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902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9021U
CN209689021U CN201920246773.6U CN201920246773U CN209689021U CN 209689021 U CN209689021 U CN 209689021U CN 201920246773 U CN201920246773 U CN 201920246773U CN 209689021 U CN209689021 U CN 209689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ody
opening
air conditioner
ventilation opening
conditione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467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富兴
易正清
郭绍胜
安明波
姬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467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9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9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9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第一通风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具有第一开口;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底壳,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二通风口、第二开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风道,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内并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适于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空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风轮,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旋转体可旋转地与底壳相连,风道位于旋转体内,旋转体的第二通风口连通外部空间,通过旋转体旋转,可以调节风道和第二通风口的位置,进而增大出风角度。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风道采用固定形式,风道设置有导风板和导风百叶等风道部件,送风方向和角度调节通过导风部件控制。导风板对制冷和制热角度气流调节起到决定作用,是用户舒适度的重要调节形式。虽然借助与导风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制冷送风角度和制热送风角度进行调节,但是过大的导风角度导致的风量损失制约空调自身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出风角度范围较大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第一通风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具有第一开口;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底壳,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二通风口、第二开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风道,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内并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适于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空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风轮,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旋转体可旋转地与底壳相连,风道位于旋转体内,旋转体的第二通风口连通外部空间,通过旋转体旋转,可以调节风道和第二通风口的位置,进而增大出风角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旋转体的另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开口凸出,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旋转体上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置槽上沿所述风轮轴线的两侧均设有风道支撑位,所述旋转体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支撑位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支撑位上设有定位部,所述旋转体的两端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定位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和所述旋转体端部的内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旋转槽且另一个上连接有限位凸部,所述旋转槽沿环绕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凸部沿环绕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旋转槽内,所述旋转槽包括一个或环绕所述风轮轴线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且对应于每个所述旋转槽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凸筋,所述旋转槽由沿平行于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两个凸筋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上设有所述旋转槽,且所述旋转体的端面上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环的内周面上设有所述限位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环包括: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旋转体固定连接;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一弧形部对接形成为环形,所述第二弧形部和第一弧形部套设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弧形部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上设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旋转体相连以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同轴连接有齿轮;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或传动连接,其中,所述齿条与所述旋转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和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在沿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部设有风轮支撑位,所述风轮的沿风轮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支撑于对应的所述风轮支撑位上,所述风轮支撑位上设有套环,所述风轮的端部可旋转地嵌设于对应的所述套环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体上设有导风条,所述导风条设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所述导风条在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条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可滑动地连接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上设有导槽,所述导风条的一部分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导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条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旋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外并适于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空间,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底壳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口的周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周沿、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以及所述旋转体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所述密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构造为柱面形状,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设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构造成中心轴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中心轴重合的圆弧面状,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0到20毫米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沿所述风轮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在1/10到1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内形成所述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还包括: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容置槽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换热风道上,其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为开口向下的U型、V型或半圆形,换热风道内设有与所述换热器的下边沿上下正对的接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包括壳主体和面板,所述壳主体上设有辅助通风口,所述面板在打开和关闭所述辅助通风口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主体铰接,所述面板打开则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主体之间呈预定大小的夹角,所述夹角在0°到90°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且底部设置所述容置槽,所述面板可打开地盖在所述壳主体的前面,在从前向后的投影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面板覆盖所述壳主体上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到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部分的5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体和第一驱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限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底壳10,第一通风口101,容置槽11,第一开口111,风道支撑位12,定位部121,旋转槽122,筋条123,换热风道13,接水槽14,壳主体15,辅助通风口151,面板16,
旋转体20,第二通风口201,第二开口202,风道203,限位环21,第一弧形部211,第二弧形部212,第一对接部213,第二对接部214,限位凸部22,导风条23,内壳24,外壳25,加强筋26,
换热器30,风轮40,第一驱动件50,电机51,齿轮52,齿条53,密封件60,第二驱动件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根据附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大体可以包括:底壳10、旋转体20、换热器30和风轮4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底壳10具有第一通风口101以及连通第一通风口101的容置槽11,且容置槽11具有第一开口。第一通风口101与容置槽11连通,容置槽11具有第一开口,也即第一通风口101与第一开口连通,其中,气流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01流向第一开口,也可从第一开口流向第一通风口101,优选地,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01流向第一开口。
旋转体20可转动地连接底壳10,旋转体20具有第二通风口201、第二开口以及连通第二通风口201和第二开口的风道203,第二开口位于容置槽11内并连通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201适于连通底壳10的外部空间。旋转体20具有连通第二通风口201和第二开口的风道203,第二开口连通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201连通外部空间,气流可以从外部空间通过第二通风口201进入风道203内,并从第二开口流出风道203并通过与第二开口连通的第一通风口101排出壳体,气流还可以从外部空间通过第一通风口101进入底壳10内,并从第二开口进入风道203内随后从第二通风口201流向外部空间。其中,旋转体20与底壳10可转动地连接,旋转体20转动时,风道203同样发生转动,此时风道203的进风/出风角度发生改变。优选地,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01流向第二通风口201,此时,风道203的第二通风口201也即空调器100的出风口,第二通风口201的位置随着旋转体20的旋转而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以通过改变风道203位置来改变出风角度,从而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还具有换热器30,换热器30设于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201之间。换热器30可以对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无论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01送往第二通风口201还是从第二通风口201送往第一通风口101,气流均会经过换热器30并与换热器30发生换热,由此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热或制冷效果。
举例而言,在环境温度较高时,空调器100开启制冷模式,此时,换热器30对进入空调器100内的气流进行制冷,同时为了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尽量避免冷风直吹用户,需要调整出风角度,使出风方向向上吹向天花板,此时调节旋转体20并使其发生转动,通过旋转风道203的送风角度调节,能最大程度提高送风角度调节极限,改善出风的效果,改善制冷制热状态下舒适度。
而且,如图1结合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风轮40位于风道203内。风轮40用于驱动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01流向第二通风口201,或驱动气流从第二通风口201流向第一通风口101。
由此,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具有旋转体20,旋转体20内具有风道203,且旋转体20与底壳10可转动地连接,旋转体20转动时,风道203的位置发生变化,能提高送风角度调节极限,改善出风的效果,改善制冷制热状态下舒适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结合图4所示,旋转体20的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1内,且旋转体20的另一部分从第一开口凸出,第二开口形成于旋转体20上位于容置槽11内的部分。换言之,容置槽11用于容纳安装旋转体20,其中,旋转体20的一部分突出安装槽,另一部分设置于安装槽内,且位于容置槽11内的部分旋转体20上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风口101连通,从而气流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01进入旋转体20内,之后从第二通风口201离开。由此,可以减少容置槽11的用料,提高安装效率。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容置槽11上沿风轮40轴线的两侧均设有风道支撑位12,旋转体20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于风道支撑位12上。通过设置风道支撑位12,风道支撑位12用于支撑旋转体20,且旋转体20可转动地支撑于风道支撑位12的相对两侧,可以限制旋转体20的轴向运动,使旋转体20的连接稳定。
有利地,如图4所示,风道支撑位12的凸出第一开口部分的形状与旋转体20的凸出第一开口部分的形状相适应,例如,在从左往右的投影中,风道支撑位12的凸出第一开口的部分的形状和旋转体20的凸出第一开口部分的形状均为半圆形,且相互重叠。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性。
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结合图3所示,风道支撑位12上设有定位部121,旋转体20的两端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定位部121上。定位部121突出于风道支撑位12的正对旋转体20的表面,旋转体20可转动地套接于定位部121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旋转体20的连接稳定性,并方便旋转体20的转动。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风道支撑位12上设有定位部121,旋转体20的两端可转动地伸入定位部121内,其中,定位部121为风道支撑位12的表面凹陷形成。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定位部121的外周面和旋转体20端部的内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旋转槽122且另一个上连接有限位凸部22,旋转槽122沿环绕风轮40轴线的方向延伸,限位凸部22沿环绕风轮40轴线的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旋转槽122内。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定位部121的外周面上设有旋转槽122,旋转体20的端部的内周面上设有限位凸部22,限位凸部22与旋转槽122配合,且限位凸部22沿旋转槽122可周向滑动,由此,旋转槽122不仅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还起到了限制旋转体20的轴向移动的作用,使旋转体20的连接稳定。
当然,还可以是定位部121的外周面上设有限位凸部22,旋转体20的内周面上设有旋转槽122。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旋转槽122包括一个或环绕风轮40轴线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且对应于每个旋转槽122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部22。例如,旋转槽122沿环绕定位部121的外周面的周向设有一个旋转槽122,该旋转槽122可以为开环也可为闭环,也即其圆心角可以在0到360度之间,优选地,旋转槽122为闭环。
当然,旋转槽122还可以是沿环绕定位部121周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三个或更多个。以旋转槽122包括两个为例,两个旋转槽122间隔设置于定位部121的周向,两个旋转槽122的圆心角之和不大于360度,优选地,两个旋转槽122在上下方向上正对,且其圆心角在30到70度的范围内,其中,每个旋转槽122内均配合安装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凸部22。
有利地,旋转槽122的数目与定位凸部的数目一一对应,连接简单,加工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定位部121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凸筋,旋转槽122由沿平行于风轮40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两个凸筋组成。也即旋转槽122形成于两个凸筋之间,限位凸部22夹设于两个凸筋之间,且限位凸部22可沿旋转槽122滑动,通过设置凸筋,可以对旋转体20的轴向进行限位,也可以对旋转体20的周向转动进行导向,还有利于提高旋转体20与壳体的连接稳定性。
当然,还可以是定位部121的外周面沿其径向向内凹陷形成旋转槽122,限位凸部22沿定位部121的周向可滑动地伸入旋转槽122内。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结合图5、图6和图7所示,定位部121的外周面上设有旋转槽122,且旋转体20的端面上连接有限位环21,限位环21沿旋转体20的周向延伸,限位环21的内周面上设有限位凸部22。由此,定位部121与旋转体20配合连接时,限位环21套设于定位部121的外周面上,且限位环21内周面上的限位凸部22伸入旋转槽122内。这种连接方式简单,方便了安装。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限位环21包括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第一弧形部211与旋转体20固定连接,第二弧形部212与第一弧形部211对接形成为环形,第二弧形部212和第一弧形部211套设于定位部121的外周。也即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分体设置,在安装旋转体20时,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对接即可,安装简单,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限位环21还可以包括第三弧形部,第三弧形部与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对接形成为圆环形。
第一弧形部211可滑动地设于其中一个旋转槽122内,第二弧形部212可滑动地设于另一个旋转槽122内,此时,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也即相当于限位凸部22。
有利地,第一弧形部211的内周面和第二弧形部212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限位凸部22。限位凸部22凸出于第一弧形部211或第二弧形部212的内周面并适于与旋转槽122配合。例如,可以是第一弧形部211的内周面具有限位凸部22,也可以是第二弧形部212的内周面具有限位凸部22,还可以是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的内表面均具有限位凸部22。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弧形部211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对接部213,第二弧形部212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对接部214,第一对接部213和第二对接部214连接。第一对接部213和第二对接部214向外凸起,其一可以增加第一弧形部211和第二弧形部212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其二也可以方便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对接部213和第二对接部214上均设有螺纹孔,第一对接部213和第二对接部214通过螺钉连接。当然,第一对接部213与第二对接部214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卡扣连接、粘接、螺栓连接或销接等。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底壳10上设有第一驱动件50,第一驱动件50与旋转体20相连以驱动旋转体20转动。也即第一驱动件50可以驱动旋转体20转动,从而可以改变风道203的位置,增大出风范围,其中,第一驱动件50位于底壳10上。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50包括电机51和齿条53,电机51的电机51轴上同轴连接有齿轮52,齿条53与齿轮52啮合或传动连接,其中,齿条53与旋转体20固定连接。电机51具有电机51轴,电机51运转时,电机51轴发生转动,从而带动与电机51轴连接的齿轮52,旋转体20上具有齿条53,齿轮52与齿条53啮合,当齿轮52转动时,可以带动齿条53移动,从而旋转体20发生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0还包括传动件,传动件具有传动齿轮52,传动齿轮52分别与齿轮52和齿条53啮合传动连接。
当然,如图6所示,还可以是第一驱动件50包括电机51、第一齿轮52和第二齿轮52,第一齿轮52与电机51的电机51轴同轴连接,第二齿轮52的中心轴与旋转体20的中心轴同轴并与旋转体20固定连接,其中,第一齿轮52和第二齿轮52啮合传动。优选地,第二齿轮52套设于旋转体20的外周面上。
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0和旋转体20中的至少一个在沿风轮40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部设有风轮40支撑位,风轮40的沿风轮40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支撑于对应的风轮40支撑位上。也即可以是底壳10上设有风轮40支撑位,也可以是旋转体20上设有风轮40支撑位,还可以是底壳10和旋转体20上均设有风轮40支撑位,换言之,风轮40可以与底壳10连接,也可以与旋转体20连接,还可以同时与旋转体20和底壳10连接。
风轮40支撑位上设有套环,风轮40的端部可旋转地嵌设于对应的套环内。风轮40的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嵌设于套环内,也即套环用于连接风轮40,通过设置套环,可以使得风轮40的安装稳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结合图6所示,旋转体20上设有导风条23,导风条23设于第二通风口201处,导风条23在打开和关闭第二通风口201的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导风条23不仅可以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通风口201,导风条23还可用于调节送风角度,例如,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下,导风条23将第二通风口201处的气流向上导风,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下,导风条23将第二通风口201处的气流向下导风。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些角度下,通过调整导风条23来调整送风角度,会造成风量损失,从而制约空调本身的性能,本申请中的旋转体20内具有风道203,且风道203可旋转,由此,在需要调整送风角度时,可以通过旋转旋转体20来改变风道203及第二通风口201的位置,避免风量损失。由此,在增大送风角度的同时,还可以避免风量损失,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在制冷或制热条件下的舒适度。
在调节送风角度时,可以是仅通过导风条23来调整送风角度,可以仅通过旋转体20旋转来调节送风角度,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同时旋转旋转体20和导风条23来调整送风角度,其中,导风条23和旋转体20之间可以是相互独立的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条23沿旋转体20的周向可滑动地连接旋转体20,旋转体20上设有导槽,导风条23的一部分可滑动地嵌设于导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条23可转动的连接旋转体20。
也即导风条23可滑动或转动地与旋转体20连接,导风条23与旋转体20滑动连接时,导槽起到导向的作用,导风条23沿导槽的延伸方向滑动以打开和关闭第二通风口201;导风条23与旋转体20转动连接时,导风条23转动以打开和关闭第二通风口201。
一些实施例中,旋转体2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旋转体20在第一位置第二开口位于容置槽11内且第二通风口201位于容置槽11外并适于连通底壳10的外部空间,旋转体20在第二位置第二开口和第二通风口201均位于容置槽11内。也即旋转体20具有伸出位置和隐藏位置,旋转体20在伸出位置时,第二通风口201位于容置槽11外,旋转体20在隐藏位置时,第二开口和第二通风口201均位于容置槽11内,由此,容置槽11可以将第二开口的第二通风口201隐藏。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无论如何连接导风板与旋转体20,导风板与旋转体20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安装间隙安装分界线,影响空调器100的整体性,通过将第二通风口201隐藏于容置槽11内,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性,也可以避免灰尘或小动物进入,更加安全。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壳10与旋转体20之间设有密封件60,密封件60封闭旋转体20和底壳10之间的间隙。可以理解的是,旋转体20和底壳10之间的相对转动必然会留有间隙,通过设置密封件60,可以将其密封,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性,避免灰尘或小动物进入空调期内。
有利地,密封件60为柔性橡胶材料,由此,可以降低噪音。
可选地,第一开口的周沿、第二开口的周沿、容置槽11的内表面以及旋转体20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密封件60。
优选地,密封件60设于容置槽11的内表面上。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结合图5和图6所示,旋转体20的外周面构造为柱面形状,第二通风口201和第二开口均设于旋转体20的外周面上。也即旋转体20大体呈圆柱形,在旋转体20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和第二通风口201,其中,风道203形成于第二开口和第二通风口201之间,风轮40安装于旋转体20内,有利地,第二开口和第二通风口201形成于旋转体20外周面上的相对两侧,在风轮40的驱动下,气流从第二开口流向第二通风口201或从第二通风口201流向第二开口。通过将旋转体20的外周面设置为柱面形状,一方面,方便旋转体20旋转,另一方面,便于安装风轮40。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结合图5所示,容置槽11的内表面构造成中心轴与旋转体20的外周面的中心轴重合的圆弧面状。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密封性和整体性,避免漏风。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容置槽11的内表面与旋转体20的外周面之间具有0到20毫米的间隙。例如,容置槽11的内表面与旋转体2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0.5毫米、1.5毫米、3.5毫米、5.5毫米、9.5毫米、13.5毫米、15.5毫米、17.5毫米或19.5毫米、优选地,容置槽11的内表面与旋转体2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在0.5到5毫米之间,此时,既不妨碍旋转体20转动,方便安装,也不会造成间隙过大,影响美观和漏风。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口201和第二开口均沿风轮40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通风口201的宽度与第一开口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在1/10到1之间。第二通风口201的宽度方向也即第二通风口201的前边沿到后边沿的距离,旋转体20的一部分包裹于容置槽11内,第二通风口201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开口的宽度,第二通风口201的宽度与第一开口的宽度的比值可以为1/10、1/9、1/7、1/5、1/3、1/2或1。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旋转体20包括内壳24和外壳25,内壳24设于外壳25内,内壳24内形成风道203。旋转体20包括内壳24和外壳25,可以提高旋转体20的结构强度,并将旋转体20构造成适于旋转的形状。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内壳24与外壳25之间设有加强筋26。由此,可以进一步加强旋转体20的结构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壳10还包括换热风道13,换热风道13与容置槽11连通,且第一通风口101设于换热风道13上,其中,换热器30设于换热风道13内。在风轮40的驱动下,气流从外界环境通过第一通风口101进入换热风道13内并经过换热器30换热后流向容置槽11,容置槽11内具有旋转体20,旋转体20上具有第二通风口201和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风口101联通,进入容置槽11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开口进入旋转体20内的风道203并从第二通风口201排向室内,由此,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和制热。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30为开口向下的U型、V型或半圆形,换热风道13内设有与换热器30的下边沿上下正对的接水槽14。可以理解的是,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热空气遇冷凝形成冷凝水,冷凝水顺着换热器30下流,为了避免冷凝水造成的短路以及在换热器30上结冰,通过设置接水槽14,可以收集冷凝水,避免空调器100发生短路。其中,将换热器30设置为开口向下的U型、V型或半圆形,均可以方便冷凝水流向接水槽14。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8所示,底壳10包括壳主体15和面板16,壳主体15上设有辅助通风口151,面板16在打开和关闭辅助通风口151的位置之间可移动。辅助通风口151起到增大进风量的作用,具体而言,在空调器100需要增大进风量时,可以移动面板16至打开辅助通风口151的位置,由此,空调器100可以同时从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201以及辅助通风口151进风,增大了进风面积。其中,从辅助进风口进入底壳1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阀门控制其直接流向容置槽11实现混风,也可以控制器流经换热器30后再流向容置槽11,还可以控制其中一部分气流直接流向容置槽11、另一部分流经换热器30后在流向容置槽11。
进一步地,面板16与壳主体15铰接,面板16打开则面板16与壳主体15之间呈预定大小的夹角,夹角在0°到90°的范围内。也即面板16与壳主体15可转动的连接,面板16与壳主体15的转动角度在0到90度的范围内,由此,可以控制进风量,例如,进风量不足时,且需要大量进风时,需要将辅助通风口151打开较大的开口,此时面板16与壳主体15的夹角可以为60度、70度、80度或90度;进风量不足时,且进风需求不那么高时,辅助通融风口的打开角度可以稍小一些,此时,面板16与壳主体15的夹角可以为10度、20度、30度、40度或50度。
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0的顶部设置第一通风口101且底部设置容置槽11,面板16可打开地盖在壳主体15的前面,在从前向后的投影中,在上下方向上面板16覆盖壳主体15上从第一通风口101到第一开口之间部分的50%以上。面板16的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壳10包含有容置槽11,用于对旋转体20进行包裹密封,在容置槽11内侧有柔性密封条结构,同时在风轮40的支撑位设有定位部121,用于消除风轮40在运行过程中的异音和气动噪声,在定位部121上设有旋转槽122,同时,底壳10前部有面板16的第二驱动件70,面板16可调节,面板16与第二驱动件70连接,面板16通过第一启动机构驱动,绕固定点旋转,从而实现角度调节,第一驱动机构为齿轮52齿条53机构,齿条53与旋转体20固接,齿轮52驱动机构位于旋转体20的侧边或者中部位置,旋转体20包含导风条23和百叶,风道203旋转时带动百叶和导风板一起转动。
风道203旋转形式可以为单风道203部件旋转,即风道203连同导风板和百叶等出风部件一起旋转,也可以为风道203和风轮40一起旋转,即风道203和风轮40同为旋转部件的一部分,风道203的驱动形式采用齿轮52齿条53驱动机构,齿轮52上设有限位结构,使风道203旋转在一定角度内,旋转体20的一部风凸出容置槽11。具体调节形式如下:制冷模式下,旋转体20逆时针旋转,使风道203气流接近水平状态吹出,从而实现沉降式制冷的效果,制热模式下,旋转体20顺时针旋转,使热气流近乎垂直的角度下压,实现热气流的暖足效果。相比于仅依靠导风条23的气流方向调节,能在最大限度降低风量损失的情况下,实现沉降式制冷和暖足制热。同时,可动的面板16也可以通过机构进行开度调节,从而改善空调器100的回风面积,增大风量,改善制冷和制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具有第一通风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具有第一开口;
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底壳,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二通风口、第二开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风道,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内并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适于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空间;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
风轮,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旋转体的另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开口凸出,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旋转体上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上沿所述风轮轴线的两侧均设有风道支撑位,所述旋转体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支撑位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位上设有定位部,所述旋转体的两端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的定位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和所述旋转体端部的内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旋转槽且另一个上连接有限位凸部,所述旋转槽沿环绕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凸部沿环绕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旋转槽内,所述旋转槽包括一个或环绕所述风轮轴线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且对应于每个所述旋转槽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凸筋,所述旋转槽由沿平行于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两个凸筋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周面上设有所述旋转槽,且所述旋转体的端面上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环的内周面上设有所述限位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包括:
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旋转体固定连接;
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一弧形部对接形成为环形,所述第二弧形部和第一弧形部套设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弧形部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旋转体相连以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同轴连接有齿轮;
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或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齿条与所述旋转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和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在沿所述风轮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部设有风轮支撑位,所述风轮的沿风轮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支撑于对应的所述风轮支撑位上,所述风轮支撑位上设有套环,所述风轮的端部可旋转地嵌设于对应的所述套环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上设有导风条,所述导风条设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所述导风条在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条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可滑动地连接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上设有导槽,所述导风条的一部分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导槽内;或
所述导风条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旋转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容置槽外并适于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空间,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底壳之间的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周沿、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以及所述旋转体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所述密封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构造为柱面形状,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设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构造成中心轴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中心轴重合的圆弧面状,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0到20毫米的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沿所述风轮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在1/10到1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内形成所述风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加强筋。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
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容置槽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换热风道上,
其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开口向下的U型、V型或半圆形,换热风道内设有与所述换热器的下边沿上下正对的接水槽。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壳主体和面板,所述壳主体上设有辅助通风口,所述面板在打开和关闭所述辅助通风口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主体铰接,所述面板打开则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主体之间呈预定大小的夹角,所述夹角在0°到90°的范围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且底部设置所述容置槽,所述面板可打开地盖在所述壳主体的前面,在从前向后的投影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面板覆盖所述壳主体上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到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部分的50%以上。
CN201920246773.6U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器 Active CN209689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6773.6U CN209689021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6773.6U CN209689021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9021U true CN209689021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603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46773.6U Active CN209689021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902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04A (zh) * 2019-02-26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4688611A (zh) * 2020-12-28 2022-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04A (zh) * 2019-02-26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4688611A (zh) * 2020-12-28 2022-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88611B (zh) * 2020-12-28 2023-11-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1239B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3776100B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06016454B (zh) 空调器
CN109631154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890049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91914B (zh) 空调器
CN209689021U (zh) 空调器
CN109458663A (zh) 空调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86489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换热单元
CN109945304A (zh) 空调器
CN109945308A (zh) 空调器
CN209689020U (zh) 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9689034U (zh) 空调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09181090U (zh) 空调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274380A (zh) 汽车空调箱及汽车空调系统
CN10994530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8551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109386883A (zh) 空调室内机
JPS6229411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2095585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415590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269288U (zh) 转动式移动空调
CN21044133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