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4581B -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4581B
CN115054581B CN202210933092.3A CN202210933092A CN115054581B CN 115054581 B CN115054581 B CN 115054581B CN 202210933092 A CN202210933092 A CN 202210933092A CN 115054581 B CN115054581 B CN 1150545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
control unit
central control
preset
dro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330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54581A (zh
Inventor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any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Lvyuan Qiuzh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vyuan Qiuzh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vyuan Qiuzh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3309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545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54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4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54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45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1/0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 B01F31/6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with a vibrating receptac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3/00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 A61J3/06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into the form of pills, lozenges or drage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0Aceraceae (Maple fami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5Araliaceae (Ginseng family), e.g. ivy, aralia, schefflera or tetrapanax
    • A61K36/258Panax (ginse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3Rosaceae (Rose family), e.g. strawberry, chokeberry, blackberry, pear or firetho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01Hydrolysed prote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012Hydrolysed prote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20Pills, tablets, discs, rods
    • A61K9/2095Tabletting processes; Dosage units made by direct compression of powders or specially processed granules, by eliminating solvents, by melt-extrusion, by injection molding, by 3D pri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80After-treatment of the mix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1/0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 B01F31/56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having a vibrating receptacle provided with stirring elements, e.g. independent stirr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20Measuring; 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1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 e.g. level of material in the mixer,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 B01F35/2214Speed during the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20Measuring; 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1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 e.g. level of material in the mixer,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 B01F35/2214Speed during the operation
    • B01F35/22142Speed of the mixing device during the operation
    • B01F35/221422Speed of rotation of the mixing axis, stirrer or receptacle during the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22Mixing of ingredients for pharmaceutical or medical compos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包括,步骤S1,将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以及基质注入卧式搅拌室形成混合物;步骤S2,混合物注入均质室进行均质,以使混合物内各原料分散均匀;步骤S3,分散后的混合物经滴丸器滴至冷凝筒内;步骤S4,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筒内移动速率对冷凝筒内各区域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形成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步骤S5,对制备的滴丸进行抽样检测,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d和丸重m获取滴丸的成型度p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产出当前制备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脑血管疾病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疾病多见。其病理变化为脑血管突然破裂或突然闭塞,从而造成该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预后恢复不佳,中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脑损伤引起的脑瘫,以及其他后遗症(如尿崩症)、癫痫、小儿惊厥、抑郁状态和帕金森氏病是严重的与脑血管相 关,和与脑损伤相关,以及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 解决这些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 的有效治疗应当包括至少两个目标:(i) 通过在脑的缺血区诱导脑中新的侧支血管 再生来重建缺血脑部的血流,和(ii)通过促进神经元再生以取代损伤或缺失的神经元。
中国专利CN100522195C公开了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公开了一种新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山楂叶提取物与川芎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制备工艺简便,可制成各种临床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但并未解决缓释有效物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蓝布正、西洋参皂苷、海参多肽、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组合物,具有在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中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并在动物模型中能诱导脑缺血部位的血管再生,从而明显改善脑缺血并改善神经元生存的微环境;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从而保护有风险的神经元免于急性缺血和应激的伤害;体外细胞培养中能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在体内能诱导神经元再生,以替换受损的或丧失的神经元。同时,本申请提出一种还有该组合物的滴丸制备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对组合物的药效达到缓释且高效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可以解决无法根据滴丸成型度对制备过程各步骤参数进行调控以使产出的滴丸药物符合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包括:
步骤S1,将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以及基质注入卧式搅拌室形成混合物,所述卧式搅拌室内搅拌器对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同时,卧式搅拌器下方设置的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
步骤S2,混合物注入均质室进行均质,以使混合物内各原料分散均匀;
步骤S3,分散后的混合物经滴丸器滴至冷凝筒内;
步骤S4,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筒内移动速率对冷凝筒内各区域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形成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步骤S5,对制备的滴丸进行抽样检测,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d和丸重m获取滴丸的成型度p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产出当前制备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圆整度对冷凝筒内各区域温度进行调节,根据滴丸的丸重与丸重均匀度对步骤S1中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振荡频率以及步骤S2中均质压力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预设标准,设定p=(1+h×(d-d0))×(1+k×(m-m0)/m0),其中,d0为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标准值,h为圆整度调节参数,m0为丸重标准值,k为丸重调节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筒包括第一冷凝区域、第二冷凝区域以及第三冷凝区域,各冷凝区域设置有温控机构,其中,第一冷凝区域靠近滴丸器一侧,第二冷凝区域与第一冷凝区域相连接,第三冷凝区域与第二冷凝区域相连接,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移动速率v,与预设移动速率相比较,对各冷凝区域的温度和冷凝液的密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v≤V1,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各冷凝区域的温度Ti至Ti1,设定Ti1=Ti×(1+(V1-v)/V1),其中,T1为第一冷凝区域温度,T2为第二冷凝区域温度,T3为第三冷凝区域温度,i=1,2,3;
当V1<v<V2,所述中控单元不对各冷凝区域温度和冷凝液相对密度进行调节;
当v≥V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冷凝液相对密度,向冷凝液中注入提高原冷凝液相对密度的冷凝液;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移动速率V,设定第一预设移动速率V1,第二预设移动速率V2。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中控单元根据获取的滴丸成型度与预设成型度相比较,对滴丸是否符合标准进行判定,其中,
当p≤P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当P1<p<P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均匀度对滴丸成型情况再次判定;
当p≥P2,所述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设定第一预设成型度P1,第二预设成型度P2。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抽样检测滴丸的丸重获取丸重均匀度y,设定y=((m1-m’)2+(m2-m’)2+...+(mn-m’)2)/n,其中,m1为第一滴丸丸重,m2为第二滴丸丸重...mn为第n滴丸丸重,m’为抽样检测丸重平均值,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中控单元将丸重均匀度y与预设丸重均匀度相比较,对冷凝液的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y≤Y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符合预设标准,可以产出;
当Y1<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降低滴丸器的滴丸速率,同时根据各冷凝区域的温度重新确定冷凝液的温度T,设定T=(T11+T12+T13)/3;
当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设定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Y1,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Y2。
进一步地,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滴丸丸重m与预设丸重M相比较,对滴丸器滴丸速率和温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m≤M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提高所述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滴丸速率;
当M1<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对步骤S4中的冷凝液温度进行调节;
当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降低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温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M,设定第一预设丸重M1,第二预设丸重M2。
进一步地,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圆整度d与预设圆整度D相比较,对冷凝液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d≤D1,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同时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当D1<d<D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当d≥D2,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D,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D1,第二预设圆整度D2。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标准值W0,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分散程度w’j与预设分散程度W相比较,对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其中,
当w’j≤W1,所述中控单元不对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
当W1<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
当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同时提高振荡频率;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W,设定第一预设分散程度W1,第二预设分散程度W2,其中,j=1,2。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所述搅拌器的振荡频率最大值PLmax,中控单元将调节后振荡频率pl1与预设振荡频率最大值相比较,当pl1≥PLmax,所述中控单元将振荡频率设为PLmax,同时提高步骤S2中的均质压力F至F1,设定F1=F×(1+(pl1-PLmax)/PLmax)。
进一步地,所述振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器以及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变化幅度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支撑器设置于振荡机构一侧,所述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时,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以使卧式搅拌室振荡,所述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振荡频率与预设振荡频率标准值PL0相比较,对所述第一电机动力参数进行调节,其中,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降低第一电机动力参数;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提高第一电机动力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将滴丸速率vd’与预设滴丸速率VD相比较,选取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其中,
当vd’≤VD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为丸重调节参数;
当VD1<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为丸重调节参数;
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为丸重调节参数;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滴丸速率VD,设定第一预设滴丸速率VD1,第二预设滴丸速率VD2,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中控单元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设定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制备的滴丸焗油具有在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中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并在动物模型中能诱导脑缺血部位的血管再生,从而明显改善脑缺血并改善神经元生存的微环境;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从而保护有风险的神经元免于急性缺血和应激的伤害;体外细胞培养中能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在体内能诱导神经元再生,以替换受损的或丧失的神经元的作用。
尤其,本发明对制备的滴丸进行抽样检测,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d和丸重m获取滴丸的成型度p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产出当前制备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圆整度对冷凝筒内各区域温度进行调节,根据滴丸的丸重与丸重均匀度对步骤S1中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振荡频率以及步骤S2中均质压力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预设标准。
尤其,本发明冷凝筒内设置有三个冷凝区域,滴丸经冷凝筒内冷凝区域进行冷却形成滴丸,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液中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对滴丸圆整度进行预测,并对各冷凝区域的温度和冷凝液的密度进行调节,以修正当前滴丸的圆整度,其中,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小于等于第一预设移动速率,说明当前滴丸在冷凝液中移动速率过慢,将造成滴丸冷凝速率过慢,效率过低,同时为避免滴丸在第二冷凝区域和第三冷凝区域产生上浮现象,中控单元将各冷凝区域的温度进行调控,以使滴丸移动速率在第一预设移动速率和第二预设移动速率之间,即移动速率符合标准,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大于等于第二预设移动速率,说明当前滴丸在冷凝液中移动速率过快,会导致滴丸呈扁平状,中控单元通过向冷凝筒内注入提高冷凝液相对密度的冷凝液以使滴丸在冷凝筒内的移动速率符合标准,避免因冷凝液的问题造成滴丸不符合标准。
尤其,本发明将成型度划分为两个标准,通过将获取的滴丸成型度与预设成型度相比较,确定当前制备的滴丸是否符合预设标准,其中,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成型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和丸重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在第一预设成型度和第二预设成型度之间,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和丸重符合预设标准,为了检验滴丸丸重是否均匀,中控单元获取抽样滴丸丸重均匀性,用以对滴丸成型情况进行再次评价,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成型度,说明当前滴丸的圆整度和丸重至少一个参数不符合标准,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尤其,本发明在对滴丸成型度进行初次判定合格后,在对丸重均匀度的情况进行再次判定,以更明确滴丸制备的质量情况是否稳定,其中,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说明当前制备的滴丸丸重较为统一,可以产出,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在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和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之间,说明当前制备的滴丸丸重较为不统一,中控单元通过降低滴丸器的滴丸速率,避免滴丸冷凝过程中产生碰撞和摩擦,调整冷凝液的温度解决因温度调整过程中温度不均匀导致滴丸异形,造成丸重差异,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说明当前滴丸丸重极不统一,说明滴丸在前期混合物均质和搅拌过程中存在异常,中控单元对分散程度进行调节。
尤其,本发明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时,中控单元获取滴丸的丸重与预设丸重值相比较,对步骤S3中滴丸器的滴丸速率和温度进行调节,其中,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丸重小于等于第一预设丸重,说明当前丸重过轻,因此中控单元判定提高滴丸器的滴丸速率,以使滴丸的丸重降低至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丸重在第一预设丸重和第二预设丸重之间,说明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造成当前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原因在于圆整度存在问题,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的圆整度进一步调控各步骤参数,以使滴丸成型度符合标准。
尤其,本发明中控单元判定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时,则滴丸的圆整度势必存在问题,中控单元对滴丸的圆整度与预设圆整度进行比较,对影响圆整度的冷凝温度和混合物分散程度进行控制,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标准,其中,当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圆整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圆整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与达标相差不大,中控单元仅通过提高冷凝液的温度以调整滴丸的圆整度,当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圆整度在第一预设圆整度和第二预设圆整度之间,中控单元通过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以提高滴丸圆整度,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的圆整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圆整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与标准相差很大,中控单元通过降低冷凝液的温度的同时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综合大幅度提高下一滴丸的圆整度。
尤其,本发明通过对搅拌器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以控制混合物的分散程度,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参数越高,分散程度越高,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分散程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分散程度,说明当前分散程度较低,中控单元不对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以避免频繁调控对机械部件造成损害,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分散程度在第一预设分散程度和第二预设分散程度之间,中控单元通过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以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分散程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分散程度,中控单元通过同时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以大幅度的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尤其,本发明设置有振动频率最大值,以保护机械部件,避免机构损伤,当中控单元获取搅拌器调节后振荡频率大于等于振荡频率最大值,中控单元将振荡频率设置为振荡频率最大值,同时将步骤S2中的均质压力提高,以保障混合物分散度符合调节后的参数。
尤其,本发明在卧式搅拌室下方设置有振荡机构,通过一侧支撑器上下运动实现卧式搅拌室内混合物的振荡,同时中控单元设置有振荡频率标准值,通过将调节后的振荡频率与预设振荡频率相比较,对控制支撑器运动频率的第一电机动力参数进行调节,以使支撑器的运动频率与调节后的振荡频率相匹配。
尤其,本发明设置有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用以补偿成型度评价中滴丸速率对圆整度和丸重的影响,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器的滴丸速率与预设滴丸速率相比较,选取最佳的丸重调节参数和圆整度调节参数,以使成型度参数的计算更为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实施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实施例卧式搅拌室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实施例均质室和滴丸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明实施例冷凝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明实施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示意图;
图6为发明实施例aCC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分化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示意图;
图8为发明实施例滴丸治疗的 APP小鼠额叶脑皮质和海马回区域血管密度的测定示意图;
图9为发明实施例滴丸对脑中风、AD和慢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中诱导神经元再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卧式搅拌室1,用于搅拌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以及基质形成混合物;均质室2,与所述卧式搅拌室相连接,用于对混合物进行均质;滴丸器,与所述均质室相连接,用于将均质后的混合物滴制冷凝器内;冷凝组件3,与所述均质室相连接,用于冷凝滴丸。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卧式搅拌室结构示意图,包括,搅拌筒11,搅拌筒内设置有搅拌器15用于对卧式搅拌室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所述搅拌器与驱动件14相连接,驱动件用于控制搅拌器搅拌速率,所述卧式搅拌室左侧顶部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2,用于控制各原料的注入量,卧式搅拌室下方一侧设置有出料口13,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出料量,卧式搅拌室下方还设置有振荡机构,振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器以及控制第一支撑器支撑长度的第一电机17,所述振荡机构设置于支撑架上18。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振荡机构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控制卧式搅拌器的振荡频率即可,如图2所述,本发明实施例设置于卧式搅拌器一侧的第一支撑器和控制第一支撑器支撑长度的第一电机,同时,还可以在远离第一支撑器另一侧设置第二支撑器和控制第二支撑器的第二电机16,第一支撑器与第二支撑器相互配合,使卧式搅拌器形成振荡。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均质室和滴丸器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均质室包括第一均质阀21和第二均质阀22,卧式搅拌室内的混合物注入均质室,第一均质阀对流入均质室内的混合物进行第一次均质,第二均质阀经过第一次均质后的混合物进行第二次均质,均质后的混合物注入容滞室23,经滴丸器滴孔25制备滴丸,所述滴丸器上设置有滴丸加热器24,用于对滴丸前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冷凝组件结构示意图,包括冷凝筒,冷凝筒包括第一冷凝区域31、第二冷凝区域32以及第三冷凝区域33,各冷凝区域设置有加热器,用于对各冷凝区域进行温度调控,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冷凝箱35,所述冷凝箱用于对冷凝液进行处理和控制温度,所述冷凝箱包括向冷凝筒内注入冷凝液的注液管34以及回收冷凝液的回收管38,所述冷凝筒底部设置有滴丸采集管36,滴丸采集管出口设置有筛网37,用于分离冷凝液和滴丸。使用中,滴丸器将滴丸滴至冷凝筒内,滴丸经过第一冷凝区域、第二冷凝区域和第三冷凝区域冷却,冷却后的滴丸经滴丸采集管注入筛网上,将筛网上的滴丸经干燥去冷凝液形成滴丸。
请参阅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示意图,包括,
步骤S1,将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以及基质注入卧式搅拌室形成混合物,所述卧式搅拌室内搅拌器对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同时,卧式搅拌器下方设置的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
步骤S2,混合物注入均质室进行均质,以使混合物内各原料分散均匀;
步骤S3,分散后的混合物经滴丸器滴至冷凝筒内;
步骤S4,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筒内移动速率对冷凝筒内各区域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形成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步骤S5,对制备的滴丸进行抽样检测,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d和丸重m获取滴丸的成型度p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产出当前制备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圆整度对冷凝筒内各区域温度进行调节,根据滴丸的丸重与丸重均匀度对步骤S1中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振荡频率以及步骤S2中均质压力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预设标准,设定p=(1+h×(d-d0))×(1+k×(m-m0)/m0),其中,d0为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标准值,h为圆整度调节参数,m0为丸重标准值,k为丸重调节参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蓝布正提取物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1将植物材料粉碎,过100目药筛;步骤S112用醇提取干燥的蓝布正除根以外的全植物,所述醇选自C1-C4醇,该步骤可以室温下重复3次。C1-C4醇包括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和叔丁醇。通常,添加的醇的重量是待提取的干燥蓝布正重量的5-10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3将获自步骤112的提取物减压干燥为粉末;步骤S114用EtOAc和选自C1-C4醇的醇分级提取获自步骤步骤S103的粉末。C1-C4醇包括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和叔丁醇。所用的有机溶剂的重量通常是待进一步提取的粉末或小块重量的5-10倍。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21将西洋参粉碎,过100目药筛;步骤S122加入过氧化物酶,50℃酶解2小时,过滤。步骤S123残渣再加入90%乙醇浸提2次;步骤S124滤过混合滤液,然后减压浓缩干燥得人参皂苷样品。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1将清洗后的计重海参放入蒸煮装置,升温到60度,并同步进行搅拌,保温2个小时,然后室温静置2个小时;步骤S132将汤移入水解装置,升温至100度灭菌,灭菌20分钟;步骤S133然后降温至60度,并将一次汤PH值调节至中性,投入动物蛋白酶进行水解,酶解时长为5个小时;步骤S134酶解结束后升温至100度,保持20分钟用以灭活蛋白酶的活性;步骤S135将所述灭活蛋白酶后的水解液过滤,将所述水解液循环过滤;步骤S136将过滤后的清液减压干燥成粉末。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于冷榨工艺能很大程度保护油脂的营养成分不受破坏,所以采用冷榨工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41元宝槭种仁经过筛选、去杂质、脱壳、粉碎成细末;步骤S142将细末送入冷榨压榨设备,低温冷榨出毛油;步骤S143精炼油生产工艺:i)脱胶,脱除以磷脂为主的等胶状。采用水化脱胶地方法。简要地,在搅拌下将毛油升温至60℃,加入油中比例为1‰的水。当胶粒开始聚集,即开始慢速搅拌,并升温至75℃,停止搅拌,静置4小时。直至水化油与油脂分离开,取出水化油得脱胶油进入下一程序;步骤S144,脱酸:油脂脱酸主要是除去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及油中的少量胶质、色素和微量金属物质。将脱胶油移入容器,搅拌均匀,升温到60℃,同时快速搅拌。然后将计量好的碱液均匀喷洒入油中,继续搅拌,使碱与油充分混合,后改为慢速搅拌。将温度升至75℃,直至油与皂粒呈明显分离、易于沉淀时,静置3小时,当油温降至60℃以下时过滤,进入以下程序;步骤S145脱色:去除色素、重金属、残留农药及其它杂质。,将脱酸油移入脱色容器内,在真空下加热至90℃,去除油中的空气和水分,然后加入活性炭,在真空充分搅拌条件下,维持30分钟,冷却容器至70℃,过滤去除活性炭,得到脱色油。步骤S146脱臭,将脱色油移入脱臭容器中,抽真空,将容器温度升至190℃,维持30分钟,油冷却70℃以下后得脱臭清油。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的组合物设为aCC,aCC包括,35-50%的蓝布正活性部位,10-20%的高浓度西洋参皂苷(含量80%),15-25%的海参多肽(含量30%)和10-20%的元宝槭种仁油。为了纯化aCC,所述方法可以还包括以下步骤:将萃取粉末施加到色谱柱;并用含有渐增浓度的选自C1-C4醇的醇的水性溶液洗脱柱。例如,可以使用Sephadex或反相柱。所用的醇可以是选自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和叔丁醇的任何一种。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制备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滴丸的基质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满足滴丸的要求即可,可选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植物油及植物油等的脂溶性基质,和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水溶性基质,也可以采用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等新型基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选用聚乙二醇,aCC与基质聚乙二醇的比例为1-1.5:3-3.5。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给予的所述aCC的量为约0.01mg-10g/千克个体体重/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aCC是以包含药学可接受的载体的单位剂量形式进行给药。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aCC是口服给药。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aCC是通过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静脉输注进行给药
具体而言,氧和营养物运至脑部的血管被血块或某些其它物质堵塞(缺血性中风)或爆裂(出血性中风)时,就会导致中风。当发生缺血性中风时,相应部位的脑组织供血中断,该区域的脑神经元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受损区的神经元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死亡,所以它们所支配的身体部分也不能正常工作。严重中风的破坏影响通常是永久的,因为死亡的脑细胞不能自然再生。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当血块(血栓)形成并阻断血流运至相应脑组织,就会发生缺血性中风。通常血栓性中风之前通常有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或“中风前兆”。TIA的症状与中风相同,但在一小时以内就缓解了,而中风症状持续时间长得多。中风的特异性治疗可以包括破碎血块的药物(溶栓药物)、使血液不易凝固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以及手术。中风后,脑部神经元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况:死亡神经元、存活神经元和休眠神经元,休眠神经元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收缩并退化。神经元不能再生是公认的,因此,在永久性组织损伤或死亡发生之前挽救休眠神经元是至关重要的。发明人发现,aCC不仅能恢复缺血脑部的血液灌注,还能提高受应激的神经元的存活可能。aCC还能在细胞培养中诱导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在脑梗塞和老年痴呆动物模型中诱导脑神经元再生。在一些实施方案中,2-3个月的aCC治疗在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和人类脑中风患者中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aCC可用于有效治疗和预防缺血性中风,并且可用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恢复。虽然单用上述试剂的某一个,或某种组合,也能起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我们的实验表明,以aCC的比例,无论在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实验,人类患者疾病的同情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一系列来自aCC的天然化合物。aCC通过在脑的缺血区促进新的侧支血管的生长、从而改善了对缺血区的血液灌注,满足缺血区脑神经元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排出细胞代谢产物的需要,挽救临近缺血阈值的脑梗区周边的休眠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元再生取代已经失去的神经细胞,从而显示出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表现出有效的良好治疗效果。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治疗或预防有需要的个体中的中风或中风并发症的方法,包括给予所述个体有效量的本文所述的化合物、组合物、活性部位或提取物。所述aCC所改善的中风或中风并发症的效果可以是增加微循环、微血栓消失和改善的脑部血液灌注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预防或治疗中风的方法包括给予有需要的哺乳动物来自多种植物的试剂、活性部位和/或提取物和化合物以及所述化合物的衍生物,所述植物包括蓝布正和元宝槭种仁油。
另一方面,用于治疗或预防中风的试剂是含有一种或多种赋形剂、载体或填充剂的药物组合物的一部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以单位剂量形式包装。当给予有需要的个体时,所述单位剂量形式能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例如,增加的微循环、微血栓消失和改善的血液灌注)。
所述冷凝筒包括第一冷凝区域、第二冷凝区域以及第三冷凝区域,各冷凝区域设置有温控机构,其中,第一冷凝区域靠近滴丸器一侧,第二冷凝区域与第一冷凝区域相连接,第三冷凝区域与第二冷凝区域相连接,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移动速率v,与预设移动速率相比较,对各冷凝区域的温度和冷凝液的密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v≤V1,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各冷凝区域的温度Ti至Ti1,设定Ti1=Ti×(1+(V1-v)/V1),其中,T1为第一冷凝区域温度,T2为第二冷凝区域温度,T3为第三冷凝区域温度,i=1,2,3;
当V1<v<V2,所述中控单元不对各冷凝区域温度和冷凝液相对密度进行调节;
当v≥V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冷凝液相对密度,向冷凝液中注入提高原冷凝液相对密度的冷凝液;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移动速率V,设定第一预设移动速率V1,第二预设移动速率V2。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滴丸在冷凝筒中的移动速度获取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获取滴丸在冷凝液中的移动速度即可,其可以对其中一个滴丸进行跟踪计算其移动速率,也可以获取同一时段从滴丸器中产出的滴丸移动速度平均值。
具体而言,本发明冷凝筒内设置有三个冷凝区域,滴丸经冷凝筒内冷凝区域进行冷却形成滴丸,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液中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对滴丸圆整度进行预测,并对各冷凝区域的温度和冷凝液的密度进行调节,以修正当前滴丸的圆整度,其中,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小于等于第一预设移动速率,说明当前滴丸在冷凝液中移动速率过慢,将造成滴丸冷凝速率过慢,效率过低,同时为避免滴丸在第二冷凝区域和第三冷凝区域产生上浮现象,中控单元将各冷凝区域的温度进行调控,以使滴丸移动速率在第一预设移动速率和第二预设移动速率之间,即移动速率符合标准,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的移动速率大于等于第二预设移动速率,说明当前滴丸在冷凝液中移动速率过快,会导致滴丸呈扁平状,中控单元通过向冷凝筒内注入提高冷凝液相对密度的冷凝液以使滴丸在冷凝筒内的移动速率符合标准,避免因冷凝液的问题造成滴丸不符合标准。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冷凝液的类型不作限定,可以是脂溶性冷凝剂: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水溶性冷凝剂:水、乙醇或者两者的混合液,也可以是二甲基硅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有选好的实施方案,采用冷凝液为液体石蜡,用于调整冷凝液密度的添加冷凝液为二甲基硅油。
除此之外,滴丸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崩解剂或增(助)溶剂等,有助于增加药物与载体在熔融状态时的互溶度,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中控单元根据获取的滴丸成型度与预设成型度相比较,对滴丸是否符合标准进行判定,其中,
当p≤P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当P1<p<P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均匀度对滴丸成型情况再次判定;
当p≥P2,所述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设定第一预设成型度P1,第二预设成型度P2。
具体而言,本发明将成型度划分为两个标准,通过将获取的滴丸成型度与预设成型度相比较,确定当前制备的滴丸是否符合预设标准,其中,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成型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和丸重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在第一预设成型度和第二预设成型度之间,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和丸重符合预设标准,为了检验滴丸丸重是否均匀,中控单元获取抽样滴丸丸重均匀性,用以对滴丸成型情况进行再次评价,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的滴丸成型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成型度,说明当前滴丸的圆整度和丸重至少一个参数不符合标准,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具体而言,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抽样检测滴丸的丸重获取丸重均匀度y,设定y=((m1-m’)2+(m2-m’)2+...+(mn-m’)2)/n,其中,m1为第一滴丸丸重,m2为第二滴丸丸重...mn为第n滴丸丸重,m’为抽样检测丸重平均值。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中控单元将丸重均匀度y与预设丸重均匀度相比较,对冷凝液的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y≤Y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符合预设标准,可以产出;
当Y1<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降低滴丸器的滴丸速率vd至vd1,设定vd1=vd×(1-(Y2-y)×(y-Y1)/(Y1×Y2),同时根据各冷凝区域的温度重新确定冷凝液的温度T,设定T=(T11+T12+T13)/3;
当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w至w1,设定w1=w×(1+(y-Y2)/Y2);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设定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Y1,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Y2。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滴丸器的滴丸速率不作限定,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参数作为选择,滴丸速率为40-45滴/min。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各冷凝区域冷凝温度,第一冷凝温度为40-50℃,第二冷凝区域温度为10-30℃,第三冷凝区域为0-4℃。
具体而言,本发明在对滴丸成型度进行初次判定合格后,在对丸重均匀度的情况进行再次判定,以更明确滴丸制备的质量情况是否稳定,其中,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说明当前制备的滴丸丸重较为统一,可以产出,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在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和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之间,说明当前制备的滴丸丸重较为不统一,中控单元通过降低滴丸器的滴丸速率,避免滴丸冷凝过程中产生碰撞和摩擦,调整冷凝液的温度解决因温度调整过程中温度不均匀导致滴丸异形,造成丸重差异,中控单元获取滴丸丸重均匀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说明当前滴丸丸重极不统一,说明滴丸在前期混合物均质和搅拌过程中存在异常,中控单元对分散程度进行调节。
其中,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滴丸丸重m与预设丸重M相比较,对滴丸器滴丸速率和温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m≤M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提高所述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滴丸速率vd至vd2,设定vd2=vd×(1+(M1-m)/M1);
当M1<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对步骤S4中的冷凝液温度进行调节;
当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降低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温度Td至Td1,Td1=Td×(1-(m-M2)/M2);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M,设定第一预设丸重M1,第二预设丸重M2。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滴丸器温度保持在60-80℃。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时,中控单元获取滴丸的丸重与预设丸重值相比较,对步骤S3中滴丸器的滴丸速率和温度进行调节,其中,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丸重小于等于第一预设丸重,说明当前丸重过轻,因此中控单元判定提高滴丸器的滴丸速率,以使滴丸的丸重降低至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丸重在第一预设丸重和第二预设丸重之间,说明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造成当前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原因在于圆整度存在问题,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的圆整度进一步调控各步骤参数,以使滴丸成型度符合标准。
其中,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圆整度d与预设圆整度D相比较,对冷凝液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d≤D1,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T至T1,设定T1=T×(1-(D1-d)/D1),同时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w’至w’1,设定w’1=w’×(1-(D1-d)/D1);
当D1<d<D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w’至w’2,设定w’2=w’×(1+(D2-d)×(d-D1)/(D1×D2));
当d≥D2,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T至T2,设定T2=T×(1-(d-D2)/D2);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D,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D1,第二预设圆整度D2。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控单元判定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时,则滴丸的圆整度势必存在问题,中控单元对滴丸的圆整度与预设圆整度进行比较,对影响圆整度的冷凝温度和混合物分散程度进行控制,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标准,其中,当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圆整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圆整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与达标相差不大,中控单元仅通过提高冷凝液的温度以调整滴丸的圆整度,当中控单元获取当前滴丸圆整度在第一预设圆整度和第二预设圆整度之间,中控单元通过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以提高滴丸圆整度,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的圆整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圆整度,说明当前滴丸圆整度与标准相差很大,中控单元通过降低冷凝液的温度的同时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综合大幅度提高下一滴丸的圆整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标准值W0,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分散程度w’j与预设分散程度W相比较,对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其中,
当w’j≤W1,所述中控单元不对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
当W1<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vb至vb1,设定vb1=vb×(1+(w’j-W1)×(W2-w’j)/(W1×W2));
当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vb至vb2,设定vb2=w’j×(1+(w’j-W2)/W2),同时提高振荡频率pl至pl1,设定pl1=pl×(1+(w’j-W2)/W2);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W,设定第一预设分散程度W1,第二预设分散程度W2,其中,j=1,2。
具体而言,本发明通过对搅拌器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以控制混合物的分散程度,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参数越高,分散程度越高,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分散程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分散程度,说明当前分散程度较低,中控单元不对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以避免频繁调控对机械部件造成损害,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分散程度在第一预设分散程度和第二预设分散程度之间,中控单元通过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以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中控单元获取调节后分散程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分散程度,中控单元通过同时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以大幅度的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所述搅拌器的振荡频率最大值PLmax,中控单元将调节后振荡频率pl1与预设振荡频率最大值相比较,当pl1≥PLmax,所述中控单元将振荡频率设为PLmax,同时提高步骤S2中的均质压力F至F1,设定F1=F×(1+(pl1-PLmax)/PLmax)。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有振动频率最大值,以保护机械部件,避免机构损伤,当中控单元获取搅拌器调节后振荡频率大于等于振荡频率最大值,中控单元将振荡频率设置为振荡频率最大值,同时将步骤S2中的均质压力提高,以保障混合物分散度符合调节后的参数。
所述振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器以及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变化幅度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支撑器设置于振荡机构一侧,所述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时,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以使卧式搅拌室振荡,所述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振荡频率与预设振荡频率标准值PL0相比较,对所述第一电机动力参数进行调节,其中,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降低第一电机动力参数f至f1,设定f1=f×(1-(PL0-pl1)/PL0);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提高第一电机动力参数f至f2,设定f2=f×(1+(pl1-PL0)/PL0)。
具体而言,本发明在卧式搅拌室下方设置有振荡机构,通过一侧支撑器上下运动实现卧式搅拌室内混合物的振荡,同时中控单元设置有振荡频率标准值,通过将调节后的振荡频率与预设振荡频率相比较,对控制支撑器运动频率的第一电机动力参数进行调节,以使支撑器的运动频率与调节后的振荡频率相匹配。
所述中控单元将滴丸速率vd’与预设滴丸速率VD相比较,选取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其中,
当vd’≤VD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为丸重调节参数;
当VD1<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为丸重调节参数;
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为丸重调节参数;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滴丸速率VD,设定第一预设滴丸速率VD1,第二预设滴丸速率VD2,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中控单元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设定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有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用以补偿成型度评价中滴丸速率对圆整度和丸重的影响,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器的滴丸速率与预设滴丸速率相比较,选取最佳的丸重调节参数和圆整度调节参数,以使成型度参数的计算更为准确。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数值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满足计算准确的成型度即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圆整度调节参数为0.7-1.2,其中,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0.7-0.8,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0.8-1,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1-1.2,丸重调节参数0.8-1.8,其中,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0.8-1,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1-1.4,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1.4-1.8。
实施例1,间质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
使用基于以生物学活性分析为指导的策略来筛选植物成分,从而鉴定出表现出促进血管生成和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双重作用的化合物的组成。在筛选具有所述双重活性的植物成分的过程中,如图6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aCC 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分化示意图,其中,C为介质处理的细胞可见较少 量和不连续的毛细血管样的管腔形成;T为 aCC (60 μg/ml)处理的细胞可见较多的和相对连续的毛细血管样的管腔形成。提示 aCC 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如图7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示意图,鉴定出aCC能够在细胞培养中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和诱导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其中,在体外细胞培养中, aCC 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向神经元形态分化。C的显微镜照片为未经 aCC 处理的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显示出未分化的 MSC 形态,其表现为扁平的、不规则的和非对称的细胞形态。 T为用, aCC (60 μg/ml) 对 MSC 处理 1 周后,在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变得缩聚成较 小的胞体、折光性变强、形似星状并具有分枝, 具有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小细胞体和发芽状轴突样突出,提示在 aCC 作用下, MSC 向神经细胞分化。
当将制备的滴丸溶解后添加到间质干细胞培养物时,在处理后3天,我们发现扁平的、形状非对称且不规则的大鼠骨髓来源内的MSC中的约10%被诱导分化成致密的、折光性好并且分枝的细胞。此外,在药物处理后8天,这些折光性好并且分枝的细胞分化为具有小的致密细胞体和多个/长的树突样延伸的神经元样细胞。因此,药物滴丸具有使MSC沿着神经生成分化谱系开始分化的能力。由此推断,滴丸药物可能可以在脑的病变部位促进神经元再生,来代替中风、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氏病和血管性痴呆中受损的神经元。对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学。所有形态测量数据都是通过双盲法收集的,使用非配对双尾Studentt检验确定两组测量结果之间比较的统计学显著性。P值<0.05认为具有显著性。
实施例2,缺血性中风的动物模型和治疗;
在SD大鼠应用手术注入栓子进行栓塞的方法引发缺血性脑中风(TiboGerrietsetal2003)。简要地,通过颈部右侧的正中切口暴露颈动脉分叉周围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在颈动脉分叉近端暂时性结扎颈总动脉。用注射器将含有约1000个微球(80-150μM)的盐溶液(0.5ml)朝向颈动脉分叉注射入颈内动脉。在注射位点的远端结扎ECA并去除CCA结扎之后,注射的微球进入ICA,从而导致脑中的多发性梗塞缺血性中风。手术后1天,根据神经学分级系统评估动物的神经状态(Bendersonetal.,1986)。然后,按照评估的神经状态将大鼠分为2组,使得每组中的动物都具有大体上相似的等级。用滴丸治疗受试组(n=10)4周(口服给药,500mg滴丸/千克体重,用水配制)。将等量的水口服给予对照处理组(n=15)的动物。对照处理组中动物数量较多的原因是对照处理对照组中的死亡率较高。在手术引发中风后,评估了对照处理组大鼠和接受滴丸治疗的大鼠的运动和神经学表现。滴丸治疗组动物的改善包括肌力、平衡性、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和精细动作技巧的一系列测试中表现显著改善,还包括受损组织的较好恢复。
滴丸诱导的中风脑部中的新血管化和神经元再生
从手术后5周处死的中风大鼠取出脑部,在福尔马林中固定,并包埋在石蜡中。从每一块切下薄切片(5μm厚),并用H&E染色进行染色。使用光学显微镜在高倍镜视野(HPF)(40倍)下,对额叶皮质内和海马区区域进行血管计数,从而确定组织切片样品的每高倍视野的血管密度。观察了额叶内或海马回区域的6个随机且非重叠HPF,对每个切片的所有血管进行计数。取每个HPF的血管数的平均值,并将其表示为每个HPF的血管数。由2个研究人员以盲法的方式进行血管计数。发现滴丸治疗的大鼠,额叶皮质区内的血管数为约61.34±19/HPF,海马区周围的血管数为58.32±17/HPF。相比之下,对照治疗的大鼠,额叶皮质区内的血管数为约36.32±13/HPF,海马区周围的血管数为35.6±8.3/HPF(P<0.01)。Ki-67蛋白是细胞增殖的标志物,其与细胞增殖严格相关。在分裂间期,Ki-67抗原仅能在细胞核内检测到,而在有丝分裂期,大部分蛋白迁移到染色体表面。Ki-67蛋白在细胞周期的所有活动期(G1、S、G2和有丝分裂期)都存在,而在静止细胞(G0)中缺失。所以本发明用抗Ki67特异性抗体对脑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检查发现,在脑发现多发性梗塞区,例如在额叶、海马、颞叶和顶叶均发现缺血性梗死灶。Ki67特异性免疫染色发现,滴丸治疗不仅能诱导新的侧支血管的生长,还能诱导额叶和顶叶的皮质中和海马回区域的神经细胞再生。相比之下,在对照治疗的脑中,既未发现显著的侧支血管生长,也未发现Ki67阳性染色的新的神经细胞再生。总之,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滴丸不仅能刺激缺血脑部中新的侧支血管的再生,还能诱导受累脑部区域中的神经元再生,从而代替死亡的神经元。缺血性中风的实质性治疗的最关键步骤是重建缺血区的供血,从而恢复神经细胞生存和发挥功能的微环境,以及使神经细胞再生来代替失去的神经细胞。这些结果表明,滴丸可以满足这两个要求;因此,滴丸可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
脑缺血动物模型和治疗方案
在SD大鼠的双侧颈动脉结扎(BCAL)实验中,用超声多普勒测量了大鼠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率(BFV)。脑部血流速率的测量有助于提供脑缺血生后关于供血重新分配的信息。手术操作BCAL后1周内实验动物的死亡率为约25%。将16只存活动物分为aCC治疗组(n=8)和介质治疗的对照组(n=8)。将aCC(500mg/kg)口服给予受试组大鼠4周,给予介质处理对照组大鼠等量的水。用超声多普勒测量了大鼠基底动脉的BFV,测量基底动脉BFV的理由是该血管对双侧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侧支通路的贡献最大。在aCC治疗4周后,用超声扫描仪的12-MHz线性探针测量基底动脉的BFV。取3次重复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动脉的BFV。本发明实施例对滴丸使用组和对照组进行超声多普勒测定血量,通过超声多普勒测定,发现为了补偿由于BCAL而降低的血流量(通常贡献脑部60%的血流量),对照组大鼠的血压比正常血压增高了20%以上,以能够保证心脏向脑能泵出比正常血压供应的基础血量多约30%的血液。相比之下,在滴丸治疗组的大鼠中,不仅血压基本保持正常,而且血流量比脑部正常基础血量增加了约80%。为了确定滴丸治疗增加了脑血流量是由于aCC具有扩张脑血管的效应,从而增加了脑血流,还是由于aCC治疗诱导了脑的侧枝血管形成,使脑血管系统的外周阻力降低,从而在相等的压差下增加了脑血流,在滴丸治疗4周后,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后4周再次测定血流量和血压,获得的结果与滴丸治疗的第4周时获得的结果是相似的。说明滴丸治疗是通过诱导脑部新的侧支血管生长,从而降低了脑的小动脉或微血管的外周阻力,从而在系统血压不升高的前提下实现显著更多的脑部供血量。其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脑内新生侧支循环的存在。脑缺血的实质性治疗的最关键的基础就是重建缺血区的供血,从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生存和发挥功能的微环境。以上结果表明,滴丸药物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因此,滴丸可用于治疗慢性脑缺血。
实施例3,滴丸促进增加脑供血量;
前脑的慢性缺血可能是人类AD、VD和其它认知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索滴丸在促进CBF中可能的有益效果,我们在大鼠进行了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闭塞(2VO),从而使受试大鼠的前脑、海马和其它脑叶慢性缺血,这个模型用来模拟具有学习和记忆缺陷和认知障碍症状的人类脑缺血。使用体重300-350克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在全麻醉下通过正中颈部切口,暴露两侧颈总动脉,然后用6-0尼龙缝线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每根颈总动脉结扎两次,两次结扎点距离3毫米左右,并用手术剪在两次结扎处之间将左右颈总动脉剪断。然后用缝线缝合伤口。假手术组大鼠也是在全麻醉下,通过正中颈部切口,暴露两侧颈总动脉,但是没有结扎任何颈总动脉。麻醉苏醒后,允许实验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对于滴丸治疗组大鼠(n=8),从结扎后第2天至第30天每天灌胃给予滴丸悬液(500mg/kg/天,配制于水中)。对于介质处理对照组动物(n=8),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每天给予等量的水。对照手术组没有给任何治疗处理,允许实验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以上治疗1个月后,用配备PLT-1202S线性阵列换能器的东芝AplioXG超声仪,测量实验动物基底动脉的血流来评价脑血流量。测量了角度校正时间平均流速和血管横截面面积用以计算脑血流。对大鼠进行2VO后,脑部供血主要依赖于基底动脉,其通常提供脑部总供血的40%左右。结果表明:假手术大鼠中基底动脉血流量(BFV)为11.96±5.13ml/min,而介质处理的对照组大鼠由于对2VO的代偿机制而达到了15.67±5.24ml/min。然而,滴丸治疗的动物的平均BFV增加至高达24.73±10.26ml/min,这相当于总脑血流量正常水平的约83%。假手术动物的系统血压约为125mmHg,而介质处理的对照组动物的血压平均为约152mmHg.相比之下,滴丸治疗的动物的平均系统血压为132mmHg,高于假手术组(125mmHg),但是低于对照组(152mmHg)。这就提示为了增加向缺血的脑供血,系统血压升高(对照组),假手术组由于没有脑缺血,所以没有用升高血压增加脑供血的要求,而滴丸治疗使脑内部侧支血管生成,从而降低脑部小动脉的外周阻力,所以不需要系统血压升高太多就增加了相对足够的脑血流量(132mmHg)。为了确定滴丸具有特异性扩张脑血管的可能性,在滴丸治疗后2周再次测量了这些实验动物的BFV。获得结果相似。因此,滴丸治疗显著改善了大脑由于2VO而造成的脑部缺血的血供。其可能的机制是由于OEGJ治疗促进缺血脑部中侧支血管形成,从而降低脑部小动脉的阻力,进而增加了脑部的血供。我们通过对相同动物脑部样品进行组织学研究(血管计数)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本发明还发现,所述包含有aCC的滴丸不仅能通过保护神经元免于缺血和应激而增强神经元存活,还能在体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如图8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滴丸治疗的 APP 小鼠额叶脑皮质和海马回区域血管密度的测定示意图,滴丸治疗的APP小鼠额叶(ATC)和海马回区域(ATH)的水平切片:APP小鼠(6个月齡),滴丸治疗4周。对照治疗的APP小鼠额叶(滴丸)和海马回(ACH)区域的水平切片。结果发现,在滴丸治疗的动物中,额叶皮层(ATC)(约71.2±17/HPF)和海马回(ATH)(69.6±17/HPF))区域的每高倍视野血管明显增多(画圈处)。相比之下,在相应的大脑区域(滴丸&ACH),对照治疗组动物血管较少(画圈处)(额叶区域:58.6±11/HPF)(P<0.01);(海马回区域:59.3±13/HPF)(P<0.01)。,并且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帮助恢复缺血脑部的血液灌注。此外,本发明发现,获自该aCC还能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MSC)向神经细胞分化。
实施例4,滴丸对脑损伤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基于滴丸可以在细胞培养中促进HUVEC形成血管样管腔、可以增加缺血脑的血液灌注、诱导在脑的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在细胞培养中诱导间质干细胞的向神经细胞分化,以及如图9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滴丸对脑中风、AD和慢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中诱导神经元再生结果图,其中,滴丸可以诱导的APP小鼠脑神经元再生,(ACC)对照治疗小鼠额叶皮质区未观察到或者很少观察到Ki67阳性染色(棕色)神经元。(ACT)而在aCC治疗的小鼠额叶皮质内可见Ki67阳性染色的神经细胞核(画圈处),提示aCC治疗诱导了APP小鼠脑额叶皮质的神经元再生。(ACH)对照治疗的小鼠海马回区域的颗粒细胞层未观察到或很少观察到Ki67阳性染色颗粒神经元。对比之下,(ATH)滴丸治疗的小鼠海马回区域可观察到Ki67阳性染色的神经细胞核(画圈处),提示滴丸治疗诱导了该区域的神经元再生。因此,证明,滴丸具有诱导神经元再生的作用,本发明实施例对一位男性52岁丘脑下部垂体瘤切除后遗症患者进行试验。患者于3年前行经颅垂体瘤切除术,由于术中损伤了垂体后叶,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患者产生长期的严重尿崩症。患者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有抑郁倾向、记忆力下降、肢体运动协调性也降低,经过口服3个月滴丸(0.5-1.5克/kg,2次/日)治疗后,患者的尿崩症显著改善,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睡眠障碍、抑郁倾向、记忆力都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协调性也基本恢复到正常。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将蓝布正提取物、西洋参皂苷提取物、海参多肽提取物、元宝槭种仁油提取物以及基质注入卧式搅拌室形成混合物,所述卧式搅拌室内搅拌器对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同时,卧式搅拌器下方设置的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
步骤S2,混合物注入均质室进行均质,以使混合物内各原料分散均匀;
步骤S3,分散后的混合物经滴丸器滴至冷凝筒内;
步骤S4,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在冷凝筒内移动速率对冷凝筒内各区域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形成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步骤S5,对制备的滴丸进行抽样检测,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d和丸重m获取滴丸的成型度p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产出当前制备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当中控单元获取滴丸成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圆整度对冷凝筒内各区域温度进行调节,根据滴丸的丸重与丸重均匀度y对步骤S1中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振荡频率以及步骤S2中均质压力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滴丸制备符合预设标准,设定p=(1+h×(d-d0))×(1+k×(m-m0)/m0),其中,d0为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标准值,h为圆整度调节参数,m0为丸重标准值,k为丸重调节参数,设定y=((m1-m’)2+(m2-m’)2+...+(mn-m’)2)/n,其中,m1为第一滴丸丸重,m2为第二滴丸丸重...mn为第n滴丸丸重,m’为抽样检测丸重平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筒包括第一冷凝区域、第二冷凝区域以及第三冷凝区域,各冷凝区域设置有温控机构,其中,第一冷凝区域靠近滴丸器一侧,第二冷凝区域与第一冷凝区域相连接,第三冷凝区域与第二冷凝区域相连接,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在第一冷凝区域移动速率v,与预设移动速率相比较,对各冷凝区域的温度和冷凝液的密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v≤V1,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各冷凝区域的温度Ti至Ti1,设定Ti1=Ti×(1+(V1-v)/V1),其中,T1为第一冷凝区域温度,T2为第二冷凝区域温度,T3为第三冷凝区域温度,i=1,2,3;
当V1<v<V2,所述中控单元不对各冷凝区域温度和冷凝液密度进行调节;
当v≥V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冷凝液密度,向冷凝液中注入提高原冷凝液密度的冷凝液;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移动速率V,设定第一预设移动速率V1,第二预设移动速率V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中控单元根据获取的滴丸成型度与预设成型度相比较,对滴丸是否符合标准进行判定,其中,
当p≤P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当P1<p<P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滴丸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均匀度对滴丸成型情况再次判定;
当p≥P2,所述中控单元根据丸重判定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成型度P,设定第一预设成型度P1,第二预设成型度P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抽样检测滴丸的丸重获取丸重均匀度y,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中控单元将丸重均匀度y与预设丸重均匀度相比较,对冷凝液的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y≤Y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符合预设标准,产出滴丸;
当Y1<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判定降低滴丸器的滴丸速率,同时根据各冷凝区域的温度重新确定冷凝液的温度T,设定T=(T11+T12+T13)/3;
当y≥Y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均匀度Y,设定第一预设丸重均匀度Y1,第二预设丸重均匀度Y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获取当前制备滴丸丸重m与预设丸重M相比较,对滴丸器滴丸速率和温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m≤M1,所述中控单元判定提高所述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滴丸速率;
当M1<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根据滴丸的圆整度对步骤S4中的冷凝液温度进行调节;
当m≥M2,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降低步骤S3中所述滴丸器的温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丸重M,设定第一预设丸重M1,第二预设丸重M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当前滴丸丸重符合预设标准,所述中控单元获取滴丸圆整度d与预设圆整度D相比较,对冷凝液温度和混合物的分散程度进行调节,其中,
当d≤D1,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同时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当D1<d<D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混合物的分散程度;
当d≥D2,所述中控单元降低冷凝液温度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D,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D1,第二预设圆整度D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标准值W0,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分散程度w’j与预设分散程度W相比较,对所述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其中,
当w’j≤W1,所述中控单元不对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和振荡频率进行调节;
当W1<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
当w’j≥W2,所述中控单元提高搅拌器的搅拌速率,同时提高振荡频率;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分散程度W,设定第一预设分散程度W1,第二预设分散程度W2,其中,j=1,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所述搅拌器的振荡频率最大值PLmax,中控单元将调节后振荡频率pl1与预设振荡频率最大值相比较,当pl1≥PLmax,所述中控单元将搅拌器的振荡频率设为PLmax,同时提高步骤S2中的均质压力F至F1,设定F1=F×(1+(pl1-PLmax)/PLmax)。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器以及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变化幅度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支撑器设置于振荡机构一侧,所述振荡机构对混合物进行振荡时,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支撑器伸缩以使卧式搅拌室振荡,所述中控单元将调节后的振荡频率与预设振荡频率标准值PL0相比较,对所述第一电机动力参数进行调节,其中,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降低第一电机动力参数;
当pl1>PL0,所述中控单元提高第一电机动力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单元将滴丸速率vd’与预设滴丸速率VD相比较,选取圆整度调节参数和丸重调节参数,其中,
当vd’≤VD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为丸重调节参数;
当VD1<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为丸重调节参数;
vd’≥VD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为圆整度调节参数,选取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为丸重调节参数;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滴丸速率VD,设定第一预设滴丸速率VD1,第二预设滴丸速率VD2,中控单元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设定第一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1、第二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2、第三预设圆整度调节参数h3、中控单元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设定第一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1、第二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2、第三预设丸重调节参数k3。
CN202210933092.3A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Active CN1150545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3092.3A CN115054581B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3092.3A CN115054581B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4581A CN115054581A (zh) 2022-09-16
CN115054581B true CN115054581B (zh) 2022-11-01

Family

ID=83208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3092.3A Active CN115054581B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545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90200A (zh) * 2022-11-02 2023-01-13 北京逯博士行为医学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Cn) 一种基于代餐粉的有效成分包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4571A (zh) * 2003-07-24 2004-09-01 天津市药科隆专利技术开发中心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915260A (zh) * 2005-08-18 2007-02-21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含三七总皂苷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981861A (zh) * 2005-11-09 2007-06-20 北京奇源益德药物研究所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彝心康制剂及其制法和质控方法
CA3167884A1 (en) * 2020-04-29 2021-11-04 He SUN Applic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formulation thereof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dicaments for preventing and/or treating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4571A (zh) * 2003-07-24 2004-09-01 天津市药科隆专利技术开发中心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915260A (zh) * 2005-08-18 2007-02-21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含三七总皂苷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981861A (zh) * 2005-11-09 2007-06-20 北京奇源益德药物研究所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彝心康制剂及其制法和质控方法
CA3167884A1 (en) * 2020-04-29 2021-11-04 He SUN Applic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formulation thereof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dicaments for preventing and/or treating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滴丸缺陷检测剔除设备研究";李明;《全国优秀硕士论文集》;20170615(第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4581A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80100234A (ko) 호두 올리고펩타이드 분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용도
EP2324841A1 (en) Us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composition for preparing medicine for promoting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urvival in vivo and cardiac muscle differentiation
CN115054581B (zh)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KR20020035855A (ko) 약용인삼을 포함하는 뇌세포 또는 신경세포 보호제
JP4629822B2 (ja) 神経成長因子合成促進剤
KR102632692B1 (ko) 3차원 스페로이드형 세포 응집체 유래 세포외소포를 포함하는 신경 재생 촉진 조성물
Yan et al. Effects of vestibular damage on the sleep and expression level of orexin in the hypothalamus of ra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utophagy and Akt tumor signal pathway
CN102526065A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注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JP2002125662A (ja) 未失活酵素強化組成物
KR101740163B1 (ko) 뇌경색 예방과 치료용 약제 제조에서 3-n-부틸-1-이소인돌리논 화합물의 사용방법
CN114010631B (zh) 含笑内酯及其衍生物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CN114588236B (zh) 组合物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
Wu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in an Epileptic Rat Model.
JP7336656B2 (ja) アツバノリ属抽出物及びその使用
US8883230B2 (en) Use of black soybean for treating ophthalmic diseases
CN107075474B (zh) 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维持剂和增殖促进剂
CN112587545A (zh) 枸杞多糖在制备舒张胸主动脉药物中的用途
CN107648236B (zh) 一种预防或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应用
CN116173096B (zh) 一种治疗脑卒中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383003A (zh) 一种治疗脑卒中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81256A (zh) 一种对眼部疾病具有很好治疗作用的药物
JP6266666B2 (ja) 医薬組成物および血管新生に関係する眼疾患の治療方法
KR102599279B1 (ko) 한방 발효 안약의 제조방법
Ehara et al. Midline thalamus and amygdaloid kindling
CN104997780B (zh) 一种瑞舒伐他汀钙组合物及其在制备降血脂血糖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0

Address after: 201318, 2nd Floor, No. 7, Lane 1738, Kangshe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IASO Bio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202, Office Building, Special Steel Company, Guche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VYUANQIUZHE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7

Address after: Room 712, 7th Floor, No. 10, Zone F, Beijing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Trade Service Park, Guche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3 (in the factory of Special Steel Company)

Patentee after: Beijing Yany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318, 2nd Floor, No. 7, Lane 1738, Kangshe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IASO Bio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