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2891A -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2891A
CN115122891A CN202210079499.4A CN202210079499A CN115122891A CN 115122891 A CN115122891 A CN 115122891A CN 202210079499 A CN202210079499 A CN 202210079499A CN 115122891 A CN115122891 A CN 115122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all portion
floor
tunnel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94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山宪治
大神宗之
角田龙平
中山俊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22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2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在不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容量的提高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的保护。电动车辆(1)具备:配置于地板板件(61)的下方且配置于通道侧框架(63)与地板侧框架(66)之间的电池单元(4);及将电池单元与通道侧框架和地板侧框架连接的安装托架(8)。安装托架具有:支承电池单元的底部的下壁部(80);从下壁部的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且与地板侧框架连接的外侧纵壁部(81);及从下壁部的内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且与通道侧框架连接的内侧纵壁部(82)。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相比于外侧纵壁部与地板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上方。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备:从下方支承电池的安装托架;被配置于地板通道(通道部)的左右两端的通道侧框架;以及配置于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与通道侧框架相比被配置于车辆外侧的地板侧框架(地板框架)。
而且,所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安装托架以从通道侧框架横跨到地板侧框架的方式形成,通过将电池与通道侧框架及地板侧框架连接,能够将该电池配设在地板板件的下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7840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使用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情况下,通过将地板侧框架配置于车辆外侧来使其接近下边梁,能够拓宽通道侧框架与地板侧框架的间隔。拓宽通道侧框架与地板侧框架的间隔有助于电池的大型化,进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容量。
但是,在如上所述地提高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电池的侧面(特别是面向车辆外侧的侧面)也变得接近下边梁。若使电池的侧面接近下边梁,则对于侧面碰撞不利。
作为针对侧面碰撞的准备,也可以考虑例如在电池的侧方设置中空的能量吸收部件。然而,新设能量吸收部件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因此不合适。
发明内容
在此公开的技术是鉴于这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不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容量的提高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的保护。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该电动车辆具备:地板板件,在该地板板件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通道侧框架,该通道侧框架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地板侧框架,该地板侧框架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与所述通道侧框架相比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电池单元,该电池单元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通道侧框架与所述地板侧框架之间;以及安装托架,该安装托架以沿着车宽方向从所述通道侧框架横跨到所述地板侧框架的方式形成,并将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通道侧框架及所述地板侧框架连接。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所述安装托架具有:下壁部,该下壁部支承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部;外侧纵壁部,该外侧纵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地板侧框架连接;以及内侧纵壁部,该内侧纵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内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所述内侧纵壁部与所述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相比于所述外侧纵壁部与所述地板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上方。
在此,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通道横梁等部件间接地连接。对于外侧纵壁部和地板侧框架也是同样的。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外侧纵壁部与地板侧框架的连接位置相比于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下方。在该情况下,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时,能够相对于该载荷的输入位置将外侧纵壁部与地板侧框架的连接位置设定在下方。因此,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外侧纵壁部与内侧纵壁部相比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时容易在朝向车辆下侧的方向上承受载荷。利用这样的载荷而使外侧纵壁部向车辆下侧位移,由此,能够使安装托架像以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为支点的秋千那样地摆动。通过使安装托架摆动,由下壁部支承的电池单元也能够向车辆下侧摆动。通过该摆动而使电池单元向车辆下侧退避,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护该电池单元。
即使在将地板侧框架配置于车辆外侧而接近下边梁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保护电池单元,在这点上,所述第一方式能够在不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容量的提高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的保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外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短。
根据所述第二方式,通过将内侧纵壁部的宽度设定得较短,由此,能够促进以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为支点的安装托架的摆动。这对于保护电池有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内侧纵壁部具有:第一内侧纵壁部,该第一内侧纵壁部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以及第二内侧纵壁部,该第二内侧纵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内侧纵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且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所述第一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相加后的总宽度比所述外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短。
根据所述第三方式,由第一内侧纵壁部和第二内侧纵壁部构成内侧纵壁部,由此,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远离的至少两个部位将安装托架与通道侧框架连接。由此,能够实现内侧纵壁部与通道侧框架的连接的稳定化。进而,根据所述第三方式,在第一内侧纵壁部与第二内侧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容易构成为缩短内侧纵壁部全体的宽度,对促进安装托架的摆动也有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也可以是,所述通道侧框架具有:第一纵壁部,该第一纵壁部面向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内侧,且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式倾斜;以及第二纵壁部,该第二纵壁部面向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外侧,且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外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纵壁部以相对于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内侧的角部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并且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比所述第一纵壁部更陡峭地倾斜。
在安装托架的摆动进行的情况下,电池单元中的车辆内侧的角部可能与所述第二纵壁部接触。于是,通过使第二纵壁部如所述第四方式那样相对陡峭地倾斜,由此,与例如使第二纵壁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与第二纵壁部接触的角部顺畅地向车辆下方引导。由此,对保护电池单元有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地板横梁,该地板横梁配置在所述地板板件上,并且被配设为架设于该地板板件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在所述地板横梁的车辆下侧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构成为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时促进所述地板横梁向车辆上侧的弯折。
根据所述第五方式,能够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的情况下使地板横梁朝向车辆上侧突出。通过利用安装托架使电池单元向车辆下侧摆动并且使地板横梁朝向车辆上方突出,能够抑制地板横梁与电池单元的干涉。由此,对良好地保护电池单元有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也可以是,所述脆弱部在车宽方向上相比于所述通道侧框架配置于车辆外侧,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外侧的角部被切去,由此,在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与所述地板板件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空余空间,在所述空余空间的车辆外侧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配管类部件。
根据所述第六方式,使电池单元向车辆下侧摆动并且使地板横梁朝向车辆上方突出之外,设置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空余空间,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配管类部件与电池单元的上表面的干涉以及配管类部件与地板横梁的干涉这两者。另外,通过切出用于设置空余空间的电池单元的角部,在角部周边的上表面与配管类部件接触时容易将配管类部件向车辆上方引导。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导致重量的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容量的增加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例示电池单元周边的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例示电池单元周边的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6是例示从车辆内侧观察电池单元和安装托架的立体图。
图7是例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电池单元和安装托架的立体图。
图8是例示地板横梁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9是例示电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电池单元的摆动的推移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安装托架的宽度的图。
图11是表示安装托架的变形例的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车辆
61 地板板件
62 地板通道
63 通道侧框架
63a 第一纵壁部
63b 第二纵壁部
66 地板侧框架
67 地板横梁
673 第一脆弱部(脆弱部)
674 第二脆弱部(脆弱部)
4 电池单元
8 安装托架
80 下壁部
81 外侧纵壁部
82 内侧纵壁部
82a 第一内侧纵壁部
82b 第二内侧纵壁部
86 空余空间
91 配管类部件
Wo 外侧宽度
Wi 内侧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为示例。
图1是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的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例示电池单元4周边的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3是例示电池单元4周边的下部结构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电池单元4的配设部位的图,图3是在拆除了地板板件61的状态下,从后方的斜上方观察电动车辆1的下部结构时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详细而言,图4是通过后述的第一外侧紧固件831和第一内侧紧固件841的横截面,图5是通过后述的第二外侧紧固件832和第二内侧紧固件842的横截面。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以及“下”的用语分别以电动车辆1为基准来定义。即,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指的是作为电动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指的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同样地,“上”指的是作为电动车辆1的高度方向的车高方向上的“上”,“下”指的是车高方向上的“下”。在以下的记载中,有时仅将车辆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车高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进而,有时将车高方向上的上方(上侧)称为“车辆上方(车辆上侧)”或仅称为“上方(上侧)”,将车高方向上的下方(下侧)称为“车辆下方(车辆下侧)”或仅称为“下方(下侧)”,将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前侧)称为“车辆前方(车辆前侧)”或仅称为“前方(前侧)”,将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后侧称为“车辆后方(车辆后侧)”或仅称为“后方(后侧)”。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左”和“右”的用语也以电动车辆1为基准来定义。即,在以下的说明中,“左”指的是从后侧朝向前侧观察电动车辆1时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右”指的是从后侧朝向前侧观察车辆时的右侧。有时也将车宽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进而,有时将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向中的从电动车辆1的中央部(具体是车宽方向上的地板通道62的中央部)远离的方向称为“车辆外方(车辆外侧)”或仅称为“外方(外侧)”,将接近电动车辆1的中央部(车宽方向上的地板通道62的中央部)的方向称为“车辆内方(车辆内侧)”或仅称为“内方(内侧)”。
(整体结构)
图1中例示的电动车辆1具备地板板件61、地板通道62等与电动车辆1的车身相关的要素以及电驱系统3、电池单元4等与电动车辆1的动力相关的要素。
<与车身相关的要素>
首先,作为与车身相关的要素,电动车辆1具备:地板板件61、地板通道62、通道侧框架63、下边梁64、通道横梁651、652、地板侧框架66以及地板横梁67。
地板板件61配设于电动车辆1的下部。地板板件61构成电动车辆1的车室的地板。地板板件61以将配设于电动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的两个下边梁64之间连接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扩展。
在地板板件61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62。该地板通道62设置于地板板件61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通道62构成排气管12和传动轴52的收容空间。地板通道62如图4或图5所示那样地向地板板件61的上方隆起,并且如图1所示那样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地板通道6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配置有左右一对通道侧框架63。通道侧框架63被配置于地板板件61的下方。通道侧框架63是高刚性的框架,以沿着地板通道62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如图4或图5所示,通道侧框架63形成为其开口朝向上方的截面为大致帽状,并与地板通道6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的各下表面接合。
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侧框架63具有第一纵壁部63a和第二纵壁部63b。如下文所述,能够将第一通道横梁651和安装托架8连接到在通道侧框架63中将第一纵壁部63a和第二纵壁部63b连接的下壁部。
第一纵壁部63a面向地板通道62的车辆内侧。第一纵壁部63a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第二纵壁部63b面向地板通道62的车辆外侧。第二纵壁部63b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此,第二纵壁部63b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比第一纵壁部63a更陡峭地倾斜。详细而言,若将车高方向与第一纵壁部63a的倾斜方向所形成的倾斜角中为锐角的一方的倾斜角设为第一倾斜角θ1,将车高方向与第二纵壁部63b的倾斜方向所形成的倾斜角中为锐角的一方的倾斜角设为第二倾斜角θ2,则第二倾斜角θ2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倾斜角θ1(θ2>θ1)。即,通道侧框架63所具有的大致帽状的截面为左右不对称。
在地板通道62中的规定的部位,更具体地,地板通道62的后部中的两个部位安装有通道横梁651、652。两个通道横梁651、652中前侧的第一通道横梁651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并以将两个通道侧框架63彼此连接(在图4中图示一部分)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第一通道横梁651相比于后述的变速器支承件21位于后方。
两个通道横梁651、652中的后侧的第二通道横梁652也以将两个通道侧框架63彼此连接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第一通道横梁65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第二通道横梁6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
地板侧框架66被配置于地板板件61的车辆下方,且相比于通道侧框架63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地板侧框架66相比于下边梁64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因此,地板侧框架66被配设在下边梁64与通道侧框架63之间。
地板侧框架66是高刚性的框架。另外,如图4或图5所示,地板侧框架66形成为其开口朝向上方的截面为大致帽状,并与地板板件6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的各下表面接合。
在地板板件61的前端部,地板侧框架66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下边梁64与通道侧框架63的中间附近。地板侧框架66随着朝向电动车辆1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倾斜,在地板板件6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与下边梁64的内侧接触。与下边梁64的内侧接触的地板侧框架66以沿着下边梁64的内侧的方式朝向电动车辆1的后方笔直地延伸。如图4和图5所例示的那样,与下边梁64的内侧接触的地板侧框架66在车宽方向上相比于接近通道侧框架63更接近下边梁64。
另外,在图4等中,仅图示地板通道62的左侧方的地板侧框架66,但在地板通道62的右侧方也配设有地板侧框架66。两个地板侧框架66被配设为左右对称。
地板横梁67被配置于地板板件61上。另外,地板横梁67也被配设为中间隔着地板通道62而架设于地板板件6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横梁67以中间隔着地板通道62而将设置于电动车辆1的左侧的下边梁64与设置于电动车辆1的右侧的下边梁64连接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地板横梁67构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并能够支承配置于车室的前侧的左右座椅。
在此,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地板横梁67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第一部件671和设置于第一部件671的左右两端部(在图例中为左端部)的第二部件672。第二部件672沿着车高方向被配置于地板侧框架66的正上方。
另外,在地板横梁67的车辆下侧形成有两个脆弱部673、674,该两个脆弱部673、674构成为当从电动车辆1的侧方(电动车辆1的外侧)被输入载荷时促进地板横梁67向车辆上侧的弯折。两个脆弱部673、674都被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相比于接近通道侧框架63更接近地板侧框架66。
详细而言,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两个脆弱部673、674中的形成于第一部件671的第一脆弱部673被配置于电池单元4中的地板侧框架66侧的角部(车辆外侧的角部)4b附近。两个脆弱部673、674中的形成于第二部件672的第二脆弱部674被配置于地板侧框架66附近,该地板侧框架66相比于电池单元4配置于车辆外侧。
第一脆弱部673和第二脆弱部674都形成为与地板横梁67中的车辆上侧的部位相比更促进车辆下侧的部位的变形。当这样形成脆弱部,在从电动车辆1的侧方被输入载荷时,地板横梁67中的车辆下侧的部位(特别是设置有第一脆弱部673和第二脆弱部674的部位)以在车宽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式变形。该变形相当于使第一脆弱部673和第二脆弱部674分别向车宽方向溃缩的变形。通过诱发这样的变形,不仅产生以第一脆弱部673或第二脆弱部674为起点的弯折,还能够使该弯折成为向车辆上侧突出的弯折变形。
详细而言,第一脆弱部673由在地板横梁67中的第一部件671的下半部设置的缺口构成。通过设置缺口,能够促进使第一部件671的下半部溃缩的变形。另一方面,第二脆弱部674由在地板横梁67中的第二部件672的下半部设置的焊珠形状而构成。通过设置焊珠形状,能够促进使第二部件672的下半部溃缩的变形。
<与动力有关的要素>
接着,作为与动力有关的要素,电动车辆1具备未图示的发动机、变速器2以及电驱系统3作为与动力的传递系统相关的要素。电动车辆1是以前发动机后驱动车辆为基础的四轮驱动车辆。电动车辆1还具备分动器51和传动轴52作为与动力的传递系统有关的要素。
发动机是被供给至少包含汽油的燃料的汽油发动机,或者是被供给柴油燃料的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是火花点火式或压缩点火式。另外,发动机的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发动机在设于电动车辆1的前部的发动机室之中以所谓的纵置的方式设置。在电动车辆1的后部配设有油箱11。油箱11贮存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
用于排出排气的排气管12与发动机连接。排气管12配设于构成电动车辆1的车室的地板的地板板件61的下侧。排气管12从发动机室朝向电动车辆1的后方延伸。更详细地,在地板通道62的右侧,排气管12在从发动机室朝向电动车辆1的后方延伸之后向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弯折,以沿着地板通道62的方式进一步朝向电动车辆1的后方延伸。另外,在排气管12的中途配设有催化转换器13。
电驱系统3具备电动机30、逆变器(未图示)以及电池单元4。电动机30配设于发动机的输出轴上。电动机30插入设置在发动机与变速器2之间。电动机30在动力运行时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转矩,并且进行对车辆赋予制动力的再生。
变速器2例如是至少包含一个行星齿轮机构的自动变速机。另外,变速器2不限定于自动变速机。变速器2与发动机和电动机30的输出轴结合。变速器2将发动机和/或电动机30的转矩变速而输出。
变速器2配设于电动机30的后侧。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机30和变速器2配设于地板通道62的内部。变速器2的壳体在地板通道62的前部以沿着地板通道62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分动器51与变速器2的输出轴连接。分动器51配设于地板通道62的内部。分动器51的壳体与变速器2的壳体一体化。在以下,将一体化了的分动器51的壳体和变速器2的壳体总称为“变速器2的壳体”。
变速器2的壳体中的后端部、更准确而言是分动器51的壳体支承于变速器支承件21。变速器支承件21以架设在两个通道侧框架63之间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传动轴52与分动器51连接。分动器51将发动机和/或电动机30的转矩向前轮和后轮分配。
传动轴52在地板通道62的内部从分动器51向车辆的后方延伸。传动轴52经由未图示的后差速齿轮与后驱动轴连接,该后驱动轴与左右的后轮连接。
电池单元4通过经由逆变器而与电动机30电连接。电池单元4向电动机30供给驱动用的电力,并且在电动机30的再生时电池单元4被充电。逆变器在动力运行时向电动机30供给电池单元4的电力,并且在再生时向电池单元4输送电动机30的发电电力。
如图1或图2所例示的那样,电池单元4具有仰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电池单元4具有电池组件41和接线盒42。也如图6或图7所示,接线盒42配设于电池单元4的前端部。电池组件41配设于接线盒42的后侧。
电池单元4被配置于地板板件61的车辆下方。电池单元4还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于通道侧框架63与地板侧框架66之间。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单元4在地板板件61的下侧配设于地板通道62的左侧。更详细地,在变速器2的后方且油箱11的前方,电池单元4配设于通道侧框架63与地板侧框架66之间。电池单元4隔着地板通道62而与发动机的排气管12和催化转换器13配设于相反侧。该配设结构能够使电驱系统3远离热源。另外,图1或图2中的符号32是构成电驱系统3的一部分的DC/DC转换器32。DC/DC转换器32在地板通道62的左侧配设于变速器2的左侧方且电池单元4的前方。
如上所述,地板侧框架66在地板板件6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到后部被配设为与下边梁64抵接。因此,在地板板件61的后部,通道侧框架63与地板侧框架66的车宽方向的间隔很宽。在该宽阔的空间能够配设大型的电池单元4。因此,电池单元4的容量比较大。
另外,电动车辆1具备用于将电池单元4与车身连接的安装托架8。电池单元4经由该安装托架8安装于地板板件61。
以下,结合电池单元4的详细情况来说明安装托架8的结构。
(安装托架的结构)
图6是例示从车辆内侧观察电池单元4和安装托架8的立体图,图7是例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电池单元4和安装托架8的立体图。另外,图8是例示地板横梁67的结构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安装托架8的宽度的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托架8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从通道侧框架63横跨到地板侧框架66。安装托架8能够将电池单元4与通道侧框架63以及地板侧框架66连接。电池单元4经由通道侧框架63和地板侧框架66被安装到地板板件61。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托架8具有其开口朝向上方的帽状的横截面。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托架8具有下壁部80、外侧纵壁部81、内侧纵壁部82、外侧紧固件831、832以及内侧紧固件841、842。
如图6或图7所示,下壁部80支承电池单元4的底部。详细而言,该下壁部80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在通过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的情况下,该下壁部80从通道侧框架63附近延伸到地板侧框架66附近。下壁部80位于电池单元4的下侧,并以覆盖电池单元4的底面的方式扩展。下壁部80从下侧支承电池单元4。
另外,在下壁部80的中央部设置有形成为矩形形状的开口部85。该开口部85有助于下壁部80、进而安装托架8的轻量化。
外侧纵壁部81从下壁部80的车辆外侧的端部(在图例中为左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地板侧框架66连接。详细而言,外侧纵壁部81相对于下壁部80位于车宽方向的外方(即左侧),并与下壁部80的左侧缘连续。在电池单元4的左侧方,外侧纵壁部81在前后方向上扩展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另外,外侧纵壁部81的上端部被弯折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状,在该上端部的前侧部分插入有第一外侧紧固件831,另一方面,在该上端部的后侧部分插入有第二外侧紧固件832。第一外侧紧固件831和第二外侧紧固件832被从下方插入外侧纵壁部81的上端部而分别紧固于地板侧框架66。通过该紧固,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连接。
内侧纵壁部82从下壁部80的车辆内侧的端部(在图例中为右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详细而言,内侧纵壁部82相对于下壁部80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即右侧),并与下壁部80的右侧缘连续。在电池单元4的右侧方,内侧纵壁部82在前后方向上扩展,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内侧纵壁部8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为“内侧宽度”)Wi比外侧纵壁部8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为“外侧宽度”)Wo短。
更详细而言,内侧纵壁部82具有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和第二内侧纵壁部82b,该第一内侧纵壁部82a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该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相对于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且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
在此,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和第二内侧纵壁部82b构成为彼此独立的部件,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而且,上述的内侧宽度Wi相当于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为“第一内侧宽度”)Wi1和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为“第二内侧宽度”)Wi2相加后的总宽度(即,Wi=Wi1+Wi2)。
具体而言,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相比于第二内侧纵壁部82b配置于车辆前侧。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相对于下壁部80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即右侧),并且第一内侧纵壁部82a与下壁部80的右侧缘的前侧部分连续。在电池单元4的右侧方,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在前后方向上扩展,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另外,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上端部被弯折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状,在该上端部插入有前后一对第一内侧紧固件841。如图4所示,第一内侧紧固件841将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上端部与第一通道横梁651共同紧固(也参照图3)。如上所述,第一通道横梁651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因此,通过该共同紧固,第一内侧紧固件841经由第一通道横梁651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上端部相比于通道侧框架63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与此相伴地,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与通道侧框架63大致相同的位置。由于第一内侧纵壁部82a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因此电池单元4的右侧部能够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电池单元4的右侧部与地板通道62的左侧部相邻。也就是说,电池单元4变得大型,与此相伴地,电池单元4的容量变为大容量。
另外,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托架8构成为,连结第一外侧紧固件831与第一内侧紧固件841的直线L1与设置于下壁部80的开口部85不相交。
另一方面,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相比于第一内侧纵壁部82a配置于车辆后侧。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相对于下壁部80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即右侧),并且第二内侧纵壁部82b与下壁部80的右侧缘的后侧部分连续。在电池单元4的右侧方,第二内侧纵壁部82b在前后方向上扩展,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的车高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车高方向上的尺寸稍短。
另外,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的上端部被弯折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凸缘状,在该上端部插入有第二内侧紧固件842。如图5所示,第二内侧紧固件842将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的上端部与通道侧框架63共同紧固。通过该共同紧固,第二内侧紧固件842与通道侧框架63连接。
另外,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托架8构成为,连结第二外侧紧固件832与第二内侧紧固件842的直线L2与设置于下壁部80的开口部85不相交。另外,如图10所示,相比第一内侧紧固件841与第一内侧纵壁部82a的上端部的连接位置,第二内侧紧固件842与第二内侧纵壁部82b的上端部的连接位置配置于车辆外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相比于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上方。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的高度(以下也称为“内侧高度”)Hi1、Hi2相比于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的连接位置的高度(以下也称为“外侧高度”)Ho位于车辆上方。
具体而言,在图4或图5所示的例中,例示了以下壁部80为基准的高度(将下壁部80作为原点的高度)来作为外侧高度Ho和内侧高度Hi1、Hi2。
其中,如图4或图5所示,外侧高度Ho可以是从通过第一外侧紧固件831的横截面或通过第二外侧紧固件832的横截面观察到的高度。从两个横截面观察到的外侧高度Ho彼此大致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记载中不对两者进行区分。
另一方面,内侧高度Hi1、Hi2可以是如图4所示那样从通过第一内侧紧固件841的横截面观察到的内侧高度Hi1,或者如图5所示那样从通过第二内侧紧固件842的横截面观察到的内侧高度Hi2。在图例中,从通过第一内侧紧固件841和第一外侧紧固件831的横截面观察到的内侧高度Hi1比从通过第二内侧紧固件842和第二外侧紧固件832的横截面观察到的内侧高度Hi2稍高(即Hi1>Hi2)。
而且,两个内侧高度Hi1、Hi2都构成为比外侧高度Ho高(即,Hi1>Ho且Hi2>Ho)。也就是说,在从通过第一内侧紧固件841和第一外侧紧固件831的横截面观察时,如图4所示,内侧高度Hi1比外侧高度Ho高。同样地,在从通过第二内侧紧固件842和第二外侧紧固件832的横截面观察时,如图5所示,内侧高度Hi2比外侧高度Ho高。这样构成的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纵壁部82的车高方向上的长度比外侧纵壁部81的车高方向上的长度长。详细而言,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和第二内侧纵壁部82b两者都比外侧纵壁部81更向车辆上方延长。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单元4被收容于由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安装托架8、通道侧框架63的第二纵壁部63b、地板侧框架66以及地板板件61划分出的收容空间。
此时,如图5所示,第二纵壁部63b以相对于电池单元4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内侧的角部4a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车辆内侧的角部4a的高度位置比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中的、第二内侧纵壁部82b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高。另外,车辆内侧的角部4a的高度位置比第二纵壁部63b的上端部稍低。
另一方面,地板侧框架66以相对于电池单元4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外侧的角部4b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车辆外侧的角部4b的高度位置比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的连接位置高。另外,车辆外侧的角部4b的高度位置比地板侧框架66的上端部稍低。
在此,如图5的虚线所示,所述车辆外侧的角部4b被切口,由此,在电池单元4的上端部与地板板件6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空余空间86。如图8所示,空余空间86配置于第二脆弱部674的下方。
而且,在空余空间86的车辆外侧(图例中为左侧)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配管类部件91。这些配管类部件91经由托架92安装于地板侧框架66。通过切出角部4b,由此角部4b附近的上表面相比于配管类部件91位于车辆下侧。配管类部件91例如能够供燃料流通。
配管类部件91在车高方向上被配置于地板板件61的下表面与电池单元4中的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1a之间。配管类部件91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空余空间86与地板侧框架66之间。配管类部件91还被配置于第一脆弱部673的下方。
(关于侧面碰撞性能)
如上所述,通过将地板侧框架66配置于车辆外侧并接近下边梁64,由此,能够使通道侧框架63与地板侧框架66的间隔变宽。当通道侧框架与地板侧框架66的间隔变宽时,有助于电池单元4的大型化,进而有助于提高电池容量。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地提高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电池单元4的侧面(特别是,面向车辆外侧的左侧面)也变得接近下边梁64。若使电池单元4的侧面接近下边梁64,则对于侧面碰撞不利。
作为对侧面碰撞的准备,也可以考虑例如在电池单元4的侧方设置中空的能量吸收部件。然而,新设能量吸收部件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因此不合适。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中,通过对安装托架8的形状下工夫,从而在不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单元4的电池容量的提高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单元4的保护。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相比于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上方。
图9是例示电动车辆1的侧面碰撞时的电池单元4的摆动的推移图。步骤S1表示侧面碰撞产生而安装托架8开始摆动的状态。
如上所述,外侧纵壁部81与地板侧框架66的连接位置相比于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下方。因此,与内侧纵壁部82相比,外侧纵壁部81在从电动车辆1的侧方被输入载荷的情况(特别是,如箭头F所示,从侧方向相比地板板件61位于车辆上方的位置输入载荷的情况)下容易在朝向车辆下侧的方向上承受载荷。利用这样的载荷而使外侧纵壁部81向车辆下侧位移,由此,能够使安装托架8像以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为支点P的秋千那样地摆动。
步骤S2表示安装托架8进行了摆动的状态。通过进行安装托架8的摆动,由安装托架8的下壁部80支承的电池单元4也能够向车辆下侧摆动。通过该摆动,电池单元4以车辆外侧的部位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从电动车辆1的侧方被输入载荷的情况下,地板横梁67被输入使该地板横梁67弯折的载荷。通过设置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脆弱部673、674,能够使地板横梁67以朝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折。通过使电池单元4向车辆下侧摆动并且使地板横梁67朝向车辆上方突出,如步骤S2所示,能够抑制地板横梁67与电池单元4的干涉。由此,对良好地保护电池单元4有利。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步骤S2中,配管类部件91朝向车辆内侧位移。然而,如上所述,使电池单元4向车辆下侧摆动并且使地板横梁67朝向车辆上方突出,此外,设置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空余空间86,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配管类部件91与电池单元4的上表面的干涉以及配管类部件91与地板横梁67的干涉这两者。另外,通过切去用于设置空余空间86的电池单元4的角部4b,在该角部4b周边的上表面与配管类部件91接触时容易将配管类部件91向车辆上方引导。
步骤S3表示安装托架8进一步摆动的状态。通过进一步进行安装托架8的摆动,电池单元4的摆动也进一步进行,能够使电池单元4向车辆下侧退避。通过使电池单元4向车辆下侧退避,能够避免由下边梁64等被向车辆内侧压溃而构成的车辆构成部件J与电池单元4干涉,能够良好地保护电池单元4。
这样,即使在将地板侧框架66配置于车辆外侧而接近下边梁64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保护电池单元4。在这点上,该电动车辆1能够在不导致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兼顾电池容量的提高和侧面碰撞时的电池的保护。
另外,在安装托架8进一步摆动的情况下,电池单元4中的车辆内侧的角部4a与第二纵壁部63b可能接触。然而,通过如上述那样地使第二纵壁部63b陡峭地倾斜,由此,与例如使第二纵壁部63b与车辆上下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与第二纵壁部63b接触的角部4a顺畅地向车辆下方引导。由此,对保护电池单元4有利。
另外,通过将作为内侧纵壁部8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内侧宽度Wi构成为比作为外侧纵壁部8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外侧宽度Wo短,由此,能够促进以内侧纵壁部82与通道侧框架63的连接位置为支点P的安装托架8的摆动。
另外,如使用图10所说明的那样,通过构成为直线L1、L2与开口部85不相交,能够抑制因沿着直线L1、L2输入的载荷而导致的安装托架8的变形。由此,能够兼顾基于安装托架8的轻量化对摆动的促进和确保安装托架8的刚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内侧纵壁部82由第一内侧纵壁部82a和第二内侧纵壁部82b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安装托架8’那样,由一个内侧纵壁部构成内侧纵壁部82’。在该情况下,内侧宽度Wi’相当于一个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通过将该内侧宽度Wi’设定得比外侧宽度Wo’短,由此,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促进安装托架8’的摆动,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支承于其下壁部80’的电池单元。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中,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一个板状体构成外侧纵壁部81’,但也可以与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纵壁部82同样地,由两个以上的板状体构成外侧纵壁部81’。
另外,在此公开的技术不限于对四轮驱动车的应用。也可以将在此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前发动机后驱动车辆。

Claims (8)

1.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地板板件,在该地板板件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
通道侧框架,该通道侧框架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
地板侧框架,该地板侧框架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与所述通道侧框架相比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电池单元,该电池单元配置于所述地板板件的车辆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通道侧框架与所述地板侧框架之间;以及
安装托架,该安装托架以沿着车宽方向从所述通道侧框架横跨到所述地板侧框架的方式形成,并将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通道侧框架及所述地板侧框架连接,
所述安装托架具有:
下壁部,该下壁部支承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部;
外侧纵壁部,该外侧纵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地板侧框架连接;以及
内侧纵壁部,该内侧纵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内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
所述内侧纵壁部与所述通道侧框架的连接位置相比于所述外侧纵壁部与所述地板侧框架的连接位置位于车辆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外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纵壁部具有:
第一内侧纵壁部,该第一内侧纵壁部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以及
第二内侧纵壁部,该第二内侧纵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内侧纵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且与所述通道侧框架连接,
所述第一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相加后的总宽度比所述外侧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侧框架具有:
第一纵壁部,该第一纵壁部面向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内侧,且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二纵壁部,该第二纵壁部面向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外侧,且以随着朝向车辆上侧而朝向车辆外侧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二纵壁部以相对于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内侧的角部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并且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比所述第一纵壁部更陡峭地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地板横梁,该地板横梁配置在所述地板板件上,并且被配设为架设于该地板板件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
在所述地板横梁的车辆下侧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构成为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时促进所述地板横梁向车辆上侧的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地板横梁,该地板横梁配置在所述地板板件上,并且被配设为架设于该地板板件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
在所述地板横梁的车辆下侧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构成为在从车辆侧方被输入载荷时促进所述地板横梁向车辆上侧的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在车宽方向上相比于所述通道侧框架配置于车辆外侧,
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外侧的角部被切去,由此,在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与所述地板板件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空余空间,
在所述空余空间的车辆外侧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配管类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在车宽方向上相比于所述通道侧框架配置于车辆外侧,
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中的车辆外侧的角部被切去,由此,在所述电池单元的上端部与所述地板板件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空余空间,
在所述空余空间的车辆外侧配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配管类部件。
CN202210079499.4A 2021-03-26 2022-01-24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Pending CN1151228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2654A JP2022150169A (ja) 2021-03-26 2021-03-26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JP2021-052654 2021-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2891A true CN115122891A (zh) 2022-09-30

Family

ID=80447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9499.4A Pending CN115122891A (zh) 2021-03-26 2022-01-24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49255B2 (zh)
EP (1) EP4063159B1 (zh)
JP (1) JP2022150169A (zh)
CN (1) CN11512289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32255A1 (de) * 2018-12-14 2020-06-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Bodengruppe für einen Kraftwagenrohbau
EP4163520B1 (en) * 2020-06-09 2023-12-27 NISSAN MOTOR Co., Ltd.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drive device
KR20220036619A (ko) * 2020-09-16 2022-03-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플로어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8229A (ja) * 1991-06-14 1992-12-21 Mazda Motor Corp 水素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車
JP4060234B2 (ja) * 2003-05-21 2008-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高圧機器コンポーネントの車載構造
JP5375886B2 (ja) * 2011-07-26 2013-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電池保護構造
JP5483293B2 (ja) * 2011-11-29 2014-05-0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935569B2 (ja) * 2012-07-25 2016-06-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5645147B2 (ja) * 2013-05-20 2014-12-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171946B2 (ja) * 2014-01-22 2017-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JP6311687B2 (ja) 2015-10-21 2018-04-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406275B2 (ja) * 2016-02-16 2018-10-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JP6702061B2 (ja) * 2016-07-28 2020-05-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743584B2 (ja) * 2016-08-26 2020-08-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11110785B2 (en) * 2017-08-02 2021-09-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7154480B2 (ja) * 2018-11-22 2022-10-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DE102019203046A1 (de) * 2019-03-06 2020-09-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iegehäuse mit Abgleitkante für ein Hybridkraftfahrzeug
JP7379934B2 (ja) * 2019-08-26 2023-11-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7331594B2 (ja) * 2019-09-30 2023-08-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装部品支持構造
JP7327246B2 (ja) * 2020-03-31 2023-08-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DE102020111920B4 (de) * 2020-05-04 2022-10-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anordnung eines Energiespeichers an einem Karosserieboden für einen Kraftwagen sowie Kraftwagen
KR20220036619A (ko) * 2020-09-16 2022-03-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플로어구조
US20220396138A1 (en) * 2021-06-11 2022-12-15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pack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06207A1 (en) 2022-09-29
EP4063159B1 (en) 2024-01-31
EP4063159A1 (en) 2022-09-28
JP2022150169A (ja) 2022-10-07
US12049255B2 (en) 202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9790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15122891A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05539592B (zh)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EP3888963B1 (en) Vehicle lowe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ccommodating battery in a vehicle
CN110612246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7322790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655729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603187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03146088A (ja) 高圧電装ボックスの車載構造
JP7327245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CN115180028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结构
US11807095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having planar protector at inner side surface of battery unit
JP7279677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5488506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2049130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WO2023228656A1 (ja) 駆動用バッテリの支持装置
JP7276227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WO2023228655A1 (ja) 駆動用バッテリの支持装置
JP7552302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7322789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2023163608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