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0629B -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0629B
CN115020629B CN202210118004.4A CN202210118004A CN115020629B CN 115020629 B CN115020629 B CN 115020629B CN 202210118004 A CN202210118004 A CN 202210118004A CN 115020629 B CN115020629 B CN 115020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te
material portion
strip
active material
compa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80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0629A (zh
Inventor
蛭川智史
丸尾哲正
芳贺健吾
中村洸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020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0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在非活性物质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而对具有活性物质部及非活性物质部的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的辊压装置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从具有活性物质部(11Z)及非活性物质部(12Z)的带状电极板(1Z)形成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辊压装置(100)具备:一对压辊(110、120),空开辊间隙KA而平行配置,对沿长度方向EH输送的带状电极板(1Z)进行辊压来将活性物质层(5Z、6Z)压实,形成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和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被配置于比一对压辊(110、120)靠上游侧EUH的位置,使带状电极板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延伸。

Description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来形成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辊压装置、以及对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来制造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中使用的电极板,公知有一种在带状的集电箔上具有沿厚度方向被施压而压实了的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并且,在这样的电极板之中存在如图6所示那样使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成为在厚度方向GH具有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905、906的带状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并使宽度方向FH的两侧部成为分别在厚度方向GH不具有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905、906的带状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其中,在本说明书中,施压后活性物质部以及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是经过了施压工序的活性物质部以及非活性物质部。
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例如通过以下的手法来制造。即,首先在带状的集电箔903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呈带状地形成未干燥活性物质层905X、906X,然后对未干燥活性物质层905X、906X加热而使其干燥,形成带状的活性物质层905Z、906Z。接下来,将该带状电极板901Z一边沿长度方向EH输送一边进行辊压,来将活性物质层905Z、906Z在厚度方向GH压实,形成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905、906。这样一来,制成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其中,作为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可举出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8349号公报
然而,在对上述的带状电极板901Z进行辊压时,有时在非活性物质部912Z(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中、特别是非活性物质部912Z(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与活性物质部911Z(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的边界附近反复产生斜线状的褶皱SW,该斜线状的褶皱SW从宽度方向FH的内侧且上游侧EUH向宽度方向FH的外侧且下游侧EDH倾斜延伸。
可认为产生这样的斜线状的褶皱SW的理由如下。即,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中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沿长度方向EH伸长,相对于此,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由于厚度比活性物质部911薄而几乎不被施压,所以几乎未伸长。因此,由于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中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产生松动,所以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901朝向下游侧EDH施加的张力施加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而几乎不施加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这样,若对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施加朝向下游的大的张力,则其反作用力集中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912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911的边界附近。因此,可认为以集中于该边界附近的方式产生斜线状的褶皱SW。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状而完成的,提供能够抑制在非活性物质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而对具有活性物质部以及非活性物质部的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的辊压装置、以及能够制造抑制了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辊压装置,用于从带状电极板形成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上述带状电极板具有:活性物质部,具备带状的集电箔以及在上述集电箔上沿上述集电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活性物质层,呈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并在上述集电箔的厚度方向具有上述活性物质层;和非活性物质部,呈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且与上述活性物质部在上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排列,在上述厚度方向不具有上述活性物质层,厚度比上述活性物质部薄,上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具备通过上述活性物质层的压实而形成的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其中,辊压装置具备:一对压辊,空开辊间隙而平行配置,对沿上述长度方向输送的上述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来将上述活性物质层压实,形成上述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和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被配置于比上述一对压辊靠上游侧的位置,使上述带状电极板中的上述非活性物质部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
在上述的辊压装置中,在比一对压辊靠上游侧的位置具备上述的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在利用一对压辊对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之前,通过该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使带状电极板中的非活性物质部沿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中,不仅施压后活性物质部因辊压而沿长度方向伸长,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也被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在长度方向拉伸。因此,可抑制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中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产生的松动,由于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朝向下游侧施加的张力不仅施加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还施加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所以能够抑制大的反作用力集中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的边界附近,能够抑制以该边界附近为中心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斜线状的褶皱。这样,若使用上述的辊压装置,则能够抑制在非活性物质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来对具有活性物质部以及非活性物质部的带状电极板进行辊压。
其中,作为“带状电极板”,例如可举出如上述那样带状的活性物质部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在该活性物质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排列有带状的非活性物质部的方式的带状电极板。或者,还可举出多条带状的活性物质部与多条带状的非活性物质部交替地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的带状电极板。
另外,作为“非活性物质部”,例如除了仅由集电箔构成的非活性物质部之外,还可举出在集电箔上形成有厚度比活性物质层薄的保护层的非活性物质部等。
并且,在上述的辊压装置中,上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可以具有压接于上述带状电极板中的上述非活性物质部来沿上述长度方向拉伸上述非活性物质部而使之延伸的延伸辊。
在上述的辊压装置中,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具有上述的延伸辊。因此,通过该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能够容易地使带状电极板中的非活性物质部沿长度方向延伸。
另外,其他方式是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具备带状的集电箔以及在上述集电箔的厚度方向被压实而成的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其中,上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由带状电极板形成,上述带状电极板具有:活性物质部,具备上述集电箔以及在上述集电箔上沿上述集电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活性物质层,并呈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在上述厚度方向具有上述活性物质层;和非活性物质部,呈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与上述活性物质部在上述集电箔的宽度方向排列,在上述厚度方向不具有上述活性物质层而厚度比上述活性物质部薄,所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具备: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使上述带状电极板中的上述非活性物质部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和施压工序,将上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后的带状电极板一边沿上述长度方向输送一边进行辊压来将上述活性物质层压实,形成具备上述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的上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
在上述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中,在施压工序之前,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中使带状电极板中的非活性物质部沿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如上述那样,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中,不仅施压后活性物质部被沿长度方向拉伸,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也被沿长度方向拉伸。因此,由于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朝向下游侧施加的张力不仅施加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还施加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所以能够抑制大的反作用力集中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的边界附近,能够抑制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斜线状的褶皱。这样,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抑制了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
并且,在上述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中延伸了的上述非活性物质部的上述长度方向的延伸率ε1与在上述施压工序中延伸了的上述活性物质部的上述长度方向的延伸率ε2的延伸率差(ε2-ε1)可以为ε2-ε1≤0.3%。
在上述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中,减小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中延伸了的非活性物质部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率ε1与在施压工序中延伸了的活性物质部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率ε2的延伸率差(ε2-ε1),具体为ε2-ε1≤0.3%。由此,由于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大的反作用力集中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的边界附近,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褶皱。
其中,对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前的带状电极板的非活性物质部预先沿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L1引入标记线,测定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后的非活性物质部中的标记线的间隔L2并通过延伸率ε1=(L2-L1)/L1×100(%)来计算“延伸率ε1”。
另外,对施压工序前的带状电极板的活性物质部预先沿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L3引入标记线,测定施压工序后的活性物质部中的标记线的间隔L4并通过延伸率ε2=(L4-L3)/L3×100(%)来计算“延伸率ε2”。
其中,能够在非活性物质部不发生形成非活性物质部的集电箔断裂等不良状况的范围内(其中,ε1>0),考虑非活性物质部的材质、厚度等来适当地选择“延伸率ε1”的大小。
另外,能够在活性物质部不发生形成活性物质部的集电箔断裂、形成活性物质部的活性物质层产生裂缝等不良状况的范围内(其中,ε2>0),考虑活性物质部的材质、厚度等来适当地选择“延伸率ε2”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侧方观察带状电极板、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以及辊压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下游侧观察带状电极板以及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的延伸辊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非活性物质部的延伸率和活性物质部的延伸率的延伸率差与在非活性物质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产生了的褶皱的大小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Z…(在电极板形成工序中形成的)带状电极板;1Y…(进行了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的)带状电极板;3…集电箔;5…第1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Z…第1活性物质层;6…第2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6Z…第2活性物质层;11…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Z…活性物质部;12…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Z…非活性物质部;12Y…(进行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而伸长了的)非活性物质部;100…辊压装置;110…第1压辊;120…第2压辊;130…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EH…长度方向;EUH…上游侧;EDH…下游侧;FH…宽度方向;GH…厚度方向;KA…辊间隙;ε1…(非活性物质部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率;ε2…(活性物质部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率;S1…电极板形成工序;S2…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3…施压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立体图。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被用于制造搭载于混合动力车、插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等的方形且密闭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体而言,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是在制造构成电池的扁平状卷绕型或层叠型的电极体中使用的带状正极板。其中,以下将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长度方向EH、宽度方向FH以及厚度方向GH规定为图1所示的方向来进行说明。
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具有呈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带状且厚度约为13μm的由铝箔构成的集电箔3。在该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区域上,沿长度方向EH呈带状形成有在厚度方向GH被施压而压实了的厚度约为60μm的第1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以下,亦简称为“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另外,在集电箔3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3b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区域上,也沿长度方向EH呈带状形成有在厚度方向GH被施压而压实了的厚度约60μm的第2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6(以下,亦简称为“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6”)。另一方面,集电箔3中的在宽度方向FH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部位分别不存在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集电箔3在厚度方向GH露出。
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分别由活性物质粒子、导电粒子以及粘结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活性物质粒子是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具体是锂镍钴锰氧化物粒子。另外,导电粒子是乙炔黑(AB)粒子,粘结剂是聚偏氟乙烯(PVDF)。
如上述那样,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由集电箔3、形成于该集电箔3上的带状的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构成。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是在厚度方向GH具有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的带状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另一方面,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部(在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排列的部位)分别是在厚度方向GH不具有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而厚度比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薄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
接下来,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参照图2~图4)。首先,在“电极板形成工序S1”(参照图2)中,形成辊压前的带状电极板1Z。该电极板形成工序S1依次具有“第1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1”、“第1干燥工序S12”、“第2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3”以及“第2干燥工序S14”。
首先,在第1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1中,在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呈带状形成第1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具体而言,将活性物质粒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粒子)、导电粒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AB粒子)、粘结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VDF)以及分散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来预先获得活性物质膏。在该第1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1中,一边沿长度方向EH输送集电箔3、一边通过涂覆模(未图示)将上述活性物质膏排出至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来在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呈带状地连续形成第1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
接着,在第1干燥工序S12中,将在第1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1中获得的带状电极板输送至干燥装置(未图示),向第1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吹热风来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5Z(以下,亦简称为“活性物质层5Z”)。
接下来,在第2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3中,与第1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1同样地在集电箔3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3b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也呈带状地形成第2未干燥活性物质层6X。
接着,在第2干燥工序S14中,与第1干燥工序S12同样地向在第2未干燥层形成工序S13中获得的带状电极板中的第2未干燥活性物质层6X吹热风来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6Z(以下,亦简称为“活性物质层6Z”)。然后,使用卷取装置(未图示)将该带状电极板1Z卷为辊状。
该带状电极板1Z由集电箔3和活性物质层5Z、6Z构成,带状电极板1Z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成为在厚度方向GH具有活性物质层5Z、6Z的带状的活性物质部11Z,在活性物质部11Z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排列的两侧部分别成为在厚度方向GH不具有活性物质层5Z、6Z的带状的非活性物质部12Z。
接下来,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参照图2)中,使带状电极板1Z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延伸。其中,使用辊压装置100(参照图3以及图4)连续进行该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与后述的施压工序S3。
首先,对辊压装置100进行说明。该辊压装置100具备:第1压辊110以及第2压辊120,空开辊间隙KA而平行配置;和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被配置于比上述的第1压辊110和第2压辊120靠上游侧EUH(在图3中为左方)。并且,辊压装置100具备:卷出装置(未图示),将被卷为辊状的辊压前的带状电极板1Z卷出而沿长度方向EH输送;和卷取装置(未图示),将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卷为辊状。
第1压辊110以及第2压辊120的辊表面110m、120m均由不锈钢构成。在第1压辊110以及第2压辊120分别连结有马达(未图示),第1压辊110构成为在图3中能够绕逆时针旋转,第2压辊120构成为在图3中能够绕顺时针旋转。
另一方面,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使带状电极板1Z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延伸。该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具有:延伸辊131;和张力赋予部135,包括被配置在比延伸辊131靠上游侧EUH(图3中为左方)且在图3中靠下方的张力赋予辊137。
具体而言,延伸辊131(亦参照图4)是具有位于宽度方向FH的中央的辊中央部132、和分别位于辊中央部132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并直径大于辊中央部132且辊表面133m由不锈钢构成的辊两侧部133的金属辊,且是伴随着带状电极板1Z的输送而进行旋转的从动辊。
该延伸辊131位于将被输送的带状电极板1Z的图3中的下方,具有包角(wrapangle)地从下方与带状电极板1Z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卷出装置(未图示)卷出的带状电极板1Z以第1活性物质层5Z在图3以及图4中朝向上方、第2活性物质层6Z在图3以及图4中朝向下方的方式沿长度方向EH输送。因此,延伸辊131的辊中央部132与带状电极板1Z中的活性物质部11Z的第2活性物质层6Z空开间隙对置。另一方面,辊两侧部133的辊表面133m分别压接于带状电极板1Z中的构成非活性物质部12Z的集电箔3的第2主面3b。
另外,张力赋予部135具有圆柱状的张力赋予辊137,该张力赋予辊137构成为通过在图3中从上方与被输送的带状电极板1Z接触而将带状电极板1Z向下方按压,由此能够变更沿长度方向EH施加于带状电极板1Z的张力。由此,沿长度方向EH对与延伸辊131的辊两侧部133分别接触的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施加张力,非活性物质部12Z根据该张力的大小被沿长度方向EH拉伸而伸长。
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从卷出装置(未图示)沿长度方向EH输送出的带状电极板1Z被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的张力赋予部135向下方按压,沿长度方向EH施加于带状电极板1Z的张力变大。而且,对与延伸辊131的辊两侧部133分别接触的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施加大的张力,由此非活性物质部12Z被沿长度方向EH拉伸而伸长。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张力赋予部135(具体而言,例如调整张力赋予辊137相对于带状电极板1Z的位置)来使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延伸的非活性物质部12Z的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1为ε1=0.85%。其中,将该伸长了的非活性物质部亦称为“非活性物质部12Y”,将具有非活性物质部12Y的带状电极板亦称为“带状电极板1Y”。
接着,在“施压工序S3”(参照图2)中,使用上述的辊压装置100(参照图3以及图4)来将非活性物质部12Y伸长了的带状电极板1Y一边沿长度方向EH输送一边进行辊压,将活性物质层5Z、6Z分别在厚度方向GH压实,形成具备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
在施压工序S3中,从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沿长度方向EH输送的带状电极板1Z被第1压辊110与第2压辊120辊压,使得活性物质层5Z、6Z在厚度方向GH被压实,连续制成具备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然后,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被卷取装置(未图示)卷取为辊状。
在该施压工序S3中,带状电极板1Y中的活性物质部11Z沿长度方向EH伸长,相对于此,由于非活性物质部12Z厚度薄而几乎不被施压,所以几乎不伸长。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第1压辊110以及第2压辊120涉及的线压来使在施压工序S3中延伸的活性物质部11Z的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2为ε2=0.86%。
其中,非活性物质部12Z在上述的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预先沿长度方向EH被拉长。因此,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不仅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沿长度方向EH被拉长,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也沿长度方向EH被拉长。因此,可抑制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产生的松动,由于朝向下游侧EDH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施加的张力不仅施加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还施加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所以能够抑制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的边界附近集中大的反作用力,能够抑制以该边界附近为中心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产生斜线状的褶皱。
(实验结果)
接下来,对为了验证在形成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的集电箔3产生的褶皱和非活性物质部的延伸率ε1与活性物质部的延伸率ε2的延伸率差(ε2-ε1)的关系而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参照表1以及图5)。
如表1所示,制成实验例1~11所涉及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对在形成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的集电箔3产生的褶皱的大小SL(mm)进行了调查。具体而言,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电极板形成工序S1、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以及施压工序S3,分别制成了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其中,如表1所示,按每个实验例来分别调整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延伸的非活性物质部12Z的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1和在施压工序S3中延伸的活性物质部11Z的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2,制成了各实验例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
此外,如上所述,对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延伸之前的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预先沿长度方向EH以规定的间隔L1(在各实验例以及实施方式中为L1=1000mm)引入标记线(未图示),测定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后的非活性物质部12Y中的标记线的间隔L2,通过延伸率ε1=(L2-L1)/L1×100(%)来计算出延伸率ε1。
另外,对在施压工序S3中延伸之前的带状电极板1Y的活性物质部11Z预先沿长度方向EH以规定的间隔L3(在各实验例以及实施方式中为L3=1000mm)引入标记线(未图示),测定施压工序S3后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中的标记线的间隔L4,通过延伸率ε2=(L4-L3)/L3×100(%)来计算出延伸率ε2。
表1
然后,针对各实验例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分别测定出在形成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的集电箔3产生的褶皱的大小SL(mm)。具体而言,将各实检例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载置于静电吸附工作台之上来进行静电吸附,将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的宽度方向FH的内侧(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的边界)向宽度方向FH的外侧测定时的褶皱的最大长度作为褶皱的大小SL(mm)。延伸率差(ε2-ε1)与在形成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的集电箔3产生的褶皱的大小SL(mm)的关系如图5的图表所示。
从图5可知:若延伸率差(ε2-ε1)过大,具体若超过0.3%,则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产生大的褶皱;另一方面,若减小延伸率差(ε2-ε1)而为ε2-ε1≤0.3%的范围内,则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几乎不产生褶皱。因此可知:优选以满足ε2-ε1≤0.3%的方式调整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的延伸率ε1与施压工序S3中的活性物质部11Z的延伸率ε2来制造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辊压装置100以及使用了该辊压装置100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中,在施压工序S3之前,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通过辊压装置100的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使带状电极板1Z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延伸。由此,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不仅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通过辊压被沿长度方向EH拉长,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也被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沿长度方向EH拉长。因此,可抑制在辊压后的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中的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产生的松动,由于对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向下游侧EDH施加的张力不仅施加于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还施加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所以能够抑制大的反作用力集中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中的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与施压后活性物质部11的边界附近,能够抑制以该边界附近为中心在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产生斜线状的褶皱。
并且,辊压装置100具备具有延伸辊131的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因此,通过该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能够使带状电极板1Z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容易地沿长度方向EH延伸。
另外,在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中,减小在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延伸了的非活性物质部12Z的延伸率ε1与在施压工序S3中延伸了的活性物质部11Z的延伸率ε2的延伸率差(ε2-ε1),具体为ε2-ε1≤0.3%。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非活性物质部12Z(施压后非活性物质部12)产生褶皱。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地变更来进行应用。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在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为正极板的情况下应用了本发明,但在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为负极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通过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的延伸辊131沿长度方向EH压延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通过与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分别接触的一对带阶差压辊来对非活性物质部12Z进行辊压,沿长度方向EH压延非活性物质部12Z。
或者,可以通过一边沿长度方向EH拉伸带状电极板1Z的非活性物质部12Z、一边加热非活性物质部12Z来沿长度方向EH压延非活性物质部12Z。

Claims (1)

1.一种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该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具备带状的集电箔(3)以及在所述集电箔(3)的厚度方向(GH)被压实而成的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
所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由带状电极板(1Z)形成,
所述带状电极板具备所述集电箔(3)以及在所述集电箔(3)上沿所述集电箔(3)的长度方向(EH)延伸的带状的活性物质层(5Z、6Z),
且所述带状电极板具有:
活性物质部(11Z),呈沿所述长度方向(EH)延伸的带状,在所述厚度方向(GH)具有所述活性物质层(5Z、6Z);和
非活性物质部(12Z),呈沿所述长度方向(EH)延伸的带状,与所述活性物质部(11Z)在所述集电箔(3)的宽度方向(FH)排列,在所述厚度方向(GH)不具有所述活性物质层(5Z、6Z)而厚度比所述活性物质部(11Z)薄,
所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具备:
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通过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使所述带状电极板(1Z)中的所述非活性物质部(12Z)沿所述长度方向(EH)延伸;和
施压工序(S3),将所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后的带状电极板一边沿所述长度方向(EH)输送一边进行辊压来将所述活性物质层(5Z、6Z)压实,形成具备所述压实完毕活性物质层(5、6)的所述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1),
在所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工序(S2)中延伸了的所述非活性物质部(12Z)的所述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1与在所述施压工序(S3)中延伸了的所述活性物质部(11Z)的所述长度方向(EH)的延伸率ε2的延伸率差(ε2-ε1)为ε2-ε1≤0.3%,
所述非活性物质部延伸部(130)使所述带状电极板(1Z)中的非活性物质部(12Z)沿长度方向(EH)延伸,并包括:延伸辊(131),具有位于宽度方向(FH)的中央的辊中央部(132)、和分别位于辊中央部(132)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并直径大于辊中央部(132)的辊两侧部(133);
以及张力赋予部(135),包括被配置在比延伸辊(131)靠上游侧且靠下方的张力赋予辊(137)。
CN202210118004.4A 2021-03-05 2022-02-08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5020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5398 2021-03-05
JP2021035398A JP7303837B2 (ja) 2021-03-05 2021-03-05 圧密化済み帯状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629A CN115020629A (zh) 2022-09-06
CN115020629B true CN115020629B (zh) 2023-12-08

Family

ID=83066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8004.4A Active CN115020629B (zh) 2021-03-05 2022-02-08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85663A1 (zh)
JP (1) JP7303837B2 (zh)
CN (1) CN11502062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4563A (ja) * 2010-08-18 2012-03-29 Gs Yuasa Corp 電池用電極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6562A (ja) * 2013-07-29 2015-02-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帯状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帯状電極切断装置
JP2016018647A (ja) * 2014-07-08 2016-02-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ロールプレス装置
CN106654149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9728255A (zh) * 2017-10-31 2019-05-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10890517A (zh) * 2018-09-11 2020-03-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电池的制造方法和电极板制造装置
CN111200106A (zh) * 2018-11-16 2020-05-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压密化结束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压密化结束的带状电极板和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0721B1 (ja) * 2013-05-08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パワ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電極材料のロールプレス方法及びロールプレス設備
JP2017084545A (ja) * 2015-10-27 2017-05-18 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ロールプレス機及びロールプレス方法
JP6489560B2 (ja) * 2017-03-14 2019-03-27 大野ロール株式会社 ロールプレス機及びロールプレス機によるロールプレス方法
CN113439352A (zh) * 2019-02-19 2021-09-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中使用的正极板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4563A (ja) * 2010-08-18 2012-03-29 Gs Yuasa Corp 電池用電極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6562A (ja) * 2013-07-29 2015-02-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帯状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帯状電極切断装置
JP2016018647A (ja) * 2014-07-08 2016-02-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ロールプレス装置
CN106654149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极板的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9728255A (zh) * 2017-10-31 2019-05-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状电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10890517A (zh) * 2018-09-11 2020-03-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电池的制造方法和电极板制造装置
CN111200106A (zh) * 2018-11-16 2020-05-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压密化结束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压密化结束的带状电极板和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629A (zh) 2022-09-06
JP2022135526A (ja) 2022-09-15
US20220285663A1 (en) 2022-09-08
JP7303837B2 (ja) 2023-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330267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plate for battery
JP5359136B2 (ja) 電極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製造装置
EP3930038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used therein
CN115084443B (zh) 辊压装置和完成压密化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JP6156070B2 (ja)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JP2018106813A (ja) 電極板製造装置
CN115020629B (zh)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KR101810145B1 (ko) 이차전지 전극 프레싱 장치
JP4166973B2 (ja) 電池用電極製造用プレス装置及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0212143A (ja) 電極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製造装置
JP2014102991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の製造装置
JP2021095238A (ja) ロール状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WO2017018347A1 (ja)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0890517B (zh) 带状电极板和电池的制造方法及电极板制造装置
KR20180022039A (ko) 가이드 롤러를 포함하는 전극시트 압연 장치
CN115084419A (zh) 辊压装置和完成压密化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JP7289861B2 (ja)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934374B2 (ja) シート状電極製造用プレス装置及びシート状電極の製造方法
JP7165156B2 (ja) 電極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CN115763707A (zh) 电极的制造方法
JP2024040919A (ja) 電極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22143007A (ja) 正極板の製造方法
JP2024078154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24039263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23094978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