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1617A -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1617A
CN114641617A CN201980101663.3A CN201980101663A CN114641617A CN 114641617 A CN114641617 A CN 114641617A CN 201980101663 A CN201980101663 A CN 201980101663A CN 114641617 A CN114641617 A CN 114641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croll
housing
fixed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16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政则
增本浩二
小山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41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161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压缩机构部,其收容于筒状的壳体内;驱动机构部,其驱动压缩机构部;主轴,其将驱动机构部的驱动力传递到压缩机构部;以及框架,其固定于壳体的内壁面,并支承主轴使其自如旋转,框架构成为:支承主轴的轴承区域与固定于壳体的内壁面的固定区域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框架的热压配合固定部的配置位置与框架的主轴承部的配置位置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轻相对于框架的热压配合固定部产生的倾覆力矩,从而能够减小框架的热压配合保持力。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调装置以及冷冻机等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涡旋压缩机中,支承固定涡旋件的框架固定于筒状的壳体的内壁。框架具有沿壳体的轴向延伸、且位于固定涡旋件的涡旋齿的外周侧的位置的筒状的外壁,外壁的外周面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壳体的内壁。而且,框架的外壁的轴向的端面与固定涡旋件的台板的接触部分通过螺钉固定,由此固定涡旋件被固定于框架的外壁。在该构成中,由于框架的外壁位于固定涡旋件的涡旋齿的外周侧的位置,所以制冷剂吸入空间变窄。因此,近年来,从扩大制冷剂吸入空间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去除框架的外壁的涡旋压缩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框架的外壁消失,从而固定涡旋件的固定处消失,因此构成为将固定涡旋件直接固定于壳体的内壁。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8787号
在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中,通过热压配合将框架的上段的外周部固定于壳体。因此,框架的相对于壳体固定的固定区域配置在上段。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中,在框架的下段配置有支承主轴的轴承区域。即,在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中,在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固定区域和轴承区域。
因此,在该涡旋压缩机中,因施加到框架的轴承区域的载荷,而在框架的固定区域产生倾覆力矩,框架的热压配合保持力增大,因此有可能必须要增大热压配合余量。这意味着在扩大涡旋容量时成为障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相对于框架的固定区域产生的倾覆力矩,并且能够减小框架的热压配合保持力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压缩机构部,其收容于筒状的壳体内;驱动机构部,其驱动上述压缩机构部;主轴,其将上述驱动机构部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压缩机构部;以及框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壁面,上述压缩机构部具备:固定涡旋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壁面;以及摆动涡旋件,其与上述固定涡旋件对置配置,上述框架构成为:保持上述摆动涡旋件而使其自如滑动,并且支承上述主轴而使其自如旋转,并且支承上述主轴而使其自如旋转的轴承区域、与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固定区域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涡旋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由于框架的固定区域的配置位置与框架的轴承区域的配置位置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减轻相对于框架的固定区域产生的倾覆力矩,能够减小框架的热压配合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主框架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主框架的周边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主框架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将以往的涡旋压缩机中的主框架的固定状态作为比较例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变形例1中的主框架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变形例2中的主框架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说明书全文以及附图所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即,本发明能够在不违反能够从权利要求书以及整个说明书中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另外,伴随着这样的变更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中。并且,在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的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
实施方式1.
<涡旋压缩机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纵截面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主框架2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主框架2的周边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主框架2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如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100是在具有旋转轴以及传动轴的驱动轴6的中心轴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的状态下使用的、所谓的纵型的涡旋压缩机。
涡旋压缩机100具备壳体1、主框架2、压缩机构部3、驱动机构部4、副框架5、驱动轴6、衬套7以及供电部8。以下,以主框架2为基准,将设置有压缩机构部3的上侧指定为一端U侧,将设置有驱动机构部4的下侧指定为另一端L侧来进行说明。
壳体1是成为由金属等导电性部件构成的两端封闭的筒状的框体的密闭容器。壳体1具备主壳体11、作为端部壳体的上壳体12、以及下壳体13。
主壳体11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在主壳体11通过焊接等连接有吸入管14。吸入管14是将制冷剂导入到壳体1内的管,并与主壳体11内连通。
上壳体12是大致半球状的端部壳体。上壳体12的侧壁部的一部分与主壳体11的一端U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圆周而接合。由此,主壳体11的一端U侧固定于上壳体12。而且,上壳体12封闭主壳体11的一端U侧的开口。
在上壳体12的上部通过焊接等而连接有排出管15。排出管15是将制冷剂排出到壳体1外的管,且与主壳体11内的排出空间9连通。
下壳体13是大致半球状的端部壳体。下壳体13与上壳体12同样地与主壳体11接合。下壳体13的侧壁的一部分与主壳体11的另一端L侧的端部经由连结壳体16通过焊接等接合。由此,主壳体11的另一端L侧固定于下壳体13。而且,下壳体13封闭主壳体11的另一端L侧的开口。
此外,壳体1由具备多个螺栓孔的固定台17支承。在固定台17形成有多个螺栓孔,通过经由这些螺栓孔用螺栓紧固,能够将涡旋压缩机100固定于空调装置中的室外机的壳体等其他部件。
主框架2是在中央形成有空洞的中空状的金属制的框架,且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主框架2具备作为固定区域的主体部21、作为轴承区域的主轴承部22、以及返油管23。
如图1以及图4所示,主体部21在主框架2的下方亦即另一端L侧,形成为从该主框架2的外周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状,该突出的主体部21的外周面作为固定区域发挥功能。在主框架2中的主体部21以外,特别是在主框架2的上方亦即一端U侧的外周面、与主壳体11的后述的第2内壁面114之间形成有间隙K。
如图2~图4所示,主框架2经由主体部21固定于主壳体11中的另一端L侧的第2内壁面114。此时,在主壳体11的第2内壁面114中的另一端L侧形成有朝向该主壳体11的内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116。而且,主体部21由第2突出部116定位。
另外,在主框架2的中央,沿着作为主轴的驱动轴6的中心轴的同轴上延长的壳体1的长边方向,形成有收容空间211。收容空间211形成为一端U侧开口、并且内部空间朝向另一端L侧而变窄的台阶状。
在主框架2的一端U侧以包围收容空间211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的平坦面212。在平坦面212配置有由阀钢等钢板类材料构成的环状的推力板24。推力板24作为推力轴承发挥功能。
在平坦面212的外端侧的不与推力板24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吸入口213。吸入口213是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上,即在一端U侧和另一端L侧贯通主框架2的空间。此外,吸入口213并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
主框架2的比平坦面212靠另一端L侧的台阶部分形成有十字收容部214。在十字收容部214形成有一对第1十字槽215。第1十字槽215以外端侧的一部分切削平坦面212的内端侧的方式形成。因此,在从一端U侧观察主框架2时,第1十字槽215的一部分与推力板24重叠。一对第1十字槽215对置地形成。
主轴承部22与主框架2的另一端L侧连续地形成。在主轴承部22的内部形成有轴孔221。轴孔221在主轴承部22的上下方向上,即在一端U侧和另一端L侧贯通主轴承部22,并且其一端U侧与收容空间211连通。
返油管23是使贮存于收容空间211的润滑油返回到下壳体13的内侧的储油部的管。返油管23插入固定于排油孔,该排油孔以贯通主框架2的内外的方式形成。
润滑油例如是包含酯类合成油的冷冻机油。润滑油存积于壳体1的下部,即下壳体13内。所存积的润滑油通过后述的油泵52吸取,通过驱动轴6内的通油路63,减少与压缩机构部3等机械式接触的部件彼此的磨损,调节滑动部的温度、或改善密封性。作为润滑油,优选为使用润滑特性、电绝缘性、稳定性、制冷剂溶解性、或低温流动性等优异,并且具有适度的粘度的油。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主框架2的平坦面212的外端部形成有向上壳体12(参照图1)方向、即一端U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壁216。推力板24以覆盖第1十字槽215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突壁216的内侧的平坦面212。
突壁216的距平坦面212的高度被设定为小于推力板24的厚度,因此,能够使摆动涡旋件32(参照图1)与推力板24滑动。即,主框架2保持摆动涡旋件32而使其自如滑动。此外,通过调整推力板24的厚度,也能够将一个涡旋的台板与另一个涡旋的涡旋体之间的间隔亦即涡旋前端间隙设定在优选的范围。例如,推力板24的厚度虽然通常为0.5mm左右,但若使用该厚度为0.6mm左右的推力板,则能够缩小涡旋前端间隙,能够抑制制冷剂通过涡旋前端与台板的间隙,从而泄漏到相邻的压缩空间。
这里,在推力板24以及突壁216形成有凸部或凹部,凸部与凹部以能够抑制推力板24的旋转的方式卡合。原因在于,因为主框架2的平坦面212以及推力板24均为环状,所以存在伴随着摆动涡旋件32的摆动而推力板24相对于平坦面212旋转的情况。通过将凸部卡止于凹部,从而抑制其旋转。在本实施方式1中,凸部由从突壁216向推力板24的方向突出地形成的一对突起部217构成,凹部由形成于推力板24的外周部分的切口241构成。而且,将一对突起部217设置成分别卡止于切口241的对置的边。此外,在位于主框架2的一对突起部217之间的位置的部分配置有吸入口213。即,在切口241部分配置有吸入口213,因此不会使制冷剂被推力板24遮挡,而能够被取入到制冷剂取入空间37。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压缩机构部3具备固定涡旋件31和摆动涡旋件32,并且是压缩制冷剂的涡旋压缩机构。
固定涡旋件31由铸铁等金属构成,具备第1圆形台板311和第1涡旋体312。
固定涡旋件31经由第1圆形台板311的外周面而固定于主壳体11中的一端U侧的第1内壁面111。此时,在主壳体11的第1内壁面111中的一端U侧,形成有朝向该主壳体11的内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113。而且,固定涡旋件31由第1突出部113定位。
第1圆形台板311构成为圆盘状,在其中央形成有排出口313,该排出口310在上下方向上、即在一端U侧和另一端L侧贯通第1圆形台板311。
第1涡旋体312从第1圆形台板311的另一端L侧的面突出而形成涡旋状的壁部,其前端向另一端L侧突出。
摆动涡旋件32由铝等金属构成。摆动涡旋件32具备第2圆形台板321、第2涡旋体322、筒状部323以及一对第2十字槽324。
第2圆形台板321形成为圆盘状。第2圆形台板321具备形成有第2涡旋体322的一端U侧的面、外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滑动面3211的另一端L侧的面、以及位于径向的最外部并将一端U侧的面与另一端L侧的面连接起来的侧面321。
滑动面3211以能够在推力板24上滑动的方式支承或支撑于主框架2。
第2涡旋体322从第2圆形台板321的一端U侧的面突出而形成涡旋状的壁部,其前端向一端U侧突出。此外,在固定涡旋件31的第1涡旋体312和摆动涡旋件32的第2涡旋体322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抑制制冷剂的泄漏的密封部件。
筒状部323是从第2圆形台板321的另一端L侧的面的中央向另一端L侧突出而形成的圆筒状的凸台。在筒状部323的内周面,以与驱动轴6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设置有支承后述的滑动件71而使其自如旋转的摆动轴承、即所谓的轴颈轴承的中心轴。
第2十字槽324是形成于第2圆形台板321的另一端L侧的面的长圆形状的槽。一对第2十字槽324对置地设置。连接一对第2十字槽324的线设置为与连接一对第1十字槽215的线正交。
如图3所示,在主框架2的十字收容部214设置有十字环33。十字环33具备环部331、一对第1键部332以及一对第2键部333。
环部331呈环状。一对第1键部332与环部331的另一端L侧的面对置地形成。一对第1键部332的每一个被收容于主框架2的一对第1十字槽215的每一个。一对第2键部333与环部331的一端U侧的面对置地形成。一对第2键部333的每一个被收容于摆动涡旋件32(参照图1)的一对第2十字槽324的每一个。
在摆动涡旋件32通过驱动轴6(参照图1)的旋转而进行公转旋转时第1键部332在第1十字槽215内滑动,且第2键部333在第2十字槽324内滑动。由此,十字环33防止摆动涡旋件32的自转。
如图1所示,通过使固定涡旋件31的第1涡旋体312与摆动涡旋件32的第2涡旋体322相互啮合而形成压缩室34。压缩室34在径向上,容积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缩小。因此,制冷剂从第1涡旋体312和第2涡旋体322的外端部侧被吸入,通过向中央侧移动而逐渐被压缩。
压缩室34在固定涡旋件31的中央部与排出口313连通。在固定涡旋件31的一端U侧的面上设置有具有排出孔351的消声器35。在消声器35的一端U侧的表面设置有排出阀36,该排出阀36在预先设定的时刻开闭排出孔351,从而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因此,在压缩室34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排出口313,在其压力下使排出阀36开阀,从排出孔351排出到上壳体12内的排出空间9。其后,所排出的制冷剂从排出管15流出。
制冷剂例如由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不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烃、或包含这些的混合物构成。
由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构成的制冷剂是臭氧层破坏系数为零的HFC制冷剂、或氟利昂类低GWP制冷剂。作为低GWP制冷剂,例如可列举HFO制冷剂,并例示有化学式由C 3H2F 4表示的HFO1234yf、HFO1234ze、或HFO1243zf等四氟丙烯。
由不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构成的制冷剂可例示由CH 2F 2表示的R32(二氧甲烷)、或混合有R41等的制冷剂。
由烃构成的制冷剂可例示作为自然制冷剂的丙烷、或丙烯等。
由混合物构成的制冷剂可例示在HFO1234yf、HFO1234ze、或HFO1243zf等中混合了R32、或R41等的混合制冷剂。
有效的低GWP制冷剂中的HFO1234yf、HFO1234ze、或HFO1243zf等成分、亦即丙烷或丙烯等在相对低压低密度下进行动作。因此,获得同等能力所需的压缩机的排除容积与作为目前的制冷剂的R410A等相比,为2倍至3倍左右的大小。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部4设置于壳体1内的主框架2的另一端L侧。驱动机构部4具备定子41和转子42。
定子41为圆环状的固定件。定子41例如通过在层叠有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铁心环状地排列多个隔着绝缘层卷绕卷线的齿而形成。定子41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支承于主壳体11内。
转子42配置于定子41的内部空间。即,转子42是配置在形成于圆环状的固定件亦即定子41的内侧的中央孔中的圆筒状的旋转件。转子42在层叠多个电磁钢板等而成的铁心内,内置有永久磁铁。在转子42的中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即在一端U侧和另一端L侧贯通转子42的孔。
如图1所示,副框架5为金属制的框架,在壳体1内设置于驱动机构部4的另一端L侧。副框架5通过热压配合、或焊接等固定支承于主壳体11的另一端L侧的内周面115。副框架5具备副轴承部51和油泵52。
副轴承部51是设置于副框架5的中央部上侧的滚珠轴承。在副轴承部51的中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即在一端U侧和另一端L侧贯通副轴承部51的孔。
油泵52设置于副框架5的中央部下侧。油泵52配置为使至少一部分浸渍在存储于下壳体13内的储油部的润滑油。
如图1所示,驱动轴6为长条的金属制的棒状部件,且设置于壳体1内,将驱动机构部4的驱动力传递到压缩机构部3。驱动轴6具备主轴部61、偏心轴部62以及通油路63。
主轴部61是构成驱动轴6的主要部分的轴。主轴部61的中心轴以与主壳体11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配置。在主轴部61的外表面接触固定有转子42。
偏心轴部62设置于主轴部61的一端U侧。偏心轴部62的中心轴相对于主轴部61的中心轴偏心。通油路63上下贯通地设置于主轴部61以及偏心轴部62的内部。
驱动轴6中的主轴部61的一端U侧插入主框架2的主轴承部22。另外,驱动轴6中的主轴部61的另一端L侧插入固定于副框架5的副轴承部51。由此,偏心轴部62配置于筒状部323的筒内。另外,接触固定于主轴部61的转子42以其外周面与定子41的内周面保持规定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在主轴部61的一端U侧的中途设置有第1平衡器64。在主轴部61的另一端L侧的中途设置有第2平衡器65。第1平衡器64以及第2平衡器65是为了抵消由摆动涡旋件32的摆动运动引起的不平衡状态而设置的。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衬套7是将摆动涡旋件32与驱动轴6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衬套7由铁等金属构成。衬套7由2个部件构成。衬套7具备滑动件71和平衡配重件72。
滑动件71是具有向外周侧扩展的凸缘的筒状的部件。滑动件71嵌入偏心轴部62以及筒状部323的每一个。
平衡配重件72是具备配重部721的圈状的部件。从配重部721的一端U侧观察的形状为C字形状。平衡配重件72为了抵消摆动涡旋件32的离心力,而相对于旋转中心偏心设置。平衡配重件72通过热压配合等方法与滑动件71的凸缘嵌合。
如图1所示,供电部8是向涡旋压缩机100供电的供电部件。供电部8形成于主壳体11的外周面。供电部8具备罩81、供电端子82以及布线83。
罩81是将底部安装于主壳体11的外壁面部的圆筒形状,且在远离主壳体11的部分形成有与底部对置的开口的罩部件。
供电端子82由金属部件构成,其中一方设置于罩81内,另一方设置于壳体1内。即,供电端子82设置为将一方与另一方连接并贯通壳体1。
布线83的一方与供电端子82连接,另一方与定子41连接。即,布线83将一方与另一方连接并从供电端子82向定子41供电。
如以上这样构成的涡旋压缩机100例如能够应用于作为空调装置发挥功能的制冷循环装置。这里,参照图5,对使用涡旋压缩机100的制冷循环装置200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构成>
如图5所示,制冷循环装置200作为空调装置发挥功能,该空调装置例如通过经由制冷剂使热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的空气之间移动,从而进行制冷或制热运转并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制冷循环装置200具有室内机201和室外机202。此外,以下,将涡旋压缩机100称作压缩机250。
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室内机201与室外机202经由制冷剂配管203、203a以及203b进行配管连接,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4。在制冷剂回路204设置有压缩机250、流路切换装置251、热交换器252、膨胀阀25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54,这些经由制冷剂配管203、203a以及203b进行连接。
室外机202具有压缩机250、流路切换装置251、热交换器252以及膨胀阀253。压缩机250将吸入后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这里,压缩机250也可以不具备未图示的转换器装置。在具备转换器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205使运转频率变化,能够变更压缩机250的容量。此外,压缩机250的容量是指每单位时间送出的制冷剂的量。
流路切换装置251例如为四通阀,且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的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200通过基于来自控制部205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251切换制冷剂的流动,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热交换器252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另外,为了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在热交换器252设置有室外送风机255。在室外送风机255也可以不安装未图示的转换器装置。在该情况下,转换器装置使作为室外送风机255的驱动源的风扇马达256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此外,室外送风机255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可,例如风扇的种类可以为西洛克风扇,也可以为无蜗壳风扇。另外,室外送风机255可以为压入方式,也可以为抽拉方式。
这里,热交换器25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从制冷剂配管203b侧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并向制冷剂配管203a侧流出。另外,热交换器25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从制冷剂配管203a侧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51流入的由压缩机250压缩后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并向制冷剂配管203b侧流出。此外,这里,以使用室外空气作为外部流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外部流体并不局限于包含室外空气的气体,也可以为包含水的液体。
膨胀阀253是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节流装置,通过使膨胀阀253的开度变化来调节在制冷剂配管20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由此调整制冷剂的压力。膨胀阀253在制冷运转时,使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膨胀并减压成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此外,作为膨胀阀253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可,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等。例如,膨胀阀253在由电子式膨胀阀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控制部205的指示来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1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54,其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室内送风机257,其调整供室内热交换器254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
室内热交换器254在制热运转时进行冷凝器的动作,在从制冷剂配管203a侧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向制冷剂配管203b侧流出。另外,室内热交换器25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254在从制冷剂配管203b侧流入的通过膨胀阀253而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而蒸发气化,并向制冷剂配管203a侧流出。此外,这里以使用室内空气作为外部流体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外部流体并不局限于包含室内空气的气体,也可以为包含水的液体。
室内送风机257的运转速度根据用户的设定而决定。优选为在室内送风机257安装转换器装置,使风扇马达258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此外,室内送风机257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可,例如风扇的种类可以为西洛克风扇,也可以为无蜗壳风扇。另外,室内送风机257可以为压入方式,也可以为抽拉方式。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例>
接下来,作为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例,对制冷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由压缩机250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51,流入热交换器252。流入到热交换器252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255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并从热交换器252流出。从热交换器252流出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53膨胀以及减压,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1的室内热交换器254,并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57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54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1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5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51被吸入压缩机250,再次被压缩。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运转重复以上的动作(在图5中,由实线的箭头表示)。
接下来,作为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例,对制热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由压缩机250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51,流入室内机201的室内热交换器254。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54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57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54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接受热而变暖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1向室内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54流出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53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202的热交换器252,并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255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热交换器252流出。从热交换器25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51被吸入压缩机250,再次被压缩。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热运转重复以上的动作(在图5中,由虚线的箭头表示)。
<主框架2的构成>
图6是将以往的涡旋压缩机中的主框架2的固定状态作为比较例表示的纵剖视图。这里,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中的特征性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涡旋压缩机100中,其特征在于,主框架2中的作为固定区域的主体部21的配置位置与作为轴承区域的主轴承部22的配置位置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上,主体部21的上下方向的配置区域H1配置为包含在主轴承部22的上下方向的配置区域H2中。即,在该情况下,主体部21和主轴承部22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上配置在相同的区域,换言之,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区域中。
由此,例如,如图6所示的以往的涡旋压缩机中的主框架2那样,与主体部21配置于主框架2的上方,主轴承部22配置于主框架2的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与主体部21和主轴承部22在主框架2的上下分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高度的区域的部分,相应地能够减轻相对于主体部21产生的倾覆力矩,能够减小热压配合保持力。
<实施方式1的效果>
以上,如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主框架2的主体部21的配置位置与主框架2的主轴承部22的配置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轻相对于主框架2的主体部21产生的倾覆力矩,能够减小主框架2的热压配合保持力。
另外,通过减小热压配合保持力,能够使主框架2的外径L2相对于主壳体11的内径L1,即,使热压配合余量比主框架2的外径L3相对于以往的主壳体11的内径L1的热压配合余量小。因此,能够缩小在相对于主壳体11固定主框架2时的热压配合余量,相应地能够缩短热压配合过热时间。
并且,通过减小热压配合保持力,能够减小热压配合余量,能够缩短热压配合过热时间,因此能够将存在温度限制的作为玻璃端子的供电端子82配置于主框架2的附近。并且,能够缩短热压配合过热时间,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与图5所示的以往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存在温度限制的供电端子82配置在主框架2的附近(H3<H4)。
此外,此时,设定为主框架2的主轴承部22的配置区域H2大于主框架2的主体部21的配置区域H1(H2>H1)。由此,能够显著地减轻主框架2的倾覆力矩,能够进一步减少热压配合保持力。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1中的主框架2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的变形例2中的主框架2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中,对主体部21和主轴承部22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上配置在相同的区域,即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区域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作为主框架2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
即,如对与图4的对应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7或图8所示,主框架2中的作为固定区域的主体部21的配置位置和作为轴承区域的主轴承部22的配置位置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该情况下,将主框架2的主轴承部22的配置区域H2与主框架2的主体部21的配置区域H1的重叠的区域H5的大小设定为“0”以上即可。由此,能够减轻主框架2的倾覆力矩,能够减小热压配合保持力。
另外,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上,主体部21的配置位置可以配置在比主轴承部22的配置位置靠上方的一端U侧(参照图7),主轴承部22的配置位置也可以配置在比主体部21的配置位置靠上方的一端U侧(参照图8)。即,主体部21和主轴承部22在主框架2的上下方向上,哪个配置在上方,哪个配置在下方都可以。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主框架;3...压缩机构部;4...驱动机构部;5...副框架;6...驱动轴;7...衬套;8...供电部;9...排出空间;11...主壳体;12...上壳体;13...下壳体;14...吸入管;15...排出管;16...连结壳体;17...固定台;21...主体部;22...主轴承部;23...返油管;24...推力板;31...固定涡旋件;32...摆动涡旋件;33...十字环;34...压缩室;35...消声器;36...排出阀;37...制冷剂取入空间;41...定子;42...转子;51...副轴承部;52...油泵;61...主轴部;62...偏心轴部;63...通油路;64...第1平衡器;65...第2平衡器;71...滑动件;72...平衡配重件;81...罩;82...供电端子;83...布线;100...涡旋压缩机;111...第1内壁面;113...第1突出部;114...第2内壁面;115...内周面;116...第2突出部;200...制冷循环装置;201...室内机;202...室外机;203...制冷剂配管;203a制冷剂配管;203b制冷剂配管;204...制冷剂回路;205...控制部;211...收容空间;212...平坦面;213...吸入口;214...十字收容部;215...第1十字槽;216...突壁;217...突起部;221...轴孔;241...切口;250...压缩机;251...流路切换装置;252...热交换器;253...膨胀阀;254...室内热交换器;255...室外送风机;256...风扇马达;257...室内送风机;258...风扇马达;311...第1圆形台板;312...第1涡旋体;313...排出口;321...第2圆形台板;322...第2涡旋体;323...筒状部;324...第2十字槽;331...环部;332...第1键部;333...第2键部;351...排出孔;721...配重部;3211...滑动面;3212...侧面;H1...配置区域;H2...配置区域;K...间隙;L...另一端;U...一端。

Claims (7)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具有:压缩机构部,其收容于筒状的壳体内;驱动机构部,其驱动所述压缩机构部;主轴,其将所述驱动机构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压缩机构部;以及框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所述涡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部具备:
固定涡旋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以及
摆动涡旋件,其与所述固定涡旋件对置配置,
所述框架构成为:
保持所述摆动涡旋件而使其自如滑动,并且支承所述主轴而使其自如旋转,
支承所述主轴而使其自如旋转的轴承区域、与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固定区域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区域在所述框架的下方,以从该框架的外周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该突出的外周面作为所述固定区域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中的除所述固定区域以外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以所述轴承区域大于所述固定区域的方式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第1内壁面;
第2内壁面;
第1突出部,其从所述第1内壁面朝向该壳体的内侧突出,并定位所述固定涡旋件;以及
第2突出部,其从所述第2内壁面朝向该壳体的内侧突出,并定位所述框架,
所述固定涡旋件固定于所述第1内壁面,
所述框架固定于所述第2内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通过热压配合而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
CN201980101663.3A 2019-10-29 2019-10-29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ithdrawn CN1146416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2334 WO2021084607A1 (ja) 2019-10-29 2019-10-29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1617A true CN114641617A (zh) 2022-06-17

Family

ID=75715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1663.3A Withdrawn CN114641617A (zh) 2019-10-29 2019-10-29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084607A1 (zh)
CN (1) CN114641617A (zh)
WO (1) WO2021084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6020A1 (ja) * 2021-06-30 2023-0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WO2023119625A1 (ja) * 2021-12-24 2023-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6205A (ja) * 1985-11-27 1987-06-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クロ−ル圧縮機
US11143184B2 (en) * 2016-10-28 2021-10-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croll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she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84607A1 (zh) 2021-05-06
WO2021084607A1 (ja)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2880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JP677554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06073048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ロータリ式密閉型圧縮機
JP201213720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605969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4641617A (zh) 涡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WO2005010370A1 (ja) 冷凍装置
JPWO2019087227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7118177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20010014817A (ko) 냉매압축기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냉동냉방장치
WO2024069829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3079667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この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49526B1 (ja)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214913A1 (ja) 圧縮機
CN114616394A (zh) 涡旋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7213382B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245754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026651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JP7357178B1 (ja)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157274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25136B2 (ja) 冷媒圧縮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機器
JP7174288B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WO2023170901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074389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WO2023188422A1 (ja) 圧縮機およびアッパーシェ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