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0687B -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0687B
CN115020687B CN202210941079.2A CN202210941079A CN115020687B CN 115020687 B CN115020687 B CN 115020687B CN 202210941079 A CN202210941079 A CN 202210941079A CN 115020687 B CN115020687 B CN 1150206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positive electrode
lithium
silicon dioxide
co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410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0687A (zh
Inventor
王俪颖
孙中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107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206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20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0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003Phosphor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45Phosphates containing plural metal, or metal and ammo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113Silicon oxides; Hydrates thereof
    • C01B33/12Silica; Hydrates thereof, e.g. lepidoic silic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FCOMPOUNDS OF THE METALS BERYLLIUM, MAGNESIUM, ALUMINIUM, CALCIUM, STRONTIUM, BARIUM, RADIUM, THORIUM, OR OF THE RARE-EARTH METALS
    • C01F7/00Compounds of aluminium
    • C01F7/02Aluminium oxide; Aluminium hydroxide; Alumi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FCOMPOUNDS OF THE METALS BERYLLIUM, MAGNESIUM, ALUMINIUM, CALCIUM, STRONTIUM, BARIUM, RADIUM, THORIUM, OR OF THE RARE-EARTH METALS
    • C01F7/00Compounds of aluminium
    • C01F7/02Aluminium oxide; Aluminium hydroxide; Aluminates
    • C01F7/021After-treatment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基材以及位于所述正极基材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二氧化硅、无定形碳和磷烯,所述包覆层具有微孔。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正极基材、二氧化硅、磷烯和碳源混合,保护性气氛下进行烧结,得到所述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将无定形碳、磷烯和二氧化硅这三种材料作为正极基材的主要包覆物质,使得电池正极材料能够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高良好的条件的同时,还能耐受数百次的放电循环,并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与充电电压。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极材料的性能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的提高。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区间基本在3.0V~4.2V之间,很少有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使用到4.4V的充电电压,虽然使用钴酸锂或三元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可以进行4.4V的充电,而且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也能够明显增加电池的放电容量,但4.4V高电压下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安全性能都会明显下降。为改善上述高电压下锂离子电池存在的综合电化学性能问题,目前有一些材料供应商采用对其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处理来改善材料本身在较高的充电电压下的稳定性。但从目前的应用结果看,钴酸锂的锂离子电池在4.4V高电压下主要存在热稳定性及安全性能下降的问题,而三元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在4.4V的电压充电下主要存在循环性能明显恶化的问题。
CN103390748A公开了一种氧化铝包覆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该发明将钴酸锂与含铝化合物混合后,球磨得到混合均匀的粉末,将上述混合材料加热处理,0.5-2小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制得氧化铝包覆的钴酸锂正极材料,该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优良的特点,但是其在高的充电电压下热稳定性较差。
CN110429275A公开了一种碳包覆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碳包覆三元正极材料将干燥的三元正极材料、有机碳源和有机溶剂复合物,置于温度为240-350℃条件下热处理,制得的碳包覆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而其在高的充电电压下存在循环性能明显恶化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升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充电电压,使其在高的充电电压下依然可以发挥较好的循环、倍率以及安全性能,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通过将无定形碳、磷烯和二氧化硅这三种材料作为正极基材的主要包覆物质,使得电池正极材料能够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高良好的条件的同时,还能耐受数百次的放电循环,并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与充电电压。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基材以及位于所述正极基材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二氧化硅、无定形碳和磷烯,所述包覆层具有微孔。
本发明通过将无定形碳、磷烯和二氧化硅这三种材料作为正极基材的主要包覆物质,使得电池正极材料能够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高良好的条件的同时,还能耐受数百次的放电循环,并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与充电电压。
本发明中,包覆层中的微孔可以改善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上的嵌入和脱出的顺畅性,进而增强正极材料的电子以及离子的电导效果,以使制得的正极材料能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效果;二氧化硅材料具有稳定性,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再搭配磷烯独特的结构性设计,使电池能够拥有良好的活性以及弹性,其高度的机械灵活性能够容纳电池内的锂离子,进而可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与充电电压,还可降低由于二氧化硅材料的应用,而对正极材料放电循环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不仅使电池正极能够耐受数百次的放电循环,还能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与充电电压;同时,由于磷烯具有独特的结构性优势,其还可在正极材料中用作粘结剂,以防止正极材料的开裂,使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的同时,还能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的包覆层中,二氧化硅、无定形碳和磷烯是缺一不可的,三者通过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充电电压,进而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循环、倍率以及安全性能;如果包覆层中没有磷烯,则会导致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有较大的膨胀效应与结构应力,影响结构稳定性与循环寿命,如果没有二氧化硅,又会影响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进出速率与充电电压,影响锂离子迁移率,而如果没有无定形碳,会无法实现材料表面包覆层形成均匀的微孔。
优选地,所述包覆层还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的包覆层中,稳定材料的加入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正极材料热稳定性和充电电压,提高循环性能和耐过充能力,而活性材料的加入又有利于提高正极材料电压平台和充电电压,以及提高库伦效率和首次容量发挥率。
优选地,所述正极基材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无定形碳的碳源包括葡萄糖、聚乙烯醇、柠檬酸、蔗糖或聚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聚乙烯醇。所述无定形碳由所述碳源经过特定的步骤生成。示例性地,所述无定形碳可以由碳源烧结生成。
优选地,所述稳定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钴、氧化钛或钛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活性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铁锰锂或锰酸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微孔的孔径大小为5~20μm,例如5μm、6μm、7μm、8μm、9μm、10μm、11μm、12μm、13μm、14μm、15μm、16μm、17μm、18μm、19μm或20μm等。
本发明中,微孔的孔径过大,不利于保护正极免受电解质侵袭,抑制副反应,不利于化学稳定和循环性能,而孔径过少,又会阻碍锂在脱嵌过程中的扩散,影响倍率性能。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基材、二氧化硅、磷烯和碳源混合,保护性气氛下进行烧结,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烧结,可附着在正极基材表面,形成包覆层,碳源在烧结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从而会在烧结材料上形成微孔,改善了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上的嵌入和脱出的顺畅性,进而增强了正极材料的电子以及离子的电导效果,使制得的正极材料能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效果,同时,烧结后的包覆层,通过磷烯的结构性设计,与二氧化硅和碳结合,可提供较高的灵活性及弹性,而高度的机械灵活性使其能够容纳电池内的锂离子,提升电池的充电速度,电池的充电速度越大,充电时的功率就越大,其的充电电压也就越大。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如果在非保护性气氛下进行,如空气气氛或氧气气氛中,则会在烧结中形成还原性很强的CO,H2气体,进而导致正极基材、碳源和包覆材料被还原,过渡金属价态以及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电化学性能变差,无法提升正极材料的充电电压。
优选地,所述混合的材料中,以质量份数计,各个组分包括:
正极基材 90~130份
二氧化硅 35~75份
磷烯 32~60份
碳源 25~55份。
例如,所述正极基材的质量份数可以为90份、95份、100份、105份、110份、115份、120份、125份或130份等;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份数可以为35份、38份、40份、43份、45份、48份、50份、53份、55份、58份、60份、63份、65份、68份、70份、73份或75份等;所述磷烯的质量份数可以为32份、35份、38份、40份、43份、45份、48份、50份、53份、55份、58份或60份等;所述碳源的质量份数可以为25份、30份、35份、40份、45份、50份或55份等。
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的原料,各个组分间质量份数同样重要,任何一个组分过多,均会影响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及核与壳结构的匹配性,导致多次循环之后结构分层,而其中的组分的质量份数过少,又会导致充电电压、充电速率以及循环寿命无法获得提升。
优选地,所述混合的原料还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
优选地,所述混合的原料中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时,以质量份数计,各个组分包括:
正极基材 90~130份
稳定材料 30~70份
活性材料 40~80份
二氧化硅 35~75份
磷烯 32~60份
碳源 25~55份。
例如,所述正极基材的质量份数可以为90份、95份、100份、105份、110份、115份、120份、125份或130份等;所述稳定材料的质量份数可以为30份、40份、50份、60份或70份等;所述活性材料的质量份数可以为40份、50份、60份、70份或80份等;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份数可以为35份、38份、40份、43份、45份、48份、50份、53份、55份、58份、60份、63份、65份、68份、70份、73份或75份等;所述磷烯的质量份数可以为32份、35份、38份、40份、43份、45份、48份、50份、53份、55份、58份或60份等;所述碳源的质量份数可以为25份、30份、35份、40份、45份、50份或55份等。
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的原料中,活性材料的加入量过多,不利于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及各组分间功能的协调性,而加入量过少,又会影响正极材料电压平台和充电电压,同时影响库伦效率和首次容量发挥率;稳定材料的加入量过多,又会导致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及各组分间功能的协调性,而加入量过少,又会影响正极材料热稳定性和充电电压,进而影响循环性能和耐过充能力。
优选地,所述烧结的温度为650~900℃,例如650℃、680℃、700℃、730℃、750℃、780℃、800℃、830℃、850℃、880℃或900℃等。
本发明提供的烧结温度,温度过高,包覆层颗粒粗大,成团聚状,影响材料容量、锂离子迁移速率和电池倍率性,而温度过低,又会导致包覆层厚度较低,影响包覆层均一连续性,进而影响正极材料电压平台和充电电压。
优选地,所述烧结的时间为6~30h,例如6h、10h、13h、15h、18h、20h、23h、25h、28h或30h等。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基材、二氧化硅、磷烯、碳源、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混合,保护性气氛下以650~900℃的烧结温度进行烧结6~3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其中,所述混合的原料中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时,以质量份数计,各个组分包括:
正极基材 90~130份
稳定材料 30~70份
活性材料 40~80份
二氧化硅 35~75份
磷烯 32~60份
碳源 25~55份。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正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无定形碳、磷烯和二氧化硅这三种材料作为正极基材的主要包覆物质,提升了正极材料的稳定性,还提供了较高的灵活性及弹性,而高度的机械灵活性使其能够容纳电池内的锂离子,提升电池的充电速度,电池的充电速度越大,充电时的功率就越大,其充电电压也就越大,还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倍率、循环和安全性能。电池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非磷酸铁锂体系)时,其充电电压可达4.25V以上,DSC测试分析中,热分解的起始温度可达194.25℃以上;进一步地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后,同时调控磷烯和二氧化硅的质量份数后,其充电电压可达4.4V以上,DSC测试分析中,热分解的起始温度可达240.04℃以上(与未进行包覆的正极材料的电池相比,充电电压增加了0.2V以上,热分解温度提升了57.84℃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钴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铝、磷酸铁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0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钴酸锂 90份
氧化铝 30份
磷酸铁锂 40份
二氧化硅 35份
磷烯 45份
聚乙烯醇 25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氩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690℃的烧结温度烧结2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钴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铝、磷酸铁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0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钴酸锂 100份
氧化铝 50份
磷酸铁锂 65份
二氧化硅 55份
磷烯 40份
聚乙烯醇 35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氩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690℃的烧结温度烧结2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钴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铝、磷酸铁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0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钴酸锂 130份
氧化铝 70份
磷酸铁锂 80份
二氧化硅 75份
磷烯 60份
聚乙烯醇 55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氩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690℃的烧结温度烧结2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磷烯的质量份数为30份。
其余制备方法与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硅的质量份数为30份。
其余制备方法与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磷烯的质量份数为65份。
其余制备方法与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钴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铝、磷酸铁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0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钴酸锂 90份
二氧化硅 35份
磷烯 32份
聚乙烯醇 25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氩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690℃的烧结温度烧结2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钴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钴、磷酸锰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5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钴酸锂 100份
氧化钴 50份
磷酸锰锂 55份
二氧化硅 40份
磷烯 44份
聚乙烯醇 33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氮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800℃的烧结温度烧结15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锰酸锂)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氧化钛、磷酸铁锰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10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锰酸锂 130份
氧化钛 70份
磷酸铁锰锂 80份
二氧化硅 75份
磷烯 60份
聚乙二醇 55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氮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900℃的烧结温度烧结10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由正极基材(NCM811)和包覆于磷酸铁锂表面的包覆层组成,所述包覆层由钛酸钡、锰酸锂、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组成,包覆层中含有孔径大小为8μm的微孔。
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以质量分数计,分别称量如下份数的原料:
NCM811 120份
钛酸钡 65份
锰酸锂 70份
二氧化硅 60份
磷烯 55份
聚乙二醇 50份;
(2)通过搅拌设备将步骤(1)中称量好的原料混合均匀,氩气气氛下,在烧结炉中以750℃的烧结温度烧结13h,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对比例直接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不进行任何处理。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对比例的烧结气氛为空气气氛。
其余制备方法与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0的区别为,本对比例中的正极材料为NCM811,不对其进行任何处理。
将实施例1-10与对比例1-3提供的正极材料进行正极极片的制备,制备过程为:将正极材料、粘合剂聚偏氟乙烯和导电剂导电炭黑(以质量比为95:2:3的比例)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加入到NMP(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得到混合浆料,随后将混合浆料涂覆在铝基材的表面,干燥后得到正极片,将正极片、负极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电压的测试,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493069DEST_PATH_IMAGE001
Figure 776283DEST_PATH_IMAGE002
从实施例1-6的数据结果可知,制备正极材料的过程中,磷烯加入过少,不利于消除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应力,影响结构稳定性与循环寿命,而加入过多,又会导致正极基材与包覆材料核壳结构的匹配性,影响各组分间功能的协调性,同时,二氧化硅如果加入过少,也会影响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进出速率与充电电压,影响锂离子迁移率,从实施例4-6的数据结果可知,正极材料的原料中,二氧化硅、磷烯和碳源是缺一不可的。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7的数据结果可知,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加入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更有利于提升材料充电电压,提高循环性能和耐过充能力。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1、实施例10和对比例3的数据结果可知,不对正极材料进行任何包覆处理,则无法实现充电电压提升。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2的数据结果可知,在非保护性气氛下烧结,会出现正极基材、碳源和包覆材料被还原,材料结构改变,引起电化学性能变差的问题。
对实施例1-10与对比例1-3提供的正极材料进行热稳定性测试,充满电后进行拆解并收集正极极片粉末材料,采用TA热分析Q200仪器进行差示扫描热法(DSC)测试分析,检测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67587DEST_PATH_IMAGE003
从实施例1-6的数据结果可知,制备正极材料的过程中,磷烯加入过少,不利于结构稳定和化学稳定,影响热分解温度和放热量,同时,二氧化硅如果加入过少,也会影响锂离子的进出速率与充电电压,影响锂离子迁移率,从实施例4-6的数据结果可知,正极材料的原料中,二氧化硅、磷烯和碳源是缺一不可的。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7的数据结果可知,正极材料包覆层中加入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更有利于提升材料稳定性,提高热分解温度,降低放热量,提高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1-3与实施例8-10的数据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起始温度的温度值与现有正极材料相比有所提升,总体的放热量也有所降低,表面其安全性能得到了提升。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1、实施例10和对比例3的数据结果可知,不对正极材料进行任何包覆处理,则无法实现稳定性,在较低温度开始分解,影响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2的数据结果可知,在非保护性气氛下烧结,会出现正极基材、碳源和包覆材料被还原,材料结构改变的问题。
综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经过表面进行二氧化硅、磷烯和无定形碳的包覆,实现了充电电压的提升,进而其倍率、循环和安全性能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将无定形碳、磷烯和二氧化硅这三种材料作为正极基材的主要包覆物质,提升了正极材料的稳定性,还提供了较高的灵活性及弹性,而高度的机械灵活性使其能够容纳电池内的锂离子,提升电池的充电速度,电池的充电速度越大,充电时的功率就越大,其充电电压也就越大,还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地在包覆层中加入稳定材料和电极材料,更加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倍率、循环和安全性能。电池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时,其充电电压可达4.25V以上,DSC测试分析中,热分解的起始温度可达194.25℃以上;进一步地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后,同时调控磷烯和二氧化硅的质量份数后,其充电电压可达4.4V以上,DSC测试分析中,热分解的起始温度可达240.04℃以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基材以及位于所述正极基材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二氧化硅、无定形碳和磷烯,所述包覆层具有微孔;所述正极基材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还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所述稳定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钴、氧化钛或钛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活性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铁锰锂或锰酸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定形碳的碳源包括葡萄糖、聚乙烯醇、柠檬酸、蔗糖或聚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孔径大小为5~20μ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基材、二氧化硅、磷烯和碳源混合,保护性气氛下进行烧结,得到所述正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材料中,以质量份数计,各个组分包括:
正极基材 90~130份
二氧化硅 35~75份
磷烯 32~60份
碳源 25~55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原料还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所述稳定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钴、氧化钛或钛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活性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铁锰锂或锰酸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原料中包括稳定材料和活性材料时,以质量份数计,各个组分包括:
正极基材 90~130份
稳定材料 30~70份
活性材料 40~80份
二氧化硅 35~75份
磷烯 32~60份
碳源 25~55份。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的温度为650~900℃,所述烧结的时间为6~30h。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
CN202210941079.2A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ctive CN1150206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1079.2A CN115020687B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1079.2A CN115020687B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687A CN115020687A (zh) 2022-09-06
CN115020687B true CN115020687B (zh) 2022-11-18

Family

ID=8306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1079.2A Active CN115020687B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068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548A (zh) * 2014-06-04 2014-11-26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303A (zh) * 2015-01-13 2015-05-13 海宁美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195A (zh) * 2016-07-21 2016-10-26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包覆型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4939A (zh) * 2017-06-16 2017-12-12 福州大学 一种黑磷烯包覆的氧化铈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269969A (zh) * 2016-12-30 2018-07-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具有该复合正极材料的正极与电池
CN108598388A (zh) * 2018-03-23 2018-09-28 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C/SiO2包覆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15861A (zh) * 2018-03-29 2018-10-02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0380017A (zh) * 2019-06-12 2019-10-25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用n型硅材料
CN110911173A (zh) * 2019-12-05 2020-03-24 苏州易得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快充高容量磷烯复合活性炭材料
CN210576213U (zh) * 2019-06-12 2020-05-19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
CN112310351A (zh) * 2019-07-26 2021-02-02 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氧化物复合包覆层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35500A (zh) * 2021-12-29 2022-04-12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多孔结构SiO2包覆的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0752B (zh) * 2009-12-16 2012-01-18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1705B (zh) * 2015-06-29 2018-06-05 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锰锂包覆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548A (zh) * 2014-06-04 2014-11-26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303A (zh) * 2015-01-13 2015-05-13 海宁美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195A (zh) * 2016-07-21 2016-10-26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包覆型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69969A (zh) * 2016-12-30 2018-07-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具有该复合正极材料的正极与电池
CN107464939A (zh) * 2017-06-16 2017-12-12 福州大学 一种黑磷烯包覆的氧化铈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598388A (zh) * 2018-03-23 2018-09-28 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C/SiO2包覆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15861A (zh) * 2018-03-29 2018-10-02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改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0380017A (zh) * 2019-06-12 2019-10-25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用n型硅材料
CN210576213U (zh) * 2019-06-12 2020-05-19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
CN112310351A (zh) * 2019-07-26 2021-02-02 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氧化物复合包覆层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11173A (zh) * 2019-12-05 2020-03-24 苏州易得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快充高容量磷烯复合活性炭材料
CN114335500A (zh) * 2021-12-29 2022-04-12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多孔结构SiO2包覆的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磷烯包覆的高性能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彭勃 等;《物理化学学报》;20171115;第33卷(第11期);第2127-213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687A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3919B (zh) 一种掺氮碳材料包覆氧化亚硅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48101B (zh) 一种硅氧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987278B (zh)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用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159318A (zh) 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支撑的新型片式固态二次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102204140B1 (ko) 전고체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115019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镧或锕掺杂型磷酸铁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39999B (zh) 一种聚阴离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970618A (zh) 一种低成本磷酸铁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165179B (zh) 一种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包含该负极材料的锂电池
CN109346697B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锂电池
CN113066988B (zh)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638231B (zh) 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871724A (zh) 一种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066278A (zh) 氧化锡包覆钒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706013A (zh) 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08767249B (zh) 一种硬碳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020687B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226251A (zh) 一种纯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72681A (zh)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190624A (zh) 一种钛酸锂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及钛酸锂电池
CN115148961A (zh) 一种Li5FeO4@rGO@C复合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4725374B (zh) 磷酸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CN114583137B (zh) 一种在碳表面进行硫掺杂磷修饰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2018375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20314B (zh) 具有多孔碳包覆层的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