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8611B -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88611B
CN114688611B CN202011579394.2A CN202011579394A CN114688611B CN 114688611 B CN114688611 B CN 114688611B CN 202011579394 A CN202011579394 A CN 202011579394A CN 114688611 B CN114688611 B CN 114688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mode
supply devic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93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88611A (zh
Inventor
陈中清
郭绍胜
程超
欧阳永豪
张泉凡
易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793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多个送风装置,壳体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多个送风装置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布置,送风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风道组件以及设置于风道组件内的风轮,驱动机构驱动风道组件转动以改变送风装置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送风角度。申请实施例中,多个送风装置均有独立的送风功能,使得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较大;多个送风装置沿高度方向布置且各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以调节,实现广角送风、大面积送风,达到快速制冷、制热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送风需求,增强人机互动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一般只有一个送风口,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口设置导风板,通过导风板来改变送风角度;由于只有一个送风口,出风量较少,导风板调只能在较小的角度范围内调节送风角度,在高度方向无法实现广角送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出风量较大且能实现广角送风的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送风装置,所述壳体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多个所述送风装置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布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风道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内的风轮,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风道组件转动以改变所述送风装置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送风角度。
一些实施方案中,各所述风道组件的转动轴线均沿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沿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风道组件沿轴向至少一侧设置有入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架左右两侧的多个侧板,各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主体架上,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处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侧板和所述主体架之间,来自所述进风口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架前侧的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出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面板具有多个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布置的弧形凹陷区,每一所述弧形凹陷区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弧形凹陷区与所述风道组件的转动周向表面适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控制装置和多个摄像头,每个所述风道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摄像头,各所述摄像头和各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所述摄像头获取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目标送风位置,并控制至少一个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风道组件转动以向所述目标送风位置送风;和/或,根据所述摄像头获取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所述风道组件的当前位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为30°~160°。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至少一个所述送风装置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制冷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至少一个所述送风装置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式,在送风模式下,各所述送风装置以相同的送风角度送风。
一些实施方案中,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位于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下述模式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二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三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三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
一些实施方案中,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下述模式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二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三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三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
一些实施方案中,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送风模式,在所述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水平送风;或者,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上下扫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上述任意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任意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工作模式的指令;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其中,所述送风模式包括送风角度固定的定向送风模式和送风角度可调的变向送风模式;
控制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各所述风道组件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模式送风。
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控制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各所述风道组件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模式送风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偏离了初始位置;
控制偏离了初始位置的所述风道组件复位至避让所述出风口的初始位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的确定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偏离了初始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风道组件周围的环境图像信息,并根据所述环境图像信息确定偏离了初始位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过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关机指令;
控制各所述风道组件复位至避让所述出风口的初始位置;
控制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换热模式的指令和人数模式的指令,其中,所述换热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所述人数模式包括单人模式、多人模式或默认模式;
所述的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的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一送风装置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二送风装置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第一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的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送风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水平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或均采用上下扫风的变向送风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多个送风装置均有独立的送风功能,使得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较大;多个送风装置沿高度方向布置且各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以调节,因此,能够在高度方向实现广角送风、大面积送风,达到快速制冷、制热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任意一个或多个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具有不同的送风区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送风需求,增强人机互动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再者,风道组件在转动过程中,从送风口排出的气流的风能损失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制热送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三制热送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制冷送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三制冷送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送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进风口1a;出风口1b;主体架11;支撑端盘111;侧板12;面板13;弧形凹陷区13b;送风装置2;驱动机构21;齿轮211;风道组件22;弧形齿条221;入风口22a;送风口22b;风轮23;换热器3;摄像头4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阅图1和图2,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多个送风装置2。
壳体1设置有进风口1a和出风口1b,壳体1外的空气经进风口1a进入壳体1内;多个送风装置2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布置。请参阅图3,送风装置2包括驱动机构21、风道组件22以及设置于风道组件22内的风轮23,具体地,风道组件22具有入风口22a和送风口22b,风轮23用于将壳体1内的空气吸入风道组件22内,并从送风口22b送出。出风口1b避让各风道组件22的送风口22b,也就是说,从送风口22b送出的气流经出风口1b送出壳体1。
驱动机构21驱动风道组件22转动以改变送风装置2的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送风角度,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依靠风道组件22的转动来改变送风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器3,换热器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气流流动路径上,以对气流进行换热,实现制冷、制热效果。在换热器3处于非工作状态下,换热器3不会对气流的温度进行调节。
换热器3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限,只要能够便于安装且对气流进行换热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多个送风装置2均有独立的送风功能,使得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较大;多个送风装置2沿高度方向布置且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调节,因此,能够在高度方向实现广角送风、大面积送风,达到快速制冷、制热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任意一个或多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具有不同的送风区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送风需求,增强人机互动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再者,风道组件22在转动过程中,从送风口22b排出的气流的风能损失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送风角度指的是,气流送出送风口22b时,送风口22b的顶壁处的出风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的夹角。具体地,请参阅图5至图8,虚线L为竖直参考线,虚线L1示意位于最上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顶壁处的出风方向,L1与L的夹角θ1即为位于最上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虚线L3示意位于最下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顶壁处的出风方向,L3与L的夹角θ2即为位于最下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虚线L5示意位于中间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顶壁处的出风方向,L5与L的夹角θ3即为位于中间的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
送风装置2的送风口22b处的形状会影响出风发散角度,发散角度为送风口22b的底壁处的出风方向与底壁处的出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具体地,请参阅图5至图8,虚线L2示意位于最上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底壁处的出风方向,L1与L2的夹角即为位于最上方的送风装置的出风发散角度。虚线L4示意位于最下方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底壁处的出风方向,L3与L4的夹角β即为位于最下方的送风装置的出风发散角度。虚线L6示意位于中间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22b的底壁处的出风方向,L5与L6的夹角即为位于中间的送风装置的出风发散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送风装置2的结构确定后,出风发散角度为设计的常数。
一些实施例中,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30°~160°,也就是说,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在30°~160°区间内任意取值,例如,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风道组件22的内部还可以配置多个水平摆动叶片,以实现在广角送风的同时还能左右扫风。
示例性地,出风口1b设置在壳体1的前侧,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朝向前侧送风。
示例性地,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沿空调室内机的左右方向延伸。如此能够使得送风口22b具有较大的宽度,充分利用壳体1沿左右方向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沿空调室内机的左右方向延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第一种: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方向;第二种: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与水平方向呈不超过20°的较小的夹角,也就是说,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方向呈小角度倾斜。
出风口1b的数量和具体形状不限,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b为设置在壳体1上的一个大孔,同一个出风口1b避让各风道组件22的送风口22b。再例如,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b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1b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一个送风装置2的风道组件22的送风口22b均对应一个出风口1b,一方面能够减小单个出风口1b在壳体1上的开口尺寸,提升壳体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壳体1的外观美感。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出风口1b处设置栅格等结构,防止杂物进入壳体1内,需要说明的是,栅格的形状和尺寸应尽量减小风阻。
风轮23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只要能够将使风道组件22中的气流产生定向运动即可。
风轮23和风道组件22的配合方式不限,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配合形成贯流风机的气流流动形式,即气流沿风轮23的径向进风且沿风轮23的径向出风;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配合形成离心风机的形式,即气流沿风轮23的轴向进风且沿风轮23的径向出风;再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配合形成轴流风机的形式,即气流沿风轮23的轴向进风且沿风轮23的轴向出风。
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2的外轮廓大致呈圆筒状,风道组件22和风轮23配合形成离心风机的形式,即从圆筒状的风道组件22的轴向进风,且从圆筒状的风道组件22的周向表面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风道组件22可以从轴向一侧进风。风道组件22也可以从风道组件22的轴向两侧同时进风,如此能够显著提升风量。
进风口1a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限,只要能够便于满足进风量的需求即可。示例性地,壳体1沿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进风口1a。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只有左侧设置有送风口22b;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只有右侧设置有送风口22b;再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送风口22b,如此能够增大进风量。
壳体1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壳体1包括主体架11、面板13以及至少两个侧板12,主体架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板12,面板13设置于主体架11的前侧,进风口1a设置于侧板12上,出风口1b设置于面板13上。主体架11作为壳体1的结构受力主体,承载送风装置2等部件的重量。面板13、侧板12作为壳体1的外观面。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设置于侧板12和主体架11之间。从侧板12上的进风口1a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经换热器3换热后再进入风道组件22内,如此,换热器3不会占用风道组件22的空间,且也便于安装。
换热器3的具体形状形式不限,例如平板状、弯曲板状、波浪状等,在此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侧板12和主体架11之间的空间适应性变化,以充分利用侧板12和主体架11之间的空间。例如,当侧板12为平板状,换热器3也呈平板状,且换热器3设置于侧板12的内表面。
换热器3和侧板12的装配关系满足:从进风口1a进入壳体1内的大致都流经换热器3,以提升气流的换热效率。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和侧板12可以间隔设置,且在两者之间设置其他的密封结构,防止从换热器3的边缘处漏风。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叠置于侧板12的内表面,也就是说,换热器3的形状与侧板12的内表面形状适配并抵靠在一起,如此既能够使得结构紧凑、简单,又能便于气流几乎全部流经换热器3。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沿空调室内机的高度方向延伸以覆盖各风道组件22的入风口22a,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面板13具有多个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布置的弧形凹陷区13b,每一弧形凹陷区13b设置有出风口1b,弧形凹陷区13b与风道组件22的转动周向表面适配,如此使得送风装置2和面板13配合更加紧凑。示例性地,多个弧形凹陷区13b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依次衔接,大致呈波浪状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架11上配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端盘111,风道组件22沿轴向的相对两端转动地支撑在对应的支撑端盘111上。
驱动机构21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驱动机构21可以是电机、液压马达、气缸等。
示例性地,驱动机构21为电机,电机的电机轴上配置有齿轮211,风道组件22靠近电机的一端配置有弧形齿条221,齿轮211和弧形齿条221啮合传动。电机轴转动过程中,通过齿轮211和弧形齿条221的啮合传动带动风道组件22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控制装置和多个摄像头4,每个风道组件22设置有至少一个摄像头4,摄像头4用于采集环境图像信息;摄像头4、驱动机构21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示例性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摄像头4获取的图像信息识别空调室内机的目标送风位置,并控制至少一个驱动机构21驱动所述风道组件转动以向目标送风位置送风,如此能够实现风随人动的送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可以理解的是,目标送风位置可以是用户所在位置,也可以是距离用户一定距离的位置,例如,将距离用户0.5米~1米的位置作为目标送风位置,如此可以避免气流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距离用户0.5米~1米的位置,可以是距离用户的左手方向0.5米~1米的位置、也可以是距离用户的右手方向0.5米~1米的位置、或者是距离用户靠近空调室内机一侧0.5米~1米的位置等,在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所述摄像头4获取的图像信息识别所述风道组件22的当前位置。具体地,由于摄像头4设置在风道组件22上,因此,当风道组件22转动时,摄像头4的采集的图像信息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摄像头4采集的图像信息能够反映出风道组件22的当前位置。例如,在空调室内机开机之后且在控制各风道组件22转动之前,应检测风道组件22是否处于初始位置,初始位置作为控制风道组件22转动角度的起始位置,如果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风道组件22的送风角度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当控制装置识别出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时,可以控制驱动机构21驱动风道组件22复位至初始位置。
送风装置2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等。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以送风装置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为例进行描述。为便于描述,将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送风装置2记为第一送风装置2′,将沿高度方向最下方的送风装置2记为第二送风装置2″,将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送风装置2记为第三送风装置2″′。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下,至少一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即至少一个送风装置2采用送风角度固定的定向送风模式。斜向下送风能够使得热气流吹向地板,实现地毯式送风,能够提升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在制热模式下,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只有一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有两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其中,该两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30°,另一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40°等;再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下方送风,其中,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制冷模式,在制冷模式下,至少一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即至少一个送风装置2采用送风角度固定的定向送风模式。斜向上送风能够使得冷气流吹向室内空间的上方,冷空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沉,实现瀑流式送风,能够提升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在制冷模式下,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只有一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两个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其中,该两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120°,另一个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130°等;再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其中,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式,在送风模式下,各送风装置2以相同的送风角度送风,该实施例中,各送风装置2可以是以相同的固定的送风角度送风,例如,水平方向送风,各送风装置2也可以是保持相同的送风角度同步上下扫风,即各送风装置2均采用送风角度可调的变向送风模式。
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制热送风模式,在第一制热送风模式下,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角度斜向下送风,第一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调。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制热模式下,各送风装置2送出的气流均经过了换热器3加热。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的位置低于第一送风装置2′,因此,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能够较好地实现地毯式送风,送风过程中,无需对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进行控制。第一送风装置2′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适应性调节送风角度,达到兼顾室内温度调节的均匀性以及向用户所在区域吹风,改善用户体验感。例如,在室内环境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手动选择第一制热送风模式,或者,在空调室内机处于或者需要制热的情况下、且控制装置识别出室内环境只有一个人,则控制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制热送风模式运行。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二制热送风模式,请参阅图5,在第二制热送风模式下,第二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θ2斜向下送风,第一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1和第三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3可调。该实施例中,第二送风装置2″实现定向的地毯式送风,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调节送风角度,能够覆盖较大的送风区域。例如,在室内环境有多人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手动选择第二制热送风模式,或者,在空调室内机处于或者需要制热的情况下、且控制装置自动识别出室内环境有多人,则控制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制热送风模式运行,该实施例既能实现地毯式送风又能大范围调节送风角度。例如,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制热送风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当控制装置识别出室内人数较多,例如两人或以上,则控制空调室内机从第一制热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二制热送风模式;同理,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制热送风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当控制装置识别出室内人数较少或无人,则控制空调室内机从第二制热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一制热送风模式。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三制热送风模式,在第三制热送风模式下,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角度斜向下送风,也就是说,第一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1、第二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3均保持不变。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调室内机配置有上述的第一制热送风模式、第二制热送风模式和第三制热送风模式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提供了多种选择方式,满足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感。其中,可以将第一制热送风模式、第二制热送风模式、第三制热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设置为默认的工作模式,用户开机并选择制热模式后,如果用户没有选择特定的一种工作模式,则系统可以按照默认的制热模式运行;或者,控制装置根据摄像头4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出当前的室内人数,根据人数自动匹配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制冷送风模式,在第一制冷送风模式下,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第二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调。由于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的位置高于第二送风装置2″,因此,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能够较好地实现瀑流式送风,送风过程中,无需对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进行的送风角度进行控制。第二送风装置2″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调节送风角度,达到兼顾室内温度调节的均匀性以及向用户定向吹风,改善用户体验感。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二制冷送风模式,请参阅图7,在第二制冷送风模式下,第一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θ1斜向上送风,也就是说,在送风过程中,θ1的数值不变。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调,也就是说,在送风过程中,θ2和θ3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节。该实施例中,第一送风装置2′实现定向瀑流式送风,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调节送风角度,能够覆盖较大的送风区域。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三制冷送风模式,在第三制冷送风模式下,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该实施例中,可以实现较好的瀑流式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在同一个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第一制冷送风模式、第二制冷送风模式和第三制冷送风模式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提供了多种选择方式,满足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感。其中,可以将第一制冷送风模式、第二制冷送风模式、第三制冷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设置为默认的制冷模式,用户开机并选择制冷模式后,如果用户没有选择特定的一种工作模式,则系统可以按照默认的制冷模式运行;或者,或者,控制装置根据摄像头4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出当前的室内人数,根据人数自动匹配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式,在送风模式下,请参阅图8,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均水平送风,示例性的,第一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1、第二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θ3均大约为90°;或者,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2″′均上下扫风。在送风模式下,换热器3不会对气流进行换热,此情况下,空调室内机可以用于促进室内气流流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多种工作模式中,空调室内机可以配置上述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量与风轮23的转速有关。采用定向送风模式的送风装置2的风轮23的转速可以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进行适应性调节。采用变向送风模式的送风装置2的风轮23的转速可以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以及目标送风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上述任意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请参阅图9和图10,包括以下步骤:
S1:响应于工作模式的指令。
S2:根据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其中,送风模式包括送风角度固定的定向送风模式和送风角度可调的变向送风模式。
S3:控制各驱动机构21驱动各风道组件22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模式送风。
空调室内机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的送风角度不同,兼顾换热效率和个性化送风,给用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提升用户体验感。
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各驱动机构21驱动各风道组件22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角度送风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
S01:确定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
S02:控制偏离了初始位置的风道组件22复位至初始位置。
其中,初始位置指的是风道组件22转动前的设计位置。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在初始位置下,风道组件22的送风口22b避让上述的出风口1b,也就是说,风道组件22的送风口22b位于壳体1的内部空间,出风口1b被风道组件22的侧壁遮挡,如此,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或待机状态下,能够防止异物和灰尘进入风道组件22内,避免用户的手等身体部位伸入风道组件22内,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也就是说,在控制风道组件22转动之前,需要先保证风道组件22处于初始位置,如此,才能便于控制风道组件22的转动角度。具体地,当空调室内机开机后,如果识别出风道组件22处于初始位置,则无需控制风道组件22复位,如果识别出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则需要控制偏离了初始位置的风道组件22复位至初始位置。
确定风道组件22偏离初始位置的方式不限,例如,通过电触头、位置传感器等装置进行风道组件22在位检测等。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确定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包括:
获取风道组件22周围的环境图像信息,并根据环境图像信息确定偏离了初始位置。具体地,通过设置在风道组件22上的摄像头4获取环境图像信息,控制装置对获取的环境图像信息进行解析,根据解析结果来识别出是否偏离了初始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室内机运行过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S4:响应于关机指令;
S5:控制各风道组件复位至避让出风口1b的初始位置;
S6:控制空调室内机关机。
也就是说,在关机之前,先对各风道组件22进行复位,为下一次开机做准备,减小下一次开机后的复位时间。
一些实施例中,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换热模式的指令和人数模式的指令,其中,换热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人数模式包括单人模式、多人模式或默认模式;步骤S2包括:根据换热模式的指令和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该实施例中,结合了换热模式和人数模式的控制,使得空调室内机更加人性化,增强了人机交互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根据换热模式的指令和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包括下列多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一送风装置2′采用变向送风模式。
第二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二送风装置2″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
第三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第四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一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2″采用变向送风模式。
第五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一送风装置2′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
第六种: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根据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包括:当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送风模式的指令;则确定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2″′均采用水平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或均采用上下扫风的变向送风模式。
示例性地,在空调室内机壳体1上、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的操作界面中或者遥控器上设置有制热模式选择键、制冷模式选择键、送风模式选择键、单人模式选择键和多人模式选择键,其中,控制装置择一地响应制热模式选择键、制冷模式选择键或送风模式选择键的触发指令,且择一地响应单人模式选择键、多人模式选择键或默认模式选择键的触发指令。例如,当制热模式选择键和单人模式选择键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制热送风模式运行。当制热模式选择键和多人模式选择键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制热送风模式运行;当制热模式选择键被触发,且单人模式选择键和多人模式选择键均未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热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空调室内机以第三制热送风模式运行。
同理,当制冷模式选择键和单人模式选择键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制冷送风模式运行;当制冷模式选择键和多人模式选择键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制冷送风模式运行;当制冷模式选择键被触发后,且单人模式选择键和多人模式选择键均未被触发,即控制装置响应于制热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空调室内机以第三制冷送风模式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工作模式的指令的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第四代或第五代(4th Generation/5thGeneration,4G/5G)通信或红外线等无线数据通信的一种或多种,还可以包括串口通信、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等有线数据通信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设置有进风口(1a)以及出风口(1b);
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多个送风装置(2),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布置,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驱动机构(21)、风道组件(22)以及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22)内的风轮(23),所述风道组件(22)的外轮廓呈圆筒状,所述驱动机构(21)驱动所述风道组件(22)转动以改变所述送风装置(2)相对于竖直方向的送风角度;
控制装置和多个摄像头(4),每个所述风道组件(22)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摄像头(4),各所述摄像头(4)和各所述驱动机构(21)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所述摄像头(4)获取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目标送风位置,并控制至少一个所述驱动机构(21)驱动所述风道组件(22)转动以向所述目标送风位置送风,根据所述摄像头(4)获取的环境图像信息识别所述风道组件(22)的当前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风道组件(22)的转动轴线均沿所述壳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沿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a),所述风道组件(22)沿轴向至少一侧设置有入风口(22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主体架(1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架(11)左右两侧的多个侧板(12),各所述送风装置(2)设置于所述主体架(11)上,所述进风口(1a)设置于所述侧板(12)上,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a)处的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位于所述侧板(12)和所述主体架(11)之间,来自所述进风口(1a)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器(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架(11)前侧的面板(13),所述面板(13)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出风口(1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3)具有多个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布置的弧形凹陷区(13b),每一所述弧形凹陷区(13b)设置有所述出风口(1b),所述弧形凹陷区(13b)与所述风道组件(22)的转动周向表面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为30°~160°。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至少一个所述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制冷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至少一个所述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式,在送风模式下,各所述送风装置(2)以相同的送风角度送风。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位于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下述模式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二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三制热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三制热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下送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下述模式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二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的送风角度可调;
第三制冷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三制冷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以固定的送风角度斜向上送风。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送风模式,在所述送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水平送风;或者,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上下扫风。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13.一种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工作模式的指令;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其中,所述送风模式包括送风角度固定的定向送风模式和送风角度可调的变向送风模式;
控制各所述驱动机构(21)驱动各所述风道组件(22)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模式送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各所述驱动机构(21)驱动各所述风道组件(22)转动以按照确定的送风模式送风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
控制偏离了初始位置的所述风道组件(22)复位至避让所述出风口(1b)的初始位置;
所述的确定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风道组件(22)偏离了初始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风道组件(22)周围的环境图像信息,并根据所述环境图像信息确定偏离了初始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过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关机指令;
控制各所述风道组件复位至避让所述出风口(1b)的初始位置;
控制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换热模式的指令和人数模式的指令,其中,所述换热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所述人数模式包括单人模式、多人模式或默认模式;
所述的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包括: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的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2)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一送风装置(/>)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二送风装置(2″)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第一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热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下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的根据所述换热模式的指令和所述人数模式的指令共同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单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2″)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多人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且第二送风装置(2″)和所述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变向送风模式;或,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制冷模式的指令和默认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斜向上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送风装置(2)包括沿高度方向最上方的第一送风装置()、最下方的第二送风装置(2″),以及位于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2″)之间的第三送风装置(/>),所述的根据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确定各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模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模式的指令包括送风模式的指令,则确定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2″)和第三送风装置(/>)均采用水平送风的定向送风模式,或均采用上下扫风的变向送风模式。
CN202011579394.2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6886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9394.2A CN114688611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9394.2A CN114688611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8611A CN114688611A (zh) 2022-07-01
CN114688611B true CN114688611B (zh) 2023-11-14

Family

ID=8212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9394.2A Active CN114688611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88611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7992A1 (en) * 1994-10-20 1996-04-24 FOGGINI PROGETTI S.r.l. Air vent for delivering and directing climate control air in motor vehicles
CN105465966A (zh) * 2015-12-31 2016-04-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255337A (zh) * 2017-05-24 2017-10-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的送风方法
CN107449113A (zh) * 2017-07-31 2017-12-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空调器
CN109323427A (zh) * 2018-11-02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520019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945302A (zh) * 2019-02-26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WO2019144959A1 (zh) * 2018-01-29 2019-08-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9689021U (zh) * 2019-02-26 2019-1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4484596A (zh) * 2020-11-12 2022-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7992A1 (en) * 1994-10-20 1996-04-24 FOGGINI PROGETTI S.r.l. Air vent for delivering and directing climate control air in motor vehicles
CN105465966A (zh) * 2015-12-31 2016-04-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255337A (zh) * 2017-05-24 2017-10-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的送风方法
CN107449113A (zh) * 2017-07-31 2017-12-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空调器
WO2019144959A1 (zh) * 2018-01-29 2019-08-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23427A (zh) * 2018-11-02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520019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945302A (zh) * 2019-02-26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9689021U (zh) * 2019-02-26 2019-1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4484596A (zh) * 2020-11-12 2022-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8611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5307B (zh) 空调
WO2021088470A1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0833228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US9103555B2 (en) Multiple zon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16300719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JP2011069524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40132854A (ko) 공기조화장치
KR102180544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EP2487428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139554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88611B (zh)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307348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KR10110576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90113630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5218278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4046564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控制方法
CN20719666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532539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JPH0928060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631160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控制方法
CN21662002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100048546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3272974U (zh) 空调热水器一体机
KR10263413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운전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0414198C (zh) 吸顶式空调机控制风量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