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72191B -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72191B
CN114772191B CN202210426938.4A CN202210426938A CN114772191B CN 114772191 B CN114772191 B CN 114772191B CN 202210426938 A CN202210426938 A CN 202210426938A CN 114772191 B CN114772191 B CN 114772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plate
upper top
lifting
shaf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69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72191A (zh
Inventor
方辰呈
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p Intelligence Storage Equipment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p Intelligence Storage Equipment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p Intelligence Storage Equipment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p Intelligence Storage Equipment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69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721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72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72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72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72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92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cars adapted to travel in storage ais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物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包括车体、位于所述车体上方的上顶板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中设置有供所述上顶板上下翻转并水平延伸的翻转轴,并且所述翻转轴能跟着所述上顶板上下升降,所述上顶板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能向后拉出的操作拉杆,便于维修。

Description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立体货架或者是立体库,都需要载物能力的机器人小车完成货物的搬运,也即能在物流中行动能力非常好的穿梭车,现有的这种穿梭车结构也越来越优化。
如申请号为202110221117.2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四向穿梭车,包括控制器;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换向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异形凸轮机构,与所述换向驱动电机机械连接;换向支架,与所述异形凸轮机构机械连接;行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减速机,与所述行走驱动电机机械连接,具有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子车方向行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机械连接;母车方向行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机械连;
又如申请号为202110758482.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自适应环境的智能穿梭车及其控制系统,包括穿梭车壳体,穿梭车壳体内通过行走主轴架有驱动轮,行走主轴通过行走动力单元带动,穿梭车壳体装有顶升主轴,顶升主轴通过顶升动力单元带动,顶升主轴装有第二顶升从动链轮,第二顶升从动链轮与顶升链轮通过链条连接,顶升链轮通过偏心轮装有带动升降座升降的升降拨杆,穿梭车壳体设有远程控制空调、温度传感器。
上述这些现有的穿梭车虽然行动能力更加优化,但是也会时常出现故障,而它们上部具有载物的上顶板,需要移开上顶板才能进行维修、更换零件等,但是,在物流载荷较大的情况下,通常上顶板的体积大,质量也很重,调试及售后维修等都需要2个人去完成,而且操作也会比较麻烦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的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包括车体、位于所述车体上方的上顶板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中靠前侧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上顶板上下翻转并水平延伸的翻转轴,并且所述翻转轴能跟着所述上顶板上下升降,所述上顶板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能向后拉出的操作拉杆。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上顶板的下侧部位上固定有向后延伸并开口朝后的引导套筒,所述操作拉杆套接在所述引导套筒中。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引导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前后延伸的操作限位导向槽,所述操作拉杆上固定有插入到所述操作限位导向槽中的操作限位导向柱。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操作拉杆由前杆体和后杆体铰接而成。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上顶板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两个左右并排设置的所述操作拉杆。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的后端端部都处在所述引导套筒的后方并且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的后端端部之间固定有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的外表包覆有橡胶外套。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上顶板的下侧部位处连接有能左右拨动用于对操作拉杆的拉伸功能进行开关的开关拨动块。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车体中设置有靠车体前侧的两个上下支撑住所述上顶板并跟随所述上顶板上下升降的伸缩助力杆,所述翻转轴固定连接在该两个所述伸缩助力杆的杆顶之间 ,所述上顶板的下部固定有套设在所述翻转轴上的轴套。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并架设在所述车体上的升降传动轴、所述升降传动轴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所述升降传动轴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所述左顶块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所述右支撑板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对上顶板与车体的改造,使得上顶板容易掀开进行维修等作业,也容易关上进行货物的运载和抬升,而且更加平稳可靠,减振减噪,结构集成性大大提升,对小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稳定性也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小车截去上顶板后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盖有上顶板后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小车当左支撑板处于最低位置时的左视图;
图4为图3中结构当左支撑板上升到中间位置时的左视图;
图5为图4中结构当左支撑板上升到高位并顶着上顶板抬升时的左视图;
图6为图1结构中的升降传动轴带着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时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结构左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结构右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的上顶板背面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结构带有标注有导向结构标号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左前角落的放大图;
图12为实施例1小车的升降机构中的左圆柱形结构体从左升降引导支撑槽向右移出后的拆分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对图6中的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结构改进后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中结构左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结构右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的小车中的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结构改进后当左支撑板处于最低位置时的左视图;
图17为图16中结构当左支撑板上升到中间位置时的左视图;
图18为图17中结构当左支撑板上升到高位并顶着上顶板抬升时的左视图;
图19为实施例5的结构在上顶板掀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结构中的防倒塌支撑板调节至有效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9结构的上顶板翻倒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6的其中一种助力结构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结构进一步优化后将上顶板翻开状态且开关拨动块未拨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结构中的开关拨动块拨开后操作拉杆的拉伸功能启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18所示,一种用于仓储货架的运载小车,包括车体1、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上顶板21就是直接托运货物的,通过升降使得上顶板21升降将货物托起或者放下供其他物流设备来进行搬运或者投放到货架相应的收货地点,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升降传动轴71安装在车体1内部作为升降的主要传动部件使用,升降传动轴71通过电机等动力部件进行驱动即可,升降传动轴71带动左升降驱动组件运转使得左顶块721升降,而左顶块721的升降进一步在上顶板21左侧部分的下方顶着上顶板21进行升降,当然在右侧,升降传动轴71带动右升降驱动组件运转使得右顶块731升降,而右顶块731的升降进一步在上顶板21右侧部分的下方顶着上顶板21进行升降,上顶板21和右顶块731是同步升降作业的,更进一步,所述左顶块721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1,所述左支撑板31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731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32,所述右支撑板32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通过该设置使得左顶块721和左支撑板31能一起升降,右顶块731和右支撑板32能一起升降,而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有安装在左支撑板31上,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安装在右支撑板32上,所以,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也是能够同步升降的。这里,左顶块721和左支撑板31中顶部位置高的就作为直接接触上顶板21对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结构,如果这两者顶部一样高就能一起顶着上顶板21升降;同样地,所以右顶块731和右支撑板32中顶部位置高的就作为直接接触上顶板21对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结构,如果这两者顶部一样高也是能一起顶着上顶板21升降。这里,我们优选如下:所述左支撑板31的顶部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左顶块721的顶部的高度,所述右支撑板32的顶部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右顶块731的顶部的高度,也即我们选择所述左支撑板31单独或者所述左支撑板31和左顶块721一起这两种方案来进行对上顶板21左侧部分的直接接触抵靠进行抬升,右侧也是基于右支撑板32这个主要的升降接触部件去顶住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是要安装纵向行走轮组的,所以尺寸会较大并会采用矩形的板状结构,所以顶部的面积相对左、右顶块的顶部面积都是会更大一些,这样去接触支撑上顶板21升降的时候会更加平稳一些。
这里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当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处于最低位置的时候,左支撑板31的顶部与上顶板21之间是上下间隔设置并形成一段供左支撑板31自由升降的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所述右支撑板32的顶部与上顶板21之间也是上下间隔设置并形成一段供右支撑板32自由升降的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的距离根据需要设置,尽量超过2cm,但也不用太大,5cm左右为宜,这个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的设计目的在于在这个段落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进行升降时是不会顶着上顶板21或者带有货物的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也即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的升降是不具有上顶板21或者带有货物的上顶板21这个负载的,这里零负载的指代意思是指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不带着上顶板21或者带有货物的上顶板21进行升降时的状态,但是他们是一直分别带着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一起升降的,所以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的设计是将升降货物和换向功能进行更好地融合,具体就是,当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升降,使得他们的顶部停留在零负载升降空间段h上下靠中间的某个位置时,就是仅仅为了换向使用,也即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从最低位置上升并使得左支撑板31的顶部和右支撑板32的顶部不接触到上顶板21,那么这个状态就是让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脱离底下的纵向行走的导轨,而小车的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相对下沉并与横向行走的导轨接触,使得小车横向行走,这里具体来说,小车上会安装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但是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的在小车上的上下位置是稳定的,也即优选是不会升降的,在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处在最低位置时,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的位置是高于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的位置的,通过升降传动轴71启动进行选择驱动,使得升降机构动作,带动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升起直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高于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此时,就是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横向行走有效的状态,就已经完成了换向,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通过动力启动就能横向行走了。如果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继续向上升,直到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碰到上顶板21下侧部位,这个时候就是带有负载进行货物升降的状态,当然此时也是横向行走的状态。所以这里,小车的状态可以分为纵向行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能进行上顶板21的升降作业的,作为第一种状态,而第二种状态,就是通过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的上升,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相对下降位于低位处于有效状态且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还未触碰到上顶板21的状态,此状态是只能横向行走且不能进行上顶板21的升降作业,而第三种状态,就是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继续上升并触碰到上顶板21以后能够托着上顶板21或者承载货物的上顶板21进行升降作业的状态,当然此状态小车是能横向行走的。当然这三种状态就是可以通过升降传动轴71的转动带动各个机构运行进行切换实现,并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选择,是非常灵活的。这里,需要提到一点,实施例中所说的纵向其实就是指前后方向的,横向其实就是指左右方向的。
作为优选,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装配有的并能随着升降传动轴71转动而转动的左转动摆臂701,所述左转动摆臂701上安装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左顶块721升降的左引导摆动头,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装配有的并能随着升降传动轴71转动而转动的右转动摆臂702,所述右转动摆臂702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右顶块731升降的右引导摆动头。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的轴向是左右方向的,右转动摆臂702的转动中心的轴向也是左右方向,都是跟升降传动轴71的轴向一致的,这样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都是可以从上前下后这个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这样进行摆动的,通过这种上下间的摆动,就是形成上下升降的移动量,我们在实施的时候,通常是小车左侧优选两个以上的左转动摆臂701,每个左转动摆臂701上都安装有左引导摆动头,相当于左引导摆动头是作为抬升左顶块721的支点,一个是不稳的,至少有两个就会比较稳,所以,这里我们优选两个左转动摆臂701,相应的就有两个左引导摆动头作为升降的支点并前后间隔设置,且这两个左引导摆动头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分量是同步的,同样的,右转动摆臂702也是至少两个以上,较为优选的就是两个,并每个右转动摆臂702上都安装有右引导摆动头。
而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可以通过现有一些中转传动结构分别安装在升降传动轴71的左右两端,可以采用现有的一些提供旋转式的中转传动结构以使得升降传动轴71的转动力提供给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进行摆动,当然是可以采用后续实施例中提及的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来进行对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的安装连接,使得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能够更好地进行摆动。
进一步,所述左引导摆动头包括安装在所述左转动摆臂701左侧位置的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所述左顶块721的右侧表面设置有前后延伸并向左凹陷的供所述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置入后能前后移动并升降带动所述左顶块721升降的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所述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能绕着所述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公转,也即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跟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是具有一段径向的距离的,或者说是远离转动中心的,那么当左转动摆臂701绕着转动中心转动的时候,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就会形成在上下间的圆形运动轨迹,那么就是绕着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是在公转的,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就是供左转动摆臂701固定并带动左转动摆臂701转动的轴结构,这种轴结构就是由升降传动轴71带动着旋转的,后续有更详细的介绍。而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是前后延伸的矩形槽并开设在所述左顶块721的右侧表面部位上,小车左侧的两个左转动摆臂701是要同步旋转摆动的,这里的同步中至少上下移动的分量是同步的,也即这两个左转动摆臂701既可以都是顺时针或者都是逆时针旋转摆动,也可以是一个逆时针另一个顺时针,但是得保证他们在同一时间点的摆动高度是一致的,确切的说,是小车左侧前后的两个左引导摆动头的上下高度是一直保持一致的,也即左侧这两个升降的支点是一直保持同一水平高度的,具体地,是前后的这两个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的水平位置始终是一致的,而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的设计目的,首先,是供这两个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向左插入并形成上下限位,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的上下间隔尺寸跟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的直径相等或稍大一些以确保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的上下槽壁对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形成抵靠支撑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左转动摆臂701摆动以后会形成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上下移动的分量,并利用这个分量就能抬升左顶块721升降了,而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前后延伸的条形构造,是因为两个左转动摆臂701旋转摆动会形成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前后移动的分量,那么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就能给予前后移动分量行进的空间了,而这两个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的上下位置也就代表了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的上下位置,也代表了左右的纵向行走轮组的上下位置。进一步,所述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能自转,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可以采用表面光滑的轴承,那么它本身的外圈是具有很好的自转能力,所以在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中的前后行进是减少滑动摩擦带来的行进阻碍,就更利于左转动摆臂701的旋转摆动的运行,同时轴承的承载负荷的能力较好,就能上下抵住左升降引导支撑槽7210中进行上下的抬升升降的作业。
而小车右侧可以采用跟左侧呈镜像对称的结构设计,具体为:所述右引导摆动头包括安装在所述右转动摆臂702右侧位置的右圆柱形结构体7021,所述右顶块731的左侧表面处设置有前后延伸并向右凹陷的供所述右圆柱形结构体7021置入后能前后移动并升降带动所述右顶块731升降的右升降引导支撑槽7310,所述右圆柱形结构体7021能绕着所述右转动摆臂702的转动中心公转。所述右圆柱形结构体7021能自转。具体的细节参照小车左侧的左圆柱形结构体7011和左转动摆臂701即可,数量形状等都是尽量左右对应并呈镜像对称状的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板31与所述车体1左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左支撑板31上下升降进行直线引导的左侧升降引导装置。所述右支撑板32与所述车体1右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右支撑板32上下升降进行直线引导的右侧升降引导装置。这些引导装置主要是为了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上下升降更加稳定可靠。左侧升降引导装置和右侧升降引导装置可以采用后续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引导装置。
另外,所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包括左侧纵向主动轮和左侧纵向从动轮,所述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包括右侧纵向主动轮和右侧纵向从动轮,这轮子的具体介绍后续实施例也会进一步展开。
在本实施例中,左顶块721和左支撑板31呈直立状并处在车体的左侧区域,右顶块731和右支撑板32直立状并处在车体的右侧区域,并使得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安装在左支撑板31上,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安装在右支撑板32上,并通过升降传动轴71的驱动,使得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部件扮演升降上顶板的抬升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小车换向行走切换的角色,使得结构的功能集成性提高,结构的紧凑性更好,空间利用率更高。
实施例2,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一种立体库的运载小车,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小车的进一步优化,可以在实施例1的小车结构基础上使用,也可以单独实施,主要体现在对小车行走系统的改进。本实施例以及实施例1、3、4中的小车结构都是可以结合使用的。
具体本实施例的一种立体库的运载小车,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左侧设置有的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车体1右侧设置有的右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车体1前侧设置有的前侧横向行走轮组以及所述车体1后侧设置有的后侧横向行走轮组,还包括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还能带动所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所述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同时升降,所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包括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左侧纵向从动轮42,所述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包括右侧纵向主动轮43和右侧纵向从动轮44,所述升降机构具有供所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安装并能用于顶起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的左支撑板31以及供所述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安装并能用于顶起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的右支撑板32,所述车体1中安装有供一组左右相对的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同时转动的纵向行走传动轴组件,所述纵向行走传动轴组件其中有一部分能随着该组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升降而所述纵向行走传动轴组件其中还有一部分上下位置锁定,这里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纵向行走传动轴组件是有部分结构能适应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的升降的,不然就无法完成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的升降和纵向传动了,那么还有一部分的上下位置锁定,就是不跟随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升降,这样的好处在于,这部分上下位置不变的结构可以用来安装动力设备,使得动力设备的上下位置也是不需要变动的,减少升降过程中过多结构参与带来的不稳定。
在这种构思下,进一步细化方案:所述纵向行走传动轴组件包括安装在车体1内的左右延伸的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以及所述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左端连接有的左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和所述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右端连接有的右侧传动可变形部分,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是用一个完整的轴或者组装形成的轴,但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始终是保持上下位置不变的,只会产生转动,也即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架设在车体中以后上下位置是锁定的,当然,车体中需要配置一些位置固定的轴承供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穿设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转动,而左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和右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就是能跟随纵向行走轮组升降的部分,左侧传动可变形部分与左侧纵向主动轮41连接并能上下活动,右侧传动可变形部分与右侧纵向主动轮43连接并能上下活动,从而保证更好地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的升降及传动,而车体内部的结构中仅有左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和右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在上下间产生位置变化,其他结构是保持上下位置锁定的状态,可以大大减少动力设备升降带来的不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包括左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2,所述左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2的右端部位固定连接在所述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的左端部位上;所述右侧传动可变形部分包括右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3,所述右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3的左端部位固定连接在所述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的右端部位上。我们就是利用了伸缩式的万向节联轴器来作为可变形的部分,一方面完成转动动力的传递,另一方面就是方便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的升降却又能使得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是上下位置不变的。
作为优选,所述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包括前侧横向主动轮51和前侧横向从动轮52,所述后侧横向行走轮组包括后侧横向主动轮53和后侧横向从动轮54。所述车体1中安装有供至少一组前后相对的前侧横向主动轮51和后侧横向主动轮53同时转动的横向行走传动轴组件,所述横向行走传动轴组件包括前后延伸的横向行走驱动轴y。横向行走驱动轴y架设在车体中并位置优选高于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这样使得横向行走驱动轴y和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上下交错开,而且初始的时候,也利于将纵向行走轮组设置得比横向行走轮组低一些,而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有传动可变形部分的连接并不会影响使用。这里横向行走驱动轴y的上下位置是锁定的,也即横向行走驱动轴y就是可以采用一个完整的轴结构并架设在车体中即可,也即前侧横向行走轮组和后侧横向行走轮组的上下位置都是不变的,同样的,车体中可以固定一些供横向行走驱动轴y穿过以后便于转动。
进一步,所述纵向行走轴主体部分z1上固定有纵向驱动链轮z11,所述横向行走驱动轴y上固定有横向驱动链轮y11,所述纵向驱动链轮z11和横向驱动链轮y11由同一个安装在车体1中的双输出减速器j进行驱动。也即,小车纵向和横向的行走动力是由同一台动力设备提供,进一步优化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双输出减速器j具有左右延伸的纵向驱动输出轴j1和前后延伸的横向驱动输出轴j2,所述纵向驱动输出轴j1和所述横向驱动输出轴j2呈垂直状,优选纵向驱动输出轴j1在双输出减速器j的左侧而横向驱动输出轴j2在双输出减速器j的后侧,以优化车体内部的布局,双输出减速器j优选在升降传动轴71的前方,升降传动轴71优选在横向行走驱动轴y下方。进一步,所述纵向驱动输出轴j1上固定安装有纵向驱动输出链轮j10,所述横向驱动输出轴j2上固定安装有横向驱动输出链轮j20,所述纵向驱动链轮z11和所述纵向驱动输出链轮j10之间安装有绕在所述纵向驱动链轮z11和所述纵向驱动输出链轮j10上的纵向驱动链条j11,所述横向驱动链轮y11和所述横向驱动输出链轮j20之间安装有绕在所述横向驱动链轮y11和所述横向驱动输出链轮j20上的横向驱动链条j22,通过这链轮和链条的构造进行动力传递。
进一步优化,所述左侧纵向主动轮41上固定安装有向右延伸的左侧主动轮轴410,其中有一个所述左侧纵向主动轮41上安装的左侧主动轮轴410的右端部位固定至所述左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2的左端部位上,所述右侧纵向主动轮43上固定安装有向左延伸的右侧主动轮轴430,其中有一个所述右侧纵向主动轮43上安装的右侧主动轮轴430的左端部位固定至所述右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3的左端部位上。在此基础上,如果左侧纵向主动轮41和右侧纵向主动轮43都是具有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做进一步改进,所有左侧纵向主动轮41上安装的左侧主动轮轴410上还固定有左侧纵向传动链轮4100,所有的左侧纵向传动链轮4100之间的外围绕制有左侧纵向传动链条4101,使得所有的左侧纵向主动轮41都能主动运转。而所有右侧纵向主动轮43上安装的右侧主动轮轴430上还固定有右侧纵向传动链轮4300,所有的右侧纵向传动链轮4300之间的外围绕制有右侧纵向传动链条4301。这样,纵向行走的传动就能很好地实现了。
进一步优化,所述横向行走驱动轴y的前端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前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1,所述横向行走驱动轴y的后端部位上固定有后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2,所述前侧横向主动轮51上固定安装有向后延伸的前侧主动轮轴510,所述前侧横向主动轮51上安装的前侧主动轮轴510上还固定有与所述前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1相配合的前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11,所述前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1和所述前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11之间安装有绕在所述前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1和所述前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11上的前侧横向传动链条y011,所述后侧横向主动轮53上固定安装有向前延伸的后侧主动轮轴530,所述后侧横向主动轮53上安装的后侧主动轮轴530上还固定有与所述后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2相配合的后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31,所述后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2和所述后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31之间安装有绕在所述后侧横向主传动链轮y02和所述后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31上的后侧横向传动链条y021。通过该设置,使得横向行走的传动更加优化。
通过本实施例的设计,使得小车纵向和横向的传动系统更加优化,不仅利于纵向行走轮组的升降和传动,对于传动系统的内部构造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对于故障率的降低以及减少内部干扰等,都有很大的好处。
实施例3,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一种货架用的运载车,本实施例的运载小车同样是对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也即,本实施例的实施方案可以在前述实施例小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方案在其他小车结构中使用。
具体为,一种货架用的运载车,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左侧设置有的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车体1右侧设置有的右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车体1前侧设置有的前侧横向行走轮组以及所述车体1后侧设置有的后侧横向行走轮组,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能带动所述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所述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以及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升降传动轴71本身在使用时上下位置是固定的并不会升降,所以车体中也是可以固定一些轴承供升降传动轴71穿过后架设使用以利于其转动。更为重要的是,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连接有供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安装连接并为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提供两个以上同步的左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连接有供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安装连接并为所述升降驱动组件提供两个以上同步的右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包括与左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连接住的左转动摆臂701且所述左转动摆臂701具有两个以上,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包括与右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连接住的右转动摆臂702且所述右转动摆臂702具有两个以上。其实这个改进前述实施例也有提到,左转动摆臂701和右转动摆臂702是需要安装在升降传动轴71的动力中转结构上才能较好地进行使用,本实施例就提供了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并分为左右两组。
进一步优化,所述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的左主齿轮g1、所述左主齿轮g1前侧设置有的与所述左主齿轮g1啮合连接住的左前副齿轮g11、所述左主齿轮g1后侧设置有的与所述左主齿轮g1啮合连接住的左后副齿轮g12、所述左前副齿轮g11中固定有的作为第一个左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所述左后副齿轮g12中固定有的作为第二个左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所述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和所述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左转动摆臂701。
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还可以包括一块左侧中转基板k1,左侧中转基板k1供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和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向左穿设并架设住,所述左侧中转基板k1上嵌有轴承供各个轴穿过架设使用,而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的左端和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的左端应该向左超出左侧中转基板k1,前后两个左转动摆臂701就是分别安装在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和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的靠左端部位上,左转动摆臂701与左主齿轮g1、左前副齿轮g11和左后副齿轮g12就被左侧中转基板k1分隔在左右两侧。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和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也就是作为前后两个左转动摆臂701的转动中心了。
而所述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的右主齿轮g2、所述右主齿轮g2前侧设置有的与所述左主齿轮g1啮合连接住的右前副齿轮g21、所述右主齿轮g2后侧设置有的与所述右主齿轮g2啮合连接住的右后副齿轮g22、所述右前副齿轮g21中固定有的作为第一个右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所述右后副齿轮g22中固定有的作为第二个右侧旋转驱动力输出点的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所述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和所述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右转动摆臂702。
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还可以包括一块右侧中转基板k2,右侧中转基板k2供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和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向右穿设并架设住,所述右侧中转基板k2上嵌有轴承供各个轴穿过架设使用,而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的右端和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的右端应该向右超出右侧中转基板k2,前后两个右转动摆臂702就是分别安装在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和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的靠右端部位上,右转动摆臂702与右主齿轮g2、右前副齿轮g21和右后副齿轮g22就被右侧中转基板k2分隔在左右两侧。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和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也就是作为前后两个右转动摆臂702的转动中心了。
上述的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和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的设计,都是三个齿轮的前后配合结构,而左主齿轮g1和右主齿轮g2都是在前后靠中间的,所以中转传递动力时,前后的两个左转动摆臂701以及前后的两个右转动摆臂702都是同样的转动方向,就是全都顺时针或者全都逆时针,这样的结构在前后间并不是镜像对称的构造,对于上顶板的顶升支撑还不够优化,当然,左顶块721是在车体前后靠中间的位置,也是在左支撑板31前后靠中间的位置,右顶块731就是在右支撑板32前后靠中间的位置,为了使得升降的作业的前后对中性更好一下,我们对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和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可以做进一步改进,也可以理解第二种实施方式:
其中,左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就是在左前副齿轮g11和左主齿轮g1前后间再啮合一个左侧变向过渡齿轮g01,左侧变向过渡齿轮g01前后分别与左前副齿轮g11和左主齿轮g1啮合住,使得左前副齿轮g11和左后副齿轮g12的转动方向相反,那么在摆动过程中两者是呈前后镜像对称状的,对于上下方向的支撑受力为更加优化,左侧变向过渡齿轮g01安装连接在一个左侧过渡轴g011上,左侧过渡轴g011也是可以穿设在左侧中转基板k1上,左侧中转基板k1嵌入相应的轴承供左侧过渡轴g011穿过架设住。
同理,右侧齿轮式动力中转输出模组就是在右前副齿轮g21和右主齿轮g2前后间再啮合一个右侧变向过渡齿轮g02,右侧变向过渡齿轮g02前后分别与右前副齿轮g21和右主齿轮g2啮合住,右侧变向过渡齿轮g02安装连接在一个右侧过渡轴g022上,右侧过渡轴g022可以穿设在右侧中转基板k2上,右侧中转基板k2嵌入相应的轴承供右侧过渡轴g022穿过架设住。
当然,左侧变向过渡齿轮g01也可以设置在左主齿轮g1和左后副齿轮g12前后间,右侧变向过渡齿轮g02也可以设置在右主齿轮g2和右后副齿轮g22前后间。
再一次说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所述左转动摆臂701上安装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左顶块721升降的左引导摆动头,所述右转动摆臂702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右顶块731升降的右引导摆动头。
作为优选,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上安装有的左转动摆臂701上的左引导摆动头与所述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之间在所述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的径向上形成一段左前摆动半径,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上安装有的左转动摆臂701上的左引导摆动头与所述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之间在所述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的径向上形成一段左后摆动半径,也即左引导摆动头与转动中心之间是有径向距离差的,这样才能使得引导摆动头摆动并带来上下方向的移动分量。并且,所述左前摆动半径和左后摆动半径相等,所述左前中转输出轴g111和所述左后中转输出轴g121处在同一水平高度,使得同步性和水平支撑的稳定性都更加优化,当然左转动摆臂701的尺寸外形应该优选都是一致的。进一步,参照左侧的结构设计,右侧同样做相应的优化: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上安装有的右转动摆臂702上的右引导摆动头与所述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之间在所述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的径向上形成一段右前摆动半径,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上安装有的右转动摆臂702上的右引导摆动头与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之间在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的径向上形成一段右后摆动半径;所述右前摆动半径和右后摆动半径相等,所述右前中转输出轴g211和所述右后中转输出轴g221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1中安装有为所述升降传动轴71提供动力的升降减速电机61。进一步,所述升降减速电机61的输出端连接至一升降齿轮箱62的输入端,所述升降传动轴71的其中一个段落连接至升降齿轮箱62的输出端,只要将升降传动轴71靠中间的一个部分与升降齿轮箱62的输出端配合连接住即可,例如升降齿轮箱62的输出端的输出轴上有相应的输出齿轮,升降传动轴71上相应的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住即可实现动力传递,这些都是现有的传动技术,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有一点较为重要的是,升降减速电机61和升降齿轮箱62优选安放在车体内位于双输出减速器j的后方,这样更有利于升降传动轴71设置到车体前后靠中间的位置,并且对于内部结构的布置也较为优化。本申请中的升降减速电机61以及双输出减速器j都是可以通过现有的自动控制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运行的,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工作,也都是常规技术,这里也不再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的设计,能更加平稳地对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和右侧纵向行走轮组进行升降,同时,对上顶板21顶升装载货物的作业质量也能有较大提升,减小小车的故障率,通过齿轮式的中转和摆动式的升降,能更好地实现小车的换向和托运货物的作业。
实施例4,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一种运载小车结构,本实施例的小车结构也是对前面实施例的进一步改造,其实施可以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在单独实施。
具体为,一种运载小车结构,包括车体1、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1具有车底板10以及所述车底板10的上表面上固定有的呈直立状的前面板11、左面板12、后面板13和右面板14,所述车底板10、前面板11、左面板12、后面板13和右面板14包围形成车舱100,所述前面板11上安装连接有位于车舱100内的前侧导向滚动体d1,所述后面板13上安装连接有位于车舱100内的后侧导向滚动体d2,车舱100也即车体内,所述上顶板21的下表面处固定有用于和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上下插接配合以供上顶板21上下升降导向的前侧导向叉22,所述上顶板21的下表面处还固定有用于和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上下插接配合以供上顶板21上下升降导向的后侧导向叉23,通过前侧导向叉22和后侧导向叉23以及前侧导向滚动体d1和后侧导向滚动体d2的设置,使得上顶板21的升降更加有导向性,也更加平稳。前侧导向叉22和后侧导向叉23在车体前后各设置一个并都处在左右靠中间的位置,前侧导向滚动体d1和后侧导向滚动体d2的轴向都是在前后方向的。
进一步,所述前侧导向叉22包括与所述上顶板21下表面固定住的前导向基板221以及所述前导向基板221上一体连接有的左右间隔设置并均向下延伸的前左导向条222和前右导向条223,所述前左导向条222和前右导向条223能分别供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左侧和右侧抵靠限位且所述前左导向条222和前右导向条223之间的间隔处形成相应的供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上下行进的前侧导向区间220,所述后侧导向叉23包括与所述上顶板21下表面固定住的后导向基板231以及所述后导向基板231上一体连接有的左右间隔设置并均向下延伸的后左导向条232和后右导向条233,所述后左导向条232和后右导向条233能分别供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左侧和右侧抵靠限位且所述后左导向条232和后右导向条233之间的间隔处形成相应的供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上下行进的后侧导向区间230,进一步优化结构,使得升降作业更加平稳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和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均为滚轮轴承。进一步优选,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的外圈形成有环绕在所述前侧导向滚动体d1外周的前侧外周V型槽d11,所述前侧外周V型槽d11的左侧部分供所述前左导向条222上下升降并在前后方向对前左导向条222进行限位,所述前侧外周V型槽d11的右侧部分供所述前右导向条223上下升降并在前后方向对前右导向条223进行限位,在这种方案中,滚轮轴承可以选择V槽滚轮轴承来实现,各个导向条在相应的外周V型槽中能上下穿设进行引导,使得上顶板21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有很好的限位。同样地,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的外圈形成有环绕在所述后侧导向滚动体d2外周的后侧外周V型槽d21,所述后侧外周V型槽d21的左侧部分供所述后左导向条232上下升降并在前后方向对后左导向条232进行限位,所述后侧外周V型槽d21的右侧部分供所述后右导向条233上下升降并在前后方向对后右导向条233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即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所述左顶块721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1,所述左支撑板31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731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32,所述右支撑板32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左支撑板31与所述车体1左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左支撑板31上下升降进行直线引导的左侧升降引导装置,所述右支撑板32与所述车体1右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右支撑板32上下升降进行直线引导的右侧升降引导装置。
且作为优选,所述左侧升降引导装置包括固定在左面板12的左侧表面处的前后间隔排布并均上下延伸的左前导轨e1和左后导轨e2,所述左支撑板31的右侧面部位上固定有能沿着所述左前导轨e1上下直线行进的左前导向块f1以及能沿着所述左后导轨e2上下直线行进的左后导向块f2,左前导轨e1和左后导轨e2分别在左面板12靠前的位置和靠后的位置上。
所述右侧升降引导装置包括固定在右面板14的右侧表面处的前后间隔排布并均上下延伸的右前导轨e3和右后导轨e4,所述右支撑板32的左侧面部位上固定有能沿着所述右前导轨e3上下直线行进的右前导向块f3以及能沿着所述右后导轨e4上下直线行进的右后导向块f4,右前导轨e3和右后导轨e4分别在右面板14靠前的位置和靠后的位置上。
进一步,所述左前导向块f1和左后导向块f2均为开口朝右的C型导向块且均形成上下延伸的C型槽,所述右前导向块f3和所述右后导向块f4均为开口朝左的C型导向块且均形成上下延伸的C型槽,以为了更好地进行导向。再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上下导向,再作如下优化:
所述左前导轨e1的前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前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v1,所述左前导轨e1的后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后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左前导向块f1位于其C型槽的前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后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左前导轨e1前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v2,所述左前导向块f1位于其C型槽的后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前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左前导轨e1后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所述左后导轨e2的前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前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左后导轨e2的后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后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左后导向块f2位于其C型槽的前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后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左后导轨e2前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所述左后导向块f2位于其C型槽的后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前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左后导轨e2后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
所述右前导轨e3的前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前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右前导轨e3的后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后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右前导向块f3位于其C型槽的前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后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右前导轨e3前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所述右前导向块f3位于其C型槽的后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前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右前导轨e3后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所述右后导轨e4的前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前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右后导轨e4的后侧表面处形成开口朝后并上下延伸的左右限位V型槽,所述右后导向块f4位于其C型槽的前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后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右后导轨e4前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所述右后导向块f4位于其C型槽的后侧的部位上形成向前凸出的能上下插接至所述右后导轨e4后侧的左右限位V型槽中的V型凸起部。
另外,关于车体上的结构的配置,做如下的说明:
前侧横向主动轮51和前侧横向从动轮52安装在前面板11的前侧,前侧横向主动轮51的前侧主动轮轴510穿设在前面板11上并伸入车体内并安装位于车体内的前侧横向次传动链轮511,前面板11中可以嵌入轴承供前侧主动轮轴510穿过架设住,而前侧横向从动轮52通过装配的轮轴架设连接到前面板11上即可。而后侧横向主动轮53和后侧横向从动轮54参照前侧横向主动轮51和前侧横向从动轮52的安装方式安装连接到后面板13上即可并优选与前侧的结构呈前后镜像对称状。
左侧中转基板k1安装固定在左面板12前后靠中间的部位上为宜,右侧中转基板k2安装固定在右面板14前后靠中间的部位上为宜,固定方式可以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等现有的固定方式安装即可。
左顶块721和左支撑板31是在左面板12的左外侧,左面板12上需要开设窗口供左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z2的左端部位向左穿过以和左侧主动轮轴410连接住并能上下升降,左侧纵向主动轮41的左侧主动轮轴410穿过左支撑板31架设在左支撑板31上,左支撑板31可以配置相应的轴承供左侧主动轮轴410向右穿过使用,左侧纵向从动轮可以通过装配的轮轴架设连接到左支撑板31上即可,左顶块721的左侧可以进一步固定位于左侧纵向行走轮组左侧的防护板s以保护升降机构左侧的部分,左侧纵向主动轮41的左侧主动轮轴410以及左侧纵向从动轮的轮轴在左端部分还能架设到左侧这个防护板s上。而左侧纵向传动链轮4100安装在左侧主动轮轴410靠右端部分上并处在左支撑板31和左面板12之间。
右顶块和右支撑板是在右面板的右外侧,右面板上需要开设窗口供右侧伸缩万向节联轴器的右端部位向右穿过以和右侧主动轮轴连接住并能上下升降,右侧纵向主动轮的右侧主动轮轴穿过右支撑板架设在右支撑板上,右支撑板可以配置相应的轴承供右侧主动轮轴向左穿过使用,右侧纵向从动轮可以通过装配的轮轴架设连接到右支撑板上即可,右顶块的右侧也可以进一步固定位于右侧纵向行走轮组右侧的防护板s以保护升降机构右侧的部分,右侧纵向主动轮的右侧主动轮轴以及右侧纵向从动轮的轮轴在右端部分还能架设到右侧这个防护板s上。而右侧纵向传动链轮安装在右侧主动轮轴靠左端部分上并处在右支撑板和右面板之间。
当然,通过本实施例的设计,升降作业中的上挡板、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的升降更加稳定,结构件不容易出现松动等,导向性、防护性均更好,布局也更为优化。
实施例5,如图19-21所示,一种穿梭车维修辅助结构,本实施例涉及的穿梭车可以基于前述各个实施例的小车进行对上顶板21的优化,所以基本结构可以采用前述各个实施例小车的结构或者组合使用的结构,而本实施例主要是通过对上顶板21和车体的优化来实现上顶板21打开更加方便省力以方便维修的,具体为:
包括车体1、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1中设置有能上下支撑住所述上顶板21并跟随所述上顶板21上下升降的两个以上的伸缩助力杆81,其中有两个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之间连接有供所述上顶板21上下翻转并水平延伸的翻转轴82。前述实施例中可知,升降机构是使得上顶板21升降进行载货的,这里也同样具有这个作用,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同样可以抬高上顶板21,但在本实施例中,抬高上顶板21除了用于货物的抬升进行转运,还具有一个用处,就是在进行小车维修、保养的时候使用,就是在需要打开上顶板21进行维修的时候,先通过升降机构将上顶板21顶高并远离车体,这个时候就能方便工作人员对上顶板21进行抬动打开了,而本实施中,一方面通过翻转轴82形成一个杠杆的支点,工作人员只要在上顶板21靠翻转轴82的远端进行抬动就能很好地将上顶板21翻起,这样的杠杆力能节省很多力气,另一方面,车体中配置了伸缩助力杆81,能很好地提供缓冲支撑力,也会更加安全可靠,这里伸缩助力杆81需要尽量保持向上抵住上顶板21下侧部位的状态,保证一直有辅助力提供给上顶板21,当然,伸缩助力杆81是在上顶板21的下方设置的,当上顶板21位置最低的时候,伸缩助力杆81通过压缩形成的势能是最大的,也相应形成最大的支撑力,当上顶板21上升并且被打开,伸缩助力杆81会随之伸开变长,就能伴随着上顶板21的升降动作做出相应的长短变化,当然,由于上顶板21掀开是个翻转动作,所以不同位置的伸缩助力杆81的伸缩长度是不一样的。
进一步优化,所述伸缩助力杆81为阻尼杆,再进一步,所述阻尼杆为气弹簧杆。那么气弹簧杆的主体部分可以安装固定在车体中,而气弹簧杆的活塞杆在主体部分以上进行使用,通过活塞杆的升降抵着上顶板21并伴随上顶板21升降,其中两个伸缩助力杆81的活塞杆杆顶之间固定连接翻转轴82,上顶板21绕着翻转轴82能翻转,活塞杆杆顶与翻转轴82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螺栓及螺纹的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或者其他方便拆卸的固定方式为宜,方便装配维修等。具体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如下:
所述伸缩助力杆81具有四个并分别在车体1内的四个边角位置,就是车体前侧有两个并左右间隔排布,车体后侧也有两个并左右间隔排布,以更好地提供辅助力,进一步,所述车体1内靠前的左右两个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之间连接有所述翻转轴82,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固定有套设在所述翻转轴82上的轴套83,这样,上顶板21就能绕着翻转轴82顺利翻转了,同时还能得到四个辅助支撑力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翻转轴82的设置是跟前侧两个伸缩助力杆81连接住的,所以前侧的两个伸缩助力杆81是会一直承载上顶板21的重力的,所以基本上伸缩长度是不变的,主要是减振缓冲的作用,而靠后的一侧两个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仅仅是抵靠上顶板21下侧,当在后侧将上顶板21抬起翻转以后,后侧的两个伸缩助力杆81逐渐伸长跟随上顶板21上升,当上顶板21翻转逐渐变为竖直状或者直立状的时候,上顶板21会脱离开后侧的两个伸缩助力杆81,而这两个伸缩助力杆81也会处于最长的状态,所以掀开以后,由前侧的两个伸缩助力杆81来支撑上顶板21。这里,如果为了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可以在前侧设置多组左右并排的伸缩助力杆81、翻转轴82和轴套83的结构,每组都是具有两个伸缩助力杆81、一个翻转轴82和一个轴套83,但是得保证前侧每组的翻转轴82轴向是在同一轴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1内靠后的左右两个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连接有供上顶板21下侧部位抵靠支撑的缓冲橡胶球头810,因为在维修结束以后,将上顶板21向下翻倒盖在车体上的时候,会有不小的冲力,而后侧的这两个伸缩助力杆81就能很好地进行缓冲,提升安全可靠性,同样的,后侧也可以多设置一些伸缩助力杆81,即多组伸缩助力杆81,每组两个伸缩助力杆81左右并排。缓冲橡胶球头810可以套装在伸缩助力杆81的活塞杆的杆顶上。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板21的后侧部位上固定有供人手抓握的推拉把手84。也是为了方便作业人员进行操作,来抬升打开和盖合上顶板21。
进一步,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转动连接有若干当上顶板21呈直立状时能同时贴靠住上顶板21和车体1前侧部位以防止上顶板21向下翻倒的防倒塌支撑板85。在抬升打开上顶板21以后,上顶板21通过翻转会呈直立状态,工作人员就进行维修等作业了,但是如果有意外情况会使得上顶板21翻倒,就会造成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需要确保上顶板21是不能翻转的,这种情况下优选就要有安全结构来进行限位了,防倒塌支撑板85就是用来限位防止上顶板21侧翻的,在上顶板21通过翻转会呈直立状态时,将防倒塌支撑板85转动呈直立状态,并使得防倒塌支撑板85靠上的部分是抵靠在上顶板21水平状态时的下侧部位处,也即抵靠在上顶板21直立状态靠车体内的一侧,或者说是上顶板21的后侧部位上,而防倒塌支撑板85靠下的部分是抵靠在车体的前面板的内侧部位上,也即前面板的后侧部位上,这样上顶板21相对车体的前面板就不能产生翻转的相对位移,从而实现周向限位,就能防止侧翻了。具体地,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固定有供所述防倒塌支撑板85转动的支撑轴851,上顶板21在水平状态时,支撑轴851是向下延伸的并与上顶板21呈垂直状,所述防倒塌支撑板85穿设在所述支撑轴851上,所述支撑轴851上还套设有对防倒塌支撑板85进行锁紧和放松的松紧螺母852,支撑轴851靠上顶板21的远端部位是需要形成螺纹面的,松紧螺母852就能进行旋转作业来控制松紧度,而防倒塌支撑板85就是夹设在上顶板21和松紧螺母852之间,当需要转动调节防倒塌支撑板85时,就拧松松紧螺母852,当调整好防倒塌支撑板85位置以后,就拧紧松紧螺母852,保证防倒塌支撑板85的位置是稳定的状态。防倒塌支撑板85是主要防止向内或者说是向后侧翻,而向外或者向前侧翻则可以利用前侧的伸缩助力杆81,只要将翻转轴82和轴套83的位置设置上顶板21水平状态下位于上顶板21前侧面以后的位置即可,也即当上顶板21呈直立状态时,翻转轴82和轴套83的位置与上顶板21直立状态下的底部存在一段距离即可,这样,伸缩助力杆81靠上的部分也能同时贴靠住上顶板21和前面板,而伸缩助力杆81下侧的主体部分是固定在车体上的,所以上顶板21就不能像向前翻,从而实现前侧的防侧翻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所述左顶块721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1,所述左支撑板31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731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32,所述右支撑板32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本段方案的所有具体细节构造都是可以沿用前述实施例的,这里不再赘述。
整个结构的操作也较为简单,当需要维修等时,先通过升降机构升起上顶板21,然后从后侧抬动上顶板21翻转至直立状态,然后将防倒塌支撑板85调节至直立限位的状态并锁紧,这样就能维修等了,结束后,将防倒塌支撑板85转动90度呈水平状态,并只贴靠在上顶板21下侧部位上,然后下拉上顶板21后侧部位并缓缓放下,再升降机构下降即可恢复至正常使用状态了。
实施例6,如图22-24所示,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本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在实施例5的穿梭车维修辅助结构基础上进行使用,同样的,本实施例涉及的穿梭车可以基于前述各个实施例的小车进行对上顶板21的优化,所以基本结构可以采用前述各个实施例小车的结构或者组合使用的结构,也是通过对上顶板21和车体的优化来实现上顶板21打开更加方便省力以方便维修的,具体为:包括车体1、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1中靠前侧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上顶板21上下翻转并水平延伸的翻转轴82,并且所述翻转轴82能跟着所述上顶板21上下升降,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能向后拉出的操作拉杆91,本实施例在进行维修等操作时也是需要依靠升降机构先将上顶板21抬起,当上顶板21升起以后,上顶板21的后侧与车体1之间就会形成足够的空间,工作人员就可以从该空间用手去拉动操作拉杆91向后拉伸出去,而翻转轴82是在车体前侧,这样,操作拉杆91就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杠杆结构,通过抬升操作拉杆91,就能将上顶板21翻开。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固定有向后延伸并开口朝后的引导套筒92,所述操作拉杆91套接在所述引导套筒92中,这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拉伸结构。进一步,所述引导套筒92的侧壁上开设有前后延伸的操作限位导向槽921,所述操作拉杆91上固定有插入到所述操作限位导向槽921中的操作限位导向柱922,该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操作拉杆91的前后移动位置是受到限制的,保证实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优化,所述操作拉杆91由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铰接而成,在实施例5中提到,上顶板21需要翻开呈垂直状态实用,但是有时候简单的检修等是不需要将上顶板21翻开到垂直状态的,这样的操作比较累,而且还要进行安全性的防倒塌调节等,在这种结构中,将操作拉杆91向后拉伸以后,只要将铰接的部位拉出引导套筒92即可,当抬升的时候由于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都是基本上贴靠着上顶板21进行,所以基本上是保持笔直的状态抬动上顶板21翻开,当然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的铰接结构是采用现有的限位式的铰接结构,例如后杆体912绕着前杆体911只能向下转动而不能向上转动,这样就更加不会影响抬升的作业,而当上顶板21翻开一定角度后,后杆体912向下绕制铰接点折即可,然后让后杆体912的向下折的一端抵住在车体中即可支撑住上顶板21,这样,就能一个工作人员即可完成上顶板21的翻开和检修的作业了,检修完上顶板21需要盖上的时候,一只手托起上顶板21一点,另一只手向上折起后杆体912,然后握住后杆体912慢慢复位即可,这里进一步优化,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的铰接结构还可以采用现有能弹性复位的结构,也即后杆体912通过施力向下转动翻折以后,就产生了弹性的势能,工作人员可以两只手托起上顶板21一点,后杆体912与车体之间没有抵靠力的作用就会复位并与前杆体911又保持原始的笔直状态,这样就更加方便一些。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两个左右并排设置的所述操作拉杆91,结构的稳定性和操作性得到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地,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91的后端端部都处在所述引导套筒92的后方并且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91的后端端部之间固定有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一方面是提高强度,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操作,而且两个操作拉杆91和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支撑在车体中是也会更加稳定。如果是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的结构,可以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固定连接在左右这两个后杆体912的后端端部之间,而操作限位导向柱922则可以是设置在前杆体911上的。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的外表包覆有橡胶外套931,以防止打滑,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连接有能左右拨动用于对操作拉杆91的拉伸功能进行开关的开关拨动块90,开关拨动块90当操作拉杆91还未拉伸使用的时候,开关拨动块90是处在操作拉杆91的后方并阻挡住操作拉杆91向后行进,也即此时,是操作拉杆91的拉伸功能关闭的状态,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开关拨动块90需要拨开以使其不阻挡操作拉杆91的向后行进路线,所以开关拨动块90可以通过现有铰接结构铰接连接在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可以采用阻尼式铰接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能使得开关拨动块90转动的结构连接在上顶板21上即可,主要是为了能使得开关拨动块90能转动,就能通过拨动开关拨动块90的不同位置来实现操作拉杆91的拉伸功能的开关作业。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1中设置有靠车体1前侧的两个上下支撑住所述上顶板21并跟随所述上顶板21上下升降的伸缩助力杆81,所述翻转轴82固定连接在该两个所述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之间 ,所述上顶板21的下部固定有套设在所述翻转轴82上的轴套83,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结构均可以采用实施例5中的构造设计。升降机构也是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的,例如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所述左顶块721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1,所述左支撑板31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731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32,所述右支撑板32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
通过本实施例的改造,使得助力结构在省力方面更加有优势,能适用的工况也更加多样,非常实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位于所述车体(1)上方的上顶板(21)以及用于对所述上顶板(21)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车体(1)中靠前侧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上顶板(21)上下翻转并水平延伸的翻转轴(82),并且所述翻转轴(82)能跟着所述上顶板(21)上下升降,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能向后拉出的操作拉杆(91);所述车体(1)中设置有靠车体(1)前侧的两个上下支撑住所述上顶板(21)并跟随所述上顶板(21)上下升降的伸缩助力杆(81),所述翻转轴(82)固定连接在该两个所述伸缩助力杆(81)的杆顶之间 ,所述上顶板(21)的下部固定有套设在所述翻转轴(82)上的轴套(83);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转动连接有若干当上顶板(21)呈直立状时能同时贴靠住上顶板(21)和车体(1)前侧部位以防止上顶板(21)向下翻倒的防倒塌支撑板(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上固定有向后延伸并开口朝后的引导套筒(92),所述操作拉杆(91)套接在所述引导套筒(9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套筒(92)的侧壁上开设有前后延伸的操作限位导向槽(921),所述操作拉杆(91)上固定有插入到所述操作限位导向槽(921)中的操作限位导向柱(9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拉杆(91)由前杆体(911)和后杆体(912)铰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安装有两个左右并排设置的所述操作拉杆(9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91)的后端端部都处在所述引导套筒(92)的后方并且左右两个所述操作拉杆(91)的后端端部之间固定有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强连接操作杆(93)的外表包覆有橡胶外套(9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21)的下侧部位处连接有能左右拨动用于对操作拉杆(91)的拉伸功能进行开关的开关拨动块(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横向穿过所述车体(1)并架设在所述车体(1)上的升降传动轴(7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左端安装有的左升降驱动组件、受所述左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左侧部分升降的左顶块(721)、所述升降传动轴(71)右端安装有的右升降驱动组件以及受所述右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并能上下升降以带动所述上顶板(21)右侧部分升降的右顶块(731),所述左顶块(721)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1),所述左支撑板(31)上安装有左侧纵向行走轮组,所述右顶块(731)固定连接有右支撑板(32),所述右支撑板(32)上安装有右侧纵向行走轮组。
CN202210426938.4A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Active CN1147721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6938.4A CN114772191B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6938.4A CN114772191B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2191A CN114772191A (zh) 2022-07-22
CN114772191B true CN114772191B (zh) 2023-12-08

Family

ID=82431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6938.4A Active CN114772191B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72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0168A (zh) * 2022-04-22 2022-06-28 浙江世仓智能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穿梭车维修辅助结构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5532A (en) * 1924-06-10 1926-01-14 Ferdinand Haupt Improvements in tip-vans and tip-wagons
CN2915950Y (zh) * 2005-11-06 2007-06-27 牟应伦 一种简便安全的防盗井盖
CN202348441U (zh) * 2011-11-24 2012-07-25 吴昌华 一种发电机组静音箱
CN104100185A (zh) * 2013-04-02 2014-10-15 龙卷风挑战者公司 用于风暴避难所的门组件
CN104444212A (zh) * 2014-09-30 2015-03-25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开关小车的全自动化转运系统
CN205686977U (zh) * 2016-06-18 2016-11-16 洪玲玲 自动翻板上货式仓库货架
CN106348026A (zh) * 2016-09-12 2017-01-25 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堆垛拆分机构
CN206404338U (zh) * 2017-01-20 2017-08-15 广州市博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蒸馏锅杠杆式开盖装置
CN207360379U (zh) * 2017-08-26 2018-05-15 新昌县勤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翻斗省力的推料车
CN207387928U (zh) * 2017-11-07 2018-05-22 龙泉市金宏瓷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卧式注浆机的防滑省力手轮
CN211001712U (zh) * 2019-10-22 2020-07-14 扬州市恒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省力效果好的舾装件
CN211310756U (zh) * 2019-11-26 2020-08-21 肇庆新奥燃气有限公司 一种易收纳的可折叠杠杆井盖开盖装置
CN112299304A (zh) * 2020-09-29 2021-02-02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穿梭车
CN112978181A (zh) * 2021-02-26 2021-06-18 天津万事达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四向穿梭车
CN113443311A (zh) * 2021-07-05 2021-09-28 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环境的智能穿梭车及其控制系统
CN214734185U (zh) * 2021-01-18 2021-11-16 北京图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主动伸缩系统及自动搬运设备
CN215553406U (zh) * 2021-06-28 2022-01-18 四川汇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搬运手推车
CN215827594U (zh) * 2021-06-07 2022-02-15 上海宸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升降式换向位智能调节轨道搬运车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5532A (en) * 1924-06-10 1926-01-14 Ferdinand Haupt Improvements in tip-vans and tip-wagons
CN2915950Y (zh) * 2005-11-06 2007-06-27 牟应伦 一种简便安全的防盗井盖
CN202348441U (zh) * 2011-11-24 2012-07-25 吴昌华 一种发电机组静音箱
CN104100185A (zh) * 2013-04-02 2014-10-15 龙卷风挑战者公司 用于风暴避难所的门组件
CN104444212A (zh) * 2014-09-30 2015-03-25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开关小车的全自动化转运系统
CN205686977U (zh) * 2016-06-18 2016-11-16 洪玲玲 自动翻板上货式仓库货架
CN106348026A (zh) * 2016-09-12 2017-01-25 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堆垛拆分机构
CN206404338U (zh) * 2017-01-20 2017-08-15 广州市博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蒸馏锅杠杆式开盖装置
CN207360379U (zh) * 2017-08-26 2018-05-15 新昌县勤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翻斗省力的推料车
CN207387928U (zh) * 2017-11-07 2018-05-22 龙泉市金宏瓷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卧式注浆机的防滑省力手轮
CN211001712U (zh) * 2019-10-22 2020-07-14 扬州市恒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省力效果好的舾装件
CN211310756U (zh) * 2019-11-26 2020-08-21 肇庆新奥燃气有限公司 一种易收纳的可折叠杠杆井盖开盖装置
CN112299304A (zh) * 2020-09-29 2021-02-02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穿梭车
CN214734185U (zh) * 2021-01-18 2021-11-16 北京图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主动伸缩系统及自动搬运设备
CN112978181A (zh) * 2021-02-26 2021-06-18 天津万事达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四向穿梭车
CN215827594U (zh) * 2021-06-07 2022-02-15 上海宸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升降式换向位智能调节轨道搬运车
CN215553406U (zh) * 2021-06-28 2022-01-18 四川汇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搬运手推车
CN113443311A (zh) * 2021-07-05 2021-09-28 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环境的智能穿梭车及其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2191A (zh)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4236B2 (ja) 車両のリフト搬送台車、縦列無人走行台車、車両縦列駐車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縦列駐車方法
CN100506588C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作业车辆
WO2019191899A1 (en)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robot and clamping device thereof
CN114772191B (zh) 一种穿梭车用助力结构
US6866113B2 (en) Forklift with transverse travel system
CN105089691A (zh) 隧道逃生车
CN114590189B (zh) 一种货架用的运载车
CN115180044A (zh) 多用途复合机动行走系统
US6854552B2 (en) Fork lift with traverse motion system
RU96834U1 (ru) Мобильный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робот
CN215205116U (zh) 一种平台车
US3469858A (en) Vehicle differential steering mechanisms
CN114670168A (zh) 一种穿梭车维修辅助结构
JP2010269903A (ja) ハンド走行フォークリフター
CN211899927U (zh) 遥控停车运载平台及包括该遥控停车运载平台的车辆
CN110356489B (zh) 运输车及其行走机构
CN217866222U (zh) 一种用于仓储货架的运载小车
JPH0459185B2 (zh)
JP2003191860A (ja) 車両の四輪操舵装置及び車両
US4008778A (en) Self powered jack carriage for moving disabled vehicles
CN114590510A (zh) 一种用于仓储货架的运载小车
CN111173338A (zh) 遥控停车运载平台及包括该遥控停车运载平台的车辆
CN106379215B (zh) 车辆的移动厢体的动力传动装置
CN221214270U (zh) 一种agv小车车架
CN114671371A (zh) 一种运载小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