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55953A -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55953A
CN117355953A CN202280031679.3A CN202280031679A CN117355953A CN 117355953 A CN117355953 A CN 117355953A CN 202280031679 A CN202280031679 A CN 202280031679A CN 117355953 A CN117355953 A CN 117355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ion
ion secondary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16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振华
武新战
郭强
吴夏逸
傅寒立
杨子钰
李星
牛少军
金海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55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559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以及使用了该正极复合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该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以及使用了该正极复合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锂离子二次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对其能量密度、循环性能、电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锂离子二次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基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这种工作机理,在使用过程中,负极材料(例如石墨)在充放电期间随着锂离子的嵌入/脱出而不断发生膨胀/收缩,造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以下有时简称为SEI膜)不断破坏/修复,导致副产物不断增厚引起膨胀。负极材料随锂离子的嵌入/脱出而不断膨胀/收缩会造成颗粒间粘结力降低,导致颗粒重排引起负极厚度增长,导致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膨胀力不断增加。一旦这种膨胀力超过化学体系膨胀力阈值,就会导致电芯循环衰减加速,无法满足质保要求甚至发生热失控。因此,现有的电池结构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或消除负极材料变形引起的SEI膜破坏、降低副反应、降低电芯膨胀力、从而改善电芯寿命并提升安全性能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其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正极复合材料中包含上述正极添加剂,利用离子半径较大的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减小或消除因离子半径较小的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反复嵌入/脱出而引起的负极材料的膨胀/收缩变形,减小或消除负极材料变形引起的SEI膜破坏,降低副反应,降低电芯膨胀力,从而改善电芯寿命并提升安全性能。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为选自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使用这些化合物作为正极添加剂,能够更可靠地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和上述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通过正极添加剂高于0.1wt%,能够使充分量的Na、K等离子嵌入负极,很好地撑开负极材料,对循环和膨胀的改善效果优异。并且,通过正极添加剂低于10wt%,不会因大量Na、K等离子嵌入负极而造成负极初始膨胀大,电芯内部不会留存较多空间来吸收膨胀,因而电池的能量密度高。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包括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通过本申请,能够提供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芯寿命和高安全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包括:正极集流体、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包含正极添加剂的正极添加剂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正极包括包含上述正极添加剂的正极添加剂层,能够利用离子半径较大的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减小或消除因离子半径较小的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反复嵌入/脱出而引起的负极材料的膨 胀/收缩变形,减小或消除负极材料变形引起的SEI膜破坏,降低副反应,降低电芯膨胀力,从而改善电芯寿命并提升安全性能。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为选自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使用这些化合物作为正极添加剂,能够更可靠地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正极添加剂层位于上述正极集流体与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间、或者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上。通过设置为这样的层结构,能够很好地获得上述技术效果并且不会阻碍锂离子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移动。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所含的正极活性材料和上述正极添加剂层所含的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通过正极添加剂高于0.1wt%,能够使充分量的Na、K等离子嵌入负极,很好地撑开负极材料,对循环和膨胀的改善效果优异。并且,通过正极添加剂低于10wt%,不会因大量Na、K等离子嵌入负极而造成负极初始膨胀增大,电芯内部不会留存较多空间来吸收膨胀,因而电池的能量密度高。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包括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正极,并且包括负极。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负极包含负极活性材料,上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选自碳材料、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和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使用这些物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可靠地利用正极添加剂所包含的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碳材料包含选自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硅、硒、硫、磷、锡、钛或钒的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包含:用石墨、软碳或硬碳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物,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包含:用选自Mg、Ni、Co、M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掺杂而得 到的掺杂物。通过使用这些物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更可靠地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SiO 2、SiO、SnO 2、TiO 2、SiS 2和TiS 2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使用这些物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更可靠地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二次电池。由于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二次电池,因而具有该二次电池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分解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2:上箱体;3:下箱体;4:电池模块;5:二次电池;51:壳体;52:电极组件;53:顶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以及使用了该正极复合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 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所述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 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出了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其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正极添加剂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随着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例如石墨)中嵌入/脱出,负极材料不断发生膨胀/收缩,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造成SEI膜不断破坏/修复,导致副产物不断增厚而引起膨胀。负极材料随锂离子的嵌入/脱出而不断膨胀/收缩会造成颗粒间粘结力降低,导致颗粒重排引起负极厚度增长,导致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膨胀力不断增加。这种膨胀力的增加会导致电芯循环衰减加速和安全性能变差。
通过正极复合材料包含上述正极添加剂,利用离子半径较大的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减小或消除因离子半径较小的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反复嵌入/脱出而引起的负极材料的膨胀/收缩变形,减小或消除负极材料变形引起的SEI膜破坏,降低副反应,降低电芯膨胀力,改善电芯寿命并提升安全性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作为钠或钾的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和K 2O等;作为钠或钾的硫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S和K 2S等;作为钠或钾的过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 2和K 2O 2等;作为钠或钾的叠氮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N 3和KN 3等;作为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等。在正极复合材料中包含这些化合物时,能够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可靠地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和上述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当正极添加剂比例低于0.1wt%时,Na、K 等离子嵌入负极较少,无法很好地撑开负极材料,对循环和膨胀改善效果较小。当正极添加剂比例高于10wt%时,Na、K等离子大量嵌入负极,造成负极初始膨胀大,电芯内部留存较多空间来吸收膨胀,造成能量密度降低。
本申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包括上述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
另外,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正极添加剂与正极活性材料一起包含在正极复合材料中形成正极的构成,上述正极添加剂还可以作为独立的包含正极添加剂的正极添加剂层,与正极集流体、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一起构成正极。
即,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包括:正极集流体、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包含正极添加剂的正极添加剂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具有这样的层结构,也能够利用离子半径较大的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减小或消除因离子半径较小的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反复嵌入/脱出而引起的负极材料的膨胀/收缩变形,减小或消除负极材料变形引起的SEI膜破坏,降低副反应,降低电芯膨胀力,从而改善电芯寿命并提升安全性能。
作为钠或钾的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和K 2O等;作为钠或钾的硫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S和K 2S等;作为钠或钾的过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 2和K 2O 2等;作为钠或钾的叠氮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N 3和KN 3等;作为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等。在正极复合材料中包含这些化合物时,能够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可靠地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正极添加剂层位于上述正极集流体与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间、或者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上。通过设置为这样的层结构,能够很好地获得上述技术效果并且不会阻碍锂离子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 所含的正极活性材料和上述正极添加剂层所含的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当正极添加剂比例低于0.1wt%时,Na、K等离子嵌入负极较少,无法很好地撑开负极材料,对循环和膨胀改善效果较小。当正极添加剂比例高于10wt%时,Na、K等离子大量嵌入负极,造成负极初始膨胀大,电芯内部留存较多空间来吸收膨胀,造成能量密度降低。
本申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含有上述正极复合材料的正极或具有上述层结构的正极、以及负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负极包含负极活性材料,上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选自碳材料、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和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碳材料包含选自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硅、硒、硫、磷、锡、钛或钒的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包含:用石墨、软碳或硬碳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物,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包含:用选自Mg、Ni、Co、M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掺杂而得到的掺杂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SiO 2、SiO、SnO 2、TiO 2、SiS 2和TiS 2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使用这些物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更可靠地利用Na离子和/或K离子撑开负极材料,从而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用电装置包括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
另外,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电解质和隔离膜。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主要起到防止正负极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离子通过。
[正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复合材料层。
作为示例,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复合材料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的其中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采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复合材料层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上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钠或钾的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和K 2O等;作为钠或钾的硫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S和K 2S等;作为钠或钾的过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O 2和K 2O 2等;作为钠或钾的叠氮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N 3和KN 3等;作为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复合材料层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为选自氧化物类正极材料或聚阴离子类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氧化物类正极材料,可以列举LiNiO 2、LiCoO 2、LiMnO 2、LiNi xCo yMn zO 2(x+y+z=1)或LiNi xCo yAl zO 2(x+y+z=1)等层状氧化物、或者LiMn 2O 4等尖晶石型氧化物。
作为上述聚阴离子类正极材料,可以列举LiMPO 4(M为Fe、Co、Ni、Mn等)等橄榄石型正极材料、Li 2M 2(PO 4) 3(M为Fe、Co、Ni、Mn、Ti、V等)等具有NASICON型结构的正极材料、或者Li 2MSiO 4 (M为Fe、Mn)等硅酸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复合材料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作为示例,上述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及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材料复合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作为示例,上述导电剂可以包括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正极极片:将例如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的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正极复合材料浆料;将正极复合材料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正极极片。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位于正极集流体与正极活性材料层之间或正极活性材料层之上的正极添加剂层。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正极集流体、正极添加剂、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正极添加剂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作为示例,上述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及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正极添加剂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作为示例,上述导电剂可以包括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正极极片:将例如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的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正极活性材料浆料;将正极活性材料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层; 将例如正极添加剂、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的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正极添加剂浆料;再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上涂覆正极添加剂浆料,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正极极片。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如上获得的正极添加剂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得到正极添加剂层;再在所得到的正极添加剂层上涂覆如上获得的正极活性材料浆料,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材料层。
作为示例,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材料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铜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材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层中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碳材料、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和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等。上述碳材料包含选自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硅、硒、硫、磷、锡、钛或钒的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包含:用石墨、软碳或硬碳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物,上述化合物的掺杂物包含:用选自Mg、Ni、Co、M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对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掺杂而得到的掺杂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SiO 2、SiO、SnO 2、TiO 2、SiS 2和TiS 2中的至少一种。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 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上述粘结剂可选自丁苯橡胶(SBR)、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聚甲基丙烯酸(PMAA)及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导电剂可选自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层还可选地包括其他助剂,例如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备负极材料层时还可以使用分散剂。分散剂用于提高分散均匀性和涂覆性,可以是电池领域中常用的分散剂,例如可以是聚合物分散剂。聚合物分散剂可以使用聚乙烯醇、具有羟基以外的官能团例如乙酰基、磺基、羧基、羰基、氨基的改性聚乙烯醇、通过各种盐改性、其他经阴离子或阳离子改性、通过醛类进行了缩醛改性的聚乙烯醇系树脂、或者各种(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源于乙烯性不饱和烃的聚合物、各种纤维素系树脂等、或者这些的共聚物,但并不限定于这些。聚合物分散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负极极片:将上述用于制备负极极片的组分,例如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去离子水)中,形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负极极片。
[电解质]
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本申请对电解质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解质可以是液态的、凝胶态的或全固态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解质采用电解液。上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和溶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盐可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 高氯酸锂、六氟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三氟甲磺酸锂、二氟磷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二草酸磷酸锂及四氟草酸磷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溶剂可选自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碳酸亚丁酯、氟代碳酸亚乙酯、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丁酸甲酯、丁酸乙酯、1,4-丁内酯、环丁砜、二甲砜、甲乙砜及二乙砜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解液还可选地包括添加剂。例如添加剂可以包括负极成膜添加剂、正极成膜添加剂,还可以包括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或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隔离膜]
本申请中,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还包括隔离膜,本申请对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的材质可选自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可以是单层薄膜,也可以是多层复合薄膜,没有特别限制。在隔离膜为多层复合薄膜时,各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没有特别限制。
[二次电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可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锂离子二次电池可包括外包装。该外包装可用于封装上述电极组件及电解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作为塑料,可列举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本申请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图1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 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其中,壳体51可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能够盖设于上述开口,以封闭上述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上述容纳腔内。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锂离子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3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3,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4和图5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4和图5,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上述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用作上述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上述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上述用电装置可以包括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 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上述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6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8:2:5: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铜箔上并在85℃下烘干,然后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再在110℃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 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为非水有机溶剂,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为EC:PC:DEC=30:30:40,以六氟磷酸锂(LiPF 6)为锂盐,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以12μm的聚丙烯薄膜作为隔离膜,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厚度为8mm、宽度为60mm、长度为130mm的方形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箔包装袋,在75℃下真空烘烤10h,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24h,之后用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5V,然后以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到0.05C(80mA),再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8V,重复2次充放电,最后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3.8V,即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2: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K 2C 2O 4、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1:5: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铜箔上并在85℃下烘干,然后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再在110℃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为非水有机溶剂,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为EC:PC:DEC=30:30:40,以六氟磷酸锂(LiPF 6)为锂盐,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以12μm的聚丙烯薄膜作为隔离膜,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厚度为8mm、宽度为60mm、长度为130mm的 方形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箔包装袋,在75℃下真空烘烤10h,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24h,之后用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5V,然后以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到0.05C(80mA),再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8V,重复2次充放电,最后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3.8V,即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3: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KN 3、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7.5:2.5:5: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铜箔上并在85℃下烘干,然后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再在110℃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为非水有机溶剂,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为EC:PC:DEC=30:30:40,以六氟磷酸锂(LiPF 6)为锂盐,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以12μm的聚丙烯薄膜作为隔离膜,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厚度为8mm、宽度为60mm、长度为130mm的方形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箔包装袋,在75℃下真空烘烤10h,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24h,之后用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5V,然后以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到0.05C(80mA),再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8V,重复2次充放电,最后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3.8V,即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4: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在石墨中混合SiO得到混合物,其中SiO的量相对于上述混合物整体为25质量%,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5: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在石墨中混合用碳对SiO进行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物,得到混合物,其中SiO碳包覆物的量相对于上述混合物整体为25质量%,将该混合物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6: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在石墨中混合用镁对SiO进行掺杂而得到的掺杂物(其中,镁相对于SiO镁掺杂物整体的量为0.1%~2%),得到混合物,其中SiO镁掺杂物的量相对于上述混合物整体为25质量%,将该混合物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 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7: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91:0.09: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8: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55:0.45: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9: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6.4:3.6: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 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0: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1:9: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1: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K 2S、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64:0.36: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2: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K 2O、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28:0.72: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3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9.955:0.045: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4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正极添加剂Na 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80.1:9.9:5:5混合,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5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添加剂Na 2O 2与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形成正极添加剂层。
再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5Co 0.2Mn 0.3O 2与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混合,使得LiNi 0.6Co 0.2Mn 0.2O 2与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添加剂Na 2O 2的质量比为88:2,N甲基-吡咯烷酮(NMP) 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添加剂层上。
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实施例16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与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混合,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上,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
再将正极添加剂Na 2O 2与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混合,使得正极添加剂Na 2O 2与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LiNi 0.5Co 0.2Mn 0.3O 2的质量比为2:88,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上。
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满足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对比例1: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Co 0.2Mn 0.2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90:5: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 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铜箔上并在85℃下烘干,然后进行切边、裁片、分条,再在110℃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为非水有机溶剂,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为EC:PC:DEC=30:30:40,以六氟磷酸锂(LiPF 6)为锂盐,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以12μm的聚丙烯薄膜作为隔离膜,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厚度为8mm、宽度为60mm、长度为130mm的方形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箔包装袋,在75℃下真空烘烤10h,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24h,之后用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5V,然后以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到0.05C(80mA),再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8V,重复2次充放电,最后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3.8V,即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对比例2:
二次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5Co 0.2Mn 0.3O 2、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炭黑Super P)按质量比90:5: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调节溶剂的加入量,使浆料粘度控制在3000-20000mPa.s。使用涂布机或喷涂机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在85℃下烘干后进行冷压,然后切边、裁片、分条,再在85℃真空条件下烘干4小时,焊接极耳,制成满足要求的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制备:在石墨中混合SiO得到混合物,其中SiO的量相对于上述混合物整体为25质量%,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作 为负极活性材料,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Super-P、增稠剂CMC、粘接剂SBR按质量比96.5:1.0:1.0:1.5加入到溶剂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浆料。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的制备: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物为非水有机溶剂,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为EC:PC:DEC=30:30:40,以六氟磷酸锂(LiPF 6)为锂盐,制成浓度为1M的电解液。
二次电池的制备:以12μm的聚丙烯薄膜作为隔离膜,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阴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厚度为8mm、宽度为60mm、长度为130mm的方形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箔包装袋,在75℃下真空烘烤10h,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24h,之后用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5V,然后以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到0.05C(80mA),再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8V,重复2次充放电,最后以0.1C(160mA)的恒定电流充电至3.8V,即完成二次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实施例1~16、对比例1~2的二次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构成示于以下表1。
[表1]
循环性能、膨胀力和能量密度测试
在45℃下,对上述实施例1~16、对比例1~2的二次电池进行1C/1C循环测试,充放电电压范围为2.8~4.5V,容量衰减至首次放电比容量的80%时停止测试,记录循环次数和膨胀力。
在2.8V-4.3V电压范围内,以1C电流测试电芯能量,除以电芯重量即可得到能量密度。
上述实施例1~16、对比例1~2的二次电池的相关参数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分类 循环寿命(次) EOL电芯膨胀力(N) 能量密度(Wh/kg)
实施例1 1900 9000 259
实施例2 2400 6000 259.5
实施例3 2800 4500 258.5
实施例4 1500 15000 284
实施例5 1800 14000 284
实施例6 2000 12000 284
实施例7 1700 15000 259.8
实施例8 1800 13000 259.5
实施例9 2300 8000 257
实施例10 2000 7000 255
实施例11 1900 11000 259.4
实施例12 1950 10000 259.3
实施例13 1300 20000 259.9
实施例14 1500 8000 254
实施例15 1900 9000 259
实施例16 1900 9000 259
对比例1 1100 27000 260
对比例2 700 50000 285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在实施例1~16中,用于形成正极的正极复合材料中包含正极添加剂,或者正极包括由正极添加剂形成的正极添加剂,获得了电芯膨胀力低、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优异的技术效果。
而相对于此,对比例1、2中,由于正极中不含正极添加剂,电芯膨胀力明显高于实施例,循环寿命也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3)

  1.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添加剂,
    所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为选自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中的至少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添加剂,所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
  4.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复合材料。
  5.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集流体、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包含正极添加剂的正极添加剂层,
    所述正极添加剂为选自钠或钾的氧化物、硫化物、过氧化物、叠氮化物和碳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钠或钾的碳氧化物为选自Na 2CO 3、K 2CO 3、Na 2C 2O 4和K 2C 2O 4中的至少一种。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添加剂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 间、或者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上。
  8. 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添加剂,所述正极添加剂的含量为0.1重量%~10重量%,优选为0.5重量%~4重量%。
  9.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包含负极活性材料,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选自碳材料、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以及所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和所述化合物的掺杂物中的至少一种。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材料包含选自石墨、硬碳和软碳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硅、硒、硫、磷、锡、钛或钒的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氟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化合物的包覆物包含:用石墨、软碳或硬碳对所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物,
    所述化合物的掺杂物包含:用选自Mg、Ni、Co、M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对所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进行掺杂而得到的掺杂物。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或非金属的化合物包含选自SiO 2、SiO、SnO 2、TiO 2、SiS 2和TiS 2中的至少一种。
  13. 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2280031679.3A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Pending CN1173559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1995 WO2023133798A1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55953A true CN117355953A (zh) 2024-01-05

Family

ID=87280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1679.3A Pending CN117355953A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5743A1 (zh)
EP (1) EP4235832A1 (zh)
CN (1) CN117355953A (zh)
WO (1) WO2023133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3226A (zh) * 2023-09-28 2023-11-07 江苏钠博恩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硬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4998A (ja) * 1999-09-16 2001-03-30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5016548A1 (ko) * 2013-07-30 2015-02-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비가역 첨가제가 포함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합제
CN111599984A (zh) * 2019-02-21 2020-08-28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和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85985B (zh) * 2021-02-01 2022-08-30 中南大学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储能装置及电化学储能装置的预金属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3798A1 (zh) 2023-07-20
EP4235832A1 (en) 2023-08-30
US20230335743A1 (en) 2023-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78059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676085B1 (ko)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230335799A1 (en)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uch electroly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such secondary battery
JP7321932B2 (ja) 電力機器を始動するための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CN115832220A (zh) 正极极片及包含所述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6075955A (zh) 负极集流体、含有其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US2023037854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20230335743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sit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and battery
EP423590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consuming apparatus
CN116130651A (zh) 极片、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6918126A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223131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CN116581243B (zh) 电极极片、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598420B (zh) 负极极片、制备方法及相应的二次电池、用电装置
EP419534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078071A1 (zh) 正极材料极片、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US20240154184A1 (en) Method for capacity recovery of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EP430396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20230395776A1 (en) Lithium-ion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ption apparatus
KR20230070442A (ko) 음극판, 이차전지, 전지모듈, 전지팩 및 전기기기
CN117457845A (zh)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极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KR20230044143A (ko) 복합 인조 흑연, 이의 제조 방법, 이를 함유한 이차 전지 및 전기 장치
CN117199712A (zh) 电极组件以及包含其的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256070A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5810717A (zh)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