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9759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9759B
CN114729759B CN202080079184.9A CN202080079184A CN114729759B CN 114729759 B CN114729759 B CN 114729759B CN 202080079184 A CN202080079184 A CN 202080079184A CN 114729759 B CN114729759 B CN 114729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flow divider
di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91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29759A (zh
Inventor
佐藤健
坂卷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2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9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29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9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6Drip trays for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25B41/48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for flow path resistance control on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diverging point, e.g. by an orifice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能够将附着于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管的水适当地排出至外部。空调机包括: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分流器(19),其使液状制冷剂分流地流至热交换器(14);以及框体(40),其具有底板(41)且收纳热交换器(14)及制冷剂分流器(19),底板(41)设置有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41a)的第一排水部(53),制冷剂分流器(19)包括:分流器主体(50),其具有分岔流路;以及多个制冷剂管(A、B、C),其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在比下表面(50b)靠上方处连接于热交换器(14),所有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排水部(53)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空调机,包括热交换器和制冷剂分流器,其中,制冷剂分流器使液状制冷剂分流至多个路径并使其流入热交换器。制冷剂分流器包括在内部具有分岔流路的分流器主体和连接于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的多个制冷剂管。多个制冷剂管分别与热交换器的液体集管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5221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若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转,那么,有时,在热交换器、制冷剂管会附着霜,因此,会进行除霜运转,通过定期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热交换器而使霜融化。然而,若通过除霜运转使得在制冷剂分流器中融化的水在空调机的底板上积存,则有可能在再次的制热运转中冻结,发生逐渐向上方生长的现象(结冰现象)。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能够将附着于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管的水适当地排出至外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的空调机包括:
热交换器;
制冷剂分流器,所述制冷剂分流器使液状制冷剂分流地流至热交换器;以及
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底板,且收纳所述热交换器及所述制冷剂分流器;
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排水部,所述第一排水部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
所述制冷剂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所述分流器主体具有分岔流路;以及
多个制冷剂管,多个所述制冷剂管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在比所述下表面靠上方处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
所有所述制冷剂管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排水部重叠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结构,附着于制冷剂管表面的水从制冷剂管的最下端落下,从第一排水部排出至框体外。因此,能抑制在底板上冻结的冰向上方生长的结冰现象的发生。
(2)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管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叠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结构,附着于制冷剂管表面的水从制冷剂管的最下端落下,从第一开口直接排出至框体外。
(3)优选的是,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以及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是所述最下端。
通过以上的结构,附着于制冷剂管且到达第一倾斜部的水沿着第一倾斜部向下方流动,从第一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落下,排出至框体外。
(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使排泄水在流至第一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之后落下。
(5)优选的是,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以及水平部,所述水平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水平方向弯折,
所述水平部是所述最下端。
通过以上的结构,附着于制冷剂管且到达水平部的排泄水在水平部的范围内落下,排出至框体外。
(6)优选的是,所述底板形成有第二排水部,所述第二排水部具有排水用的第二开口,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在所述最下端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具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以及第三倾斜部,所述第三倾斜部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端部朝与所述第二倾斜部不同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三倾斜部以靠所述第二倾斜部一侧的端部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排水部重叠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结构,即便附着于第三倾斜部的水因第三倾斜部的倾斜而流至与第二倾斜部的边界并从该边界落下,也能从第二排水部排出至框体外。
(7)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倾斜部以靠所述第三倾斜部一侧高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与所述最下端连续。
通过以上的结构,附着于第三倾斜部的排泄水沿第三倾斜部流动并到达第二倾斜部,通过第二倾斜部的倾斜,从第二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即最下端落下,从第一排水部排出至框体外。
(8)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倾斜部及所述第三倾斜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使排泄水在流至第二倾斜部及第三倾斜部的下侧的端部之后落下。
(9)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管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至所述最下端之间沿铅垂方向配置,或者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朝向所述最下端一侧向下倾斜地配置。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制冷剂管的第二连接部与最下端之间附着于制冷剂管的水易于沿着制冷剂管流至最下端。
(10)优选的是,在俯视时,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与另一端隔开距离地配置,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气体侧配管连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中,制冷剂分流器和气体侧配管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一端侧,制冷剂分流器的周围因气体侧配管而被加热,不易发生排泄水的冻结、结冰。在本公开的空调机中,制冷剂分流器和气体侧配管分开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一端及另一端,因此,制冷剂分流器的周围温度变得更低,容易发生排泄水的冻结、结冰。因此,将制冷剂分流器的制冷剂管设为以上说明的各结构是更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空调机的底板、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立体图。
图4是将室外热交换器展开并示出的概略图。
图5A是示出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下部侧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上部侧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侧观察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7是从后侧观察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图7的E-E线剖视图。
图9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底板以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形成于框体的底板的排水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
空调机1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室外机2与室内机3通过连通配管彼此连接。空调机1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4。在制冷剂回路4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膨胀机构)15、储罐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等,上述设备通过制冷剂配管10连接。制冷剂配管10包括液体配管10L和气体配管10G。
室内热交换器11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内机3。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能够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或微通道型热交换器等。在室内热交换器1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朝室内热交换器11输送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储罐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于室外机2。
压缩机12对从吸入端口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从喷出端口喷出。作为压缩机12,例如,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等各种压缩机。
油分离器13用于从自压缩机12喷出的润滑油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分离出的制冷剂被送往四通换向阀17,润滑油返回至压缩机12。
室外热交换器14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是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4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往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风扇18。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端设置有具有毛细管37的制冷剂分流器19。
膨胀阀15在制冷剂回路4中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至规定的压力。作为膨胀阀15,例如能够采用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
储罐16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在制冷剂回路4中配设在压缩机12的吸入端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在储罐16中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四通换向阀17能够进行图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和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切换。当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一状态,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二状态。
在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从压缩机12喷出的气状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冷凝,然后,在膨胀阀15中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蒸发,被吸引至压缩机12。在进行将因制热运转而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4等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与制冷运转相同地,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在空调机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从压缩机12喷出的气状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冷凝,然后,在膨胀阀15中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蒸发,被吸引至压缩机12。
[室外热交换器的构成]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内部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空调机的框体的底板、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立体图。图4是将室外热交换器展开并示出的概略图。
在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朝向、位置,有时,使用“上”、“下”、“左”、“右”、“前(前表面)”、“后(背面)”等表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这些表述遵循图3中描绘的箭头的方向。具体而言,在下述说明中,将图3中的箭头X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这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表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并非将室外热交换器14整体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各结构的朝向、位置确定为所记载的表述的朝向、位置。
如图2所示,室外机2包括框体40。框体40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框体40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储罐16、四通换向阀17以及室外风扇18等。其中,图2中示出了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4以及储罐16,这些设备设置在框体40的底板41上。如图2和图3所示,底板41形成为长方形。此外,在底板41形成有下述排水用的开口41a、41b。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形成为在俯视观察(顶视观察)时与框体40的左侧面、后表面、右侧面以及前表面这四个面对置。与框体40的前表面对置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部分形成得比框体40的左右方向X的宽度短,以仅与框体4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X的端部对置。在与室外热交换器14对置的框体40的各面形成有供气用的开口40a。室外热交换器14具有一对集管21、22和热交换器主体23。一对集管21、22以及热交换器主体23是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一对集管21、2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热交换器主体23的两端。一个集管21是供液状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集管。另一集管22是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集管。液体集管21以及气体集管22以其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Z的状态配置。
如图4所示,在液体集管21连接有制冷剂分流器19。制冷剂分流器19具有:在内部形成有分岔流路的分流器主体50;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一端延伸的主管51;从分流器主体50的另一端延伸的多个毛细管37。主管51与膨胀阀15(参见图1)连接。多个毛细管37分别通过连接管35与液体集管21连接。在气体集管22连接有气体配管24。
热交换器主体23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主体23具有多个传热管26和多个翅片27。各传热管26水平地配置。多个传热管26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各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液体集管21连接。各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气体集管22连接。
传热管26例如是构成制冷剂的流路的多个孔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扁平多孔管。多个翅片27沿着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排列而配置。制冷剂从液体集管21流过热交换器主体23而向气体集管22在一个方向上流动,或者,从气体集管22流过热交换器主体23而向液体集管21在一个方向上流动。
图4所例示的热交换器主体23具有多个热交换部31A~31K。多个热交换部31A~31K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液体集管21的内部沿上下被划分成每一热交换部31A~31K。换言之,如图3所示,在液体集管21的内部形成有每一热交换部31A~31K的流路33A~33K。
在液体集管21连接有多个连接管35A~35K。各连接管35A~35K与各流路33A~33K对应地设置。在各连接管35A~35K连接有制冷剂分流器19的毛细管37A~37K。
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分流器19中分流的液状制冷剂流经毛细管37A~37K以及连接管35A~35K而流入液体集管21内的各流路33A~33K,并且流过与各流路33A~33K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传热管26而流向气体集管22。相反地,在制冷运转或除霜运转时,在气体集管22中分流至各传热管26的制冷剂流入液体集管21的各流路33A~33K,并且从各流路33A~33K流经各毛细管37A~37K而在分流器主体50合流。
气体集管22的内部未被划分,与所有的热交换部31A~31K连续。因此,从一根气体配管24流入气体集管22的制冷剂分流至所有的传热管26,从所有的传热管26流入气体集管22的制冷剂在气体集管22中合流并流入一根气体配管24。
热交换部31A~31K、液体集管21内的流路33A~33K、连接管35A~35K以及毛细管37A~37K均为相同数量,该数量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11。不过,上述数量没有限定。
[制冷剂分流器的结构]
图5A是示出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下部侧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上部侧的立体图。图6是从左侧观察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图。图7是从后侧观察液体集管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图。图8是图7的E-E线剖视图。图9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底板以及制冷剂分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制冷剂分流器19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集管21的左斜后方。如图5A、图5B和图8所示,制冷剂分流器19具有分流器主体50、主管51以及毛细管37(毛细管37A~37K)。分流器主体5形成为圆筒形,其中心沿上下方向Z配置。在分流器主体50的内部形成有分岔流路。
在分流器主体50的上表面(上下方向Z的一端面)50a连接有一个主管51。主管51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上表面50a向上方延伸。上述主管51经由另一制冷剂配管等连接至膨胀阀15(参照图1)。如图8所示,主管51与分流器主体50的上表面50a中的圆形的中心连接。
在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上下方向Z的另一端面)50b连接有多个毛细管37。毛细管37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延伸至比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靠上方处。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的多个毛细管37中的、在比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靠上方处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集管21连接的毛细管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在图5A和图5B中与最下方的连接管35A以及从下方起第二个连接管35B连接的毛细管37A、37B以外的毛细管37C~37K进行说明。
以下,将毛细管37以及从液体集管21突出的连接管35一并简称为“制冷剂管”。制冷剂管可以分类成以下三个方式:
(1)第一制冷剂管A,如图6的符号A所示,第一制冷剂管A包括第一连接部A1以及铅垂部A2,上述第一连接部A1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上述铅垂部A2从第一连接部A1的下端弯折约180°而向上方延伸;
(2)第二制冷剂管B,如图6和图7的符号B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包括第一连接部B1以及第一倾斜部B2,上述第一连接部B1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上述第一倾斜部B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B1的下端斜着倾斜地延伸;
(3)第三制冷剂管C,如图7的符号C所示,第三制冷剂管C包括第一连接部C1以及水平部C2,上述第一连接部C1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上述水平部C2从第一连接部C1的下端弯折而大致水平地延伸。
如图6~图9所示,在分流器主体50的下方,在框体40的底板41形成有第一排水部53,上述第一排水部53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41a。上述第一制冷剂管A~第三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制冷剂管A的第一连接部A1与铅垂部A2之间弯曲成U字状,上述弯曲的部分(弯曲部)A3构成第一制冷剂管A的最下端。弯曲部A3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的位于第一连接部B1一侧的第一倾斜部B2的一端B2a高,另一端B2b低。上述第一倾斜部B2的另一端B2b构成最下端。第一倾斜部B2的另一端B2b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第一倾斜部B2相对于水平方向以15°以上的角度倾斜。
如图7所示,第三制冷剂管C的水平部C2构成最下端。因此,水平部C2整体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
根据以上,第一制冷剂管A~第三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A3、B2b、C2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开口41a形成为包括第一制冷剂管A、第二制冷剂管B及第三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A3、B2b、C2的下方区域的大小。
在制热运转时,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分流器19的主管51中流动,上述液体制冷剂在分流器主体50分流并在各制冷剂管A、B、C中流动。在上述制冷剂管A、B、C中流动的制冷剂由于被减压而温度降低,成为比外部空气低温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此时,外部空气在制冷剂管A、B、C的周围被冷却,因此,有时会在制冷剂管A、B、C上附着结露水、霜。当为了将附着于制冷剂管A、B、C的霜去除而进行除霜运转时,霜融化而使得制冷剂管A、B、C上可能附着有水。
若如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剂管A、B、C上附着有水,则该水会沿着制冷剂管A、B、C向下方流动,从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落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因此,从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落下的水从第一开口41a排出至外部。因此,水在底板41上冻结的情况、产生冻结后的冰向上方生长的结冰现象的情况得以抑制。
如图6~图9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除了具有第一连接部B1和第一倾斜部B2之外,还具有第二倾斜部B3及第三倾斜部B4。第二倾斜部B3从第一倾斜部B2的与第一连接部B1相反一侧的端部B2b弯折,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倾斜部B3与第二制冷剂管B的最下端B2b连续。第三倾斜部B4从第二倾斜部B3的与第一倾斜部B2相反一侧的端部弯折,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三倾斜部B4沿与第二倾斜部B3不同的方向延伸。
第二倾斜部B3以靠第一倾斜部B2一侧的一端低而靠第三倾斜部B4一侧的另一端高的方式倾斜。第三倾斜部B4以靠第二倾斜部B3一侧的一端低而靠与第二倾斜部B3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高的方式倾斜。如图6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具有从第三倾斜部B4的另一端弯折并向上方延伸的铅垂部B5。
如图6~图9所示,第三制冷剂管C除了具有第一连接部C1和水平部C2之外,还具有第二倾斜部C3及第三倾斜部C4。第二倾斜部C3从水平部C2的与第一连接部C1相反一侧的端部弯折,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三倾斜部C4从第二倾斜部C3的与水平部C2相反一侧的端部弯折,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
第二倾斜部C3以靠水平部C2一侧的一端低而靠第三倾斜部C4一侧的另一端高的方式倾斜。第三倾斜部C4以靠第二倾斜部C3一侧的一端低而靠与第二倾斜部C3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高的方式倾斜。如图6所示,第三制冷剂管C具有从第三倾斜部C4的另一端弯折并向上方延伸的铅垂部C5。第二倾斜部C3及第三倾斜部C4相对于水平方向以15°以上的角度倾斜。
如图7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二倾斜部B3与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二倾斜部C3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二倾斜部B3与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二倾斜部C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如图6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三倾斜部B4与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三倾斜部C4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三倾斜部B4与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三倾斜部C4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
如图8所示,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二倾斜部B3和第三倾斜部B4在俯视观察时以约90°的角度弯折。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二倾斜部C3和第三倾斜部C4在俯视观察时也以约90°的角度弯折。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三倾斜部B4以及第三制冷剂管C的第三倾斜部C4的下方,在框体40的底板41设置有具有第二开口41b的第二排水部54。上述第二开口41b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形成。第二开口41b配置为与第一开口41a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第二倾斜部B3、C3与第三倾斜部B4、C4的边界B6、C6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开口41b重叠的位置。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二制冷剂管B和第三制冷剂管C中,附着于第三倾斜部B4、C4的结露水等水沿着第三倾斜部B4、C4向下方流动,到达第三倾斜部B4、C4与第二倾斜部B3、C3的边界B6、C6。在第三倾斜部B4、C4中流动的水在上述边界B6、C6处因流动被阻碍而易向下方落下。由于边界B6、C6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开口41b重叠的位置,因此,从边界B6、C6落下的水自第二开口41b排出至外部。
从第三倾斜部B4、C4越过边界B6、C6而到达第二倾斜部B3、C3的水、附着于第二倾斜部B3、C3的结露水等沿着第二倾斜部B3、C3进一步向下方流动。如图7所示,第二倾斜部B3、C3的下端与第二制冷剂管B、第三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B2b、C2连续。因此,沿着第二倾斜部B3、C3的水从最下端B2b、C2落下,自第一开口41a排出至外部。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制冷剂管A、第二制冷剂管B及第三制冷剂管C具有大致水平地配置且与液体集管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A7、B7、C7。第一制冷剂管A、第二制冷剂管B及第三制冷剂管C中的、包括从下方起第四以上的连接管35D~35K的制冷剂管A、B、C在第二连接部A7、B7、C7与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之间配置为沿铅垂方向延伸、或是从第二连接部A7、B7、C7一侧朝向最下端A3、B2b、C2一侧向下倾斜。因此,附着于第一制冷剂管A、第二制冷剂管B以及第三制冷剂管C的水易于在第二连接部A7、B7、C7与最下端A3、B2b、C2之间朝向最下端A3、B2b、C2流动,能将从最下端A3、B2b、C2落下的水自第一开口41a排出至外部。
[其它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形成于框体的底板的排水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有第一开口41a的第一排水部53以及具有第二开口41b的第二排水部54(以下,简称为“开口41a、41b”或“排水部53、54”)可以设为图10所示的方式。图10示出的排水部53、54具有从底板41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1c以及形成于上述凹部41c的底部的开口41a、41b。开口41a、41b的周围的凹部41c的上表面41c1以开口41a、41b一侧较低的方式倾斜。在排水部53、54如图10所示地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制冷剂管A、第二制冷剂管B以及第三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A3、B2b、C2不限于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开口41a、41b重叠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凹部41c重叠的位置。落下至凹部41c的水因上表面41c1的倾斜而朝向开口41a、41b流动,从开口41a、41b排出至外部。
第二制冷剂管B的第一倾斜部B2也可以是靠第一连接部B1一侧的一端B2a低而靠第二倾斜部B3一侧的另一端B2b高。在上述情况下,第一倾斜部B3的一端B2a构成第二制冷剂管B的最下端,因此,第一倾斜部B2的一端B2a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4与框体40的四个侧面对置地形成,但室外热交换器14也可以与框体40的三个侧面对置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U字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分流器19配置于液体集管21的后斜后方,不过,也可配置于液体集管21的左右方向X的侧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箭头Z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且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且将箭头X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而对空调机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箭头X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且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室外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分流器19,上述制冷剂分流器19使液状制冷剂分流地流至室外热交换器14;以及框体40,上述框体40具有底板41,且收纳室外热交换器14及制冷剂分流器19。底板41设置有第一排水部53,上述第一排水部53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41a。制冷剂分流器19包括:分流器主体50,上述分流器主体50具有分岔流路;以及多个制冷剂管A、B、C,多个上述制冷剂管A、B、C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在比下表面50b靠上方处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4。所有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排水部53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便附着于制冷剂管A、B、C的表面的水从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落下,也能将该水从第一排水部53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因此,在附着于制冷剂管A、B、C的表面的水从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A3、B2b、C2落下时,能将该水从第一开口41a直接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至少一个制冷剂管(第二制冷剂管)B具有:第一连接部B1,上述第一连接部B1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第一倾斜部B2,上述第一倾斜部B2从第一连接部B1的下端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折,第一倾斜部B2的下侧的端部是最下端。因此,附着于制冷剂管B且到达第一倾斜部B2的水沿着第一倾斜部B2向下方流动,从第一倾斜部B2的下侧的端部落下,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部B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因此,水易于流至第一倾斜部B2的下侧的端部,能使水从第二制冷剂管B的最下端B2b落下。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至少一个制冷剂管(第三制冷剂管)C具有:第一连接部C1,上述第一连接部C1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水平部C2,上述水平部C2从第一连接部C1朝水平方向弯折,水平部C2是制冷剂管C的最下端。因此,附着于制冷剂管C且流至水平部C2的水能在水平部C2的范围内落下,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9所示,底板41形成有第二排水部54,上述第二排水部54具有排水用的第二开口41b,至少一个制冷剂管B、C在最下端B2b、C2与室外热交换器14(液体集管21)之间具有:第二倾斜部B3、C3,上述第二倾斜部B3、C3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以及第三倾斜部B4、C4,上述第三倾斜部B4、C4从第二倾斜部B3、C3的端部朝与第二倾斜部B3、C3不同的方向弯折。第三倾斜部B4、C4以靠第二倾斜部B3、C3一侧的端部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第二倾斜部B3、C3与第三倾斜部B4、C4之间的边界(弯折部分)B6、C6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排水部54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便附着于第三倾斜部B4、C4的水因第三倾斜部B4、C4的倾斜而流至边界B6、C6并从边界B6、C6落下,也能从第二排水部54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倾斜部B3、C3以靠第三倾斜部B4、C4一侧高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部B3、C3的下侧的端部与最下端B2b、C2连续。附着于第二倾斜部B3、C3的水沿着第二倾斜部B3、C3到达与第二倾斜部B3、C3的下侧的端部连续的最下端B2b、C2。因此,能使该水从最下端B2b、C2落下,从第一排水部53排出至框体40的外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部B3、C3及第三倾斜部B4、C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因此,能使附着于第二倾斜部B3、C3及第三倾斜部B4、C4的水流至第二倾斜部B3、C3及第三倾斜部B4、C4的下侧的端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管A、B、C包括第二连接部A7、B7、C7,上述第二连接部A7、B7、C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集管21,至少一个制冷剂管A、B、C在从第二连接部A7、B7、C7至最下端A3、B2b、C2之间沿铅垂方向配置,或者从第二连接部A7、B7、C7一侧朝向最下端A3、B2b、C2一侧向下倾斜地配置。因此,在第二连接部A7、B7、C7与最下端A3、B2b、C2之间附着于制冷剂管A、B、C的水易于沿着制冷剂管A、B、C流至最下端A3、B2b、C2。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另一端隔开距离地配置,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制冷剂分流器19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另一端与气体集管(气体侧配管)22连接。在制冷剂分流器19与气体集管22双方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端侧的情况下,制冷剂分流器19的周围因在气体集管22中流动的高温的制冷剂而被加热,不易发生附着于制冷剂分流器19的水的冻结、落下至底板41的水的冻结,不过,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制冷剂分流器19和气体集管22分开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端及另一端的情况下,制冷剂分流器19的周围温度变得更低,容易发生水的冻结。因此,将制冷剂分流器19的制冷剂管A、B、C设为以上说明的各结构是更有用的。
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其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符号说明
1:空调机
14:室外热交换器
19:制冷剂分流器
22:气体集管(气体侧配管)
40:框体
41:底板
41a:第一开口
41b:第二开口
50:分流器主体
50b:下表面
53:第一排水部
54:第二排水部
A:制冷剂管
A3:最下端
A7:第二连接部
B:制冷剂管
B1:第一连接部
B2:第一倾斜部
B2b:最下端
B3:第二倾斜部
B4:第三倾斜部
B6:边界
C:制冷剂管
C1:第一连接部
C2:水平部
C3:第二倾斜部
C4:第三倾斜部
C6:边界。

Claims (14)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器(14);
制冷剂分流器(19),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使液状制冷剂分流地流至所述热交换器(14);以及
框体(40),所述框体(40)具有底板(41),且收纳所述热交换器(14)及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
所述底板(41)设置有第一排水部(53),所述第一排水部(53)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41a),
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包括:分流器主体(50),所述分流器主体(50)具有分岔流路;以及多个制冷剂管(A、B、C),多个所述制冷剂管(A、B、C)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在比所述下表面(50b)靠上方处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4),
所有所述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开口(41a)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B)具有:第一连接部(B1),所述第一连接部(B1)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第一倾斜部(B2),所述第一倾斜部(B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B1)的下端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一倾斜部(B2)的下侧的端部是所述最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部(B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C)具有:第一连接部(C1),所述第一连接部(C1)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水平部(C2),所述水平部(C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C1)朝水平方向弯折,
所述水平部(C2)是所述最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管(A、B、C)包括第二连接部(A7、B7、C7),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4),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A、B、C)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至所述最下端(A3、B2b、C2)之间沿铅垂方向配置,或者从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一侧朝向所述最下端(A3、B2b、C2)一侧向下倾斜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另一端隔开距离地配置,所述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连接,所述热交换器(14)的另一端与气体侧配管(22)连接。
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器(14);
制冷剂分流器(19),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使液状制冷剂分流地流至所述热交换器(14);以及
框体(40),所述框体(40)具有底板(41),且收纳所述热交换器(14)及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
所述底板(41)设置有第一排水部(53),所述第一排水部(53)具有排水用的第一开口(41a),
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包括:分流器主体(50),所述分流器主体(50)具有分岔流路;以及多个制冷剂管(A、B、C),多个所述制冷剂管(A、B、C)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后弯折,并在比所述下表面(50b)靠上方处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4),
所有所述制冷剂管(A、B、C)的最下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排水部(53)重叠的位置,
所述底板(41)形成有第二排水部(54),所述第二排水部(54)具有排水用的第二开口(41b),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B、C)在所述最下端(B2b、C2)与所述热交换器(14)之间具有:第二倾斜部(B3、C3),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以及第三倾斜部(B4、C4),所述第三倾斜部(B4、C4)从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的端部朝与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不同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三倾斜部(B4、C4)以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一侧的端部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与所述第三倾斜部(B4、C4)之间的边界(B6、C6)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排水部(54)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B)具有:第一连接部(B1),所述第一连接部(B1)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第一倾斜部(B2),所述第一倾斜部(B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B1)的下端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一倾斜部(B2)的下侧的端部是所述最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部(B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C)具有:第一连接部(C1),所述第一连接部(C1)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连接,且从所述分流器主体(50)的下表面(50b)向下方突出;以及水平部(C2),所述水平部(C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C1)朝水平方向弯折,
所述水平部(C2)是所述最下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以所述第三倾斜部(B4、C4)一侧高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的下侧的端部与所述最下端(B2b、C2)连续。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1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部(B3、C3)及所述第三倾斜部(B4、C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15度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管(A、B、C)包括第二连接部(A7、B7、C7),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4),
至少一个所述制冷剂管(A、B、C)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至所述最下端(A3、B2b、C2)之间沿铅垂方向配置,或者从所述第二连接部(A7、B7、C7)一侧朝向所述最下端(A3、B2b、C2)一侧向下倾斜地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另一端隔开距离地配置,所述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19)连接,所述热交换器(14)的另一端与气体侧配管(22)连接。
CN202080079184.9A 2019-11-14 2020-10-21 空调机 Active CN114729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5872A JP6919697B2 (ja) 2019-11-14 2019-11-14 空気調和機
JP2019-205872 2019-11-14
PCT/JP2020/039501 WO2021095459A1 (ja) 2019-11-14 2020-10-21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9759A CN114729759A (zh) 2022-07-08
CN114729759B true CN114729759B (zh) 2023-09-19

Family

ID=75911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184.9A Active CN114729759B (zh) 2019-11-14 2020-10-21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0277A1 (zh)
EP (1) EP4060256B1 (zh)
JP (1) JP6919697B2 (zh)
CN (1) CN114729759B (zh)
WO (1) WO20210954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7248B (zh) * 2021-07-13 2023-01-13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风道自清洁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62034A1 (en) * 2002-09-10 2004-04-30 Ga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719143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的防止排水结冰装置
CN2828616Y (zh) * 2005-10-17 2006-10-1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1240956A (zh) * 2008-03-05 2008-08-13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JP2008256304A (ja) * 2007-04-06 2008-10-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10054063A (ja) * 2008-08-26 2010-03-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3635754A (zh) * 2011-06-28 2014-03-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EP2743599A2 (en) * 2012-12-13 2014-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204688A (zh) * 2012-03-26 2014-12-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JP201805425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08362027A (zh) * 2018-01-17 2018-08-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778628U (zh) * 2016-08-03 2018-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集水盘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9132537A (ja) * 2018-01-31 2019-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又は熱交換器を有する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8978Y2 (ja) * 1979-08-31 1983-1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61277736A (ja) 1985-05-31 1986-12-08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柱脚固定装置
JPH029715U (zh) * 1988-07-01 1990-01-22
JP2012193925A (ja) * 2011-03-17 2012-10-11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7110868A (ja) * 2015-12-17 2017-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室内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62034A1 (en) * 2002-09-10 2004-04-30 Ga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719143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的防止排水结冰装置
CN2828616Y (zh) * 2005-10-17 2006-10-1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JP2008256304A (ja) * 2007-04-06 2008-10-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CN101240956A (zh) * 2008-03-05 2008-08-13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JP2010054063A (ja) * 2008-08-26 2010-03-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3635754A (zh) * 2011-06-28 2014-03-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204688A (zh) * 2012-03-26 2014-12-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EP2743599A2 (en) * 2012-12-13 2014-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207778628U (zh) * 2016-08-03 2018-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集水盘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805425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08362027A (zh) * 2018-01-17 2018-08-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132537A (ja) * 2018-01-31 2019-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又は熱交換器を有する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9697B2 (ja) 2021-08-18
WO2021095459A1 (ja) 2021-05-20
EP4060256A1 (en) 2022-09-21
CN114729759A (zh) 2022-07-08
EP4060256B1 (en) 2024-02-21
US20220260277A1 (en) 2022-08-18
JP2021081077A (ja) 2021-05-27
EP4060256A4 (en) 2022-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6402B2 (en)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729759B (zh) 空调机
JP6692495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20268455A1 (en) Air conditioner
JP599889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4431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138499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1411500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729793B (zh) 传热管以及热交换器
JP71301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932262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22614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75838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6089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7080395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148483A (ja) 冷凍装置
JPWO202011030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11499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