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2007U -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2007U
CN220982007U CN202322430648.XU CN202322430648U CN220982007U CN 220982007 U CN220982007 U CN 220982007U CN 202322430648 U CN202322430648 U CN 202322430648U CN 220982007 U CN220982007 U CN 220982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pipe
micro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306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和
叶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306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2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2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2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形成有入口;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和,微通道主体,穿过翅片,且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翅片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作为冷凝器使用时,不容易积灰,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微通道主体与翅片不需要焊接,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冰箱成为了现代人们家中必备的家电,其内部具有低温环境,可以用于储存食物或者其他物品,达到延长保存期的目的,冰箱的种类分为很多种,其中常见的主要包括家用冰箱、车载冰箱、冰柜、冷柜、商场冷藏柜等。冰箱的主要部件包括保温箱体、保温门体、制冷系统、电器系统和应用附件等。常规冰箱的制冷系统大多采用管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翅片。但是这种管式换热器占地面积大。
现有公告号为CN10163452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便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翅片,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和,回路管,回路管的一端与形成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集流管上的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朝向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另一个集流管延伸。
上述微通道换热器通过设置扁管,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可以使结构紧凑;但是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的两个扁管间的翅片为波形翅片,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存在灰堵的问题;而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困难,表面容易结霜甚至结冰,导致使用受限。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既能作为冷凝器又能作为蒸发器的微通道换热器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实现一种既能作为冷凝器又能作为蒸发器的微通道换热器,以扩大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和,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多个所述微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微通道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微通道主体的管壁上,且相邻的所述微通道独立设置,所述微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分别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所述子室通过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通形成换热流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换热流路由1或多个相并联的所述微通道主体形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主体包括:
直管段,所述直管段上设有所述微通道和所述开口;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管段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包括:
外管,所述直管段插入到所述外管中,且所述直管段的外壁面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相贴靠;和,
环带,所述环带横向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环带上,所述环带与所述直管段的端面相抵靠,以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堵头,所述堵头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所述堵头的宽度与所述开口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堵头的厚度与所述环带的厚度相一致,所述堵头卡在所述开口处,以阻止所述直管段相对于所述管接头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芯轴,所述芯轴设置于所述外管中,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堵头和所述环带相连接,所述堵头、所述环带、所述芯轴和所述外管共同限定出卡槽,所述直管段插入到所述卡槽中与所述管接头连接。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和,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为管状结构,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多个所述微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中空的内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内腔与外界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组件;和,
蒸发器;
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组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采用如第一方面或第二个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翅片和微通道主体,其中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翅片,微通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有利于实现微通道主体内冷媒的合流和重新分配,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的开口,可以避免微通道主体内部形成密闭空间,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将多个翅片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多个翅片之间互不干扰,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翅片的表面不容易积灰,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
同时,微通道主体穿过翅片,微通道主体与翅片之间不需要通过焊接就能固定在一起,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降低了加工难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主体的直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左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管接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集流管;11、入口;12、出口;13、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15、第一子室;16、第二子室;17、第三子室;18、第二连接流路;
2、第二集流管;21、第三隔板;22、第四子室;23、第五子室;24、第一连接流路;25、第三连接流路;
3、翅片;
4、微通道主体;41、直管段;411、内腔;412、微通道;413、开口;42、管接头;421、外管;422、环带;4221、贯通孔;423、堵头;424、芯轴;4241、定位孔;425、卡槽;43、第一换热流路;44、第二换热流路;45、弯管段;
5、压缩机;
6、冷凝器;
7、毛细管;
8、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个翅片3和微通道主体4。
第一集流管1上形成有入口11,入口11上连接有进液管;
第二集流管2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设置,第二集流管2和第一集流管1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12,出口12上连接有出液管;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多个翅片3之间独立设置,相互之间不影响。其中,翅片3为单片式,翅片3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形式,翅片3的材质可以为铝制、钢制、不锈钢或钛铜合金等多种耐高温、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每个翅片3上均设有安装孔,微通道主体4穿过安装孔与多个翅片3固定在一起,且微通道主体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
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微通道主体4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412,多个微通道412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
结合图7所示,微通道主体4为管状结构,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中空的内腔411,微通道主体4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413,开口413将微通道主体4的内腔411与外界相连通。
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个翅片3和微通道主体4,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设置为预定距离,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微通道主体4穿过多个翅片3,并与多个翅片3相连接,实现翅片3的固定,翅片3增大了热交换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微通道主体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实现微通道主体4内的冷媒的合流和重新分配,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多个翅片3之间互不干扰,由于翅片3间隔设置,相邻的翅片3之间不存水,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8使用时,排水较为顺畅;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6使用时,由于翅片3与翅片3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翅片3之间的空隙较大,使翅片3的表面不容易积灰,这样,微通道换热器既能作为蒸发器8使用又能作为冷凝器6使用,扩大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范围。
同时,微通道主体4为管状结构,并穿过翅片3,微通道主体4与翅片3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具体的,微通道主体4可以通过胀管工艺实现与翅片3的连接,这样微通道主体4与翅片3之间不需要通过焊接进行固定,避免现有的扁管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将扁管烧毁的情况,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结合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微通道412等间距分布在微通道主体4的管壁上,且相邻的微通道412独立设置,微通道4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具体的,通过将若干个微通道412等间距分布在微通道主体4的管壁上,这样可以使微通道主体4上的微通道412均匀分布在微通道主体4上,提高了换热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相邻的两个微通道412独立设置,这样相邻的两个微通道412之间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进行换热,大幅度增加了冷媒对流换热面积;
微通道41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每一个微通道412沿着微通道主体4的长度方向延伸,若干个微通道412围绕微通道主体4的外围顺序排列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4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结合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4的横截面呈C形圆管状结构。
具体的,通过将微通道主体4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为C形圆管状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微通道主体4的内腔411形成密闭空间,微通道主体4的内腔41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有利于加快内腔411中的空气流动速率,加大了微通道主体4内表面的换热温差,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和/或第二集流管2中设有隔板,隔板分别将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中的子室通过微通道主体4相连通形成换热流路。
具体的,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和/或第二集流管2中设置隔板,隔板分别将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微通道主体4内的各个微通道412中的冷媒在子室中进行合流和重新分配,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内相邻的子室所连通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流路的流向相反,延长了冷媒的路径,提高了换热的效果。
这里,术语中“换热流路”是指冷媒从一个集流管朝向另一个集流管在微通道主体4内沿一个方向流动的路径构成一个换热流路。当微通道换热器内具有多个换热流路时,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通过一个集流管内的连接流路(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连接流路24、第二连接流路18和第三连接流路25)串联,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流路(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换热流路43和第二换热流路44)内的冷媒的流向大体相反。
具体的,由于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入口11,当第一集流管1内隔板的个数为0时,第二集流管2内隔板的个数也为0,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1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上;
当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1个隔板的情况下,若第二集流管2内的隔板个数为0,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两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上;若第二集流管2内的隔板的个数为1,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3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上;
当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2个隔板的情况下,若第二集流管2内的隔板个数为1,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4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上;若第二集流管2内的隔板的个数为2,此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5个换热流路;
依次类推,在第一集流管1内隔板的个数与第二集流管2内隔板的个数相同或者,第一集流管1内隔板的个数比第二集流管2内隔板的个数多1;当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内隔板的个数相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奇数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上;当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内隔板的个数不相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偶数个换热流路,出口12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结合图3和图4所示,以第一集流管1内设有两个隔板,以第二集流管2上设有一个隔板为例进行说明。在图 所示的示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共有4个换热流路,即第一换热流路43、第二换热流路44、第三换热流路(图中未标示)和第四换热流路(图中未标示)。在第一集流管1内间隔设有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从而将第一集流管1沿长度方向分隔成不相连通的第一子室15、第二子室16和第三子室17。在第二集流管2内设有第三隔板21,从而将第二集流管2沿长度方向分隔成第四子室22和第五子室23。
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在具有4个换热流路的微通道换热器内,冷媒从第一集流管1的入口11处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子室15,并且沿微通道主体4向第二集流管2的第四子室22内,形成第一换热流路43;
进入到第四子室22内的冷媒通过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一连接流路24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4流动到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子室16内,形成第二换热流路44。
然后,流动到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子室16内的冷媒通过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二连接流路18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4流动到第二集流管2的第五子室23内,形成第三换热流路。
接着,流动到第二集流管2的第五子室23内的冷媒通过第三连接流路25改变方向沿微通道主体4流动到第一集流管1的第三子室17内,形成第四换热流路。
最后,冷媒从第一集流管1上的出口12排出,其中,入口11和出口12分别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两端的第一子室15和第三子室17。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在微通道换热器内的换热流路中,奇数换热流路内的冷媒流向大体相同,而偶数换热流路内的冷媒流向大体相同,且相邻的两个奇数换热流路和偶数换热流路通过同一个集流管内的连接流路串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中的隔板的数量不同,对应的换热流路的个数也不相同,与上述图3所示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换热流路由1或多个相并联的微通道主体4形成。
具体的,通过将同一换热流路由1个或多个相并联的微通道主体4形成,这样,可以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4包括直管段41和管接头42。
结合图9所示,直管段41上设有微通道412和开口413;
管接头4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直管段41相连接,管接头42的内部设有贯通孔4221,贯通孔4221与微通道412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微通道主体4的管路壁厚为1.0mm~2mm;微通道412的个数为10~32个。
示例性的,微通道主体4的管路壁厚为1.3mm。
具体的,通过设置管接头42,管接头42可以连接微通道主体4的直管段41,即管接头42起到连接的作用。管接头42的内部设有若干个贯通孔4221,若干个贯通孔4221与若干个微通道412一一相对应,且贯通孔4221与微通道412相连通,这样当管接头42的两端连接两个直管段41时,方便对准位置进行组装,有利于延长微通道主体4的长度,减小出错率,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结合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42包括外管421和环带422。
直管段41插入到外管421中,且直管段41的外壁面与外管421的内壁面相贴靠;
环带422横向设置于外管421的内部,贯通孔4221设置于环带422上,环带422与直管段41的端面相抵靠,以使贯通孔4221与微通道412相连通。
具体的,通过将管接头42包括外管421和环带422,其中,微通道主体4的直管段41插入到外管421中,外管421中设有容纳微通道主体4的空间,直管段41的外壁面与外管421的内壁面相贴靠,便于微通道412与贯通孔4221对准位置。
环带422横向设置于外管421的内部,贯通孔4221设置于环带422上,可以理解的是,贯通孔4221的轴线方向与外管421的轴线方向相一致,当直管段41插入到外管421中的情况下,环带422与直管段41的端部相抵靠,可以确保贯通孔4221与微通道412相连通,便于冷媒由一个直管段41的微通道412穿过贯通孔4221到达另一个直管段41的微通道412中。
示例性的,环带422设置于外管421的中心位置。当然,环带422的设置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外管421的中心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42还包括堵头423。
堵头423设置于外管421的内壁面,堵头423的宽度与开口413的宽度相一致,堵头423的厚度与环带422的厚度相一致,堵头423卡在开口413处,以阻止直管段41相对于管接头42转动。
具体的,通过在外管421的内壁面设置堵头423,堵头423的宽度与微通道主体4的开口413的宽度相一致,堵头423的厚度与环带422的厚度相一致,当直管段41插入到卡槽425中的情况下,堵头423卡在直管段41的开口413处,以阻止直管段41相对于管接头42转动,堵头423对直管段41的转动起到限制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微通道412对准贯通孔4221,防止微通道412与贯通孔4221发生错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42还包括芯轴424。
芯轴424设置于外管421中,芯轴424分别与堵头423和环带422相连接,堵头423、环带422、芯轴424和外管421共同限定出卡槽425,直管段41插入到卡槽425中与管接头42连接。
具体的,通过在外管421中设置芯轴424,芯轴424分别与堵头423和环带422相连接,当直管段41插入到外管421中的情况下,芯轴424的外壁面与直管段41的内壁面相贴靠,这样,直管段41被限制在芯轴424与外管421之间,可以提高两个直管段41与管接头42的连接强度,两个直管段41不易从管接头42中脱出;堵头423、环带422、芯轴424和外管421共同限定出卡槽425。
示例性的,芯轴424为实心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外管421、芯轴424、环带422和堵头423为一体式成型结构,且外管421、芯轴424、环带422和堵头423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具体的,通过将外管421、芯轴424、环带422和堵头423设置为一体式成型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整体管接头42的完整性和结构强度,提高成型速率;外管421、芯轴424、环带422和堵头423均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一方面,金属材料导热性比较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
示例性的,外管421、芯轴424、环带422和堵头423均采用铜、铝或者铁等金属材料制备而成。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个翅片3和微通道主体4。
第一集流管1上形成有入口11;
第二集流管2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设置,第二集流管2和第一集流管1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12;
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
微通道主体4为管状结构,微通道主体4穿过多个翅片3,且微通道主体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
微通道主体4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412,多个微通道412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
微通道主体4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中空的内腔411,微通道主体4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413,开口413将内腔411与外界相连通。
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5、冷凝器6、节流组件和蒸发器8。
其中,压缩机5、冷凝器6、节流组件和蒸发器8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凝器6和/或蒸发器8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
在本申请中,制冷设备可以为空调或者冰箱等家用电器,由于空调制冷时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类似,这里以冰箱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申请的冰箱可以为冷柜、家用冰箱或者商用冷藏柜等,但不限于以上三种形式的冰箱。
一般而言,冰箱的主要部件包括保温箱体、保温门体、制冷系统、电器系统和应用附件等。保温箱体包括外壳和内胆,外壳和内胆之间设有保温层,保温门体通过门铰链转动连接,内胆中设有应用附件,应用附件主要包括搁架、门托盘、温控盒、果蔬盒、抽屉和制冰盒等。
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5、冷凝器6、节流组件、蒸发器8、干燥过滤器等部件组成。其中,蒸发器8和冷凝器6都是制冷系统中用来进行热交换的设备,两者均属于换热器。节流组件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节流组件的具体形式主要为毛细管7。
具体而言,冰箱制冷的过程如下:在整个冷媒循环回路中,压缩机5为冷媒的循环提供动力。压缩机5通过吸入来自蒸发器8中蒸发的冷媒并将冷媒压缩,提高冷媒的压力,使冷媒达到较高的温度,且使冷媒达到可以液化状态。
然后,冷媒从压缩机5出来变成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冷媒蒸汽通过管路进入到冷凝器6中,在风机的作用下,冷凝器6向外界释放热量,冷凝器6中的冷媒液化变为中温高压的冷媒液;
接着从冷凝器6出来的冷媒液接着进入毛细管7中进行节流减压形成低压冷媒液,低压冷媒液又被送入蒸发器8;蒸发器8中的冷媒从冰箱内部吸取热量进行蒸发,实现冰箱降温制冷的效果;来自蒸发器8中的冷媒被吸入到压缩机5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以冰箱的冷凝器6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毛细管7位于微通道主体4的直管段41的内腔411中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通过将毛细管7设置于微通道主体4的内腔411中,可以利用微通道主体4中通过的冷媒与毛细管7充分的进行换热,实现节能。
毛细管7内藏于冷凝器6的微通道主体4中,这样可以减小毛细管7的占用空间,从而有利于降低冰箱的整机体积,同时,还可以减少毛细管7与冰箱内部的其他管路或者侧壁之间发生碰撞,有利于保护毛细管7。
示例性的,毛细管7位于微通道主体4远离开口413的一侧。
具体的,通过将毛细管7设置于微通道主体4的内腔411中,毛细管7位于微通道主体4远离开口413的一侧,即毛细管7的位置比较贴近微通道412,这样便于微通道412中的冷媒与毛细管7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中,毛细管7从微通道主体4的开口413处进入到内腔411中,实现毛细管7集成在冷凝器6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4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定位孔4241,毛细管7穿过定位孔4241。
具体的,通过在管接头4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设置定位孔4241,毛细管7穿过定位孔4241,固定在管接头42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定位孔4241位于管接头42的芯轴424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毛细管7穿过两个直管段41端部的管接头42上的定位孔,从而实现毛细管7两端的位置固定,避免毛细管7从内腔411中脱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5、冷凝器6、毛细管7和蒸发器8;
其中,压缩机5、冷凝器6、毛细管7和蒸发器8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凝器6和/或蒸发器8采用微通道换热器;
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3和微通道主体4,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微通道主体4穿过多个翅片3;
结合图15所示,以冷凝器6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毛细管7集成于微通道主体4内。通过将毛细管7集成于微通道主体4内,可以减少毛细管7的占用空间,有利于降低冰箱的整机体积。
翅片3增加了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翅片与微通道主体4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不需要焊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微通道主体4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直管段41、弯管段45和管接头42,其中,弯管段45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直管段41之间,管接头42连接在直管段41与弯管段45之间;直管段41穿过多个翅片3。
其中,弯管段45与直管段41类似,只不过形状弯折呈U形或者C形,在这里直管段41和管接头42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陈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和,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多个所述微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微通道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微通道主体的管壁上,且相邻的所述微通道独立设置,所述微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分别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子室,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所述子室通过所述微通道主体相连通形成换热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换热流路由1个或多个相并联的所述微通道主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主体包括:
直管段,所述直管段上设有所述微通道和所述开口;和,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管段相连接,所述管接头的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包括:
外管,所述直管段插入到所述外管中,且所述直管段的外壁面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相贴靠;和,
环带,所述环带横向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环带上,所述环带与所述直管段的端面相抵靠,以使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微通道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堵头,所述堵头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所述堵头的宽度与所述开口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堵头的厚度与所述环带的厚度相一致,所述堵头卡在所述开口处,以阻止所述直管段相对于所述管接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还包括:
芯轴,所述芯轴设置于所述外管中,所述芯轴分别与所述堵头和所述环带相连接,所述堵头、所述环带、所述芯轴和所述外管共同限定出卡槽,所述直管段插入到所述卡槽中与所述管接头连接。
9.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形成有入口;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出口;
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和,
微通道主体,所述微通道主体为管状结构,所述微通道主体穿过多个所述翅片,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媒通过的微通道,多个所述微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主体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中空的内腔,所述微通道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内腔与外界相连通。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组件;和,
蒸发器;
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组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2322430648.XU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982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0648.XU CN22098200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0648.XU CN22098200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2007U true CN220982007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3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30648.XU Active CN22098200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2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8999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of refrigerator
CN211120739U (zh) 一种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换热除水的结构
WO2008071731A1 (en) An evaporator
EP3156744B1 (en) Condense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US20230251005A1 (en) Refrigerator
CN220982007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220958999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220958967U (zh) 制冷设备
WO2016173790A1 (en) Cooling device comprising a condenser used in two independent refrigeration cycles
JP5405158B2 (ja) 蒸発器
CN208567249U (zh) 一种家用低温冰箱
CN115014003B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4111133B (zh) 一种用于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和自复叠制冷系统
CN215373129U (zh) 一种冰箱
CN218379961U (zh) 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冰箱
CN21306634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106766396B (zh) 一种钎焊板盒式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KR20190128408A (ko) 냉동장치의 액열기
CN215638145U (zh) 壳管式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CN217465050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皿和制冷设备
CN114216165B (zh) 一种空调器
KR102530063B1 (ko) 그루브가 구비된 냉장고용 석션파이프
CN113654277B (zh) 一种冷凝器
CN217465052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单元和制冷设备
CN217817559U (zh) 蒸发器组件和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