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03756B -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03756B
CN114803756B CN202111545679.9A CN202111545679A CN114803756B CN 114803756 B CN114803756 B CN 114803756B CN 202111545679 A CN202111545679 A CN 202111545679A CN 114803756 B CN114803756 B CN 114803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device
hall
elevator
entrance
work safe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456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03756A (zh
Inventor
高桥才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03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03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03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03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87Devices facilitating maintenance, repair or inspection ta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在作业人员下降到电梯坑时能够简单地设置。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具备:把手部,其由正面部和一对侧面部构成,在作业时供作业者将手搭在上面,该正面部在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比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的宽度,该一对侧面部设置在正面部的两端部,并在候梯厅出入口的进深方向上延伸;一对卡定部,其设置于隔着把手部相对的位置,并从把手部的两端部向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能够卡定于设置在候梯厅出入口的三面框;以及基座部,其为了在把手部与候梯厅地板之间形成间隙,而至少在把手部的一部分固定于把手部的候梯厅地板侧。

Description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机例如电梯中,使用者乘坐的轿厢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内升降。在升降通道的上下方向上的上部设置有机械室,该机械室设置有驱动与轿厢连接的吊索的电动机。另外,在升降通道配置有与吊索连接的平衡配重,在升降通道的上下方向上的下部设置有电梯坑,该电梯坑设置了轿厢、平衡配重的缓冲器。而且,在电梯坑中,用于供作业者出入电梯坑的梯子安装于壁面。
关于电梯的保养作业,需要在机械室内、升降通道、轿厢顶部设备等多个位置进行作业。其中,在进行设置有缓冲器等的电梯坑内的检查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在打开最下层的候梯厅门的状态下,使用梯子向电梯坑移动。
在电梯坑内的梯子上没有把手的情况下,作业者在抓住设置于最下层的候梯厅门的三面框的门槛槽、或者抓住候梯厅门而确保姿势的状态下,在梯子的最上层迈出一步。然而,设置于三面框的门槛槽或候梯厅门容易打滑,另外,也没有钩挂安全带的地方。因此,在作业者意外地因姿势不正而落到电梯坑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严重的灾害。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电梯坑检修用梯子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9-2270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梯子装置中,在最下层的门槛正下方收纳有相当于把手的部件。因此,作业者在作业前取出把手部件时,成为朝向电梯坑探出身体的姿势,存在滚落的危险性。另外,需要在候梯厅门等设置用于固定把手部件的安装孔,在将该梯子装置应用于现有的电梯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设置安装孔的施工,花费大量的作业。
另外,专利文献1的梯子装置在设置时使候梯厅门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存在因电梯的候梯厅内的乘客、例如儿童等的恶作剧而滚落到电梯坑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梯子下降到电梯坑时,为了防止第三者滚落到电梯坑,必须关闭候梯厅门。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梯子装置中,相当于把手的部分在关闭候梯厅门时与候梯厅门干涉,因此需要再次取下把手,在该情况下,作业者需要在登上梯子的状态下将把手取下。另外,假设在候梯厅门前设置作业栅栏而进行临时围挡,防止第三者的侵入的情况下,在坑内的作业结束时,也需要再次取下把手。而且,在作业结束后,必须将拆下的扶手收纳于门槛正下方,作业者需要再次采取不稳定的姿势。
进而,在忘记将把手收纳、或者未将把手收纳于正规位置的状态下,使电梯的通常运转恢复,由此,有可能使把手与下降到最下方的轿厢碰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设置用于确认把手被收纳在正规位置的收纳确认开关。由于在收纳确认开关的导入上需花费成本,因此还存在导入进展缓慢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作业人员下降到电梯坑时能够简单地设置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具有以下结构。本发明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在将电梯的候梯厅门设为开门状态,并从候梯厅出入口向升降通道内下降时配置于候梯厅地板而使用。本发明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具有:扶手部、卡定部和基座部。把手部由在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比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的宽度的正面部、以及设置在正面部的两端部且在候梯厅出入口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部构成。在作业时作业者把手搭在该扶手部上。卡定部设置在隔着把手部而相对的位置,并从把手部的两端部向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延伸,且以能够卡定于设置在候梯厅出入口的三面框的方式设有一对。基座部为了在把手部与候梯厅地板之间形成间隙,而至少在把手部的一部分固定于把手部的候梯厅地板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作业者下降到电梯坑时,仅通过设置于候梯厅地板就能够简单地使用,因此能够实现导入成本的削减,并且能够确保作业者下降到电梯坑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作业安全装置的对象的电梯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4的A是在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设置于候梯厅时,从上表面观察时的概略结构图。图4的B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设置于候梯厅时,从候梯厅的正面侧观察时的概略结构图。图4的C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结构图。
图5的A~C是表示作业者I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的顺序的图(其1)。
图6的D~F是表示作业者I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的顺序的图(其2)。
图7是表示作业者I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的情形的图。
图8的A和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是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放大表示第二基座部32的长度调整部40的部分的图。
图中:
1—电梯,4—升降通道,6—主吊索,8—卷扬机,9—控制盘,10—三面框,10a—卡定面,11—候梯厅门,13—电梯坑,14—缓冲器,15—候梯厅,16—梯子,17—作业安全装置,18—把手部,18a—正面部,18b—侧面部,19—作业安全装置主体,20—卡定部,21—候梯厅地板,22—底座部,22a—第一基座部,22b—第二基座部,23—机械室,25—候梯厅出入口,26—安全带,30—作业安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例子。在以下说明的各图中,对共通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1.电梯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之前,对应用本发明的作业安全装置的对象电梯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作业安全装置的电梯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电梯1设置于在建筑结构物内形成的升降通道4。电梯1在升降通道4内进行升降动作,具备运载人、货物的轿厢3、主吊索6和平衡配重5。以下,将乘用轿厢3升降移动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升降通道]
升降通道4是用于轿厢3升降的空间,在上下方向贯穿建筑物内部的各层而设置。在升降通道4的内壁面安装有对轿厢3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导轨(省略图示)。另外,在升降通道4的壁面中的相当于各层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用于从各层出入轿厢3的候梯厅出入口25,在候梯厅出入口25设置有候梯厅门11。在图1中,仅图示了最下层的候梯厅门11。在设置有候梯厅门11的候梯厅15设置有围绕候梯厅出入口25的三面框1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设置有候梯厅门11的候梯厅出入口25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候梯厅门11的打开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进深方向。
三面框10由设置在设置有候梯厅门11的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的一对纵框和设置在候梯厅出入口25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上框构成。三面框10构成为覆盖候梯厅出入口25的进深方向上的侧壁,并且在候梯厅侧正面也具有预定的宽度。三面框10的纵框的候梯厅侧正面成为卡定后述的作业安全装置17的卡定面10a(参照图4的A)。
另外,在升降通道4的上下方向的上部设置有机械室23。在机械室23配置有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盘9、卷扬机8以及转向滑轮7等。此外,在机械室23中收纳有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
另一方面,在升降通道4的上下方向的下部设置有电梯坑13。电梯坑13设置在比最下方的楼层的设置有候梯厅门11的位置更靠下侧,配置有轿厢3、平衡配重5的缓冲器14、各设备。另外,在电梯坑13内的候梯厅门11下方的侧壁设置有在作业者I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使用的梯子16。
[轿厢]
轿厢3经由主吊索6与平衡配重5连结,在升降通道4内升降。该轿厢3被设置在升降通道4内的壁面上的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升降通道4内的上下方向上升降。如下文所述,在轿厢3的前表面,在与候梯厅门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轿厢门(省略图示),在轿厢3停止在各层时,轿厢门以及候梯厅门11打开,由此进行乘客2、货物对轿厢3的乘降。
[主吊索]
主吊索6的一端与轿厢3连接,并且另一端经由卷扬机8以及转向滑轮7与平衡配重5连接。主吊索6被卷扬机8卷扬,由此,轿厢3进行升降动作。
2.第一实施方式
[作业安全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进行说明。图2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4的A是在将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设置于候梯厅15时从上表面观察时的概略结构图。图4的B是将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设置于候梯厅15时从候梯厅15的正面侧观察时的概略结构图。图4的C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由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和基座部22构成。
以下,对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以及基座部22进行说明。
[作业安全装置主体]
首先,对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进行说明。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由把手部18和以隔着把手部18向两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一对卡定部20构成。把手部18是在作业时用于供作业者把手搭在上面的部位,由圆柱状的部件构成。
把手部18由正面部18a和侧面部18b构成。正面部18a是在将作业安全装置17配置于候梯厅15的候梯厅地板21时在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如图4的A所示,正面部18a构成为,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上的正面部18a的宽度W1比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5小。
侧面部18b在隔着正面部18a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分别由从正面部18a的两端部连续设置的棒状部件构成。另外,一对侧面部18b设置为在与正面部18a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侧面部18b是在将作业安全装置17配置于候梯厅地板21时在候梯厅出入口25的进深方向(即,三面框10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部位。正面部18a与一对侧面部18b、18b构成为一体,正面部18a与侧面部18b的连接部分构成为弯曲。
另外,如图4的A所示,候梯厅出入口25的进深方向上的把手部18的宽度W2构成为比从后述的卡定有卡定部20的三面框10的卡定面10a到关门状态时的候梯厅门11的候梯厅侧表面的距离W4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卡定部20与三面框10的卡定面10a卡定而配置作业安全装置17。
卡定部20在把手部18的两端部,在隔着把手部18而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由从一对侧面部18b、18b的各自的与正面部18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圆筒形状的棒状部件构成。一对卡定部20、20分别以与正面部18a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
另外,一对卡定部20、20在将作业安全装置17配置于候梯厅地板21时,在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且构成为能够卡定于设置在候梯厅出入口25的三面框10的长度W3。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把手部18以及一对卡定部20、20的全长W3形成为比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5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卡定部20、20的长度W7被设定为对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5与正面部18a的延伸方向的长度W1的差加上预定的富余量而得到的尺寸。
把手部18与一对卡定部20、20一体地构成,把手部18与一对卡定部20、20各自的连接部分构成为弯曲。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在使用时,使卡定部20卡定于三面框10的纵框的卡定面10a,以把手部18来到候梯厅门11侧的方式配置于候梯厅地板21。
在把手部18的正面部18a中,未设置后述的第一基座部22a的部分成为作业者在作业时主要用作把手的部分。另外,在侧面部18b中,未设置后述的第一基座部22a的部分成为作业者在作业时主要用作把手的部分。
[基座部]
接着,对基座部22进行说明。基座部22由设置在把手部18的背面侧的第一基座部22a和设置在卡定部20的背面侧的第二基座部22b构成。第一基座部22a设置在成为把手部18的正面部18a与一对侧面部18b、18b的连接部分的角部的两处。而且,第一基座部22a以在将作业安全装置17配置于候梯厅地板21时位于地面侧的方式设置。该第一基座部22a与正面部18a和侧面部18b、18b的连接部分同样地由弯曲的圆筒部件构成,以与正面部18a和侧面部18b的连接部分重叠的方式粘接在把手部18的背面侧。
第二基座部22b由在与卡定部2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棒状部件构成,具有从一方的卡定部20的中间位置到达另一方的卡定部20的中间位置的长度。第二基座部22b与第一基座部22a同样,以在将作业安全装置17配置于候梯厅地板21时位于地面侧的方式设置。而且,第二基座部22b的一方的端部粘接于一方的卡定部20的背面侧,另一方的端部粘接于另一方的卡定部20的背面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基座部22,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在地面被三点支承,因此在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与地面之间形成间隙。特别是,在把手部18的正面部18a,利用在两个第一基座部22a、22a之间形成的部分与地面的间隙,作业者能够安全地把持正面部18a,并且能够安装安全带。另外,在侧面部18b中,也能够利用未设置第一基座部22a、22a的部分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安全地把持侧面部18b。因此,以能够确保作业者把持所需的充分的宽度的方式设计各个第一基座部22a、22a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基座部22b,能够提高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的强度。第二基座部22b只要是从一方的卡定部20到达另一方的卡定部20的长度就没有特别限定。然而,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需要强度,另一方面,在作业时,需要供作业者携带,因此轻量化也是重要的。因此,第二基座部22b可以是从一方的卡定部20的端部到达另一方的卡定部20的端部的长度,但在通过由更短的部件构成而实现轻量化的状态下,能够实现作业安全装置17的强度的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例如能够使用钢铁制的单管构成。此外,也可以使用强度高的塑料原材料来构成,对于该材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使用塑料原材料的情况下,在制造时需要使用模具,但通过使用钢铁制的单管,能够容易地进行弯曲加工,因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为了确保作业者的安全性,优选使用能够确保强度的钢铁制的材料。
此外,也可以由钢铁制的材料构成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由弹性部件、缓冲部件构成基座部22。由于基座部22是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因此通过由弹性部件、缓冲部件构成基座部22,能够防止在作业时对地面造成损伤。在将弹性部件、缓冲部件应用于基座部22的情况下,在作业时,通过使用基座部22不被压溃的硬度的材料,能够在作业安全装置主体19与地面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由圆柱的棒状部件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进行截面为四边形的棒状部件等各种变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由圆柱的棒状部件构成,与由具有角部的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搬运时对建筑物、人的安全性。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一对卡定部20、20的各个卡定部上分别卷绕缓冲部件。由于卡定部20、20是卡定于三面框10的纵框的正面的部位,因此通过在卡定部20、20上预先卷绕缓冲部件,能够防止在作业时对三面框10造成损伤。另外,卷绕于卡定部20、20的缓冲部件优选由其摩擦阻力比三面框10的表面的摩擦阻力、地面的摩擦阻力大的材料构成。由此,在作业时,能够防止卡定部20相对于三面框10、地面的偏移。
3.使用作业安全装置时的作业方法
接着,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时的作业方法进行说明。图5的A~图6的F是表示作业者I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的顺序的图。另外,图7是表示作业者I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时的情形的图。
作业安全装置17通常如图1所示,保管在设置有控制盘9、电动机的机械室23中。进行电梯坑13内的作业的作业者I首先使设置于机械室23的作业安全装置17移动到最下层的候梯厅。图5的A是从上面观察未设置作业安全装置17的状态的候梯厅15的图。如图5的A所示,在设置作业安全装置17时,提前将候梯厅门11设为关闭状态。
接着,移动到最下层的候梯厅15的作业者I在关闭了候梯厅门11的状态下,在候梯厅地板21设置作业安全装置17。作业安全装置17将基座部22配置于地面侧,并且使一对卡定部20、20与三面框10的纵框的正面侧接触,以使把手部18来到候梯厅门11侧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中,在卡定部20、20设置有缓冲部件的情况下,成为缓冲部件与三面框10接触的状态。另外,在卡定部20、20未设置缓冲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卡定部20与三面框10之间另外隔着缓冲部件的状态下,使卡定部20卡定于三面框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候梯厅出入口25的进深方向上的把手部18的宽度W2构成为比从三面框10的纵框的候梯厅侧的面到关门状态时的候梯厅门11的候梯厅侧表面的距离W4小。因此,如图5的B所示,作业安全装置17不会与候梯厅门11接触。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忘记拆除作业安全装置17的情况下,也不会与在升降通道4高速升降的轿厢发生干涉。因此,不需要用于防止作业者忘记收纳作业安全装置17的检测开关等的安装。
接着,如图5的C所示,作业者I在正面部18a的未设置第一基座部22a的部分安装安全带26。正面部18a构成为即使安装了安全带26,作业者I也能够没有问题地把持正面部18a的宽度。
接着,如图6的D所示,打开候梯厅门11。之后,作业者I把持侧面部18b(参照图6的E),或者把持正面部18a(图6的F、图7),下降到电梯坑1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基座部22a、22a,能够在把手部18与候梯厅地板2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将手指卡在该间隙中。
如图6的E所示,当作业者I开始向电梯坑13内下降时,作业安全装置17的升降通道4侧被施加负载。因此,在作业者I把持作业安全装置17而下降到电梯坑13内的期间,作业安全装置17在卡定于三面框10的状态下被固定。因此,作业者I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把持作业安全装置17,下降到电梯坑13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作业安全装置17,作业者I在候梯厅门11打开后,向升降通道4内移动而向梯子16(参照图1)的最上层迈出第一步时,能够确保稳定的姿势。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一边用双手把持一对侧面部18b、18b一边确保稳定的姿势,之后,通过将用双手把持的位置移动到正面部18a,始终能够确保安全的姿势。由此,作业安全性提高。
在作业者I移动到将双手双脚挂在升降通道4的梯子16上的位置的情况下,作业者I能够用单手取下挂在作业安全装置17上的安全带,另挂于升降通道4内的梯子16上。在该情况下,作业者I也能够始终以三点支承姿势进行作业,因此在作业者I移动至升降通道4内之后,即使在关闭候梯厅门11的作业中也能够始终稳定地进行作业。
另外,关于作业安全装置17的配置方法,因作业者I不同而不同。图8的A、图8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17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8的A所示,在作业安全装置17相对于候梯厅门11倾斜地设置的情况下,若在倾斜地配置的状态下作业者I把持着把手部18而下降至升降通道4侧,则载荷施加于升降通道4侧(图8的A的箭头A方向)。因此,作业安全装置17的卡定部20、20被向升降通道4侧拉近直到与三面框10接触。另外,此时,由于把手部18与卡定部20的连接部分构成为弯曲形状,因此即使在与三面框10的角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作业安全装置17顺畅地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对三面框10产生损伤。
而且,在作业安全装置17从图8的A向图8的B的状态偏移的情况下,左右方向的偏移被自动地约束在左右的三面框10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即使在稍微偏移地配置的情况下,在使用时,如图8的B所示那样位置也被修正,不会因作业者I的载荷而在相对于候梯厅门1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左右方向的移动也被三面框10约束。由此,不需要用于将作业安全装置17固定于三面框10的专用的夹具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卡定部20、20的长度W7被设定为对候梯厅出入口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5与正面部18a的延伸方向的长度W1的差值W8(图8的B)加上余量的尺寸。由此,如图8的A所示,即使在倾斜地设置作业安全装置17的情况下,由于三面框10与把手部18之间的间隙W6比卡定部20的长度W7短,因此能够防止卡定部20未卡定在三面框10上而向候梯厅门11侧移动。
4.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进行说明。图9是从上表面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时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时的概略立体图。在图9、图10中,对与图2、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的作业安全装置主体39在正面部18a、一对卡定部20、20各自的中间部设置有长度调整部40。而且,作业安全装置主体39由在各自的长度调整部40中能够分解的第一部件39a、第二部件39b、第三部件39c、第四部件39d构成。第二部件39b的一端部插入于第一部件39a,第二部件39b的另一端部插入于第三部件39c的一端部。另外,第四部件39d插入于第三部件39c的另一端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中的基座部22由第一基座部22a和第二基座部32构成,第二基座部32在中间部设置有长度调整部40。第二基座部32由在长度调整部40中能够分解的第一部件32a、第二部件32b构成。
设置于正面部18a、一对卡定部20、20、第二基座部32的各自的长度调整部40具有同样的结构。在此,以第二基座部32的长度调整部40为例进行说明。
图11是放大表示第二基座部32的长度调整部40的部分的图。如图11所示,第二基座部32由能够分解的两根圆柱状的第一部件32a和第二部件32b构成。第一部件32a由在端部具有嵌合部33的管状部件构成。另外,第二部件32b由在端部具有能够嵌合于嵌合部33的内部的粗细的被嵌合部34的管状部件构成。在第一部件32a的嵌合部33设置有螺纹孔40a,并且在第二部件32b的被嵌合部34设置有在第二部件32b的轴向上以适当的间隔设置的多个螺纹孔40b。
使第二部件32b的被嵌合部34与第一部件32a的嵌合部33嵌合,并且使第二部件32b的被嵌合部34的螺纹孔40b的位置与第一部件32a的嵌合部33的螺纹孔40a的位置对准,并利用螺钉40c进行固定,以使第二基座部32的全长成为所需的长度。由此,能够构成所需的长度的第二基座部3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正面部18a、一对卡定部20、20中,也设置具有相同结构的长度调整部40,由此能够在组装时组装预定尺寸的作业安全装置30。电梯根据各建筑物而尺寸不同,因此作业安全装置也需要与设置于电梯的候梯厅出入口25的三面框10的尺寸相应地变更作业安全装置各自的部分的长度来制造,难以大量生产。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中,在组装时,能够与各电梯的候梯厅匹配地调整各尺寸。因此,在作业安全装置30中,能够大量生产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安全装置30优选在组装后,在出厂前预先设为不能调整螺钉40c的状态。由此,防止因作业者I不慎拆下螺钉40c,而损害作业安全装置30的安全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正面部18a、卡定部20、20、第二基座部32设置长度调整部40,但也可以在一对侧面部18b、18b中设置长度调整部40。在该情况下,能够调整作业安全装置30相对于候梯厅出入口25的进深方向的尺寸。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另外,也能够对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他结构。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Claims (5)

1.一种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其在将电梯的候梯厅门设为开门状态,并从候梯厅出入口向升降通道内下降时配置于候梯厅地板而使用,
所述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把手部,其由正面部和一对侧面部构成,在作业时供作业者将手搭在上面,该正面部在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比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的宽度,该一对侧面部设置在所述正面部的两端部,并在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进深方向上延伸;
一对卡定部,其设置于隔着所述把手部相对的位置,并从所述把手部的两端部向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能够卡定于设置在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三面框;以及
基座部,其为了在所述把手部与候梯厅地板之间形成间隙,而至少在所述把手部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把手部的候梯厅地板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进深方向上的所述把手部的宽度比从所述三面框的卡定所述卡定部的面到关门状态时的候梯厅门的候梯厅侧表面的距离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卡定部分别由棒状部件构成,该棒状部件比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候梯厅出入口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把手部的长度的差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及所述一对卡定部一体地构成,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一对卡定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及所述卡定部分别由具有能够调整长度的长度调整部的部件构成。
CN202111545679.9A 2021-01-18 2021-12-16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Active CN114803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5716A JP7372947B2 (ja) 2021-01-18 2021-01-18 エレベーターの作業安全装置
JP2021-005716 2021-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03756A CN114803756A (zh) 2022-07-29
CN114803756B true CN114803756B (zh) 2023-12-05

Family

ID=82526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5679.9A Active CN114803756B (zh) 2021-01-18 2021-12-16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72947B2 (zh)
CN (1) CN1148037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7889B1 (ja) 2022-08-08 2023-07-13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5773U (zh) * 1990-04-02 1991-12-19
JPH06278961A (ja) * 1993-03-30 1994-10-04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乗場扉全開防止器具
JPH09227045A (ja) * 1996-02-23 1997-09-02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エレベーターピット点検用の梯子装置
KR20000025367A (ko) * 1998-10-10 2000-05-06 이종수 승강로 피트 작업자 보호용 안전장치
JP2003285981A (ja) * 2002-03-29 2003-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ピット用梯子装置
JP2004067293A (ja) * 2002-08-05 2004-03-0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保持器具
JP2014034441A (ja) * 2012-08-07 2014-02-24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用三方枠安全柵
JP2014051348A (ja) * 2012-09-06 201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ピット昇降用梯子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昇降用梯子の配備方法
JP2016108113A (ja) * 2014-12-08 2016-06-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梯子装置
CN106193998A (zh) * 2016-06-29 2016-12-07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提拉式爬梯
CN107352369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电梯层站门的门止动件
EP3640183A1 (en) * 2017-06-14 2020-04-22 Hitachi, Ltd. Elevator pit ladde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9663B (zh) 2015-12-03 2019-01-01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5773U (zh) * 1990-04-02 1991-12-19
JPH06278961A (ja) * 1993-03-30 1994-10-04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乗場扉全開防止器具
JPH09227045A (ja) * 1996-02-23 1997-09-02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エレベーターピット点検用の梯子装置
KR20000025367A (ko) * 1998-10-10 2000-05-06 이종수 승강로 피트 작업자 보호용 안전장치
JP2003285981A (ja) * 2002-03-29 2003-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ピット用梯子装置
JP2004067293A (ja) * 2002-08-05 2004-03-0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保持器具
JP2014034441A (ja) * 2012-08-07 2014-02-24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用三方枠安全柵
JP2014051348A (ja) * 2012-09-06 201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ピット昇降用梯子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昇降用梯子の配備方法
JP2016108113A (ja) * 2014-12-08 2016-06-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梯子装置
CN107352369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电梯层站门的门止动件
CN106193998A (zh) * 2016-06-29 2016-12-07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提拉式爬梯
EP3640183A1 (en) * 2017-06-14 2020-04-22 Hitachi, Ltd. Elevator pit ladder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从一则检验案例谈电梯底坑爬梯改进;郑佳文;《科技创新与应用》(第32期);第195-196页 *
浅谈电梯底坑爬梯的要求;黄明辉;《机电技术》(第4期);第96-9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03756A (zh) 2022-07-29
JP7372947B2 (ja) 2023-11-01
JP2022110362A (ja)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6458B (zh) 用以打开电梯轿厢的轿厢顶的电梯装置
CN109476460B (zh) 用于安全维护工作的电梯装置
CN109476456B (zh) 电梯装置和电梯
CN114803756B (zh) 电梯的作业安全装置
JPH0597357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装置
CN110775781B (zh) 电梯轿厢
WO2001053184A1 (fr) Systeme d'ascenseur
KR20150145702A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구출 장치 및 엘리베이터
WO200404824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476457B (zh) 电梯装置
JP722453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梯子装置
WO2018073896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CN110054057B (zh) 电梯装置
EP3659958B1 (en) Column-integrated step for elevator systems
JP5665097B1 (ja) エレベータ調速機のロープ外し治具
JP491782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工法および据付装置
JP697568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保守安全装置
WO2018216201A1 (ja) エレベータ用ピット梯子
JP6340100B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CN115315403B (zh) 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KR102591572B1 (ko) 승강기 시스템으로 마련되는 균형추 설치용 리프트장치
JP423343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内作業台装置
JP2005154025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客救出装置及び乗客救出方法
JP2020001853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573036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