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7190U -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7190U
CN216347190U CN202122257400.9U CN202122257400U CN216347190U CN 216347190 U CN216347190 U CN 216347190U CN 202122257400 U CN202122257400 U CN 202122257400U CN 216347190 U CN216347190 U CN 2163471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pipe
header
subcooler
fla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574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574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71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71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71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过冷器包括集流管组件、翅片结构和多个层叠组件;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层叠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扁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层叠组件之间设置有翅片结构换热主体。上述方案中,翅片结构可以和至少两个扁管相接触,可以提高过冷器的散热效率,且可实现冷媒流的过冷。

Description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用冷媒循环系统通常采用经济器增加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度,提高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提升制冷系统的能力、能效。另外基于过冷器的功能可将其应用于散热,一般可将其分为空间散热以及局部散热。空间散热主要结合风扇进行翅片散热,局部散热主要通过铝板将过冷器与发热器件进行直接连接利用导热实现其的散热。但是现有的过冷器散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至少提供一种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以提高过冷器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过冷器,包括集流管组件、翅片结构和多个层叠组件;
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层叠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扁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第一扁管和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
其中,翅片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
其中,第一集流管用于向第一扁管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一扁管的第一冷媒流,第二集流管用于向第二扁管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二扁管的第二冷媒流,以使流经第一扁管的第一冷媒流与流经第二扁管的第二冷媒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其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至少一者的中轴线与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中至少一者的扁平面相交。
其中,所述翅片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扁管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延伸的翅片。
其中,所述翅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扁管的宽度。
其中,集流管组件包括总集流管和隔流板,隔流板设置在总集流管内,以使得总集流管设置成由隔流板分隔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其中,总集流管设置成由隔流板分隔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扁管贯穿总集流管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一集流管内,第二扁管贯穿总集流管的侧壁和隔流板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内,或者第二扁管贯穿总集流管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内,第一扁管贯穿总集流管的侧壁和隔流板并插入到第一集流管内。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第一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层叠连接,且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连通于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扁管贯穿所述第一集流管,且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
其中,层叠连接的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分离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第一扁管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层叠连接,且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在所述垂直方向上分离以分别连接至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其中,所述层叠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交替层叠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扁管包括多个第一微通道,所述第二扁管包括多个第二微通道。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控盒,该电控盒包括盒体和上述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和所述盒体相连。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过冷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过冷器中,翅片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这样翅片结构可以和至少两个扁管相接触,可以提高过冷器的散热效率,且将翅片结构卡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焊接翅片结构时无需通过专门的固定机构将翅片结构固定住,提高了翅片结构的装配和焊接效率;而且层叠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扁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第一扁管和集流管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和集流管组件中的第二集流管流通,这样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层叠设置且分别与不同的集流管连通,使得流经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一者中的冷媒流可对流经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进行吸热,以使流经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实现过冷,可实现冷媒流的过冷。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过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过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过冷器的集流管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过冷器的集流管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过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层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在图1的过冷器1中,过冷器1包括扁管11、集流管13和翅片12,其中翅片12设置在扁管11表面,这样翅片12在焊接过程中容易掉落,需要增设专门的压板将翅片12固定,并且在该位置下翅片12只与扁管11的一面接触,散热效率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过冷器,该过冷器中翅片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这样翅片结构与至少两个扁管表面接触,提高了过冷器的散热效率,并且在焊接过程中无需通过专门的固定结构将翅片结构固定住,极大的提升了翅片结构的装配、焊接的工艺性。
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过冷器2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过冷器2包括集流管组件、多个层叠组件和翅片结构25。
其中,如图2所示,翅片结构25可包括沿第一扁管23的长度方向L呈波浪状延伸的翅片。可选地,翅片可以覆盖与其相接触的扁管表面的至少大部分区域,以增加翅片和扁管的接触面积,提高层叠组件对翅片的降温效率,且增加了翅片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翅片的散热效率。
另外,翅片的宽度可等于与其相接触的扁管(可以为第一扁管23或第二扁管24)的宽度,以在过冷器2所占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翅片和扁管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过冷器2的散热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翅片的宽度可小于或大于与其相接触的扁管的宽度,在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翅片结构25也可为其它结构,翅片结构25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翅片结构25可以包括多个柱状翅片。
层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24。
如图3所示,第一扁管23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微通道231,第一微通道23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扁管23的长度方向L大体一致,这样冷媒流可在第一扁管23内的至少一个第一微通道231里流动。其中,流经第一扁管的冷媒流也可被称为第一冷媒流。
同样地,第二扁管24内也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微通道,第二微通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扁管24的长度方向大体一致,这样冷媒流可在第二扁管24内的至少一个第二微通道里流动。其中,流经第二扁管的冷媒流也可被称为第二冷媒流。
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均可呈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横截面的载体,例如圆柱体或正方体等。
在层叠组件中,第一扁管23的设置数量和第二扁管24的设置数据均不受限制,具体可根据换热量要求等因素进行设置,例如可为1、3、8。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24层叠设置,这样层叠组件中至少存在一个和第二扁管24表面相贴合的第一扁管23,从而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一者中的冷媒流可对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进行吸热,以使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实现过冷。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24可交替层叠设置,例如层叠组件可为第一扁管23-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或者层叠组件可为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由于层叠组件具有两个与空气接触的无效换热面,可提高层叠组件中扁管的设置数量,以增加层叠组件中扁管的数量而减少层叠组件的数量而提高换热面的利用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层叠组件中也可连续设置多个第一扁管23或多个第二扁管24,其中,第一扁管23或第二扁管24的连续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换热量要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层叠组件可为第一扁管23-第二扁管24-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或者层叠组件可为第一扁管23-第一扁管23-第一扁管23-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
可选地,层叠组件中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可和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平行,且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可为第一扁管23中面积最大的表面,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可为第二扁管24中面积最大的表面,这样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提高层叠组件中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之间的换热效率;且相比于第一扁管23的最小面积表面和第二扁管24的最小面积表面平行等方案,由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构成的层叠组件的表面积较小,在过冷器2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本方案过冷器2中可以排布较多的层叠组件,进一步提高过冷器2的换热效率。
其中,集流管组件中可以包括与第一扁管23连通的第一集流管21以及与第二扁管24连通的第二集流管22。
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中至少一者的中轴线与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中至少一者的扁平面相交。具体包括: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与第一集流管21的中轴线X’相交,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与第二集流管22的中轴线X相交,和/或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与第二集流管22的中轴线X相交。即第一集流管21的中轴线X’不平行于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第一集流管21的中轴线X’不平行于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和/或第二集流管22的中轴线X不平行于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由于扁管的厚度H小于扁管的宽度W(甚至远小于扁管的宽度W),在相同长度的集流管上可以布置更多的扁管,提高了过冷器2的空间利用率;并且相比于层叠组件的扁平面和集流管组件的中轴线大致平行的方案,在不增加集流管管径的基础上更易实现多层扁管叠加设计,以提高换热面积利用率。
具体地,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中至少一者的中轴线与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中至少一者的扁平面相交,且相交处的夹角范围可为(0,180°)。具体地,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中至少一者的中轴线与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中至少一者的扁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为30°、60°、90°、120°或者150°等,此处不作限制;当然,相交处夹角一般在80°-90°之间,以便于设置更多路的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以进一步提高换热面积利用率。
优选地,第一集流管21的中轴线X’垂直于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第二集流管22的中轴线X垂直于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沿集流管组件的中轴线方向可以最大化地设置更多路的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充分提高集流管组件在其长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同时,由于第一集流管21的中轴线X’垂直于第一扁管23的扁平面232,第二集流管22的中轴线X垂直于第二扁管24的扁平面241,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在集流管组件上的安装孔为横向冲孔,可充分利用集流管管壁材料实现冲孔翻边深度,从而增大集流管和扁管焊接时的接触面积,提高焊点的耐压强度。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冲孔及焊接工艺与现有成熟方案一致,无需复杂操作工艺,过程简单。本申请实施例在优化了过冷器2整体结构的基础之上,提高了过冷器2的生产可行性及可靠性。
其中,第一集流管21内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一扁管23内的至少一个微通道和第一集流通道连通,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第一微通道231提供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231的冷媒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集流管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21分别连通于第一微通道231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21中的一个向第一微通道231提供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231的第一冷媒流。
第二集流管22内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第二扁管24内的至少一个微通道可和第二集流通道连通,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第二微通道提供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的冷媒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22分别连通于第二微通道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22中的一个向第二微通道提供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的冷媒流。
在一实施例中,过冷器2中所有第一扁管23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21连接,过冷器2中所有第二扁管24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22连接,避免每个微通道均设置有对应的集流管,降低成本。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一扁管2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扁管24的长度方向大体平行的情况,第一集流管21的长轴X和第二集流管22的长轴X可大体平行。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1的长轴X和第二集流管22的长轴X可以根据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长度方向进行调整,例如彼此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可以间隔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可以嵌套设置,即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中的一者套设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中的另一者的外侧。具体可如图4所示,第二集流管22的直径小于第一集流管21的直径,第一集流管21套设在第二集流管22的外侧,第一扁管23贯穿第一集流管21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一集流管21内,第二扁管24贯穿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2内。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是由隔流板26将总集流管27划分而成的。即集流管组件包括总集流管27和隔流板26,隔流板26设置在总集流管27内,以使得总集流管27设置成由隔流板26分隔的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具体可如图5所示,第一扁管23贯穿总集流管27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一集流管21内,第二扁管24贯穿总集流管27的侧壁和隔流板26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2内。或者可以是第二扁管24贯穿总集流管27的侧壁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2内,而第一扁管23贯穿总集流管27的侧壁和隔流板26并插入到第一集流管21内。与图3所示的集流管组件相比较:本实施例通过一条总集流管27同时实现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功能,能够降低集流管组件的成本和体积。
下面将对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间隔设置的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其中,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可沿第一扁管23的长度方向L间隔设置。具体可如图2所示,第一扁管23的端部连通于第一集流管21,第二扁管24贯穿第一集流管21,且第二扁管24的端部连通于第二集流管22。
同一个层叠组件中的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可通过第一集流管21上开设的不同孔插入至第一集流管21,可增大与扁管焊接式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焊点的强度,有益于焊接。具体如图2所示,层叠组件中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端部分离设置,以通过不同的孔插入至第一集流管21。进一步地,第一扁管23的端部可在第一扁管23的厚度方向H上和与第一扁管23相连的第二扁管24分离。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同一个层叠组件中的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可通过第一集流管21上开设的同一个孔插入至第一集流管21,可减少开孔次数,且在相同长度的集流管上可以布置更多的层叠组件,提高了过冷器2的空间利用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可沿第一扁管23的宽度方向W(即第一扁管23的长度方向L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沿第一扁管23的宽度方向W间隔设置的情况下,第一扁管23的端部和第二扁管24的端部可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以分别连接至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这样第二扁管24无需贯穿第一集流管21以插入至第二集流管22,实现集流管上扁管孔的简单加工性、装配简易性。
综上所述,翅片结构25设置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这样翅片结构25可以和至少两个扁管相接触,可以提高过冷器2的散热效率,且将翅片结构25卡在相邻两个层叠组件之间,焊接翅片结构25时无需通过专门的固定机构将翅片结构25固定住,提高了翅片结构25的装配和焊接效率;而且层叠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24,第一扁管23和集流管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21连通,第二扁管24和集流管组件中的第二集流管22流通,这样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层叠设置且分别与不同的集流管连通,使得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一者中的冷媒流可对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进行吸热,以使流经第一扁管23和第二扁管24的另一者中的冷媒流实现过冷,可实现冷媒流的过冷。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电控盒3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控盒3可包括上述的过冷器2,以通过上述的过冷器2为电控盒3及其内部的电子元件31进行散热。
电控盒3还可包括盒体32和电子元件31。其中过冷器2设置在盒体32上。另外盒体32内设有安装腔,电子元件31设置于安装腔内。盒体32一般采用钣金件,设于安装腔内的电子元件31通常可以为压缩机、风机、电容、电控以及共模电感等。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空调系统4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空调系统4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过冷器2。
另外,本申请空调系统4还可包括压缩机41、四通阀42、室外换热器44、室内换热器43、第一膨胀阀45以及第二膨胀阀46。第二膨胀阀46和过冷器2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4和室内换热器43之间,压缩机41通过四通阀42在室外换热器44和室内换热器43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过冷器2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4和室内换热器43之间,压缩机41通过四通阀42在室外换热器44和室内换热器43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
过冷器26包括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过冷器2中第一扁管23的多个第一微通道231作为过冷器2的第一换热通道201,过冷器2中第二扁管24的多个第二微通道作为过冷器2的第二换热通道202,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一端经第二膨胀阀46与室外换热器44连接,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43连接,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一端经第一膨胀阀45与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二端与压缩机41的吸气口41连接。
当空调系统41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流的路径为:
压缩机41的排气口411-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1-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2-室外换热器44-过冷器26-室内换热器43-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4-压缩机41的吸气口41。
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的路径(主路)为: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二端-室内换热器43。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的路径(辅路)为:第一换热通道201的第二端-第一膨胀阀45-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202的第二端-压缩机41的吸气口41。
例如,此时空调系统41的工作原理为:室外换热器44作为冷凝器,其经第二膨胀阀46输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40°,液相冷媒流),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第一膨胀阀45将中压中温的冷媒流转换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10°,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低压低温的冷媒流从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中压中温的冷媒流吸热,进而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实现气化,以使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实现进一步过冷。气化后的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对压缩机41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系统41的制冷能力。
其中,第一膨胀阀45作为第二换热通道202的节流部件,调节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的流量。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和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对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实现过冷。因此,过冷器26可以作为空调系统41的经济器,提升过冷度,进而提升空调系统4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1与连接口42连接,四通阀42的连接口422与连接口424连接。压缩机41经排气口411输出的冷媒流从室内换热器43流向室外换热器44,并以室内换热器43作为冷凝器。此时,室内换热器43输出的冷媒流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换热通道201(主路),另一路经第一膨胀阀45流入第二换热通道202(辅路)。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同样也可以对第一换热通道201的冷媒流实现过冷,流经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冷媒流对压缩机41进行补气增焓,提高空调的制热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包括:
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多个层叠组件,所述层叠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扁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层叠组件之间设置有翅片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用于向所述第一扁管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第一扁管的第一冷媒流,所述第二集流管用于向所述第二扁管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第二扁管的第二冷媒流,以使流经所述第一扁管的第一冷媒流与流经所述第二扁管的第二冷媒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中至少一者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中至少一者的扁平面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扁管的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延伸的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扁管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包括总集流管和隔流板,所述隔流板设置在所述总集流管内,以使得所述总集流管设置成由所述隔流板分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集流管设置成由所述隔流板分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扁管贯穿所述总集流管的侧壁并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二扁管贯穿所述总集流管的侧壁和所述隔流板并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或者所述第二扁管贯穿所述总集流管的侧壁并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第一扁管贯穿所述总集流管的侧壁和所述隔流板并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第一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扁管贯穿所述第一集流管,且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分离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第一扁管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在所述垂直方向上分离以分别连接至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交替层叠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包括多个第一微通道,所述第二扁管包括多个第二微通道。
15.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盒体和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和所述盒体相连。
1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过冷器。
CN202122257400.9U 2021-09-16 2021-09-16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63471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7400.9U CN216347190U (zh) 2021-09-16 2021-09-16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7400.9U CN216347190U (zh) 2021-09-16 2021-09-16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7190U true CN216347190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57400.9U Active CN216347190U (zh) 2021-09-16 2021-09-16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71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20812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10309701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66713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10056667A1 (en) Integrated multi-circuit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689050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4666271U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EP387587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18066536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WO2007037670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4110816B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JP61043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347190U (zh)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JP653325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285603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15823776A (zh)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KR102088829B1 (ko) 냉장고
JP2018066532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JP6493575B1 (ja) 冷凍装置
CN216114807U (zh) 一种过冷器
US11988463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for appliance condenser
CN115823777A (zh) 一种过冷器
JP7459402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21055292U (zh) 组合换热器、换热器模块和空调系统
CN216745097U (zh) 一种冰箱
CN114216165B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