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2870A - 车辆的后柱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柱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42870A CN115042870A CN202210156349.9A CN202210156349A CN115042870A CN 115042870 A CN115042870 A CN 115042870A CN 202210156349 A CN202210156349 A CN 202210156349A CN 115042870 A CN115042870 A CN 1150428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pillar
- reinforcing plate
- wall
- vehicle
- pillar in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输入载荷引起的后柱内侧件的变形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后柱具备后柱内侧件、固定器支承构件、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固定器支承构件固定于后柱内侧件而对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进行支承。后柱内侧件具有固定固定器支承构件的基壁和弯折而与基壁相连的弯折壁。第一加强板沿着后柱内侧件的弯折壁延伸,并与后柱内侧件的至少跨弯折壁的前后位置结合。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结合,并与第一加强板一起形成对弯折壁进行加强的闭合截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柱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后座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已知有将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肩部固定器)安装于后柱的上部的结构。在采用这种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中,在后柱的车室内侧配置的作为板材的后柱内侧件上安装有螺母等固定器支承构件。将座椅安全带(安全带)的中途部以折回状态支承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等而固定于固定器支承构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9-182016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后柱在后柱内侧件上接合有多个板材而将闭合截面部形成为柱状。在后柱内侧件的闭合截面部内侧安装有加强板。加强板重叠而接合于后柱内侧件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安装部。在加强板的与后柱内侧件接合的接合部固定有螺母等固定器支承构件。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肩部固定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固定于固定器支承构件。加强板在后柱内侧件的闭合截面部内横穿地延伸,其端部与闭合截面部内的其他的部位结合。由此,从座椅安全带输入的拉出载荷由后柱以高刚性承挡。
发明内容
在后柱的后柱内侧件上,从与其他的构件的配置关系、确保刚性的观点出发,有时设有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折的弯折壁。在该情况下,若在柱内侧件中的与弯折壁相连的部位配置有固定器支承部,则在从座椅安全带向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输入了大的拉出载荷时,有时在后柱内侧件上作用有使弯折部打开变形的朝向的应力。此时,若作用于弯折部的应力大,则后柱内侧件的宽范围向座椅安全带的拉出方向变形,可能会阻碍后柱对座椅安全带的刚性的支承。
本发明的方案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输入载荷引起的后柱内侧件的变形的车辆的后柱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具备:后柱内侧件,其配置于后柱的车室内侧;固定器支承构件,其固定于所述后柱内侧件,对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进行支承;以及柱加强构件,其对所述后柱内侧件进行加强,所述后柱内侧件具有:基壁,其固定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以及弯折壁,其弯折而与所述基壁相连,所述柱加强构件具有:第一加强板,其沿着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弯折壁延伸,并与所述后柱内侧件的至少跨所述弯折壁的前后位置结合;以及第二加强板,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结合,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一起形成对所述弯折壁进行加强的闭合截面。
在该后柱结构中,后柱内侧件的跨弯折壁的前后位置与第一加强板结合,第一加强板通过与第二加强板结合而与第二加强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因此,后柱内侧件的跨弯折壁的前后位置由刚性高的闭合截面支承。因而,即使从座椅安全带经由固定器支承构件向后柱内侧件的基壁输入拉出载荷,后柱内侧件的弯折壁的打开方向的变形也被上述的闭合截面限制。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与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基壁接合并固定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载荷承受壁。
在该情况下,第一加强板的载荷承受壁与后柱内侧件的基壁结合,而且也固定于固定器支承构件。因此,通过后柱内侧件的基壁和第一加强板的载荷承受壁能够直接承挡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了的座椅安全带的拉出载荷。因此,后柱内侧件的弯折壁的打开方向的变形更难以产生。
(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在延伸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接合凸缘,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凸缘接合的端部凸缘,所述第一接合凸缘和所述端部凸缘与所述后柱内侧件中的将所述弯折壁夹于之间的和所述基壁相反侧的部位接合。
在该情况下,后柱内侧件的将弯折壁夹于之间的前后位置通过与第一接合凸缘及端部凸缘接合的接合部和与第一加强板的载荷承受壁接合的接合部而与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结合。因此,后柱内侧件的将弯折壁夹于之间的前后位置以高刚性与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结合。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通过闭合截面能够高效地承挡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的座椅安全带的拉出载荷,能够进一步抑制后柱内侧件的弯折壁的打开方向的变形。
(4):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延伸方向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加强板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接合的接合部的背面接合有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接合凸缘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一起构成三张重叠的接合部。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加强板的第二接合凸缘与第二加强板的接合部重叠有第三加强板,第二接合凸缘与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以三张重叠的状态被接合。因此,能够高效地提高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的刚性。通过三张重叠的接合部能够牢固地支承从座椅安全带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了的载荷。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延伸至比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固定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三加强板延伸至到达所述第二接合凸缘的上端部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接合。
在该情况下,第三加强板延伸至到达第二接合凸缘的上端部的位置,并与第二加强板和第二接合凸缘接合。因此,在从座椅安全带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了朝向斜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通过加入了第三加强板的三张重叠的接合部能够抑制第二接合凸缘的上端部从第二加强板的剥离。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牢固地维持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
(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柱内侧件的上部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结合,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端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上边梁的下端。
在该情况下,从座椅安全带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了的载荷支承于后柱内侧件、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并且也容易顺畅地分散支承于上边梁。因此,将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输入载荷分散支承于车辆的更宽的范围,能够进一步抑制后柱内侧件的弯折部的变形。
(7):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所述载荷承受壁上接合有第四加强板,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将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基壁、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载荷承受壁及所述第四加强板贯通而设置,所述第四加强板具备收容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一部分而限制该固定器支承构件的位移的凹部。
在该情况下,从座椅安全带向固定器支承构件输入了的载荷经由第四加强板的凹部而从固定器支承构件向第四加强板传递。并且,从固定器支承构件向第四加强板传递了的载荷通过第四加强板整体承挡载荷,并向第一加强板的宽范围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应力集中引起的后柱内侧件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后柱内侧件的跨弯折壁的前后位置通过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刚性高的闭合截面来支承。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的情况下,在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载荷输入时,能够通过由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形成的闭合截面来抑制后柱内侧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上方侧的骨架部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部的放大图。
图3是将与图2相同的部分除去一部分部件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沿着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从车外侧观察与图2相同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外侧观察与图2相同的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就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朝向。在附图的适当部位记载有指向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向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以及指向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后部上方侧的骨架部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如图1所示,在车辆1的侧部形成有将未图示的前门配置成能够开闭的前侧门开口2和将未图示的后门配置成能够滑动开闭的后侧门开口3。在车辆1的侧部的后侧门开口3的后方侧形成有三角窗4。在三角窗4的后方配置有前后宽度宽的后柱5。在车身后部形成有将未图示的尾门配置成能够开闭的尾门开口6。在后柱5的上部连结有在车辆1的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出的上边梁7。
以下,说明后柱5的详细结构,但是对于后柱5而言,在车身左右的相同位置分别设置相同结构的后柱。因此,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配置在车身左侧的后柱5,省略说明配置在车身右侧的后柱。
图2是图1的II部的放大图,图3是将与图2相同的部分除去一部分部件(后柱内侧件10与车顶部的结构体)而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沿着IV-IV线的剖视图,图5、图6是与从车外侧观察图2相同的构件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后柱5将在后柱5的车室内侧配置的金属制的板材即后柱内侧件10、与后柱内侧件10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来对后柱内侧件10进行加强的后柱隔板11(第一加强板)及后柱加强件12(第二加强板)、以及配置在后柱内侧件10和后柱加强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来将车辆侧部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的外侧板13作为主要要素来构成。后柱隔板11和后柱加强件12都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后柱内侧件10的前缘部与外侧板13接合,从而与外侧板13一起形成三角窗4的后缘部。
后柱内侧件10由配置于上部侧的上板10U和与上板10U的下端结合的下板10L构成。以下说明的后柱内侧件10的主要的结构主要与上板10U相关,因此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上板10U简称为后柱内侧件10。
在后柱内侧件10上固定有固定器支承构件15(参照图3、图4)。固定器支承构件15对图1所示的车辆1的最后排的座位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4(肩部固定器)进行支承。固定器支承构件15例如由将图1~图3所示的固定器螺栓16紧固连结的螺母构成。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4是供从未图示的收缩器拉出的座椅安全带17(安全带)的上端侧的折回部穿过的穿通式固定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固定器螺栓16的轴部。
后柱内侧件10具备:将固定器支承构件15固定的平坦的基壁18;弯折而与基壁1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相连的弯折壁19;从基壁18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延伸的内侧突出壁20;以及从内侧突出壁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弯折而延伸的后方延伸壁21。弯折壁19具备:从基壁1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的第一角部19c-1;从第一角部19c-1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连接部19a;从连接部19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弯折的第二角部19c-2;以及从第二角部19c-2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前方延伸部19e。即,弯折壁19的图4所示的水平截面为曲轴形状。
在弯折壁19的前方延伸部19e的前端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之后将朝向改变为前方的前端部凸缘22。前端部凸缘22与外侧板13的开口缘接合,并与外侧板13的开口缘一起形成三角窗4的后缘部。
后柱隔板11具备:与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的大致平坦的载荷承受壁23;在载荷承受壁23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以沿着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的方式弯折而延伸的前侧弯折壁24;从前侧弯折壁24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第一接合凸缘25;以及从载荷承受壁23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延伸的第二接合凸缘26。
在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接合有金属制的加强板40(第四加强板)。加强板40是长条状的壁厚的板状构件,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上下的方式与载荷承受壁23接合。加强板40与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和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以三张重叠的状态被焊接固定。在加强板40的左右的侧缘部通过大致直角地折弯而形成有加强肋40a。加强板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和左右的加强肋40a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41。
固定器支承构件15将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和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沿车宽方向贯通,并以该状态固定于三者。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头部15a收容于加强板40的凹部41内,由该凹部41限制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位移。
前侧弯折壁24与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对置配置。第一接合凸缘25与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中的前方延伸部19e的车外侧的面接合。因此,后柱隔板11在后柱内侧件10的夹着弯折壁19的前后位置与后柱内侧件10结合。
载荷承受壁23的后端部比后柱隔板11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第二接合凸缘26与后述的后柱加强件12的内侧突出壁27的前表面接合。
后柱加强件12与后柱隔板11结合,并与后柱隔板11一起形成对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进行加强的闭合截面CS。由后柱加强件12和后柱隔板11形成的闭合截面CS位于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后柱加强件12具备与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对置配置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呈山形状地鼓出的鼓出壁28、从鼓出壁28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端部凸缘29、从鼓出壁28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前述的内侧突出壁27、以及从内侧突出壁2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后方延伸壁30。鼓出壁28如图4所示,水平截面呈山形状地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其鼓出形状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
端部凸缘29与后柱隔板11的前侧的第一接合凸缘25的车外侧面重叠,并与第一接合凸缘25和后柱内侧件10的前方延伸部19e接合。端部凸缘29与后柱隔板11的第一接合凸缘25和后柱内侧件10的前方延伸部19e以三张重叠的状态被焊接固定。它们构成三张重叠的接合部C1。第一接合凸缘25和端部凸缘29与后柱内侧件10中的将弯折壁19夹于之间的和基壁18相反侧的部位接合。
在内侧突出壁27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抵接有后柱隔板11的第二接合凸缘26,在该状态下将第二接合凸缘26接合。在内侧突出壁27中的与第二接合凸缘26接合的接合部的背面(车辆后方侧的面)接合有金属制的加强板31(第三加强板)。加强板31是与第二接合凸缘26大致相同宽度的长条状的壁厚的板状构件,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上下的方式与内侧突出壁27接合。后柱隔板11的第二接合凸缘26与后柱加强件12的内侧突出壁27和加强板31以三张重叠的状态被焊接固定。它们构成三张重叠的接合部C2。在加强板31的左右的侧缘部通过大致直角地折弯而形成有加强肋31a。
后柱加强件12的后方延伸壁30的端部与后柱内侧件10的后方延伸壁21的端部接合。
在此,如图5、图6所示,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柱隔板11的第二接合凸缘26延伸至比载荷承受壁23的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固定位置靠上方的位置。与后柱加强件12的内侧突出壁27接合的加强板31延伸至到达第二接合凸缘26的上端部的位置,并与内侧突出壁27和第二接合凸缘26接合。
后柱内侧件10的上部与上边梁7的后端部结合。后柱隔板11的上端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至上边梁7的下端位置。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后柱内侧件10的跨弯折壁19的前后位置与后柱隔板11结合,后柱隔板11通过与后柱加强件12结合而与后柱加强件12一起形成闭合截面CS。因此,后柱内侧件10的跨弯折壁19的前后位置由刚性高的闭合截面CS支承。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的情况下,在从座椅安全带17经由固定器支承构件15向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输入了拉出载荷时,能够通过刚性高的闭合截面CS来抑制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向打开方向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与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接合,且在载荷承受壁23上固定有固定器支承构件15。因此,通过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和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能够直接承挡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的座椅安全带17的拉出载荷。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的打开方向的变形更难以产生。
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后柱隔板11的第一接合凸缘25和后柱加强件12的端部凸缘29与后柱内侧件10中的将弯折壁19夹于之间的和基壁18相反侧的部位接合。因此,后柱内侧件的将弯折壁夹于之间的前后位置以高刚性与由后柱隔板11和后柱加强件12形成的闭合截面CS结合。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通过闭合截面CS能够高效地承挡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的座椅安全带17的拉出载荷,能够进一步抑制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的打开方向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在后柱加强件12中的与后柱隔板11的第二接合凸缘26接合的接合部的背面接合有加强板31,第二接合凸缘26与后柱加强件12和加强板31一起构成三张重叠的接合部C2。通过三张重叠的接合部C2能够牢固地支承从座椅安全带17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的载荷。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沿着后柱隔板1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合凸缘26延伸至比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固定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加强板31延伸至到达第二接合凸缘26的上端部的位置,并与后柱加强件12的内侧突出壁27和第二接合凸缘26接合。因此,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在从座椅安全带17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朝向前方侧斜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通过加入了加强板31的三张重叠的接合部C2能够抑制第二接合凸缘26的上端部从后柱加强件12的内侧突出壁27的剥离。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牢固地维持由后柱隔板11和后柱加强件12形成的闭合截面CS。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后柱隔板11的上端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至上边梁7的下端。因此,从座椅安全带17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的载荷支承于后柱内侧件10、由后柱隔板11和后柱加强件12形成的闭合截面CS,并且也容易顺畅地分散支承于上边梁7。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座椅安全带17的输入载荷分散支承于车辆的更宽的范围,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后柱内侧件10的弯折壁19产生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后柱结构中,在后柱加强件12的载荷承受壁23上接合有加强板40,固定器支承构件15将后柱内侧件10的基壁18、后柱隔板11的载荷承受壁23及加强板40贯通而设置。并且,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头部15a收容于加强板40的凹部41,固定器支承构件15的位移由加强板40限制。因此,从座椅安全带17向固定器支承构件15输入了的载荷经由加强板40的凹部41而从固定器支承构件15向加强板40传递。并且,从固定器支承构件15向加强板40传递了的载荷由加强板40整体承挡,并向后柱隔板11的宽范围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引起的后柱内侧件10的变形。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后柱结构具备:
后柱内侧件,其配置于后柱的车室内侧;
固定器支承构件,其固定于所述后柱内侧件,对座椅安全带固定器进行支承;以及
柱加强构件,其对所述后柱内侧件进行加强,
所述后柱内侧件具有:
基壁,其固定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以及
弯折壁,其弯折而与所述基壁相连,
所述柱加强构件具有:
第一加强板,其沿着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弯折壁延伸,并与所述后柱内侧件的至少跨所述弯折壁的前后位置结合;以及
第二加强板,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结合,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一起形成对所述弯折壁进行加强的闭合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与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基壁接合并固定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载荷承受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板在延伸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接合凸缘,
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凸缘接合的端部凸缘,
所述第一接合凸缘和所述端部凸缘与所述后柱内侧件中的将所述弯折壁夹于之间的和所述基壁相反侧的部位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延伸方向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加强板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
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接合的接合部的背面接合有第三加强板,
所述第二接合凸缘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一起构成三张重叠的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延伸至比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固定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第三加强板延伸至到达所述第二接合凸缘的上端部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接合凸缘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内侧件的上部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结合,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端部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上边梁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所述载荷承受壁上接合有第四加强板,
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将所述后柱内侧件的所述基壁、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载荷承受壁及所述第四加强板贯通而设置,
所述第四加强板具备收容所述固定器支承构件的一部分而限制该固定器支承构件的位移的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36242 | 2021-03-08 | ||
JP2021036242A JP7214768B2 (ja) | 2021-03-08 | 2021-03-08 | 車両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42870A true CN115042870A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58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56349.9A Pending CN115042870A (zh) | 2021-03-08 | 2022-02-21 | 车辆的后柱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14768B2 (zh) |
CN (1) | CN115042870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24602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のリヤピラー上部構造 |
JP2008074125A (ja) * | 2006-09-19 | 2008-04-03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
CN104290819A (zh) * | 2013-07-19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12407055A (zh) * | 2019-08-23 | 2021-02-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侧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16787B2 (ja) * | 1996-02-14 | 2002-08-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リアピラー補強構造 |
JP2826299B2 (ja) * | 1996-08-14 | 1998-11-18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
JP2011025848A (ja) * | 2009-07-27 | 2011-02-1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JP7059763B2 (ja) * | 2018-04-03 | 2022-04-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7143254B2 (ja) * | 2019-06-24 | 2022-09-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6873192B2 (ja) * | 2019-07-02 | 2021-05-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
2021
- 2021-03-08 JP JP2021036242A patent/JP7214768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2-21 CN CN202210156349.9A patent/CN11504287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24602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のリヤピラー上部構造 |
JP2008074125A (ja) * | 2006-09-19 | 2008-04-03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自動車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
CN104290819A (zh) * | 2013-07-19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12407055A (zh) * | 2019-08-23 | 2021-02-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侧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14768B2 (ja) | 2023-01-30 |
JP2022136565A (ja) | 2022-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14072B2 (en) | Moon roof frame module for reinforcement of automotive roof | |
CN105438273B (zh) | 汽车的机盖结构 | |
US8740292B2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JP551131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593813B2 (ja) | 車体補強構造 | |
JP5391771B2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WO2014185154A1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CN210734286U (zh) | 车辆侧部构造 | |
CN101835674A (zh) | 车辆侧部结构 | |
JP6178546B2 (ja) | 車体構造 | |
JP5396945B2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JPH08113166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US20230202582A1 (en) |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 |
JP2006137208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2012056407A (ja) | 自動車用車体骨格における補強構造 | |
JP2005067427A (ja) | 自動車の側突対応構造 | |
JP2002316536A (ja) | 自動車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 |
JP2014104836A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CN115042870A (zh) | 车辆的后柱结构 | |
JP5504014B2 (ja) |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 |
JP501238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4015094B2 (ja) | 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 |
CN112046614B (zh) | 上部车身构造 | |
JP7300107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US1118000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