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4027A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44027A CN114644027A CN202210395716.0A CN202210395716A CN114644027A CN 114644027 A CN114644027 A CN 114644027A CN 202210395716 A CN202210395716 A CN 202210395716A CN 114644027 A CN114644027 A CN 1146440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uct
- branch
- sensor
- ca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18—Air-conditioning means, i.e. combining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ways of treating or supplying air, namely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61C17/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driving cabins, footplates or engine rooms; Ventil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所述系统包括:空调部、进风风道、回风风道、导流板和第一支路风道;空调部设置于轨道车辆的顶壁或者侧壁;进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分别与空调部连接;第一支路风道与进风风道连接;导流板设置于进风风道内,以实现将气流引导至第一支路风道;其中,第一支路风道朝向座椅的侧部和/或座椅相对操控台的另一侧输送气流;气流在司机室相对挡风玻璃的另一侧流入回风风道。本发明通过导流板将空调系统输送的气流,引导至座椅的两侧和/或后部,解决了朝向驾驶员身体和头部直吹的问题,并从座椅后部形成回流风路,优化了司机室内部流畅的分布,提升了司机室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司机室空调系统保证司机室的舒适性能,司机室通风系统作为空调系统的重要部分,需满足轨道车辆使用标准(采暖、制冷、通风)的需求外,还需满足司机对温度、风速、噪声的舒适性需求。
现有空调系统,存在着送风方向固定,向驾驶员的身体和头部直吹,以及无法根据司机室内部相关参数调节温度、湿度和噪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用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导流板将空调系统输送的气流,引导至座椅的两侧和/或后部,解决了朝向驾驶员身体和头部直吹的问题,并从座椅后部形成回流风路,优化了司机室内部流畅的分布,提升了司机室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司机室。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轨道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司机室,所述司机室设置有挡风玻璃、操控台和座椅;
所述操控台设置于所述挡风玻璃和所述座椅之间;
所述系统包括:空调部、进风风道、回风风道、导流板和第一支路风道;
所述空调部设置于所述轨道车辆的顶壁或者侧壁;
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空调部连接;
所述第一支路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
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内,以实现将气流引导至所述第一支路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支路风道朝向所述座椅的侧部和/或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气流在所述司机室相对所述挡风玻璃的另一侧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气流引导至座椅的侧部和/或背部,避免了气流直吹驾驶员的身体和头部,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气流在司机室相对挡风玻璃的另一侧回流至回风风道,即气流在司机室的端墙处进行回流,实现了司机室内部气流的循环,保证司机室内温度的均匀,有效提高司机室区域内的气流循环效率,减小司机室区域内垂直高度内温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一调节单元;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风道,并与所述第一调节单元连接,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一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的送风方向。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传感器和第一调节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能够获取流经第一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一支路风道送风方向的调节,进而避免气流直吹坐在座椅上的驾驶员。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支路风道、第二传感器和第二调节单元;
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出口端对应所述挡风玻璃设置,以实现向所述挡风玻璃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司机室外部的环境参数;
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反馈的所述环境参数,调节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送风量;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挡风玻璃后,汇流至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并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支路风道、第二传感器和第二调节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第二支路风道向挡风玻璃送风,实现了在冬季的除霜,以及在夏季的降温,避免挡风玻璃结霜或者热辐射影响驾驶员的操控和体验。
进一步地,第二传感器获取司机室外部的环境参数,并第二调节单元根据环境参数调节第二支路风道的送风量,实现根据不同额度环境参数,对第二支路风道的送风量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三支路风道、第三传感器和第三调节单元;
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出口端对应所述操控台设置,以实现向所述操控台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路风道,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三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送风方向;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操控台后,回流至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并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三支路风道、第三传感器和第三调节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能够获取流经第三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三支路风道送风方向的调节,进而实现对操控台的特定区域进行送风。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四支路风道、第四传感器和第四调节单元;
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以实现向所述座椅底部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风道,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四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四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送风量;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操作台底部流出,与所述座椅底部的冷空气汇流后,在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四支路风道、第四传感器和第四调节单元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四支路风道,实现了向座椅底部输送,将司机室底部的冷空气一同送入空调系统进行循环,使得司机室内的环境温度均匀,减小司机室区域内垂直高度内温差。
进一步地,第四传感器获取流经第四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四支路风道送风量的调节,可根据司机室内的气流循环调节第四支路风道流出的气流,保证司机室底部的冷空气能够充分的与气流一同回流至回风风道,提升司机室内环境整体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辅助加热装置,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操作台底部,并朝向所述座椅的底部一侧输送热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辅助加热装置,实现了对驾驶员腿部进行加热,也对第四支路风道送出的气流进行了补强,当在第四支路风道内的气流温度不足时,辅助加热装置起到了补充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回流风道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的底部。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流风道和进风风道设置位置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回流风道和进风风道设置为上下层结构,提升了风道横向的过风面积,也使得风道集成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回流风道的入口端朝向远离所述座椅的一侧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流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回流风道的入口端设置朝向远离座椅一侧,避免将风道出风口送出的气流直接吸入回风风道,有效提高整个司机室空间内的温度均匀性,提高司机舒适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五支路风道,所述第五支路风道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厢连接,以实现将所述车厢内的气流引流至所述进风风道。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五支路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五支路风道,使得空调部故障或者完全失效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五支路风道将车厢内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引流至进风风道,进而实现对司机室的降温或者加热,为司机室提供舒适气流,提高司机室空调系统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五传感器,第五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司机室内的环境参数,控制器根据第五传感器反馈的司机室内的环境参数,控制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协同作业,实现对司机室内循环气流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司机室,具有上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具有上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或者上述的轨道车辆的司机室。
本发明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通过导流板将空调系统输送的气流,引导至座椅的两侧和/或后部,解决了朝向驾驶员身体和头部直吹的问题,并从座椅后部形成回流风路,优化了司机室内部流畅的分布,提升了司机室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布置关系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0、挡风玻璃;11、操控台;12、座椅;
20、空调部;21、进风风道;22、回风风道;23、导流板;
30、第一支路风道;31、第一传感器;32、第一调节单元;
40、第二支路风道;41、第二传感器;42、第二调节单元;
50、第三支路风道;51、第三传感器;52、第三调节单元;
60、第四支路风道;61、第四传感器;62、第四调节单元;
70、辅助加热装置;
80、第五支路风道;
90、第五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轨道车辆包括:司机室,司机室设置有挡风玻璃10、操控台11和座椅12;操控台11设置于挡风玻璃10和座椅12之间。
系统包括:空调部20、进风风道21、回风风道22、导流板23和第一支路风道30;空调部20设置于轨道车辆的顶壁或者侧壁;进风风道21和回风风道22分别与空调部20连接;第一支路风道30与进风风道21连接;导流板23设置于进风风道21内,以实现将气流引导至第一支路风道30;其中,第一支路风道30朝向座椅12的侧部和/或座椅12相对操控台11的另一侧输送气流;气流在司机室相对挡风玻璃10的另一侧流入回风风道22。
详细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用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导流板23将空调系统输送的气流,引导至座椅12的两侧和/或后部,解决了朝向驾驶员身体和头部直吹的问题,并从座椅12后部形成回流风路,优化了司机室内部流畅的分布,提升了司机室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气流引导至座椅12的侧部和/或背部,避免了气流直吹驾驶员的身体和头部,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气流在司机室相对挡风玻璃10的另一侧回流至回风风道22,即气流在司机室的端墙处进行回流,实现了司机室内部气流的循环,保证司机室内温度的均匀,有效提高司机室区域内的气流循环效率,减小司机室区域内垂直高度内温差。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为冷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为热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为新风。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传感器31和第一调节单元32。
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并与第一调节单元32连接,以实现检测流经第一支路风道30的气流参数。
第一调节单元32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用于根据第一传感器31反馈的气流参数,调节第一支路风道30的送风方向。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传感器31和第一调节单元32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31,能够获取流经第一支路风道30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一支路风道30送风方向的调节,进而避免气流直吹坐在座椅12上的驾驶员。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参数包括流速、温度、湿度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的出风口。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的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1除了能够向第一调节单元32反馈实现调节风向外,还能够向控制器进行相应的气流参数反馈,控制器根据气流参数控制空调部20的供风等级、供风速度、供风温度、供风湿度,以实现在供风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风速,降低司机室内噪声。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单元32为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出风口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单元32为设置于第一支路风道30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单元32为电动格栅。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路风道40、第二传感器41和第二调节单元42。
第二支路风道40的入口端与进风风道21连接,第二支路风道40的出口端对应挡风玻璃10设置,以实现向挡风玻璃10输送气流。
第二传感器41与第二调节单元42连接,用于检测司机室外部的环境参数。
第二调节单元42设置于第二支路风道40,用于根据第二传感器41反馈的环境参数,调节第二支路风道40的送风量。
其中,气流流经挡风玻璃10后,汇流至座椅12相对操控台11的另一侧,并流入回风风道22。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支路风道40、第二传感器41和第二调节单元42的实施方式,通过第二支路风道40向挡风玻璃10送风,实现了在冬季的除霜,以及在夏季的降温,避免挡风玻璃10结霜或者热辐射影响驾驶员的操控和体验。
进一步地,第二传感器41获取司机室外部的环境参数,并第二调节单元42根据环境参数调节第二支路风道40的送风量,实现根据不同额度环境参数,对第二支路风道40的送风量进行调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参数包括季节、温度、太阳辐射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感器41向控制器反馈环境参数,控制器根据环境参数控制第二调节单元42对第二支路风道40的送风量进行调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感器41分别向第二调节单元42和控制器反馈环境参数,第二调节单元42对第二支路风道40的送风量进行调节,控制器根据环境参数控制空调部20的供风等级、供风速度、供风温度、供风湿度,以实现在满足挡风玻璃10除霜或者降温的前提下,降低风速,降低司机室内噪声。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单元42为设置于第二支路风道40出风口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单元42为设置于第二支路风道40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单元42为电动格栅。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支路风道50、第三传感器51和第三调节单元52。
第三支路风道50的入口端与进风风道21连接,第三支路风道50的出口端对应操控台11设置,以实现向操控台11输送气流。
第三传感器51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以实现检测流经第三支路风道50的气流参数。
第三调节单元52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用于根据第三传感器51反馈的气流参数,调节第三支路风道50的送风方向。
其中,气流流经操控台11后,回流至座椅12相对操控台11的另一侧,并流入回风风道22。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三支路风道50、第三传感器51和第三调节单元52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51,能够获取流经第三支路风道50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三支路风道50送风方向的调节,进而实现对操控台11的特定区域进行送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参数包括流速、温度、湿度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传感器51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的出风口。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传感器51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的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传感器51除了能够向第三调节单元52反馈实现调节风向外,还能够向控制器进行相应的气流参数反馈,控制器根据气流参数控制空调部20的供风等级、供风速度、供风温度、供风湿度,以满足向操控台11送风的前提下,降低风速,降低司机室内噪声。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调节单元52为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出风口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调节单元52为设置于第三支路风道50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调节单元52为电动格栅。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支路风道60、第四传感器61和第四调节单元62。
第四支路风道60的入口端与进风风道21连接,第四支路风道60的出口端设置于操作台的底部,以实现向座椅12底部输送气流。
第四传感器61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以实现检测流经第四支路风道60的气流参数。
第四调节单元62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用于根据第四传感器61反馈的气流参数,调节第四支路风道60的送风量。
其中,气流流经操作台底部流出,与座椅12底部的冷空气汇流后,在座椅12相对操控台11的另一侧流入回风风道22。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四支路风道60、第四传感器61和第四调节单元62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四支路风道60,实现了向座椅12底部输送,将司机室底部的冷空气一同送入空调系统进行循环,使得司机室内的环境温度均匀,减小司机室区域内垂直高度内温差。
进一步地,第四传感器61获取流经第四支路风道60的气流参数,进而可进行第四支路风道60送风量的调节,可根据司机室内的气流循环调节第四支路风道60流出的气流,保证司机室底部的冷空气能够充分的与气流一同回流至回风风道22,提升司机室内环境整体的舒适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流参数包括流速、温度、湿度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传感器61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的出风口。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传感器61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的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传感器61除了能够向第四调节单元62反馈实现调节风向外,还能够向控制器进行相应的气流参数反馈,控制器根据气流参数控制空调部20的供风等级、供风速度、供风温度、供风湿度,以实现在供风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风速,降低司机室内噪声。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调节单元62为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出风口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调节单元62为设置于第四支路风道60出风口和入风口之间的格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调节单元62为电动格栅。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辅助加热装置70,辅助加热装置70设置于操作台底部,并朝向座椅12的底部一侧输送热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加热装置7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辅助加热装置70,实现了对驾驶员腿部进行加热,也对第四支路风道60送出的气流进行了补强,当在第四支路风道60内的气流温度不足时,辅助加热装置70起到了补充作用。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支路风道60输送的气流,将辅助加热装置70形成的热风加速送至驾驶员的腿部,以及在司机室内进行快速扩散,提升司机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支路风道60将辅助加热装置70形成的热风与司机室底部的冷空气进行混合,并共同通过回风风道22回流至空调部20,实现了气流的循环,也节约了空调的能耗。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辅助加热装置70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第四传感器61反馈的气流参数,调节辅助加热装置70的加热温度,实现对司机室内温度的协同调节,提升驾驶员的舒适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辅助加热装置70为电加热器。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回流风道设置于进风风道21的底部。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流风道和进风风道21设置位置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回流风道和进风风道21设置为上下层结构,提升了风道横向的过风面积,也使得风道集成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回流风道的入口端朝向远离座椅12的一侧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流风道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回流风道的入口端设置朝向远离座椅12一侧,避免将风道出风口送出的气流直接吸入回风风道22,有效提高整个司机室空间内的温度均匀性,提高司机舒适度。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回流风道的入口处设置有调节入口方向的格栅。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支路风道80,第五支路风道80与轨道车辆的车厢连接,以实现将车厢内的气流引流至进风风道21。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五支路风道8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五支路风道80,使得空调部20故障或者完全失效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五支路风道80将车厢内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引流至进风风道21,进而实现对司机室的降温或者加热,为司机室提供舒适气流,提高司机室空调系统可靠性。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传感器90,第五传感器90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司机室内的环境参数,控制器根据第五传感器90反馈的司机室内的环境参数,控制第一调节单元32、第二调节单元42、第三调节单元52和第四调节单元62协同作业,实现对司机室内循环气流的调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控制第一调节单元32、第二调节单元42、第三调节单元52和第四调节单元62协同作业,实现对司机室内循环气流的调节包括:调节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量。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五传感器90检测的环境参数中,座椅12周围的环境具有较大的权重,进而实现优先保证驾驶员的体验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五传感器90检测的环境参数包括驾驶员的体感温度、湿度和风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本方案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司机室,具有上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本方案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具有上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或者上述的轨道车辆的司机室。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方式”、“具体方式”、或“一些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方式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方式以及不同实施例或方式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司机室,所述司机室设置有挡风玻璃、操控台和座椅;
所述操控台设置于所述挡风玻璃和所述座椅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空调部、进风风道、回风风道、导流板和第一支路风道;
所述空调部设置于所述轨道车辆的顶壁或者侧壁;
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空调部连接;
所述第一支路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
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内,以实现将气流引导至所述第一支路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支路风道朝向所述座椅的侧部和/或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气流在所述司机室相对所述挡风玻璃的另一侧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一调节单元;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风道,并与所述第一调节单元连接,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一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一支路风道的送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路风道、第二传感器和第二调节单元;
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出口端对应所述挡风玻璃设置,以实现向所述挡风玻璃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司机室外部的环境参数;
所述第二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反馈的所述环境参数,调节所述第二支路风道的送风量;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挡风玻璃后,汇流至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并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路风道、第三传感器和第三调节单元;
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出口端对应所述操控台设置,以实现向所述操控台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路风道,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三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三支路风道的送风方向;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操控台后,回流至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并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支路风道、第四传感器和第四调节单元;
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操作台的底部,以实现向所述座椅底部输送所述气流;
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风道,以实现检测流经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气流参数;
所述第四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用于根据所述第四传感器反馈的所述气流参数,调节所述第四支路风道的送风量;
其中,所述气流流经所述操作台底部流出,与所述座椅底部的冷空气汇流后,在所述座椅相对所述操控台的另一侧流入所述回风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加热装置,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操作台底部,并朝向所述座椅的底部一侧输送热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风道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风道的入口端朝向远离所述座椅的一侧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支路风道,所述第五支路风道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厢连接,以实现将所述车厢内的气流引流至所述进风风道。
10.一种轨道车辆的司机室,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
11.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或者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司机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95716.0A CN114644027A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95716.0A CN114644027A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44027A true CN114644027A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1997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95716.0A Pending CN114644027A (zh) | 2022-04-14 | 2022-04-14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44027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00012038U (ko) * | 1988-12-12 | 1990-07-03 | 대우중공업 주식회사 | 기관차 운전실의 에어콘 흡, 배기 장치 |
CN103158730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
CN203727390U (zh) * | 2014-03-10 | 2014-07-23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机车空调送风系统 |
CN213384243U (zh) * | 2020-08-29 | 2021-06-08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车辆用司机室空调送风系统 |
-
2022
- 2022-04-14 CN CN202210395716.0A patent/CN1146440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00012038U (ko) * | 1988-12-12 | 1990-07-03 | 대우중공업 주식회사 | 기관차 운전실의 에어콘 흡, 배기 장치 |
CN103158730A (zh) * | 2011-12-09 | 2013-06-19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
CN203727390U (zh) * | 2014-03-10 | 2014-07-23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机车空调送风系统 |
CN213384243U (zh) * | 2020-08-29 | 2021-06-08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车辆用司机室空调送风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036922B2 (ja) | 自動車用暖房又は空調装置 | |
KR101745139B1 (ko) | 공조기 연동 시트 장치 | |
FI79810B (fi) | Uppvaermnings- och luftkonditioneringssystem i en buss. | |
CN105818638A (zh) | 自适应车辆气候控制系统及方法 | |
KR20190060682A (ko) | 차량용 다-구역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
US20180162196A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CN114644027A (zh)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 |
CN210971068U (zh) |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 |
CN112440655B (zh) | 车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09623058U (zh) | 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9878542A (zh) | 一种火车卧铺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 | |
CN116638927A (zh) | 客车空调系统及客车 | |
US20220332171A1 (en) | Vehicle with air blowing vents carried by the front seats | |
CN110509745A (zh) | 一种新型冷暖集成式自动控制空调系统 | |
CN210591286U (zh) | 用于车辆的前排吹脚风道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641760U (zh) | 汽车空调 | |
JPH111117A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1280548U (zh) |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 |
KR20180086014A (ko) | 차량 시트 공조장치 | |
CN114274725A (zh) | 空调电池联合加热系统的热量分配控制系统 | |
CN217022124U (zh) | 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 |
CN205854154U (zh) | 一种轻轨车辆及其送风系统 | |
JP200033523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US11945475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room with a seat, and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a room with a seat | |
CN216805438U (zh) | 一种客运列车卧铺车厢内空调智慧送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