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2911A -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02911A CN114902911A CN202210459514.8A CN202210459514A CN114902911A CN 114902911 A CN114902911 A CN 114902911A CN 202210459514 A CN202210459514 A CN 202210459514A CN 114902911 A CN114902911 A CN 1149029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shroom
- soil
- fruiting
- fungus
- stic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属于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领域。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将发满菌且完成生理后熟的长根菇菌包脱掉塑料筒袋,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摆放密度范围62‑70半棒/m2,即31‑35整棒/m2,覆土栽培,出菇采收。本发明相较于目前传统覆土栽培方式,显著提高了长根菇的生物学效率和优级商品菇率,大幅缩短了菌棒出菇周期,简化了出菇管理过程,大大降低了菌床单位面积菌棒成本,节省了生产原料、能耗和人工管理费用,同时减少了覆土量,节约了土壤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显著增加了生产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属于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迅速崛起的现代高效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的典范,无论从生产、消费还是从出口总量上,我国都已经成为国际食用菌产业中心,食用菌栽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转变发展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根菇(Oudemansiellaraphanipes),别名卵孢小奥德蘑,商品名黑皮鸡枞菌,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小奥德蘑属,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生产量最大的高端珍稀菇种之一。长根菇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保健活性成分,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甜、香味浓郁、柄脆爽口,鲜销、干制均可,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很高,市场价俏畅销,效益显著,是目前人工栽培食用菌中唯一可以生鲜食用为主食方式的菌菇。作为周年立体生产的新菇种,珍优高档,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是工厂化栽培菌类的后起之秀,产业化发展潜力甚大。
长根菇属于偏高温型食用菌类,适宜出菇温度范围狭窄。目前主要的长根菇栽培方式为室内袋栽(长根菇工厂化栽培技术,钟祝烂等,2017,39(02):51-53)、覆土栽培(北方地区长根菇大棚地栽周年生产标准化技术,万鲁长等,2019,27(02):135-138;CN108055974A)、仿野生栽培(CN 109997607A)等,覆土栽培相较于袋栽直接出菇的方式,子实体分化多、生长快而且出菇期长,产量更高,相较于仿野生栽培方式,栽培条件更加多变和可控,出菇均匀、整齐,商品性好,产量较高,因此,覆土栽培为最常见也是最传统的长根菇栽培方式,覆土栽培又以菌棒整棒覆土栽培为主。随着长根菇栽培面积的快速扩大,现有覆土栽培方式菌棒覆土培育期和出菇周期长,菌床单位面积菌棒用量多,出菇管理过程繁琐,栽培环境管控难度大,缺乏短周期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致使长根菇菌棒内部生热,抗逆性差,其覆土期菌棒和菇体生长发育中极易感染霉菌、细菌、黏菌等杂菌及多种病虫害,造成鲜菇单产低而不稳,品质差,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长根菇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本发明将长根菇菌棒从中央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适当合理增加摆放密度,采用分段、密植的方式提高出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将发满菌且完成生理后熟的长根菇菌包脱掉塑料筒袋,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摆放密度范围62-70半棒/m2,即31-35整棒/m2,覆土栽培,出菇采收。
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长根菇菌包栽培料;
(2)将步骤(1)配制的栽培料袋装、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后熟培养,得长根菇菌包;
(3)脱袋切棒与密植覆土:将步骤(2)的长根菇菌包脱去塑料筒膜,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2-70半棒/m2,折合整棒31-35整棒/m2,菌棒间距1.5-2cm,再进行填土和覆土;
(4)出菇管理: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调节栽培条件,管理至出菇。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栽培料的配方为:棉籽壳33%,苹果树木屑30%,玉米芯12%,麦麸15%,豆粕粉4%,玉米粉3%,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粉1%。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袋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筒膜,规格为长35cm×折径17cm,装料后菌包长度为20±2cm,每袋装干栽培料0.54-0.56kg。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袋装时调配栽培料含水量至60-65%,初始pH为7.2-7.6。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在0.15MPa蒸汽压力下保持2.5h。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2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2-28℃,即可进行接种。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发菌的条件为:控制培养室空气温度24-26℃,空气相对湿度55-65%,避光,间歇式输送新风培养,菌丝生长阶段调控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在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2%,经30-35d菌丝长满料袋,降低温度至21-23℃,继续后熟培养30-33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菌床的底层土壤铺垫厚度为5-6cm,均匀撒生石灰粉或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于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中浸沾一下,随即取出,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覆土选用不沙不黏、质地疏松、透气持水、颗粒均匀的肥沃壤土,土粒大小为0.2-0.8cm,用1%的石灰水或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喷拌处理,以消毒防虫,调整覆土含水量至20-25%,pH至7.0-7.5。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厚度2cm后喷浇水一次,然后再补充覆土,菌棒表面覆土总厚度为3~3.5cm,将床面土层整平,不再浇水,喷适量雾化水保持覆土湿润即可。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3)中覆土后控制空气温度25-28℃、土壤温度22-24℃,培育出菇。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4)中,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控制白天空气温度24-28℃,昼夜温差5℃以内,土壤温度23-25℃;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200-300lx,以促进原基分化;待菇蕾陆续形成时,控制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0.15%以下即可,进一步优选为0.1-0.15%,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以利于幼菇发育;幼菇生长至大量出菇期,保持空气温度25-29℃,土壤温度23-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控制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2%,保持光照强度200-500lx。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菌棒切半覆土密植,能使长根菇短周期集中高产出菇,鲜菇平均产量0.226-0.240kg/半棒,折合0.452-0.480kg/整棒,折合单位面积鲜菇产量14.88-15.82kg/m2,每棒干栽培料平均0.55kg,平均生物学效率82.18-87.27%,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达到65.2-71.5%,出菇密集、整齐均匀,不分潮次,间歇期不明显,利于集中管理采收。
2.在与传统覆土栽培方式单位面积鲜菇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本发明的长根菇菌棒栽培密度增加到62-70半棒/m2,而每平方米节省12-16个整棒,降低菌棒成本25.53-34.04%,菌棒覆土培育期缩短3d,出菇总周期缩短27-32d;长根菇单个菌棒平均生物学效率提高了20.37-25.46%,且出菇整齐、均匀,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达到65-72%,较传统覆土栽培方式提高了7.6-13.9%。
3.本发明相较于目前传统覆土栽培方式,显著提高了长根菇的生物学效率和优级商品菇率,大幅缩短了菌棒出菇周期,简化了出菇管理过程,大大降低了菌床单位面积菌棒成本,节省了生产原料、能耗和人工管理费用,同时减少了覆土量,节约了土壤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显著增加了生产效益,有利于实现长根菇栽培资源节约、产品优质安全、产业持续高效和节本节能降碳,解决了商品长根菇鲜菇单产、品质低而不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后的菌棒照片。
图2为实施例1菌棒的覆土栽培情况照片。
图3为实施例1长根菇出菇情况照片。
图4为实施例1采收的鲜菇照片。
图5为对比例1菌棒的摆放照片。
图6为对比例1长根菇出菇情况照片。
图7为对比例2均匀切分为三段后的菌棒照片。
图8为对比例3长根菇出菇情况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中涉及的材料,若无特殊说明,均为普通市售产品。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将发满菌且完成生理后熟的长根菇菌包脱掉塑料筒袋,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摆放密度62-70半棒/m2,即31-35整棒/m2,覆土栽培,出菇采收。
具体的栽培工艺流程:液体菌种制备→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培养→后熟培养→脱袋、切棒、密植排列→覆土培育→出菇管理→采收。
菌棒按上述密度排列,采用层架立体栽培出菇,菌床底层土壤铺垫厚度为5-6cm,菌棒表层覆土厚度3-3.5cm。
菌棒塑料袋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筒膜,规格为长35cm×折径17cm,菌包长度为20±2cm,装干栽培料0.54-0.56kg。
栽培料配方:棉籽壳33%,苹果树木屑30%,玉米芯12%,麦麸15%,豆粕粉4%,玉米粉3%,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粉1%。
栽培料原料要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辅材料应纯净、干燥、无霉变、无虫、无异味,木屑经自然发酵或人工堆制发酵处理1.5-2个月,木屑、玉米芯颗粒直径为0.2-0.5cm。
菌种要求:选用抗逆抗霉性强、优质、高产、无退化品种,从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繁育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原种、栽培种采用液体菌种繁育培制,菌种培养应在经消毒的恒温培养室内进行,菌种、菌包制备车间应与栽培出菇场所隔离。实施例中使用的菌种为长根菇“ZH-07”,由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选育提供的抗霉高产品种。
菌包装袋及灭菌:按配方准确配制栽培料,搅拌均匀,调配栽培料含水量至60-65%,初始pH为7.2-7.6。菌包塑料筒膜规格为长35cm×折径17cm,采用一端折角菌袋、装袋机操作,将栽培料均匀压实,另一端留有接种穴,菌包装料端部插棒窝口或套无棉盖体封口。每个菌包装干栽培料0.54-0.56kg。采用高压灭菌,在0.15MPa蒸汽压力下保持2.5h。同一批菌包拌料、装袋、灭菌要在一天内完成。
接种操作:灭菌后的料袋置于无菌冷却室冷却至28℃以下,即可移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接种人员应穿戴已清洗消毒的衣、帽、鞋和手套、口罩,通过风淋间洁净后进入接种室。接种采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前各工作部件用75%乙醇喷雾和擦拭消毒。接种工具用酒精灯火焰灭菌,接种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同一批灭菌的料袋要及时连续接完,接种后将菌包移入培养室发菌。
发菌管理:控制培养室空气温度24-26℃,空气相对湿度55-65%,避光,间歇式输送新风培养,菌丝生长阶段调控培养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2%以下。经30-35d菌丝长满料袋,培养室空气温度降至21-23℃,继续后熟培养30-33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当菌包硬实且有弹性、菌丝体浓密健壮、表面局部出现褐色菌被和密集的白色菌丝束时,即可进行脱袋覆土栽培。
脱袋切棒与密植覆土:出菇菌床底层土壤铺垫厚度为5-6cm,均匀撒生石灰粉或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将菌包用刀尖划开,脱去塑料筒膜,用消毒利刀从菌棒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于上述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中浸沾一下,随即取出,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2-70半棒/m2,折合整棒31-35棒/m2,菌棒间距1.5-2cm,再进行填土和覆土。
覆土选用不沙不黏、质地疏松、透气持水、颗粒均匀的肥沃壤土,土粒大小为0.2-0.8cm,用1%的石灰水或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喷拌处理,以消毒防虫,调节覆土含水量至20-25%,pH至7.0-7.5。菌棒第一次覆土厚度2cm后喷浇水一次,然后再补充覆土,菌棒表面覆土总厚度为3-3.5cm,将床面土层整平,不再浇水,喷适量雾化水保持覆土湿润即可。覆土后控制菇房空气温度25-28℃,土壤温度22-24℃,一般经25-28d左右培育,即开始现蕾出菇,进入出菇管理及采收阶段。
出菇管理: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适量喷水并适度加大通风量,控制菇房内白天空气温度24-28℃之间,昼夜温差5℃以内,土壤温度23-25℃;保持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85-90%左右,光照强度200-300lx,以促进原基分化。待菇蕾陆续形成时,减少通风量,降低空气对流强度,控制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0.15%以下即可,保持菇房温度、湿度相对稳定,以利于幼菇发育。幼菇生长至大量出菇期,保持菇房空气温度25-28℃,最高不超过29℃,覆土温度23-24℃,最高不超过25℃,空气相对湿度85-90%,定期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保持光照强度200-500lx。每隔6-7d在菇床上喷施一次1%石灰水上清液或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1000倍消毒液,以消毒防虫。在适宜条件下,单株(丛)长根菇从现蕾到采收,一般5-7d即可,每天需采收2次,采大留小,直至出菇结束。
实施例的实验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从菌棒覆土培育至出菇采收结束)。
实施例的实验地点:济宁邹城山东福禾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根菇生产基地控温菇房。
实施例1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长根菇菌包栽培料,栽培料的配方为:棉籽壳33%,苹果树木屑30%,玉米芯12%,麦麸15%,豆粕粉4%,玉米粉3%,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粉1%;
(2)将步骤(1)配制的栽培料调配含水量至65%,初始pH至7.3,装入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膜中,塑料筒膜的规格为长35cm×折径17cm,每袋装干栽培料0.55kg,装料后菌包长度为20±2cm,采用高压灭菌,在0.15MPa蒸汽压力下保持2.5h;冷却至料温27℃接种,将接种后的菌包移入培养室发菌,控制培养室空气温度24-26℃,空气相对湿度60%,避光,间歇式输送新风培养,菌丝生长阶段调控培养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2%以下,经30-35d菌丝长满料袋,培养室空气温度降至21-23℃,继续后熟培养30-33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得长根菇菌包;
(3)脱袋切棒与密植覆土:出菇菌床底层土壤铺垫厚度为5-6cm,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将步骤(2)的长根菇菌包脱去塑料筒膜,用消毒利刀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切分后的菌棒如图1所示,于上述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中浸沾一下,随即取出,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2半棒/m2,折合整棒31整棒/m2,菌棒间距1.5-2cm,再进行填土和覆土,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厚度2cm后喷浇水一次,然后再补充覆土,菌棒表面覆土总厚度为3-3.5cm,将床面土层整平,不再浇水,喷适量雾化水保持覆土湿润即可,覆土栽培情况如图2所示;覆土后控制空气温度25-28℃、土壤温度22-24℃,培育出菇;
(4)出菇管理: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控制菇房内白天空气温度24-28℃,昼夜温差5℃以内,土壤温度23-25℃;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光照强度300lx,以促进原基分化;待菇蕾陆续形成时,控制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0.15%以下即可,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以利于幼菇发育;幼菇生长至大量出菇期,保持空气温度25-29℃,土壤温度23-25℃,空气相对湿度90%,控制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保持光照强度500lx。每隔6-7d在菇床上喷施一次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1000倍消毒液,以消毒防虫。在适宜条件下,单株(丛)长根菇从现蕾到采收,一般5-7d即可,每天需采收2次,采大留小,直至出菇结束。出菇情况如图3所示,采收的鲜菇如图4所示。
实施例2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消毒利刀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消毒后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6半棒/m2,折合整棒33整棒/m2,再进行填土和覆土,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消毒利刀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消毒后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70半棒/m2,折合整棒35整棒/m2,再进行填土和覆土,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对比例1
一种长根菇的栽培方法,采用传统的覆土栽培方式,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步骤(2)的长根菇菌包脱去塑料筒膜,将得到的菌棒接种口朝下,整棒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情况如图5所示,菌棒摆放密度为整棒47棒/m2,菌棒填土间距4cm左右,再进行填土和覆土,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出菇情况如图6所示。
对比例2
一种长根菇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消毒利刀将得到的菌棒均匀切分为三段,切分后的菌棒如图7所示,消毒后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6三分之一棒/m2,折合整棒22棒/m2,再进行填土和覆土,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对比例3
一种长根菇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消毒利刀将得到的菌棒从中间均匀切分为两段,消毒后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0半棒/m2,折合整棒30棒/m2,再进行填土和覆土,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出菇情况如图8所示。
结果与分析:
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均设置三组平行实验,每组平行实验的栽培面积均为30m2,鲜菇产量取三组平行实验的平均值。观察子实体长势并记录出菇时间,出菇全程实测产量及优级(一、二级)商品菇比例,分析比较各处理出菇情况及产量等差异(见表1)。
表1.实施例与对比例出菇情况及产量结果统计表
由上表结果可知:
1.实施例1菌棒出菇的平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到87.27%,与实施例2的生物学效率86.54%相当,差异不显著,实施例3的生物学效率有所降低,为82.18%,与对比例2的生物学效率81.81%相当;但实施例1-3均显著高于对比例1的生物学效率61.81%;实施例1、2、3均出菇整齐、均匀,其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显著高于对比例1,而对比例2的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最低,为55.5%;实施例1与对比例3的生物学效率87.27%一致,两者的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相当。
2.实施例2、3与对比例1单位面积鲜菇产量相当,差异不显著;实施例1单位面积鲜菇产量有所降低,而对比例2、3的单位面积鲜菇产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对比例2的单位面积鲜菇产量最低,为9.90kg/m2,但实施例1、2、3比对比例1每平方米少用菌棒分别为16棒、14棒、12棒,菌棒成本大大降低,而折合整棒鲜菇产量,实施例1、2、3显著高于对比例1,与对比例2、3的折合整棒鲜菇产量相当;虽然对比例2、3每平方米菌棒投入数量少于实施例1-3,但实施例1-3单位面积综合生产效益均显著高于对比例1、2、3(长根菇商品鲜菇目前市场平均价格为40元/kg;长根菇商品菌包目前市场平均价格为2.8元/棒),以实施例2为最高,与实施例3相当,与实施例1差异不显著,而对比例1、2、3均不可取。
3.实施例1、2、3比对比例1现有传统栽培模式出菇早,覆土培育期均缩短3d,出菇总周期缩短27~32d,大大节省了栽培设施能耗和人工管理费用,简化了出菇管理过程。实施例1、2、3比对比例1还减少了覆土量,节约了土壤资源。
本发明通过菌棒切半覆土密植,能使长根菇短周期集中高产出菇,长根菇菌棒从中央切分两段,并合理适度密植,达到最优密度范围,主要是能够最大化发挥菌棒的出菇面积和充分利用菌料内部营养的优势,挖掘和提高长根菇菌棒的生物学效率,通过适温低限培育、适宜水分湿度及空气、光照因素条件集聚转化养分,来达到最佳出菇效果。
本发明通过菌棒切半、覆土密植达到长根菇高产增效的原因,一是出菇单元个体多、面积大,单个菌棒出菇可分茬,但整体菌床出菇不分潮,出菇期潮次间隔不明显;二是半个菌棒体积相对较小,具有切截面,与土壤环境接触多,菌棒内外菌料受菇房内温度、湿度及氧气等因子刺激大,长根菇原基分化多,菌料内部不易升热,温度等条件适宜稳定,可实现不间歇集中出菇;三是本发明技术模式实际出菇天数多于传统栽培方式(46天),采收时采大留小,可达到持续不断密集高产出菇。
若将菌棒均匀切分为三段,由于菌棒长度约为20cm,切分3段,每段菌棒约为7cm,导致菌料生物量过少,菇体营养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生长后劲,会导致短菌棒生物学效率有所降低,每平方米单位面积产量更低;菌棒段高度少于长根菇菌根正常长度7-10cm,会造成长根菇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显著降低。
若进一步降低长根菇半棒的培植密度(对比例3),其生物学效率和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并无明显优势,但单位面积鲜菇产量明显低于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其每平方米综合生产效益相较于实施例1-3也显著降低,处于优化技术方案中菌棒最佳密度范围的低限之下。
本发明将菌棒切分2段,每平方米密植70半棒,棒间距1.5-2cm,已达到最高密度极限,如果继续增加半棒的培植密度,因菌棒间失去土壤缓冲空间,菌料内部升热,料温过高,极易导致绿霉、黏菌等杂菌严重污染或菇体病害重度发生,造成商品鲜菇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甚至栽培失败,生产上不可行。
本发明采用分段、密植的方式栽培长根菇,鲜菇平均产量0.226-0.240kg/半棒,折合0.452-0.480kg/整棒,折合单位面积鲜菇产量14.88-15.82kg/m2,每棒干栽培料平均0.55kg,平均生物学效率82.18-87.27%,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达到65.2-71.5%,出菇密集、整齐均匀,不分潮次出菇,间歇期不明显,利于集中管理采收。
在与传统覆土栽培方式单位面积鲜菇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本发明长根菇菌棒平均生物学效率提高20.37-25.46%,且出菇整齐、均匀,优级(一、二级)商品菇率较传统栽培方式提高7.6-13.9%;而长根菇菌棒节省12-16棒/m2,降低菌棒成本25.53-34.04%,同时减少了覆土量,节约了土壤资源;覆土培育期缩短3d,出菇总周期缩短27~32d,大大节省了能耗和人工管理费用,简化了出菇管理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Claims (10)
1.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发满菌且完成生理后熟的长根菇菌包脱掉塑料筒袋,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摆放密度范围62-70半棒/m2,即31-35整棒/m2,覆土栽培,出菇采收。
2.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长根菇菌包栽培料;
(2)将步骤(1)配制的栽培料袋装、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后熟培养,得长根菇菌包;
(3)脱袋切棒与密植覆土:将步骤(2)的长根菇菌包脱去塑料筒膜,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摆放密度为62-70半棒/m2,折合整棒31-35整棒/m2,菌棒间距1.5-2cm,再进行填土和覆土;
(4)出菇管理: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调节栽培条件,管理至出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栽培料的配方为:棉籽壳33%,苹果树木屑30%,玉米芯12%,麦麸15%,豆粕粉4%,玉米粉3%,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粉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袋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筒膜,规格为长35cm×折径17cm,装料后菌包长度为20±2cm,每袋装干栽培料0.54-0.56kg。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袋装时调配栽培料含水量至60-65%,初始pH为7.2-7.6;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在0.15MPa蒸汽压力下保持2.5h;
优选的,步骤(2)中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2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2-28℃,即可进行接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发菌的条件为:控制培养室空气温度24-26℃,空气相对湿度55-65%,避光,间歇式输送新风培养,菌丝生长阶段调控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在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2%,经30-35d菌丝长满料袋,降低温度至21-23℃,继续后熟培养30-33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菌床的底层土壤铺垫厚度为5-6cm,均匀撒生石灰粉或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优选的,步骤(3)中将得到的菌棒从中央均匀切分为两段,于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中浸沾一下,随即取出,断面向下竖直摆放于菌床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覆土选用不沙不黏、质地疏松、透气持水、颗粒均匀的肥沃壤土,土粒大小为0.2-0.8cm,用1%的石灰水或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消毒液喷拌处理,以消毒防虫,调整覆土含水量至20-25%,pH至7.0-7.5。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厚度2cm后喷浇水一次,然后再补充覆土,菌棒表面覆土总厚度为3~3.5cm,将床面土层整平,不再浇水,喷适量雾化水保持覆土湿润即可;
优选的,步骤(3)中覆土后控制空气温度25-28℃、土壤温度22-24℃,培育出菇。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当覆土层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出现时,控制白天空气温度24-28℃,昼夜温差5℃以内,土壤温度23-25℃;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200-300lx,以促进原基分化;待菇蕾陆续形成时,控制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0.15%以下即可,进一步优选为0.1-0.15%,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以利于幼菇发育;幼菇生长至大量出菇期,保持空气温度25-29℃,土壤温度23-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控制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2%,保持光照强度200-500lx。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59514.8A CN114902911B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59514.8A CN114902911B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2911A true CN114902911A (zh) | 2022-08-16 |
CN114902911B CN114902911B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2765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59514.8A Active CN114902911B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长根菇菌棒高密度短周期高产增效的出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02911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54066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Haruka International:Kk | 茸類菌床と栽培方法 |
CN105532266A (zh) * | 2016-02-16 | 2016-05-04 | 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鸡枞菌栽培方法 |
CN106852252A (zh) * | 2016-08-12 | 2017-06-16 | 金珠满江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黑鸡枞菌人工仿生驯化培养方法 |
JP2018042542A (ja) * | 2016-09-15 | 2018-03-22 | 株式会社ハル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 キクラゲの菌床とその栽培方法 |
CN109417998A (zh) * | 2017-08-24 | 2019-03-05 | 潜江市尚娟贸易有限公司 | 鸡枞菌栽培方法 |
-
2022
- 2022-04-27 CN CN202210459514.8A patent/CN1149029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54066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Haruka International:Kk | 茸類菌床と栽培方法 |
CN105532266A (zh) * | 2016-02-16 | 2016-05-04 | 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鸡枞菌栽培方法 |
CN106852252A (zh) * | 2016-08-12 | 2017-06-16 | 金珠满江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黑鸡枞菌人工仿生驯化培养方法 |
JP2018042542A (ja) * | 2016-09-15 | 2018-03-22 | 株式会社ハル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 キクラゲの菌床とその栽培方法 |
CN109417998A (zh) * | 2017-08-24 | 2019-03-05 | 潜江市尚娟贸易有限公司 | 鸡枞菌栽培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万鲁长 等: "长根菇控温菇房周年化立体栽培关键技术", 《食用菌》, vol. 42, no. 1, pages 141 - 144 * |
辛安龙;: "香菇覆土栽培三法", 农村新技术, no. 0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2911B (zh)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41330B (zh) | 松杉灵芝仿野生木段栽培方法 | |
KR101265547B1 (ko) | 아미노산 함량이 높은 양송이버섯 재배용 배지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양송이버섯 재배방법 | |
CN106258483B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多层基料种植方法 | |
CN106258485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3907478B (zh) | 平菇盆景式栽培的方法及用于栽培平菇的培养基 | |
CN105993613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多季种植方法 | |
CN106856978A (zh) | 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 | |
CN104920068A (zh) | 一种红托竹荪的栽培方法 | |
CN102835252B (zh) | 一种猪肚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3598015A (zh) | 一种利用液体菌种栽培茶树菇的方法 | |
CN106358755A (zh) | 一种香菇羊肚菌葛根的套种栽培方法 | |
CN104557244A (zh) | 一种猴头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 | |
CN104311256B (zh) | 一种用工业大麻制作的香菇栽培基质 | |
CN106258484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松乳菇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4798602A (zh) |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 | |
CN103444439A (zh) | 金鞭口蘑的覆土栽培方法 | |
CN104641943A (zh) | 一种桑枝栽培袖珍菇的方法 | |
CN101743846B (zh) | 一种缩短袋栽荷叶离褶伞培养周期的方法 | |
CN110214628A (zh) | 一种平菇的大棚栽培方法 | |
CN107750832B (zh) | 一种金针菇培养箱 | |
CN106305132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黑虎掌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9328866A (zh) | 一种姬松茸的种植方法 | |
CN108718919A (zh) | 一种猪肚菇的栽培方法 | |
CN112568058A (zh) | 一种绿洲一号巨菌草平菇培养基质及平菇栽培方法 | |
KR101634587B1 (ko) | 흰개미버섯 재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