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8633A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8633A
CN115038633A CN202180012363.5A CN202180012363A CN115038633A CN 115038633 A CN115038633 A CN 115038633A CN 202180012363 A CN202180012363 A CN 202180012363A CN 115038633 A CN115038633 A CN 115038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sertion hole
rack bar
electric motor
m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23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榎本将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38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86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F16H19/04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a r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81Parallel arrangement of drive motor to screw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96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using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作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使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的减速机构;使从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以及与滚珠丝杠机构连接的齿条杆,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齿条杆的一部分,在第一壳体中具有:供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的齿条杆插通孔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的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

Description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557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的构造中,存在如下课题:在高载荷负载时,由于螺纹外周部壁厚不均匀引起的变形,紧固轴力平衡被破坏,有产生锁定螺母的松动的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均匀的紧固轴力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使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的减速机构;使从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以及与滚珠丝杠机构连接的齿条杆,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齿条杆的一部分,在第一壳体中具有:供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的齿条杆插通孔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的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
由此,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中,能够确保均匀的紧固轴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通过实施方式1的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与减速机构的轴向剖面图。
图3是从第二端部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D-D向视剖面图。
图5是图3的E-E向视剖面图。
图6是图3的F-F向视剖面图。
图7是图3的向视C部放大图。
图8是图4的向视G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图5的向视H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图6的向视I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通过实施方式1的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与减速机构的轴向剖面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
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搭载于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车辆。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操舵机构2、电动马达3、滚珠丝杠机构4、减速机构7以及壳体5。
操舵机构2使作为操舵轮的前轮转舵。操舵机构2具有齿条杆6。
齿条杆6是沿车身宽度方向(图示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舵轴,使用钢材等铁类金属材料形成。
齿条杆6具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主体部6a。
齿条杆6根据与图外的方向盘连接的转向轴2a的旋转沿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在齿条杆6的两端经由图外的转向横拉杆连接有前轮。
电动马达3对操舵机构2赋予操舵力。电动马达3例如是三相无刷马达。
电动马达3的输出由图外的电动马达控制单元根据输入到图外的方向盘的驾驶员的操舵扭矩、车辆速度来控制。
在电动马达3的电动马达轴8安装有电动马达带轮9。
在电动马达带轮9的外周卷绕有环形带10的一端侧。
滚珠丝杠机构4设于操舵机构2与电动马达3之间。
滚珠丝杠机构4将电动马达3的旋转力转换为操舵机构2的推动力。
滚珠丝杠机构4具有螺母11。螺母11具有包围齿条杆6的大致圆筒状的筒状主体部11a。
在螺母11的外周配置有螺母带轮12。螺母带轮12与螺母11一体地旋转。螺母带轮12的旋转轴线与螺母11的旋转轴线(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一致。
螺母11以及螺母带轮12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带轮9的旋转轴线在电动马达带轮9的径向上偏移地配置。
螺母带轮12的直径比电动马达带轮9的直径大。
在螺母带轮12的外周卷绕有环形带10的另一端侧。
利用螺母带轮12、直径比螺母带轮12小的电动马达带轮9以及卷绕于两带轮的环形带10,构成了减速机构7。
螺母1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5旋转并且不能在轴向上移动。
在螺母11的内周以及齿条杆6的外周形成有滚珠循环槽13。
在滚珠循环槽13内配置有多个滚珠14。各滚珠14根据螺母11的旋转而向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
通过螺母11的旋转而到达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或者另一端的滚珠14经由作为循环机构的管4a向滚珠循环槽13的另一端或者一端返回。
壳体5使用铝合金通过模具铸造形成。
壳体5具有:第一壳体16,其第一端部16a覆盖齿条杆6的一部分,第二端部16b具有收容滚珠丝杠机构4以及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162;以及第二壳体17,其第一端部17a具有收容滚珠丝杠机构4以及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171,并且具有封堵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的封堵部172,第二端部17b覆盖齿条杆6的一部分,另外,在第一壳体16中具有:齿条杆插通孔部161,其供齿条杆6沿长度方向插通;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其在齿条杆插通孔部161的径向外侧供支承于电动马达壳体31且从电动马达3延伸的电动马达轴8插通;以及环状的内螺纹部(紧固部)164,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供使滚珠丝杠机构4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167的锁定螺母40螺合。
如此,内螺纹部164以环状相连,因此能够抑制锁定螺母40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另外,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也以环状相连,因此锁定螺母40成为相对于由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而支撑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第一壳体16与第二壳体17在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的第二端部16b侧与第二壳体17的封堵部172的第一端部17a侧接合,具有利用图外的多个螺栓固定的接合面110,接合面110经由形成于比内螺纹部164靠第一壳体16的第二端部16b侧的延长部163而设置。
如此,通过设置锁定螺母40螺合于内螺纹部164时的紧固载荷不会直接作用到的延长部163,能够进一步抑制锁定螺母40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电动马达3的电动马达轴8配置在相对于螺母11的旋转轴线(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在径向上偏移的位置。电动马达轴8由固定在第一壳体16所固定的电动马达壳体31内的滚珠轴承18支承。
马达带轮9使用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
马达带轮9在其径向中心具有花键孔9a。花键孔9a与形成于电动马达轴8的前端的花键8a嵌合。
螺母11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与第二壳体17的机构收容部171内。
在螺母11的筒状主体部11a中,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比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两端部小径。
在筒状主体部11a中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中央部的内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19。
另一方面,在齿条杆6的主体部6a的外周形成有螺旋状的齿条杆侧滚珠丝杠槽20。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19以及齿条杆侧滚珠丝杠槽20构成滚珠循环槽13。
在螺母11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图示右侧端一体地形成有滚珠轴承21的内座圈21a。
滚珠轴承21将螺母1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6沿周向旋转。
滚珠轴承21具有内座圈21a、外座圈21b以及滚珠21c。
外座圈21b利用锁定螺母40固定于第一壳体16的环状的内螺纹部164。滚珠21c夹设于内座圈21a以及外座圈21b间。
螺母带轮12使用金属材料形成为有底杯状。
螺母带轮12具有轮毂部23以及卷绕部24。轮毂部23位于螺母带轮12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图示左侧端。
轮毂部23形成为大致环状圆盘形。轮毂部23利用四个螺杆28与螺母11紧固。
轮毂部23在其径向中心具有齿条杆插入孔29。
在齿条杆插入孔29中贯通齿条杆6。
卷绕部24从轮毂部23的外周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图示右侧方向延伸。
卷绕部24形成为圆筒状。在卷绕部24卷绕有环形带10。
图3是从第二端部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D-D向视剖面图,图5是图3的E-E向视剖面图,图6是图3的F-F向视剖面图。
(第一壳体的详细构造)
在延长部163的第一壳体16的第一端部16a侧,在内螺纹部164以及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之间,形成有与延长部163连续地形成的中间部165。
在中间部165朝向第一壳体16的第一端部16a侧地形成有具有底部的一对凹部166。
如此,通过设置一对凹部166,能够实现第一壳体16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气孔的产生。
另外,一对凹部166具有底部且不贯通,因此在向第一壳体16紧固马达壳体31时,第一壳体16能够用作密封的座面。
另外,一对凹部166分别沿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在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周向上形成。
而且,凹部166的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周向的长度e形成为比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大。
因此,若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变得过大,则凹部166的离开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部分变得尖细,成型出凹部166的成型模的耐久性降低,但由于将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形成为比凹部166的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周向的长度e小,因此能够抑制成型出凹部166的成型模的耐久性降低。
图7是图3的向视C部放大图。
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参照图4),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凹部166最接近的第二接近部101的长度b形成为比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长。
由此,第一接近部100能够通过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以拱形形状支承,第二接近部101由于凹部166的存在而强度降低,因此通过将第二接近部101的长度b形成为比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长,能够抑制第二接近部101的强度降低。
另外,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参照图5),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形成为,比从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第一接近部100起位于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的周向上的凹部166侧处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接近的第三接近部103的长度c短。
因此,通过形成为从第一接近部100朝向第三接近部103逐渐变厚,能够缓和向第一接近部100的应力集中。
图8是图4的向视G部放大剖面图,图9是图5的向视H部放大剖面图,图10是图6的向视I部放大剖面图。
如图8所示,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倾斜角度α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之间的第二端部16b侧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1而逐渐变大(a1>a)。
因此,由于将第一接近部100形成为从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二端部侧朝向第一端部16a侧逐渐变大,因此难以弯曲,能够缓和第一接近部100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另外,如图9所示,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倾斜角度γ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之间的第二端部16b侧的第三接近部102的长度c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第三接近部102的长度c1而逐渐变大(c1>c),能够缓和第三接近部102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而且,如图10所示,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以及凹部166的内周面166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凹部166的内周面166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倾斜角度β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长度b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一端部16a侧的长度b1而逐渐变大(b1>b)。
因此,将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长度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逐渐变大,因此难以弯曲,能够缓和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接下来,对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操舵负载控制装置1的作用效果。(1)在第一壳体16中具有:供齿条杆6沿长度方向插通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在齿条杆插通孔部161的径向外侧供支承于电动马达壳体31且从电动马达3延伸的电动马达轴8插通的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以及环状的内螺纹部(紧固部)164,在齿条杆插通孔部167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供使滚珠丝杠机构4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167的锁定螺母40螺合。
由此,内螺纹部164以环状相连,因此能够抑制锁定螺母40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也以环状相连,因此锁定螺母40成为相对于由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而支撑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2)第一壳体16与第二壳体17在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的第二端部16b侧与第二壳体17的封堵部172的第一端部17a侧接合,具有利用图外的多个螺栓固定的接合面110,接合面110经由形成于比内螺纹部164靠第一壳体16的第二端部16b侧的延长部163而设置。
由此,通过设置锁定螺母40螺合于内螺纹部164时的紧固载荷不会直接作用到的延长部163,能够进一步抑制锁定螺母40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3)在延长部163的第一壳体16的第一端部16a侧,在内螺纹部164以及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之间,形成与延长部163连续地形成的中间部165,在中间部165朝向第一壳体16的第一端部16a侧地形成具有底部的一对凹部166。
由此,通过设置一对凹部166,能够实现第一壳体16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气孔的产生。
(4)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凹部166最接近的第二接近部101的长度b形成为比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长。
由此,第一接近部100能够由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以拱形形状支承,第二接近部101由于凹部166的存在而强度降低,因此通过将第二接近部101的长度b形成为比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长,能够抑制第二接近部101的强度降低。
(5)一对凹部166具有底部。
由此,凹部166不贯通,因此在向第一壳体16紧固马达壳体31时,第一壳体16能够用作密封的座面。
(6)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形成为,比从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100起位于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的周向上的凹部166侧处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第二端部16b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接近的第三接近部103的长度c短。
由此,通过形成为从第一接近部100朝向第三接近部103逐渐变厚,能够缓和向第一接近部100的应力集中。
(7)凹部166的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周向的长度e形成为比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大。
由此,若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变得过大,则凹部166的离开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部分变得尖细,成型出凹部166的成型型的耐久性降低,但由于将凹部166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径向的长度d形成为比凹部166的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周向的长度e小,因此能够抑制成形出凹部166的成型模的耐久性降低。
(8)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倾斜角度α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之间的第二端部16b侧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第一接近部100的长度a1逐渐变大(a1>a)。
由此,将第一接近部100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逐渐变大,因此难以弯曲,能够缓和第一接近部100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9)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倾斜角度γ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之间的第二端部16b侧的第三接近部102的长度c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第三接近部102的长度c1逐渐变大(c1>c)。
由此,能够缓和第三接近部102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10)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延伸至与内螺纹部164对置的位置,凹部166的内周面166a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倾斜角度β的量而形成,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长度b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一端部16a侧的长度b1逐渐变大(b1>b)。
由此,将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第二端部16b侧的长度形成为朝向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逐渐变大,因此难以弯曲,能够缓和齿条杆插通孔部161与凹部166之间的第二接近部101的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方向的第一端部16a侧的内部应力。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以下记载可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在其一个方式中,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减速机构,其使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滚珠丝杠机构,其使从所述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以及齿条杆,其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连接,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其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与滚珠丝杠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其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所述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具有:齿条杆插通孔部,其供所述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其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所述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紧固部与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所述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机构收容部的第二端部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封堵部的第一端部侧接合的接合面,所述接合面经由形成于比所述紧固部靠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延长部而设置。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在所述延长部的第一端部侧,在所述紧固部以及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延长部连续地形成的中间部,在所述中间部具备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侧形成的凹部。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凹部最接近的第二接近部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长。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凹部形成有底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形成为比从所述第一接近部起位于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周向上的所述凹部侧处的、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接近的第三接近部的长度短。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凹部沿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在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周向上形成,所述凹部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周向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凹部的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径向的长度长。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之间的所述第一接近部或者第三接近部的长度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朝向第一端部侧而逐渐变长。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上述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以及凹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所述第二接近部的长度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朝向第一端部侧而逐渐变长。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2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24500号的优先权。2020年2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二020-024500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编入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3 电动马达3a 电动马达轴4滚珠丝杠机构5 壳体6 齿条杆7减速机构16第一壳体16a 第一端部16b 第二端部161 齿条杆插通孔部162机构收容部163延长部164 内螺纹部(紧固部)165 中间部166凹部167 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a 内周面17 第二壳体17a第一端部17b 第二端部172 封堵部100 第一接近部101 第二接近部102第三接近部110 接合面a 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a1 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侧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b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第二接近部的长度b1 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侧的第二接近部的长度c 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第三接近部的长度c1 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第三接近部的长度d 凹部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径向的长度e 凹部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周向的长度P 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

Claims (9)

1.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减速机构,其使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滚珠丝杠机构,其使从所述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以及齿条杆,其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连接,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其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与滚珠丝杠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其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所述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具有:
齿条杆插通孔部,其供所述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
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其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所述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以及
环状的紧固部,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紧固部与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所述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机构收容部的第二端部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封堵部的第一端部侧接合的接合面,
所述接合面经由形成于比所述紧固部靠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延长部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延长部的第一端部侧,在所述紧固部以及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延长部连续地形成的中间部,
在所述中间部具备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侧形成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凹部最接近的第二接近部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形成有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最接近的第一接近部的长度形成为比从所述第一接近部起位于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周向上的所述凹部侧处的、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接近的第三接近部的长度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沿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在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周向上形成,
所述凹部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周向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凹部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径向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之间的所述第一接近部或者第三接近部的长度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朝向第一端部侧而逐渐变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以及凹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所述第二接近部的长度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朝向第一端部侧而逐渐变长。
CN202180012363.5A 2020-02-17 2021-02-05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Pending CN1150386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500A JP7379204B2 (ja) 2020-02-17 2020-02-17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ハウジング
JP2020-024500 2020-02-17
PCT/JP2021/004311 WO2021166680A1 (ja) 2020-02-17 2021-02-05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ハウジン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8633A true CN115038633A (zh) 2022-09-09

Family

ID=7739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2363.5A Pending CN115038633A (zh) 2020-02-17 2021-02-05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3165A1 (zh)
JP (2) JP7379204B2 (zh)
CN (1) CN115038633A (zh)
DE (1) DE112021001122T5 (zh)
WO (1) WO20211666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40154A1 (de) 2005-08-25 2007-03-01 Zf Lenksysteme Gmbh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einer Kugelgewindemutter eines Kugelgewindetriebs
JP6401076B2 (ja) 2015-02-23 2018-10-03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ハウジング構造および操舵装置
JP6752649B2 (ja) 2016-07-29 2020-09-09 Ntn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039391A (ja) 2016-09-08 2018-03-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8135107A1 (ja) 2017-01-20 2018-07-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940980B1 (ko) 2017-05-22 2019-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JP6890513B2 (ja) 2017-09-22 2021-06-1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54305B2 (ja) 2018-06-29 2022-04-13 Ntn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32778B2 (ja) 2018-07-18 2022-09-0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024500A (ja) 2018-08-06 2020-02-13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エンジニ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6680A1 (ja) 2021-08-26
JP2024001302A (ja) 2024-01-09
JP2021127084A (ja) 2021-09-02
JP7379204B2 (ja) 2023-11-14
US20230073165A1 (en) 2023-03-09
DE112021001122T5 (de)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67151A1 (en) Worm drive
US9168948B2 (en) Steering system
US8540258B2 (en) Rack assist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9314835B2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0661824B2 (en) Steering system
US10889318B2 (en) Steering device
KR20160133968A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EP3255308B1 (en) Ball screw mechanism and steering system
JP201820291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00025282A1 (en) Steering device
EP3748197B1 (en) Turning unit
CN115038633A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WO2018131358A1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70241541A1 (en) Reducer of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4411952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WO2019220603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172126A (ja) 転舵ユニット
JP2019209935A (ja) 転舵軸支持構造
JP6777360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40238262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2017217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04981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477896B1 (ko) 볼 스크류형 전동식 조향장치
JP2023009729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095289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用ハウジン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