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7547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27547A CN114527547A CN202111285791.3A CN202111285791A CN114527547A CN 114527547 A CN114527547 A CN 114527547A CN 202111285791 A CN202111285791 A CN 202111285791A CN 114527547 A CN114527547 A CN 1145275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movable
- base member
- wire
- lens ho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防止激光照射到舍弃连结部以外的其他部件。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第三线(SA3)。基座部件(18)包含具有第二壁面(LW2)与第四壁面(LW4)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安装于第二壁面(LW2),并且具有第三伸出部(OHF3),该第三伸出部(OHF3)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二壁面(LW2)的第二虚拟平面(VPF2)与包含第四壁面(L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F4)之间的第二虚拟交线(NL2)而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在第三伸出部(OHF3)的前端部具有在将第二舍弃连结部(CN2)切离时形成的第三切断面(SEF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端部被固定于单独的金属部件。具体而言,为了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安装于固定侧部件而利用八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为了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安装于可动侧部件而利用四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并且,在矩形框状的固定侧部件的四角中的一个设置的突出部安装有四个固定侧金属部件,在矩形框状的固定侧部件的四角中的另一个设置的另一个突出部安装有剩余的四个固定侧金属部件。另外,在矩形框状的可动侧部件的四角中的一个设置的突出部安装有两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在矩形框状的可动侧部件的四角中的另一个设置的另一个突出部安装有剩余的两个可动侧金属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14914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以及两个形状记忆合金线作为一个安装单元被一体化地提供。即,四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八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以及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作为四个安装单元而被提供。并且,各安装单元被同时安装且固定于可动侧部件及固定侧部件的每一个。
各安装单元构成为,以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与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利用牺牲支柱体(舍弃连结部)连结的状态提供,在固定于可动侧部件以及固定侧部件的每一个之后利用激光切断舍弃连结部。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用于将舍弃连结部切离的激光可能照射到可动侧部件或者固定侧部件等其他部件。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用于将舍弃连结部切离的激光照射到舍弃连结部以外的其他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被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且能够保持透镜体;固定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固定侧接线板,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所述基座部件包含固定侧台座部,该固定侧台座部具有第一外侧面与第二外侧面,所述固定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并且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形成为朝向包含所述第一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与包含所述第二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之间的虚拟交线而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接触的部分伸出,在所述伸出部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舍弃连结部切离时形成的切断面,该舍弃连结部将所述固定侧接线板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连结。
发明效果
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防止用于将舍弃连结部切离的激光照射到舍弃连结部以外的其他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分别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5是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基座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与金属部件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基座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基座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金属部件组件的主视图。
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详细图。
图21是夹具的立体图。
图22是安装于夹具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23是安装基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以及金属部件组件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金属部件的图。
图25是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26是可动侧金属部件中的保持部与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立体图。
图27是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28是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29是安装有金属部件组件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图。
图30是安装有金属部件组件的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图。
图31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的基座部件的图。
图32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的基座部件的图。
图33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的图。
图34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以及图2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相当于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被拍摄体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含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罩部件4包含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壳体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另外,罩部件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
上侧罩部件4U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和被设为与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k。第一外周壁部4A包含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
同样,下侧罩部件4L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二外周壁部4C和被设为与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下端(Z2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底板部4D。在底板部4D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m。第二外周壁部4C包含第一侧板部4C1~第四侧板部4C4。第一侧板部4C1与第三侧板部4C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C2与第四侧板部4C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C1以及第三侧板部4C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C2以及第四侧板部4C4垂直地延伸。
上侧罩部件4U如图1所示,利用粘合剂接合于下侧罩部件4L。第二外周壁部4C配置为将第一外周壁部4A局部地覆盖。
如图2所示,在罩部件4内收容有间隔部件1、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板簧6、基座部件18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等。
可动侧部件MB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透镜体有关的光轴JD移动的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移动的板簧6。透镜体是例如具备至少1个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其中心轴线构成为沿着光轴JD。
间隔部件1被配置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罩部件4碰撞。即,间隔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并配置为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而且,间隔部件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上侧罩部件4U。具体而言,间隔部件1与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了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上方)的过度移动的止挡件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为在向Z1方向仅移动规定距离时与间隔部件1接触。通过该构成,间隔部件1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上侧罩部件4U接触,并防止这样的接触所引起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磨损。但是,如果能够利用另一构造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罩部件4U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则也可以省略间隔部件1。
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2所示,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以供透镜体旋装。透镜体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筒状部12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该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而且,分别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载置板簧6的一部分。
驱动机构MK包含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一个例子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是由电绝缘材料覆盖的线,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电流流过时温度上升,并根据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驱动机构MK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JD上下移动。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若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则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通过该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伸。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基座部件18)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具体而言,板簧6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5的(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具有以包围开口18K的方式配置的四个边部18E(第一边部18E1~第四边部18E4)。
板簧6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和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相连。另外,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更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同样,第二板簧6B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
金属部件5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称为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也称为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接下来,参照图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分别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的(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以及板簧6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3的(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在图3的(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在图3的(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了点图案。
在图3的(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矩形孔AH(参照图4的(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在图3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参照图4的(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图3的(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另外,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而且,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图3的(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能够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2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接下来,参照图4,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金属部件5进行说明。图4的(A)是从Y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图4的(B)是从X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另外,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的位置关系对应。而且,在图4的(A)以及图4的(B)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另外,参照图4的(A)以及图4的(B)的以下的说明与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三线SA3以及第四线SA4的组合、第五线SA5以及第六线SA6的组合、还有第七线SA7以及第八线SA8的组合也同样可以适用。
具体而言,第一线SA1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下侧的保持部J3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线SA1的另一端在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保持部J2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同样,第二线SA2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上侧的保持部J1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二线SA2的另一端在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保持部J4的部位固定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保持部J1是用于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部分即保持部J之一,通过将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以夹住第二线SA2的一端的状态弯折,从而形成了保持部J1。而且,第二线SA2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如图4的(A)所示,以彼此成为扭转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即,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配置为相互不接触(非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5,详细地说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基座部件18。图5是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5的(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5的(C)是埋设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5的(B)以及图5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构成为,作为支承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一端的线支承部件发挥功能。通过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5的(B)所示那样的由包含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连接部ED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连接部ED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连接部ED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连接部ED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连接部ED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连接部ED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连接部ED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端子部TM11以及第十一连接部ED11。
第一端子部TM1~第四端子部TM4、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第五端子部TM5~第九端子部TM9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
即,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
另外,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端子部TM7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同样,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端子部TM8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
如此,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或者第三边部18E3配置,不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6,对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6的(A)是各部件(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6的(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的(B)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图示。另外,在图6的(B)中,对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
板簧6如图6的(B)所示,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以及第二贯通孔6A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的(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的(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同样,第二板簧6B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B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B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B3、将第一部分6B1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四部分6B4以及将第二部分6B2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五部分6B5。
在第一部分6B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BH1以及使用于与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的(C))的接合的第二贯通孔6B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
在第二部分6B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BH3以及第四贯通孔6B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在第三部分6B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的(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BH5以及第六贯通孔6B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
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四部分6A4以及第五部分6A5与第二板簧6B的第四部分6B4以及第五部分6B5是具有多个弯曲部的可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基座部件18(固定侧部件RG),不仅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沿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
如图6的(B)所示,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构成为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最小旋转角为180°的旋转对称)。因此,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部件数量。另外,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能够平衡良好且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板簧6也不会对由8条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如图6的(A)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即,第一连接部ED1与连接部CT1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第三导电部件CM3的第三连接部ED3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的连接部CT3,第四导电部件CM4的第四连接部ED4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的连接部CT4。另外,第五导电部件CM5的第五连接部ED5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连接部CT5,第六导电部件CM6的第六连接部ED6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连接部CT6,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连接部CT7,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连接部CT8。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连接部CT9如图6的(B)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即,连接部CT9与第三部分6A3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连接部CT10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连接部CT11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连接部CT1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6的(B)所示,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的(B))在形成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的(B))在形成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
接下来,参照图7,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7是图6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7的(A)中,为了清楚,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细的点图案。同样,在图7的(B)中,为了清楚,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
具体而言,图7的(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的(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以及箭头AR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的(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以及箭头AR1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外部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例如由外部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与透镜体对置地安装于外部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也可以包含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作为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所引起的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而且,也可以通过如此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使得控制装置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从拍摄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控制流经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8,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8的(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图8的(B)是从Y1侧观察由图8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时的放大侧视图。图8的(C)是从Z2侧观察由图8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2时的放大仰视图。另外,在图8的(A)~图8的(C)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如图8的(B)以及图8的(C)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接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另外,在图8的(B)以及图8的(C)中,为了清楚,对接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第一连接部ED1如图8的(C)所示那样以比连接部CT1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同样,第二连接部ED2以比连接部CT2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第一连接部ED1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的外表面(Y1侧的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接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另外,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是切离未图示的舍弃连结部时形成的切断面,因此未被实施镀覆。舍弃连结部是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连结的部分,在多个导电部件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基座部件18时被利用,但最终被舍弃。
参照图9~图11,对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以及基座部件18的另一组合进行说明。
图9是作为基座部件18的另一个例子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9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图9的(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A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9的(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9的(B)以及图9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图10是作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另一个例子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透镜保持部件2A在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具体而言,图10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图10的(B)是埋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A内的导电部件20的立体图,图10的(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的(B)以及图10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图11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1的(A)是表示金属部件5、基座部件18A以及导电部件2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的(B)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11的(B)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A与图5所示的基座部件18相同,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而且,基座部件18A如图9的(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在基座部件18A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A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9的(B)所示那样的、由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A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端子部TM10;在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侧面(X1侧的面以及Y1侧的面)露出的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五接合面部CP5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侧面(X2侧的面以及Y2侧的面)露出的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七接合面部CP7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在基座部件18A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以及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接合面部CP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接合面部CP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包含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透镜保持部件2A与图2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A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而且,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而且,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分别载置有板簧6的一部分。
透镜保持部件2A在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但在其他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作为不同部分的导电部件20,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
导电部件20与埋入于基座部件18的导电部件CM相同,由金属板形成,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于透镜保持部件2A。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20包含埋入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一导电部件20A和埋入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二导电部件20B。
第一导电部件20A包含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后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A2以及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二导电部20A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A3。
第二导电部件20B包含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前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B1、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左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B2以及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B1与第二导电部20B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B3。
图11的(A)所示的金属部件5与图3所示的金属部件5相同,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该例子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参照图10的(A))。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焊接于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参照图10的(C))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一矩形孔AH1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一导电部20A1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二矩形孔AH2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20A1。即,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也相同。
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接合面部CP1从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矩形孔FH1(参照图9的(B))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即,第一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在使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接合面部CP2从形成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矩形孔FH2(参照图9的(B))露出的状态下,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接合面部CP2。即,第二接合面部CP2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也相同。
该构成与导电部件CM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经由接合材料SD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导通接合性。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与图6的(B)所示的构成相同,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另外,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9的(B))在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所形成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的(B))在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所形成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即,第十接合面部CP10与第二部分6A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
图11的(B)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图6的(A)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相同,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该例子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并构成为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11的(B)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图11的(B)所示的板簧6与图6的(A)所示的板簧6相同,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11的(A))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11的(A))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图10的(A)参照)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的(A))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的(A))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的(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而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10的(C))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以及使用于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参照图10的(C))的接合的第七贯通孔6AH7,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的固定通过焊接而实现。
关于第二板簧6B与透镜保持部件2、基座部件18、导电部件20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固定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2,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12是图11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2的(A)中,为了清楚,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同样,在图12的(B)中,为了清楚,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
具体而言,图12的(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的(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6以及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的(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16以及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接下来,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3的(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与图8的(A)对应。图13的(B)是从Y1侧观察由图13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3时的放大侧视图,与图8的(B)对应。图14的(A)是从Z2侧观察由图13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4时的放大仰视图,与图8的(C)对应。图14的(B)是从前侧(X1侧)观察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时的连接部CT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的图。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3的(B)、图14的(A)以及图14的(B)中,为了清楚,对接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如图13的(B)以及图14的(A)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接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
连接部CT1如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所示,以覆盖第一连接部ED1的Y1侧(右侧)的端面EP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的(B)所示,以连接部CT1位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方式在连接部CT1的根接部RT的部位向外侧(Y1侧)弯曲。关于连接部CT2也相同。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连接部CT1的下表面(Z2侧的面)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在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形成有凹部RS1。该构成使得接合材料SD容易进入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关于在前端形成有凹部RS2的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接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5的(A)是安装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图15的(B)是安装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后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与图15的(A)对应。另外,在图15的(A)以及图15的(B)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CT1具有弹性接触部EC1。弹性接触部EC1是形成于连接部CT1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的凹部RS1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如图15的(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1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一连接部ED1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与凹部RS1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1在弹性接触部EC1被压住于凹部RS1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
同样,连接部CT2具有弹性接触部EC2。弹性接触部EC2是形成于连接部CT2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二连接部ED2的前端的凹部RS2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如图15的(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2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二连接部ED2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与凹部RS2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2在弹性接触部EC2被压住于凹部RS2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连接部ED2。
该构成使得连接部CT1(弹性接触部EC1)与第一连接部ED1(凹部RS1)以弹性地接触的状态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8,对与金属部件5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与金属部件5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6的(A)是组装有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基座部件18的主视图。图16的(B)是由图16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5的放大图。图16的(C)是由图16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6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6的(A)中,为了清楚,对透镜保持部件2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基座部件18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6的(B)以及图16的(C)中,为了清楚,对光固化型粘合剂EA标注了点图案。
在该例子中,光固化型粘合剂EA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一次固化、并且通过加热而二次固化的混合型粘合剂。但是,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是仅通过可见光或者紫外线的照射而固化的粘合剂。
图17以及图1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7的(A)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17的(B)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后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与图17的(A)对应。图18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后涂覆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主视图,与图17的(B)对应。
以下的说明与将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相关,但关于将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分别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也同样适用。
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如图16的(B)所示那样具有突起部18V。突起部18V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上侧突起部18VU插通于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形成的贯通孔RH(第五贯通孔RH5),下侧突起部18VL插通于在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形成的贯通孔RH(第六贯通孔RH6)。另外,“第五贯通孔RH5”中的“第五”的意思是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相关,“第六贯通孔RH6”中的“第六”的意思是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相关。而且,虽然未被附图标记表示,但存在也分别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对应的贯通孔。关于后述的“第五轴AX5”、“第六轴AX6”、“第五抵接面CF5”、“第六抵接面CF6”、“第五延伸设置部EL5”以及“第六延伸设置部EL6”也相同。
而且,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在使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五贯通孔RH5嵌合的状态下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第五贯通孔RH5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而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典型来说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也可以是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周面。即,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的端面。
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在使下侧突起部18VL与第六贯通孔RH6嵌合的状态下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第六贯通孔RH6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而配置的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包含下侧突起部18VL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也可以是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周面。即,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下侧突起部18VL的端面。
在该例子中,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排列地配置且接近地配置。而且,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从第五贯通孔RH5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而配置,并且从第六贯通孔RH6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而配置。即,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配置为将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一体地覆盖。但是,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排列地配置。另外,附着于上侧突起部18VU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与附着于下侧突起部18VL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向从第五贯通孔RH5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在该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在向Y2方向延伸之后向Z2方向延伸而与连接部CT5相连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形成为位于隔着上侧突起部18VU与保持部J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向从第六贯通孔RH6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第六延伸设置部EL6)。在该例子中,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在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而与连接部CT6相连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另外,在该例子中,第六延伸设置部EL6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相同,形成为位于隔着下侧突起部18VL与保持部J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另外,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不仅利用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也利用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以及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固定粘着。具体而言,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与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相同,以跨越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如图16的(B)所示,以跨越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下侧(Z2侧)的周缘与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上侧(Z1侧)的周缘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配置为仅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体而言,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如图16的(B)所示,配置为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左侧(Y2侧)的周缘。
另外,如图16的(B)、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间配置有限制壁部RB,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内侧(X2侧)配置有凹部GR。另外,在图17以及图18中,为了清楚,对限制壁部RB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凹部GR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7的(B)中,对光固化型粘合剂EA标注了更疏的点图案。
限制壁部RB是从基座部件18的外表面(X1侧的面)向外侧(X1方向)隆起的部分,如图17的(A)所示,构成为确定第五抵接面CF5与第六抵接面CF6。第五抵接面CF5构成为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接触。另外,第六抵接面CF6构成为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左侧(Y2侧)的周缘接触。
具体而言,第五抵接面CF5配置为能够阻止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上侧突起部18VU的中心轴即第五轴AX5(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圆弧移动。另外,第六抵接面CF6配置为能够阻止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下侧突起部18VL的中心轴即第六轴AX6(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圆弧移动阻止。
凹部GR是用于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配置光固化型粘合剂EA的构造。在该例子中,凹部GR包含第一凹部GR1、第二凹部GR2、第三凹部GR3以及第四凹部GR4。
第一凹部GR1形成为将上侧突起部18VU与下侧突起部18VL相连。具体而言,第一凹部GR1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穿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第二凹部GR2形成于第一凹部GR1与第三凹部GR3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凹部GR2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另外,第二凹部GR2形成为通过构成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连接部CT6的右侧(Y2侧)的周缘的内侧(X2侧)。
第三凹部GR3形成为通过构成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以及连接部CT5各自的左侧(Y2侧)的周缘的内侧(X2侧)。具体而言,第三凹部GR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但形成为不通过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第四凹部GR4在第一凹部GR1的右侧(Y1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另外,凹部GR构成为能够从外侧进入。即,凹部GR构成为,使得光固化型粘合剂EA能够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外侧(X1侧)流入凹部GR内而附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内侧(X2侧)的面。
具体而言,第一凹部GR1构成为,使得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一凹部GR1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
另外,第二凹部GR2构成为,使得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二凹部GR2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
另外,第三凹部GR3构成为,使得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三凹部GR3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
另外,在位于面向限制壁部RB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的相反侧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左侧(Y2侧)的周缘形成有缺口部CUa,以便能够从外侧(X1方向)进入第三凹部GR3。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能够通过缺口部CUa流入第三凹部GR3内并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侧(X2侧)的面。
另外,第四凹部GR4构成为,使得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四凹部GR4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即,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以分别进入第一凹部GR1以及第四凹部GR4的方式被涂覆。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6的(C)所示那样具有矩形形状的突起部2V。在该例子中,突起部2V插通于在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形成的矩形孔AH。
而且,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以使突起部2V与矩形孔AH嵌合的状态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从矩形孔AH的周围的表面遍及突起部2V的外侧面地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四光固化型粘合剂EA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突起部2V的外侧面典型来说包含突起部2V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突起部2V的外侧面也可以是突起部2V的外周面。即,突起部2V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突起部2V的端面。
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构成为,通过配置于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中央部的矩形孔AH与矩形形状的突起部2V的嵌合而不会绕突起部2V旋转。具体而言,矩形孔AH形成为位于保持部J1与保持部J3之间的大致中间。
另外,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具有向从矩形孔AH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延长部EM(第三延长部EM3)。在该例子中,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具有向Y1方向延伸的第三延长部EM3。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三延长部EM3形成为位于隔着突起部2V与连接部CT1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另外,如图16的(C)所示,在第三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配置有限制壁部ST。
限制壁部ST是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表面(X1侧的面)向外侧(X1方向)隆起的部分,构成为确定抵接面CFb。抵接面CFb构成为与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的周缘接触。具体而言,抵接面CFb配置为能够阻止欲向右方(Y1方向)移动的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移动。
另外,在第三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的周缘,以与限制壁部ST的抵接面CFb对置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CUb。第五光固化型粘合剂EA5能够通过缺口部CUb而到达第三延长部EM3的内侧(X2侧)并附着于第三延长部EM3的内侧(X2侧)的面。
接下来,参照图18,说明在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于基座部件18时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作用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力。
形状记忆合金线SA若被加热则收缩。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向箭头AR20所示的方向拉动保持部J2的力。在该情况下,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箭头AR21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绕上侧突起部18VU的中心轴即第五轴AX5旋转的力。进而,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箭头AR22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绕第五轴AX5旋转的力。
因此,第五延伸设置部EL5虽然欲向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旋转,但由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与限制壁部RB的第五抵接面CF5接触,因此其旋转被第五抵接面CF5阻止。
如此,即使在第五线SA5因加热而收缩了的情况下,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也不会绕第五轴AX5旋转。
同样,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向箭头AR23所示的方向拉动保持部J4的力。在该情况下,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箭头AR24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绕下侧突起部18VL的中心轴即第六轴AX6旋转的力。进而,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箭头AR25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绕第六轴AX6旋转的力。
因此,第六延伸设置部EL6虽然欲向箭头AR25所示的方向旋转,但由于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左侧(Y2侧)的周缘与限制壁部RB的第六抵接面CF6接触,因此其旋转被第六抵接面CF6阻止。
如此,即使在第六线SA6因加热而收缩了的情况下,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也不会绕第六轴AX6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19对金属部件组件MA进行说明。图19是金属部件组件MA的主视图。
金属部件组件MA是在将金属部件5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单元,如图19所示,以一体化的状态提供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5M、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两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舍弃连结部CN。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组件MA包括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舍弃连结部CN包含第一舍弃连结部CN1~第四舍弃连结部CN4。图19示出了由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第五线SA5、第六线SA6及第三舍弃连结部CN3构成的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以及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均未图示,但具有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未图示的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由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一线SA1、第二线SA2以及第一舍弃连结部CN1构成。另外,未图示的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由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三线SA3、第四线SA4及第二舍弃连结部CN2构成。同样地,未图示的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由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第七线SA7、第八线SA8及第四舍弃连结部CN4构成。
另外,在图19中,为了清楚,对金属部件5(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三舍弃连结部CN3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在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并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参照图16的(C))将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粘着于透镜保持部件2,且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参照图16的(B))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粘着于基座部件18之后,利用激光将舍弃连结部CN切断并切离。
接下来,参照图20以及图21,对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详细图。具体而言,图20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图20的(B)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立体图。图20的(C)是由图20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7的放大图。图21是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夹具JG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1的(A)是表示夹具JG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1的(B)是从相反侧观察图21的(A)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8时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20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中,在可动侧台座部2D的下表面(Z2侧的面)形成有止动用凹部CV及夹具用凹部DP。另外,在图20中,为了清楚,对止动用凹部CV标注有较疏的点图案,对夹具用凹部DP标注有较密的点图案。
具体而言,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止动用凹部CV1、第一夹具用凹部DP1以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另外,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止动用凹部CV2、第三夹具用凹部DP3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
止动用凹部CV如上所述,具有第一止动用凹部CV1以及第二止动用凹部CV2。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止动用凸部18S(参照图2)。止动用凸部18S包括第一止动用凸部18S1以及第二止动用凸部18S2。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与止动用凸部18S协作来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变得过大时,与止动用凸部18S接触而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的过度的旋转、X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平移以及Y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平移等中的至少一个。
更具体而言,第一止动用凹部CV1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一止动用凸部18S1,第二止动用凹部CV2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二止动用凸部18S2。
此外,基座部件18的止动用凹部SB(参照图2)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S(止动用凸部)。并且,止动用凹部SB构成为与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协作来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SB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过度变大时与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接触而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
更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SB包括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内侧的第一止动用凹部SB1和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内侧的第二止动用凹部SB2。并且,第一止动用凹部SB1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一止动用凸部(第一突出设置部2S1),第二止动用凹部SB2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二止动用凸部(第二突出设置部2S2)。
如此,透镜保持部件2中的止动用凹部CV以及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以及基座部件18中的止动用凹部RS以及止动用凸部18S构成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的止动机构。
夹具用凹部DP构成为与图21所示的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如图21所示,夹具JG构成为具有支承部件PT、平移阻止部件BK以及旋转阻止部件LK。
支承部件PT是用于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部件,包括第一支承部件PT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PT2。
第一支承部件PT1是用于支承基座部件18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一支承部件PT1具有能够从下侧支承基座部件18的四个边部18E(参照图2)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第二支承部件PT2是用于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二支承部件PT2具有大致圆柱形状,以收纳在基座部件18的开口18K内,且能够从下侧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
平移阻止部件BK构成为能够防止基座部件18的平移及旋转。具体而言,平移阻止部件BK包括第一平移阻止部件BK1~第四平移阻止部件BK4。
第一平移阻止部件BK1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X1方向平移。同样地,第二平移阻止部件BK2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Y1方向的平移,第三平移阻止部件BK3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X2方向的平移,第四平移阻止部件BK4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接触而停止基座部件18向Y2方向的平移。
通过该结构,夹具JG能够限制除了向Z1方向平移以外的基座部件18的移动。即,夹具JG关于基座部件18的移动,能够防止X轴方向上的平移、绕X轴的旋转、绕Y轴方向的平移、绕Y轴的旋转、向Z2方向的平移以及绕Z轴的旋转。此外,向Z1方向的平移是将基座部件18从夹具JG拆下时必要的移动,典型地,在基座部件18上安装金属部件组件MA时,向Z1方向的平移被其他部件限制。
旋转阻止部件LK构成为能够阻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平移及旋转。具体而言,旋转阻止部件LK构成为,具有大致L字块状,并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的内壁面形成的夹具用凹部DP啮合。
更具体而言,旋转阻止部件LK具有上表面TW和六个侧面SW。六个侧面SW包含第一侧面SW1~第六侧面SW6。
另外,如图20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具有供可动侧金属部件5M安装的安装面EW。具体而言,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安装的第一安装面EW1(右侧安装面),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2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安装的第二安装面EW2(后侧安装面)。另外,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1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安装的第三安装面EW3(前侧安装面),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Y2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安装的第四安装面EW4(左侧安装面)。
夹具用凹部DP形成三个夹具抵接面CW。三个夹具抵接面CW是第一夹具抵接面CW1、第二夹具抵接面CW2以及第三夹具抵接面CW3。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形成为隔着筒状部12与安装面EW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垂直地延伸。第三夹具抵接面CW3是形成夹具用凹部DP的顶面(Z1侧的面)的面,形成为与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及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分别大致垂直地延伸。
在旋转阻止部件LK与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以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啮合的情况下,旋转阻止部件LK的第一侧面SW1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接触。而且,第二侧面SW2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1接触,第三侧面SW3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2接触,第四侧面SW4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接触。
另外,旋转阻止部件LK的上表面TW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三夹具抵接面CW3接触,且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四夹具抵接面CW4接触。
通过该结构,夹具JG能够限制除了向Z1方向平移以外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即,关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夹具JG能够防止X轴方向上的平移、绕X轴的旋转、绕Y轴方向的平移、绕Y轴的旋转、绕Z2方向的平移以及绕Z轴的旋转。另外,向Z1方向的平移是将透镜保持部件2从夹具JG拆下时必要的移动,典型地,在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向Z1方向的平移被其他部件限制。
接下来,参照图22,对在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作用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力进行说明。图22的(A)是载置在第二支承部件PT2之上并且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22的(B)是载置在第一支承部件PT1之上并且与平移阻止部件BK啮合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
图22中在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3表示,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虚线箭头RF3表示。另外,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是相对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而言的反力。并且,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虚线箭头RF3U表示的反力)的作用线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由块形箭头BA3U表示的力)的作用线大致一致。
具体而言,图22中,用块形箭头BA3U表示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安装面EW3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3L表示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基座部件18的第三壁面LW3施加的力。第三壁面LW3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一个,供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另外,图22中,用虚线箭头RF3U表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施加的反力,用虚线箭头RF3L表示夹具JG的第三平移阻止部件BK3对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施加的反力。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2的(A)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
另外,图22中,在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4表示,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虚线箭头RF4表示。另外,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是相对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而言的反力。并且,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虚线箭头RF4U所示的反力)的作用线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由块形箭头BA4U表示的力)的作用线大致一致。
具体而言,图22用块形箭头BA4U表示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安装面EW4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4L表示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基座部件18的第四壁面LW4施加的力。第四壁面LW4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另一个壁面,供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安装。另外,图22用虚线箭头RF4U表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夹具用凹部DP4施加的反力,用虚线箭头RF4L表示夹具JG的第二平移阻止部件BK2对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施加的反力。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2的(A)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第四夹具用凹部DP4。
如此,即使在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金属部件组件MA时金属部件组件M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夹具JG也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平移以及旋转。这是因为夹具JG能够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与金属部件组件MA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相反方向的反力。
另外,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或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的夹具JG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位置关系。即,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以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方式安装于夹具JG。
与此相对,在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于的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需要以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夹具用凹部DP1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方式安装于夹具JG。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另外,第一壁面LW1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又一个壁面,供未图示的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所包含的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安装。同样地,第二壁面LW2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剩余一个壁面,供未图示的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所包含的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23,对各部件(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金属部件组件MA)相对于夹具JG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图23是安装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的夹具JG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3的(A)是安装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之前的夹具JG的立体图。
图23的(B)是基座部件18安装于夹具JG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
图23的(C)是进一步将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于夹具JG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图23的(D)是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图23省略了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以及板簧6等其他部件的图示。另外,板簧6也可以在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之前,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另外,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以及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安装时,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暂时被从夹具JG卸下,在绕Z轴旋转180度之后,再次安装于夹具JG。这是为了使第一夹具用凹部DP1以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但是,夹具JG也可以具备两个旋转阻止部件LK,以同时利用四个夹具用凹部DP。
接下来,参照图24以及图25,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金属部件5的接合进行说明。图24示出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金属部件5。具体而言,图24的(A)是第一线SA1、第二线SA2、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立体图。图24的(B)是接合第二线SA2的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主视图。图25是保持第二线SA2的保持部J1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25的(A)以及图25的(B)是由图24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9的放大图,图25的(A)是从右侧观察保持部J1时的图,图25的(B)是从左侧观察保持部J1时的图。另外,在图24以及图25中,为了清楚,将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以熔融之前的状态表示,但实际上如图28所示,在利用激光焊接时产生的热量熔融之后与保持部J1一体化。另外,在图24的(B)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保持部J1弯折之前的状态表示。
第二线SA2的右端如图24的(A)所示那样由作为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的保持部J1保持。
保持部J1是通过用剪切加工来切出金属板而形成的能够弯折的安装片。弯折之前的保持部J1如图24的(B)所示那样具有平坦的形状。
具体而言,保持部J1中的、在弯折时成为内侧的面如图24的(B)所示那样具有平坦部KC以及倒角部CH。倒角部CH包含左侧倒角部CHL以及右侧倒角部CHR。而且,平坦部KC包含第一平坦部KC1、第二平坦部KC2以及第三平坦部KC3。同样,左侧倒角部CHL包含第一左侧倒角部CHL1、第二左侧倒角部CHL2以及第三左侧倒角部CHL3,右侧倒角部CHR包含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以及第三右侧倒角部CHR3。虚线L1表示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二平坦部KC2之间的边界、第一左侧倒角部CHL1与第二左侧倒角部CHL2之间的边界以及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与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之间的边界。同样,虚线L2表示第二平坦部KC2与第三平坦部KC3之间的边界、第二左侧倒角部CHL2与第三左侧倒角部CHL3之间的边界以及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与第三右侧倒角部CHR3之间的边界。
第一平坦部KC1、第一左侧倒角部CHL1以及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是保持部J1被弯折时位于第二线SA2的外侧(Y1侧)的部分。
第二平坦部KC2、第二左侧倒角部CHL2以及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是保持部J1被弯折时弯曲而位于第二线SA2的上侧(Z1侧)的部分。
第三平坦部KC3、第一左侧倒角部CHL3以及第一右侧倒角部CHR3是保持部J1被弯折时位于第二线SA2的内侧(Y2侧)的部分。
即,如图25所示,第二线SA2在保持部J1被弯折时夹持在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三平坦部KC3之间。
在该例子中,左侧倒角部CHL以及右侧倒角部CHR通过将模具按压于未弯折的保持部J1而同时形成。具体而言,左侧倒角部CHL以及右侧倒角部CHR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保持部J1由于由模具同时按压平坦部KC的左右两侧,因此不会像仅保持部J1的单侧被按压时那样倾斜、偏移。
另外,在该例子中,保持部J1形成为平坦部KC与左侧倒角部CHL之间的边界部分有棱角,但也可以形成为边界部分变圆。对于平坦部KC与右侧倒角部CHR之间的边界部分也相同。
在未形成有倒角部CH时,担心在保持部J1的缘部EG的端面EF残留有在剪切加工时形成的毛刺(参照图27的(B)的毛刺BU。)。具体而言,保持部J1的缘部EG如图25所示,包含左侧缘部EGL以及右侧缘部EGR。而且,缘部EG的端面EF包含左侧端面EFL以及右侧端面EFR。另外,右侧端面EFR如图25的(A)所示,包含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所对应的第一右侧端面EFR1、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所对应的第二右侧端面EFR2以及第三右侧倒角部CHR3所对应的第三右侧端面EFR3。同样,左侧端面EFL如图25的(B)所示,包含第一左侧倒角部CHL1所对应的第一左侧端面EFL1、第二左侧倒角部CHL2所对应的第二左侧端面EFL2以及第三左侧倒角部CHL3所对应的第三左侧端面EFL3。
另外,在图25中,为了清楚,对第二线SA2标注了十字图案,对左侧倒角部CHL以及右侧倒角部CHR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左侧端面EFL以及右侧端面EFR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另外,在图25中,为了清楚,用实线(分界线)划分了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与第二右侧倒角部CHR2,但实际上不存在可目视确认的分界线。对于其他分界线也相同。
而且,若仍残留有毛刺的保持部J1弯折并由弯折的保持部J1夹持第二线SA2,则有毛刺与第二线SA2接触的隐患。
在形成倒角部CH的情况下,由于毛刺被模具压溃,因此保持部J1在安装第二线SA2时以无毛刺的状态提供。因此,形成有倒角部CH的保持部J1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毛刺对第二线SA2造成的损伤,进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二线SA2的断线。
具体而言,如图25的(A)所示,第二线SA2被夹在弯折的保持部J1的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三平坦部KC3之间而被保持。而且,第二线SA2的端部EN如图25的(A)所示,配置成位于比右侧缘部EGR的右侧端面EFR靠里的位置(实际上以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于保持部J1的状态)。
另外,第二线SA2在弯折的保持部J1的左侧缘部EGL的部位如图25的(B)所示那样,并非通过激光焊接接合,而是配置为向外侧(X1方向)延伸。
接下来,参照图26,对将形状记忆合金线SA安装于金属部件5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6是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中的保持部J1与第二线SA2的立体图,概略地示出了在保持部J1安装第二线SA2的方法。
具体而言,图26的(A)示出在未弯折的保持部J1的第一平坦部KC1之上载置有线材料WM的状态。线材料WM是安装于金属部件5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材料。线材料WM包含最终成为第二线SA2的部分和在制造工序中被舍弃的部分(舍弃部分SA2c)。在该例子中,线材料WM以被电绝缘材料覆盖的状态载置于保持部J1的第一平坦部KC1之上。即,线材料WM不会被去除由保持部J1夹持的部分的电绝缘材料。这是因为,由于之后的激光焊接中产生的热量,线材料WM中的被焊接的部分的电绝缘材料消失。即,不预先去除电绝缘材料是因为不会给第二线SA2与保持部J1之间的导电性带来负面影响。该情况下的负面影响例如是电阻值的偏差等。
如上述那样,在该方法中,线材料WM被保持部J1夹持之前无需去除该被夹持的部分的电绝缘材料。因此,无需预先检测电绝缘材料应被去除的部分的准确位置,也无需管理被去除了电绝缘材料的部分的状态(劣化或者氧化等程度)。其结果,该方法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效率。另外,该方法不需要用于去除电绝缘材料设备。其结果,该方法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成本。另外,用于去除电绝缘材料的设备例如是为了熔融电绝缘材料而对电绝缘材料照射激光束的设备、使得用来削掉电绝缘材料的刀具旋转所用的设备、或者为了使电绝缘材料熔融而对电绝缘材料应用药品所用的设备等。
之后,保持部J1被折叠成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三平坦部KC3相向。其结果,线材料WM如图26的(B)所示那样夹在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三平坦部KC3之间而固定。
之后,对线材料WM照射用于激光焊接的激光LS。图26的(C)用虚线示出了在保持部J1的右侧缘部EGR侧从斜上方朝向线材料WM以及右侧缘部EGR照射的激光LS。另外,在保持部J1的左侧缘部EGL侧,不会朝向线材料WM以及左侧缘部EGL照射激光LS。
具体而言,激光LS如图25的(A)所示,以照到线材料WM(第二线SA2)、并且照到位于第一右侧端面EFR1与第三右侧端面EFR3之间的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以及第三右侧倒角部CHR3的方式照射。另外,在图25的(A)中,为了便于说明,对激光LS所照到的部分SP标注了斜线图案。
之后,线材料WM由于激光LS产生的热量而在激光LS所照到的部分被切断,最终从成为第二线SA2的部分切离舍弃部分SA2c。但是,舍弃部分SA2c也可以在线材料WM被保持部J1夹持之后、激光LS照射到线材料WM之前由切割器等工具切离。图26的(D)示出了舍弃部分SA2c被切离之后的线材料WM、即第二线SA2由保持部J1保持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7对形成于金属部件5的保持部J的倒角部CH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图27是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保持部J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7示出包含图26的(D)的单点划线L3的与保持部J1垂直的虚拟平面上的第二线SA2以及保持部J1的剖面。
更具体而言,图27的(A)是保持第二线SA2的、未形成有倒角部CH的保持部J1A的剖视图。图27的(B)是保持第二线SA2的、形成有倒角部CH的保持部J1的剖视图。
在保持部J1A中,如图27的(A)所示,相对于右侧端面EFR以入射角θ1照射激光LS。单点划线L4是相对于右侧端面EFR的法线。
在保持部J1中,如图27的(B)所示,相对于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以入射角θ2照射激光LS。单点划线L5是相对于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的表面的法线。
在被照射了激光LS的部分中,第二线SA2与保持部J熔融而一体化,形成焊接部分WP。焊接部分WP是第二线SA2的熔融部分与保持部J的熔融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部分。在图27中,为了清楚,对焊接部分WP标注了点图案。
如此,无论有无倒角部CH,第二线SA的右端都因激光焊接时产生的热量而熔融,与保持部J的右侧缘部EGR的一部分一体化。因此,第二线SA2能够对于保持部J通电且坚固地接合,与通过压接将第二线SA2与保持部J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保持部J脱离这种不良情况的产生。
另外,第二线SA被无凹凸的保持部J的第一平坦部KC1与第三平坦部KC3夹持,因此不会受到过大的剪切力,也不会产生这样的剪切力所引起的断裂(断线)。
另外,在具有倒角部CH的保持部J1中,如图27的(B)所示,以明显比入射角θ1小的入射角θ2对于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大致垂直地照射激光LS。因此,与保持部J1A的情况相比,相对较大的热能被第二线SA2以及保持部J1吸收,可带来比较大的焊接部分WP。
如此,形成于保持部J的缘部EG的倒角部CH中的在进行激光焊接的一侧形成的倒角部CH(图27的(B)的例子中是右侧倒角部CHR),带来能够促进热能的吸收且增大焊接部分WP的效果。
另外,在保持部J1A中,如图27的(A)所示,由于未形成有左侧倒角部CHL,因此可通过剪切加工形成的左侧端面EFL中的毛刺BU在第二线SA2被保持部J1A夹住时有与第二线SA2接触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保持部J1中,可通过剪切加工形成的左侧端面EFL上的毛刺在左侧倒角部CHL形成时被模具压溃,因此在第二线SA2被保持部J1夹住的阶段,这样的毛刺不会与第二线SA2接触而损伤第二线SA2。
如此,形成于保持部J的缘部EG的倒角部CH中的在进行激光焊接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的倒角部CH(图27的(B)的例子中是左侧倒角部CHL)带来能够防止左侧端面EFL上的毛刺等与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接触、防止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损伤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28,对形成焊接部分WP的范围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8是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保持部J的放大图,与图25的(A)对应。具体而言,图28是保持第二线SA2的、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中的保持部J1的放大图。另外,在图28中,为了清楚,对第二线SA2标注了十字图案,对焊接部分WP标注了点图案。具体而言,在图28中,对焊接部分WP中的保持部J1的熔融部分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二线SA2的熔融部分(相当于端部EN的部分)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在图28所示的例子中,焊接部分WP形成为向第二线SA2的端部EN、保持部J1的第一右侧倒角部CHR1、第一平坦部KC1、第三平坦部KC3以及第三右侧倒角部CHR3扩散。但是,焊接部分WP也可以形成为还向保持部J1的第一右侧端面EFR1以及第三右侧端面EFR3的至少一个扩散。
接下来,参照图29以及图30,对将构成金属部件组件MA的舍弃连结部CN从剩余的部分切离的顺序进行说明。图29以及图30是安装有金属部件组件MA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图。另外,在图29以及图30中,为了清楚,对构成金属部件组件MA的部件标注了点图案。具体而言,图29的(A)是安装有最初的金属部件组件MA(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29的(B)是最初的金属部件组件MA(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的舍弃连结部CN(第四舍弃连结部CN4)被切离之后进一步安装有第二个金属部件组件MA(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30的(A)是安装有图29的(B)所示的最初的金属部件组件MA(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与第二个金属部件组件MA(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侧视图。图30的(B)是第二个金属部件组件MA(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的舍弃连结部CN(第二舍弃连结部CN2)被切离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
另外,在该例子中,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作为最初的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之后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作为第二个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但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也可以以任意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或者,也可以同时安装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中的相互对置的两个(例如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以及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并且在两个舍弃连结部CN(例如第一舍弃连结部CN1以及第四舍弃连结部CN4)被切离之后,安装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中的剩余的两个(例如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以及第三舍弃连结部CN3)并且切离剩余的两个舍弃连结部CN(例如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以及第三舍弃连结部CN3)。
另外,在该例子中,金属部件组件MA在包含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的粘合剂涂覆于可动侧台座部2D的安装面EW以及固定侧台座部18D的壁面LW之后,被使用夹具按压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然后,在金属部件组件MA被按压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将金属部件组件MA利用粘合剂临时固定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然后,在金属部件组件MA临时固定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的状态下照射激光LS,将金属部件组件MA的舍弃连结部CN从金属部件组件MA的剩余的部分切离。然后,将四个金属部件组件MA全部临时固定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并且将四个舍弃连结部CN全部切离,之后将安装有金属部件5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加热。通过该加热,临时固定所使用的粘合剂的未固化部分完全固化,金属部件5完全固定于安装面EW以及壁面LW。
该构成例如能够抑制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之间的距离偏差。因此,该构成例如能够抑制向透镜驱动装置101供给电力时的透镜体的位置偏移以及倾斜。
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的第四舍弃连结部CN4通过激光LS而从剩余的部分切离。图29的(A)示出了第四舍弃连结部CN4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F7所表示的激光LS而切离的情形。同样,图29的(A)示出了第四舍弃连结部CN4与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F8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与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上侧部分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M4U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与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下侧部分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M4L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的情形。
另外,构成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的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也通过激光LS从剩余的部分切离。图29的(B)示出了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F3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的情形。同样,图29的(B)示出了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与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F4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上侧部分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M2U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下侧部分连结的部分通过虚线LSM2L所表示的激光LS切离的情形。
图30的(A)是图29的(B)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30的(A)示出了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不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干扰地安装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二安装面EW2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二壁面LW2。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不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干扰是因为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的第四舍弃连结部CN4已从剩余的部分切离。另外,图30的(A)示出了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各个与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之间的距离是距离DS1。
图30的(B)示出了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的第二舍弃连结部CN2从剩余的部分切离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
接下来,参照图31以及图32,对通过激光LS切离了舍弃连结部CN之后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固定侧台座部18D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1以及图32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基座部件18的图。具体而言,图31的(A)是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图31的(B)是由图31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0的放大图。而且,图32的(A)是范围R10的俯视图,图32的(B)是范围R10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1以及图32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了点图案。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于固定侧台座部18D的壁面LW。而且,固定侧金属部件5F具有从与壁面LW接触的部分伸出地形成的伸出部OH。
具体而言,固定侧台座部18D具有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而且,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具有两个壁面(第一壁面LW1以及第三壁面LW3),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具有两个壁面(第二壁面LW2以及第四壁面LW4)。而且,在两个壁面LW的每一个上安装有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5F。具体而言,在第一壁面LW1安装有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在第三壁面LW3安装有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另外,在第二壁面LW2安装有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在第四壁面LW4安装有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
而且,伸出部OH形成为,朝向包含两个壁面LW中的一个壁面在内的虚拟平面VP与包含另一个壁面在内的虚拟平面VP之间的虚拟交线NL,从与壁面LW接触的部分伸出。
更具体而言,如图32的(B)所示,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安装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二壁面LW2,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三伸出部OHF3。同样,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安装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二壁面LW2,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四伸出部OHF4。
而且,第三伸出部OHF3如图32的(A)所示,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二壁面LW2的第二虚拟平面VPF2与包含第四壁面L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F4之间的第二虚拟交线NL2,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同样,第四伸出部OHF4如图32的(B)所示,形成为朝向第二虚拟交线NL2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二虚拟平面VPF2与第四虚拟平面VPF4大致正交。
另外,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安装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四壁面LW4,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四壁面LW4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七伸出部OHF7。同样,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安装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四壁面LW4,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四壁面LW4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八伸出部OHF8。
而且,第七伸出部OHF7如图32的(A)所示,形成为朝向第二虚拟交线NL2从与第四壁面LW4接触的部分伸出。同样,第八伸出部OHF8如图32的(B)所示,形成为朝向第二虚拟交线NL2从与第四壁面LW4接触的部分伸出。
另外,伸出部OH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舍弃连结部CN时形成的切断面SE。另外,在图31的(B)以及图32的(B)中,为了清楚,对切断面SE标注了十字图案。
具体而言,如图32的(B)所示,第三伸出部OHF3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时形成的第三切断面SEF3。同样,第四伸出部OHF4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时形成的第四切断面SEF4。另外,第七伸出部OHF7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时形成的第七切断面SEF7。同样,第八伸出部OHF8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时形成的第八切断面SEF8。对于未图示的第一切断面SEF1、第二切断面SEF2、第五切断面SEF5以及第六切断面SEF6也相同。
在图31以及图32所示的例子中,切断面SE形成为与形成于固定侧台座部18D的倒角部18F(参照图32的(A)。)的表面大致平行。但是,如果包含切断面SE的虚拟平面不与倒角部18F的表面交叉,则切断面SE无需与倒角部18F的表面平行。另外,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而且,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具有第一倒角部18F1,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具有第二倒角部18F2。
具体而言,用于切断第三伸出部OHF3的激光LS如图32的(A)的虚线LSF3所示,以在与包含第二壁面LW2的第二虚拟平面VPF2之间形成角度α2的方式对于第三伸出部OHF3进行照射。对于用于切断第四伸出部OHF4的激光LS也相同。另外,用于切断第七伸出部OHF7的激光LS如图32的(A)的虚线LSF7所示,以在与包含第四壁面L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F4之间形成角度α4的方式对于第七伸出部OHF7进行照射。对于用于切断第八伸出部OHF8的激光LS也相同。
角度α2与角度α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角度α2以及角度α4被决定成切断面SE的宽度为规定值以下。这是为了防止在切断伸出部OH时激光LS过度长时间地照射到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温度过度地上升。进而是为了防止粘附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受到热损伤。
在该构成中,以切断面SE与倒角部18F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向伸出部OH照射激光LS,因此可防止用于切断伸出部OH的激光LS误照射到基座部件18的一部分。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激光LS切断伸出部OH时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外的其他部件受到热损伤。
另外,在图31以及图32所示的例子中,四个伸出部OH的每一个配置为高度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2的(B)所示,第三伸出部OHF3配置于比第七伸出部OHF7高的位置,第七伸出部OHF7配置于比第四伸出部OHF4高的位置,第四伸出部OHF4配置于比第八伸出部OHF8高的位置。
在该例子中,位于第二虚拟交线LN2的左侧的第三伸出部OHF3以及第四伸出部OHF4与位于第二虚拟交线LN2的右侧的第七伸出部OHF7以及第八伸出部OHF8配置为从上起依次交替地排列。然而,如果四个伸出部OH的高度分别不同,则无需交替地排列。例如第三伸出部OHF3以及第四伸出部OHF4也可以配置于比第七伸出部OHF7以及第八伸出部OHF8高的位置。或者,第七伸出部OHF7以及第八伸出部OHF8也可以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三伸出部OHF3与第四伸出部OHF4之间。
该构成例如在将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安装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三伸出部OHF3与第七伸出部OHF7接触或者第四伸出部OHF4与第八伸出部OHF8接触。
另外,该构成例如能够防止用于切断第三伸出部OHF3的激光LS误照射到第七伸出部OHF7、在第七伸出部OHF7反射而照射到基座部件18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图32的(B)的虚线LSF3所表示的激光LS不会照到位于与第三伸出部OHF3不同的高度的第七伸出部OHF7。
接下来,参照图33以及图34,对通过激光LS切离舍弃连结部CN之后的可动侧金属部件5M与可动侧台座部2D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3以及图34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具体而言,图33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整体的立体图,图33的(B)是由图33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1的放大图。而且,图34的(A)是范围R11的俯视图,图34的(B)是范围R11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3以及图34中,为了清楚,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标注了点图案。
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可动侧金属部件5M安装于可动侧台座部2D的安装面EW。而且,可动侧金属部件5M具有形成为从与安装面EW接触的部分伸出的伸出部OH。
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具有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而且,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具有两个安装面(第一安装面EW1以及第二安装面EW2),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具有两个安装面(第三安装面EW3以及第四安装面EW4)。而且,在两个安装面EW的每一个安装面各安装有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5M。具体而言,在第一安装面EW1安装有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在第二安装面EW2安装有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另外,在第三安装面EW3安装有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在第四安装面EW4安装有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而且,伸出部OH形成为朝向包含两个安装面EW中的一个的虚拟平面VP与包含另一个的虚拟平面VP之间的虚拟交线NL,从与安装面EW接触的部分伸出。
更具体而言,如图34的(B)所示,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安装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三安装面EW3,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三安装面EW3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以及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
而且,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如图34的(A)所示,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三安装面EW3的第三虚拟平面VPM3与包含第四安装面E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M4之间的第四虚拟交线NL4,从与第三安装面EW3接触的部分伸出。同样,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如图34的(B)所示,形成为朝向包含第四虚拟交线NL4从与第三安装面EW3接触的部分伸出。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三虚拟平面VPM3与第四虚拟平面VPM4大致正交。
另外,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安装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四安装面EW4,并且具有形成为从与第四安装面EW4接触的部分伸出的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以及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
而且,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如图34的(A)所示,形成为朝向第四虚拟交线NL4从与第四安装面EW4接触的部分伸出。同样,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如图32的(B)所示,形成为朝向第四虚拟交线NL4从与第四安装面EW4接触的部分伸出。
另外,伸出部OH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舍弃连结部CN时形成的切断面SE。另外,在图33的(B)以及图34的(B)中,为了清楚,对切断面SE标注了十字图案。
具体而言,如图34的(B)所示,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三舍弃连结部CN3时形成的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同样,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三舍弃连结部CN3时形成的第三下侧切断面SEM3L。另外,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时形成的第四上侧切断面SEM4U。同样,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在其前端部具有在切离第四舍弃连结部CN4时形成的第四下侧切断面SEM4L。关于未图示的第一上侧切断面SEM1U、第一下侧切断面SEM1L、第二上侧切断面SEM2U以及第二下侧切断面SEM2L也相同。
在图33以及图34所示的例子中,切断面SE形成为与形成于可动侧台座部2D的倒角部2F(参照图32的(A)。)的表面大致平行。但是,如果包含切断面SE的虚拟平面不与倒角部2F的表面交叉,则切断面SE无需与倒角部2F的表面平行。另外,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而且,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具有第一倒角部2F1,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具有第二倒角部2F2。
具体而言,用于切断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的激光LS如图34的(A)的虚线LSM3U所示,以在与包含第三安装面EW3的第三虚拟平面VPM3之间形成角度β3的方式对于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进行照射。对于用于切断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的激光LS也相同。另外,用于切断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的激光LS如图34的(A)的虚线LSM4U所示,以在与包含第四安装面E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M4之间形成角度β4的方式对于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进行照射。对于用于切断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的激光LS也相同。
角度β3与角度β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角度β3以及角度β4被决定成切断面SE的宽度为规定值以下。这是为了防止在切断伸出部OH时激光LS过度长时间地照射到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温度过度地上升。进而是为了防止粘附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可动侧台座部2D受到热损伤。
在该构成中,以切断面SE与倒角部2F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向伸出部OH照射激光LS,因此可防止用于切断伸出部OH的激光LS误照射到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激光LS切断伸出部OH时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外的其他部件受到热损伤。
另外,在图33以及图34所示的例子中,四个伸出部OH的每一个配置为高度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4的(B)所示,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配置于比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高的位置,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配置于比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高的位置,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配置于比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高的位置。
在该例子中,位于第四虚拟交线LN4的右侧的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以及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与位于第四虚拟交线LN4的左侧的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以及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配置为从上起依次交替地排列。然而,如果四个伸出部OH的高度分别不同,则无需交替地排列。例如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以及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也可以配置于比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以及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高的位置。或者,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以及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也可以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与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之间。
该构成例如在将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参照图19。)安装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与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接触或者第三下侧伸出部OHM3L与第四下侧伸出部OHM4L接触。
另外,该构成例如能够防止用于切断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的激光LS误照到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在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反射而照射到透镜保持部件2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图34的(B)的虚线LSM3U所表示的激光LS不会照射到位于与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不同的高度的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
另外,上述的例子中,未图示的激光源构成为激光LS水平地照到各伸出部OH。即,激光源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各伸出部OH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然而,激光源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扫描。另外,激光源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扫描。另外,激光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如上述那样,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树脂制的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该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金属部件5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导电部件CM,该导电部件CM构成为,埋设于基座部件18,一部分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金属部件5,另一部分在与金属部件5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
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第一导电部件CM1构成为一部分(例如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ED1、或者图9所示的接合面部CP1)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另一部分(例如图5以及图9所示的第一端子部TM1)在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第一端子部TM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
该构成由于不是使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而是使连接于金属部件5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因此能够提高外部端子所设置的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该构成例如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因此,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安装于金属部件5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
导电部件CM也可以在一端具有与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且接合面部与金属部件5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接线板。但是,接合面部与接线板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而接合。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中的一个即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9的(B)所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CP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11的(A)所示,使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该构成能够实现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的容易化,进而能够使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更可靠。这是因为,该构成与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增大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间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接合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基座部件18期望的是具有一个边部及其他边部的多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沿一个边部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与金属部件5电连接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沿其他边部设置。
例如基座部件18如图3的(B)所示,也可以是具有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与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的四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3的(B)所示,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作为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的第一端子部TM1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因而,该构成例如能够容易地实现一种布线设计,该布线设计可防止配置于外部基板上的拍摄元件有关的布线与透镜驱动装置101有关的布线的干扰。或者,例如即使在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那样的情况下,该构成也能够将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各自的外部端子相互干扰而导致难以布线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如图3的(B)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是具有第一边部18E1、第二边部18E2、第三边部18E3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四边环状的部件。而且,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也可以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还有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另外,外部端子如图5的(B)所示,也可以包含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还有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
在该情况下,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电连接于沿第二边部18E2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另外,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电连接于沿第三边部18E3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
另外,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电连接于沿第一边部18E1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
另外,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电连接于沿第四边部18E4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与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沿第三边部18E3设置,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与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沿第一边部18E1设置。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第一边部18E1以及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
第一导电部件CM1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一连接部ED1。在该情况下,第一连接部ED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关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第八导电部件CM8也相同。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位于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靠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状态下,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或者,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在被压住于第一连接部ED1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连接部。
这些构成能够提高导电部件CM(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与金属部件5(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之间的连接强度。
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具备,基座部件18,作为固定侧部件RG、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可动侧部件MB、固定侧金属部件5F,作为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接线板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该形状记忆促动器构成为一端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6的(B)所示,基座部件18具有突起部18V,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贯通孔RH。而且,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使突起部18V与贯通孔RH嵌合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贯通孔RH的周围的表面遍及突起部18V的外侧面地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固定于基座部件18。
该构成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向基座部件18固定时能够防止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由于使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因此无需加热用于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粘合剂。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向基座部件18固定时产生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其结果,该构成例如能够防止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的作为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动作特性恶化。
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例如也可以如图18所示,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贯通孔RH分离的位置而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线SA5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上方(Z1方向)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贯通孔RH5分离的位置处的保持部J2而沿左方(Y2方向)延伸。另外,第六线SA6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下方(Z2方向)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贯通孔RH6分离的位置处的保持部J4而沿左方(Y2方向)延伸。
在该情况下,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可以具有向从贯通孔RH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向从第五贯通孔RH5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另外,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向从第六贯通孔RH6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
延伸设置部EL也可以配置为,在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AX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力。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配置为,在第五线SA5向箭头AR20所示的方向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轴AX5(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1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即,第五延伸设置部EL5配置为,受到以第五轴AX5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配置为,在第六线SA6向箭头AR23所示的方向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六轴AX6(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4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即,第六延伸设置部EL6配置为,受到以第六轴AX6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5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
而且,如图17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具有确定延伸设置部EL所抵接的抵接面CF的限制壁部RB,该延伸设置部EL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AX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部件18具有确定第五延伸设置部EL5所抵接的第五抵接面CF5以及第六延伸设置部EL6所抵接的第六抵接面CF6,该第五延伸设置部EL5欲以第五轴AX5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该第六延伸设置部EL6欲以第六轴AX6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另外,基座部件18也可以具有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周缘的内侧(X2方向)形成空间并且能够从外侧(X1方向)进入的第三凹部GR3。而且,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表面(X2侧的面)也可以利用填充于第三凹部GR3的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固定粘着于基座部件18。
该构成能够利用突起部18V以及限制壁部RB进行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定位。另外,该构成能够防止固定侧金属部件5F绕轴AX的旋转,进而能够防止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从基座部件18剥落。
也可以如图17的(B)所示,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与第三凹部GR3重叠的位置设有缺口部CUa。缺口部CUa也可以在向第三凹部GR3填充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时利用。该构成能够使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向第三凹部GR3的填充容易化。另外,该构成能够使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连续地(一体地)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表面(X2侧的面)以及外表面(X1侧的面)与缺口部CUa的端面。
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是具备光固化型粘合剂EA的性质与热固化型粘合剂的性质的粘合剂。例如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如上述的例子那样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一次固化、并且通过加热而二次固化的混合型粘合剂。
该构成能够抑制使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固化时的、与基座部件18有关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而且,该构成能够实现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更稳固的粘合。这是因为,光固化型粘合剂EA通过紫外线一次固化时形状记忆合金线SA未被加热。另外,是因为在光固化型粘合剂EA以不会产生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的程度而被一次固化,并在该状态下通过加热被二次固化,提高了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粘合强度。
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可以是,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二接线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第一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有关的第一突起部(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二接线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有关的第二突起部(下侧突起部18VL)以被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一体地覆盖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在图17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有关的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有关的下侧突起部18VL以被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一体地覆盖的方式,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接近地排列配置。另外,“接近”的意思是例如上侧突起部18VU与下侧突起部18VL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高度的一半以下。
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效率。这是因为,通过一次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的涂覆实现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粘合固定。
另外,上述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部12,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面;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一端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并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构成能够安装透镜体的透镜安装孔。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1中,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具有安装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安装面EW、和在筒状部12的圆环状的内壁面形成的凹部(夹具用凹部DP)内设置的夹具抵接面CW。
在该结构中,在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于夹具JG的状态下,在包含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金属部件组件M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面EW时,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这是因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的侧面SW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夹具抵接面CW接触。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将金属部件5安装于可动侧部件MB时金属部件5的位置偏移,能够提高金属部件5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夹具抵接面CW也可以包括以相对于安装面EW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及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具体而言,如图20的(C)所示,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有关的夹具抵接面CW包括以与第三安装面EW3(前侧安装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和以与第四安装面EW4(左侧安装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另外,安装面EW及夹具抵接面CW典型的是与光轴JD平行的面。
在该结构中,使旋转阻止部件LK的侧面SW垂直地承受在包含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金属部件组件MA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因此,能够防止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面EW上的金属部件组件MA的位置偏移。
也可以在夹具用凹部DP的顶面(Z1侧的面)设置其他的夹具抵接面(第三夹具抵接面CW3)。具体而言,如图20的(C)所示,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有关的夹具抵接面CW可以包括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顶面(Z1侧的面)即第三夹具抵接面CW3。
该结构能够提高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也可以在作为透镜安装孔发挥功能的筒状部12中插入透镜体,并且使粘合剂流入。在该情况下,筒状部12也可以构成为粘合剂流入到夹具用凹部DP。
例如,在金属部件5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将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从夹具JG卸下后,向筒状部12插入透镜体并且使粘合剂流入。并且,粘合剂进入筒状部12的内周面与透镜体的外周面之间,进而进入到形成于筒状部12的夹具用凹部DP内之后固化。
该结构能够提高透镜体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粘合强度。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落下冲击导致的透镜体从筒状部12脱落。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1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作为金属制的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安装于基座部件18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至少一方;以及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而且,金属部件5具有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可弯折的安装片即保持部J。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夹持在弯折的保持部J的内侧而固定,并且接合于保持部J的缘部EG。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与保持部J的缘部EG的接合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锡焊、钎焊、或者超声波金属接合等实现。
例如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25所示,具备:具有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1的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之一即第二线SA2。而且,第二线SA2的一端(右端)被夹持在弯折的保持部J1的内侧而被固定,并且通过激光焊接接合于弯折的保持部J1的缘部(右侧缘部EGR)。对于图24的(A)所示那样的第二线SA2的另一端(左端)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中的保持部J4的缘部(左侧缘部)的接合、第一线SA1的一端(右端)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中的保持部J3的缘部(右侧缘部)的接合以及第一线SA1的另一端(左端)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中的保持部J2的缘部(左侧缘部)的接合也相同。另外,对于第三线SA3~第八线SA8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接合也相同。
该构成即使在保持部J的平坦部KC(例如参照图24的(B)所示的第一平坦部KC1以及第三平坦部KC3。)未形成有凹凸,也能够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可靠接合。因此,该构成能够将由凹凸带来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断线防患于未然。另外,该构成与基于凹凸的接合相比,能够提高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保持部J之间的导电性以及接合强度。
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期望的是接合于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的缘部EG所形成的倒角部CH。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线SA之一即第二线SA2的端部EN(右端)如图25的(A)所示,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于在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1的缘部(右侧缘部EGR)所形成的倒角部(右侧倒角部CHR)。
该构成如图27所示,焊接于保持部J1的第二线SA2的端部EN在比右侧端面EFR靠内侧(左侧)接合于保持部J1的右侧倒角部CHR,因此能够防止端部EN超过右侧端面EFR而向右侧突出。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焊接部分WP与其他部件接触而损伤。
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期望的是在与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所接合的缘部EG不同的位置具有另一缘部EG。而且,在另一缘部EG形成有另一倒角部CH,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从形成有另一倒角部CH的部分向外延伸的方式安装于保持部J。
例如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1具有位于与供第二线SA2的右端接合的缘部(图25的(A)的右侧缘部EGR)不同的位置的另一缘部(图25的(B)的左侧缘部EGL)。即,保持部J1在供第二线SA2的右端接合的右侧缘部EGR的相反侧具有左侧缘部EGL。而且,在左侧缘部EGL形成有左侧倒角部CHL),第二线SA2以从形成有左侧倒角部CHL的部分向外(X1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保持部J1。
该构成能够在保持部J1的左侧缘部EGL更可靠地防止第二线SA2断线。这是因为,例如即使在用于形成保持部J1的外形的剪切加工时在左侧缘部EGL形成了毛刺的情况下,也会在通过之后的冲压加工形成倒角部CH(左侧倒角部CHL)时压溃该毛刺。
形状记忆合金线SA也可以以由电绝缘材料覆盖的状态接合于安装片(保持部J)。
例如作为形状记忆合金线SA之一的第二线SA2也可以如图27所示,以由电绝缘材料覆盖的状态接合于安装片(保持部J1)。
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覆盖了第二线SA2的电绝缘材料由于激光焊接等焊接、锡焊、钎焊、或者超声波金属接合等的接合时产生的热量而消失。其结果,该构成能够省略将电绝缘材料去除的工序,进而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将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中的、用于保持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能够弯折的作为安装片的保持部J弯折的工序;以及将夹持在弯折的保持部J的内侧而固定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EN接合于保持部J的缘部EG的工序。
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使在保持部J的平坦部KC(例如参照图24的(B)所示的第一平坦部KC1以及第三平坦部KC3。)未形成有凹凸,也能够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可靠接合。因此,该构成能够将凹凸引起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断线防患于未然。另外,该构成与基于凹凸的接合相比,能够提高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保持部J之间的导电性以及接合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接线板(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接线板(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一端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
基座部件18包含具有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与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的固定侧台座部18D(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安装于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并且具有伸出部OH(第七伸出部OHF7),其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的虚拟平面VP(第四虚拟平面VPF4)与包含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的虚拟平面VP(第二虚拟平面VPF2)之间的虚拟交线NL(第二虚拟交线NL2),从与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接触的部分伸出。
而且,在伸出部OH(第七伸出部OHF7)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连结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与可动侧金属部件5M(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舍弃连结部CN(第四舍弃连结部CN4)切离时形成的切断面SE(第七切断面SEF7)。
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且能够保持透镜体;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以及第三线SA3,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该第三线SA3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基座部件18包含具有第二壁面LW2与第四壁面LW4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安装于第二壁面LW2,并且具有第三伸出部OHF3,该第三伸出部OHF3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二壁面LW2的第二虚拟平面VPF2与包含第四壁面L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F4之间的第二虚拟交线NL2地、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伸出。在第三伸出部OHF3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连结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第二舍弃连结部CN2切离时形成的第三切断面SEF3。
该构成由于用于切离舍弃连结部CN的激光LS照射到伸出部OH处,因此能够防止激光LS照射到舍弃连结部CN以外的其他部件。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基座部件18的烧坏。
切断面SE(第七切断面SEF7)如图32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切断面SE(第七切断面SEF7)的虚拟平面LP(第四虚拟平面LPF4)相对于包含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的虚拟平面VP(第四虚拟平面VPF4)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固定侧台座部18D(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交。
例如第三切断面SEF3如图32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第三切断面SEF3的第二虚拟平面LPF2相对于包含第二壁面LW2的第二虚拟平面VPF2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交。另外,第七切断面SEF7如图32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第七切断面SEF7的第四虚拟平面LPF4相对于包含第四壁面L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F4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交。
该构成由于在用于切离舍弃连结部CN的激光LS的轨道的延长线上不存在固定侧台座部18D,因此能够防止激光LS照射到基座部件18。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基座部件18的烧坏。
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具备与安装于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的固定侧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同的、安装于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的另一固定侧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而且,与安装于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的固定侧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同的、安装于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的另一固定侧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也可以在与固定侧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伸出部OH(第七伸出部OHF7)不同的高度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朝向虚拟交线NL(第二虚拟交线NL2)伸出的另一伸出部OH(第三伸出部OHF3)。
例如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也可以如图32的(B)所示,在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七伸出部OH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八伸出部OHF8不同的高度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朝向第二虚拟交线NL2伸出的第三伸出部OHF3。同样,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也可以如图32的(B)所示,在与第七伸出部OHF7以及第八伸出部OHF8不同的高度具有形成为从与第二壁面LW2接触的部分朝向第二虚拟交线NL2伸出的第四伸出部OHF4。
该构成例如能够防止在切断第二舍弃连结部CN2时,用于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的激光LS(参照图32的(B)的虚线LSF3。)误照到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七伸出部OHF7、进而在第七伸出部OHF7反射而照到基座部件18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例如在图32的(B)所示的例子中,即使用于切离第二舍弃连结部CN2的激光LS的轨道稍微偏移,也由于第三伸出部OHF3的高度与第七伸出部OHF7的高度显著不同,因此激光LS不会照到第七伸出部OHF7。
固定侧台座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也可以具有在构成固定侧台座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第一外侧面(第四壁面LW4)与第二外侧面(第二壁面LW2)之间的角部形成的倒角部18F(第二倒角部18F2)。
该构成能够增大用于切离舍弃连结部CN的激光LS的轨道与固定侧台座部18D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激光LS照到固定侧台座部18D。因此,该构成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基座部件18的烧坏。
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透镜保持部件2包含具有第一外侧面(第三安装面EW3)与第二外侧面(第四安装面EW4)的可动侧台座部2D(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
而且,可动侧接线板(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安装于第一外侧面(第三安装面EW3),并且具有伸出部OH(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其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一外侧面(第三安装面EW3)的虚拟平面VP(第三虚拟平面VPM3)与包含第二外侧面(第四安装面EW4)的虚拟平面VP(第三虚拟平面VPM4)之间的虚拟交线NL(第四虚拟交线NL4)地、从与第一外侧面(第三安装面EW3)接触的部分伸出。
而且,在伸出部OH(第三上侧伸出部OHM3U)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连结固定侧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与可动侧接线板(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舍弃连结部CN(未图示的第三舍弃连结部CN3)切离时形成的切断面SE(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
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参照图30的(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以及第七线SA7,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该第七线SA7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参照图30的(A)。)。而且,透镜保持部件2包含具有第三安装面EW3与第四安装面EW4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
而且,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安装于第四安装面EW4,并且具有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其形成为朝向包含第三安装面EW3的第三虚拟平面VPM3与包含第四安装面E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M4之间的第四虚拟交线NL4,从与第四安装面EW4接触的部分伸出。在第四上侧伸出部OHM4U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连结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四舍弃连结部CN4(参照图29的(A)。)切离时形成的第四上侧切断面SEM4U。
该构成由于用于切离舍弃连结部CN的激光LS照射到伸出部OH处,因此能够防止激光LS照射到舍弃连结部CN以外的其他部件。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烧坏。
切断面SE(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如图34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切断面SE(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的虚拟平面LP(第三虚拟平面LPM3)相对于包含第一外侧面(第三安装面EW3)的虚拟平面VP(第三虚拟平面VPM3)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可动侧台座部2D(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相交。
例如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如图34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第三上侧切断面SEM3U的第三虚拟平面LPM3相对于包含第三安装面EW3的第三虚拟平面VPM3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相交。另外,第四上侧切断面SEM4U如图34的(A)所示那样形成为,包含第四上侧切断面SEM4U的第四虚拟平面LPM4相对于包含第四安装面EW4的第四虚拟平面VPM4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相交。
该构成由于在用于切离舍弃连结部CN的激光LS的轨道的延长线上不存在可动侧台座部2D,因此能够防止激光LS照射到透镜保持部件2。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烧坏。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制。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各个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没有矛盾,就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部件 2…透镜保持部件 2D…可动侧台座部 2D1…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二可动侧台座部 2S…突出设置部 2S1…第一突出设置部 2S2…第二突出设置部2T…突出部 2V…突起部 4…罩部件 4A…第一外周壁部 4A1…第一侧板部 4A2…第二侧板部 4A3…第三侧板部 4A4…第四侧板部 4B…顶板部 4C…第二外周壁部 4C1…第一侧板部 4C2…第二侧板部 4C3…第三侧板部 4C4…第四侧板部 4D…底板部 4k…开口4L…下侧罩部件4m…开口4s…收纳部4U…上侧罩部件 5…金属部件 5F…固定侧金属部件5F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 5F2…第二固定侧接线板 5F3…第三固定侧接线板 5F4…第四固定侧接线板 5F5…第五固定侧接线板 5F6…第六固定侧接线板 5F7…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8…第八固定侧接线板 5M…可动侧金属部件 5M1…第一可动侧接线板 5M2…第二可动侧接线板 5M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 5M4…第四可动侧接线板 6…板簧 6A…第一板簧6A1…第一部分 6A2…第二部分 6A3…第三部分 6A4…第四部分 6A5…第五部分 6AH1…第一贯通孔 6AH2…第二贯通孔 6AH3…第三贯通孔 6AH4…第四贯通孔 6AH5…第五贯通孔 6AH6…第六贯通孔 6AH7…第七贯通孔 6B…第二板簧 6B1…第一部分 6B2…第二部分6B3…第三部分 6B4…第四部分 6B5…第五部分 6BH1…第一贯通孔 6BH2…第二贯通孔6BH3…第三贯通孔 6BH4…第四贯通孔 6BH5…第五贯通孔 6BH6…第六贯通孔 12…筒状部 18、18A…基座部件 18E…边部 18E1…第一边部 18E2…第二边部 18E3…第三边部18E4…第四边部 18K…开口 18S…止挡件用凸部 18S1…第一止挡件用凸部 18S2…第二止挡件用凸部 18T…突出部 18V…突起部 18VL…下侧突起部 18VU…上侧突起部 20…导电部件 20A…第一导电部件 20A1…第一导电部 20A2…第二导电部 20A3…第三导电部20B…第二导电部件 20B1…第一导电部 20B2…第二导电部 20B3…第三导电部 101…透镜驱动装置 AH…矩形孔 AH1…第一矩形孔 AH2…第二矩形孔 AX…轴 AX5…第五轴AX6…第六轴 BK…平移阻止部件 BK1…第一平移阻止部件 BK2…第二平移阻止部件BK3…第三平移阻止部件 BK4…第四平移阻止部件 BU…毛刺 CF,CFb…抵接面 CF5…第五抵接面 CF6…第六抵接面 CH…倒角部 CHL…左侧倒角部 CHL1…第一左侧倒角部 CHL2…第二左侧倒角部 CHL3…第三左侧倒角部 CHR…右侧倒角部 CHR1…第一右侧倒角部CHR2…第二右侧倒角部 CHR3…第三右侧倒角部 CM…导电部件 CM1…第一导电部件CM2…第二导电部件 CM3…第三导电部件 CM4…第四导电部件 CM5…第五导电部件 CM6…第六导电部件 CM7…第七导电部件 CM8…第八导电部件 CM9…第九导电部件 CM10…第十导电部件 CM11…第十一导电部件 CM12…第十二导电部件 CN…舍弃连结部 CN2…第二舍弃连结部 CN4…第四舍弃连结部 CP1…第一接合面部 CP2…第二接合面部 CP3…第三接合面部 CP4…第四接合面部 CP5…第五接合面部 CP6…第六接合面部 CP7…第七接合面部 CP8…第八接合面部 CP9…第九接合面部 CP10…第十接合面部 CP11…第十一接合面部 CP12…第十二接合面部 CT1~CT12…连接部 CUa、CUb…缺口部 CV…止挡件用凹部CV1…第一止挡件用凹部 CV2…第二止挡件用凹部 CW…夹具抵接面 CW1…第一夹具抵接面 CW2…第二夹具抵接面 CW3…第三夹具抵接面 DP…夹具用凹部 DP1…第一夹具用凹部DP2…第二夹具用凹部 DP3…第三夹具用凹部 DP4…第四夹具用凹部 EA…光固化型粘合剂 EA1…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 EA2…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 EA3…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4…第四光固化型粘合剂 EA5…第五光固化型粘合剂 EC1、EC2…弹性接触部 ED1…第一连接部 ED2…第二连接部 ED3…第三连接部 ED4…第四连接部 ED5…第五连接部 ED6…第六连接部 ED7…第七连接部 ED8…第八连接部 ED11…第十一连接部 EF…端面 EFL…左侧端面 EFL1…第一左侧端面 EFL2…第二左侧端面 EFL3…第三左侧端面 EFR…右侧端面 EFR1…第一右侧端面 EFR2…第二右侧端面 EFR3…第三右侧端面 EG…缘部 EGL…左侧缘部 EGR…右侧缘部 EL…延伸设置部 EL5…第五延伸设置部 EL6…第六延伸设置部EN…端部 EP…端面 EW…安装面 EW1…第一安装面 EW2…第二安装面 EW3…第三安装面EW4…第四安装面 GR…凹部 GR1…第一凹部 GR2…第二凹部 GR3…第三凹部 GR4…第四凹部 J,J1~J4…保持部 JD…光轴 JG…夹具 KC…平坦部 KC1…第一平坦部 KC2…第二平坦部 KC3…第三平坦部 LK…旋转阻止部件 LP…虚拟平面 LPF2…第二虚拟平面LPF4…第四虚拟平面 LPM3…第三虚拟平面 LPM4…第四虚拟平面 LS…激光LW…壁面LW1…第一壁面 LW2…第二壁面 LW3…第三壁面 LW4…第四壁面 MA…金属部件组件MA2…第二金属部件组件 MA3…第三金属部件组件 MB…可动侧部件 MK…驱动机构 NL…虚拟交线 NL2…第二虚拟交线 NL4…第四虚拟交线 OH…伸出部 OHF3…第三伸出部OHM3U…第三上侧伸出部 OHM3L…第三下侧伸出部 OHF4…第四伸出部 OHM4U…第四上侧伸出部 OHM4L…第四下侧伸出部 OHF7…第七伸出部 OHF8…第八伸出部 PT…支承部件PT1…第一支承部件 PT2…第二支承部件 RB…限制壁部 RG…固定侧部件 RH…贯通孔RH5…第五贯通孔 RH6…第六贯通孔 RS1、RS2…凹部 SA…形状记忆合金线 SA1…第一线SA2…第二线 SA2c…舍弃部分 SA3…第三线 SA4…第四线 SA5…第五线SA6…第六线SA7…第七线 SA8…第八线 SB…止挡件用凹部 SB1…第一止挡件用凹部 SB2…第二止挡件用凹部 SD…接合材料 SE…切断面 SE3F…第三切断面 SE3MU…第三上侧切断面SE3ML…第三下侧切断面 SEF4…第四切断面 SE4MU…第四上侧切断面 SE4ML…第四下侧切断面 SEF7…第七切断面 SEF8…第八切断面 ST…限制壁部 SW…侧面 SW1…第一侧面SW2…第二侧面 SW3…第三侧面 SW4…第四侧面 SW5…第五侧面 SW6…第六侧面 TM1…第一端子部 TM2…第二端子部 TM3…第三端子部 TM4…第四端子部 TM5…第五端子部TM6…第六端子部 TM7…第七端子部 TM8…第八端子部 TM9…第九端子部 TM10…第十端子部 TM1…第一端子部 TW…上表面 VP…虚拟平面 VPF2…第二虚拟平面 VPF4…第四虚拟平面 VPM3…第三虚拟平面 VPM4…第四虚拟平面 WM…线材料 WP…焊接部分
Claims (6)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被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且能够保持透镜体;
固定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
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固定侧接线板,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所述形状记忆促动器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
所述基座部件包含固定侧台座部,该固定侧台座部具有第一外侧面与第二外侧面,
所述固定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并且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形成为朝向包含所述第一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与包含所述第二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之间的虚拟交线而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接触的部分伸出,
在所述伸出部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舍弃连结部切离时形成的切断面,该舍弃连结部将所述固定侧接线板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断面形成为,包含所述切断面的虚拟平面相对于包含所述第一外侧面的虚拟平面而言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所述固定侧台座部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所述第二外侧面的另一固定侧接线板,
所述另一固定侧接线板在与所述固定侧接线板的伸出部不同的高度具有另一伸出部,该另一伸出部形成为从与所述第二外侧面接触的部分朝向所述虚拟交线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台座部具有倒角部,该倒角部形成于构成所述固定侧台座部的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外侧面之间的角部。
5.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被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且能够保持透镜体;
固定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
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固定侧接线板,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所述形状记忆促动器根据温度上升而收缩,从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
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包含可动侧台座部,该可动侧台座部具有第一外侧面与第二外侧面,
所述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并且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形成为朝向包含所述第一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与包含所述第二外侧面的虚拟平面之间的虚拟交线而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接触的部分伸出,
在所述伸出部的前端部具有在将舍弃连结部切离时形成的切断面,该舍弃连结部将所述固定侧接线板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连结。
6.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透镜体,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拍摄元件,与所述透镜体对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83619A JP2022073559A (ja) | 2020-11-02 | 2020-11-02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2020-183619 | 2020-11-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27547A true CN114527547A (zh) | 2022-05-24 |
CN114527547B CN114527547B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1605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85791.3A Active CN114527547B (zh) | 2020-11-02 | 2021-11-02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073559A (zh) |
CN (1) | CN11452754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6658A (zh) * | 2008-03-05 | 2009-09-09 | 索尼株式会社 | 照相机模块 |
CN101893748A (zh) * | 2009-05-19 | 2010-11-24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装入方法以及sma组件 |
CN102162896A (zh) * | 2010-02-22 | 2011-08-24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板簧以及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3105138A (ja) * | 2011-11-16 | 2013-05-30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9090846A (ja) * | 2017-11-10 | 2019-06-13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2020
- 2020-11-02 JP JP2020183619A patent/JP2022073559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11-02 CN CN202111285791.3A patent/CN1145275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6658A (zh) * | 2008-03-05 | 2009-09-09 | 索尼株式会社 | 照相机模块 |
CN101893748A (zh) * | 2009-05-19 | 2010-11-24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装入方法以及sma组件 |
CN102162896A (zh) * | 2010-02-22 | 2011-08-24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板簧以及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3105138A (ja) * | 2011-11-16 | 2013-05-30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9090846A (ja) * | 2017-11-10 | 2019-06-13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27547B (zh) | 2023-09-05 |
JP2022073559A (ja) | 2022-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94419B1 (ko) |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A2000449C (en) | Diode laser soldering system | |
JP5899382B2 (ja) |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H09159880A (ja) | 光集束レンズを含むレーザモジュール及び光集束レンズ固定方法 | |
JP2022080850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WO2023054966A1 (ko) | 레이저 조사위치가 조절되는 레이저 솔더링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솔더링 방법 | |
CN114527547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WO2022092230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8933151A (zh) | 一种影像传感芯片的封装结构以及封装方法 | |
CN11452754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TWI255000B (en) | Bonding apparatus | |
CN114460789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4287494B2 (ja) | 調芯固定方法および調芯固定装置 | |
CN114460788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4460790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2013121142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21096366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4127986B2 (ja) | 調芯固定方法および調芯固定装置 | |
JP3084794B2 (ja)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用icの組立方法 | |
Bitzer | Active alignment for cameras in mobile devices and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 |
KR101618271B1 (ko) | 스마트폰용 카메라 모듈 납땜방법 및 납땜장치 | |
CN102024828A (zh) | 图像感测模块及其封装方法 | |
JP2010050896A (ja) | 固体撮像素子の取付方法 | |
TW202436916A (zh) | 自動對焦相機模組及其製作方法、電子裝置 | |
JP2022096508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