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4691A -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4691A
CN115194691A CN202210302268.5A CN202210302268A CN115194691A CN 115194691 A CN115194691 A CN 115194691A CN 202210302268 A CN202210302268 A CN 202210302268A CN 115194691 A CN115194691 A CN 115194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de
unit
switching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22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94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46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3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for imparting an axial impact, e.g. for self-tapping scre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9/00Impact wrenches or screwdr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6Impact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3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3/00Associations of tools for different working operations with one portable power-drive means; Adapte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1/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22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2211/062Cam-actuated impulse-driving mechanisms
    • B25D2211/064Axial cams, e.g. two camming surfaces coaxial with drill spi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1/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22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2211/062Cam-actuated impulse-driving mechanisms
    • B25D2211/067Cam-actuated impulse-driving mechanisms wherein the cams are involved in a progressive mutual engagement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of the tool to the working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07Details of percussion or rotation modes
    • B25D2216/0023Tools having a percussion-and-rotatio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便在具有能够进行3级以上的变速的减速部的情况下也能与多种动作模式适当地对应。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减速部(75),其使得由马达(4)产生的旋转减速;以及打击部(76)及振动部(77),它们能够借助由减速部(75)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冲击起子(1)具有选择打击部(76)和振动部(77)并使它们以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冲击大模式、冲击小模式而工作的联动切换部(78),对于减速部(75)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并且,联动切换部(78)与打击部(76)的选择相应地使得减速部(75)进行联动动作,并使得减速部(75)以与打击部(76)的冲击大模式及冲击小模式分别对应的3挡及4挡而工作。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起子等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关于冲击起子等电动工具,利用减速部使得马达的旋转减速,并将减速后的旋转向砧座等的输出轴传递。在减速部与输出轴之间设置有例如打击部、振动部等多个工作部。针对这些工作部,通过切换操作而对能动状态和非能动状态进行切换,由此能够选择规定的动作模式。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冲击起子,其中,通过切换操作而能够对动力冲击模式、冲击模式、振动钻孔模式、钻孔模式、离合器模式这5种动作模式进行选择。另外,关于该冲击起子,通过其他切换操作能够对减速部的减速在高低2个等级之间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984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该冲击起子,减速部的变速级仅为高低两级,并未考虑减速部能够以3级以上的变速级进行切换时与各动作模式的对应关系。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动作模式和变速级适当地对应的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减速部,该减速部使得由所述马达产生的旋转减速;
多个工作部,该多个工作部能够借助由所述减速部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以及
切换部,该切换部选择所述工作部并使其以规定的动作模式而工作,
对于所述减速部能够选择3级以上的变速级,
所述切换部与特定的所述工作部的选择相应地使所述减速部进行联动动作,并使所述减速部以与特定的所述工作部的所述动作模式对应的规定的所述变速级而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减速部,该减速部由所述马达驱动,并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
锤子,利用所述减速部而使得该锤子进行打击工作;以及
切换部,该切换部能够对所述减速部的变速以及所述锤子能否进行打击工作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锤子能够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限制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的选择,在所述锤子无法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能够选择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以及
减速部,该减速部由所述马达驱动,并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
能够分别以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起子模式、冲击模式的各动作模式进行驱动,
在所述钻孔模式、所述振动钻孔模式、所述起子模式下,能够选择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
在所述冲击模式下,限制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的选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得动作模式和变速级适当地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冲击起子的侧视图。
图2是冲击起子的俯视图。
图3是冲击起子的后视图。
图4是冲击起子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省略右侧的半切外壳而以中央纵截面示出主体的冲击起子的说明图。
图6是将后盖拆下后的状态的冲击起子的局部立体图,图6A从前方示出该局部立体图,图6B从后方示出该局部立体图。
图7是图1的A-A线放大截面图。
图8是主体外壳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工作单元的说明图,图9A示出了侧面,图9B示出了正面。
图10是图9B的C-C线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图9B的D-D线放大截面图。
图12A是图9B的E-E线局部截面图,图12B是图9B的F-F线局部截面图,图12C是图9B的G-G线局部截面图。
图13是图1的B-B线放大截面图。
图14是减速部的从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示出了图10的H-H线截面,图15B示出了图10的I-I线截面,图15C示出了图10的J-J线截面。
图16A示出了图10的K-K线截面,图16B示出了图10的L-L线截面,图16C示出了图10的M-M线截面。
图17是减速部的从前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示出了图10的N-N线截面,图18B示出了图10的O-O线截面,图18C示出了图10的P-P线截面。
图19是钻孔模式下选择了1挡的工作单元的说明图,图19A示出了平面,图19B示出了侧面,图19C示出了底面,图19D示出了水平截面,图19E示出了中央纵截面。
图20是振动钻孔模式下选择了2挡的工作单元的说明图,图20A示出了平面,图20B示出了侧面,图20C示出了底面,图20D示出了水平截面,图20E示出了中央纵截面。
图21是选择了冲击大模式(3挡)的工作单元的说明图,图21A示出了平面,图21B示出了侧面,图21C示出了底面,图21D示出了水平截面,图21E示出了中央纵截面。
图22是选择了冲击小模式(4挡)的工作单元的说明图,图22A示出了平面,图22B示出了侧面,图22C示出了底面,图22D示出了水平截面,图22E示出了中央纵截面。
图23是打击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A示出了图10的Q-Q线截面,图24B示出了图10的R-R线截面,图24C示出了图10的S-S线截面。
图25是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6A示出了图10的T-T线截面,图26B示出了图10的U-U线截面,图26C示出了图10的V-V线截面。
图27是工作单元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8是图10的W-W线放大截面图。
图29是刀头的装配结构的说明图,图29A示出了刀头插入时的情况,图29B示出了刀头装配时的情况,图29C示出了刀头拔出时的情况。
图30A是示出冲击大模式下内锤以最大行程后退后的状态的工作单元的中央纵截面图,图30B是X-X线截面图。
图31A是装配有打钉用刀头的砧座部分的纵截面图,图31B是打钉用刀头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起子、2··主体、3··手柄、4··马达、5··工作单元、6··模式转换环、7··锤壳体、8··砧座、9··速度切换拨盘、10··主体外壳、11··后盖、12··主体部、13··握持部、25··控制器、30··罩部、31··螺钉紧固部、53··旋转轴、60··后侧齿轮壳体、61··前侧齿轮壳体、74··输入齿轮、75··减速部、76··打击部、77··振动部、78··联动切换部、80A~80C··行星齿轮、81A~81C··内齿轮、85··后齿轮架、106··速度切换保持件、110··速度切换板、114··速度切换环、120··平面齿轮环、126··上齿轮、130··前齿轮架、145··速度切换线材、151··速度切换齿轮、153··速度切换保持件、165··主轴、166··内锤、167··外锤、168··锤套筒、169··外盘簧、170··内盘簧、216··结合滚珠、230··前侧凸轮、231··后侧凸轮、234··振动切换板、280··模式转换杆、285··模式转换拨叉、295··联动卷绕部、301··联动杆、305··联动凸轮、B··刀头、B1··打钉用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减速部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根据该结构,即便是机械式的减速部,选择范围也扩大,易用性优异。另外,能够选择适合于多种动作模式的变速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工作部包括沿旋转方向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打击部,确定变速级的工作部是动作模式为冲击模式的打击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与打击力相应的适当的变速级而使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冲击模式能够切换为针对砧座的打击力大的冲击大模式和打击力小于冲击大模式的冲击小模式的任一种。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切换部以使得冲击小模式的变速级与冲击大模式的变速级相比而速度更高的方式使减速部进行联动动作。根据该结构,即便冲击模式为2种类型,也能够以适当的变速级而使用。在冲击大模式下,能够减少脱离并期待扭矩的提高,在冲击小模式下,能够提高作业速度,并且,能够减少螺钉的断头或过度紧固。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打击部对砧座进行打击的钻孔模式,在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减速部的3级以上的变速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钻孔模式下的易用性变得良好。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工作部包括使砧座在轴线方向上振动的振动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打击部对砧座进行打击而是利用振动部使砧座产生振动的振动钻孔模式,在振动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减速部的3级以上的变速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振动钻孔模式下的易用性变得良好。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减速部具有针对各变速级而变更位置的位置变更部件,切换部具有用于对工作部进行选择操作的模式切换部件。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在位置变更部件与模式切换部件之间设置与模式切换部件的操作相应地使位置变更部件强制性地向规定的变速级的位置移动的联动部件。根据该结构,与模式切换部件的操作相应且自动地选择适合于动作模式的变速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模式切换部件能够通过旋转操作而对工作部进行选择。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模式切换部件的动作模式的切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减速部收纳于筒状的壳体,在轴线方向上具有至少形成3级的、内齿轮、在内齿轮内进行公转运动的行星齿轮以及对行星齿轮进行支撑的齿轮架。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容易设定变速级的减速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减速部设置为使得轴线方向上相邻且减速比互不相同的2个内齿轮能够分别进行旋转。这种情况下,减速部中可以设置能够与2个内齿轮中的任一者选择性地卡止而限制旋转的卡止部件。另外,可以形成为,另一个内齿轮设置成能够旋转,并且,设置成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向在壳体内被限制旋转而使得行星齿轮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滑动位置、以及以在壳体内未被限制旋转的状态而与行星齿轮和齿轮架同时卡合的第二滑动位置滑动。并且,可以形成为,通过针对卡止部件对2个内齿轮中的一者的旋转的限制和1个内齿轮的滑动位置进行组合而能够选择3级以上的变速级。根据该结构,即便是机械式的减速部,也能够实现3级以上的变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卡止部件设置成中间部被支撑且两个端部能够摆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卡止部件能够切换为一个端部卡止于一个内齿轮的外周且另一个端部未卡止于另一个内齿轮的外周的第一摆动姿势、以及一个端部未卡止于内齿轮的外周且另一个端部卡止于内齿轮的外周的第二摆动姿势。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卡止部件的摆动而简单地进行2个内齿轮的旋转限制及其解除。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在壳体的卡止部件的外侧将环状部件设置为能够旋转。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在环状部件以旋转方向上的规定角度而交替地设置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该第一按压部对卡止部件的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将卡止部件切换为第一摆动姿势,该第二按压部对另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将卡止部件切换为第二摆动姿势。并且,可以形成为,通过设置于壳体的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而能够使环状部件旋转并对2个内齿轮选择性地进行旋转限制。根据该结构,能够节省空间且容易地利用环状部件和旋转操作部件进行卡止部件的姿势切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在环状部件沿周向设置多个齿,在旋转操作部件设置与齿啮合的齿轮,通过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而使得环状部件能够旋转。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而进行卡止部件的姿势切换。
实施例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冲击起子的概要及外壳结构的说明)
图1是作为作业工具及电动工具、进而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例的充电式的冲击起子的侧视图。图2是冲击起子的俯视图。图3是冲击起子的后视图。图4是冲击起子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省略右侧的半切外壳而以中央纵截面示出主体的冲击起子的说明图。
冲击起子1具有主体2和手柄3。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中心轴。在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马达4和工作单元5。工作单元5在前部具备向外部露出的模式转换环6。在模式转换环6的前侧设置有向前方露出的锤壳体7。工作单元5具备从锤壳体7的中心朝前突出的砧座8。在工作单元5的上表面以能够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设置有向上方露出的速度切换拨盘9。手柄3从主体2向下方突出。在锤壳体7的前表面装配有橡胶制的减振器(bumper)43。
冲击起子1具备主体外壳10、后盖11以及锤壳体7而作为外壳。主体外壳10包括主体部12、握持部13、防护部14以及蓄电池装配部15。主体部12形成为筒状并形成主体2的前后端以外的中间部分。在主体部12的左右后部形成有多个进气口16、16……。主体部12对马达4及工作单元5进行保持,并使得模式转换环6和锤壳体7在前侧露出。
握持部13从主体部12的后端朝下形成而形成手柄3的后侧。在握持部13的上端设置有开关17。开关17使得触发器18朝前突出。握持部13位于主体部12的后端。据此,容易对握持部13的根部进行把持而将主体2向前方按压。在开关17的上侧设置有马达4的正反切换按钮19。
防护部14从主体部12的前端朝下形成而形成手柄3的前侧。防护部14以比握持部13小的左右宽度而形成,主视时与握持部13重叠。防护部14的上端成为在主体2的前方以弯曲状延伸至砧座8的下方的立起部20。在立起部20的上端设置有灯21。灯21对砧座8的前方进行照射。在防护部14的内部形成有配线收纳空间22。在配线收纳空间22收纳有例如将后述的控制器25和灯21乃至传感器等电连接的未图示的导线。
蓄电池装配部15将握持部13的下端和防护部14的下端连结。据此,手柄3形成为环状。作为电源的蓄电池组23从前方滑动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5。在蓄电池装配部15设置有端子台24和控制器25。蓄电池组23与端子台24电连接。控制器25具备控制电路基板26。控制器25进行马达4的控制、蓄电池组23的剩余电量的监视这样的各种控制。另外,控制器25还具备电子离合器功能,即,在输出扭矩达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得马达4的旋转停止。
在防护部14的里侧(内侧)设置有显示部27。显示部27借助未图示的导线而与控制电路基板26电连接。显示部27对蓄电池组23的剩余电量、电子离合器的级数等进行显示。显示部27由触摸面板形成,能够通过对显示部27的触摸操作而选择电子离合器的级数。
主体外壳10及后盖11由树脂制成。主体外壳10分割为左右的半切外壳10a、10b,并从右侧由多个螺钉28、28……组装到一起。
后盖11具备罩部30以及螺钉紧固部31。罩部30在后视时呈圆形,如图6所示,罩部30从后方覆盖并套接连结于在主体部12的后端形成的筒状部32。在罩部30的周面形成有多个排气口33、33……。排气口33均为在罩部30的周向上延伸的长圆状。不过,在罩部30的上半部分,如图7所示,左右各形成有1个周向上较长的排气口33A(区别时记载为“33A”。)。在罩部30的下半部分,左右各形成有2个周向上较短的排气口33B(区别时记载为“33B”。)。关于上半部分的2个排气口33A、33A,周向上彼此相邻的内缘34a、34a沿上下方向形成。周向上彼此分离的内缘34b、34b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下半部分的4个排气口33B的内缘以与内缘34b平行的方式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形成。
在罩部30的内侧配置有在马达4的旋转轴53设置的风扇35。无论该风扇35进行正转还是反转,在2个排气口33A、33A,均由内缘34a、34a朝上引导空气而将该空气向上方排出。
螺钉紧固部31从罩部30的下部朝下形成。在主体部12的后表面且在筒状部32的下方突出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止转部36。在止转部36的中央上侧形成有内螺纹部37。在内螺纹部37的下方形成有在后方开口的贯穿孔38。贯穿孔38用于供下方的握持部13和主体2内部的配线穿过。
螺钉紧固部31在前表面具有从左右侧与止转部36嵌合的一对肋39、39。在肋39、39之间具备圆形的通孔40。
据此,在组装后盖11时,使罩部30与筒状部32嵌合,并使螺钉紧固部31的肋39、39与止转部36嵌合。该状态下,将从后方贯穿通孔40的螺钉41旋入于内螺纹部37。于是,仅利用1根螺钉41组装后盖11。
(主体的内部机构的说明)
马达4为具备定子45和转子46的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在定子45的前后设置有绝缘件47、47。如图8所示,在前侧的绝缘件47的左右分别形成有上下2个定位凹部48、48。在前侧的绝缘件47的下部设置有端子单元49。端子单元49与借助绝缘件47、47而卷绕于定子45的多个线圈50、50··电连接。在端子单元49连接有配置于其与控制器25之间的导线。
在形成主体部12的左右的半切外壳10a、10b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卡止于定位凹部48、48的上下2个卡止爪51、51。在卡止爪51、51的后方且在半切外壳10a、10b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沿着定子45的周面的支撑肋52。据此,定子45保持于主体部12的后部。
转子46在中心具备旋转轴53并将定子45贯穿。旋转轴53的后端借助轴承54而支撑于后盖11的罩部30的中心。风扇35在轴承54的前侧设置于旋转轴53,从而在径向上与轴承54重叠。在旋转轴53的前端形成有小齿轮55。
如图9及图10、图11所示,工作单元5具备后侧齿轮壳体60以及前侧齿轮壳体61。
后侧齿轮壳体60形成为后表面由后板部62封闭且前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前侧齿轮壳体61形成为前表面由前板部63封闭且后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前侧齿轮壳体61形成为比后侧齿轮壳体60大的直径,后端的开口外装于后侧齿轮壳体60的前端。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左右侧面分别形成有供前侧齿轮壳体61的后端抵接的上下2个后止挡件64、64(图8、图9A)。在后止挡件64、64之间且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左右侧面沿前后方向突出设置有使得前方开口的半筒部65、65。
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左右侧面分别形成有从上方与半筒部65、65抵接的前止挡件66、66。据此,前侧齿轮壳体61处于如下状态,即,由后止挡件64限制了朝向后方的移动,由半筒部65限制了周向上的旋转。
如图12A及图13所示,锤壳体7从后方借助多个螺钉67、67……而固定于前板部63。模式转换环6支撑为能够在前板部63与锤壳体7之间旋转。
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前部且在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有4个后侧卡止凹部68、68……。后侧卡止凹部68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还如图8及图13所示,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前部上侧且在模式转换环6的后侧,分别在周向上排列设置有2个前侧卡止凹部69、69。各前侧卡止凹部69朝向左右外侧开口。
在主体部12的后部且在左右的半切外壳10a、10b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止于各后侧卡止凹部68的4个后侧卡止部70、70……。在主体部12的前部且在左右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止于各前侧卡止凹部69的2个前侧卡止部71、71。
据此,前侧及后侧卡止部70、71分别卡止于前侧及后侧卡止凹部68、69,由此将工作单元5在主体部12内保持为旋转及前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
特别地,如图13所示,前侧齿轮壳体61在比从轴心通过的主视时的左右方向更靠上侧的位置夹持于左右的半切外壳10a、10b。据此,能够确保在夹持部分的下侧且在前侧齿轮壳体61与主体部12之间设置在周向上超过180°的较大的联动切换部78的空间。
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后板部62的中心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主视时呈圆形的厚壁部72。在厚壁部72借助轴承73而保持有输入齿轮74。输入齿轮74构成为:旋转轴53的小齿轮55与其后部啮合,从而能够与旋转轴53一体旋转。输入齿轮74在后侧具备第一齿轮部74a,在前侧具备直径小于第一齿轮部74a的第二齿轮部74b。
在工作单元5从后方设置有减速部75、打击部76、振动部77、以及对这些工作部进行联动切换的联动切换部78。以下,依次进行说明。
(1)减速部的说明
减速部75设置于后侧齿轮壳体60内。还如图14所示,减速部75在轴线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形成3级的3个行星齿轮80、80……以及供各行星齿轮80啮合的内齿轮81的组。减速比针对各级而不同。以下,从后段(第一级)开始,依次如80A(第一级)、80B(第二级)、80C(第三级)这样标注符号A~C而进行说明。在第二级的内齿轮81B与第三级的内齿轮81C之间设置有卡合环82。
如图10、图11、图15A所示,第一级的各行星齿轮80A与第一级的内齿轮81A以及输入齿轮74的第一齿轮部74a啮合。各行星齿轮80A在后侧具备齿轮部83,在前侧具备小径的轴承部84。
第二级的各行星齿轮80B外装于各行星齿轮80A的轴承部84。据此,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各行星齿轮80A、80B在径向上彼此重叠。还如图15C所示,行星齿轮80B与第二级的内齿轮81B以及输入齿轮74的第二齿轮部74b啮合。
在行星齿轮80B的前侧设置有圆盘状的后齿轮架85。后齿轮架85具备向后方突出的3根销86、86……。行星齿轮80A的轴承部84借助轴承(此处为滚针轴承)87而支撑于各销86。正齿轮88与后齿轮架85的中心花键结合并向前方突出。
这样,借助输入齿轮74而在相同方向上旋转的各行星齿轮80A、80B彼此在径向上重叠,从而包括两个行星齿轮80A、80B在内的轴长缩短而能够使得销86缩短。轴承87也设置一个即可。另外,能够使得行星齿轮80A与销86的接触长度缩短,使得由摩擦阻力导致的机械损失减小。
特别地,将行星齿轮80B的支撑部设为行星齿轮80A的轴承部84,由此使得行星齿轮80A与行星齿轮80B的相对角速度比行星齿轮80B与销86的相对角速度慢。据此,能够减小利用行星齿轮80B减速时的机械损失。即,同行星齿轮80B与不旋转的销86接触时相比,与即便速度较慢但也向相同方向旋转的行星齿轮80A接触时的机械损失减小。
第一级的内齿轮81A隔着垫圈8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后侧齿轮壳体60的后板部62的前侧。在内齿轮81A的内齿部的后侧形成有朝向中心侧缩径的后凸缘部90。后凸缘部90接近后板部62的厚壁部72的外周面。在内齿轮81A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后卡止肋91、91……。如图14及图15A所示,各后卡止肋91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内齿轮81A的前表面同轴地形成有环状的保持槽92。如图15B所示,在保持槽92收纳有O型环93。
第二级的内齿轮81B具有比内齿轮81A多的内齿数。内齿轮81B在轴线方向上与内齿轮81A相邻并压接于O型环93。内齿轮81B也配置成能够旋转。
在内齿轮81B的内齿部的前侧形成有朝向中心侧缩径的前凸缘部94。前凸缘部94接近后齿轮架85的外周面。还如图14及图16A所示,在内齿轮81B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前卡止肋95。前卡止肋95在周向上隔开与后卡止肋91相同的间隔而沿前后方向设置。
这样,如图11所示,在内齿轮81A、81B之间,由后凸缘部90、前凸缘部94以及O型环93形成不会使内齿轮81A、81B的径向内侧的润滑脂向外侧溢出的保持空间S。据此,可防止润滑脂干涸。应予说明,即便润滑脂干涸,由于行星齿轮80A的轴承87采用滚针轴承,所以也能够维持润滑。
卡合环82在内齿轮81B的前侧收纳于后侧齿轮壳体60内。卡合环82在外周具备多个卡合爪100、100……。各卡合爪100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向前方延伸。如图16B及图17所示,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卡合槽101、101……。各卡合槽101从后侧齿轮壳体60的前端向后方延伸。卡合环82的各卡合爪100从前方与各卡合槽101嵌合。
据此,卡合环82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被限制旋转。在卡合环82的左右侧且在卡合爪100、100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102、102。突起102、102卡止于在后述的速度切换保持件106、106设置的通孔108、108。速度切换保持件106、106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由后述的托架板136限制了前后移动。据此,卡合环82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内齿轮81A、81B向前方的移动也受到限制。
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左右侧面且在半筒部65、65的后侧沿前后方向而形成有开口103、103。在半筒部65、65的内侧沿前后方向而形成有狭缝104、104。各狭缝104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前端敞开。
如图17及图18A所示,在开口103、103的内侧且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槽105、105。在槽105、105内设置有速度切换保持件106、106。速度切换保持件106形成为与槽105嵌合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06的后部形成有前后一对的四方孔107、107。四方孔107、107位于开口103、103的内侧。在四方孔107、107的前侧且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06形成有供卡合环82的突起102卡止的通孔108。在通孔108的前部形成有从速度切换保持件106的前端向后方切入的内狭缝109。
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06、106的后部外侧设置有速度切换板110、110。速度切换板110为跨设于速度切换保持件106的前后的四方孔107、107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如图11所示,关于速度切换板110,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与速度切换保持件106的四方孔107、107之间的间隔壁111抵接。在速度切换板110的前后两端设置有后卡止部112和前卡止部113。两个卡止部112、113形成为:朝向后侧齿轮壳体60的中心侧折曲成卷曲状。
据此,各速度切换板110能够以与间隔壁111抵接的中央部为支点而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开口103内朝向内侧交替地摆动。第一级的内齿轮81A的外周位于后卡止部112的内侧。后卡止部112朝向后侧齿轮壳体60的内侧摆动时,能够借助后侧的四方孔107而卡止于后卡止肋91。此时,相反侧的前卡止部113朝向比开口103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而与内齿轮81A的外周分离。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外周位于前卡止部113的内侧。前卡止部113朝向后侧齿轮壳体60的内侧摆动时,能够借助前侧的四方孔107而卡止于前卡止肋95。此时,相反侧的后卡止部112朝向比开口103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而与内齿轮81B的外周分离。
在速度切换板110的外侧且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外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速度切换环114。速度切换环114为一边在前后方向上蜿蜒延伸一边在周向上连续的框状体。在速度切换环114具备:在后侧沿周向延伸的10个后按压部115、115……;以及在前侧沿周向延伸的10个前按压部116、116……。后按压部115和前按压部116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相邻的各按压部115、116彼此由倾斜部117、117……连结。包括各后按压部115在内的虚拟圆位于速度切换板110、110的后卡止部112、112的外侧。包括各前按压部116在内的虚拟圆位于速度切换板110、110的前卡止部113、113的外侧。
据此,当速度切换环114旋转时,交替地切换为使得后按压部115位于速度切换板110的后端外侧的相位以及使得前按压部116位于速度切换板110的前端外侧的相位。若是后按压部115位于速度切换板110的后端外侧的相位,则后按压部115将速度切换板110的后端朝向内侧按压。据此,速度切换板110摆动为使得后卡止部112卡止于第一级的内齿轮81A的后卡止肋91的后倾姿势。由此,内齿轮81A的旋转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若是前按压部116位于速度切换板110的前端外侧的相位,则前按压部116将速度切换板110的前端朝向内侧按压。据此,速度切换板110摆动为使得前卡止部113卡止于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前卡止肋95的前倾姿势。由此,内齿轮81B的旋转受到限制。在左右的速度切换板110、110同步地进行该摆动。
在两个相位之间,倾斜部117从速度切换板110的外侧通过时,将速度切换板110朝向内侧按压而使其在前倾姿势与后倾姿势之间变化。
在速度切换环114的前方结合有平面齿轮环120。平面齿轮环120为直径与速度切换环114相同的环体。在平面齿轮环120的前表面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连续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多个齿121、121……。在平面齿轮环120的后表面形成有多个切口122、122……。各切口122与速度切换环114的前按压部116对应。在各前按压部116分别形成有与对应的切口122嵌合的嵌合突起123。据此,平面齿轮环120和速度切换环114在旋转方向上结合为一体。
利用速度切换拨盘9对速度切换环114进行旋转操作。速度切换拨盘9在俯视时为圆盘状。如图10所示,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上表面朝上突出设置有上支撑突起124。在速度切换拨盘9的下表面中心形成有供上支撑突起124插入的承接孔125。据此,速度切换拨盘9能够以上支撑突起124为中心而旋转。在速度切换拨盘9的下表面同轴地设置有上齿轮126。还如图18A所示,上齿轮126与平面齿轮环120的齿121啮合。在速度切换拨盘9的上表面沿直径方向突出设置有旋钮部127。
还如图16C所示,第三级的各行星齿轮80C配置于后齿轮架85的前侧并与正齿轮88啮合。各行星齿轮80C借助销131、131……而支撑于圆盘状的前齿轮架130。此处,使得销131的轴线方向长度缩短,并使得行星齿轮80C和前齿轮架130直接抵接。据此,销131的弯曲力矩降低,难以引起破损。
在前齿轮架130的前部外周形成有多个外卡合齿132、132……。后述的主轴165的后端与前齿轮架130的中心花键结合。因花键结合而难以受到主轴165的扭曲的影响。据此,难以从主轴165侧施加偏向各齿轮或销的冲击载荷,减速部75的耐久性得到提高。如图10及图17所示,在主轴165周围且在前齿轮架130的前表面形成有环状的凹部133。
第三级的内齿轮81C配置成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能够前后移动。在内齿轮81C的后部外周设置有多个卡合肋134、134……。卡合肋134形成有与卡合环82的卡合爪100相同的数量(10个)。在内齿轮81C的前部外周形成有环状的凹槽135。
内齿轮81C处于后退位置时,保持内齿与行星齿轮80C啮合的状态,使得卡合肋134在周向上与卡合环82的卡合爪100卡合。据此,内齿轮81C的旋转受到限制。内齿轮81C处于前进位置时,如图11所示,与卡合环82分离,使得内齿与行星齿轮80C以及前齿轮架130的外卡合齿132啮合。
在内齿轮81C的前侧设置有托架板136。托架板136借助轴承137而对主轴165的后端进行支撑。托架板136在轴承137的保持部分的外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环状的轴承锁紧部138。托架板136在外周沿周向以相等间隔具备多个卡合突起139、139……。各卡合突起139与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内周面设置的各卡合槽101的前端的宽幅部140(图17)分别卡合。据此,托架板136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的旋转及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如图10所示,轴承锁紧部138向在前齿轮架130的前表面设置的凹部133内突出。据此,前齿轮架130与轴承锁紧部138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轴线方向上变得紧凑。在托架板136的前表面且在轴承137的外周侧也形成有环状的避让凹部141(图17)。
如图11及图18A所示,速度切换线材145与第三级的内齿轮81C的凹槽135卡合。速度切换线材145设置于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部外侧。速度切换线材145形成为主视时呈半圆状,左右两端成为向后方折曲的折曲部146、146。折曲部146、146从前方插入于后侧齿轮壳体60的左右的半筒部65、65。折曲部146、146的后端成为在半筒部65、65内朝向后侧齿轮壳体60的中心侧折曲的卡止端部147、147。卡止端部147、147贯穿后侧齿轮壳体60的狭缝104、104之后,贯穿速度切换保持件106、106的内狭缝109、109,从而卡止于内齿轮81C的凹槽135。在速度切换线材145的下部且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形成有朝下突出的左右一对U字状的突起部148、148。
在托架板136的左右两侧的卡合突起139、139的外周面朝外突出设置有止脱突起149、149。止脱突起149、149位于后侧齿轮壳体60的狭缝104、104的前方而防止卡止端部147、147脱离。
如图10及图14所示,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下表面朝下突出设置有下支撑突起150。下支撑突起150配置成与上支撑突起124同轴。速度切换齿轮1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外装于下支撑突起150。速度切换齿轮151以与速度切换拨盘9的上齿轮126相同的大小及齿数形成,并与平面齿轮环120的齿121啮合。在速度切换齿轮151的下表面且在偏心位置朝下突出设置有偏心销152。
在速度切换齿轮151的下侧设置有速度切换保持件153。速度切换保持件153支撑为在主体部12的内底面形成的承接座42(图5、图8)上能够前后移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在后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154。速度切换齿轮151的偏心销152从上方插入于长孔154。长孔15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鼓出的圆形部155。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后端成为向上侧折曲的止挡件156。
在长孔154的前侧且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上表面朝上设置有引导突起157。引导突起157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引导突起157的前侧且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前后一对的保持板159、159。保持板159、159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保持板159、159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保持板159、159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的连结板160、160。速度切换线材145的突起部148、148从下方与连结板160、160卡合。据此,速度切换线材145保持于保持板159、159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与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形成为一体。
关于减速部75,借助旋钮部127对上侧的速度切换拨盘9进行旋转操作。于是,平面齿轮环120及速度切换环114借助上齿轮126而旋转。此处,当使速度切换拨盘9旋转90°时,平面齿轮环120及速度切换环114旋转18°。据此,每当对速度切换拨盘进行90°的旋转操作时,交替地切换为基于后按压部115、115使得速度切换板110、110形成为后倾姿势的摆动以及基于前按压部116、116使得速度切换板110、110形成为前倾姿势的摆动。即,每当上齿轮126旋转90°时,对基于后按压部115的第一级的内齿轮81A的旋转限制以及基于前按压部116的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旋转限制进行切换。
当上齿轮126旋转时,速度切换齿轮151也借助平面齿轮环120而同时向相反方向旋转。该旋转量(角度)与上齿轮126相同。于是,偏心销152进行偏心运动,借助长孔154而使得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据此,速度切换线材145一体地进行前后移动,使得卡止端部147卡止于凹槽135的第三级的内齿轮81C前后滑动。此处,每当上齿轮126旋转180°时,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向前方或后方滑动。据此,内齿轮81C借助速度切换线材145而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速度切换线材145的左右两端成为向后方折曲的折曲部146、146,折曲部146、146从半筒部65、65的前端插入并向后方延伸。据此,能够使得内齿轮81C在轴线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另外,由半筒部65、65防止折曲部146、146朝向外侧的挠曲,因此,卡止端部147、147难以从凹槽135脱离。此外,由于半筒部65、65仅在前方开口,所以难以引起润滑脂泄漏。
这样,关于减速部75,随着速度切换拨盘9的每90°的旋转,对第一级、第二级的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及其解除和第三级的内齿轮81C的前后位置进行组合而能够选择1挡-4挡的变速级。在速度切换拨盘9的上表面每隔90°记载有表示速度的1-4的数字。在各数字的径向外侧且在速度切换拨盘9的外周缘分别形成有切口部161。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上表面保持的左右方向上的板簧162(图9、图14)能够卡止于切口部161。据此,每当速度切换拨盘9旋转90°时,能够获得点击作用。
另外,如图14及图16A所示,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点击凹部118、118……。在速度切换环114的各后按压部115及各前按压部116的内周侧分别形成有在旋转方向上与点击凹部118卡合的点击凸部119。据此,在速度切换环114旋转时,通过点击凹部118与点击凸部119的卡合而获得点击作用。
图19示出了1挡。在该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位置,如图19D所示,速度切换板110处于前倾姿势。据此,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旋转受到限制,第一级的内齿轮81A自由地旋转。此时,如图19C所示,速度切换齿轮151处于使得偏心销152位于左侧后方的第一旋转位置。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处于后退位置且使得第三级的内齿轮81C位于后退位置。据此,内齿轮81C与卡合环82卡合而被限制旋转。
从输入齿轮74输入的旋转向第一级的行星齿轮80A和第二级的行星齿轮80B传递。但是,第一级的内齿轮81A自由地旋转,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旋转受到限制。据此,行星齿轮80A未进行公转运动,只有减速比较大的第二级的行星齿轮80B在内齿轮81B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B的公转而旋转的后齿轮架85的旋转向第三级的行星齿轮80C传递而使其在内齿轮81C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C的公转而旋转的前齿轮架130的旋转向主轴165传递。
图20示出了2挡。速度切换拨盘9在俯视时从1挡向右旋转90°。在该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位置,平面齿轮环120旋转18°而使得速度切换板110形成为后倾姿势。据此,第一级的内齿轮81A的旋转受到限制,第二级的内齿轮81B自由地旋转。此时,速度切换齿轮151在俯视时向左旋转90°,如图20C所示,处于使得偏心销152位于右侧后方的第二旋转位置。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后退位置并未改变,内齿轮81C也在与卡合环82卡合的后退位置被限制旋转。应予说明,在偏心销152旋转90°时,沿着向后侧鼓出的圆弧状轨迹移动,不过,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长孔154的中央部因圆形部155而使得前后宽度增大,因此,容许偏心销152的旋转。另外,不会对速度切换保持件153施加过度的负荷。
据此,从输入齿轮74输入的旋转向行星齿轮80A和行星齿轮80B传递,不过,行星齿轮80B并未进行公转运动,只有减速比较小的第一级的行星齿轮80A在内齿轮81A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A的公转而旋转的后齿轮架85的旋转向第三级的行星齿轮80C传递而使其在内齿轮81C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C的公转而旋转的前齿轮架130的旋转以比1挡大的速度向主轴165传递。
图21示出了3挡。速度切换拨盘9在俯视时从2挡向右旋转90°。在该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位置,平面齿轮环120旋转18°而使得速度切换板110形成为与1挡相同的前倾姿势。据此,第二级的内齿轮81B的旋转受到限制,第一级的内齿轮81A自由地旋转。
此时,速度切换齿轮151在俯视时从2挡向左旋转90°,如图21C所示,处于使得偏心销152位于右侧前方的第三旋转位置。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向前进位置移动,借助速度切换线材145而使内齿轮81C向前进位置移动。在该前进位置,因自由旋转的内齿轮81C而使得第三级的行星齿轮80C和前齿轮架130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为一体。
据此,从输入齿轮74输入的旋转向行星齿轮80A和行星齿轮80B传递,不过,行星齿轮80A并未进行公转运动,只有减速比较大的第二级的行星齿轮80B在内齿轮81B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B的公转而旋转的后齿轮架85的旋转从第三级的行星齿轮80C经由内齿轮81C而向前齿轮架130传递。据此,第三级的减速被取消,前齿轮架130的旋转以比2挡大的速度向主轴165传递。
图22示出了4挡。速度切换拨盘9在俯视时从3挡向右旋转90°。在该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位置,平面齿轮环120旋转18°而使得速度切换板110形成为与2挡相同的后倾姿势。据此,第一级的内齿轮81A的旋转受到限制,第二级的内齿轮81B自由地旋转。
此时,速度切换齿轮151在俯视时从3挡向左旋转90°,如图22C所示,处于使得偏心销152位于左侧前方的第四旋转位置。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及内齿轮81C仍处于前进位置。
据此,从输入齿轮74输入的旋转向行星齿轮80A和行星齿轮80B传递,不过,行星齿轮80B并未进行公转运动,只有减速比较小的第一级的行星齿轮80A在内齿轮81A内进行公转运动。因行星齿轮80A的公转而旋转的后齿轮架85的旋转从第三级的行星齿轮80C经由内齿轮81C而向前齿轮架130传递。据此,前齿轮架130的旋转以比3挡大的速度向主轴165传递。
这样,能够通过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操作而选择减速部75的变速级。但是,在特定的动作模式下,通过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所伴随的联动切换部78的联动动作,减速部75自动地向特定的变速级切换。下文中,对该联动动作进行补充说明。
(2)打击部的说明
如图10、图11、图23所示,打击部76包括主轴165、内锤166、外锤167、锤套筒168、外盘簧169、内盘簧170以及砧座8。
打击部76除了砧座8的前部以外均收纳于前侧齿轮壳体61内。砧座8贯穿前侧齿轮壳体61的前板部63。在前板部63保持有对砧座8进行支撑的轴承171。在前侧齿轮壳体61内且在砧座8的后端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一对臂部172、172。
主轴165的后部支撑于托架板136并向前方延伸。在主轴165的前端形成有小径部173。在砧座8的后端轴心形成有供小径部173嵌合的有底孔174。在臂部172与前板部63抵接的砧座8的前进位置,小径部173以外的主轴165的前表面与砧座8的后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据此,砧座8能够与间隙相应地向后方移动。
在主轴165的轴心遍及全长地形成有贯通孔175。在贯通孔175的前部收纳有滚珠176。在滚珠176的后方且在贯通孔175形成有开口直径减小的缩径部177。在滚珠176与缩径部177之间设置有盘簧178,从而将滚珠176按压于有底孔174的内表面。据此,对砧座8在常态下向前进位置施力。
在托架板136的前方且在主轴165的后部形成有凸缘179。在小径部173的后方且在主轴165的前部形成有一对内凸轮槽180、180。内凸轮槽180形成为尖端朝前的V字状。
内锤166为圆筒状、且外装于主轴165的前部。在内锤166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爪181、181。爪181、181在旋转方向上与砧座8的臂部172、172卡合。在内锤166的内周面设置有从前端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外凸轮槽182、182。凸轮滚珠183、183跨设嵌合于外凸轮槽182、182与主轴165的内凸轮槽180之间。据此,内锤166借助凸轮滚珠183、183而与主轴165结合。其中,内锤166能够在使得凸轮滚珠183在内凸轮槽180与外凸轮槽182之间转动的范围内相对于主轴165而在前后及旋转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在内锤166的后表面形成有环状的槽部184。在内锤166的周面且在后端附近形成有多个(6个)内嵌合槽185、185……。内嵌合槽185在内锤166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而形成,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外锤167为前方开口的有底筒状、且外装于主轴165的后部。外锤167具备底板部190、内筒部191以及外筒部192。底板部190的中心由主轴165贯通。内筒部191从底板部190的内周朝前方突出。外筒部192从底板部190的外周朝前方突出。外筒部192形成得较长,比内筒部191更向前方延伸。
在底板部190的内表面外周形成有环状的内槽193。还如图18B所示,在内槽193遍及整周地收纳有多个滚珠194、194……。滚珠194隔着垫圈195而承接外盘簧169的后端。内盘簧170的后端在滚珠194的内侧抵接于底板部190的内表面。
在与内槽193的后方接触的底板部190的后表面形成有环状的凸部196。凸部196突出到托架板136的前表面的避让凹部141内。据此,托架板136和底板部190在径向上重叠而使得轴线方向上变得紧凑。
在内筒部191的内周面从后端向前方形成有环状的内凹部197。内凹部197从前方与主轴165的凸缘179对置。在凸缘179的前侧且在主轴165的外周形成有缩颈部198。在缩颈部198遍及整周地嵌合有多个滚珠199、199……。滚珠199与内凹部197的前端内表面抵接而在轴线方向上承接内筒部191。在内筒部191的前侧且在主轴165卡止有扣环200。据此,外锤167以内筒部191在滚珠199与扣环200之间被限制了前后移动的状态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主轴165连结。
在外筒部192形成有多个(6个)保持狭缝201、201……。如图18C所示,保持狭缝201在外筒部192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配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各保持狭缝201与内锤166的内嵌合槽185对应地位于其径向外侧。不过,保持狭缝20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内嵌合槽185长。还如图24B所示,在外筒部192的周向上且在保持狭缝201、201……之间分别形成有半球状的多个凹部202、202……。在各凹部202嵌合有滚珠203。如图10、图11及图24所示,在保持狭缝201、201……的内侧且在外筒部192的内周面沿前后方向分别形成有支撑槽204、204……。各支撑槽204与保持狭缝201相比而从外筒部192的前端朝向后方更长地形成。
锤套筒168为外装于外锤167的套筒部件。在锤套筒168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6个)外嵌合槽210、210……。各外嵌合槽210在锤套筒168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配置,并遍及锤套筒168的全长地形成。不过,各外嵌合槽210形成为:径向上的深度按照如图18C所示的最浅的后槽部211、如图24A及24B所示的比后槽部211深的中槽部212、如图24C所示的比中槽部212深的前槽部213的顺序随着趋向前方而阶梯式地变深。外嵌合槽210与外锤167的保持狭缝201对应地位于其径向外侧。在周向上且在外嵌合槽210、210……之间,从锤套筒168的前端朝向后方而分别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比外嵌合槽210短的多个结合槽214、214……。在各结合槽214分别嵌合有已与外锤167的凹部202嵌合的滚珠203。据此,外锤167和锤套筒168在旋转方向上结合为一体。不过,锤套筒168能够以滚珠203在结合槽214内相对移动的行程而前后移动。在锤套筒168的后部外周形成有环槽215。
在径向上重叠的内锤166的各内嵌合槽185、外锤167的各保持狭缝201及支撑槽204、以及锤套筒168的各外嵌合槽210内,以跨设于各槽及狭缝的方式分别嵌合有多个(5个)结合滚珠216、216……。为了维持该嵌合状态,在5个结合滚珠216的前侧且在保持狭缝201、201……内分别卡止有多个U字状的夹持件220、220……。各夹持件220以两端朝前且短边方向沿着外锤167的外筒部192的径向的姿势从后方插入于保持狭缝201的前端。如图24C所示,各夹持件220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221卡止于外筒部192的支撑槽204。各夹持件220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222卡止于锤套筒168的外嵌合槽210。
据此,内锤166和外锤167由结合滚珠216以使得外筒部192的前部外装于内锤166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连结。不过,在旋转方向上,与锤套筒168的前后位置相应地切换为一体结构及分体结构。
外盘簧169和内盘簧170在内锤166与外锤167之间双重地外装于主轴165。外盘簧169的前端在槽部184的外侧与内锤166的后表面抵接。
内盘簧170是以直径大于外盘簧169的线材相对于外盘簧169反向卷绕而形成的。内盘簧170的前端插入于内锤166的槽部184。在槽部184的前侧内表面收纳有承接内盘簧170的前端的垫圈223及多个滚珠224、224……(图24B)。
利用该外盘簧169和内盘簧170而对内锤166向使得凸轮滚珠183位于主轴165的内凸轮槽180的尖端且位于内锤166的外凸轮槽182的后端的图10及图11的前进位置施力。
在砧座8的有底孔174的内周面、内锤166的内周面、以及外锤167的内筒部191的内周面分别设置有润滑脂槽225、225……。各润滑脂槽225为遍及各内周面的整周的环状。
特别地,砧座8的有底孔174的内周面和内锤166的内周面的润滑脂槽225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2个。这样在内周面设置多个润滑脂槽225而使得润滑脂在各内周面与其内侧的轴之间分散,从而润滑得以维持。
在主轴165的中间部且在内凸轮槽180的后方沿直径方向形成有与贯通孔175连通的连通孔226。连通孔226与前进位置的内锤166的润滑脂槽225之一连通。
关于打击部76,通过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而使得锤套筒168前后移动,由此对能够进行打击工作的状态和无法进行打击工作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锤套筒168的后退位置,如图22E所示,外嵌合槽210的最深的前槽部213位于外锤167的保持狭缝201的外侧。因此,当离心力发挥作用时,5个结合滚珠216与前槽部213、保持狭缝201及支撑槽204嵌合,并从内锤166的内嵌合槽185脱离。据此,只有内锤166产生打击作用。
在锤套筒168从后退位置前进之后的中间位置,如图21E所示,外嵌合槽210的中槽部212位于保持狭缝201的外侧。因此,对于5个结合滚珠216,当离心力发挥作用时,外侧的3个结合滚珠216跨设嵌合于中槽部212和保持狭缝201。内侧的2个结合滚珠216跨设嵌合于保持狭缝201的支撑槽204和内嵌合槽185。据此,内锤166、外锤167以及锤套筒168这3者形成为一体而产生打击作用。
在锤套筒168从中间位置前进之后的前进位置,如图19E及图20E所示,外嵌合槽210的后槽部211及中槽部212位于保持狭缝201的外侧。因此,即便离心力发挥作用,5个结合滚珠216的移动也受到限制。据此,内锤166无法后退,并未产生打击作用。
(3)振动部的说明
振动部77设置于前侧齿轮壳体61的前板部63与锤壳体7之间。如图10、图11、图25所示,振动部77包括砧座8、前侧凸轮230、后侧凸轮231、限制环232、盘簧233以及振动切换板234。
前侧凸轮230为环状,在锤壳体7内的前部一体地固定于砧座8。在前侧凸轮230的后表面形成有凹凸在周向上连续的前侧凸轮面235。前侧凸轮230由轴承236支撑于锤壳体7。在前侧凸轮230的前侧且在砧座8卡止固定有簧环237。
后侧凸轮231在前侧凸轮230的后方外装于砧座8。还如图26A所示,后侧凸轮231为直径大于前侧凸轮230的环状。在后侧凸轮231的前表面形成有凹凸在周向上连续的后侧凸轮面238。还如图26B所示,在后侧凸轮231的后表面外周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朝后形成有3个凸轮爪239、239……。在凸轮爪239的内侧且在后侧凸轮231的后方沿周向配置有多个滚珠240、240··。还如图26C所示,在滚珠240的后方且在前板部63的前侧配置有承接垫圈241,由此对滚珠240进行支撑。在承接垫圈241的外周,3个卡止突起242、242……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前板部63的前表面突出设置有锁紧肋243。锁紧肋243在旋转方向上与卡止突起242卡止而对承接垫圈241的旋转进行限制。
限制环232设置为:直径大于承接垫圈241且能够在前板部63的前方进行前后移动。在锤壳体7的后表面朝后突出设置有直径小于限制环232且呈环状的引导肋245。在引导肋245的外侧且在锤壳体7的后表面设置有3根限制销246、246……。限制销246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配置并向后方突出,如图12A所示,后端插入于在前板部63设置的承接孔63a。在各限制销246的内侧且在引导肋245分别形成有切口凹部247。
在限制环232的外周形成有供各限制销246卡合的3个卡合凹部248、248……。据此,限制环232能够以由限制销246限制了旋转的状态沿着限制销246进行前后移动。在各卡合凹部248的内侧且在限制环232的内周形成有向中心侧突出的3个限制凸部249、249……。各限制凸部249经由引导肋245的切口凹部247而突出到引导肋245的内侧。在限制环232的前进位置,各限制凸部249在旋转方向上与在后侧凸轮231设置的各凸轮爪239卡合。据此,后侧凸轮231的旋转受到限制。在限制环232的后退位置,各限制凸部249向各凸轮爪239的后方分离。据此,后侧凸轮231自由地旋转。
在限制环232的后侧设置有垫圈250。垫圈250的直径与限制环232相同,且具备供各限制销246贯穿的通孔251、251……。
如图12A所示,各盘簧233在前板部63的承接孔63a内配置于垫圈250与承接孔63a的底部之间。各盘簧233外装于已贯穿垫圈250的各限制销246的后端。据此,利用各盘簧233而对垫圈250及限制环232向前方施力。
振动切换板234在限制环232的外侧以与限制销246不同的相位沿周向以相等间隔而配置有3个。各振动切换板234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板状。在各振动切换板234的前部分别形成有向内侧折曲并卡止于限制环232的前表面的前折曲部252。在各振动切换板234的后部分别形成有向外侧折返的后折曲部253。各后折曲部253的外侧端部形成为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后方外侧折返的锥形部254。
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前板部63的外周面形成有3个保持槽255、255……。各保持槽255在径向外侧及前方开口。振动切换板234与各保持槽255嵌合。不过,各锥形部254从保持槽255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锤壳体7的内周面以朝向内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3个支撑肋256、256……。各支撑肋256从前方插入于各保持槽255,从而在与保持槽255的内表面之间对振动切换板234进行支撑。据此,各振动切换板234能够在保持槽255与支撑肋256之间前后移动。不过,对各振动切换板234与供前折曲部252卡止的限制环232一同向前方施力。
关于振动部77,通过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而对各振动切换板234的前进限制和所述限制的解除进行切换,从而能够选择有无振动。即,当振动切换板234的前进限制被解除时,如上所述,限制环232前进,限制凸部249与后侧凸轮231的凸轮爪239卡合。据此,后侧凸轮231的旋转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下,当砧座8旋转时,前侧凸轮230的前侧凸轮面235在旋转方向上与后侧凸轮231的后侧凸轮面238卡合。因此,砧座8与相对于主轴165的间隙相应地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微动而产生振动。
当振动切换板234的前进受到限制时,如上所述,限制环232后退,限制凸部249从凸轮爪239向后方分离。据此,后侧凸轮231的旋转限制被解除。这种情况下,即便砧座8旋转,前侧凸轮230也不会与后侧凸轮231卡合,因此,砧座8不会产生振动。
此处,利用轴承236直接支撑前侧凸轮230,并且,利用轴承236对后侧凸轮231向前方的移动进行限制。据此,零部件个数减少,并且,实现了轴线方向上的紧凑化。
(4)联动切换部的说明
如图10及图23所示,在模式转换环6的内周且在振动切换板234的外侧沿周向形成有突条260。被向前方施力的振动切换板234的后折曲部253从后方与突条260卡合。在突条260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形成有3个尖细锥形的切除部261、261……。后折曲部253的锥形部254能够与各切除部261嵌合。据此,在各切除部261位于各锥形部254的前方的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位置,通过盘簧233的施力而使得限制环232及振动切换板234向前进位置前进。据此,如上所述,限制环232对后侧凸轮231的旋转进行限制。当自此使得模式转换环6旋转时,锥形的各切除部261将各锥形部254向后方按压,使得振动切换板234及限制环232向后退位置后退。于是,限制环232从后侧凸轮231向后方分离,使得后侧凸轮231自由地旋转。
如图23及图27所示,在模式转换环6的后端一体地形成有引导板265。引导板265形成为沿着模式转换环6的周向的圆弧状并向后方延伸。在引导板265形成有弯曲形状的引导狭缝266。引导狭缝266在主视时的左转方向上的末端部具有向引导板265的右转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267。在第一狭缝267连续形成有随着从第一狭缝267的末端趋向右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的第二狭缝268。在第二狭缝268连续形成有从第二狭缝268的末端向右转方向延伸的第三狭缝269。在第三狭缝269连续形成有随着从第三狭缝269的末端趋向右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的第四狭缝270。在第四狭缝270连续形成有从第四狭缝270的末端向右转方向延伸的第五狭缝271。
在引导板265的内侧且在模式转换环6的突条260的后表面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凸部272、272……。各凸部272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还如图12C所示,在凸部272的后方且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表面保持有朝向凸部272、272之间弹性地卡合的板簧273。板簧273的卡合位置成为各动作模式的切换位置。
在引导板265的外表面且在引导狭缝266以外的部位形成有厚壁部274。厚壁部274的外表面比引导狭缝266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厚壁部274在第二狭缝268及第三狭缝269的前侧具有向后方突出的三角形的第一山状部275。厚壁部274具备具有随着从第四狭缝270及第五狭缝271的前侧趋向右转方向侧而向后方移动的斜边的第二山状部276。第二山状部276的斜边越过第五狭缝271的末端并向后方延伸。在第二山状部276的斜边形成有周向上较短的后平坦部277和前平坦部278。前平坦部278位于第五狭缝271的前方。
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侧设置的模式转换杆280与引导狭缝266卡合。模式转换杆280在前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81。直线部281贯穿在前侧齿轮壳体60的下表面设置的支撑框282,从而支撑于后述的棒保持件310。模式转换杆280在直线部281的后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方框部283。在直线部281的后端上表面形成有朝上的导向突起284。导向突起284从外侧与引导狭缝266卡合,从而能够在引导狭缝266内进行相对移动。
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侧设置的模式转换拨叉285将模式转换杆280的四方框部283贯穿。模式转换拨叉285具有:左右一对的连杆部286、286、以及将连杆部286、286之间连结的连结部287。连结部287沿着左右方向将模式转换杆280的四方框部283贯穿。连杆部286、286从连结部287的左右两端朝上且向左右外侧延伸。在各连杆部286的中间部分别形成有沿着连杆部286的伸长方向延伸的长圆孔288。还如图18C所示,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半部分侧且在左右的周面朝外形成有一对支轴289、289。支轴289、289松动插入于长圆孔288、288。
在连杆部286、286的上端,从前侧齿轮壳体61的径向外侧插入有一对卡止销290、290。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左右侧面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孔291、291。卡止销290、290贯穿引导孔291、291而与前侧齿轮壳体61内的锤套筒168的环槽215卡合。
据此,当对模式转换环6进行旋转操作时,导向突起284与引导狭缝266卡合的模式转换杆280被引导狭缝266导向而进行前后移动。于是,模式转换拨叉285的连结部287进行前后移动,因此,左右的连杆部286、286以支轴289、289为中心而前后摆动。据此,供上端的卡止销290、290卡止的锤套筒168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
此处,借助长圆孔288而进行连杆部286与支轴289的结合。据此,即便使得连杆部286的下端前后摆动,支轴289也能够在长圆孔288内进行相对移动,从而能够使得卡止销290沿着引导孔291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据此,锤套筒168始终顺畅地进行直线移动,不会因位于轴心的左右外侧的卡止销290、290而倾斜。另外,因长圆孔288与支轴289之间的游隙,即便模式转换拨叉285由较硬的材料制作,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组装。
在引导板265的内侧设置有联动卷绕部295。联动卷绕部295为以从内侧重叠的状态固定于引导板265的圆弧状的板体。在联动卷绕部295沿着周向而形成有导向窗296。在导向窗296的后端形成有弯曲形状的引导端部297。引导端部297在与引导板265同样的左转方向上的末部具有沿联动卷绕部295的周向延伸的第一端部298。在第一端部298连续形成有随着从第一端部298的末端趋向右转方向侧而向前方倾斜的第二端部299。在第二端部299连续形成有从第二端部299的末端沿周向延伸的第三端部300。
联动杆301卡止于联动卷绕部295。联动杆301为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带状槽303(图18C、图23)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体。在前端设置有从前方卡挂于联动卷绕部295的引导端部297的卡挂销302。联动杆301的后部配置于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上侧。联动杆301的后部在保持板159、159之间朝下折曲。联动杆301的后部在速度切换线材145的突起部148的前侧贯穿于连结板160、160之间。联动杆301的下端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下侧形成为倒T字状而实现防脱。
据此,联动杆301在卡挂销302卡挂于引导端部297的第一端部298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前后移动。当联动卷绕部295与模式转换环6一同在主视时向左旋转时,联动杆301因第二端部299的倾斜而向前方滑动。联动杆301在卡挂销302卡挂于第三端部300的状态下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
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后部上侧设置有联动凸轮305。如图12B及图14所示,联动凸轮305为左右宽度随着趋向前方而变窄、且在左右侧具有斜面的尖细状的板体。在联动凸轮305的后部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从后端朝前形成有切槽306。速度切换齿轮151的偏心销152从上方贯穿于切槽306。在联动凸轮305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引导凹部307。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上表面设置的引导突起157与引导凹部307卡合。据此,联动凸轮305与速度切换保持件153一体地前后移动。另外,联动凸轮305与偏心销152的偏心运动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上进行左右滑动。
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保持板159、159的左右侧,前后贯穿有2根平行的左棒308和右棒309。已贯穿保持板159、159的左右棒308、309的后端与联动凸轮305的左右斜面分别对置。右棒309的前后长度比左棒308短。左右棒308、309的前部贯穿棒保持件310的左右。棒保持件310支撑于前侧齿轮壳体61的支撑框282内,并使得模式转换杆280的直线部281贯通。在棒保持件310的上表面支撑有联动杆301。
据此,左右棒308、309由保持板159、159和棒保持件310平行地支撑而能够分别进行前后滑动。在棒保持件310的后侧且在左右棒308、309设置有防脱用的簧环311和缓冲用的盘簧312。已贯穿棒保持件310的左右棒308、309的前端与在模式转换环6的引导板265设置的厚壁部274的后表面对置。
关于联动切换部78,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借助模式转换拨叉285而对锤套筒168的前后位置进行切换。
另外,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借助联动杆301而对容许速度切换保持件153的前后移动的状态和使得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始终位于前进位置而被限制了后退的状态进行切换。
另外,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切换为左右棒308、309的前后移动在与速度切换保持件153一同被容许前后移动的联动凸轮305与厚壁部274之间未受到限制的状态、以及左右棒308、309的前后移动由与速度切换保持件153一同始终位于前进位置的联动凸轮305和厚壁部274限制的状态。
通过这些组合,能够以机械方式选择4种动作模式。下文中,对各动作模式补充进行详细说明。
(5)刀头装配结构的说明
还如图28及图29所示,在砧座8的轴心形成有前端开口的刀头插入孔315。刀头插入孔315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刀头套筒316以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外装于砧座8的前端。在刀头套筒316的内侧且在砧座8设置有一对滚珠收纳部317、317。滚珠收纳部317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圆状,且设置于以刀头插入孔315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滚珠收纳部317为横截面随着从径向外侧趋向内侧而变小的尖细形状。在滚珠收纳部317、317收纳有一对滚珠318、318。在滚珠收纳部317内以能够沿着径向及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有滚珠318。滚珠318的直径比滚珠收纳部317的径向内侧的开口大,在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从开口突出到刀头插入孔315内。还如图25所示,在滚珠收纳部317的后部且在砧座8形成有环状的槽319。前后2个O型环320、320外装于槽319。
在刀头套筒316的内周形成有环状的止挡部321。当止挡部321位于滚珠318、318的外侧时,将滚珠318、318限制为从滚珠收纳部317、317的开口突出的突出位置。在止挡部321的前侧且在砧座8,外装有直径随着趋向后方而增大的锥形弹簧322。锥形弹簧322的前端与借助环形弹簧323而定位于砧座8前端的扁平垫圈324抵接。锥形弹簧322的后端与止挡部321抵接。据此,利用锥形弹簧322而对刀头套筒316向后方施力。卡止于砧座8的簧环237位于刀头套筒316的后方。据此,如图10所示,对刀头套筒316向与簧环237抵接的后退位置施力。在该后退位置,止挡部321位于滚珠318、318的外侧。
在刀头套筒316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将刀头B插入于刀头插入孔315。于是,如图29A所示,与刀头B抵接的滚珠318、318克服O型环320的施力而在滚珠收纳部317、317内向止挡部321的后方移动。于是,滚珠318、318向滚珠收纳部317、317的后部避让。据此,即便不使刀头套筒316向前方滑动,也能够将刀头B直接插入于刀头插入孔315。此时,滚珠收纳部317、317成为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扩大的锥形,因此,与刀头B抵接而朝向滚珠收纳部317、317的后部抵接的滚珠318、318沿着锥形形状朝向离开刀头插入孔315的方向移动。据此,刀头插入时的载荷降低。
当刀头插入完毕时,如图29B所示,通过O型环320的施力而使得滚珠318、318向止挡部321的内侧移动。据此,滚珠318、318向从滚珠收纳部317、317突出的突出位置返回并卡止于刀头B,由此防止刀头B脱落。
另一方面,如图29C所示,如果克服锥形弹簧322的施力而使得刀头套筒316向前方滑动,则止挡部321对滚珠318、318移动的限制得以解除。据此,能够从刀头插入孔315将刀头B拔出。如果拔出刀头B,则滚珠318、318因O型环320的施力而返回至从滚珠收纳部317、317突出的突出位置,从而变为图29B的状态。
此处,对于刀头套筒316的施力而采用了锥形弹簧322,所以,即便使得锥形弹簧322的自由长度增大,也难以屈曲。据此,成为针对刀头B的拆装不良的对策。另外,能够提高作用力。据此,难以因振动而引起刀头B的脱落。
(各动作模式的说明)
接下来,对基于联动切换部78的各动作模式的切换及动作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前部且在左右侧面突出设置有止挡肋327、327(图9A、图13、图23)。止挡肋327、327对伴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旋转操作的、引导板265的左右旋转位置进行限制。
(1)钻孔模式
如图19A所示,模式转换环6在主视时右转至极限位置而形成为钻孔模式。
在钻孔模式下,引导板265也位于右转位置,厚壁部274的第一、第二山状部275、276从左右棒308、309的前方避让(图19B、C)。
据此,模式转换杆280处于使得导向突起284位于引导狭缝266的第一狭缝267的后退位置。于是,模式转换拨叉285的连结部287处于后退位置,从而,左右的连杆部286、286以支轴289、289为中心而摆动,并使得上端的卡止销290、290向引导孔291、291的前端滑动。
据此,锤套筒168处于前进位置,因此,如上所述,外嵌合槽210的后槽部211及中槽部212位于保持狭缝201的外侧。因此,即便离心力发挥作用,5个结合滚珠216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并对内锤166的后退进行限制(图19D、E)。
联动杆301的卡挂销302卡挂于联动卷绕部295的引导端部297的第一端部298,从而容许向前方的移动。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能够前后移动,从而还容许速度切换齿轮151的旋转,因此,能够实现基于速度切换拨盘9的1挡-4挡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模式转换环6的突条260设置的切除部261在周向上相对于振动切换板234而偏离。据此,振动切换板234处于后退位置(图19E)。
在该钻孔模式下,将刀头B装配于砧座8之后,按入触发器18而使得开关17接通。于是,向马达4供电而使得旋转轴53与转子46一同旋转。
于是,以减速部75中选择的速度使得来自输入齿轮74的输入减速并向主轴165传递。内锤166与外锤167、锤套筒168、主轴165一同旋转,借助臂部172、172而使得砧座8旋转。据此,能够利用刀头B进行被加工件的穿孔等。
此时,即便针对刀头B及砧座8的扭矩升高,由于内锤166的后退受到限制,所以也不会利用打击部76进行打击。另外,由于振动切换板234位于后退位置,所以,还不会因振动部77而使得砧座8发生振动。
(2)振动钻孔模式
如图20A所示,模式转换环6从钻孔模式开始在主视时以规定角度而左转的位置形成为振动钻孔模式。
在振动钻孔模式下,引导板265位于靠右的旋转位置,厚壁部274的第一、第二山状部275、276位于容许左右棒308、309前后移动的位置。模式转换杆280因导向突起284位于第一狭缝267的端部而处于后退位置。据此,锤套筒168处于前进位置,因此,内锤166的后退受到限制(图20B~D)。
联动杆301的卡挂销302卡挂于联动卷绕部295的引导端部297的第一端部298,在该状态下,容许朝向前方的移动。据此,速度切换保持件153能够前后移动,还容许速度切换齿轮151的旋转,因此,能够实现基于速度切换拨盘9的1挡-4挡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模式转换环6的突条260设置的切除部261位于振动切换板234的锥形部258的前方。据此,振动切换板234前进而使得限制环232向与后侧凸轮231卡合的卡合位置前进(图20E)。
在该振动钻孔模式下,刀头B装配于砧座8之后,按入触发器18而使得开关17接通。于是,向马达4供电而使得旋转轴53与转子46一同旋转。
于是,以减速部75中选择的速度使得来自输入齿轮74的输入减速并向主轴165传递。内锤166与外锤167、锤套筒168、主轴165一同旋转,借助臂部172、172而使得砧座8旋转。据此,能够利用刀头B进行被加工件的穿孔等。
此时,由于后侧凸轮231的旋转受到限制,所以,当刀头B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使得砧座8后退时,旋转的前侧凸轮230与后侧凸轮231卡合。据此,在砧座8产生轴线方向上的振动。
并且,即便针对刀头B及砧座8的扭矩升高,由于内锤166的后退受到限制,所以也不会利用打击部76进行打击。
(3)冲击大模式
如图21A所示,模式转换环6从振动钻孔模式开始在主视时以规定角度左转的位置形成为冲击大模式。
在冲击大模式下,引导板265也左转,使得模式转换杆280的导向突起284经由第二狭缝268而向第三狭缝269进行相对移动。据此,模式转换杆280前进至中间位置。于是,模式转换拨叉285的连结部287前进,使得左右的连杆部286、286以支轴289、289为中心而摆动。据此,上端的卡止销290、290向引导孔291、291的中间位置后退,使得锤套筒168向中间位置滑动(图21B~E)。在该中间位置,如上所述,外嵌合槽210的中槽部212位于保持狭缝201的外侧。
另外,在模式转换环6的突条260设置的切除部261在周向上相对于振动切换板234而偏离。据此,振动切换板234处于后退位置(图21E)。
另一方面,引导板265使得厚壁部274的第一山状部275向左棒308的前方移动。另外,使得第二山状部276的前平坦部278向右棒309的前方移动。据此,左右棒308、309的前进受到限制。
并且,联动卷绕部295也左转,使得联动杆301的卡挂销302从第一端部298经由第二端部299而相对移动至第三端部300。据此,联动杆301滑动至前进位置,使得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及联动凸轮305前进至前进位置。
此时,联动凸轮305在前进时斜边抵接于前进受到限制的左棒308。据此,联动凸轮305因斜边的引导而向右侧滑动,借助偏心销152而使得速度切换齿轮151向3挡的位置旋转。右棒309不干涉联动凸轮305的滑动。这样,联动凸轮305的后退以及朝向左侧的滑动受到限制,由此对速度切换齿轮151及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减速部75的3挡得以固定。
在该冲击大模式下,将刀头B装配于砧座8之后,按入触发器18而使得开关17接通。于是,向马达4供电而使得旋转轴53与转子46一同旋转。
于是,在减速部75以3挡使得来自输入齿轮74的输入减速并向主轴165传递。内锤166与外锤167、锤套筒168、主轴165一同旋转,借助臂部172、172而使得砧座8旋转。据此,能够利用刀头B进行螺钉紧固等。此时,由于产生离心力,5个结合滚珠216中的包括最末尾的外侧的3个结合滚珠216向径向外侧移动。据此,如上所述,外锤167以及锤套筒168也与内锤166一同一体地旋转。
当进行螺钉紧固而使得砧座8的扭矩升高时,如图30所示,内锤166使得凸轮滚珠183、183沿着主轴165的内凸轮槽180、180转动,并且,克服2个外内盘簧169、170的作用力而一边旋转一边后退。此时,内嵌合槽185的2个结合滚珠216在外锤167的支撑槽204内后退。径向外侧的3个结合滚珠216形成为跨设嵌合于外锤167的保持狭缝201和锤套筒168的中槽部212的状态。据此,外锤167和锤套筒168追随内锤166沿着内凸轮槽180的旋转而旋转。
并且,当爪181、181与臂部172、172分离时,因外内盘簧169、170的施力和内凸轮槽180、180的导向,使得内锤166一边前进一边与外锤167及锤套筒168一同旋转,并使得爪181、181再次与臂部172、172卡合。据此,在砧座8产生旋转打击力(冲击)。通过该过程的反复而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紧固。由于对内锤166施加外锤167及锤套筒168的质量而产生该冲击,所以总的惯性力增大(冲击小模式的约3.7倍)。并且,限制为3挡而使其旋转,因此,即便扭矩增大,也难以引起脱离。
此处,以相同卷数而使用自由长度较短的2个外内盘簧169、170。据此,能够使内锤166后退到极限时的弹性能增大。另一方面,由于能够使内锤166处于前进位置时的作用力减小,所以,即便采用2个外内盘簧169、170,也能够降低安装载荷。另外,容易引起内锤166的后退(内锤166的爪181越过砧座8的臂部172的时机提前)。
(4)冲击小模式
如图22A所示,模式转换环6从冲击大模式开始在主视时以规定角度左转的位置形成为冲击小模式。
在冲击小模式下,引导板265也左转,使得模式转换杆280的导向突起284经由第四狭缝270而向第五狭缝271进行相对移动。据此,模式转换杆280前进至前进位置。于是,模式转换拨叉285的连结部287前进,使得左右的连杆部286、286以支轴289、289为中心而摆动。据此,上端的卡止销290、290向引导孔291、291的后退位置后退,使得锤套筒168向后退位置滑动(图22B~E)。
另外,在模式转换环6的突条260设置的切除部261在周向上相对于振动切换板234而偏离。据此,振动切换板234处于后退位置(图22E)。
另一方面,引导板265使得厚壁部274的第一山状部275从左棒308的前方朝左侧避让。另外,使得第二山状部276的后平坦部277向右棒309的前方移动。据此,容许左棒308的前进,右棒309与第二山状部276的斜面抵接而后退。
并且,联动卷绕部295也左转,不过,联动杆301的卡挂销302的位置依然为第三端部300。据此,联动杆301及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在前进位置没变。
但是,关于联动凸轮305,按压于第二山状部276而后退的右棒309与斜边抵接。据此,联动凸轮305通过斜边的引导而向左侧滑动,借助偏心销152而使得速度切换齿轮151向4挡的位置旋转。左棒308随着联动凸轮305的滑动而与斜边抵接,由此在第一山状部275与第二山状部276之间前进。这样,联动凸轮305的后退及朝向右侧的滑动受到限制,由此对速度切换齿轮151及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减速部75的4挡得以固定。
在该冲击小模式下,将刀头B装配于砧座8之后,按入触发器18而使得开关17接通。于是,向马达4供电而使得旋转轴53与转子46一同旋转。
于是,在减速部75以4挡使得来自输入齿轮74的输入减速并向主轴165传递。内锤166与主轴165一同旋转,借助臂部172、172而使得砧座8旋转。据此,能够利用刀头B进行螺钉紧固等。
在锤套筒168的后退位置,如上所述,外嵌合槽210的最深的前槽部213位于外锤167的保持狭缝201的外侧。据此,因产生离心力,5个结合滚珠216全部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关于内锤166,内侧2个结合滚珠216从内嵌合槽185向径向外侧分离。据此,只有内锤166与主轴165一体地旋转。
当进行螺钉紧固而使得砧座8的扭矩升高时,内锤166使得凸轮滚珠183、183沿着主轴165的内凸轮槽180、180转动,并且,克服2个外内盘簧169、170的施力而一边旋转一边后退。并且,当爪181、181离开臂部172、172时,因外内盘簧169、170的施力和内凸轮槽180、180的导向而使得内锤166一边前进一边旋转,从而使得爪181、181再次与臂部172、172卡合。据此,在砧座8产生旋转打击力(冲击)。通过该过程的反复而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紧固。此时的冲击是仅利用内锤166以4挡而产生的,因此,即便为高速,扭矩也较低。据此,能够抑制脱离及过度紧固。
(5)起子(离合器)模式
在钻孔模式或振动钻孔模式的状态下对显示部27进行操作,由此能够选择起子模式。
在起子模式下,控制器25对马达4的输出扭矩(马达电流、转速)进行监视。当输出扭矩为规定值以上时,控制器25使马达4的旋转停止。通过在显示部27选择级数而能够变更该输出扭矩的规定值。
在起子模式的情况下,在减速部75能够实现基于速度切换拨盘9的1挡-4挡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各动作模式下,风扇35与旋转轴53的旋转一同旋转。于是,将外部空气从进气口16吸入并使其从主体部12内通过而对马达4进行冷却。然后,将空气向风扇35的径向外侧输送并经过排气口33而向外部排出。如上所述,关于上侧2个排气口33A、33A,借助内缘而将空气朝上引导并使其向上方排出。据此,异物难以从上方侵入排气口33A、33A。
另外,在开关17接通的同时,灯21点亮而对刀头B的前方进行照射。据此,即便在黑暗的场所,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作业。其中,还可以通过显示部27的触摸操作而使得灯21任意地接通/断开。
(使得动作模式与变速级对应的发明的效果)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减速部75,其使得由马达4产生的旋转减速;以及打击部76及振动部77(多个工作部),它们能够借助由减速部75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冲击起子1具有对打击部76和振动部77进行选择并使其以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冲击大模式、冲击小模式(规定的动作模式)而工作的联动切换部78(切换部),减速部75中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
并且,联动切换部78与打击部76(特定的工作部)的选择相应地使得减速部75进行联动动作,并使得减速部75以与打击部76的冲击大模式及冲击小模式分别对应的3挡及4挡(规定的变速级)而工作。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具有能够实现4级的变速的减速部75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冲击大模式、冲击小模式这样的多种动作模式和变速级适当地对应。
减速部75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据此,即便是机械式的减速部75,选择范围也扩大,易用性优异。另外,能够选择适合于多种动作模式的变速级。
工作部包括沿旋转方向而对砧座8进行打击的打击部76,确定变速级的工作部成为动作模式为冲击大模式及冲击小模式的打击部76。据此,能够以与打击力相应的适当的变速级而使用。
冲击模式能够切换为针对砧座8的打击力较大的冲击大模式以及打击力大于冲击大模式的冲击小模式的任一种。并且,联动切换部78以使得冲击小模式的变速级(此处为4挡)与冲击大模式的变速级(此处为3挡)相比而速度更高的方式使减速部75进行联动动作。据此,即便冲击模式为2种类型,也能够以适当的变速级而使用。在冲击大模式下,能够减少脱离并期待扭矩的提高,在冲击小模式下,能够提高作业速度、且减少螺钉的断头或过度紧固。
联动切换部78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打击部76对砧座8进行打击的钻孔模式,在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减速部75的4级的变速级。据此,能够使钻孔模式下的易用性变得良好。
工作部包括使得砧座8在轴线方向上振动的振动部77。并且,联动切换部78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打击部76对砧座8进行打击而是利用振动部77使砧座8产生振动的振动钻孔模式,在振动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减速部75的4级的变速级。据此,能够使振动钻孔模式下的易用性变得良好。
减速部75具有针对各变速级而变更位置的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及联动凸轮305(位置变更部件),联动切换部78具有用于对工作部进行选择操作的模式转换环6(模式切换部件)。并且,在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及联动凸轮305与模式转换环6之间设置有与模式转换环6的操作相应地使得速度切换保持件153及联动凸轮305强制性地向规定的变速级(此处为3挡及4挡)的位置移动的引导板265、联动卷绕部295、联动杆301、左棒308及右棒309(联动部件)。
据此,与模式转换环6的操作相应且自动地选择适合于动作模式的变速级。
模式转换环6能够通过旋转操作而选择打击部76和振动部77。据此,能够容易地利用模式转换环6而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
减速部75收纳于筒状的后侧齿轮壳体60(壳体),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形成3级的内齿轮81A~81C、在内齿轮81A~81C内进行公转运动的行星齿轮80A~80C、以及对行星齿轮80A~80C进行支撑的后齿轮架85及前齿轮架130。据此,能够获得容易设定变速级的减速部。
减速部75设置为使得在轴线方向上相邻且减速比互不相同的2个内齿轮81A、81B能够分别旋转。另外,减速部75中设置有能够与内齿轮81A、81B的任一者选择性地卡止而限制旋转的速度切换板110(卡止部件)。此外,另一个内齿轮81C设置成能够旋转,并且,设置成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向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被限制旋转而使得行星齿轮80C进行公转运动的后退位置(第一滑动位置)、以及以在后侧齿轮壳体60内未被限制旋转的状态与行星齿轮80C和前齿轮架130同时卡合的前进位置(第二滑动位置)滑动。并且,针对基于速度切换板110对2个内齿轮81A、81B的一者的旋转的限制和1个内齿轮81C的滑动位置进行组合,由此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
据此,即便是机械式的减速部75,也能够实现4级变速。
速度切换板110设置成中间部被支撑且两个端部能够摆动。速度切换板110能够切换为一个端部卡止于一个内齿轮81A的外周且另一个端部未卡止于另一个内齿轮81B的外周的后倾姿势(第一摆动姿势)、以及一个端部未卡止于内齿轮81A的外周且另一个端部卡止于内齿轮81B的外周的前倾姿势(第二摆动姿势)。据此,能够利用1个速度切换板110的摆动而简单地进行2个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及其解除。
在后侧齿轮壳体60的速度切换板110的外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速度切换环114(环状部件)。在速度切换环114,以旋转方向上的规定角度而交替地设置有对速度切换板110的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将速度切换板110切换为后倾姿势的后按压部115(第一按压部)、以及对另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将速度切换板110切换为前倾姿势的前按压部116(第二按压部)。并且,通过在后侧齿轮壳体60设置的速度切换拨盘9(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能够使得速度切换环114旋转而实现内齿轮81A、81B的选择性的旋转限制。
据此,能够节省空间且容易地利用速度切换环114和速度切换拨盘9而进行速度切换板110的姿势切换。
在速度切换环114沿周向设置有多个齿121,在速度切换拨盘9设置有与齿121啮合的上齿轮126(齿轮),通过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操作而使得速度切换环114能够旋转。
据此,能够通过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操作而实现速度切换板110的姿势切换。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减速部75,其由马达4驱动、且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内锤166(锤子),其利用减速部75而进行打击工作;以及联动切换部78(切换部),其能够对减速部75的变速和内锤166能否进行打击工作进行切换。并且,在内锤166能够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联动切换部78限制减速部75的变速级的选择,在内锤166无法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联动切换部78能够进行减速部75的变速级的选择。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以及减速部75,其由马达4驱动、且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并能够以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起子模式、冲击模式的各动作模式分别进行驱动。并且,冲击起子1在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起子模式下能够进行减速部75的变速级的选择,在冲击模式(冲击大模式及冲击小模式)下,限制减速部75的变速级的选择。
据此,在冲击模式(冲击大模式及冲击小模式)下,能够始终以适当的变速级而使用。
关于使动作模式和变速级对应的发明,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减速部的变速级并不局限于4级,也可以为3级、5级以上。
上述方案中,在冲击大模式下,使变速级与3挡对应,在冲击小模式下,使变速级与4挡对应,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两种模式均设为相同的变速级。
冲击模式并不局限于冲击大模式和冲击小模式这2种类型。可以为打击部仅具备1个锤子而能够选择单一的冲击模式。也可以采用冲击大模式、冲击小模式以及冲击中模式的3种类型。
冲击模式以外的动作模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也可以不具有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以及起子模式中的任1种或2种。
上述方案中,仅使冲击模式与规定的变速级对应,不过,可以使得冲击模式以外的动作模式也与规定的变速级对应。
即便是仅能够选择多种冲击模式的冲击工具,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即便是不具有冲击模式的电动工具,本发明也可以采用。
速度切换保持件和联动凸轮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作为位置变更部件,还可以采用速度切换保持件和联动凸轮以外的部件。
联动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还可以使得联动棒与速度切换保持件一体地形成。
位置变更部件及联动部件可以不设置于工作单元的下侧而是设置于左右侧的任一侧。还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内部。
马达并不局限于无刷马达。也可以为不利用蓄电池组的AC工具。
上述方案中,虽然举例示出了机械式的4种模式的冲击起子,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冲击起子。例如,关于以机械式离合器实现起子模式而不是以电子离合器实现起子模式的冲击起子、角向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起子钻等电动工具,本发明也可以应用。
(2个内齿轮和卡止部件的发明的效果)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减速部75,其使得由马达4产生的旋转减速;以及打击部76及振动部77,它们利用由减速部75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另外,减速部75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形成3级的内齿轮81A~81C、在内齿轮81A~81C内进行公转运动的行星齿轮80A~80C、以及对行星齿轮80A~80C进行支撑的后齿轮架85及前齿轮架130。
减速部75具有:位于前段的能够旋转的内齿轮81A(前段侧内齿轮);以及位于内齿轮81A的后段且减速比与内齿轮81A不同的能够旋转的内齿轮81B(后段侧内齿轮)。另外,减速部75具有速度切换板110(卡止部件),该速度切换板110配置于内齿轮81A、81B的径向外侧,能够分别切换为卡止于内齿轮81A而限制内齿轮81A旋转的后倾姿势(第一位置)、以及卡止于内齿轮81B而限制内齿轮81B旋转的前倾姿势(第二位置)。并且,减速部75具有能够将速度切换板110向后倾姿势和前倾姿势的任一种选择性地进行切换操作的速度切换环114及速度切换拨盘9(操作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轴线方向上变得紧凑、且能够顺畅且稳定地进行变速切换的减速部75。
速度切换板110设置成中间部被支撑而两个端部能够摆动,在后倾姿势时,一个端部卡止于内齿轮81A的外周,在前倾姿势时,另一个端部卡止于内齿轮81B的外周。据此,能够利用1个速度切换板110节省空间且合理地进行2个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及其解除。
减速部75收纳于筒状的后侧齿轮壳体60,操作部具备速度切换环114和速度切换拨盘9。据此,能够节省空间且容易地利用速度切换环114进行速度切换板110的姿势切换。特别地,在速度切换环114沿周向连续形成有多个齿121,在速度切换拨盘9一体地形成有上齿轮126。据此,通过速度切换拨盘9的旋转操作而能够简单地使速度切换环114旋转。
在速度切换环114一体地设置有形成有齿121的平面齿轮环120(齿轮环)。据此,能够在速度切换环114简单地设置齿121。
速度切换环114为:后按压部115和前按压部116在轴线方向上互不相同地突出、且在周向上蜿蜒延伸的框状体。据此,速度切换环114的结构变得简单。
速度切换板110设置有多个。据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
速度切换板110配置于以内齿轮81A、81B的轴线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据此,能够对内齿轮81A、81B的旋转进行限制而不使其相对于轴线倾斜。
在内齿轮81A、81B的外周,沿着内齿轮81A、81B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后卡止肋91及前卡止肋95(卡止肋)。另外,在速度切换板110的两个端部形成有在周向上与后卡止肋91及前卡止肋95卡止的后卡止部112及前卡止部113。据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及其解除。
后卡止部112及前卡止部113形成为卷曲状。据此,容易与后卡止肋91及前卡止肋95卡止。
内齿轮81A、81B在轴线方向上相邻配置,在彼此的对置面间夹设有O型环93(密封部件)。并且,在内齿轮81A、81B的各自的对置面的相反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中心侧伸出的后凸缘部90及前凸缘部94。据此,在内齿轮81A、81B之间形成有不会使内齿轮81A、81B的径向内侧的润滑脂向外侧溢出的保持空间S,由此能够防止润滑脂干涸。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后齿轮架85,其由马达4驱动旋转;销86,其保持于后齿轮架85;行星齿轮80A(第一行星齿轮),其保持于销86且具有第一齿数;行星齿轮80B(第二行星齿轮),其保持于销86且具有与第一齿数不同的第二齿数;内齿轮81A(第一内齿轮),其与行星齿轮80A啮合;内齿轮81B(第二内齿轮),其与行星齿轮80B啮合;以及速度切换板110(固定部件),其使得内齿轮81A、81B的任一者无法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1个速度切换板110而选择性地使得2个内齿轮81A、81B无法旋转。据此,能够获得轴线方向上变得紧凑、且还能够顺畅且稳定地进行变速切换的减速部75。
针对2个内齿轮和卡止部件的发明,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速度切换板(卡止部件)进行旋转限制的前段侧和后段侧的2个内齿轮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例如,对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内齿轮,也可以利用卡止部件进行旋转限制。减速部的变速级也不局限于4级。卡止部件和2个内齿轮的组可以设置为多组。
卡止部件的数量并不局限于2个。例如,可以在内齿轮的周向上配置3个以上而进行旋转限制。
卡止部件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的速度切换板。前后的卡止部可以不是卷曲状。例如可以由单纯折曲的折曲端部形成前后的卡止部。也可以安装分体的零部件而形成前后的卡止部。例如,还可以由弹性体形成卡止部件且由销部件形成前后的卡止部。
卡止部件的中间部的支撑并不局限于基于上述方案的速度切换保持件的结构。可以在壳体直接设置间隔壁而对卡止部件进行支撑。也可以利用销部件对卡止部件的中间部进行支撑。
环状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的速度切换环。环状部件可以设为带状体,而不是在周向上蜿蜒延伸的框状体。据此,对于齿,可以不采用分体的齿轮环,而是使齿直接形成于环状部件。
与变速相关的2个内齿轮之间的密封部件可以设置有多个。还可以采用O型环以外的密封部件。
也可以不利用密封部件而进行2个内齿轮的对置面之间的密封。例如,还可以在任一个对置面形成环状的突条、且在另一个对置面形成环状的槽并使得突条插入于槽,由此实现密封。
与变速相关的2个内齿轮在轴线方向上可以不相邻。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内齿轮的对置面之间的密封部件。也可以省略凸缘部。
马达并不局限于无刷马达。可以为不采用蓄电池组的AC工具。
上述方案中,虽然举例示出了机械式的4种模式的冲击起子,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冲击起子,只要是具有采用了行星齿轮和内齿轮的减速部的电动工具,则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冲击工具、起子钻、螺丝起子等其他电动工具。
(杆部件的发明的效果)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包括:模式转换环6(操作部件);模式转换拨叉285的连杆部286(杆部件),其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操作而借助支轴289进行摆动;以及锤套筒168(切换部件),其与连杆部286的摆动联动地进行直线移动。并且,将支轴289插入于连杆部286而能够使得连杆部286摆动,连杆部286的支轴289的插入部分为沿着连杆部286延伸的长圆孔288(长孔)。
根据该结构,即便连杆部286以支轴289为中心而摆动,锤套筒168的轴线和连杆部286的端部的移动轨迹也平行。据此,即便锤套筒168的行程量增大,连杆部286从锤套筒168脱落或者产生动作模式的切换不良的可能性也降低。即,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另外,连杆部286的组装性也变得良好。
锤套筒168设置于前侧齿轮壳体61的内部,模式转换环6及连杆部286设置于前侧齿轮壳体61的外部,支轴289从前侧齿轮壳体61的外表面突出。据此,即便越过前侧齿轮壳体61,也能够使得锤套筒168顺畅地进行直线移动。在前侧齿轮壳体61的外部还能够容易地进行模式转换拨叉285的组装。
通过使在连杆部286的端部设置的卡止销290卡止于锤套筒168而进行连杆部286和锤套筒168的联动。据此,能够将连杆部286的摆动转化为锤套筒168的直线移动。
卡止销290沿着锤套筒168的直线移动方向经由在前侧齿轮壳体61设置的直线状的引导孔291而卡止于锤套筒168。据此,能够对卡止销290沿着锤套筒168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前侧齿轮壳体61内设置有包括主轴165以及外装于主轴165的内锤166(锤子)的打击部76,切换部件为外装于内锤166而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锤套筒168(套筒部件)。据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打击部76的冲击模式的切换。
在锤套筒168的外周形成有环槽215,卡止销290卡止于环槽215。据此,能够使得锤套筒168顺畅地进行直线移动。
连杆部286设置有一对,一个端部彼此由连结部287连结,连结部287随着模式转换环6的操作而摆动,在各连杆部286的另一个端部设置的卡止销290分别卡止于环槽215。据此,能够使得锤套筒168可靠地进行直线移动。
卡止销290配置于以锤套筒168的轴线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据此,锤套筒168难以发生倾斜。
模式转换环6的设置目的在于切换动作模式。据此,能够联动地进行伴随着动作模式的切换的、锤套筒168的直线移动。
通过旋转操作而使得模式转换环6对动作模式进行切换。据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砧座8,其由马达4驱动旋转;内锤166,其沿着旋转方向对砧座8进行打击;以及动作模式切换用的锤套筒168,其外装于内锤166。另外,冲击起子1具有:环槽215,其设置于锤套筒168的外周;卡止销290(卡止部),其卡止于环槽215;以及连杆部286,其使得卡止销290仅在锤套筒168的轴线方向上移动。
该结构中,连杆部286从锤套筒168脱落或者动作模式切换时产生切换不良的可能性也降低。据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另外,连杆部286的组装性也变得良好。
针对杆部件的发明,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在连杆部设置的长孔并不局限于长圆孔,可以为椭圆孔。也可以为四方孔。
卡止销可以一体地设置于连杆部。
2个连杆部可以不由连结部连结而是分别左右摆动。
连杆部可以位于壳体的内部。
杆部件可以用于冲击模式以外的动作模式的切换。据此,切换部件可以为例如设置于减速部的变速用的内齿轮。
上述方案中,在齿轮壳体设置有支轴、且在连杆部设置有长孔,不过,也可以与此相反。即,即便在连杆部设置支轴、且在齿轮壳体设置长孔,也能够使得锤套筒、内齿轮等切换部件仅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马达并不局限于无刷马达。可以为不采用蓄电池组的AC工具。
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冲击起子以外的其他电动工具。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电动工具,即便是以空气或发动机为驱动源的作业工具也可以应用。
(行星齿轮彼此重叠的发明的效果)
上述方案的冲击起子1具有:马达4;减速部75,其使得马达4产生的旋转减速;以及打击部76及振动部77,它们借助由减速部75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另外,减速部75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形成3级的内齿轮81A~81C、在内齿轮81A~81C内进行公转运动的多个行星齿轮80A~80C、以及借助销86、131而对各行星齿轮80A~80C分别进行支撑的后齿轮架85及前齿轮架130。并且,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前段的各行星齿轮80A和后段的各行星齿轮80B以彼此在径向上重叠的状态分别支撑于1根销86。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轴线方向上变得紧凑且耐久性较高的减速部75。
在前段的行星齿轮80A设置有与后段的行星齿轮80B相邻的齿轮部83、以及向行星齿轮80B的内径侧延伸的轴承部84,行星齿轮80B外装于轴承部84并与之重叠。据此,能够使得行星齿轮80A、80B彼此紧凑地重叠。另外,由于行星齿轮80B未与销86接触,所以能够减小因使用行星齿轮80B时的摩擦阻力而导致的机械损失。
在轴承部84与销86之间设置有轴承87。据此,2个行星齿轮80A、80B能够由1个轴承87支撑。
轴承87为滚针轴承。据此,径向上变得更紧凑。另外,即便产生润滑脂干涸,也能够实现必要的润滑。
前段的内齿轮81A和后段的内齿轮81B设置成能够分别进行旋转。并且,设置有对内齿轮81A和内齿轮81B选择性地进行旋转限制的速度切换板110、速度切换环114、速度切换拨盘9(旋转限制部)。据此,通过2个内齿轮81A、81B的旋转限制的切换而能够容易地实现2个变速级。
针对行星齿轮彼此重叠的发明,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重叠的行星齿轮并不局限于第一级和第二级。例如,可以使第二级和第三级的行星齿轮彼此重叠。减速部的级数也不局限于4级。
上述方案中,在前段的行星齿轮设置有轴承部、且使得后段的行星齿轮外装于轴承部,不过,可以与此相反。即,也可以使得后段的行星齿轮支撑于销而形成向前段侧延伸的轴承部,并使得前段的行星齿轮外装于该轴承部。
轴承部与销之间的轴承可以采用滚针轴承以外的轴承。也可以不具有轴承。
上述方案中,使得第二级的行星齿轮外装于在第一级的行星齿轮设置的轴承部并与之重叠,不过,可以使得第三级以后的行星齿轮也外装于轴承部。即,本发明还包括使得3级以上的行星齿轮重叠的方案。
马达并不局限于无刷马达。可以为不采用蓄电池组的AC工具。
上述方案中,虽然举例示出了机械式的4种模式的冲击起子,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冲击起子,只要是具有采用了行星齿轮和内齿轮的减速部的电动工具,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冲击工具、起子钻、螺丝起子等其他电动工具。
(打钉用刀头的说明)
在振动钻孔模式下,可以利用打钉用刀头进行打钉。如图31所示,该打钉用刀头B1具备转轴部330、头部331、多个滚珠332、332……、垫圈333以及橡胶套筒334。
转轴部330与通常的刀头B同样地插入于刀头插入孔315。不过,转轴部33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而并非正六边形。据此,转轴部330保持为能够在刀头插入孔315内旋转。在转轴部330的后端形成有缩颈部335。在插入于刀头插入孔315的状态下,滚珠收纳部317、317的滚珠318、318与缩颈部335卡合。
头部331与转轴部330设置为一体。头部331为大径的圆形,前端面除了外周部分以外均平坦。在头部331的靠前侧的外周形成有环状的卡止槽336。在头部331的后表面且在转轴部330的根部形成有环状凹部337。滚珠332、332……嵌合于环状凹部337。
垫圈333在头部331的后方被转轴部330贯穿,对滚珠332、332……进行承接。
橡胶套筒334跨设外装于头部331和垫圈333。在橡胶套筒334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朝向中心侧折返的环状的前缩径部338和后缩径部339。前缩径部338卡止于头部331的卡止槽336。后缩径部339卡止于垫圈333的后端。据此,垫圈333以与滚珠332抵接的状态与头部331连结。
打钉用刀头B1与刀头B同样地使得转轴部330插入于刀头插入孔315。于是,滚珠收纳部317、317的滚珠318、318与缩颈部335卡合而实现防脱。同时,垫圈333与砧座8的前端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头部331的后端未与垫圈333抵接。
进行打钉的情况下,使得头部331的前端面与钉的头部抵接,以振动钻孔模式使冲击起子1工作。于是,在砧座8产生的前后方向的振动经由头部331而向钉传递。据此,当压入冲击起子1时,能够将钉打入被加工件。此时,即便垫圈333追随砧座8的旋转,由于头部331与垫圈333之间的滚珠332、332……将旋转的传递切断,所以头部331也不会旋转。
该打钉用刀头B1也可以装配于上述方案的机械式的4种模式的冲击起子以外的冲击起子、电动工具(具有振动模式,在最终输出轴具有六角孔而能够拆装刀头的电动工具)而使用。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减速部,该减速部使得由所述马达产生的旋转减速;
多个工作部,该多个工作部能够借助由所述减速部减速后的旋转而工作;以及
切换部,该切换部选择所述工作部并使其以规定的动作模式而工作,
对于所述减速部能够选择3级以上的变速级,
所述切换部与特定的所述工作部的选择相应地使所述减速部进行联动动作,并使所述减速部以与特定的所述工作部的所述动作模式对应的规定的所述变速级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部能够选择4级的变速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部包括沿着旋转方向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打击部,特定的所述工作部是所述动作模式为冲击模式的所述打击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模式能够切换为针对所述砧座的打击力大的冲击大模式、以及所述打击力小于所述冲击大模式的冲击小模式的任一种,所述切换部以使得所述冲击小模式的所述变速级的速度大于所述冲击大模式的所述变速级的速度的方式使所述减速部进行联动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所述打击部对所述砧座进行打击的钻孔模式,在所述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所述减速部的3级以上的变速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部包括使得所述砧座在轴线方向上振动的振动部,
所述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不利用所述打击部对所述砧座进行打击而是利用所述振动部使所述砧座产生振动的振动钻孔模式,在所述振动钻孔模式下,能够选择基于所述减速部的3级以上的变速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部具有针对各所述变速级而变更位置的位置变更部件,
所述切换部具有用于对所述工作部进行选择操作的模式切换部件,
在所述位置变更部件与所述模式切换部件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模式切换部件的操作相应地使所述位置变更部件强制性地向所述规定的变速级的位置移动的联动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部件能够通过旋转操作而选择所述工作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部收纳于筒状的壳体,在轴线方向上具有至少形成3级的内齿轮、在所述内齿轮内进行公转运动的行星齿轮以及对所述行星齿轮进行支撑的齿轮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工具设置为使得所述轴线方向上相邻且减速比互不相同的前后2个所述内齿轮能够分别进行旋转,并且,设置有能够与所述2个内齿轮的任一者选择性地卡止而限制旋转的卡止部件,
另一个所述内齿轮设置成能够旋转,并且,设置成能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向在所述壳体内被限制旋转并使得所述行星齿轮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滑动位置、以及以在所述壳体内未被限制旋转的状态与所述行星齿轮及所述齿轮架同时卡合的第二滑动位置滑动,
对基于所述卡止部件的对所述2个内齿轮的一者的旋转的限制和所述1个内齿轮的滑动位置进行组合而能够选择3级以上的变速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设置成中间部被支撑且两个端部能够摆动,能够切换为一个端部卡止于所述2个内齿轮的一者的外周且另一个端部未卡止于所述2个内齿轮的另一者的外周的第一摆动姿势、以及所述一个端部未卡止于所述2个内齿轮的一者的外周且所述另一个端部卡止于所述2个内齿轮的另一者的外周的第二摆动姿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环状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卡止部件的外侧,
在所述环状部件每隔旋转方向上的规定角度而交替地设置有:第一按压部,其对所述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使得所述卡止部件切换为所述第一摆动姿势;以及第二按压部,其对所述另一个端部进行按压而使得所述卡止部件切换为所述第二摆动姿势,
通过在所述壳体设置的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能够使所述环状部件旋转而对所述2个内齿轮选择性地进行旋转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件沿周向设置有多个齿,在所述旋转操作部件设置有与所述齿啮合的齿轮,通过所述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而能够使得所述环状部件旋转。
14.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减速部,该减速部由所述马达驱动,并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
锤子,利用所述减速部而使得该锤子进行打击工作;以及
切换部,该切换部能够对所述减速部的变速以及所述锤子能否进行打击工作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锤子能够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限制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的选择,在所述锤子无法进行打击工作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能够选择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
15.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以及
减速部,该减速部由所述马达驱动,并能够选择规定的变速级,
能够分别以钻孔模式、振动钻孔模式、起子模式、冲击模式的各动作模式进行驱动,
在所述钻孔模式、所述振动钻孔模式、所述起子模式下,能够选择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
在所述冲击模式下,限制所述减速部的变速级的选择。
CN202210302268.5A 2021-04-02 2022-03-25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Pending CN1151946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3667A JP2022158636A (ja) 2021-04-02 2021-04-02 電動工具及び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1-063667 2021-04-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4691A true CN115194691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282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2268.5A Pending CN115194691A (zh) 2021-04-02 2022-03-25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4411A1 (zh)
JP (1) JP2022158636A (zh)
CN (1) CN115194691A (zh)
DE (1) DE1020221075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05493A (en) * 1920-08-13 1924-08-19 C S Somervell Impact tool
US3511321A (en) * 1968-09-04 1970-05-12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Hammer drill
DE1957235C3 (de) * 1969-11-14 1974-04-25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Motorisch angetriebene Schlagbohrmaschine
GB1432369A (en) * 1972-07-13 1976-04-14 Black & Decker Ltd Hammer drill mechanism
US3867988A (en) * 1973-02-02 1975-02-25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 Power tools
GB8812292D0 (en) * 1988-05-24 1988-06-29 Black & Decker Inc Improvements in/relating to power tools
GB9320181D0 (en) * 1993-09-30 1993-11-17 Black & Decker In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power tools
US5494115A (en) * 1994-10-25 1996-02-27 Hwong; Steven Electric hammer drill
US5794325A (en) * 1996-06-07 1998-08-18 Harris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 operated, spring-biased cam-configured release mechanism for wire cutting and seating tool
DE19821554B4 (de) * 1998-05-14 2006-02-16 Hilti Ag Bohrgerät mit Schlagwerk
US6196076B1 (en) * 1998-10-29 2001-03-06 Chung Lee Hsin-Chih Knob switch device
US6142242A (en) * 1999-02-15 2000-11-07 Makita Corporation Percussion driver drill, and a changeover mechanism for changing over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odes of an apparatus
DE29914341U1 (de) * 1999-08-16 1999-10-07 Chung Lee Hsin Chih Drehknopf-Schalteinrichtung
US6202759B1 (en) * 2000-06-24 2001-03-20 Power Network Industry Co., Ltd. Switch device for a power tool
US6431289B1 (en) * 2001-01-23 2002-08-13 Black & Decker Inc.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US6676557B2 (en) * 2001-01-23 2004-01-13 Black & Decker Inc. First stage clutch
DE10225239A1 (de) * 2002-06-06 2003-12-18 Hilti Ag Modiwahlschalter für kombinierte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40361A1 (de) * 2002-09-02 2004-03-11 Hilti Ag Drehende und schlagende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US6655470B1 (en) * 2002-12-23 2003-12-02 Power Network Industry Co., Ltd. Speed changing mechanism for tools
TW556637U (en) * 2003-02-24 2003-10-01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 tool
DE10316844A1 (de) * 2003-04-11 2004-11-04 Hilti Ag Steuerung einer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US6796921B1 (en) * 2003-05-30 2004-09-28 One World Technologies Limited Three speed rotary power tool
JP4291173B2 (ja) * 2004-02-10 2009-07-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JP4405900B2 (ja) * 2004-03-10 2010-01-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WO2005087449A1 (en) * 2004-03-15 2005-09-22 Maxtech Manufacturing Inc. Rotary tool with improved connecting means for attachments thereto
JP4211676B2 (ja) * 2004-05-12 2009-01-2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US7308948B2 (en) * 2004-10-28 2007-12-18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US7314097B2 (en) * 2005-02-24 2008-01-01 Black & Decker Inc. Hammer drill with a mode changeover mechanism
US20060237205A1 (en) * 2005-04-21 2006-10-26 Eastway Fair Company Limited Mode selector mechanism for an impact driver
JP2007050454A (ja) * 2005-08-12 2007-03-01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パクト工具
US7806636B2 (en) * 2005-08-31 2010-10-05 Black & Decker Inc. Dead spindle chucking system with sliding sleeve
EP2815850B1 (en) * 2007-02-23 2016-02-03 Robert Bosch Gmbh Rotary power tool operable in either an impact mode or a drill mode
US7854274B2 (en) * 2007-11-21 2010-12-21 Black & Decker Inc. Multi-mode drill and transmission sub-assembly including a gear case cover supporting biasing
US7717192B2 (en) * 2007-11-21 2010-05-18 Black & Decker Inc. Multi-mode drill with mode collar
US9193053B2 (en) * 2008-09-25 2015-11-24 Black & Decker Inc. Hybrid impact tool
JP4674640B2 (ja) * 2009-01-27 2011-04-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DE102009001132B4 (de) * 2009-02-25 2022-04-2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werkzeug
JP5405157B2 (ja) * 2009-03-10 2014-02-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BR112012008122A2 (pt) * 2009-07-29 2016-03-01 Hitachi Koki Kk ferramenta de impacto
JP5440766B2 (ja) * 2009-07-29 2014-03-1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5483086B2 (ja) * 2010-02-22 2014-05-0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5510807B2 (ja) * 2010-03-08 2014-06-04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5464434B2 (ja) * 2010-03-31 2014-04-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MX2012012201A (es) * 2010-06-30 2012-12-17 Hitachi Koki Kk Herramienta de impacto.
DE102010063953A1 (de) * 2010-12-22 2012-06-2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JP5936302B2 (ja) * 2010-12-28 2016-06-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8674640B2 (en) * 2011-01-05 2014-03-18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JP5739269B2 (ja) * 2011-08-05 2015-06-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JP5744669B2 (ja) * 2011-08-05 2015-07-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2013094864A (ja) * 2011-10-31 2013-05-20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5784473B2 (ja) * 2011-11-30 2015-09-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JP2013188812A (ja) * 2012-03-13 2013-09-26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パクト工具
DE102013213814A1 (de) * 2012-11-15 2014-05-15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vorsatz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JP6198515B2 (ja) * 2013-08-08 2017-09-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16055401A (ja) * 2014-09-12 2016-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JP6638522B2 (ja) * 2015-08-07 2020-01-29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0478950B2 (en) * 2015-11-26 2019-11-1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6675188B2 (ja) * 2015-12-03 2020-04-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DE102015226088A1 (de) * 2015-12-18 2017-06-22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Gangumschalteeinheit
JP6901898B2 (ja) * 2017-04-17 2021-07-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WO2019094247A1 (en) * 2017-11-07 2019-05-1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Non-contact speed selector swtich in rotary power tool
JP6995591B2 (ja) 2017-11-30 2022-01-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DE102017222006A1 (de) * 2017-12-06 2019-06-06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Moduseinstelleinrichtung
US11541523B2 (en) * 2018-05-25 2023-01-03 Koki Holdings Co., Ltd. Drilling tool
JP7049929B2 (ja) * 2018-06-06 2022-04-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及び電動震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US11213934B2 (en) * 2018-07-18 2022-01-0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ulse driver
CN215825216U (zh) * 2018-12-11 2022-02-15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电动工具以及用于电动工具的冲击机构的锤
JP7229807B2 (ja) * 2019-02-21 2023-02-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N110421513A (zh) * 2019-07-18 2019-11-08 东莞百事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冲击结构
JP2021037560A (ja) * 2019-08-30 2021-03-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8636A (ja) 2022-10-17
DE102022107585A1 (de) 2022-10-06
US20220314411A1 (en)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26699B (zh)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CN109909956B (zh) 冲击工具以及旋转工具
CN115194693A (zh) 作业工具及冲击工具
CN100354074C (zh) 电动工具
JP6543480B2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US10040178B2 (en) Power tool and rotary impact tool
CN105846634B (zh) 电动工具
CN107150314B (zh) 锤钻
JP5150649B2 (ja) 衝撃モード又はドリルモードにおいて作動可能な回転電動工具
CN100544897C (zh) 电动工具
EP2508303B1 (en) Percussion driver drill
CN115194697A (zh) 电动工具
CN111482932B (zh) 电动工具
EP2724824B1 (en) Power tool
CN115194691A (zh) 电动工具及冲击工具
JP7338705B2 (ja) 回転工具
CN115194692A (zh) 电动工具
CN211362144U (zh) 电锤
JP5888505B2 (ja) 締め付け工具
CN115122281A (zh) 冲击工具
JP6668449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6462825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7283500A (zh) 带防振机构的电动工具
JP2019018312A (ja) ナット締め付け機及び電動工具
JP2015168036A (ja) 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