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7682A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07682A CN115207682A CN202210176413.XA CN202210176413A CN115207682A CN 115207682 A CN115207682 A CN 115207682A CN 202210176413 A CN202210176413 A CN 202210176413A CN 115207682 A CN115207682 A CN 1152076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housing
- plate portion
- conductive member
- elastic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线缆连接器,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直径的电缆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本公开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线缆支承部,所述线缆支承部对端部露出有编织套的电缆的编织套进行支承并与地线电连接,并且,所述线缆支承部的至少内表面具有导电性,所述外壳对与从端部突出的内部配线连接的端子部进行收纳;以及弹性导电性构件,弹性导电性构件根据与编织套的接触而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外壳对编织套进行保持,并且,弹性导电性构件通过与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接触而将编织套与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对连接于电缆的端部的端子部进行收纳的外壳。在这样的现有线缆连接器中,通过将包括沿着电缆的外形的圆弧状部分的固定尺寸的盖构件以覆盖电缆的从外壳露出的部分的方式安装于外壳,实现电缆相对于外壳的保持以及电缆通过外壳向地线的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6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这样的现有技术中,用于实现电缆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的盖构件具有固定尺寸,无法活用于直径不同的其他电缆。也就是说,在构成使用直径不同的其他电缆的线缆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需要额外准备沿着上述其他电缆的外形的尺寸的新盖构件,因此,并不高效。
为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线缆连接器,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直径的电缆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线缆支承部,所述线缆支承部对端部露出有编织套的电缆的编织套进行支承并与地线电连接,并且,所述线缆支承部的至少内表面具有导电性,所述外壳对与从端部突出的内部配线连接的端子部进行收纳;以及弹性导电性构件,弹性导电性构件根据与编织套的接触而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外壳对编织套进行保持,并且,弹性导电性构件通过与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接触而将编织套与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线缆连接器,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直径的电缆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A-A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从图4中提取外壳并示出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1所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B-B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电缆在外壳内呈直线状贯穿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弹性导电性构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0插头式连接器(线缆连接器)
110外壳
111线缆支承部
111A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部分
112壁部
160弹性导电性构件
161板部(第一板部、线缆收纳部)
162板部(第二板部、线缆收纳部)
164板部(被施力部)
165弯曲部(线缆收纳部)
169爪部(卡定部)
300电缆
310内部配线
410端子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由该结构引起的作用及效果仅为一例,并不限于以下记载内容。
此外,在本公开中,为了方便,标注“第一”、“第二”等序号来区分部件或部位等,并非表示特定的优先顺序。
此外,在本公开的各图中,X方向对应于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前后方向(插头式连接器100的罩构件130内电缆300的延伸方向)。此外,Y方向以及Z方向分别对应于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厚度方向)。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例如用于实现与马达这样的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信号的输入、输出。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包括作为本公开的“线缆连接器”的一例的插头式连接器100、插座式连接器200。插头式连接器100在与电缆300连接的状态下使用,插座式连接器200在设置于电气设备的机壳的表面的状态下使用。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电缆300设置有两根,两根电缆300例如被分类为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等数据的第一电缆和用于传输电力信号的第二电缆。
插头式连接器100以及插座式连接器200通过相互嵌合来实现电气信号经由电缆300向电气设备的输入或者电气信号经由电缆300从电气设备的输出。图1示出了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相互嵌合的状态,图2示出了图1中的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的嵌合解除而两者分离的状态。
此处,通过安装于插头式连接器100的操作杆120,能够对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相互嵌合的状态(参照图1)和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的嵌合被解除后的状态(参照图2)进行切换。
操作杆120具有从插头式连接器100(更具体而言是后述外壳110)的一侧面延伸至另一侧面的大致U形的带状,构成为能够绕设置于外壳110的侧面的转动轴部121转动规定角度(例如90度)。当操作杆120转动至外壳110的正面位置(参照图1)时,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的嵌合被维持,当操作杆120转动至外壳110的上表面位置(参照图2)时,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的嵌合被解除。
另外,如图2所示,插座式连接器200包括连接部210和爪部220,其中,连接部210供端子孔211和212设置,端子孔211和212供插头式连接器100侧的后述端子部410(参照图3等)插入,当插头式连接器100与插座式连接器200相互嵌合时,爪部200钩挂于外壳110而对外壳110进行固定。另外,端子孔211和212通过插座式连接器200侧的端子部(未图示)安装于连接部210而形成的。
此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插头式连接器100除了包括上述操作杆120以外,还包括罩构件130、密封构件140、盖构件150。以下,参照图3~图6,对插头式连接器100的这些结构进行更详细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A-A剖切线的剖视图。此外,图5是从图4中提取外壳110并示出的剖视图。此外,图6是沿着图1所示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B-B剖切线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插头式连接器100构成为外壳110、罩构件130、盖构件150以及端子部410的组合,其中,外壳110安装有操作杆120,罩构件130隔着密封构件140并通过螺钉500与外壳110结合,盖构件150隔着垫圈151和夹具151结合在罩构件130的背面侧,端子部410由收纳在外壳110内的端子411和壳体412构成。另外,在图3中,为了简化,省略了电缆300的图示。
此外,如图4所示,外壳110构成为收纳端子部410整体,所述端子部410与从端部露出有编织套320的电缆300的端部突出的内部配线310连接。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外壳110与罩构件130结合,在结合后的外壳110和罩构件130的内侧构成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内部空间。
此外,如图5所示,在外壳110的一端侧设置有供电缆300插入的第一开口113,并且,在外壳11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供与从第一开口113插入的电缆300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410露出的第二开口114,外壳110构成为侧面观察时具有大致L字形的外形的筒状。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13以能够构成沿着第一开口113的平面的方式设置成平面状,第二开口114也以能够构成沿着第二开口114的平面的方式设置成平面状。
此处,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沿着穿过第一开口113的电缆300(也参照图4)的侧面观察到的外壳110的截面中,沿着第一开口113的第一线P1相对于第二线P2以及第三线P3倾斜,所述第二线P2沿着第二开口114,所述第三线P3穿过第一线P1与第二线P2的交点且在与第二线P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在实施方式中,电缆300能够穿过第一开口113以及第二开口114这两者并呈直线状靠近并贯穿外壳110内。
更具体而言,第一线P1以沿着Z方向越远离第二线P2则沿着X方向越远离第三线P3的方式(也就是说,以靠近收纳在外壳110内的电缆300的端部的方式)呈直线状倾斜,其中,Z方向是与第二线P2正交的第一方向,X方向是与第二线P2平行的第二方向。此外,第一开口113与第二开口114以在作为第一方向的Z方向的视线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外壳110由金属或经过了金属镀覆的树脂等这样的导电性材料构成,与作为参考电位点的地线(或接地)电连接。
如图6所示,外壳110包括线缆支承部111,所述线缆支承部111对电缆300露出的编织套320进行支承,并且与地线电连接,所述线缆支承部111的至少内表面具有导电性。该线缆支承部111包括截面为大致圆弧形的部分111A,所述部分111A在内表面处从下方对电缆300露出的编织套320的外周的一部分进行支承,被线缆支承部111的内表面支承的编织套320通过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固定于外壳110。
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由具有弹性以及导电性的板状构件(例如,板状的金属构件)构成。弹性导电性构件160构成为根据与编织套320的接触而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外壳110对编织套320进行保持,并且通过与线缆支承部111的内表面接触而将编织套320与线缆支承部111(进一步说是地线)电连接。
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60通过板状的金属构件被弯曲成线对称的M字形的方式构成,其中,所述线对称的M字形是朝向线缆支承部111敞开的大小大致相同的两个倒U字形的部分在Y方向上连结而成的形状(也参照图3)。更具体而言,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具有板部161、面对该板部161的板部162、面对该板部162的板部163、面对该板部163的板部164、将板部161与板部162连接的弯曲部165、将板部162与板部163连接的弯曲部166、将板部163与板部164连接的弯曲部167、设置于板部161的与弯曲部165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爪部168、设置于板部164的与弯曲部167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爪部169。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由板部161、板部162、弯曲部165构成的倒U字形的部分构成对电缆300的编织套320进行收纳的线缆收纳部。
此处,在实施方式中,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的间隔小于编织套320的直径。由此,编织套320被弹性地夹在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从而被保持在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线缆支承部111包括壁部112,所述壁部112将两根电缆300的各编织套320隔开并与地线电连接。由此,在编织套320被夹在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的作用下,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板部164被施力至外壳110的壁部112。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当编织套320如上所述那样被夹在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时,设置于板部164的与弯曲部167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爪部169卡定于外壳110的壁部112。由此,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固定于外壳110,其结果是,对电缆300的保持以及与地线的连接得以维持。
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10的背面侧安装有罩构件130。罩构件130隔着密封构件140并通过螺钉500与外壳110结合,以覆盖外壳110的第一开口113(参照图5)。螺钉500贯穿分别设置于罩构件130以及密封构件140的贯穿孔131以及141(参照图3),螺合于设置于外壳110的螺纹孔(参照图6)的内周面。
此处,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夹在外壳110与罩构件130之间的密封构件140构成为沿着第一开口113(参照图5)的缘部的大致矩形的框状。密封构件140例如由橡胶构成。此外,密封构件140具有第一肋142和第二肋143,其中,第一肋142是作为以面对第一开口的缘部的方式从密封构件140的表面立起的大致矩形的框状壁的,第二肋143是作为设置于贯穿孔141周围的圆筒状的壁的。另外,第一肋142不仅设置于密封构件140的靠外壳110侧的表面,还设置于靠罩构件130侧的背面。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罩构件130在其背面侧具有筒状部分132,所述筒状部分132供从外壳110内延伸的电缆300贯穿。此外,筒状的盖构件150通过环状的垫圈151以及夹具152结合至筒状部分132。由此,贯穿筒状部分132并露出至罩构件130之外的电缆300通过垫圈151、夹具152以及盖构件150固定。
以下,主要参照图7以及图8,对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制造工序中电缆300在外壳110内呈直线状贯穿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的制造工序中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安装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插头式连接器100时,首先,电缆300穿过盖构件150、垫圈151、夹具152、罩构件130以及密封构件140内,然后,该电缆300被插入外壳110的第一开口113以及第二开口114。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贯穿外壳110且从第二开口114露出的电缆300的端部的内部配线310连接有端子部410。另外,在图7中,为了简化,省略了密封构件140的图示。
正如上文已提及的那样,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13以及第二开口114配置成电缆300能够在外壳110内呈直线状贯穿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向电缆300的端部安装端子部410时,能够在抑制电缆300的外周面与第一开口113以及第二开口114的内表面产生摩擦的同时,简单地进行将电缆300插入外壳110内的工序以及为了将安装于电缆300的端部的端子部410整体收纳在外壳110内而将电缆300拉回的工序。
在实施方式中,当电缆300的拉回完成时,端子部410整体被收纳在外壳110内。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电缆300的编织套320露出至外壳110之外。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方式实施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安装:将上述编织套320保持于线缆支承部111且隔着线缆支承部111的壁部112与地线连接。另外,关于安装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安装所伴随的弹性变形,已参照图6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当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安装完成时,被电缆300预先穿过的密封构件140以及罩构件130通过螺钉500结合至外壳110,然后,罩构件130以及盖构件150通过垫圈151以及夹具152结合。如此一来,制造出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
如上文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10和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外壳110包括线缆支承部111,所述线缆支承部111对端部露出有编织套320的电缆300的编织套320进行支承,且与地线电连接,并且至少内表面是导电性的。此外,外壳110对与从电缆300的端部突出的内部配线310连接的端子部410进行收纳。弹性导电性构件160根据与编织套320的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相对于外壳110对编织套320进行保持,并且,通过与线缆支承部111的内表面接触,将编织套320与线缆支承部111的内表面电连接。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电缆300的直径变小或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来容易地保证电缆300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因此,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直径的电缆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包括线缆收纳部,所述线缆收纳部通过具有弹性及导电性的板状构件被弯曲成倒U字形的方式构成。更具体而言,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包括线缆收纳部,所述线缆收纳部具有作为第一板部的板部161、作为面对该板部161的第二板部的板部162、将板部161与板部162连接的弯曲部165,编织套320通过被弹性地夹入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而被保持。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仅通过将具有弹性及导电性的板状构件弯曲成倒U字形,就能够简单地构成能够容易地收纳并保持电缆300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60还包括作为被施力部的板部164,在编织套320被弹性地夹入板部161与板部162之间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的作用下,所述板部164被施力至外壳110内并与外壳110内接触。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通过利用由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力将板部164向外壳110内施力,能够容易地实现电缆300向地线的连接。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60还包括卡定在外壳110内的爪部169。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由于弹性导电性构件160与外壳110通过爪部169被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够维持电缆300的保持以及向地线的连接。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形成为倒U字形的线缆收纳部连续而成的M字形。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由于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形成为线对称的M字形,因此,即使使弹性导电性构件160关于对称轴翻转,也与翻转前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相同。其结果是,能够简单地处理弹性导电性构件160。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线缆支承部111具有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部分111A,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部分111A通过内表面仅对编织套320的外周的一部分进行支承。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通过线缆支承部111,能够在维持用于安装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编织套320的露出的同时对编织套320进行支承。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电缆300设置有两根,外壳110包括将两根电缆300的各编织套320分隔开且与地线电连接的壁部112。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壁部112,能够容易地实现两根电缆向地线的连接。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有两根电缆300的结构。不过,本公开的技术也能应用于仅设置有一根电缆300的结构以及设置有三根以上的电缆300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具有在Y方向上对称的M字形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结构,所述在Y方向上对称的M字形是大小大致相同的两个倒U字形的部分在Y方向上连结两个而成的形状。不过,作为变形例,也可以考虑使用例如横S字形或在一个自由端进一步折返多次而形成的、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形状的弹性导电性构件。作为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形状的另一例,可以考虑大小或形状不同的两个倒U字形的部分在Y方向上连结两个而成的形状即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M字形等。在通过上述变形例这样的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弹性导电性构件对两根电缆进行保持的情况下,需要使两个弹性导电性构件的Y方向的朝向设置成相反而使用。
此处,作为变形例,参照图9,对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M字形的弹性导电性构件的一例进行更具体说明。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160的剖视图。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弹性导电性构件1160具有形状不同的两个倒U字形的部分在Y方向上连结两个而成的形状即在Y方向上非对称的M字形。更具体而言,弹性导电性构件1160由被弯曲成具有板部1161、面对该板部1161的板部1162、面对该板部1162的板部1163、面对该板部1163的板部1164、将板部1161与板部1162连接的弯曲部1165、将板部1162与板部1163连接的弯曲部1166、将板部1163与板部1164连接的弯曲部1167、设置于板部1161的与弯曲部1165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爪部1168、设置于板部1164的与弯曲部1167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爪部1169的板状的金属构件构成。另外,板部1162具有以与板部1161大致对置的方式连接于弯曲部165的板部1162A、以从板部1162A的与弯曲部165相反一侧的端部向弯曲部1166远离板部1161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的板部1162B。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由板部1161、板部1162以及弯曲部1165构成的一侧的倒U字形的部分构成对电缆300进行收纳(并且将电缆300推压至线缆支承部111)的线缆收纳部,由板部1163、板部1164以及弯曲部1167构成的另一侧的倒U字形的部分(尤其是板部1164)构成被向外壳110的壁部112(参照图6)施力的被施力部。另外,爪部1168以及1169的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弹性导电性构件160的爪部168以及160的功能是相同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供电缆300插入的第一开口113被设置成平面状的结构。不过,作为变形例,也可以考虑第一开口被设置成曲面状的结构。作为这样的变形例。例如,可以考虑仅外壳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外壳的上表面的靠罩构件侧的端部在Y方向上不呈直线状延伸,在外壳的正面侧处,当电缆进出时对电缆形成干扰的部分被局部切去。根据上述结构,若在沿着穿过第一开口的电缆的侧面观察到的截面处观察,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是,电缆也能够穿过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这两者而在外壳内呈大致直线状地贯穿。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这些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仅为列举,并不表示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还能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且能在不脱离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作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在发明范围或技术思想中,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线缆支承部,所述线缆支承部对端部露出有编织套的电缆的所述编织套进行支承并与地线电连接,并且,所述线缆支承部的至少内表面具有导电性,所述外壳对与从所述端部突出的内部配线连接的端子部进行收纳;以及
弹性导电性构件,所述弹性导电性构件根据与所述编织套的接触而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所述线缆支承部对所述编织套进行保持,并且,所述弹性导电性构件通过与所述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接触而将所述编织套与所述线缆支承部的内表面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导电性构件包括线缆收纳部,所述线缆收纳部通过具有弹性及导电性的板状构件被弯曲成倒U字形的方式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收纳部具有第一板部、面对该第一板部的第二板部、将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连接的弯曲部,
所述编织套通过被弹性地夹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而被保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导电性构件还包括被施力部,在所述编织套被弹性地夹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的作用下,所述被施力部被施力至所述外壳内而与所述外壳内接触。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导电性构件还包括与所述线缆支承部卡定的爪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支承部包括通过所述内表面仅对所述编织套的外周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包括两根电缆,
所述线缆支承部包括壁部,所述壁部将两根所述电缆各自的所述编织套分隔开并且与所述地线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62556A JP7565245B2 (ja) | 2021-04-01 | 2021-04-01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21-062556 | 2021-04-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07682A true CN115207682A (zh) | 2022-10-18 |
Family
ID=83560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76413.XA Pending CN115207682A (zh) | 2021-04-01 | 2022-02-25 | 线缆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65245B2 (zh) |
KR (1) | KR20220136891A (zh) |
CN (1) | CN115207682A (zh) |
TW (1) | TW20224099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94594B1 (ko) * | 2023-06-29 | 2024-08-13 | 김민철 | Dc/dc 컨버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82602B2 (ja) | 2003-10-24 | 2008-04-3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電線の接続構造 |
JP4963265B2 (ja) | 2007-05-17 | 2012-06-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JP5512365B2 (ja) | 2010-04-12 | 2014-06-0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CN204067733U (zh) | 2014-07-28 | 2014-12-31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6349345B2 (ja) | 2016-05-20 | 2018-06-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
JP6850682B2 (ja) | 2017-05-31 | 2021-03-3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係止手段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 |
JP7185441B2 (ja) | 2018-08-13 | 2022-12-0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7159971B2 (ja) | 2019-05-13 | 2022-10-2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及びカップリング構造 |
JP6814269B1 (ja) | 2019-10-24 | 2021-01-1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21
- 2021-04-01 JP JP2021062556A patent/JP7565245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07 TW TW111100722A patent/TW202240991A/zh unknown
- 2022-02-07 KR KR1020220015743A patent/KR20220136891A/ko unknown
- 2022-02-25 CN CN202210176413.XA patent/CN11520768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65245B2 (ja) | 2024-10-10 |
JP2022157986A (ja) | 2022-10-14 |
TW202240991A (zh) | 2022-10-16 |
KR20220136891A (ko) | 2022-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55525B2 (en) |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conductive member to isolate terminal from vibrations in a wire | |
EP2456018B1 (en) | Waterproof structure | |
TWI611641B (zh) | 連接器及連接器組合體 | |
US11646522B2 (en) |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 |
JP7032978B2 (ja) | L形同軸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955751B2 (en) | Connector | |
CN107819251B (zh) | 连接器 | |
CN108432059B (zh) | 分支连接器 | |
CN109038112B (zh) | 屏蔽连接器和连接器连接结构 | |
CN109037994A (zh) | 连接器 | |
CN115207682A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113904162B (zh) | 连接器 | |
CN115207696A (zh) | 线缆连接器 | |
US838837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676278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6097527A (zh) | 连接器 | |
JP2024063390A (ja)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CN114792908B (zh) | 线束 | |
CN117937146A (zh) | 线缆连接器 | |
JP2019114520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JP699727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2533796B (zh) | 用于使用多向导电壳体的连接器的电磁干扰(emi)接地保护方法 | |
CN114389060B (zh) | 端子台 | |
JP7072406B2 (ja) |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0800788B1 (ko) | 실드쉘 접속수단 및 이를 구비한 실드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