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5064B - 电化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5064B
CN114665064B CN202210578105.XA CN202210578105A CN114665064B CN 114665064 B CN114665064 B CN 114665064B CN 202210578105 A CN202210578105 A CN 202210578105A CN 114665064 B CN114665064 B CN 114665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 size
peak
activ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81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65064A (zh
Inventor
陈国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81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50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5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5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65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5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装置,涉及储能技术领域,所述阳极极片包括:阳极集流体以及至少位于所述阳极集流体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所述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覆盖所述主体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覆盖所述削薄区。本发明将具有小粒径的第二活性物质应用于涂覆削薄区,由于小粒径物质能减少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因此具有较优异的动力学性能,大倍率情况表现更优;同时,小粒径的第二活性物质还兼顾有高克容量的特性,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有显著的提高。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除了要求电子产品有更强的续航能力之外,还对充电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池的要求。
通常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涂覆工序,即将包含活性物质的浆料按照一定的重量涂覆到集流体上(如铜箔等基材),但由于浆料的自然流体特性,极片涂覆边缘较主体较薄(即削薄区),使用削薄区的电芯对应位置厚度较薄,在后续的热冷压工序时该位置受压不足,导致锂离子传输路径较大(即极化较大)。在大倍率(快充体系)充放电或对动力学窗口较窄、设计比较极限的体系,界面容易出问题,进而导致循环容量保持率下降、循环膨胀、界面析锂等异常,影响产品性能甚至发生市场端安全隐患。
现有的涂覆工艺,为将削薄区调至最佳水平,往往需要大量时间,通常会在涂覆时适当多涂敷一定宽度,并在分条工序裁切丢弃5~15mm的边缘物料,浪费较严重;尽管如此,对动力学窗口较窄或者设计比较极限的体系,还是会受到削薄区的影响,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带来循环膨胀、界面析锂等异常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能够改善电芯充放电过程中,使用削薄区的电芯因动力学不足导致的析锂问题,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还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及降低电芯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阳极极片,该阳极极片包括阳极集流体以及至少位于所述阳极集流体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削薄区位于主体区的外边缘,第一活性物质覆盖主体区,第二活性物质覆盖削薄区。
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与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满足式Ⅰ所示关系:
2μm≤Dv50′- Dv50″≤10μm 式Ⅰ
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与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满足式Ⅱ所示关系:
5μm≤Dv99′- Dv99″≤20μm 式Ⅱ
拉曼光谱中,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二者满足式Ⅲ所示关系:
0.05≤ Id″/Ig″ - Id′/Ig′≤0.20 式Ⅲ。
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10~20μm,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6~14μm。
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40~60μm,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25~40μm。
拉曼光谱中,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20~0.40,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40~0.60。
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且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1~90mAh/g,优选的,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5~25mAh/g。其中,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0~410mAh/g,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5~500mAh/g。
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各自独立的选自软碳、硬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垂直。
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在电化学装置中将具有小粒径的第二活性物质应用于涂覆削薄区,由于小粒径物质能减少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因此具有较优异的动力学性能,大倍率情况表现更优;同时,小粒径的第二活性物质还兼顾有高克容量的特性,因此可以极大限度的接受来自阴极的锂离子,防止削薄区在循环后期出现的容量保持率急剧下降和析锂带来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阳极极片沿MD方向涂覆的示意图;
图2为阳极极片沿TD方向涂覆的示意图;
图3为电极极片内圈出极耳绕卷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电极极片中层出极耳卷绕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电极极片多极耳卷绕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电极极片多极耳叠片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
“主体区”为涂覆主要电极活性物质的区域或者涂覆电极活性物质的主要区域;“削薄区”为与“主体区”侧边邻接,且厚度小于“主体区”的区域,通常为距离主体区外边缘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例如约3mm至40mm)的区域,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削薄区为距离主体区外边缘约5mm的区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削薄区为距离主体区外边缘约20mm的区域;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削薄区为距离主体区外边缘约35mm的区域;“头尾削薄区”通常指绕卷电芯中,沿绕卷方向头尾处端部向里0~40mm的区域;“AB面”分别指在绕卷电芯中,集流体朝向绕卷中心的一面为A面或背向绕卷中心的一面为A面,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若A面为集流体朝向绕卷中心的一面,则B面为集流体背向绕卷中心的一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若A面为集流体背向绕卷中心的一面,则B面为集流体朝向绕卷中心的一面。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目前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极片有多种结构类别,其不限于如图3所示的内圈出极耳的绕卷结构、如图4所示的中层出极耳的卷绕结构、如图5所示的多极耳卷绕结构以及如图6所示的多极耳叠片结构等。
通常,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AB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电极活性物质,其中大多数的集流体为金属材料用以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而电极活性物质则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而且,在现有技术中,正常涂覆时只有一种活性物质,即电极极片中仅含有一种活性物质,因此针对电极极片中的活性物质区,现有技术通常是不分区的,即活性物质区仅覆盖有一种活性物质;但是,涂覆时大多数的浆料呈液体状态而具有流动性,由于浆料的自然流体特性导致了活性物质区边缘厚度较薄从而形成削薄区。
相较于主体区,削薄区具有较薄的电极活性物质,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发生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然而,和主体区相比,当单位面积的阴极极片释放相同数量的锂离子时,尽管单位面积的阳极削薄区的活性物质能够较快地嵌入锂离子,但是单位面积的阳极削薄区中可嵌入锂离子的活性位点是较少的,因此,单位面积的阳极削薄区无法如主体区那样在短时间内完全接收这些锂离子,由此会导致一部分锂离子“囤积”在阳极削薄区的表面;同时,由于削薄区位置较薄,在热冷压工序界面易受力不足,导致锂离子传输路径较大(即极化较大),且对应位置易出现黑斑、析锂等副反应的堆积物,导致循环膨胀以及电池容量下降。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申请提出了经分区的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阳极极片沿走带方向即MD方向涂覆的示意图,图1中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位于主体区的外边缘,所述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垂直;图2为阳极极片沿涂覆宽度方向即TD方向涂覆的示意图,图2中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位于主体区的外边缘,所述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图1和图2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而绘制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同时,经分区的所述阳极极片还可以应用于如图3~图6所示的具有多种结构的电极极片中,例如绕卷电芯的头尾削薄区。
阳极极片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阳极极片,所述阳极极片包括:阳极集流体以及至少位于所述阳极集流体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
所述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覆盖所述主体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覆盖所述削薄区。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满足式Ⅰ所示关系:
2μm≤Dv50′- Dv50″≤10μm 式Ⅰ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满足式Ⅱ所示关系:
5μm≤Dv99′- Dv99″≤20μm 式Ⅱ
拉曼光谱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二者满足式Ⅲ所示关系:
0.05≤ Id″/Ig″ - Id′/Ig′≤0.20 式Ⅲ。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差值,即Dv50′- Dv50″为2μm、4μm、6μm、8μm、10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差值,即Dv99′- Dv99″为5μm、8μm、10μm、15μm、20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Dv50″较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Dv50′至少小2μm,否则边缘吸收锂离子速率提升有限,循环后期性能容易出问题,但是,粒径太小(例如,Dv50′和Dv50″的差值大于10um)会导致浆料稳定性变差,容易沉降且削薄区不好控制;
而且,粒径太小导致比表面积增大,电池中副反应较多,影响电池性能,特别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即大颗粒)也要较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至少小5um,以保证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整体粒径处于较小且合适的水平。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所述第二活性物质采用小粒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锂离子的传输速度,用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削薄区的工艺更易调节控制;但是粒径太小会导致比表面积增大,电池中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电池性能。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的D峰和G峰的峰强比Id″/ Ig″,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的峰强比为Id′/ Ig′的差值,即Id″/ Ig″- Id′/ Ig′为0.05、0.08、0.1、0.15、0.20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差值超过0.20后,活性物质表面副反应会加剧,电解液消耗较快,循环后期易出现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在调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粒径小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粒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D峰(表示C原子结晶缺陷)和G峰(表示SP3杂化)的峰强比,使得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无序度(即Id″/Ig″)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无序度(即Id′/Ig′),即控制两种活性物质的无序度差异在合适的范围。
无序度表示活性物质的缺陷密集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无序度值越大,则活性物质的缺陷程度越大,电子更容易传导,电极的循环效率(动力学性能)也就越好。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极片分区处理,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主体区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削薄区覆盖第二活性物质,通过控制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小于第一活性物质的粒径,以及控制第二活性物质的无序度大于第一活性物质的无序度,用以提高锂离子的传输速度,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同时,分区后的阳极极片在分条工序时无需再裁切丢弃边缘物料,因此,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降低电芯成本。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10~20μm,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为10μm、12μm、14μm、16μm、18μm、20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6~14μm,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为6μm、8μm、10μm、12μm、14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40~60μm,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为40μm、45μm、50μm、55μm、60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25~40μm,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为25μm、30μm、35μm、40μm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拉曼光谱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20~0.40,示例性地,所述Id′/ Ig′的比值为0.20、0.25、0.30、0.35、0.40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40~0.60,示例性地,所述Id″/ Ig″的比值为0.40、0.45、0.50、0.60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且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1~90mAh/g,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为1mAh/g、5mAh/g、10mAh/g、20mAh/g、30mAh/g、40mAh/g、50mAh/g、60mAh/g、70mAh/g、80mAh/g、90mAh/g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优选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5~25mAh/g,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为5 mAh/g、8mAh/g、10mAh/g、15mAh/g、18mAh/g、20mAh/g、22mAh/g、25mAh/g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0~410mAh/g,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5~500mAh/g,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0mAh/g、320mAh/g、350mAh/g、380mAh/g、400mAh/g、410mAh/g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5mAh/g、310mAh/g、350mAh/g、400mAh/g、450mAh/g、500mAh/g中的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小粒径且兼顾高克容量的第二活动物质可以有效防止削薄区在循环后期出现容量保持率急剧下降和析锂带来的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对于削薄区和主体区为同类物质的情况,例如均为石墨,可以通过调节石墨化点实现不同克容量的选择,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克容量的物质实现,比如主体区用常规石墨,边缘区采用硬碳(硬碳的克容量通常高于石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各自独立的选自软碳、硬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与这些材料。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所述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所述削薄区的宽度方向与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削薄区和所述主体区重叠部分的宽度为Z,满足:0.1mm≤Z≤0.5mm。
本发明实施例中,AB面涂覆的长度L保持一样,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涂覆宽度略大于所述削薄区的宽度,用以使所述削薄区内均为小粒径的第二活性物质,也用以避免涂布过程中出现漏铜。
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阴极极片、阳极极片、隔离膜和电解液,阳极极片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供的阳极极片。
阴极极片包括阴极集流体及设置于阴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阴极活性材料层,所述阴极活性材料层中的阴极活性材料可选自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铝氧化物、磷酸铁锂以及上述化合物添加其他过渡金属或非过渡金属得到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示例性地,阴极集流体可以使用金属箔材或多孔金属板等材料,例如使用铜,镍,钛或铁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的箔材或多孔板,如铜箔。
阴极极片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
对上述隔离膜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所述隔离膜可以是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偏氟乙烯膜以及它们的多层复合膜,但不仅限于这些材料。
上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本发明对其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示例性地,上述有机溶剂包括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丁烯酯(B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甲酸甲酯(M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丙酯(PP)、丁酸甲酯(MB)、丁酸乙酯(EB)、1,4-丁内酯(GBL)、环丁砜(SF)、二甲砜(MSM)、甲乙砜(EMS)或二乙砜(ESE)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两种以上。
示例性地,上述电解质锂盐包括LiPF6(六氟磷酸锂)、LiBF4(四氟硼酸锂)、LiClO4(高氯酸锂)、LiAsF6(六氟砷酸锂)、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T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三氟甲磺酸锂)、LiDF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OB(二草酸硼酸锂)、LiPO2F2(二氟磷酸锂)、LiDFOP(二氟二草酸磷酸锂)或LiTFOP(四氟草酸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电解液中还可选地包括其它添加剂,其可以是任意可被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添加剂,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添加剂可以是碳酸亚乙烯酯(VC)、碳酸乙烯亚乙酯(VEC)、丁二腈(SN)、己二腈(AND)、1,3-丙烯磺酸内酯(PST)、磺酸酯环状季铵盐、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TMSP)或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电解液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制备。
将上述阴极极片、隔离膜及阳极极片按顺序堆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极极片与阳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得到电芯,也可以是经卷绕后得到电芯;将电芯置于包装外壳中,注入电解液并封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发明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实施例1
阴极极片的制备
将阴极活性材料LiNi0.5Co1.5O4、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重量比为94:3:3溶于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阴极浆料;之后将阴极浆料均匀涂覆于阴极集流体铝(Al)箔上,之后经过烘干、冷压、分切,得到阴极极片。
阳极极片的制备
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均为石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30mAh/g,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45mAh/g;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为16μm,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为14μm;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为45μm,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为40μm;以及,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D峰和G峰的峰强比Id′/ Ig′为0.40,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D峰和G峰的峰强比Id″/ Ig″为0.45;
将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SBR)、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按照重量比为95:2:2:1溶于溶剂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含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的阳极浆料;
将含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的阳极浆料依次均匀涂覆于阳极集流体铜(Cu)箔的主体区/削薄区区域,之后经过烘干、冷压、分切,得到阳极极片。
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按照体积比为1:1混合均匀,得到有机溶剂。将1mol/L的LiPF6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中,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再加入3%的碳酸亚乙烯酯,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
隔离膜的制备
以聚乙烯(PE)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阴极极片、隔离膜、阳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极极片和阳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作用,并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中,注入配好的电解液并封装。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阳极极片的制备中,调整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缺陷度差异的相关参数,详见表1。
对比例1~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阳极极片的制备中,调整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缺陷度差异的相关参数,详见表1。
循环性能测试
在25℃下,将锂离子电池分别在1.5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和恒压充电,直至上限电压为4.45V,然后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0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过程,此次的放电容量为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且此时电池的厚度为原始厚度,将锂离子电池按照上述方式进行10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检测得到第10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同时记录200次、600次、1000次时电池的厚度,并计算得出在上述循环次数下电池的厚度增长率。
实施例1~7和对比例1~7的测试结果均见表1。
表1
Figure 915142DEST_PATH_IMAGE002
从表1的参数特征以及测试数据并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申请提出了经分区的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W1区域)和削薄区(W2区域),其中,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在涂覆工艺中,将第一活性物质涂覆并覆盖所述主体区,将第二活性物质涂覆并覆盖所述削薄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以及缺陷度差异(即无序度差异),其中粒径是通过同时控制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以及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的范围;所述缺陷度差异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在拉曼光谱中的D峰和G峰的峰强比(无序度)来实现,通过协同调控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范围以及缺陷度差异,用以实现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具体地,与实施例1相比,对比例1为现有技术的阳极极片中仅含有一种活性物质的情形,即阳极极片未分区,其活性物质区仅含有一种活性物质;在涂覆工序时,由于浆料的自然流体特性,处于活性物质区的含有活性物质的浆料会向四周的空箔区扩散,从而形成含有少量所述活性物质的削薄区。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1中,由于削薄区为仅含有少量的且与主体区参数完全相同的活性物质,此时,对比例1中的削薄区和主体区不能保证总体活性物质可发挥相同水平,导致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性能差,其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仅为77.81%,远低于实施例1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84.35%(低约7%左右),而且对比例1在循环200次、600次、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也均较大,尤其是其在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高达9.65%。
对比例2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的差值仅为1μm,其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9.86%,虽略高于对比例1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但是仍不高于80%;原因是对比例2中削薄区的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与主体区的第一活性物质Dv99′值差异不大,导致边缘吸收锂离子速率提升有限,循环改善有限,循环后期性能容易出问题,由表1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其在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为8.55%,其实已经超适用规格(≤8.5%);
对比例5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的差值为12μm,即对比例5中削薄区的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较小,这样会导致浆料稳定性变差,容易沉降且削薄区不好控制;同时,颗粒间的比表面积(BET)较大,在电池中参与副反应的活性位点较多,循环过程中容量保持率下降较快,其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仅为78.91%;而且,随着副产物的堆积,厚度也急剧增加,循环中后期(600次)厚度已濒临规格,循环结束后(1000次)电芯膨胀率为9.36%,削薄区域已发生起翘,远高于实施例1在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8.20%(高约1.2%)。
对比例3和对比例6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的差值均高于(对比例6为25μm)或低于(对比例3为3μm)本申请所述的范围(5μm≤Dv99′-Dv99″≤20μm),其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仍不高于80%。
对比例3中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的差值为3μm,表明削薄区大颗粒物质较多,实际循环效率改善有限;对比例6中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的差值较大,表明削薄区的Dv99″值较小。但是,对比例3和对比例6中的主体区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与削薄区的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的差值均在合适的范围内,因而其循环容量保持率和厚度膨胀率较对比例5好,但是其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仍不超过80%,且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均高于8.5%。
对比例4和对比例7中,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差值高于(对比例4为0.25)或低于(对比例7为0.02)本申请所述的范围(0.05≤Id″/Ig″ - Id′/Ig′≤0.20),其在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也均不高于80%。
对比例4中,Id″/ Ig″与Id′/ Ig′的差值较大(大于0.20),活性物质表面副反应会加剧,导致电解液消耗较快,累积副反应带来的副产物较多,导致循环中后期(循环600次)厚度急剧增加,循环结束(循环1000次)厚度膨胀率为8.69%,超过规格;对比例7中Id″/ Ig″与Id′/ Ig′的差值较小,也不利于改善循环性能,其在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为8.58%。
实施例2~7为实施例1的平行实施例,实施例1~7中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50′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50″值的差值均在2~10μm的范围内,且实施例1~7中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Dv99′值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Dv99″值的差值也均在5~20μm的范围内,即实施例1~7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均在合适的范围,同时,实施例1~7中的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缺陷度差异也在调试在合适的范围内(即0.05≤ Id″/Ig″ - Id′/Ig′≤0.20),本发明实施例将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粒径与缺陷度差异的进行协同配合,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有显著的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7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均在85%左右,明显高于对比例1~7循环1000次的容量保持率(均低于80%),且实施例1~7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均不高于8.4%,而对比例1~7循环1000次的厚度膨胀率最低为8.52%,最高达9.65%。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极片,所述阳极极片包括阳极集流体以及位于所述阳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和第二活性物质;
所述阳极极片包括主体区和削薄区,所述削薄区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覆盖所述主体区,所述第二活性物质覆盖所述削薄区;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满足式Ⅰ所示关系:
2μm≤Dv50′- Dv50″≤10μm 式Ⅰ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满足式Ⅱ所示关系:
5μm≤Dv99′- Dv99″≤20μm 式Ⅱ
拉曼光谱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为Id″/ Ig″;二者满足式Ⅲ所示关系:
0.05≤ Id″/Ig″ - Id′/Ig′≤0.20 式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10~20μm;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50%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50″的取值范围为6~14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40~60μm;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累积体积分布曲线中的99%处材料颗粒的粒径值Dv99″的取值范围为25~4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拉曼光谱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20~0.40;
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在1320-1370cm-1之间出现的D峰的峰强度Id″与在1570-1620cm-1之间出现的G峰的峰强度Ig″的比值Id″/ Ig″的比值范围为0.40~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高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且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1~90mAh/g。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的差值范围为5~25mAh/g。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0~410mAh/g,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305-500mAh/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各自独立的选自软碳、硬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削薄区沿着阳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区的外边缘。
CN202210578105.XA 2022-05-26 2022-05-26 电化学装置 Active CN1146650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105.XA CN114665064B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化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105.XA CN114665064B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化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5064A CN114665064A (zh) 2022-06-24
CN114665064B true CN114665064B (zh) 2022-08-30

Family

ID=82038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8105.XA Active CN114665064B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化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50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7641A (zh) * 2022-06-30 2022-08-19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WO2024065726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2389A (zh) * 2005-10-20 2008-10-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CN107123791A (zh) * 2016-02-25 2017-09-01 Tdk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449446A (zh) * 2018-10-17 2019-03-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3169340A (zh) * 2020-12-28 2021-07-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474913A (zh) * 2020-12-31 2021-10-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及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13497230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5665B2 (ja) * 2007-10-31 2013-10-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2389A (zh) * 2005-10-20 2008-10-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CN107123791A (zh) * 2016-02-25 2017-09-01 Tdk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449446A (zh) * 2018-10-17 2019-03-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3497230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169340A (zh) * 2020-12-28 2021-07-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474913A (zh) * 2020-12-31 2021-10-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及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5064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79223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10265627B (zh) 正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EP3561921B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0754009A (zh) 锂二次电池
CN114665064B (zh) 电化学装置
JP7191419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これを含む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28718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582043B1 (ko) 출력 및 사이클 특성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220036961A (ko) 이차 전지, 이차 전지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전지 팩 및 장치
US20210313558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3328099A (zh) 一种负极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US20230125949A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1143762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contained the secondary battery
EP396520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device containing same
EP4333117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lithium-ion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apparatus
EP4117057B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ed device
CN117355953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WO2021258275A1 (zh) 二次电池和包含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KR20210083098A (ko)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CN114744149B (zh) 负极极片、电芯及电池
EP420736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EP4228024A1 (en) Artificial graphi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artificial graphite, and electric device
JPH08190933A (ja) 非水溶媒電解液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CN117117096A (zh) 正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正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199239A (zh) 正极片和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