10 2020-04-10 信号伝送装置および信号伝送回路
JP2020-070830 2020-04-10
PCT/JP2021/007450 WO2021205775A1 (ja) 2020-04-10 2021-02-26 信号伝送装置および信号伝送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0477A true CN115380477A (zh) 2022-11-22

Family

ID=78022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7213.1A Pending CN115380477A (zh) 2020-04-10 2021-02-26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9255A1 (zh)
JP (1) JP2021168442A (zh)
CN (1) CN115380477A (zh)
DE (1) DE112021000952T5 (zh)
WO (1) WO20212057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0718A (ja) * 2011-07-29 2013-02-07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ジャンパ実装構造
US11285878B2 (en) * 2015-12-17 2022-03-29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vision system with camera line power fil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8442A (ja) 2021-10-21
DE112021000952T5 (de) 2022-12-15
WO2021205775A1 (ja) 2021-10-14
US20230179255A1 (en)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39845B1 (en) Common mode noise suppression circuit
US9264007B2 (en) Noise filter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US10687415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10263315B2 (en) Directional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WO2006022093A1 (ja) アンテナ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JP2007123744A (ja) 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
CN101897095A (zh) 用于保护高速接口的阻抗补偿esd电路及使用其的方法
JP4852979B2 (ja) フレックスリジッド基板、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光送受信装置
US7098759B2 (en) Harmonic spurious signal suppression filter
DE112012000657B4 (de) Hochfrequenzmodul
JP6249648B2 (ja) プリント回路板及び電子機器
CN113287225A (zh) 信号传输装置
CN109155623B (zh) 滤波器装置
CN115380477A (zh) 信号传输装置以及信号传输电路
JP5674363B2 (ja) ノイズ抑制構造を有する回路基板
WO2006134874A1 (ja) 伝送線路装置
US7906840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printed circuit boar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wiring structure
CN102637924B (zh) 印刷电路板
TW201414194A (zh) 帶通濾波器
JP3847578B2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
JP2004129053A (ja) Dcブロック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00113740A (ja) 信号接続
WO2022244324A1 (ja) 差動伝送基板および電力重畳差動データ通信装置
CN217522992U (zh) 多层布线板及具有其的车辆设备
CN102956945A (zh) 波导网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