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7533A - 连杆机构 - Google Patents

连杆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7533A
CN114787533A CN202180007121.7A CN202180007121A CN114787533A CN 114787533 A CN114787533 A CN 114787533A CN 202180007121 A CN202180007121 A CN 202180007121A CN 114787533 A CN114787533 A CN 114787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iameter portion
hole
link plate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71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卞真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87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7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02B37/183Arrangements of bypass valves or actuators therefor
    • F02B37/186Arrangements of actuators or linkage for 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1/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 F16H21/1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 F16H21/4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motion and oscillating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29/00Setting pre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0/00Engines or pumps
    • F16C2360/23Gas turbine engines
    • F16C2360/24Turbochar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杆机构(120),其具备:旋转体的旋转轴,其安装于形成有第一孔(阀侧插通孔(141B))的第一连杆部件(杆(140))或形成有第二孔(销孔(151B))的第二连杆部件(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弹簧部件(170B),其配置于第一连杆部件与第二连杆部件之间;以及阀侧连结销(160B),其具有大径部(161)、中径部(163)及小径部(165),该大径部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位于与第二连杆部件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且具有比第一孔以及第二孔的内径大的外径,该中径部的外径小于大径部(161)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孔内,该小径部的外径小于中径部(163)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孔内。

Description

连杆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杆机构。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4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69164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其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涡轮壳体上形成有废气门端口。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废气门端口进行开闭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杆、连杆板、连结销、弹簧部件和挡圈。连结销将杆与连杆板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弹簧部件插通于连结销,配置于连杆板与杆之间。弹簧部件将连杆板和杆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挡圈安装于连结销。挡圈抑制连杆板以及杆从连结销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315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弹簧部件的作用力,始终对挡圈施加载荷。若在施加有该载荷的状态下驱动连杆机构,则存在挡圈磨损的情况。若挡圈磨损,则挡圈容易从连结销脱落。其结果,连杆板以及杆有可能从连结销脱落。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连杆部件的脱落的连杆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连杆机构具备:第一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一孔;第二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孔;旋转体的旋转轴,其安装于第一连杆部件或第二连杆部件;弹簧部件,其配置于第一连杆部件与第二连杆部件之间;以及连结销,其具有大径部、中径部及小径部,该大径部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位于与第二连杆部件及弹簧部件相反的一侧,且具有比第一孔及第二孔的内径大的外径,该中径部的外径比大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孔内,该小径部的外径比中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孔内。
就连结销而言,在将中径部的外径设为D1、将大径部的外径设为D2、将D1与D2之差的一半设为d、将大径部的中心轴方向的高度设为n时,满足以下式:1.15≤D2/D1≤2;以及1.1≤n/d≤5。
连结销也可以由以下部件构成:第一部件,其包含小径部;以及第二部件,其配置于比小径部靠径向外侧,且包含中径部及大径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连杆部件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涡轮壳体的外观图。
图3是图2的III向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阀与安装板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图3所示的阀向箭头a方向旋转后的涡轮壳体的内观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阀侧连结销的尺寸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的例示,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之外,并不限定本公开。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与本公开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图1是增压器TC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左侧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T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包括轴承壳体3、涡轮壳体5以及压缩机壳体7。涡轮壳体5通过紧固机构9与轴承壳体3的左侧连结。压缩机壳体7通过紧固螺栓11与轴承壳体3的右侧连结。
在轴承壳体3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3a。突起3a设置在涡轮壳体5侧。突起3a沿轴承壳体3的径向突出。在涡轮壳体5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5a。突起5a设置于轴承壳体3侧。突起5a向涡轮壳体5的径向突出。轴承壳体3和涡轮壳体5通过紧固机构9进行带紧固。紧固机构9例如由G联轴器构成。紧固机构9夹持突起3a、5a。
在轴承壳体3上形成有轴承孔3b。轴承孔3b沿增压器TC的左右方向贯通。在轴承孔3b配置有轴承。在轴承中插通有轴13。轴承将轴13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是滑动轴承。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轴承也可以是滚动轴承。在轴13的左端部设置有涡轮叶轮15。涡轮叶轮15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涡轮壳体5。在轴13的右端部设置有压缩机叶轮17。压缩机叶轮17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压缩机壳体7。
在压缩机壳体7形成有吸气口19。吸气口19在增压器TC的右侧开口。吸气口19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连接。通过轴承壳体3与压缩机壳体7的对置面形成扩散器流路21。扩散器流路21使空气升压。扩散器流路21形成为环状。扩散器流路21在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7与吸气口19连通。
在压缩机壳体7形成有压缩机涡旋流路23。压缩机涡旋流路23形成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23例如位于比扩散器流路21靠轴13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23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和扩散器流路21连通。当压缩机叶轮17旋转时,从吸气口19向压缩机壳体7内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17的叶片间流通的过程中被加压加速。被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散器流路21及压缩机涡旋流路23中被升压。升压后的空气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
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吐出口25。吐出口25在增压器TC的左侧开口。吐出口25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在涡轮壳体5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27。内部空间27在吐出口25开口。内部空间27形成于比涡轮叶轮15靠下游侧(吐出口25侧)。
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连通路29和涡轮涡旋流路31。涡轮涡旋流路31形成为环状。涡轮涡旋流路31例如位于比连通路29靠轴13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31与气体流入口33(参照图2)连通。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被引导至气体流入口33。连通路29经由涡轮叶轮15使涡轮涡旋流路31与吐出口25(内部空间27)连通。从气体流入口33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31的废气经由连通路29、涡轮叶轮15及内部空间27而被引导至吐出口25。被引导至吐出口25的废气在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15旋转。
涡轮叶轮15的旋转力经由轴13传递至压缩机叶轮17。若压缩机叶轮17旋转,则如上述那样空气被升压。这样,空气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
图2是涡轮壳体5的外观图。如图2所示,在涡轮壳体5设置有阀装置100。阀装置100具备致动器110、连杆机构120和旋转构造体130。如图2所示,致动器110及连杆机构120配置在涡轮壳体5的外部。
致动器110包括马达。马达具备转子(旋转体)111和定子(未图示)。转子111的旋转轴113与连杆机构120连接。致动器110使旋转轴113绕中心轴(图2中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旋转。
连杆机构120包括杆140、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阀侧连杆板150B、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阀侧连结销160B、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以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
在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形成有销孔151A和轴孔153A。在销孔151A插通有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在轴孔153A插通有转子111的旋转轴113。旋转轴113固定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旋转轴113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一体地旋转。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绕旋转轴113的中心轴向图2中箭头a方向及箭头b方向旋转。
在杆140形成有致动器侧插通孔141A和阀侧插通孔141B。在致动器侧插通孔141A中插通有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阀侧连结销160B插通于阀侧插通孔141B。杆140的一端经由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连接,另一端经由阀侧连结销160B与阀侧连杆板150B连接。
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插通于致动器侧插通孔141A及销孔151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将杆140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固定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将杆140保持为旋转自如。对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实施无电解镍处理、氮化处理等表面硬化处理。由此,能够提高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的耐磨损性。
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插通于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配置于杆140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之间。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例如为圆盘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是碟形弹簧。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也可以由螺旋弹簧、板簧等其它弹簧部件构成。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的一端与杆140接触,另一端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接触。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对杆140和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通过在杆140及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之间配置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抑制杆140及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之间的振动传递。
在阀侧连杆板150B形成有销孔151B和轴孔153B。在销孔151B插通有阀侧连结销160B。在轴孔153B插通有旋转构造体130的旋转轴131。旋转轴131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旋转轴131与阀侧连杆板150B一体地旋转。阀侧连杆板150B绕旋转轴131的中心轴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旋转。
阀侧连结销160B与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同样地构成。阀侧连结销160B插通于阀侧插通孔141B及销孔151B。阀侧连结销160B将杆140与阀侧连杆板150B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侧连结销160B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连结销160B将杆140保持为旋转自如。
阀侧弹簧部件170B与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同样地构成。阀侧弹簧部件170B插通于阀侧连结销160B。阀侧弹簧部件170B配置于杆140与阀侧连杆板150B之间。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一端与杆140接触,另一端与阀侧连杆板150B接触。阀侧弹簧部件170B对杆140和阀侧连杆板150B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通过在杆140及阀侧连杆板150B之间配置阀侧弹簧部件170B,能够抑制杆140及阀侧连杆板150B之间的振动传递。
当致动器110驱动时,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绕旋转轴113的中心轴向图2中箭头a方向或箭头b方向旋转。当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时,杆140沿图2中的箭头c方向移动。当杆140向图2中的箭头c方向移动时,阀侧连杆板150B绕旋转轴131的中心轴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
当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向图2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时,杆140沿图2中的箭头d方向移动。当杆140沿图2中的箭头d方向移动时,阀侧连杆板150B绕旋转轴131的中心轴向图2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
图3是图2的III向视图。图3是涡轮壳体5的内观图。如图3所示,旋转构造体130配置于涡轮壳体5的内部空间27。旋转构造体130包括旋转轴131、安装板133以及阀(旋转体)135。
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贯通孔5b。在贯通孔5b中插通有轴承部件180。轴承部件180为圆筒形状。在轴承部件180插通旋转轴131。轴承部件180将旋转轴131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旋转轴131的一端与阀侧连杆板150B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板133连接。安装板133与旋转轴131一体地安装。例如,安装板133被焊接于旋转轴131,与旋转轴131一体地旋转。在安装板133中的与旋转轴131连接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阀135。安装板133保持阀135。
图4是用于说明阀135和安装板133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阀135具备主体部135a和轴部135b。在阀135的轴部135b安装有限位部件137。主体部135a具有抵接面135c。轴部135b形成于主体部135a的与形成抵接面135c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轴部135b在与抵接面135c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限位部件137为圆盘形状。限位部件137具有孔137a。
在安装板133形成有插通孔133a。阀135的轴部135b插通于安装板133的插通孔133a。轴部135b插通于限位部件137的孔137a。限位部件137相对于安装板133配置在与主体部135a相反的一侧。限位部件137例如通过铆接安装(固定)于轴部135b。安装板133被夹在主体部135a与限位部件137之间。限位部件137抑制阀135从安装板133脱落。
如图1所示,在涡轮壳体5形成有旁通流路35及废气门端口37。旁通流路35的一端与涡轮涡旋流路31连接,另一端经由废气门端口37与内部空间27连接。旁通流路35使涡轮涡旋流路31与内部空间27连通。旁通流路35以及废气门端口37位于比涡轮叶轮15靠径向外侧。旁通流路35使在涡轮涡旋流路31中流通的废气的一部分绕过涡轮叶轮15而被导入内部空间27。
废气门端口37形成于形成涡轮壳体5的内部空间27的内壁中的、阀135(抵接面135c)能够抵接的座面39。废气门端口37形成于比涡轮叶轮15靠下游侧(吐出口25侧)。废气门端口37使旁通流路35与内部空间27连通。
阀135是外径比废气门端口37的内径大的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阀135是废气门阀。阀135在与座面39抵接的状态下封闭废气门端口37。当废气门端口37被封闭时,在涡轮涡旋流路31中流通的废气不会经由旁通流路35及废气门端口37而向内部空间27流出。
阀135在远离座面39的状态下,打开废气门端口37。当废气门端口37打开时,在涡轮涡旋流路31中流通的废气的一部分经由旁通流路35及废气门端口37向内部空间27流出。
返回图3,当通过致动器110(参照图2)的驱动,旋转轴131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时,安装板133与旋转轴131一体地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当安装板133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时,保持于安装板133的阀135以旋转轴131的中心轴为中心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
图5是图3所示的阀135向箭头a方向旋转后的涡轮壳体5的内观图。如图5所示,当阀135向箭头a方向旋转时,阀135沿远离座面39的方向移动。当阀135远离座面39时,废气门端口37成为开放的开放状态。另一方面,通过致动器110(参照图2)的驱动,旋转轴131在向图5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时,阀135绕旋转轴131的中心轴向图5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当阀135向箭头b方向旋转时,如图3所示,阀135沿接近座面39的方向移动。当阀135与座面39接近抵接时,废气门端口37成为被封闭的封闭状态。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的概略剖视图。在图6中,示出了杆(第一连杆部件)140、阀侧连杆板(第二连杆部件)150B、阀侧连结销160B、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概略剖视图。在此,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连结销160B以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结构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以及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在此对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连结销160B以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关于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以及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阀侧连结销160B形成有大径部161、中径部163以及小径部165。中径部163的一端与大径部161连续,另一端与小径部165连续。大径部161、中径部163以及小径部165一体地形成。
大径部161为大致圆柱形状。大径部161具有恒定的外径。大径部161的外径大于杆140的阀侧插通孔(第一孔)141B的内径。大径部161相对于杆140位于与阀侧连杆板150B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
中径部163为大致圆柱形状。中径部163具有恒定的外径。中径部163的中心轴与大径部161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中径部163的外径小于大径部161的外径。中径部163的外径为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径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径部163的外径小于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径。中径部163的外周面与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周面分离。但是,中径部163的外周面也可以与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周面接触。中径部163的外径大于阀侧连杆板150B的销孔151B的内径。中径部1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阀侧插通孔141B内。杆140不固定于中径部163,能够相对于中径部163相对旋转。中径部163作为与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在中径部163的径向外侧配置阀侧弹簧部件170B。
在大径部161与中径部163之间形成有大径台阶面167。大径台阶面167为大致圆环形状。大径台阶面167与大径部161以及中径部163连续。大径台阶面167是与大径部161以及中径部163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面。大径台阶面167作为与杆140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
小径部165为大致圆柱形状。小径部165具有恒定的外径。小径部165的中心轴与中径部163的中心轴大致一致。小径部165的外径小于中径部163的外径。小径部165的外径为阀侧连杆板150B的销孔(第二孔)151B的内径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165的外径与销孔151B的内径大致相等。销孔151B的内径小于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径。小径部1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销孔151B内。
在中径部163与小径部165之间形成有小径台阶面169。小径台阶面169为大致圆环形状。小径台阶面169与中径部163和小径部165连续。小径台阶面169是与中径部163及小径部165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面。小径台阶面169是与大径台阶面167大致平行的面。
小径台阶面169是在阀侧连结销160B插通于阀侧插通孔141B及销孔151B时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抵接面(对接面)。小径台阶面169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由此确定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
在小径台阶面169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165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径台阶面169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165的前端部被铆接于阀侧连杆板150B。由此,小径部165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小径部165焊接或压入于阀侧连杆板150B而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
此时,杆140被阀侧弹簧部件170B向远离阀侧连杆板150B的方向按压。其结果是,杆140与大径台阶面167抵接,向远离阀侧连杆板150B的方向按压大径台阶面167。施加于大径台阶面167的按压力根据阀侧连杆板150B与杆140之间的距离来决定。阀侧连杆板150B与杆140之间的距离由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小径台阶面169与大径台阶面167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通过调整小径台阶面169与大径台阶面167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作用力。
图7是用于说明阀侧连结销160B的尺寸关系的说明图。在图7中,将中径部163的外径用D1表示,将大径部161的外径用D2表示。外径D1和外径D2之差的一半(即,大径台阶面167的径向的宽度)用d表示。在此,外径D1、外径D2以及宽度d的关系式为d=(D2-D1)/2。将大径部161的中心轴方向的高度用n表示。
如图7所示,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方向上的杆140与阀侧连杆板150B之间的间隙大于阀侧连结销160B的径向上的杆140与中径部163之间的间隙。因此,在杆140相对于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倾斜时,杆140在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之前与中径部163抵接。由此,在杆140相对于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倾斜时,能够抑制阀侧弹簧部件170B被杆140压溃。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作用力(反作用力)降低。
如上所述,大径部161的外径D2大于中径部163的外径D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径D1与外径D2的关系式为1.15≤D2/D1≤2。在此,外径D2除以外径D1所得的值越接近1,大径台阶面167的宽度d越小。即,外径D2除以外径D1所得的值越接近1,被杆140按压的大径台阶面167的受压面积越小。大径台阶面167的受压面积越小,施加于每单位面积的压力越大。在外径D2除以外径D1而得到的值小于1.15的情况下,在大径台阶面167被杆140按压的状态下,杆140绕中径部163滑动时,大径台阶面167(大径部161)容易磨损。在将外径D2除以外径D1而得到的值超过2的情况下,大径台阶面167与杆140之间的摩擦损失变大,致动器110的燃料消耗率或者电力经济性恶化。
大径部161的高度n的值大于大径台阶面167的宽度d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d与高度n的关系式为1.1≤n/d≤5。高度n除以宽度d而得的值越小,相对于宽度d,高度n越小。高度n越小,大径部161的厚度越薄,大径部161的耐久性越降低。在将高度n除以宽度d而得到的值小于1.1的情况下,在大径台阶面167被杆140按压时,大径部161的耐久性容易降低。在将高度n除以宽度d而得到的值超过5的情况下,大径部161大型化,大径部161的重量增大,因此大径台阶面167与杆140之间的摩擦损失变大,致动器110的燃料消耗率或者电力经济性恶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阀侧连结销160B的小径部165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径部163插通于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阀侧连结销160B的大径部161相对于杆140位于与阀侧连杆板150B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大径部161具有比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大的外径。由此,即使在阀侧连结销160B未设置挡圈,阀侧连结销160B也能够将杆140保持为旋转(滑动)自如。
在阀侧连结销160B上,代替以往的设置于连结销的挡圈而一体地形成有大径部161。大径部161的体积形成为大于以往的挡圈的体积。因此,阀侧连结销160B的大径部161与以往的挡圈相比能够提高耐久性及耐磨损性。因此,在杆140被阀侧弹簧部件170B按压的状态下绕中径部163旋转滑动时,能够抑制杆140从阀侧连结销160B脱落。
在阀侧连结销160B设有小径台阶面169。通过使小径台阶面169与阀侧连杆板150B对接,从而使杆140与阀侧连杆板150B之间的高度管理变得容易。通过对大径台阶面167及小径台阶面169进行机械加工,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管理)杆140与阀侧连杆板150B的间隔。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管理)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载荷。由于不需要相对于阀侧连结销160B的挡圈的组装,因此能够提高连杆机构120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径部163的外径D1与大径部161的外径D2满足1.15≤D2/D1≤2的关系式。阀侧连结销160B的大径台阶面167的宽度d与大径部161的高度n满足1.1≤n/d≤5的关系式。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兼顾大径部161的耐久性和耐磨损性的提高和摩擦损失的降低。
(第一变形例)
图8是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220的概略剖视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增压器TC实质上相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220包括杆(第二连杆部件)240及阀侧连杆板(第一连杆部件)250B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杆140及阀侧连杆板150B。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阀侧连结销160B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阀侧连结销160B上下相反地配置。在第一变形例中,杆240的致动器侧插通孔141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的结构与杆240的阀侧插通孔241B、阀侧连结销160B、阀侧连杆板250B、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关于杆240的致动器侧插通孔141A、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致动器侧连杆板150A、致动器侧弹簧部件170A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相同。
如图8所示,在杆240形成有阀侧插通孔(第二孔)241B。阀侧连结销160B插通于阀侧插通孔241B。在阀侧连杆板250B形成有销孔(第一孔)251B。在销孔251B插通有阀侧连结销160B。在第一变形例中,销孔251B的内径大于阀侧插通孔241B的内径。
大径部161的外径大于阀侧连杆板250B的销孔251B的内径。大径部161相对于阀侧连杆板250B位于与杆240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
中径部163的外径为阀侧连杆板250B的销孔251B的内径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径部163的外径小于销孔251B的内径。中径部163的外周面与销孔251B的内周面分离。但是,中径部163的外周面也可以与销孔251B的内周面接触。中径部163的外径大于杆240的阀侧插通孔241B的内径。中径部1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销孔251B内。阀侧连杆板250B不固定于中径部163,能够绕中径部163滑动。中径部163作为与阀侧连杆板250B的销孔251B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大径台阶面167作为与阀侧连杆板250B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
小径部165的外径为杆240的阀侧插通孔241B的内径以下。在第一变形例中,小径部165的外径与阀侧插通孔241B的内径大致相等。小径部1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阀侧插通孔241B内。小径台阶面169是在阀侧连结销160B插通于销孔251B及阀侧插通孔241B时与杆240抵接的抵接面(对接面)。小径台阶面169与杆240抵接,由此确定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
在小径台阶面169与杆240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165固定于杆240。在第一变形例中,在小径台阶面169与杆240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165的前端部被铆接于杆240。由此,小径部165固定于杆24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小径部165焊接或压入于杆240而固定于杆240。
此时,阀侧连杆板250B被阀侧弹簧部件170B向远离杆240的方向按压。其结果是,阀侧连杆板250B与大径台阶面167抵接,向远离杆240的方向按压大径台阶面167。施加于大径台阶面167的按压力根据阀侧连杆板250B与杆240之间的距离来决定。阀侧连杆板250B与杆240之间的距离由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小径台阶面169与大径台阶面167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通过调整小径台阶面169与大径台阶面167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作用力。
根据第一变形例,阀侧连结销160B的小径部165固定于杆240。阀侧连结销160B的中径部163插通于阀侧连杆板250B的销孔251B。阀侧连结销160B的大径部161相对于阀侧连杆板250B位于与杆240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大径部161具有比阀侧连杆板250B的销孔251B大的外径。由此,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220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第二变形例)
图9是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320的概略剖视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增压器TC实质上相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320具备阀侧连结销360B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阀侧连结销160B。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的结构与阀侧连结销360B的结构相同。因此,关于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相同。
如图9所示,阀侧连结销360B由第一部件361和第二部件363构成。第一部件361包括小径部361a。小径部361a为大致圆柱形状。小径部361a具有恒定的外径。小径部361a的外径为阀侧连杆板(第二连杆部件)150B的销孔(第二孔)151B的内径以下。在第二变形例中,小径部361a的外径与销孔151B的内径大致相等。小径部361a的一部分配置在销孔151B内。
第二部件363配置在比小径部361a靠径向外侧。第二部件363包括大径部363a以及中径部363b。大径部363a为大致圆筒形状。大径部363a具有恒定的外径及内径。大径部363a的外径大于小径部361a的外径。大径部363a的内径与小径部361a的外径大致相等。在大径部363a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小径部361a。大径部363a的中心轴与小径部361a的中心轴大致一致。大径部363a的外径大于杆(第一连杆部件)140的阀侧插通孔(第一孔)141B的内径大。大径部363a相对于杆140位于与阀侧连杆板150B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
中径部363b为大致圆筒形状。中径部363b具有恒定的外径及内径。中径部363b的外径小于大径部161的外径,且大于小径部361a的外径。中径部363b的内径与小径部361a的外径大致相等。在中径部363b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小径部361a。中径部163的中心轴与小径部361a及大径部363a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中径部363b的外径为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径以下。在第二变形例中,中径部363b的外径小于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径。中径部363b的外周面远离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周面。但是,中径部363b的外周面也可以与阀侧插通孔141B的内周面接触。中径部363b的外径大于阀侧连杆板150B的销孔151B的内径。中径部363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阀侧插通孔141B内。杆140不固定于中径部363b,能够绕中径部363b滑动。
在大径部363a与中径部363b之间形成有大径台阶面363c。大径台阶面363c为大致圆环形状。大径台阶面363c与大径部363a以及中径部363b连续。大径台阶面363c是与大径部363a以及中径部363b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面。
在中径部363b中的远离大径部363a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小径台阶面363d。小径台阶面363d为大致圆环形状。小径台阶面363d是与中径部363b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面。小径台阶面363d是与大径台阶面363c大致平行的面。
小径台阶面363d是在阀侧连结销360B插通于阀侧插通孔141B及销孔151B时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抵接面(对接面)。小径台阶面363d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由此决定阀侧连结销360B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
在小径台阶面363d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361a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在第二变形例中,在小径台阶面363d与阀侧连杆板150B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361a的前端部被铆接于阀侧连杆板150B,小径部361a的基端部被铆接于第二部件363的大径部363a。由此,第一部件361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以及第二部件363。第一部件361、第二部件363和阀侧连杆板150B一体地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小径部361a被焊接或者压入于阀侧连杆板150B以及第二部件363,从而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以及第二部件363。
根据第二变形例,阀侧连结销360B的小径部361a固定于阀侧连杆板150B。阀侧连结销360B的中径部363b插通于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阀侧连结销360B的大径部363a相对于杆140位于与阀侧连杆板150B及阀侧弹簧部件170B相反的一侧。大径部363a具有比杆140的阀侧插通孔141B大的外径。由此,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320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第二变形例中,阀侧连结销360B由多个部件(第一部件361以及第二部件363)构成。由此,例如即使在杆140(阀侧插通孔141B)、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形状以及大小被变更的情况下,通过变更第二部件363的形状以及大小,也能够直接沿用第一部件361。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第二变形例的阀侧连结销360B应用于各种连杆机构320(例如,杆140或者阀侧弹簧部件170B的种类)时的成本。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说明了连杆机构120、220、320应用于对废气门端口37进行开闭的阀装置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连杆机构120、220、320也能够应用于开闭开口的其它阀装置。例如,连杆机构120、220、320也可以应用于在双涡旋型增压器的涡轮壳体中对将两个涡轮涡旋流路连通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阀装置。连杆机构120、220、320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使涡轮壳体5的连通路29的连通开度可变的可变静叶片机构。在该情况下,连杆机构120、220、320也可以使可变静叶片机构的喷嘴叶片旋转的旋转构造体动作。
上述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320也可以与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220组合。即,也可以代替第一变形例的阀侧连结销160B而应用第二变形例的阀侧连结销360B。
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第一变形例的连杆机构220、第二变形例的连杆机构320也可以相互组合。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0中,也可以代替致动器侧连结销160A而应用第二变形例的阀侧连结销360B。
符号说明
110:致动器;111:转子(旋转体);113:旋转轴;120:连杆机构;130:旋转构造体;131:旋转轴;133:安装板;135:阀(旋转体);140:杆(第一连杆部件);141A:致动器侧插通孔(第一孔);141B:阀侧插通孔(第一孔);150A:致动器侧连杆板(第二连杆部件);150B:阀侧连杆板(第二连杆部件);151A:销孔(第二孔);151B:销孔(第二孔);160A:致动器侧连结销(连结销);160B:阀侧连结销(连结销);161:大径部;163:中径部;165:小径部;167:大径台阶面;169:小径台阶面;170A:致动器侧弹簧部件(弹簧部件);170B:阀侧弹簧部件(弹簧部件);220:连杆机构;240:杆(第二连杆部件);241B:阀侧插通孔(第二孔);250B:阀侧连杆板(第一连杆部件);251B:销孔(第一孔);320:连杆机构;360B:阀侧连结销(连结销);361:第一部件;361a:小径部;363:第二部件;363a:大径部;363b:中径部;363c:大径台阶面;363d:小径台阶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一孔;
第二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孔;
旋转体的旋转轴,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或所述第二连杆部件;
弹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之间;以及
连结销,其具有大径部、中径部及小径部,该大径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及所述弹簧部件相反的一侧,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的内径大的外径,该中径部的外径比所述大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孔内,该小径部的外径比所述中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连结销而言,在将所述中径部的外径设为D1、将所述大径部的外径设为D2、将所述D1与所述D2之差的一半设为d、将所述大径部的中心轴方向的高度设为n时,满足以下式:
1.15≤D2/D1≤2;以及
1.1≤n/d≤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销由以下部件构成:
第一部件,其包含所述小径部;以及
第二部件,其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靠径向外侧,且包含所述中径部及所述大径部。
4.[追加]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外径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径大致相等。
5.[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销的中心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间隙比所述连结销的径向上的所述中径部与所述第一孔的间隙大。
6.[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接触,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接触。
7.[追加]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杆机构。

Claims (3)

1.一种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一孔;
第二连杆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孔;
旋转体的旋转轴,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或所述第二连杆部件;
弹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之间;以及
连结销,其具有大径部、中径部及小径部,该大径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及所述弹簧部件相反的一侧,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的内径大的外径,该中径部的外径比所述大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孔内,该小径部的外径比所述中径部小且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连结销而言,在将所述中径部的外径设为D1、将所述大径部的外径设为D2、将所述D1与所述D2之差的一半设为d、将所述大径部的中心轴方向的高度设为n时,满足以下式:
1.15≤D2/D1≤2;以及
1.1≤n/d≤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销由以下部件构成:
第一部件,其包含所述小径部;以及
第二部件,其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靠径向外侧,且包含所述中径部及所述大径部。
CN202180007121.7A 2020-04-07 2021-03-16 连杆机构 Pending CN1147875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9164 2020-04-07
JP2020-069164 2020-04-07
PCT/JP2021/010687 WO2021205827A1 (ja) 2020-04-07 2021-03-16 リンク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7533A true CN114787533A (zh) 2022-07-22

Family

ID=78023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7121.7A Pending CN114787533A (zh) 2020-04-07 2021-03-16 连杆机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51411B2 (zh)
CN (1) CN114787533A (zh)
DE (1) DE112021000284T5 (zh)
WO (1) WO20212058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0215U (zh) * 1988-12-09 1990-06-20
CN106605052B (zh) 2014-08-29 2019-03-15 株式会社Ihi 流量可变阀机构及增压器
JP2020069164A (ja) 2018-10-31 2020-05-07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07410A1 (en) 2022-09-29
JP7351411B2 (ja) 2023-09-27
WO2021205827A1 (ja) 2021-10-14
DE112021000284T5 (de) 2022-09-15
JPWO2021205827A1 (zh)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7280B (zh) 涡轮增压器的废气旁通阀装置
CN109281752B (zh) 流量可变阀机构及增压器
JP4991765B2 (ja) 調整可能なガイド装置
JP5889629B2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CN101542075A (zh) 具有用于协调环的固定轴向-径向引导件以及固定单一径向引导件的可变-叶片组件
WO2013115206A1 (ja) 過給機
WO2007098363A1 (en) Pressure load compressor diffuser
US10215089B2 (en) Variable-flow-rate valve mechanism and turbocharger
CN103946485A (zh) 涡轮增压器
US11333065B2 (en) Variable flow rate valve mechanism and turbocharger
JP5807037B2 (ja) 可変ノズル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2014218945A (ja)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及び過給機
WO2016031566A1 (ja) 過給機
JP5050788B2 (ja) 過給機
US11434783B2 (en) Bearing structure including a rotation member with a plurality of extended portions and a bearing memb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main bodies each including a counterface surface facing one of the plurality of extended portions in an axial direction
CN114787533A (zh) 连杆机构
US10519851B2 (en) Turbocharger
US20190284990A1 (en) Turbocharger
US12006859B2 (en) Link mechanism
JP6045207B2 (ja) ウェストゲートバルブを備えた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US11906053B2 (en) Valv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2050126A1 (ja) バルブ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US20240117752A1 (en) Turbine with nozzle vanes
US11754093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JP2000213359A (ja) 可変容量タ―ボチャ―ジ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