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7546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7546A
CN114527546A CN202111231722.4A CN202111231722A CN114527546A CN 114527546 A CN114527546 A CN 114527546A CN 202111231722 A CN202111231722 A CN 202111231722A CN 114527546 A CN114527546 A CN 114527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movable
lens holding
base memb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17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27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75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将金属部件(5)安装于可动侧部件(MB)时的金属部件(5)的位置偏移的透镜驱动装置(101)。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可动侧金属部件(5M),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一端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安装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安装面(EW)和设置在形成于筒状部(12)的内壁面的夹具用凹部(DP)内的夹具抵接面(CW)。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端部被固定于单独的金属部件。具体而言,为了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安装于固定侧部件而利用八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为了将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安装于可动侧部件而利用四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并且,在矩形框状的固定侧部件的四角中的一个设置的突出部安装有四个固定侧金属部件,在矩形框状的固定侧部件的四角中的另一个设置的另一个突出部安装有剩余的四个固定侧金属部件。另外,在矩形框状的可动侧部件的四角中的一个设置的突出部安装有两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在矩形框状的可动侧部件的四角中的另一个设置的另一个突出部安装有剩余的两个可动侧金属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14914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以及两个形状记忆合金线作为一个安装单元被一体化地提供。即,四个可动侧金属部件、八个固定侧金属部件、以及八个形状记忆合金线作为四个安装单元而被提供。并且,各安装单元被同时安装且固定于可动侧部件及固定侧部件的每一个。
但是,专利文献1没有公开在各安装单元安装于可动侧部件及固定侧部件时,可动侧部件如何被固定。若在安装单元的安装时可动侧部件移动,则安装单元相对于可动侧部件的安装位置有可能偏移。并且,作为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形状记忆合金线的动作特性有可能产生偏差。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将金属部件安装于可动侧部件时的金属部件的位置偏移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固定侧部件的基座部件;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部,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固定侧接线板,并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安装面,供所述可动侧接线板安装;和夹具抵接面,设置于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凹部内。
发明效果
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将金属部件安装于可动侧部件时的金属部件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分别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5是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基座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板簧、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与金属部件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基座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与基座部件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金属部件组件的主视图。
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详细图。
图21是夹具的立体图。
图22是安装于夹具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23是安装基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以及金属部件组件的夹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以及图2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相当于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被拍摄体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含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罩部件4包含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壳体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另外,罩部件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
上侧罩部件4U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和被设为与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k。第一外周壁部4A包含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
同样,下侧罩部件4L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二外周壁部4C和被设为与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下端(Z2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底板部4D。在底板部4D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m。第二外周壁部4C包含第一侧板部4C1~第四侧板部4C4。第一侧板部4C1与第三侧板部4C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C2与第四侧板部4C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C1以及第三侧板部4C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C2以及第四侧板部4C4垂直地延伸。
上侧罩部件4U如图1所示,利用粘合剂接合于下侧罩部件4L。第二外周壁部4C配置为将第一外周壁部4A局部地覆盖。
如图2所示,在罩部件4内收容有间隔部件1、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板簧6、基座部件18、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等。
可动侧部件MB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透镜体有关的光轴JD移动的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移动的板簧6。透镜体是例如具备至少1个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其中心轴线构成为沿着光轴JD。
间隔部件1被配置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罩部件4碰撞。即,间隔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并配置为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而且,间隔部件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上侧罩部件4U。具体而言,间隔部件1与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了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上方)的过度移动的止挡件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为在向Z1方向仅移动规定距离时与间隔部件1接触。通过该构成,间隔部件1能够防止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由金属形成的上侧罩部件4U接触,并防止这样的接触所引起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磨损。但是,如果能够利用另一构造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罩部件4U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则也可以省略间隔部件1。
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2所示,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以供透镜体旋装。透镜体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筒状部12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该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而且,分别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载置板簧6的一部分。
驱动机构MK包含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一个例子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电流流过时温度上升,并根据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驱动机构MK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JD上下移动。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若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则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通过该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伸。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基座部件18)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具体而言,板簧6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5的(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具有以包围开口18K的方式配置的四个边部18E(第一边部18E1~第四边部18E4)。
板簧6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和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相连。另外,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更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同样,第二板簧6B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分别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相连。
金属部件5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称为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也称为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接下来,参照图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分别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的(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以及板簧6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3的(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在图3的(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在图3的(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了点图案。
在图3的(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矩形孔AH(参照图4的(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固定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在图3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参照图4的(A))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粘合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合剂。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图3的(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另外,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而且,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图3的(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Y2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
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能够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2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接下来,参照图4,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金属部件5进行说明。图4的(A)是从Y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图4的(B)是从X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一线SA1、还有分别安装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二线SA2时的图。另外,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的位置关系对应。而且,在图4的(A)以及图4的(B)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另外,参照图4的(A)以及图4的(B)的以下的说明与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三线SA3以及第四线SA4的组合、第五线SA5以及第六线SA6的组合、还有第七线SA7以及第八线SA8的组合也同样可以适用。
具体而言,第一线SA1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下侧的保持部J3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线SA1的另一端在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保持部J2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同样,第二线SA2的一端在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上侧的保持部J1的部位固定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二线SA2的另一端在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保持部J4的部位固定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保持部J1通过将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一部分以夹住第二线SA2的一端的状态弯折,从而形成了保持部J1。而且,第二线SA2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如图4的(A)所示,以彼此成为扭转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即,第一线SA1以及第二线SA2配置为相互不接触(非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5,详细地说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基座部件18。图5是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5的(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5的(C)是埋设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5的(B)以及图5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构成为,作为支承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一端的线支承部件发挥功能。通过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5的(B)所示那样的由包含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连接部ED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连接部ED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连接部ED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连接部ED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连接部ED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连接部ED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连接部ED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端子部TM11以及第十一连接部ED11。
第一端子部TM1~第四端子部TM4、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配置。第五端子部TM5~第九端子部TM9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配置。
即,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配置,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而并非第二边部18E2配置。
另外,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端子部TM7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同样,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沿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配置,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端子部TM8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而并非第四边部18E4配置。
如此,第一端子部TM1~第十一端子部TM11沿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或者第三边部18E3配置,不沿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6,对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6的(A)是各部件(板簧6、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以及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6的(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的(B)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图示。另外,在图6的(B)中,对板簧6标注了点图案。
板簧6如图6的(B)所示,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以及第二贯通孔6A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的(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的(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实现。
同样,第二板簧6B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2)的第一部分6B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2)的第二部分6B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参照图2)的第三部分6B3、将第一部分6B1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四部分6B4、以及将第二部分6B2与第三部分6B3相连的第五部分6B5。
在第一部分6B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BH1、以及使用于与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的(C))的接合的第二贯通孔6BH2,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
在第二部分6B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3的(B))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BH3以及第四贯通孔6B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
在第三部分6B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3的(A))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BH5以及第六贯通孔6BH6,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
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四部分6A4以及第五部分6A5与第二板簧6B的第四部分6B4以及第五部分6B5是具有多个弯曲部的可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基座部件18(固定侧部件RG),不仅能够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沿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
如图6的(B)所示,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构成为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最小旋转角为180°的旋转对称)。因此,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部件数量。另外,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能够平衡良好且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板簧6也不会对由8条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一线SA1~第八线SA8)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如图6的(A)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即,第一连接部ED1与连接部CT1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第三导电部件CM3的第三连接部ED3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的连接部CT3,第四导电部件CM4的第四连接部ED4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的连接部CT4。另外,第五导电部件CM5的第五连接部ED5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连接部CT5,第六导电部件CM6的第六连接部ED6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连接部CT6,第七导电部件CM7的第七连接部ED7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的连接部CT7,第八导电部件CM8的第八连接部ED8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的连接部CT8。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连接部CT9如图6的(B)所示,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即,连接部CT9与第三部分6A3以彼此的表面成为大致垂直的状态接合。同样,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的连接部CT10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连接部CT11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的连接部CT12通过焊料垂直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三部分6B3。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6的(B)所示,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同样,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5的(B))在形成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5的(B))在形成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
接下来,参照图7,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7是图6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7的(A)中,为了清楚,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细的点图案。同样,在图7的(B)中,为了清楚,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
具体而言,图7的(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的(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以及箭头AR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7的(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以及箭头AR16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外部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例如由外部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与透镜体对置地安装于外部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也可以包含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作为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所引起的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而且,也可以通过如此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使得控制装置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从拍摄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控制流经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与光轴JD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8,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8的(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图8的(B)是从Y1侧观察由图8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时的放大侧视图。图8的(C)是从Z2侧观察由图8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2时的放大仰视图。另外,在图8的(A)~图8的(C)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如图8的(B)以及图8的(C)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接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另外,在图8的(B)以及图8的(C)中,为了清楚,对接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
第一连接部ED1如图8的(C)所示那样以比连接部CT1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同样,第二连接部ED2以比连接部CT2的Y1侧(右侧)的表面向Y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第一连接部ED1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的外表面(Y1侧的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接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另外,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Y1侧的面)是切离未图示的舍弃连结部时形成的切断面,因此未被实施镀覆。舍弃连结部是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连结的部分,在多个导电部件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基座部件18时被利用,但最终被舍弃。
参照图9~图11,对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以及基座部件18的另一组合进行说明。
图9是作为基座部件18的另一个例子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9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图9的(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A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9的(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9的(B)以及图9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点图案。
图10是作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另一个例子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透镜保持部件2A在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具体而言,图10的(A)是去除了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图10的(B)是埋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A内的导电部件20的立体图,图10的(C)是埋设有导电部件20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的(B)以及图10的(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图11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1的(A)是表示金属部件5、基座部件18A、以及导电部件2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的(B)是表示金属部件5、板簧6、导电部件CM,导电部件2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11的(B)中,为了清楚,对导电部件20标注了点图案。
基座部件18A与图5所示的基座部件18相同,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而且,基座部件18A如图9的(A)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在基座部件18A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18D。固定侧台座部18D包含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以及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配置为隔着光轴JD对置。
在基座部件18A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图9的(B)所示那样的、由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从基座部件18A的下表面(Z2侧的面)突出而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TM1~第十端子部TM10;在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侧面(X1侧的面以及Y1侧的面)露出的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五接合面部CP5、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在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侧面(X2侧的面以及Y2侧的面)露出的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七接合面部CP7、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在基座部件18A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以及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含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包含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一接合面部CP1。第二导电部件CM2包含第二端子部TM2以及第二接合面部CP2。第三导电部件CM3包含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三接合面部CP3。第四导电部件CM4包含第四端子部TM4以及第四接合面部CP4。第五导电部件CM5包含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五接合面部CP5。第六导电部件CM6包含第六端子部TM6以及第六接合面部CP6。第七导电部件CM7包含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七接合面部CP7。第八导电部件CM8包含第八端子部TM8以及第八接合面部CP8。第九导电部件CM9包含第九端子部TM9以及第九接合面部CP9。第十导电部件CM10包含第十端子部TM10以及第十接合面部CP10。第十一导电部件CM11包含第十一接合面部CP11。第十二导电部件CM12包含第十二接合面部CP12。
透镜保持部件2A与图2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A包含以沿光轴JD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从筒状部1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而且,可动侧台座部2D包含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以及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同样,突出设置部2S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第一突出设置部2S1以及第二突出设置部2S2隔着光轴JD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地配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与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A的四个角部对应地配置,并且交替排列地配置。而且,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上分别载置有板簧6的一部分。
透镜保持部件2A在埋入有导电部件20这一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但在其他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作为不同部分的导电部件20,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
导电部件20与埋入于基座部件18的导电部件CM相同,由金属板形成,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于透镜保持部件2A。在该例子中,导电部件20包含埋入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一导电部件20A和埋入于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二导电部件20B。
第一导电部件20A包含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侧壁(后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A2、以及构成为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二导电部20A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A3。
第二导电部件20B包含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前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B1、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侧壁(左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二导电部20B2、以及构成为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表面将第一导电部20B1与第二导电部20B2相连的第三导电部20B3。
图11的(A)所示的金属部件5与图3所示的金属部件5相同,构成为供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固定。在该例子中,金属部件5包含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台座部1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参照图10的(A))。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包含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
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焊接于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20A1。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方形的突起部2V(参照图10的(C))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一矩形孔AH1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一导电部20A1从形成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第二矩形孔AH2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20A1。即,第一导电部20A1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也相同。
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向外侧(Y1侧)突出的两个圆形的突起部18V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贯通孔RH啮合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合剂等。在此基础上,在使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接合面部CP1从形成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矩形孔FH1(参照图9的(B))露出的状态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即,第一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在使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接合面部CP2从形成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矩形孔FH2(参照图9的(B))露出的状态下,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利用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接合面部CP2。即,第二接合面部CP2与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对于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也相同。
该构成与导电部件CM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经由接合材料SD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导通接合性。
另一方面,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与图6的(B)所示的构成相同,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分离地配置,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一部分6A1接触。另外,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不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接触,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接触,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不与第二板簧6B的第二部分6B2接触。
第九导电部件CM9的第九接合面部CP9(参照图9的(B))在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所形成的第二贯通孔6BH2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二板簧6B的第一部分6B1。即,第九接合面部CP9与第一部分6B1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同样,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的(B))在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所形成的第四贯通孔6AH4的部位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平行地接合于第一板簧6A的第二部分6A2。即,第十接合面部CP10与第二部分6A2以彼此的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接合。
图11的(B)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图6的(A)所示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相同,以沿着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并构成为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在该例子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含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并构成为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移动。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分别如图11的(B)所示,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图11的(B)所示的板簧6与图6的(A)所示的板簧6相同,包含第一板簧6A以及第二板簧6B。而且,第一板簧6A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参照图11的(A))的第一部分6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参照图11的(A))的第二部分6A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图10的(A)参照)的第三部分6A3、将第一部分6A1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四部分6A4、以及将第二部分6A2与第三部分6A3相连的第五部分6A5。
在第一部分6A1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的(A))插通的第一贯通孔6AH1,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1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1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
在第二部分6A2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18T(参照图11的(A))插通的第三贯通孔6AH3、以及使用于与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接合面部CP10(参照图9的(C))的接合的第四贯通孔6AH4,该突出部18T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导电部件CM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而实现。
在第三部分6A3形成有供向上侧突出的圆形的突出部2T(参照图10的(C))插通的第五贯通孔6AH5以及第六贯通孔6AH6、以及使用于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参照图10的(C))的接合的第七贯通孔6AH7,该突出部2T形成于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在该例子中,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但是,板簧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实现。另外,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与第一导电部件20A的第三导电部20A3的固定通过焊接而实现。
关于第二板簧6B与透镜保持部件2、基座部件18、导电部件20、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固定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2,对流经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12是图11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2的(A)中,为了清楚,对第一导电部件CM1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同样,在图12的(B)中,为了清楚,对第二导电部件CM2以及第十导电部件CM10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第一板簧6A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标注了更密的点图案,对第一导电部件20A标注了十字图案。
具体而言,图12的(A)表示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图7的(B)表示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经第一线SA1或者第二线SA2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关于流经第三线SA3或者第四线SA4的电流的路径、流经第五线SA5或者第六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经第七线SA7或者第八线SA8的电流的路径也同样能够适用。
若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CM1从第一端子部TM1流至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线SA1,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6以及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若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第十导电部件CM10的第十端子部TM10连接于低电位,则电流如图12的(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导电部件CM2而从第二端子部TM2流至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二线SA2,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导电部件20A以及第一板簧6A的第三部分6A3,如箭头AR16以及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第一板簧6A的第五部分6A5以及第二部分6A2,然后如箭头AR18所示那样通过第十导电部件CM10而流至第十端子部TM10。
无论在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端子部TM1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还是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端子部TM2连接于高电位的情况下,从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流向第十端子部TM10的电流的路径都相同。
位于上述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向第一导电部件CM1~第十导电部件CM10各自的端子部施加的电压,能够控制第一线SA1~第八线SA8各自的收缩。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接下来,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3的(A)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立体图,与图8的(A)对应。图13的(B)是从Y1侧观察由图13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3时的放大侧视图,与图8的(B)对应。图14的(A)是从Z2侧观察由图13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4时的放大仰视图,与图8的(C)对应。图14的(B)是从前侧(X1侧)观察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时的连接部CT1以及第一连接部ED1的图。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3的(B)、图14的(A)以及图14的(B)中,为了清楚,对接合材料SD标注了十字图案。
如图13的(B)以及图14的(A)所示,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接合材料SD例如是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
同样,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光固化型粘合剂安装于基座部件18中的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Y1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而且,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的连接部CT2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的第二连接部ED2。
连接部CT1如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所示,以覆盖第一连接部ED1的Y1侧(右侧)的端面EP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的(B)所示,以连接部CT1位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方式在连接部CT1的根接部RT的部位向外侧(Y1侧)弯曲。关于连接部CT2也相同。
该配置至少使得能够在连接部CT1的下表面(Z2侧的面)与第一连接部ED1的外侧(Y1侧)的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典型来说,该配置使得能够在构成了第一连接部ED1的多个面与构成了连接部CT1的多个面附着接合材料SD,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对于连接部CT2与第二连接部ED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在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形成有凹部RS1。该构成使得接合材料SD容易进入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关于在前端形成有凹部RS2的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也相同。
另外,该配置能够防止仅有未被实施镀覆的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Y1侧的面)与连接部CT1利用接合材料SD接合。对于第二连接部ED2与连接部CT2之间的接合也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与导电部件CM连接的连接构造的又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5的(A)是安装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图15的(B)是安装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之后的基座部件18的下方立体图,与图15的(A)对应。另外,在图15的(A)以及图15的(B)中,为了清楚,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导电部件CM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CT1具有弹性接触部EC1。弹性接触部EC1是形成于连接部CT1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一连接部ED1的前端的凹部RS1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如图15的(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1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一连接部ED1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1构成为与凹部RS1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1在弹性接触部EC1被压住于凹部RS1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
同样,连接部CT2具有弹性接触部EC2。弹性接触部EC2是形成于连接部CT2的前端的部分,构成为与形成于第二连接部ED2的前端的凹部RS2啮合。具体而言,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如图15的(B)所示,在啮合于凹部RS2的状态下,产生向Y2方向按压第二连接部ED2的力。即,弹性接触部EC2构成为与凹部RS2弹性地接触。而且,连接部CT2在弹性接触部EC2被压住于凹部RS2的状态下,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二连接部ED2。
该构成使得连接部CT1(弹性接触部EC1)与第一连接部ED1(凹部RS1)以弹性地接触的状态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CT1与第一连接部ED1之间的焊接或者接合材料SD所带来的连接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8,对与金属部件5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与金属部件5有关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6的(A)是组装有透镜保持部件2、金属部件5、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基座部件18的主视图。图16的(B)是由图16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5的放大图。图16的(C)是由图16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6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6的(A)中,为了清楚,对透镜保持部件2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对基座部件18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6的(B)以及图16的(C)中,为了清楚,对光固化型粘合剂EA标注了点图案。
在该例子中,光固化型粘合剂EA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一次固化、并且通过加热而二次固化的混合型粘合剂。但是,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是仅通过可见光或者紫外线的照射而固化的粘合剂。
图17以及图18是表示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7的(A)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图17的(B)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后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与图17的(A)对应。图18是安装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后涂覆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之前的基座部件18的主视图,与图17的(B)对应。
以下的说明与将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相关,但关于将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分别与基座部件18连接的连接构造也同样适用。
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如图16的(B)所示那样具有突起部18V。突起部18V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上侧突起部18VU插通于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形成的贯通孔RH(第五贯通孔RH5),下侧突起部18VL插通于在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形成的贯通孔RH(第六贯通孔RH6)。另外,“第五贯通孔RH5”中的“第五”的意思是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相关,“第六贯通孔RH6”中的“第六”的意思是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相关。而且,虽然未被附图标记表示,但存在也分别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对应的贯通孔。关于后述的“第五轴AX5”、“第六轴AX6”、“第五抵接面CF5”、“第六抵接面CF6”、“第五延伸设置部EL5”以及“第六延伸设置部EL6”也相同。
而且,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在使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五贯通孔RH5嵌合的状态下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第五贯通孔RH5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而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典型来说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也可以是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周面。即,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上侧突起部18VU的端面。
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在使下侧突起部18VL与第六贯通孔RH6嵌合的状态下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第六贯通孔RH6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而配置的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包含下侧突起部18VL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也可以是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周面。即,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下侧突起部18VL的端面。
在该例子中,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排列地配置且接近地配置。而且,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从第五贯通孔RH5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上侧突起部18VU的外侧面而配置,并且从第六贯通孔RH6的周围的表面遍及下侧突起部18VL的外侧面而配置。即,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配置为将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一体地覆盖。但是,上侧突起部18VU以及下侧突起部18VL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排列地配置。另外,附着于上侧突起部18VU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与附着于下侧突起部18VL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向从第五贯通孔RH5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在该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在向Y2方向延伸之后向Z2方向延伸而与连接部CT5相连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形成为位于隔着上侧突起部18VU与保持部J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向从第六贯通孔RH6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第六延伸设置部EL6)。在该例子中,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在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而与连接部CT6相连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另外,在该例子中,第六延伸设置部EL6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相同,形成为位于隔着下侧突起部18VL与保持部J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另外,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不仅利用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也利用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以及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固定粘着。具体而言,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与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相同,以跨越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如图16的(B)所示,以跨越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下侧(Z2侧)的周缘与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上侧(Z1侧)的周缘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配置为仅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体而言,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如图16的(B)所示,配置为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左侧(Y2侧)的周缘。
另外,如图16的(B)、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之间配置有限制壁部RB,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内侧(X2侧)配置有凹部GR。另外,在图17以及图18中,为了清楚,对限制壁部RB标注了较密的点图案,对凹部GR标注了较疏的点图案。另外,在图17的(B)中,对光固化型粘合剂EA标注了更疏的点图案。
限制壁部RB是从基座部件18的外表面(X1侧的面)向外侧(X1方向)隆起的部分,如图17的(A)所示,构成为确定第五抵接面CF5与第六抵接面CF6。第五抵接面CF5构成为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接触。另外,第六抵接面CF6构成为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左侧(Y2侧)的周缘接触。
具体而言,第五抵接面CF5配置为能够阻止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上侧突起部18VU的中心轴即第五轴AX5(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圆弧移动。另外,第六抵接面CF6配置为能够阻止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下侧突起部18VL的中心轴即第六轴AX6(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圆弧移动阻止。
凹部GR是用于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配置光固化型粘合剂EA的构造。在该例子中,凹部GR包含第一凹部GR1、第二凹部GR2、第三凹部GR3、以及第四凹部GR4。
第一凹部GR1形成为将上侧突起部18VU与下侧突起部18VL相连。具体而言,第一凹部GR1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穿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第二凹部GR2形成于第一凹部GR1与第三凹部GR3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凹部GR2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另外,第二凹部GR2形成为通过构成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连接部CT6的右侧(Y2侧)的周缘的内侧(X2侧)。
第三凹部GR3形成为通过构成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以及连接部CT5各自的左侧(Y2侧)的周缘的内侧(X2侧)。具体而言,第三凹部GR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但形成为不通过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第四凹部GR4在第一凹部GR1的右侧(Y1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通过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
另外,凹部GR构成为能够从外侧进入。即,凹部GR构成为,使得光固化型粘合剂EA能够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外侧(X1侧)流入凹部GR内而附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内侧(X2侧)的面。
具体而言,第一凹部GR1构成为,使得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一凹部GR1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
另外,第二凹部GR2构成为,使得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二凹部GR2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EA2。
另外,第三凹部GR3构成为,使得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三凹部GR3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
另外,在位于面向限制壁部RB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的相反侧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左侧(Y2侧)的周缘形成有缺口部CUa,以便能够从外侧(X1方向)进入第三凹部GR3。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能够通过缺口部CUa流入第三凹部GR3内并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侧(X2侧)的面。
另外,第四凹部GR4构成为,使得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能够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外侧(X1侧)流入并附着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各自的内侧(X2侧)的面。即,第四凹部GR4构成为,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在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内侧(X2侧)接收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即,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以分别进入第一凹部GR1以及第四凹部GR4的方式被涂覆。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6的(C)所示那样具有矩形形状的突起部2V。在该例子中,突起部2V插通于在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形成的矩形孔AH。
而且,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以使突起部2V与矩形孔AH嵌合的状态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从矩形孔AH的周围的表面遍及突起部2V的外侧面地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四光固化型粘合剂EA4)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突起部2V的外侧面典型来说包含突起部2V的端面以及外周面。但是,突起部2V的外侧面也可以是突起部2V的外周面。即,突起部2V的外侧面也可以不包含突起部2V的端面。
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构成为,通过配置于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中央部的矩形孔AH与矩形形状的突起部2V的嵌合而不会绕突起部2V旋转。具体而言,矩形孔AH形成为位于保持部J1与保持部J3之间的大致中间。
另外,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具有向从矩形孔AH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延长部EM(第三延长部EM3)。在该例子中,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具有向Y1方向延伸的第三延长部EM3。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三延长部EM3形成为位于隔着突起部2V与连接部CT1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另外,如图16的(C)所示,在第三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配置有限制壁部ST。
限制壁部ST是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表面(X1侧的面)向外侧(X1方向)隆起的部分,构成为确定抵接面CFb。抵接面CFb构成为与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第三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的周缘接触。具体而言,抵接面CFb配置为能够阻止欲向右方(Y1方向)移动的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的移动。
另外,在第三延长部EM3的右侧(Y1侧)的周缘,以与限制壁部ST的抵接面CFb对置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CUb。第五光固化型粘合剂EA5能够通过缺口部CUb而到达第三延长部EM3的内侧(X2侧)并附着于第三延长部EM3的内侧(X2侧)的面。
接下来,参照图18,说明在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于基座部件18时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作用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力。
形状记忆合金线SA若被加热则收缩。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向箭头AR20所示的方向拉动保持部J2的力。在该情况下,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箭头AR21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绕上侧突起部18VU的中心轴即第五轴AX5旋转的力。进而,收缩的第五线SA5产生箭头AR22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绕第五轴AX5旋转的力。
因此,第五延伸设置部EL5虽然欲向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旋转,但由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右侧(Y1侧)的周缘与限制壁部RB的第五抵接面CF5接触,因此其旋转被第五抵接面CF5阻止。
如此,即使在第五线SA5因加热而收缩了的情况下,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也不会绕第五轴AX5旋转。
同样,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向箭头AR23所示的方向拉动保持部J4的力。在该情况下,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箭头AR24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绕下侧突起部18VL的中心轴即第六轴AX6旋转的力。进而,收缩的第六线SA6产生箭头AR25所示的那样的、欲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绕第六轴AX6旋转的力。
因此,第六延伸设置部EL6虽然欲向箭头AR25所示的方向旋转,但由于第六延伸设置部EL6的左侧(Y2侧)的周缘与限制壁部RB的第六抵接面CF6接触,因此其旋转被第六抵接面CF6阻止。
如此,即使在第六线SA6因加热而收缩了的情况下,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也不会绕第六轴AX6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19对金属部件组件MA进行说明。图19是金属部件组件MA的主视图。
金属部件组件MA是在将金属部件5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单元,如图19所示,以一体化的状态提供一个可动侧金属部件5M、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两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舍弃连结部CN。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组件MA包括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图19示出了由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第五线SA5、第六线SA6及舍弃连结部CN构成的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以及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均未图示,但具有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未图示的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由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一线SA1、第二线SA2以及舍弃连结部CN构成。另外,未图示的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由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三线SA3、第四线SA4及舍弃连结部CN构成。同样地,未图示的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由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第七线SA7、第八线SA8及舍弃连结部CN构成。
另外,在图19中,为了清楚,对金属部件5(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标注有较疏的点图案,对舍弃连结部CN标注有较密的点图案。
在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并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参照图16的(C))将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粘着于透镜保持部件2,且利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参照图16的(B))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粘着于基座部件18之后,利用激光将舍弃连结部CN切断并切离。
接下来,参照图20以及图21,对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详细图。具体而言,图20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图20的(B)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立体图。图20的(C)是由图20的(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7的放大图。图21是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利用的夹具JG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1的(A)是表示夹具JG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1的(B)是从相反侧观察图21的(A)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8时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20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中,在可动侧台座部2D的下表面(Z2侧的面)形成有止动用凹部CV及夹具用凹部DP。另外,在图20中,为了清楚,对止动用凹部CV标注有较疏的点图案,对夹具用凹部DP标注有较密的点图案。
具体而言,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止动用凹部CV1、第一夹具用凹部DP1以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另外,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止动用凹部CV2、第三夹具用凹部DP3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
止动用凹部CV如上所述,具有第一止动用凹部CV1以及第二止动用凹部CV2。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止动用凸部18S(参照图2)。止动用凸部18S包括第一止动用凸部18S1以及第二止动用凸部18S2。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与止动用凸部18S协作来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CV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变得过大时,与止动用凸部18S接触而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的过度的旋转、X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平移以及Y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平移等中的至少一个。
更具体而言,第一止动用凹部CV1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一止动用凸部18S1,第二止动用凹部CV2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二止动用凸部18S2。
此外,基座部件18的止动用凹部SB(参照图2)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S(止动用凸部)。并且,止动用凹部SB构成为与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协作来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SB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过度变大时与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接触而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
更具体而言,止动用凹部SB包括形成于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内侧的第一止动用凹部SB1和形成于第二固定侧台座部18D2的内侧的第二止动用凹部SB2。并且,第一止动用凹部SB1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一止动用凸部(第一突出设置部2S1),第二止动用凹部SB2以非接触的方式接纳第二止动用凸部(第二突出设置部2S2)。
如此,透镜保持部件2中的止动用凹部CV以及止动用凸部(突出设置部2S)以及基座部件18中的止动用凹部RS以及止动用凸部18S构成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的止动机构。
夹具用凹部DP构成为与图21所示的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如图21所示,夹具JG构成为具有支承部件PT、平移阻止部件BK以及旋转阻止部件LK。
支承部件PT是用于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部件,包括第一支承部件PT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PT2。
第一支承部件PT1是用于支承基座部件18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一支承部件PT1具有能够从下侧支承基座部件18的四个边部18E(参照图2)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第二支承部件PT2是用于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二支承部件PT2具有大致圆柱形状,以收纳在基座部件18的开口18K内,且能够从下侧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
平移阻止部件BK构成为能够防止基座部件18的平移及旋转。具体而言,平移阻止部件BK包括第一平移阻止部件BK1~第四平移阻止部件BK4。
第一平移阻止部件BK1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E1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X1方向平移。同样地,第二平移阻止部件BK2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Y1方向的平移,第三平移阻止部件BK3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接触而阻止基座部件18向X2方向的平移,第四平移阻止部件BK4被配置为能够与基座部件18的第四边部18E4接触而停止基座部件18向Y2方向的平移。
通过该结构,夹具JG能够限制除了向Z1方向平移以外的基座部件18的移动。即,夹具JG关于基座部件18的移动,能够防止X轴方向上的平移、绕X轴的旋转、绕Y轴方向的平移、绕Y轴的旋转、向Z2方向的平移、以及绕Z轴的旋转。此外,向Z1方向的平移是将基座部件18从夹具JG拆下时必要的移动,典型地,在基座部件18上安装金属部件组件MA时,向Z1方向的平移被其他部件限制。
旋转阻止部件LK构成为能够阻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平移及旋转。具体而言,旋转阻止部件LK构成为,具有大致L字块状,并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的内壁面形成的夹具用凹部DP啮合。
更具体而言,旋转阻止部件LK具有上表面TW和六个侧面SW。六个侧面SW包含第一侧面SW1~第六侧面SW6。
另外,如图20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台座部2D具有供可动侧金属部件5M安装的安装面EW。具体而言,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Y1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1安装的第一安装面EW1(右侧安装面),在第一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2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二可动侧接线板5M2安装的第二安装面EW2(后侧安装面)。另外,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1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三可动侧接线板5M3安装的第三安装面EW3(前侧安装面),在第二可动侧台座部2D2的Y2侧的侧壁形成有供第四可动侧接线板5M4安装的第四安装面EW4(左侧安装面)。
夹具用凹部DP形成三个夹具抵接面CW。三个夹具抵接面CW是第一夹具抵接面CW1、第二夹具抵接面CW2以及第三夹具抵接面CW3。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形成为隔着筒状部12与安装面EW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垂直地延伸。第三夹具抵接面CW3是形成夹具用凹部DP的顶面(Z1侧的面)的面,形成为与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及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分别大致垂直地延伸。
在旋转阻止部件LK与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以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啮合的情况下,旋转阻止部件LK的第一侧面SW1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接触。而且,第二侧面SW2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2接触,第三侧面SW3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2接触,第四侧面SW4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接触。
另外,旋转阻止部件LK的上表面TW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第三夹具抵接面CW3接触,且与第四夹具用凹部DP4的第四夹具抵接面CW4接触。
通过该结构,夹具JG能够限制除了向Z1方向平移以外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即,关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夹具JG能够防止X轴方向上的平移、绕X轴的旋转、绕Y轴方向的平移、绕Y轴的旋转、绕Z2方向的平移、以及绕Z轴的旋转。另外,向Z1方向的平移是将透镜保持部件2从夹具JG拆下时必要的移动,典型地,在将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向Z1方向的平移被其他部件限制。
接下来,参照图22,对在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作用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力进行说明。图22的(A)是载置在第二支承部件PT2之上并且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22的(B)是载置在第一支承部件PT1之上并且与平移阻止部件BK啮合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
图22中在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3表示,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虚线箭头RF3表示。另外,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是相对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而言的反力。并且,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虚线箭头RF3U表示的反力)的作用线与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由块形箭头BA3U表示的力)的作用线大致一致。
具体而言,图22中,用块形箭头BA3U表示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安装面EW3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3L表示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对基座部件18的第三壁面LW3施加的力。第三壁面LW3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一个,供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安装。另外,图22中,用虚线箭头RF3U表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施加的反力,用虚线箭头RF3L表示夹具JG的第三平移阻止部件BK3对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施加的反力。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2的(A)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
另外,图22中,在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4表示,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用虚线箭头RF4表示。另外,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是相对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而言的反力。并且,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夹具JG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虚线箭头RF4U所示的反力)的作用线与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由块形箭头BA4U表示的力)的作用线大致一致。
具体而言,图22用块形箭头BA4U表示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安装面EW4施加的力,用块形箭头BA4L表示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对基座部件18的第四壁面LW4施加的力。第四壁面LW4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另一个壁面,供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安装。另外,图22用虚线箭头RF4U表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夹具用凹部DP4施加的反力,用虚线箭头RF4L表示夹具JG的第二平移阻止部件BK2对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施加的反力。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2的(A)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第四夹具用凹部DP4。
如此,即使在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金属部件组件MA时金属部件组件M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夹具JG也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平移以及旋转。这是因为夹具JG能够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与金属部件组件MA对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施加的力相反方向的反力。
另外,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或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时的夹具JG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位置关系。即,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以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夹具用凹部DP3及第四夹具用凹部DP4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方式安装于夹具JG。
与此相对,在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于的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需要以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夹具用凹部DP1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的方式安装于夹具JG。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向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另外,第一壁面LW1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又一个壁面,供未图示的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所包含的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安装。同样地,第二壁面LW2是供固定侧金属部件5F安装的四个壁面中的剩余一个壁面,供未图示的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所包含的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23,对各部件(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金属部件组件MA)相对于夹具JG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图23是安装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的夹具JG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3的(A)是安装基座部件18、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之前的夹具JG的立体图。图23的(B)是基座部件18安装于夹具JG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图23的(C)是进一步将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于夹具JG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图23的(D)是第三金属部件组件MA3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后的夹具JG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图23省略了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第四金属部件组件MA4以及板簧6等其他部件的图示。另外,板簧6也可以在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之前,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另外,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金属部件组件MA1以及第二金属部件组件MA2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安装时,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暂时被从夹具JG卸下,在绕Z轴旋转180度之后,再次安装于夹具JG。这是为了使第一夹具用凹部DP1以及第二夹具用凹部DP2与旋转阻止部件LK啮合。但是,夹具JG也可以具备两个旋转阻止部件LK,以同时利用四个夹具用凹部DP。
如上述那样,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树脂制的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该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金属部件5且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导电部件CM,该导电部件CM构成为,埋设于基座部件18,一部分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金属部件5,另一部分在与金属部件5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
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第一导电部件CM1构成为一部分(例如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ED1、或者图9所示的第一接合面部CP1)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电连接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另一部分(例如图5以及图9所示的第一端子部TM1)在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分离的位置从基座部件18露出而成为外部端子。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E2(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第一端子部TM1位于沿着基座部件18的第三边部18E3(参照图5以及图9)的位置。
该构成由于不是使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而是使连接于金属部件5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成为外部端子,因此能够提高外部端子所设置的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该构成例如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因此,即使假设外部端子被施加了外力,该构成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其影响波及到安装于金属部件5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
导电部件CM也可以在一端具有与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的表面平行的接合面部,且接合面部与金属部件5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接线板。但是,接合面部与接线板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合剂而接合。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中的一个即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9的(B)所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平行的第一接合面部CP1。而且,第一导电部件CM1也可以如图11的(A)所示,使第一接合面部CP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重叠而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该构成能够实现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的容易化,进而能够使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接合更可靠。这是因为,该构成与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垂直地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增大了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之间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接合第一导电部件CM1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
基座部件18期望的是具有一个边部及其他边部的多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沿一个边部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与金属部件5电连接的导电部件CM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沿其他边部设置。
例如基座部件18如图3的(B)所示,也可以是具有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与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的四边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3的(B)所示,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安装于基座部件18。而且,作为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件CM1的一部分即外部端子的第一端子部TM1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二边部18E2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作为其他边部的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因而,该构成例如能够容易地实现一种布线设计,该布线设计可防止配置于外部基板上的拍摄元件有关的布线与透镜驱动装置101有关的布线的干扰。或者,例如即使在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那样的情况下,该构成也能够将两个透镜驱动装置101各自的外部端子相互干扰而导致难以布线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如图3的(B)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是具有第一边部18E1、第二边部18E2、第三边部18E3、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四边环状的部件。而且,作为接线板的金属部件5也可以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还有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另外,外部端子如图5的(B)所示,也可以包含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还有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
在该情况下,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电连接于沿第二边部18E2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一接线板(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以及第二固定侧接线板5F2)。
另外,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电连接于沿第三边部18E3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二接线板(第三固定侧接线板5F3以及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4)。
另外,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电连接于沿第一边部18E1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三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
另外,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电连接于沿第四边部18E4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第四接线板(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7以及第八固定侧接线板5F8)。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外部端子(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二端子部TM2)与第二外部端子(第三端子部TM3以及第四端子部TM4)沿第三边部18E3设置,第三外部端子(第五端子部TM5以及第六端子部TM6)与第四外部端子(第七端子部TM7以及第八端子部TM8)沿第一边部18E1设置。
该构成为了不以沿着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的方式配置外部端子,使外部端子的配置为沿着第一边部18E1以及第三边部18E3,因此能够提高具备用于接收外部端子的构造的外部基板中的布线的自由度。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无需在第二边部18E2以及第四边部18E4所对应的外部基板上的区域配置上述构造。
第一导电部件CM1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表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一连接部ED1。在该情况下,第一连接部ED1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关于第二导电部件CM2~第八导电部件CM8也相同。另外,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如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部ED1的端面EP位于比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靠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状态下,经由接合材料SD接合于第一连接部ED1。或者,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在被压住于第一连接部ED1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连接部。
这些构成能够提高导电部件CM(第一导电部件CM1的第一连接部ED1)与金属部件5(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1的连接部CT1)之间的连接强度。
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具备,基座部件18,作为固定侧部件RG、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的可动侧部件MB、固定侧金属部件5F,作为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接线板、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该形状记忆促动器构成为一端固定粘着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并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从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6的(B)所示,基座部件18具有突起部18V,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贯通孔RH。而且,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使突起部18V与贯通孔RH嵌合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件18,利用从贯通孔RH的周围的表面遍及突起部18V的外侧面地配置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固定于基座部件18。
该构成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向基座部件18固定时能够防止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这是因为,在该构成中,由于使用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因此无需加热用于将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粘合剂。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在固定侧金属部件5F向基座部件18固定时产生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其结果,该构成例如能够防止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的作为驱动机构MK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动作特性恶化。
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例如也可以如图18所示,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与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贯通孔RH分离的位置而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线SA5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上方(Z1方向)与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五贯通孔RH5分离的位置处的保持部J2而沿左方(Y2方向)延伸。另外,第六线SA6配置为,一端固定粘着在沿下方(Z2方向)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六贯通孔RH6分离的位置处的保持部J4而沿左方(Y2方向)延伸。
在该情况下,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可以具有向从贯通孔RH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L。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具有向从第五贯通孔RH5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设置部EL5。另外,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具有向从第六贯通孔RH6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向Y2方向延伸后向Z2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设置部EL6。
延伸设置部EL也可以配置为,在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AX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力。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配置为,在第五线SA5向箭头AR20所示的方向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轴AX5(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1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即,第五延伸设置部EL5配置为,受到以第五轴AX5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同样,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配置为,在第六线SA6向箭头AR23所示的方向收缩时,受到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六轴AX6(参照图17的(A))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4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即,第六延伸设置部EL6配置为,受到以第六轴AX6为旋转中心的向箭头AR25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
而且,如图17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具有确定延伸设置部EL所抵接的抵接面CF的限制壁部RB,该延伸设置部EL欲以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AX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部件18具有确定第五延伸设置部EL5所抵接的第五抵接面CF5、以及第六延伸设置部EL6所抵接的第六抵接面CF6,该第五延伸设置部EL5欲以第五轴AX5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该第六延伸设置部EL6欲以第六轴AX6为旋转中心进行圆弧移动。另外,基座部件18也可以具有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周缘的内侧(X2方向)形成空间并且能够从外侧(X1方向)进入的第三凹部GR3。而且,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表面(X2侧的面)也可以利用填充于第三凹部GR3的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固定粘着于基座部件18。
该构成能够利用突起部18V以及限制壁部RB进行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定位。另外,该构成能够防止固定侧金属部件5F绕轴AX的旋转,进而能够防止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从基座部件18剥落。
也可以如图17的(B)所示,在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与第三凹部GR3重叠的位置设有缺口部CUa。缺口部CUa也可以在向第三凹部GR3填充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时利用。该构成能够使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向第三凹部GR3的填充容易化。另外,该构成能够使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EA3连续地(一体地)附着于第五延伸设置部EL5的内表面(X2侧的面)以及外表面(X1侧的面)与缺口部CUa的端面。
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是具备光固化型粘合剂EA的性质与热固化型粘合剂的性质的粘合剂。例如光固化型粘合剂EA也可以如上述的例子那样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一次固化、并且通过加热而二次固化的混合型粘合剂。
该构成能够抑制使光固化型粘合剂EA固化时的、与基座部件18有关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而且,该构成能够实现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更稳固的粘合。这是因为,光固化型粘合剂EA通过紫外线一次固化时形状记忆合金线SA未被加热。另外,是因为在光固化型粘合剂EA以不会产生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位置偏移的程度而被一次固化,并在该状态下通过加热被二次固化,提高了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粘合强度。
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可以是,包含第一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以及第二接线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第一接线板(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有关的第一突起部(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二接线板(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有关的第二突起部(下侧突起部18VL)以被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一体地覆盖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在图17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有关的上侧突起部18VU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有关的下侧突起部18VL以被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一体地覆盖的方式,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接近地排列配置。另外,“接近”的意思是例如上侧突起部18VU与下侧突起部18VL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固定侧台座部18D1的高度的一半以下。
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效率。这是因为,通过一次的光固化型粘合剂EA(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EA1)的涂覆实现两个固定侧金属部件5F(第五固定侧接线板5F5与第六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粘合固定。
另外,上述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部12,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面;以及作为形状记忆促动器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一端固定粘着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并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构成能够安装透镜体的透镜安装孔。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1中,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具有安装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安装面EW、和在筒状部12的圆环状的内壁面形成的凹部(夹具用凹部DP)内设置的夹具抵接面CW。安装面EW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在该结构中,在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安装于夹具JG的状态下,在包含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金属部件组件M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面EW时,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这是因为夹具JG的旋转阻止部件LK的侧面SW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夹具抵接面CW接触。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将金属部件5安装于可动侧部件MB时金属部件5的位置偏移,能够提高金属部件5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夹具抵接面CW也可以包括以相对于安装面EW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及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具体而言,如图20的(C)所示,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有关的夹具抵接面CW包括以与第三安装面EW3(前侧安装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夹具抵接面CW1和以与第四安装面EW4(左侧安装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夹具抵接面CW2。另外,安装面EW及夹具抵接面CW典型的是与光轴JD平行的面。
在该结构中,使旋转阻止部件LK的侧面SW垂直地承受在包含可动侧金属部件5M的金属部件组件M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金属部件组件MA对透镜保持部件2施加的力。因此,能够防止金属部件组件M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面EW上的金属部件组件MA的位置偏移。
也可以在夹具用凹部DP的顶面(Z1侧的面)设置其他的夹具抵接面(第三夹具抵接面CW3)。具体而言,如图20的(C)所示,与第三夹具用凹部DP3有关的夹具抵接面CW可以包括第三夹具用凹部DP3的顶面(Z1侧的面)即第三夹具抵接面CW3。
该结构能够提高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也可以在作为透镜安装孔发挥功能的筒状部12中插入透镜体,并且使粘合剂流入。在该情况下,筒状部12也可以构成为粘合剂流入到夹具用凹部DP。
例如,在金属部件5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将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从夹具JG卸下后,向筒状部12插入透镜体并且使粘合剂流入。并且,粘合剂进入筒状部12的内周面与透镜体的外周面之间,进而进入到形成于筒状部12的夹具用凹部DP内之后固化。即,透镜体通过粘合剂被固定于筒状部12。
该结构能够提高透镜体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粘合强度。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落下冲击导致的透镜体从筒状部12脱落。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制。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各个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没有矛盾,就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部件 2···透镜保持部件 2D···可动侧台座部 2D1···第一可动侧台座部 2D2···第二可动侧台座部 2S···突出设置部 2S1···第一突出设置部 2S2···第二突出设置部 2T···突出部 2V···突起部 4···罩部件4A···第一外周壁部 4A1···第一侧板部 4A2···第二侧板部 4A3···第三侧板部 4A4···第四侧板部 4B···顶板部 4C···第二外周壁部 4C1···第一侧板部 4C2···第二侧板部 4C3···第三侧板部 4C4···第四侧板部 4D···底板部 4k···开口 4L···下侧罩部件 4m···开口 4s···收纳部 4U···上侧罩部件 5···金属部件 5F···固定侧金属部件 5F1···第一固定侧接线板5F2···第二固定侧接线板 5F3···第三固定侧接线板 5F4···第四固定侧接线板5F5···第五固定侧接线板 5F6···第六固定侧接线板 5F7···第七固定侧接线板5F8···第八固定侧接线板 5M···可动侧金属部件 5M1···第一可动侧接线板5M2···第二可动侧接线板 5M3···第三可动侧接线板 5M4···第四可动侧接线板6···板簧 6A···第一板簧 6A1···第一部分 6A2···第二部分 6A3···第三部分 6A4···第四部分 6A5···第五部分 6AH1···第一贯通孔 6AH2···第二贯通孔 6AH3···第三贯通孔 6AH4···第四贯通孔 6AH5···第五贯通孔6AH6···第六贯通孔 6AH7···第七贯通孔 6B···第二板簧 6B1···第一部分6B2···第二部分 6B3···第三部分 6B4···第四部分 6B5···第五部分6BH1···第一贯通孔 6BH2···第二贯通孔 6BH3···第三贯通孔 6BH4···第四贯通孔 6BH5···第五贯通孔 6BH6···第六贯通孔 12···筒状部 18、18A···基座部件 18E···边部 18E1···第一边部 18E2···第二边部 18E3···第三边部 18E4···第四边部 18K···开口 18S...止动用凸部 18S1···第一止动用凸部18S2···第二止动用凸部 18T···突出部 18V···突起部 18VL···下侧突起部18VU···上侧突起部 20···导电部件 20A···第一导电部件 20A1···第一导电部 20A2···第二导电部 20A3···第三导电部 20B···第二导电部件20B1···第一导电部 20B2···第二导电部 20B3···第三导电部 101···透镜驱动装置 AH···矩形孔 AH1···第一矩形孔 AH2···第二矩形孔 AX···轴AX5···第五轴 AX6···第六轴 BK···平移阻止部件 BK1···第一平移阻止部件 BK2···第二平移阻止部件 BK3···第三平移阻止部件 BK4···第四平移阻止部件 CF,CFb···抵接面 CF5···第五抵接面 CF6···第六抵接面 CM···导电部件 CM1···第一导电部件 CM2···第二导电部件 CM3···第三导电部件CM4···第四导电部件 CM5···第五导电部件 CM6···第六导电部件 CM7···第七导电部件 CM8···第八导电部件 CM9···第九导电部件 CM10···第十导电部件CM11···第十一导电部件 CM12···第十二导电部件 CN…舍弃连结部 CP1···第一接合面部 CP2···第二接合面部 CP3···第三接合面部 CP4···第四接合面部CP5···第五接合面部 CP6···第六接合面部 CP7···第七接合面部 CP8···第八接合面部 CP9···第九接合面部 CP10···第十接合面部 CP11···第十一接合面部 CP12···第十二接合面部 CT1~CT12···连接部 CUa、CUb···缺口部CV···挡块用凹部 CV1···第一挡块用凹部 CV2···第二挡块用凹部 CW···夹具抵接面 CW1···第一夹具抵接面 CW2···第二夹具抵接面 CW3···第三夹具抵接面 DP···夹具用凹部 DP1···第一夹具用凹部 DP2···第二夹具用凹部DP3···第三夹具用凹部 DP4···第四夹具用凹部 EA···光固化型粘合剂EA1···第一光固化型粘合剂 EA2···第二光固化型粘合剂 EA3···第三光固化型粘合剂 EA4···第四光固化型粘合剂 EA5···第五光固化型粘合剂 EC1、EC2···弹性接触部 ED1···第一连接部 ED2···第二连接部 ED3···第三连接部ED4···第四连接部 ED5···第五连接部 ED6···第六连接部 ED7···第七连接部 ED8···第八连接部 ED11···第十一连接部 EL···延伸设置部 EL5···第五延伸设置部 EL6···第六延伸设置部 EP···端面 EW···安装面 EW1···第一安装面 EW2···第二安装面 EW3···第三安装面 EW4···第四安装面 GR···凹部 GR1···第一凹部 GR2···第二凹部 GR3···第三凹部 GR4···第四凹部J1~J4···保持部 JD···光轴 JG···夹具 MA···金属部件组件 MA3···第三金属部件组件 LK···旋转阻止部件 MB···可动侧部件 MK···驱动机构PT···支承部件 PT1···第一支承部件 PT2···第二支承部件 RB···限制壁部RG···固定侧部件 RH···贯通孔 RH5···第五贯通孔 RH6···第六贯通孔RS1、RS2···凹部 SA···形状记忆合金线 SA1···第一线 SA2···第二线SA3···第三线 SA4···第四线 SA5···第五线 SA6···第六线 SA7···第七线 SA8···第八线 SB···止动用凹部 SB1···第一止动用凹部 SB2···第二止动用凹部 SD···接合材料 ST···限制壁部 SW···侧面 SW1···第一侧面SW2···第二侧面 SW3···第三侧面 SW4···第四侧面 SW5···第五侧面SW6···第六侧面 TM1···第一端子部 TM2···第二端子部 TM3···第三端子部TM4···第四端子部 TM5···第五端子部 TM6···第六端子部 TM7···第七端子部 TM8···第八端子部 TM9···第九端子部 TM10···第十端子部 TM1···第一端子部 TW···上表面。

Claims (5)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固定侧部件的基座部件;
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部,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
可动侧接线板,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形状记忆促动器,一端固定粘着于所述可动侧接线板,并且另一端固定粘着于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固定侧接线板,并构成为通过与温度上升对应地收缩而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移动,
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安装面,供所述可动侧接线板安装;和夹具抵接面,设置于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抵接面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顶面设置有其他夹具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作为透镜安装孔而发挥功能的所述筒状部插入所述透镜体,并且应用粘合剂,
所述透镜体通过所述粘合剂被固定于所述筒状部。
5.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CN202111231722.4A 2020-11-02 2021-10-2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Pending CN1145275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3618 2020-11-02
JP2020183618A JP2022073558A (ja) 2020-11-02 2020-11-02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7546A true CN114527546A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0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1722.4A Pending CN114527546A (zh) 2020-11-02 2021-10-22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3558A (zh)
CN (1) CN114527546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300902A (ja) * 2008-06-17 2009-12-24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11099901A (ja) * 2009-11-04 2011-05-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
JP2011127585A (ja) * 2009-11-17 2011-06-30 Morioka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アクチュエータ、駆動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76944A (ja) * 2011-09-30 2013-04-25 Hitachi Maxell Ltd 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199167A (zh) * 2013-08-02 2014-12-10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4238066A (zh) * 2013-09-10 2014-12-24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致动器单元
CN104570551A (zh) * 2013-10-16 2015-04-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对准相机模块的光轴的方法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15099277A (ja) * 2013-11-19 2015-05-2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4765126A (zh) * 2014-03-31 2015-07-0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旋转限制夹具
CN107735712A (zh) * 2015-05-26 2018-02-23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8572425A (zh) * 2017-03-13 2018-09-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300902A (ja) * 2008-06-17 2009-12-24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11099901A (ja) * 2009-11-04 2011-05-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
JP2011127585A (ja) * 2009-11-17 2011-06-30 Morioka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アクチュエータ、駆動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76944A (ja) * 2011-09-30 2013-04-25 Hitachi Maxell Ltd 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199167A (zh) * 2013-08-02 2014-12-10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4238066A (zh) * 2013-09-10 2014-12-24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致动器单元
CN104570551A (zh) * 2013-10-16 2015-04-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对准相机模块的光轴的方法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15099277A (ja) * 2013-11-19 2015-05-2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4765126A (zh) * 2014-03-31 2015-07-0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旋转限制夹具
CN107735712A (zh) * 2015-05-26 2018-02-23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8572425A (zh) * 2017-03-13 2018-09-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3558A (ja)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32738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1522183B (zh) 镜头驱动装置
EP3745197A1 (en) Camera module
JP703961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機器
TW201736934A (zh) 分體式陣列攝像模組及其組裝和應用方法
CN214474265U (zh) 光学系统
CN105717601A (zh) 备有支持手段的相机模块
JP2020513116A5 (zh)
CN114527546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WO2019147004A1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446078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460788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22080850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460790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52754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WO2022092230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39319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2209627A1 (ja)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391119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WO2021125114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5453672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026492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22219984A1 (ja) 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WO2022209645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2163541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