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2771A -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2771A
CN115312771A CN202210254247.0A CN202210254247A CN115312771A CN 115312771 A CN115312771 A CN 115312771A CN 202210254247 A CN202210254247 A CN 202210254247A CN 115312771 A CN115312771 A CN 115312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lithium nitride
nitride
supplement additive
crystal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542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佳宇
万远鑫
孔令涌
谭旗清
张莉
赵中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ynanonic Innovazon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ynanonic Innovazon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ynanonic Innovazon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ynanonic Innovazon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5424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127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12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277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9868 priority patent/WO2023169365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添加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补锂添加剂,其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或β晶相氮化锂。本申请提供的补锂添加剂,所含的纯α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导电率高,有利于锂离子的脱出,所含的纯β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迁移能垒高,分解电压高,使锂离子在电池体系的迁移更加稳定,所含的混合晶相氮化锂活泼性降低,可以避免在匀浆工艺中与广泛使用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聚偏氟乙烯(PVDF)反应,稳定性好。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氮化锂用作补锂添加剂时,电池在首圈充电过程中,氮化锂可以补充负极形成SEI膜而消耗的锂离子,使电池体系内的锂离子保持充裕,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在充电过程中电压变化平稳。

Description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锂离子电池添加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高比容量的补锂添加剂可以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时形成SEI膜,降低正极材料活性锂的损失,从而提高电池首次库伦效率和电池容量。目前,补锂的方法主要有正极补锂和负极补锂。但是,负极补锂技术中锂粉喷涂、提前化成和负极增加电极的工艺都对设备和工艺技术要求苛刻,难以在当前技术水平上广泛应用。正极富锂材料补锂法通过在正极引入非金属锂化合物,可以在首次充电时实现对负极预锂化,然而这些非金属锂化合物在空气中不稳定,极易与空气中的水汽和氧气等发生反应而变质,例如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氮化锂,其晶相比例不可控,稳定性差,当其作为补锂添加剂与锂电池制备工艺结合时会存在克比容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影响电芯容量的一致性。因此,这些非金属锂化合物只能在惰性环境下使用,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旨在解决现有的补锂添加剂存在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该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所述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或β晶相氮化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金属锂;
将所述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含有本申请提供的电极补锂添加剂或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补锂添加剂。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含有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补锂添加剂,含有氮化锂,该氮化锂为纯α晶相氮化锂或纯β晶相氮化锂或由α晶相和β晶相构成的混合晶相氮化锂,纯α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导电率高,有利于锂离子的脱出,纯β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迁移能垒高,分解电压高,使锂离子在电池体系的迁移更加稳定,混合晶相氮化锂活泼性降低,可以避免在匀浆工艺中与广泛使用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聚偏氟乙烯(PVDF)反应,其在使用时稳定性好,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氮化锂用作补锂添加剂时,电池在首圈充电过程中,氮化锂可以补充负极形成SEI膜而消耗的锂离子,使电池体系内的锂离子保持充裕,从而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因此能确保在充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相对平稳。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将提供的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可作为补锂添加剂,该制备工艺简单,容易实现,且生产成本较低。另外,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氮化锂具有材料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好,利于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的正极材料,由于该正极材料含有本申请提供的电极补锂添加剂或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补锂添加剂,因此该正极材料具有材料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好,能确保电池在充电过程电压变化平稳。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的二次电池,由于该二次电池含有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材料,因此,在首次充电中过程中,本申请二次电池所含的补锂添加剂能够作为锂源,在首次充电过程中释放锂离子实现补锂作用,从而保持电池体系内锂离子的充裕,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充放电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氮化锂内核的XRD图谱;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5和对比例2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组装扣电池的容量-电压图;
图4是未添加补锂添加剂和添加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补锂添加剂到磷酸铁锂正极后的扣电池容量-电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或,“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均可以表示:a,b,c,a-b(即a和b),a-c,b-c,或a-b-c,其中a,b,c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部分或全部步骤可以并行执行或先后执行,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述的质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目的如物质彼此区分开,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XX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类似地,第二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XX。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该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该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或β晶相氮化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该氮化锂为纯α晶相氮化锂或纯β晶相氮化锂或由α晶相和β晶相构成的混合晶相氮化锂,纯α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导电率高,有利于锂离子的脱出,纯β晶相氮化锂的锂离子迁移能垒高,分解电压高,使锂离子在电池体系的迁移更加稳定,混合晶相氮化锂活泼性降低,可以避免在匀浆工艺中与广泛使用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聚偏氟乙烯(PVDF)反应,其在使用时稳定性好,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氮化锂用作补锂添加剂时,电池在首圈充电过程中,氮化锂可以补充负极形成SEI膜而消耗的锂离子,使电池体系内的锂离子保持充裕,从而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因此能确保在充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相对平稳。
在实施例中,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或β晶相氮化锂,即可以包括α晶相氮化锂、β晶相氮化锂、由α晶相和β晶相组成的混合晶相氮化锂中的任一种情形。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氮化锂内核可以为α晶相氮化锂,还可以为β晶相氮化锂,还可以为由α晶相和β晶相组成的混合晶相氮化锂。
在实施例中,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2-10):(90-98)或(70-98):(2-30)。在本实施例提供的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的范围内,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稳定性达到最优,并且首圈充电过程氮化锂的锂离子脱出数量达到最多,能使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达到最优。在具体的实施例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可以为但不限于2:90,2:92,2:94,2:96,2:98,6:91,6:93,6:95,6:97,6:98,10:90,10:92,10:94,2:96,2:98,70:2,70:10,70:20,70:30,85:2,85:10,85:20,85:30,98:2,98:10,98:20,98:30。
在实施例中,氮化锂可以是氮化锂一次颗粒,也可以是由一次颗粒团聚形成的二次颗粒。当氮化锂为一次颗粒或二次颗粒时,氮化锂的粒径为0.1-50μm。优选地,氮化锂的粒径为1-5μm。具体氮化锂内核的粒径可以为但不限于0.1μm,0.5μm,1μm,2μm,3μm,4μm,5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氮化锂的粒径范围内,能使补锂添加剂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能达到最优。
在实施例中,补锂添加剂还包括结合在氮化锂表面的二维导电材料。本申请实施例所含的二维导电材料是至少结合在氮化锂表面,由于二维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导电性,结合在氮化锂表面可以提高氮化锂材料的稳定性和增加补锂添加剂整体的导电性,有利于充电过程的电压平稳。
在实施例中,结合在氮化锂表面的二维导电材料形成全包覆或部分包覆氮化锂的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此时,本申请实施例补锂添加剂构成了核壳结构,上文颗粒形貌补锂材料构成核体,该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构成了壳层,至少是壳层的一部分。其中,该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可以是全包覆或部分包覆补锂材料也是氮化锂核体。理想的是全包覆,能够提高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对补锂材料的保护作用,可以隔绝氮化锂内核与空气接触,避免空气中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对氮化锂内核进行腐蚀,能够提高氮化锂材料的稳定性。另外,二维层状的二维导电材料,具有吸附和脱附各种原子或分子的能力,便于在氮化锂表面吸附形成均匀紧密包覆层,从而有利于氮化锂充电过程锂离子的脱出。
在实施例中,二维导电材料包括石墨烯、石墨炔、过渡金属二硫化物、MXenes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MXenes材料的通式为Mn+1XnTx,M包括Ti、Cr、Mo、V、Nb、Hf、Ta、Sc中的至少一种;X包括C、N中的至少一种;Tx包括OH-、F-、O2-、NH4 +、NH3中的至少一种;n为1-4。具体Mn+ 1XnTx可以包括但不限于Ti2CO,Ti3C2O,Ti2NO,Ti3N2O,Ti2COH,Ti3C2OH中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包括MoS2、WS2、SnS2、TiS2中的至少一种。
在实施例中,在补锂添加剂中,氮化锂与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质量比为(9-99):1。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氮化锂与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质量比的范围内,氮化锂的稳定性、耐湿性和导电性达到最佳,同时二维导电材料包覆氮化锂作为补锂添加剂具有最优的克比容量,且原材料成本低。
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厚度为5-100nm,优选地,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厚度为10-30nm。具体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5nm,7nm,9nm,10nm,15nm,20nm,25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5-60μm,优选地,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5-10μm。具体补锂添加剂的粒径可以为但不限于5μm,6μm,7μm,8μm,9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厚度和补锂添加剂的粒径范围内,能使补锂添加剂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能达到最优。
在实施例中,补锂添加剂放置在相对湿度为30%的空气中24h,氢氧化锂的含量在45%以下。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金属锂;
S20:将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将提供的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可作为补锂添加剂,该制备工艺简单,容易实现,且生产成本较低。另外,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氮化锂具有材料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好,利于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
在S20步骤中,氮化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
在实施例中,煅烧处理在惰性气体中进行,煅烧处理包括如下步骤:按照流量比为(1-9):1,通入氮气和惰性气体,并按照1-10℃/min的速度升温至180-900℃,保温5-24h,然后只通入氮气,并按照1-50℃/min的速度降温至25℃。
在一些实施例中,氮气和惰性气体的流量比为(1-9):1。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氮气和惰性气体的流量比的范围内,有利于煅烧处理过程中提高渗碳反应的稳定性和实验安全性。具体的,氮气和惰性气体的流量比可以为但不限于1:1,2:1,3:1,4:1,5:1,6:1,7:1,8:1,9:1,7:3。
在一些实施例中,煅烧处理的升温速度为1-10℃/min。升温速度具体可以根据所用设备的升温能力进行调整,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煅烧处理的升温速度的范围内,利于炉腔内的温度均匀,耗时适中,能减少对设备的负面影响。具体的,升温速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min,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
在一些实施例中,煅烧处理的保温温度为180-900℃,保温时间为5-24h。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煅烧处理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范围内,有利于节省能耗,降低材料成本。具体的,煅烧处理的保温温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8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煅烧处理的保温时间可以为但不限于5h,7h,9h,10h,12h,14h,16h,18h,20h,22h,24h。
在一些实施例中,煅烧处理的压力为0.1-100MPa,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煅烧处理的保温温度和压力范围内,有利于降低对设备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具体的,煅烧过程的压力可以但不限于0.1MPa,0.5MPa,1MPa,10MPa,30MPa,50MPa,70MPa,90MPa,100MPa。
在一些实施例中,煅烧处理的降温速度为1-50℃/min。由于α晶相氮化锂为高温稳定晶相,温度高于500K有利于β晶相氮化锂转化为α晶相氮化锂;β晶相氮化锂为低温稳定晶相,温度低于300K有利于β晶相氮化锂稳定存在。因此,在高温高压气-液反应渗氮之后,随着温度降低,α晶相氮化锂转变为β晶相氮化锂,由此通过控制高压下的降温速度可以抑制α晶相氮化锂转变为β晶相氮化锂,从而实现调控β晶相氮化锂和α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环境和降温速度的范围内进行降温,可以制备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质量比范围内的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相氮化锂,使制备得到的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相氮化锂的稳定性和释锂能力达到最好,因此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电化学性能达到最优。具体的,降温速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35℃/min,40℃/min,45℃/min,50℃/min。
在实施例中,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30:将氮化锂和二维导电材料分散在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进行干燥处理,形成二维导电材料包覆的的补锂添加剂。
在步骤S30中,溶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正己烷、苯的至少一种。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溶剂可以为N,N-二甲基甲酰胺,还可以为四氢呋喃,还可以为正己烷。
在实施例中,干燥处理的条件包括:干燥温度为30-100℃,干燥时间为6-10h。在本申请提供的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范围内,能使溶剂挥发速度适中,能避免氮化锂富集到表面,有利于二维导电材料在氮化锂表面形成均匀的包覆层。具体的,干燥温度可以为但不限于30℃,40℃,50℃,60℃,70℃,80℃,90℃,100℃。干燥时间可以为但不限于6h,7h,8h,9h,10h。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含有本申请提供的电极补锂添加剂或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补锂添加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材料,由于该正极材料含有本申请提供的电极补锂添加剂或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补锂添加剂,因此该正极材料具有材料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好,能确保电池在充电过程电压变化平稳。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含有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由于该二次电池含有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材料。因此,在首次充电中过程中,本申请电极片所含的补锂添加剂的能够作为锂源,在首次充电过程中释放锂离子实现补锂作用,从而保持电池体系内锂离子的充裕,提高电池首次充电效率和整体充放电性能。
在实施例中,采用恒流恒压的充电方式,在充电电压为2.5-4.3V,充电电流为0.1C,截止电流为0.01C的情况下,二次电池在首圈充电过程中,氮化锂的锂离子脱出数量为1.2-2.8个。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1.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纯α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金属锂;
S20:将金属锂置于刚玉舟中并放入高温高压反应炉中,按照流速为300mL/min,通入氩气30min进行排气;然后按照流量比为70:30mL/min,通入氩气和氮气,并按照10℃/min的速度升温至800℃,保温10h之后,升高炉内压力到5MPa,按照40℃/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α晶相氮化锂;最后将α晶相氮化锂研磨,得到纯α晶相氮化锂颗粒。
S30:按照α晶相氮化锂颗粒与石墨烯的质量比为30:1,将α晶相氮化锂颗粒和石墨烯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进行高速搅拌60min,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在50℃的温度下干燥8h,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颗粒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氮化锂颗粒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10-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纯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1℃/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β晶相氮化锂颗粒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β晶相氮化锂颗粒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10-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32℃/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90:1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35℃/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98: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32℃/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90:10。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28℃/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80:20。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25℃/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70:30。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18℃/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10:90。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13℃/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8:92。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20中,按照8℃/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5:95。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和结合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10中,按照5℃/min的速度降温至25℃,得到石墨烯包覆在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内核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2:98。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颗粒。
本对比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金属锂置于刚玉舟中并放入高温高压反应炉中,按照流速为300mL/min,通入氩气30min进行排气;然后按照流量比为70:30mL/min,通入氩气和氮气,并按照10℃/min的速度升温至800℃,保温10h之后,自然降温至25℃,得到氮化锂;最后将氮化锂研磨,得到氮化锂颗粒。
经检测,氮化锂颗粒的粒径为1-8μm,氮化锂颗粒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65:35。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颗粒和结合在氮化锂表面的石墨烯包覆层。
本对比例的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对比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对比例还包括以下步骤:
S20:按照氮化锂颗粒与石墨烯的质量比为30:1,将氮化锂颗粒和石墨烯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进行高速搅拌60min,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在50℃的温度下干燥8h,得到石墨烯包覆在氮化锂颗粒表面的补锂添加剂。
经检测,氮化锂颗粒的粒径为1-8μm,石墨烯包覆层的厚度为30nm,该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1.01-8.05μm,氮化锂颗粒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65:35。
2.相关特性测试分析。
1.补锂添加剂包含的氮化锂内核的结构表征:
将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6、实施例8提供的氮化锂内核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其XRD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α晶相氮化锂的质量占比减小,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占比增大,氮化锂的α晶相的衍射峰的强度相应减弱,氮化锂的β晶相的衍射峰的强度相应增强。
2.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将实施例3和对比例1提供的补锂添加剂加入到LFP正极中,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制备正极浆料。采用0.1C恒流恒压方式充电,电压区间为2.0-3.7V,截止电流为0.01C,测试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图3为实施例5和对比例2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组装扣电池的容量-电压图,从图3可以看出,实施例5提供的由石墨烯包覆的混相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90:10,其用作补锂添加剂在充电过程具有更多的锂脱出,使得充电过程电压变化相对平稳,这是由于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90:10时,其稳定性最好。而对比例2提供的氮化锂中,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65:35,用作补锂添加剂,在充电过程一开始出现严重极化,这是由于氮化锂自身稳定性差造成。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α晶相氮化锂与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的范围内,α晶相和β晶相混合晶相氮化锂的稳定性达到最优,并且首圈充电过程氮化锂的锂离子脱出数量达到最多,能维持电池充电过程电压平稳。
图4为未添加补锂添加剂和添加实施例3提供的补锂添加剂到磷酸铁锂正极后的扣电池容量-电压图,从图4可以看出,添加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补锂添加剂的正极容量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这是由于首圈充电过程补锂添加剂所含的氮化锂的锂离子从正极转移到负极,参与负极SEI膜的形成,避免LFP材料中活性锂离子的损耗。因此,补锂添加剂可以提高LFP电池容量性能。
表1
Figure BDA0003540254090000161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添加剂包括氮化锂,所述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或β晶相氮化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锂包括α晶相氮化锂和β晶相氮化锂,所述α晶相氮化锂与所述β晶相氮化锂的质量比为(2-10):(90-98)或(70-98):(2-3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添加剂还包括结合在所述氮化锂表面的二维导电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结合在所述氮化锂表面的所述二维导电材料形成全包覆或部分包覆所述氮化锂的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导电材料包括石墨烯、石墨炔、过渡金属二硫化物、MXenes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MXenes材料的通式为Mn+1XnTx,M包括Ti、Cr、Mo、V、Nb、Hf、Ta、Sc中的至少一种;X包括C、N中的至少一种;Tx包括OH-、F-、O2-、NH4 +、NH3中的至少一种;n为1-4;
所述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包括MoS2、WS2、SnS2、TiS2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补锂添加剂中,所述氮化锂与所述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质量比为(9-99):1。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锂的粒径为0.1-50μm;和/或
所述二维导电材料包覆层的厚度为5-100nm;和/或
包覆后的所述补锂添加剂的粒径为5-60μm。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添加剂放置在湿度为30%RH的空气中24h,氢氧化锂的含量在45%以下。
9.一种补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金属锂;
将所述金属锂置于氮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然后研磨,得到氮化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煅烧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流量比为(1-9):1,通入所述氮气和所述惰性气体,并按照1-10℃/min的速度升温至180-900℃,保温5-24h,然后只通入氮气,并按照1-50℃/min的速度降温至25℃。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氮化锂和二维导电材料分散在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干燥处理,形成二维导电材料包覆的的补锂添加剂。
12.一种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含有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补锂添加剂和/或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补锂添加剂。
13.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含有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正极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恒流恒压的充电方式,在充电电压为2.5-4.3V,充电电流为0.1C,截止电流为0.01C的情况下,所述二次电池在首圈充电过程中,所述氮化锂的锂离子脱出数量为1.2-2.8个。
CN202210254247.0A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53127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54247.0A CN115312771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CT/CN2023/079868 WO2023169365A1 (zh) 2022-03-10 2023-03-06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54247.0A CN115312771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2771A true CN115312771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55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54247.0A Pending CN115312771A (zh) 2022-03-10 2022-03-10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12771A (zh)
WO (1) WO20231693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9365A1 (zh) * 2022-03-10 2023-09-14 深圳市德方创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4077B (zh) * 2018-11-27 2021-06-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氮化锂复合材料及制备和应用
US20220081296A1 (en) * 2019-03-29 2022-03-17 Furukawa Co., Ltd. Lithium nitride composition for sulfide-based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 material
CN113526474B (zh) * 2020-12-31 2023-03-31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氮化锂颗粒以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CN115312771A (zh) * 2022-03-10 2022-11-08 深圳市德方创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9365A1 (zh) * 2022-03-10 2023-09-14 深圳市德方创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9365A1 (zh)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0845A (zh) 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9065858B (zh) 一种表面改性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制成的电池
CN111082026A (zh) 一种包覆钨酸锂的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2023B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682282A (zh)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Menkin et al. Nanotin alloys supported by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as high-capacity and safer anode materials for EV lithium batteries
CN115832471A (zh) 一种改性正极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564610B (zh) 一种碳纳米管修饰的碳包覆磷化亚铜-铜复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312771A (zh)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827091B (zh) 一种质子化改性类石墨氮化碳材料及其制备和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CN115676915B (zh) 一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438575A (zh) 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和电池
CN114956193B (zh)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5939362A (zh)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5881965A (zh) 一种高循环性能木质素基石墨烯负极材料
CN115312887A (zh) 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678494A (zh) 一种负极预锂化及同时得到sei膜的方法、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4551782A (zh) 一种涂覆有保护层的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148963A (zh) 一种N-C@Li5FeO4-XNy补锂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2599736A (zh) 一种掺硼磷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97728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49322B (zh) 多孔铁基磷酸盐锂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ebrian et al. CV Performance of ZnO-Carbon Nanocomposite Based On ZIF-8 as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CN116722112A (zh) 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17199316A (zh) 一种正极补锂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和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