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0470B -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0470B
CN115260470B CN202210295120.3A CN202210295120A CN115260470B CN 115260470 B CN115260470 B CN 115260470B CN 202210295120 A CN202210295120 A CN 202210295120A CN 115260470 B CN115260470 B CN 1152604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ing compound
acid
magnesium
catalyst
zin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951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60470A (zh
Inventor
李凌云
张长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lycarbon Oxyge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Xuke New Materials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lycarbon Oxyge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Xuke New Materials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ycarbon Oxyge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Xuke New Materials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lycarbon Oxyge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951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04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0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0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60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0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20Polyesters having been prepared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reactive group or more than two reactive grou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5/00Wrappers or flexible covers; Packaging materials of special type or form
    • B65D65/38Packaging materials of special type or form
    • B65D65/46Applications of disintegrable, dissolvable or edible materials
    • B65D65/466Bio- or photodegradable packaging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2Prepar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 used
    • C08G63/83Alkali metals, alkaline earth metals, beryllium, magnesium, copper, silver, gold, zinc, cadmium, mercury, manganese,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2Prepar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 used
    • C08G63/85Germanium, tin, lead, arsenic, antimony, bismuth, 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vanadium, niobium, tantal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arch, amylose or amylopectin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or degradation products
    • C08J2303/04Starch derivatives
    • C08J2303/08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0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arch, amylose or amylopectin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or degradation products
    • C08J2403/04Starch derivatives
    • C08J2403/06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08K2003/0856Ir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08K2003/0862Nick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0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045Sulf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包括多支链聚酯、可选的改性淀粉和可选的脱氧剂,其中,所述多支链聚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得到:S1:将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在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和共缩聚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包括钛元素、镁元素、锌元素和酯基;所述第二催化剂包括钛元素、镁元素、锌元素和醚基;S2:将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与烷基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本发明提供的聚脂薄膜材料不仅生物降解,且具有优异的氧气阻隔性能,可应用于包装膜/片材料领域。

Description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酰胺(PA)、聚乙烯醇(PVA)、聚氯乙烯(PVC)等高效氧气阻隔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商品阻氧包装领域,延长商品货架期。该些材料在使用完后较难回收,会加重环境的“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问题。
日前,以Ecoflex为代表脂肪-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因其较好的机械与生物降解性能,广泛用于软质包装膜材料领域,是缓解塑料污染问题较为有效方式。因此,开发高氧气阻隔性能生物降解脂肪-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薄膜材料很有必要。
专利公开号CN110760169A公开了一种以PBAT为基础材料添加结晶性PBS和PLA以及片层粉体制备阻隔材料。该专利中PBAT、PLA与PBS相容性差,需添加相应助剂,片层粉体较难分散在树脂基体中,需预处理,整个制备工艺较为繁琐。专利公开号CN106003943A和CN104403294A均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PC)为阻隔基体材料,通过多层共挤或多层复合方式制备高阻隔薄膜材料。该专利中PPC材料因技术与本身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等因素未大规模生产且价格高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和由其制备的聚脂薄膜材料,该聚脂薄膜材料不仅生物降解,且具有优异的氧气阻隔性能,可应用于包装膜/片材料领域。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其包括多支链聚酯、可选的改性淀粉和可选的脱氧剂,其中,所述多支链聚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得到:
S1:将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在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和共缩聚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包括含钛化合物、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和含羧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第二催化剂包括含钛化合物、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和含环氧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
S2:将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与烷基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150mmol/kg。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180mmol/kg-500mmol/kg。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180mmol/kg、200mmol/kg、250mmol/kg、300mmol/kg、350mmol/kg、400mmol/kg、450mmol/kg、500mmol/kg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酯具有式I和/或式II所示的结构,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M选自Li、Na、K、Zn、Mg、Sn和Al,m为1~10,n为150~30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0烷基、C3-C10环烷基、C6-C10芳基、C7-C10烷芳基和C7-C10芳烷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烷基、C3-C8环烷基和C6-C8芳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烷基和C3-C6环烷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镁化合物为0.01-10摩尔,例如可以为0.05摩尔、0.1摩尔、0.3摩尔、0.5摩尔、0.7摩尔、0.9摩尔、1.5摩尔、2.0摩尔、3.0摩尔、4.0摩尔、5.0摩尔、6.0摩尔、7.0摩尔、8.0摩尔、9.0摩尔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镁化合物为0.2-5摩尔,例如为0.2-1摩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锌化合物为0.01-10摩尔,例如可以为0.05摩尔、0.1摩尔、0.3摩尔、0.5摩尔、0.7摩尔、0.9摩尔、1.5摩尔、2.0摩尔、3.0摩尔、4.0摩尔、5.0摩尔、6.0摩尔、7.0摩尔、8.0摩尔、9.0摩尔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锌化合物为0.1-5摩尔,例如为0.1-1摩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羟基化合物为1-20摩尔,例如可以为1.5摩尔、2.0摩尔、2.5摩尔、3.0摩尔、3.5摩尔、4.0摩尔、4.5摩尔、6.0摩尔、7.0摩尔、8.0摩尔、10.0摩尔、12.0摩尔、14.0摩尔、16.0摩尔、18.0摩尔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羟基化合物为1-10摩尔,例如为1-5摩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羧基化合物为0.01-0.5摩尔,例如可以为0.05摩尔、0.07摩尔、0.09摩尔、0.15摩尔、0.20摩尔、0.25摩尔、0.30摩尔、0.35摩尔、0.40摩尔、0.45摩尔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羧基化合物为0.1-0.5摩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为0.01-1摩尔,例如可以0.05摩尔、0.07摩尔、0.09摩尔、0.15摩尔、0.20摩尔、0.25摩尔、0.30摩尔、0.35摩尔、0.40摩尔、0.45摩尔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为0.1-0.5摩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催化剂中钛元素的浓度为1~10wt%,例如1.5wt%、2.0wt%、2.5wt%、3.0wt%、3.5wt%、4.0wt%、4.5wt%、5.0wt%、5.5wt%、6.0wt%、6.5wt%、7.0wt%、7.5wt%、8.0wt%、8.5wt%、9.0wt%、9.5wt%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催化剂中钛元素的浓度为3-10wt%。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通式Ti(OR1)mX4-m所示的化合物和钛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Ti(OR1)mX4-m中,R1为C2-C10的烃基;X为卤素,例如氯、溴或碘;m为0-4的整数,例如0、1、2、3或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1为C2-C1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1为C2-C6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钛酸四乙酯、钛酸四异丙酯、钛酸四丁酯和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镁化合物选自通式Mg(OR2)2X2-n所示的化合物和通式Mg(OOR3)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Mg(OR2)2X2-n中,R2为C2-C10的烃基,X为卤素,例如氯、溴或碘;n为0-2的整数,例如0、1或2;所述通式Mg(OOR3)2中,R3为C2-C1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2为C2-C6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3为C2-C6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镁化合物选自二氯化镁、二溴化镁、二碘化镁、二乙氧基镁、二丙氧基镁、二异丙氧基镁、二丁氧基镁、二异丁氧基镁、乙酸镁、丙酸镁和丁酸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锌化合物选自通式Zn(OOR4)2所示的化合物和锌卤化物中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Zn(OOR4)2中,R4为C2-C2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4为C2-C1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4为C2-C6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锌化合物选自二氯化锌、二溴化锌、二碘化锌、乙酸锌、丙酸锌、丁酸锌和硬脂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羟基化合物选自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元醇优选为C1-C10的一元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醇优选为C2-C10的二元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醇优选为3-6元醇,例如C3-C15的三元醇、C4-C20的四元醇、C5-C20的五元醇或C6-C20的六元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羟基化合物选自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2-戊醇、3-戊醇、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季戊四醇和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催化剂中,所述含羧基化合物选自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元羧酸为C1-C20的一元羧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羧酸为C2-C20的二元羧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羧酸为C3-C20的三元羧酸。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羧基化合物选自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硬脂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选自通式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中,R5和R6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氢或C1-C2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5和R6各自独立选自选自氢或C1-C10的烃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5和R6各自独立选自C2-C10的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选自环氧乙烷、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1,4-环氧丁烷或1,2-环氧戊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使部分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羧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一溶液;
步骤B:将剩余部分含羟基化合物、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含钛化合物加入到步骤A的透明溶液中,反应得到第二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C:将第二溶液静置熟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60-200℃,例如70℃、90℃、100℃、110℃、130℃、150℃、170℃、19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A中,反应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B中,反应温度为40-100℃,例如50℃、60℃、70℃、80℃、9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B中,反应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熟化温度为20-60℃,例如25℃、30℃、35℃、40℃、45℃、50℃、55℃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C中,熟化时间为5-24h,例如为7h、9h、10h、13h、15h、17h、19h、20h或22h。
本发明的第一催化剂通过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与含钛化合物复合,经由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羧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产物进行分散来保证催化剂催化活性与选择性。该第一催化剂制备工艺简便,配置条件温和,原材料成本低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M:使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以及选自含锌化合物和含镁化合物中的一种反应,得到第三溶液;
步骤N:将选自含锌化合物和含镁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含钛化合物以及任选的含羟基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的第三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1:使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锌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
步骤N1:将含镁化合物、含钛化合物以及任选的含羟基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1的第三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1:使部分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锌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优选地,步骤M1包括使部分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环氧基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混合物与含锌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更优选地,所述混合的温度为30~80℃,例如30℃、40℃、50℃、60℃、70℃、8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
步骤N1:将含镁化合物、含钛化合物以及剩余含羟基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1的第三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1:使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锌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优选地,步骤M1包括使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环氧基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混合物与含锌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更优选地,所述混合的温度为30~80℃,例如30℃、40℃、50℃、60℃、70℃、8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
步骤N1:将含镁化合物、含钛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1的第一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2:使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镁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
步骤N2:将含锌化合物、含钛化合物以及任选的含羟基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2的第三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2:使部分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镁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优选地,步骤M2包括使部分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环氧基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混合物与含镁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更优选地,所述混合的温度为30~80℃,例如30℃、40℃、50℃、60℃、70℃、8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
步骤N2:将含锌化合物、含钛化合物以及剩余部分含羟基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2的第三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M2:使含羟基化合物、含环氧基化合物与含镁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优选地,步骤M2包括使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环氧基化合物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混合物与含镁化合物反应,得到第三溶液,更优选地,所述混合的温度为30~80℃,例如30℃、40℃、50℃、60℃、70℃、8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
步骤N2:将含锌化合物、含钛化合物加入到步骤M2的第一溶液中,反应得到第四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O:将第二溶液静置熟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是,步骤M、M1、M2中,反应温度为0-100℃,例如10℃、20℃、30℃、40℃、50℃、60℃、70℃、80℃、9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M、M1、M2中,反应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N、N1、N2中,反应温度为25-100℃,例如30℃、40℃、50℃、60℃、70℃、80℃、90℃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N、N1、N2中,反应时间为0.5-5h,例如为1h、2h、3h或4h。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O中,熟化温度为20~60℃,例如25℃、30℃、35℃、40℃、45℃、50℃、55℃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O。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O中,熟化时间为5-24h,例如为7h、9h、10h、13h、15h、17h、19h、20h或22h。
本发明的第二催化剂通过由含羟基化合物与含环氧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产物对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与钛化合物进行分散与络合,进而调控钛系催化剂催化活性与选择性。该方法工艺简便,配置条件温和,原材料成本低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二元酸为C2-C22的二元酸。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二元酸包括脂肪族二元酸或芳香族二元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酸包括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4-环己烷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5-呋喃二甲酸、2,6-萘二甲酸或它们的酯类衍生物、酸酐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二元醇为C2-C22的二元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元醇包括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或聚醚二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元酸为3-6元酸。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元酸为C3-C20的三元酸、C4-C20的四元酸、C5-C20的五元酸或C6-C20的六元酸。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酸包括偏苯三甲酸或均苯四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元醇为3-6元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元醇为C3-C20的三元醇、C4-C20的四元醇、C5-C20的五元醇或C6-C20的六元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醇包括甘油、季戊四醇、糖醇、肌醇或三羟甲基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烷基金属化合物的通式为(R7)zM,其中,R7选自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z>1,M选自Li、Na、K、Zn、Mg、Sn和Al。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7选自C1-C10烷基、C3-C10环烷基、C6-C10芳基、C7-C10烷芳基和C7-C10芳烷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7选自C1-C8烷基、C3-C8环烷基和C6-C8芳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R7选自C1-C6烷基和C3-C6环烷基。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R7选自C2-C6烷基,例如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特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特戊基或己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烷基金属化合物包括丁基锂、叔丁基钾或乙基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多元酸和/或所述多元醇与所述二元酸的摩尔比例为(1-6):10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中,羟基官能团摩尔含量与羧酸官能团摩尔含量的比例为(1.1-2.0):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酯化反应的温度为150℃-300℃,例如为150℃、175℃、200℃、225℃、250℃、275℃、30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80℃-25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共缩聚反应的温度为200℃-300℃,例如为200℃、220℃、240℃、260℃、270℃、30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210℃-25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共缩聚反应的压力为20-200Pa,例如为20Pa、40Pa、60Pa、80Pa、100Pa、120Pa、140Pa、160Pa、180Pa、200Pa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50-150Pa。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S2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25℃~90℃,时间为1h~6h。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反应的温度可以为25℃、50℃、75℃、9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S2中,所述反应的时间可以为1h、2h、3h、4h、5h、6h或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步骤S2中,所述反应条件包括:将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在无水无氧且0~25℃条件下与含烷基金属化合物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后,25℃~90℃条件下反应1~6h,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酯化反应的温度低于所述共缩聚反应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以重量份计,所述组合物包括65-80份多支链聚酯、0-25份改性淀粉和0-10份脱氧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淀粉包括化学改性的氧化淀粉、酯化淀粉或醚化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氧化淀粉包括经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氧化剂氧化的淀粉。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酯化淀粉包括经乙酸、乙酸酐、磷酸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酸或有机酸酰基化制备的淀粉。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醚化淀粉包括经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氯乙醇、氯乙酸中的一种或多种醚化的淀粉。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淀粉可以为乙酰淀粉、羟丙基淀粉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脱氧剂包括金属单质、低价态无机盐或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金属单质包括Fe粉、Ni粉、Mg粉、Cu粉、Zn粉、Al粉或Sn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低价态无机盐包括含SO3 2-、Fe2+或Sn2+的低价态无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含有碳碳不饱和键有机化合物包括2,3,5,6-四羟基-2-己烯-4-内酯或油酸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多支链聚酯主链酯键结构密度越大,极性较高,氧气透过率越低;聚酯缩聚反应为平衡反应,达到平衡后,继续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平衡会向逆方向进行,此时链转移与断裂副反应较多,当全部生成羧基封端聚酯时停止反应,可制备高羧基含量的聚酯,再通过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可制备出高极性生物降解聚酯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方法,其包括将第一方面所述的组合物熔融共混挤出,流延或吹膜成型,得到所述聚脂薄膜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熔融共混挤的条件包括:通过同向啮合双螺杆进行,加工温度130℃-150℃,螺杆长径比为44-52,混炼单元至少12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流延或吹膜成型的加工温度为130℃-150℃。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组合物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聚酯薄膜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脂薄膜材料的厚度为50±5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脂薄膜材料的氧气透过率≤50ml/(m2·24h·0.1MPa)。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拉伸强度≥25MPa,断裂伸长率≥300%。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聚脂薄膜材料在包装膜材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中的多支链聚酯极性强,与淀粉以及脱氧剂混合分散效果好,不用添加增塑剂、相容剂等助剂。
(2)本发明的聚酯薄膜材料不仅生物降解,而且具有较低的氧气透过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本发明薄膜样品厚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按照GB/T1040.1&1040.3标准进行测试,氧气透过率按照GB/T1038标准进行测试。
催化剂制备例
制备例1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54.9g,乙酸3.4g,90℃条件下加热0.5h后得到透明溶液A1;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溴化镁5.2g,溴化锌7.9g,四氯化钛26.9g,搅拌均匀60℃条件下加热2h,得到透明溶液B1,50℃条件下静置熟化12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
制备例2
反应器加入乙二醇36.0g,己二酸8.2g,110℃条件下加热1h后得到透明溶液A2;再依次加入丙醇10.1g,乙醇5.2g,丁醇镁9.3g,氯化锌4.8g,二氧化钛11.6g,搅拌均匀90℃条件加热3h,得到溶液B2;40℃条件下静置熟化20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2。
制备例3
反应器加入1,3-丙二醇32.7g,硬脂酸16.0g,180℃条件下加热2h后得到透明溶液A3;再依次加入山梨醇10.2g,乙酸镁7.8g,碘化锌11.2g,钛酸四异丙酯41.1g,搅拌均匀80℃条件加热4h,得到透明溶液B3;25℃条件下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3。
制备例4
反应器加入1,5-戊二醇31.6g,丁二酸7.2g,135℃条件下加热1h后得到透明溶液A4;再依次加入季戊四醇10.1g,乙醇5.2g,乙酸镁7.8g,乙酸锌7.9g,钛酸四丁酯49.2g,搅拌均匀70℃条件加热3h,得到透明溶液B4;30℃条件下静置熟化20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4。
制备例5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62.8g,乙酸3.4g,90℃条件下加热0.5h后得到透明溶液A5;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四氯化钛26.9g,溴化镁5.2g,搅拌均匀60℃条件下加热2h,得到透明溶液B5,50℃条件下静置熟化12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5。
制备例6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60.1g,乙酸3.4g,90℃条件下加热0.5h后得到透明溶液A6;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四氯化钛26.9g,溴化锌7.9g,搅拌均匀60℃条件下加热2h,得到透明溶液B6,50℃条件下静置熟化12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6。
制备例7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58.3g,90℃条件下加热0.5h后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四氯化钛26.9g,溴化镁5.2g,溴化锌7.9g,60℃条件下搅拌均匀加热2h,得到透明溶液B7,50℃条件下静置熟化12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7。
制备例8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57.3g,乙酸锌6.4g,60℃加热搅拌4h,再缓慢加入环氧乙烷2.5g,10℃反应4h后得到溶液A8;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溴化镁5.2g,四氯化钛26.9g,搅拌均匀60℃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8,25℃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8。
制备例9
反应器依次加入乙二醇48.1g,丙酸锌7.4g,60℃加热搅拌4h,再缓慢加入环氧丙烷3.3g,40℃反应1h后得到溶液A9;再依次加入丙醇8.2g,乙醇5.2g,丁醇镁9.3g,四氯化钛26.9g,搅拌均匀60℃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9;40℃静置熟化20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9。
制备例10
反应器依次加入1,3-丙二醇34.2g,硬脂酸锌22.0g,60℃加热搅拌4h,再缓慢加入环氧丁烷4.1g,50℃反应1h后得到溶液A10;再依次加入戊醇8.2g,乙醇5.2g,乙酸镁7.8g,四氯化钛26.9g,搅拌均匀60℃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10;50℃静置熟化20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0。
制备例11
反应器加入1,4-丁二醇61.7g,氯化锌5.9g,60℃加热搅拌4h,再缓慢加入环氧乙烷2.5g,10℃反应4h后得到溶液A11;再依次加入乙酸镁7.8g,钛酸四异丙酯41.09g,搅拌均匀80℃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11;25℃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1。
制备例12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62.5g,乙酸锌6.4g,60℃加热搅拌4h,再缓慢加入环氧乙烷2.5g,10℃反应4h后得到溶液A12;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四氯化钛26.9g,60℃搅拌均匀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12,25℃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2。
制备例13
反应器依次加入1,4-丁二醇59.8g,乙酸锌6.4g,60℃加热搅拌4h,10℃反应4h后得到溶液A13;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溴化镁5.2g,四氯化钛26.9g,60℃搅拌均匀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13,25℃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3。
制备例14
反应器加入1,4-丁二醇63.7g,再缓慢加入环氧乙烷2.5g,10℃反应4h后得到溶液A14;再依次加入丁醇10.1g,乙醇5.2g,溴化镁5.2g,四氯化钛26.9g,60℃搅拌均匀加热反应2h,得到溶液B14,25℃静置熟化24h后得到催化剂溶液C14。
实施例
实施例1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对苯二甲酸5.54Kg、癸二酸7.30Kg、1,4-丁二醇10.01Kg,均苯四甲酸0.88kg,催化剂溶液C1 33.20g温度235℃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30℃,压力6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48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乙基钠石油醚溶液7.96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与乙酰淀粉4.74kg、金属镍粉2.37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8,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40℃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均苯四甲酸0.88kg替换为均苯三甲酸0.72kg,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266mmol/kg,0℃条件下与1.0mol/kg乙基钠石油醚溶液4.41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1.0mol/kg乙基钠溶液替换为1.0mol/kg丁基锂溶液,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80mmol/kg。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乙酰淀粉替换为羟丙基淀粉,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80mmol/kg。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金属镍粉替换为金属铁粉,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80mmol/kg。
实施例6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对苯二甲酸5.56Kg、己二酸5.30Kg、1,6-己二醇13.19Kg,季戊四醇0.29kg,催化剂溶液C2 33.20g,温度24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45℃,压力6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30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丁基镁石油醚溶液4.98kg充分混合均匀,60℃反应1h制备聚酯产品,与5.92kg氧化淀粉、金属镁Mg粉1.18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8,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35℃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7
与实施例6的不同仅在于,将季戊四醇0.29kg替换为三羟甲基丙烷0.57kg,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300mmol/kg。
实施例8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2,6-萘二甲酸7.84Kg、己二酸5.74Kg、1,3-丙二醇9.20Kg,甘油0.21kg,催化剂溶液C3 33.20g,温度21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15℃,压力15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18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叔丁基锂石油醚溶液2.99kg充分混合均匀,60℃反应1h制备聚酯产品,与羟丙基淀粉4.43kg、K2SO3 1.11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52,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30℃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9
与实施例8的不同仅在于,将K2SO3替换为FeSO4,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180mmol/kg。
实施例10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2,6-萘二甲酸9.01Kg、丁二酸5.33Kg、乙二醇8.62Kg,三羟基丙烷0.35kg,催化剂溶液C4 33.20g,温度18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10℃,压力15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20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三乙基铝石油醚溶液3.32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与乙酰淀粉4.74kg、2,3,5,6-四羟基-2-己烯-4-内酯2.37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4,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35℃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仅在于,将2,3,5,6-四羟基-2-己烯-4-内酯替换为马来酸二乙酯,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200mmol/kg。
实施例12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对苯二甲酸5.54Kg、癸二酸7.30Kg、1,4-丁二醇10.01Kg,均苯四甲酸0.88kg,催化剂溶液C1 33.20g,温度235℃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30℃,压力6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48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乙基钠石油醚溶液7.96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与乙酰淀粉4.74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8,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40℃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13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对苯二甲酸5.54Kg、癸二酸7.30Kg、1,4-丁二醇10.01Kg,均苯四甲酸0.88kg,催化剂溶液C1 33.20g,温度235℃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30℃,压力6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48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乙基钠石油醚溶液7.96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与金属镍Ni粉2.37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8,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40℃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14
反应器中依次加入对苯二甲酸5.54Kg、癸二酸7.30Kg、1,4-丁二醇10.01Kg,均苯四甲酸0.88kg,催化剂溶液C1 33.20g,温度235℃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待体系中不再出水,酯化反应结束,然后在温度230℃,压力60Pa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待聚合搅拌器扭矩最大后继续反应直到产品端羧基480mmol/kg,缩聚反应结束得到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0℃条件下与1.0mol/kg乙基钠石油醚溶液7.96kg充分混合均匀,30℃反应3h制备聚酯产品,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实施例15-17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催化剂替换为分别为催化剂溶液C2-C4,分别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60~490mmol/kg。
对比例1-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催化剂替换为分别为催化剂溶液C5-C7,分别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60~490mmol/kg。
实施例18-21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催化剂替换为分别为催化剂溶液C8-C11,分别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60~490mmol/kg。
对比例4-6
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将催化剂替换为分别为催化剂溶液C12-C14,分别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其中,所制备的多支链型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为460~490mmol/kg。
对比例7
工业化产品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Ecoflex(端羧基8mmol/kg)16.6kg,与酯化淀粉4.74kg、金属镍Ni粉2.37kg经预混合后,采用双螺杆长径比48,混合单元12组同向双螺杆140℃条件下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在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对比例8
工业化产品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Ecoflex(端羧基8mmol/kg)140℃条件下并通过流延/吹膜工艺,制备出厚度50±5μm薄膜。
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制备的聚脂薄膜性能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
部分样品制备成宽度18cm、50±5μm薄膜,进行可控堆肥降解实验,通过测定其质量的损失百分比率确定其降解周期与降解性能。部分薄膜质量损失百分比例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生物降解聚酯薄膜材料不仅生物降解,而且在该膜/片材料厚度50±5μm条件下,拉伸强度≥25MPa,断裂伸长率≥300%,氧气透过率≤50ml/(m2·24h·0.1MPa)。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通过参照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其中所用的词语为描述性和解释性词汇,而不是限定性词汇。可以按规定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修改,以及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对本发明进行修订。尽管其中描述的本发明涉及特定的方法、材料和实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于其中公开的特定例,相反,本发明可扩展至其他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其包括多支链聚酯、改性淀粉和脱氧剂,其中,所述多支链聚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得到:
S1:将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在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和共缩聚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包括含钛化合物、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和含羧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第二催化剂包括含钛化合物、含镁化合物、含锌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和含环氧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
S2:将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与烷基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所述多支链聚酯;
所述多支链聚酯具有式I和/或式II所示的结构,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M选自Li、Na、K、Zn、Mg、Sn和Al,m为1~10,n为150~300;
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镁化合物为0.01-10摩尔;所述含锌化合物为0.01-10摩尔;所述含羟基化合物为1-20摩尔;所述含羧基化合物为0.01-0.5摩尔;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为0.01-1摩尔;
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通式Ti(OR1)mX4-m所示的化合物和钛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Ti(OR1)mX4-m中,R1为C2-C6的烃基;X为卤素;m为0、1、2、3或4;
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镁化合物选自通式Mg(OR2)2X2-n所示的化合物和通式Mg(OOR3)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Mg(OR2)2X2-n中,R2为C2-C10的烃基,X为卤素;n为0、1或2;通式Mg(OOR3)2中,R3为C2-C10的烃基;
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锌化合物选自通式Zn(OOR4)2所示的化合物和锌卤化物中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Zn(OOR4)2中,R4为C2-C20的烃基;
在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羟基化合物选自C1-C10的一元醇、C2-C10的二元醇、C3-C15的三元醇、C4-C20的四元醇、C5-C20的五元醇或C6-C20的六元醇;
在所述第一催化剂中,所述含羧基化合物选自C1-C20的一元羧酸、C2-C20的二元羧酸、C3-C20的三元羧酸、C4-C20的四元羧酸、C5-C20的五元羧酸或C6-C20的六元羧酸;
在所述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选自通式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中,R5和R6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氢或C1-C20的烃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含量≥150mmol/k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支链聚酯中间体的端羧基为180mmol/kg-600mmol/kg。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每摩尔含钛化合物计算,所述含镁化合物为0.2-5摩尔;所述含锌化合物为0.1-5摩尔;所述含羟基化合物为1-10摩尔;所述含羧基化合物为0.1-0.5摩尔;和/或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为0.1-0.5摩尔。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Ti(OR1)mX4-m中,R1为C2-C6的烃基;X为氯、溴或碘;和/或
通式Mg(OR2)2X2-n中,R2为C2-C6的烃基,X为氯、溴或碘;通式Mg(OOR3)2中,R3为C2-C6的烃基;和/或
所述通式Zn(OOR4)2中,R4为C2-C10的烃基;和/或
所述通式中,R5和R6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氢或C1-C10的烃基。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剂和/或第二催化剂中,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钛酸四乙酯、钛酸四异丙酯、钛酸四丁酯和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含镁化合物选自二氯化镁、二溴化镁、二碘化镁、二乙氧基镁、二丙氧基镁、二异丙氧基镁、二丁氧基镁、二异丁氧基镁、乙酸镁、丙酸镁和丁酸镁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含锌化合物选自二氯化锌、二溴化锌、二碘化锌、乙酸锌、丙酸锌、丁酸锌和硬酯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含羟基化合物选自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2-戊醇、3-戊醇、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季戊四醇和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含羧基化合物选自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硬酯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环氧基化合物选自环氧乙烷、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1,4-环氧丁烷或1,2-环氧戊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酸选自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4-环己烷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5-呋喃二甲酸、2,6-萘二甲酸或它们的酯类衍生物、酸酐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二元醇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或聚醚二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多元酸为C3-C20的三元酸、C4-C20的四元酸、C5-C20的五元酸或C6-C20的六元酸;和/或
所述多元醇为C3-C20的三元醇、C4-C20的四元醇、C5-C20的五元醇或C6-C20的六元醇;和/或
所述烷基金属化合物的通式为(R7)zM,其中,R7选自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z>1,M选自Li、Na、K、Zn、Mg、Sn和Al;和/或
所述多元酸和/或所述多元醇与所述二元酸的摩尔比例为(1-6):100;和/或
所述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中,羟基官能团摩尔含量与羧酸官能团摩尔含量的比例为(1.1-2.0):1;和/或
所述酯化反应的温度为150℃-300℃;和/或
所述共缩聚反应的温度为200℃-300℃;和/或
所述共缩聚反应的压力为20-200Pa。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酸为均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或均苯四甲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多元醇为甘油、季戊四醇、糖醇、肌醇或三羟甲基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烷基金属化合物为丁基锂、叔丁基钾或乙基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酸、二元醇与多元酸或多元醇中,羟基官能团摩尔含量与羧酸官能团摩尔含量的比例为(1.1-2.0):1;和/或
所述酯化反应的温度为180℃-250℃;和/或
所述共缩聚反应的温度为210℃-250℃;和/或
所述共缩聚反应的压力为50-150Pa。
10.一种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方法,其包括将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熔融共混挤出,流延或吹膜成型,得到所述聚酯薄膜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融共混挤的条件包括:通过同向啮合双螺杆进行,加工温度130℃-150℃,螺杆长径比为44-52,混炼单元至少12组;和/或
所述流延或吹膜成型的加工温度为130℃-150℃。
1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或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聚酯薄膜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薄膜材料满足如下条件(a)至(c)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聚酯薄膜材料的厚度为50±5μm;
(b)所述聚酯薄膜材料的氧气透过率≤50ml/(m2·24h·0.1MPa);
(c)拉伸强度≥25MPa,断裂伸长率≥30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聚酯薄膜材料在包装膜材料中的应用。
CN202210295120.3A 2022-03-23 2022-03-23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Active CN1152604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5120.3A CN115260470B (zh) 2022-03-23 2022-03-23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5120.3A CN115260470B (zh) 2022-03-23 2022-03-23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0470A CN115260470A (zh) 2022-11-01
CN115260470B true CN115260470B (zh) 2023-11-17

Family

ID=8375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95120.3A Active CN115260470B (zh) 2022-03-23 2022-03-23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0470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6643A (ja) * 1999-07-16 2001-01-3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脂肪族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CN102453243A (zh) * 2010-10-15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和由该方法制备的聚酯
CN103772685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端羧基钛系聚酯的生产方法
CN106589331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7216452A (zh) * 2016-03-21 2017-09-29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纳米钛系稀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聚酯、共聚酯合成中的应用
CN111718476A (zh) * 2020-07-07 2020-09-29 江南大学 一种生物降解周期可控的地膜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48936A (zh) * 2020-08-11 2020-10-30 广州德恒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80138A1 (en) * 2020-03-11 2021-09-16 Huang Edwin W Self-catalyzing rapid degradable polyester polymer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CN114621420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合成方法
CN115260466A (zh) * 2022-03-23 2022-11-01 旭科新材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脂肪-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CN116144004A (zh) * 2023-02-28 2023-05-23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pbat聚合用非均相钛系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5778B (zh) * 2010-11-04 2013-08-21 Far Eastern New Century Corp A copolyester composition having thermal stability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6643A (ja) * 1999-07-16 2001-01-3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脂肪族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CN102453243A (zh) * 2010-10-15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和由该方法制备的聚酯
CN103772685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端羧基钛系聚酯的生产方法
CN106589331A (zh) * 2015-10-19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7216452A (zh) * 2016-03-21 2017-09-29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纳米钛系稀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聚酯、共聚酯合成中的应用
WO2021180138A1 (en) * 2020-03-11 2021-09-16 Huang Edwin W Self-catalyzing rapid degradable polyester polymer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CN111718476A (zh) * 2020-07-07 2020-09-29 江南大学 一种生物降解周期可控的地膜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48936A (zh) * 2020-08-11 2020-10-30 广州德恒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21420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合成方法
CN115260466A (zh) * 2022-03-23 2022-11-01 旭科新材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脂肪-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CN116144004A (zh) * 2023-02-28 2023-05-23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pbat聚合用非均相钛系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0470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1790B2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
JP2815069B2 (ja) ジカルボン酸の低級ジアルキルエステル及びグリコールから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ベースのポリマーを製造する方法
WO2020090720A1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成形品、及び熱収縮性フィルム
JP5598162B2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製成形体
CN115260470B (zh) 用于制备聚酯薄膜材料的组合物、聚脂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CN114539512A (zh) 一种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11068880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製成形体
CN115260466B (zh) 一种脂肪-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CN115260462B (zh) 多支链聚酯中间体和由其制备的缠绕膜材料及应用
CN115710350B (zh)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646819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48926A (ja) 電線被覆材
JP3711208B2 (ja)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エラストマーの製造方法
EP3663327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etherester copolymer
JP5902776B2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93441B2 (ja) 2,6−ポリエチレンナ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60467B (zh)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3749388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008286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08816A (ja) ポリブ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277305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フィルム
CN115260463A (zh) 制备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5260461B (zh) 制备脂肪-芳香族共聚酯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6284701A (zh)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JP2011206889A (ja) Cmpリン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