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27A -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27A
CN1147827A CN94194174.4A CN94194174A CN1147827A CN 1147827 A CN1147827 A CN 1147827A CN 94194174 A CN94194174 A CN 94194174A CN 1147827 A CN1147827 A CN 1147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composition
weight
film
butene
random copolym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41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00C (zh
Inventor
A·M·查特吉
R·N·坎贝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ll USA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ell Oi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ll Oil Co filed Critical Shell Oil Co
Publication of CN1147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0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210/06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一种具有改进的机械与光学性能间平衡的聚合物组合物,包含(i)含约0.8%~约20%(重量)丁烯-1和约80%~约99.2%(重量)丙烯的无规共聚物,以及(2)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0%~0.35%的合成无定型二氧化硅抗粘连剂。

Description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能、适用于制造己烷萃取物含量低的薄膜含有丙烯与丁烯-1的无规共聚物的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适用于制造抗张性能好,且光学性能优良(例如低雾度和低泛黄)的取向膜的丙烯与丁烯-1的无规共聚物。
技术背景
由于聚合物成本较低并表现出满意的性能,烯烃聚合物组合物在许多商业用途方面已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应用。这些商业用途中包括塑料薄膜,例如流延膜和取向膜。塑料薄膜可以用于食品及商品包装、食物容器以及医疗器具,如注射器。对于用作食品包装、医疗器具以及其他商业产品的材料来说,其非常重要的要求是,容器内的东西里是否有杂质或异物(如渣子等)要从外面就能判断出来。若透过容器从外面观察时内装物料的颜色发生改变则是不希望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这些应用领域里希望使用的聚合物组合物具有高透明度、高光泽和合适的颜色。而且,近年来,薄膜工业正不断提出要求,希望聚合物组合物具有改进的抗张性能以便提高可加工性。
据悉,为了提供能经受住工业上的拉伸倍率的均聚物产品,已知可将均聚物的非结晶或可溶物含量从约4.2%(重量)调整为约6.0%(重量)。这种非晶含量较高的聚合物的抗张强度相对于乙烯无规共聚物而言仍然是低的。含乙烯0.3%~0.7%(重量)的乙烯无规共聚物被典型地用于取向(聚)丙烯薄膜以便获得加工性与机械性能之间的良好平衡。当乙烯加入量大于0.5%(重量)时,往往生产出的产品因抗张模量低而比较软。而且,乙烯无规薄膜常常显露出老化的外观痕迹,譬如在薄膜表面逐渐产生的“油膩”或“起雾”层,这对于薄膜的透明度有不利的影响。
防粘连剂一直被典型地用于聚合物薄膜以防止聚合物膜的结块(或粘在一起)。但是,这类防粘连剂对聚合物膜的光学性能,譬如雾度和光泽,有不利的影响。
己烷萃取物含量低的共聚物是很好的,因为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对用于食品和医疗用途的聚烯烃共聚物有必须满足的具体可溶解物的要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乙烯无规共聚物典型地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但是,乙烯无规共聚物在制造中必须有附加的洗涤步骤才能满足FDA的己烷萃取物限制。
若是能提供改进的无规共聚物及其薄膜以及生产此种改进的共聚物的方法,使之具有良好光学性能,如低雾度、低起雾、好的颜色、低泛黄,与低己烷萃取物、低二甲苯溶解物水平、改进的抗张强度和高刚度之间的较前有改进的平衡,则将是一件好事。
本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机械与光学性能之间平衡的聚合物组合物。更具体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组合物,其中包含(i)一种无规共聚物,含有约0.8%~约20%(重量)的丁烯-1和约80%~约99.2%(重量)的丙烯,以及(2)占聚合物组合物约0%~0.35%(重量)的合成无定形(即非晶)氧化硅抗粘连剂,其堆密度介于约300~约360g/l,且其油吸收率介于约80~约100g/100g;其中该聚合物组合物具有下列特征:
(a)50℃时的己烷萃取物至多5.5(按21.C.F.R.177.1520(C)(3.2))。
(b)雾度(按ASTM D-1003测定)最多5%
(c)23℃时二甲苯可溶解物水平最高13%(按21.C.F.R.177.1520测定),
(d)抗张模量至少40,000(100,000)psi(按ASTM D882(1%割线,在0.05英寸/分条件下),以及
(e)断裂伸长(按ASTM D882测定)介于80%~2000%。
本发明还提供在一种高活性有规立构催化剂体系的存在下生产这种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方法,该催化剂体系是通过下列组分的接触而获得的:(i)一种烯烃聚合原催化剂与(ii)一种有机铝助催化剂以及(iii)一种选择性控制剂。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产品,它包含由无规共聚物组合物构成的取向底层和在此无规共聚物底层的至少一面上的聚合物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金属镀层的无规共聚物薄膜。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聚合物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让丙烯和丁烯-1在聚合条件下和一种钛基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例如一种含镁和钛的聚合催化剂体系的存在下进行聚合而获得。此种聚合催化剂体系一般是通过卤化钛基催化剂组分、有机铝化合物和一种或多种电子给体的组合获得的。为便于说明起见,本文称固态含钛催化剂组分为“原催化剂”,有机铝化合物为“助催化剂”,而通常单独使用的电子给体化合物则被称为“选择性控制剂”(SCA)。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化合物可用来生产原催化剂,但是本发明的典型原催化剂是通过在卤代烃和电子给体存在下用卤化的四价钛化合物将通式MgR′R″的镁化合物卤化制成的,其中R′是烷氧基或芳氧基,而R″是烷氧基、烃基碳酸根、芳氧基或卤素。
此固态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所用的镁化合物含有烷氧基、芳氧基、烃基碳酸根或卤素。当含有烷氧基时,该烷氧基一般含有1~10个碳原子。含1~8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是较好的,而含2~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则更好。当含有芳氧基时该芳氧基通常含有6~10个碳原子,而以6~8个碳原子为较好。当含有烃基碳酸根时,它通常含有1~10个碳原子。当含有卤素时,则优选溴、氟、碘或氯,而其中以氯更好。
合适的镁化合物是氯化镁、溴化乙氧基镁、氯化异丁氧基镁、碘化苯氧基镁、氟化镁、溴化枯氧基镁、二乙氧基镁、异丙氧基镁、硬脂酸镁、乙基碳酸镁和氯化萘氧基镁。优选的镁化合物是二乙氧基镁。
用卤化的四价钛化合物将镁化合物卤化典型地采用过量的钛化合物来实现。通常,每摩尔镁化合物应使用至少2摩尔钛化合物。每摩尔镁化合物较好用4~100摩尔钛化合物,而且最好每摩尔镁化合物用8~20摩尔钛化合物。
用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卤化镁化合物可以通过让这些化合物在约60℃~约150℃的升高的溫度下接触来实现,较好此溫度在约70℃~120℃之间。通常让反应进行0.1~6小时,较好进行约0.5~约3.5小时。卤化产物是一种固态物质,可以借助过滤、滗析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将其从液态反应介质中分离出来。
用来卤化镁化合物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通常含有至少2个卤原子,且优选地含有4个卤原子。此类卤原于是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或氟原子。这样,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就含有至多2个烷氧基或芳氧基。合适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的例子包括卤化烷氧基钛、二溴化二乙氧基钛、三碘化异丙氧基钛、二氯化二己氧基钛和三氯化苯氧基钛,以及四卤化钛,例如,四氯化钛和四溴化钛。优选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是四氯化钛。
可能存在的合适的卤代烃包括芳族或脂族(包括环烃及脂环烃)化合物。此卤代烃较好含有1或2个卤原子,不过希望的话也可以含有更多个。优选的是,此卤素独立地是氯、溴或氟。合适的芳族卤代烃的例子是氯苯、溴苯、二氯苯、二氯二溴苯、邻氯甲苯、氯甲苯、二氯甲苯、氯萘。氯苯、邻氯甲苯和二氯苯是较好的卤代烃,其中又以氯苯和邻氯甲苯为更好。
适用的脂族卤代烃较好含有1~12个碳原子。较好此种卤代烃具有1~9个碳原子,并且至少应有2个卤原子。最好此卤原子是氯。合适的脂族卤代烃包括二溴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二氯氟乙烷、六氯乙烷、三氯丙烷、氯丁烷、二氯丁烷、氯戊烷、三氯-氟辛烷、四氯异辛烷、二溴二氟癸烷。优选的脂族卤代烃是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烷。
芳族卤代烃是优选的,特别是6~12个碳原子的,而最好是6~10个碳原子的那些芳族卤代烃。
合适的惰性烃类稀释剂包括芳香烃,例如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苯、乙苯、丙苯(如异丙苯或称枯烯)、三甲基苯等在常溫下呈液态的化合物。
适合被包括在原催化剂中的电子给体可以是钛基烯烃聚合原催化剂中所用的传统电子给体,包括醚、酯、酮、胺、亚胺、腈、膦、、胂、醇化物。较好的电子给体是酯,尤其是芳族单羧酸或二羧酸的脂族酯。这种较好电子给体的例子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对乙氧基苯甲酸乙酯、对甲基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和萘二羧酸二甲酯。此电子给体是单一化合物或是两种或更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但是较好是该电子给体是单一化合物。在较好的酯类电子给体中,苯甲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特别好的。应提供充足的电子给体以便使原催化剂中电子给体与镁的摩尔比在约0.002~约0.3的范围。较好是原催化剂中电子给体与镁的摩尔比在约0.03~约0.2之间,而以约0.03~0.16的摩尔比为更好。
固态卤化产物从液相反应介质中分离出来之后,可用另外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对其处理一次或多次。较好的是,用单独多份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处理此卤化产物多次、若卤化产物用单独多份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处理两次,则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同初次卤化一样,通常每摩尔镁化合物应使用至少2摩尔钛化合物,而且较好每摩尔镁化合物使用4~100摩尔钛化合物,最好每摩尔镁化合物使用4~20摩尔钛化合物。
用钛化合物处理此固态卤化产物所使用的反应条件同初次镁化合物的卤化期间使用的条件相同。
任选地,在用额外数量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洗涤固态卤化产物至少一次以后,用一种或多种酰氯处理此固态卤化产物至少一次。合适的酰氯包括苯甲酰氯和邻苯二甲酰氯。优选的酰氯是邻苯二甲酰氯。
固态卤化产物经额外的卤化四价钛化合物处理一次或多次之后,可以将其从液态反应介质中分离出来,用含有至多10个碳原子的惰性烃类洗涤至少一次以除掉未反应的钛化合物,然后干燥。适合用于洗涤的惰性烃类的例子是异戊烷、异辛烷、己烷、庚烷和环己烷。
最终洗涤后产物的钛含量一般为1.5%(重量)~6.0%(重量)。优选为2.0%(重量)~4.0%(重量)。最终产物中钛与镁的原子比典型地在0.01∶1~0.2∶1之间,优选在0.02∶1~0.1∶1之间。
助催化剂可以是一种有基铝化合物,它可选自传统地与钛基原催化剂一起使用的铝基助催化剂。有机铝化合物的例子是三烷基铝化合物、烷氧基烷基铝化合物以及卤化烷基铝化合物,其中每个烷基独立地含有2~6个碳原子。较好的有机铝化合物是不含卤素的,而且尤其好的是三烷基铝化合物,例如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异丙基铝和二乙基己基铝。三乙基铝是特別优选的。助催化剂的用量一般要足以使原催化剂中的铝原子与钛原子的比例在约1∶1~约300∶1之间,但优选在约10∶1~约100∶1之间。
有机铝助催化剂的用量一般应该足以使原催化剂中的每摩尔钛有1摩尔~约150摩尔铝。较好的是,该助催化剂的含量应足以使原催化剂中每摩尔钛有10摩尔~约100摩尔的铝。
用于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的选择性控制剂是那些传统地用来与钛基原催化剂和有机铝助催化剂联合使用的化合物。合适的选择性控制剂包括上面列举的用于原催化剂生产中的电子给体,但是还包括有机硅烷化合物,例如具有下式的烷基烷氧基硅烷和芳基烷氧基硅烷,
R′rSi(OR)4-r其中R′是至多含22(包括32)个碳原子的烷基或芳基,R是至多含4个碳原子的低级烷基以及r是0~3。
适用的选择性控制剂的例子是酯,例如对乙氧基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苯甲酸乙酯和对甲基苯甲酸乙酯,和有机硅烷,例如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八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八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选择性控制剂的用量典型地应足以使原化合物中每摩尔钛有约0.01摩尔~约100摩尔控制剂。较好的是,提供足够的选择性控制剂使原催化剂中每摩尔钛有约0.5摩尔~约70摩尔控制剂,而以约8摩尔~约50摩尔为更好。
固态原催化剂前体、四价钛卤化物、任选的惰性稀释剂和电子给体接触的方式是重要的,但不是关键的,而且一般地为传统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原催化剂前体与四价钛卤化物混合,然后在形成的混合物中加入电子给体。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电子给体和原催化剂前体与四价钛卤化物或四价钛卤化物和任选的惰性稀释剂的混合物混合,然后让生成的固体物再与四价钛卤化物或四价钛卤化物与任选的稀释剂的混合物接触一至多次。电子给体、原催化剂前体以及四价钛卤化物或四价钛卤化物/任选的惰性稀释剂混合物的初次接触宜于在约常温~约150℃的温度下进行。若将这些物料加热,而且初始接触温度较好为约70℃~130℃,更好为约75℃~约110℃,则可获得这些物料之间的更好的相互作用。
在每次与四价钛卤化物的接触过程中,任选地在有部分惰性稀释剂的存在下,而且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含固酰卤,如苯甲酰氯或邻苯二甲酰氯的进一步存在而加速。此固态原催化剂(通常得到的是球形颗粒)典型地用至多10个碳原子的惰性烃进行最终洗涤,并在氮气下干燥而得到精制。适用于洗涤的惰性烃类的例子是异戊烷、异辛烷、己烷、庚烷和环己烷。
具体用何种聚合方法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不是关键,因此目前被视为传统的聚合方法均适用于本发明的方法。聚合是在液相工艺或采用流化催化剂床的气相工艺或采用某种凝聚单体的气相工艺的聚合条件下进行的。
在液相中进行的聚合一般采用一种作为反应稀释剂加入的惰性液态稀释剂,或者用另外一种含有发生聚合的烯烃(即丙烯及丁烯-1)的液态稀释剂。典型的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从约25℃~约125℃,较好约35℃~约100℃,尤其以约75℃~90℃为最好,而压力应足以使反应混合物保持在液相中。此压力典型地为约150psi~约1200psi,以约250psi~约900psi的压力为优选的。液相反应可按间歇方式、连续或半连续工艺进行。反应后,聚合产物可采用传统方法加以回收。液相工艺的聚合条件及反应参数的精确控制则属于本专业已知的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聚合可以按气相工艺在流化催化剂床的存在下进行。Goeke等人的U.S.专利4,379,759(收作本文的参考文献)描述7这样一种气相法聚合工艺,它涉及流化床和气相反应。气相工艺典型地包括在反应器中装入一定数量的预成形聚合物颗粒和较少数量的催化剂组分。把要聚合的烯烃,即丙烯和丁烯-1以足以引发聚合的速率送过颗粒床层。气态混合物中丁烯-1与丙烯的摩尔比一般为0.01~0.30。当要制成含0.5%~6.5%(重量)丁烯-1的丁烯-1与丙烯的无规二元共聚物时,气相中丁烯-1与丙烯的摩尔比一般为0.01~0.13,较好为0.02~0.12,而以0.06~0.08为更好。
通过颗粒床之后,将未反应气体从反应器中抽出并连同补加进料气一起返回。随着催化剂由于聚合产物中夹带少数催化剂而损失,可以向反应器提供额外的催化剂,这常常是通过采用惰性运载介质,如矿物油、氮气或氩气等来实现的。反应温度选择在聚合物颗粒烧结温度以下,并可借助气体循环回路中的外部热交换器来控制。反应温度典型地为约30℃~约90℃,而约50℃~约85℃的反应温度则较好,50℃~约70℃更好,而55℃~约65℃为最好。反应压力通常最高为约600psi,但是反应压力从约80psi到约600psi较好,而以约300psi到约400psi的反应压力为最好。至于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以及催化剂和进料气的加入和未反应单体的循环等问题则均属已知技术范围内的事情。
不论是液相还是气相聚合过程,均可以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分子氢作为链转移剂以调节反应器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和进料组分及分子氢的加入速率均统统属于已知技术范围内的内容。
理想的反应器聚合产物,可以作为通过在向流化床提供的聚合物颗粒上生长聚合物而形成的粒状物料,或者作为在反应器中生成的颗粒而获得。把聚合物颗粒从反应器中以大致相当于聚合物生成的速率取出,并把此颗粒送至下道反应区或者用传统的方法将其精制,再供使用。
生产的聚合物为无规共聚物,它在结构上一般主要为全同立构。较好此无规共聚物在结构上至少70%为全同立构的,尤其至少85%。相对于使用的催化剂数量而言,聚合物的产率是高的。此无规共聚物可以是1-丁烯与丙烯的二元无规共聚物。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该无规共聚物中丁烯-1含量为0.5%~6.5%,较好为0.8~5.5%,更好为1%~5%,且最好为1.3%~3%(重量)。此无规共聚物具有下列(A)~(H)中一个或多个特征:
(A)雾度(按ASTM D-1003测定)最高3.0%,较好最高2.0%,更好最高1.5%,且最好最高为1.0%。雾度(混浊程度或乳白程度)是透明度的度量,且用光透过百分数来衡量。若氧化硅的粒度大于光的波长,则象氧化硅之类的各种添加剂的存在对雾度值有不利的影响。而且,膜的厚度也影响雾度值,例如随着膜厚度增加,雾度值也增加;
(B)50℃时己烷萃取物含量,(按照21C.F.R.177.1520(C)(3.1及3.2)测定),至多2.6%,较好至多2.0%,且更好至多1.5%;
(C)23℃时二甲苯可溶物水平,(按照21C.F.R.177.1520测定),至多6%,较好5.5%,更好至多4.5%。二甲苯可溶部分主要由无定形(无规立构)聚合物和半结晶聚合物构成;
(D)正切模量(按照ASTM D882(1%割线,在0.05英寸/分之下)),至少200,000psi(14,060kg/cm2),较好至少300,000psi(21,100kg/cm2),更好至少375,000psi(26,400kg/cm2):
(E)熔点144℃~158℃,较好148℃~158℃,更好152℃~158℃;
(F)光泽(按ASTM D-523,在60℃测定)为140~155,较好为143~150,最好145~150:
(G)抗张强度(按照ASTM D638测定,机器方向(MD)),至少17,000psi,较好至少22,000psi,且最好至少25,000psi;以及
(H)断裂伸长,80%~200%。
当采用典型的气相工艺生产时,此无规共聚物的熔体流动(用dg/min表示,按传统测试方法,例如ASTM-1238,条件L测定)一般为约1~约4,较好约1.5~约3.9,更好约2.0~约3.0。随着熔体流动的提高,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光学性质将得到改善。
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一个具体方面,在高溫,例如180℃以上,用过氧化物处理无规共聚物树脂。这种过氧化物处理过程(也叫“减粘”)完全属于本专业的已知技术,且可以用来根据需要调整反应器中聚合产物的熔体流动。
用于本发明的减粘聚合物产物可以借助对具有至少1.5dg/min的熔体流动的本发明的聚合物组合物进行减粘得到。得到的减粘产物与未减粘的起始聚合物产物的熔体流动比为至少1.5,较好至少2.0,更好至少2.5。
本发明的该具体实施方案的聚合物组合物及其减粘衍生物的特征是改进的低热合初始溫度、低己烷萃取、良好刚度和良好光学性能,例如低雾度、低泛黄和低起雾等之间的平衡。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方案的另一具体方面,该组合物包括一个添加剂包,其中包含0.04%~0.06%(重量)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酯)]-甲烷、0.05%~0.11%(重量)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以及0.01%~0.04%(重量)氢氧化碳酸镁铝水合物,以上每种均以共聚物总重量为基准。
第一具体实施方案的组合物可以借助用于生产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传统方法,例如平面双轴拉伸或管状双轴拉伸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拉伸的温度可以从室温到共聚物的熔点,较好约130℃~约155℃。拉伸比希望为至少2∶1,较好至少5∶1,更好至少6∶1,最好至少9∶1。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方案的另一方面,在生产薄膜层合物时,该无规共聚物用作底层,在此底层的至少一个外表面上有一可热合的聚合物层。此底层和聚合物层可以是共挤出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包括熟知的“夹心”方法,此时将预先制好的聚合物层热粘合到到此底层上。
此可热合的聚合物面层可以由下列材料转化而来,例如乙烯-丙烯-丁烯-1三元共聚物、乙-丙(EP)无规共聚物、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丁烯-1共聚物或上述的共混物。合适的三元共聚物包括由如下组分经无规相互共聚获得:约1%~约8%(重量)乙烯,较好约3%~约5%(重量)乙烯,与约65%~约95%(重量)丙烯,较好约86~约93%(重量)丙烯,及代表其余部分的丁烯-1。这些三元共聚物在230℃时的熔融指数通常为约2~约7,且以约3~约7更有利,其结晶熔点为约100℃~约130℃,平均分子量约25,000~约100,000,密度约0.89~约0.92g/cm3
适用于可热合聚合物面层的EP无规共聚物一般含有约2%(重量)~约7%(重量)乙烯,其余为丙烯,其230℃时的熔融指数一般在约2~约7的范围,且以约3~约8为较好。结晶熔点通常为约125℃~约140℃,且数均分子量为约25,000~100,000。密度一般为约0.89~约0.92g/cm3
适用于可热合聚合物面层的丙烯-丁烯-1共聚物一般含有约7.0%(重量)~约15%(重量)的丁烯,其余是丙烯。这种丙烯-丁烯-1共聚物的特征是:(a)热合初始温度低,例如105℃~140℃,较好105℃~110℃:(b)雾度不高于6%,较好不高于4%;(c)模量(按ASTM D882测定),至少60,000psi,较好至少80,000psi;以及(d)50℃时己烷萃取物(按21CFR 1771530(c)(3.1和3.2)测定),至多5.5%较好3.5%,更好至多2.6%。
一般,用三元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的共混物制造可热合聚合物面层时,此共混物应含有约10%~约90%(重量)三元聚合物,且较好约40%~约60%(重量)的三元聚合物,其余为无规共聚物。
按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方案的另一方面,此无规共聚物组合物适合于进行金属喷镀,即镀了金属层的无规共聚物薄膜。这种用作镀金属层薄膜的无规共聚物经膜表面电晕放电处理后其表面张力性能(润湿指数)至少为50dyn/cm(达因/厘米)。较好此无规共聚物的润湿指数至少是60dyn/cm。应当指出,均聚物薄膜的表面张力性质(经电晕放电后)一般为40~42dyn/cm。
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方案的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金属喷镀可以用任何已知的金属喷镀方法来实现,譬如电晕放电或真空金属喷镀。可对此聚合物薄膜沿其待喷镀金属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继而放在真空里喷镀金属。此电晕放电处理可以在无规共聚物成形之后的适当时间进行,但较好是此在薄膜成形与薄膜卷取之间的某点进行金属喷镀处理。
进行这种电晕放电处理时较好应能得到至少50dyn/cm的润湿指数,而以至少55dyn/cm为更好。任选地,采用一种粘合手段以增强无规共聚物薄膜与所需金属之间的粘合力。合适的粘合手段包括聚酯、聚氨酯及环氧树脂。可以将粘合手段涂布到要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的无规共聚物膜的表面上。当然,此粘合手段可以与金属喷镀同时地采用。
任何已知的真空金属喷镀方法均可以采用,一般使用一种备有膜的送入部分、金属喷镀部分和卷绕部分的设备。借助油泵及扩散泵的同时工作可以把设备内部的大气压力降低到,譬如说,约10-4乇甚至更低。将一个内装有待涂金属如铝,或含有待涂金属的长丝的容器加热,使金属熔融并将此金属蒸发。蒸发的金属分子被连续地沉积在送入的薄膜表面上,接着进行卷绕。金属镀层的厚度一般在0.01~数微米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涉及一种聚合物组合物,它由下列组成:(1)占绝大多数的全同立构无规共聚物,此共聚物基本上由约0.8%~约20%,较好5%~18%,更好7%~14.5%,且最好7.5%~10.0%(重量)的丁烯-1单元,和80%~99.2%(重量)的丙烯单元组成;以及(2)至少一种提高透明度/光泽的无定形二氧化硅防粘连剂。生产出的聚合物产品,即薄膜,一般地具有至少8%的透明度(按照ASTM D-1746测定)和129~145的光泽度(60°)。(按照ASTM D-523测定)。任选地,该聚合物组合物包括能减少泛黄的添加剂包。此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通常可以具有片状的形态、介于300~360g/l范围的较高堆密度以及介于80~100g/100g范围的低油吸收率。此合成无定形氧化硅防粘连剂的用量为共聚物组合物重量的0.05%~0.35%(重量),较好0.07%~0.25%(重量),0.10~0.20%更好,以0.13~0.17%(重量)为最好。
按照本发明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一个具体方面,该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组合物包含一种添加剂包,其中含有占组合物重量0.03%~0.10%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酯)]甲烷、0.05%~0.11%的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以及0.01%~0.04%氢氧化碳酸镁铝水合物,每种数量均以总共聚物组合物重量为基准。
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聚合物组合物优选地具有下列(A)~(I)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A)断裂伸长(按ASTM D882测定),在400%~2000%,较好在600%~1500%,以在700%~1400%范围内为更好;
(B)50℃时己烷萃取物含量(按21C.F.R.§177.1520(c)(3.1和3.2)测定),至多5.5%,较好至多3.5%,至少2.6%更好,而以至多2.0%为最好:
(C)23℃时二甲苯可溶解水平(按21C.F.R.177.1520测定),至多13%,较好至多6%,以至多5%为更好,且至多3%为最好;
(D)抗张模度(按ASTM D882(1%割线,以0.05英寸/min的速度)测定),至少40,000psi,较好至少60,000psi,以至少80,000psi为更好,且至少100,000psi的模量为最好;
(E)雾度(按ASTM D-1003测定),至多5%,以至多3%的雾度较好,至多2.5%的雾度更好;雾度是薄膜乳白度或混浊度的度量;
(F)光泽(按ASTM D-523(60°)测定),在129~145范围,以131~144之间为较好,以136~142.5之间为更好(光泽与薄膜的光亮或闪光程度有关):
(G)切粒的黄色指数(按ASTM D1925测定),至多为-1.2,较好至多-0.5,以至多-0.1为更好,且至多0.05为最好;
(H)透明度(按ASTM D-1746测定),至少8%,以至少11%的透明度为较好,且至少13%的透明度为最好。较高的透明度数值对应着当透过薄膜观察时能看到较清楚的物体形象。透明度是当穿过薄膜时散射小于0.1度的光的度量:以及
(I)摩擦系数(COF)、包括静态与动态(按ASTM D-1894测定),至多0.30,以至多0.20的COF为较好。
当采用典型的气相法生产时,如上面描述的聚合物组合物,其熔体流动(按传统的测试方法测定,例如ASTM-1238,条件L),为约0.8dg/min~约50dg/min。约1dg/min~约25dg/min范围内的熔体流动为比较好,且约3dg/min~约20dg/min为更好。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一个具体方面,将聚合物组合物在例如高于180℃的高温下与过氧化物接触。此处理被称做“减粘”,而其方法则属已知技术范围。减粘可以用来按照要求提高反应器聚合物产物的熔体流动。
通过把熔体流动至少为0.8dg/min的本发明的聚合物组合物减粘便获得本发明的减粘聚合物产物。生成的减粘产物与未减粘的起始聚合物产物的熔体流动比值至少是2,较好熔体流动比值是5,以等于8的熔体流动比值为更好。
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聚合物组合物及其减粘衍生物的特征是改进的低己烷萃取物、良好光泽、良好透明度、低黄色指数以及低雾度之间的优异平衡。
这类组合物可以采用传统的用于热塑性材料的方法,例如挤塑、注塑和热成形及有关的工艺进行加工。在本组合物的具体应用当中,有采用流延或薄膜吹胀方法的取向或不取向薄膜的生产。成形以后,可以借助热合夹具在预定的温度、压力和压合时间条件下将薄膜热合。生成的薄膜具有较低热合初始温度、低己烷萃取物以及改进的光学性能,如高透明度、高光泽及低黄色指数。
合适的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抗粘连添加剂包括GasilAB720(由Crosfield Group of Warington,England提供)。相反,通常不适用的一种传统无定形二氧化硅是Sylobloc48(W.R.Grace公司);它典型地具有128g/l的堆密度和220g/100g的油吸收率,具有球形颗粒形态。
本发明的共聚物组合物可任选地包含添加剂,如加工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稳定剂、颜料、酸中和剂(如氢氧化碳酸镁铝水合物)、酸性接受体、滑爽剂(如芥酸酰胺)、成核剂、脱模剂、分散剂、酸(可能不存在)、抗粘连剂(例如无定形二氧化硅)。只要这些添加剂对组合物良好光学性能及低黄色指数没有不利的影响,它们就是传统地用于商品聚合物组合物的添加剂。
可以使用的加工稳定剂的例子包括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四(2,4-二叔丁基苯基)4-4′-亚联苯基二亚磷酸酯(diphosphonite)、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抗氧剂,如3-(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正十八酯、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酸酯)]甲烷、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异氰尿酸酯、季戊四醇-四-(p-月桂基硫代丙酸酯)和硫代二丙酸二硬脂酯。
典型的紫外稳定剂包括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酮、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三唑、琥珀酸二甲酯-2-(4-羟基-2,2,6,6-四甲基-1-哌啶基)乙醇缩合物。
典型的酸性接受体是Hydrotalcile DHT-4A、硬脂酸钙和乳酸钙。
本文所描述的发明由下列说明性实施例和对比例具体说明,但并非局限于此。在所有说明性实施例及对比例中使用了下列术语:
SCA(选择性控制剂)
NPTMS(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PEEB(对乙氧基苯甲酸乙酯)
说明性实施例I
A).原催化剂的制备
在2953 L 50/50(体积)的四氯化钛和氯苯溶液中相继加入50k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231kg碳化乙氧基镁。添加期间维持温度在20℃~25℃。然后,在搅拌下将生成的混合物加热至110℃并保持1小时。此时间结束时趁热将混合物过滤。收集固态物质。
接着,在室温下把固态物质放入2953 L 50/50(体积)四氯化钛和氯苯的溶液中进行浆化。然后在搅拌下把生成的淤浆加热到110℃,并在此温度下维持60分钟。此时间结束时趁热将混合物过滤。收集固体物质。
将此固态物质放在2953 L 50/50(体积)溶液中再次浆化。将生成的淤浆在搅拌下加热到110℃,并维持此温度30分钟,此时间结束时,将混合物趁热过滤。收集固态物质。
将残留物用2271 L 25℃的异戊烷洗涤一次然后在氮气吹扫之下干燥。
B).聚合
把步骤A的原催化剂配成30%(重量)在矿物油中的分散液,连续地加入到气相流化床反应器中。与此同时并连续地向该反应器中加入三乙基铝和选择性控制剂(“SCA”=NPTMS)。向其中引入足量的氢气以调节聚合产物的分子量。还存在少量的氮。丙烯分压为约140psi~约380psi。聚合温度为65℃,停留时间为1.5~2小时。
说明性实施例II
原催化剂的制备
在3558 L 50/50(体积)四氯化钛和氯苯的溶液中相继加入51k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150kg二乙氧基镁。在此加料期间溫度维持在20℃~25℃。然后在搅拌下把生成的混合物加热到110℃,在此温度下保持1小时。此时间结束时,将混合物趁热过滤。收集固态物质。
接着,在室温下把此固态物质放在3558 L 50/50(体积)四氯化钛和氯苯的溶液中进行浆化。然后把生成的淤浆在搅拌下加热到110℃,保持此温度60分钟。此时间结束时将混合物趁热过滤。收集固态物质。
将此固态物质放在3558 L 50/50(体积)的溶液中再次进行浆化。在搅拌下将此生成的淤浆加热到110℃,并保持此温度30分钟。此时间结束时将混合物趁热过滤,收集固态物质。
将此残留物用每份3785L的25℃异戊烷洗涤四次,然后在氮气吹扫之下干燥。
B).聚合
把步骤A的原催化剂配成在矿物油中的30%(重量)的分散液连续地加入到流化床反应器中。同时连续地向此反应器中加入5%(重量)三乙基铝在异戊烷中的溶液和0.5~5%选择性控制剂(“SCA”=NPTMS)在异戊烷中的溶液。引入足量的氢气以调节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也存在少量的氮。丙烯分压为约140psi~约300psi聚合温度为65℃或80℃,停留时间为2小时~约4小时。
对比例I
重复了说明性实施例I所用的同样程序,只是用乙烯代替丁烯-1。一系列聚合的结果示于表1和2。
对比例II
(a)原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通过在150ml 50/50(体积)的氯苯/TiCl4混合物中加入50mmo的二乙氧基镁,制成原催化剂。加入苯甲酸乙酯(16.7mmol)之后,把混合物置于油浴中加热,并在110℃下搅拌约30分钟,然后将混合物过滤。将淤浆以每份150ml的异戊烷洗涤六次,然后在30℃和氮气条件下干燥90分钟。
(b)聚合
用上述的原催化剂(步骤a)按说明性实施例I的步骤(b)所描述的同样方式使丙烯和乙烯聚合,只是选择性控制剂采用的是PEEB。
对比例III
用说明性实施例I(a)的原催化剂,按说明性实施例I(b)中所描述的那样使丙烯聚合。
把从对比例I、II及III得到的共聚物产物平挤成如说明性实施例III所述的各种厚度的薄膜。结果载于表1和2。
说明性实施例III
聚合物产物的薄膜浇注
采用传统的方法把一些按照说明性实施例I、II和对比例I、II及III生产的聚丙烯产物回收。将一些回收产物与下列添加剂包之一混合:
A)1000ppm的Irganox1010受阻酚主抗氧剂(由Ciba Geigy公司提供)、1000ppm Irgafos168亚磷酸酯型辅抗氧剂(CibaGeigy公司)、400ppm Hydrofalcite DHT-4A酸中和剂(KyowaChemical Industry)。
(B)500ppm Irganox1010、800ppm Ultranox626及亚磷酸酯型辅助稳定剂(由General Electric Specialty Chemicals提供)以及200ppm Hydrotalcite DHT-4A。
将回收产物与上述添加剂包之一混合之后,用足量的过氧化物将一部分生成的混合物减粘以获得希望的熔体流动,然后切粒。
将切成粒的聚合物产物(减粘或未减粘)按照下列程序平挤成膜:在 英寸直径的挤出机(LD=24∶1)上以250℃的熔体温度将切粒挤出成0.05英寸厚的片材,其速度约100rpm,机头压力为2000psi。采用了12英寸宽的模板和13英寸直径的骤冷辊以及温度为25℃的水浴。等片材冷却之后,将之放在120℃辊溫的机器方向取向(MDO)段再加热,并以5.5∶1倍数拉伸。让片材通过横向取向(TDO)段,其中预热段温度为175℃、拉伸区温度为160℃以及退火区温度为162℃。将片材沿横向以8∶5∶1的拉伸比拉伸。
“熔体溫度”(℃)是通过生产出的每一种产物聚合物的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得出的。
按如下方式测定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其他性能:
伸长(%)                    ASTM D 638(23℃)
熔体流动                    ASTM D 1238.78,条件L
雾度                        ASTM D 1003
光泽(60°时)                ASTM D 2457
模量(0.05英寸/分时的1%割线)
                            ASTM D 790A
断裂抗张强度                ASTM D 638
一系列聚合的结果示于表1和2。表1
    试样编号 厚度f(密耳)     正切模量(×1000psi)     断裂抗张强度(×1000psi)   断裂伸长(%) 雾度 光泽(60°)
    MD     TD     MD     TD     MD     TD
    1a     0.8     413.6     1053.0     18.7     61.2     151     27     0.7     137.3
    2b     0.9     377.4     832.2     19.7     47.8     138     28     0.2     150.0
    3c     0.9     373.7     964.8     20.3     54.3     148     28     0.1     147.1
    4d     0.80.7     365.9     952.2     20.5     55.8     145     28     0.4     141.6
    5e     0.8     364.3     945.8     21.2     55.3     155     28     0.6     146.6
a.按对比例II制备的均聚物组合物。b.按说明性实施例II制备的含1%丁烯的丁烯无规。c.按对比例III制备的减粘均聚物。d.按对比例III制备的均聚物组合物。e.按对比例I制备的含0.5%乙烯的乙烯无规。f.以密耳(0.001英寸)表示的膜厚度。表2
丁烯(%重量)     正切模量×1000(psi)   断裂抗张强度×1000(psi) 断裂伸长(%) 雾度   光泽(60°)
  MDa     TDb   MDa     TDb   MDa     TDb
  1%   378.6    552.2   25.8    45.5   107.3    34.4     0.3     140
  2%°   373.0    557.6   26.9    45.5   118.3    35.8     0.2     148
3% 348.7    535.6 24.0    41.8 121.9    47.4 0.3 150
  d   364.6    541.8   24.6    41.3   122.0    43     0.3     150
a.机器方向b.横向c.按说明性实施例I制备的丁烯无规。d.按对比例III制备的丙烯均聚物。
说明性实施例IV
将一部分按照说明性实施例I生产的聚合物反应器产物(丙烯/丁烯-1无规共聚物,其中含大约7%(重量)的丁烯-1,且共聚物熔体流动为3.4(按ASTM D 1238,条件L测定))与由Irganox1010(500ppm)酚类主抗氧剂(由Ciba Geigy公司提供)、Ultranox626亚磷酸酯类辅稳定剂(由General Electric Specialty Chemicals提供)(800ppm)、Hydrotalcite DHT-4A酸中和剂(200ppm)(由Kyowa Chemical Industry提供)、KemamideE芥酸酰胺(100ppm)(由Witco公司提供)以及下列抗粘连剂之一组成的添加剂包混合并切粒;
(A)SYLOBLOC48二氧化硅抗粘连剂(由W.R.Grace提供的传统二氧化硅)。
(B)GASILAB720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防粘连剂(由Crosfield提供)。每种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度约为4微米。
混炼是在带有Maddock混合螺杆的11/4英寸Brabender挤塑机里,在氮气及250℃熔体温度条件下完成的。
将切粒挤出成3.5密耳厚的流延膜,采用的是带有8英寸宽模板的3/4英寸Brabender挤塑机(熔体溫度200℃)以及10英寸的Killion骤冷辊(15℃)。对所有的聚合物组合物所用操作条件均相同。生产出的薄膜的测试结果载于表3。表3
    PPM1     0     1000     1500     2000     3000
    A2     B3     A2     B3     A2     B3     A2     B3
雾度(%)     0.65     2.4   1.5     2.7     2.1     2.5     2.5     3.2     4.9
光泽(60°)     147.2     132.8   144.8     129.8     142.4     131.5     134.5     125.5     130.2
黄色指数5 -1.3 -1.3 -1.2 - - -0.96 -0.03 - -
COF4-静态-动态     0.2230.188     0.2570.200   0.2290.197     0.2290.191     0.2340.204     0.2310.207     0.2300.202     0.2820.244     0.2320.201
透明度(%)     14.7     9.8   14.7     7.0     15.4     9.0     13.6     7.2     16.1
    1.防粘连剂的ppm                                  3.包含防粘连B的聚合物组合物。2.包含说明性实施例IV的防粘连制A的聚合物组合物。    4.摩擦系数。5.对切粒测得。
如同从表3所看到的,与采用防粘连添加剂A的聚合物薄膜相比,加入各种水平防粘连添加剂B的聚合物薄膜组合物均表现出高透明度和较高的光泽。还可以看出,由采用防粘连剂B的组合物构成的切粒表现出与采用防粘连添加剂A的切粒具有相似的黄色指数。
说明性实施例V
把表4的配方按下述方法混炼。基础树脂为丙烯-丁烯无规共聚物,其公称熔体流动为1.5且丁烯单体含量为7.5%(重量)。将此未稳定化粉末与0.05%(重量)Irganox1010、0.08%(重量)Ultranox626、0.02%(重量)Hydrotalcite DHT-4A、0.15%(重量)防粘连剂(Gasil AB720或用于对比的Sylobloc48)以及可变水平的KemamideE(芥酸酰胺)滑夾剂一起混炼。在所有配方中用Lupersol101过氧化物(250ppm)以化学方法将粉末裂解(或降解)到熔体流动(MF)为8的粒子。混炼是在带有Maddock混合螺杆的 英寸Brabender挤塑机内,在氮气及230℃熔体温度及100rpm螺杆转速的条件下完成的。
采用3/4英寸Brabender挤塑机,在234℃熔体温度、65rpm螺杆转速、8英寸宽缝隙模板及15℃的Killion骤冷辊条件下将切粒挤出成4密耳厚的流延膜。
表4给出了生产出的薄膜的性能。加入了Gasil AB 720的薄膜显示出比加入Sylobloc48的薄膜高的透明度和高的光泽。同样,在给定的滑爽剂含量的条件下,加入了Gasil AB 720的薄膜显示出比加入Sylobloc48的薄膜低的摩擦系数(COF)。COF较低就意味着滑爽添加剂需要量少。这是有利的,因为滑爽制含量较高会引起薄膜挤塑操作中的积垢和模板沉积物。表4
  滑爽剂ppm1     0     500     1000     1500     2000
    A2       B3     A2     B3     A2      B3     A2        B3     A2      B3
 COF4-静态-  动态   0.342      0.3220.342      0.354   0.328    0.2990.307    0.270    0.264    0.219.207    0.182     0.219    .206.163    .150   0.192    0.1700.135    0.118
  雾度(%)   1.2        1.4   1.1      1.4    1.2      1.9     1.2      1.5   1.2      1.5
  透明度(%)   6.8        11.3   6.9      10.7    14.9     17.9     7.5      8.4   9.7      10.1
  光泽(60°)   124.6      142.3   127.5    143.4    137.8    139.9     135.6    141.0   133.8    142.4
1.滑爽剂(erucamide)的ppm
2.加入Sylobloc48防粘连剂(1500ppm)的聚合物组合物。
3.加入Gasil AB 72(防粘连剂(1500ppm)的聚合物组合物。
4.摩擦系数(金属对薄膜)。
从表3和4进一步看出,片状二氧化硅赋予薄膜较传统二氧化硅低的摩擦系数。

Claims (20)

1.一种聚合物组合物,其中包含(1)含约0.8%~约20%(重量)丁烯-1和约80%(重量)~约99.2%(重量)丙烯的一种无规共聚物,以及(2)占聚合物组合物的约0%~0.35%(重量)的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抗粘连剂:其中所说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防粘连剂的堆密度为约300~约360g/l,且其油吸收率为约80~约100g/100g;其中所说聚合物组合物具有如下的特征:
(a)50℃时己烷萃取物,至多5.5%,
(b)雾度,至多5%,
(c)23℃时二甲苯可溶解物水平,最高13%,
(d)抗张模量,至少40,000psi,以及
(e)断裂伸长,80%~2000%。
2.权利要求1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说聚合物组合物包含约0.05~约0.35(重量)的所说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其中所说组合物具有:
(a)大于8%的透明度;以及
(b)129~145的光泽(60°)。
3.按照权利要求2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说的无规共聚物包含约5%~约18%(重量)丁烯-1和约82%~约95%(重量)丙烯。
4.按照权利要求1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丁烯-1占无规共聚物重量的约0.5%~约6.5%。
5.按照权利要求4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组合物的抗张强度至少是17,000psi(1195kg/cm2),其50℃时己烷萃取物至多是2.6%,雾度最高为3%,以及23℃时的二甲苯可溶物水平最高是6.0%。
6.按照权利要求4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该组合物含有0%所说合成无定形二氧化硅。
7.按照前面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无规共聚物是由丁烯-1和丙烯构成的二元共聚物。
8.按照权利要求1、2、3、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说的无规共聚物是通过某种方法制备的,该方法包括在聚合条件下使丙烯和丁烯-1与含镁、钛的催化剂体系接触,该体系是通过让(a)含钛、镁的原催化剂、(b)有机铝助催化剂和(c)有机硅烷选择性控制剂接触得到的。
9.按照权利要求1、2、3、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至少一部分无规共聚物是减粘无规共聚物,它是通过让丙烯和丁烯-1在聚合条件下与含镁、钛的催化剂体系接触生产出熔体流动至少0.8dg/min的聚合物材料,再将所说生成的聚合物材料减粘,以至该减粘的无规共聚物与该聚合物材料的熔体流动比值至少是1.5而制成的。
10.按照权利要求1、2、3、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说的组合物进一步包含一种添加剂包,其中包含选自由抗氧剂、紫外稳定剂、颜料、分散剂、滑爽剂、中和剂、成核剂、加工稳定剂和脱模剂构成的一组中的至少一种。
11.按照权利要求1、2、3、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说的聚合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添加剂,它选自由四[亚甲基(3,5-二权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酯)]甲烷、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芥酸酰胺及氢氧化碳酸镁铝水合物构成的组。
12.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2、3、4、5或6所描述的无规共聚物的方法,它包括让丙烯和丁烯-1在聚合条件下与含镁、铝的催化剂体系接触,该催化剂体系是通过让(a)含钛、镁的原催化剂、(b)有机铝助催化剂以及(c)有机硅烷选择性控制剂接触而得到的。
13.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2的方法,基本上如说明性实施例I或II所描述。
14.如权利要求1、2、3、4、5或6所定义的无规共聚物,其中该无规共聚物是采用权利要求12或13中所要求的方法制备的。
15.一种包含按照权利要求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的薄膜,它是取向的。
16.一种包含(1)由按照权利要求15的薄膜构成的取向底层和(2)在该底层的至少一面上的聚合物层的薄膜。
17.按照权利要求16的薄膜,其中聚合物层是由含有约7%~约15%(重量)丁烯-1的丙烯-丁烯-1共聚物转化而来的。
18.由按照权利要求4、5或6的聚合物组合物获得的有金属镀层的薄膜或片材。
19.权利要求18的有金属镀层的薄膜或片材,其中金属喷镀后的润湿指数至少是50dyn/cm。
20.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5的薄膜基本上如说明性实施例III~V中之一中所描述的。
CN94194174A 1993-11-23 1994-11-18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7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155293A 1993-11-23 1993-11-23
US15778793A 1993-11-23 1993-11-23
US157,787 1993-11-23
US161552 1993-11-23
US157787 1993-11-23
US161,552 1993-1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27A true CN1147827A (zh) 1997-04-16
CN1085700C CN1085700C (zh) 2002-05-29

Family

ID=26854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41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700C (zh) 1993-11-23 1994-11-18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EP (1) EP0730623B1 (zh)
JP (1) JP3025016B2 (zh)
CN (1) CN1085700C (zh)
AT (1) ATE163665T1 (zh)
AU (1) AU690611B2 (zh)
BR (1) BR9408130A (zh)
CA (1) CA2177082C (zh)
DE (1) DE69408864T2 (zh)
ES (1) ES2116064T3 (zh)
WO (1) WO199501473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439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品包装容器及其制法
CN102453283A (zh) * 2010-10-29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453282A (zh) * 2010-10-29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79558B (zh) * 2007-05-22 2012-08-08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 软质丙烯聚合物组合物
CN101255256B (zh) * 2007-02-01 2013-04-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丙烯基共聚物材料、由其制成的薄膜和用于制备丙烯基共聚物材料的方法
CN108623917A (zh) * 2017-03-23 2018-10-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聚合物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48689A1 (en) * 1995-06-02 2001-04-17 Union Carbide Chem Plastic Random copolymer compositions
US5922471A (en) * 1996-03-04 1999-07-13 Union Carbide Chemicals & Plastic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allizable poly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compositions
KR100387733B1 (ko) * 1999-08-12 2003-06-18 삼성종합화학주식회사 알루미늄 증착 폴리프로필렌계 수지 조성물
GB0130907D0 (en) 2001-12-22 2002-02-13 Ineos Silicas Ltd Amorphous silica
DK2586801T3 (en) * 2011-10-29 2015-01-26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The propylene copolymer, process for its preparation and to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containing same
SG11201604266WA (en) * 2013-12-18 2016-07-28 Borealis Ag Bopp film with improved stiffness/toughness balance
WO2018187007A1 (en) 2017-04-04 2018-10-11 Braskem America, Inc. High ethylene random copolymer with non-migrating oligom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05651B (en) * 1978-06-14 1983-09-01 Sumitomo Chemical Co Multi-layer polypropylene film
JPS5911249A (ja) * 1982-07-09 1984-01-20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蒸着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フイルム
JPH0668050B2 (ja) * 1989-06-28 1994-08-31 チッソ株式会社 金属蒸着フイルム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DE4011160A1 (de) * 1990-04-06 1991-10-17 Basf Ag Copolymerisate des propylens mit anderen alk-1-enen
JP3050937B2 (ja) * 1991-03-15 2000-06-12 水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晶質シリカ系充填剤
CA2098664A1 (en) * 1992-06-30 1993-12-31 Hajime Sadatoshi Poly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and film thereof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5256B (zh) * 2007-02-01 2013-04-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丙烯基共聚物材料、由其制成的薄膜和用于制备丙烯基共聚物材料的方法
CN101679558B (zh) * 2007-05-22 2012-08-08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 软质丙烯聚合物组合物
CN10223439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品包装容器及其制法
CN102453283A (zh) * 2010-10-29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453282A (zh) * 2010-10-29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23917A (zh) * 2017-03-23 2018-10-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聚合物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025016B2 (ja) 2000-03-27
CA2177082C (en) 2002-03-12
DE69408864D1 (de) 1998-04-09
EP0730623A1 (en) 1996-09-11
BR9408130A (pt) 1997-08-05
ATE163665T1 (de) 1998-03-15
CN1085700C (zh) 2002-05-29
ES2116064T3 (es) 1998-07-01
EP0730623B1 (en) 1998-03-04
AU690611B2 (en) 1998-04-30
JPH09509192A (ja) 1997-09-16
DE69408864T2 (de) 1998-06-25
WO1995014738A1 (en) 1995-06-01
CA2177082A1 (en) 1995-06-01
AU1181195A (en) 1995-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00C (zh)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
CN1026116C (zh) 聚丙烯的生产方法
CN1057777C (zh) 热塑性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238414C (zh) 具有改进的可热合性和光学性能以及溶解度降低的结晶丙烯共聚物组合物
CN1131270C (zh) 着色聚丙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2600C (zh) 丙烯-乙烯无规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薄膜
CN1044126C (zh) 一种经过拉伸的聚丙烯薄膜
JP6655030B2 (ja) 高溶融強度ポリプロピレンおよび溶融強度を保持するための押出方法
CN1404500A (zh) 双取向聚丙烯薄膜
CN101052677A (zh) 由茂金属丙烯聚合物组合物制备的吹拉模制容器
CN1097432A (zh) 烯烃聚合物薄膜
CN1260361A (zh) 包含结晶丙烯聚合物组合物的薄膜或薄片材料
CN1185458A (zh) 具有高表面光泽度和耐刮伤性的热塑性烯烃制品
EP2931808A1 (en) Polyolefin composition
CN1019496B (zh) 不需要任何后反应器处理制造超高熔体流速的丙烯均聚物的方法
CN1124034A (zh) 高加工性的lldpe基聚合组合物
CN1020737C (zh) 烯烃共聚物组合物
CN1034691A (zh) 聚烯烃类树脂层压物
US6022628A (en) Random copolymer compositions
CN1611538A (zh) 聚合物组合物及其膜
CN1314744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CN1448432A (zh) 以丙烯为基础的树脂组合物与由其生产的薄膜
CN1018926B (zh) 丁烯-1共聚物组合物
CN1269379A (zh) 聚烯烃树脂改性剂,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和取向聚烯烃膜
CN1040988C (zh) 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