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0459A - 电线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线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0459A
CN114830459A CN201980103009.6A CN201980103009A CN114830459A CN 114830459 A CN114830459 A CN 114830459A CN 201980103009 A CN201980103009 A CN 201980103009A CN 114830459 A CN114830459 A CN 114830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ire
flexible conductor
housing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30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30459B (zh
Inventor
泽崎佳介
町田健吾
新味义史
石神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30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30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在此公开的技术与固定于收容电气设备的壳体的电线侧连接器有关。电线侧连接器具备电线侧端部、可挠性导体及前端端子。电线侧端部将电线与可挠性导体连接,关于前端端子,在将电线侧连接器固定于壳体时经由前端端子而将可挠性导体与电气设备连接。可挠性导体沿着壳体的外表面延伸,电线侧端部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和前端端子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沿着壳体的外表面分离。

Description

电线侧连接器
技术领域
已知一种如下的技术:在收容电气设备的壳体上设置设备侧连接器,在电线的前端设置电线侧连接器,将设备侧连接器与电线侧连接器机械地结合,由此使电气设备与电线导通。设备侧连接器具备设备侧端子,电线侧连接器具备前端端子,在将设备侧连接器与电线侧连接器机械地结合时,配置成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接触的位置关系。本说明书公开了与电线侧连接器有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车载电气设备的情况下,有时会向设备侧连接器和电线侧连接器等施加振动,在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相互摩擦。在电线侧连接器内配置有在供电线固定的电线侧端子与前端端子之间延伸的导体。在该导体的刚性较高时,有时会促进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相互摩擦的现象并产生不良情况。导体需要适当的柔软性。
日本特开2014-86150号公报(文献1)中公开的电线侧连接器(文献1中表达为屏蔽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容电气设备的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容许向设备侧连接器的接近的开口。文献1的电线侧连接器具备与设备侧端子接触的前端端子(文献1中表达为阴型端子)、可挠性导体(文献1中表达为伸缩性导体)、供电线连接的电线侧端子,前端端子和可挠性导体导通,可挠性导体和电线侧端子导通。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沿与围绕开口的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使电线侧连接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时,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进行滑动并导通。电线侧端子呈大致L字形,电线沿着所述壳体外表面延伸。
在文献1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利用可挠性导体的柔软性来抑制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相互摩擦的现象。在文献1的电线侧连接器中,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的滑动方向与可挠性导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在该情况下,利用可挠性导体在长度方向上伸长或压缩的现象来抑制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之间的滑动。在要利用该构造来充分地抑制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的相对滑动时,需要使可挠性导体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较长地延伸。即,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电线侧连接器的厚度变厚。
发明内容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前端端子具有大致L字形状。伴随于此,可挠性导体在沿着围绕壳体的开口的外表面的方向上伸长。在该构造中,利用可挠性导体弯曲的现象来抑制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的滑动。根据该构造,能够使与壳体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电线侧连接器的厚度变薄。
在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可挠性导体沿着壳体的外表面延伸。因此,在向设备侧连接器和电线侧连接器等施加振动而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要在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相互摩擦的力进行作用的情况下,可挠性导体发生弯曲变形并吸收该力。可挠性导体不需要在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能够使电线侧连接器的厚度变薄。
并且,在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可以的是,在电线侧连接器被固定于壳体时,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能够沿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滑动。在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进行滑动而磨损时,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的导通有可能失常。在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即使向设备侧连接器和电线侧连接器等沿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施加振动,也由于可挠性导体而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难以滑动。其结果是,根据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能够降低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的滑动磨损。
而且,在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可以的是,在从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端子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的连接部及可挠性导体与电线侧端子的连接部按此顺序配置。通过按此顺序配置可挠性导体,能够将电线侧连接器的大小(从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大小)抑制得较小。并且,电线侧连接器的重心的位置靠近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的连接部。其结果是,在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设备侧端子的举动和电线侧连接器整体的举动相近似。即,进一步抑制设备侧端子和前端端子的滑动。
在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可以的是,可挠性导体在其中间位置向与壳体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弯曲。弯曲部容易也向沿着外表面的方向变形。因此,与具备弯曲部的可挠性导体连接的前端端子在向设备侧连接器和电线侧连接器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不会受该振动方向限定而容易追随于设备侧端子的动作。
上述的电线侧连接器可以还具备将前端端子和可挠性导体覆盖的连接器壳体。将前端端子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覆盖的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可以配置成与壳体的外表面相对。在采用这种构造时,能够在将前端端子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覆盖的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与相对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置将两外表面之间密封的密封构造。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细内容和进一步的改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电线侧连接器固定于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沿着线II-II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附图并说明实施例的电线侧连接器(以下称为插头10。)。图1是使用了实施例的插头10的电动汽车100的前舱内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基座6之上配置壳体2。壳体2用多个螺栓4固定于基座6。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基座6固定于电动汽车100的车身。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电动汽车100前舱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即,在图1所示的坐标系中,X轴方向正侧为车辆后方。X轴方向负侧为车辆前方。以下,有时将X轴方向正侧称为“后侧”,将X轴方向负侧称为“前侧”。而且,有时将Y轴方向正侧称为“右侧”,将Y轴方向负侧称为“左侧”,将Z轴方向正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负侧称为“下侧”。
在壳体2的内部收容有未图示的电气设备(本实施例中为动力控制单元(PCU:Power Control Unit))。壳体2具有箱形状,通常用金属制作,不过也可以用树脂制作。在壳体2的后侧侧面2a上固定插头10。插头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插头10通过贯通配置于左右的安装座的螺栓14而固定于壳体2。两根电线8a、8b从下侧导入到插头10的下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两根电线8a、8b与电动汽车100的主蓄电池连接。插头10为了将来自主蓄电池的电力向收容于壳体2的PCU(省略图示)供给而固定于收容PCU的壳体2。
在电动汽车100的行驶时,向PCU、壳体2、插头10和电线8a、8b施加振动。对于插头10采取振动对策。参照图2来说明插头10的构造。图2是图1的沿着线II-II的截面图。插头10具备电线侧端子18、可挠性导体16、前端端子22和对它们进行支撑的插头壳体11。电线侧端子18、可挠性导体16和前端端子22在插头内构成导体路径。电线侧端子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I字形状。可挠性导体16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并且在中间位置具有沿前后方向呈U字弯曲的U字部16b。前端端子2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具有大致L字形状。插头壳体11由外侧插头壳体12、内侧插头壳体12a、内侧盖12f和前端端子支承部12b等构成。外侧插头壳体12、内侧插头壳体12a、内侧盖12f和前端端子支承部12b用未图示的结合部件固定成不能相对移动。
电线侧端子18插通于在内侧插头壳体12a的下部设置的筒部。电线侧端子18通过螺栓13固定于内侧插头壳体12a。在用螺栓13将电线侧端子18从后侧固定于内侧插头壳体12a之后,内侧插头壳体12a的后部的开口由内侧盖12f堵塞。电线侧端子18在下端侧具有供电线8a固定的下侧筒部18b。电线侧端子18在上端具有供可挠性导体16固定的上侧筒部18a。下侧筒部18b为筒状,通过电线8a的上端部的侧面与该筒的内表面抵接而将两者固定并导通。上侧筒部18a也为筒状,通过可挠性导体16的下端B的现象为鹈鹕的侧面与该筒的内表面抵接而将两者固定并导通。电线侧端子18通过在上下端设置的筒部而与电线8a和可挠性导体16这两者导通。
前端端子22为大致L字形状,在其后上端具有后上侧筒部22b。后上侧筒部22b也为筒状。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从下侧嵌入于该后上侧筒部22b。通过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部的外表面和后上侧筒部22b的内表面抵接,将前端端子22和可挠性导体16固定并导通。
位于前端端子22的前侧的前侧筒部22a从插头壳体11突出,在将插头10固定于壳体2时,通过壳体2的后侧侧面2a的贯通孔2b并进入壳体2内,与在壳体2内设置的设备侧端子20接触并导通。设备侧端子20为棒状的阳端子,前端端子22的前侧筒部22a为筒状的阴端子。棒状的设备侧端子20的外表面和筒状的前侧筒部22a的内表面接触而两者导通。
从PCU延伸的设备侧端子20的长度方向轴CL和前侧筒部22a的长度方向的轴CL为同一方向,在设备侧端子20与前端端子部22之间没有采用对两者的轴CL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构造。两者仅通过在设备侧端子20的外表面与前侧筒部22a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固定。因此,在向壳体2和插头10施加了轴CL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设备侧端子20和前侧筒部22a能够沿轴CL方向滑动。
在内侧插头壳体12a的前部设有沿轴CL方向延伸的筒。内侧插头壳体12a的筒贯通在壳体2的后侧侧面2a上形成的贯通孔2b。在内侧插头壳体12a的筒的内侧设有前端端子支承部12b。前端端子支承部12b的前端部沿着轴CL贯通壳体2的后侧侧面2a。在前端端子支承部12b的前端部的内侧设有卡爪12c和突起12d。卡爪12c具有前部沿与轴CL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后部相对于轴CL呈钝角倾斜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在前端端子22的前侧筒部22a形成有与卡爪12c相对的贯通孔22c和与突起12d相对的贯通孔22d。在前端端子22从后侧插通于前端端子支承部12b时,如图2所示,卡爪12c间隙嵌合于贯通孔22c,突起12d间隙嵌合于贯通孔22d。卡爪12c的前部防止前端端子22从前端端子支承部12b向后侧脱落。卡爪12c的间隙嵌合于贯通孔22c的部位的轴CL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22c的轴CL方向的长度短。同样,突起12d的轴CL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22d的轴CL方向的长度短。即,前端端子22能够沿轴CL方向移动。
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嵌入于前端端子22的后上侧筒部22b。可挠性导体16用导电性(金属制)的编织线制作,具有可挠性。可挠性导体16将前端端子22与电线侧端子18电连接,并且为了使前端端子22追随于设备侧端子20的动作而变形。
如先前叙述的那样,前端端子22能够沿轴CL方向移动。并且,与前端端子22连接的可挠性导体16沿着壳体2的后侧侧面2a延伸。即,可挠性导体16沿与前端端子22能够移动的轴CL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部与前端端子22的后上侧筒部22b在连接部CA1处连接。可挠性导体16的下端部与电线侧端子18的上侧筒部18a在连接部CA3处连接。即,电线侧端子18与可挠性导体16的连接部CA3和前端端子22与可挠性导体16的连接部CA1沿着后侧侧面2a分离。如先前叙述的那样,电线侧端子18经由内侧插头壳体12a而固定于壳体2。因此,在向壳体2以及插头10施加了轴CL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的连接部CA1以将连接部CA3的上端作为中心而沿轴CL方向旋转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可挠性导体16的上端的连接部CA1沿轴CL方向弹性变形时,前端端子22也沿轴CL方向移动。如此,在本说明书公开的插头10中,将可挠性导体16以容易变形的朝向配置,因此与可挠性导体16连接的前端端子22容易追随于设备侧端子20的动作。并且,壳体2内的PCU的设备侧端子20由于周边温度的变化而沿轴CL方向伸缩。本说明书公开的插头10容易使前端端子22也追随于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设备侧端子20的轴CL方向的伸缩。
实施例的插头10的特征为以下内容。插头10是在收容PCU的壳体2的后侧侧面2a上固定的电线侧连接器。插头10具备沿着后侧侧面2a延伸的具有I字形状的电线侧端子18。插头10具备从与后侧侧面2a正交的方向向沿着后侧侧面2a的方向弯曲的具有L字形状的前端端子22。插头10具备将电线侧端子18与前端端子22连接并且沿着后侧侧面2a延伸的可挠性导体16。沿与后侧侧面2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前端端子22的前端贯通后侧侧面2a的贯通孔2b。在将插头10固定于壳体2的后侧侧面2a时,经由前端端子22而将可挠性导体16与PCU的设备侧端子20连接。在插头10中,电线侧端子18与可挠性导体16的连接部CA2和前端端子与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CA1沿着后侧侧面2a分离。实施例的插头10通过贯通后侧侧面2a的贯通孔2b的L字形状的前端端子22沿着后侧侧面2a弯曲而可挠性导体16沿着后侧侧面2a延伸。其结果是,可挠性导体16容易向与后侧侧面2a正交的方向变形。即,与可挠性导体16连接的前端端子22容易追随于设备侧端子20的动作。
如参照图1来说明的那样,插头10通过螺栓14而固定于壳体2。即,电线侧端子18经由插头壳体11而固定于壳体2。因此,在向壳体2和插头10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电线侧端子18进行与壳体2相同的举动。
如图2所示,在设备侧端子20的上侧配置可挠性导体16与前端端子22的连接部CA1。并且,在设备侧端子20的下侧配置可挠性导体16与电线侧端子18的连接部CA3。在连接部CA1与连接部CA2的中间配置前端端子22与设备侧端子20的连接部CA2。通过在连接部CA1与连接部CA3之间配置连接部CA2,插头10的重心靠近连接部CA2。在向插头10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其惯性力在插头10的重心处产生。因此,插头10的重心越接近连接部CA2,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的插头10越容易进行与设备侧端子20相同的举动。即,插头10的前侧筒部22a容易追随于设备侧端子20的动作。并且,能够形成使连接部CA2的长度为可挠性导体16延伸的距离的一部分的关系,能够将较长的可挠性导体16收容在较小的插头10内。
可挠性导体16在连接部CA1与连接部CA3之间具有沿轴CL方向弯曲的U字部16a。U字部16a沿上下方向也容易变形。通过可挠性导体16具备U字部16a,在向壳体2以及插头10不仅施加了水平面内的振动而且施加了上下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前端端子22追随于设备侧端子20的动作。
图2示出了插头10将电线8a与设备侧端子20连接的构造,不过关于插头10将电线8b与设备侧端子20连接的构造也一样,因此省略图示以及说明。在将插头10固定于壳体2时,电线8a和PCU连接,电线8b和PCU连接,将来自主蓄电池的大电流向PCU供给。
并且,内侧插头壳体12a的前表面12e与壳体2的后侧侧面2a相对。前表面12e与后侧侧面2a以恒定的距离相对。在前表面12e上设有密封部件19。密封部件19沿左右方向(即纸面近前侧以及里侧)以恒定截面延伸。密封部件19通过与后侧侧面2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抵接来防止灰尘等异物从壳体2以及插头10的上方混入。实施例的插头10用设有密封部件19的前表面12e将前端端子22的后上侧筒部22b与可挠性导体16的连接部CA1覆盖。因此,插头10能够空间效率高地收容可挠性导体16。
以下叙述实施例中的对应关系。插头相当于“电线侧连接器”的一例。PCU相当于“电气设备”的一例。设备侧端子20相当于“电气设备的端子”的一例。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实施例,不过这些只是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方案。以下列举上述的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设备侧端子20嵌入于前端端子22的前侧筒部22a,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在那情况下,设备侧端子20也可以用前端端子22的前端部从上下夹住,设备侧端子20还可以焊接于前端端子22的前端部。并且,设备侧端子2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也可以不与前侧筒部22a的内侧整面抵接。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在前侧筒部22a的内侧设置的突起和设备侧端子2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局部抵接,也可以通过在前侧筒部22a的内侧设置弹簧构造并按压设备侧端子20来保持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设备侧端子20为阳端子,前端端子22的前侧筒部22a为筒状的阴端子,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设备侧设置阴端子,在插头10侧设置阳端子。并且,在实施例的插头10中,从插头壳体11突出的部分贯通壳体2的后侧侧面2a的贯通孔2b,在壳体2内将设备侧端子20与前侧筒部22a连接。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壳体2突出的部分贯通插头10的前表面12e,在插头10内将设备侧端子与前端端子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前端端子22的后上侧筒部22b向前侧筒部22a的上侧延伸并与可挠性导体16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后上侧筒部22b也可以通过向前侧筒部22a的下侧延伸而与可挠性导体16沿着后侧侧面2a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插头10具备的可挠性导体16通过具备U字部16a而相对于上下方向的振动进行弹性变形。然而,可挠性导体16也可以不具备U字部16a。可挠性导体16由于用导电性(金属制)的编织线制作,所以其刚性主要由编织线的根数来决定。编织线的根数越多,可挠性导体16的刚性越高,编织线的根数越少,可挠性导体16的刚性越低。并且,在可挠性导体16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编织线的根数主要根据构成编织线的金属的电导率来决定。因此,插头10使用具有较高的电导率的编织线来减少编织线的根数,由此可以使用不具备U字部16a而相对于上下方向的振动容易沿伸缩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可挠性导体。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不过这些只是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实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并且,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一个目的本身也具有技术实用性。

Claims (5)

1.一种电线侧连接器,固定于收容电气设备的壳体,其中,
所述电线侧连接器具备电线侧端子、可挠性导体及前端端子,
所述电线侧端子将电线与所述可挠性导体连接,
关于所述前端端子,在将所述电线侧连接器固定于所述壳体时经由所述前端端子而将所述可挠性导体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
所述可挠性导体沿着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
所述电线侧端子与所述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和所述前端端子与所述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沿着所述外表面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线侧连接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电气设备侧的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端端子而沿与所述外表面正交的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前端端子与所述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所述前端端子与所述电气设备侧的端子的连接部及所述电线侧端子与所述可挠性导体的连接部沿着所述外表面按此顺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可挠性导体在与所述前端端子的连接部和与所述电线侧端子的连接部之间向与所述外表面正交的方向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线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线侧连接器还具备将所述前端端子和所述可挠性导体覆盖的连接器壳体,
将所述前端端子和所述可挠性导体覆盖的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对。
CN201980103009.6A 2019-12-18 2019-12-18 电线侧连接器 Active CN114830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9666 WO2021124491A1 (ja) 2019-12-18 2019-12-18 電線側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0459A true CN114830459A (zh) 2022-07-29
CN114830459B CN114830459B (zh) 2023-12-22

Family

ID=76477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3009.6A Active CN114830459B (zh) 2019-12-18 2019-12-18 电线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73189B2 (zh)
CN (1) CN114830459B (zh)
WO (1) WO202112449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32371A (ja) * 2012-05-01 2013-11-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3715532A (zh) * 2012-10-01 2014-04-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插接连接件
JP2014203647A (ja) * 2013-04-04 2014-10-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15018743A (ja) * 2013-07-12 2015-01-2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20160294110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WO2017073289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US20170229808A1 (en) * 2014-10-08 2017-08-1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Connector
JP2019153495A (ja) * 2018-03-05 2019-09-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5312A (ja) * 1994-06-08 1995-12-2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4725505B2 (ja) * 2006-12-15 2011-07-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US9112397B2 (en) * 2009-11-06 2015-08-18 Yazaki Corporation Inverter terminal board installed in motor case
JP2014011134A (ja) * 2012-07-03 2014-01-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
JP5776665B2 (ja) * 2012-10-19 2015-09-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967063B2 (ja) * 2013-12-13 2016-08-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WO2018180480A1 (ja) * 2017-03-27 2018-10-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878241B2 (ja) * 2017-10-12 2021-05-26 株式会社Soken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32371A (ja) * 2012-05-01 2013-11-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3715532A (zh) * 2012-10-01 2014-04-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插接连接件
JP2014203647A (ja) * 2013-04-04 2014-10-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15018743A (ja) * 2013-07-12 2015-01-2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20170229808A1 (en) * 2014-10-08 2017-08-1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Connector
US20160294110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WO2017073289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2019153495A (ja) * 2018-03-05 2019-09-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3189B2 (ja) 2023-05-12
WO2021124491A1 (ja) 2021-06-24
CN114830459B (zh) 2023-12-22
JPWO2021124491A1 (zh)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6983B2 (en) Plug connector for direct contacting on a circuit board
US8808026B2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JP5120036B2 (ja) コネクタ
CN107437680B (zh) 用于连接两个电气平面触头的连接笼
JP6981388B2 (ja) 雄型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7124799B2 (ja) コネクタ
JP2012234744A (ja) 機器用コネクタ
JP2017117693A (ja) コネクタ
JP7480620B2 (ja) コネクタ
CN113904162B (zh) 连接器
KR100993105B1 (ko) 통전용 탄성편 및 이를 구비한 차폐 커넥터 세트
JP4116939B2 (ja) 導電路
JP4941741B2 (ja) コネクタ
CN114830459B (zh) 电线侧连接器
JP6039675B2 (ja) コネクタ固定構造
US11539174B2 (en) Connector having temperature sensor for terminal
JP2009004290A (ja)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クリップ
WO2021149748A1 (ja) 高電圧用コネクタ
US11005208B2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JP2022029620A (ja) コネクタ
KR100998832B1 (ko) 통전용 탄성편, 이를 구비한 차폐 커넥터 및 차폐 커넥터세트
JP6140473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WO2014129277A1 (ja) 室内照明灯
JP6049689B2 (ja) リーディングコンタクトを備えた電気的なプラグコネクタ接続装置
JP2022007894A (ja) 高電圧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