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9830A -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09830A
CN115009830A CN202210843315.7A CN202210843315A CN115009830A CN 115009830 A CN115009830 A CN 115009830A CN 202210843315 A CN202210843315 A CN 202210843315A CN 115009830 A CN115009830 A CN 115009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bed
frame
pushing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transpor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33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09830B (zh
Inventor
陈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huangyu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Chuangyu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Chuangyu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Chuangyu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433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098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09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9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09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09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A01G9/0299Handling or transporting of soil blocks 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8Raised beds; Planting beds; Edging elements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e.g. t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苗床运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本发明解决的问题:运输设备在放置苗床之前无法将苗架上已经放置的苗架推开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设备包括:运输设备本体;第一推动装置,第一推动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并能够夹持苗床,第一推动装置能够带动苗床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推动装置,第二推动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第二推动装置能够将苗床沿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

Description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苗床运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背景技术
目前,育苗模式逐步向轻型基质育苗和集约化、规模化育苗方向转变,通常采用智能设备对苗床进行放置,但苗床的运输设备在往苗架上放置苗床时,无法将之前放置于苗架上的苗床进行推开,导致在连续放置多个苗床时需要人工对苗架上的苗床进行移动,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运输设备在放置苗床之前无法将苗架上已经放置的苗架推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设备包括:运输设备本体;第一推动装置,第一推动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并能够夹持苗床,第一推动装置能够带动苗床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推动装置,第二推动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第二推动装置能够将苗床沿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推动装置的设置让运输设备能够夹持苗床并进行运输,第二推动装置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在放置苗床之前,苗架上的第二苗床能够被推开,腾出第一苗床放置的位置,减少了在苗床放置过程中人工的操作,也增加了放置苗床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推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部,设于运输设备本体;移动框,移动框与运输设备本体滑动连接;其中,第二驱动部与移动框驱动连接,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框沿第二方向移动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驱动部与移动框的设置让运输设备在放置第一苗床之前能够将第二苗床推开,推动杆的设置让苗床在被推开的时候更加平稳,避免苗床整体发生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框包括:移动框本体,与运输设备移动连接,且移动框本体围设有容纳空间;至少一个推动杆,设于容纳空间;其中,第二驱动部驱动移动框时,推动杆顶靠相应的苗床以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多个推动杆的设置,让移动框通过一次移动能够推动多层苗架上放置的第二苗床,让移动框能够针对不同的层数的苗架进行工作,提升了移动框的推动效率,减少了第二驱动部的能源消耗,增加了移动框的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运输设备还包括: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与第一推动装置配合连接;第三驱动部,第三驱动部连接至运输设备本体,且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升降装置沿第三方向移动;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或与第二方向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升降装置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能够升降让苗床能够放置在苗架的不同层数上,让苗床的放置变得更加便捷,第三驱动部的设置为升降装置提供了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驱动部包括:减速器,减速器设于运输设备本体的顶部;转轴,转轴与减速器转动连接;转向器,转向器分别与转轴和升降装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转轴的通过转动将电机的功率进行输出,换向器的设置将转动的转动转换为丝杆的转动,实现了方向上的变化,减速器的设置让丝杆转动的速度能够进行调节,以此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况,提升了第三驱动部的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推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框,第一连接框与升降装置连接;移动部,移动部与连接框配合连接;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与第一连接框配合连接;推动部,推动部与移动部配合连接;其中,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部移动,推动部包括:推动板,推动板与移动部连接;夹持件,夹持件与推动部连接,并设于推动板远离第一连接框一侧,夹持件能够相对推动板移动,夹持件用于夹持苗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驱动部的设置为移动部的移动提供了动力,连接框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也让升降装置能够控制移动部升降,推动部让第一推动装置能够夹持苗床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实现苗床的放置与夹取,移动部的设置让推动部的移动更加便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推动板有多个,多个推动板分别与移动部连接,相邻的推动板之间相互连接,多个推动板相对连接框同步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多个推动板的设置让推动部在一次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夹持多个苗床,提升了苗床的搬运效率,也节约了能源,多个推动板同步移动的设置也让苗床能够同时放置在苗架上,避免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苗床放置时与相邻的苗床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运输设备还包括:底轨,底轨设于运输设备的底部;滚轮,滚轮滑动连接于底轨,滚轮与运输设备本体连接;其中,通过滚轮在底轨上的移动,以带动运输设备本体沿着底轨的轨迹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底轨与滚轮的设置让运输设备本体的位置能够调节,在与苗架进行校准时更加便捷,避免推动部在移动过程中与苗架发生接触,导致苗床损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苗床运输流水线,流水线的设置让运输设备能够完成不同层数苗架上苗床的对换,让苗床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放置在不同的层数,提升了运输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推动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部与连接框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推动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升降装置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7为连接框与升降装置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8为第一驱动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升降装置与第三驱动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推动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限位连接件与限位挡块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夹持件与第三连接板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13为第一驱动部与移动框连接示意图;
图14为升降板与第一连接板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15为移动框与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运输设备本体;110-延伸部;120-第一连接柱;200-第一推动装置;210-第一连接框;211-第一连接板;220-移动部;230-第一驱动部;231-第一滑动件;232-滑动杆;233-第四连接板;233a-通槽;234-位置感应装置;240-推动部;241-夹持件;242-推动板;242a-第一框体;242b-第二框体;243-第三连接板;244-限位挡板;250-加强筋;260-挡块连接件;270-限位挡块;280-第二连接板;300-第二推动装置;310-移动框;311-第一移动段,312-第二移动段;320-推动杆;330-包围空间;340-第二驱动部;400-升降装置;410-升降杆;420-升降件;421-升降轴承;422-升降板;430-第三驱动部;431-减速器;432-转轴;434-联轴器;435-转向器;510-滚轮;520-底轨;第一方向-D1;第三方向-D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运输设备包括:运输设备本体100;第一推动装置200,第一推动装置20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配合连接并能够夹持苗床,第一推动装置200能够带动苗床沿第一方向D1移动;第二推动装置300,第二推动装置30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配合连接,第二推动装置300能够将苗床沿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
其中,第一位置为苗架靠近运输设备本体100的一侧,第二位置为苗架远离运输设备本体100的一侧,苗床包括第一苗床和第二苗床,第二苗床设于苗架,第一推动装置200带动第一苗床向第一方向D1移动并置于苗架上,第二推动装置300用于将第二苗床向第二方向推动,通常情况下,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一致。
运输设备本体100的一侧设有开口,开口朝向第一方向D1并与苗架相对设置,第一推动装置200连接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内部,第一推动装置200靠近苗架一侧夹持有苗床,第二推动装置30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外框连接。
工作时,首先将运输设备本体100与苗架的位置进行配合,当苗架靠近运输设备的一侧已经放置有苗床时,且不够一个苗床放置时,第二推动装置300开始运行,第二推动装置300的部分向第一方向D1移动,将苗架上放置的第二苗床推离,当苗架上靠近运输设备一侧的位置足够放置一个苗床时,第二推动装置300开始朝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推动装置200的部分向第一方向D1移动,将夹持的第一苗床放置在苗架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苗架上放置有多个第二苗床时,第二推动装置300能将多个第二苗床沿第一方向D1推动,第二推动装置300将苗床推开后,第一推动装置200即可向第一方向D1移动,第二推动装置300中间设有能够让第一推动装置200穿过的空间,无需等到第二推动装置300归位再进行第一苗床的放置。
第一推动装置200的设置让运输设备能够夹持第一苗床并进行运输,第二推动装置300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200在放置苗床之前,苗架上的第二苗床能够被推开,腾出第一苗床放置的位置,减少了在苗床放置过程中人工的操作,也增加了放置苗床的效率。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图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推动装置300包括:第二驱动部340,设于运输设备本体100;移动框310,移动框31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滑动连接;其中,第二驱动部340与移动框310驱动连接,第二驱动部340用于驱动移动框310沿第二方向移动。
移动框310呈长方形,移动框3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移动段311和第二移动段312,第一移动段311水平设置,第二移动段312竖直设置,两个第一移动段311与两个第二移动段312相互连接形成移动框本体,第一移动段311与运输设备本体100开口一侧的边框固定连接,两个第一移动段311通常位于运输设备本体100开口一侧的上下两端,两个第一移动段311之间的距离小于运输设备本体100开口的大小,两个第一移动段311之间设置有推动杆320,推动杆3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移动段312连接,且推动杆320与第一连接段平行,相邻的推动杆320以及推动杆320与相邻的第一连接段之间形成包围空间330。
第二驱动部34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外框通过滑轨与滑块连接,在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驱动部340,每个第二驱动部340分别与一个第二移动段312连接,并能够带动第二移动段312朝第一方向D1移动,驱动部的电机通过通孔固定于外框上,定位轴穿过电机与第二移动段312连接,在定位轴移动方向的上方设置有与外框固定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来判断移动框310移动的距离,运输设备本体100上设有延伸部110,第二移动段312的内侧与延伸部110连接,延伸部110上设有滑轨与滑块,滑块与第二移动段312连接,在第二移动段312移动的过程中,滑块能够减少移动段运行时受到的阻力。
当移动框310需要朝苗架方向移动时,电机的输出轴向苗架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二移动段312向苗架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段312靠近电机一侧通过插销将第二移动段312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传感器检测定位轴移动的距离,当定位轴移动的距离达到苗床沿第一方向D1的长度时,传感器发出信号,此时电机驱动第二移动段312反向移动,回到初始位置。
在移动框310运动的过程中,苗架的宽度小于两个第二移动段312之间的距离,确保了第二移动段312能够从苗架的外部经过,避免了与苗架发生接触,同时第一移动段311也能顺利的沿苗架的表面移动,此时第一移动段311的长度也超过了苗架沿推动杆320连接方向上的长度,增大了在移动过程中第一移动段311与苗床的接触面积,同时苗床受到的力也沿苗架的方向对称,让苗床在便于推动的同时,也让苗床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
优选的,当苗架为单层时,可以不设置推动杆320,在移动框310移动的过程中,至少一个第一移动段311与苗架上的苗床接触,当苗架为双层时,两个第一移动段311分别与两层苗架上的苗床进行接触,两个第一移动段311之间的距离与两层苗架的之间的距离一致,当两层苗架上的苗床高度与第一移动段311的厚度不相同时,确保第一移动段311位于苗床靠近移动框310一侧的中心位置,让苗床在被推动的过程中更加平稳。
第二驱动部340与移动框310的设置让运输设备在放置第一苗床之前能够将第二苗床推开,推动杆320的设置让苗床在被推开的时候更加平稳,避免苗床整体发生倾斜。
【第三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移动框310包括:移动框本体,与运输设备本体100移动连接,且移动框本体围设有容纳空间,至少一个推动杆320,设于容纳空间;其中,第二驱动部340驱动移动框310时,推动杆320顶靠相应的苗床以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动
其中,推动杆320有多个,多个推动杆320沿第三方向D3并列且间隔排列,相邻的推动杆320之间的距离一致;其中,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垂直。
其中一个第二移动段312靠近另一个第二移动段312一侧的表面上设有凸起的连接块,连接块上设有固定孔,推动杆32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连接,并沿连接块表面向第三方向D3延伸,与连接块接触面上设有连接孔,固定件穿过连接孔与固定孔将推动杆320与第二移动段312进行固定,固定件通常为螺钉,连接孔为通孔,固定孔为螺纹孔,推动杆320通常有三个,多个推动杆320沿第一方向D1间隔设置,相邻的推动杆320之间距离一致,推动杆320与第一移动段31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节,第一移动段311与推动杆320之间为空心,便于移动框310与推动杆320整体相对苗架移动时与苗架接触。
苗架通常有四层,上方的第一移动段311和相邻的推动杆320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的推动杆320之间的距离一致,等于每一层苗架之间沿推动杆320排布方向的高度差,下方的第一移动段311位置与相邻的推动杆320之间的距离较小,便于下方的第一移动段311从苗架底部和地面之间的距离穿过,苗架的支撑部与苗架靠近移动框310一侧的距离大于一个苗床沿移动框310移动方向的长度,保证推动杆320在推动的过程中,最下方的第一移动段311不会与苗架进行接触,移动框310在移动的过程中,上方的第一移动段311和三个推动杆320分别推动对应高度的苗架上的苗床,实现一次推动同时将四层苗架上的苗床进行移动。
优选的,推动杆320的个数可以根据苗架的层数进行调节,推动杆32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进行调整,以此适配不同的苗架。
多个推动杆320的设置,让移动框310通过一次移动能够推动多层苗架上放置的第二苗床,让移动框310能够针对不同的层数的苗架进行工作,提升了移动框310的推动效率,减少了第二驱动部340的能源消耗,增加了移动框310的实用性。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6,图7,图9,图14,图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运输设备还包括:升降装置400,升降装置400与第一推动装置200配合连接,并通过移动改变第一推动装置200的高度;第三驱动部340,第三驱动部340连接至运输设备本体100,且第三驱动部340用于驱动升降装置400沿第三方向D3移动;其中,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或与第二方向垂直。
升降装置400包括升降杆410与升降件420,升降杆410与运输设备连接,升降件420套设于升降杆410上,升降件420包括升降轴承421和升降板422,升降轴承421套设于升降杆410上,升降板422的一端套设于升降轴承421上,升降板422的另一端与第一推动装置200连接。
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内部具有第一连接柱120,第一连接柱12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外框的内表面贴合,第一连接柱120上设有轴承座,升降杆410插接于轴承座内,升降杆410通常为丝杆,升降轴承421套设于丝杆上,升降轴承421上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一连接框210连接,驱动部设于运输设备外框的顶部,丝杆在驱动部的驱动下通过转动带动升降轴承421上升,在连接件的作用下,第一连接框210也跟随升降轴承421进行升降。
当苗床的高度需要提升时,驱动部驱动丝杆正向转动,第一推动装置200的高度对应上升,当苗床高度需要下降时,驱动部驱动丝杆反向转动,第一推动装置200的高度对应下降,当苗床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丝杆停止转动,此时第一推动装置200能够在指定高度停止,便于将苗床放置于苗架上。
在升降板422带动移动框310上升的过程中,移动框310的角落设有L型的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通孔,滑块固定在连接件上,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滑轨,移动框310下方的滑块沿滑轨移动,减少了移动框310上升的阻力。
当移动框310将多层的苗架上的第二苗床推动完毕后,第一推动装置200夹持一个苗床,升降装置400将其送到第一层苗架的高度,放置完毕后,下降至抓取苗床的位置,抓取下一个苗床,随后上升至第二层苗架的高度,完成第二个苗床的放置,当每一层的苗架都放置完一个苗床后,第二推动装置300再次启动,将苗床朝第一方向D1推动,随后升降装置400与第一推动装置200配合继续放置苗床。
升降装置400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200能够升降让苗床能够放置在苗架的不同层数上,让苗床的放置变得更加便捷,第三驱动部430的设置为升降装置400提供了动力。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部430包括:减速器431,减速器431设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顶部;转轴432,转轴432与减速器431转动连接;转向器435,转向器435分别与转轴432和升降装置400连接。
减速器431设置于外框的顶部的中心位置,电机与减速器431固定连接,转轴432穿过减速器431并与转向器435连接,转向器435设置于运输设备顶部的通孔上,转向器435上设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进口,升降杆410从竖直方向进入其中一个进口,转轴432沿水平方向进入另一个进口,转向器435与减速器431之间设有支撑件,支撑件、换向器与丝杆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支撑件上设有联轴器434,确保转轴432与换向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支撑件也能防止转轴432与换向器之间距离过大,转轴432中间向下倾斜,导致电机的输出效率降低。
第三驱动部430工作时,电机驱动转轴432转动,转轴432的转动经换向部件换向,将外力传递给丝杠,丝杠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在旋转的过程中,升降轴承421沿丝杠表面上升或下降,以此实现第一推动装置200整体的上升与下降,减速器431能够调节升降杆410转动的速度,起到调节升降轴承421移动速度的作用,当一个苗床放置完毕,第一推动装置200需要去夹持下一个苗床时,减速器431减小减速效果,让丝杆快速转动,便于第一推动装置200快速的下降或上升至搬运苗床的地方,当第一推动装置200夹持苗床进行升降时,减速器431降低丝杆的转速,让第一推动装置200的上升速度得到减缓,当第一推动装置200靠近需要放置苗床的苗架时,第一推动装置200移动的速度越慢,当第一推动装置200达到对应高度时进行苗床放置时,减速器431能够保证丝杆不再转动。
转轴432的通过转动将电机的功率进行输出,换向器的设置将转动的转动转换为丝杆的转动,实现了方向上的变化,减速器431的设置让丝杆转动的速度能够进行调节,以此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况,提升了第三驱动部430的实用性。
【第六实施例】
参见图2,图3,图10,图11,图1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推动装置200包括:第一连接框210,第一连接框210与升降装置400连接;移动部220,移动部220与连接框配合连接;第一驱动部230,第一驱动部230与第一连接框210配合连接;推动部240,推动部240与移动部220配合连接;其中,第一驱动部230用于驱动移动部220移动,推动部240包括:推动板242,推动板242与移动部220连接;夹持件241,夹持件241与推动部240连接,并设于推动板242远离第一连接框210一侧,夹持件241能够相对推动板242移动,夹持件241用于夹持苗床。
第一连接框210设置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内部,第一连接框210上设有第一连接板211,连接板与升降装置400的升降板422连接,并通过螺钉固定,第一驱动部230设置于连接框上,且第一驱动部230与推动部240连接,推动部240与第一连接框210滑动连接,第一驱动部230驱动推动部240朝第一方向D1移动,推动板242包括第一框体242a与第二框体242b,第一框体242a与第二框体242b连接,第一框体242a与连接框连接,第二框体242b上设有夹持件241。
第二框体242b的大小要大于第一框体242a,夹持件241设置于第二框体242b远离连接框的一侧,第二框体242b上也设有增加框体稳定性的加强筋250,当第一框体242a相对连接框移动时,第二框体242b跟随第一框体242a移动,通过夹持件241在移动过程中夹持苗床。
夹持件241有四个,分别位于第二框体242b的四个边角上,每个夹持件241与第二框体242b之间都设有滑轨与滑块,其中滑轨与第二框体242b连接,滑块设于滑轨上并与夹持件241固定连接,滑轨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一致,相邻的与第一方向D1不一致的两个夹持件241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板243连接,第三连接板243保证了两个夹持件241在沿第一方向D1移动时能够同步移动,确保了两个夹持件241能够同时接触到苗床,第三连接板243的中间位置设有向限位挡块270一侧延伸的限位挡板244,延伸的末端设有向上弯折的接触面,限位挡块270安装在挡块连接件260上,挡块连接件260为长方体,限位挡块270靠近限位挡板244一侧设有凹陷,限位挡板244向上弯折的接触面能够与凹陷处接触,当限位挡板244与凹陷处接触时,夹持件241无法继续向限位挡块270一侧移动。
限位挡块270上设有通孔,圆柱型的固定杆穿过通孔固定限位挡块270,限位挡块270的位置可以在固定杆上进行调整,当需要夹持的苗床宽度较小时,需要将限位挡块270朝靠近限位挡板244一侧移动,避免夹持件241的移动距离过大而损坏苗床。
在一个推动部240内,限位挡块270与限位挡板244都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二框体242b沿第一方向D1的两侧。
第二连接板280与第二框体242b的两个平行边分别连接,第二连接板280的设置方向与第二框体242b移动的方向垂直,第二连接板280沿第二框体242b移动方向的两侧都设有限位挡块270,夹持件241的部分能够相对第二框体242b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当夹持件241与限位挡块270接触,则夹持件241无法继续朝限位挡块270一侧移动。
工作时,夹持件241夹持完一个苗床后,升降装置400将推动部240上升至苗架对应的高度,随后推动部240通过移动部220相对连接框移动,苗床沿第一方向D1移动,当苗床整体放置于苗架上后,夹持件241从苗床底部抽出,此时限位挡板244向远离限位挡块270一侧移动,随后通过升降装置400提升夹持件241的高度,让夹持件241从苗床的上方离开苗架,接着升降装置400控制推动部240移动至苗床放置处,通过移动夹持件241让四个夹持件241均夹持苗床,在夹持的过程中,限位挡板244逐渐向限位挡块270移动,直至夹持件241与苗架接触。
优选的,第一框体242a与第二框体242b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两个框架拼接而成。
第一驱动部230的设置为移动部220的移动提供了动力,连接框的设置让第一推动装置20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也让升降装置400能够控制移动部220升降,推动部240让第一推动装置200能够夹持苗床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实现苗床的放置与夹取,移动部220的设置让推动部240的移动更加便捷。
【第七实施例】
参见图8,图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推动板242有多个,多个推动板242分别与移动部220连接,相邻的推动板242之间相互连接,多个推动板242相对连接框同步移动。
推动板242可以有多个,多个推动板242的第一框体242a相互连接,相邻的第一框体242a的连接处的中间位置设有滑动装置,第一连接框210的中间设有第一连接条,第一连接条的个数与推动板242的个数相适配,当推动板242为两个时,第一连接条有三个,其中中间的第一连接条上设有第一驱动部230,两侧的第一连接条靠近推动板242一侧均设有滑块与滑轨,便于推动板242相对于第一连接框210移动,第一驱动部230的内部设有第一滑动件231,第一滑动件231套设在滑动杆232上,滑动杆232一端与第四连接板233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连接,电机放置于中间的第一连接条上,第四连接板233竖直设置并与两个推动板242的连接处的中间位置,第四连接板233上设有通槽233a,中间的第一连接条穿过通槽233a完成第四连接板233的固定。
中间的连接条右侧或左侧连接有一根型材,第四连接板233靠近型材一侧设有突起的检测片,型材靠近第四连接板233一侧设有位置感应装置234,第四连接板233在移动的过程中,检测片会经过位置感应装置234,位置感应装置234在型材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过感应装置来感应第四连接板233的移动位置。以此来判断驱动装置需要驱动第一滑动件231往哪个方向移动。
多个推动板242的设置让推动部240在一次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夹持多个苗床,提升了苗床的搬运效率,也节约了能源,多个推动板242同步移动的设置也让苗床能够同时放置在苗架上,避免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苗床放置时与相邻的苗床接触。
【第八实施例】
参见图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运输设备还包括:底轨520,底轨520设于运输设备本体100的底部;滚轮510,滚轮510滑动连接于底轨520,滚轮51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连接;其中,通过滚轮510在底轨520上的移动,以带动运输设备本体100沿着底轨520的轨迹移动
底轨520沿第三方向D3设置,底轨520通常有两条,分别设于运输设备本体100远离苗架和靠近苗架的位置,底轨520上设有滚轮510,滚轮510与运输设备本体100连接,输运设备本体能够通过滚轮510沿第三方向D3移动,当运输设备本体100与苗架进行配合时,通过滚轮510改变运输设备本体100的位置,推动板242的位置与苗架的位置相适配,避免推动板242在移动过程中与苗架接触。
底轨520与滚轮510的设置让运输设备本体100的位置能够调节,在与苗架进行校准时更加便捷,避免推动部240在移动过程中与苗架发生接触,导致苗床损坏。
【第九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苗床运输流水线,两个运输设备对象设置,且开口方向相对,苗架位于两个开口之间,当苗架为双层时,左侧的运输设备首先夹取上层苗架的一个苗床,随后右侧的运输设备夹取下层苗架的一个苗床,随后左右两侧的运输设备的第二推动装置300分别朝另一个运输设备的方向推动一个苗床的距离,最后左侧的运输设备将苗架放置于下层,右侧的运输设备将苗架放置与上层,实现上层与下层的苗床的对换。
流水线的设置让运输设备能够完成不同层数苗架上苗床的对换,让苗床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放置在不同的层数,提升了运输设备的实用性。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苗床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设备包括:
运输设备本体;
第一推动装置,所述第一推动装置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并能够夹持所述苗床,所述第一推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苗床沿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推动装置,所述第二推动装置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推动装置能够将所述苗床沿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动装置包括:
第二驱动部,设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
移动框,所述移动框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移动框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框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框包括:
移动框本体,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移动连接,且所述移动框本体围设有容纳空间;
至少一个推动杆,设于所述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移动框时,所述推动杆顶靠相应的所述苗床以使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设备还包括: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推动装置配合连接;
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连接至所述运输设备本体,且所述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升降装置沿第三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
减速器,所述减速器设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的顶部;
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减速器传动连接;
转向器,所述转向器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升降装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框,所述第一连接框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连接框配合连接;
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连接框配合连接;
推动部,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移动部配合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
推动板,所述推动板与所述移动部连接;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推动部连接,并设于所述推动板远离所述连接框一侧,所述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推动板移动,所述夹持件用于夹持所述苗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板有多个,多个所述推动板分别与所述移动部连接,相邻的多个所述推动板之间相互连接,多个所述推动板相对所述连接框同步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设备还包括:
底轨,所述底轨设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的底部;
滚轮,所述滚轮滑动连接于所述底轨,所述滚轮与所述运输设备本体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滚轮在所述底轨上的移动,以带动所述运输设备本体沿着所述底轨的轨迹移动。
10.一种苗床运输流水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运输设备。
CN202210843315.7A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Active CN1150098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3315.7A CN115009830B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3315.7A CN115009830B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9830A true CN115009830A (zh) 2022-09-06
CN115009830B CN115009830B (zh) 2023-10-27

Family

ID=83080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3315.7A Active CN115009830B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0983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3776A (ja) * 1998-03-03 1999-09-14 Bio Oriented Technol Res Advancement Inst 接ぎ木苗一時貯留装置
CN106852262A (zh) * 2016-11-29 2017-06-16 同济大学 一种多层立体自动化移动苗床系统
KR20210003400A (ko) * 2019-07-02 2021-01-12 박태건 스마트 팜 시스템
CN212374156U (zh) * 2020-07-31 2021-01-19 南京恒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堆垛机
CN112616638A (zh) * 2020-11-18 2021-04-09 台州绿沃川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水培蔬菜穴盘转移机
CN113060546A (zh) * 2021-04-13 2021-07-02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室物流化盆栽载荷单元运输装置及方法
CN113207508A (zh) * 2021-06-08 2021-08-06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一种苦瓜种植用育苗床
CN113979346A (zh) * 2021-09-16 2022-01-2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育苗盘自动搬运提升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3776A (ja) * 1998-03-03 1999-09-14 Bio Oriented Technol Res Advancement Inst 接ぎ木苗一時貯留装置
CN106852262A (zh) * 2016-11-29 2017-06-16 同济大学 一种多层立体自动化移动苗床系统
KR20210003400A (ko) * 2019-07-02 2021-01-12 박태건 스마트 팜 시스템
CN212374156U (zh) * 2020-07-31 2021-01-19 南京恒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堆垛机
CN112616638A (zh) * 2020-11-18 2021-04-09 台州绿沃川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水培蔬菜穴盘转移机
CN113060546A (zh) * 2021-04-13 2021-07-02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室物流化盆栽载荷单元运输装置及方法
CN113207508A (zh) * 2021-06-08 2021-08-06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一种苦瓜种植用育苗床
CN113979346A (zh) * 2021-09-16 2022-01-2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育苗盘自动搬运提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09830B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73451A (zh) 基于高稳定支撑机构的建筑施工升降装置
CN115009830A (zh) 一种苗床运输设备以及苗床运输流水线
CN114044465A (zh) 一种堆垛机
CN112722032A (zh) 一种新型智能拖车
CN109594827B (zh) 一种基于搬运机器人和载车板的智能立体停车系统
CN211970644U (zh) 一种用于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生产的多层输送设备
CN212475204U (zh) 一种卷料货夹和堆垛机
JPS62222908A (ja) 搬入収納搬出装置
CN217807334U (zh) 一种高负载桁架搬运装置
CN219217444U (zh) 一种装配式围墙安装搬运车
CN217676678U (zh) 一种堆垛机提升装置
CN219155713U (zh) 转角暂存机
CN218142343U (zh) 一种灭菌剂生产加工的打包装置
CN214651090U (zh) 一种自动回转立体库
CN212639051U (zh) 一种钻杆校直下料装置
CN215361477U (zh) 一种施工运料小车
CN214494729U (zh) 板材翻转装置及板材生产设备
CN219906113U (zh) 一种保温工程用保温板材堆叠装置
CN219116305U (zh) 一种具有提升机构的移动式货架
CN220316002U (zh) 一种容量可调式综合集装架
CN220128401U (zh) 一种缸盖翻转机构及缸盖倒水系统
CN21947158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管理结构
CN217163164U (zh) 一种用于自动麻将机的物品收纳装置
CN213864279U (zh) 一种卫生纸下料装置
CN217626405U (zh) 一种砌块成型机码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