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1447A -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1447A
CN115031447A CN202210656867.7A CN202210656867A CN115031447A CN 115031447 A CN115031447 A CN 115031447A CN 202210656867 A CN202210656867 A CN 202210656867A CN 115031447 A CN115031447 A CN 115031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exhaust
inlet
return
re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68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68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14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144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6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回热器包括壳体、回气管及喷淋管。壳体设有排气入口、排气出口、回气入口和回气出口。回气管穿设于壳体,回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回气入口和回气出口。喷淋管设于排气入口处并伸入壳体内,喷淋管供冷凝器的排气进入壳体内,喷淋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用于使进入喷淋管的排气喷淋至回气管内,排气出口用于排出经过回气管后的排气。本申请的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提高了与冷凝器的排气与回气管进行冷热交换的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进一步地,可减少回热器的长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热器、具有所述回热器的制冷系统及具有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具有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中,回热器一般采用毛细管和回气换热管的贴合传热解决回热的问题,同时实现能效提升和解决凝露等问题,其往往因为毛细管和回气换热管两种管道在贴合时存在热阻,导致换热效率低下。同时还会导致回热器的长度较长,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至少用于解决如何提高换热效率,以保证换热效果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回热器包括壳体、回气管及喷淋管。所述壳体设有排气入口、排气出口、回气入口和回气出口。所述回气管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回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回气入口和所述回气出口。所述喷淋管设于所述排气入口处并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供冷凝器的排气进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使进入所述喷淋管的所述排气喷淋至所述回气管内,所述排气出口用于排出经过所述回气管后的所述排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入口与所述回气出口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排气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的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端的所在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气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呈螺旋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设所述排气出口,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毛细管,所述回油毛细管穿设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并用于连通所述壳体内部,以将分离的油输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孔径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4mm。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回热器。所述回热器包括壳体、回气管及喷淋管。所述壳体设有排气入口、排气出口、回气入口和回气出口。所述回气管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回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回气入口和所述回气出口。所述喷淋管设于所述排气入口处并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供冷凝器的排气进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使进入所述喷淋管的所述排气喷淋至所述回气管内,所述排气出口用于排出经过所述回气管后的所述排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毛细管。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喷淋管连通。所述排气出口与所述毛细管的入口连通。所述毛细管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连通。所述回气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所述制冷系统。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回热器。
本申请的回热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中,由于喷淋管设置在排气入口处,并伸入壳体内,且喷淋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喷淋管便将冷凝器的排气经通孔,喷淋在回气管内,从而和回气管内部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以降低回气管内的气体的温度,如此,提高了与冷凝器的排气与回气管进行冷热交换的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进一步地,可减少回热器的长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回热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喷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回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制冷设备1000;
制冷系统100;回热器10;壳体11、排气入口111、排气出口112、回气入口113、回气出口114、第一端114、第二端115;回气管12;喷淋管13、通孔131;腔体111、第一端113、第二端115、第一侧117、第二侧119;入口13;引流管14;回油毛细管15;压缩机20;冷凝器30;蒸发器40;回油毛细管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值得一提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回热器10包括壳体11、回气管12及喷淋管13。壳体11设有排气入口111、排气出口112、回气入口113和回气出口114。回气管12穿设于壳体11,回气管12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回气入口113和回气出口114。喷淋管13设于排气入口111处并伸入壳体11内,喷淋管13供冷凝器30(如图5所示)的排气进入壳体11内,喷淋管13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31,通孔131用于使进入喷淋管13的排气喷淋至回气管12内,排气出口112用于排出经过回气管12后的排气。
一般地,在制冷设备1000中,需要在内部增加多个支撑件,将较长的回气换热管与箱胆隔离开来,避免冷藏冷冻室的漏热。现有制冷系统需要安装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需要考虑压缩机回油。此外,原有回热器中,回气走罐体,排气走螺线管,气体浸泡液体,换热效果差。
本申请的回热器10中,由于喷淋管13设置在排气入口111处,并伸入壳体11内,且喷淋管13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31,喷淋管13便将冷凝器30的排气经通孔131,喷淋在回气管12内,从而和回气管12内部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以降低回气管12内气体的温度,如此,提高了与冷凝器30的排气与回气管12进行冷热交换的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进一步地,则可减少回热器10的长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回热器10可包括壳体11、回气管12和喷淋管13。其中,回气管12和喷淋管13穿设于壳体11内。
具体地,壳体11设有排气入口111、排气出口112、回气入口113和回气出口114。其中,排气入口111和回气出口114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端115,排气出口112和回气入口113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壳体11的第二端116。排气出口112可用于排出经过回气管12后的排气。
如图2所示,壳体11的第一端115与壳体11的第二端116相对,且壳体11的第一端115高于壳体11的第二端116。可以理解,排气出口111和排气入口112相对设置,排气出口111高于排气入口112。回气入口113和回气出口114相对设置,回气入口113低于回气出口114。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和图2,回气管12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1内部,且回气管12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回气入口113和回气出口114。根据上述可知,回气入口113低于回气出口114设置。因此,穿设于回气入口113的回气管12的端部低于,穿设于回气出口114的回气管12的端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回气管12位于壳体11内的部分可以成螺旋形,如此,便可时位于壳体11内的回气管12的总体长度较长,从而保证当喷淋管13将冷凝器30的排气排入壳体11内时,冷凝器30的排气与回气管12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提高回热管10的换热效率。
请再次结合图1和图2,回热器10可包括引流管14,喷淋管13设于排气入口111,并伸入壳体11内。喷淋管13用于供冷凝管30的排气进入壳体11内。而引流管14穿设于排气出口112,并至少伸入壳体11内,引流管14可将位于壳体11内的排气排出。
其中,冷凝器30连接喷淋管13,毛细管50(如图5所示)连接引流管14。如图3所示,当冷凝器30的排气流至喷淋管13时,便可经喷淋管13流至壳体11内,并通过引流管14流至毛细管50,从而排至蒸发器40内。可以理解,冷凝器30的排气,自上往下的流经喷淋管13、壳体11和引流管14,并经被引流管14导引至毛细管50内,进而到达蒸发器40(如图5所示)内。
更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和图3,喷淋管13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31,通孔131用于使进入喷淋管13的排气喷淋至回气管12。其中,从冷凝器30排出的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即进入喷淋管13内的排气为液体状态,喷淋管13伸入壳体11,排气便会被多个通孔131分流,以喷洒在回气管12上,如此,便可提高排气与回气管12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回热器10的换热效率。
请结合图2和图5,冷凝器30的排气,自上往下的经喷淋管13、壳体11和引流管14排至毛细管50内,从而排至蒸发器40内。其中,一般地,冷凝器30的排出的中温高压的液体中,可能还包含有一定的气体,而冷凝器30的排气自上往下的由回热器10排出,如此,受重力影响,液体则直接向回热器10的排气出口112方向下落,而气体可存储在回热器10的壳体11内,以使冷凝器30的排气完成气液分离,则可保证经排气出口排出的排气内不包含有气体,即,进入毛细管50内部的排气不包含气体,如此,则可消除排气进入毛细管50时的杂音,从而防止制冷系统100制造出噪音(冷媒音),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存储在回热器10内的气体为中温高压,而进入回气管12内部的气体为低温低压,因此,在进行冷热交换时,存储在回热器10的壳体11内的气体经降温,以变成液体,再经排气出口112排出,即,进入回热器10的壳体11内的排气,经气液分离后,分次进入毛细管50内进行节流,从而提高了毛细管50的节流效率,并消除了排气进入毛细管50时的杂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排气入口111的开口尺寸与排气出口112的开口尺寸相同,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排气入口111的开口尺寸与排气出口112的开口尺寸不相同,可以是排气入口111的开口尺寸大于出口15的开口尺寸,也可以排气出口112的开口尺寸小于出口15的开口尺寸。排气入口111和排气出口112的截面形状可以不限,可以是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结合上述可知,喷淋管13设于排气入口111,引流管14设于排气出口112,即排气入口111的开口尺寸与喷淋管13的尺寸正相关,排气出口112的开口尺寸与引流管14的尺寸正相关。
请参阅图2和图3,在某些实施例子中,每个通孔131的孔径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4mm。例如,通孔131的孔径可为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4mm、1.8mm、1.9mm、2.4mm、2.8mm、2.9mm、3.2mm、3.4mm、3.5mm、3.6mm、3.8mm、4.0mm中的任意一个值或任意两个值之间的任意数值。当通孔131的孔径小于0.5mm时,冷凝器30的排气通过的阻力会较大,影响通过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喷淋管13的加工难度;而当通孔131的孔径大于4mm时,被通孔131分割成的气流不够细小,无法加大冷凝器30的排气中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分离。因此,每个通孔131的孔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4mm,不仅能够使冷凝器30的排气通过时的阻力不会过大,保证通过效率,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另外,分割成的细小气流能够加大冷凝器30的排气中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分离,使后续回油更顺利通畅。
在一个例子中,所有的通孔131的孔径都相同,如此有利于加工。在另一个例子中,部分通孔131的孔径彼此相同,部分通孔131的孔径却互不相同,由此可以使分隔的细小气流的截面也不一致,可进一步加大冷凝器30的排气中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分离效果。
请再次结合图2和图3,喷淋管13还包括阻挡部132。阻挡部132位于喷淋管13穿设于回气管12内的顶端。
具体地,阻挡部132会将喷淋管13与引流管14相对的端部封闭,如此,当喷淋管13流通冷凝器30的排气时,阻挡部132便会阻挡排气直接向引流管14排出,即排进仅可通过喷淋管13的通孔131排出,以喷淋在回气管12上,从而保证回热器10的换热效果。
其中,阻挡部132在径向方向上的宽度还大于喷淋管13在径向方向上的宽度,如此,当冷凝管30的排气流量较小时,通过通孔131流在喷淋管13的管壁上的排气,受重力影响滑落时,也会被阻挡部132阻挡,以保证排气不会直接从引流管14排出,从而提高回热器10的换热效果。
请结合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回热器10还可包括回油毛细管15。其中,回油毛细管15穿设壳体11的第二端116,并连通壳体11的内部,以将分离的油输出。
具体地,当冷凝器30的排气经喷淋管30的多个通孔131分割成多道气流时,分割成的细小气流能够使冷凝器30的排气中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分离,而润滑油也会受重力流至壳体11的第二段,如此,位于壳体11的第二端116的回油毛细管15便可将分离的油输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回油毛细管15还可连接于压缩机20(如图4所示),如此,回油毛细管15可将油输出至压缩机20,以使压缩机20能够及时得到润滑,保证压缩机20高效平稳运行。
请结合图5,制冷系统100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回热器10、压缩机20、冷凝器30、蒸发器40和毛细管50。
其中,压缩机20的出口与冷凝器30的入口连通,冷凝器30的出口与喷淋管13连通,排气出口112与毛细管50的入口连通,毛细管50的入口与蒸发器40连通,蒸发器40的出口与回气入口113连通,回气出口114与压缩机20连通。可以理解,蒸发器40排出的气体,自下往上的从回气管12排至压缩机20内。
当回热器10包括引流管14时,毛细管50与引流管14连接,排气出口112通过引流管14将排气流通至毛细管50。
请参阅图5,下述简单说明制冷系统100的工作原理:
压缩机20可吸入常温气体,并对常温气体进行压缩,以转换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经冷凝器30,以转换为中温高压的液体,从而进入回热器10的喷淋管13,并经喷淋管13、壳体11和引流管14,从而排出至毛细管50内,以转换为低温低压的液体,接下来,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蒸发器40以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并从穿设回气出口114的回气管12的端部排出。其中,当低温低压的气体进入回气管12的内部时,便会与并经喷淋管13排入至壳体11内的冷凝器30的排气(中温高压的液体),以进行冷热交换,如此,从引流管14排出的为低温高压液体,从穿设回气出口114的回气管12的端部排出的为中温低压气体(常温气体),从而排至压缩机20,以完成制冷系统100的制冷过程。
其中,根据上述可知,回气管12内的气体的流动方向,和壳体11内传递的冷凝器30的排气的流动方向相反,如此,则可提高回热器10的换热效率。
请结合图6,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1000,制冷设备1000包括制冷系统100。或者,制冷设备1000包括回热器10。其中,制冷设备1000可以是任何包含制冷系统100的家用电器,例如冰箱、空调等,下面以制冷设备1000为空调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制冷设备1000还包括外壳200,制冷系统100或回热器10设置在外壳200内部。
本申请的回热器10、制冷系统100和制冷设备1000中,由于喷淋管13设置在排气入口111处,并伸入壳体11内,且喷淋管13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31,喷淋管13便将冷凝器30的排气经通孔131,喷淋在回气管12内,从而和回气管12内部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以降低回气管12内气体的温度,如此,提高了与冷凝器30的排气与回气管12进行冷热交换的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进一步地,则可减少回热器10的长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回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排气入口、排气出口、回气入口和回气出口;
回气管,所述回气管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回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回气入口和所述回气出口;及
喷淋管,所述喷淋管设于所述排气入口处并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供冷凝器的排气进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喷淋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使进入所述喷淋管的所述排气喷淋至所述回气管内,所述排气出口用于排出经过所述回气管后的所述排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入口与所述回气出口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排气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端的所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呈螺旋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设所述排气出口,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油毛细管,所述回油毛细管穿设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并用于连通所述壳体内部,以将分离的油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4mm。
8.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回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毛细管,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喷淋管连通,所述排气出口与所述毛细管的入口连通,所述毛细管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连通,所述回气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或,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回热器。
CN202210656867.7A 2022-06-10 2022-06-10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Withdrawn CN1150314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6867.7A CN115031447A (zh) 2022-06-10 2022-06-10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6867.7A CN115031447A (zh) 2022-06-10 2022-06-10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1447A true CN115031447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4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6867.7A Withdrawn CN115031447A (zh) 2022-06-10 2022-06-10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14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63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回热器、回气管路系统、气路回热方法与制冷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663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回热器、回气管路系统、气路回热方法与制冷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47936A1 (en) Appliance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final condenser
CN115031447A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WO2008071731A1 (en) An evaporator
CN115014003B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7876563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5571412U (zh) 油分离器、压缩机以及电器
CN214250208U (zh) 热交换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26778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采用上述气液分离器的空调系统
CN210921674U (zh)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CN209801850U (zh) 一种低温环境下的制冷压缩机及其制冷系统
CN105222424A (zh) 一种气液分离装置
CN217685989U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8672777U (zh) 一种冷柜
CN217685984U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5892895U (zh) 一种冷柜
CN218380578U (zh) 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CN217685983U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7663508A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20958967U (zh) 制冷设备
CN220958999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219415310U (zh)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CN22098200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215373083U (zh) 一种冷柜
CN216897555U (zh) 风管机
CN219368046U (zh) 一种立式降膜式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