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90020A -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90020A
CN114790020A CN202110099598.4A CN202110099598A CN114790020A CN 114790020 A CN114790020 A CN 114790020A CN 202110099598 A CN202110099598 A CN 202110099598A CN 114790020 A CN114790020 A CN 114790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metal
metal ion
microencapsulated
water treatment
wall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95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90020B (zh
Inventor
艾少华
郑义
孙成栋
胡彦军
康海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995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900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90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0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90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0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3/00Colloid chemistry, e.g.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or their solu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2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4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by physical processes, e.g. drying, spra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3/00Colloid chemistry, e.g.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or their solu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2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6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by phase separation
    • B01J13/14Polymerisation; cross-linking
    • B01J13/18In situ polymerisation with all reactants being present in the same pha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organ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organic material
    • C02F1/5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20Heavy metals or heavy metal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20Heavy metals or heavy metal compounds
    • C02F2101/203Iron or iron compou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包括芯材、第一壁材和第二壁材,所述第一壁材包覆芯材,所述第二壁材包覆所述第一壁材;其中,所述芯材为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第一壁材为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微胶囊化双层包覆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捕捉废水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杂质,而且能够实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缓释作用,具有高效且长期的优良的水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到环境中,对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目前,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废水主要来源于电镀、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存在毒性强、持久性、不可降解等问题。而且这些过渡金属离子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动植物生长并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废水的排放问题已成为当今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在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废水排放过程中,对于过渡金属离子浓度相对固定的体系,通过取样分析精确计算含量后,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投入预估量的水处理剂。但是,对于浓度不断波动、不断积累的流动废水体系,一次性投入预估量的水处理剂,往往达不到良好的处理效果,甚至会造成水处理剂对所处理水性体系(例如包含过渡金属离子等的废水)的二次污染。因此,如何防止或者消除这些缓慢累计产生的过渡金属离子,一直是水处理行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亟待开发出一种具有缓释效果而长期具有捕捉过渡金属离子作用的水处理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水处理方法。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微胶囊化双层包覆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捕捉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杂质,而且能够实现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缓释作用,具有高效且长期的优良的水处理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水处理方法。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包括芯材、第一壁材和第二壁材,所述第一壁材包覆所述芯材,所述第二壁材包覆所述第一壁材,其中,所述芯材为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第一壁材为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
由此,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微胶囊化双层包覆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捕捉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杂质,而且能够实现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缓释作用,具有高效且长期的优良的水处理效果。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碱金属硫化物包含选自多硫化钠、多硫化钾、硫化钠、以及硫化钾中的一种以上。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硫的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黄原酸碱金属盐、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以及硫代磷酸碱金属盐中的一种以上。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包含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钾。
可选地,所述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包含三聚硫氰酸单钠盐和/或三聚硫氰酸三钠盐。
可选地,所述黄原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黄原酸钾、黄原酸钠、以及异丙基黄原酸钠中的一种以上。
可选地,所述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包含三硫代碳酸钠和/或三硫代碳酸钾。
可选地,所述硫代磷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磷酸二乙酯钾盐、二异丁基二硫代磷酸钾、硫代硫酸钠、以及硫代硫酸钾中的一种以上。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硫的铵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三硫代碳酸铵、硫代硫酸铵、以及硫代磷酸铵中的一种以上。
由此,通过如上所述地选择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或含硫的铵盐作为本申请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芯材,不仅能够可溶于水,还能够与水性体系中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进行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或螯合物,使对环境有害的过渡金属离子从水性体系中沉降出来。另外,在完成上述水处理后,本申请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还可以通过过滤回收,使未完全释放的芯材能够再次循环使用。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包含选自费托蜡、蜂蜡、石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以及聚氯乙烯中的一种以上。
由此,通过选择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作为第一壁材,能够通过物理方法(例如喷雾冷凝法)将芯材保护起来,防止原位聚合反应过程中芯材与水直接接触,进而导致芯材功能性丧失,无法得到目标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另外,第一壁材的包覆还能够有效防止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产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芯材的水解。进一步,第一壁材的包覆使作为芯材的碱金属硫化物等细小微粒聚集到第一壁材的包覆腔中,从而有利于通过化学包覆法(即原位聚合法)包覆第二壁材,这是由于所述第一壁材提供了充分的原位聚合反应表面,有助于原位聚合反应的快速进行。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聚脲类树脂包含选自聚脲树脂、脲-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以及聚脲-聚氨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由此,作为第二壁材的聚脲类树脂使用选自聚脲树脂、脲-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以及聚脲-聚氨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在50℃~150℃的温度范围内性质稳定,具有优良的耐溶剂能力,同时能够形成带有纳米通道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芯材能够通过第二壁材的纳米通道缓慢扩散到外部水性体系,或者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第二壁材浸入到芯材,进而实现芯材中有效成分的缓释作用。另外,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结果发现: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优良且长期的水处理效果,有效缓释时间长达2年以上。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为1~5:1。
由此,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在1~5:1的范围内,则包覆厚度适度,能够防止芯材的释放速率过慢或过快,良好地应用于过渡金属离子不断产生、不断累积的环境中。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为1~10:1。
由此,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在1~10:1的范围内,则包覆厚度适度,有利于下一步的二次包覆(即第二壁材的包覆)。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壁材的厚度为1.7μm~18μm。
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结果发现:第二壁材的厚度对缓释效果影响显著:当第二壁材在1.7μm以上且18μm以下时,一方面芯材的释放速率不会过快,因而有利于长期的水处理效果和捕捉剂的循环多次使用,另一方面,芯材的释放速率也不会过慢,因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对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捕捉。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水处理用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加热熔化成液态流体,向所述液态流体中加入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作为芯材,得到混合物料;将所述混合物料用喷雾冷凝法制成以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为芯材,以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为第一壁材的微胶囊化中间体;将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清洗、干燥;以及
步骤2:将步骤1中得到的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加入到作为第二壁材的聚脲类树脂中,利用原位聚合法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对其进行干燥、过筛,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由此,本申请通过使用喷雾冷凝法和原位聚合法双层微胶囊化技术,将作为芯材的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包覆起来,实现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微胶囊化。
另外,在惰性气氛保护的手套箱内操作进行步骤1,能够避免空气中的湿气对芯材的不利影响。通过喷雾冷凝的方法进行造粒,能够将芯材保护在不溶于水的第一壁材(相当于内壳)内。然后通过步骤2的原位聚合法,在外层再包覆一层坚固的聚脲类树脂作为外层壁材(相当于外壳),从而获得缓释性良好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投料质量比为1~10:1。
若第一壁材与芯材的投料质量比不高于10:1,则能够实现芯材以适度的速率进行释放,另外,若上述投料质量比不低于1:1,则能够实现包覆完全,且包覆厚度适度,有利于下一步的二次包覆(即第二壁材的包覆)。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中,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为2~10:1。
若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不低于2:1,则包覆厚度适度,不会导致芯材的释放速率变得过快。若上述投料质量比不高于10:1,则包覆厚度适度,不会导致芯材的释放速率变得过慢,因此,上述投料质量比在2~10:1的范围内,能够实现良好的芯材的释放,良好地应用于待处理过渡金属离子的水性体系中。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进行水处理的方法,包括: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在被用于水处理之前,预先除去第一壁材的步骤。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预先除去所述第一壁材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加入到所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中,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与所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的质量比为50~150:1,并在50~100℃下搅拌5~8h;连续重复3~5次搅拌过程后,经过过滤、干燥,得到除去第一壁材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由此,在准备将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投入到待处理水性体系中之前,预先除去第一壁材,从而能够实现投入水性体系后芯材的释放。
如上所述,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具有双层包覆结构,芯材被第一壁材包覆,第二壁材包覆第一壁材。而在将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投入水性体系之前预先除去所述第一壁材,能够实现投入水性体系后芯材的释放。在除去所述第一壁材后投入水性体系,由于所述第二壁材具有纳米通道,因此其包覆的芯材能够缓慢释放至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水性体系中,或者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第二壁材浸入到芯材,从而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长期且优良的水处理效果,缓释时间达两年以上。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适用于需要防止或消除缓慢累计产生的过渡金属离子的水性体系中,尤其适用于浓度不断波动、不断积累的流动水性体系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SEM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破碎后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水处理用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水处理方法。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为了简明,本申请具体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意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每个单独公开的点或单个数值自身可以作为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本申请中微胶囊化是指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包埋微小的固体颗粒,形成粒径为几微米至几毫米、具有半透性或密封性囊膜粒子的过程。其中,包裹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芯材,外部的囊膜称为壁材。以往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有凝聚法、乳化法和喷雾干燥等。而本申请中作为微胶囊制备方法采用喷雾冷凝法+原位聚合法双层微胶囊化技术。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包括芯材、第一壁材和第二壁材,所述第一壁材包覆所述芯材,所述第二壁材包覆所述第一壁材,其中,所述芯材为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第一壁材为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
由此,本申请通过使用喷雾冷凝法和原位聚合法双层微胶囊化技术,对芯材进行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和聚脲类树脂的双层包覆,得到了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在水处理过程中,其内部的芯材是实质上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的有效成分,具有有效沉降过渡金属离子的作用。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研究,发现:当芯材成分为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第一壁材为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由此制备而成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高效的捕捉效果,具有优良且长期的水处效果,有效缓释时间长达2年以上。
具体来说,以往常规水处理剂如硫化钠等易水解的含硫水处理剂在投入水性体系中以后,会快速溶解,无法适用于过渡金属离子缓慢生成、积累而又需要除去的体系中,因此,常规水处理剂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相对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通过将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芯材包覆第一壁材,从而实现了芯材和外部水性体系的非直接接触,进而防止了芯材的快速水解。另外,在后续的第二壁材的包覆过程中,所采用的原位聚合法中水作为必要成分而存在,因此,为了防止可溶于水的芯材在原位聚合反应过程中发生水解而失效,因此也需要预先对芯材进行第一壁材(即疏水层)的包覆。进一步,由于第一壁材包覆芯材,因而能够有效防止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产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芯材等有效成分与环境中存在的水进行反应而发生水解。
另外,当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被投入到待处理的水性体系之前,需要预先将第一壁材除去,以使芯材得以释放。而且,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其带有纳米通道,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芯材能够通过第二壁材上的纳米通道缓慢扩散到外部水性体系,或者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第二壁材浸入到芯材,从而实现芯材的缓释作用。由此,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优良且长期的水处效果,有效缓释时间长达2年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碱金属硫化物包含选自多硫化钠、多硫化钾、硫化钠、硫化钾中的一种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硫的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黄原酸碱金属盐、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硫代磷酸碱金属盐中的一种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钾。
可选地,所述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三聚硫氰酸单钠盐和/或三聚硫氰酸三钠盐。
可选地,所述黄原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黄原酸钾、黄原酸钠、以及异丙基黄原酸钠中的一种以上。
可选地,所述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三硫代碳酸钠和/或三硫代碳酸钾。
可选地,所述硫代磷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磷酸二乙酯钾盐、二异丁基二硫代磷酸钾、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钾中的一种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硫的铵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三硫代碳酸铵、硫代硫酸铵、以及硫代磷酸铵中的一种以上。
由此,本申请的上述含硫的碱金属硫化物、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黄原酸碱金属盐、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硫代磷酸碱金属盐、含硫的铵盐等均可溶于水,能够与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或螯合物,而使过渡金属离子从水性体系中沉降出来。
在水处理完毕后,本申请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还可以通过过滤回收,循环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包含选自费托蜡、蜂蜡、石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以及聚氯乙烯中的一种以上。
由此,通过选择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作为第一壁材,能够通过物理方法(即喷雾冷凝法)包覆芯材,从而将芯材保护起来,防止原位聚合过程中芯材与水直接接触,进而导致芯材功能性丧失,无法得到目标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另外,第一壁材的包覆能够有效防止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产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芯材的水解。进一步,第一壁材的包覆使作为芯材的碱金属硫化物等微粒聚集到第一壁材的包覆腔中,从而有利于通过化学包覆法(即原位聚合法)包覆第二壁材,这是由于所述第一壁材提供了充分的原位聚合反应表面,有助于原位聚合反应的快速进行。而且,第一壁材的包覆能够提高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结构强度,使所述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也可以适用于内部压力较大的水性体系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脲类树脂包含选自聚脲树脂、脲-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以及聚脲-聚氨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第二壁材的聚脲类树脂,其带有纳米通道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芯材能够通过第二壁材上的通道缓慢扩散到外部水性体系,或者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第二壁材浸入到芯材,从而实现芯材的缓释作用。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结果发现: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优良且长期的水处理效果,有效缓释时间长达2年以上。另外,选择聚脲类树脂作为第二壁材,这是因为聚脲类树脂在50℃~150℃的温度范围内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耐溶剂能力。由此,能够防止第二壁材在去除捕捉剂第一壁材的过程中发生热分解,还能够在不同的水性体系中保持第二壁材的化学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为1~5:1。
具体地,第二壁材与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可以为1:1、1.5:1、2.5:1、或5:1,或者其比值在上述任意两个比值合并所获得的范围之内。
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在1~5:1的范围内,则包覆厚度适度,防止芯材释放速率过慢或过快,良好地应用于过渡金属离子不断产生、不断累积的环境中。具体来说,由于第二壁材与芯材和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实现了第二壁材对第一壁材的完全包覆,同时又因为上述质量比在合适范围内,而防止第二壁材的包覆量过多,有利于芯材释放的速率与水性体系中过渡金属离子的产生速率接近,这样释放出来的碱金属硫化物迅速与杂质过渡金属离子反应,使水性体系中不断产生的过渡金属离子快速沉降出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为1~10:1。
具体地,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可以为1:1、4:1、5:1、或10:1,或者其比值在上述任意两个比值合并所获得的范围之内。
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在1~10:1的范围内,则包覆厚度适度,有利于下一步的二次包覆(即第二壁材的包覆)。具体来说,由于第一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在合适范围内,因此第一壁材能够对芯材完全包覆且包覆适量,有效避免以下问题:在原位聚合的反应过程中,作为芯材的碱金属硫化物等有效成分易从第一壁材中露出,从而导致芯材的功能性丧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壁材的厚度为1.7μm~18μm。
具体地,所述第二壁材的厚度可以为1.7μm、1.8μm、1.9μm、2.0μm、3.0μm、4.0μm、5.0μm、或11.0μm,或者其数值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合并所获得的范围之内。
所述第二壁材为本申请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缓释作用所必需的部分之一。通过第二壁材将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芯材包覆起来,从而使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缓释作用。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结果发现:当第二壁材为1.7μm以上时,芯材的释放速率不会过快,有利于长期的水处理效果和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循环多次使用,当第二壁材为18μm以上时,芯材的释放速率不会过慢,有利于改善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捕捉效果。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制备方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加热熔化成液态流体,向所述液态流体中加入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作为芯材,得到混合物料;将所述混合物料用喷雾冷凝法制成以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为芯材,以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为第一壁材的微胶囊化中间体;将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清洗、干燥;以及
步骤2:将步骤1中得到的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加入到作为第二壁材的聚脲类树脂中,利用原位聚合法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对其进行干燥、过筛,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本申请通过使用喷雾冷凝法和原位聚合法双层微胶囊化技术将芯材包覆起来,实现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胶囊化。另外,在惰性气氛保护的手套箱内操作进行步骤1,能够避免空气中的湿气对芯材的不利影响。通过喷雾冷凝的方法进行造粒,能够将芯材保护在不溶于水的第一壁材(相当于内壳)内。然后通过步骤2的原位聚合法,在外层再包覆一层坚固的聚脲类树脂作为外层壁材(相当于外壳),从而获得缓释性良好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投料质量比为1~10:1。
若第一壁材与芯材的投料质量比不高于10:1,则能够实现芯材以适度的速率进行释放,另外,若上述投料质量比不低于1:1,则能够实现包覆完全,且包覆厚度适度,有利于下一步的二次包覆(即第二壁材的包覆)。
具体地,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投料质量比可以为1:1、4:1、5:1、或10:1,或者其比值在上述任意两个比值合并所获得的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中,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为2~10:1。
具体地,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可以为2:1、3:1、4:1、5:1、6:1、或10:1,或者其比值在上述任意两个比值合并所获得的范围之内。
若第二壁材与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不低于2:1,则包覆厚度适度,不会导致芯材的释放速率变得过快。若上述投料质量比不高于10:1,则包覆厚度适度,不会导致芯材的释放速率变得过慢,因此,上述投料质量比在2~10:1的范围内,能够实现良好的芯材的释放作用。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水处理方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进行水处理的方法,包括: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在被用于水处理之前,预先除去第一壁材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预先除去所述第一壁材的步骤包括:将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加入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中,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与第一壁材的良溶剂的质量比为50~150:1,并在50~100℃下搅拌5~8h;连续重复3~5次搅拌过程后,经过过滤、干燥,得到除去第一壁材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可选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与第一壁材的良溶剂的质量比为100:1;可选为在90℃下搅拌6h。
可选地,所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可以为如庚烷、石油醚、二甲苯等。
由此,经过上述良溶剂浸泡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将石蜡、费托蜡等第一壁材清洗除去,从而起到释放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芯材的作用。并且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胶囊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芯材也能够缓慢地通过第二壁材的通道,并扩散到外部体系,或者外部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第二壁材浸入到芯材,实现微胶囊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缓释作用,从而延长缓释时间,甚至达2年以上。
另外,本申请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在使用时无需严格测试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含量,可直接将其添加到需要处理的水性体系中,实现对过渡金属离子的捕捉。
进一步,对于例如利用过滤膜组件进行废水处理的情况,还可以将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添加到过滤膜组件内部,使污水或者废水逐级通过,从而实现过渡金属离子的捕捉和除去。处理完毕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还可以通过过滤回收,进行循环使用。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成分的含量,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以质量计。
实施例1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的制备
1)第一壁材的包覆
在干燥氮气保护的手套箱内,将20.0g费托蜡(Sasol公司制、商品名称:Wax C80-G)加热熔化成液体,向其中加入20.0g硫化钠,并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然后将此混合物料用喷雾冷凝法制成约40g以硫化钠为芯材、以费托蜡为第一壁材的微胶囊化中间体,用乙醇清洗并干燥后待用。
2)第二壁材的包覆
取37%~40%甲醛溶液69.1g、脲24.4g置于250ml三口烧瓶中,并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搅拌并利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至8~9,与此同时升温至70℃,持续反应90min后,形成脲醛树脂预聚物溶液。将全部脲醛树脂预聚物溶液转移至2000ml三口烧瓶中,并向其中加入蒸馏水1350.0g、低分子量聚羧酸锂分散剂4.0g,常温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加入上述微胶囊化中间体25g,提升搅拌转速至1000r/min,搅拌分散20min,然后升温至35℃~37℃,滴加盐酸调节pH值至1.5~2.0,维持转速和温度不变继续反应8h,之后以三乙醇胺溶液中和反应至中性,停止搅拌。倒出反应物,离心过滤-1000ml蒸馏水清洗,反复过滤-清洗6次,干燥除去水分,即得到约50g双层包覆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
实施例2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的制备
1)第一壁材的包覆
在干燥惰性气体保护的手套箱内,将40.0g费托蜡(Sasol制Wax C80-G)加热熔化成液体,向其中加入4.0g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并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然后将此混合物料用喷雾冷凝法制成约44g以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芯材、以费托蜡为第一壁材的微胶囊化中间体,用乙醇清洗并干燥后待用。
2)第二壁材的包覆
取37%~40%甲醛溶液46.7g、脲16.35g、三聚氰胺16.35g置于250ml三口烧瓶中,并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搅拌并利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至8~9,与此同时升温至70℃,持续反应90min后,形成脲醛树脂预聚物溶液。将全部脲醛树脂预聚物溶液转移至2000ml三口烧瓶中,并向其中加入蒸馏水1350.0g、低分子量聚羧酸锂分散剂4.0g,常温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加入上述微胶囊化中间体10g,提升搅拌转速至1000r/min,搅拌分散20min,然后升温至35℃~37℃,滴加盐酸调节pH值至1.5~2.0,维持转速和温度不变继续反应8h,之后以三乙醇胺溶液中和反应至中性,停止搅拌。倒出反应物,离心过滤-1000ml蒸馏水清洗,反复过滤-清洗6次,干燥除去水分,即得到约35g双层包覆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
实施例3
除了将芯材替换为三聚硫氰酸三钾,且第一壁材与芯材的投料比调整为5:1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3。
实施例4
除了芯材替换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4。
实施例5
除了芯材替换为三聚硫氰酸三钾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5。
实施例6
除了芯材替换为黄原酸钠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6。
实施例7
除了芯材替换为三硫代碳酸钠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7。
实施例8
除了芯材替换为二异丁基二硫代磷酸钾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8。
实施例9
除了芯材替换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9。
实施例10
除了芯材替换为三硫代碳酸铵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0。
实施例11
除了第一壁材替换为蜂蜡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1。
实施例12
除了第一壁材替换为费托蜡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2。
实施例13
除了第二壁材替换为脲-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3。
实施例14~17
第一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分别为5:1、10:1、0.2:1、20:1,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分别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4~A17。
实施例18~23
芯材种类为三聚硫氰酸三钾第二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分别为6:1、4:1、2:1、10:1、0.5:1,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分别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8~A23。
对比例1
除了芯材替换为氧化钠以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1。
对比例2
除了省略第一壁材的包覆步骤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2。
对比例3
除了省略第二壁材的包覆步骤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3。
对比例4
与实施例3相同,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4。
水处理效果测试
水处理前第一壁材的去除
按照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庚烷=1:100的质量比,将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23、B1、B3分别与庚烷混合,将其加热到90℃搅拌6h,连续搅拌3次,以溶解除去作为第一壁材的费托蜡,将其过滤、干燥,得到除去作为第一壁材的费托蜡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23、B1、B3。
将除去作为第一壁材的费托蜡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23、B1、B3分别加入到需要处理的水性体系中,进行除去水性体系内包含的过渡金属离子等的水处理。B2因无第一壁材的包覆,无需经过第一壁材的去除,B4作为对比,无需经过第一壁材的去除。
投入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24h后的水处理效果
使用蒸馏水配制同时含有20ppm Cu2+和20ppm Fe2+的复合溶液待用。取2700g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均分成27份,将各0.5g实施例1~23、对比例1~4中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按照1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添加0.5g上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方式,依次分别加入到27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中,搅拌反应24h后,分别依据HJ776-2015标准,使用ICP-AES测试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含量。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浸泡半年后的水处理效果
使用蒸馏水配制同时含有20ppm Cu2+和20ppm Fe2+的复合溶液待用。取2700g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均分成27份,将各0.5g经过在水中浸泡半年后的实施例1~23、对比例1~4中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按照1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添加0.5g上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方式,依次分别加入到27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中,搅拌反应24h后,分别依据HJ776-2015标准,使用ICP-AES测试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含量。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浸泡2年后的水处理效果
使用蒸馏水配制同时含有20ppm Cu2+和20ppm Fe2+的复合溶液待用。取2700g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均分成27份,将各0.5g经过在水中浸泡2年后的实施例1~23、对比例1~4中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按照1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添加0.5g上述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方式,依次分别加入到27份上述配制的复合溶液中,搅拌反应24h后,分别依据HJ776-2015标准,使用ICP-AES测试水性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含量。
第二壁材的厚度测试
分别取各1g实施例1~23、对比例1~4中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并破碎,然后用100g去离子水反复清洗以洗去芯材,过滤并干燥,然后依据JY/T010-1996标准,采用扫描电设备(蔡司Sigma300)测量第二壁材的厚度。
表1:
实施例1~23和对比例1~4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参数表
Figure BDA0002915530240000171
Figure BDA0002915530240000181
表2:
实施例1~23和对比例1~4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水处理效果表
Figure BDA0002915530240000182
Figure BDA0002915530240000191
根据表1和表2可知,实施例1~23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23)水处理24h后,水性体系中过渡金属铜离子和铁离子的含量显著降低,而且浸泡半年后和浸泡2年后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23)仍然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说明本申请实施例1~23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具有良好的捕捉效果和优良的缓释效果。
相对于此,对比例1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1的芯材不具备捕捉过渡金属离子的能力,因此达不到水处理目的。对比例2中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2不具有第一壁材的保护,因此在进行第二壁材包覆的原位聚合反应时,导致芯材水解,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2达不到水处理的目的。对比例3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3不具有第二壁材,因此在经过第一壁材去除的过程以后,仅存在芯材,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3完全没有缓释能力,芯材直接与水性体系接触,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3具备短暂的水处理(投入24h)效果,但在半年浸泡后和2年浸泡后基本不具备水处理效果。对比例4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B4由于未进行去除第一壁材的步骤,因此在水性体系中使用时,芯材几乎无法释放,因此无法实现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处理效果。
另外,在芯材、第一壁材以及第二壁材各自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例1、实施例14和实施例15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14和A15,第一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在1~10:1的范围内,第一壁材包覆量适中,因此既能有效防止原位聚合反应过程中芯材的水解,也能保证在第一壁材的去除过程中完全去除,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14和A15都具有优良的过渡金属离子捕捉能力和缓释效果。而相对于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6,其第一壁材的包覆量较低(第一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为0.2:1),不能完全防止原位聚合反应过程中芯材的水解,导致芯材在原位聚合反应过程中部分损失,因此,相比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14和A15,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6的长期水处理效果(浸泡半年后和浸泡2年后的水处理效果)较差。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7,其第一壁材的包覆量较高(第一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为20:1),在第一壁材的去除过程中,并不能完全除去,因此相比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A14和A15,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7的短期和长期的水处理效果较差。
进一步,同样地在芯材、第一壁材以及第二壁材各自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例18~21的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8~21)中,第二壁材与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在2~10:1的范围内时,聚脲类树脂包覆厚度适度,能够防止芯材中有效成分释放速率过慢或过快,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8~A21的短时间(24h)水处理效果、经过半年浸泡的水处理效果以及经过两年浸泡的水处理效果优异,说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8~A21都具有优良的过渡金属离子捕捉能力和缓释效果。而相对于此,当第二壁材与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小于2:1时,例如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2,对第一壁材的包覆稍差,从而在去除第一壁材后,用于水处理时可能存在曝露于水性体系的部分,因此导致对缓释效果带来影响,因此相比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8~A21,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2的长期水处理效果稍差。而当第二壁材与微胶囊化中间体的质量比超过10:1时,例如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3,第二壁材的包覆量过多,从而降低芯材释放的速率,因此,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3的水处理效果也较差。
此外,相对于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17、A18~A21,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2的第二壁材的厚度为1.23μm(小于1.7μm),其芯材释放速率较快,不利于长期的水处理效果和捕捉剂的循环多次使用;当第二壁材的厚度在第二壁材较厚时(大于18μm),例如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A23,芯材的有效成分释放速率较慢,对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捕捉效果稍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包括芯材、第一壁材和第二壁材,所述第一壁材包覆所述芯材,所述第二壁材包覆所述第一壁材,
其中,所述芯材为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第一壁材为选自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述第二壁材为聚脲类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碱金属硫化物包含选自多硫化钠、多硫化钾、硫化钠、硫化钾中的一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含硫的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黄原酸碱金属盐、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硫代磷酸碱金属盐中的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硫代氨基甲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钾;或者,
所述三聚硫氰酸碱金属盐包含三聚硫氰酸单钠盐和/或三聚硫氰酸三钠盐;或者,
所述黄原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黄原酸钾、黄原酸钠、以及异丙基黄原酸钠中的一种以上;或者,
所述三硫代碳酸碱金属盐包含三硫代碳酸钠和/或三硫代碳酸钾;或者,
所述硫代磷酸碱金属盐包含选自二硫代磷酸二乙酯钾盐、二异丁基二硫代磷酸钾、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钾中的一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含硫的铵盐包含选自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三硫代碳酸铵、硫代硫酸铵、以及硫代磷酸铵中的一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包含选自费托蜡、蜂蜡、石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以及聚氯乙烯中的一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脲类树脂包含选自聚脲树脂、脲-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以及聚脲-聚氨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芯材和所述第一壁材之和的质量比为1~5:1。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质量比为1~10:1。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材的厚度为1.7μm~18μm。
11.一种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加热熔化成液态流体,向所述液态流体中加入选自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作为芯材,得到混合物料;将所述混合物料用喷雾冷凝法制成以碱金属硫化物、含硫的碱金属盐、以及含硫的铵盐中的一种以上的化合物为芯材,以熔点40℃以上的疏水性聚合物为第一壁材的微胶囊化中间体;将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清洗、干燥;以及
步骤2:将步骤1中得到的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加入到作为第二壁材的聚脲类树脂中,利用原位聚合法进行二次包覆;然后,对其进行干燥、过筛,得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壁材与所述芯材的投料质量比为1~10:1;或者,
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二壁材与所述微胶囊化中间体的投料质量比为2~10:1。
13.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或通过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进行水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在被用于水处理之前,预先除去第一壁材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进行水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先除去第一壁材的步骤包括:将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或者按照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加入到所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中,所述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与所述第一壁材的良溶剂的质量比为50~150:1,在50~150℃下搅拌5~8h;连续重复3~5次所述搅拌过程后,经过过滤、干燥,得到除去所述第一壁材后的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
CN202110099598.4A 2021-01-25 2021-01-25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7900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9598.4A CN114790020B (zh) 2021-01-25 2021-01-25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9598.4A CN114790020B (zh) 2021-01-25 2021-01-25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0020A true CN114790020A (zh) 2022-07-26
CN114790020B CN114790020B (zh) 2024-02-20

Family

ID=82460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99598.4A Active CN114790020B (zh) 2021-01-25 2021-01-25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9002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0892A (en) * 1969-06-24 1972-02-08 Ncr Co Encapsulation process and its product
CN1736575A (zh) * 2005-08-02 2006-02-22 天津大学 聚脲-脲醛树脂双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05647423A (zh) * 2016-03-21 2016-06-08 广东恒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胺类促进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0204A (zh) * 2016-06-22 2016-11-09 太仓市新进农场专业合作社 一种农药微胶囊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35130A (zh) * 2019-12-03 2020-02-25 云南科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0892A (en) * 1969-06-24 1972-02-08 Ncr Co Encapsulation process and its product
CN1736575A (zh) * 2005-08-02 2006-02-22 天津大学 聚脲-脲醛树脂双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05647423A (zh) * 2016-03-21 2016-06-08 广东恒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胺类促进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0204A (zh) * 2016-06-22 2016-11-09 太仓市新进农场专业合作社 一种农药微胶囊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35130A (zh) * 2019-12-03 2020-02-25 云南科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0020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2333800A1 (de) Adsorptionsmittel fuer schwermetalle oder schwermetallverbindungen
JP3391173B2 (ja) 飛灰中の重金属の固定化方法及び重金属固定化処理剤
JP4805453B2 (ja) 複合体殺生物粒子
EP2512709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BERFLÄCHENPASSIVIERTEN LITHIUMMETALLS
DE112007002375T5 (de) Stabilisiertes Lithiummetallpulver zur Li-Ionen-Anwendung, Zusammensetzung und Verfahren
DE10118309C2 (de) Anionisch stabilisierte, wässrige Dispersionen von nanopartikulärem Zinkoxi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sowie deren Verwendung
EP045735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zinc-alkaline batteries
EP0098947A1 (de) Polymere Mono-, Di-, Tri- und Tetrasulfidverbindung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DE102005002169B4 (de) Mikrokapsel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sowie deren Verwendung
RU2009120486A (ru) Антимикробные полимерные изделия, способы их получения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KR970065786A (ko) 금속 미립자- 함유 섬유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197960B1 (en) Compositions and coatings with non-chrome corrosion inhibitor particles
JP2007512212A (ja) ナノサイズ酸化銀粉体
TW201210944A (en) Silver particles and a process for making them
DE10254430A1 (de) LCST-Polymere
CN114790020B (zh) 水处理用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TWI635896B (zh) 表面經改質的金屬膠體之形成
DE19732658B4 (de) Elektrolytische Zell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olytischen Zelle
CN106317322B (zh) 一种纳米复合凝胶、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EP2802429B1 (de) Phosphorbeschichtete lithiummetallprodukt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DE112015002294B4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von Metallen in Flüssigkeiten
DE2010110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ikrokapseln mit Hilfe von synthetischen Koazervaten
CN114790023B (zh) 微胶囊化过渡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制备方法
DE102012209761B4 (de) Schichtsystem zum Korrosionsschutz
ITUB20159650A1 (it) Supporto in polietilene con innestato un idrogel in PV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