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8508A - 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8508A
CN115298508A CN202180022189.2A CN202180022189A CN115298508A CN 115298508 A CN115298508 A CN 115298508A CN 202180022189 A CN202180022189 A CN 202180022189A CN 115298508 A CN115298508 A CN 1152985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rtition
inlet
transmission case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21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利和
郑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98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5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9Oil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30/00Sea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装置具有:箱体,其具有热交换部;流入口,其是流体流向所述热交换部的流入口;排出口,其是所述流体从所述热交换部排出的排出口。在所述箱体,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在安装所述装置的部件的对置面开口,所述流入口与所述部件的流体出口对置配置,在所述对置面设置划分所述流入口侧和所述排出口侧的隔板。

Description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热交换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JP5161709B中公开了一种油冷却器。
这种油冷却器作为一例,是用于冷却自动变速器的运转和润滑所使用的油(流体)的热交换装置。
在用于冷却自动变速器的油的情况下,油冷却器附设于变速器箱的外周。
油的出口和入口在变速器箱的外周开口,油的流入口和排出口在油冷却器的与变速器箱对置的部分开口。
如果从变速器箱侧的出口排出的油不流入油冷却器侧的流入口,而流向排出口侧,则流向排出口侧的油流入变速器箱侧的入口。像这样,没有被冷却的油返回至变速器箱侧。
在JP5161709B中,为了防止从变速器箱侧的出口排出的油不通过油冷却器,而流入变速器箱侧的入口的情况,采用以下这样的结构。
在油冷却器和变速器箱之间,配置板部件,其具有将变速器箱侧的出口和油冷却器侧的流入口一对一连接的槽。
发明内容
但是,在设置油冷却器时,需要另外的板部件。
因此,期望一种通过更加简单的结构使更多的油(流体)流入油冷却器(热交换装置)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装置,其具有:
具有热交换部的箱体、
流体流向所述热交换部的流入口、
所述流体从所述热交换部排出的排出口;
在所述箱体中,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在安装所述装置的部件的对置面开口,
所述流入口与所述部件的流体出口对置配置,
在所述对置面设置有划分所述流入口侧和所述排出口侧的隔板。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使更多的流体流入热交换部侧。
附图说明
图1A是说明变速器箱中的油冷却器的配置的图。
图1B是说明变速器箱中的油冷却器的配置的图。
图2A是说明变速器箱中的油冷却器的安装区域的图。
图2B是说明变速器箱中的油冷却器的安装区域的图。
图3A是说明油冷却器的底板的图。
图3B是说明油冷却器的底板的图。
图3C是说明油冷却器的底板的图。
图4A是说明油冷却器的底板的图。
图4B是说明油冷却器的底板的图。
图5A是说明将油冷却器安装至变速器箱时的金属接触区域的图。
图5B是说明将油冷却器安装至变速器箱时的金属接触区域的图。
图6A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6B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6C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6D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7A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7B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7C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7D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8A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8B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8C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图8D是说明变形例的隔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附设于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箱1的油冷却器5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对变速器箱1中的油冷却器5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关键部分放大图。图1B是对将油冷却器5从变速器箱1取下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B中,为了容易判断油孔14、15的位置,标注交差的阴影线来表示油孔14、15。
如图1A、图1B所示,在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在收纳变速机构部(无图示)的变速器箱1的下部,设有控制阀CV的收纳部10。
收纳部10的下部开口,收纳部10的下部开口被油底壳11封闭。在油底壳11的内部储存用于变速机构部等的运转和润滑、或者冷却等的油OL(流体)。
储存于油底壳11的油OL经由附设于控制阀CV的滤油器(Oil Strainer)(无图示)而被吸引,向控制阀CV内的油压控制回路(无图示)供给。
控制阀CV对油OL进行调压而将其作为运转用的油压向变速机构部等供给,同时将吸引的油OL的一部分向变速机构部等供给,对旋转体或摩擦紧固元件等进行润滑、冷却。
用于变速机构部的运转和润滑、或者冷却等的油OL由于自重沿变速器箱1的内周等返回至油底壳11之后,再次向控制阀CV供给,用于变速机构部等的运转和润滑、或者冷却等。
用于冷却的油OL从变速机构部的旋转体等夺取热量而变得高温。因此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箱1附设用于冷却油OL的油冷却器5。
油冷却器5利用滤油器4(参照图2B)的收纳部13而设置。成为油的出口的油孔14和成为油的入口的油孔15在收纳部13开口。
在自动变速器中,从油孔14排出的高温的油在油冷却器5中冷却之后,经由油孔15和变速器箱1内的油路返回至油压控制回路侧。
收纳部13具有朝向变速器箱1的外侧开口的周壁部131。周壁部131靠近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ATCU)和收纳油泵的箱部12设置。
箱部12从变速器箱1的外周向纸面前侧突出形成。周壁部131利用箱部12侧方的空间设置,周壁部131也向纸面前侧突出形成。
图2A是变速器箱1中安装油冷却器5区域的放大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IIb-IIb线剖切滤油器4的收纳部13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中,为了容易判断与油冷却器5的安装相关的面的位置,标注阴影线表示与油冷却器5的底板52接合的面。
如图2A所示,在周壁部131的外侧设置具有螺栓孔16a、17a、18a、19a的衬套部16、17、18、19。
从周壁部131的开口方向观察,衬套部16、17、18、19在绕成为圆形的周壁部131的中心线C1的周向空出间隔设置。
周壁部131的衬套部16、17、18、19从变速器箱1的外周向纸面前侧突出形成。
如果以与中心线C1正交并且相互正交的直线C3、C4为基准,将周壁部131的外侧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在各区域配置一个衬套部16、17、18、19。
如图2A所示,在周壁部131的内侧,设置具有大致圆形剖面的肋134。肋134从周壁部131的内周向中心线C1突出。
如图2B所示,肋134遍及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至周壁部131的高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形成。
油孔14在肋134的中央开口。油孔14沿着肋134的纵向方向设置。油孔14经由变速器箱1内的油路,与没有图示的油压控制回路连接。向油孔14供给对变速机构部的旋转体等进行冷却而变得高温的油OL。
肋134的端面134b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齐平地设置。
肋134的端面134b和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成为油冷却器5的底板52(参照图3B)的接合面。
在周壁部131的内侧,外嵌有滤油器4的筒壁部132设置在从中心线C1观察的肋134的相反侧。
在筒壁部132的外侧,与筒壁部132相比内径大的支承壁部133相对于筒壁部132同心设置。
油孔15在筒壁部132的中央开口。油孔15与油压控制回路侧的油路(无图示)连接,通过滤油器4的油OL通过油孔15返回至没有图示的油压控制回路侧。
筒壁部132的中心线C2设置在从周壁部131的中心线C1向周壁部131侧(中心线C1的外径侧)偏移的位置。内嵌于支承壁部133的滤油器4靠近周壁部131的内周配置。
图3A是从变速器箱1侧观察的油冷却器5的立体图。图3B是从变速器箱1侧观察的油冷却器5的底板52俯视图。图3C是沿着图3B的IIIc-IIIc线剖切底板52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C为了便于判断对置面52a的高度的不同,夸张表示从对置面52a突出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隔板部541的高度h531、h541。
图4A是沿着图3B的IVa-IVa线剖切底板52的剖视图。图4B是沿着图3B的IVb-IVb线剖切底板52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A、图4B中,为了容易判断对置面52a的高度的不同,夸张表示从对置面52a突出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外侧环状壁部532、隔板部541的高度h53、h532、h541。
油冷却器5由与冷却水的供给管511和排出管512连接的主箱体51(箱体)和设置在主箱体51的与变速器箱的对置面的底板52构成。
主箱体51的内部成为以冷却水的流通路和油的流通路能够热交换的方式配置的热交换部。
底板52是以覆盖变速器箱1侧的周壁部131的开口131a(参照图2A)的大小形成的板状配件。底板52通过与变速器箱1的构成材料(铝合金等)相比硬度高的金属制的材料形成。
螺栓孔56、57、58、59在底板52的外周部开口。
在底板52的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设置围绕螺栓孔56、57、58、59的环状支承面561、571、581、59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滤油器4的收纳部13时,支承面561、571、581、591分别与对应的衬套部16、17、18、19面接触。
由此,贯通螺栓孔56、57、58、59,拧入衬套部16、17、18、19的螺栓孔16a、17a、18a、19a的螺栓B的紧固压大致均匀地作用于衬套部16、17、18、19。
另外,在底板52的对置面52a设置有收纳密封环SL的环状槽53。
环状槽53设置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滤油器4的收纳部13并通过螺栓B固定时与所述周壁部131对置的区域。
环状槽53以大于周壁部131的内径D13a(图2A参照)的内径、且小于周壁部131的外径D13b(图2A参照)的外径形成。
由此,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滤油器4的收纳部13时,收纳于环状槽53的密封环SL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遍及全周范围压接。
因此,周壁部131的内侧的油OL不会从油冷却器5侧的底板52和变速器箱1侧的周壁部131的接合面漏出。
另外在对置面52a,围绕环状槽53的内周整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围绕环状槽53的外周整周的外侧环状壁部532向图3B的纸面前侧突出形成。
如图4A所示,内侧环状壁部531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31与外侧环状壁部532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32相同。
另外,中心线C1径向的内侧环状壁部531的宽度W531与中心线C1径向的外侧环状壁部532的宽度W532相同。
如图3B所示,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遍及绕中心线C1的周向全周范围,分别以相同宽度W531、532形成。
内侧环状壁部531的内周至外侧环状壁部532外周的宽度W52与所述的周壁部131的径向的宽度W131大致相同。
在对置面52a,油OL的流入口54和油OL的排出口55在与内侧环状壁部531内接的位置开口。
流入口54是流向油冷却器5的主箱体51内的热交换部的油OL的流入口。排出口55是在主箱体51内的热交换部被冷却的油OL的排出口。
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在通过环状槽53的中心的直径线L53的一方侧(图3B的下侧)靠近配置。
排出口55构成与内侧环状壁部531内接的圆形。流入口54构成与所述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相匹配大小的圆形。流入口54以开口直径略小于排出口55的方式形成。
在对置面52a,形成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的外径侧具有与内侧环状壁部531重合的范围而形成。
隔板部541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41高于内侧环状壁部531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31(参照图3C)。
在隔板部541的与内侧环状壁部531重合的区域,绕中心线C1的周向两侧缘541a、541a形成为沿着直线La、La的直线状。两侧缘541a、541a从内径侧至外径侧横穿内侧环状壁部531。
直线La、La是将通过流入口54的中心C54的直径线L54夹在中间而位于对称位置的直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52的对置面52a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以及隔板部541通过冲压成型形成。
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隔板部541与形成滤油器4的收纳部13的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与周壁部131内接的肋134的端面134b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果通过螺栓B将油冷却器5的底板52固定于变速器箱1,则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以及隔板部541通过与螺栓B的紧固力对应的压力压接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和肋134的端面134b。
如所述这样,变速器箱1侧的周壁部131和肋134通过铝合金形成,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以及隔板部541通过硬度高于铝合金的金属性材料形成。
因此,油冷却器5的底板52与周壁部131和肋134的接触界面被金属密封。
因此,从变速器箱1侧的肋134内的油孔14流入至油冷却器5侧的流入口54的油OL难以从肋134的端面134b和隔板部541的接触界面漏出。
另外,在被油冷却器5冷却之后,从排出口55排出至周壁部131内的空间的油OL难以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与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的接触界面漏出。
以下,对向变速器箱1的周壁部131的油冷却器5的安装进行说明。
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变速器箱1时,以底板52的螺栓孔56、57、58、59(参照图1B)重合于衬套部16、17、18、19的螺栓孔16a、17a、18a、19a(参照图2A)的方式,将油冷却器5重合于变速器箱1的周壁部131。
这样,油冷却器5侧的流入口54配置在与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参照图4B)重合的位置,并且油冷却器5侧的排出口55配置在与周壁部131的开口131a重合的位置(参照图4A假想线)。
在该状态下,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与肋134的端面134b接触,并且密封环SL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遍及全周范围接触(参照图4B)。
在该状态下,将贯通螺栓孔56、57、58、59(参照图3B),并拧入衬套部16、17、18、19的螺栓孔16a、17a、18a、19a(参照图2A)的螺栓B拧紧。
这样,如图4B所示,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通过与螺栓的紧固压对应的压力压接于围绕油孔14的肋134的端面134b。
另外如果拧紧螺栓,如图4A所示,环状槽53的内径侧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径侧的外侧环状壁部532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的密封环SL所压接的区域的内径侧和外径侧压接。
这样,如图5A、图5B所示,在底板52和周壁部131的接触界面(接合界面),形成由隔板部541造成的金属接触区域Rx1、内侧环状壁部531造成的金属接触区域Rx2、外侧环状壁部532造成的金属接触区域Rx3。
由此,油孔14与流入口54连通,肋134与底板52的隔板部541的接触界面被金属密封,油OL难以从接触界面漏出。
因此能够防止流经油孔14的高温的油OL不流入流入口54,而从肋134和底板52的接触界面向周壁部131的内侧空间130漏出的情况。由此,能够适当预防油OL不通过油冷却器5,而从油孔15返回至油压控制回路侧的情况。
也不需要在油冷却器5侧的底板52和变速器箱1侧的周壁部131之间,另行配置具有一对一连接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出口)和油冷却器5侧的流入口54的槽的板部件。
另外,周壁部131内侧的空间130被压接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的密封环SL、金属接触区域Rx1、Rx2、Rx3密封。因此,与仅在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压接密封环SL的情况相比,油OL难以从周壁部131的端面131b和底板52的接触界面漏出。
图6A至图8D是说明油冷却器5的变形例的底板52A~52L的图。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沿着外周的外侧环状壁部532与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从对置面52a向变速器箱1侧突出形成的底板52。
在该底板52中,通过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压接于变速器箱1侧的肋134的端面134b,而能够阻止油ОL从底板52和肋134的接触界面的漏出,来确保流入流入口54的油ОL的量。
底板52并不仅限于该方案。例如可以是图6A~6D、图7A~7D所示的底板52A~52H。
图6A所示的底板52A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设置围绕流入口54的环状的隔板部541A。隔板部541A与环状槽53的内周内接。
如果将底板52A安装于变速器箱1,则隔板部541A在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遍及全周范围压接,形成金属接触区域。
即使在该底板52A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油OL从对置面52a侧的隔板部541A和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的接触界面的漏出,因而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的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对于图6B所示的底板52B来说,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围绕流入口54的周边区域的弧状隔板部541B向纸面前侧突出设置。隔板部541B的一端和另一端到达环状槽53的内周。
因此,如果将底板52B安装于变速器箱1,则通过收纳于环状槽53的密封环SL和隔板部541B形成围绕流入口54的环状壁。
对于该底板52B来说,在油OL从对置面52a和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的接触界面漏出的情况下,漏出的油OL的移动被环状壁限制。
如果从接触界面漏出的油OL的流动被限制,则从接触界面漏出的油的总量也被抑制,因而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对于图6C所示的底板52C来说,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围绕排出口55的环状的隔板部551C向纸面前侧突出设置,该隔板部551C插入至变速器箱1侧的周壁部131的内侧。
在底板52C的情况下,从对置面52a和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周缘的接触界面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难以到达排出口55。
因此,从流入口54通过热交换部而从排出口55排出的油OL的流动不会被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妨碍。如果排出口55的油OL的收存被妨碍,由于热交换部的容量有限,因而存在油ОL向流入口54的流入出现障碍的可能。
对于底板52C来说,由于从排出口55排出的油OL的流动不被妨碍,油ОL的向流入口54的流入不会出现障碍,因而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对于图6D所示的底板52D来说,围绕排出口55的周边区域的弧状的隔板部551D向纸面前侧突出设置。隔板部551D的一端和另一端到达环状槽53的内周。
因此,如果将底板52D安装于变速器箱1,则通过收纳于环状槽53的密封环SL和隔板部551D形成围绕排出口55的环状壁。
在底板52D的情况下,从对置面52a和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的接触界面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难以到达排出口55。
因此,由于从流入口54通过热交换部而从排出口55排出的油OL的流动不会被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严重阻碍,根据所述的理由,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对于图7A所示底板52E来说,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直线状的隔板部521E向纸面前侧突出设置。隔板部521E横穿连接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彼此中心的直线Lx设置。隔板部521E沿着通过底板52E的中心线C1的直线L延伸,从环状槽53到达至底板52E的中心线C1附近。
对于图7B所示的底板52F来说,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直线状的隔板部521F向纸面前侧突出设置。隔板部521F横穿连接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彼此中心的直线Lx设置。隔板部521F沿着通过底板52F的中心线C1的直线L延伸,隔板部521F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到达环状槽5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隔板部521E、521F可以不是直线状而是波浪状或弧状。
对于图7C所示的底板52G来说,由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G和通过中心线C1的直线状的隔板部521G构成的半圆形的围绕壁向纸面前侧突出形成,流入口54在围绕壁的内部开口。
对于图7D所示的底板52H来说,由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H和通过中心线C1的直线状的隔板部521H构成的半圆形的围绕壁向纸面前侧突出形成,排出口55在围绕壁的内部开口。
对于这些底板52E~52H来说,从对置面52a和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周缘的接触界面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也难以到达排出口55。
因此,由于从流入口54通过热交换部而从排出口55排出的油OL的流动不会被向周壁部131的内侧漏出的油OL严重阻碍,根据所述理由,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在这里,所述的隔板部541A从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突出。因此,在仅在对置面52a设置隔板部541A的情况下,存在油冷却器5以隔板部541A为支点倾斜的可能。
对于图8A的底板52I来说,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设置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弧状壁部531I。
对于图8B所示的底板52J来说,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设置沿着环状槽53的外周的弧状壁部532J。
对于图8C所示的底板52K来说,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在从环状槽53向内径侧偏移的位置设置弧状壁部531K。
对于图8D所示的底板52L来说,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在从环状槽53向外径侧偏移的位置设置弧状壁部532L。
对于这些底板52I~52L来说,与隔板部541A不同,通过设置弧状壁部531I、531K、532J、532L,能够适当防止油冷却器5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这些弧状壁部531I、531K、532J、532L任意组合使用。
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5具有以下的构成。
(1)油冷却器5(装置)具有:
51(箱体),其具有热交换部;
流入口54,其是油OL(流体)流向热交换部的流入口54;
排出口55,其是油OL从热交换部排出的排出口55。
在主箱体51,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在安装油冷却器5的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开口。
流入口54与变速器箱1侧的流体出口即油孔14对置配置。
在对置面52a,划分流入口54侧和排出口55侧的隔板部541(隔板)向变速器箱1侧突出设置。
如果像这样构成,对于对置面52a来说,隔板部541阻碍不流入流入口54而流向排出口55侧的油OL的流动。由此,由于能够使更多的油OL流入流入口54,而向热交换部侧供给,因而能够适当地冷却油OL。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冲压成型简单地形成隔板部541,因而能够通过廉价的构成使更多的油OL流入热交换部侧。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不仅限于油冷却器5。也包含传导驱动源(发动机、电机)的输出旋转的动力传导装置或以往公众所知的自动变速器,具备用于冷却油OL的热交换部的装置均包含在对象中。
并且,动力传导装置可以是具备对传导的旋转进行变速的旋转变速机构的类型,也可以是不具备的类型。
并且,对流入口54侧和排出口55侧进行划分的隔板可以是以下的类型。
(a)横穿连接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彼此中心的直线Lx设置,并且沿着通过底板52E的中心线C1的直线L,从环状槽53到达至底板52E的中心线C1的附近形成的隔板部521E(参照图7A)。
(b)横穿连接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彼此中心的直线Lx设置,并且沿着通过底板52E的中心线C1的直线L延伸的隔板部521F。隔板部521F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到达环状槽(参照图7B)。
如果像这样构成,由于不流入流入口54而流向排出口55侧的油OL的流动被隔板部521E、521F妨碍,因而能够使更多的油OL流入流入口54,而向热交换部侧供给。
(2)隔板是下述中的任意一种。
(a)设置于流入口54的周边的隔板部541B(参照图6B)。
(b)设置于排出口55的周边的隔板部551D(参照图6D)。
(c)一种围绕壁由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G和通过中心线C1的直线状的隔板部521G形成的半圆形的围绕壁,流入口54在其内侧开口(参照图7C)。
(d)一种围绕壁由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H和通过中心线C1的直线状的隔板部521H形成的半圆形的围绕壁,排出口55在其内侧开口(参照图7D)。
如果像这样构成,则能够使更多的油OL流入流入口54,而向热交换部侧供给。由此,能够适当地冷却油OL。并且,能够通过廉价的构成,使更多的油OL流入热交换部侧。
(3)隔板是以围绕流入口54的方式设置的隔板部541、541A(参照图3B、图6A)。
如果仅在排出口55的周边设置隔板,则能够抑制油OL的从流入口54侧向排出口55侧的移动,但不能阻止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变少的情况。
通过将隔板部541以围绕流入口54的方式设置,能够确保油从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4)隔板部541、541A构成为围绕流入口54的筒状,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变速器箱1时,隔板部541、541A在流体出口即油孔14的周缘遍及全周范围压接,形成金属接触区域。
如果像这样构成,由于能够适当抑制油OL的从对置面52a侧的隔板部541、541A与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的接触界面的漏出,因而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并且,能够通过廉价的构成来适当抑制从接触界面的油OL的漏出。
(5)在油冷却器5的底板52的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还设置有用于阻止油冷却器5以隔板部541为支点的倾斜的支承壁(内侧环状壁部531、外侧环状壁部532)。
内侧环状壁部531和外侧环状壁部532从对置面52a向变速器箱1侧突出。
如果仅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从对置面52a突出,则存在油冷却器5以隔板部541为支点倾斜的可能。
通过除了隔板部541之外,另行设置支承壁(内侧环状壁部531、外侧环状壁部532),而能够适当防止油冷却器5倾斜。
支承壁不必一定为环状,可以是以下这样的支承壁。
(a)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设置的弧状壁部531I(参照图8A)。
(b)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沿着环状槽53的外周设置的弧状壁部532J(参照图8B)。
(c)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在从环状槽53向内径侧偏移的位置设置的弧状壁部531K(参照图8C)。
(d)在从中心线C1观察,隔板部541A的相反侧,在从环状槽53向外径侧偏移的位置设置的弧状壁部532L(参照图8D)。
(e)(a)至(d)的弧状壁部的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壁部的形状不一定必须为弧状壁部,也可以是直线状或波浪状。
(6)在油冷却器5的主箱体51的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设置有收纳密封环SL的环状槽53。
支承壁是沿着环状槽53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部531和沿着环状槽53的外周的外侧环状壁部532中的至少一方。
隔板部541设置在环状槽53的内侧。
油冷却器5存在以隔板部541为支点倾斜的可能。如果油冷却器5倾斜则存在影响密封环SL的密封性的可能。如果像上述这样构成,由于能够通过支承壁防止油冷却器5倾斜,因而能够适当阻止油冷却器5的倾斜造成的、油OL向密封环SL的外侧漏出的情况。
特别是,流入口54在靠近环状槽的位置开口,隔板部541不设置在环状槽的靠近中央的位置(靠近中心线C1的位置)。因此,由于从对置面52a突出的隔板部541,油冷却器5容易倾斜,因而通过设置内侧环状壁部531和/或外侧环状壁部532,能够更好地阻止油冷却器5的倾斜。
(7)隔板部541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41高于支承壁(内侧环状壁部531、外侧环状壁部532)的距离对置面52a的高度h531、h532。
如果像这样构成,在底板52与周壁部131的接触界面切实形成隔板部541造成的金属接触区域Rx1。由此,能够一边阻止油OL从肋134与底板52的隔板部541的接触界面的漏出,一边使油孔14和流入口54适当连通,而使更多的油OL流入流入口54。
本件发明也能够特定为自动变速器(安装装置的部件)的油冷却器5的安装构造。
对于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箱1来说,成为流体出口的油孔14和成为流体入口的油孔15在安装油冷却器(热交换装置)的区域即周壁部131的内侧开口。
油冷却器5具有:
主箱体51,其具有热交换部;
底板52,其具有油OL(流体)流向热交换部的流入口54以及油OL从热交换排出的排出口。
对于底板52来说,流入口54和排出口55在与变速器箱1的对置面52a开口。
流入口54与变速器箱1侧的流体出口即油孔14对置配置。
在对置面52a,围绕流入口54的隔板部541向变速器箱1侧突出形成,划分对置面52a的流入口54侧和排出口55侧。
在将油冷却器5安装于周壁部131时,隔板部541与油孔14的周缘部压接形成金属接触区域。
如果像这样构成,由于能够适当防止油OL的从对置面52a侧的隔板部541与变速器箱1侧的油孔14的周缘部的接触界面的漏出,因而能够确保从油孔14排出的油OL流向流入口54的流入量。
以上,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申请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案。能够在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本申请基于2020年3月16日向日本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20-45880号而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

Claims (7)

1.一种装置,具有:
箱体,其具有热交换部;
流入口,其是流体流向所述热交换部的流入口;
排出口,其是所述流体从所述热交换部排出的排出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在与安装所述装置的部件的对置面开口,
所述流入口与所述部件的流体出口对置配置,
在所述对置面设置有从所述对置面向所述部件突出并划分所述流入口侧和所述排出口侧的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流入口或所述排出口的周边。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以围绕所述流入口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构成为围绕所述流入口的筒状,在将所述装置安装于所述部件时,所述隔板与所述流体出口的周缘遍及全周范围压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
在所述箱体的与所述部件的对置面,还设置有用于阻止所述箱体以所述隔板为支点的倾斜的支承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
在所述箱体的与所述部件的对置面,设置有收纳密封环的环状槽,
所述支承壁是沿着所述环状槽的内周的内侧环状壁和沿着所述环状槽的外周的外侧环状壁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环状槽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高于所述支承壁距离所述对置面的高度。
CN202180022189.2A 2020-03-16 2021-02-24 装置 Pending CN1152985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5880 2020-03-16
JP2020045880 2020-03-16
PCT/JP2021/006772 WO2021187026A1 (ja) 2020-03-16 2021-02-24 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8508A true CN115298508A (zh) 2022-11-04

Family

ID=77771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2189.2A Pending CN115298508A (zh) 2020-03-16 2021-02-24 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60540B2 (zh)
CN (1) CN115298508A (zh)
WO (1) WO20211870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93414A (ja) * 1985-10-18 1987-04-28 Honda Motor Co Ltd オイルフイルタ装置
JP4519362B2 (ja) * 2001-05-10 2010-08-04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フィルタ一体型オイルクーラ
JP2004278985A (ja) * 2003-03-18 2004-10-07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042991A (ja) * 2003-07-23 2005-02-17 Denso Corp オイルクーラ
DE102007052706A1 (de) * 2007-11-06 2009-05-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Racine Wärmetauscher
DE202011002197U1 (de) * 2011-02-01 2012-02-02 Dana Gmbh Wärmetauscher
JP6122266B2 (ja) * 2012-08-27 2017-04-26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熱交換器
JP6196820B2 (ja) * 2013-06-20 2017-09-13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オイルクーラ
JP2018194281A (ja) * 2017-05-22 2018-12-0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7110620B2 (ja) * 2018-02-28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クー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87026A1 (ja) 2021-09-23
JP7360540B2 (ja) 2023-10-12
JPWO2021187026A1 (zh) 2021-09-23
US20240027145A1 (en) 2024-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5247962B2 (en) Industrial gear unit
CN110289751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10966228A (zh) 离心压缩机
JP6995833B2 (ja) 制御バルブ
US20020060430A1 (en) Tandem seal
JPH03181656A (ja) 駆動装置
CN115298508A (zh) 装置
US20230291269A1 (en) Electric drive unit and vehicle comprising a corresponding electric drive unit
JP2021004670A (ja) バルブ装置
JP2016174501A (ja) 回転電機構造
EP1203885B1 (en) Gear pump
US12050069B2 (en)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for cooling oil
JP5964848B2 (ja) ロータリーピストン機械、特にロータリーエンジン
US7712612B2 (en) Fluid filt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9157708A (ja) 遠心圧縮機
JP2011214642A (ja) 湿式動力断続装置の冷却構造
KR102678542B1 (ko) 밸브바디커버-atf워머 통합 모듈
CN213478421U (zh) 机油节温器、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CN218761317U (zh) 齿轮箱散热机构
CN215214662U (zh) 蜗杆减速机
EP4036444A1 (en) Spool valve
KR100379221B1 (ko) 용적형 유압 기계
KR19990007248A (ko) 유압 펌프
KR20180058300A (ko) 오일 씰 링
JP2012082904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