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8999U -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8999U
CN220958999U CN202322435090.4U CN202322435090U CN220958999U CN 220958999 U CN220958999 U CN 220958999U CN 202322435090 U CN202322435090 U CN 202322435090U CN 220958999 U CN220958999 U CN 220958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main body
microchannel
channel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350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和
叶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350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8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8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89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微通道;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和,管接头,两端分别与两个微通道主体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一一相对应,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通过在微通道主体上间隔设置多个翅片,多个翅片之间互不干扰,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翅片的表面不容易积灰,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微通道主体与翅片不需要通过焊接来固定,有利于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冰箱成为了现代人们家中必备的家电,其内部具有低温环境,可以用于储存食物或者其他物品,达到延长保存期的目的,冰箱的种类分为很多种,其中常见的主要包括家用冰箱、车载冰箱、冰柜、冷柜、商场冷藏柜等。冰箱的主要部件包括保温箱体、保温门体、制冷系统、电器系统和应用附件等。常规冰箱的制冷系统大多采用管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翅片。但是这种管式换热器占地面积大。
现有公告号为CN10163452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便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翅片,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和,回路管,回路管的一端与形成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集流管上的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朝向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另一个集流管延伸。
上述微通道换热器通过设置扁管,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可以使结构紧凑;但是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的两个扁管间的翅片为波形翅片,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存在灰堵的问题;而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困难,表面容易结霜甚至结冰,导致使用受限。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既能作为冷凝器又能作为蒸发器的微通道换热器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实现一种既能作为冷凝器又能作为蒸发器的微通道换热器,以扩大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在本申请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一一相对应,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主体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直管段和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弯管段,所述管接头连接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弯管段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均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卡槽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相适配,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卡槽中与所述管接头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包括:
外管,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相贴靠;和,
环带,所述环带横向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环带上,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的情况下,所述环带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相抵靠,以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堵头,所述堵头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所述堵头的宽度与所述开口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堵头的厚度与所述环带的厚度相一致,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卡槽中的情况下,所述堵头卡在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开口处,以阻止所述微通道主体相对于所述管接头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芯轴,所述芯轴设置于所述外管中,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堵头和所述环带相连接,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的情况下,所述芯轴的外壁面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壁面相贴靠,所述堵头、所述环带、所述芯轴和所述外管共同限定出所述卡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所述芯轴、所述环带和所述堵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且所述外管、所述芯轴、所述环带和所述堵头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凸起和/或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二散热凸起。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所述微通道主体为管状结构,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内腔,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的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内腔与外界相连通;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一一相对应,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组件;和,
蒸发器;
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组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采用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或所述第二个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设置微通道主体、管接头和多个翅片,微通道主体的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微通道主体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的开口,开口将微通道主体内部的内腔与外界相连通,可避免内腔形成密闭空间,微通道主体的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有利于加大微通道主体内表面的换热温差,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在微通道主体上间隔设置多个翅片,多个翅片之间互不干扰,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翅片的表面不容易积灰,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微通道主体为管状结构,与翅片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进行连接,不需要通过焊接,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
通过设置管接头,这样方便两个微通道主体对准位置进行组装,减小出错率,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直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直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直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管接头沿轴向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与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主体与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C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
2、冷凝器;
3、节流组件;31、毛细管;
4、蒸发器;
10、微通道主体;101、内腔;102、开口;103、微通道;104、第一散热凸起;105、第二散热凸起;106、直管段;1061、第一换热流路;1062、第二换热流路;107、弯管段;
20、管接头;201、贯通孔;202、卡槽;203、外管;204、环带;205、堵头;206、芯轴;2061、定位孔;
30、圆管头;
40、翅片;
5、第一集流管;55、入口;52、出口;53、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5、第一子室;56、第二子室;57、第三子室;58、第二连接流路;
6、第二集流管;61、第三隔板;66、第四子室;63、第五子室;64、第一连接流路;65、第三连接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申请中,制冷设备可以为空调或者冰箱等家用电器,由于空调制冷时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类似,空调制热时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反,这里以冰箱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申请的冰箱可以为冷柜、家用冰箱或者商用冷藏柜等,但不限于以上三种形式的冰箱。
一般而言,冰箱的主要部件包括保温箱体、保温门体、制冷系统、电器系统和应用附件等。保温箱体包括外壳和内胆,外壳和内胆之间设有保温层,保温门体通过门铰链转动连接,内胆中设有应用附件,应用附件主要包括搁架、门托盘、温控盒、果蔬盒、抽屉和制冰盒等。
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组件、蒸发器、干燥过滤器等部件组成。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都是制冷系统中用来进行热交换的设备,两者均属于换热器。节流组件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节流组件的具体形式主要为毛细管。
具体而言,冰箱制冷的过程如下:在整个冷媒循环回路中,压缩机为冷媒的循环提供动力。压缩机通过吸入来自蒸发器中蒸发的冷媒并将冷媒压缩,提高冷媒的压力,使冷媒达到较高的温度,且使冷媒达到可以液化状态。
然后,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变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通过管路进入到冷凝器中,在风机的作用下,冷凝器向外界释放热量,冷凝器中的冷媒液化变为中温高压的冷媒液;
接着从冷凝器出来的冷媒液接着进入毛细管中进行节流减压形成低压冷媒液,低压冷媒液又被送入蒸发器;蒸发器中的冷媒从冰箱内部吸取热量进行蒸发,实现冰箱降温制冷的效果;来自蒸发器中的冷媒被吸入到压缩机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结合图1至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40,微通道主体10和管接头2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微通道主体10为管状结构,多个翅片40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微通道主体10穿过多个翅片40,微通道主体10的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101,微通道主体10的两端均与内腔101相连通,且微通道主体10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的开口102,开口102将内腔101与外界相连通,结合图3所示,微通道主体10的管壁沿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103;
结合图4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相邻的两个微通道主体10通过管接头20进行连接,其中,管接头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微通道主体10相连接,管接头20起到连接的作用,管接头20的内部设有贯通孔201,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的大小和数量相一致,为了保证微通道主体10中的微通道103的畅通,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一一相对应,且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相连通。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微通道主体10和管接头20,管接头20可以连接两个相邻的微通道主体10,即管接头20起到连接微通道主体10的作用。
具体的,结合图5所示,微通道主体10的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101,微通道主体10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从微通道主体10的一端贯穿到微通道主体10的另一端的开口102,同时,开口102将微通道主体10内部的内腔101与外界相连通,这样,可避免微通道主体10内部的内腔101形成密闭空间,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与外部空气连通,有利于空气流动,并加大微通道主体10内表面的换热温差,提高换热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设置管接头20,管接头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微通道主体10相连接,管接头20的内部设有贯通孔201,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一一相对应,且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相连通,这样当管接头20连接两个微通道主体10时,方便两个微通道主体10对准位置进行组装,减小出错率,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结合图5至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10的横截面呈C形圆管状结构。
具体的,通过将微通道主体10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为C形圆管状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形成密闭空间,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有利于加快内腔101中的空气流动速率,加大了微通道主体10内表面的换热温差,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10呈迂回形设置,微通道主体10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直管段106和连接在相邻两个直管段106之间的弯管段107,管接头20连接在直管段106与弯管段107之间。
具体的,通过将微通道主体10设置为包括直管段106和弯管段107,方便微通道主体10的组装。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管接头20还可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段106。
结合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微通道103等间距分布在微通道主体10的管壁上,且相邻的两个微通道103独立设置,微通道10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具体的,通过将若干个微通道103等间距分布在微通道主体10的管壁上,这样可以使微通道主体10上的微通道103均匀分布在微通道主体10上,提高了换热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相邻的两个微通道103独立设置,这样相邻的两个微通道之间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进行换热,大幅度增加了冷媒对流换热面积;
微通道10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每一个微通道103沿着微通道主体10的轴向延伸,若干个微通道103围绕微通道主体10的外围顺序排列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10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20的两端均设有卡槽202,卡槽202与微通道主体10相适配,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卡槽202中与管接头20相连接。
具体的,通过在管接头20的两端均设置卡槽202,卡槽202为微通道主体10提供了容纳空间,卡槽202与微通道主体10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通过将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卡槽202中与管接头20相连接,这样可以提高管接头20与微通道主体10的连接强度,使两者连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不易发生脱落。
结合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20包括外管203和环带204。
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且微通道主体10的外壁面与外管203的内壁面相贴靠;
环带204横向设置于外管203的内部,贯通孔201设置于环带204上,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的情况下,环带204与微通道主体10相抵靠,以使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相连通。
具体的,通过将管接头20包括外管203和环带204,其中,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外管203中设有容纳微通道主体10的空间,微通道主体10的外壁面与外管203的内壁面相贴靠,便于微通道103与贯通孔201对准位置。
环带204横向设置于外管203的内部,贯通孔201设置于环带204上,可以理解的是,贯通孔201的长度方向与外管203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的情况下,环带204与微通道主体10相抵靠,可以确保贯通孔201与微通道103相连通,便于冷媒由一个微通道主体10的微通道103穿过贯通孔201到达另一个微通道主体10的微通道103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带204设置于外管203的中心位置。当然,环带204的设置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外管203的中心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20还包括堵头205。
堵头205设置于外管203的内壁面,堵头205的宽度与开口102的宽度相一致,堵头205的厚度与环带204的厚度相一致,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卡槽202中的情况下,堵头205卡在微通道主体10的开口102处,以阻止微通道主体10相对于管接头20转动。
具体的,通过在外管203的内壁面设置堵头205,堵头205的宽度与微通道主体10的开口102的宽度相一致,堵头205的厚度与环带204的厚度相一致,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卡槽202中的情况下,堵头205卡在微通道主体10的开口102处,以阻止微通道主体10相对于管接头20转动,堵头205对微通道主体10起到限制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微通道103对准贯通孔201,防止微通道103与贯通孔201发生错位。
结合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20还包括芯轴206。
芯轴206设置于外管203中,芯轴206分别与堵头205和环带204相连接,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的情况下,芯轴206的外壁面与微通道主体10的内壁面相贴靠,堵头205、环带204、芯轴206和外管203共同限定出卡槽202。
具体的,通过在外管203中设置芯轴206,芯轴206分别与堵头205和环带204相连接,当微通道主体10插入到外管203中的情况下,芯轴206的外壁面与微通道主体10的内壁面相贴靠,这样,微通道主体10被限制在芯轴206与外管203之间,可以提高微通道主体10与管接头20的连接强度,微通道主体10不易从管接头20中脱出;堵头205、环带204、芯轴206和外管203共同限定出卡槽202。
示例性的,芯轴206为实心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外管203、芯轴206、环带204和堵头205为一体式成型结构,且外管203、芯轴206、环带204和堵头205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具体的,通过将外管203、芯轴206、环带204和堵头205设置为一体式成型结构,这样,可以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成型速率;外管203、芯轴206、环带204和堵头205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一方面,金属材料导热性比较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示例性的,外管203、芯轴206、环带204和堵头205均采用铜、铝或者铁等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结合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10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凸起104。
具体的,通过在微通道主体10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凸起104,这样可以增大外壁面的比表面积,提高微通道主体10外壁面的换热速率。
结合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10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二散热凸起105。
具体的,通过在微通道主体10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散热凸起105,这样可以增大内壁面的比表面积,提高微通道主体10内壁面的换热效率。
结合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圆管头30,圆管头30,圆管头30的两端相连通的管状结构,且圆管头30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管接头20相连接,并将两个管接头20之间的微通道主体10包覆在圆管头30中,这样,冷媒在流过微通道换热器的圆管头30处可实现冷媒的合流和重新分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绕管的形式。
具体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主体10以环绕的形式贴附于箱体的内壁,靠发泡层的一侧,绕管式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微通道主体10的适当扭曲,可以实现不同的微通道103与换热面的接触,同时,管路中的断点可以通过圆管头30进行连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集液管,两个集液管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微通道主体10,微通道主体10上穿插设置有散热翅片40,这样可以满足冷媒的合流和重新分配,提高换热效率。
在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40、微通道主体10和管接头20。
多个翅片40等间距间隔设置;
微通道主体10弯曲呈U形,微通道主体10穿过多个翅片40,微通道主体10为管状结构,微通道主体10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内腔101,且微通道主体10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的开口,开口将内腔101与外界相连通;
管接头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微通道主体10的一端相连接,管接头20的内部设有贯通孔,贯通孔与微通道103一一相对应,且贯通孔与微通道103相连通;相邻的微通道主体10通过管接头20,多个微通道主体10呈迂回形穿插多个翅片40之间。
在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组件3和蒸发器4,其中,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组件3和蒸发器4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凝器2和/或蒸发器4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
示例性的,结合图14所示,冷凝器2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节流组件3内置于冷凝器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组件3包括毛细管31,毛细管31设置于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中。
结合图2所示,毛细管31内藏于冷凝器2的微通道主体10中,这样可以减小毛细管31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降低整机的体积,同时,还可以减少毛细管31与整机内部的其他管路或者侧壁之间发生碰撞,有利于保护毛细管31。
示例性的,毛细管31设置于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中,且毛细管31位于微通道主体10远离开口102的一侧。
具体的,通过将毛细管31设置于微通道主体10的内腔101中,毛细管31位于微通道主体10远离开口102的一侧,即毛细管31的位置比较贴近微通道103,这样便于微通道103中的冷媒与毛细管31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中,毛细管31从微通道主体10的开口102处进入到内腔101中,实现毛细管31集成在微通道主体10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20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定位孔2061,毛细管31穿过定位孔2061固定在管接头上。
结合图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毛细管31穿过直管段106端部的管接头20上的定位孔2061,从而实现毛细管31位置固定,避免毛细管31从内腔101中脱出。
在某些实施例中,定位孔2061位于管接头20的芯轴206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5至图21所示,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毛细管31和蒸发器4;
其中,压缩机1、冷凝器2、毛细管31和蒸发器4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
冷凝器2和/或蒸发器4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以冰箱的冷凝器2采用上述微通道换热器,毛细管31位于微通道主体10的直管段106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15和图1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5、第二集流管6、多个翅片40和微通道主体10。
第一集流管5上形成有入口55,入口55上连接有进液管;
第二集流管6与第一集流管5间隔设置,第二集流管6和第一集流管5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52,出口52上连接有出液管;
结合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多个翅片40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之间,多个翅片40之间独立设置,相互之间不影响。其中,翅片40为单片式,翅片4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形式,翅片40的材质可以为铝制、钢制、不锈钢或钛铜合金等多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每个翅片40上均设有安装孔,微通道主体10穿过安装孔与多个翅片40固定在一起,且微通道主体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相连通;
结合图18、图19所示,微通道主体10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103,多个微通道103分别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相连通;
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集流管5、第二集流管6、多个翅片40和微通道主体10,第一集流管5与第二集流管6之间设置为预定距离,多个翅片40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之间,微通道主体10穿过多个翅片40,并与多个翅片40相连接,实现翅片40的固定,翅片40增大了热交换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微通道主体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相连通,实现微通道主体10内的冷媒的合流和重新分配,多个翅片40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之间,多个翅片40之间互不干扰,由于翅片40间隔设置,相邻的翅片40之间不存水,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4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2使用时,由于翅片40与翅片40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翅片40之间的空隙较大,使翅片40的表面不容易积灰,这样,微通道换热器既能作为蒸发器4使用又能作为冷凝器2使用,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
同时,微通道主体10为管状结构,并穿过翅片40,微通道主体10与翅片40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具体的,微通道主体10可以通过胀管工艺实现与翅片40的连接,这样微通道主体10与翅片40之间不需要通过焊接进行固定,避免现有的扁管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将扁管烧毁的情况,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结合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5和/或第二集流管6中设有隔板,隔板分别将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中的子室通过微通道主体10相连通形成换热流路。
具体的,通过在第一集流管5和/或第二集流管6中设置隔板,隔板分别将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微通道主体10内的各个微通道103中的冷媒在子室中进行合流和重新分配,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内相邻的子室所连通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流路的流向相反,延长了冷媒的路径,提高了换热的效果。
这里,术语中“换热流路”是指冷媒从一个集流管朝向另一个集流管在微通道主体10内沿一个方向流动的路径构成一个换热流路。当微通道换热器内具有多个换热流路时,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一个集流管内的连接流路(如图20中所示的第一连接流路64、第二连接流路58和第三连接流路65)串联,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如图21中所示的第一换热流路1061和第二换热流路1062)内的冷媒的流向大体相反。
具体的,由于第一集流管5上设有入口55,当第一集流管5内隔板的个数为0时,第二集流管6内隔板的个数也为0,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1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6上;
当第一集流管5上设有1个隔板的情况下,若第二集流管6内的隔板个数为0,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两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5上;若第二集流管6内的隔板的个数为1,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3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6上;
当第一集流管5上设有2个隔板的情况下,若第二集流管6内的隔板个数为1,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4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一集流管5上;若第二集流管6内的隔板的个数为2,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5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6上;
依次类推,入口55设置在第一集流管5上,则第一集流管5内隔板的个数与第二集流管6内隔板的个数相同,或者第一集流管5内隔板的个数比第二集流管6内隔板的个数多1;当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内隔板的个数相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奇数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6上;当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内隔板的个数不相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偶数个换热流路,出口52设置于第一集流管5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以第一集流管5内设有两个隔板,以第二集流管6上设有一个隔板为例进行说明。微通道换热器共有4个换热流路,即第一换热流路1061、第二换热流路1062、第三换热流路(图中未标示)和第四换热流路(图中未标示)。在第一集流管5内间隔设有第一隔板53和第二隔板54,从而将第一集流管5沿长度方向分隔成不相连通的第一子室55、第二子室56和第三子室57。在第二集流管6内设有第三隔板61,从而将第二集流管6沿长度方向分隔成第四子室66和第五子室63。
如图20中的箭头所示,在具有4个换热流路的微通道换热器内,冷媒从第一集流管5的入口55处进入第一集流管5的第一子室55,并且沿微通道主体10向第二集流管6的第四子室66内,形成第一换热流路1061;
进入到第四子室66内的冷媒通过第二集流管6内的第一连接流路64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10流动到第一集流管5的第二子室56内,形成第二换热流路1062。
然后,流动到第一集流管5的第二子室56内的冷媒通过第一集流管5内的第二连接流路58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10流动到第二集流管6的第五子室63内,形成第三换热流路。
接着,流动到第二集流管6的第五子室63内的冷媒通过第三连接流路65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10流动到第一集流管5的第三子室57内,形成第四换热流路。
最后,冷媒从第一集流管5上的出口52排出,其中,入口55和出口52分别位于第一集流管5的两端的第一子室55和第三子室57。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在微通道换热器内的换热流路中,奇数换热流路内的冷媒流向大体相同,而偶数换热流路内的冷媒流向大体相同,且相邻的两个奇数换热流路和偶数换热流路通过同一个集流管内的连接流路串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中的隔板的数量不同,对应的换热流路的个数也不相同,与上述图20所示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结合图18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换热流路由1或多个相并联的微通道主体10形成。
具体的,通过将同一换热流路由多个相并联的微通道主体10形成,这样,可以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10包括直管段106和管接头20。
其中,直管段106和管接头2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已经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毛细管31在冷凝器2中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类似,只不过毛细管31直接设置于直管段106的内腔101中,或者毛细管31穿过定位孔2061固定于管接头20上,这里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一一相对应,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主体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直管段和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弯管段,所述管接头连接在所述直管段与所述弯管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均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卡槽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相适配,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卡槽中与所述管接头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包括:
外管,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相贴靠;和,
环带,所述环带横向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环带上,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的情况下,所述环带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相抵靠,以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堵头,所述堵头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所述堵头的宽度与所述开口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堵头的厚度与所述环带的厚度相一致,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卡槽中的情况下,所述堵头卡在所述微通道主体的所述开口处,以阻止所述微通道主体相对于所述管接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芯轴,所述芯轴设置于所述外管中,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堵头和所述环带相连接,当所述微通道主体插入到所述外管中的情况下,所述芯轴的外壁面与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壁面相贴靠,所述堵头、所述环带、所述芯轴和所述外管共同限定出所述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所述芯轴、所述环带和所述堵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且所述外管、所述芯轴、所述环带和所述堵头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凸起和/或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二散热凸起。
9.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所述微通道主体为管状结构,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内腔,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的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内腔与外界相连通;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一一相对应,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组件;和,
蒸发器;
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组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2322435090.4U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958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5090.4U CN220958999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5090.4U CN220958999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8999U true CN220958999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6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35090.4U Active CN220958999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89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98211B2 (en) Refrigerator with vacuum insulation housing a heat interchanger
KR101166806B1 (ko) 이중관 및 이를 구비한 열교환기
EP2868999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of refrigerator
US20230251005A1 (en) Refrigerator
EP2818809B1 (en) Condense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CN220958999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103277942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2098200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WO2016173790A1 (en) Cooling device comprising a condenser used in two independent refrigeration cycles
KR20160117937A (ko) 냉장고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열교환기
CN220958967U (zh) 制冷设备
CN114111133B (zh) 一种用于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和自复叠制冷系统
CN218379961U (zh) 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冰箱
CN21306634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US20180283748A1 (en) Evaporator
KR102530063B1 (ko) 그루브가 구비된 냉장고용 석션파이프
CN219913543U (zh) 冰箱
CN216347190U (zh)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112601921B (zh) 冰箱
CN217465050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皿和制冷设备
CN217465052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单元和制冷设备
CN215638145U (zh) 壳管式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CN211854528U (zh) 一种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US20220034558A1 (en) Refrigerator
KR200168019Y1 (ko) 냉장고용 응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