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5568A - 混凝土振动器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振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5568A
CN115075568A CN202210141402.8A CN202210141402A CN115075568A CN 115075568 A CN115075568 A CN 115075568A CN 202210141402 A CN202210141402 A CN 202210141402A CN 115075568 A CN115075568 A CN 115075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vibrator
motor
hub
holder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14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故田隆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75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55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1/0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 B01F31/44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with stirrers performing an oscillatory, vibratory or shaking mov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02Conveying or working-up concrete or similar masses able to be heaped or cast
    • E04G21/06Solidifying concrete, e.g. by application of vacuum before hardening
    • E04G21/08Internal vibrators, e.g. needle vib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50Movable or transportable mixing devices or plants
    • B01F33/501Movable mixing devices, i.e. readily shifted or displaced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e.g. portable during use
    • B01F33/5011Movable mixing devices, i.e. readily shifted or displaced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e.g. portable during use portable during use, e.g. hand-held
    • B01F33/50115Stirring devices adapted to be connected to a standard boring machine or other kind of domestic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30Driving arrangements; Transmissions; Couplings; Brakes
    • B01F35/32Driving arrangements
    • B01F35/32005Type of drive
    • B01F35/3204Motor driven, i.e. by means of an electric or IC m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28Mixing cement, mortar, clay, plaster or concrete ingredi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30Mixing paints or paint ingredients, e.g. pigments, dyes, colours, lacquers or enam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的混凝土振动器。混凝土振动器具备:马达(10);柔性转轴(47),其通过马达(10)而被驱动;不平衡件,其通过柔性转轴(47)而被驱动;柔性软管(46),其将不平衡件及柔性转轴(47)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主体外壳(2),其对马达(10)进行收纳;以及弹性部件(12),其配置在主体外壳(2)与柔性软管(46)之间。

Description

混凝土振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等混凝土振动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20-12081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从马达直接连结至柔性转轴末端的混凝土振动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0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混凝土振动器,期待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的技术。
另外,对于混凝土振动器,期待马达的电流值得到进一步抑制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混凝土振动器。该混凝土振动器可以具备:马达;转轴,该转轴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以及偏心部件,该偏心部件通过所述转轴而被驱动。还可以具备软管,该软管将所述偏心部件及所述转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还可以具备外壳,该外壳对所述马达进行收纳。还可以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软管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混凝土振动器,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
另外,根据上述的混凝土振动器,马达的电流值得到进一步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的中央纵截面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的局部中央横截面图。
图5是图3的A-A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的马达收纳部的前部、前盖及橡胶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马达收纳部的前部、保持件及橡胶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从前方观察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的联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B是从后方观察联轴器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混凝土振动器;2…主体外壳(外壳);2LB、2LD1、2LD2…凹部;10…马达;12…弹性部件(弹性体);12E…突起;12F…前肋状突起(突起);12G…后肋状突起(突起);14…振动部;25…旋转轴;40…主轴;42…联轴器;42A…前轮毂;42A2…前轮毂爪;42B…构件;42B2…前沟;42B3…后沟;42C…后轮毂;42C2…后轮毂爪;44…不平衡件(偏心部件);45…软管保持件;46…柔性软管(软管);47…柔性转轴(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混凝土振动器可以具备:马达;柔性转轴,其通过马达而被驱动;以及不平衡件,其通过柔性转轴而被驱动。还可以具备柔性软管,其将不平衡件及柔性转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还可以具备主体外壳,其对马达进行收纳。还可以具备弹性部件,其配置在主体外壳与柔性软管之间。
这种情况下,利用弹性部件,使得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另外,由振动带来的马达的驱动电力增加得以抑制,电流值得到进一步抑制。
另外,弹性部件可以为环状,也可以为对开的环状。这些情况下,弹性部件容易设置。
此外,可以设置有对弹性部件进行保持的保持件。这种情况下,弹性部件容易设置。
再者,柔性软管可以具有软管保持件。保持件可以借助软管保持件而与柔性软管连接。弹性部件可以与主体外壳相接触。这种情况下,弹性部件及柔性软管容易设置。
此外,弹性部件可以在除了径向外侧的外侧面以外的外表面(径向内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与保持件相接触。这种情况下,弹性部件被牢固地保持,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
另外,在弹性部件的与保持件相接触的外表面(内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可以形成有各突起、各前肋状突起及各后肋状突起。这种情况下,弹性部件更容易变形,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
此外,弹性部件可以与主体外壳相接触。在主体外壳2的与弹性部件12相接触的面(半开口部2LA的曲面及凹陷部2LC1、2LC2)可以形成有各凹部2LB、2LD1、2LD2。这种情况下,弹性部件12更难以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滑动,被更牢固地保持,振动得到进一步抑制。
另外,本发明的混凝土振动器可以具备:马达;联轴器,其与马达连结;以及柔性转轴,其通过联轴器而被驱动。还可以具备不平衡件(imbalance member),其通过柔性转轴而被驱动。还可以具备柔性软管,其将不平衡件及柔性转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还可以具备主体外壳,其对马达进行收纳。另外,柔性软管可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而进行移动。
这种情况下,旋转轴即便处于相对于主轴发生偏离的状态,也能够利用联轴器而传递旋转力。特别是,在主体外壳与振动部(柔性软管)之间夹有弹性部件,振动部(柔性软管)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而进行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将旋转力更进一步可靠地向振动部侧传递。
此外,联轴器可以具有:构件、以及与构件连结的前轮毂及后轮毂。另外,前轮毂及后轮毂可以为2个。再者,当将柔性转轴的延伸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时,前轮毂及后轮毂可以配置于构件的前后。另外,前轮毂、后轮毂可以具有各前轮毂爪、各后轮毂爪,构件可以具有供各前轮毂爪、各后轮毂爪进入的各前沟、各后沟。这些情况下,联轴器容易设置。
此外,在联轴器与柔性转轴之间可以设置有主轴。这种情况下,联轴器及柔性转轴容易设置。
以下,适当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例进行说明。
该方式涉及作为电动作业设备的一例且是电动工具的一例的混凝土振动器。
该方式及变更例中的前后上下左右是为了方便说明而确定的,有时根据作业的状况及待移动的部件的状态中的至少一者等而发生变化。
应予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方式及变更例。
图1是充电式混凝土振动器(以下称为“混凝土振动器”。)的立体图。图2是混凝土振动器的中央纵截面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混凝土振动器的局部中央横截面图。图5是图3的A-A线的局部截面图。
混凝土振动器1具备作为外壳的主体外壳2。主体外壳2是将左右的树脂制的对开外壳2L、2R自右侧利用多个螺钉3组装而成的。主体外壳2具备:马达收纳部4、控制器收纳部5、握把部6、以及蓄电池保持部7。在蓄电池保持部7可装卸地装配有蓄电池盖8。
马达收纳部4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对马达10进行收纳。
应予说明,外壳可以为马达收纳部4、控制器收纳部5、握把部6、以及蓄电池保持部7中的至少一者已分离的部件。
在马达收纳部4的前端组装有保持件11。保持件11借助作为弹性体的弹性部件12而保持于马达收纳部4。保持件11对弹性部件12进行保持。保持件11由金属制成,例如,由铝制成。应予说明,各种金属包括其合金。
图6是从前方观察马达收纳部4的前部、保持件11及弹性部件12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观察马达收纳部4的前部、保持件11及弹性部件12的分解立体图。
保持件11具有:筒部11A;前凸缘部11B及后凸缘部11C,它们从筒部11A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上后片11D1,其从后凸缘部11C的后表面之上向后方突出;以及下后片11D2,其从后凸缘部11C的后表面之下向后方突出。
弹性部件12包括:左对开弹性部件12L、以及右对开弹性部件12R。弹性部件12配置于保持件11的前凸缘部11B与后凸缘部11C之间。
左对开弹性部件12L具有: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前凸缘部12B及后凸缘部12C,它们从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端壁12D,其将前凸缘部12B及后凸缘部12C的上下的端部连结。在前凸缘部12B与后凸缘部12C之间形成有沟12X。沟12X沿着周向延伸,并向径向内侧凹陷。在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的内表面形成有分别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12E。各突起12E前后延伸。突起12E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在前凸缘部12B的前表面设置有分别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前肋状突起12F。各前肋状突起12F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前方突出。前肋状突起12F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突起12E相对应。各前肋状突起12F与保持件11的前凸缘部11B的后表面相接触。在后凸缘部12C的后表面设置有分别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后肋状突起12G。各后肋状突起12G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后方突出。后肋状突起12G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突起12E相对应。各后肋状突起12G与保持件11的后凸缘部11C的前表面相接触。
右对开弹性部件12R具有与左对开弹性部件12L左右对称的形状。右对开弹性部件12R具有: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前凸缘部12B及后凸缘部12C,它们从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端壁12D,其将前凸缘部12B及后凸缘部12C的上下的端部连结。在前凸缘部12B与后凸缘部12C之间形成有沟12X。沟12X沿着周向延伸,并向径向内侧凹陷。在对开弹性部件主体12A的内表面形成有分别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12E。各突起12E前后延伸。突起12E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在前凸缘部12B的前表面设置有分别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前肋状突起12F。各前肋状突起12F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前方突出。前肋状突起12F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突起12E相对应。各前肋状突起12F与保持件11的前凸缘部11B的后表面相接触。在后凸缘部12C的后表面设置有分别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后肋状突起12G。各后肋状突起12G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后方突出。后肋状突起12G的周向上的位置与突起12E相对应。各后肋状突起12G与保持件11的后凸缘部11C的前表面相接触。
应予说明,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省略。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中的至少一者的数量可以增减,例如在各弹性部件12、或者各左右的对开弹性部件12L、12R可以分别为1个。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的延伸方向可以为除了上述延伸方向以外的方向。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中的至少一者的形状可以为除了肋状以外的形状。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中的至少一者的配置可以为除了上述配置以外的配置。弹性部件12可以为将左右的对开弹性部件12L、12R在省略各端壁12D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得到的部件。弹性部件12可以分割为3个以上。
在与马达收纳部4前部的圆筒形开口部的左半部分相对应的、对开外壳2L的前部的半开口部2LA的曲面形成有分别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凹部2LB。另外,在半开口部2LA之上形成有相对于半开口部2LA上方的对开外壳2L与对开外壳2R之间的接合面而向左方凹陷的凹陷部2LC1,在半开口部2LA之下形成有相对于半开口部2LA下方的对开外壳2L与对开外壳2R之间的接合面而向左方凹陷的凹陷部2LC2。各凹陷部2LC1、2LC2相对于该接合面而以左对开弹性部件12L的端壁12D的壁厚进行凹陷。在凹陷部2LC1形成有分别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凹部2LD1,在凹陷部2LC2形成有分别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凹部2LD2。另一方面,对开外壳2R的前部的半开口部2RA(参照图4)与半开口部2LA同样地形成。应予说明,凹部2LB、2LD1、2LD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省略。
对开外壳2L的半开口部2LA相对于紧随其后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突出。半开口部2LA被左对开弹性部件12L的前凸缘部12B及后凸缘部12C夹持。半开口部2LA的内曲面与左对开弹性部件12L的突起12E相接触。半开口部2LA进入于左对开弹性部件12L的沟12X。另一方面,对开外壳2R的半开口部2RA同样地对右对开弹性部件12R进行保持。
在筒部11A的前端连接有振动部14。
马达10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其具有:外侧的定子15、以及在定子15的内部所配置的转子16。马达10以在转子16所设置的旋转轴2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被收纳。定子15支撑于在左右的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所突出设置的上下的支撑肋17、17之间。
旋转轴25自后侧开始依次具有:后端部25A、中央部25B、后大径部25C、前大径部25D、以及前端部25E。
定子15具有:定子铁芯18、以及在定子铁芯18的前后所配置的绝缘子19A、19B。在定子铁芯18,借助绝缘子19A、19B而卷绕有多个(6个)线圈20。各线圈20在后侧的绝缘子19B上三相连结。三相的电源线22从利用螺钉紧固于绝缘子19B下端的连接器21引出。电源线22绕到控制器收纳部5内的控制器50的上侧,与控制电路基板52的上表面连接。在绝缘子19B的后表面,利用螺钉紧固有具备未图示的旋转检测元件的传感器电路基板23。从传感器电路基板23的下端引出的信号线24绕到控制器50的上侧而与控制电路基板52的上表面连接。应予说明,图2及图3中,为了示出配线路径,各配线仅以简单的双点划线表示。
转子16具备:旋转轴25、在其周围(中央部25B)所设置的转子铁芯26、以及在转子铁芯26所固定的多个(4个)永久磁铁27。旋转轴25的后端部25A借助轴承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从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后轴承保持部28。旋转轴25的前大径部25D借助轴承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在保持件11的后方从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前轴承保持部30。前轴承保持部30具有:在前后左右延伸的上壁30A、以及在前后左右延伸的下壁30B。
在定子15与轴承31之间且是在旋转轴25(后大径部25C)固定有风扇32。风扇32由箱状的分隔肋33包围。分隔肋33的在上下左右延伸的前壁33A的一部分成为前轴承保持部30。在分隔肋33的在上下左右延伸的后壁33B的上下连结有各支撑肋17的前端。分隔肋33的下部具有分别在前后左右延伸的第一下前壁33C及第二下前壁33D。第一下前壁33C的后端配置成比前壁33A更靠后方。第一下前壁33C的前端与主体外壳2的下侧内表面连结。第二下前壁33D在前后方向上整个位于前壁33A与后壁33B之间,且配置于第一下前壁33C的下方。
分隔肋33从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突出设置。在分隔肋33内且是比风扇32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与风扇32相连的排气路35。在成为排气路35的下游端的主体外壳2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气口36。
保持件11的上后片11D1在常态下与上壁30A空开间隔地配置于前轴承保持部30的上壁30A的上方。另外,保持件11的下后片11D2在常态下与下壁30B空开间隔地配置于前轴承保持部30的下壁30B的下方。
通过像这样的上后片11D1、下后片11D2的配置,使得从保持件11朝向前轴承保持部30的振动传递得以抑制。另外,即便接受外力而使得保持件11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旋转,由于上后片11D1碰到前轴承保持部30的上壁30A,并且下后片11D2碰到前轴承保持部30的下壁30B,所以其旋转也会停止。
应予说明,保持件11中,上后片11D1及下后片11D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省略。
保持件11的筒部11A借助筒状的轴承保持架37而对多个(2个)轴承41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37由金属制成,例如,由铁制成。保持件11由铝制成,在直接对轴承41进行保持的情况下,轴承41有可能因驱动时产生的热而相对于保持件11进行蠕变(滑动),不过,此时,混凝土振动器1中,由于各轴承41借助轴承保持架37进行保持,所以各轴承41的蠕变得以抑制。在前后的轴承41之间设置有间隔件38。前后的轴承41及间隔件38借助开口环39而固定于轴承保持架37。
主轴40被前后的轴承41支撑为能够绕自身的中心轴而旋转。主轴40具有:前端部40A、大径部40B、以及后端部40C。主轴40在旋转轴25的前方同轴地配置,并通过联轴器42而与旋转轴25连结。主轴40的前端部40A从筒部11A向前方突出。主轴40的大径部40B在前后的轴承41之间配置于间隔件38的径向内侧。
图8A是从前方观察联轴器42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从后方观察联轴器42的分解立体图。
联轴器42具有:铁制的前轮毂42A、弹性体(橡胶)制的构件42B、以及铁制的后轮毂42C。
前轮毂42A具有:圆筒状的前轮毂主体42A1、以及从前轮毂主体42A1的后部向后方分别突出的一对前轮毂爪42A2。前轮毂主体42A1具有前孔部42A3。前孔部42A3供主轴40(后端部40C)进入。
构件42B具有:圆柱状的构件主体42B1;一对前沟42B2,它们分别从构件主体42B1的前端延伸到后端缘并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凹陷;以及一对后沟42B3,它们分别从构件主体42B1的后端延伸到前端缘并相对于邻接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凹陷。各前沟42B2和各后沟42B3在周向上交替地排列。各前沟42B2和各后沟42B3位于构件主体42B1的整个周向。
后轮毂42C具有:圆筒状的后轮毂主体42C1、以及从后轮毂主体42C1的前部向前方分别突出的一对后轮毂爪42C2。后轮毂主体42C1具有后孔部42C3。后孔部42C3供旋转轴25(前端部25E)进入。
各前轮毂爪42A2进入于对应的前沟42B2。前轮毂42A与构件42B连结。
各后轮毂爪42C2进入于对应的后沟42B3。后轮毂42C与构件42B连结。
应予说明,可以为:前后至少一者的爪形成于构件42B,沟形成于前轮毂42A及后轮毂42C中的至少一者。
振动部14是使在后端所设置的圆筒状的软管保持件45旋合于筒部11A而进行组装的。振动部14具有:外侧的柔性软管46、以及在其内部所设置的柔性转轴47。
作为软管的柔性软管46具有规定程度以上的轴向上的刚性,并且,具有能够弯曲的性质、即挠性。作为转轴的柔性转轴47具有特定程度以上的轴向上的刚性,并且,具有能够弯曲的性质、即挠性。应予说明,软管及转轴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不具有挠性。
在柔性转轴47的前端连结有作为偏心部件的不平衡件44。不平衡件44为前后延伸的柱状的部件,并支撑为能够绕其前后方向上的虚拟旋转轴而旋转。不平衡件44具有2处凹部44A,该凹部44A为以其旋转轴为中心的虚拟的圆柱中的曲面的一部分凹陷得到的形状。不平衡件44因各凹部44A而成为以其旋转轴为中心的非旋转对称形状,出现偏心。不平衡件44的重量平衡因凹部44A而有所偏倚。应予说明,凹部44A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另外,不平衡件44的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不平衡件44可以设置有多个。
在柔性软管46的前端覆盖有帽49。
柔性转轴47的后端借助接合套筒48而与主轴40的前端以同轴连结。
在控制器收纳部5内,以向后方延伸的状态收纳有控制器50。控制器50具有:壳体51、以及在壳体51内所收纳的控制电路基板52。壳体51由使上表面呈开口的散热性较高的铝等金属制成。在控制电路基板52的上表面搭载有微型计算机及多个开关元件等。应予说明,图2中,控制器50示出右侧面,而不是纵中央截面。
壳体51通过在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所突出设置的保持肋53而被保持。在壳体51的下表面中央形成有由多个凹凸构成的散热部54。保持肋53对除了散热部54以外的壳体51的周缘进行保持。
应予说明,控制器50可以收纳于混凝土振动器1中的除了控制器收纳部5以外的部位。
在控制器50的前方且是在主体外壳2的下壁形成有多个进气口55A、55B。各进气口55A配置于分隔肋33的后壁33B的后侧。各进气口55B配置于各进气口55A的后方且配置于控制器50的前方。
在进气口55B的后方且是在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从蓄电池保持部7的螺钉3的凸台向上方延伸的下导向壁56。下导向壁56的上端部相对于下部而向前方倾斜。下导向壁56的上端部配置成比各进气口55A更靠后方。下导向壁56的上端部配置成比控制器50更靠上方。
在下导向壁56的上方且是在对开外壳2L、2R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上导向壁57。上导向壁57从分隔肋33的后壁33B向后方延伸。上导向壁57的后部沿着主体外壳2的下表面。上导向壁57的前端部配置于下导向壁56的上侧,与下导向壁56的上端部朝向相同方向。在下导向壁56的下方配置有各进气口55A。
通过该下导向壁56和上导向壁57,在各进气口55A的上方及各进气口55B后方形成有“Y”字状的进气路58。即,从各进气口55A吸入的空气沿着上导向壁57而向后方移动,到达下导向壁57的上侧。另一方面,从各进气口55B吸入的空气沿着下导向壁57而向上方移动,到达下导向壁57的上侧。在下导向壁57的上侧汇合的空气从上导向壁57的前端部与下导向壁56的上端部之间通过而向后方流动。然后,空气分为经过控制器50侧而到达马达10的空气和直接到达马达10的空气进行流动。
在控制器50的上方且马达10的后方且是在控制器收纳部5的上表面设置有显示面板59。显示面板59与控制电路基板52电连接,对蓄电池组90的剩余容量进行显示。
握把部6具有上握把60和下握把61。
上握把6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上握把60的前端自上方与马达收纳部4连结。
下握把6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下握把61的上端与上握把60的后端连结。下握把61的下端自上方与蓄电池保持部7连结。
握把部6与马达收纳部4、控制器收纳部5及蓄电池保持部7连成环状。
在上握把60的前部上表面和后部上表面分别设置有肩带的卡止部62。由于各卡止部62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因此,使用者在将肩带挂在肩上的状态下以混凝土振动器1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容易调整振动部14的方向。
在下握把61的上部设置有开关65。开关65具有向前方突出的推杆66。在推杆66的前方设置有开关杆67。开关杆67在受到使用者向后方的按入操作时将推杆66按入。开关65借助导线68而与控制电路基板52电连接。在导线68的周围设置有圆筒状的铁氧体磁芯69。
在开关65的上侧且是在上握把60内设置有锁定按钮71。锁定按钮71在常态下阻止开关杆67的按入,通过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按入操作而容许开关杆67的按入。
应予说明,图2中,开关65、推杆66、开关杆67及锁定按钮71示出右侧面,而不是纵中央截面。
在蓄电池保持部7保持有端子台83。端子台83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被保持。端子台83具有未图示的多个端子板。端子台83与控制电路基板52电连接。应予说明,图2中,端子台83示出右侧面,而不是纵中央截面。
在蓄电池保持部7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蓄电池用凹部86。蓄电池用凹部86配置于端子台83的后方。
在蓄电池保持部7,通过从蓄电池保持部7的后方向前方按入,能够装配蓄电池组90。应予说明,图2中,蓄电池组90示出右侧面,而不是纵中央截面。
在蓄电池组90的上部配置有连接部92。连接部92能够与蓄电池保持部7连接。连接部92具有:未图示的多个狭缝、以及在各狭缝内所配置的端子配件。蓄电池组90朝向蓄电池保持部7装配时,连接部92的端子配件与端子台83的端子板相接触,由此与端子台83电连接。
在连接部92的后部设置有挂钩按钮95。挂钩按钮95在前端具有朝上的挂钩部96。挂钩按钮95通过未图示的盘簧而向挂钩部96从连接部92朝上突出的上方位置被施力。挂钩按钮95朝向蓄电池保持部7装配时,进入于蓄电池用凹部86。
在拆卸蓄电池组90的情况下,将挂钩按钮95向下方按入操作。于是,挂钩部96朝向蓄电池用凹部86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直接使其向后方滑动而拔出。
蓄电池盖8为能够包含蓄电池组90的箱状。蓄电池盖8能够以将蓄电池组90覆盖的状态装配于蓄电池保持部7。
蓄电池盖8具有:前侧的主体盖100、以及对主体盖100的后部进行开闭的后侧的开闭盖101。即便没有将蓄电池盖8从蓄电池保持部7拆下,通过打开开闭盖101,也能够装卸蓄电池组90。
对像这样的混凝土振动器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使用者在将混凝土振动器1用于混凝土的浇筑时,装配振动部14,并将其插入于型箱内的混凝土。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对开关杆67进行按入操作。于是,开关65进行接通动作,将蓄电池组90的电源从控制器50向马达10供给,使得转子16旋转。即,控制电路基板52的微型计算机基于由传感器电路基板23得到的检测信号而取得转子16的旋转位置,使开关元件进行开关动作,由此,三相电流依次流经各线圈20,使转子16旋转。
据此,旋转轴25进行旋转,经由联轴器42而使得主轴40旋转。然后,通过主轴40的旋转而使得振动部14的柔性转轴47旋转。因此,不平衡件44进行旋转,使振动部14发生振动,振动的振动部14使混凝土向整个型箱流动。
即便主轴40相对于旋转轴25(主体外壳2)而发生偏离,联轴器42也将旋转轴25的旋转向主轴40传递。
更详细而言,该偏离分为:旋转轴25的前后方向上的虚拟中心轴线和主轴40的前后方向上的虚拟中心轴线之间的、偏角(与倾斜相关的偏离)、偏心(上下方向上的偏离)及轴端余隙(前后方向上的偏离)。也有时偏角、偏心及轴端余隙中的至少2种偏离复合出现。
通过前轮毂42A及后轮毂42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构件42B倾斜,而容许偏角。通过一个前轮毂爪42A2更深地进入于构件42B的前沟42B2,另一个前轮毂爪42A2更浅地进入于前沟42B2,使得前轮毂42A在与构件42B维持连结的状态下相对于构件42B进行倾斜。通过一个后轮毂爪42C2更深地进入于构件42B的后沟42B3,另一个后轮毂爪42C2更浅地进入于后沟42B3,使得后轮毂42C在与构件42B维持连结的状态下相对于构件42B进行倾斜。
通过前轮毂42A及后轮毂42C相对于构件42B维持连结地倾斜且朝向相同方向,而容许偏心。
通过前轮毂42A及后轮毂42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橡胶制的构件42B在前后方向上偏离,而容许轴端余隙。前轮毂42A通过两个前轮毂爪42A2在前沟42B2中的进入量的增减而能够在与构件42B维持连结的状态下相对于构件42B进行前后移动。后轮毂42C通过两个后轮毂爪42C2在后沟42B3中的进入量的增减而在与构件42B维持连结的状态下相对于构件42B进行前后移动。
另外,振动部14的振动朝向马达10侧的传递得以抑制。
即,从振动部14(主要为柔性软管46)朝向保持件11传递的振动通过弹性部件12而被衰减,可抑制朝向主体外壳2的传递。
弹性部件12具有各突起12E以及各前肋状突起12F及各后肋状突起12G,所以,设置有由彼此邻接的突起12E、前肋状突起12F及后肋状突起12G和保持件11包围的空间。据此,在振动衰减时产生的弹性部件12的变形部分能够位于该空间内。即,通过该空间而产生供弹性部件12能够充分变形的余地。因此,弹性部件12更进一步抑制振动。
另外,从振动部14(主要为柔性转轴47)朝向主轴40传递的振动通过联轴器42而被抑制。
当随着旋转轴25的旋转而风扇32进行旋转时,如图2的虚线箭头所示,从控制器收纳部5的各进气口55A、55B吸入空气。
该空气的一部分从“Y”字状的进气路58通过而向控制器50侧流动。据此,该空气与壳体51的散热部54相接触,促进控制器50的散热。另外,经过控制器50的空气及没有经过控制器50的空气在支撑肋17、17之间从马达10通过而将马达10冷却。
将马达10冷却之后的空气向风扇32的径向外侧流动,通过排气路35而从各排气口36向外部排出。
在蓄电池保持部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有蓄电池盖8。据此,如果蓄电池盖8发生损伤等,则能够将蓄电池盖8拆卸进行修理或更换。
另外,在蓄电池保持部7还能够装配尺寸比蓄电池组90大的蓄电池组。据此,在蓄电池保持部7还可以装配大小与尺寸较大的蓄电池组匹配的蓄电池盖,以此代替蓄电池盖8。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方式及变更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对本发明的方式及变更例进一步适当施加如下的变更。
弹性体的形状可以为框状等。
可以在软管保持件45与保持件11之间插入筒体。
主轴40可以分割为多个,前后并排而彼此连接。主轴40可以省略。
联轴器42可以为除了上述联轴器以外的联轴器。例如,联轴器42可以具有1个构件42B及1个轮毂。另外,联轴器42可以具有多个构件42B及多个轮毂。联轴器42的连结可以为除了利用轮毂爪和沟的连结以外的连结。
蓄电池组90不限于自后方滑动装配于蓄电池保持部7的结构。蓄电池组90也可以自前方滑动装配于蓄电池保持部7,还可以自左右一者的侧方滑动装配于蓄电池保持部7,还可以自下方进行插入装配。
蓄电池保持部7的位置不限于主体外壳2的下部。蓄电池保持部7的位置可以为主体外壳2的后部、或者上部、侧部。
蓄电池组90及蓄电池盖8的尺寸不限于2种类型,还可以将3种类型以上分开使用。
各种部件或部分的功能、配置、种类、形式、数量及材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弹性体的材质可以为除了橡胶以外的材质。另外,混凝土振动器1的电源可以采用商用电源(AC)代替蓄电池组90(DC),或者可以将蓄电池组90与商用电源(AC)一同使用。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混凝土振动器,还可以适用于涂料等的搅拌用的搅拌机等(电动作业设备)。

Claims (14)

1.一种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转轴,该转轴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
偏心部件,该偏心部件通过所述转轴而被驱动;
软管,该软管将所述偏心部件及所述转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外壳,该外壳对所述马达进行收纳;以及
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软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为对开的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土振动器设置有对所述弹性体进行保持的保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管具有软管保持件,
所述保持件借助所述软管保持件而与所述软管连接,
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外壳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在除了径向外侧的外侧面以外的外表面与所述保持件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体的与所述保持件相接触的外表面形成有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外壳相接触,
在所述外壳的与所述弹性体相接触的面形成有1个以上的凹部。
9.一种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联轴器,该联轴器与所述马达连结;
转轴,该转轴通过所述联轴器而被驱动;
偏心部件,该偏心部件通过所述转轴而被驱动;
软管,该软管将所述偏心部件及所述转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以及
外壳,该外壳对所述马达进行收纳,
所述软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而进行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轴器具有:构件、以及与所述构件连结的轮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为2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时,所述轮毂配置于所述构件的前后。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具有轮毂爪,
所述构件具有供所述轮毂爪进入的沟。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振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主轴。
CN202210141402.8A 2021-03-12 2022-02-16 混凝土振动器 Pending CN1150755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0617A JP2022139997A (ja) 2021-03-12 2021-03-12 コンクリートバイブレータ
JP2021-040617 2021-03-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5568A true CN115075568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005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1402.8A Pending CN115075568A (zh) 2021-03-12 2022-02-16 混凝土振动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90451A1 (zh)
JP (1) JP2022139997A (zh)
CN (1) CN115075568A (zh)
DE (1) DE1020221050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2226A1 (en) * 2019-11-20 2021-05-2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Concrete vibrator
JP1721652S (ja) * 2022-01-31 2022-08-04 コンクリートバイブレータ本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17569A (ja) 2018-06-15 2019-12-2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9997A (ja) 2022-09-26
DE102022105065A1 (de) 2022-09-15
US20220290451A1 (en)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75568A (zh) 混凝土振动器
EP3587039B1 (en) Work tool
JP3515425B2 (ja) モータの収容構造
WO2014162773A1 (ja) クリーナ
JP2014037817A (ja) 携帯用ブロワ
JP7136902B2 (ja) 電動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作業機
JP6440554B2 (ja) 充電式レシプロソー
US20220021065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US20220006347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JP5912263B2 (ja) 切断工具
JP2022141717A (ja) 撹拌機
US20230173599A1 (en) Power tool
US20230249269A1 (en) Power tool
JP6461629B2 (ja) 電動工具
JP6710258B2 (ja) 充電式レシプロソー
JP2018111183A (ja) ジグソー
JP6084545B2 (ja) 電動工具
JP2022185909A (ja) 打撃工具及び集塵システム
JP2022131100A (ja) 電気機器
CN112139981A (zh) 研磨机
JP7479212B2 (ja) 撹拌機
JP2016101621A (ja) 電動工具
JP7274857B2 (ja) 往復動工具
CN214810395U (zh) 搅拌机
US20220263377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