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0790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0790A
CN114460790A CN202011201193.9A CN202011201193A CN114460790A CN 114460790 A CN114460790 A CN 114460790A CN 202011201193 A CN202011201193 A CN 202011201193A CN 114460790 A CN114460790 A CN 114460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board
fixed
base member
terminal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11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宽志
前田征宣
王长兴
王亚可
万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011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0790A/zh
Priority to JP2021178984A priority patent/JP7295921B2/ja
Publication of CN114460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07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76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shape memory allo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基板上的布线的自由度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移动的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于基座部件的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一端固定粘着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移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而且,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埋设于基座部件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第一导电部件具有从基座部件露出而电连接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的第一连接部(ED1)、以及在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的第一端子部(TM1)。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单独的金属板。即,为了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安装于基座部件而利用了八个金属板。而且,在设于矩形框状的基座部件的四角中的一个的突出部安装有四个金属板,在设于矩形框状的基座部件的四角中的另一个的另一突出部安装有剩余的四个金属板。而且,各构成为金属板的下端成为外部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348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外部端子的位置被限定为突出部的附近。因此,存在基座部件所安装的基板中的布线变难的隐患。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基板上的布线的自由度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作为树脂制的固定侧部件的基座部件;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接线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以及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接线板,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导电部件,该导电部件构成为,埋设于所述基座部件,一部分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而电连接于所述接线板,另一部分在与所述接线板分离的位置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
发明效果
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提高基板上的布线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分别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5是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基座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以及图2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相当于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被拍摄体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含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罩部件4包含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壳体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另外,罩部件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
上侧罩部件4U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和被设为与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k。第一外周壁部4A包含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
同样,下侧罩部件4L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二外周壁部4C和被设为与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下端(Z2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底板部4D。在底板部4D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m。第二外周壁部4C包含第一侧板部4C1~第四侧板部4C4。第一侧板部4C1与第三侧板部4C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C2与第四侧板部4C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C1以及第三侧板部4C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C2以及第四侧板部4C4垂直地延伸。
上侧罩部件4U如图1所示,利用粘合剂接合于下侧罩部件4L。第二外周壁部4C配置为将第一外周壁部4A局部地覆盖。
如图2所示,在罩部件4内收容有间隔部件1、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板簧6、基座部件18、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等。
可动侧部件MB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移动的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移动的板簧6。透镜体是例如具备至少1个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其中心轴线构成为沿着光轴JD。
间隔部件1被配置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罩部件4碰撞。即,间隔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并配置为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而且,间隔部件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上侧罩部件4U。具体而言,间隔部件1与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了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上方)的过度移动的止挡件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为在向Z1方向仅移动规定距离时与间隔部件1接触。通过该构成,间隔部件1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上侧罩部件4U接触,并防止这样的接触所引起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磨损。但是,如果能够利用另一构造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罩部件4U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则也可以省略间隔部件1。
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2所示,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以供透镜体旋装。透镜体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筒状部12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该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而且,分别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载置板簧6的一部分。
驱动机构MK包含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一个例子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电流流过时温度上升,并根据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驱动机构MK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JD上下移动。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若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则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通过该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伸。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基座部件18)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具体而言,板簧6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5(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具有以包围开口18K的方式配置的四个边部18E(第一边部18E1~第四边部18E4)。
板簧6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和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相连。另外,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更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同样,第二板簧6B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
金属部件5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称为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也称为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接下来,参照图3,对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座部件18分别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以及板簧6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3(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3(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在图3(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了点图案。
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矩形孔AH(参照图4(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参照图4(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图3(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另外,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而且,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图3(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能够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2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接下来,参照图4,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金属部件5进行说明。图4(A)是从Y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图4(B)是从X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另外,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的位置关系对应。而且,在图4(A)以及图4(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另外,参照图4(A)以及图4(B)的以下的说明与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三线SA3以及第四线SA4的组合、第五线SA5以及第六线SA6的组合、还有第七线SA7以及第八线SA8的组合也同样可以适用。
具体而言,第一线SA1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下侧的保持部J3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线SA1的另一端在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保持部J2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同样,第二线SA2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上侧的保持部J1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二线SA2的另一端在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保持部J4的部位固定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保持部J1通过将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以夹住第二线SA2的一端的状态弯折,从而形成了保持部J1。而且,第二线SA2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如图4(A)所示,以彼此成为扭转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即,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配置为相互不接触(非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5,详细地说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基座部件18。图5是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5(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5(C)是埋设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5(B)以及图5(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构成为,作为支承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一端的线支承部件发挥功能。通过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承。
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5(B)所示那样的由包含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连接部ED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连接部ED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连接部ED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连接部ED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连接部ED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连接部ED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连接部ED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端子部TM11以及第十一连接部ED11。
第一端子部TM1~第四端子部TM4、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第五端子部TM5~第九端子部TM9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
即,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
另外,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端子部TM7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同样,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端子部TM8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
如此,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或者第三边部18E3配置,不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6,对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6(A)是各部件(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6(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图示。另外,在图6(B)中,对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
板簧6如图6(B)所示,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以及第二贯通孔6A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的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同样,第二板簧6B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B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B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B3、将第一部分6B1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四部分6B4、以及将第二部分6B2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五部分6B5。
在第一部分6B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BH1、以及使用于与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C))的接合的第二贯通孔6B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
在第二部分6B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BH3以及第四贯通孔6B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在第三部分6B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BH5以及第六贯通孔6B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
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四部分6A4以及第五部分6A5与第二板簧6B的第四部分6B4以及第五部分6B5是具有多个弯曲部的可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基座部件18(固定侧部件RG),不仅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沿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
如图6(B)所示,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构成为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最小旋转角为180°的旋转对称)。因此,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部件数量。另外,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能够平衡良好且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板簧6也不会对由8条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如图6(A)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即,第一连接部ED1与连接部CT1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第三导电部件CM3的第三连接部ED3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的连接部CT3,第四导电部件CM4的第四连接部ED4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的连接部CT4。另外,第五导电部件CM5的第五连接部ED5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连接部CT5,第六导电部件CM6的第六连接部ED6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连接部CT6,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连接部CT7,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连接部CT8。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连接部CT9如图6(B)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即,连接部CT9与第三部分6A3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连接部CT10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连接部CT11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连接部CT1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6(B)所示,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B))在形成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B))在形成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
接下来,参照图7,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7是图6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7(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同样,在图7(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
具体而言,图7(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以及箭头AR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以及箭头AR1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外部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例如由外部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与透镜体对置地安装于外部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也可以包含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作为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所引起的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而且,也可以通过如此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使得控制装置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从拍摄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控制流经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8,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8(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图8(B)是从Y1侧观察由图8(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时的放大侧视图。图8(C)是从Z2侧观察由图8(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2时的放大仰视图。另外,在图8(A)~图8(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如图8(B)以及图8(C)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结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另外,在图8(B)以及图8(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结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
第一连接部ED1如图8(C)所示那样以比连接部CT1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同样,第二连接部ED2以比连接部CT2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第一连接部ED1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的外表面(Y1侧的面)附着结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结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结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另外,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是切离未图示的舍弃连结部时形成的切断面,因此未被实施镀覆。舍弃连结部是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连结的部分,在多个导电部件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基座部件18时被利用,但最终被舍弃。
参照图9~图11,对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以及基座部件18的另一组合进行说明。
图9是作为基座部件18的另一个例子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9(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图9(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A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9(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9(B)以及图9(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图10是作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另一个例子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透镜保持部件2A在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具体而言,图10(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图10(B)是埋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A内的导电部件20的立体图,图10(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B)以及图10(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图11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1(A)是表示金属部件5、基座部件18A、以及导电部件2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B)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11(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A与图5所示的基座部件18相同,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而且,基座部件18A如图9(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在基座部件18A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A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9(B)所示那样的、由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A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端子部TM10;在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侧面(X1侧的面以及Y1侧的面)露出的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五接合面部CP5、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侧面(X2侧的面以及Y2侧的面)露出的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七接合面部CP7、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在基座部件18A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以及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接合面部CP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接合面部CP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包含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透镜保持部件2A与图2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A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而且,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而且,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分别载置板簧6的一部分。
透镜保持部件2A在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但在其他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作为不同部分的导电部件20,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
导电部件20与埋入于基座部件18的导电部件CM相同,由金属板形成,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于透镜保持部件2A。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20包含埋入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一导电部件20A和埋入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二导电部件20B。
第一导电部件20A包含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后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A2、以及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二导电部20A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A3。
第二导电部件20B包含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前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B1、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左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B2、以及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B1与第二导电部20B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B3。
图11(A)所示的金属部件5与图3所示的金属部件5相同,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该例子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参照图10(A))。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焊接于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参照图10(C))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一矩形孔AH1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一导电部20A1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二矩形孔AH2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20A1。即,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也相同。
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接合面部CP1从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矩形孔FH1(参照图9(B))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利用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即,第一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在使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接合面部CP2从形成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矩形孔FH2(参照图9(B))露出的状态下,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接合面部CP2。即,第二接合面部CP2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也相同。
该构成与导电部件CM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经由结合材料SD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导通接合性。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与图6(B)所示的构成相同,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另外,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9(B))在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所形成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B))在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所形成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即,第十接合面部CP10与第二部分6A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
图11(B)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图6(A)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相同,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该例子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并构成为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11(B)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图11(B)所示的板簧6与图6(A)所示的板簧6相同,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11(A))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11(A))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图10(A)参照)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A))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A))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而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10(C))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以及使用于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参照图10(C))的接合的第七贯通孔6AH7,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的固定通过焊接而实现。
关于第二板簧6B与透镜保持部件2、基座部件18、导电部件20、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固定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2,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12是图11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2(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同样,在图12(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
具体而言,图12(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6以及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16以及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接下来,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与图8(A)对应。图13(B)是从Y1侧观察由图13(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3时的放大侧视图,与图8(B)对应。图14(A)是从Z2侧观察由图13(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4时的放大仰视图,与图8(C)对应。图14(B)是从前侧(X1侧)观察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时的连接部CT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的图。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3(B)、图14(A)以及图14(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结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如图13(B)以及图14(A)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结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
连接部CT1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以覆盖第一连接部ED1的Y1侧(右侧)的端面EP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B)所示,以连接部CT1位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方式在连接部CT1的根接部RT的部位向外侧(Y1侧)弯曲。关于连接部CT2也相同。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连接部CT1的下表面(Z2侧的面)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面附着结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结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如图14(A)所示,在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形成有凹部RS1。该构成使得结合材料SD容易进入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关于在前端形成有凹部RS2的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结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5(A)是安装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图15(B)是安装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后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与图15(A)对应。另外,在图15(A)以及图15(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CT1具有弹性接触部EC1。弹性接触部EC1是形成于连接部CT1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的凹部RS1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如图15(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1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一连接部ED1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与凹部RS1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1在弹性接触部EC1被按压于凹部RS1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
同样,连接部CT2具有弹性接触部EC2。弹性接触部EC2是形成于连接部CT2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二连接部ED2的前端的凹部RS2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如图15(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2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二连接部ED2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与凹部RS2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2在弹性接触部EC2被按压于凹部RS2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连接部ED2。
该构成使得连接部CT1(弹性接触部EC1)与第一连接部ED1(凹部RS1)以弹性地接触的状态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焊接或者结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
如上述那样,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树脂制的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形状记忆合金线SA,该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金属部件5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导电部件CM,该导电部件CM构成为,埋设于基座部件18,一部分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金属部件5,另一部分在与金属部件5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
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第一导电部件CM1构成为一部分(例如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ED1、或者图9所示的接合面部CP1)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另一部分(例如图5以及图9所示的第一端子部TM1)在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第一端子部TM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
该构成由于不是使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而是使连接于金属部件5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因此能够提高外部端子所设置的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该构成例如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因此,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安装于金属部件5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
导电部件CM也可以在一端具有与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且接合面部与金属部件5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接线板。但是,接合面部与接线板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而接合。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中的一个即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9(B)所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CP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11(A)所示,使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该构成能够实现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的容易化,进而能够使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更可靠。这是因为,该构成与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增大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间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接合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基座部件18期望的是具有一个边部及其他边部的多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沿一个边部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与金属部件5电连接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沿其他边部设置。
例如基座部件18如图3(B)所示,也可以是具有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与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的四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3(B)所示,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作为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的第一端子部TM1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因而,该构成例如能够容易地实现一种布线设计,该布线设计可防止配置于外部基板上的拍摄元件相关的布线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相关的布线的干扰。或者,例如即使在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那样的情况下,该构成也能够将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各自的外部端子相互干扰而导致难以布线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如图3(B)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是具有第一边部18E1、第二边部18E2、第三边部18E3、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四边环状的部件。而且,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也可以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还有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另外,外部端子如图5(B)所示,也可以包含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还有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
在该情况下,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电连接于沿第二边部18E2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另外,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电连接于沿第三边部18E3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
另外,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电连接于沿第一边部18E1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
另外,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电连接于沿第四边部18E4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与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沿第三边部18E3设置,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与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沿第一边部18E1设置。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第一边部18E1以及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
第一导电部件CM1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一连接部ED1。在该情况下,第一连接部ED1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关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第八导电部件CM8也相同。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位于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靠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状态下,经由结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或者,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在按压于第一连接部ED1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连接部。
这些构成能够提高导电部件CM(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与金属部件5(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之间的连接强度。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制。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各个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没有矛盾,就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部件 2···透镜保持部件 2D···可动侧台座部 2D1···第一可动侧台座部 2D2···第二可动侧台座部 2S···突出设置部 2S1···第一突出设置部 2S2···第二突出设置部 2T···突出部 2V···突起部 4···罩部件4A···第一外周壁部 4A1···第一侧板部 4A2···第二侧板部 4A3···第三侧板部 4A4···第四侧板部 4B···顶板部 4C···第二外周壁部 4C1···第一侧板部 4C2···第二侧板部 4C3···第三侧板部 4C4···第四侧板部 4D···底板部 4k···开口 4L···下侧罩部件 4m···开口 4s···收纳部 4U···上侧罩部件 5···金属部件 5F···固定侧金属部件 5F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二固定侧接线板 5F3···第三固定侧接线板 5F4···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5···第五固定侧接线板 5F6···第六固定侧接线板 5F7···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8···第八固定侧接线板 5M···可动侧金属部件 5M1···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2···第二可动侧接线板 5M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 5M4···第四可动侧接线板6···板簧 6A···第一板簧 6A1···第一部分 6A2···第二部分 6A3···第三部分 6A4···第四部分 6A5···第五部分 6AH1···第一贯通孔 6AH2···第二贯通孔 6AH3···第三贯通孔 6AH4···第四贯通孔 6AH5···第五贯通孔6AH6···第六贯通孔 6AH7···第七贯通孔 6B···第二板簧 6B1···第一部分6B2···第二部分 6B3···第三部分 6B4···第四部分 6B5···第五部分6BH1···第一贯通孔 6BH2···第二贯通孔 6BH3···第三贯通孔 6BH4···第四贯通孔 6BH5···第五贯通孔 6BH6···第六贯通孔 12···筒状部 18、18A···基座部件 18E···边部 18E1···第一边部 18E2···第二边部 18E3···第三边部 18E4···第四边部 18K···开口 18T···突出部 18V···突起部 20···导电部件 20A···第一导电部件 20A1···第一导电部 20A2···第二导电部20A3···第三导电部 20B···第二导电部件 20B1···第一导电部 20B2···第二导电部 20B3···第三导电部 101···透镜驱动装置 AH···矩形孔 AH1···第一矩形孔 AH2···第二矩形孔 CM···导电部件 CM1···第一导电部件CM2···第二导电部件 CM3···第三导电部件 CM4···第四导电部件 CM5···第五导电部件 CM6···第六导电部件 CM7···第七导电部件 CM8···第八导电部件CM9···第九导电部件 CM10···第十导电部件 CM11···第十一导电部件CM12···第十二导电部件 CP1···第一接合面部 CP2···第二接合面部CP3···第三接合面部 CP4···第四接合面部 CP5···第五接合面部 CP6···第六接合面部 CP7···第七接合面部 CP8···第八接合面部 CP9···第九接合面部CP10···第十接合面部 CP11···第十一接合面部 CP12···第十二接合面部 CT1~CT12···连接部 EC1、EC2···弹性接触部 ED1···第一连接部 ED2···第二连接部 ED3···第三连接部 ED4···第四连接部 ED5···第五连接部 ED6···第六连接部 ED7···第七连接部 ED8···第八连接部 ED11···第十一连接部EP···端面 J1~J4···保持部 JD···光轴 MB···可动侧部件 MK···驱动机构 RG···固定侧部件 RH···贯通孔 RS1、RS2···凹部 SA···形状记忆合金线 SA1···第一线 SA2···第二线 SA3···第三线 SA4···第四线 SA5···第五线 SA6···第六线 SA7···第七线 SA8···第八线 SD···结合材料TM1···第一端子部 TM2···第二端子部 TM3···第三端子部 TM4···第四端子部 TM5···第五端子部 TM6···第六端子部 TM7···第七端子部 TM8···第八端子部 TM9···第九端子部 TM10···第十端子部 TM1···第一端子部

Claims (9)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树脂制的固定侧部件的基座部件;
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
接线板,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以及
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接线板,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导电部件,该导电部件构成为,埋设于所述基座部件,一部分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而电连接于所述接线板,另一部分在与所述接线板分离的位置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在一端具有与所述接线板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所述接合面部与所述接线板重叠而所述导电部件被接合于所述接线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面部与所述接线板通过焊接而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件是具有一个边部及其他边部的多边环状的部件,
所述接线板沿所述一个边部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
与所述接线板电连接的所述外部端子沿所述其他边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件是具有第一边部、第二边部、第三边部以及第四边部的四边环状的部件,
所述接线板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二接线板、第三接线板以及第四接线板,
所述外部端子包含第一外部端子、第二外部端子、第三外部端子以及第四外部端子,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与沿所述第一边部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所述第一接线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与沿所述第二边部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所述第二接线板电连接,
所述第三外部端子与沿所述第三边部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所述第三接线板电连接,
所述第四外部端子与沿所述第四边部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所述第四接线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二外部端子沿所述第二边部设置,
所述第三外部端子与所述第四外部端子沿所述第四边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在一端具有与所述接线板的表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经由结合材料接合于所述接线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板以所述连接部的端面位于比所述接线板靠内侧的状态,经由所述结合材料接合于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板以被压住于所述连接部的状态通过焊接接合于所述连接部。
9.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拍摄元件,与所述透镜体对置。
CN202011201193.9A 2020-11-02 2020-11-0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Pending CN1144607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1193.9A CN114460790A (zh) 2020-11-02 2020-11-0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21178984A JP7295921B2 (ja) 2020-11-02 2021-11-01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1193.9A CN114460790A (zh) 2020-11-02 2020-11-0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0790A true CN114460790A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04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01193.9A Pending CN114460790A (zh) 2020-11-02 2020-11-0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95921B2 (zh)
CN (1) CN11446079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11679A (ja) * 2011-06-28 2013-01-17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3020237A (ja) * 2011-06-13 2013-01-31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組立体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7191315A (ja) * 2016-04-01 2017-10-19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機構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7207734A (ja) * 2016-04-01 2017-11-24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制御する方法
JP2018018083A (ja) * 2016-07-29 2018-02-01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7664896A (zh) * 2016-07-29 2018-02-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64895A (zh) * 2016-07-29 2018-02-0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7682B2 (ja) * 2007-11-26 2012-12-2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5153916B2 (ja) * 2011-05-30 2013-02-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6584105U (zh) * 2016-04-01 2017-10-24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20237A (ja) * 2011-06-13 2013-01-31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組立体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3011679A (ja) * 2011-06-28 2013-01-17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7191315A (ja) * 2016-04-01 2017-10-19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機構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7207734A (ja) * 2016-04-01 2017-11-24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制御する方法
JP2018018083A (ja) * 2016-07-29 2018-02-01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7664896A (zh) * 2016-07-29 2018-02-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64895A (zh) * 2016-07-29 2018-02-0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95921B2 (ja) 2023-06-21
JP2022074138A (ja)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2183B (zh) 镜头驱动装置
JP7275151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7664895B (zh) 镜头驱动装置
US9964775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WO2022089649A1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460790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55406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JP2022080850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46078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739319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4527546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52754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WO2022092230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33936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WO2022209627A1 (ja)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7287363A (zh)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5453672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WO2022209645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391119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JP202209650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09650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WO2022219984A1 (ja) 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2022163541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23541178A (ja) カメラ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2023528065A (ja) カメラ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