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77719A -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77719A
CN115377719A CN202210528200.9A CN202210528200A CN115377719A CN 115377719 A CN115377719 A CN 115377719A CN 202210528200 A CN202210528200 A CN 202210528200A CN 115377719 A CN115377719 A CN 115377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late portion
connector
hous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82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大记
松元绚子
山田健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15377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77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5U-shaped sockets having inwardly bent legs, e.g. spade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端子的拔出及端子和壳体的破损,并能够将端子可靠地固定于壳体,且能够实现低高度化和小型化,结构简单,部件数少,制造简易,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端子。本发明的端子与电线的末端相连接,具有与电线的芯线相连接的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前端并与对接侧端子接触的截面呈“コ”字形的接触部。接触部包括:与主体部相连接的上板部;与上板部平行的下板部;连接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左右任一侧的端缘的侧板部;由上板部、下板部和侧板部限定三侧的前端嵌合凹部;从下板部的后端向斜下方延伸出的倾斜凸片;在倾斜凸片与上板部之间并沿接触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板部。

Description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在印刷电路板等基板上连接电缆等电线,会使用线对板连接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这样的线对板连接器将与电线的端部相连接的电线连接器与基板表面上安装的基板连接器相嵌合。
图13是表示以往的电线连接器与基板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中,801是电线连接器,其与在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上安装的基板连接器901相嵌合。
所述电线连接器801具有电线壳体811、安装于该电线壳体811的多根电线端子861。
并且,所述电线壳体811包括:主体部812;嵌合凸部814,从该主体部812向嵌合方向(图中的右方)凸出;多个端子插入孔813。该端子插入孔813是在所述主体部812和嵌合凸部814内穿过并沿嵌合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空腔,在各个端子插入孔813的内部插入并容纳各个电线端子861。此外,在所述电线壳体811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多个矛部815,该多个矛部815用于卡合端子插入孔813内容纳的电线端子861并防止其脱落。
另外,所述电线端子861是由分别与对应的电线891的前端相连接的金属板构成的构件,在嵌合方向前端侧,形成有大致箱状的接触部864。该接触部864包括位于上侧的上表面部864a和位于下侧的下表面部864b,在该下表面部864b的后端形成有与所述矛部815的前端卡合的卡合片869。
另一方面,所述基板连接器901具有基板壳体911和安装于该基板壳体911的多个基板端子961。
并且,所述基板壳体911包括开口于嵌合面(图中左侧面)的插入空间913。该插入空间913是沿嵌合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空腔,其内部安装有多个基板端子961。
另外,各个该基板端子961是冲切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包括尾部962、支撑部963、接触臂部964。所述尾部962的下端通过焊接与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连接垫相连接。另外,所述支撑部963固定于基板壳体911,并沿插入空间913的下表面延伸。并且,所述接触臂部964是接近插入空间913的上表面而延伸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构件。
如图所示,若电线连接器801与基板连接器901嵌合,则电线壳体811的嵌合凸部814的前端附近的部分插入基板壳体911的插入空间913内,并被未图示的锁定机构锁定。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持电线连接器801与基板连接器901的嵌合状态。另外,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进入对应的基板端子961的支撑部963与接触臂部964之间,所述接触部864的上表面部864a和下表面部864b与接触臂部964和支撑部963接触并导通。从而,电线891与安装有基板连接器901的基板相连接。并且,因为电线端子861的卡合片869与矛部815的前端卡合,所以,即使向电线891施加拉力,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从电线壳体811的端子插入孔813拔出电线端子86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5875号公报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线对板连接器中,如果在电线连接器801与基板连接器901嵌合的状态下强力拉伸电线891,则会因为有较大的力作用于矛部815,而导致矛部815变形,其前端与电线端子861的卡合片869之间的卡合松脱,所述前端可能会进入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的上表面部864a与下表面部864b之间的空间。并且,如果在矛部815的前端进入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中的空间的状态下强力拉伸电线891,则会导致矛部815破损,或者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破损,抑或以矛部815的前端进入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的空间的状态直接将矛部815与电线端子861结合。
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况,考虑增大矛部815使之不易变形,或者增大电线端子861的卡合片869使其与矛部815的前端的卡合不易解除,抑或增加电线端子861的接触部864的厚度使之不易破损。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部件、电子设备等的小型化,电线连接器801也在逐渐小型化,所以,矛部815及电线端子861等各个部分都必须非常精细,极难防止强力拉伸电线891时矛部815及电线端子861等各部分变形的发生以及矛部815与电线端子861之间卡合的解除。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通过解决所述以往的线对板连接器的问题,恰当地设置端子和壳体的形状及结构,从而,即便使端子和壳体小型化,也能够防止端子和壳体的矛部的卡合解除,并能够可靠地防止端子的拔出、端子和壳体的破损,还能够将端子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并实现低高度化和小型化,并且结构简单、部件数少、制造简易、成本低廉、可靠性高。
为此,一种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且与电线的末端相连接的端子,具有:主体部,与所述电线的芯线相连接;接触部,与该主体部的前端相连接,且与对接侧端子接触,截面呈“コ”字形。该接触部包括:上板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下板部,与该上板部平行;侧板部,连接所述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左右任一侧的侧端缘;前端嵌合凹部,由所述上板部、下板部和侧板部限定三侧;倾斜凸片,从所述下板部的后端向斜下方延伸出;中板部,在该倾斜凸片与上板部之间,沿所述接触部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中,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和下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对接侧端子的对接侧接触部接触。
在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中,并且,所述倾斜凸片的宽度与所述下板部的宽度相同。
在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中,所述上板部经由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相连接的截面呈“U”字形的基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中板部从所述基部的左右的侧壁中的一方的下端向所述侧板部延伸出,所述中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板部的后端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
在一种电线连接器中,包括所述端子和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安装有所述端子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嵌合凸部,从该壳体主体部延伸出;端子容纳孔,穿过所述壳体主体部和嵌合凸部而延伸,并插入有所述端子;壳体矛部,从所述壳体主体部延伸出。所述嵌合凸部包括:凹部进入部,容纳于插入至所述端子容纳孔内的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嵌合凹部内。所述壳体矛部包括:基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相连接;倾斜臂部,从该基端部向斜上方延伸出;抵接部,即该倾斜臂部的前端,能够与插入至所述端子容纳孔内的端子的倾斜凸片的后端相抵接。
其他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器中,所述壳体矛部的抵接部的宽度与所述端子的倾斜凸片的宽度大致相同。
在线对板连接器中,由电线连接器和与所述电线连接器嵌合的基板连接器组成,所述基板连接器安装于基板的表面,并具备:对接侧壳体,由绝缘性材料构成;对接侧端子,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与所述电线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且安装于所述对接侧壳体。所述对接侧壳体具有:嵌合凹部,其插入有所述电线连接器的壳体的嵌合凸部。所述对接侧端子具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对接侧壳体;对接侧接触部,从该固定部延伸出,并与所述电线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接触。该对接侧接触部包括与所述接触部的上板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上臂部和与所述接触部的下板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下臂部,并夹持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
根据本发明,即便使端子和壳体小型化,也能够防止端子和壳体的矛部的卡合解除,能够可靠地防止端子的拔出及端子和壳体的破损,并能够在壳体上可靠地固定端子,且能够实现低高度化和小型化,能够实现结构简单、部件数少、制造简易、成本低廉,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侧观察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2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3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侧观察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3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图,图4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
图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5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6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图,图6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的图,图7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c)是侧面图。
图8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的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8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剖图,亦是沿图9中A-A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剖图的立体图,亦是表示沿图9中A-A向视剖视图的立体图,图11的(a)与图11的(b)的观察角度互不相同。
图12是比较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剖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电线连接器与基板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连接器
11第一壳体
11a、111a上表面
11b、111b下表面
11r、111r后表面
12、112、183、812主体部
13端子容纳孔
13a上部
13b下部
13d虚设开口
14、814嵌合凸部
14a嵌合顶板部
14b嵌合底板部
14c横向隔板
14d纵向隔板
14e接触前端进入部
14s中间狭缝
15壳体矛部
15a基端部
15b倾斜臂部
15c抵接部
15d矛部狭缝
16a上狭缝
16b下狭缝
61第一端子
62第一固定部
62a电线压接部
63导线连接部
63a芯线压接部
65第一接触前端部
65a上板部
65b下板部
65c侧板部
65d前端嵌合凹部
65e端子矛部
65f中板部
65g槽部
91、891电线
91a绝缘包覆层
92芯线
101第二连接器
111第二壳体
111f前表面
112d辅助金属件固定孔
112f凸出部
113嵌合凹部
114前方凸出部
114a肩部
114c外侧鼓起部
115a上侧端子容纳槽
115b下侧端子容纳槽
115c引导凸部
116端子插入口
116a第二端子保持部
161第二端子
162、182、962尾部
163接触下臂部
163a下侧接触突起
164接触上臂部
164a上侧接触突起
165、184固定部
165a卡合突起
181辅助金属件
185肩压部
191基板
192连接垫
801电线连接器
811电线壳体
813端子插入孔
815矛部
861电线端子
864接触部
864a上表面部
864b下表面部
869卡合片
901基板连接器
911基板壳体
913插入空间
961基板端子
963支撑部
964接触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侧观察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侧观察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的图,图8是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的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和图3中,图2的(a)、图3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2的(b)、图3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图,图4中,图4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图,图4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图5中,图5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5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图,图6中,图6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图,图6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图7中,图7的(a)是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c)是侧面图,图8中,图8的(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8的(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附图中,1是本实施方式的线对板连接器中的一方即作为电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其是与具备多根电线91的电缆的末端相连接的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本实施方式的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方即作为对接侧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相嵌合。此外,该第二连接器101是一种安装于基板191的表面的表面安装型基板连接器。
本实施方式的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所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并电连接电线91和基板191。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是:电线91是信号线,所述电线91的与第一连接器1相反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电子设备等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是用于连接基板191的信号线的连接器,但是,所述电线91可以包括电源线、地线,所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也能够用作还连接电源线、地线的连接器。
另外,所述基板191例如是用于电子设备等的印刷电路板,也可以是在表面上直接设置电子元件的硅基板、碳化硅基板等,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基板。并且,所述电子设备例如是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车载导航设备、游戏机等,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电子设备。
在图示例子中,所述第二连接器101是所谓直角型基板连接器,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被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凸部14插入并嵌合的嵌合凹部113,以向与基板19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开口的状态安装在基板191的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器101并不局限于直角型连接器,还可以是所述嵌合凹部113以向上方(Z轴正方向)开口的状态安装在基板191的表面上的所谓直型(straight type)连接器,所述嵌合凹部113也可以呈向与基板191的表面交叉的斜向开口的状态,还可以呈向任何方向开口的状态。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设定所述第二连接器101为所谓直角型连接器来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理解为:用于说明线对板连接器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述并非绝对性的表述而是相对性的表述,其适合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的各部分呈图示姿势的情况,亦在该姿势变化时随姿势的变化而变换。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1通过作为绝缘性材料的合成树脂等树脂一体形成,并具有:作为壳体的第一壳体11,其具有大致扁平的长方体的整体形状;作为金属制端子的第一端子61,其安装于该第一壳体11。该第一端子61的数量与电线91的数量相对应,分别与对应的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此外,在图示例子中电线91为10根,但电线91的数量能够任意变更,例如,既可以小于或等于9根,也可以大于或等于11根。并且,在图示例子中,多根电线91沿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成一列,但并不必局限于此,例如,既可以配置为曲折交错状,也可以形成两列以上的列。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和冲切加工而一体形成的构件,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61具有:作为主体部的导线连接部63;作为电线连接部的第一固定部62,其与该导线连接部63的后端相连接;作为接触部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其与所述导线连接部63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导线连接部63是与作为电线91所具备的导线的芯线92电连接的部分,并具有压接固定芯线92的芯线压接部63a。此外,根据需要,能够通过施加焊料来更紧固地连接固定芯线92和芯线压接部63a。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62具有电线压接部62a,所述电线压接部62a从覆盖所述芯线92的周围的绝缘包覆层91a的周围压接并固定电线91。通过利用该电线压接部62a压接电线91,从而,第一端子61可靠地与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是与作为第二连接器101所具备的对接侧端子的第二端子161相接触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是一个大致从导线连接部63的前端(X轴正方向一端)向前方(X轴正方向)延伸出的截面呈“コ”字形的细长的方筒状部分,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具有:平板状的上板部65a,其与导线连接部63的前端(X轴正方向端)相连接,并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平板状的下板部65b,其与该上板部65a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平板状的侧板部65c,其连接所述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的左右任一侧(在图示例子中为Y轴负方向侧)的侧端边缘,并且,与所述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同样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端嵌合凹部65d,其由所述上板部65a、下板部65b和侧板部65c限定三侧而形成。
更加详细地讲,也可以说,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包括作为与导线连接部63的前端相连接的基部的截面呈“U”字形的槽部65g。所述上板部65a因与所述槽部65g的底壁的前端相连接,从而经由槽部65g与导线连接部63相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具有:端子矛部65e,其作为倾斜凸片,从所述下板部65b的后端(X轴负方向端)向斜下方延伸出;中板部65f,其在该端子矛部65e与上板部65a之间,沿所述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该中板部65f弯曲约90度与所述槽部65g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侧板部65c相反侧的侧壁)的下端相连接,并与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大致平行地向所述侧板部65c延伸出。并且,由所述上板部65a、下板部65b和侧板部65c限定三侧而形成的空腔中的从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到中板部65f为止的范围构成前端嵌合凹部65d,所述前端嵌合凹部65d供第一壳体11的作为凹部进入部的接触前端进入部14e相对地从前方进入并嵌合。
此外,因为侧板部65c的后端与所述槽部65g的左右侧壁中的另一个相连接,且前端嵌合凹部65d的截面呈“コ”字形,所以,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截面惯性矩(截面二次系数)大,刚性高,不易变形。而且,因为中板部65f的下表面与下板部65b的后端附近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从上方支撑下板部65b,所以,加强了下板部65b,使其不易向上变形。
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主体部12,其沿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嵌合凸部14,其从该主体部12向前方延伸出。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中形成有多个端子容纳孔13,所述端子容纳孔13开孔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后表面11r,并以从该后表面11r到嵌合凸部14的前端的方式穿过主体部12和嵌合凸部14地沿前后方向延伸。该端子容纳孔13是分别容纳与一根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的第一端子61及所述电线91的第一端子61的附近部分的空间,其以与电线91同样的设置方式形成与电线91同样的数量。从而,在图示例子中,10个端子容纳孔13沿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排列形成一列。此外,在第一壳体11的后表面11r上端子容纳孔13的行列的外侧,形成有虚设开口13d。
所述嵌合凸部14包括:1张平板状的横向隔板14c,其沿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多对纵向隔板14d,其从该横向隔板14c的上下两面的多处向上方及下方延伸出。并且,各端子容纳孔13中的嵌合凸部14的前端附近通过所述横向隔板14c被分割成上部13a和下部13b。另外,各端子容纳孔13的左右两侧被纵向隔板14d限定。
并且,作为顶板部的嵌合顶板部14a与向上方延伸出的纵向隔板14d的上端相连接。该嵌合顶板部14a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11a侧从主体部12向前方延伸出,在前后方向上跨越嵌合凸部14的几乎整个范围而存在,是用于限定所述端子容纳孔13的上部13a的上表面的部件,在与各个上部13a对应的位置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狭缝16a,在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嵌合顶板部14a被该上狭缝16a分割成多个。分割而成的各个嵌合顶板部14a呈从嵌合凸部14的基端附近延伸至前端的条形。并且,若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则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上臂部164穿过所述上狭缝16a进入端子容纳孔13的上部13a内。
另外,在向下方延伸出的纵向隔板14d的下端连接有作为底板部的嵌合底板部14b。该嵌合底板部14b从嵌合凸部14的前端向后方仅延伸规定的长度,是用于限定所述端子容纳孔13的下部13b的下表面的部件,该嵌合底板部14b在与各下部13b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狭缝16b,并在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被该下狭缝16b分成多个。并且,若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则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下臂部163穿过所述下狭缝16b进入端子容纳孔13的下部13b内。
并且,在从所述横向隔板14c的前端到后方仅规定长度的范围内,以壁厚的方式形成的接触前端进入部14e在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所述横向隔板14c的左右任一侧(图示例子中为Y轴负方向侧)侧端,沿纵向隔板14d,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间狭缝14s。该中间狭缝14s从横向隔板14c的基端延伸至前端附近,以使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侧板部65c得以进入。
并且,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壳体矛部15,所述壳体矛部15作为凸出片,在该下表面11b侧,从主体部12向前方延伸出。该壳体矛部15在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分别位于嵌合凸部14中的端子容纳孔13的下方。各个壳体矛部15呈从主体部12延伸出的条形,并通过形成于相邻的壳体矛部15之间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矛部狭缝15d相互分离。另外,各个壳体矛部15是悬臂梁状的构件,包括与主体部12相连接的基端部15a、从该基端部15a向斜上方延伸出的倾斜臂部15b以及作为该倾斜臂部15b的自由端(前端)且可与端子矛部65e的后端相抵接的抵接部15c。此外,该抵接部15c的宽度与端子矛部65e的宽度大致相同。
与各个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的第一端子61从第一壳体11的后表面11r侧插入并安装于对应的端子容纳孔13内。如图4所示,若第一端子61的安装完成,则形成下述状态: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到达嵌合凸部14的前端附近,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侧板部65c进入横向隔板14c上所形成的中间狭缝14s内,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在端子容纳孔13的上部13a内位于嵌合顶板部14a的下方,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下板部65b在端子容纳孔13的下部13b内位于嵌合底板部14b的上方,接触前端进入部14e进入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嵌合凹部65d内。由此,强化了第一接触前端部65,尤其,即使受到来自上下方向的力,也不会产生使上板部65a与下板部65b之间的间隔减小的变形。另外,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端子矛部65e形成下述状态:其宽度与下板部65b的宽度相同,位于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的前方,所述端子矛部65e的后端与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相向,与该抵接部15c接近或抵接。从而,若第一端子61的安装完成,则因为端子矛部65e与壳体矛部15相卡合,所以,即使有拉力作用于电线91,第一端子61也无法向后方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从端子容纳孔13内向后方将其拔出。
所述第二连接器10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具有:第二壳体111,其作为对接侧壳体,整体形状呈大致扁平的长方体;第二端子161,其作为金属制的对接侧端子,安装于该第二壳体111;辅助金属件181,其作为金属制的基板雌壳体安装用辅助金属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111。所述第二端子161的数量及配置能够任意设定,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设定其与所述第一端子61的数量及配置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切加工而一体形成的构件,其整体具有呈“コ”字形或“U”字形的侧面形状。并且,所述第二端子161具有:作为主体部的固定部165;尾部162,其作为基板连接部,从该固定部165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出;接触上臂部164和接触下臂部163,二者作为对接侧接触部,从所述固定部165向前方延伸出。并且,在所述固定部165上形成咬入并卡合于第二壳体111的第二端子保持部116a的卡合突起165a,在所述接触上臂部164的自由端(前端)附近形成与第一端子61中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接触的上侧接触突起164a,在所述接触下臂部163的自由端(前端)附近形成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中的下板部65b接触的下侧接触突起163a。
另外,所述辅助金属件18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及冲切加工而一体形成的构件,其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183;尾部182,其作为基板连接部,弯曲约90度地与该主体部183的下端相连接,且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固定部184,从所述主体部183的后端向后方(X轴正方向)延伸出;肩压部185,弯曲约90度地与主体部183的上端相连接,并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所述辅助金属件181是用于将第二连接器101稳定地固定在基板191上的辅助构件,其固定在第二壳体111上,并且,所述尾部182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形成于基板191表面的连接垫192的表面相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111具有:主体部112,其沿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延伸;前方凸出部114,其从该主体部112向前方(X轴负方向)延伸出。并且,在所述第二壳体111上,在其前表面111f上开孔,形成穿过前方凸出部114和主体部112而到达第二壳体111的后表面111r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嵌合凹部113。在该嵌合凹部113内,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插入并嵌合第一壳体11的嵌合凸部14。另外,在第二壳体111的后表面111r上形成与所述嵌合凹部113连通的多个端子插入口116。该端子插入口116是分别插入一个第二端子161的开口,以与第二端子161同样的设置方式仅形成与第二端子161同样的数量。从而,在图示例子中,10个端子插入口116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一列。此外,在各个端子插入口116内设置第二端子保持部116a。
另外,在所述嵌合凹部113内的顶面,即,在第二壳体111的上表面111a侧的内表面上,形成多条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上侧端子容纳槽115a,在所述嵌合凹部113内的底面,即,在第二壳体111的下表面111b侧的内表面上形成多条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端子容纳槽115b。此外,在所述嵌合凹部113内的顶面中的第二壳体111的前表面111f附近部分,在与各个上侧端子容纳槽115a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向下方(Z轴负方向)凸出的引导凸部115c。
并且,所述主体部112比前方凸出部114更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外侧凸出,在其凸出部112f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辅助金属件固定孔112d。另外,在所述前方凸出部114中的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上形成外侧鼓起部114c,该外侧鼓起部114c的上端构成肩部114a。
各个第二端子161从第二壳体111的后表面111r侧插入并安装于对应的端子插入口116内。如图8所示,若第二端子161的安装完成,则接触下臂部163容纳于对应的下侧端子容纳槽115b内,但接触上臂部164并不位于对应的上侧端子容纳槽115a内,而是位于该上侧端子容纳槽115a的略下方。另外,固定部165的卡合突起165a咬入并卡合于端子插入口116内的第二端子保持部116a,所以,第二端子161固定于第二壳体111。
另外,肩压部185与第二壳体111的外侧鼓起部114c的肩部114a相卡合,且固定部184插入并固定于第二壳体111的辅助金属件固定孔112d,从而,将各辅助金属件181安装于第二壳体111。
如此,在第二壳体111上安装了第二端子161和辅助金属件181的第二连接器101如图1所示安装在基板191的表面上。具体而言,各个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在所述基板191的表面形成的未图示的连接器用电极分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此外,各个所述连接器用电极与基板191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导电迹线相连接,所述导电迹线作为信号线发挥作用。另外,所述辅助金属件181的尾部182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在基板191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192的表面机械连接。
下面,对具有所述结构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剖图,亦是沿图9中A-A向视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剖图的立体图,亦是表示图9中A-A向视剖视图的立体图,图12是比较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剖图。此外,在图11中,图11的(a)与图11的(b)的观察角度互不相同。
其中,通过将第一端子61与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从而,将第一连接器1与具备电线91的电缆的末端相连接。另外,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焊接等与基板191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连接器用电极相连接,且辅助金属件181的尾部182通过焊接等与基板191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连接垫192相连接,从而,将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基板191的表面。
首先,如图1所示,操作人员使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凸部14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凹部113成为相向的状态。接着,操作人员移动第一连接器1及/或第二连接器101以接近对接侧,并将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凸部14插入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凹部113内,如图9所示,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
此时,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上臂部164进入在所述嵌合凸部14的嵌合顶板部14a上所形成的各个上狭缝16a,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下臂部163进入在所述嵌合凸部14的嵌合底板部14b上所形成的各个下狭缝16b。
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上臂部164的上侧接触突起164a与位于所述上狭缝16a的下方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的上表面接触并导通,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下臂部163的下侧接触突起163a与位于所述下狭缝16b的上方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下板部65b的下表面接触并导通。如此,在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上臂部164的上侧接触突起164a与接触下臂部163的下侧接触突起163a之间,插入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所以,主要地,悬臂状的接触上臂部164向上方弹性位移,上侧接触突起164a与下侧接触突起163a之间的间隔被弹性地压宽。并且,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与下板部65b被上侧接触突起164a与下侧接触突起163a从上下夹持。此外,若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完成,则如图10和图11所示,插入嵌合凹部113内的嵌合凸部14的前端与第二端子保持部116a相抵接,所以,能够防止嵌合凸部14向嵌合凹部113内的里侧(X轴正方向侧)的进一步移动。
如此,第二端子161的接触上臂部164的上侧接触突起164a和接触下臂部163的下侧接触突起163a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接触并导通,所以,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形成导通状态,其结果,连接有第一端子61的电线91与导电迹线导通,所述导电迹线与连接有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基板191的连接器用电极相连接。
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形成接触前端进入部14e进入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嵌合凹部65d内并被容纳的状态。由此,即使所述前端嵌合凹部65d不是被限定了四侧的截面“ロ”字形的密闭空间,而是由上板部65a、下板部65b和侧板部65c限定了三侧且一侧开放的截面“コ”字形的空间,但是因为其内部容纳有第一壳体11的嵌合凸部14的一部分即接触前端进入部14e,所以,即使受到外力也不会变形。从而,即便上板部65a与下板部65b被第二端子161的上侧接触突起164a与下侧接触突起163a从上下夹持,包括所述前端嵌合凹部65d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也不会变形。
并且,在所述前端嵌合凹部65d内的后端附近,存在与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几乎平行地延伸出的中板部65f,该中板部65f的下表面与下板部65b的后端附近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从而从上方支撑下板部65b,所以,下板部65b更难以向上发生变形。
进一步形成如下状态: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端子矛部65e位于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的前方,所述端子矛部65e的后端面向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且与该抵接部15c抵接并卡合。从而,即使电线91被拉伸或被摇动,从而对第一端子61施加向后(X轴负方向)的拉力时,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子61也不会向后脱落。
并且,因为抵接部15c与端子矛部65e的后端相抵接,所以,壳体矛部15的倾斜臂部15b以近乎直线的状态与端子矛部65e抵接并卡合,而且,因为抵接部15c的宽度与端子矛部65e的宽度大致相同,所以,壳体矛部15与端子矛部65e的卡合不易解除,所述抵接部15c即为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12向斜上前方延伸出的壳体矛部15的倾斜臂部15b的前端,所述端子矛部65e由切起下板部65b的后端部分而形成并从所述下板部65b的后端向斜下后方延伸出。
并且,端子矛部65e是切起下板部65b的后端部分而形成的部分,其宽度与所述下板部65b相同,且与该下板部65b一体化形成,所以,強度增加。而且,因为下板部65b的后端被中板部65f从上方支撑,所以,与下板部65b的后端同样地,端子矛部65e不易向上变形。因此,不会发生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随着端子矛部65e向上的位移而相对地向下位移,进而沿端子矛部65e的下表面向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侧相对地移动的情况。
并且,因为中板部65f在端子矛部65e的上方,所以,不会发生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相对地向上位移,从而沿端子矛部65e的上表面进入前端嵌合凹部65d内的情况。例如,如图12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省略了中板部65f的情况下,若向斜下后方牵引电线91的力发挥作用,则第一接触前端部65相对于第一壳体11倾斜,所以,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相对地向上位移,会发生沿端子矛部65e的上表面进入前端嵌合凹部65d内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端子矛部65e的上方的中板部65f,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进入前端嵌合凹部65d内。
如此,因为能够可靠地保持壳体矛部15与对端子矛部65e的卡合,所以,即使向第一端子61施加向后的拉力,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端子61被从端子容纳孔13内向后拔出。另外,因为壳体矛部15的抵接部15c并不沿端子矛部65e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相对于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侧移动,所以,壳体矛部15不会受到负荷,也不会使壳体矛部15受到损伤或使之破损。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61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与电线91的末端相连接。并且,第一端子61具有:导线连接部63,其与电线91的芯线92相连接;第一接触前端部65,其与导线连接部63的前端相连接,且与第二端子161接触,截面呈“コ”字形。第一接触前端部65包括:上板部65a,其与导线连接部63相连接;下板部65b,其与上板部65a平行;侧板部65c,其连接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的左右任一侧的侧端缘;前端嵌合凹部65d,其由上板部65a、下板部65b和侧板部65c限定三侧而形成;端子矛部65e,其从下板部65b的后端向斜下方延伸出;中板部65f,其在端子矛部65e与上板部65a之间,沿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宽度方向延伸。
另外,第一连接器1具备:第一端子61;由绝缘性材料构成且安装有第一端子61的第一壳体11。并且,第一壳体11具有:主体部12;嵌合凸部14,其从主体部12延伸出;端子容纳孔13,其穿过主体部12和嵌合凸部14地延伸,且插入有第一端子61;壳体矛部15,其从主体部12延伸出。嵌合凸部14包括接触前端进入部14e,所述接触前端进入部14e容纳于插入端子容纳孔13内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前端嵌合凹部65d内。壳体矛部15包括:基端部15a,其与主体部12相连接;倾斜臂部15b,其从基端部15a向斜上方延伸出;倾斜臂部15b的前端的抵接部15c,其能够与插入端子容纳孔13内的第一端子61的端子矛部65e的后端相抵接。
并且,线对板连接器由第一连接器1和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第二连接器101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基板191的表面上,其具备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壳体111和安装于第二壳体111的第二端子161,该第二端子161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且与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61接触。并且,第二壳体111具有插入有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11的嵌合凸部14的嵌合凹部113。第二端子161具有:固定部165,其固定于第二壳体111;对接侧接触部,其从固定部165延伸出,且与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前端部65接触。对接侧接触部包括:接触上臂部164,其与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上板部65a的上表面接触;接触下臂部163,其与第一接触前端部65的下板部65b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对接侧接触部夹持上板部65a和下板部65b。
由此,即便使第一端子61和第一壳体11小型化,也能够防止第一端子61的端子矛部65e与第一壳体11的壳体矛部15的卡合解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端子61的拔出以及第一端子61和第一壳体11的破损,并能够在第一壳体11上可靠地固定第一端子61,且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低高度化和小型化,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部件数少、制造简易、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第一端子61、第一连接器1和线对板连接器。
此外,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叙述了合适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其中所附权利要求书内及其主旨内的各种其他实施方式、修改和变形是通过总览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能够自然想到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端子、电线连接器和线对板连接器。

Claims (7)

1.一种端子,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且与电线的末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具有:主体部,与所述电线的芯线相连接;接触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相连接,且与对接侧端子接触,截面呈“コ”字形,
所述接触部包括:
上板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
下板部,与所述上板部平行;
侧板部,连接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的左右任一侧的侧端缘;
前端嵌合凹部,由所述上板部、所述下板部和所述侧板部限定三侧;
倾斜凸片,从所述下板部的后端向斜下方延伸出;
中板部,在所述倾斜凸片与所述上板部之间,沿所述接触部的宽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下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对接侧端子的对接侧接触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倾斜凸片的宽度与所述下板部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上板部经由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连接的截面呈“U”字形的基部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
所述中板部从所述基部的左右侧壁中的一方的下端朝向所述侧板部延伸出,所述中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板部的后端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
5.一种电线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和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安装有所述端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嵌合凸部,从所述壳体主体部延伸出;端子容纳孔,穿过所述壳体主体部和所述嵌合凸部而延伸,并插入有所述端子;壳体矛部,从所述壳体主体部延伸出,
所述嵌合凸部包括:凹部进入部,容纳于插入至所述端子容纳孔内的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嵌合凹部内,
所述壳体矛部包括:
基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相连接;
倾斜臂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斜上方延伸出;
抵接部,作为所述倾斜臂部的前端,能够与插入至所述端子容纳孔内的端子的倾斜凸片的后端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矛部的抵接部的宽度与所述端子的倾斜凸片的宽度大致相同。
7.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由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连接器和与所述电线连接器嵌合的基板连接器组成,
所述基板连接器安装于基板的表面,并具备:对接侧壳体,由绝缘性材料构成;对接侧端子,由导电性的金属板一体形成,与所述电线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且安装于所述对接侧壳体,
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侧壳体具有:嵌合凹部,插入有所述电线连接器的壳体的嵌合凸部,
所述对接侧端子具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对接侧壳体;对接侧接触部,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出,并与所述电线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接触,
所述对接侧接触部包括与所述接触部的上板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上臂部和与所述接触部的下板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下臂部,并夹持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
CN202210528200.9A 2021-05-21 2022-05-16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Pending CN1153777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6008 2021-05-21
JP2021086008A JP2022178896A (ja) 2021-05-21 2021-05-21 端子、電線コネクタ及び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7719A true CN115377719A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60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8200.9A Pending CN115377719A (zh) 2021-05-21 2022-05-16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76420A1 (zh)
JP (1) JP2022178896A (zh)
KR (1) KR20220157902A (zh)
CN (1) CN115377719A (zh)
TW (1) TWI82705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26935A (zh) * 1968-09-23 1971-03-31
FR2421484A1 (fr) * 1978-03-31 1979-10-26 Socapex Element de contact auto-denudant a ancrage radial pour connecteur, et connecteur comportant un tel element de contact
JPS63138678A (ja) * 1986-12-01 1988-06-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S6380489A (ja) * 1986-09-24 1988-04-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4840578A (en) * 1986-10-30 1989-06-2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tact
US4784623A (en) * 1987-04-03 1988-11-15 Amp Incorporated Mass terminable flat flexible cable to pin connector
FR2719163A1 (fr) * 1994-04-22 1995-10-27 Amp France Borne anti-corrosion par usure, destinée à recevoir une borne complémentaire.
US5616041A (en) * 1995-01-17 1997-04-01 Heyco Stamped Products, Inc. Female connector for a plastic molded receptacle and an extension cord
US5911603A (en) * 1996-07-22 1999-06-15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Single piece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for mating with a pin contact
US6183309B1 (en) * 1999-04-26 2001-02-06 Thomas Shiaw-Cherng Chiang Molded electrical receptacle assembly
US6464547B2 (en) * 2000-02-18 2002-10-1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pin contact and housing
DE60216679T2 (de) * 2001-08-30 2007-10-04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Kontakt mit verbessertem Verriegelungselement
USD494545S1 (en) * 2002-05-27 2004-08-17 J.S.T. Mfg. Co., Ltd. Socket contact
US7033194B1 (en) * 2004-12-14 2006-04-25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Standardized electrical terminal
US7717759B2 (en) * 2006-01-06 2010-05-18 J.S.T. Mfg. Co., Ltd. Female terminal with guiding piece
JP5301351B2 (ja) * 2009-05-20 2013-09-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及び電線コネクタ
USD665360S1 (en) * 2011-10-21 2012-08-14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terminal
EP3134943B8 (en) * 2014-04-24 2022-05-25 Molex, LLC Terminal fitting
JP5766848B1 (ja) * 2014-05-20 2015-08-19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5406235A (zh) * 2014-09-01 2016-03-16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JP6299703B2 (ja) * 2015-08-05 2018-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
TWM547198U (zh) * 2017-03-27 2017-08-11 Molex Taiwan Ltd 電連接裝置
JP7068896B2 (ja) * 2018-04-03 2022-05-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76420A1 (en) 2022-11-24
KR20220157902A (ko) 2022-11-29
TWI827052B (zh) 2023-12-21
JP2022178896A (ja) 2022-12-02
TW202247540A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6324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401550B2 (en) Connector
US7883362B2 (en) Joint connector, joint terminal and a wiring harness with a joint connector
US8021187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6972322B (zh) 连接器
KR20150110333A (ko) 커넥터
CN109038057B (zh) 连接器
US7892001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US9595781B2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10056714B2 (en)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coming-off preventing structure
WO2012153472A1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JP6352676B2 (ja) コネクタ
US11233345B2 (en) Safe, robust, compact connector
JP720293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9755782B (zh) 连接器装置
JP4807312B2 (ja)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CN115377719A (zh) 端子、电线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KR101456806B1 (ko) 커넥터 구조
JP5521845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521878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431038B2 (ja) 端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10880651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以及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JP4602050B2 (ja) マルチ接続形ヘッダーコネクタ並びにこれに接続する縦積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横置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CN117957728A (zh) 端子零件的连接构造以及接头连接器
KR20050043695A (ko) 피어싱형 콘택트, 피어싱형 콘택트 장착 평형 케이블 및커넥터 장착 평형 케이블, 및 그것들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