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5291B -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 Google Patents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5291B
CN115135291B CN202180015809.XA CN202180015809A CN115135291B CN 115135291 B CN115135291 B CN 115135291B CN 202180015809 A CN202180015809 A CN 202180015809A CN 115135291 B CN115135291 B CN 1151352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bsorbent polymer
absorbent
absorbent cor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58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35291A (zh
Inventor
千叶祥悟
木崎康泰
小林贤司
横堀一男
中泽知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35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35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Abstract

本制造方法是并行地进行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将由此而获得的第一吸收芯(3)与第二吸收芯(4)层叠来制造吸收体(1)的方法。第一吸收芯(3)的制造工序包括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连续供给工序,第二吸收芯(4)的制造工序包括一边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一边将连续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供给途中周期性地去除而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间隔供给到基材片的工序。将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回收,并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连续供给工序。

Description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一次性尿布和生理用卫生巾为代表的各种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吸收体。
背景技术
以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为代表的各种吸收性物品通常具有能够吸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吸收体通常包括纸浆等亲水性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在由这些材料形成的吸收体的制造中,通常伴有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散布工序。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散布工序大体分为连续散布和间隔散布。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2个片材之间间隔散布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来制造片状的吸收体的方法。在该文献中,通过将连续散布的颗粒的一部分利用排除机构向外部排除,由此使得颗粒间隔散布。在该文献中记载了颗粒通过来自高压空气喷射装置的高压空气流被排出。并且,排出到外部的颗粒被回收,再次供给到颗粒的散布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2015/352824A1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并行地进行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将由此而获得的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层叠而制造吸收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连续供给工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通过一边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一边将连续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在供给途中周期性地去除而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间隔供给到基材片的工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上述连续供给工序。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其是将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具有向第一吸收芯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具有向第二吸收芯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具有回收周期性地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机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具有将被上述回收机构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上述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的再供给机构。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其为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吸收芯沿着纵向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部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至少一部分由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同质的吸水性聚合物构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小。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体的一例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I-I线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3中,图3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包芯片与第二芯的接合部的图案的一例的图,图3的(b)是说明第二吸收芯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区域与第一吸收芯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中能够使用的制造装置的整体概略图。
图5是说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工序和向第一芯制造工序的输送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散布机构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包芯片中的粘接剂的涂布图案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芯制造部,在散布机构的下方2个基材片彼此刚要重叠前的样子的平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芯制造部间隔地将吸水性聚合物散布到基材片的散布图案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聚合物粒径与加压下保水量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测量聚合物的加压下保水量的测量装置的概略结构截面图。
图12是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中能够使用的另一制造装置的整体概略图(与图4对应的图)。
图13是说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工序和向第一芯制造工序的输送工序的图(与图5对应的图)。
图14是表示散布机构的另一构成例的图(是与图6对应的图)。
图15中,图15的(a)是表示检查在抽吸开启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非散布宽度的检查结果的图,图15的(b)是表示检查在抽吸关闭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非散布宽度的检查结果的图。
图16是说明制造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模块图。
图17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中能够使用的又一制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因为将使用排除机构排除到外部的颗粒回收进行再供给,所以成品率变得良好。但是,存在由于将颗粒向外部排除时对该颗粒施加外力,而颗粒被粉碎并微粒化的情况。当将微粒化了的颗粒进行再供给时,由于被再供给的颗粒再次被排除而反复施加外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颗粒的微粒化,平均粒径逐渐变小。粒径变小存在导致液体的保持力或吸收容量等吸收性能降低的情况。再供给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了的颗粒,会成为妨碍稳定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的一个原因。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一边使颗粒自由下落一边进行间隔散布。因此,在排除颗粒时如果使用高压空气流,则自由下落的颗粒的下落状态会被该高压空气流扰乱,而存在妨碍稳定地供给颗粒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涉及在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中,将所排除、回收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可靠地消耗,抑制微粒化的进行。
另外,本发明涉及在含有粉体的物品的制造过程中,将连续下落的粉体周期性地可靠地排除,并且稳定地进行该粉体的连续下落。
以下,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附图基本上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存在与现实不同的情况。
在图1和图2中表示了作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制造目标物的吸收体的一例即吸收体1。在图4中表示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即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和在制造方法的实施中能够使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制造装置10的概略。吸收体1为在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X和与其正交的横向Y的吸收性物品(未图示)中,用于吸收保持尿、粪便、经血、汗等体液的部件。吸收体1具有含有吸水性材料的吸收芯2、和覆盖该吸收芯2的外表面的液体透过性的包芯片5。
吸收体1和构成吸收体1的吸收芯2如图1所示,形成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两者的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两者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与横向Y一致。另外,纵向X与吸收体1的制造时的输送方向(以下也称为“MD”。Machine Direction的缩写。)一致,横向Y与和MD正交的输送正交方向(以下也称为“CD”。Cross Machine Direction的缩写。)一致。
吸收芯2具有至少以吸水性聚合物和纤维材料为形成材料的第一吸收芯3、和与该第一吸收芯3的肌肤相对面3a或非肌肤相对面3b接触且厚度比该第一吸收芯3薄的第二吸收芯4。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为吸收体或其构成部件(例如第一吸收芯3、第二吸收芯4)中的、在使用时(组装了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朝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即相对靠近使用者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为吸收体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使用时朝向与肌侧相反侧的面、即相地距使用者的肌肤较远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吸收芯4与第一吸收芯3的非肌肤相对面3b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芯3配置在比第二吸收芯4更靠近使用者肌肤的一侧,因此,第一吸收芯3比第二吸收芯4先与吸收体1要吸收的体液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芯片5为1个片。包芯片5包覆吸收芯2的肌肤相对面(第一吸收芯3的肌肤相对面3a、第二吸收芯4的肌肤相对面4a)的整个区域,并且从吸收芯2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其延伸部被卷到吸收芯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覆盖吸收芯2的非肌肤相对面(第二吸收芯4的非肌肤相对面4b)的整个区域。
如图2所示,在吸收芯2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横向Y的中央部,形成有包芯片5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部(上述延伸部的前端部)彼此重叠的重复部。作为包芯片5,能够使用液体透过性的片,例如可以列举纸、无纺布等。包芯片5与第二吸收芯4不隔着第一吸收芯3而直接通过接合部6接合。
第一吸收芯3配置在包芯片5与第二吸收芯之间。第一吸收芯3与第二吸收芯4相比,纵向X的长度和横向Y的长度之中的至少一方较短,在第二吸收芯4中的第一吸收芯3的配置面(图示的方式中为肌肤相对面4a)的周缘部,存在没有配置第一吸收芯3而露出第二吸收芯4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吸收芯3与第二吸收芯4相比,纵向X的长度和横向Y的长度双方较短,第一吸收芯3的周缘(轮廓线)的整体位于比第二吸收芯4的周缘(轮廓线)靠内侧。因此,第二吸收芯4的肌肤相对面4a(第一吸收芯3的配置面)的周缘部(第一吸收芯3的非配置部)被包芯片5覆盖,处于能够与包芯片5接触的状态。
第一吸收芯3如图1所示,横向Y的长度(宽度)在纵向X的全长上不是一定的,纵向X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比为横向Y的长度较长的宽幅。吸收体1通常在吸收性物品中,以第一吸收芯3的纵向X的两端部之中,该相对宽幅的纵向端部位于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者的腹侧(前侧)的方式配置。
第一吸收芯3如图2所示,含有吸水性聚合物和纤维材料3F。作为纤维材料3F优选吸水性纤维。作为吸水性纤维,例如可以列举针叶木浆或阔叶木浆等的木浆,棉浆、麻浆等非木浆等天然纤维;阳离子化浆、丝光浆等改性纸浆(以上纤维素类纤维);亲水性合成纤维等,能够将它们中的1种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第一吸收芯3典型的是作为纤维材料3F含有纤维素类纤维。第一吸收芯3作为吸水性聚合物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在以下说明的被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
根据后述的制造方法可知,第一吸收芯3中包含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至少一部分由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同质(同种物质)的吸水性聚合物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吸收芯3所含有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通常可以使用颗粒状的吸水性聚合物,也可以使用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状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球状、块状、枕状、不规则形状。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典型的是以丙烯酸或者丙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者共聚物为主体。
第一吸收芯3沿着纵向X具有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存在比率比周围低的部位。该部位如图1和图2所示,也包括该第一吸收芯3的芯形成材料在第一吸收芯3的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不存在的方式。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部位称为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在图示的方式中,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以将第一吸收芯3(吸收体1)在横向Y上二等分且在纵向X上延伸的假想直线(未图示)为基准对称地形成,在该假想直线的两侧形成有一对。该一对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分别在俯视时形成在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是长方形形状)。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作为吸收体1的吸收对象即体液的流路发挥功能,促进体液在面方向上的扩散,是能够有助于吸收体1的吸收性能的有效利用的结构。
另外,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也作为第一吸收芯3受到体压等外力而产生弯曲等变形时的变形引导部(可挠轴)发挥功能,减少具有吸收体1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的不舒适感,是能够提高穿着感和合身性的结构。
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由于是承担这样的作用的结构,因此优选配置在第一吸收芯3中体液容易集中(容易最初接受体液)且容易承受体压等外力的部位。从该观点考虑,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优选配置于在组装有吸收体1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与穿着者的胯裆部对应的部位,具体而言,至少配置在第一吸收芯3的纵向X的中央部。
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为在第一吸收芯3的制造时的包含纤维材料3F和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芯形成材料的积纤工序中,有意图地阻碍该芯形成材料的积纤而形成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中,包芯片5与第二吸收芯4(更具体而言后述的基材片4S)被接合。基于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吸收芯3的保形性提高,在体液的吸收前后第一吸收芯3的形状不容易崩塌,因此能够实现吸收体1的吸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吸收芯4如图2所示,包括相对的2个基材片4S、和配置在该2个基材片4S之间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该2个基材片4S彼此通过粘接剂互相接合。第二吸收芯4中使用的粘接剂如后文所述,按规定的图案涂布在2个基材片4S各自的相对的面(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配置面)。作为在第二吸收芯4中使用的粘接剂,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在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彼此的接合中所使用的粘接剂,例如能够使用热熔粘接剂。
作为基材片4S,只要是能够固定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片状物,既可以是液体透过性,也可以是液体不透过性。作为基材片4S,例如除了无纺布、机织布、针织物、纸等纤维构造体之外,还可以列举树脂膜、发泡体、网等,能够将它们的1种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层叠使用。
基材片4S典型的是包含无纺布而构成。作为构成基材片4S的无纺布,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利用各种制法得到的无纺布,例如热风无纺布、热轧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也可以是被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构成的亲水性无纺布。
另外,2个基材片4S彼此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后者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方式,例如2个基材片4S之中,吸收性物品的相对地靠近穿着者的肌肤的(本实施方式中靠近第一吸收芯3的)基材片具有液体透过性,距穿着者的肌肤(第一吸收芯3)较远的基材片具有液体不透过性。从吸收体的薄型化和实用上充分的强度的平衡等的观点考虑,1个基材片4S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7g/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2以下,更优选为40g/m2以下。
在第一吸收芯3和第二吸收芯4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分布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在该芯的整体中均匀地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于该芯的一部分,从液体吸收性、柔软性等各项性能的提高的观点考虑,优选前者。
包芯片5和第二吸收芯4如图3的(a)所示,不隔着第一吸收芯3而直接通过接合部6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同种吸水性聚合物,作为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可以使用其平均粒径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平均粒径小的吸水性聚合物。在本说明书中,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是指中值粒径。中值粒径例如利用激光衍射式的干式粒度分布测量装置测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吸收芯4中包含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存在区域的长度L2如图3的(b)所示,比第一吸收芯3的纵向X的长度L1大。因此,即使粒径小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与第一吸收芯3分离,也能够被第二吸收芯4接住,能够防止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从吸收芯2脱落,故而优选。
另外,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存在区域的长度L2比第一吸收芯3的在纵向X的长度L1大,由此从第一吸收芯3泄漏的体液能够由第二吸收芯4可靠地吸收,故而优选。
吸收体1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使用。在此所说的“吸收性物品”中广泛地包括用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体液(尿、软便、经血、汗等)的物品,例如可以包括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生理用短裤、失禁垫等。
吸收性物品典型的是包括吸收体;配置在比该吸收体靠近穿着者肌肤的一侧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和配置在比该吸收体距穿着者肌肤的一侧较远的液体难透过性或不透过性的背面片而构成。
接着,关于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以上述的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4是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中能够使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制造装置10的整体概略图。制造装置10包括:制造第一吸收芯3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部(以下记作“第一芯制造部”)20;接收由第一芯制造部20所制造的第一吸收芯3并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部30;制造第二吸收芯4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部(以下记作“第二芯制造部”)40;和接收由第二芯制造部40制造的第二吸收芯4并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部50而构成。
此外,以下,将包芯片5(吸收体1)的输送方向(流动方向)也称为MD1,将基材片4S(4S1、4S2)的输送方向(流动方向)也称为MD2、MD3,将第二吸收芯4的输送方向(流动方向)也称为MD4。
在使用制造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由第一芯制造部20进行,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由第二芯制造部40进行。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和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并行地进行,将由此而获得的第一吸收芯3和第二吸收芯4层叠。
第一芯制造部20包括:在外周面21S按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聚集用凹部(未图示)的积纤鼓21;和使芯形成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纤维材料3F和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伴随着空气流连续供给到积纤鼓21的外周面的管道22。
管道22的在其内部流通的空气流的未图示的上游侧端连接于导入装置60,下游侧端覆盖积纤鼓21的外周面21S的一部分。
导入装置60包括:将以纤维材料3F为主体的原料片解纤,并将纤维材料3F供给到管道22内的纤维供给部61;和实施将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连续供给到管道22的内部的工序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62。
积纤鼓21包括:由金属制的刚体形成的圆筒状的鼓主体210;和在该鼓主体210的外周部重叠地配置的、形成积纤鼓21的外周面21S的外周部件211而构成。
外周部件211构成为,接收来自电动机等发动机的动力,以水平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向图4中的箭头R1方向被旋转驱动,鼓主体210被固定而不旋转。鼓主体210的内部在其周向上被分隔为多个空间A、B、C。另外,在鼓主体210连接有将其内部减压的减压机构(未图示),通过该减压机构的驱动,能够将空间A至C维持为负压。
积纤鼓21中,其外周部被管道22覆盖的空间A通过从内部侧的抽吸而形成为能够进行芯形成材料的积纤的积纤区。通过将空间A维持为负压的状态,当使外周部件211向箭头R1方向旋转时,形成于外周部件211的聚集用凹部(未图示)在空间A上通过的期间,空间A内的负压作用于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部,进行通过形成于该底部的大量抽吸孔的空气的抽吸。利用通过该抽吸孔的抽吸,在管道22内输送来的芯形成材料被导向该聚集用凹部并在其底部上积纤,形成作为其积纤物的第一吸收芯3。
另一方面,通常积纤鼓21的空间B被设定为比空间A弱的负压或者零压力(大气压),另外,因为空间C是包括该聚集用凹部内的积纤物的转印位置及其前后的区域,所以被设定为零压力或者正压。上述聚集用凹部具有与要对制造的第一吸收芯3赋予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因为作为第一芯制造部20的制造目标物的第一吸收芯3具有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所以上述聚集用凹部的底部中的与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对应的部位,与周边部相比向积纤鼓21的径向外侧突出,由此,阻碍芯形成材料在该部位积纤。
在上述聚集用凹部所形成的第一吸收芯3通过外周部件211的旋转被向积纤鼓21的下部输送,利用来自空气喷出装置23的空气的喷出从该聚集用凹部脱模,向第一输送部30移动。
如图5所示,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62包括:对管道22连续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第一供给罐63;和储藏向第一供给罐63供给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第一储藏罐64。第一供给罐63为密闭的容器,与管道22的一部分连通,构成为能够对管道22内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第一供给罐63也作为储藏被回收并将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中转罐发挥功能。
储藏在第一储藏罐64内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通过螺旋给料机等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机构65向第一供给罐63供给。
返回图4,第一输送部30具有能够将输送面上的被输送物一边抽吸一边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31,该输送机构31构成为包括:在图4中的箭头R2方向上旋转的环状的输送带32;和设置在该输送带32的旋转轨道内的作为抽吸机构的抽吸箱33。
输送带32是形成被输送物的输送面的部件,具有透气性。输送带32例如由具有大量的抽吸孔(未图示)的网带形成。
抽吸箱33隔着输送带32设置在与空气喷出装置23相对的位置,形成为能够抽吸从空气喷出装置23吹出的空气。
在输送带32上,在第一吸收芯3从上述聚集用凹部脱模而被配置在输送带32上之前,预先供给有包芯片5。从上述聚集用凹部脱模的第一吸收芯3在配置于包芯片5上的状态下,被输送向第二输送部50。
另外,第一输送部30具有将配置在包芯片5上的第一吸收芯3向包芯片5侧按压的按压辊36。第一吸收芯3在被供给到第二输送部50之前(与第二吸收芯4重叠前),被按压辊36在厚度方向上压缩。
在制造装置10中,从长条的包芯片5被卷绕成卷状而成的坯料卷5R连续地卷出包芯片5,并供给到第一输送部30的输送带32上时,在向该输送带32的供给途中,在包芯片5的在输送带32上配置第一吸收芯3的面(上表面),利用涂布机构34、35涂布粘接剂34A、35A(参照图7)(粘接剂涂布工序)。
上述粘接剂涂布工序为在一个方向上被输送的包芯片5上配置第一吸收芯3之前(第一芯配置工序的实施之前),在包芯片5的第一吸收芯3的配置面(上表面)涂布粘接剂34A、35A的工序。具体而言,在上述粘接剂涂布工序中,如图4所示,在包芯片5的一个面(在输送带32上的上表面)的CD的两侧部5B、5B,通过涂布机构34连续地涂布粘接剂34A,另外,在该一个面的CD的中央部5A,通过涂布机构35连续地涂布粘接剂35A。
在本实施方式中,涂布机构34配置在比涂布机构35靠MD1的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粘接剂34A比粘接剂35A先涂布在包芯片5。包芯片5的CD的中央部5A是配置由第一芯制造部20制造的第一吸收芯3的部分,两侧部5B、5B分别是向第一吸收芯3侧被折回而重叠于第一吸收芯3的部分(参照图7)。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粘接剂涂布工序中,在包芯片5的第一吸收芯3的配置面(上表面)中的CD的中央部5A与两侧部5B、5B,使粘接剂34A、35A的涂布图案不同。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粘接剂34A在两侧部5B、5B中涂布为在俯视时在MD1(包芯片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线状,粘接剂35A在中央部5A中涂布为在俯视时在MD1上延伸的螺旋状。
在涂布了粘接剂34A、35A后的包芯片5的一个面中,在两侧部5B、5B各自上,俯视时连续线状的粘接剂34A的涂布部在CD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图7中为4个),在中央部5A中,俯视时螺旋状的粘接剂35A的涂布部在CD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图7中为5个)。包芯片5中的粘接剂34A涂布为连续线状的部分是粘接剂34A所谓的“整面涂布”的部分,在该部分的整个区域中附着有粘接剂34A。
另一方面,包芯片5中的粘接剂35A涂布为螺旋状的部分中,粘接剂35A以描绘螺旋的方式在MD1上延伸,粘接剂35A的附着部与非附着部在CD上交替地存在。此外,粘接剂34A、35A的涂布图案不限于图示的图案,能够任意地设定。
如图4所示,由第二芯制造部40实施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吸水性聚合物散布工序,其向在一方向上输送的长条片的基材片4S的一个面赋予粘接剂后,一边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一边将连续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供给途中周期性地去除,由此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间隔供给到基材片4S而使其散布并附着在该基材片4S;和在基材片4S的一个面重叠另外的长条的基材片而得到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的工序。在该“另外的长条的基材片”也可以散布吸水性聚合物。
进一步进行说明,在第二芯制造部40中,在构成第二吸收芯4的2个基材片4S分别利用涂布机构41、42涂布粘接剂41A、42A(参照图8)后,在两个片中的至少一方的粘接剂涂布面利用散布机构43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此之后,将两个片4S彼此以各自的粘接剂涂布面为内侧进行重叠,制造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
此外,在图4中,将2个基材片4S中的一方(与第一吸收芯3接触的基材片)作为4S1,将另一方作为4S2。即,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向相同方向上被连续输送的2个长条片的基材片4S1、4S2之间,间隔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工序。
更具体而言,在第二芯制造部40中,从长条的基材片4S1被卷绕成卷状而成的坯料卷4R1连续地卷出基材片4S1,在基材片4S1的一个面(与另一个基材片4S2的相对面)利用涂布机构41涂布粘接剂41A。另外,与此并行地,从长条的基材片4S2被卷绕成卷状而成的坯料卷4R2连续地卷出基材片4S2,并在基材片4S2的一个面(与另一个基材片4S1的相对面)利用涂布机构42涂布粘接剂42A。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涂布在与第一吸收芯3接触的基材片4S1的粘接剂41A被涂布为在俯视时在基材片4S1的输送方向(长度方向)MD2上延伸的螺旋状,涂布在直接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基材片4S2的粘接剂42A被涂布(所谓的整面涂布)在基材片4S2的一个面的几乎整个区域。在涂布了粘接剂41A后的基材片4S1的一个面,在俯视时螺旋状的粘接剂41A的涂布部在CD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图8中为8个),在该一个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呈螺旋状地涂布粘接剂41A。此外,粘接剂41A、42A的涂布图案不限于图示的图案,能够任意地设定。
散布机构43如图4和图6所示,配置在从作为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散布对象的基材片4S向上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从散布机构43散布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由于自重而下落,附着于在散布机构43的下方进行输送中的基材片4S(4S2)的一个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片4S1、4S2之中的一方散布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但也可以在基材片4S1、4S2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
散布机构43只要是能够在输送中的基材片4S的规定位置以良好精度散布规定量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颗粒的散布机构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散布机构43具有:在内部能够储藏为粉粒体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并且具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排出口431a的料斗431;和位于料斗431的下方并且将从排出口431a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输送至散布位置进行散布的输送机构432。
输送机构432具有:接收从排出口431a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接收机构433;和使接收机构433振动的振动发生机构434,利用振动发生机构434使接收机构433振动,从而能够将接收机构433上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输送至散布位置。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向料斗431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162。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162具有:向料斗431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第二供给罐163;储藏向第二供给罐163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第二储藏罐164;和将第二储藏罐164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二供给罐163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机构165。
第二供给罐163为密闭的容器,其底部和料斗431由输送路径166连通。第二供给罐163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经由输送路径166向料斗431供给。
在输送路径166中配置有调整阀169,其作为通过调整路径内的横截面积而调整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料斗431的供给量的调整机构。作为调整阀169,可以使用通过手动操作开闭阀体的蝶形阀或通过电子控制对阀体进行开闭控制的电磁阀的任意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电磁阀。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机构165具有:设置在第二供给罐163的真空输送装置167;和连接真空输送装置167与第二储藏罐164的供给线路168。供给线路168的一端连接于真空输送装置167的抽吸侧,其另一端与第二储藏罐164连接。储藏在第二储藏罐164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为未使用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
基于这样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机构165,当真空输送装置167进行工作时,第二储藏罐164的未使用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伴随着气流经由输送路径166被供给向第二供给罐163,在第二供给罐163内与已有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搅拌混合。
第二芯制造部40中,如图4所示,将经由基于散布机构43进行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散布工序而获得的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导入轧辊44、45之间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后,在该第二吸收芯4的一个面(与第一吸收芯3的相对面)利用涂布机构46涂布粘接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涂布为在俯视时在第二吸收芯4的输送方向(长度方向)MD4上延伸的螺旋状。在涂布了粘接剂后的第二吸收芯4的一个面,俯视时为螺旋状的粘接剂的涂布部在CD上排列配置有多个(例如5个)。此外,粘接剂的涂布图案不限于上述的图案,能够任意地设定。这样在一个面涂布有粘接剂的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向第二输送部50输送,与第一吸收芯3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芯制造部40中进行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工序中,如图9所示,在基材片4S2的一个面以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在该基材片4S2的输送方向MD3上间隔配置的方式,间隔地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通过这样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间隔散布,在基材片4S2的一个面中,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附着区域4M与非附着区域4N在输送方向MD3(基材片4S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像这样在基材片4S(4S2)间隔地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理由是,为了顺利地进行在该散布工序后实施的第二吸收芯4(吸收体1)的切断。即,作为得到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之后的工序,可能存在1)将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保持原样向第二输送部50输送,并且经由利用后述的折回机构56进行的包芯片5的折回工序得到长条的吸收体1,将该长条的吸收体1切断为规定的产品单位长度的工序,或者2)在第二芯制造部40中,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在轧辊44、45间通过后并且涂布了粘接剂后,将该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切断为规定的产品单位长度而得到单片的第二吸收芯4,将该单片的第二吸收芯4向第二输送部50输送的工序,在该情况下,由于通常吸水性聚合物非常硬,在上述1)或者2)中的第二吸收芯4(吸收体1)的切断位置如果存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则可能产生切断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第二吸收芯4(吸收体1)的切断不良防患于未然,不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散布在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中的切断预定位置。即,在上述1)或者2)中切断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时,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进行切断。因此,将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切断而获得的第二吸收芯4,沿着纵向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部位。该部位位于第二吸收芯的纵向的前后端区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不切断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而保持原样向第二输送部50输送,采用了上述1)。
对于基材片4S间隔地散布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方法,采用了使来自散布机构43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散布本身是连续的,而适当地阻断从散布机构43向基材片4S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流动的方法。
在该间隔地散布的工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芯制造部40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工序中,将从配置在与基材片4S(4S2)隔开间隔的位置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散布机构43向基材片4S(4S2)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周期性地去除,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间隔地散布。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芯制造部40如图4和图6所示,在散布机构43与在其下方输送的基材片4S(4S2)之间,具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机构47。
回收机构47是将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被周期性地去除而没有供给到基材片4S(4S2)之间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回收,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连续供给工序的机构。关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和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连续供给工序中的工序后述。此外,将被回收而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在以下记作“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
第二输送部50具有能够将输送面上的被输送物一边抽吸一边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51。第二输送部50的输送机构51包括在规定的旋转轨道上在图4中的箭头R3方向上移动的透气性的输送带52、和作为设置在该旋转轨道内的抽吸机构的抽吸箱53、54而构成。输送带52形成被输送物的输送面,被输送物(包芯片5、第一吸收芯3和第二吸收芯4的层叠物)被载置在输送带52的上表面。输送带52例如由具有大量的抽吸孔(未图示)的网带形成。当使抽吸箱53、54工作时,输送带52(输送面)上的被输送物经由抽吸孔(未图示)被抽吸。
另外,第二输送部50如图4所示,具有在由第二芯制造部40制造的第二吸收芯4供给到第一吸收芯3上后,从第二吸收芯4侧(上表面侧)按压第一吸收芯3与第二吸收芯4的层叠物的按压辊55。按压辊55在包芯片5的输送线路中的第二吸收芯4的汇合地点或者其附近,隔着输送中的包芯片5(第一吸收芯3)配置在与抽吸箱53的相反侧。
另外,第二输送部50如图4所示,在比按压辊55靠MD的下游侧具有包芯片5的折回机构(折回单元)56。折回机构56设置在输送带52的旋转轨道的一部分,与抽吸箱54的设置部位对应地配置。折回机构56具有用于将从输送中的包芯片5的两侧部5B、5B、即从载置在包芯片5上的吸收芯2(第一吸收芯3与第二吸收芯4的层叠物)的沿着MD的两侧缘的延伸部,向该吸收芯2侧折返的公知的折回机构。
由第一芯制造部20制造的多个第一吸收芯3,通过第一输送部30在MD1上间隔地配置于在一个方向(由符号MD1表示的方向)上输送中的长条的包芯片5的上表面的中央部5A。在包芯片5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通过涂布机构34、35预先涂布有粘接剂34A、35A,所配置的第一吸收芯3粘接于包芯片5的上表面。
粘接有第一吸收芯3的包芯片5通过设置在第一输送部30的按压辊36向包芯片5侧被按压,从而将第一吸收芯3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向第二输送部50输送。
输送到第二输送部50的具有第一吸收芯3的包芯片5,与通过涂布机构46预先涂布了粘接剂的第二吸收芯4在汇合位置P1重叠,包芯片5与第二吸收芯4被接合而一体化。
在第二输送部50中,像这样在配置于长条的包芯片5的CD的中央部5A的第一吸收芯3上接合了长条的第二吸收芯4后,通过折回机构56将包芯片5的CD的两侧部5B、5B以翻折(卷起)到第二吸收芯4的方式,折回到中央部5A侧(第二吸收芯4侧),由此得到长条的吸收体1。
如以上所述获得的长条的吸收体1,之后,利用未图示的切断机构切断为规定的产品单位长度,制造如图1所示的吸收体1。如上所述,在长条的吸收体1的切断预定位置,通过构成第二吸收芯4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间隔散布而存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通过在该非附着区域4N切断长条的吸收体1,不容易产生切断不良,能够顺利地进行切断为产品单位长度的作业。
关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工序、和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连续供给工序输送的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回收机构47具有:回收箱472,其具有供从散布机构43连续下落的粉体即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通过的开口部471;和挡板473,其成为将开口部471周期性地关闭的关闭机构。
另外,制造装置10除了回收机构以外,还具有将堆积在回收箱472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的第一供给罐63输送并供给的再供给机构474。
回收箱472为中空形状,配置在包括从散布机构43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下落位置的范围中。在回收箱472的底部472a,在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下落位置形成有开口部471。在开口部471的上方,配置有将从散布机构43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回收箱472内引导的成为引导路径的管道477。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经由管道477向回收箱472导入,通过开口部471被连续地供给到位于开口部471的下方的成为长条片的基材片4S1与基材片4S2之间。
挡板473配置在回收箱472的内部。挡板473构成为能够在使开口部471为开放状态的位置与使开口部471为关闭状态的位置滑动移动。挡板473平时占据使开口部471为开放状态的位置,在成为遮挡开口部471的时刻时,被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移动而将开口部471关闭。所谓遮挡开口部471的时刻是指,在基材片4S2的一个面形成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参照图9)的时刻。挡板473在过了遮挡开口部471的时刻时,通过驱动机构向使开口部471为开放状态的位置返回,并保持该位置直至成为下一个遮挡时刻。
回收箱472以相对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下落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中,以作为一个端部的右方端部472b位于比作为另一个端部的左侧端部472c靠下方的方式配置。端部472b构成堆积部。因此,当开口部471由挡板473关闭时,从开口部471的下落被挡板473阻止了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挡板473上或其周边被挡住,向端部472b侧滑落而堆积。端部472b以随着向倾斜方向去而前端变细的方式形成,容易将在底部472a滑落而堆积在端部472b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聚集在前端变细部。
而如果将由回收箱472回收而堆积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二供给罐163再供给,由于从料斗431下落被用于第二吸收芯4的制造,因此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成品率变得良好。但是,当将颗粒形式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外部排除时,由于对该颗粒施加外力而存在颗粒被粉碎、微粒化的情况。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使用挡板473阻断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基材片之间的供给的情况下,由于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与进行开闭移动的挡板473进行碰撞,而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被粉碎变得微粒化的倾向。例如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为球形的情况下,球形的该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被粉碎,而成为非球形的形状。
当将微粒化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料斗431再供给时,与挡板473碰撞的机会增加,微粒化被促进,平均粒径逐渐变小。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粒径变小存在导致体液的保持力等吸收性能降低的情况。将这样的吸收性能降低的颗粒再供给,成为对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的稳定制造造成障碍的一个原因。
图10是表示测量聚合物颗粒的粒径与在加压下的保水量(以下记作“加压下保水量”)的关系的测量结果的图。在图10中,横轴表示粒径的大小,纵轴表示加压下保水量的高低。关于测量,制作平均粒径为100μm、300μm、500μm的吸水性聚合物22P,并且用图11所示的测量装置测量了加压下保水量。
参照图11说明实施加压下保水量的测量法的测量装置。
如图11的(1)所示,准备在垂直地竖立的圆筒211A(内径30mm)的下端开口部212粘贴有网213(250目)的圆柱210A。在其中以形成均匀的厚度的方式放入吸水性聚合物22P(颗粒)0.500g。接着,将比外径30mm稍小的重物221(施加2.0kPa的压力的重物)载置在吸水性聚合物22P上。
在100mL的烧杯230中注入室温(20±5℃)的生理盐水231(0.9质量%氯化钠水)100mL。并且以网213不接触烧杯230的底的方式,将圆柱210A浸渍在生理盐水231中,在该状态下放置1小时。
然后,从烧杯230取出圆柱210A,如图11的(2)所示在重物221载置于吸水性聚合物22P上的状态下控水15分钟。该试验气氛的温度为室温(20±5℃)。
并且,根据下式(1)计算出加压下保水量。
根据图10,作为测量结果的趋势,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径越小(变细小),则加压下保水量越低,因此有可能引起吸收体的吸收性能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回收到回收箱472中而堆积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通过再供给机构474不是向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第二供给罐163),而是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第一供给罐63)进行回收、输送。
再供给机构474如图5所示,具有设置在第一供给罐63的真空输送装置475、和连接真空输送装置475与回收箱472的回收路径476。回收路径476的一端476a与真空输送装置475的抽吸侧连接,其另一端476b与回收箱472的端部472b连接。
在这样的再供给机构474中,当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时,堆积在回收箱472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伴随着气流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被供给向第一供给罐63。其结果是,在第一供给罐63内,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被空气流搅拌而混合。
即,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向第一供给罐63,从第一储藏罐64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并且供给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回收、输送来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由此,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混合物从第一供给罐63被连续供给向管道22。
像这样,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在第二制造工序中一旦被使用而回收的有可能微粒化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不返回第二制造工序,而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返回第一制造工序,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混合用于第一吸收芯3的制造。
因此,在吸收体1的制造工序(第二吸收芯4的制造工序)中,被排除、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颗粒被可靠地消耗,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微粒化的进行,并且也能够降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成品率。另外,因为能够抑制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微粒化的进行,所以能够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因为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向被连续输送的2个长条片的基材片4S1、4S2之间,间隔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工序,所以在基材片的输送方向CD上形成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因此,能够在非附着区域4N切断第二吸收芯4(吸收体1),所以能够将切断不良防患于未然。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回收、输送来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被供给向从第一储藏罐64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第一供给罐63,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混合而从第一供给罐63连续供给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因此,在第一吸收芯3中由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良好地混合,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吸收芯3的性能降低。因此,能够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为球形的情况下,第一供给罐63所供给的吸水性聚合物由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粉碎的非球形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混合物形成。因此,第一吸收芯3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粉碎的非球形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换言之,第一吸收芯3内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含有粉碎的非球形的吸水性聚合物。
如果相对于从第一储藏罐64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量,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输送并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比率过大时,由于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中所含的微粉的影响,第一吸收芯3中的吸水性能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单体的情况下相比有可能降低。
因此,当考虑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吸收性能、粒径等时,向第一供给罐63供给的、相对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量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量为1/3以下,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6以下。
像这样,通过将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量限定为至少1/3以下,能够抑制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中所含的微粉的影响,能够抑制第一吸收芯3的吸水性能的降低。
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与第一供给罐63内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比例的调整,通过调整从第一储藏罐64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供给量、和从回收箱472通过再供给机构474输送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供给量而能够实现。例如,在从第一储藏罐64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63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供给量设为定量供给的情况下,通过对真空输送装置475的驱动时间进行增减控制,能够调整基于再供给机构474进行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输送量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第一供给罐63内被混合而用于第一吸收芯3的制造的观点考虑,使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由同种物质构成。具体而言,作为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使用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同种物质的吸水性聚合物。
通过像这样使用由同种物质形成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能够抑制第一吸收芯3的性能降低。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在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连续下落并从开口部471间隔地下落时,因为利用挡板473在下落途中周期性地将开口部471关闭,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间隔下落。因此,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附着区域4N在基材片的输送方向CD上能够更可靠地形成,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切断不良。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将回收的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伴随着气流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连续供给工序输送,因此与螺杆传输机等施加机械力的输送方法相比,对吸水性聚合物施加的外力较小,能够防止在输送中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微粒化,能够抑制第一吸收芯3的性能降低。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均与纤维材料3F混合用于第一吸收芯3的制造。因此,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不进行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去除。其结果是,由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中含有的微粉不被去除、回收而可靠地被消耗,因此能够抑制进一步的微粒化,能够更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4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至图14所示,制造装置10中,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机构47具有积蓄部48。
积蓄部48是用于将在回收箱472中堆积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回收并积蓄的部件。如图13和图14所示,积蓄部48具有积蓄罐481、和连接积蓄罐481与回收箱472的由配管构成的回收路径482。积蓄罐481具有能够将储藏在回收箱472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充分地储藏的容积。
在积蓄罐481的上端部481a,以经由密封部件与积蓄罐481内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回收路径482的一端482a。回收路径482的另一端482b以经由密封部件与回收箱472内连通的方式连接于在回收箱472内堆积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端部472b。
在积蓄罐481的底部481b,作为能够将储藏在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输送路径择一地选择的阀设置有转换阀483。作为转换阀483,能够使用通过手动操作开闭阀体的蝶形阀、或通过电子控制对阀体进行开闭控制的电磁阀。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电磁阀。
转换阀483是在选择将储藏在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供到输送工序或是向积蓄罐481外排出时进行动作的阀。因此,对于转换阀483使用了三通阀。转换阀483在导入侧形成有1个口,在排出侧形成有2个口。在转换阀483的一个排出侧的口,连接有与未图示的排出容器连接的排出路径484,在另一个排出侧的口连接有回收路径476。转换阀483平时以将积蓄罐481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回收路径476引导的方式设定阀的位置。
积蓄罐481具有检测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状态的传感器。传感器为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上部481c的传感器(上部传感器)111、设置在积蓄罐481的最上部附近的传感器113、和设置在积蓄罐的下部481d的传感器(下部传感器)112。在此所说的最上部附近是指,从积蓄罐481的上端部481a至回收箱472的范围。更详细而言,是从上端部481a至回收箱472之间,包括回收路径482。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13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上端部481a。
传感器111是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达到预定储藏量的传感器。传感器113是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达到储藏极限量的传感器。传感器112是用于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量是否达到储藏最低量的传感器。
另外,在从回收箱472至积蓄部48的输送路径中设置有传感器115。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位于从回收箱472的端部472b至开闭阀496之间的回收路径482上。传感器115是检测在回收路径482之中有无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堵塞的传感器。对于传感器115,能够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或者在回收路径482内设置检测用桨并根据该桨的旋转量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通过情况的桨式传感器。
对于传感器111~113使用光透过型的光学传感器。因此,各传感器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至少发光面和受光面配置在积蓄罐481内。各传感器以由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照射的检测光而进行输出的方式构成,是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检测时和非检测时输出发生变化的类型的传感器。对于传感器111~113,可以不使用光学传感器,而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或者在回收路径482内设置检测用桨并根据该桨的旋转量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通过情况的桨式传感器。
如图14所示,在回收机构47的开口部471的附近设置有传感器114。传感器114是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适当地通过开口部471的传感器。所谓开口部471的附近是指能够检测通过开口部471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通过量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部472a的外侧面,以检测面朝向开口部471的下方的方式安装有传感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通过积蓄部48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所以堆积在回收箱472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在回收路径482内通过,被导入积蓄罐481内并储藏。因此,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不会从回收箱472溢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堆积在回收箱472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从开口部471泄漏而下落。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散布不均防患于未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储藏在积蓄罐481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通过再供给机构474被输送向第一供给罐63。再供给机构474如图13所示,具有设置在第一供给罐63的真空输送装置475、和连接真空输送装置475与积蓄罐481的回收路径476。回收路径476的一端476a连接于真空输送装置475的抽吸侧,其另一端476b经由转换阀483与积蓄罐481的底部481b(参照图14)可连通地连接。更详细地说明,回收路径476的另一端476b连接于转换阀483的另一个排出侧的口,以利用空气流和正压输送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方式构成。
然而,将回收并储藏在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利用再供给机构474伴随着气流进行输送时,存在从散布机构43自由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下落状态发生紊乱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有时对向散布对象区域稳定地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造成妨碍。这样的现象成为散布于基材片4S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不均的一个原因,也很有可能对非附着区域4N的形成造成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关于何时进行阻断这一点,设为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上述的连续供给工序输送时。这是因为推测在连续供给工序时产生的空气流的抽吸和与此相伴的脉动的影响经由积蓄罐481作用到回收箱472内,并且对向开口部471自由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造成影响。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中,作为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的隔离机构具有开闭阀496。开闭阀496配置在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去除的挡板473、与进行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的积蓄部48之间。具体而言,在配置于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之间且连接于两者的回收路径482设置开闭阀496,并且使该回收路径482能够开闭。开闭阀496平时使回收路径482开放,能够进行从回收箱472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回收路径482的导入。另一方面,使再供给机构474的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输送时,开闭阀496闭合。
依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利用再供给机构474将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回收路径482也被开闭阀496关闭。因此,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积蓄罐481在空间上被隔离,所以不容易受到在再供给机构474侧产生的空气流的抽吸作用或脉动等的影响。其结果是,在含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吸收体1的制造过程中,能够将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周期性地且可靠地去除,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连续下落。这样的结构能够良好地进行非附着区域4N的形成。
图15是检查在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产生了抽吸力的情况下(抽吸始终开启)、和使其不工作不产生抽吸力的情况下(抽吸始终关闭)的、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非散布宽度的检查结果的图。图15的(a)表示抽吸始终开启时的测量结果,图15的(b)表示抽吸始终关闭时的检查结果。在两图中纵轴表示非散布宽度,横轴表示检查次数。
关于检查方法,采用利用图像检测器拍摄第二吸收芯4,根据所拍摄的图像测量第二吸收芯4的非散布宽度的方法。此外,也可以不使用图像检测器而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检查第二吸收芯4的非散布宽度。
根据图15的(a)和图15的(b)的检查结果计算出非散布宽度的最高值(MAX)、最低值(MIN)、平均值(Ave.)和标准偏差并进行比较,相比于两者的最高值(MAX)、最低值(MIN)、平均值(Ave.)的差,标准偏差(3σ)的差较为显著。具体而言,在抽吸始终开启的情况下,标准偏差(3σ)为20.2mm,在抽吸始终关闭的情况下,标准偏差(3σ)为9.6mm,结果是抽吸始终关闭的情况下非散布宽度的不均更小。
根据该结果能够确认,再供给机构474(真空输送装置475)的开启/关闭能够导致:通过在吸收体1的制造工序中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连续下落,并良好地进行非附着区域4N的形成。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和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图16是说明制造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模块图。如图16所示,制造装置10具有控制机构100。控制机构100具有作为中央运算单元的CPU101、作为存储部的RAM102和ROM103、作为测量机构的计时器104。虽然省略了图示,控制机构100分别具有经由信号线能够连接作为各控制对象的机构或装置、作为检测机构的传感器类的输入侧和输出侧的接口。在输入侧的接口,经由信号线连接有: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传感器111、112、113;设置在回收箱472的开口部471的附近的传感器114;和设置在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之间的输送路径即回收路径482的传感器115,以将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输出)向控制机构100发送的方式构成。
在输出侧的接口,经由信号线连接有:散布机构43、警告显示部、调整阀169、真空输送装置167和真空输送装置475、使挡板473进行开闭动作的驱动电动机、转换阀483和开闭阀496。虽然省略了图示,在输出侧的接口连接有上述以外的第一芯制造部20、第一输送部30、第二芯制造部40、第二输送部50等各驱动部,通过来自控制机构100的指令能够控制运转的开始和停止。运转的开始是指,使制造装置10的驱动系统进行工作而通过制造装置10制造吸收体1的状态,运转停止是指为了将吸收体1的制造停止而使全部的驱动系统的工作停止。
以下对每一个控制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控制方式中以制造装置10已经处于运转状态为前提(控制方式1)。
控制方式1不使用传感器类而基于计时器104的测量时间进行控制。控制方式1中,每当由计时器104测量的测量时间t成为预先例如在ROM102所设定的设定时间t1时,开始输送工序,并且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具体而言,当测量时间t≥设定时间t1时,从控制机构100对开闭阀496发送信号进行闭阀控制,并且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
像这样,当成为设定时间t1时,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并且对开闭阀496进行闭阀控制,由此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积蓄罐481每当在设定时间t1在空间上被隔离,因此不容易受到在再供给机构474侧产生的空气流的抽吸作用或脉动等的影响。其结果是,在含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吸收体1的制造过程中,将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周期性地可靠地排除,并且稳定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连续下落。这样的方式能够良好地进行非附着区域4N的形成。另外,因为开闭阀496通过控制机构100自动闭阀,没有空间的隔离,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连续下落。
(控制方式2)
在控制方式2中,由传感器检测在具有传感器的积蓄罐481内储藏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量。由传感器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量,由此能够准确地得知积蓄罐481内的储藏量,并且能够实施与储藏量相匹配的控制。
(控制方式3)
在控制方式3中,通过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上部481c的传感器111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达到预定储藏量。在本控制方式中,当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上部481c的传感器111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时,控制机构100判断为已储藏至预定储藏量。由于传感器111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时输出发生变化,控制机构100(CPU101)在来自传感器111的输出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达到了预定储藏量。
在控制方式3中,当检测到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已达到预定储藏量时,为了开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一供给罐63的输送,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并且为了使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积蓄罐481在空间上隔离,对开闭阀496进行闭阀控制。
因此,当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达到预定储藏量时,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向第一供给罐63输送而被再利用,同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连续下落。
在本控制方式中,当检测到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达到了预定储藏量时,在该时刻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并且对开闭阀496进行闭阀控制,但不需要在检测后立即进行控制,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进行控制(延迟控制)。在该情况下,预先将一定时间存储在ROM103中,从通过传感器111检测到达到预定储藏量的时刻起由计时器104开始计时,经过了一定时间后使真空输送装置475工作并且对开闭阀496进行闭阀控制即可。像这样,通过引入延迟控制,能够排除传感器111的瞬态输出或传感器的输出的波动,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精度。
(控制方式4)
在控制方式4中,通过设置在积蓄罐481的最上部附近的传感器113,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达到了储藏极限量。在本控制方式中,设置在最上部附近的传感器113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时,控制机构100判断为储藏至储藏极限量。控制机构100(CPU101)根据传感器113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时的输出发生变化,判断为已达到储藏极限量。
在本控制方式中,在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已达到储藏极限量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00将全部的驱动系统的工作停止,以在该时刻停止制造装置10的运转。
因此,能够防止从积蓄罐481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罐外即回收路径482侧溢出。
在本控制方式中,在停止制造装置10的驱动系统的工作前后的时刻,使警告显示部工作,显示积蓄罐481为储藏极限量而发出警告。
(控制方式5)
在控制方式5中,通过设置在积蓄罐481的下部481d的传感器112检测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量是否达到储藏最低量。控制机构100使通常的运转状态继续,以由积蓄罐481回收从回收箱472输送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直至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储藏量变成储藏最低量。并且,如果由传感器112检测到储藏量达到储藏最低量时,控制机构100在该时刻真空输送装置475的动作停止,以停止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一供给罐63的输送,并且对开闭阀496进行闭阀控制,将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积蓄罐481在空间上隔离。
像这样,因为将真空输送装置475的工作停止,以避免真空输送装置475的空运转,所以能够防止真空输送装置475的破损。
(控制方式6)
在控制方式6中,使用在积蓄罐481的底部481b设置的转换阀483,能够择一地选择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输送目的地。如先前所说明,由三通阀构成的转换阀483通常以向第一供给罐63输送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方式设定了阀体的位置。
例如,在由传感器113检测到积蓄罐481的储藏量达到储藏极限量的情况下,从控制机构100对转换阀483发送信号,将阀体的位置切换为与排出容器连接的排出路径484侧,由此能够将积蓄罐481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罐外排出,所以即使不停止制造装置10的运转也无妨,能够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或者,在设想积蓄罐481内的清扫的情况下,在控制机构100设置清扫模式和用于使该模式工作的开关,当操作开关设定清扫模式时,以将阀体的位置切换为与排出容器连接的排出路径484侧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将积蓄罐481内清空。
(控制方式7)
控制方式7通过在形成于回收箱472的开口部471的附近设置的传感器114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通过的适当情况。控制机构100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适当地通过开口部471的情况下,进行将上述的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一供给罐63输送的控制,在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没有适当地通过开口部471的情况下,以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下落在该时刻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驱动电动机(未图示)的工作,以使得为了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进行间隔供给而进行开闭动作的挡板473向关闭位置移动。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适当地通过开口部471能够通过在ROM103中预先设定在适当通过时的来自传感器114的输出,将来自传感器114的输出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进行检测。适当通过时的来自传感器114的输出不是一个值,而是预先设定允许范围,在来自传感器114的输出超过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判断为没有适当地通过,能够避免超敏控制,故而优选。
(控制方式8)
控制方式8通过设置在连通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回收路径482的传感器115,能够检测回收路径482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堵塞的有无。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是否在回收路径482中堵塞,能够通过在ROM103中预先设定没有堵塞的正常时的来自传感器115的输出,将来自传感器115的输出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进行检测。在通过该传感器115检测到回收路径482内的堵塞的情况下,设想是由于设置于比传感器115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开闭阀496的不良、或者传感器111~113的任意者的不良,而在回收路径482内发生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堵塞。因此,在由传感器115检测到回收路径482内的堵塞的情况下,优选以通过控制机构100停止制造装置10的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控制方式3-5中,通过进行在控制方式3中所说明的延迟控制,能够排除各传感器的瞬态输出或传感器的输出的波动,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精度。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制造装置10,是以新设为前提的装置,本发明的概念也能够适用于已有的制造装置。在图17中表示其一例。图17中所示的制造装置10A中,使对第一供给罐63和第二供给罐163供给的吸水性聚合物为相同种类的吸水性聚合物,将在制造装置10中说明的第二储藏罐164作为共有的储藏罐164A使用。并且,在真空输送装置475和真空输送装置167连接有从储藏罐164A经由路径转换阀201输送吸水性聚合物的输送路径203、204。
另外,在制造装置10中所说明的积蓄罐481,连接将输送路径204与积蓄罐481连通的回收路径476A的另一端476Ab,构成再供给机构474A。在输送路径204与回收路径476A的一端476Aa的连结部,设置有切换输送路径的转换阀207。转换阀207能够进行如下切换,即,将回收到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从回收路径476A向真空输送装置475输送的第一输送路径204A引导的路径、与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从回收路径476A向储藏罐164A输送的第二输送路径204B输送的路径的切换。
在这样的构成的制造装置10A中,通过将转换阀207切换为第一输送路径204A侧,能够将所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向第一供给罐63输送,因此能够将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再利用。另外,在将路径转换阀201以输送路径204与真空输送装置167连通的方式切换了的状态下,将转换阀207向第二输送路径204B切换,由此能够将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输送到真空输送装置167,因此能够将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再利用。在该情况下,在输送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时,通过将开闭阀496闭阀,回收路径482被开闭阀496关闭,因此能够将回收箱472与积蓄部48的积蓄罐481在空间上隔离。其结果是,能够起到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第一吸收芯3也可以不具有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另外,在第一吸收芯3具有形成材料非存在部3N的情况下,其数量也不限于实施方式的数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芯3是包含纤维材料3F、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积纤物,但也可以是与第二吸收芯4同样地由吸水性聚合物形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将通过挡板473的开闭动作被间隔供给侧的、即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由挡板473阻止下落并被粉碎而微粒化了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再供给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由此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第一吸收芯3中使用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粒径小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粒径的情况下,通过使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的粒径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3P的粒径为相近的粒径,能够抑制由于两者的粒径的差异导致的性能落差。其结果是,能够期待抑制第一吸收芯3的性能降低,能够更稳定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的吸收体,故而优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从积蓄部48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向第一供给罐63输送的再供给机构474的驱动源,使用了利用正压的真空输送装置475,但作为再供给机构474的驱动源,也可以是利用负压从积蓄罐481抽吸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并进行输送的类型的驱动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储藏在积蓄罐481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作为回收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1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第一供给罐63)输送并进行再利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再利用方法不限于这样的方法。例如根据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的粉碎导致的微粒化的程度,也可以不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第一供给罐63)返回,而向第二供给罐163返回,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进行再利用。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将利用挡板473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4P再利用,故而优选。
关于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了以下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1>
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并行地进行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将由此获得的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层叠而制造吸收体的方法,该方法中,
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连续供给工序,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一边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一边通过将连续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在供给途中周期性地去除而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间隔供给到基材片的工序,
将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上述连续供给工序。
<2>如上述<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向在相同方向上连续输送的2个长条片之间间隔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工序。
<3>如上述<1>或<2>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从第一储藏罐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并且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回收、输送来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由此,能够从第一供给罐连续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
<4>如上述<3>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在上述第一供给罐内,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和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利用空气流搅拌而混合。
<5>如上述<4>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并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量,相对于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量为1/3以下。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将以纤维材料为主体的原料片解纤,并向管道内供给该纤维材料。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连续下落并通过开口部的工序,
通过关闭机构将上述开口部周期性地关闭,周期性地阻止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通过该开口部,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间隔地下落,并且将被阻止了通过该开口部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去除。
<8>如上述<7>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从上述开口部的下落被上述关闭机构阻止了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堆积部滑落而堆积。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伴随着气流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上述连续供给工序中输送。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具有输送机构,其位于能够储藏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料斗的下方,并且将从料斗的排出口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散布位置进行散布,
上述输送机构具有:接收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接收机构、和使该接收机构振动的振动发生机构,
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
通过利用上述振动发生机构使上述接收机构振动,将该接收机构上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散布位置。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由同种物质构成。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均不进行去除。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上述连续供给工序时,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4>如上述<13>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中,将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储藏在积蓄罐内。
<15>如上述<13>或<14>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每当由测量机构测量的测量时间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时,开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上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6>如上述<13>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中,将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储藏在具有传感器的积蓄罐内,
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
<17>如上述<16>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传感器设置在上述积蓄罐的上部,
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已到达预定储藏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达到预定储藏量时,在该时刻开始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开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上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8>如上述<16>或<17>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传感器设置在上述积蓄罐的最上部附近,
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已到达储藏极限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达到储藏极限量时,在该时刻停止运转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运转。
<19>如上述<16>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传感器设置在上述积蓄罐的下部,
一边输送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一边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是否已达到储藏最低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到达储藏最低量时,在该时刻停止或者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上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连通。
<20>如上述<16>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积蓄罐的底部设置有能够择一地选择储藏在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输送路径的阀,
通过上述阀的切换,将储藏在上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到上述连续供给工序或者供给到向该积蓄罐外排出的排出工序。
<21>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中,在上述开口部的附近设置有传感器,
通过传感器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适当地通过上述开口部,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适当地通过上述开口部时,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在该时刻停止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
<22>如上述<13>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在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的输送路径中设置的传感器,检测在输送路径中有无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堵塞。
<23>一种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其为将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包括:
向第一吸收芯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向第二吸收芯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将周期性地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的回收机构;和
将被上述回收机构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上述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的再供给机构。
<24>如上述<23>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再供给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的第一供给罐;与设置在上述回收机构的回收箱连接的回收路径;和设置在该第一供给罐的真空输送装置。
<25>如上述<24>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上述回收路径中设置有传感器。
<26>如上述<23>至<25>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再供给机构构成为能够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伴随着气流向上述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
<27>如上述<23>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第二吸收芯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和基材片,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散布机构与在其下方被输送的上述基材片之间具有上述回收机构。
<28>如上述<23>至<27>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回收机构包括:堆积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箱;将堆积在该回收箱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并积蓄的积蓄部;和将该回收箱与该积蓄部在空间上隔离的开闭阀。
<29>如上述<28>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回收箱具有:供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通过的开口部;和将该开口部周期性地关闭的关闭机构。
<30>如上述<29>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上述开口部的附近设置有传感器。
<31>如上述<28>至<3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回收箱为中空形状,配置在包括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位置的范围中。
<32>如上述<28>至<31>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回收箱以相对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33>如上述<32>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回收箱中的位于下方的端部随着向倾斜方向去而前端变细。
<34>如上述<28>至<33>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积蓄部具有积蓄罐,该积蓄罐与上述回收箱通过回收路径连接。
<35>如上述<28>至<34>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上述回收箱与上述开闭阀之间设置有上述传感器。
<36>如上述<28>至<35>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上述积蓄罐的底部设置有能够择一地选择储藏在该积蓄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输送路径的转换阀。
<37>如上述<28>至<36>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积蓄罐具有检测该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状态的传感器。
<38>如上述<37>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上部具有上述传感器。
<39>如上述<37>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最上部具有上述传感器。
<40>如上述<37>中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下部具有上述传感器。
<41>如上述<28>至<4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以储藏在上述积蓄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能够通过上述再供给机构向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的方式构成。
<42>如上述<23>至<41>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装置,其中,
还包括具有中央运算单元、存储部、测量机构的控制机构。
<43>一种吸收体,其为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沿着纵向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部位,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至少一部分由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同质的吸水性聚合物构成,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小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
<44>如上述<43>中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包括:相对的2个基材片;和配置在该2个基材片之间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
<45>如上述<43>或<44>中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在其纵向的前后端区域,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上述部位。
<46>如上述<43>至<4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为球形,
第一吸收芯内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含有粉碎的非球形的吸水性聚合物。
<47>如上述<42>至<4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比第一吸收芯3厚度薄。
<48>如上述<43>至<4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与第一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接触。
<49>如上述<43>至<4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相比,纵向的长度和横向的长度中的至少一者较短,
在第二吸收芯中的第一吸收芯的配置面的周缘部,存在没有配置第一吸收芯而露出第二吸收芯4的部分。
<50>如上述<43>至<4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相比,纵向的长度和横向的长度这两者均较短,
第一吸收芯的周缘的整体位于比第二吸收芯的周缘靠内侧的位置。
<51>如上述<43>至<5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一吸收芯的纵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比横向的长度较长。
<52>如上述<43>至<5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一吸收芯沿着纵向具有在该第一吸收芯的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不存在该第一吸收芯的芯形成材料的部位。
<53>如上述<43>至<5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体,其中,
第二吸收芯所包含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区域的长度大于第一吸收芯的纵向的长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吸收体的制造过程中被排除、回收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被可靠地消耗,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颗粒的微粒化的进行。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在吸收体的制造过程中,能够将连续下落的粉体周期性地可靠地排除,并且稳定地进行该粉体的连续下落。

Claims (49)

1.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为并行地进行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将由此获得的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层叠来制造吸收体的方法,
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连续供给工序,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一边连续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一边通过将连续供给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在供给途中周期性地去除而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间隔供给到基材片的工序,
将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输送到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所述连续供给工序,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从第一储藏罐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并且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回收、输送来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由此,能够从第一供给罐连续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
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并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量,相对于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量为1/3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向在相同方向上连续输送的2个长条片之间间隔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工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第一供给罐内,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与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利用空气流搅拌而混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将以纤维材料为主体的原料片解纤,并向管道内供给该纤维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连续下落并通过开口部的工序,
通过关闭机构将所述开口部周期性地关闭,周期性地阻止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通过该开口部,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间隔地下落,并且将被阻止了通过该开口部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去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从所述开口部的下落被所述关闭机构阻止了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堆积部滑落而堆积。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伴随着气流向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的所述连续供给工序中输送。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机构,其位于能够储藏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料斗的下方,并且将从料斗的排出口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散布位置进行散布,
所述输送机构具有:接收从所述排出口被排出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接收机构、和使该接收机构振动的振动发生机构,
在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
通过利用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使所述接收机构振动,将该接收机构上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散布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由同种物质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吸收芯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均不进行去除。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所述连续供给工序时,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中,将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储藏在积蓄罐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当由测量机构测量的测量时间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时,开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所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中,将被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储藏在具有传感器的积蓄罐内,
通过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积蓄罐的上部,
通过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已到达预定储藏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达到预定储藏量时,在该时刻开始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开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所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隔离。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积蓄罐的最上部附近,
通过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已到达储藏极限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达到储藏极限量时,在该时刻停止运转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运转。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积蓄罐的下部,
一边输送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一边通过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是否已达到储藏最低量,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量已到达储藏最低量时,在该时刻停止或者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所述连续供给工序的输送,并且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在空间上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积蓄罐的底部设置有能够择一地选择储藏在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输送路径的阀,
通过所述阀的切换,将储藏在所述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到所述连续供给工序或者供给到向该积蓄罐外排出的排出工序。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的制造工序包括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连续下落并通过开口部的工序,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中,在所述开口部的附近设置有传感器,
通过传感器检测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是否适当地通过所述开口部,
当检测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适当地通过所述开口部时,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在该时刻停止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在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去除到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的输送路径中设置的传感器,检测在输送路径中有无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堵塞。
21.一种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其为将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向第一吸收芯供给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向第二吸收芯供给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
将周期性地去除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的回收机构;和
将被所述回收机构回收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向所述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的再供给机构,
所述再供给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的第一供给罐,且构成为被所述回收机构回收并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量,相对于被供给到第一供给罐中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量为1/3以下。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给机构还包括:与设置在所述回收机构的回收箱连接的回收路径;和设置在该第一供给罐的真空输送装置。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收路径设置有传感器。
24.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给机构构成为能够使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伴随着气流向所述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
25.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和基材片,
在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散布机构与在其下方被输送的所述基材片之间具有所述回收机构。
26.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堆积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回收箱;将堆积在该回收箱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回收并积蓄的积蓄部;和使该回收箱与该积蓄部在空间上隔离的开闭阀。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箱具有:供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通过的开口部;和将该开口部周期性地关闭的关闭机构。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附近设置有传感器。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箱为中空形状,配置在包括连续下落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位置的范围中。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箱以相对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下落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箱的位于下方的端部随着向倾斜方向去而前端变细。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积蓄部具有积蓄罐,该积蓄罐与所述回收箱通过回收路径连接。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收箱与所述开闭阀之间设置有传感器。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积蓄罐的底部设置有能够择一地选择储藏在该积蓄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输送路径的转换阀。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积蓄罐具有检测该积蓄罐内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储藏状态的传感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上部具有所述传感器。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最上部具有所述传感器。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积蓄罐在该积蓄罐的下部具有所述传感器。
39.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储藏在所述积蓄罐中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能够通过所述再供给机构向第一吸水性聚合物供给部输送。
40.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具有中央运算单元、存储部、测量机构的控制机构。
41.一种吸收体,其为包含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一吸收芯、与包含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第二吸收芯层叠而成的吸收体,该吸收体的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沿着纵向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部位,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至少一部分由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相同物质的吸水性聚合物构成,
第一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小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
第二吸收芯比第一吸收芯的厚度薄,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为球形,
第一吸收芯内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含有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粉碎而成的非球形的吸水性聚合物。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包括:相对的2个基材片、和配置在该2个基材片之间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
43.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在其纵向的前后端区域,具有与周围相比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较低的所述部位。
44.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与第一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接触。
45.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相比,纵向的长度和横向的长度中的至少一者较短,
在第二吸收芯中的第一吸收芯的配置面的周缘部,存在没有配置第一吸收芯而露出第二吸收芯的部分。
46.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相比,纵向的长度和横向的长度这两者较短,
第一吸收芯的周缘的整体位于比第二吸收芯的周缘靠内侧的位置。
47.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吸收芯的纵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比横向的长度较长。
48.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吸收芯沿着纵向具有在该第一吸收芯的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不存在该第一吸收芯的芯形成材料的部位。
49.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收芯所包含的第二吸水性聚合物的存在区域的长度大于第一吸收芯的纵向的长度。
CN202180015809.XA 2020-02-21 2021-02-09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Active CN115135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8849 2020-02-21
JP2020028841 2020-02-21
JP2020-028849 2020-02-21
JP2020-028841 2020-02-21
PCT/JP2021/004700 WO2021166730A1 (ja) 2020-02-21 2021-02-09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並びに吸収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5291A CN115135291A (zh) 2022-09-30
CN115135291B true CN115135291B (zh) 2024-01-19

Family

ID=77390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5809.XA Active CN115135291B (zh) 2020-02-21 2021-02-09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7370349B2 (zh)
CN (1) CN115135291B (zh)
WO (1) WO2021166730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9180A (ja) * 1985-11-28 1987-06-11 Nordson Kk 粉粒体の塗布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1129018A (ja) * 1999-11-04 2001-05-15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08284182A (ja) * 2007-05-18 2008-11-27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011235A (ja) * 2011-10-17 2012-01-19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02770098A (zh) * 2010-02-26 2012-11-0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构造体制造装置
JP2016116860A (ja) * 2014-12-18 2016-06-3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722127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8089127A (ja) * 2016-12-02 2018-06-14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折り返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10603015A (zh) * 2017-11-28 2019-12-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CN110636821A (zh) * 2017-10-03 2019-12-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5979B2 (ja) * 2014-12-18 2016-08-1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9180A (ja) * 1985-11-28 1987-06-11 Nordson Kk 粉粒体の塗布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1129018A (ja) * 1999-11-04 2001-05-15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08284182A (ja) * 2007-05-18 2008-11-27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02770098A (zh) * 2010-02-26 2012-11-0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构造体制造装置
JP2012011235A (ja) * 2011-10-17 2012-01-19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116860A (ja) * 2014-12-18 2016-06-3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722127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8089127A (ja) * 2016-12-02 2018-06-14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折り返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10636821A (zh) * 2017-10-03 2019-12-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CN110603015A (zh) * 2017-11-28 2019-12-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3239A (ja) 2021-09-13
WO2021166730A1 (ja) 2021-08-26
JP7370349B2 (ja) 2023-10-27
JP2023174860A (ja) 2023-12-08
CN115135291A (zh) 2022-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215962A1 (en) Tow-based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a single casing sheet
CZ302664B6 (cs) Absorpcní struktura a absorpcní produkt s jejím obsahem, zpusob a zarízení pro aplikaci superabsorpcních polymerních cástic
JP2002516191A (ja) 空気吹込繊維吸収材コア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508662A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thickness of mass of water-absorbing material and thin mass of water-absorbing material obtained by the method
US8438704B2 (en) Fiber air-laying process for fibrous structures suitable for use in absorbent articles
TWI617297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US2014015585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laminates containing additive matter
JP478578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EP169705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composite web structure and an absorbent structure comprising said composite web
CN115135291B (zh)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
JP2019063369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66389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063368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063372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TWI808099B (zh)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CN114786639B (zh)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RU2788061C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элемента, и впит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JPWO2019106731A1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64700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14269305A (zh) 吸收体的制造装置以及方法
EP4183381A1 (en) Absorbent body production device and absorbent body production method
RU2782001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EP2227260B1 (en) New absorbent core
JP2021132698A (ja) 粉体含有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037752B2 (ja) 衛生製品のための前もって形状化された吸収性パッド製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