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7536B - 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87536B CN115087536B CN202180014410.XA CN202180014410A CN115087536B CN 115087536 B CN115087536 B CN 115087536B CN 202180014410 A CN202180014410 A CN 202180014410A CN 115087536 B CN115087536 B CN 1150875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l
- film
- pitch
- threshold value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B29C55/165—Apparatu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29C2037/90—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Toys (AREA)
- Packages (AREA)
- Adornment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拉伸装置(100)具备:一对导轨装置(10L、10R),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CU),其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50),其对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进行连结;驱动机构(60),其使夹具单元(CU)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70),其对夹具单元(CU)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80),其对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80)根据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而控制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开2012-12125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无端连杆装置的二轴同时拉伸装置,所述无端连杆装置在片材状物的两侧具备对片材状物的端部进行把持的多个抓握装置。
该无端连杆装置在拉伸区间中,由在行进方向上呈末端扩大状地被平行配置的两根导向用引导导轨导向,在TD方向(末端扩大部分的纵向)上拉伸,并且在MD方向(行进方向)上从抓握间距P1向P2逐渐扩大。借此,使片材状物在纵横两方向上同时拉伸。无端连杆装置被构成为,由出口侧链轮驱动,并返回至入口侧链轮。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特开2012-121259号公报所记载的拉伸装置中,无端连杆装置的沿着引导导轨的移动由多个辊导向。另外,无端连杆装置由多个连杆机构构成,通过改变两个引导导轨的间隔而变更MD方向上的抓握装置(夹具单元)的间距,薄膜(片材状物)在MD方向上拉伸。
在这种拉伸装置中,要求了恰当地调节位于使薄膜拉伸的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例如,在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少于恰当的个数的状态下,在将夹具单元彼此连结的连杆机构上,作用有将夹具单元的间距扩大的方向的力。通过该力,而使被设置于夹具单元的辊相对于引导导轨而向一方向被按压。当从辊作用于引导导轨的负载过大时,可能产生导轨装置、夹具单元的变形等。为了避免这种事态,需要恰当地对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进行调节。
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的调节是通过对驱动出口侧链轮的电动马达的动作进行调节而被实施的。目前,作业者一边确认电动马达的转矩值等,一边手动地调节电动马达的动作,从而存在调节需要较多的时间等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施夹具的个数的调节的拉伸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方式,将被输送的薄膜在纵横方向上拉伸的拉伸装置具备:导轨装置,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其在导轨装置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其将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连结;驱动机构,其使夹具单元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其对夹具单元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其对驱动机构以及调节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取得表示从夹具单元作用于导轨装置的负载的负载数据,夹具单元具有与导轨装置卡合并对沿着循环路径的夹具单元的移动进行导向的辊部,驱动机构具有:入口侧链轮,其在供给薄膜的入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卡合;出口侧链轮,其在送出所拉伸的薄膜的出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卡合;第一驱动单元,其对出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单元,其对入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控制器根据从夹具单元作用于导轨装置的负载而控制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连杆机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夹具单元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且为表示夹具个数过少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且为表示夹具个数过多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实施的间距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实施的夹具个数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恰当地变更各结构的规模,并不一定被严密地图示。另外,关于多个相同的结构,仅对其一部分标注符号,关于其他的部分有时省略符号。
首先,参照图1~图6,对拉伸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拉伸装置100为,一边将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省略图示)从入口侧(图1中左侧)朝向出口侧(图1中右侧)向一方向输送,一边在沿着该输送方向的纵向(以下也称为“MD方向”)以及与MD方向垂直的横向(以下也称为“TD方向”)上同时拉伸的所谓同时二轴拉伸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右侧”是指,在从入口侧观察出口侧时的右侧(图1中下侧),“左侧”是指,在从入口侧观察出口侧时的左侧(图1中上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恰当地称为“上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拉伸装置100具备:一对导轨装置10L、10R,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CU,其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50,其对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进行连结;驱动机构60,其使夹具单元CU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70,其对夹具单元CU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80,其对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拉伸装置100中,左右的导轨装置10L、10R所对置的区域构成为薄膜输送区。另外,在薄膜输送区TA中,从入口侧朝向输出侧依次配置(分配)有预热区Za、拉伸区Zb、热处理区Zc。薄膜输送区TA由加热炉(省略图示)覆盖,并按每一个区而被控制温度。各区的具体的结构在后面说明。
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由分别对使夹具单元CU循环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的成对的基准导轨11和间距设定导轨12构成。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中,间距设定导轨12分别呈环状地被配置于与基准导轨11相比靠内侧。
图3为将图1中的A部放大后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被配置成环状的基准导轨11以及间距设定导轨12由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而被连结的多个导轨单元15、和对相邻的导轨单元15进行补充的中间导轨部16形成。即,导轨单元15的端部分别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而与中间导轨部16连结。这样相邻的导轨单元15彼此通过中间导轨部16而彼此被连结成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对多个导轨单元15的配置进行变更,以形成期望的循环路径。
间距设定导轨12与基准导轨11的分离距离越大,则夹具单元CU的MD间距越小。在预热区Za中,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分离距离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均匀地成为最大值(即,MD间距成为最小值)。
在拉伸区Zb中,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分离距离在拉伸开始端(与预热区Za的连接端)处为最大值,并且,由此随着朝向拉伸结束端侧而逐渐变短,在拉伸结束端处成为最小值。即,在拉伸区Zb中,以MD间距随着从预热区Za侧朝向热处理区Zc而变大的方式而被构成。
在热处理区Zc中,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分离距离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均匀地成为最小值。
多个夹具单元CU分别被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基准导轨11导向而呈环状地巡回移动。夹具单元CU在右侧的导轨装置10R中,在图1中顺时针方向上巡回移动,并在左侧的导轨装置10L中逆时针巡回移动。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中,彼此相同数量的夹具单元CU进行巡回移动。
主要如图4所示,夹具单元CU具有对薄膜进行把持的夹具20、和对夹具20进行保持的夹具保持部30。
夹具20具有:夹具本体21,其具有被形成为大致コ字形状的凹型的轭部形状;下侧固定夹具部件22,其被固定安装于夹具本体21;可动杆24,其通过销23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夹具本体21;上侧可动夹具部件26,其通过销25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可动杆24的下端。夹具20通过下侧固定夹具部件22和上侧可动夹具部件26而以夹住式的方式对薄膜的侧缘进行把持。
夹具保持部30单独地保持夹具20,并且存在与夹具20的个数相同数量的个数。夹具保持部30被形成为由上梁35、下梁36、前壁37和后壁38形成的封闭截面的坚固的框架结构。在夹具保持部30的两端(前壁37、后壁38)分别通过轴31、3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行驶轮33、34。行驶轮33、34在被形成于导轨台110的水平的行驶路面111、112上滚动。行驶路面111、112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与导轨装置10L、10R的基准导轨11平行。
在各夹具保持部30的上梁35和下梁36的另一端侧(后侧)形成有长孔(长形的孔)39。滑块40分别以能够在长孔39的长边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与上下的长孔39卡合。
在各夹具保持部30的一端部(夹具侧)的附近,以贯穿上梁35、下梁36的方式而垂直地设置有一根第一轴部件51。在各夹具保持部30的上下的滑块40中,以垂直地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一根第二轴部件52。
如图2所示,多个夹具单元CU相对于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通过连杆机构50而被连结成无端状。连杆机构50由第一连杆部件53和第二连杆部件54构成。
第一连杆部件53的一端被枢轴连结于夹具保持部30的第一轴部件51,另一端被枢轴连结于邻接的夹具保持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循环的上游侧邻接的夹具保持部30)的第二轴部件52。
第二连杆部件54的一端被枢轴连结于夹具保持部30的第一轴部件51,另一端通过枢轴55而被枢轴连结于第一连杆部件53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
通过由第一连杆部件53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4构成的连杆机构50,滑块40越是移动至夹具保持部30的另一端侧(夹具相反侧),换言之,越是处于第一连杆部件53和第二连杆部件54所成的角度较小而使连杆机构50被关闭的状态,则夹具保持部30彼此的间距(MD间距)越是小。相反地,如图2所示,滑块40越是移动至夹具保持部30的一端侧(夹具侧),换言之,越是处于第一连杆部件53和第二连杆部件54所成的角度较大而使连杆机构50被打开的状态,则夹具保持部30彼此的间距越是大。
如图4所示,夹具单元CU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于第一轴部件51的下端的作为第一辊(辊部)的导向辊56、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于第二轴部件52的下端的作为第二辊(辊部)的间距设定辊57。
导向辊56与被设置于导轨台110上并对夹具20的巡回路径进行划定的基准导轨11的凹槽11a卡合。间距设定辊57与被设置于导轨台110上并对夹具20的巡回路径进行划定的间距设定导轨12的凹槽12a卡合。另外,在第一轴部件51的上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辊58。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60具有:一对入口侧链轮(sprocket)61L、61R,其被设置于供给薄膜的入口侧;一对出口侧链轮62L、62R,其被设置于送出所拉伸的薄膜的出口侧;第一驱动单元64,其对出口侧链轮62L、62R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单元65,其对入口侧链轮61L、61R进行旋转驱动。
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及出口侧链轮62L、62R分别与各夹具保持部30的驱动辊58选择性地卡合,并且由第一驱动单元64以及第二驱动单元65旋转驱动,而针对各夹具保持部30付与沿着巡回路径行驶的力。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及出口侧链轮62L、62R被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另外,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及出口侧链轮62L、62R也可以为彼此不同的形状。
第一驱动单元64具有:第一驱动马达64L,其对左侧的出口侧链轮62L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马达64R,其对右侧的出口侧链轮62R进行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马达64L和第二驱动马达64R分别由伺服马达构成。这样,左侧和右侧的出口侧链轮62L、62R被构成为,能够由彼此不同的电动马达独立地驱动。
第二驱动单元65由对一对入口侧链轮61L、61R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三驱动马达(以下也称为“第三驱动马达65”)构成。第三驱动马达65为伺服马达。第三驱动马达65的旋转通过传递机构(省略图示)而被传递至一对入口侧链轮61L、61R的每一个。这样,一对入口侧链轮61L、61R由共同的电动马达驱动。另外,左右的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彼此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式,分别由传递机构传递来第三驱动马达65的旋转。
调节机构70具有:第一调节机构71,其对左右的导轨单元15间的横向的间隔进行调节;第二调节机构75,其在各导轨单元15中对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间隔进行调节。
如图3所示,第一调节机构71针对每个中间导轨部16而被设置,并使中间导轨部16在横向上进退。第一调节机构71具有作为伺服马达的第一调节马达72、和通过第一调节马达72的旋转而使从动件进行直线运动的螺纹机构73。
第二调节机构75针对每个导轨单元15而被设置。第二调节机构75由一对直动机构构成。直动机构具有作为伺服马达的第二调节马达76、和通过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而使从动件进行直线运动的螺纹机构77。一对直动机构分别被安装于导轨单元15的两端部。
第二调节马达76通过使螺纹机构77旋转而使间距设定导轨12相对于基准导轨11进行进退,从而对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间隔进行调节。第二调节马达76在进行正旋转时,使间距设定导轨12以接近基准导轨11的方式移动,并且,在进行反旋转时,使间距设定导轨12以远离基准导轨11的方式移动。通过使一对直动机构中彼此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位置不同,从而使间距设定导轨12相对于基准导轨11倾斜。由此,以在某一导轨单元15内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之间的间隔并非一定而是变化的方式而被构成,借此,调节了MD方向的拉伸量。
在第二调节马达76上,设置有对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转矩进行检测的作为检测部的转矩传感器78。转矩传感器78的检测结果被输入至控制器80(参照图1)。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为表示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的负载数据。
另外,如图1所示,在拉伸装置100的出口部分,设置有用于对薄膜输送区TA内的夹具20的个数(以下也简称为“夹具个数”)进行测量的作为个数测量部的计数传感器81。计数传感器81的测量结果被输入至控制器80,并由夹具单元CU的移动速度和计数传感器81的测量结果计算出夹具个数。换言之,夹具个数是指,当使薄膜拉伸时实际把持薄膜的左右的每一侧的夹具20(夹具单元CU)的个数。进一步从其他的观点而言,夹具个数是指,从入口侧链轮61L、61R朝向出口侧链轮62L、62R的往路部分、即位于拉伸装置100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夹具20的个数。
控制器80由包括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以及I/O接口(输入输出接口)在内的微型计算机构成。RAM对CPU的处理中的数据进行存储,ROM预先对CPU的控制程序等进行存储,I/O接口在和所连接的设备之间的信息的输入输出中被使用。控制器80被编程为,至少能够对为了执行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涉及的控制所需的处理进行执行。另外,控制器80既可以被构成为一个装置,也可以以被划分为多个装置、并由该多个装置对各控制进行分散处理的方式而被构成。
控制器80以能够执行以下说明的薄膜的拉伸方法以及间距调节方法的方式而控制拉伸装置100的各结构的动作。
以下,关于拉伸装置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由拉伸装置100实现的薄膜的拉伸方法进行说明。
左侧的出口侧链轮62L由第一驱动马达64L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右侧的出口侧链轮62R由第二驱动马达64R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另外,通过第三驱动马达65,使右侧的入口侧链轮61R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并使左侧的入口侧链轮61L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彼此相同的旋转速度被旋转驱动。通过驱动辊58与上述链轮卡合,从而对夹具保持部30付与行驶力。借此,夹具单元CU在右侧巡回路径上于顺时针方向上巡回移动,并在左侧巡回路径上于逆时针方向上巡回移动。
更具体而言,以使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和入口侧链轮61L、61R的旋转速度相配合的方式,同步控制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即,当变更入口侧链轮61L、61R的旋转速度时,出口侧链轮62L、62R的速度也据此而被变更。薄膜的输送速度通过主要变更入口侧链轮61L、61R的速度而被控制。这样,由于在拉伸装置100中,为对入口侧链轮61L、61R进行控制而调节薄膜的输送速度的结构,因此,容易使向拉伸装置100供给薄膜的上游的设备(例如,薄膜制造装置)和薄膜的输送速度相配合。
另外,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被同步控制并非仅仅是指,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的速度实际一致的意思。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同步控制是指,以使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的速度一致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意思,也因链轮的形状差等理由而包括实际上速度产生偏差的状态。另外,出口侧链轮62L、62R和入口侧链轮61L、61R也可以不以速度一致的方式而被同步控制。
在薄膜被取入的入口部,由在左右的巡回路径上行驶的夹具单元CU把持薄膜的两侧缘。此外,通过由基准导轨11导向的夹具保持部30的移动,使被把持的薄膜进入薄膜输送区TA的预热区Za中。另外,左右的夹具单元CU以彼此对应的夹具单元CU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方式而把持薄膜。即,左右的夹具单元CU的动作被控制为,不在纵向上错位而彼此交错地把持薄膜。
在预热区Za中,左右的循环路径的分离距离(即,TD间距)被设定为相当于薄膜的初期宽度的距离,并且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使左右的循环路径彼此平行地被配置。另外,间距设定导轨12和基准导轨11的分离距离也被设定成,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均匀地成为最大值(MD间距为最小值)。由此,在预热区Za中,也未实施薄膜的横拉伸和纵拉伸,而仅仅实施将薄膜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的处理。
薄膜在穿过预热区Za之后,进入拉伸区Zb。在拉伸区Zb中,左右的循环路径的分离距离随着从预热区Za的一侧朝向热处理区Zc而逐渐扩大。即,在拉伸区Zb中,左右的循环路径被设置为间隔从入口侧朝向出口侧而扩大的末端扩大状。由此,在拉伸区Zb中,夹具保持部30彼此的横向的间隔(TD间距)逐渐变大。另外,在拉伸区Zb中,间距设定导轨12和基准导轨11的分离距离随着从预热区Za的一侧朝向热处理区Zc而逐渐变短。因此,当夹具单元CU在拉伸区Zb上行驶时,夹具单元CU的间距设定辊57由间距设定导轨12导向而朝向基准导轨11移动,其结果是,滑块40向夹具保持部30的一端侧(夹具侧)移动。由此,夹具保持部30彼此的纵向的间隔(MD间距)逐渐变大。因此,在拉伸区Zb中,薄膜在与TD方向的拉伸(横拉伸)同时地实施MD方向的拉伸(纵拉伸)。
穿过拉伸区Zb并被横拉伸和纵拉伸的同时二轴拉伸后的薄膜接着进入热处理区Zc中。在热处理区Zc中,左右的循环路径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相当于被拉伸后的薄膜的宽度的距离,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使左右的循环路径彼此平行地被配置,间距设定导轨12和基准导轨11的分离距离也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均匀地成为最小值(MD间距为最大值)。因此,在热处理区Zc中,也不实施薄膜的横拉伸和纵拉伸,而是仅仅实施温度调节等热处理。
在热处理区Zc的终端的出口,释放了由左右夹具20实施的薄膜的把持,薄膜直线前进。夹具保持部30被基准导轨11导向并呈环状地巡回移动。
如上所述,从入口侧被供给的薄膜在纵横这两个方向上被同时拉伸,并从出口侧被送出。
接着,关于TD间距以及MD间距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在拉伸装置100中,通过对TD间距以及MD间距进行调节,从而对横向的拉伸量和纵向的拉伸量进行变更。
为了调节TD间距,通过第一调节机构71使位于拉伸区Zb的各中间导轨部16移动,并对左右的导轨单元15的间隔进行变更。另外,为了调节MD间距,通过位于拉伸区Zb的导轨单元15的第二调节机构75,对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间隔进行变更。借此,变更了由间距设定导轨12导向的间距设定辊57和由基准导轨11导向的夹具保持部30的间隔,滑块40(参照图4)移动,变更了MD间距。
此处,在拉伸装置100中,根据夹具单元CU的TD间距以及MD间距,使恰当的夹具个数不同。当实际的夹具个数和恰当的夹具个数产生差异时,负载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单元15。
具体而言,在夹具个数相对于被设定的TD间距以及MD间距是恰当(实际的夹具个数=恰当的夹具个数)的情况下,夹具单元CU的间距设定辊57并不与导轨单元15的间距设定导轨12接触,即便接触,也以比较小的力进行接触。
在图5中示出了夹具个数少于恰当的个数的情况,在图6中示出了夹具个数多于恰当的个数的情况。另外,在图5以及图6中,简化地图示出了连杆机构50等。
如图5所示,在夹具个数少于恰当的个数的情况下,欲通过较少的个数的夹具单元CU而实现被设定的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因此,向增大MD方向的间距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夹具单元CU。由此,在夹具个数过少的状态下,如图5中箭头所示,间距设定辊57以在左右方向上接近薄膜的方式而朝向薄膜侧(拉伸装置100的左右中央侧)被按压于间距设定辊12。
相反地,在夹具个数多于恰当的个数的情况下,向减小MD方向的间距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夹具单元CU。由此,在夹具个数过大的状态下,如图6中箭头所示,间距设定辊57以远离薄膜的方式而朝向左右方向的薄膜相反侧被按压于间距设定辊12。
通过这样使间距设定辊57被按压于间距设定导轨12,从而使间距设定辊57、间距设定辊12产生变形,夹具单元CU的间距的调节的精度可能降低。特别地,当在间距设定辊57被按压于间距设定辊12的状态下欲使间距设定辊12移动而调节MD间距时,也相对于具有第二调节马达76、螺纹机构77的第二调节机构75产生较大的负载,机械寿命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拉伸装置100中,为了避免上述事态,一边将夹具个数调节为恰当的个数,一边调节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另外,在拉伸装置100中,在间距的调节和夹具个数的调节的各个调节中,以左右彼此同步的方式而控制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
具体而言,在拉伸装置100中,通过第二调节机构75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而对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进行检测,并根据转矩值T而调节夹具个数。夹具个数能够通过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暂时性地增减而进行调节。换言之,通过针对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的入口侧链轮61L、61R而改变出口侧链轮62L、62R的相位,从而调节夹具个数。
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拉伸装置100中,对转矩值T和被预先确定的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对夹具个数过少或过多进行判定,进而以成为恰当的夹具个数的方式而对出口侧链轮62L、62R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拉伸装置100中,即便在左右的各第二调节机构75的任意一个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高于第一阈值、或者低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也将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的两方的动作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控制。
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作为具有正负的值而被取得。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调节马达76进行反旋转(换言之,使间距设定导轨12从基准导轨11分离)的方向的转矩设为正的转矩值T。
第一阈值为具有正的值的阈值,第二阈值为具有负的值的阈值。第一阈值是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是过少进行判定的阈值,第二阈值是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是过多进行判定的阈值。以下,将第一阈值设为“+T1”,将第二阈值设为“-T2”。
关于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的技术意义,以夹具个数过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调节马达76以成为从控制器80被指令的旋转位置的方式而被控制动作。在夹具个数处于恰当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二调节马达76产生用于设为被指令的旋转位置的机械性损失(机械损失)的量的转矩(以下,将机械损失的量的转矩值T设为“机械损失转矩T0”)。机械损失转矩T0是为了使第二调节马达76旋转以驱动间距设定导轨12而产生的转矩,当第二调节马达76反旋转时,产生+T0的机械损失转矩,当正旋转时,产生-T0的机械损失转矩。即,在夹具个数处于恰当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二调节马达76所产生的转矩值T处于+T0至-T0的范围内(+T0≥T≥-T0)。
在夹具个数过少的情况下,夹具单元CU朝向薄膜侧(图5中下方向)而被按压于导轨单元15。间距设定导轨12通过从夹具单元CU的间距设定辊57受到的按压力而在接近基准导轨11的方向上被按压。该按压力作为正旋转的方向的转矩并经由螺纹机构77而作用于第二调节马达76。
由此,只要旋转位置的指令不变化,则第二调节马达76就通过从夹具单元CU受到的按压力以间距设定导轨12未朝向基准导轨11移动的方式(以保持间距设定导轨12的方式)而被控制动作。即,第二调节马达76除了产生机械损失转矩T0之外,还以克服因按压力而产生的正旋转的方向的转矩的方式而产生逆旋转的方向的转矩。借此,第二调节马达76为了设为预定的旋转位置而产生超过机械损失转矩+T0至-T0的范围的转矩。在夹具个数过少的状态下,第二调节马达76产生反旋转的方向的转矩、即、正的转矩,因此,通过将作为正的阈值的第一阈值+T1和转矩值T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判定夹具个数的过少。
相反地,在夹具个数过多的情况下,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单元15的按压力的方向相反,因此,以克服按压力的方式由第二调节马达76所产生的转矩的朝向也相反。由此,作为负的阈值的第二阈值-T2成为对夹具个数的过多进行判定的阈值。
这样,作为正的阈值的第一阈值+T1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过少进行判定,作为负的阈值的第二阈值-T2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过多进行判定。第一阈值+T1为大于机械损失转矩+T0的值,第二阈值-T2为小于机械损失转矩-T0的值。
以下,参照图7以及图8所示的流程图,关于拉伸装置100中的夹具单元CU的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TD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以未将薄膜供给至拉伸装置100的状态而被执行。借此,在间距调节中,能够降低薄膜的损失而节能化。另外,也可以被构成为,设置对薄膜未被供给至拉伸装置100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当通过该传感器检测出薄膜未被供给的情况时,执行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另外,TD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并未被限定于以未将薄膜供给至拉伸装置100的状态而被执行的情况。
另外,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是以薄膜输送区域未被升温的状态而被实施的。借此,能够在间距调节中进行节能化。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根据温度传感器、马达的接通-断开信号而检测出薄膜输送区域未被升温的情况时,执行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另外,TD方向以及MD方向的间距调节未被限定于以薄膜输送区域未被升温的状态而被实施的情况。
控制器80在由作业者输入间距的设定条件,并按下自动调节按钮(省略图示)时,执行图7所示的处理。
在图7所示的处理中,在步骤S10~S18中,执行TD间距以及MD间距的调节(自动扩缩)。在自动扩缩中,在步骤S10~S13中先调节TD方向的间距,之后,在步骤S14~S17中,调节MD方向的间距。在步骤S19~S21中,执行夹具个数的最终调节(个数调整)。以下,具体地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中,根据作业者所设定的条件,设定TD方向的扩缩的条件。具体而言,计算作为作业者所设定的条件的TD间距,并对实现该TD间距的拉伸区Zb的各第一调节马达72的旋转位置进行计算。此外,在步骤S11中,以成为所计算出的旋转位置的方式,向各第一调节马达72的驱动器(省略图示)发送通电指令,并驱动第一调节马达72。
在步骤S12中,与在步骤S11中驱动第一调节马达72而调节TD间距的情况平行地执行夹具个数的调节处理。夹具个数调节处理为,在第一调节马达72被驱动至成为在步骤S11中被设定的条件的旋转位置为止的期间,监视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而调节夹具个数的处理。夹具个数调节处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当第一调节马达72被驱动至在步骤S10中被计算出的旋转位置为止,而使步骤S13的夹具个数调节处理完成时,TD方向的调节完成(步骤S13)。
接着,在步骤S14中,根据作业者所设定的条件,设定MD方向的扩缩的条件。具体而言,计算作为作业者所设定的条件的MD间距,并对实现该MD间距的拉伸区Zb的各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位置进行计算。此外,在步骤S15中,以成为所计算出的旋转位置的方式,向各第二调节马达76的驱动器发送通电指令,并驱动第二调节马达76。在第二调节马达76被驱动至所计算出的旋转位置为止的期间,执行夹具个数调节处理(步骤S16)。当第二调节马达76被驱动至所计算出的旋转位置为止,而使步骤S16的个数调节处理完成时,MD方向的调节完成(步骤S17)。另外,步骤S16的夹具个数调节处理与步骤S12的夹具个数调节处理相同。另外,第二调节马达76被控制成,在达到所计算出的旋转位置之后,再次维持该旋转位置。
当这样调节TD间距以及MD间距这两方时,完成自动扩缩(步骤S18)。
此处,关于步骤S12以及步骤S16中的夹具个数调节处理,参照图8来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步骤S12以及S16仅仅是,在调节TD间距的过程中、或在调节MD间距的过程中执行的定时不同。
如图8所示,在夹具个数调节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30中,从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传感器78取得作为负载数据的转矩值T。
在步骤S31以及S33中,将在步骤S30中取得的转矩值T和被预先确定的阈值(第一阈值+T1、第二阈值-T2)进行比较。
在步骤S31中,对所取得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T是否为第一阈值+T1以下进行判定。在转矩值T高于第一阈值+T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处于夹具个数过少的状态,因此,在步骤S32中,以暂时性地对出口侧链轮62L、62R进行减速的方式而控制第一驱动马达64L的动作。借此,夹具个数增加,伴随着夹具个数的增加而作用于间距设定导轨12的负载(换言之,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T的绝对值)减少。在转矩值T为第一阈值+T1以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3。
在步骤S33中,对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T是否为第二阈值-T2以上进行判定。在转矩值T低于第二阈值-T2的情况下,处于夹具个数过多的状态,因此,在步骤S34中,以暂时性地对出口侧链轮62L、62R进行加速的方式而控制第一驱动马达64L以及第二驱动马达64R的动作。借此,夹具个数减少,伴随着夹具个数的减少而作用于间距设定导轨12的负载(换言之,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T的绝对值)减少。在转矩值T为第二阈值-T2以上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5。
在步骤S35中,对第一调节马达72或者第二调节马达76是否被驱动至所指定的旋转位置为止进行判定,换言之,对是否实现了成为作业者所设定的条件的TD间距·MD间距进行判定。若所设定的间距未被实现,则从步骤S35返回至步骤S30,并再次执行从步骤S30起始的处理。若所设定的间距被实现,则完成夹具个数调节处理,并返回至图7所示的步骤S13或S16。这样,在以实现所设定的TD间距或者MD间距的方式而驱动第一调节马达72或者第二调节马达76的期间,图8的步骤S30~S35所示的处理被平行地执行。
如上所述,在一边以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未超过阈值的方式而调节夹具个数,一边使TD间距以及MD间距被调节为期望的间距之后,在图7所示的步骤S19~S21中,实施夹具个数的个数调整。
在步骤S19中,实施夹具个数的测量。在步骤S20中,对个数调整按钮是否由作业者按下了进行判定。
当个数调整按钮被按下时,转移至步骤S21,实施夹具个数的自动调节。具体而言,对在步骤S19中被测量出的夹具个数是否与由在步骤S10中所设定的条件计算出的目标个数一致进行判定,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以所测量的夹具个数成为目标个数的方式,根据夹具个数和目标个数的差分,暂时性地对第一驱动马达64L以及第二驱动马达64R的旋转速度进行增减速。借此,以夹具个数成为目标个数的方式而被调节。当夹具个数被调节时,结束处理。
关于在步骤S21所示的夹具个数的个数调整,进行详细说明。
夹具个数与第一驱动马达64L以及第二驱动马达64R的旋转之间的关系能够由各结构的规格等预先进行把握。即,预先把握了以下关系性,即,当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相对于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哪种程度提前或者延迟时,夹具个数就以哪种程度增减这样的关系性。由此,例如,在实际的夹具个数多于设定个数的情况下,花费预定的时间而使出口侧链轮62L、62R提前与个数的差分对应的角度的量。即,暂时性地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增加。借此,夹具单元CU暂时性地较快地穿过出口侧链轮62L、62R并从拉伸区域中被排出,因此,夹具个数减少。另外,在夹具个数的调节被实施了之后,入口侧链轮61L、61R和出口侧链轮62L、62R再次同步地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
相反地,在实际的夹具个数少于设定个数的情况下,使出口侧链轮62L、62R延迟与个数的差分对应的角度的量(暂时性地使速度减少)。借此,夹具单元CU暂时性地较慢地穿过出口侧链轮62L、62R并从拉伸区域中被排出,因此,夹具个数增加。这样,夹具个数被调节,结束处理。
另外,优选为,步骤S21所示的个数调整是在薄膜输送区域内的温度以实际拉伸时的温度而稳定的状态下实施的。借此,能够排除夹具单元CU等的热膨胀的影响,并调节夹具个数。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将被输送的薄膜在纵横方向上拉伸的拉伸装置100具备:一对导轨装置10L、10R,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CU,其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50,其将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连结;驱动机构60,其使夹具单元CU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70,其对夹具单元CU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80,其对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的动作进行控制;检测部(转矩传感器78),其对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进行检测,夹具单元CU具有与导轨装置10L、10R卡合并对沿着循环路径的夹具单元CU的移动进行导向的辊部(导向辊56、间距设定辊57),驱动机构60具有:一对入口侧链轮61L、61R,其在供给薄膜的入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CU卡合;一对出口侧链轮62L、62R,其在送出所拉伸的薄膜的出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CU卡合;第一驱动单元64,其对出口侧链轮62L、62R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单元65,其对入口侧链轮61L、61R进行旋转驱动,控制器80根据检测部所检测出的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而控制第一驱动单元64的动作。
另外,拉伸装置100的控制器80所执行的夹具个数调节方法具备:取得表示从在循环路径上行驶的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的大小的负载数据的步骤;根据负载数据而对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步骤。
在这种拉伸装置100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中,通过根据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使控制器80对第一驱动单元64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了把持薄膜的夹具单元CU的个数。由此,不需要由作业者实施的手动调节,能够容易地实施夹具个数的调节。
另外,在拉伸装置100中,导轨装置10L、10R具有:基准导轨11;间距设定导轨12,其与基准导轨11的间隔被构成为可变,辊部包括:第一辊(导向辊56),其与基准导轨11卡合;第二辊(间距设定辊57),其与间距设定导轨12卡合,连杆机构50具有:第一连杆部件53,其一端与第二辊连结,另一端与邻接的夹具单元CU的第一辊连结;第二连杆部件54,其一端与第一辊连结,另一端与第一连杆部件5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连结,调节机构70具有使间距设定导轨12相对于基准导轨11进退的调节马达(第二调节马达76)。
另外,在拉伸装置100中,检测部为对调节马达的转矩值T进行检测的转矩传感器78,控制器80在调节马达的转矩值T超过了作为正的值的第一阈值+T1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在调节马达的转矩值T低于作为负的值的第二阈值-T2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另一方。
另外,在夹具个数调节方法中,负载数据为调节马达的转矩值,在对出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步骤中,在调节马达的转矩值超过了作为正的值的第一阈值+T1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在调节马达的转矩值低于作为负的值的第二阈值-T2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这种拉伸装置100中,通过使用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这两个阈值,从而能够对夹具个数是过少还是过多进行判定。由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将夹具个数调节为恰当的个数。
另外,拉伸装置100还具备对把持薄膜的夹具单元CU的个数进行测量的个数测量部(计数传感器81),控制器80根据个数测量部所测量出的实际的夹具单元CU的个数与目标个数的差分,而对第一驱动单元64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这种拉伸装置100中,在测量出实际的夹具单元CU的个数的基础上,控制第一驱动单元64的动作而调节个数,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把持薄膜的夹具单元CU设为目标个数。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彼此同步地被旋转驱动。与此相对,左右的出口侧链轮62L、62R也可以彼此独立地被旋转驱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右侧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而调节右侧的夹具个数,并根据左侧的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而调节左侧的夹具个数。即,也可以左右独立地执行夹具个数的调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夹具单元CU以彼此对应的夹具单元CU彼此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在巡回路径上行驶。另外,在以相同的纵向的位置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右侧的夹具单元CU和左侧的夹具单元CU的MD间距彼此相同。与此相对,MD间距也可以左右不同。即,彼此对应的左右的夹具单元CU彼此也可以以在左右方向上不排列的方式而在纵向上偏移。通过使左右的MD间距不同,从而能够使薄膜在倾斜方向(在图1所示的平面中,在纵向以及横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都倾斜的方向)上拉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热处理区Zc中,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未被拉伸。与此相对,也可以构成为,在热处理区Zc中,使MD间距减少,并使薄膜在MD方向上收缩。借此,与夹具20所把持的薄膜的左右的缘部相比,能够抑制以薄膜的左右中央部分的拉伸量变小的方式而缩颈(换言之,薄膜的左右的缘部与中央部分相比向输送方向突出)这样的所谓弯曲现象(bowing phenomenon)的产生。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调节TD方向和MD方向这两方的间距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拉伸装置100也能够对TD方向以及MD方向中的仅任意一个方向上的间距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只要省略与不调节的方向相应的处理(图7所示的步骤S10~S13、或者、步骤S14~S17)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为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传感器78,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作为负载数据而被利用。与此相对,负载数据并未被限定于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检测部也未被限定于转矩传感器78。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转矩传感器78,而是将根据被输入至第二调节马达76中的电压值、电流值、以及频率等而被计算出的负载转矩设为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转矩值,而是将向第二调节马达76的电流值用作负载数据。另外,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替代转矩传感器78,设置负载传感器以作为检测部,并负载传感器对从间距设定辊57作用于间距设定导轨12的负载进行检测,以作为负载数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作为检测部而设置变位传感器,并且,变位传感器对因从间距设定辊57作用于间距设定导轨12的负载而产生的间距设定导轨12的挠曲(变形)进行检测,以作为负载数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第二调节马达76反旋转(使间距设定导轨12从基准导轨11分离)的转矩作为正的转矩值的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转矩值的正负的设定并未被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任意地进行设定。与其相应地,关于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也能够任意地设定正负。另外,只要在夹具个数恰当的正常时夹具个数的调节未被执行,也能够任意地设定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的大小(绝对值)。即,在拉伸装置100中,优选为,设定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为过少进行判定的阈值、和用于对夹具个数是否为过多进行判定的阈值,并且,根据夹具个数的多少以夹具个数为恰当的方式而控制出口侧链轮62L、62R的动作。只要这样被构成,则转矩值的设定、阈值的具体内容就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在将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使间距设定导轨12接近基准导轨11)的方向的转矩设为正的转矩值的情况下,作为正的值的第一阈值+T1是指对夹具个数是否为过多进行判定的阈值,作为负的值的第二阈值-T2是指对夹具个数是否为过少进行判定的阈值。在该情况下,只要以以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可,即,当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超过第一阈值+T1时,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增加,当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低于第二阈值-T2时,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减少。在该情况下,也起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根据转矩值的正负的设定的方法,使第一阈值+T1和第二阈值-T2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替换。与其相应地,分别对在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超过第一阈值+T1的情况下,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增加或减少、在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低于第二阈值-T2的情况下,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减少或增加进行替换。由此,优选为,控制器80被构成为,在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超过作为正的值的第一阈值+T1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一方,在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超过作为负的值的第二阈值-T2的情况下,执行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另一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调节马达76向正方向旋转的情况和向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是共同的。与此相对,也可以在第二调节马达76向正方向旋转的情况和向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分别设定不同的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优选为,例如,在使第二调节马达76旋转而使间距设定导轨12移动的机械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分别个别地设定第二调节马达76向正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和向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
在机械损失的大小(绝对值)较小的情况下,且在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的情况和反旋转的情况下,阈值(第一阈值+T1、第二阈值-T2)和机械损失转矩(+T0、-T0)的差分未产生较大的差异。即,当以第一阈值+T1为例进行说明时,第一阈值+T1与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的情况的机械损失转矩-T0的差(+T1+T0)、和第一阈值+T1与第二调节马达76反旋转的情况下的机械损失转矩+T0的差(+T1-T0)未大幅地变化。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即便以不取决于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的方式而共同地使用第一阈值+T1和第二阈值-T2,也未产生夹具个数的调节的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当机械损失较大时,在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的情况和反旋转的情况下,阈值与机械损失转矩的差分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当以不取决于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的方式而将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设为共同时,在第二调节马达76反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阈值+T1和机械损失转矩+T0的差分比较小,因此,即便夹具个数稍许过多,也执行夹具个数调节处理。另一方面,在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阈值+T1和机械损失转矩-T0的差分相对地变大。因此,在第二调节马达76正旋转的情况下,即便夹具个数以与反旋转的情况相同的数量变得过多,夹具个数调节处理也未被执行,除非夹具个数进一步过多,否则,就不被执行。这样,当在第二调节马达76向正方向旋转的情况和向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将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设为共同时,虽然以相同的个数变得过多或者过少,但是,存在通过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而调节夹具个数或者不调节夹具个数的可能性。即,有时因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而使夹具个数被调节的定时不同。
相对于此,能够构成为,通过针对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而分别设定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即,设定正旋转用的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和反旋转用的第一阈值+T1以及第二阈值-T2这共计四个阈值),从而若夹具个数过多或者过少的量相同,则以不取决于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的方式而以相同的定时调节夹具个数。例如,第一阈值+T1和第二阈值-T2只要分别设定为相对于机械损失转矩+T0、-T0而使预定的转矩值Td增减(T1=±T0+Td、T2=±T0-Td)后获得的阈值即可。借此,能够将夹具个数的控制被执行的定时设为一定,因此,能够稳定地实施夹具个数的调节。
另外,在根据第二调节马达76的旋转方向而分别个别地设定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的情况下,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正负也可以被设定为相同。当具体地说明时,例如,第一阈值也可以被设定为正的值的阈值,第二阈值也可以被设定为小于第一阈值的正的值的阈值。这样,无论与第一阈值的正负的异同如何,第二阈值都被设定为小于第一阈值的值。在该情况下,当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位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范围内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不实施夹具个数的调节。当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高于第一阈值时,以夹具个数处于过少的状态的方式,使出口侧链轮62L、62R暂时性地减速而增加夹具个数。当第二调节马达76的转矩值T低于第二阈值时,以夹具个数处于过多的状态的方式,使出口侧链轮62L、62R暂时性地加速而减少夹具个数。这样,即便将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设定为正负相同的阈值,也起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中的任意一个阈值也可以被设定为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入口侧链轮61L、61R由共同的第三驱动马达65驱动。与此相对,左右的入口侧链轮61L、61R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电动马达独立地驱动。即,第二驱动单元65也可以具有对左侧的入口侧链轮61L进行驱动的电动马达、和对右侧的入口侧链轮61R进行驱动的电动马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及出口侧链轮62L、62R被旋转驱动而使夹具单元CU在循环路径上行驶的状态下,对出口侧链轮62L、62R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调节夹具个数。与此相对,也可以在停止第一驱动单元64以及第二驱动单元65的动作、并停止循环路径上的夹具单元CU的行驶的状态下,调节夹具个数。即,图7所示的步骤S10~S18以及图8所示的步骤S30~S35的处理也可以在停止第一驱动单元64以及第二驱动单元65的动作的状态下执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第一驱动单元64的动作而使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速度暂时性地增加或者减少,从而调节夹具个数。与此相对,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驱动单元65的动作而使入口侧链轮61L、61R的旋转速度暂时性地增加或者减少,从而调节夹具个数。另外,也可以控制入口侧链轮61L、61R和出口侧链轮62L、62R这两方的旋转速度,而调节夹具个数。即,能够通过控制入口侧链轮61L、61R以及出口侧链轮62L、62R的至少一方的动作而调节夹具个数。在任何情况下,入口侧链轮61L、61R和出口侧链轮62L、62R都在以彼此的旋转速度差暂时性地变大的方式而被控制动作时,夹具个数减少,并且,在以旋转速度差暂时性地变小的方式而被控制时,夹具个数减少。
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20年4月2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20-76181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的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引入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Claims (6)
1.一种拉伸装置,将被输送的薄膜在纵横方向上拉伸,其中,具备:
导轨装置,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
多个夹具单元,其在所述导轨装置的所述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所述薄膜进行把持;
连杆机构,其将在所述循环路径上邻接的所述夹具单元连结;
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夹具单元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行驶;
调节机构,其对所述夹具单元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
控制器,其对所述驱动机构以及所述调节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取得表示从所述夹具单元作用于所述导轨装置的负载的负载数据,
所述夹具单元具有与所述导轨装置卡合并对沿着所述循环路径的所述夹具单元的移动进行导向的辊部,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入口侧链轮,其在供给所述薄膜的入口侧被设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夹具单元卡合;
出口侧链轮,其在送出所拉伸的所述薄膜的出口侧被设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夹具单元卡合;
第一驱动单元,其对所述出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
第二驱动单元,其对所述入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
所述控制器根据从所述夹具单元作用于所述导轨装置的负载而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动作,
所述导轨装置具有:
基准导轨;
间距设定导轨,其构成为与所述基准导轨的间隔可变,
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使所述间距设定导轨相对于所述基准导轨进退的调节马达,
所述控制器取得所述调节马达的转矩值以作为所述负载数据,将所取得的所述转矩值与第一阈值以及小于该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分别进行比较,在所述调节马达的所述转矩值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出口侧链轮与所述入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差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一方,在所述调节马达的所述转矩值低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出口侧链轮与所述入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差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另一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
所述辊部包括:
第一辊,其与所述基准导轨卡合;
第二辊,其与所述间距设定导轨卡合,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辊连结,另一端与邻接的所述夹具单元的所述第一辊连结;
第二连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辊连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把持所述薄膜的所述夹具单元的个数进行测量的个数测量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个数测量部所测量出的实际的所述夹具单元的个数与目标个数的差分,而对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阈值为具有正的值的阈值,所述第二阈值为具有负的值的阈值。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
在所述调节马达向正方向旋转的情况和向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阈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被设定为不同的值。
6.一种夹具个数调节方法,由拉伸装置的控制器执行,
所述拉伸装置具备:
导轨装置,其被配置于所输送的薄膜的左右两侧,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
多个夹具单元,其在所述导轨装置的所述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所述薄膜进行把持;
连杆机构,其将在所述循环路径上邻接的所述夹具单元连结;
驱动机构,其通过对与所述夹具单元卡合的入口侧链轮以及出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所述夹具单元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行驶,
所述夹具个数调节方法对把持所述薄膜的所述夹具单元的个数进行调节,
所述夹具个数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取得表示从所述夹具单元作用于所述导轨装置的负载的大小的负载数据的步骤;
根据所述负载数据而对所述出口侧链轮以及所述入口侧链轮中的至少一方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步骤,
所述导轨装置具有:
基准导轨;
间距设定导轨,其构成为与所述基准导轨的间隔可变,
所述负载数据为使所述间距设定导轨相对于所述基准导轨进退的调节马达的转矩值,
在对所述出口侧链轮以及所述入口侧链轮中的至少一方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步骤中,在所述调节马达的所述转矩值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出口侧链轮和所述入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差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一方,在所述调节马达的所述转矩值低于与所述第一阈值相比较小的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出口侧链轮和所述入口侧链轮的旋转速度差的增加和减少中的任意另一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6181 | 2020-04-22 | ||
JP2020-076181 | 2020-04-22 | ||
PCT/JP2021/011797 WO2021215174A1 (ja) | 2020-04-22 | 2021-03-22 | 延伸装置及びクリップ個数調整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87536A CN115087536A (zh) | 2022-09-20 |
CN115087536B true CN115087536B (zh) | 2023-08-25 |
Family
ID=78270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4410.XA Active CN115087536B (zh) | 2020-04-22 | 2021-03-22 | 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55263B2 (zh) |
KR (1) | KR20220129624A (zh) |
CN (1) | CN115087536B (zh) |
DE (1) | DE112021002463T5 (zh) |
TW (1) | TWI771984B (zh) |
WO (1) | WO20212151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45567B (zh) * | 2023-08-07 | 2024-09-24 | 佛山市盟思拉伸装备有限公司 | 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19583A (de) * | 1963-08-21 | 1966-08-31 | Hoechst Ag | Vorrichtung zum fortlaufenden gleichzeitigen Längs- und Querrecken von Kunststoff-Folienbahnen |
EP0149878A1 (en) * | 1984-01-24 | 1985-07-31 | Toray Industries, Inc. | Link device for stretching sheet material and stretching apparatus using said link device |
US6043571A (en) * | 1996-09-12 | 2000-03-28 | Bru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Linear-motor-driven transport installation |
JP2001180854A (ja) * | 1999-12-24 | 2001-07-03 | Toray Ind Inc | クリップ走行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延伸・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法 |
JP2004322365A (ja) * | 2003-04-22 | 2004-11-18 | Hitachi Ltd |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
JP2006015563A (ja) * | 2004-06-30 | 2006-01-1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フィルム破れ検出方法、フィルム破れ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ンタ |
JP2008044339A (ja) * | 2006-07-19 | 2008-02-28 | Toshiba Mach Co Ltd | クリップ式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
JP2010046911A (ja) * | 2008-08-21 | 2010-03-04 | Fujifilm Corp | テンター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溶液製膜方法 |
JP2011034647A (ja) * | 2009-08-04 | 2011-02-17 | Toray Ind Inc |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4069436A (ja) * | 2012-09-28 | 2014-04-21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104639A (ja) * | 2012-11-27 | 2014-06-09 |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 延伸装置のクリップチェーン走行速度の制御方法 |
JP2016107494A (ja) * | 2014-12-05 | 2016-06-20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速度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
JP2016192248A (ja) * | 2015-03-30 | 2016-11-10 | 東レ株式会社 |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
JP2017159464A (ja) * | 2016-03-07 | 2017-09-14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収縮機 |
CN109839689A (zh) * | 2017-11-29 | 2019-06-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
JP2020044692A (ja) * | 2018-09-18 | 2020-03-26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同時二軸延伸機及び延伸システム |
JP2020044691A (ja) * | 2018-09-18 | 2020-03-26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同時二軸延伸機及び延伸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11796B2 (ja) | 2010-12-09 | 2014-10-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
DE102017117420A1 (de) * | 2017-08-01 | 2019-02-07 |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 Reckanlage |
-
2021
- 2021-03-22 KR KR1020227029080A patent/KR20220129624A/ko unknown
- 2021-03-22 DE DE112021002463.9T patent/DE112021002463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03-22 JP JP2022500737A patent/JP7055263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3-22 CN CN202180014410.XA patent/CN115087536B/zh active Active
- 2021-03-22 WO PCT/JP2021/011797 patent/WO20212151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4-14 TW TW110113474A patent/TWI77198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19583A (de) * | 1963-08-21 | 1966-08-31 | Hoechst Ag | Vorrichtung zum fortlaufenden gleichzeitigen Längs- und Querrecken von Kunststoff-Folienbahnen |
EP0149878A1 (en) * | 1984-01-24 | 1985-07-31 | Toray Industries, Inc. | Link device for stretching sheet material and stretching apparatus using said link device |
US6043571A (en) * | 1996-09-12 | 2000-03-28 | Bru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Linear-motor-driven transport installation |
JP2001180854A (ja) * | 1999-12-24 | 2001-07-03 | Toray Ind Inc | クリップ走行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延伸・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法 |
JP2004322365A (ja) * | 2003-04-22 | 2004-11-18 | Hitachi Ltd |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
JP2006015563A (ja) * | 2004-06-30 | 2006-01-1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フィルム破れ検出方法、フィルム破れ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ンタ |
JP2008044339A (ja) * | 2006-07-19 | 2008-02-28 | Toshiba Mach Co Ltd | クリップ式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
JP2010046911A (ja) * | 2008-08-21 | 2010-03-04 | Fujifilm Corp | テンター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溶液製膜方法 |
JP2011034647A (ja) * | 2009-08-04 | 2011-02-17 | Toray Ind Inc |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4069436A (ja) * | 2012-09-28 | 2014-04-21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104639A (ja) * | 2012-11-27 | 2014-06-09 |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 延伸装置のクリップチェーン走行速度の制御方法 |
JP2016107494A (ja) * | 2014-12-05 | 2016-06-20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速度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
JP2016192248A (ja) * | 2015-03-30 | 2016-11-10 | 東レ株式会社 |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
JP2017159464A (ja) * | 2016-03-07 | 2017-09-14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収縮機 |
CN109839689A (zh) * | 2017-11-29 | 2019-06-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
JP2020044692A (ja) * | 2018-09-18 | 2020-03-26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同時二軸延伸機及び延伸システム |
JP2020044691A (ja) * | 2018-09-18 | 2020-03-26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同時二軸延伸機及び延伸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87536A (zh) | 2022-09-20 |
TW202146210A (zh) | 2021-12-16 |
WO2021215174A1 (ja) | 2021-10-28 |
JP7055263B2 (ja) | 2022-04-15 |
JPWO2021215174A1 (zh) | 2021-10-28 |
DE112021002463T5 (de) | 2023-02-16 |
TWI771984B (zh) | 2022-07-21 |
KR20220129624A (ko) | 2022-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60115548A1 (en) | Simultaneous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ilm drawing device | |
US8286313B2 (en) | Sheet or film clipping stretcher | |
JP4668215B2 (ja) | クリップ式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 |
CN115087536B (zh) | 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 |
JPH04251058A (ja) | シート整合装置及び方法 | |
JP3787528B2 (ja) | シート状物の薄膜成形装置 | |
KR101021768B1 (ko) | 클립식 시트ㆍ필름 연신 장치 | |
US5909835A (en) | Gripper feeder for metal strip | |
JP2019001580A (ja) | ワーク端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JP4341557B2 (ja) | シート延伸装置 | |
JP4488451B2 (ja) | 輪転印刷機用の折り機における縦折り装置、折り機、および縦折り装置の調節方法 | |
CN110621473B (zh) | 热塑性膜纵向及横向同时拉伸装置 | |
JPH0117775B2 (zh) | ||
JP4158624B2 (ja) | フィルム間欠搬送装置 | |
JP2020044692A (ja) | 同時二軸延伸機及び延伸システム | |
KR900004044B1 (ko) | 포백의 확포이송장치 | |
TWI855686B (zh) |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 |
JP6913332B2 (ja) | シート状物移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状物加工装置 | |
JP2818243B2 (ja) | 延伸装置 | |
JP2578737B2 (ja) | 建築用壁材の供給装置 | |
JPH0219562A (ja) | ピンテンタのレール幅調整装置 | |
JP2001171000A (ja) | 配向シートの連続製造法とその装置 | |
JP2000343597A (ja) | 配向シートの連続製造法とその装置 | |
JPS6377729A (ja) | シ−ト状物の同時二軸延伸装置の駆動方法 | |
JPH11145159A (ja) | ワーク加工・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