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9304A -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9304A
CN114669304A CN202111656611.8A CN202111656611A CN114669304A CN 114669304 A CN114669304 A CN 114669304A CN 202111656611 A CN202111656611 A CN 202111656611A CN 114669304 A CN114669304 A CN 114669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desulfurization
sulfur dioxide
weigh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66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69304B (zh
Inventor
黄镕
闫毅
黄宇琪
刘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Geng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Geng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Geng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Geng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66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93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9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9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69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9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01J23/76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combined with metals, oxides or hydroxid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3/02 - B01J23/36
    • B01J23/83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combined with metals, oxides or hydroxid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3/02 - B01J23/36 with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6Catalytic processes
    • B01D53/8603Removing sulfur compounds
    • B01D53/8609Sulfur oxi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脱硫催化剂由含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Figure DDA0003448476240000011
本申请所述催化剂应用于湿法脱硫,利用催化剂提高二氧化硫直接吸收反应速率,同时使脱硫效率稳定达到100%。

Description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催化剂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应用中的二氧化硫脱除技术通常以石灰石为主的湿法或半干法脱硫技术。这些脱硫工艺大多都是利用碱性物质间接或直接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亚硫酸盐或硫酸盐,难以实现100%脱硫效率。
中国专利公开CN 101966470A记载了一种稀土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公开所述的稀土脱硫催化剂由稀土、粘合剂以及金属氧化物混合物组成。所述的制备方法为:将稀土和粘合剂按比例混合,将所得混合物在活性金属盐或碱混合溶液中浸渍,所述的活性金属盐或碱混合溶液为铜盐、铁盐、铝盐、镍盐、锰盐、钴盐和锌盐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得到稀土精脱硫催化剂成品。该专利公开记载的脱硫效率可达100%,未明确脱硫的试验条件,实际效果待验证。
中国专利公开CN108579802A记载了一种脱硫催化剂。该催化剂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11
其中的三氧化二铝、氧化锌、氧化镍、二氧化钛、氧化镁、氧化稀土和活性金属能提高产品的活性,催化效果较好,催化效率较高。该专利公开记载的催化剂成分复杂,未有明确脱硫效率的生产试验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催化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脱硫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脱硫催化剂由含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21
上述催化剂原料基本构成中,还可以进一步含有1-5重量份氢氧化铝;
和/或
所述原料进一步含有0.5-15重量份钛白粉;
和/或
所述原料进一步含有0.5-5重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
所述的催化剂原料基本构成中,可以进一步含有氢氧化铝、钛白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也可以含有三者之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
所述催化剂中各原料为粉末形态,目数大于或等于300目。
本申请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氢氧化铈、聚阴离子纤维素和水混合,并分散均匀,得到物料a备用;
B.将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备用;
C.将物料a和物料b混合搅拌,之后成型,整形,干燥,焙烧,自然冷却至常温,得到催化剂成品。
所述制备方法使用含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31
其中,上述催化剂原料基本构成中,还可以进一步含有1-5重量份氢氧化铝;
和/或
所述原料进一步含有0.5-15重量份钛白粉;
和/或
所述原料进一步含有0.5-5重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
所述的催化剂原料基本构成中,可以进一步含有氢氧化铝、钛白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也可以含有三者之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
所述催化剂中各原料为粉末形态,优选目数大于或等于300目。
所述步骤A中水的用量为10-15重量份。
所述步骤C中物料a和物料b的重量比为1:(2-4)。
所述步骤C中催化剂成型后形状为粉末状、球状、条状、圆柱状、多空通道或蜂窝体;优选条形。
所述步骤C中干燥条件为在10-35℃通风干燥24h,之后在80-120℃条件下干燥2h。
所述步骤C中焙烧条件为在380-420℃焙烧1h,之后在700-800℃焙烧4h。
本申请所述催化剂应用于湿法脱硫,利用催化剂提高二氧化硫直接吸收反应速率,同时使脱硫效率稳定达到100%。
附图说明:
图1为氧化镁法流程简图
图2为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GCT-99)装置流程简图
图3为不同线速度下的脱硫效率。
图4为床层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图5为不同线速度下对应的床层压降。
图6为床层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图7为二氧化硫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图8为二氧化硫对床层阻力的影响。
图9为电子压差计负载电阻与工作电压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60g氢氧化铈与1Kg聚阴离子纤维素加入10L水,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将4Kg碱式氧化铁、20Kg赤泥、8Kg粘土、8Kg硅酸镁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
以上原料均为>300目的粉体。
将物料a和物料b搅拌,混合均匀,按照条形成型;整形后,得到初步成型催化剂;
将成型后的催化剂通风干燥24h,然后在80℃条件下干燥2h,进入焙烧阶段;在380℃下焙烧1h,然后在750℃条件下焙烧4h,自然冷却后得到成品催化剂。
实施例2:
将550g氢氧化铈与550g聚阴离子纤维素加入10L水,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将8Kg碱式氧化铁、20Kg赤泥、8Kg粘土、4Kg硅酸镁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
以上原料均为>300目的粉体。
将物料a和物料b搅拌,混合均匀,按照条形成型;整形后,得到初步成型催化剂;
将成型后的催化剂通风干燥24h,然后在120℃条件下干燥2h,进入焙烧阶段;在420℃下焙烧1h,然后在800℃条件下焙烧4h,自然冷却后得到成品催化剂。
实施例3:
将250g氢氧化铈与800g聚阴离子纤维素加入10L水,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将6Kg碱式氧化铁、16Kg赤泥、12Kg粘土、6Kg硅酸镁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
以上原料均为>300目的粉体。
将物料a和物料b搅拌,混合均匀,按照条形成型;整形后,得到初步成型催化剂;
将成型后的催化剂通风干燥24h,然后在100℃条件下干燥2h,进入焙烧阶段;在400℃下焙烧1h,然后在750℃条件下焙烧4h,自然冷却后得到成品催化剂。
实施例4:
将100g氢氧化铈与900g聚阴离子纤维素加入10L水,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将5Kg碱式氧化铁、15Kg赤泥、10Kg粘土、4Kg硅酸镁、氢氧化铝2Kg、钛白粉4Kg 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
以上原料均为>300目的粉体。
将物料a和物料b搅拌,混合均匀,按照条形成型;整形后,得到初步成型催化剂;
将成型后的催化剂通风干燥24h,然后在120℃条件下干燥2h,进入焙烧阶段;在420℃下焙烧1h,然后在800℃条件下焙烧4h,自然冷却后得到成品催化剂。
实施例5:
将100g氢氧化铈与900g聚阴离子纤维素加入10L水,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物料a;
将5Kg碱式氧化铁、15Kg赤泥、10Kg粘土、4Kg硅酸镁、氢氧化铝2Kg、钛白粉2Kg、羧甲基纤维素钠2Kg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
以上原料均为>300目的粉体。
将物料a和物料b搅拌,混合均匀,按照条形成型;整形后,得到初步成型催化剂;
将成型后的催化剂通风干燥24h,然后在120℃条件下干燥2h,进入焙烧阶段;在420℃下焙烧1h,然后在800℃条件下焙烧4h,自然冷却后得到成品催化剂。
对比例1:
本对比例通过具体实验,对实施例1-5制得的催化剂进行脱硫测试,以判断催化剂实际使用效果。
一、实验条件:
A.处理介质:含硫气体,气体构成以N2、CO2、O2、SO2为主;
二氧化硫含量:<2000ppm
B.催化剂指标:
外观:棕红色条形
规格:φ2mm×长度5~15mm
C.测试装置:
脱硫塔:φ80mm,h600mm,催化剂装填高度:150mm
一级喷淋,
脱硫循环液水箱:20L;
脱硫循环液:亚硫酸钠水溶液;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钠混合水溶液。
D.实验条件
脱硫温度:30~80℃
系统压力:-10~10kpa
烟气流量:16m3/h
液气比:0.5~1L/Nm3
二、实验流程:
a)含硫气体由脱硫塔顶进入,经过喷淋层,与脱硫循环液接触;
b)循环液与含硫气体自上而下进入催化剂床层,并在催化剂上瞬间反应,完成脱硫;
c)脱硫后气体与循环液分离,气体从脱硫塔侧面出气口排出;
d)脱硫后的循环液由脱硫塔底排出,进入循环水箱循环喷淋,直至亚硫酸钠全部反应变成亚硫酸氢钠后,去后处理系统进行再生。
e)比较含硫气体和出气口气体的二氧化硫含量,评价脱硫效果。
三、反应机理:
1、脱硫反应原理
主反应: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1
辅反应: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2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3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4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5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76
2、循环液再生原理
完全反应:
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不完全反应:
Na2SO3+Ca(OH)2=2NaOH+CaSO3
四、实验结果: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081
结论:实施例1-5使用催化剂脱硫,二氧化硫脱除率均达到100%。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为氧化镁法与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GCT-99)对比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两套脱硫装置(1号线为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2号线为GCT-99脱硫装置)进行脱硫各项效果对比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客观公正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前两种脱硫装置己稳定运行,计量精度均满足国标要求。两种脱硫装置所脱除的烟气属于同一出口,同样成分,保证对比试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通过同条件下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和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脱硫装置的对比试验,评价不同脱硫方法的脱硫效果、脱硫效率、能耗和环保效果。
两种脱硫装置主要性能比较如下:
烟气流量:瞬时流量(Nm3/h);累积流量(Nm3);
烟气SO2浓度(mg/Nm3):脱硫前、后;
温度(℃):烟气入口、出口温度;
脱硫装置运行压降(Kpa):脱硫塔压降、床层压降;
脱硫装置的电耗量(KW·h);
脱硫装置的水耗量(t/h);
脱硫材料消耗(t/t);
二、试验内容与方案
(1)通过侧线验证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脱硫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
(2)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和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脱硫装置对同样烟气的二氧化硫脱除效果,对同一出口、同样成分的烟气进行脱除二氧化硫的试验,对比脱除之后的二氧化硫含量差值,根据差值推算二氧化硫减排量。
(3)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和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装置主要设备为风机、循环泵等,通过主要设备的电流显示或电表电量,比较两套装置在单位能耗上的差别。根据单位能耗计算单位碳排放值。
(4)GCT-99脱硫装置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
三、试验条件
1、主要工艺参数:
1号线 2号线
名称 氧化镁法脱硫工艺 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技术
脱硫塔 φ8×30m Φ0.2×1m
入口烟气温度 <180℃ <180℃
脱硫塔压降 <1200pa <1900pa
烟气流量 24-25×10<sup>4</sup>Nm<sup>3</sup>/h 250-300Nm<sup>3</sup>/h
2、主要设备: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01
3、试验相关标准
GB 31571-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L/T 986-2005《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性能检测技术规范》
DL/T 986-2006《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
DB 37/664-2007《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山东省)》
GB/T37186-2018《气体分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
HJ1131-2020《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HJ1132-2020《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HJ1045-2019《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便携式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JJG968-2002《烟气分析仪检定规程》
DB37/T 2704-2015《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DB37/T 2705-2015《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DB37/T2641-2015《便携式紫外吸收法多气体测量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四、试验设备和计量器具
1、脱硫装置介绍:
(1)1号线为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
工业脱硫工艺采用氧化镁湿法脱硫工艺,每台锅炉配备一台脱硫塔,并线运行的为4# 脱硫塔,分别配置2台风机和3台循环水泵,以及脱硫剂加料、氧化、雾化喷淋系统等。
该锅炉为可燃烧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锅炉,原料种类多,烟气组分复杂。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2)2号线为应用实施例1脱硫催化剂脱硫装置
侧线装置主要有喷淋塔、脱硫塔、除雾塔、脱硫液储槽、降温液储槽,以及相对应的循环泵组成。脱硫塔内装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效SO2脱除催化剂,入口高温烟气经喷淋降温、洗涤和初脱硫后进入脱硫塔,在高效催化剂作用下精脱硫,脱硫后的烟气经除雾后排出。工艺流程简图见图2。
计量器具
(1)气体流量计:
产品名称 涡街流量计 介质温度 -50℃~+350℃
测量介质 气体、液体、蒸汽 压力等级 PN25、PN40等
公称通径 DN15-DN2000mm 精度等级 1.5级
表体材质 1Cr18Ni9Ti等 通讯方式 RS485
供电电压 24V、锂电池可选 输出信号 4-20mA
(2)液体流量计: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11
(3)液位计: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12
(4)电表:
产品名称 电能表 显示方式 电子式
类型 单相、三相 工作电压 220V、380V
频率 50/60 电流 1.5(6)、10(40)、15(60)、
质量标准 国标 等级 1级
(5)电子差压计:
测量介质:液体或气体(与接触材质兼容)
整体材质:
膜片:316L不锈钢(接触)
过程连接:304不锈钢(接触)
外壳:304不锈钢
密封件:丁腈橡胶(接触)
显示外壳:ABS工程塑料(数码管显示)
赫斯曼接头:ABS工程塑料
量程范围: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21
压力方式:压差输出信号:4~20mA、RS485(标准Modbus-RTU协议)、(0~10VDC、0~5VDC、1~5VDC) 供电电压:12~36VDC常规、15~36VDC常规
(带显示或输出0~10VDC)
工作条件:
介质温度-40~85℃
环境温度-40~85℃
环境湿度0%~95%RH(无冷凝无结露)
精度等级:
0.25%FS(压差量程与额定量程比≥1:2.5)
0.5%FS(压差量程与额定量程比<1:2.5)
表头显示精度0.5%FS、数码管(LED)显示
抗震性能:10g(20...2000Hz)
响应频率:模拟信号输出≦500Hz、数字信号输出≦5Hz
稳定性能:±0.1%FS/年
温度补偿:-10~70℃
温度漂移:±0.01%FS/℃(温度补偿范围内)
整体重量:无显示≈420g;有显示≈500g
防护等级:IP65(无显示)IP54(有显示)
注:以上防护等级是指电气连接完整后所达到
功率范围:
电流型≦0.02Us(W)
数字型≦0.015Us(W)
注:Us=供电电流
负载特性:
电流型负载≦{(Us-7.5)÷0.02(Us=供电电压)}Ω
负载电阻与工作电压关系见图9。
(6)烟气分析仪:
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以下简称分析仪)以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光学烟气分析仪,仪器主要用于排气管道中有害气体成分的测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以及热工参数测量等部门。该分析仪采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算法测量烟气中的SO2,NO, NO2,O2,CO,CO2等气体的浓度,测量数据不受烟气中水蒸气影响,具有测量精度、交叉干扰少、响应时间快、可靠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特别适合超低排放、高湿低硫工况测量。
主要技术指标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31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41
(7)SO2在线监测系统
固定源二氧化硫在线监测仪,传感器是选用进口高精度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泵吸式采样方式监测,内置除水除尘过滤器,可以很好的保护传感器不受侵害,采用声光报警装置。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42
(8)PH仪
产品名称 PH控制器 测量范围 PH(0-14)
测量精度 ±0.02PH 分辨率 ±0.01PH
稳定性 ≤0.02PH/24h 供电电源 AC220V±10%
温度范围 -10~130℃ 温度补偿 -10~130℃手动/自动
五、基础数据采集
表1:入口烟气成分(实际)
成分 单位 1号装置 2号装置
O<sub>2</sub> 9~11% 9~11%
SO<sub>2</sub> mg/Nm<sup>3</sup> 300-800 300-800
NOx mg/Nm<sup>3</sup> <30 <30
烟尘 mg/Nm<sup>3</sup> <10 <10
表2:出口烟气成分(实际)
成分 单位 1号装置 2号装置
O<sub>2</sub> 9~11% 9~11%
SO<sub>2</sub> mg/Nm<sup>3</sup> <10 <2
NOx mg/Nm<sup>3</sup> <30 <30
烟尘 mg/Nm<sup>3</sup> <5 <1
表3:试验工况参数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51
六、脱硫效果对比
对比两套装置的脱硫精度及床层阻力降等参数变化。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52
七、脱硫用电量数据对比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61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气源为三废锅炉烟气,进脱硫时烟气温度<180℃,二氧化硫含量<800mg/Nm3,同条件下两种工艺的对比的试验结果如下:
(1)装置稳定性方面:
本次试验累计用时378个小时,在温差25℃环境下,GCT-99脱硫工艺运行稳定,过程安全,可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当烟气量200-400m3/h、二氧化硫浓度300-3500mg/Nm3发生变化时,不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依然保证脱硫精度。
(2)脱硫效果方面:
相比氧化镁法工业脱硫装置,GCT-99脱硫装置的脱硫效果更优,出口二氧化硫含量均为零。
(3)适应性试验
因现场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较低,为了验证GCT-99脱硫装置在不同二氧化硫浓度环境下的脱硫精度,测试期间向GCT-99脱硫装置中补充二氧化硫共计47小时,累计补充二氧化硫 51.8kg。结果表明,入口二氧化硫的波动变化,对出口精度无任何影响。详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62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71
(4)脱硫用电量方面:
氧化镁脱硫装置的单位能耗为9.9KW·h,GCT-99脱硫装置为3.8KW·h。根据单位能耗比较(处理每万方烟气的平均耗电量),GCT-99脱硫装置比氧化镁法装置节能62%。
因测线装置所使用的的设备功率偏大,实际能耗不是唯一参考值。为此可参考液气比数据,以同等能力的装置平行比较,GCT-99脱硫装置的液气比仅为氧化镁装置的1/10,即同样处理24.5m3/h的烟气,氧化镁法需用循环泵总功率396KW,而GCT-99脱硫装置循环泵总功率仅为30KW,从工艺投资、设备选择和能耗方面更优。
表1同等规模装置能耗对比
参数 1号装置 2号装置
处理气量 24.5m<sup>3</sup>/h 24.5m<sup>3</sup>/h
循环泵功率 396KW 30KW
液气比 9.8L/Nm<sup>3</sup> 0.625L/Nm<sup>3</sup>
实验例
本实验例为实施例1制得的催化剂中试实验
实验条件:介质空气、脱硫塔Φ80×h500mm、催化剂床层高度150mm、处理气量16m/h,计算线速度≈0.88m·s、床层温度35~55℃,二氧化硫含量~2000ppm、气液比≈1000:1。试验期间催化剂性能稳定,二氧化硫脱除率达到100%。
一、脱硫及再生原理
1.脱硫反应原理
主反应: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72
辅反应: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73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74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75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81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82
2.循环液再生原理
完全反应: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不完全反应:Na2SO3+Ca(OH)2=2NaOH+CaSO3
二、实验目的
1.GCT-99型催化剂在烟气环境中的脱硫效果;
2.测试线速度、温度、二氧化硫含量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循环液再生系统的连续操作性。
三、试验装置与器材
1.分析仪器:泵吸式二氧化硫检测仪对进、出口二氧化硫进行检测。同时用二氧化硫检测管取样分析进行比对,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试验设备:直径300mm玻璃柱(脱硫塔),配套脱硫液循环装置、检测装置及再生装置。
3.气体组分:
组分 氮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硫
含量Vol% 66~70 24~26 6~8 ~4000ppm
4.GCT-99型脱硫催化剂物化指标:
规格 Φ(10-4)×L(20-30)mm
堆比重 0.8~1.0kg/L;
耐压强度 ≥100N(侧压)
四、试验内容
1.工艺流程
含硫尾气---升温---流量计---增湿系统---脱硫系统--排空(回风机入口)
2.试验内容
(1)GCT-99型脱硫催化剂装填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2)床层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入口二氧化硫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线速度变化对应的床层阻力及脱硫效率的影响;
3.计算依据
GCT-99型脱硫催化剂脱硫率的计算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91
式中:η----脱硫率,%;
X2----出口二氧化硫浓度
X1----进口二氧化硫浓度
五、实验过程及数据
(1)线速度
由于小试装置的线速度无法调整,因此先测试不同的线速度条件下脱硫效率的变化。进行线速度实验,在小试的基础上(床层高度150mm,线速度≈0.88m·s),提高线速度,测试催化剂的脱硫效率,测试条件见下表:
催化剂形状 介质 床层高度 床层温度 烟气二氧化硫含量 气液比
中空柱状 合成烟气 150mm 50~60℃ ≈2000ppm 1000:1
测试结果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92
不同线速度下的脱硫效率见图3。
实验数据表明:床层高度150mm时,随着线速度的增加脱硫效率相应降低,线速度≈2.1m·s时,穿透循环液PH值呈强碱性,由此推断是床层高度不足所造成。因此下个实验测试增加床层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床层高度。
(2)床层高度
进行床层高度实验,在150mm床层高度、≈2.5m·s线速度基础上,分别对200、250、300、350(mm)床层进行测试,测试条件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193
测试结果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01
床层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见图4。
经数次测试,催化剂床层高度200mm,出口穿透时循环溶液为强碱性,脱硫效率较低。床层高度250mm,脱硫效率接近100%,穿透时循环液PH值接近中性。床层高度在300mm时脱硫效率稳定,穿透时循环溶液PH值呈弱酸性。床层高度在350mm时循环溶液PH值略微降低,但床层阻力较高,不益于工业应用与节能。因此以床层高度300mm为基础,选取合适的线速度作为后续实验的条件。
(3)300mm床层下线速度与阻力关系
对300mm床层下的各种线速度进行了测试,详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02
不同线速度下对应的床层压降见图5。
据调查,目前工业应用的脱硫线速度范围1.5~3.5m·s,脱硫塔阻力一般<4000pa。因而得出床层线速度控制在1.5~2m·s之间较为适宜。
(4)床层温度
进行床层温度影响的实验,测试床层温度变化对脱硫效果的影响,验证脱硫剂适用的温度范围,测试条件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03
测试结果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04
床层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见图6。
经测试,GCT-99型催化剂在10~90℃区间内使用,无明显变化,脱硫效率始终维持在 100%,床层压降基本稳定,催化剂结构无明显变化。因床层温度超过90℃时循环液中的NaHCO3开始分解,不利于脱硫反应;低于20℃时循环液容易结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固建议床层温度控制在30~80℃范围内。
(5)二氧化硫
进行二氧化硫浓度变化的实验,测试催化剂对不同二氧化硫浓度下的脱硫效率,并通过床层压降及脱硫后催化剂强度判断GCT-99型催化剂在弱酸性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测试条件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11
测试结果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12
二氧化硫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见图7。
二氧化硫对床层阻力的影响见图8。
GCT-99型催化剂在高浓度二氧化硫环境使用时,脱硫效率及催化剂结构并无明显变化,系统运行稳定。在循环液PH值呈弱酸性时催化剂结构完好,脱硫后催化剂颗粒强度无降低。由于弱酸性环境下的设备腐蚀,催化剂床层附着少量铁锈,导致床层阻力略微升高,因此在选择设备时需要注意防腐问题。
(6)处理介质
上述实验处理介质均为合成烟气,为了降低实验成本,考虑用空气作为介质进行后期的连续性实验,因此通过此实验验证空气对脱硫效率是否产生影响。测试条件见下表: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13
测试结果如下:
Figure RE-GDA0003667238450000221
通过200小试周期测试发现利用空气作为介质与烟气比较,没有发现催化剂的脱硫效率发生变化,系统运行稳定,所有测试结果均与烟气系统相吻合。因此后期的连续性实验从降低实验成本方面考虑,决定以空气作为介质进行长周期的连续性测试。
六、GCT-99型催化剂脱硫稳定性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测试了催化剂在高二氧化碳、贫氧体系与含硫空气体系脱硫效率均无影响,并验证了催化剂的适用条件。对GCT-99型催化剂进行了连续性测试,同时测试了循环液再生系统的可连续操作性。
1.测试条件
(1)实验装置与器材
GCT-99型催化剂:Φ(10-4)×(20-30)mm中空柱状;
脱硫塔:Φ300mm×h1000mm;
增湿塔:Φ300mm×h1000mm;
检测仪器:泵吸式二氧化硫检测仪、二氧化硫检测管、PH在线检测、温度检测、U型压力计;
动力系统:旋涡气泵、磁力泵、离心泵、加热箱、配电柜;
再生系统:高速分散机、压滤机、储槽。
(2)实验条件
介质:含硫空气
二氧化硫含量:2000ppm
处理气量:400m3/h
催化剂床层高度:300mm
床层温度:65~70℃
气液比:1000:1
(3)脱硫耗材
氢氧化钠(片碱,含量>99%)
氢氧化钙(300目,含量>90%)
2.实验结果
通过连续性实验,共计处理气量约300万方,脱除二氧化硫约15000kg。期间系统运行稳定,出口二氧化硫始终为零。循环液再生系统可连续操作。初期床层压降为2500pa,因设备腐蚀问题压降最高升至3200pa。
脱硫耗材消耗总量为18360kg,其中片碱5500kg,氢氧化钙12860kg。以片碱2500元/吨、氢氧化钙700元/吨计算,脱硫耗材费用为22752元,每公斤二氧化硫脱硫耗材成本为1.52 元/kg。
3.成本分析
周期性实验的脱硫耗材成本比理论计算高出2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片碱消耗量过多。从脱硫原理上讲,本工艺的耗材仅为氢氧化钙,片碱只作为首次配置循环液耗材,后期应不再消耗或微量消耗。
消耗片碱多是由于循环液再生系统所使用的压滤机没有水洗功能,循环液再生过程中有大量的钠随滤饼带出系统,因此需要不停的补充片碱,以保持循环液中的钠含量。
因此测线装置的循环液再生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点,选择带水洗功能的压滤设备,尽可能的减少钠损失,从而降低脱硫耗材成本。
七、实验总结
GCT-99型脱硫催化剂的中试实验非常成功,催化剂在较宽的使用温度及较高二氧化硫含量条件下保证了良好的脱硫效率和脱硫精度。同时脱硫系统运行稳定,循环液再生系统可连续操作,已具备进入测线装置应用的条件。

Claims (9)

1.一种脱硫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由含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Figure FDA00034484762100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含有1-5重量份氢氧化铝;
和/或
所述原料含有0.5-15重量份钛白粉;
和/或
所述原料含有0.5-5重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为粉末形态,粒度大于或等于300目。
4.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氢氧化铈、聚阴离子纤维素和水混合,并分散均匀,得到物料a备用;
B.将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得到物料b备用;
C.将物料a和物料b混合均匀,之后成型,干燥,焙烧,自然冷却至常温,得到催化剂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水的用量为10-15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物料a和物料b的重量比为1:(2-4)。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催化剂成型后形状为粉末状、球状、条状、圆柱状、多空通道或蜂窝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干燥条件为在10-35℃通风干燥24h,之后在80-120℃条件下干燥2h。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焙烧条件为在380-420℃焙烧1h,之后在700-800℃焙烧4h。
CN202111656611.8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6693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6611.8A CN114669304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6611.8A CN114669304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9304A true CN114669304A (zh) 2022-06-28
CN114669304B CN114669304B (zh) 2023-11-03

Family

ID=82070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6611.8A Active CN114669304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9304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7631A (zh) * 2007-10-31 2008-05-14 太原理工大学 铈铁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制备
CN101898112A (zh) * 2009-05-31 2010-12-01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重复再生利用的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再生方法
JP2012192326A (ja) * 2011-03-15 2012-10-11 Kyoto Univ 硫黄含有ガス除去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硫黄含有ガス除去方法
CN102872718A (zh) * 2011-07-11 2013-0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湿法脱硫液的氧化方法
CN103949287A (zh) * 2014-02-11 2014-07-30 党晓军 一种镁基烟气湿法脱硫催化剂
CN105498512A (zh) * 2016-01-19 2016-04-20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方法
CN107754574A (zh) * 2017-11-02 2018-03-06 中晶蓝实业有限公司 基于赤泥的烟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579802A (zh) * 2017-12-30 2018-09-28 天津浩创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催化剂
CN108686489A (zh) * 2017-04-12 2018-10-23 北京华石联合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悬浮床湿法脱硫工艺
CN110270302A (zh) * 2019-07-11 2019-09-2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吸附工业废水中s2-的材料制备方法
CN110882628A (zh) * 2019-12-25 2020-03-17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脱硫工艺与设备
CN112337277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复合型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337438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微量稀土的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7631A (zh) * 2007-10-31 2008-05-14 太原理工大学 铈铁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制备
CN101898112A (zh) * 2009-05-31 2010-12-01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重复再生利用的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再生方法
JP2012192326A (ja) * 2011-03-15 2012-10-11 Kyoto Univ 硫黄含有ガス除去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硫黄含有ガス除去方法
CN102872718A (zh) * 2011-07-11 2013-0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湿法脱硫液的氧化方法
CN103949287A (zh) * 2014-02-11 2014-07-30 党晓军 一种镁基烟气湿法脱硫催化剂
CN105498512A (zh) * 2016-01-19 2016-04-20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方法
CN108686489A (zh) * 2017-04-12 2018-10-23 北京华石联合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悬浮床湿法脱硫工艺
CN107754574A (zh) * 2017-11-02 2018-03-06 中晶蓝实业有限公司 基于赤泥的烟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579802A (zh) * 2017-12-30 2018-09-28 天津浩创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催化剂
CN110270302A (zh) * 2019-07-11 2019-09-2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吸附工业废水中s2-的材料制备方法
CN110882628A (zh) * 2019-12-25 2020-03-17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脱硫工艺与设备
CN112337277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复合型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337438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山东庚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微量稀土的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巩志坚;田原宇;李文华;徐振刚;: "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羟基氧化铁脱硫活性研究", 洁净煤技术, no. 01, pages 63 - 6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9304B (zh) 2023-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 using a novel method with red mud as absorbent combined with O3 oxidation
Liu et al. Removal of Hg0 and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Hg0/SO2/NO in flue gas using two Fenton-like reagents in a spray reactor
Liu et al.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Ox and SO2 from coal-fired flue gas based on th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2O2 over Fe2 (MoO4) 3
Sun et al. Simultaneous absorption of NOx and SO2 from flue gas with pyrolusite slurry combined with gas-phase oxidation of NO using ozone
CN102908883B (zh) 一种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
CN106925103B (zh) 湿法氧化脱硫化氢用络合铁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61675A1 (zh) 一种净化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的方法及装置
WO2015161673A1 (zh) 一种利用光助芬顿反应净化烟气的方法及装置
WO2015161672A1 (zh) 一种净化含有粉尘的烟气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10761A (zh) 一种常温氧化铁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CN108654335A (zh) 一种焦炉烟气的干法脱硫系统及其脱硫方法
CN110975589A (zh) 一种赤泥粉煤灰体系低温烟气脱硫脱硝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4933118U (zh) 一种带有检测功能的废气收集处理装置
W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gas cyclone-liquid jet absorption separator for flue-gas desulfurization
CN114669304B (zh) 一种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Cu/ACF adsorbent modified by non-thermal plasma for simultaneous adsorption–oxidation of H2S and PH3
CN100348309C (zh) 一种用于烟气脱硫的污泥吸附剂制备方法
CN106492601A (zh) 一种注入式同时脱硫脱硝除汞方法
CN115634558B (zh) 脱硫装置、工艺及应用
CN211784319U (zh) 一种检测解析塔生产安全性的系统
CN103432893B (zh)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及其脱硫方法
Jia et al. Preparation of ozone for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 x with mud-phosphorus slurry
CN208436656U (zh) 一种燃气炉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CN112403183A (zh) 一种检测解析塔生产安全性的方法和系统
CN206867994U (zh) 利用电石渣脱除锅炉烟气中so3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