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5310U -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 Google Patents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5310U
CN219415310U CN202320226824.5U CN202320226824U CN219415310U CN 219415310 U CN219415310 U CN 219415310U CN 202320226824 U CN202320226824 U CN 202320226824U CN 219415310 U CN219415310 U CN 219415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cavity
oil return
heat exchange
re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68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元新
程平
官建成
张远维
万玖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utowar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utowar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utowar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utowar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68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5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5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5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热器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冷进管以及冷出管,冷进管与冷出管之间通过内部腔连通,机体上设有排出油液的回油管,内部腔中设有换热器;内部腔中设有折流结构;通过内部腔让冷流体与换热器具有热交换的空间,利用折流结构改变冷流体在内部腔中流动方式,可提高冷流体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冷流体冲击在折流结构时,利用惯性离心力效应或一个突然转向,让冷流体中夹带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会在折流结构积累形成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流至内部腔,而内部腔与回油管连通,通过回油管将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排至压缩机中,解决了气分难于解决气分内部聚集的冷冻油液再返回压缩机的问题。

Description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热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背景技术
回热器又称气液热交换器。在氟里昂制冷系统中利用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蒸汽去冷却进入蒸发器前的高压液体,使液体制冷剂(热流体)过冷和蒸汽过热的一种热交换设备。
在回热式制冷机中,回热器是必须用到的一个重要部件,回热器的特点在于冷、热流体交替地流经同一流道空间,流体通过与回热器的直接接触实现热交换。
压缩机气分主要作用是分离来自蒸发器的低压蒸气(冷流体)中的液滴,以保证压缩机吸入的是饱和的蒸气,避免压缩机产生液击而损毁。
现有的回热器和气分是两个独立的设置,现有的气分难于解决气分内部聚集的冷冻油液再返回压缩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气分难于解决气分内部聚集的冷冻油液再返回压缩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供冷流体进入机体的冷进管以及供冷流体排出机体的冷出管,所述冷进管与冷出管之间通过内部腔连通,所述内部腔设于机体内,所述机体上设有排出油液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与内部腔连通,所述内部腔中设有供热流体流动换热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机体连接;所述内部腔中设有改变冷流体在内部腔中流动方式的折流结构,所述折流结构抵接在内部腔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折流结构包括纵向折流板以及横向折流板,所述纵向折流板抵接在横向折流板上形成T字型结构,所述横向折流板位于冷进管的下方,所述横向折流板上设有横向引流孔,所述横向引流孔与冷进管连通;所述纵向折流板上设有纵向引流孔,所述横向引流孔与冷出管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引流孔抵接在内部腔的底部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折流板将内部腔分隔成气分腔以及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与气分腔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连通,所述气分腔分别与冷出管和回油管连通;所述换热腔与冷进管之间通过横向引流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出管的外端显露于机体外,所述冷出管的内端位于气分腔中,所述冷出管的内端上设有丝网除雾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包括U型换热段和供热流体进入U型换热段的进入平直段以及供热流体排出U型换热段的排出平直段,所述U型换热段的两端分别与进入平直段和排出平直段的内端连接,所述进入平直段和排出平直段的外端分别显露于机体外;所述U型换热段位于内部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进入平直段与排出平直段中分别设有翅片管,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将进入平直段与排出平直段的外周包裹。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位于横向折流板的上下两侧外,且两个所述翅片管位于换热腔中。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与横向引流孔呈相对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U型换热段的外侧壁贯穿在纵向折流板上,且显露于气分腔中,所述U型换热段的内侧壁抵接在横向折流板上,且显露于换热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通过内部腔让冷流体与换热器具有热交换的空间,利用折流结构改变冷流体在内部腔中流动方式,可提高冷流体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冷流体冲击在折流结构时,利用惯性离心力效应或一个突然转向,让冷流体中夹带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会在折流结构积累形成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流至内部腔,而内部腔与回油管连通,通过回油管将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排至压缩机中,解决了气分难于解决气分内部聚集的冷冻油液再返回压缩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分与回油一体式的回热器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分与回油一体式的回热器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与折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机体100、冷进管200、冷出管300、内部腔400、回油管500、换热器600、折流结构700、气分腔401、换热腔402、U型换热段601、进入平直段602、排出平直段603、翅片管604、纵向折流板701、横向折流板702、横向引流孔703、纵向引流孔70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包括机体100,机体100上设有供冷流体进入机体100的冷进管200以及供冷流体排出机体100的冷出管300,冷进管200与冷出管300之间通过内部腔400连通,内部腔400设于机体100内,机体100上设有排出油液的回油管500,回油管500与内部腔400连通,内部腔400中设有供热流体流动换热的换热器600,换热器600与机体100连接;内部腔400中设有增加冷流体在内部腔400中流动距离的折流结构700,折流结构700抵接在内部腔400的内侧壁上。
上述提供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通过内部腔400让冷流体与换热器600具有热交换的空间,利用折流结构700改变冷流体在内部腔400中流动方式,可提高冷流体与换热器600的换热效率,当冷流体冲击在折流结构700时,利用惯性离心力效应或一个突然转向,让冷流体中夹带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会在折流结构700积累形成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流至内部腔400,而内部腔400与回油管500连通,通过回油管500将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排至压缩机中,解决了气分难于解决气分内部聚集的冷冻油液再返回压缩机的问题。
当冷流体为气态制冷剂,热流体为液态制冷剂时,气态制冷剂由冷进管200进入到内部腔400中,液态制冷剂则进入换热器600中增加换热器600本体的温度,使得气态制冷剂能和液态制冷剂在内部腔400中进行热交换,而折流结构700能够增加气态制冷剂在内部腔400中流动的距离,提高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的换热时间;
当处于饱和状态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内部腔400过程中,受到换热器600中液态制冷剂的换热,使得气态制冷剂在内部腔400中升温,过热度增加,而气态制冷剂经过折流结构700之后,气态制冷剂中夹带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会在折流结构700积累形成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受到重力的影响流至内部腔400的底部,而内部腔400与回油管500连通,通过回油管500将水滴状的液滴或油液排至压缩机中,该过程解决了常规回热器换热效果差和常规气分难于把收集的油液再送回压缩机中导致压缩机缺油损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折流结构700包括纵向折流板701以及横向折流板702,纵向折流板701抵接在横向折流板702上形成T字型结构,横向折流板702位于冷进管200的下方,横向折流板702上设有横向引流孔703,横向引流孔703与冷进管200连通;纵向折流板701上设有纵向引流孔704,横向引流孔703与冷出管300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704连通。
折流结构700利用横向折流板702来阻碍冷流体的直流通过换热器600,横向折流板702利用横向引流孔703让冷流体能够经过换热器600的周向再排至纵向引流孔704,而纵向折流板701则是用来改变冷流体流动方式,利用惯性离心力效应或一个突然转向,使得冷流体能够多次与换热器600接触,并吸收换热器600上的热能,纵向引流孔704能将冷流体引导至冷出管300上,让冷流体排出机体100。
纵向引流孔704抵接在内部腔400的底部内侧壁上。这样,冷流体气分时产生的液滴或油液能够由纵向引流孔704排至回油管500中,避免液滴或油液积累在内部腔400中。
本实施例中,纵向折流板701将内部腔400分隔成气分腔401以及换热腔402,换热腔402与气分腔401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704连通,气分腔401分别与冷出管300和回油管500连通;换热腔402与冷进管200之间通过横向引流孔703连通。
内部腔400通过换热腔402让冷流体与换热器600具有热交换的空间;当冷流体在高速流动时,会带动气态中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高速流动,当冷流体突然降速会导致气态中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积累形成液化,而利用气分腔401是为了让冷流体在高流速中突然降速,使得气态中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积累形成液化再由回油管500排出。
本实施例中,冷出管300的外端显露于机体100外,冷出管300的内端位于气分腔401中,冷出管300的内端上设有丝网除雾器。
冷出管300利用丝网除雾器能够将冷流体中夹带着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粘附或吸附下来,经过反复多次吸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细微的液滴或润滑油附聚、聚结成为大的液滴或润滑油,液滴或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内部腔400流至回油管500中,再由回油管500中排至压缩机内。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00包括U型换热段601和供热流体进入U型换热段601的进入平直段602以及供热流体排出U型换热段601的排出平直段603,U型换热段601的两端分别与进入平直段602和排出平直段603的内端连接,进入平直段602和排出平直段603的外端分别显露于机体100外;U型换热段601位于内部腔400中。
换热器600利用进入平直段602供热流体进入到U型换热段601内流动换热,再通过排出平直段603供热流体排出换热器600,而U型换热段601处于内部腔400中能更好的与冷流体进行热交换,而进入平直段602和排出平直段603的外端是用于为热流体进入和排出提供接口。
本实施例中,进入平直段602与排出平直段603中分别设有翅片管604,两个翅片管604分别将进入平直段602与排出平直段603的外周包裹。
进入平直段602与与排出平直段603分别通过翅片管604来增加热流体热能的传递以及扩散,来提高热流体与冷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器600利用翅片管604来增加换热器600的换热面积小,进而提高传热系数。
本实施例中,两个翅片管604分别位于横向折流板702的上下两侧外,且两个翅片管604位于换热腔402中。
换热器600利用两个翅片管604呈上下布置在横向折流板702上,让冷流体在经过一个翅片管604的换热后,还能再次经过另一个翅片管604的换热,增加了冷流体与热流体换热的时间以及换热的效率,同时利用横向折流板702改变了冷流体的流动方式,多方面提高了冷流体的换热效率。
两个翅片管604分别与横向引流孔703呈相对布置。这样,冷流体就能通过横向引流孔703直接与另一个翅片管604接触换热,对冷流体进行了长距离换热。
本实施例中,U型换热段601的外侧壁贯穿在纵向折流板701上,且显露于气分腔401中,U型换热段601的内侧壁抵接在横向折流板702上,且显露于换热腔402中。
这样,气分腔401中也能够提高一些温度,增加了冷流体与热流体的换热时间,且U型换热段601卡在纵向折流板701与横向折流板702上,能够增加纵向折流板701与横向折流板702的温度,使得冷流体在流动时,也能带走其表面上的热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供冷流体进入机体的冷进管以及供冷流体排出机体的冷出管,所述冷进管与冷出管之间通过内部腔连通,所述内部腔设于机体内,所述机体上设有排出油液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与内部腔连通,所述内部腔中设有供热流体流动换热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机体连接;所述内部腔中设有改变冷流体在内部腔中流动方式的折流结构,所述折流结构抵接在内部腔的内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结构包括纵向折流板以及横向折流板,所述纵向折流板抵接在横向折流板上形成T字型结构,所述横向折流板位于冷进管的下方,所述横向折流板上设有横向引流孔,所述横向引流孔与冷进管连通;所述纵向折流板上设有纵向引流孔,所述横向引流孔与冷出管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引流孔抵接在内部腔的底部内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折流板将内部腔分隔成气分腔以及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与气分腔之间通过纵向引流孔连通,所述气分腔分别与冷出管和回油管连通;所述换热腔与冷进管之间通过横向引流孔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出管的外端显露于机体外,所述冷出管的内端位于气分腔中,所述冷出管的内端上设有丝网除雾器。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U型换热段和供热流体进入U型换热段的进入平直段以及供热流体排出U型换热段的排出平直段,所述U型换热段的两端分别与进入平直段和排出平直段的内端连接,所述进入平直段和排出平直段的外端分别显露于机体外;所述U型换热段位于内部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平直段与排出平直段中分别设有翅片管,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将进入平直段与排出平直段的外周包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位于横向折流板的上下两侧外,且两个所述翅片管位于换热腔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翅片管分别与横向引流孔呈相对布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换热段的外侧壁贯穿在纵向折流板上,且显露于气分腔中,所述U型换热段的内侧壁抵接在横向折流板上,且显露于换热腔中。
CN202320226824.5U 2023-02-03 2023-02-03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Active CN219415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6824.5U CN219415310U (zh) 2023-02-03 2023-02-03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6824.5U CN219415310U (zh) 2023-02-03 2023-02-03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5310U true CN219415310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42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6824.5U Active CN219415310U (zh) 2023-02-03 2023-02-03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5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6180C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循环
US7093461B2 (en) Receiver-dryer for improving refrigeration cycle efficiency
CN101329115B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发器结构
JP3617083B2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EP137380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harging vapour and liquid
JP2000227265A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JP4032548B2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CN111928543A (zh) 冷凝器和空调
CN219415310U (zh)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CN211147362U (zh) 一种压缩气体干燥机的换热除水结构
JP2008138895A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KR20090045473A (ko) 응축기
JP2000199658A (ja) 冷却装置の気液分離器
CN115183605A (zh) 壳管式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211625782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CN1847749A (zh) 汽车空气调节器的制冷系统
CN210921674U (zh)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CN116336702A (zh) 气分与回油一体式的回热器
JP4134633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76949B2 (ja) 凝縮器
JP3747883B2 (ja) 凝縮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CN214148434U (zh) 吹吸式壳管换热器
CN112944741A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JP2006207995A (ja) 熱交換器
CN212481764U (zh) 冷凝器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