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1474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1474A
CN115151474A CN202180018188.0A CN202180018188A CN115151474A CN 115151474 A CN115151474 A CN 115151474A CN 202180018188 A CN202180018188 A CN 202180018188A CN 115151474 A CN115151474 A CN 115151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extending
right direction
portions
ste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81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间太辅
关口畅
马场洋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51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有关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管、壳体、伸缩机构、以及载荷吸收机构。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设置在伸缩机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1滑动部,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1侧;以及第2滑动部,相对于延伸部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第2侧。滑动部具备:前侧推压部,与延伸部的侧面接触;以及后侧推压部,在比前侧推压部靠后方,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将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一方的滑动部面对。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本申请对于2020年3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58296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异、驾驶姿势来调整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的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具备被车体支承的外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保持在外柱内的内柱、以及将外柱及内柱能够前后运动地连接的伸缩机构。内柱能够旋转地支承转向轴杆。在转向轴杆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
在转向装置中,搭载有在二次碰撞时等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在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的过程(所谓的溃缩行程(collapse stroke))中将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的结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形成于伸缩机构的导引突起保持在形成于外柱的导引槽内的结构。
在有关专利文献1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伸缩动作时,借助伸缩机构的驱动力,内柱与伸缩机构(电动马达)一起相对于外柱前后运动。
另一方面,在二次碰撞时,在规定的载荷作用于方向盘的情况下,内柱从伸缩机构脱离。由此,内柱要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此时,一边导引突起使导引槽的宽度扩大一边内柱向前方移动。结果,有关专利文献1发明的转向装置将在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为了有效率地使冲击载荷缓和,可以想到优选的是使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内壁的某个塑性变形。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冲击吸收性能,也可以考虑增大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过盈量(在主视中的重叠量)。
但是,如果增大导引突起及导引槽的过盈量,则特别是初期载荷(始动载荷)容易变大。结果,以往的转向装置有溃缩行程时(二次碰撞时的行程)的载荷变动较大这一课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溃缩行程时的载荷变动、能够使吸收能量稳定的转向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采用以下的方案。
(1)有关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前述伸缩机构具备: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延伸部,与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连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向前方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至少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具备: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延伸部的前述侧面接触;以及后侧推压部,在比前述前侧推压部靠后方,所述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将前述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面对。
根据本方案,通过当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分别在延伸部的侧面上滑动时使延伸部或滑动部塑性变形,能够将冲击载荷缓和。此时,在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时,与在一个推压部中使与延伸部的过盈量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推压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过盈量变小。能够将作用于滑动部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所以作为滑动部整体能够对应于更高载荷。结果,能够使由载荷吸收机构得到的吸收能量遍及溃缩行程全域稳定。通过将作用于滑动部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及后侧推压部,能够确保滑动部的强度。
并且,在本方案中,由于伸缩机构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所以在二次碰撞时,进给机构相对于致动器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载荷吸收机构与进给机构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延伸部与滑动部之间有效果地产生载荷。结果,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由于伸缩机构的致动器被固定在壳体,所以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碰撞时致动器不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转向装置的周围确保致动器的移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后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后侧接触部、以及前述前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前侧接触部分别呈朝向前述延伸部凸的弯曲面。
根据本方案,各接触部呈弯曲面。因此,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当滑动部在延伸部上滑动时,能够抑制推压部与延伸部的钩挂。由此,能够使滑动部在延伸部上顺畅地移动。因而,能够遍及溃缩行程的整体有效率地将冲击载荷缓和,所以能够实现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一方的部件,设置有:第1导引部,相对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第2导引部,相对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能够沿着延伸部使各滑动部在前后方向上顺畅地移动。在因作用在延伸部与各滑动部之间的载荷而各滑动部要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由导引部限制各滑动部的移动或变形。
(4)在上述(3)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1导引部对置的面、以及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2导引部对置的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滑动部被沿着导引部中的与滑动部的对置面顺畅地引导。
(5)在上述(4)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延伸部具备:第1宽度窄部,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前述第1距离大且前述第2距离以下,并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所述第1宽度窄部接触;第2宽度窄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前述第1距离以下;以及宽度宽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前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前述第2距离大。
根据本方案,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在由滑动部的前侧推压部使宽度宽部塑性变形后,由后侧推压部进一步使前侧推压部经过后的部分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各推压部和延伸部的过盈量变大。能够遍及溃缩行程的全域由各推压部的两者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由此,能够确保冲击吸收性能。
(6)在上述(1)至(5)的任一项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进给机构具备:轴杆,与前述致动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作为前述卡合部而具有阳螺纹;以及螺母,与前述一方的部件连接,并且作为前述被卡合部而形成有与前述阳螺纹卡合的阴螺纹部。
根据本方案,作为伸缩机构而采用进给丝杠机构。由此,变得容易确保轴杆的阳螺纹与螺母的阴螺纹的卡合力。在伸缩动作时容易调整与致动器的旋转量对应的管的行程。通过在作为进给机构的进给丝杠机构连结冲击吸收机构,在二次碰撞时螺母相对于轴杆锁定。因此,进给机构(螺母)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载荷吸收机构与进给机构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使延伸部与滑动部之间有效果地产生载荷。结果,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7)在上述(1)至(6)的任一项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限制前述延伸部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方案,延伸部相对于滑动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结果,能够抑制滑动部从延伸部脱离,使由载荷吸收机构得到的吸收能量遍及溃缩行程全域稳定。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各方案,能够抑制溃缩行程时的载荷变动,能够使吸收能量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载荷吸收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载荷吸收机构的放大图。
图6是图3的VI向视图。
图7是用来说明二次碰撞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有关变形例的EA块的仰视图。
图9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放大仰视图。
图10是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图,是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有关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图,是与图8的XI-XI线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中,有对于对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平行”“正交”“中心”“同轴”等表示相对或绝对的配置的表达,不仅严密地表示这样的配置,还表示以公差或能得到相同的功能之程度的角度、距离相对地变位的状态。
[转向装置1]
图1是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被搭载于车辆。转向装置1随着方向盘2的旋转操作来调整车轮的舵角。
转向装置1具备壳体11、管12、转向轴杆13、驱动机构14、以及载荷吸收机构15。管12及转向轴杆13分别沿着轴线O1形成。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将管12及转向轴杆13的轴线O1延伸的方向简单称作轴杆轴向、将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称作轴杆径向、将绕轴线O1的方向称作轴杆周向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以轴线O1相对于前后方向交叉的状态被搭载于车辆。转向装置1的轴线O1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延伸。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在转向装置1中,将在轴杆轴向上朝向方向盘2的方向简单设为后方,将朝向与方向盘2相反侧的方向简单设为前方(箭头FR)。将轴杆径向中的转向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简单设为上下方向(箭头UP为上方),将左右方向简单设为左右方向(箭头LH为左侧)。
<壳体11>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壳体11具备倾斜托架21和壳体主体22。
倾斜托架21具备左右一对侧部框架23a、23b、形成在各侧部框架23a、23b的安装撑条24、以及架设在各侧部框架23a、23b彼此的架设部25。
侧部框架23a、23b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侧部框架23a、23b的下端缘中的一方(左侧)的侧部框架23a的前端部,形成有突出片27。突出片27从一方的侧部框架23a的前端部朝向下方突出。
安装撑条24从侧部框架23a、23b的上端部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壳体11经由安装撑条24被车体支承。
架设部25一体地架设在各侧部框架23的上端部彼此。架设部25分别设置在侧部框架23的前后两端部。
壳体主体22配置在倾斜托架21的内侧。壳体主体22具有保持筒31和前侧伸出部32。
保持筒31形成为在轴杆轴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如图2所示,在保持筒31内的前端部,嵌合(压入)着前侧轴承35的外圈。如图1~图3所示,在保持筒3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狭缝36。狭缝3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3所示,在保持筒31中的狭缝36的开口缘,形成有突出壁(第1突出壁38及第2突出壁39)。第1突出壁38从狭缝36的开口缘中的右侧开口缘向下方突出。第1突出壁38沿着狭缝36的右侧开口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第2突出壁39从狭缝36的开口缘中的左侧开口缘向下方突出。第2突出壁39沿着狭缝36的左侧开口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第2突出壁39,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凹部39a。
如图1所示,前侧伸出部32从保持筒31向前方突出。前侧伸出部32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视中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前侧伸出部32中的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37间的距离成为比保持筒31的外径长。各侧壁37经由枢轴40分别与倾斜托架21中的对置的侧部框架23a、23b连结。由此,壳体主体22能够绕枢轴40(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O2)转动地被倾斜托架21支承。
<管12>
管12形成为在轴杆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管12被插入在保持筒31内。管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保持筒31在轴杆轴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在管12的后端部嵌合(压入)着后侧轴承41的外圈。
<转向轴杆13>
转向轴杆13具备内轴杆42及外轴杆43。
内轴杆42形成为在轴杆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内轴杆42被插入在管12内。内轴杆42的后端部被压入在后侧轴承41的内圈。由此,内轴杆42经由后侧轴承41能够绕轴线O1旋转地被支承。在内轴杆42中的从管12向后方突出的部分连结着方向盘2。内轴杆42也可以是实心。
外轴杆43形成为在轴杆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外轴杆43被插入在管12内。在外轴杆43的后端部,在管12内插入着内轴杆42。外轴杆43的前端部在保持筒31内被压入在前侧轴承35的内圈。由此,外轴杆43在保持筒31内能够绕轴线O1旋转地被支承。
内轴杆42及管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轴杆43在轴杆轴向上移动。在内轴杆42的外周面例如形成有阳花键。阳花键与形成在外轴杆43的内周面的阴花键卡合。由此,内轴杆42在相对于外轴杆43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基础上,相对于外轴杆43在轴杆轴向上移动。但是,转向轴杆13的伸缩构造、旋转限制的构造能够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外轴杆43相对于内轴杆42配置在前方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外轴杆43相对于内轴杆42配置在后方的结构。
<驱动机构14>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14具备倾斜机构45和伸缩机构46。倾斜机构45例如配置在壳体11的左侧。伸缩机构46例如配置在壳体11的右侧。驱动机构14只要至少具有伸缩机构46即可。
倾斜机构45是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倾斜机构45具备倾斜马达单元51、倾斜连结部52、以及倾斜可动部53。倾斜机构45借助倾斜马达单元51的驱动,对转向装置1绕轴线O2的转动的限制及容许进行切换。
倾斜马达单元51具备倾斜齿轮箱55和倾斜马达56。
倾斜齿轮箱55以从侧部框架23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状态安装在侧部框架23a的前端部。
倾斜马达56在将输出轴(未图示)朝向前方的状态下从后方安装在倾斜齿轮箱55。倾斜马达56的输出轴在倾斜齿轮箱55内与减速机构(未图示)连接。
倾斜连结部52具备倾斜线材61、倾斜轴杆62、以及将倾斜线材61及倾斜轴杆62彼此连结的倾斜联接器(tilt coupling)63。
倾斜联接器63能够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O3旋转地被突出片27支承。
倾斜线材61架设在倾斜齿轮箱55与倾斜联接器63之间。倾斜线材61构成为能够随着倾斜马达56的驱动而旋转。倾斜线材61构成为能够挠曲变形。将倾斜齿轮箱55与倾斜联接器63之间连接的连接部件并不限于倾斜线材61那样的挠曲变形的部件。根据倾斜齿轮箱55和倾斜联接器63的布局等,也可以将倾斜齿轮箱55和倾斜联接器63借助不挠曲变形的连接部件连接。
倾斜轴杆62架设在倾斜联接器63与倾斜可动部53之间。倾斜轴杆62随着倾斜马达56的驱动而与倾斜线材61一起旋转。在倾斜轴杆62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部。
倾斜可动部53具备连杆部件70和倾斜螺母71。
连杆部件70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连杆部件7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侧壁70a、70b。侧壁70a被配置在保持筒31与侧部框架23a之间。侧壁70b被配置在保持筒31与侧部框架23b之间。
侧壁70a及侧部框架23a彼此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螺栓75连结。侧壁70b及侧部框架23b彼此被第1螺栓(未图示)连结。由此,连杆部件70能够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O4转动地被倾斜托架21支承。
侧壁70a及保持筒31彼此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2螺栓76连结。侧壁70b及保持筒31彼此被第2螺栓76连结。第2螺栓76被配置在比第1螺栓75靠后方。由此,连杆部件70能够绕与轴线O4平行地延伸的轴线O5转动地被保持筒31支承。
倾斜螺母71被安装在侧壁70a的下方。在倾斜螺母71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倾斜轴杆62与倾斜螺母71啮合。倾斜螺母71构成为,能够随着倾斜轴杆62的旋转而变更倾斜轴杆62上的位置。
伸缩机构46是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伸缩机构46具备伸缩马达单元(致动器)81、伸缩连结部82、以及伸缩可动部83。伸缩机构46借助伸缩马达单元81的驱动,对管12(转向轴杆13)相对于壳体11的前后运动的限制及容许进行切换。
伸缩马达单元81具备伸缩齿轮箱85和伸缩马达86。
伸缩齿轮箱85以从前侧伸出部32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状态安装。因而,伸缩马达单元81构成为,能够借助倾斜机构45的驱动力而与壳体主体22一体地绕轴线O2转动。
伸缩马达86以将输出轴(未图示)朝向前方的状态从后方安装在伸缩齿轮箱85。伸缩马达86的输出轴在伸缩齿轮箱85内与减速机构连接。伸缩马达单元81也可以经由线材等被倾斜托架21支承。
图4是载荷吸收机构15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伸缩连结部82从伸缩齿轮箱85向后方延伸。伸缩连结部82随着伸缩马达86的驱动而绕轴线旋转。在伸缩连结部82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部82a。
伸缩可动部83经由载荷吸收机构15而与管12连接。在伸缩可动部83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83a。伸缩连结部82与伸缩可动部83啮合。伸缩可动部83经由阴螺纹部83a而与阳螺纹部82a在前后方向上卡合(接触)。伸缩可动部83构成为,能够随着伸缩连结部82的旋转而在伸缩连结部82上移动。
<载荷吸收机构15>
如图3、图4所示,载荷吸收机构15将伸缩可动部83与管12之间连接。载荷吸收机构15在伸缩动作时等,在作用于管12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将伸缩机构46的驱动力传递给管12,与伸缩可动部83一起使管12相对于壳体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载荷吸收机构15在二次碰撞时等,在作用于管12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与伸缩机构46独立地使管12相对于壳体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载荷吸收机构15具备悬挂托架(hangerbracket)100、EA(Energy Absorbing;能量吸收)块101、以及EA板102。
悬挂托架100在管12的前方部固定于管12的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挂托架100借助焊接等固定于管12的外周面。悬挂托架100配置在狭缝36内。
EA块101设置在悬挂托架100的下方。EA块101例如由铁类材料的烧结材一体地形成。EA块101具备固定板110、第1滑动部111、以及第2滑动部112。
固定板110被从下方叠合在悬挂托架100。固定板110借助螺纹件止动等固定于悬挂托架100。EA块101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管12。
第1滑动部111及第2滑动部112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第1滑动部111及第2滑动部112从固定板110向下方突出。各滑动部111、112经由狭缝36突出到壳体主体22的外部。各滑动部111、112在俯视中相对于经过后述的延伸部150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对称线线对称地形成。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1滑动部111为例进行说明。
图5是载荷吸收机构15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第1滑动部111具备前侧推压部200和后侧推压部201。前侧推压部200形成为顶面200a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三角形状。后侧推压部201形成为顶面201a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三角形状。各推压部200、201随着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前侧推压部200的顶面200a及后侧推压部201的顶面201a在俯视中形成为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凸的弯曲面。
各推压部200、201在前后方向上相连。各推压部200、201其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面(以下称作导引面210)被配置为同面。导引面210形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前侧推压部200的顶面200a位于比后侧推压部201的顶面201a靠左右方向的外侧。因而,如果将各滑动部111、112中的各前侧推压部200的顶面200a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设为L1a,将各后侧推压部201的顶面201a间的距离设为L1b,则设定为L1a>L1b。第1滑动部111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中的位于各推压部200、201间的部分形成有由各推压部200、201的斜面形成的避让部211。避让部211相对于顶面200a、201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凹陷。导引面210并不限于平坦面,也可以是弯曲面等。
如图3、图4所示,EA板102具备主板130和副板131。
主板13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形成为曲柄状。主板130由硬度比EA块101低的材料(例如SPHC等)形成。主板130具备安装片132、连结片133、动作片134、以及支承片135。
安装片13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安装片132从上方安装在上述的伸缩可动部83。EA板102构成为,能够与伸缩可动部83一体地前后运动。
连结片133从安装片13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缘向下方延伸。
动作片134从连结片133的下端缘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动作片134将管12从下方覆盖。动作片134的后端部与EA块101(滑动部111、112)在俯视中重合。在动作片134上形成有长孔(第1长孔140及第2长孔141)。对于各长孔140、141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支承片135从动作片134中的位于与连结片133相反侧的端缘向上方延伸。支承片135的上端部被收容在上述的凹部39a内。在凹部39a内设置有导轨144。导轨144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并且在凹部39a内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导轨144以将凹部39a的内表面覆盖的方式嵌入于凹部39a内。导轨144由在与支承片135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比作用在支承片135与凹部39a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小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等)形成。在导轨144的内侧收容有上述的支承片135。导轨144限制主板130(EA板102)相对于壳体主体22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的同时引导前后方向的移动。
副板131将伸缩可动部83与动作片134之间连接。副板131中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部被从下方安装在伸缩可动部83。副板131与安装片132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夹着伸缩可动部83。副板131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与动作片134连接。
图6是图3的VI向视图。
如图5、图6所示,各长孔140、141将动作片13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各长孔140、141在俯视中相对于经过后述的延伸部150的中心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对称线线对称地形成。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1长孔140为例进行说明。
第1长孔140具备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扩大部(前侧扩大部145及后侧扩大部146)、以及将扩大部145、146彼此连接的过渡部147。
过渡部147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过渡部147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朝外侧面147a及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朝内侧面147b彼此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
如图6所示,前侧扩大部145其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最大宽度)成为比过渡部14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最大宽度)宽。前侧扩大部145相对于过渡部147的朝外侧面147a向左右方向的内侧隆出。
如图5所示,后侧扩大部146形成为越位于后方越向左右方向的内侧逐渐隆出的阶差状。后侧扩大部146具备第1嵌合部250和第2嵌合部251。第1嵌合部250的内表面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朝外侧面相对于过渡部147的朝外侧面147a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第1嵌合部250的朝外侧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面。第1嵌合部250的内表面中的第1嵌合部250的朝外侧面与过渡部147的朝外侧面147a的边界面250a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坦面。边界面250a也可以是随着朝向前方而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倾斜面等。
第2嵌合部251的内表面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朝外侧面相对于第1嵌合部250的朝外侧面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第2嵌合部251的朝外侧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面。第2嵌合部251的内表面中的第1嵌合部250的朝外侧面与第2嵌合部251的朝外侧面的边界面251a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坦面。边界面251a也可以是随着朝向前方而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倾斜面等。
在后侧扩大部146内嵌入着第1滑动部111。第1滑动部111中的前侧推压部200嵌入在第1嵌合部250内。前侧推压部200其顶面200a与第1嵌合部250的朝外侧面接近或抵接,导引面210与第1嵌合部250的朝内侧面接近或抵接。
第1滑动部111中的后侧推压部201嵌入在第2嵌合部251内。后侧推压部201其顶面201a与第2嵌合部251的朝外侧面接近或抵接,导引面210与第2嵌合部251的朝内侧面接近或抵接。
如图4、图5、图6所示,动作片134中的位于各长孔140、141间的部分构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50。延伸部150具备前侧缩窄部151、后侧缩窄部152、以及宽度宽部153。前侧缩窄部151是位于前侧扩大部145间的部分。后侧缩窄部152是位于后侧扩大部146彼此之间的部分。后侧缩窄部152具备位于第1嵌合部250间的第1缩窄部260和位于第2嵌合部251间的第2缩窄部261。
第1缩窄部26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2a被设定为比后侧推压部201间的距离L1b大且前侧推压部200间的距离(第1距离)L1a以下。第2缩窄部26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2b被设定为后侧推压部201间的距离(第1距离)L1b以下。
宽度宽部153的宽度L2c成为比第1缩窄部260的宽度L2a、前侧推压部200间的距离L1a宽。宽度宽部153中的相对于各缩窄部260、261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隆出的部分构成变形部265。变形部265与推压部200、201的顶面200a、201a在主视中重合。变形部265构成为,在二次碰撞时等,当对于EA块101朝向前方输入了规定的载荷时,通过各滑动部111、112(各推压部200、201)滑动而能够塑性变形。因而,变形部265成为在作用于EA块101的载荷小于规定的情况下(例如伸缩动作时等)不能变形。在作用于管12的载荷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在各滑动部111、112嵌入在各后侧扩大部146内的状态下,EA块101相对于EA板102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动作片134中的相对于各长孔140、141位于与延伸部150相反侧(左右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构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部156。导引部156相对于各滑动部111、112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限制各滑动部111、112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变位。导引部156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侧面(长孔140、141的朝内侧面(例如朝内侧面147b))与上述的导引面210对置。也可以导引部156与导引面210抵接。
[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的转向装置1的作用。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倾斜动作、伸缩动作及溃缩行程进行说明。
<倾斜动作>
如图1所示,倾斜动作通过倾斜马达56的驱动力经由连杆部件70被传递给壳体主体22,壳体主体22绕轴线O2转动。在将方向盘2朝上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倾斜马达56驱动,倾斜线材61及倾斜轴杆62例如向第1方向(倾斜螺母71的放松方向)旋转。如果倾斜轴杆62向第1方向旋转,则倾斜螺母71相对于倾斜轴杆62向后方移动。通过倾斜螺母71向后方移动,壳体主体22相对于倾斜托架21向绕轴线O2的上方转动。结果,方向盘2与壳体主体22、管12、转向轴杆13等一起向绕轴线O2的上方转动。
在将方向盘2朝下调整的情况下,使倾斜轴杆62向第2方向(倾斜螺母71的拧紧方向)旋转。于是,倾斜螺母71相对于倾斜轴杆62向前方移动。通过倾斜螺母71向前方移动,壳体主体22相对于倾斜托架21绕轴线O2朝向下方转动。结果,方向盘2与壳体主体22、管12、转向轴杆13等一起向绕轴线O2的下方转动。
<伸缩动作>
伸缩动作通过伸缩马达86的驱动力经由EA板102及EA块101被传递给管12,管12及内轴杆42相对于壳体11及外轴杆43前后运动。在使方向盘2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借助伸缩马达86的驱动,使伸缩连结部82例如向第1方向(伸缩可动部83的放松方向)旋转。如果伸缩连结部82向第1方向旋转,则伸缩可动部83及EA板102相对于伸缩连结部82向后方移动。EA板102的驱动力被传递给EA块101。此时,在各滑动部111、112嵌入于各后侧扩大部146内的状态下,EA块101相对于EA板102的相对移动被限制。因此,EA板102的驱动力经由EA块101被传递给管12。结果,通过管12与内轴杆42一起向后方移动,方向盘2向后方移动。
在使方向盘2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使伸缩连结部82例如向第2方向旋转。如果伸缩连结部82向第2方向(伸缩可动部83的拧紧方向)旋转,则伸缩可动部83及EA板102相对于伸缩连结部82向前方移动。随着EA板102的前方移动,EA板102的驱动力经由EA块101被传递给管12。由此,通过管12向前方移动,方向盘2向前方移动。
<二次碰撞时>
接着,对二次碰撞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二次碰撞时(碰撞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方向盘2与管12、EA块101、内轴杆42一起相对于壳体主体22及外轴杆43向前方移动。
图7是用来说明二次碰撞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6、图7所示,在二次碰撞时,经由方向盘2对管12作用朝向前方的碰撞载荷。此时,碰撞载荷经由EA块101作用于EA板10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伸缩可动部83的阴螺纹部83a和伸缩连结部82的阳螺纹部82a在前后方向上卡合(接触),所以EA板102相对于壳体11的前方移动被限制。因而,转向轴杆13、管12、悬挂托架100及EA块101要相对于EA板102及壳体11向前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滑动部111、112在相对于EA板102向前方移动时,通过各推压部200、201在延伸部150的外侧面上滑动,一边捋过延伸部150一边移动。各滑动部111、112的各前侧推压部200在经过边界面250a在宽度宽部153的外侧面(过渡部147的朝外侧面)上滑动时,使变形部265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塑性变形(压坏)。因此,宽度宽部153中的前侧推压部200经过后的部分与位于比前侧推压部200靠前方的部分相比宽度缩小。此时,宽度宽部153的前侧推压部200经过后的部分的宽度成为与前侧推压部200的顶面200a间的距离L1a同等。
各滑动部111、112的后侧推压部201经过边界面251a进入第1嵌合部250内。后侧推压部201的顶面201a间的距离L1b成为比第1缩窄部261的宽度L2a窄。因此,当后侧推压部201在第1缩窄部260的外侧面上滑动时,使第1缩窄部260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塑性变形。然后,后侧推压部201进入到过渡部147内,在宽度宽部153的外侧面中的前侧推压部200经过后的部分滑动。这里,后侧推压部201的顶面201a间的距离L1b成为比前侧推压部200的顶面200a间的距离L1a窄。因此,后侧推压部201一边将宽度宽部153中的前侧推压部200经过后的部分进一步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塑性变形(压坏)一边向前方移动。
这样,在转向轴杆13等相对于EA板102及壳体11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借助在各推压部200、201捋过延伸部150时发生的载荷,将在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前侧推压部200到达边界面250a的时点及后侧推压部201到达边界面251a的时点(起因于由前侧推压部200带来的延伸部150的压坏的初期载荷发生的时点和起因于由后侧推压部201带来的延伸部150的压坏的初期载荷发生的时点)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上述的时点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减轻溃缩行程时的始动载荷,抑制载荷变动。
在EA块101与EA板102之间产生的载荷可以通过变更各滑动部111、112间的距离L1a、L1b与宽度宽部153的宽度L2c的差量、宽度宽部153的厚度等来调整。在二次碰撞时,也可以除了由各滑动部111、112捋过延伸部150时的载荷以外,例如还用管12的外周面与保持筒31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等将冲击载荷缓和。也可以对管12的外周面与保持筒31的内周面的滑动部分涂敷高摩擦系数的涂料或施以凹凸加工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滑动部111、112具备前侧推压部200和相对于前侧推压部200位于后方的后侧推压部201的结构。成为后侧推压部201间的距离(第1距离)L1b在对置的滑动部111、112间的距离中比前侧推压部200间的距离(第2距离)L1a短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当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分别在延伸部150的外侧面上滑动时使延伸部150塑性变形,能够将冲击载荷缓和。此时,在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时,与在一个推压部中增大与延伸部的过盈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推压部200、201与延伸部150之间的过盈量变小。由于能够将作用于滑动部111、112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所以作为滑动部111、112整体能够对应于更高载荷。结果,能够使由载荷吸收机构15得到的吸收能量遍及溃缩行程全域稳定。通过将作用于滑动部111、112的冲击载荷分散给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能够确保滑动部111、112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伸缩机构46的伸缩马达单元(致动器)81被固定于壳体11(壳体主体22),所以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碰撞时伸缩马达单元81不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转向装置1的周围确保伸缩马达单元81的移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特别是,在转向装置1中,通过作为伸缩机构46而采用进给丝杠机构,变得容易确保伸缩连结部(轴杆)82的阳螺纹(卡合部)82a与伸缩可动部(螺母)83的阴螺纹(卡合部)83a的卡合力。在转向装置1中,在伸缩动作时容易调整与伸缩马达单元81的旋转量对应的管12的行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各推压部200、201的顶面(前侧接触部、后侧接触部)200a、201a呈朝向延伸部150凸的弯曲面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当滑动部111、112在延伸部150上滑动时,能够抑制推压部200、201与延伸部150钩挂。由此,能够使滑动部111、112在延伸部150上顺畅地移动,能够使溃缩行程时的载荷变动变得平缓。由此,能够遍及溃缩行程的整体有效率地将冲击载荷缓和,所以能够实现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EA板102相对于各滑动部111、112在与延伸部150相反侧具备导引部(第1导引部、第2导引部)156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能够沿着延伸部150使各滑动部111、112向前方顺畅地移动。在因作用在延伸部150与各滑动部111、112之间的载荷而各滑动部111、112要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或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用导引部156限制各滑动部111、112的移动或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或变形”中的移动,是指不伴随着塑性变形而例如延伸部150向远离一方的滑动部的一侧变位,或滑动部111、112向远离延伸部150的一侧变位。变形是指不伴随着塑性变形而例如延伸部150向远离一方的滑动部的一侧挠曲,或滑动部111、112向远离延伸部150的一侧挠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限制上述的移动及变形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滑动部111、112中的与导引部156对置的对置面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面210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中,滑动部111、112被沿着导引部156的朝内侧面顺畅地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延伸部150具备宽度L2a被形成为比距离L1b大且距离L1a以下的第1缩窄部(第1宽度窄部)260,宽度L2b被形成为距离L1b以下的第2缩窄部(第2宽度窄部)261,以及宽度L2c被形成为比距离L1a大的宽度宽部153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溃缩行程时,在由各滑动部111、112的前侧推压部200使宽度宽部153塑性变形后,由后侧推压部201进一步使前侧推压部200经过后的部分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各推压部200、201与延伸部150的过盈量变大。遍及溃缩行程的全域由各推压部200、201的两者确保对于冲击载荷的吸收能量。由此,能够确保冲击吸收性能。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各推压部200、201在前后方向上相连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滑动部111、112那样,各推压部200、201在前后方向上离开。在图示的例子中,各推压部200、201在俯视中形成为外径不同的正圆状。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各推压部200、201的俯视外形可以适当变更为三角形状、矩形状、半圆形状、椭圆形状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各滑动部111、112其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遍及上下方向的全域为一样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各滑动部111、112的截面积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在此情况下,各滑动部111、112也可以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截面积缩小,也可以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截面积成为比上下两端部的截面积变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各滑动部111、112线对称地形成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滑动部111、112也可以左右非对称地形成。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放大仰视图。图10是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图,是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在图9、图10所示的转向装置1中,载荷吸收机构15具备EA罩(限制部件)300。EA罩300限制EA板102相对于壳体主体22(滑动部111、112)向下方的移动。EA罩300在壳体主体22的下部相对于轴线O1配置在与伸缩机构46侧相反侧。EA罩300将EA板102的一部分从下方覆盖。
EA罩300具备限制板301和滑动板302。
限制板301由刚性比滑动板302高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形成。限制板301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限制板301具备重叠片301a和安装片301b。
重叠片301a在第2突出壁39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重叠片301a从下方与动作片134的左侧端部(与伸缩机构46相反侧的端部)重合。在图示的例子中,重叠片301a与相对于延伸部150在左侧的导引部156重合。重叠片301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比EA板102(动作片134)长。
安装片301b从重叠片301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前方伸出。安装片301b在从伸缩动作时的EA板102的动作轨迹偏离的部分被固定于壳体主体22。安装片301b例如被用螺栓305等固定于壳体主体22。
滑动板302与重叠片301a的上表面重合。滑动板302由在与动作片134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比作用在动作片134与限制板301之间的摩擦阻力小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等)形成。滑动板302被固定于重叠片301a。滑动板302的固定方法既可以将销压入到重叠片301a、或将具有返回爪的销卡止于重叠片301a而固定,也可以借助粘接等而固定。
如图10所示,滑动板302位于重叠片301a与动作片134之间。滑动板302的上表面与动作片134的下表面接近或抵接。EA罩300也可以是不具备滑动板302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在伸缩动作时,当管12与内轴杆4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EA板102相对于EA罩30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滑动板302也可以与动作片134抵接。在此情况下,滑动板302在伸缩动作时动作片134的下表面滑动。
在二次碰撞时,如果作用在滑动部111、112与延伸部150之间的载荷变大,则EA板102被各滑动部111、112向下方推开。于是,EA板102其第1滑动部111要从第1长孔140脱离,并且第2滑动部112要从第2长孔141脱离。此时,动作片134经由滑动板302而与EA罩300接触。由此,EA板102相对于壳体主体22(滑动部111、112)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结果,能够抑制滑动部111、112从EA板102脱离,使由载荷吸收机构15得到的吸收能量遍及溃缩行程全域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通过在金属制的限制板301与动作片134之间配置树脂制的滑动板302,能够抑制在伸缩操作时由金属彼此的接触带来的异常噪音、磨损等。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公开不由上述的说明限定,而仅由添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轴线O1与前后方向交叉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轴线O1也可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伸缩机构46是进给丝杠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伸缩机构46例如也可以使用齿轮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两个滑动部111、112具有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某一方的滑动部具有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的结构。也可以各滑动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3个以上的推压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位于长孔140、141之间的部分做成延伸部150、将相对于长孔140、141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做成导引部15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EA板102只要至少具有延伸部150,也可以是不具有长孔140、141、导引部156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EA板102架设在伸缩机构46(伸缩可动部83)与壳体主体22(突出壁39)之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EA板102也可以被伸缩机构46悬臂支承。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延伸部150为1列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延伸部150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上设置多个。滑动部可以对应于延伸部150的数量而设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管12侧设置有EA块101(滑动部111、112等)、在壳体主体22侧设置有EA板102(延伸部150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管12侧设置EA板102,在壳体主体22侧设置EA块10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推压部200、201具有弯曲面(顶面200a、201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仅EA板102塑性变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滑动部111、112在延伸部150上滑动的过程中EA板102及EA块101的至少一方塑性变形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滑动部111、112一体地形成在固定板11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滑动部形成为螺栓形状,相对于固定板110之间夹着EA板102而从相反侧(下方)紧固到固定板110。在此情况下,也可以1根螺栓的轴部中的与延伸部150滑动的部分具有前侧推压部200及后侧推压部201。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在轴部350a具有前侧推压部200的螺栓350和在轴部351a具有后侧推压部201的螺栓351分别紧固到固定板110。轴部350a中的位于第1长孔140(或第2长孔141)内的部分作为前侧推压部200发挥功能。轴部351a中的位于第1长孔140(或第2长孔141)内的部分作为后侧推压部201发挥功能。轴部350a中的推压部200、20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圆以外。
螺栓350的头部350b相对于轴部350a被扩大。螺栓351的头部351b相对于轴部351b被扩大。在头部350b、351b中,外周部分的一部分相对于EA板102(延伸部150、导引部156)从下方重合。螺栓350的头部350b及螺栓351的头部351b作为限制EA板102(延伸部150)相对于滑动部111、11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件发挥功能。在图11的例子中,在头部350b、351b与EA板102之间设置有间隙S。因此,能够抑制通过轴部350a、351a捋过延伸部150而产生的变形痕(毛刺等)与头部350b、351b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由变形痕迹阻碍溃缩行程。
限制部件只要是限制延伸部150相对于滑动部111、11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结构即可。即,限制部件也可以借助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与延伸部150以外的部分抵接的EA罩300间接地限制延伸部150向上下方向的移动。限制部件也可以通过如有关变形例的头部350b、351b那样与延伸部150直接抵接,来直接限制延伸部150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限制部件既可以设置在壳体主体22,也可以设置在管12。
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向装置
2…方向盘
11…壳体
12…管(另一方的部件、一方的部件)
13…转向轴杆
15…载荷吸收机构
46…伸缩机构(一方的部件、另一方的部件)
81…伸缩马达单元(致动器)
82…伸缩连结部(进给机构、轴杆)
83…伸缩可动部(进给机构、螺母)
111…第1滑动部
112…第2滑动部
153…宽度宽部
156…导引部(第1导引部、第2导引部)
200…前侧推压部
200a…顶面(前侧接触部)
201…后侧推压部
201a…顶面(后侧接触部)
210…导引面(对置的面)
260…第1缩窄部(第1宽度窄部)
261…第2缩窄部(第2宽度窄部)
300…EA罩(限制部件)
350b…头部(限制部件)
351b…头部(限制部件)。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管,转向轴杆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管;
壳体,被车体支承,并且将前述管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承;
伸缩机构,使前述管相对于前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载荷吸收机构,将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之间连接;
前述伸缩机构具备:
致动器,与前述壳体连结;以及
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以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与前述卡合部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传递给前述管;
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
延伸部,设置在前述管及前述进给机构的某一方的部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滑动部,在前述管及前述伸缩机构的某另一方的部件中,相对于前述延伸部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在作用于前述管的向前方的载荷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边在前述延伸部中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滑动一边相对于前述一方的部件相对移动;
至少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具备:
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延伸部的前述侧面接触;以及
后侧推压部,在比前述前侧推压部靠后方,所述后侧推压部与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1距离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第2距离短,所述另一方的前述滑动部将前述延伸部在之间夹着而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面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后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后侧接触部、以及前述前侧推压部中的与前述延伸部接触的前侧接触部分别呈朝向前述延伸部凸的弯曲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一方的部件,设置有:
第1导引部,相对于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
第2导引部,相对于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前述延伸部相反侧,引导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1导引部对置的面、以及前述另一方的滑动部中的与前述第2导引部对置的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延伸部具备:
第1宽度窄部,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前述第1距离大且前述第2距离以下,并且前述前侧推压部与所述第1宽度窄部接触;
第2宽度窄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前述第1距离以下;以及
宽度宽部,位于前述第1宽度窄部的前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前述第2距离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进给机构具备:
轴杆,与前述致动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作为前述卡合部而具有阳螺纹;以及
螺母,与前述一方的部件连接,并且作为前述被卡合部而形成有与前述阳螺纹卡合的阴螺纹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限制前述延伸部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CN202180018188.0A 2020-03-27 2021-03-19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151514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8296 2020-03-27
JP2020058296 2020-03-27
PCT/JP2021/011451 WO2021193451A1 (ja) 2020-03-27 2021-03-19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1474A true CN115151474A (zh) 2022-10-04

Family

ID=77892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8188.0A Pending CN115151474A (zh) 2020-03-27 2021-03-19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2303B2 (zh)
JP (1) JPWO2021193451A1 (zh)
CN (1) CN115151474A (zh)
DE (1) DE112021001890T5 (zh)
WO (1) WO20211934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3449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12021001890T5 (de) * 2020-03-27 2023-02-0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DE102022104146A1 (de) * 2021-03-19 2022-09-2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601A (ja) * 2001-10-15 2003-04-23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コラプス構造
JP2005280655A (ja) * 2004-03-31 2005-10-13 Fuji Kiko Co Ltd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946100A (zh) * 2011-11-18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管柱装置
CN107571908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7792162A (zh) * 2016-08-31 2018-03-13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9562776A (zh) * 2016-08-01 2019-04-02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有限责任公司 低初始阻力转向柱碰撞设备
US20190283793A1 (en) * 2018-03-16 2019-09-1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10775149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10775148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5530B2 (ja) * 2002-05-29 2007-10-2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テレスコ構造
JP2006347243A (ja) 2005-06-13 2006-12-2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090123210A (ko) * 2008-05-27 2009-12-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장치
US8955881B2 (en) * 2011-05-13 2015-02-1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having rake spring
KR101382339B1 (ko) * 2011-11-21 2014-04-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 조향 장치 및 차량 조향 제어 시스템
JP5886805B2 (ja) * 2013-09-03 2016-03-16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616914B2 (en) * 2014-02-20 2017-04-1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e and adaptive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CN105984483B (zh) * 2015-02-16 2018-07-13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转向管柱被动溃缩的装置及防被动溃缩方法
JP6602155B2 (ja) * 2015-10-23 2019-11-0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WO2019016947A1 (ja) * 2017-07-21 2019-0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7213911A1 (de) 2017-08-10 2019-02-14 Thyssenkrupp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JP6941542B2 (ja) * 2017-11-17 2021-09-2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85918B2 (ja) 2017-12-18 2021-12-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72002A (ja) * 2018-03-28 2019-10-1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EP3798092B1 (en) * 2018-05-31 2023-07-26 BYD Company Limited Steering column and vehicle
JP7214426B2 (ja) 2018-10-11 2023-01-30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糖液の精製装置および精製方法
US10807630B2 (en) * 2018-11-29 2020-10-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having an energy absorption assembly
GB2579375B (en) * 2018-11-29 2022-11-09 Zf Automotive Uk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7213743B2 (ja) * 2019-04-23 2023-01-27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12021001890T5 (de) * 2020-03-27 2023-02-0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US11136059B1 (en) * 2020-04-06 2021-10-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Contactless absolute rake position sensor for power adjustable columns
DE102020208533A1 (de) * 2020-07-08 2022-01-13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B2612383A (en) * 2021-10-27 2023-05-03 Zf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 O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KR20230135232A (ko) * 2022-03-16 2023-09-25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칼럼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601A (ja) * 2001-10-15 2003-04-23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コラプス構造
JP2005280655A (ja) * 2004-03-31 2005-10-13 Fuji Kiko Co Ltd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946100A (zh) * 2011-11-18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管柱装置
CN107571908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9562776A (zh) * 2016-08-01 2019-04-02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有限责任公司 低初始阻力转向柱碰撞设备
CN107792162A (zh) * 2016-08-31 2018-03-13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US20190283793A1 (en) * 2018-03-16 2019-09-1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10775149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10775148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32303B2 (en) 2024-03-19
JPWO2021193451A1 (zh) 2021-09-30
US20230081714A1 (en) 2023-03-16
DE112021001890T5 (de) 2023-02-02
WO2021193451A1 (ja)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51474A (zh) 转向装置
US5511823A (en) Impact absorbing type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with a motorized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8186242B2 (en) Steering column system
CN102438878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WO2012060193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US11518427B2 (en) Steering device
US11613299B2 (en) Steering device
US10654514B2 (en) Steering device
EP1518775B1 (en)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device for vehicle
US10919561B2 (en) Steering device
WO2012049920A1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0100931A1 (ja) アウタコラ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125046B2 (en)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10300455A1 (en) Steering device
JP2010012980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20220396301A1 (en) Steering device
US20060082119A1 (en) Lock for tilting and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CN115210128A (zh) 转向装置
JP2022147187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40065844A (ko)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컬럼 장치
JP2008018820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715455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77267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115501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14549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