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1068U -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71068U
CN210971068U CN201921714763.7U CN201921714763U CN210971068U CN 210971068 U CN210971068 U CN 210971068U CN 201921714763 U CN201921714763 U CN 201921714763U CN 210971068 U CN210971068 U CN 210971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cold
warm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147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寒
崔鹏翔
杨博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147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71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71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71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包括风腔体、安装于风腔体靠近司机室一端的端部的冷暖风分风风道;冷暖风分风风道包括连通于冷风接口的第一送风管组、以及与冷暖风分风风道连通于暖风接口的第二送风管组;第二送风管组集成有再加热组件;风腔体的回风腔与司机室内空间连通,且回风腔的侧面连通有旁通风道。本实用新型的针对冬夏季节气流扩散方式进行冷暖风分流控制,即冷风主要输送到司机室顶板、前挡风玻璃、侧窗,暖风主要输送到底板、脚踏,回风腔布置不仅考虑回风口布置合理,还与客室风道进行旁通连接,在司机室空调机组冷凝风机发生故障时,自动开启旁通风门,为司机室持续提供送风,保证整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车组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动车组司机室区域需要配设单独的空调系统,以保证司机室的舒适性能,司机室风道作为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送风、回风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分为冷风风道和暖风风道两部分,根据冬夏季冷暖风需求,将从蒸发单元输送过来的冷风或暖风输送到司机室内,冷风出口包括司机室顶板、侧窗、前挡风玻璃,暖风出口为底板风道、脚踏,保证整个司机室区域温度场的均匀性。而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结构不具备冷暖风分风功能及旁通功能,需要借助于蒸发单元进行分流、旁通,对空调系统布局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司机室靠近驾驶员腿部位置温度无法满足驾驶员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实现冷暖风分流、具有旁通功能以及实现二次加热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包括:
沿车体布置的风腔体,所述风腔体分为送风腔和回风腔,动车组内的空调机组与所述风腔体的输入端连通;
安装于所述风腔体靠近司机室一端的端部的冷暖风分风风道,且该冷暖风分风风道与所述风腔体连通;
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内分为冷风腔和暖风腔;
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具有与所述冷风腔连通的冷风接口、以及与所述暖风腔连通的暖风接口;
该风道结构还包括:
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连通于所述冷风接口的第一送风管组、以及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连通于所述暖风接口的第二送风管组;
所述第一送风管组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冷风接口;
所述第二送风管组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暖风接口;
所述第二送风管组集成有再加热组件,该再加热组件用以加热由所述暖风接口输送的暖风;
所述风腔体的回风腔与司机室内空间连通,且所述回风腔的侧面连通有旁通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包括风道主体,所述风道主体靠近所述风腔体一端形成有集风腔、所述风道主体远离所述风腔体一端形成有出风腔;
所述风道主体的集风腔与所述风腔体的送风腔连通以接收所述送风腔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所述风道主体的出风腔与所述集风腔连通以接收所述集风腔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其中,所述出风腔分为所述冷风腔和所述暖风腔;
所述冷风腔与所述集风腔之间通过冷风门隔离;
所述暖风腔与所述集风腔之间通过暖风门隔离;
所述送风腔输送冷风时,所述冷风门开启、暖风门关闭,或所述冷风门和暖风门同时开启且所述冷风门的开度大于所述暖风门的开度;
所述送风腔输送暖风时,所述冷风门关闭、暖风门开启,或所述冷风门和暖风门同时开启且所述冷风门的开度小于所述暖风门的开度。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腔内通过集风腔隔板分隔有回风腔通道,该回风腔通道与所述回风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的外部安装有电动执行器,该电动执行器的传动端分别于所述冷风门和暖风门连接以驱动所述冷风门和暖风门的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送风管组包括:
与所述冷风接口连通的前挡风玻璃出风管,该前挡风玻璃出风管具有延伸至动车组前挡风玻璃的第一出风口;以及
与所述冷风接口连通的顶板出风管,该顶板出风管具有延伸布置于动车组顶板任意位置的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送风管组包括:
与所述暖风接口连通的地板出风管,该地板出风管沿动车组地板边缘布置,且所述地板出风管具有布置于动车组地板任意位置的第三出风口;以及
形成于所述地板出风管靠近车头前侧一端的脚踏出风管,且该脚踏出风管通过再加热组件与所述地板出风管连通,且所述脚踏出风管具有第四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再加热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形成为再加热腔,所述外壳内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再加热腔分割为对称的再加热分腔;
所述再加热分腔内安装有电加热管;
每个所述再加热分腔均连通有暖风入口和暖风出口;
所述地板出风管连接于所述暖风入口,所述脚踏出风管连接于所述暖风出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道布置考虑了风道阻力,保证各封口风量满足设计指标,同时,针对冬夏季节气流扩散方式,为保证司机室区域温度均匀性,进行冷暖风分流控制,即冷风主要输送到司机室顶板、前挡风玻璃、侧窗,暖风主要输送到底板、脚踏,回风腔布置不仅考虑回风口布置合理,还应与客室风道进行旁通连接,在司机室空调机组冷凝风机发生故障时,自动开启旁通风门,为司机室持续提供送风,保证整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考虑到驾驶员脚踏处的加热效果,在地板出风管和脚踏出风管的连接处集成了再加热组件,利用再加热组件对该处的暖风进行二次加热,提高出风温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能够实现冷暖风分流的冷暖风分风风道,其通过外部电动执行器的驱动控制内部冷风门和暖风门的开关以及开度,能够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调节出风,使得司机室内环境更加适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的冷暖风分风风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的冷暖风分风风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的再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腔体;2、第一送风管组;3、第二送风管组;4、冷暖风分风风道; 5、再加热组件;
101、送风腔;102、回风腔;103、旁通风道;
201、前挡风玻璃出风管;202、顶板出风管;203、第一出风口;204、第二出风口;
301、地板出风管;302、脚踏出风管;303、第三出风口;304、第四出风口;
401、电动执行器;402、风道主体;403、集风腔;404、回风腔通道;405、冷风门;406、暖风门;407、冷风腔;408、暖风腔;409、冷风接口;410、暖风接口;411、集风腔隔板;
501、外壳;502、再加热分腔;503、隔板;504、电加热管;505、暖风入口;506、暖风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图4所示;
本实施例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包括:
沿车体布置的风腔体1,风腔体1分为送风腔101和回风腔102,动车组内的空调机组与风腔体1的输入端连通;
安装于风腔体靠近司机室一端的端部的冷暖风分风风道4,且该冷暖风分风风道4与风腔体1连通;
冷暖风分风风道4内分为冷风腔407和暖风腔408;
冷暖风分风风道4具有与冷风腔407连通的冷风接口409、以及与暖风腔408连通的暖风接口410;
该风道结构还包括:
与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于冷风接口409的第一送风管组2、以及与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于暖风接口410的第二送风管组3;
第一送风管组2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冷风接口409;
第二送风管组3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暖风接口410;
第二送风管组3集成有再加热组件5,该再加热组件5用以加热由暖风接口410输送的暖风;
风腔体1的回风腔102与司机室内空间连通,且回风腔102的侧面连通有旁通风道103。
具体的,本实施例主要公开了一种集成于动车组上的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主要为司机室配风并调节司机室内温度,并满足司机室内送风和回风要求。该风道结构主要包括与动车组连接的风腔体1,其中,该风腔体1 一端与动车组空调机组连接,通过制冷机组想风腔体1内输送冷风和暖风;该风腔体1的另一端延伸至司机室的后侧并与司机室后侧集成的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以便能够向冷暖风分风风道4内输送冷风和暖风。最后,在司机室的指定位置分别集成有上述的第一送风管组2和第二送风管组3,该第一送风管组2和第二送风管组3均与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以对应接收冷风和暖风,通过在司机室内指定位置布置出风口,实现输送冷风和暖风的设计目的,以改善司机室内环境,使其满足驾驶员工作要求。
另外,上述的冷暖风分风风道4与回风腔102连通,通过该冷暖风分风风道4与风腔体1实现司机室内的送风和回风,达到气流循环。
同时,考虑到冷凝风机事故状态回风问题,本实施例的回风腔102侧面连通有旁通风道103,该旁通风道103与客室风道连通以实现旁路的连接,使其能够在冷凝风机事故状态下正常回风。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冷暖风分风风道4包括风道主体402,风道主体 402靠近风腔体1一端形成有集风腔403、风道主体402远离风腔体1一端形成有出风腔;
风道主体402的集风腔403与风腔体1的送风腔101连通以接收送风腔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风道主体402的出风腔与集风腔403连通以接收集风腔403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其中,出风腔分为冷风腔407和暖风腔408;
冷风腔407与集风腔403之间通过冷风门405隔离;
暖风腔408与集风腔403之间通过暖风门406隔离;
送风腔101输送冷风时,冷风门405开启、暖风门406关闭,或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同时开启且冷风门405的开度大于暖风门406的开度;
送风腔101输送暖风时,冷风门405关闭、暖风门406开启,或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同时开启且冷风门405的开度小于暖风门406的开度。
另外,上述的集风腔403内通过集风腔403隔板分隔有回风腔通道404,该回风腔通道404与回风腔102连通。
本实施例具体介绍了冷暖风分风风道4的结构,其以风道主体402为基础,在风道主体402内通过型材分割为集风腔403和出风腔,同时出风腔又通过型材隔离有冷风腔407和暖风腔408;其中,集风腔403与风腔体1的送风腔101连通以接收输送来的冷风或暖风,而送风腔101与集风腔403连通以分配集风腔403内的冷风或暖风。
同时,考虑到司机室内温度控制的要求,需要利用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来调节对应的冷风腔407和暖风腔408的连通状态。当需要向司机室内输送冷风而调节对应的送风管组的送风量。以输送冷风为例,送风式,首先通过制冷机组以送风腔101为通道向集风腔403内输送冷风,冷风在集风腔403内汇集,此时单独打开冷风门405的话,就会驱使冷风进入冷风腔407而直接由第一送风管组2输送至司机室的指定位置;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利用了冷气下降,而热气上升的原理,因此,第一送风管组2的出风口一般位于司机室的上部,而第二送风管组3的出风口一般位于司机室的下部,所以,第一送风管组2主要用以输送冷风,而第二送风管组3主要用以输送暖风,但是并非第二送风管组2就不可以输送冷风,为了实现快速调节司机室至合适的温度,并且形成较为理想的气流循环,在输送冷风时,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都会开始,只要暖风门406的开度要小一些,这样就会让大部分冷风由第一送风管组2输送至司机室,而小部分冷风由第二送风管组3输送至司机室;反之,输送暖风时,同样是大部分暖风由第二送风管组3输送至司机室,而小部分暖风由第一送风管组2输送至司机室;以该种方式送风能够快速平稳司机室内的温度环境,并且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效果。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冷暖风分风风道4的外部安装有电动执行器401,该电动执行器401的传动端分别于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连接以驱动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的开关。
由于需要根据实际送风要求调控上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的开关以及开度,因此,设计了上述的电动执行器401,该电动执行器401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器件即可,其主要设计目的就是实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 406开关和开度调控的控制,该处不再详细赘述。
优选的,上述的第一送风管组2包括:
与冷风接口409连通的前挡风玻璃出风管201,该前挡风玻璃出风管 201具有延伸至动车组前挡风玻璃的第一出风口203;以及
与冷风接口409连通的顶板出风管202,该顶板出风管202具有延伸布置于动车组顶板任意位置的第二出风口204。
优选的,上述的第二送风管组3包括:
与暖风接口410连通的地板出风管301,该地板出风管301沿动车组地板边缘布置,且地板出风管301具有布置于动车组地板任意位置的第三出风口303;以及
形成于地板出风管301靠近车头前侧一端的脚踏出风管302,且该脚踏出风管302通过再加热组件5与地板出风管301连通,且脚踏出风管302 具有第四出风口304。
本实施例具体介绍了与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并分别为司机室不同位置输送冷风或者暖风的第一送风管组2和第二送风管组3的结构;上文提到根据冷空气下降而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一般冷风最好输送至司机室的上部,而暖风最好输送至司机室的下部。上述的第一送风管组2分为前挡风玻璃出风管201和顶板出风管202,同时,分别利用第一出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将风输送至前挡风玻璃和顶板处。而上述的第二送风管组3 分为地板出风管301和脚踏出风管302,通过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将风输送至地板和脚踏处。
结合上述实施例中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开度调节的说明,在输送冷风时,第一出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用以输送大部分的冷风,而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用以输送小部分的冷风;反之,第一出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用以输送小部分的暖风,而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用以输送大部分的暖风。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上述的再加热组件5包括外壳501,外壳501内部形成为再加热腔,外壳501内固定有隔板503,隔板503将再加热腔分割为对称的再加热分腔502;
再加热分腔502内安装有电加热管504;
每个所述再加热分腔502均连通有暖风入口505和暖风出口506;
地板出风管301连接于暖风入口505,脚踏出风管302连接于暖风出口506。
在第四出风口304的前端安装了与地板出风管302连接的再加热组件 5,该再加热组件5将地板出风管302的暖风收集,并且通过内部的电加热管504对该部分暖风二次加热,以确保第四出风口304排出的暖风温度满足驾驶员要求。而本实施例中的再加热腔分为两个再加热分腔502主要是对暖气分腔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风道布置考虑了风道阻力,保证各封口风量满足设计指标,同时,针对冬夏季节气流扩散方式,为保证司机室区域温度均匀性,进行冷暖风分流控制,即冷风主要输送到司机室顶板、前挡风玻璃、侧窗,暖风主要输送到底板、脚踏,回风腔布置不仅考虑回风口布置合理,还应与客室风道进行旁通连接,在司机室空调机组冷凝风机发生故障时,自动开启旁通风门,为司机室持续提供送风,保证整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考虑到驾驶员脚踏处的加热效果,在地板出风管301和脚踏出风管302的连接处集成了再加热组件5,利用再加热组件5对该处的暖风进行二次加热,提高出风温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能够实现冷暖风分流的冷暖风分风风道4,其通过外部电动执行器401的驱动控制内部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的开关以及开度,能够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调节出风,使得司机室内环境更加适宜。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7)

1.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风道结构包括:
沿车体布置的风腔体(1),所述风腔体(1)分为送风腔(101)和回风腔(102),动车组内的空调机组与所述风腔体(1)的输入端连通;
安装于所述风腔体(1)靠近司机室一端的端部的冷暖风分风风道(4),且该冷暖风分风风道(4)与所述风腔体(1)连通;
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内分为冷风腔(407)和暖风腔(408);
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具有与所述冷风腔(407)连通的冷风接口(409)、以及与所述暖风腔(408)连通的暖风接口(410);
该风道结构还包括:
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于所述冷风接口(409)的第一送风管组(2)、以及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连通于所述暖风接口(410)的第二送风管组(3);
所述第一送风管组(2)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冷风接口(409);
所述第二送风管组(3)具有位于动车组司机室内的暖风接口(410);
所述第二送风管组(3)集成有再加热组件(5),该再加热组件(5)用以加热由所述暖风接口(410)输送的暖风;
所述风腔体(1)的回风腔(102)与司机室内空间连通,且所述回风腔(102)的侧面连通有旁通风道(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包括风道主体(402),所述风道主体(402)靠近所述风腔体(1)一端形成有集风腔(403)、所述风道主体(402)远离所述风腔体(1)一端形成有出风腔;
所述风道主体(402)的集风腔(403)与所述风腔体(1)的出风腔连通以接收所述送风腔(101)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所述风道主体(402)的出风腔与所述集风腔(403)连通以接收所述集风腔(403)输送的冷风或暖风;
其中,所述出风腔分为所述冷风腔(407)和所述暖风腔(408);
所述冷风腔(407)与所述集风腔(403)之间通过冷风门(405)隔离;
所述暖风腔(408)与所述集风腔(403)之间通过暖风门(406)隔离;
所述送风腔(101)输送冷风时,所述冷风门(405)开启、暖风门(406)关闭,或所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同时开启且所述冷风门(405)的开度大于所述暖风门(406)的开度;
所述送风腔(101)输送暖风时,所述冷风门(405)关闭、暖风门(406)开启,或所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同时开启且所述冷风门(405)的开度小于所述暖风门(406)的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403)内通过集风腔隔板(411)分隔有回风腔通道(404),该回风腔通道(404)与所述回风腔(10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暖风分风风道(4)的外部安装有电动执行器(401),该电动执行器(401)的传动端分别于所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连接以驱动所述冷风门(405)和暖风门(406)的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管组(2)包括:
与所述冷风接口(409)连通的前挡风玻璃出风管(201),该前挡风玻璃出风管(201)具有延伸至动车组前挡风玻璃的第一出风口(203);以及
与所述冷风接口(409)连通的顶板出风管(202),该顶板出风管(202)具有延伸布置于动车组顶板任意位置的第二出风口(20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管组(3)包括:
与所述暖风接口(410)连通的地板出风管(301),该地板出风管(301)沿动车组地板边缘布置,且所述地板出风管(301)具有布置于动车组地板任意位置的第三出风口(303);以及
形成于所述地板出风管(301)靠近车头前侧一端的脚踏出风管(302),且该脚踏出风管(302)通过再加热组件(5)与所述地板出风管(301)连通,且所述脚踏出风管(302)具有第四出风口(3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加热组件(5)包括外壳(501),所述外壳(501)内部形成为再加热腔,所述外壳(501)内固定有隔板(503),所述隔板(503)将所述再加热腔分割为对称的再加热分腔(502);
所述再加热分腔(502)内安装有电加热管(504);
每个所述再加热分腔(502)均连通有暖风入口(505)和暖风出口(506);
所述地板出风管(301)连接于所述暖风入口(505),所述脚踏出风管(302)连接于所述暖风出口(506)。
CN201921714763.7U 2019-10-14 2019-10-14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Active CN210971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4763.7U CN210971068U (zh) 2019-10-14 2019-10-14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4763.7U CN210971068U (zh) 2019-10-14 2019-10-14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71068U true CN210971068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19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14763.7U Active CN210971068U (zh) 2019-10-14 2019-10-14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7106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1902A (zh) * 2021-10-20 2022-03-11 安徽赛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暖风加热器
CN116923468A (zh) * 2023-09-07 2023-10-24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市域列车用的司机室风道及市域列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1902A (zh) * 2021-10-20 2022-03-11 安徽赛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暖风加热器
CN116923468A (zh) * 2023-09-07 2023-10-24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市域列车用的司机室风道及市域列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6031B2 (en) Vehicle headliner assembly for zonal comfort
CN102189912B (zh) 车辆座位空调系统
CN102815183B (zh) 具有控制局部气流的吸力面的汽车hvac系统
US20130299128A1 (en) Air-conditioned seat for a cabin of a vehicle
CN107757642B (zh) 一种高度集成的多功能司机室空调通风系统
CN105818638A (zh) 自适应车辆气候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4757270U (zh) 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CN103502029A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CN106335417B (zh) 用于驾驶员座椅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971068U (zh) 动车组司机室风道结构
CN110001345B (zh) 用于车辆的多区空调设施
CN104781094A (zh) 车辆空气调节器
JP2003002035A (ja) 自動車の空調装置
KR20120104942A (ko) 차량 공조 장치
CN103260916A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213228637U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空调送回风系统
CN110509745B (zh) 一种新型冷暖集成式自动控制空调系统
CN105835656B (zh) 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CN211280548U (zh)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2022251U (zh) 一种客车空调系统
WO2008050985A1 (en) Seat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210617793U (zh) 一种用于电动乘用车的双温区空调装置
CN103358853A (zh) 汽车后排吹风机构
CN207631250U (zh) 一种高度集成的多功能司机室空调通风系统
JP2009012550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