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7949A -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7949A
CN114787949A CN202080086159.3A CN202080086159A CN114787949A CN 114787949 A CN114787949 A CN 114787949A CN 202080086159 A CN202080086159 A CN 202080086159A CN 114787949 A CN114787949 A CN 114787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core
portions
reacto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61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7949B (zh
Inventor
小林健人
吉川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87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7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7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7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磁芯;树脂构件,规定线圈和磁芯的相互的位置;壳体,收纳组合体,该组合体包括线圈、磁芯以及树脂构件;以及密封树脂部,填充到壳体内,磁芯具备:中间芯部,配置于卷绕部的内侧;两个侧芯部,在卷绕部的外侧与中间芯部并列;以及两个端芯部,在卷绕部的两端部将中间芯部和侧芯部连接,壳体具备将组合体的周围包围的矩形框状的侧壁部,侧壁部具备一对长边部及一对短边部,组合体以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朝向长边部侧的方式配置,树脂构件具备朝向一方短边部突出的伸出部,电抗器具备间隙,在俯视壳体时,该间隙由包括一方短边部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和伸出部构成。

Description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9年12月19日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9-229734的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电抗器,该电抗器具备线圈、磁芯、收纳线圈和磁芯的组合体的壳体、以及填充到壳体内以将组合体的外周覆盖的密封树脂。线圈具备将绕线卷绕而成的两个线圈元件。以下,将线圈元件称为卷绕部。磁芯具备被各卷绕部覆盖的一对内侧芯部、和以隔着一对内侧芯部的方式配置于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专利文献1公开将树脂导入路设置于壳体的侧壁部,该树脂导入路用于将密封树脂从壳体的底部侧朝向开口侧填充。
专利文献2中作为组合体的方式公开具备线圈和磁芯的组合体,该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该磁芯具有两个E字状的芯片。芯片具备配置于线圈的端面的板状的连结部、从连结部的中央部分突出的内芯突部、以及从连结部的两缘附近的部分分别突出的外周部,外观成为E字状。内芯突部配置于卷绕部内。外周部以将线圈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1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2015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及外侧的部分;
树脂构件,规定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的相互的位置;
壳体,收纳组合体,所述组合体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磁芯以及所述树脂构件;以及
密封树脂部,填充到所述壳体内,
所述磁芯具备:
中间芯部,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
两个侧芯部,位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与所述中间芯部并列;以及
两个端芯部,在所述卷绕部的两端部将所述中间芯部和所述侧芯部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载置所述组合体;
矩形框状的侧壁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与所述底板部相对,
所述侧壁部具备一对长边部及一对短边部,
所述组合体以所述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所述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朝向所述长边部侧的方式配置,
所述树脂构件具备朝向一方所述短边部突出的伸出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间隙,在俯视所述壳体时,所述间隙由包括一方所述短边部在内的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伸出部构成。
本公开的转换器具备本公开的电抗器。
本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本公开的转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具备的组合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形成密封树脂部的图,是从上表面观看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示出形成密封树脂部的工序的图,是从侧面观看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6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8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9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11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13是从侧面观看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的示意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7的电抗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15是示意性示出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源系统的示意构成图。
图16是示出具备转换器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例的示意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考虑到如下:将具备线圈和两个E字状芯片的组合体收纳于壳体,在壳体内填充密封树脂而得到电抗器,所述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当在壳体内填充密封树脂时,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将树脂导入路设置于壳体的侧壁部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形成树脂导入路的特别加工。另外,不但需要形成树脂导入路,而且需要将壳体的侧壁部的厚度增大。
另外,期望电抗器的小型化。此处的电抗器的小型化是指:电抗器的设置面积小,且组合体和壳体的间隔小。因此,在具备具有一个卷绕部的线圈的组合体的方式中,期望实现电抗器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在壳体内良好地填充密封树脂的结构。
本公开以提供小型、且生产率优良电抗器作为目的之一。另外,本公开以提供具备上述电抗器的转换器作为另外的目的之一。进一步地,本公开以提供具备上述转换器的电力变换装置作为其他的目的之一。
[本公开的效果]
本公开的电抗器为小型,且生产率优良。本公开的转换器及本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为小型,且生产率优良。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及外侧的部分;
树脂构件,规定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的相互的位置;
壳体,收纳组合体,所述组合体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磁芯以及所述树脂构件;以及
密封树脂部,填充到所述壳体内,
所述磁芯具备:
中间芯部,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
两个侧芯部,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与所述中间芯部并列;以及
两个端芯部,在所述卷绕部的两端部将所述中间芯部和所述侧芯部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载置所述组合体;
矩形框状的侧壁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与所述底板部相对,
所述侧壁部具备一对长边部及一对短边部,
所述组合体以所述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所述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朝向所述长边部侧的方式配置,
所述树脂构件具备朝向一方所述短边部突出的伸出部,
具备在俯视所述壳体时由包括一方所述短边部的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伸出部构成的间隙。
本公开的电抗器以线圈中的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朝向壳体中的侧壁部的长边部侧的方式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以下将该配置方式称为直立型。直立型进一步有卧式和立式。卧式以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朝向侧壁部的长边部侧、且卷绕部的轴方向与壳体的底板部成为平行的方式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立式以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朝向侧壁部的长边部侧、且卷绕部的轴方向与壳体的底板部正交的方式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抗器以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朝向壳体的底板部及开口部侧的方式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也就是说,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抗器以侧芯部各自面向壳体的侧壁部的方式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以下,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抗器中的组合体的配置方式称为平置型。
本公开的电抗器因为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朝向侧壁部,所以容易将线圈的热释放到壳体。因此,在组合体的配置方式是直立型的情况下,与是平置型的情况比较,散热性优良。可列举的是:当提高散热性时,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的面积大于卷绕部中的与侧芯部各自面对的面的面积。在卷绕部中的上述露出面的面积大于与侧芯部各自面对的面的面积时,在组合体的配置方式是直立型的情况下,与是平置型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组合体相对于壳体的底板部的设置面积。这样的本公开的电抗器不但散热性优良,而且为薄型、小型。
本公开的电抗器在作为组合体的构成构件的树脂构件具备朝向侧壁部中的一方短边部突出的伸出部。并且,本公开的电抗器具备间隙,在俯视壳体时,所述间隙由包括伸出部朝向的一方短边部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和伸出部构成。本公开的电抗器通过具备上述间隙,从而在形成密封树脂部时,在将组合体收纳于壳体内的状态下,能够从上述间隙将成为密封树脂部的树脂填充到壳体内。例如,树脂向壳体内的填充能够在上述间隙将注入树脂的喷嘴插入,而通过喷嘴从壳体的底板部侧注入树脂。间隙的大小能够根据伸出部的大小来调整,能够插入大径的喷嘴的间隙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喷嘴的直径越大,越能够有效地进行成为密封树脂部的树脂的填充作业。因此,本公开的电抗器的生产率优良。
本公开的电抗器在形成密封树脂部时,能够在上述间隙插入喷嘴以注入树脂。因此,本公开的电抗器不必在壳体的侧壁部设置树脂导入路,且不必针对壳体进行特别加工。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电抗器,壳体的制造性优良,进而生产率优良。另外,不必在壳体的侧壁部设置树脂导入路,不必增大侧壁部的厚度。本公开的电抗器能够在设置于一方短边部侧的上述间隙插入喷嘴以注入树脂。因此,本公开的电抗器与在另一方短边部及长边部具有伸出部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除一方短边部之外的侧壁部和组合体的间隔。因此,本公开的电抗器能够小型化。
除此之外,本公开的电抗器能够期待以下效果。在将喷嘴插入上述间隙以注入树脂的情况下,树脂从一方短边部侧注入,树脂朝向另一方短边部侧流动。具体地,从喷嘴注入的树脂从一方短边部侧迂回绕到组合体与长边部之间,在另一方短边部侧合流。因此,在离注入树脂的部位远的部位产生树脂的合流点。在该情况下,在树脂从一方短边部侧朝向另一方短边部侧流动的期间,混入到树脂的气泡浮起,树脂内的气泡容易被除去。因此,通过从一方短边部侧注入树脂,从而能够减少密封树脂部中的气泡的残留。另外,当从一方短边部侧注入树脂时,树脂的合流点变为另一方短边部侧的一部位。树脂的合流点容易发生气泡的卷入,因此优选较少。通过从一方短边部侧注入树脂,从而树脂的合流点变为一部位,因此气泡的残留容易减少。
(2)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树脂构件具备将所述磁芯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模制树脂部,
所述伸出部设置于所述模制树脂部。
上述方式能够利用模制树脂部将磁芯保持为一体,进而能够将组合体保持为一体。组合体通过组装线圈和磁芯来制作组合物,并针对该组合物形成模制树脂部而得到。在伸出部设置于模制树脂部的情况下,当在组合物形成模制树脂部时,能够用成为模制树脂部的树脂一起形成伸出部。因此,上述方式的生产率优良。
(3)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树脂构件具备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各端部的一对框状构件,
各所述框状构件具备:
一对第一框片,配置于所述中间芯部与所述侧芯部之间;和
第二框片,以沿着所述卷绕部中的所述露出面的方式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框片,
所述伸出部设置于一方所述框状构件中的所述第二框片。
上述方式能够利用框状构件保持卷绕部和磁芯的定位状态。组合体通过组装线圈、磁芯以及框状构件而得到。在伸出部设置于框状构件的情况下,仅仅组装线圈、磁芯以及框状构件,就能够将伸出部构成在组合体的预定位置。第二框片不配置于中间芯部与侧芯部之间,而位于磁芯的外侧。因此,在伸出部设置于第二框片的情况下,容易使伸出部向一方短边部侧突出,容易简化伸出部的形状。
(4)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组合体以所述卷绕部的轴方向与所述底板部成为平行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壳体。
上述方式是组合体的配置方式为卧式的方式。在组合体的配置方式是卧式的情况下,卷绕部的两端部在壳体的各短边部侧容易向壳体的开口部侧引出。另外,在组合体的配置方式是卧式的情况下,与是立式的情况比较,容易薄型化。一般来说,是因为: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的、沿着卷绕部的轴方向的长度比与卷绕部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长。
(5)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伸出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侧。
上述方式在壳体内容易稳定地支承组合体。另外,上述方式在将成为密封树脂部的树脂填充到壳体内,在壳体内容易将组合体保持在预定位置。
(6)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伸出部中的突出方向的顶端与所述短边部的内表面接触。
上述方式通过在作为组合体的构成构件的树脂构件具备伸出部,从而能够将组合体定位于壳体。特别是,通过伸出部与短边部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将成为密封树脂部的树脂填充到壳体内时,能够抑制组合体的位置由于树脂流动而偏离。因此,通过伸出部与短边部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上述方式的生产率更加优良。
(7)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伸出部具备:
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第一面;
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第二面;以及
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所述密封树脂部具备:
第一树脂部,填充到所述孔的内部;和
第二树脂部,与所述第一树脂部连续,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接触地设置。
上述方式通过在伸出部具备孔,并在该孔中填充密封树脂部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将伸出部和密封树脂部牢固地接合,进而能够将组合体和密封树脂部牢固地接合。是因为:填充到孔的第一树脂部、和与第一面及第二面接触地设置第二树脂部钩挂于伸出部。此外,上述方式通过在伸出部具备孔,从而在形成密封树脂部时,能够从孔确认一方短边部侧的树脂的填充状态。另外,上述方式通过在伸出部具备孔,从而在形成密封树脂部时,能够使在向一方短边部侧填充的树脂中混入的气泡从孔脱气。也就是说,伸出部具备的孔在形成密封树脂部时发挥确认树脂的填充状态的确认孔的作用、和使混入到树脂的气泡脱气的脱气孔的作用。并且伸出部具备的孔在形成密封树脂部后发挥将组合体和密封树脂部接合的钩挂结构的作用。
(8)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的是,
所述短边部具有支承所述伸出部的装配座,
所述伸出部和所述装配座被紧固。
上述方式通过伸出部紧固于装配座,从而能够将组合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上述方式能够避免组合体由于例如冲击、振动等而从壳体脱落。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换器,
具备上述(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
本公开的转换器因为具备本公开的电抗器,所以为小型,生产率优良。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
具备上述(9)所述的转换器。
本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因为具备本公开的转换器,所以为小型,生产率优良。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具体例。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名称物。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有时附图中的各部的尺寸比也与实际不同。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概要》
参照图1至图5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如图2所示,电抗器1A具备线圈2、磁芯3、框状构件4a、4b、模制树脂部5、壳体8以及密封树脂部9。线圈2具有一个卷绕部20。磁芯3具有配置于卷绕部20的内侧及外侧的部分。框状构件4a、4b及模制树脂部5是规定线圈2和磁芯3的相互的位置的树脂构件。框状构件4a、4b设置于卷绕部20的各端部。模制树脂部5将磁芯3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壳体8收纳组合体10,组合体10包括线圈2、磁芯3、框状构件4a、4b以及模制树脂部5。密封树脂部9填充到壳体8内。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的特征之一是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为后述的卧式的方面。另外,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的特征之一是在模制树脂部5具备伸出部6的方面。如图1所示,伸出部6朝向构成壳体8的侧壁部82的一方短边部821侧突出,在俯视壳体8时,在伸出部6与包括一方短边部821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之间构成预定的间隙7。
图1将密封树脂部9省略示出。图2是用图1所示的(II)-(II)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容易明白电抗器1A的内部结构,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在以下说明中,将壳体8的底板部81侧设为下,将与底板部81相对的开口部83侧设为上。将该上下方向设为高度方向。高度方向是壳体8的深度方向。另外,将与高度方向正交、且沿着壳体8中的侧壁部82的长边部823、824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将与高度方向正交、且沿着壳体8中的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1、822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是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长度方向是图1及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是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
以下,对电抗器1A的构成详细地说明。
〔线圈〕
如图2及图3所示,线圈2具备一个卷绕部20。卷绕部20通过将一根绕线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绕线的两端部从卷绕部20的轴方向的各端部引出。从卷绕部20引出的绕线的两端部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引出到外部。在引出的两端部装配未图示的端子零件。在端子零件连接未图示的电源等外部装置。此外,图1等仅示出卷绕部20,省略绕线的端部等。
绕线可列举具有导体线和绝缘包覆部的包覆线。导体线的构成材料可列举铜等。绝缘包覆部的构成材料可列举聚酰胺酰亚胺等的树脂。作为包覆线,可列举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包覆扁平线、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包覆圆线等。
该例的卷绕部20是包覆扁平线扁立绕而成的矩形筒状的扁立线圈。因此,从轴方向观看卷绕部20的端面形状是矩形。也就是说,卷绕部20具备四个平面和四个角部。卷绕部20的角部圆滑化。卷绕部20的除角部以外的面基本上由平面构成。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卷绕部20和壳体8中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能够形成为以平面彼此面对的状态。因此,容易确保卷绕部20和侧壁部82的内表面面对的面积较大。另外,当卷绕部20和侧壁部82的内表面为以平面彼此面对的状态时,则容易缩窄卷绕部20和侧壁部82的间隔。
〔磁芯〕
如图2及图3所示,磁芯3具备一个中间芯部31、两个侧芯部32、33以及两个端芯部34、35。中间芯部31配置于卷绕部20的内侧。侧芯部32、33及端芯部34、35配置于卷绕部20的外侧。侧芯部32、33在卷绕部20的外侧与中间芯部31并列。端芯部34、35在卷绕部的两端部将中间芯部31和侧芯部32、33连接。也就是说,两个端芯部34、35以将一个中间芯部31和两个侧芯部32、33从两端夹着的方式配置。磁芯3通过中间芯部31、侧芯部32、33以及端芯部34、35连接,从而在对线圈2进行励磁时有磁通流动,形成闭合磁路。
中间芯部31的形状是与卷绕部20的内周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在卷绕部20的内周面与中间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该间隙中填充构成后述的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在该例中,中间芯部31的形状是四棱柱状,更具体地为矩形柱状,从轴方向观看中间芯部31的端面形状是矩形。中间芯部31的角部以沿着卷绕部20的角部的方式圆滑化。
侧芯部32、33的形状只要是在卷绕部20的外侧沿卷绕部20的轴方向延伸的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在该例中,侧芯部32、33是在卷绕部20的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侧芯部32、33以面向构成卷绕部20的外周面的四面中、位于隔着卷绕部20的轴相向的位置的两面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侧芯部32、33以将构成卷绕部20的外周面的四面中、位于隔着卷绕部20的轴相向的位置的两面从外侧夹着的方式配置。在图2中,侧芯部32、33以面向卷绕部2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各面的方式配置。卷绕部20中的不面对侧芯部32、33的面从磁芯3露出。以下,有时将卷绕部20中的不面对侧芯部32、33的面、也就是卷绕部20中的从磁芯3露出的面称为露出面。
端芯部34、35的形状只要是将一个中间芯部31及两个侧芯部32、33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在该例中,端芯部34、35是在一个中间芯部31及两个侧芯部32、33的排列方向长的长方体状。
在中间芯部31及侧芯部32、33中,朝向与各芯部31、32、33的并列方向及各芯部31、32、33的长边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的面为同一面。在图2中,中间芯部31、侧芯部32、33以及端芯部34、35中的纸面外侧的面及里侧的面为同一面。因此,卷绕部20中的露出面比侧芯部32、33及端芯部34、35中的与上述露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面突出。在线圈2、磁芯3以及框状构件4a、4b的组合物设置有后述的模制树脂部5的状态下,磁芯3埋设于模制树脂部5,但是卷绕部20中的上述露出面从模制树脂部5露出。
如图3所示,本例的磁芯3具备两个E字状的芯片3a、3b。各芯片3a、3b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芯片3a具备端芯部34和三个短的芯片。三个短的芯片在端芯部34的长边方向具有间隔地设置。因此,芯片3a的外观成为E字状。三个短的芯片分别是中间芯部31的一半、侧芯部32的一半、侧芯部33的一半。构成中间芯部31的芯片从端芯部3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立设,构成侧芯部32、33的芯片从端芯部34的长边方向的两缘附近立设。芯片3b具备端芯部35和由中间芯部31及侧芯部32、33的剩余一半构成的三个短的芯片。
<构成材料>
磁芯3由包含软磁性材料的成形体构成。作为软磁性材料,可列举铁、铁合金等金属、铁氧体等非金属。铁合金例如可列举Fe-Si合金、Fe-Ni合金等。作为包含软磁性材料的成形体,可列举压粉成形体、复合材料的成形体等。
压粉成形体通过对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即软磁性粉末进行压缩成形而得到。压粉成形体与复合材料比较,软磁性粉末在芯片占据的比例高。在将压粉成形体设为100体积%时,压粉成形体中的软磁性粉末的含量可列举例如超过80体积%、进一步为85体积%以上。
在复合材料的成形体中,软磁性粉末分散于树脂中。复合材料的成形体通过将在未固化的树脂中混合分散有软磁性粉末的原料填充到模具并使树脂固化而得到。复合材料通过调整树脂中的软磁性粉末的含量,从而容易控制磁特性、例如相对磁导率、饱和磁通密度。当将复合材料设为100体积%时,复合材料的成形体中的软磁性粉末的含量例如可列举30体积%以上且80体积%以下。
软磁性粉末是软磁性粒子的集合体。软磁性粒子也可以是在其表面具有绝缘包覆部的被覆粒子。绝缘包覆部的构成材料可列举磷酸盐等。复合材料的树脂例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硅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聚苯硫醚(PPS)树脂、聚酰胺(PA)树脂(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9T等)、液晶聚合物(LCP)、聚酰亚胺(PI)树脂、氟树脂等。复合材料除了树脂之外还可以含有填料。通过含有填料,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散热性。填料例如能够利用由陶瓷、碳纳米管等非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陶瓷例如可列举金属或者非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作为氧化物的一例,可列举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等。作为氮化物的一例,可列举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等。作为碳化物的一例,可列举碳化硅等。
〔框状构件〕
该例的电抗器1A具备两个框状构件4a、4b。如图2及图3所示,框状构件4a、4b配置于卷绕部20的各端部。框状构件4a、4b规定线圈2和磁芯3的相互的位置,以保持定位状态。另外,框状构件4a、4b确保线圈2与磁芯3之间的电绝缘。
两框状构件4a、4b的基本构成相同。框状构件4a、4b具备一对第一框片41和一对第二框片42。第一框片41配置于中间芯部31与侧芯部32、33之间。另外,第一框片41配置于卷绕部20的端面与端芯部34、35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框片41配置于由中间芯部31、侧芯部32、33以及端芯部34、35构成的空间。第二框片42以沿着卷绕部20中的露出面的方式将一对第一框片41连接。第二框片42的外表面与卷绕部20中的露出面基本上为同一面。因此,在线圈2、磁芯3以及框状构件4a、4b的组合物设置有后述的模制树脂部5的状态下,第二框片42中的与上述露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面从模制树脂部5露出。框状构件4a、4b的外周面基本上由平面构成。框状构件4a、4b的外周面中、一对第二框片42的外表面与壳体8的侧壁部82中的长边部823、824(图1)面对。
由一对第一框片41和一对第二框片42构成贯穿孔40。在贯穿孔40插通中间芯部31。贯穿孔40的形状是与中间芯部31的外周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在贯穿孔40的内周面设置有在中间芯部31插入的状态下,在中间芯部31的外周面与贯穿孔40的内周面之间局部地构成间隙的切口。在通过切口构成的间隙填充构成后述的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
本例的框状构件4a、4b在端芯部34、35侧具备凹部43。具体地,第一框片41中的端芯部34、35侧的面比第二框片42中的端芯部34、35侧的面向卷绕部20侧凹陷。在凹部43嵌入端芯部34、35中的卷绕部20侧的缘部。通过该凹部43,在框状构件4a、4b保持端芯部34、35。在第二框片42设置有在端芯部34、35嵌入到凹部43的状态下,在切口47与端芯部34、35之间构成间隙的切口47(图3)。在通过切口47构成的间隙填充构成后述的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
另外,本例的框状构件4a、4b在卷绕部20侧的面具备内侧突片45和外侧突片46。内侧突片45从贯穿孔40的四角向卷绕部20侧突出。在本例中,从贯穿孔40的四角中特定的相邻两角突出的突片相连。也就是说,本例的内侧突片45由三个突片构成。内侧突片45沿着中间芯部31的外周面形成。利用该内侧突片45,在框状构件4a、4b保持中间芯部31,并且保持卷绕部20和中间芯部31的间隔。外侧突片46由从第一框片41的外缘向卷绕部20侧突出的板状片构成。外侧突片46夹在卷绕部20与侧芯部32、33之间。外侧突片46延伸到卷绕部20的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利用该外侧突片46,确保卷绕部20与侧芯部32、33之间的绝缘。
<构成材料>
框状构件4a、4b的构成材料可列举电绝缘材料。作为电绝缘材料,代表性地可列举树脂。具体的树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硅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PPS树脂、PA树脂、LCP、PI树脂、氟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框状构件4a、4b的构成材料除了上述树脂之外,也可以含有填料。通过含有填料,能够提高框状构件4a、4b的散热性。填料能够利用与上述的复合材料使用的填料同样的填料。在该例中,框状构件4a、4b的构成材料是PPS树脂。
〔模制树脂部〕
该例的电抗器1A具备模制树脂部5。如图2所示,模制树脂部5将侧芯部32、33及端芯部34、35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另外,模制树脂部5经由设置于框状构件4a、4b的第二框片42的切口47而夹在卷绕部20的内周面与中间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利用模制树脂部5,两个E字状的芯片3a、3b保持为一体,线圈2、磁芯3以及框状构件4a、4b一体化。因此,组合体10能够作为一体物来处理。此外,卷绕部20的外周面中不面向两个侧芯部32、33的露出面不被模制树脂部5覆盖,从模制树脂部5露出。在图2中,卷绕部20中的露出面的全部区域从模制树脂部5露出,但实际上卷绕部20的角部附近被模制树脂部5覆盖。
<构成材料>
构成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能够利用与构成上述的框状构件4a、4b的树脂同样的树脂。模制树脂部5的构成材料除了上述树脂之外,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填料。在该例中,模制树脂部5由PPS树脂构成。
〔伸出部〕
如图1及图2所示,模制树脂部5具备朝向一方短边部821突出的伸出部6。伸出部6是与模制树脂部5一体成形的一体物。该例的伸出部6由不包括贯穿孔等的实心体构成。如图1所示,伸出部6在与包括一方短边部821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之间构成预定的间隙7。
伸出部6的位置及数量不作特别限定。优选是伸出部6的沿着壳体8的深度方向的位置是壳体8的开口部83侧。通过伸出部6位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从而容易构成上述间隙7。例如,如后所述,壳体8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有时以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宽的方式倾斜。当侧壁部82的内表面倾斜时,则开口部83侧与组合体10的间隔变大,所以通过伸出部6位于开口部83侧,从而容易稳定地构成上述间隙7。另外,优选伸出部6的沿着壳体8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是短边部8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通过在短边部8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一个,从而容易形成伸出部6。另外,通过在短边部8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一个,从而容易稳定地构成上述间隙7。伸出部6的位置也可以偏离短边部821的中央。伸出部6的数量只要至少为一个即可,也可以为多个。
伸出部6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在该例中,如图1所示,伸出部6的形状在俯视时为三角形。伸出部6的形状不限于在俯视时为三角形,也可以是矩形、多边形、半圆形状、半椭圆形状等其他的形状。伸出部6的大小以形成预定大小的间隙7的方式设定。例如,伸出部6的突出长度可列举5mm以上且15mm以下、进一步为6mm以上且12mm以下。当伸出部6的突出长度过大时,则长边部823、824的长度变长,壳体8大型化。另外,伸出部6的最大宽度小于模制树脂部5的宽度。伸出部6的宽度以至少一方长边部823、824和伸出部6的外周面的最小间隔成为5mm以上、进一步成为6mm以上的方式设定。
伸出部6的厚度具有不容易变形或者折损的程度的厚度。此处的厚度是指高度方向的尺寸、即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尺寸。本例的伸出部6的厚度与将侧芯部32中的开口部83侧的面覆盖的模制树脂部5的厚度为同等程度。伸出部6也可以从端芯部34中的壳体8的开口部83侧遍及底板部81侧的全长而设置。也就是说,伸出部6的厚度也可以是与壳体8的深度相当的厚度。当增大伸出部6的厚度时,则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昂贵树脂的使用量减少,因此能够相应地削减制造成本。
伸出部6具有限制组合体10相对于壳体8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的作用。可列举伸出部6的突出方向的顶端与短边部821的内表面接触。通过伸出部6与短边部821的内表面接触,从而能够将组合体10良好地定位于壳体8。特别是,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抑制由于树脂的流动而使组合体10的位置偏离。
〔壳体〕
壳体8通过如图1及图2所示收纳组合体10,从而能够实现组合体10的机械保护及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以防蚀性的提高等为目的。本例的壳体8由金属构成。金属的热导率比树脂的热导率高。因此,金属制的壳体8容易将组合体10的热经由壳体8释放到外部。因此,金属制的壳体8有助于组合体10的散热性的提高。
壳体8具备底板部81、侧壁部82以及开口部83。底板部81是载置组合体10的平板构件。侧壁部82是将组合体10的周围包围的矩形框状体。壳体8是由底板部81和侧壁部82形成组合体10的收纳空间,并在与底板部81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83的有底筒状的容器。在该例中,底板部81和侧壁部82形成为一体。侧壁部82具有与组合体10的高度同等或其以上的高度。
该例的底板部81是四角板状。在底板部81,载置组合体10的内底面基本上由平面构成。侧壁部82具备一对短边部821、822及一对长边部823、824。本例的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内表面基本上由平面构成。由短边部821、822和长边部823、824构成的各角部由弯曲面构成。
本例的侧壁部82中的矩形框状是指在俯视壳体8时,侧壁部82的内周面基本上构成为矩形。此处的矩形也可以不是几何学中严格意义上的矩形,也包括角部被R倒角或者被C倒角的形状等,包括基本上视作矩形的范围。例如,包括如本例的侧壁部82那样角部由具有比较大的曲率半径的曲面形成的形状。
侧壁部82的内表面也可以以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宽的方式倾斜。更具体地,也可以为,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1、822的内表面彼此、及长边部823、824的内表面彼此的至少一方以相互的间隔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大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也可以为,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各内表面的至少一个以相对于底板部81的内底面的垂直方向向壳体8的外方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此外,上述垂直方向相当于壳体8的高度方向。
在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各内表面以相互的间隔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大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在电抗器1A的制造过程中,容易进行在壳体8收纳组合体10的作业。另外,在用压铸来制造金属制的壳体8的情况下,通过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各内表面的至少一个倾斜,从而容易进行将壳体8从模具拔出的作业。在该例中,如图2所示,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所有的内表面以侧壁部82的内表面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宽的方式倾斜。
由短边部821、822及长边部823、824的各内表面和底板部81的内底面的垂线形成的倾斜角度能够适当选择。上述倾斜角度例如可列举0.5°以上且5°以下、进一步为1°以上且2°以下。当倾斜角度过大时,在开口部83侧,组合体10的外周面和侧壁部82的内周面的间隔变大。当上述间隔过大时,则开口部83侧的组合体10的热难以有效地释放到壳体8。因此,倾斜角度过大从散热性的观点出发不优选。因此,倾斜角度的上限设为5°以下、进一步为2°以下。
壳体8的长度例如可列举80mm以上且120mm以下、进一步为90mm以上且115mm以下。壳体8的宽度例如可列举30mm以上且80mm以下、进一步35mm以上且70mm以下。壳体8的高度例如可列举70mm以上且140mm以下、进一步为80mm以上且130mm以下。壳体8的长度是图1及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的长度。壳体8的宽度是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的长度。壳体8的高度是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的长度。壳体8的容积例如可列举120cm 3以上且1200cm 3以下、进一步为200cm 3以上且900cm 3以下。本例的壳体8的长度大于宽度,且高度也大于宽度。因此,通过壳体8的长度×宽度求出的面积小于通过壳体8的长度×高度求出的面积。
<构成材料>
壳体8由非磁性金属构成。作为非磁性金属,例如可列举铝或其合金、镁或其合金、铜或其合金、银或其合金、奥氏体系不锈钢等。这些金属的热导率比较高。因此,能够将壳体8利用于散热路径,组合体10的热经由壳体8效率良好地释放到外部。因此,组合体10的散热性提高。作为构成壳体8的材料,除了金属以外也能够使用树脂等。
金属制的壳体8例如能够利用压铸来制造。本例的壳体8通过铝制的压铸品构成。
〔组合体的配置方式〕
组合体10相对于壳体8的配置方式是卧式。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组合体10以卷绕部20中的不面向侧芯部32、33各自的露出面朝向壳体8的侧壁部82的长边部823、824侧,且卷绕部20的轴方向与壳体8的底板部81成为平行的方式收纳于壳体8。也就是说,组合体10以中间芯部31及侧芯部32、33的并列方向成为壳体8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纳于壳体8。在本例的情况下,因为模制树脂部5在一方短边部821侧具备伸出部6,所以组合体10相对于壳体8向另一方短边部822侧偏倚地配置。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卧式的情况下,卷绕部20的上述露出面朝向壳体8的长边部823、824,因此容易将线圈2的热释放到壳体8。因此,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卧式的情况下,与是上述的平置型的情况比较,散热性优良。另外,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卧式的情况下,与是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立式的情况比较,容易将卷绕部20的绕线的两端部向壳体8的开口部83侧引出。
另外,如本例那样,在卷绕部20的外周面基本上由平面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绕部20和侧壁部82面对的面积。因此,电抗器1A能够将壳体8效率良好地用作散热路径。因此,电抗器1A容易将线圈2的热释放到壳体8,组合体10的散热性优良。
除一方短边部821之外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和组合体10的外表面的间隔例如可列举0.5mm以上且1.5mm以下、进一步为0.5mm以上且1mm以下。上述间隔是组合体10中的最接近侧壁部82的部分、和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2及长边部823、824的间隔。如后所述,在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2及长边部823、824各自的内表面倾斜的情况下,上述间隔最好采用最小值。通过该间隔为0.5mm以上,从而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容易迂回绕到组合体10与侧壁部82之间。另一方面,通过上述间隔为1.5mm以下、进一步为1mm以下,从而壳体8容易变为小型。另外,通过上述间隔为1.5mm以下、进一步1为mm以下,从而卷绕部20的外表面和侧壁部82的内表面的间隔变小,因此能够提高组合体10的散热性。
〔间隙〕
如图1所示,间隙7在俯视电抗器1A时构成于包括一方短边部821的侧壁部82的内表面与伸出部6之间。在该例中,由一方短边部821、长边部823、824以及伸出部6构成间隙7。也就是说,间隙7在一方短边部821侧构成于伸出部6的两侧。
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如图4及图5所示,注入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喷嘴100插入到间隙7。间隙7的大小只要是在俯视电抗器1A时能插入喷嘴100的大小,就不作特别限定。间隙7的大小能根据伸出部6的大小来调整。因此,即使喷嘴100的直径较大,也能够容易地设置能插入喷嘴100的间隙7。例如,间隙7可列举在俯视时具有直径为4mm以上、进一步为5mm以上的大小。间隙7以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连通到底板部81侧的方式形成。
〔密封树脂部〕
密封树脂部9填充到壳体8内,将组合体10的至少一部分密封。通过密封树脂部9,能够实现组合体10的机械保护及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以防蚀性的提高等为目的。
在该例中,密封树脂部9填充到壳体8的开口端,组合体10的整体埋设于密封树脂部9。也可以仅组合体10的一部分被密封树脂部9密封。例如,可列举的是:在组合体10中,卷绕部20的整体埋设于密封树脂部9,位于比卷绕部20靠开口部83侧的构件、在本例中为模制树脂部5的一部分从密封树脂部9露出。密封树脂部9夹在卷绕部20与壳体8的侧壁部82之间。由此,能够将线圈2的热经由密封树脂部9传递到壳体8,组合体10的散热性提高。
<构成材料>
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例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PPS树脂等。该例的密封树脂部9由硅树脂、更具体为硅凝胶构成。密封树脂部9的热导率越高越优选。其理由是因为容易使线圈2的热传递到壳体8。因此,构成密封树脂部9的材料除了上述树脂之外,也可以含有例如上述的填料。为了提高密封树脂部9的热导率,也可以调整上述材料的成分。密封树脂部9的热导率优选例如1W/m·K以上、进一步为1.5W/m·K以上。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组合体10与底板部81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粘接层。粘接层能够将组合体1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8。粘接层可列举由电绝缘树脂构成。构成粘接层的电绝缘树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PPS树脂、LCP等。构成粘接层的材料除了上述树脂之外,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填料。粘接层也可以利用市售的粘接片、或者涂布市售的粘接剂而形成。
《制造方法》
主要参照图4及图5说明上述的电抗器1A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电抗器1A能够通过具备以下的第1至第3工序的制造方法制造。
第1工序中,准备组合体10和壳体8。
第2工序中,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8。
第3工序中,在壳体8内形成密封树脂部9。
图4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的工序中示出喷嘴100的配置位置。图5是用图4所示的(V)-(V)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图5与图2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壳体8示出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第1工序〕
在第1工序中,准备组合体10和壳体8。如图3所示,组合体10通过将线圈2、磁芯3以及框状构件4a、4b组装来制作组合物,并针对该组合物形成模制树脂部5(图2)而得到。通过形成模制树脂部5,从而上述组合物一体化。具体地,在线圈2及磁芯3由框状构件4a、4b保持于预定位置的状态下,以将侧芯部32、33及端芯部34、35的表面覆盖的方式形成模制树脂部5。此时,构成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在设置于框状构件4a、4b的切口47通过,填充到卷绕部20与中间芯部31之间。因此,模制树脂部5以将侧芯部32、33及端芯部34、35的表面覆盖,并且夹在卷绕部20与中间芯部31之间的方式形成。
准备的壳体8例如由非磁性金属构成。该例的壳体8是铝制的压铸品。
〔第2工序〕
在第2工序中,从壳体8的开口部83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8。以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成为卧式的方式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8。具体地,如图5所示,以卷绕部20中的不面向侧芯部32、33各自的露出面朝向壳体8的侧壁部82的长边部823、824侧,且卷绕部20的轴方向与壳体8的底板部81成为平行的方式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8。
(第3工序)
在第3工序中,在壳体8内填充树脂,形成图2所示的密封树脂部9。具体地,如图4及图5所示,在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8内的状态下填充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在该例中,使用注入树脂的喷嘴100。在该例中,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是硅树脂、更具体为硅凝胶。
如图4所示,树脂的填充通过在由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1的内表面、长边部823的内表面以及伸出部6构成的间隙7中插入喷嘴100而进行。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喷嘴100从底板部81侧注入流动状态的树脂。例如,可列举的是:混合搅拌热固性树脂并将其注入。在此,如图4所示,例示在长边部823侧的一方间隙7插入喷嘴100的情况。喷嘴100的直径例如为3.5m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喷嘴100的顶端到达底板部81的附近。喷嘴100的顶端也可以不到达底板部81的附近。
当使树脂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流入时,则气泡容易混入到树脂,在密封树脂部9容易残留气泡。特别是,在底板部81侧的密封树脂部9容易残留气泡。当在间隙7插入喷嘴100以从底板部81侧向开口部83侧注入树脂时,则气泡不易混入到树脂,在密封树脂部9不易残留气泡。特别是,能够避免在底板部81侧的密封树脂部9残留气泡。因此,能够在壳体8内良好地填充密封树脂部9。
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于模制树脂部5的伸出部6与侧壁部82的短边部821接触,从而能够维持组合体10定位于壳体8的状态。因此,在填充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时,能够有效地抑制组合体10的位置偏离。
如图5所示,在设置于一方短边部821侧的间隙7插入喷嘴100以注入树脂的情况下,则树脂从短边部821侧朝向另一方短边部822侧流动。如图4中的空心箭头所示,从喷嘴100注入的树脂从一方短边部821侧迂回绕到组合体10与长边部823、824之间,在另一方短边部822侧合流。因此,在离注入树脂的部位远的部位产生树脂的合流点。在该情况下,在树脂从一方短边部821侧朝向另一方短边部822侧流动的期间,混入到树脂的气泡浮起,树脂内的气泡容易被除去。因此,通过从一方短边部821侧注入树脂,能够减少气泡残留于密封树脂部9。另外,当从一方短边部821侧注入树脂时,则树脂的合流点成为另一方短边部822侧的一部位。树脂的合流点因为容易产生气泡的卷入,所以优选较少。通过从一方短边部821侧注入树脂,从而树脂的合流点成为一部位,因此容易减少气泡的残留。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例示了在长边部823侧的一方间隙7插入喷嘴100以注入树脂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也在长边部824侧的间隙7插入喷嘴,以从两个喷嘴注入树脂。
树脂的填充优选的是:将收纳有组合体10的壳体8放入真空槽,以真空状态注入树脂。通过以真空状态注入树脂,从而能够抑制在密封树脂部9产生气泡。
在将树脂填充到壳体8内之后,使树脂固化,从而形成图2所示的密封树脂部9。树脂的固化只要根据使用的树脂以适当的条件进行即可。
《效果》
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起到以下效果。
电抗器1A在模制树脂部5具备伸出部6,并具备由一方短边部821、长边部823、824以及伸出部6构成的间隙7。因此,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在间隙7插入喷嘴100,以进行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填充。间隙7的大小能够根据伸出部6的大小来调整。因此,即使喷嘴100的直径较大,也能够容易地形成与喷嘴100的直径相应的间隙7。喷嘴100的直径越大,越能够有效地进行树脂的填充作业。因此,电抗器1A的生产率优良。
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在上述间隙7插入喷嘴100以注入树脂。因此,不必在壳体8的侧壁部82设置树脂导入路,不必针对壳体8进行特别的加工。因此,电抗器1A能够降低壳体8的制造成本。
伸出部6与模制树脂部5一体成形。组合体10通过将线圈2、磁芯3以及框状构件4a、4b组装来制作组合物,并针对该组合物形成模制树脂部5而得到。在伸出部6设置于模制树脂部5的情况下,当在组合物形成模制树脂部5时,能够用成为模制树脂部5的树脂一起形成伸出部6。因此,伸出部6由模制树脂部5构成的电抗器1A的生产率优良。
伸出部6及间隙7仅设置于一方短边部821侧。因此,能够减小除一方短边部821之外的侧壁部82和组合体10的间隔。因此,电抗器1A能够小型化。
<实施方式2>
参照图6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B。电抗器1B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B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为立式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不同。在以下说明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在图6中,与图2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并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组合体的配置方式〕
组合体10相对于壳体8的配置方式是立式。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组合体10以卷绕部20中的不面向侧芯部32、33各自的露出面朝向壳体8的侧壁部82的长边部823、824(图1)侧,且卷绕部20的轴方向成为壳体8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纳于壳体8。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磁芯3以中间芯部31及侧芯部32、33的长边方向与壳体8的底板部81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壳体8内。因此,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一方端芯部34及一方框状构件4a位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另一方端芯部35及另一方框状构件4b位于壳体8的底板部81侧。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与是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卧式的情况同样,卷绕部20中的不面向侧芯部32、33各自的露出面朝向壳体8的侧壁部82,因此容易将线圈2的热释放到壳体8。因此,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与是上述的平置型的情况比较,散热性优良。一般来说,与卷绕部20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短于卷绕部20的轴方向的长度。因此,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与是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卧式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组合体10的设置面积,容易实现电抗器1B的小型化。
在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伸出部6在与卷绕部20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的电抗器1B也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由一方短边部821、长边部823、824以及伸出部6构成间隙7(图1)。因此,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在间隙7插入喷嘴100(图4),以进行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填充。
<实施方式3>
参照图7及图8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1C。电抗器1C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1C在一方框状构件4a具备伸出部6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不同。电抗器1C在模制树脂部5不具备伸出部6。在以下说明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省略。
图7与图1同样,省略密封树脂部9。图8是用图7所示的(VIII)-(VIII)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在图8中,与图2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伸出部〕
一方框状构件4a中的第二框片42具备朝向一方短边部821突出的伸出部6。伸出部6是与框状构件4a一体成形的一体物。伸出部6设置于第二框片42中的端芯部34侧的面。框状构件4a具备一对第二框片42(图3)。伸出部6只要设置于至少一方第二框片42即可。本例的伸出部6设置于各第二框片42。因此,如图7所示,电抗器1C具备两个伸出部6。在具备两个伸出部6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俯视电抗器1C时,由一方短边部821和两个伸出部6构成间隙7。伸出部6也可以仅设置于一方第二框片42。在该情况下,在俯视电抗器1C时,间隙7由一方短边部821、伸出部6以及一方长边部823或者另一方长边部824构成。
在框状构件4a具备伸出部6的电抗器1C也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由一方短边部821和伸出部6构成间隙7(图7)。因此,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在间隙7插入喷嘴100(图4),以进行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填充。
<实施方式4>
参照图9说明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1D。电抗器1D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B同样。电抗器1D的组合体10的配置方式是立式。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1D在一方框状构件4a具备伸出部6的方面与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B不同。电抗器1D在模制树脂部5不具备伸出部6。以下的说明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在图9中,与图6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伸出部〕
一方框状构件4a中的第二框片42具备朝向一方短边部821突出的伸出部6。伸出部6是与框状构件4a一体成形的一体物。伸出部6设置于第二框片42中的侧芯部32侧的面。框状构件4a具备一对第二框片42(图3)。伸出部6只要设置于至少一方第二框片42即可。本例的伸出部6设置于各第二框片42。因此,电抗器1C具备两个伸出部6。在具备两个伸出部6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1C同样,在俯视电抗器1D时,由一方短边部821和两个伸出部6构成间隙7(参照图7)。伸出部6也可以仅设置于一方第二框片42。在该情况下,在俯视电抗器1D时,间隙7由一方短边部821、伸出部6以及一方长边部823或者另一方长边部824构成。
在框状构件4a具备伸出部6的电抗器1D也与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B同样,由一方短边部821和伸出部6构成间隙7(图7)。因此,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在间隙7插入喷嘴100(图4),以进行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填充。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E。电抗器1E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E在伸出部6具备贯穿孔63,并在该贯穿孔63内填充密封树脂部9的一部分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不同。以下的说明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图11在用图10所示的(XI)-(XI)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中示出伸出部6的附近。另外,在图11中,与图2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伸出部〕
如图11所示,伸出部6具备位于壳体8的底板部81(图2)侧的第一面61、和位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的第二面62。并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伸出部6具备贯穿第一面61和第二面62的贯穿孔63。在该例中,贯穿孔63在伸出部6中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一个(图10)。贯穿孔63也可以在伸出部6设置有多个。
该例的贯穿孔63由同样直径的圆孔构成。贯穿孔63也可以构成为直径从第一面61侧朝向第二面62侧逐渐减小的锥形。在贯穿孔63填充密封树脂部9的一部分。因此,通过贯穿孔63构成为锥形,从而与以较小侧的直径构成为同样的圆孔比较,容易确保伸出部6和密封树脂部9的接触面积较大。另外,通过贯穿孔63构成为锥形,从而在从锥面连续到第一面61的区域中,密封树脂部9容易钩挂。贯穿孔63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
〔密封树脂部〕
密封树脂部9具备:第一树脂部91,填充到设置于伸出部6的贯穿孔63;和第二树脂部92,与第一面61及第二面62接触地设置。第一树脂部91和第二树脂部92是连续设置的一体物。
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E通过在伸出部6具备贯穿孔63,并在该贯穿孔63中填充密封树脂部9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将伸出部6和密封树脂部9牢固地接合,进而能够将组合体10和密封树脂部9牢固地接合。是因为:填充到贯穿孔63的第一树脂部91、和与第一面61及第二面62接触地设置第二树脂部92钩挂于伸出部6。
此外,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E通过在伸出部6具备贯穿孔63,从而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从贯穿孔63确认一方短边部821侧的树脂的填充状态。另外,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E通过在伸出部6具备贯穿孔63,从而在形成密封树脂部9时,能够使在向一方短边部821侧填充的树脂中混入的气泡从贯穿孔63脱气。
<实施方式6>
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1F。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1F在短边部821具备支承伸出部6的装配座84,且伸出部6和装配座84紧固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不同。以下的说明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省略。
图13是用图12所示的(XIII)-(XIII)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3中,与图2相同,示出壳体8内的组合体10从侧面观看的外观,示出壳体8及密封树脂部9用与侧面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装配座〕
如图13所示,装配座84从短边部821突出到壳体8内,支承伸出部6中的底板部81侧的面。如图12所示,在俯视电抗器1F时,装配座84以与伸出部6重叠的方式设置。在该例中,装配座84从底板部81沿着短边部821的内表面延伸。装配座84在壳体8的开口部83侧的上表面具备螺纹孔85。
〔伸出部〕
如图12及图13所示,伸出部6具备贯穿孔64,贯穿孔64贯穿位于壳体8的底板部81侧的第一面和位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的第二面。该例的贯穿孔64通过在伸出部6埋入金属制的套环65而构成。套环65向伸出部6的埋入例如能够通过嵌件成型而进行。在俯视电抗器1F时,贯穿孔64设置于与装配座84的螺纹孔85重叠的位置。
伸出部6除了与装配座84的螺纹孔85重叠的贯穿孔64之外,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另外的未图示的贯穿孔。在另外的贯穿孔内填充密封树脂部9的一部分。填充密封树脂部9的一部分的另外的贯穿孔具有在实施方式5中说明的贯穿孔63的功能。
在该例中,如图13所示,伸出部6和装配座84通过螺栓86紧固。图12没有图示螺栓86。螺栓86从壳体8的开口部83侧贯穿伸出部6的贯穿孔64,螺入到装配座84的螺纹孔85。螺栓86的头部位于比壳体8的开口部83靠内侧。因此,螺栓86的头部不从壳体8的开口部83突出。在本例中,螺栓86的头部埋设于密封树脂部9,也不从密封树脂部9露出。
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1F通过伸出部6紧固于装配座84,从而能够将组合体1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8。因此,能够避免电抗器1F由于例如冲击、振动等而从壳体8组合体10脱落。另外,在该例中,装配座84以从底板部81沿着短边部821的内表面向开口部83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电抗器1F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比较,与装配座84存在于壳体8内相应地,壳体8的容积减小。因此,电抗器1F与电抗器1A比较,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树脂的使用量减少。因此,与成为密封树脂部9的昂贵树脂的使用量减少相应地,电抗器1F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7>
参照图14说明实施方式7的电抗器1G。电抗器1G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同样。实施方式7的电抗器1G在模制树脂部5的外周面具备突起部68、69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不同。以下的说明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突起部〕
如图14所示,突起部68、69从模制树脂部5的外周面朝向壳体8的内周面突出地设置。第一突起部68设置于与壳体8的长边部823、824面对的面。第二突起部69设置于与壳体8的另一方短边部822面对的面。也就是说,第二突起部69设置于组合体10中的与伸出部6相反的一侧的面。
突起部68、69的数量、位置、形状并不作特别限定,能够适当选择。例如,突起部68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该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突起部68在模制树脂部5中的与两长边部823、824面对的各面中,在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各设置有两个。另外,第二突起部69在模制树脂部5中的与另一方短边部822面对的面中,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一个。突起部68、69中的沿着壳体8的深度方向的位置优选是壳体8的开口部83侧。当突起部68、69位于开口部83侧时,容易在壳体8内稳定地支承组合体10。突起部68、69的形状是半球体状。突起部68、69中的突出量能够根据模制树脂部5的外周面和侧壁部82的长边部823、824及短边部822的间隔适当设定。突起部68、69中的突出量例如可列举0.5mm以上且1.5mm以下。
实施方式7的电抗器1G通过在模制树脂部5的外周面具备突起部68、69,从而容易适当维持组合体10的外周面和侧壁部82的内周面的间隔。突起部68、69也可以与侧壁部82的内周面接触。通过突起部68与长边部823、824各自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容易将组合体1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壳体8定位。另外,通过突起部69与短边部822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容易将组合体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壳体8定位。特别是,在侧壁部82的内周面以从底板部81侧朝向开口部83侧变宽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通过突起部68、69与长边部823、824的内表面及短边部822的内表面分别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组合体10在壳体8内过度倾斜。
<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各电抗器能够利用于满足以下通电条件的用途。作为通电条件,例如可列举如下:最大直流电流为100A以上且1000A以下程度,平均电压为100V以上且1000V以下程度,使用频率为5kHz以上且100kHz以下程度。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各电抗器代表性地能利用于载置于电动汽车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等的转换器的构成部件、具备该转换器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构成部件。
如图15所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汽车等车辆1200具备主电池1210、与主电池1210连接的电力变换装置1100、以及通过来自主电池1210的供应电力驱动而利用于行驶的电动机1220。电动机1220代表性地是三相交流电动机,在行驶时驱动车轮1250,在再生时作为发动机执行功能。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下,车辆1200除了电动机1220之外还具备发动机1300。在图15中,作为车辆1200的充电部位而示出插座,但是能够设为具备插头的方式。
电力变换装置1100具有:转换器1110,与主电池1210连接;和逆变器1120,与转换器1110连接,进行直流和交流的相互变换。该例示出的转换器1110在车辆1200行驶时将200V~300V程度的主电池1210的输入电压升压到400V~700V程度,向逆变器1120供电。转换器1110在再生时将从电动机1220经由逆变器1120输出的输入电压降压到适合主电池1210的直流电压,使主电池1210充电。输入电压是直流电压。逆变器1120在车辆1200行驶时将由转换器1110升压的直流变换为预定的交流并向电动机1220供电,在再生时将来自电动机1220的交流输出变换为直流并向转换器1110输出。
如图16所示,转换器1110具备多个开关元件1111、控制开关元件1111的动作的驱动电路1112、以及电抗器1115,通过ON/OFF的反复而进行输入电压的变换。所谓输入电压的变换在此进行升降压。开关元件1111利用电场效应晶体管、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功率器件。电抗器1115具有如下功能:利用将要对要流过电路的电流的变化进行妨碍的线圈的性质,在通过开关动作而将要增减电流时,使其变化顺利。作为电抗器1115,具备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任一方式的电抗器。通过具备小型、生产率优良的电抗器,从而电力变换装置1100、转换器1110也能够期待小型化及生产率的提高。
车辆1200除了转换器1110之外,还具备与主电池1210连接的供电装置用转换器1150、与成为辅机类1240的电力源的辅助电池1230及主电池1210连接并将主电池1210的高压变换为低压的辅机电源用转换器1160。转换器1110代表性地进行DC-DC变换,但是供电装置用转换器1150、辅机电源用转换器1160进行AC-DC变换。供电装置用转换器1150中有进行DC-DC变换的转换器。供电装置用转换器1150、辅机电源用转换器1160的电抗器能够利用具备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任一方式的电抗器同样的构成,且将适当、大小、形状等变更的电抗器。另外,进行输入电力的变换的转换器、且仅进行升压的转换器或仅进行降压的转换器也能够利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任一方式的电抗器。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1E、1F、1G 电抗器
10 组合体
2 线圈、20 卷绕部
3 磁芯、3a、3b 芯片
31 中间芯部、32、33 侧芯部、34、35 端芯部
4a、4b 框状构件
40 贯穿孔、41 第一框片、42 第二框片
43 凹部、45 内侧突片、46 外侧突片、47 切口
5 模制树脂部
6 伸出部
61 第一面、62 第二面、63、64 贯穿孔、65 套环
68、69 突起部
7 间隙
8 壳体
81 底板部
82 侧壁部、821、822 短边部、823、824 长边部
83 开口部
84 装配座、85 螺纹孔、86 螺栓
9 密封树脂部
91 第一树脂部、92 第二树脂部
100 喷嘴
1100 电力变换装置、1110 转换器、1111 开关元件
1112 驱动电路、1115 电抗器、1120 逆变器
1150 供电装置用转换器、1160 辅机电源用转换器
1200 车辆、1210 主电池、1220 电动机
1230 辅助电池、1240 辅机类、1250 车轮、1300 发动机。

Claims (10)

1.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一个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及外侧的部分;
树脂构件,规定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的相互的位置;
壳体,收纳组合体,所述组合体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磁芯以及所述树脂构件;以及
密封树脂部,填充到所述壳体内,
所述磁芯具备:
中间芯部,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
两个侧芯部,位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与所述中间芯部并列;以及
两个端芯部,在所述卷绕部的两端部将所述中间芯部和所述侧芯部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载置所述组合体;
矩形框状的侧壁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与所述底板部相对,
所述侧壁部具备一对长边部及一对短边部,
所述组合体以所述卷绕部的外周面中不面向所述侧芯部各自的露出面朝向所述长边部侧的方式配置,
所述树脂构件具备朝向一方所述短边部突出的伸出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间隙,在俯视所述壳体时,所述间隙由包括一方所述短边部在内的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伸出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树脂构件具备将所述磁芯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模制树脂部,
所述伸出部设置于所述模制树脂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树脂构件具备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各端部的一对框状构件,
各所述框状构件具备:
一对第一框片,配置于所述中间芯部与所述侧芯部之间;和
第二框片,以沿着所述卷绕部中的所述露出面的方式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框片,
所述伸出部设置于一方所述框状构件中的所述第二框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组合体以所述卷绕部的轴方向与所述底板部成为平行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伸出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伸出部中的突出方向的顶端与所述短边部的内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伸出部具备:
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第一面;
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第二面;以及
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所述密封树脂部具备:
第一树脂部,填充到所述孔的内部;和
第二树脂部,与所述第一树脂部连续,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接触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短边部具有支承所述伸出部的装配座,
所述伸出部和所述装配座被紧固。
9.一种转换器,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
10.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换器。
CN202080086159.3A 2019-12-19 2020-12-10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Active CN114787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9734A JP7368790B2 (ja) 2019-12-19 2019-12-19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229734 2019-12-19
PCT/JP2020/046172 WO2021125065A1 (ja) 2019-12-19 2020-12-10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7949A true CN114787949A (zh) 2022-07-22
CN114787949B CN114787949B (zh) 2024-04-02

Family

ID=76478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6159.3A Active CN114787949B (zh) 2019-12-19 2020-12-10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9930A1 (zh)
JP (1) JP7368790B2 (zh)
CN (1) CN114787949B (zh)
WO (1) WO2021125065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6963A (zh) * 2010-12-02 2012-06-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抗装置
JP2016066721A (ja) * 2014-09-25 2016-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CN105849832A (zh) * 2013-12-26 2016-08-1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WO2017131122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CN107924754A (zh) * 2015-09-11 2018-04-1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108369858A (zh) * 2015-12-10 2018-08-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JP2019029594A (ja) * 2017-08-02 2019-02-21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7283A (ja) 2005-09-01 2007-03-15 Tokyo Coil Engineering Kk コイル部品
JP7146178B2 (ja) * 2019-05-24 2022-10-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6963A (zh) * 2010-12-02 2012-06-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抗装置
CN105849832A (zh) * 2013-12-26 2016-08-1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JP2016066721A (ja) * 2014-09-25 2016-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CN107924754A (zh) * 2015-09-11 2018-04-1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108369858A (zh) * 2015-12-10 2018-08-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WO2017131122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9029594A (ja) * 2017-08-02 2019-02-21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68790B2 (ja) 2023-10-25
JP2021100014A (ja) 2021-07-01
US20240029930A1 (en) 2024-01-25
WO2021125065A1 (ja) 2021-06-24
CN114787949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15220A1 (en) Reactor component and reactor
CN109036773B (zh) 电抗器
JP5983942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WO2013125102A1 (ja) リアクトル、リアクトル用コア部品、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WO2015170571A1 (ja) リアクトル
US9947461B2 (en) Reactor
WO2015190215A1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3131567A (ja) リアクトル
CN113841210B (zh) 电抗器
CN113287179B (zh) 电抗器
JP5954542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12789697B (zh) 电抗器
CN112017853B (zh) 电抗器
CN114787949B (zh)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JP6747383B2 (ja) リアクトル
WO2022054467A1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12970080B (zh) 电抗器
JP6406610B2 (ja) リアクトル
WO2020105469A1 (ja) リアクトル
WO2020100658A1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3093469A (ja) リアクトル、リアクトルの固定構造、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157858A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4078603A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16940999A (zh) 电抗器、转换器、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