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8080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8080A
CN115298080A CN202180022056.5A CN202180022056A CN115298080A CN 115298080 A CN115298080 A CN 115298080A CN 202180022056 A CN202180022056 A CN 202180022056A CN 115298080 A CN115298080 A CN 115298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collar
worm
holding membe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20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起翔
木本进
吉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98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0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62D5/0412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the axes of motor and steering column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54Worm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2Toothed members; Worms for transmissions with crossing shafts, especially worms, worm-gears
    • F16H55/24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9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worm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通过线簧(93)对轴承(8)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M方向)倾斜的方向(N方向)施力。由此,通过作用于上述倾斜的方向(N方向)的作用力(F)中的、齿轮啮合方向(M方向)的分力(F1),抑制蜗杆齿轮的齿轮啮合方向的松动。进而,通过作用于上述作用力(F)中的、与齿轮啮合方向正交的方向(W方向)的分力(F2),抑制蜗杆齿轮的齿轮啮合正交方向(W方向)的松动。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转向装置,已知有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向装置。
即,该转向装置构成为,经由由蜗杆轴和蜗轮构成的减速机构,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力作为转向辅助力向转向轴传递。而且,在该转向装置中,通过利用弹簧部件向蜗轮侧对支承蜗杆轴的前端部的轴承施力,能够调整蜗杆轴与蜗轮的啮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22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中,特别是在蜗杆轴和蜗轮的扭转角不是直角的情况下,在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下,在蜗杆中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在上述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切换时,在蜗杆轴和蜗轮之间产生松动,有可能导致由该松动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蜗杆轴与蜗轮之间的松动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作为其一个方式,构成为通过施力部件对保持于调心部件的轴承向相对于蜗轮与蜗杆轴啮合的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施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蜗杆轴与蜗轮之间的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A部放大显示的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2的B-B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保持部件侧观察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盖部件侧观察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沿着轴向切断图7所示的调心部件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C-C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D-D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套环部件的俯视图。
图12示出将套环部件和轴承一体化而成的套环部件组装体,(a)是套环部件组装体的俯视图,(b)是套环部件组装体的仰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E-E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4是从图13的F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15是图4所示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将图7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盖部件拆卸后从G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H-H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3的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9是图4所示的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9的J-J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21是从图20的K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22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说明调心部件的作用效果的图,是相当于图9的调心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与现有技术同样地将该转向装置适用于汽车的实施方式。
(转向装置的说明)
图1~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1示出表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示出将图1的A部放大表示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3是沿着图2的B-B线切断的相当于剖视图的图,省略蜗杆齿轮以及密封部件95,示出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调心部件90的安装固定状态。
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是所谓的双小齿轮型的转向装置,其经由第一小齿轮G1输入转向力,经由第二小齿轮G2输入辅助所述转向力的转向辅助力。具体而言,该转向装置具有将输入到未图示的方向盘的转向力传递到未图示的转向轮而进行转向的转向机构部SF、和对该转向机构部SF(后述的齿条轴3)赋予与转向力对应的转向辅助力的转向辅助机构部AF。需要说明的是,该转向装置经由附设于收容转向机构部SF的转向机构壳体11的外侧部的衬套BM,支承固定于未图示的车体。
转向机构部SF具有:转向机构壳体11,其一体地形成有转向轴收容部111和齿条轴收容部112;转向轴2,其能够旋转地收容在转向轴收容部111内;齿条轴3,其能够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地收容在齿条轴收容部112内。另外,在转向轴收容部111设置有检测输入到转向轴2的转向扭矩的公知的扭矩传感器TS。
转向轴2沿着轴线Y的方向相对于齿条轴3斜行地设置,轴线Y方向的第一端部(图1中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方向盘联接,伴随该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另外,在转向轴2的轴线Y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图1中的下侧的端部)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小齿轮齿2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2作为一体的转向轴,例示了将上述方向盘和齿条轴3直接连接的方式,但本发明的转向轴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换言之,本发明的转向轴除了是将上述转向盘和齿条轴3直接连接的转向轴之外,还包括适用于例如构成为可分离、构成为可经由离合器等传递以及切断上述转向盘的旋转的、所谓的分线式的转向装置的转向轴。
齿条轴3沿着轴线X的方向大致水平地配置,分别在轴线X方向的规定的范围内具有与转向轴2的第一小齿轮齿20啮合的第一齿条齿31和与后述的传递轴7的第二小齿轮齿70啮合的第二齿条齿32,伴随着转向轴2以及传递轴7的旋转而沿着轴线X方向移动。另外,该齿条轴3的轴线X方向的两端部经由拉杆(未图示)与分别与左右的转向轮(未图示)连接的转向节臂(未图示)联接,伴随着齿条轴3的轴线X方向的移动,上述转向节臂被推拉,由此上述转向轮的朝向被变更。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一小齿轮齿20和第一齿条齿31构成上述第一小齿轮G1。同样地,由第二小齿轮齿70和第二齿条齿32构成上述第二小齿轮G2。
转向辅助机构部AF具有供生成转向辅助力的电动马达4、对电动马达4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单元5、对电动马达4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向转向机构部SF(齿条轴3)传递的减速机构部RG。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减速机构部RG与齿条轴3连接、并对该齿条轴3赋予操舵辅助力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换言之,本发明除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减速机构部RG经由传递轴7与齿条轴3连接的上述双小齿轮型以外,还能够应用于例如减速机构部RG与转向轴2连接、对该转向轴2赋予转向辅助力、仅由上述第一小齿轮G1构成的所谓的单小齿轮型的转向装置。
电动马达4具有收容在电动马达壳体40的未图示的马达要素、和沿着与上述轴线X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轴线P的方向配置并输出上述电动马达要素的旋转的马达轴41。马达轴41经由未图示的公知的联轴器与构成减速机构部RG的后述的蜗杆轴61连结。
控制单元5在电动马达4的与马达轴41的相反侧与电动马达4一体地构成。而且,该控制单元5经由传感器线束H与扭矩传感器TS等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基于以从上述各种传感器输出的转向扭矩信号为首的车辆运转信息,对电动马达4进行驱动控制。
减速机构部RG除了图1以外,如图2放大所示,由蜗杆齿轮构成,该蜗杆齿轮由蜗杆轴61和与该蜗杆轴61啮合的蜗轮62构成,该蜗杆轴61收容在附设于转向机构壳体11(齿条轴收容部112)的外侧部的齿轮箱12。另外,齿轮箱12具有:蜗杆齿轮收容部121,其收容蜗杆齿轮;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其与蜗杆齿轮收容部121邻接地设置,在内部形成有能够收容后述的调心部件90的调心部件收容空间。进而,蜗杆齿轮收容部121具有:蜗杆轴收容部123,其以沿着电动马达4的旋转轴线即轴线P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收容蜗杆轴61;蜗轮收容部124,其与该蜗杆轴收容部123邻接地设置,收容蜗轮62。
蜗杆轴61沿着轴线P方向与马达轴41同轴状地配置,该轴线P方向的一端部即第一蜗杆端部611经由上述未图示的公知的联轴器与马达轴41连接,另一端部即第二蜗杆端部612由轴承8支承。需要说明的是,轴承8例如使用滚珠轴承。
蜗轮62固定在与齿条轴3联接的传递轴7的第一端部,构成为能够与该传递轴7一体旋转,蜗轮62的旋转能够经由传递轴7传递到齿条轴3。在此,传递轴7与转向轴2同样,相对于齿条轴3斜行地设置,在该传递轴7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的外周侧,设置有与第二齿条齿3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齿70。即,通过由第二齿条齿32和第二小齿轮齿70构成的第二小齿轮G2,蜗轮62的旋转经由传递轴7传递到齿条轴3,转换为该齿条轴3的轴线X方向的移动。
另外,构成减速机构部RG的上述蜗杆齿轮的蜗杆轴61和蜗轮62有可能因磨损而在两者(两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上述转向装置设置有调心机构部9,该调心机构部9对蜗杆轴61向蜗轮62侧施力而调整蜗杆轴61与蜗轮62的啮合。
调心机构部9由调心部件90构成,该调心部件90被调心部件保持部122保持,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在齿轮箱12中以包围蜗杆轴61的第二蜗杆端部612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轴线P方向的开口端部被大致圆板状的密封部件95液密地封闭。另外,该密封部件95通过压入而固定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开口端部。
调心部件90被收容保持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通过设置在该调心部件90的作为施力部件的线簧93,向蜗轮62侧施力。另外,调心部件90具有:套环部件91,其保持轴承8的外周侧;有底圆筒状的保持部件92,其能够向蜗轮62侧滑动地收容套环部件91。根据该结构,调心部件90通过线簧93的作用力经由套环部件91对轴承8向蜗轮62侧施力,从而对蜗杆轴61向蜗轮62侧施力。
在此,调心部件90中,包围该调心部件90的外周的保持部件92的横截面(与轴线P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形,另一方面,在内侧构成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呈筒状,横截面(与轴线P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形。即,调心部件90的外周面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抵接,由此进行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定位。
另外,上述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保持部件92的开口部被盖部件94封闭。另外,在保持部件92与盖部件94之间,填充有作为润滑剂的未图示的润滑脂,通过该润滑脂,套环部件91能够在保持部件92的内部以润滑状态滑动。
(调心部件的说明)
图4~图21示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调心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沿着图3的轴线P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与上述轴线P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围绕上述轴线P的方向作为“周向”进行说明。
图4示出调心部件90的分解立体图。图5示出从保持部件92侧观察调心部件90的立体图。图6示出从盖部件94侧观察调心部件90的立体图。图7示出调心部件90的侧视图。图8是沿着轴向切断的调心部件90的剖视图。图9示出沿着图7的C-C线切断的剖视图。图10示出沿着图7的D-D线切断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4~图10是表示调心部件90的整体结构的图,因此在后述的图11~图21的各图的说明时适当参照。
如图4~图10所示,调心部件90包括轴承8,具有该轴承8、套环部件91、保持部件92、线簧93和盖部件94,并将它们组装成一体。套环部件91俯视呈大致U字形状,嵌入轴承8的外周侧,构成调心部件。另一方面,保持部件92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在内周侧具有凹状的套环部件收容部920,在该套环部件收容部920的内部,在蜗杆轴61与蜗轮62啮合的方向(表示图23所示的M方向,以下简称为“齿轮啮合方向”)上可相对移动地收容作为套环部件组件的套环部件组装体90S。
线簧93呈圆弧状(具体而言,俯视为C字形状),设置在套环部件91与保持部件92之间(径向之间),通过自身的紧缚力经由套环部件91对轴承8向蜗轮62侧施力。特别是,本发明的线簧93经由套环部件91对轴承8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施力,作为上述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的分力,包括上述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的作用力。
盖部件94覆盖在保持部件92中的套环部件收容部920的轴向开口部,经由设置在该盖部件94的外周侧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而卡定固定于保持部件92。另外,如图3所示,盖部件94在外周侧设置有能够向径向挠曲变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该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与设置在齿轮箱12的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从而固定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在此,调心部件卡定槽125是沿着周向以凹状形成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的环状槽,通过供分别设置在盖部件94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外周缘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配合,来限制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轴向的移动。
图11示出套环部件91的俯视图。图12示出将套环部件91和轴承8一体化而成的套环部件组装体90S,(a)示出套环部件组装体90S的俯视图,(b)示出套环部件组装体90S的仰视图。图13示出沿着图12的E-E线切断的剖视图。图14是从图13的F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如图11以及图12(a)、(b)所示,套环部件91由摩擦系数比形成保持部件92以及盖部件94的材料小的树脂材料形成,俯视大致呈U字形状,具有形成该U字形状的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和基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U字形状沿径向开口的开口部911。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套环部件91的轴向端面中的、与后述的保持部件底部921对置的一侧的端面作为套环部件第一端面91a,将与后述的盖部件主体部940对置的一侧的端面作为套环部件第二端面91b。
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形成为包围除了与开口部911重叠的一部分的周向区域以外的比轴承8的外周的半周大的范围的圆弧形状,在内侧具有保持轴承8的轴承保持部912。该轴承保持部912设定为比轴承8的外径稍小的内径。换言之,轴承保持部912形成为,在该轴承保持部912上未组装轴承8的自然状态下的内径比在该轴承保持部912上组装轴承8的状态下的内径小。根据该结构,轴承保持部912在与轴承8的接点处发挥朝向轴承8的中心向径向的内侧作用的作用力(弹性力),基于该作用力(弹性力)保持轴承8。换言之,轴承保持部912相对于轴承8具有基于所述作用力(弹性力)的规定的过盈量,并以该过盈量保持轴承8。
另外,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具有:套环底部913,其构成套环部件第一端面91a,与轴承8的轴向一端面抵接;套环外周壁914,其从套环底部913的外周缘立起,包围轴承8的外周侧。套环底部913以大致一定的径向宽度沿着周向连续地设置,如图13放大所示,与轴承8的轴向一端面抵接的面形成为在轴向上越从套环底部913离开套环外周壁914的内径越大的倾斜状。即,通过该倾斜状的套环底部913与轴承8的轴向一端侧的外周缘抵接,能够对轴承8作用轴向以及径向的作用力。套环外周壁914具有: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其在轴向上设置在套环底部913的相反侧,供线簧93卷挂;突出部914b,其在轴向上设置在比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更靠套环底部913侧,比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更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13所示,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设置在从径向观察时与轴承8重叠的区域,形成为至少具有比线簧93的线径的半径大的轴向宽度。另外,在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在与突出部914b邻接的轴向位置,在周向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部位)形成有与线簧93抵接的平面状的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需要说明的是,该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只要设置两个部位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所例示的两个部位。
如图14所示,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通过分别去除(进行倒角)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突起部914d的顶点而形成为平面状,在轴向一端部设置有突出部914b,并且在与突出部914b相反侧的轴向另一端部设置有突起部914d。换言之,在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中,在轴向上,线簧93被突出部914b和突起部914d夹持,成为能够与两者卡定的结构。
另外,如图12(b)所示,作为线簧93的接点的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设置在如下位置:通过线簧93的接点的假想圆V的中心O从轴线Z偏移,该轴线Z通过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轴线P)且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平行。根据该结构,通过线簧93的作用力,如上所述,能够将套环部件91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施力。
如图13所示,突出部914b相对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以能够形成至少比线簧93的线径大的台阶部914e的一定的径向宽度而沿周向连续地形成。换言之,通过突出部914b,在与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之间,形成有台阶部914e,该台阶部914e具有至少比线簧93的线径大的径向宽度。由此,构成为,在线簧93与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抵接的状态下,不使该线簧93比突出部914b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进而,在突出部914b中的套环底部913侧的轴向端部的外周缘,沿着周向连续地设置有外径朝向套环底部913侧而逐渐变小的、所谓C倒角状的锥面914f。需要说明的是,该锥面914f除了如本实施方式所例示的那样的、所谓平面状的C倒角以外,也可以由曲面状的R倒角形成。
另外,在套环外周壁914的内周侧,具有:周壁部914g,其与轴承8的外周面抵接;轴承抑制部914h,其在轴向上设置在与套环底部913相反侧的端部,与轴承8的轴向另一端面抵接,在与套环底部913之间夹入轴承8。周壁部914g沿着轴向直线状地设置,与轴承8的外周面大致平行地形成。轴承抑制部914h形成为与轴承8的轴向另一端面大致平行,该轴承抑制部914h的整体能够与上述轴承8的轴向端面抵接。
另外,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套环配合部915,其在超过轴承8的外周的半周的区域中抱持轴承8,抑制轴承8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轴承保持部912)脱落。一对套环配合部915形成为朝向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两端部,从后述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的距离逐渐增大的、所谓的倒钩状,通过挂在轴承8上,抑制轴承8从开口部911脱落。
另外,如图12(a)所示,套环部件主体部910隔着轴承保持部912在径向的两侧具有一对滑动面即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该一对滑动面能够使套环部件91相对于保持部件92滑动(SLIDE)。该一对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以及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通过相对于俯视大致呈圆形的轴承保持部912呈切线状延伸而构成二面宽度,并能够沿着该二面宽度相对于保持部件92滑动。具体而言,该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以及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与设置在保持部件92(后述的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后述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滑动。
另外,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一对端部,设置有朝向上述一对端部而变尖细状的倾斜部917。该倾斜部917形成为随着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外周面朝向所述一对端部而逐渐远离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以及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的倾斜状。换言之,该倾斜部917在套环部件91收容于保持部件92的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一对端部而逐渐远离后述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的方式倾斜。这样,该倾斜部917是朝向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一对端部而变尖细的倒角部,可以由所谓的平面状的C倒角形成,另外,也可以由曲面状的R倒角形成。
另外,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中的套环底部913侧的轴向端面,形成有润滑槽918,该润滑槽918用于保持填充在保持架部件92与盖部件94之间的上述润滑脂(未图示)。该润滑槽918由周向槽918a和直线状的径向槽918b构成,该周向槽918a形成为沿着周向以一定的宽度连续地延伸的俯视圆弧状,该直线状的径向槽918b以横断周向槽918a的周向的中间部的方式沿着径向连续地延伸。周向槽918a在套环底部913的外侧面沿着周向贯通形成,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以及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侧开口。同样地,径向槽918a在套环底部918的外侧面沿着径向贯通形成,径向的一端部向套环部件91的外周缘开口,径向的另一端部向套环部件91的内周缘开口。
图15示出保持部件92的俯视图。图16示出将调心部件90的盖部件拆卸后从G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图17示出沿着图16的H-H线切断的剖视图。图18示出沿着图3的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如图15~图17所示,保持部件92大致呈有底圆筒状,在内部形成有可滑动地收容套环部件91的套环部件收容部920。套环部件收容部920由与套环部件91的套环底部913抵接的保持部件底部921、和从保持部件底部921沿轴向连续地设置且包围套环部件91的外周侧的保持部件筒状壁922划定。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保持部件92的轴向端部中的、保持部件底部921侧的端部作为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另外,将与保持部件底部921相反侧的端部作为保持部件第二端部92b。
在保持部件底部921,形成有套环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面921a,该套环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面921a由与套环底部913的投影面大致对应的平面构成,能够与套环部件第一端面91a滑动接触。进而,在该套环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面921a的内周侧,形成有经由比该套环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面921a低一级的保持部件底部台阶部921b而在轴向上开口的保持部件底部开口部921c。即,蜗杆轴61的第二蜗杆端部612经由该保持部件底部开口部921c插入到保持部件92的内部,能够被收容于该保持部件92的内部的轴承8支承。
保持部件筒状壁922具有: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其从径向观察时与套环部件91的突出部914b重叠(对置);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其在轴向上设置在比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更靠保持部件第二端部92b侧,从径向观察时与套环部件91的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重叠(对置)。
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具有:作为设置成二面宽状的一对滑动面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其设置在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与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的周向之间,连接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与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另外,在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的外周缘,设置有朝向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而外径逐渐减小的大致圆锥状的筒状部锥923e。
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与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平行地设置,构成为能够伴随着套环部件91的啮合方向的移动而与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滑动接触。同样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与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平行地设置,构成为能够伴随着套环部件91的啮合方向的移动而与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滑动接触。
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形成为与套环外周壁914中的俯视大致呈圆弧状的套环构件凸圆弧面914i对应的凹圆弧状,通过与该套环部件凸圆弧面914i抵接,限制套环部件91在啮合方向上的后退量(在啮合方向上从蜗轮62离开的方向)的最大量。
另外,在保持架部件第一筒状壁923,在隔着轴线P的保持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的径向相反侧,设置有一对套环部件抵接部923d、923d,该一对套环部件抵接部923d、923d能够经由啮合方向上的套环部件91的规定的滑动量而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的两端部抵接。即,通过套环部件91的周向两端部分别与一对套环部件抵接部923d、923d抵接,限制该套环部件91的啮合方向的进入量(在啮合方向上接近蜗轮62的方向)的最大量换言之,在与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抵接的状态下的套环部件91的周向两端部与一对套环部件抵接部923d、923d之间的距离D是在所述调心机构部中允许的套环部件91的可滑动量、即所述蜗杆齿轮的啮合可调整量。
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在至少横跨套环部件91的两个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的周向区域沿着周向形成为俯视大致圆弧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从轴向观察时与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重叠,且设置在比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宽的周向区域。而且,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构成为,相对于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以台阶状扩径形成,形成为比该保持件第一筒状壁凹圆弧面923c的内径大的内径,在与卷挂于套环部件91的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的线簧93之间形成规定的径向间隙C1。
另外,在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第二端部92b,隔着保持部件92的中心(轴线P)在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的相反侧,沿着周向俯视大致圆弧状地形成有能够与线簧93卡定的弹簧部件卡定部925。更具体而言,弹簧部件卡定部925设置在将套环部件91组装于保持部件92的状态下与两个弹簧部件抵接部914c对置的周向区域。
进而,在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第二端部92b,在套环部件91和保持部件92之间,形成有弹簧旋转限制部926,在线簧93卷挂于该弹簧旋转限制部926的状态下,线簧93的一对周向端部可与该弹簧旋转限制部926抵接。该弹簧旋转限制部926设置在与形成于线簧93的周向两端部之间的周向间隙对应的周向区域,通过在上述卷挂状态下与线簧93的一对端部抵接,能够限制该线簧93的周向的移动。
另外,在保持件92中,在周向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部位),沿着轴向形成有作为能够供盖部件94的后述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配合的凹槽状的一对保持部配合槽的、第一保持部配合槽927以及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8。该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在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侧沿着轴向直线状地贯通形成。具体而言,第一保持部配合槽927形成在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与保持部件第二筒状壁924重叠的位置,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8形成在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与弹簧转动限制部926重叠的位置。
进而,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的深度(径向宽度)设定为比上述盖部件94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厚度(径向宽度)大。换言之,构成为,在上述盖部件94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分别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配合的状态下,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外径比在周向上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邻接的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面的外径小。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与第一、第二保持部件配合槽927、928配合的状态下,上述盖部件94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成为比在周向上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邻接的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面更向内侧进入的状态(参照图22)。
另外,在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在轴向上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侧的端部,沿着径向设置有能够供后述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卡定的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即,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通过在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侧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内侧将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切开成凹状而构成。
另外,如图17所示,在保持部件92中的保持部件底部921的外侧面,形成有朝向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侧突出的一对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参照图22)。如图18所示,这对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与设置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后述的保持构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配合,从而限制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限制保持部件92的周向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该一对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设置成在径向上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的槽底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C2。另外,在这一对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为尖细状的大致圆锥状的锥部929a、929a。
在此,如图3、图18所示,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设置有平坦状的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该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通过使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径以台阶状缩小而能够与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抵接。如图23所示,该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通过与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抵接,来限制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保持部件92的轴向的移动。而且,在该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的内周缘,沿着轴线P方向贯通形成有可供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配合的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该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设置在,能够以沿着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的相位进行保持部件92的周向的定位的位置。
进而,该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在形成为大致圆形的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的内周缘的切线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槽宽而形成为凹状,在该槽宽的方向的两端部的角部形成所谓的内R状(凹圆弧状)。而且,通过以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的上述槽宽的方向的两端抵接的形式将上述一对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配合,限制保持部件92在周向上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相对旋转。
图19示出盖部件94的俯视图。图20示出沿着图19的J-J线切断的剖视图。图21示出从图20的K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图22示出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方便,将盖部件主体部940中的、与保持部件92对置的内侧面作为盖部件第一端面94a,将与该盖部件第一端面94a相反侧的外侧面作为盖部件第二端面94b进行说明。
参照图8,如图19~图21所示,盖部件94由具有比套环部件91的形成材料的杨氏模量以及保持部件92的形成材料的杨氏模量小的杨氏模量的树脂材料形成。具体而言,盖部件14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盖部件主体部940,构成为通过该盖部件主体部940与保持部件92的开口部嵌合,封闭该保持部件92的开口部。具体而言,盖部件主体部940具有:盖部件主体部基部940a,其能够与保持部件92的开口端面抵接;一对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其形成为从盖部件主体部基部940a以台阶状缩径,并能够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开口部内周面嵌合为所谓的套筒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也作为支承套环部件91的套环部件第二端面91b的套环部件支承部发挥功能。
另外,盖部件主体部940呈大致圆环状,在轴线P所通过的中央位置,沿轴向贯通形成有俯视大致圆形的盖部件贯通孔940d,能够收容被轴承8支承的蜗杆轴61的第二蜗杆端部612。进而,如图19、图21所示,在盖部件贯通孔940d的周缘部,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这些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分别呈凹圆弧状,通过与后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协作而配合未图示的夹具,能够调整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部的调心部件90的周向位置。
另外,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一端面94a,在盖部件贯通孔940d的外周区域,形成有能够与收容配置在内侧的套环部件91的套环部件第二端面91b滑动接触的大致平坦状的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进而,在该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的内周侧,形成有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该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在比该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更远离套环部件91的一侧呈台阶凹状凹陷以保持填充在内侧的未图示的润滑脂,用于套环部件91的润滑。
在此,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与保持部件92对置的内侧面(后述的盖部件第一端面9a)隔着轴线P对置地配置,分别在后述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周向之间,沿着周向形成为大致圆弧状。更具体而言,第一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具有较大的径向宽度,且具有比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c长的周向长度。另一方面,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c形成为相对于第一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比较短的周向长度。进而,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c形成为整体地具有比第一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小的径向宽度,并且在周向上的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2附近的规定范围内,形成为越接近套环部件91的滑动范围、即越接近通过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且与齿轮啮合方向平行的轴线Z,所述径向宽度越逐渐变小。
另外,如图6、图7、图21所示,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一端面94a设置有限制线簧93的轴向移动的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设置于盖部件主体部940的周向的一部分,比在轴向上与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邻接的部分更朝向保持部件92侧突出形成。另外,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形成为,在与线簧93抵接的状态下,在轴向上,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的与盖部件主体部940对置的面与盖部件主体部940离开规定距离(参照图7所示的间隙C3)。
另外,如图20、图21所示,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一端面94a,保持保持部件92的一对第一保持部件保持部941以及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2以沿着轴向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该一对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具有比设置于保持部件92的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的槽深(径向宽度)小的厚度(径向宽度)的横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弧形,构成为能够与该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设置成使得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配合的组合是一套,能够抑制盖部件94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误组装。
另外,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在前端部的内侧,形成有钩状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该第一、第二保持爪保持爪部941a、942a能够分别卡定于保持部件92的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中,能够与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抵接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卡定面941b、942b相对于轴向形成为倾斜状。具体而言,该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卡定面941b、942b形成为朝向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的前端距轴线P的距离逐渐变小的倾斜状。
进而,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在前端部的外侧,设置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941c、942c。该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941c、942c为朝向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的前端距轴线P的距离逐渐变小的倾斜。
另外,参照图6,如图10所示,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二端面94b,在与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对应的周向位置,设置有从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二端面94b的外周缘部分别沿着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而用于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的配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
另外,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基端部,在与盖部件主体部940之间,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开口的凹状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即,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使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与盖部件主体部940的连接部形成为薄壁,构成为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容易在径向上挠曲变形。
另外,参照图3、图6,如图19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该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能够与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该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125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侧面沿周向连续地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形成为外径比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中的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邻接的部分的外径大。
另外,如图20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设置有锥状的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c,该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c的径向宽度(突出量)朝向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基端部侧、即调心部件90向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插入方向而逐渐减少。进而,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的轴向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锥状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倾斜面943d、944d、945d,该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倾斜面943d、944d、945d的径向宽度(突出量)朝向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前端部侧、即调心部件90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脱离方向而逐渐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bc与轴线P的倾斜角构成为比较小的平缓的倾斜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倾斜面943d、944d、945d与轴线P的倾斜角构成为相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c相对较大的陡的倾斜面。
另外,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前端部,沿着轴向突出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拆卸突起部943e、944e、945e,该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拆卸突起部943e、944e、945e用于解除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相对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的配合。即,通过经由第一、第二、第三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943e、944e、945e使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向径向内侧倾倒,能够解除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相对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的配合。
另外,在密封部件95组装前,在面对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开口部的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第二端面94b,设置有标记部946,该标记部946能够目视套环部件91的滑动方向、即接近蜗轮侧的方向。标记部946通过指向径向外侧的三角形,表示套环部件91接近蜗轮62侧的方向。
如上所述构成的调心机构部9通过将预先分装的调心部件90以使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对准的形式,从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侧插入齿轮箱12的调心部件保持部122而组装。此时,在插入时,调心部件90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滑动,由此进行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调心部件90的径向的定位。进而,在插入后,通过将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与保持部位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配合,进行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调心部件90的周向的定位。同时,通过使调心部件90的保持部件第一端部92a与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抵接,进行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调心部件90的轴向的定位,通过使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将调心部件90固定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组装状态下,调心部件90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斜面943d、944d、945d与调心部件配合槽125的端缘(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开口部侧的轴向端缘)弹性地抵接,通过基于该弹性的作用力,以按压在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的状态被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前所述,在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中,特别是在蜗杆轴和蜗轮的扭转角不是直角的情况下,在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下,在蜗杆中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在上述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切换时,在蜗杆轴和蜗轮之间产生松动,有可能导致由该松动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2,其根据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蜗轮62,其与转向轴2联接;蜗杆轴61,其与蜗轮62啮合;电动马达4,其对蜗杆轴61赋予旋转力,该电动马达4包括马达轴41,马达轴41在蜗杆轴61的一对端部即第一蜗杆端部611和第二蜗杆端部612中的第一蜗杆端部611与蜗杆轴61相连;齿轮箱12,其具备蜗杆齿轮收容部121和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所述蜗杆齿轮收容部121能够收容蜗轮62和蜗杆轴61,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形成为包围第二蜗杆端部612;轴承8,其轴支承第二蜗杆端部612;调心部件90,其设置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所述调心部件90具备保持部件92和设置在保持部件92上的套环部件91,套环部件91在蜗轮62与蜗杆轴61啮合的方向即齿轮啮合方向上,以轴承8能够相对于保持部件92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轴承8;施力部件(线簧93),其设置在调心部件90,在相对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对轴承8施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构成为,通过线簧93对轴承8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施力。由此,通过作用于上述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的作用力F中的、作用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的分力F1,保持轴承8的套环部件91向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移动,蜗杆轴61与蜗轮62的啮合被适当地调整。
进而,通过作用于上述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的作用力F中的、与齿轮啮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3所示的W方向)的分力F2,保持轴承8的套环部件91被向与齿轮啮合方向正交的齿轮啮合正交方向(图23所示的W方向)施力。因此,能够抑制套环部件91在齿轮啮合正交方向(图23所示W方向)上松动。例如,在将伴随着蜗杆轴61的正转的反作用力设为A、将伴随着反转的反作用力设为B的情况下,对于与上述分力F2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成分A2,通过上述分力F2抵消,对于与上述分力F2相同方向的反作用力成分B2,施加上述分力F2。这样,通过上述分力F2抑制套环部件91的松动,能够抑制由该松动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转向感的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由作为相互对置的一对面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构成的保持件滑动面,套环部件91设置在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之间,保持轴承8,具有由与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滑动的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和与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滑动的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构成的套环滑动面。
这样,由套环第一滑动面916a和滑动的套环第二滑动面916b构成的套环滑动面沿着由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构成的保持件滑动面滑动,由此能够使保持轴承8的套环部件91相对于保持部件92在齿轮啮合方向上相对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91具备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和开口部911,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形成为包围成为开口部911的轴承8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圆弧形状,能够将轴承8保持在内侧。
这样,套环部件91在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开口部911。因此,能够经由该开口部911将轴承8安装在套环部件91,能够得到套环部件91相对于轴承8的良好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91具有抑制轴承8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脱落的套环配合部915。
这样,通过设置套环配合部915,在将轴承8安装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之后,能够抑制轴承8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形成为在与轴承8的外周面的接点处朝向轴承8的中心发挥作用力。
根据该结构,由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以保持轴承8的方式发挥弹性力(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轴承8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具有设置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周向上的一对端部的倾斜部917,倾斜部917形成为随着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外周面朝向所述一对端部而从保持件滑动面(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逐渐离开。
这样,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倾斜部917以随着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外周面朝向一对端部而从保持件滑动面(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逐渐离开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抑制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一对端部的角部与保持件滑动面(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干涉,能够确保套环部件91在保持部件92内的顺畅的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主体部910形成为,在套环部件主体部910上未组装轴承8的自然状态下的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内径比在该套环部件主体部910上组装轴承8的状态下的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的内径小。
根据该结构,套环部件主体部910相对于轴承8具有过盈量,通过该过盈量,能够抑制轴承8从套环部件主体部91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91具有润滑槽918,该润滑槽918设置在套环部件91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的端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润滑槽918中保持有上述润滑脂等润滑剂,因此能够降低套环部件91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槽918与套环部件91的端面的外周缘相连。
根据该结构,容易将存在于套环部件91的外周侧的上述润滑脂等润滑剂导入润滑槽918,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套环部件91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套环部件收容部920,套环部件91设置在套环部件收容部920,具有套环底部913和套环外周壁914,套环底部913形成为与轴承8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一方抵接,套环外周壁914形成为与套环底部913连续地包围轴承8的外周侧,且形成为上述轴向上的与套环底部913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径越从套环底部913离开越小。
这样,套环部件91的套环外周壁914形成为其内周面越远离套环底部913内径越小。由此,在轴承8组装于套环部件91的状态下,能够在轴向以及径向上具有过盈量,能够抑制套环部件91内的轴承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松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线簧93),套环部件91具有卷挂弹簧部件(线簧93)的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和比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914b。
根据该结构,在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和突出部914b之间形成台阶,通过该台阶,能够抑制线簧93从套环部件91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卷绕部914a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与突出部914b相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簧93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的突出的部分和套环部件91的突出部914b。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簧93从套环部件91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中的、实际卷挂弹簧部件(线簧93)的区域形成为,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观察时与轴承8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轴承8适当地赋予线簧93的作用力,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套环部件91的松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中的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弹簧部件(线簧93)的线径的半径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线簧93可靠地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接地,能够得到基于该线簧93的适当的施力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与突出部914b之间的台阶的宽度形成为比弹簧部件(线簧93)的线径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线簧93与其他部件干涉的不良情况,能够确保线簧93的适当的施力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形成为,在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径向外侧观察时,不与保持件滑动面(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重叠且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重叠的区域中的保持部件92的内径比形成保持件滑动面(保持件第一滑动面923a以及保持件第二滑动面923b)的区域中的保持部件92的内径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对置的区域中的保持部件92的内周面以避免与线簧93的干涉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保持部件92与线簧93的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线簧93),套环部件91具有卷挂弹簧部件(线簧93)的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和比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914b,弹簧部件(线簧93)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的外周面在两点以上的接点相接,通过多个上述接点的假想圆的中心从轴线偏移,该轴线通过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且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平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线簧93与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的接点的假想圆V的中心O从轴线Z偏移,该轴线Z通过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且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平行。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线簧93对轴承8向相对于上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适当地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备卡定弹簧部件(线簧93)的弹簧部件卡定部925,弹簧部件卡定部925隔着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设置在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与弹簧部件(线簧93)的接点的相反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卡定部925隔着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设置在弹簧部件卷挂部914a与线簧93的接点的相反侧。其结果,能够对轴承8向相对于上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3所示的N方向)适当地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线簧93),保持部件92具有供弹簧部件(线簧93)的一对端部抵接的弹簧旋转限制部92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线簧93的周向两端部夹持弹簧旋转限制部926的形式,将线簧93设置在保持部件92。由此,能够利用弹簧旋转限制部926,限制线簧93的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心部件90还具有盖部件94,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部件底部921和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保持部件底部921形成为与作为套环部件91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一端面91a抵接,保持部件筒状壁922形成为与保持部件底部921连续地包围套环部件91的外周侧,盖部件94设置在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轴向上的与保持部件底部921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为与作为套环部件91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另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二端面91b抵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保持部件92和盖部件94从轴向两侧夹持套环部件91,能够确保套环部件91的顺畅的滑行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具有套环部件滑动面(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和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套环部件滑动面(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设置在与套环部件第二端面91b抵接的区域,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设置在比套环部件滑动面(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更靠内侧,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具有比套环部件滑动面(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更远离套环部件91的凹形状。
根据该结构,润滑脂被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保持,从该润滑脂积存凹部940g向套环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面940f供给润滑脂。由此,能够实现降低套环部件91与盖部件94之间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侧具有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125,盖部件94具有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的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
根据该结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从而防止调心部件90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由树脂材料形成,盖部件94具备:盖部件主体部940;盖部件卡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卡合部943、944、945),其设置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盖部件可挠槽(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形成为从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朝径向外侧突出,盖部件可挠槽(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盖部件主体部940与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之间,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开口。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盖部件94设置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容易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安装,能够实现转向装置的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具有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比盖部件可挠槽(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0a)更靠内侧的盖部件贯通孔940d的内周侧,具有朝向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夹具嵌合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和调心部件转动槽940e这两者中,使盖部件94旋转,即使在将调心部件90插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之后,也能够进行调心部件90的旋转位置的调整,能够提高调心部件90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具有设置在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第一、第二、第三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943e、944e、945e),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前端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工具(未图示)夹住第一、第二、第三调心部件拆卸突出部943e、944e、945e,能够经由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可挠槽943a、944a、945a使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向径向内侧可挠变形。因此,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可以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脱离,可以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将调心部件90拆卸。即,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调心部件90的拆卸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具有壁厚渐减部(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c),壁厚渐减部(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45c)设置在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和盖部件主体部940之间,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4b、944b)越逐渐变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第二、第三壁厚渐减部943c、944c、945c中,具有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壁厚逐渐变化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挠曲时的该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内部应力的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心部件卡定槽125形成为,与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抵接的面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正交,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形成为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抵接的面相对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倾斜。
根据该结构,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的倾斜面容易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抵接。由此,能够在调心部件卡定槽125内抑制调心部件90的松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线簧93),盖部件94具有盖部件主体部940,盖部件主体部940具有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设置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周向的一部分上,且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保持部件第一筒状壁923)的与盖部件主体部940对置的面与盖部件主体部940离开规定距离,进而,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比与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邻接的部分更朝向保持部件92侧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与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之间夹持线簧93的构造,另外,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成为比与该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邻接的部分更朝向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侧突出的形状。由此,能够缩小弹簧部件限制突部940h与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之间的距离,能够限制线簧93的轴向上的自由运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爪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保持爪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形成为与保持部件保持爪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抵接的面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正交,盖部件94具有盖部件主体部940和保持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一方突出,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具有保持部件保持爪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保持部件保持爪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设置在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前端部,与保持爪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抵接的面形成为相对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的倾斜面容易与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抵接。由此,在保持部件92和盖部件94的组装中,能够抑制套环部件91产生松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爪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盖部件94具有盖部件主体部940和保持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一方突出,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具有保持部件保持爪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941c、942c),保持部件保持爪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是保持部件保持部的前端部,设置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的内侧,保持部件保持倾斜面(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941c、942c)是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前端部,设置在与蜗杆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的外侧,形成为相对于蜗杆61的旋转轴线P倾斜。
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没有适当地装配到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的情况下,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前端部可能向径向的外侧飞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设置有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941c、942c。因此,即使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爪部941a、942a相对于第一、第二保持爪配合槽927a、928a的配合状态稍有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前端部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干涉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部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保持部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设置在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侧,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延伸的槽形状,盖部件94具有盖部件主体部940和保持保持部件92的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一方突出,形成为与保持部配合槽配合,在上述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与保持部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配合的状态下,保持部件保持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外径形成为比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中的与保持部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邻接的部分的外径小。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与第一、第二保持部件配合槽927、928配合的状态下,成为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的外周面比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面更凹入的状态。因此,在将调心部件90组装到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干涉的不良情况。由此,在使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抵接而进行调心部件90的定位时,能够抑制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影响该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侧具有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125,盖部件94由树脂材料形成,盖部件94具备盖部件主体部940和设置在盖部件主体部940的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形成为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从盖部件主体部940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在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的前端部具备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盖部件配合突起(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形成为从盖部件配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能够与调心部件卡定槽125配合,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上的外径形成为比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中的与保持部配合槽(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邻接的部分的外径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调心部件90插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时,以使保持部件92位于里侧、盖部件94位于近前侧方式将调心部件90插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比保持部件筒状壁922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使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突起943b、944b、945b与第一、第二保持部配合槽927、928充分地配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具有标记部946,该标记部946能够从齿轮箱12的外侧目视盖部件94相对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旋转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调心部件90插入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时,能够从齿轮箱12的外侧确认调心部件90的旋转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插入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周向上,能够与保持部件92仅在一处配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的旋转位置和盖部件94的旋转位置必定仅在一处一致。因此,通过设为能够利用标记部946确认盖部件94的旋转位置,也能够确认保持部件92的旋转位置。其结果,能够提高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插入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91的材料的摩擦系数比保持部件92的材料的摩擦系数以及盖部件94的材料的摩擦系数小。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91的摩擦阻力小,能够确保套环部件91相对于保持部件92和盖部件94双方顺畅地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保持部件92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以及套环部件9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小。
根据该结构,可以容易地使设置在盖部件94的第一、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941、942和第一、第二、第三盖部件配合部943、944、945挠曲。由此,能够提高盖部件94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组装作业性、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94具有支承套环部件91的外周面的套环部件支承部(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套环部件支承部(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朝向有保持部件92的方向突出,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的厚度形成为越接近通过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并与齿轮啮合方向(图23所示的M方向)平行的轴线越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套环部件支承部发挥功能的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中的、位于套环部件91的滑动方向的部分变薄,能够抑制在套环部件91向蜗杆齿轮的啮合变深的方向滑动时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与套环部件91干涉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中的、位于与套环部件91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部分变厚,能够提高第一、第二盖部件主体部嵌合部940b、940c的刚性,进而提高盖部件94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心部件保持部122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上述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调心部件90的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正交的截面的外形为圆形,调心部件90的外周面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抵接,由此进行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为圆筒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齿轮箱12的加工。另外,由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面和调心部件90的外周面均为圆形,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两者的轴心对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部件底部921、保持部件筒状壁922、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以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相对于保持部件筒状壁922朝向有套环部件91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保持部件筒状壁922,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具有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通过将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配合,限制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保持部件92的相对旋转。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保持部件92上设置能够与设置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上的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配合的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能够进行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保持部件92的周向的定位,能够得到基于上述的线簧93的适当的施力作用(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对轴承8施力的线簧93的施力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形成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内周侧,是朝向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开口的槽,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形成为在与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相关的径向上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C2。
根据该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不可能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受到径向的反作用力。由此,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中,能够抑制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对保持部件92的轴心对准造成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在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的前端部具有以尖细状倾斜的锥部929a、929a。
这样,通过在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的前端部设置以尖细状倾斜的锥部929a、929a,能够提高保持部件定位突起929、929相对于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127的插入性,提高调心部件90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92具有保持部件底部921和保持部件筒状壁922,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具有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与保持部件底部921抵接,由此进行保持部件92在蜗杆轴61的旋转轴线P的方向上相对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设置有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由此,能够通过该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126进行保持部件92的轴向的定位,有助于调心部件保持部122中的调心部件90的适当的配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或方式,只要是能够发挥上述的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方式,就能够根据适用对象的规格或成本等自由地变更。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例如可以想到以下所述的方式的转向装置。
即,该转向装置作为其一个方式,一种转向装置,其具有:转向轴,其根据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蜗轮,其与所述转向轴联接;蜗杆轴,其与所述蜗轮啮合;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蜗杆轴赋予旋转力,该电动马达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在所述蜗杆轴的一对端部即第一蜗杆端部和第二蜗杆端部中的所述第一蜗杆端部与所述蜗杆轴相连;齿轮箱,其具备蜗杆齿轮收容部和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蜗杆齿轮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轴,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二蜗杆端部;轴承,其轴支承所述第二蜗杆端部;调心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调心部件具备保持部件和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套环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轴啮合的方向即齿轮啮合方向上,以所述轴承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轴承;施力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对所述轴承施力。
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由作为相互对置的一对面的、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构成的保持件滑动面,所述套环部件设置在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之间,保持所述轴承,具有由与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一滑动面和与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二滑动面构成的套环滑动面。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具备套环部件主体部和开口部,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包围成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轴承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圆弧形状,能够将所述轴承保持在内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套环配合部,该套环配合部抑制所述轴承从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脱落。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承的外周面的接点处,朝向所述轴承的中心发挥作用力。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的周向上的一对端部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形成为随着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的外周面朝向所述一对端部而从所述保持件滑动面逐渐离开。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上未组装所述轴承的自然状态下的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的内径比在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上组装所述轴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的内径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具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槽设置在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面。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润滑槽与所述套环部件的端面的外周缘相连。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套环部件收容部,所述套环部件设置在所述套环部件收容部,具有套环底部和套环外周壁,所述套环底部形成为与所述轴承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一方抵接,所述套环外周壁形成为与所述套环底部连续地包围所述轴承的外周侧,且形成为所述轴向上的与所述套环底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径越从所述套环底部离开越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卷挂部和比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部相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中的、实际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区域形成为,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轴承重叠。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中的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弹簧部件的线径的半径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台阶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弹簧部件的线径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形成为,在从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观察时,不与所述保持件滑动面重叠且与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保持部件的内径比形成所述保持件滑动面的区域中的所述保持部件的内径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卷挂部和比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弹簧部件与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的外周面在两点以上的接点相接,通过多个所述接点的假想圆的中心从轴线偏移,该轴线通过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且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平行。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备卡定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卡定部,所述弹簧部件卡定部隔着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设置在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与所述弹簧部件的接点的相反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弹簧部件的一对端部抵接的弹簧旋转限制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调心部件还具有盖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件底部和保持部件筒状壁,所述保持部件底部形成为与作为所述套环部件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一端面抵接,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形成为与所述保持部件底部连续地包围所述套环部件的外周侧,所述盖部件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的轴向上的与所述保持部件底部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为与作为所述套环部件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另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二端面抵接。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具有套环部件滑动面和润滑脂积存凹部,所述套环部件滑动面设置在与所述套环部件第二端面抵接的区域,所述润滑脂积存凹部设置在比所述套环部件滑动面更靠内侧,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套环部件滑动面更远离所述套环部件的凹形状。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侧具有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所述盖部件具有与所述调心部件卡定槽配合的盖部件配合突起。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盖部件具备:盖部件主体部;所述盖部件卡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主体部;盖部件可挠槽;所述盖部件配合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盖部件配合部朝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盖部件可挠槽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主体部与所述盖部件配合部之间,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开口。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具有调心部件转动槽,所述调心部件转动槽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比所述盖部件可挠槽更靠内侧的盖部件贯通孔的内周侧,具有朝向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形状。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盖部件配合部的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所述调心部件拆卸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配合部的前端突出。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配合部具有壁厚渐减部,所述壁厚渐减部设置在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和所述盖部件主体部之间,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越逐渐变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调心部件卡定槽形成为,与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抵接的面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形成为与所述调心部件卡定槽抵接的面相对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倾斜。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所述盖部件具有盖部件主体部,所述盖部件主体部具有弹簧部件限制突部,所述弹簧部件限制突部设置在与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的一部分上,且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的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对置的面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离开规定距离,进而,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比与所述弹簧部件限制突部邻接的部分更朝向所述保持部件侧突出。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爪配合槽,所述保持爪配合槽形成为与保持部件保持爪部抵接的面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所述盖部件具有盖部件主体部和保持所述保持部件的保持部件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一方突出,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具有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爪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爪部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的前端部,与所述保持爪配合槽抵接的面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倾斜。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爪配合槽,所述盖部件具有盖部件主体部和保持所述保持部件的保持部件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一方突出,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具有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爪部和保持部件保持部倾斜面,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爪部是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的前端部,设置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的内侧,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倾斜面是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的前端部,设置在与所述蜗杆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的外侧,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蜗杆的旋转轴线倾斜。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配合槽,所述保持部配合槽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的外周侧,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槽形状,所述盖部件具有盖部件主体部和保持所述保持部件的保持部件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一方突出,形成为与所述保持部配合槽配合,在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配合槽配合的状态下,所述保持部件保持部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中的与所述保持部配合槽邻接的部分的外径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侧具有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所述盖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盖部件具备盖部件主体部和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主体部的盖部件配合部,所述盖部件配合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盖部件主体部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在所述盖部件配合部的前端部具备盖部件配合突起,所述盖部件配合突起形成为从所述盖部件配合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能够与所述调心部件卡定槽配合,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中的与所述保持部配合槽邻接的部分的外径大。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具有标记部,所述标记部能够从所述齿轮箱的外侧目视所述盖部件相对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旋转位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能够与所述保持部件仅在一处配合。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套环部件的材料的摩擦系数比所述保持部件的材料的摩擦系数以及所述盖部件的材料的摩擦系数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所述保持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以及所述套环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盖部件具有支承所述套环部件的外周面的套环部件支承部,所述套环部件支承部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有所述保持部件的方向突出,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的厚度形成为越接近通过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并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平行的轴线越薄。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所述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调心部件的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外形为圆形,所述调心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面抵接,由此进行所述调心部件相对于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定位。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件底部、保持部件筒状壁、保持部件定位突起,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以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朝向有所述套环部件的一方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具有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通过将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与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配合,限制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的相对旋转。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形成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侧,是朝向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开口的槽,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形成为在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与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配合槽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在所述保持部件定位突起的前端部具有以尖细状倾斜的锥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方式的任一种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件底部和保持部件筒状壁,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具有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所述保持部件定位抵接部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保持部件底部抵接,由此进行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定位。

Claims (13)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其根据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
蜗轮,其与所述转向轴联接;
蜗杆轴,其与所述蜗轮啮合;
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蜗杆轴赋予旋转力,所述电动马达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在所述蜗杆轴的一对端部即第一蜗杆端部和第二蜗杆端部中的所述第一蜗杆端部与所述蜗杆轴相连;
齿轮箱,其具备蜗杆齿轮收容部和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蜗杆齿轮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轴,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二蜗杆端部;
轴承,其轴支承所述第二蜗杆端部;
调心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调心部件具备保持部件和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套环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轴啮合的方向即齿轮啮合方向上,以所述轴承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轴承;
施力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对所述轴承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面即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构成的保持件滑动面,
所述套环部件设置在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之间,保持所述轴承,具有由与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一滑动面和与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二滑动面构成的套环滑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环部件具备套环部件主体部和开口部,
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包围除成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轴承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圆弧形状,并能够将所述轴承保持在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承的外周面的接点处,朝向所述轴承的中心发挥作用力。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环部件具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槽设置在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
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卷挂部和比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形成为,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部相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中的、实际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区域形成为,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轴承重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
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卷挂部和比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弹簧部件与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的外周面在两点以上的接点相接,
通过多个所述接点的假想圆的中心从轴线偏移,所述轴线通过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且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平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备卡定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卡定部,
所述弹簧部件卡定部隔着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设置在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与所述弹簧部件的接点的相反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心部件还具有盖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件底部和保持部件筒状壁,
所述保持部件底部形成为与作为所述套环部件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一端面抵接,
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形成为与所述保持部件底部连续地包围所述套环部件的外周侧,
所述盖部件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筒状壁的轴向上的与所述保持部件底部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为与作为所述套环部件的轴向上的一对面的另一方的套环部件第二端面抵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侧具有环状的调心部件卡定槽,
所述盖部件具有与所述调心部件卡定槽配合的盖部件配合突起。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是在内侧具有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筒状部,
所述调心部件收容空间的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调心部件的与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外形为圆形,
所述调心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内周面抵接,由此进行所述调心部件相对于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的定位。
CN202180022056.5A 2020-03-16 2021-02-03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152980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5130 2020-03-16
JP2020-045130 2020-03-16
PCT/JP2021/003910 WO2021186933A1 (ja) 2020-03-16 2021-02-03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8080A true CN115298080A (zh) 2022-11-04

Family

ID=77771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2056.5A Pending CN115298080A (zh) 2020-03-16 2021-02-03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9090A1 (zh)
JP (1) JP7269435B2 (zh)
CN (1) CN115298080A (zh)
WO (1) WO20211869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48695A (zh) * 2023-08-09 2023-11-14 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 独立轮转向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6989122B (zh) * 2023-09-25 2023-12-12 江苏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重载减速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55732A (ja) * 2014-09-09 2016-04-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ッシュ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569892B2 (ja) * 2015-04-30 2019-09-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46334B2 (ja) * 2016-03-28 2020-02-1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07534A (ja) * 2017-06-23 2019-01-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ウォーム減速機
JP6966975B2 (ja) * 2018-06-04 2021-11-17 Kyb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ッシ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86933A1 (zh) 2021-09-23
JP7269435B2 (ja) 2023-05-08
US20230159090A1 (en) 2023-05-25
WO2021186933A1 (ja)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98080A (zh) 转向装置
CN107614928B (zh) 蜗轮蜗杆减速器
US6588296B2 (en) Integrated twist grip shifter
US10982721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10774926B2 (en) Gearbox for electric assisted steering apparatus
WO2016038927A1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211615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499070A1 (en)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TW201422950A (zh) 齒輪馬達
JP6555951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4017547A1 (ja) 電線保護部材
CN107923763B (zh) 位置传感器以及靶标
JP6976195B2 (ja) 操舵角センサ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572474B2 (ja) 操舵角センサおよび操舵角センサ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10129799U (zh) 减速电机
JP2017056794A (ja) 操舵装置
US8443952B2 (en) Transmission
WO2019044283A1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337333A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機構付歯車
CN220134469U (zh) 连接接头
JP4263239B2 (ja) 駆動装置のパーキング構造
JP4385167B2 (ja) テンショナー
JP2005106189A (ja) 伸縮自在シャフト
JP200333524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093127A1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