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066A - 致动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8066A
CN104238066A CN201410450831.9A CN201410450831A CN104238066A CN 104238066 A CN104238066 A CN 104238066A CN 201410450831 A CN201410450831 A CN 201410450831A CN 104238066 A CN104238066 A CN 104238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taining part
spring member
outside
lens carrier
spok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508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8066B (zh
Inventor
寺嶋厚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Publication of CN104238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8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单元,其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中进行运转时,使得开始移动的透镜支架不会发生倾斜。致动器单元包括透镜支架、电磁驱动机构以及弹簧构件。弹簧构件(14)包括内侧保持部(14a)、外侧保持部(14b)、多个腕部(14c)、内侧连结部(14e)、外侧连结部(14f)以及用于连结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且该连结可解除的辐条部(14g)。由弹簧构件(14)来支承透镜支架(17),利用电磁驱动机构(22)使透镜支架(17)移动。

Description

致动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载于透镜驱动装置上,并利用电磁驱动机构使由弹簧构件悬架支承的透镜支架移动的致动器单元。
背景技术
图14的(a)和(b)是表示现有音圈马达型的透镜驱动装置3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14(a)所示,透镜驱动装置30形成为箱形,由致动器单元40、收纳该单元的磁性外架32和基座39构成。利用设置于磁性外架32内侧的致动器单元40,使透镜31向作为其光轴方向的Z轴前方(+Z轴方向)或Z轴后方(-Z轴方向)移动,并使位于透镜31前方的被摄体的图像在配设于后方的图像传感器上对焦的装置。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0031号公报)中的示例所示,以同样的透镜驱动装置,作为代表性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已被熟知。
如图14(b)所示的致动器单元40利用透镜支架37、电磁驱动机构42和弹簧构件34,使透镜31移动到预定的位置上。弹簧构件34由结构大致相同的前侧弹簧构件34A和后侧弹簧构件34B构成。另外,电磁驱动机构42由设置于移动侧的透镜支架37上的驱动用线圈38以及设置于固定侧的驱动用磁铁35构成。
图14(b)和图15所示的透镜支架37沿着Z轴方向开口,形成为具有圆形开口部37c的圆筒形状,用开口部37c的内周面保持透镜31。
作为电磁驱动机构42的其中一个构件,驱动用线圈38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呈圆筒状地缠绕在透镜支架37的外周上。作为电磁驱动机构42的另一个构件,驱动用磁铁35形成为梯形柱状,且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以90度间隔配置在驱动用线圈38的外侧。驱动用线圈38的外周侧面与驱动用磁铁35的磁极面在放射方向上隔开空隙地相互对置。
在前侧磁铁支架36A各边的中央部具有向Z轴方向后方突出的侧壁36c,形成为向Z轴方向开口的方形框形状。后侧磁铁支架36B形成为向Z轴方向开口的方形框形状。驱动用磁铁35由前侧磁铁支架36A的四边和侧壁36c以及后侧磁铁支架36B的四边夹持在方形框的角部。
在位于透镜支架37的Z轴方向前方的前侧连接端37a以及位于其后方的后侧连接端37b上,分别连接有前侧弹簧构件34A以及后侧弹簧构件34B的内侧保持部34a,在前侧磁铁支架36A的前侧端部36a以及后侧磁铁支架36B的后侧端部36b与外侧保持部34b连接。由此,构成了致动器单元40。
当对致动器单元40的驱动用线圈38通电时,驱动用线圈38产生朝向+Z轴方向的洛伦兹力,而使透镜支架37移动到与弹簧构件34的复原力平衡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保持于透镜支架37上的透镜31移动到Z轴方向上的预定位置。
如上所述构成的致动器单元40由磁性外架32和基座39从+Z侧以及-Z侧保持着,并装配透镜驱动装置30。
磁性外架32设置于致动器单元40的前侧,且由与Z轴平行的四个面形成的侧面32a;以及从侧面32a的+Z侧端部向内径方向延长且中央部具有开口部32c的顶面32b形成为箱形,并包覆了致动器单元40的前方以及侧面。磁性外架32用于提高从驱动用磁铁35产生的作用于驱动用线圈38上的磁场的强度,并且屏蔽了驱动用线圈38或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发射出的电磁波。
基座39设置于致动器单元40的后侧,其包括以下构件:板状的底板39b;从底板39b的外缘部向+Z轴方向立着设置的框状的侧壁39c;在底板39b的内径侧向Z轴方向后方深掘而成的深掘部39d;圆环状的限制部39e,其从深掘部39d的内缘部向透镜支架37侧突出,当驱动用线圈38没有通电时,限制部39e与透镜支架37的后端部37e相抵接以将透镜支架37限制在最后方位置上;以及圆形的开口部39a,其开设于限制部39e的内缘部,且朝向Z轴方向。
如图14(b)以及图16(a)所示,弹簧构件34由以下构件通过蚀刻一体形成:与透镜支架37侧相连接的圆环状的内侧保持部34a;与驱动用磁铁35侧相连接的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34b;配置于内侧保持部34a以及外侧保持部34b之间的多个腕部34c,其中央部具有弯曲部34d;用于内侧保持部34a与腕部34c的一个端部连结的内侧连结部34e;用于外侧保持部34b与腕部3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的外侧连结部34f等。
从+Z侧观察各腕部34c时,其从内侧保持部34a经内侧连结部34e沿圆周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延长,通过外侧连结部34f与外侧保持部34b相连结。这些腕部34c在致动器单元40中作为用于悬架透镜支架37的弹簧来发挥作用。
在透镜驱动装置30中,将呈方形框状的固定环33(参照图15)从-Z侧插入至磁性外架32的内侧。另外,将致动器单元40插入至固定环33的-Z侧,借助固定环33,由磁性外架32的顶面32b和前侧磁铁支架36A的前侧端部36a夹持着前侧弹簧构件34A的外侧保持部34b。将致动器单元40自-Z侧插入至基座39的侧壁39c内侧,后侧弹簧构件34B的外侧保持部34b由基座39的底板39b和后侧磁铁支架36B的后侧端部36b夹持起来。
最后,在透镜支架37中安装透镜31,并装配透镜驱动装置30。在这样装配的透镜驱动装置30的-Z侧配设有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以形成为自动对焦照相机,比如将其装载到便携式电话等中。
但是,该弹簧构件34由薄且窄的板材形成,因此,腕部34c不仅容易向作为运转方向的Z轴方向发生变形,而且如图16(b)所示,还容易因受到微小外力作用而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发生变形。
图16(a)所示的弹簧构件34在装配前未受到外力作用,其外侧保持部34b与内侧保持部34a不会发生位置偏移,而使外侧保持部34b的中心P1与内侧保持部34a的中心P2相互保持一致。但是,如图16(b)所示,例如,当内侧保持部34a仅仅受到与Z轴正交的方向的微小外力时,腕部34c容易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发生应变(变形),而内侧保持部34a的中心P2与外侧保持部34b的中心P1会发生偏移。在连接弹簧构件34的工序中,腕部34c容易发生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的歪扭,这也是组装好的透镜驱动装置30在运转时发生倾斜的原因。
即,在透镜驱动装置30中,将前侧弹簧构件34A或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以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发生歪扭的状态装配至致动器单元40,当对驱动用线圈38通电而使透镜支架37开始向Z轴前方移动时,透镜支架37会绕与Z轴呈直角的轴发生扭转,而使透镜31的光轴发生倾斜。
在此,基于图17(a)、(b)、(c)、(d),对致动器单元40的装配工序以及倾斜的发生进行详细描述。在致动器单元40的装配中,使用了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以及定心夹具41C。
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呈板状,在其中央部具有供定心夹具41C可拆卸嵌合的开口部41c,并且,为了进行定位,其包括:与前侧磁铁支架36A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为可插入的第一深挖部41d;以及与透镜支架37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为适当深度的第二深挖部41e。
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呈板状,在其中央部具有供定心夹具41C可拆卸嵌合的开口部41a,并且还具有与后侧磁铁支架36B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为可供其插入的第三深挖部41b,以用于定位。定心夹具41C呈柱状,其被加工为与透镜支架37的内壁37d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而能够插入其中。
致动器单元40的装配工序包括:将后侧弹簧构件34B连接到透镜支架37和后侧磁铁支架36B上的工序;以及将前侧弹簧构件34A分别连接到透镜支架37和前侧磁铁支架36A上的工序。
即,如图17(a)所示,使第一深挖部41d和第二深挖部41e分别与朝向-Z侧的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的开口部41c以及定心夹具41C的+Z侧端部相互对置。并且,将定心夹具41C从-Z侧端部插入到缠绕有驱动用线圈38的透镜支架37的内壁37d中,使透镜支架37的前端部与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的第二深挖部41e相抵接,并使前侧磁铁支架36A与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的第一深挖部41d相抵接。这样,利用定心夹具41C对透镜支架37进行直径方向的定位,利用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的第二深挖部41e对透镜支架37进行Z轴方向的定位,并利用第一深挖部41d对前侧磁铁支架36A进行直径方向和Z轴方向的定位。
进而,将驱动用磁铁35与后侧磁铁支架36B依次重叠于前侧磁铁支架36A的-Z侧而相互连接后,将后侧弹簧构件34B的内侧保持部34a连接到透镜支架37的后侧连接端37b,并将外侧保持部34b连接到后侧磁铁支架36B的后侧端部36b。
接着,如图17(b)所示,在将相互连接后的后侧弹簧构件34B、透镜支架37、前侧磁铁支架36A、驱动用磁铁35和后侧磁铁支架36B安装于定心夹具41C中的状态下,将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从定心夹具41C中卸下。并且,使第三深挖部41b分别与朝向+Z侧的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的开口部41a以及定心夹具41C的-Z侧端部相嵌合,并使后侧磁铁支架36B与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的第三深挖部41b相抵接。其后,将前侧弹簧构件34A配置于透镜支架37和前侧磁铁支架36A的+Z侧,使前侧弹簧构件34A的内侧保持部34a与透镜支架37的前侧连接端37a相连接,并使外侧保持部34b与前侧磁铁支架36A的前侧端部36a相连接。
接着,如图17(c)所示,将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和定心夹具41C从装配完成的致动器单元40中卸下。
在用于装配致动器单元40的定心夹具41C与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或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B之间的嵌合部,容易因加工尺寸等误差而使夹具间发生松动,也容易因透镜支架37等各构件的尺寸偏差而使夹具与构件之间发生松动。
为此,例如,在透镜支架37的内壁37d与定心夹具41C的外径之间的间隙较大的情况下,在从将图17(a)所示的后侧弹簧构件34B连接起来的工序转移到将图17(b)所示的前侧弹簧构件34A连接起来的工序的过程中,连接有内侧保持部34a的透镜支架37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发生偏移,或者连接有外侧保持部34b的后侧磁铁支架36B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发生偏移,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发生歪扭。
在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发生歪扭的状态下,使前侧弹簧构件34A分别与透镜支架37和前侧磁铁支架36A相连接时,致动器单元40的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依旧保持歪扭的状态。因此,在将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41A和定心夹具41C卸下而使透镜支架37形成自由悬架状态时,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所产生的歪扭也传递到前侧弹簧构件34A的腕部34c上。
其结果为,如图17(c)所示,如旋转箭头R所示,透镜支架37会绕与Z轴呈直角的轴扭转,直到透镜支架37旋转到使前侧弹簧构件34A和后侧弹簧构件34B的腕部34c整体产生的应变达到平衡的角度。
如上所述,透镜驱动装置30在致动器单元40的后方安装有基座39,后侧磁铁支架36B固定于基座39上,透镜支架37的后端部37e与基座39的限制部39e的前端相抵接,且在受到向Z轴方向前方的偏置力(offset)的状态下被支承起来。
因此,如图17(d)所示,在透镜支架37的后端部37e与限制部39e相抵接而位于最后方位置上时,即使是透镜支架37扭转地悬架在致动器单元40上,透镜支架37也不会发生倾斜,而是朝向Z轴方向。
但是,在使驱动用线圈38运转而使透镜支架37向Z轴方向的前方前进,而使后端部37e离开限制部39e,弹簧构件34再次形成如图17(c)所示的扭转状态,弹簧构件34所悬架的透镜支架37发生倾斜。
当将这样的致动器单元40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30中时,透镜支架37在自动对焦动作中会发生倾斜,因此,保持于透镜支架37上的透镜31会发生倾斜,倾斜的透镜31导致已在图像传感器上对焦的图像发生歪曲,从而出现色彩渗透或模糊,图像发生歪扭等像质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现有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单元,在将其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中而进行运转时,使开始移动的透镜支架不会发生倾斜。
一种致动器单元,其包括:使透镜支架向透镜光轴方向移动的电磁驱动机构;将透镜支架悬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弹簧构件。弹簧构件包括:连接至移动侧的内侧保持部;连接至固定侧的外侧保持部;配置于内侧保持部与外侧保持部之间的多个腕部;内侧连结部,其从内侧保持部向腕部侧延长,并将腕部的一个端部与内侧保持部连结起来;外侧连结部,其从外侧保持部向腕部侧延长,并将腕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外侧保持部连结起来;以及用于连结内侧保持部与外侧保持部且该连结能够解除的辐条部。
由此,在装配致动器单元时,可准确维持弹簧构件的内侧保持部与外侧保持部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腕部不会发生歪扭,被悬架的透镜支架不会发生扭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在使透镜支架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辐条部由第一辐条部和第二辐条部构成。第一辐条部的一个端部与内侧保持部相连结,第二辐条部的一个端部与外侧保持部连结,第一辐条部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辐条部的另一个端部在外侧保持部的外侧相互连结。
这样,将辐条部分为一个端部与内侧保持部相连结的第一辐条部以及一个端部与外侧保持部相连结的第二辐条部,且使其各自的另一个端部在外侧保持部的外侧相互连结,则能够容易使内侧保持部与外侧保持部相互分离,并使致动器单元的装配工序变得简单。
此外,上述的发明内容并没有列举出本发明必需的所有特征,另外这些特征组的副组合也能够成为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组装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装配工序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另一种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致动器单元的电磁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又一种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致动器单元的电磁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内置的现有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组装有现有致动器单元组装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现有致动器单元的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现有致动器单元的装配工序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方式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发明,而且,并不限定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所有特征组合是发明的解决手段所必须的。
图1的(a)和(b)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20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弹簧构件14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组装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单元20的透镜驱动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致动器单元20的装配工序一个例子的模式图。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Z轴方向作为透镜11的光轴方向,将被摄体侧作为Z轴前方(以下称为+Z轴方向、Z轴前侧或前方,也称为+Z侧),并将与被摄体侧相反一侧作为Z轴后方(以下称为-Z轴方向、Z轴后侧或后方,也称为-Z侧)。另外,将与Z轴正交且相互正交的两轴分别作为X轴和Y轴。另外,在图1(a)中,为了易于观察致动器单元20的内部结构,将其一部分截切后示出。
如图1(a)所示,致动器单元20包括透镜支架17、电磁驱动机构22和弹簧构件14。
透镜支架17为圆筒状,其具有沿着Z轴方向开口的圆形开口部17c。透镜支架17用于将透镜11保持在开口部17c内侧,且由弹簧构件14悬架支承为能够移动。
电磁驱动机构22由设置于移动侧且安装于透镜支架17上的驱动用线圈18和设置于固定侧的驱动用磁铁15构成。
作为电磁驱动机构22的其中一个构件,驱动用线圈18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呈圆筒状地缠绕在透镜支架17的外周。作为电磁驱动机构22的另一个构件,驱动用磁铁15呈梯形柱状,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以90度的间隔配置于驱动用线圈18的外侧。驱动用线圈18的外周侧面与驱动用磁铁15的磁极面在放射方向间隔地对向对置。另外,驱动用磁铁15由后文所述的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四边、侧壁16c和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四边夹持在方形框的角部。
如图1、图2所示,弹簧构件14由大致同一结构的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别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的情况下,将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统称为“弹簧构件14”。
弹簧构件14是通过蚀刻等方法而一体形成的构件,其包括:连接到透镜支架17的圆环状的内侧保持部14a;连接到驱动用磁铁15的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14b;多个腕部14c,其配置于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其中央部具有弯曲部14d;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相互连结起来的多个辐条部14g。
辐条部14g由以下的构件形成:从内侧保持部14a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两个第二辐条部14i,其在该第一辐条部14h的两侧从外侧保持部14b并行地向径向呈放射状地延长;以及连结片14j,其向分别与第一辐条部14h和第二辐条部14i正交的方向延长,并将第一辐条部14h与第二辐条部14i相互连结起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弹簧构件14上的腕部14c设定为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以90度间隔设置的四条腕部14c,但不受限于此,只要将腕部14c设置为至少两个及以上即可。另外,示例中辐条部14g为绕着与Z轴平行的轴以90度间隔设置的四个辐条部14g,但只要将其设定为符合弹簧构件14结构的适当必要的数量即可。
如图1、图3所示,在透镜支架17的设置于Z轴方向前方的前侧连接端17a和设置于后方的后侧连接端17b上,分别连接有前侧弹簧构件14A的内侧保持部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内侧保持部14a。在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前侧端部16a和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上,分别连接有前侧弹簧构件14A的外侧保持部14b和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外侧保持部14b。
前侧磁铁支架16A形成为向Z轴方向开口的方形框形状,在各边的中央部具有向Z轴方向后方突出的侧壁16c。后侧磁铁支架16B形成为向Z轴方向开口的方形框形状。
在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前侧端部16a与前侧弹簧构件14A的辐条部14g相互抵接的部位上,形成有在Z轴方向后方凹陷的凹部16d。在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与后侧弹簧构件14B的辐条部14g相互抵接的部位上,形成有在Z轴方向前方凹陷的凹部16e。设置凹部的理由在于,当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各自的外侧保持部14b分别与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前侧端部16a和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相连接时,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中的至少第一辐条部14h不会与前侧端部16a以及后侧端部16b直接发生接触。
如图4的(a)、(b)、(c)和(d)所示,致动器单元20由以下的构件构成:透镜支架17、驱动用线圈18、前侧弹簧构件14A、后侧弹簧构件14B、驱动用磁铁15、用于夹持该驱动用磁铁15的前侧磁铁支架16A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
另外,致动器单元20的装配过程中使用了与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形状和大小相适应而制成的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以及定心夹具21C。
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呈板状,在其中央部具有供定心夹具21C可拆卸嵌合的开口部21a。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具有与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为可供其插入的第三深挖部21b,以用于定位。
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呈板状,在其中央部具有供定心夹具21C可拆卸嵌合的开口部21c。为了进行定位,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包括:与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为可供其插入的第一深挖部21d;以及与透镜支架17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至适当深度的第二深挖部21e。
定心夹具21C是与透镜支架17的内壁17d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并加工成且沿Z轴方向延长的柱体,其能够插入至透镜支架17中。
接着,对使用了所述各夹具21A、21B、21C的致动器单元20的装配工序进行说明。
致动器单元20的装配工序大体上包括:将后侧弹簧构件14B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后侧磁铁支架16B上的工序;以及将前侧弹簧构件14A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上的工序。
首先,如图4(a)所示,在第一深挖部21d和第二深挖部21e朝向-Z侧的状态下,使定心夹具21C的+Z侧端部与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的开口部21c相互对齐而对位。
接着,将定心夹具21C从-Z侧端部向缠绕有驱动用线圈18的透镜支架17的内壁17d插入,并使透镜支架17的前端部与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的第二深挖部21e的底面相抵接,将前侧磁铁支架16A插入至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的第一深挖部21d中,且使前侧端部16a与第一深挖部21d的底面相抵接。由此,实现透镜支架17在直径方向和Z轴方向的定位以及前侧磁铁支架16A在直径方向和Z轴方向的定位。
并且,在前侧磁铁支架16A的-Z侧依次叠置有驱动用磁铁15和后侧磁铁支架16B,以前侧磁铁支架16A和后侧磁铁支架16B之间夹持着驱动用磁铁15的方式进行连接。其后,将后侧弹簧构件14B配置于透镜支架17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的-Z侧,将内侧保持部14a连接到透镜支架17的后侧连接端17b,并将外侧保持部14b连接到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
接着,如图4(b)所示,将后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B从定心夹具21C中卸下后,在使第三深挖部21b朝向+Z侧的状态下,将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的开口部21a与定心夹具21C的-Z侧端部相互一致地对位起来。并且,将后侧磁铁支架16B插入至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的第三深挖部21b中,使后侧端部16b与第三深挖部的底面相抵接。其后,将前侧弹簧构件14A配置在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的+Z侧,并将内侧保持部14a连接到透镜支架17的前侧连接端17a,且将外侧保持部14b连接到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前侧端部16a。
接着如图4(c)所示,将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和定心夹具21C卸下。此时,如图1、2所示,弹簧构件14的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通过内侧连结部14e、外侧连结部14f以及腕部14c而相互连结,同时也是由辐条部14g连结起来。
由此,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由辐条部14g连结起来,以维持同心关系,因此,在从连接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工序向连接前侧弹簧构件14A的工序转移的过程中,即使需要进行夹具的替换等,连接有内侧保持部14a的透镜支架17也不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发生偏移,或者连接有外侧保持部14b的后侧磁铁支架16B也不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发生偏移,或者后侧弹簧构件14B的腕部14c也不会向与Z轴正交的方向发生歪扭。
由此,后侧弹簧构件14B的腕部14c不会发生歪扭,而能够将前侧弹簧构件14A与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连接起来。另外,前侧弹簧构件14A的腕部14c也发生不会歪扭,而能够将前侧弹簧构件14A与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连接起来。
此外,辐条部14g不需要同时设置在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两者上,例如,还可根据弹簧构件14的连接方法或所使用的夹具,将辐条部14g仅仅设置在具有腕部14c一侧的弹簧构件14上,其中该弹簧构件14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产生的应变容易变大。
接着,如图1(b)所示,利用高输出的激光等,将包括向外侧保持部14b的外侧突出的连结片14j在内的辐条部14g的前端部分分割开,以解除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其结果为,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形成为仅仅由腕部14c连结的状态,而弹簧构件14起到将透镜支架17悬架为能够向Z轴方向移动的弹簧功能。
因此,通过对驱动用线圈18通电,驱动用线圈18产生朝向+Z轴方向的洛伦兹力,以使透镜支架17移动到使洛伦兹力与弹簧构件14的复原力相平衡的位置上。因此,驱动用线圈18能够使保持于透镜支架17上的透镜11移动到预定位置。
将前侧弹簧构件安装夹具21A和定心夹具21C卸下,并解除基于辐条部14g的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的连结,形成自由悬架状态的致动器单元20在后侧弹簧构件14B的腕部14c,或在前侧弹簧构件14A的腕部14c都不会因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偏移而发生应变。因此,被悬架支承的透镜支架17不会发生扭转或旋转而能够稳定地朝向Z轴方向移动。
如图4(d)所示,对致动器单元20解除了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在Z轴方向后侧将基座19安装于后侧磁铁支架16B上,向+Z轴方向突出的基座19的限制部19e与透镜支架17的后端部17e相抵接,因此,透镜支架17受到向Z轴方向前方的偏置力(offset)。另外,如图1(b)和图3所示,将解除了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的致动器单元20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中,其由磁性外架12和基座19从+Z侧和-Z侧来进行保持。
以下,对除了致动器单元20以外的透镜驱动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磁性外架12安装于致动器单元20的Z轴方向前侧,其由以与Z轴平行的四个面形成的侧面12a、从各侧面12a的+Z侧端部向内径方向延长且中央部具有开口部12c的顶面12b形成为箱形。磁性外架12包覆了致动器单元20的Z轴方向的前方和侧面,提高了驱动用磁铁15产生的磁场强度,同时屏蔽了从驱动用线圈18或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发射出的电磁波。
基座19安装于致动器单元20的Z轴方向后侧,其包括:板状的底板19b;从底板19b的外缘部向+Z轴方向立着设置的框状的侧壁19c;在底板19b的内径侧向Z轴方向后方深掘的深掘部19d;圆环状的限制部19e,其从深掘部19d的内缘部向透镜支架17侧突出,在未对驱动用线圈18通电时与透镜支架17的后端部17e相抵接,以将透镜支架17限制在最后方位置上;以及圆形的开口部19a,其朝向Z轴方向,开设于限制部19e的内缘部。
固定环13形成为方形框状,且将其从磁性外架12的-Z侧插入至磁性外架12的内侧。致动器单元20从该固定环13的-Z侧插入固定环13。前侧弹簧构件14A的外侧保持部14b借助固定环13,由磁性外架12的顶面12b与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前侧端部16a夹持着。
凹部13a形成在由固定环13的-Z侧一面与前侧弹簧构件14A的辐条部14g被切断后残存的部分相互抵接的位置上,且从固定环13的-Z侧一面向Z轴方向前方凹陷。通过使凹部13a向Z轴方向前方凹陷,至少使得在连接有外侧保持部14b时固定环13与第一辐条部14h不发生接触。进而,将致动器单元20插入到自-Z侧压入的基座19的侧壁19c内侧,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外侧保持部14b由基座19的底板19b和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夹持着。
如上所述,在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的致动器单元20中,弹簧构件14的腕部14c不会发生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歪扭。
因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0中,在透镜支架17与限制部19e相抵接而位于最后方位置时,以及在使驱动用线圈18运转而使透镜支架17向Z轴方向前方前进,并使透镜支架17从限制部19e分离开时,透镜支架17均会准确地朝向Z轴方向,因此不会发生倾斜。
此外,利用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凹部16d、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凹部16e以及固定环13的凹部13a,能够在使致动器单元20运转时避免辐条部14g解除连结后而残存的部分和透镜支架17一起与移动的第一辐条部14h发生接触。因此,能够使透镜支架17向Z轴方向前方或Z轴方向后方移动。此外,各凹部16d、16e、13a可根据辐条部14g的形成位置、形状以及透镜支架17的移动方向来发生变形,或者可将其省略。
另外,在所述说明中示出了以下的结构,即,由前侧磁铁支架16A和后侧磁铁支架16B来保持驱动用磁铁15,弹簧构件14的外侧保持部14b与前侧磁铁支架16A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相连接,但并不受限于此,外侧保持部14b也能够直接与驱动用磁铁15相连接。
图5是表示致动器单元20的一种变形例子的立体图。在前侧弹簧构件14A配设于磁性外架12的+Z侧这一点上,该图所示的致动器单元20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在前侧弹簧构件14A设置于磁性外架12的+Z侧而非-Z侧的情况下,也在透镜支架17的外周安装有驱动用线圈18。在驱动用线圈18的外侧,驱动用磁铁15与驱动用线圈18的外周侧面相隔,在放射方向相对。
由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四边、在前侧磁铁支架16A的四边中央部向Z轴方向后方突出的侧壁16c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四边,将驱动用磁铁15夹持在方形框的角部。
将被夹持于前侧磁铁支架16A与后侧磁铁支架16B之间的驱动用磁铁15从-Z侧插入至磁性外架12的内侧,以将其固定住。使后侧弹簧构件14B的内侧保持部14a与设置于透镜支架17的Z轴方向后方的后侧连接端17b相连接,并使后侧磁铁支架16B的后侧端部16b与外侧保持部14b相连接。另外,使前侧弹簧构件14A的内侧保持部14a与设置于透镜支架17的Z轴方向前方的前侧连接端17a相连接,并使外侧保持部14b与磁性外架12的顶面12b的+Z侧一面相连接,由此构成致动器单元20。
以上,使用如图5所示的致动器单元20来装配的透镜驱动装置10,通过使驱动用线圈18运转,从而使透镜支架17向+Z轴方向移动,透镜支架17也能够准确地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不会发生倾斜。
以下,使用图6至图11,对弹簧构件14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而一体形成,其包括:沿着+X侧和-X侧分割为两部分的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呈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14b;配置于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且中央部具有弯曲部14d的多个腕部14c;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的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辐条部14g,其由从内侧保持部14a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从外侧保持部14b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二辐条部14i和用于将各第二辐条部14i的外侧端部在外侧保持部14b外侧相互连结起来的连结片14j构成。
在分割为两部分的呈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的+Y侧和-Y侧端部上,分别各设置有两个沿Y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合计四个),在内侧保持部14a的+X侧和-X侧分别各设置有一个沿X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合计两个)。在外侧保持部14b的四条边中央部,在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两个与沿X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并行的第二辐条部14i(合计四个),在X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两个与沿Y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并行的第二辐条部14i(合计四个)。
在使用了如图6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另外,也能够制成使用如图7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致动器单元20。
该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一体形成,其包括:四等分为+X侧、-X侧、+Y侧和-Y侧的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14b;多个腕部14c,其配置于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其中央部具有弯曲部14d;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的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辐条部14g,其由从内侧保持部14a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从外侧保持部14b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二辐条部14i和将各第二辐条部14i的外侧端部在外侧保持部14b的外侧相互连结起来的连结片14j构成。
在四等分为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的+Y侧和-Y侧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沿Y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合计四个),在+X侧和-X侧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沿X轴方向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合计四个)。在外侧保持部14b的各边中央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长且与各第一辐条部14h并行的第二辐条部14i(合计八个)。
在使用了如图7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另外,也能够做成使用如图8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致动器单元20。
该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而一体形成,其包括:圆环状的内侧保持部14a;沿着X轴方向或Y轴方向从第二辐条部14i的端部延长到弯曲部14d附近的外侧保持部14b;多个腕部14c,其配置于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且中央部具有弯曲部14d;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的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相互连结起来的辐条部14g。
另外,辐条部14g包括:第一辐条部14h,在内侧保持部14a的+X侧、-X侧、+Y侧和-Y侧各端部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并沿着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长;第二辐条部14i,在连结有外侧连结部14f一侧的外侧保持部14b的边的端部与第一辐条部14h并行各设置有一个且分别沿着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延长;用于将第一辐条部14h与第二辐条部14i的外侧端部连结起来的连结片14j。
在使用了如图8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另外,也能够制成使用了如图9所示弹簧构件14的致动器单元20。
该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而一体形成,其包括:按+X侧和-X侧两等分的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14b;配置在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分别反复向直径方向和圆周方向弯曲的多个腕部14c;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的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辐条部14g,其由从内侧保持部14a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一辐条部14h、从外侧保持部14b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的第二辐条部14i和用于将第一辐条部14h和第二辐条部14i的各外侧端部在外侧保持部14b外侧连结起来的连结片14j构成。
在+Y侧和-Y侧方向上,第一辐条部14h在分为两等分的圆弧状的内侧保持部14a的端部向Y轴方向延长,且在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合计四个)。另外,在+X侧和-X侧方向上,第一辐条部14h沿着X轴方向延长,且分别设置有一个(合计二个)。另外,第二辐条部14i在外侧保持部14b的四边中央部,分别与第一辐条部14h并行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延长,且分别设置有两个(合计八个)。
另外,切槽部14k形成于向外侧保持部14b外侧突出的辐条部14g前端附近的薄壁部,其通过半蚀刻等方法加工而成。
在使用了这样的弹簧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此外,代替上述的高输出激光,图9所示的弹簧构件14通过使辐条部14g从切槽部14k弯曲,也能够解除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
另外,也能够制成使用了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弹簧构件14的致动器单元20。
如图10(a)所示,该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而一体形成,其包括:圆环状的内侧保持部14a;方形框状的外侧保持部14b;多个腕部14c,其配置于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且中央部具有弯曲部14d;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腕部14c的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内侧连结部14e;用于将外侧保持部14b与腕部14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起来的外侧连结部14f;以及辐条部14g,其向径向呈放射状延长,并将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连结起来。
在该情况下的辐条部14g并不是如上述例子那样区分为第一辐条部14h和第二辐条部14i,而是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经辐条部14g直接连结起来。
如图10(b)所示,通过高输出的激光等,将用于连结辐条部14g与外侧保持部14b的呈T字形的区域进行切割,由此,能够解除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或者,也能够改变切割区域,将用于连结辐条部14g与内侧保持部14a的呈T字形的区域进行切割。
使用这样的弹簧构件14,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另外,也能够制成使用了如图11(a)、(b)所示那样的弹簧构件14的致动器单元20。
图11(a)所示的弹簧构件14为中央部具有圆形开口部14q的四角形状的板状构件,其由以板面挖空而成的内侧轮廓线14m和外侧轮廓线14n形成。
即,该弹簧构件14通过蚀刻等方法而形成,其包括:内侧轮廓线14m,其由呈圆弧状的腕部14c的内周侧的轮廓线、与该轮廓线相连的内侧连结部14e的一条轮廓线以及外侧连结部14f的一条轮廓线构成;以及外侧轮廓线14n,其由呈圆弧状的腕部14c的外周侧的轮廓线、与该轮廓线相连的内侧连结部14e的另一条轮廓线以及外侧连结部14f的另一条轮廓线构成。
由此,在四角形状的板状构件中,将比内侧轮廓线14m更靠内径侧的部分作为内侧保持部14a起作用,将比外侧轮廓线14n更靠外径侧的部分作为外侧保持部14b起作用,并将被夹持于内侧轮廓线14m与外侧轮廓线14n之间的部分作为用于串联连结内侧连结部14e、腕部14c以及外侧连结部14f起作用。并且,将形成于内侧连结部14e与外侧连结部14f之间,且用于将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连接起来的区域作为辐条部14g起作用。
通过与如图4(a)~(c)所示的工序同样的工序装配弹簧构件14。具体而言,将后侧弹簧构件14B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后侧磁铁支架16B,且将前侧弹簧构件14A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后,解除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基于辐条部14g的相互连结。
即,将前侧弹簧构件14A与后侧弹簧构件14B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上。其后,如图11(b)所示,利用高输出的激光等方法将板面贯通,在内侧轮廓线14m与外侧轮廓线14n之间形成用于将辐条部14g沿圆周方向横截的挖空线14p,并解除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之间基于辐条部14g的连结。由此,即使使用如图11所示的弹簧构件14,也能够构成在使透镜支架17移动时不发生倾斜的致动器单元20。
此外,在图11所示的弹簧构件14中,将弹簧构件14制成中央部仅仅具有圆形开口部14q的四角形状的板状构件,在将前侧弹簧构件14A和后侧弹簧构件14B分别连接到透镜支架17和前侧磁铁支架16A以及后侧磁铁支架16B后,也利用高输出的激光等方法将板面挖空而形成内侧轮廓线14m、外侧轮廓线14n和挖空线14p。
如图12所示,致动器单元20也能够包括:由驱动用线圈18和驱动用磁铁15构成的电磁驱动机构22、透镜支架17以及如上述各变形例所述的弹簧构件14。
在该情况下,透镜支架17沿着Z轴方向具有圆形的开口部17c,形成角部凹陷的方形筒形状,将透镜11保持在开口部17c的内侧。
用于构成电磁驱动机构22的驱动用线圈18分别以四边形状缠绕在与和Z轴正交的X轴以及Y轴平行的轴周围,并安装于透镜支架17的外周侧面上。用于构成电磁驱动机构22的驱动用磁铁15呈长方体形状位于驱动用线圈18的卷绕正面,分别以90度间隔配置于与Z轴平行的轴周围。在驱动用磁铁15的侧面上形成有被极化为不同极性的磁极15a和磁极15b,驱动用线圈18的+Z侧卷绕边及-Z侧卷绕边分别与驱动用磁铁15的磁极15a及磁极15b隔开空隙地相互对置。
在此,当对驱动用线圈18通电时,在驱动用线圈18中产生朝向+Z轴方向的洛伦兹力,能够使透镜支架17移动到与弹簧构件14的复原力相平衡的位置上。
采用这样的透镜支架17的电磁驱动机构22,与具有用于连结上述内侧保持部14a与所述外侧保持部14b可分离连结的辐条部14g构成的弹簧构件14组合起来,也能够构成致动器单元20。
另外,如图13所示,将构成电磁驱动机构22的驱动用磁铁15和驱动用线圈18进行调换,由透镜支架17、安装于透镜支架17上的驱动用磁铁15、配置于固定侧的驱动用线圈18通过如上述例子所示的弹簧构件14也可构成致动器单元20。
透镜支架17呈圆筒形状,其具有朝向Z轴方向的圆形的开口部17c,在开口部17c的内侧保持有透镜11。
在该情况下,圆弧柱状的驱动用磁铁15以90度间隔安装在透镜支架17的圆筒侧面上,其整体上形成为圆筒形状,驱动用线圈18呈圆筒形状缠绕在与Z轴平行的轴周围,驱动用磁铁15的外周侧侧面与驱动用线圈18的内周侧面在放射方向隔开空隙地相互对置。
在此,当对驱动用线圈18通电时,在驱动用线圈18产生朝向-Z轴方向的洛伦兹力,由此,驱动用磁铁15产生朝向+Z方向的反作用力,而能够使安装有驱动用磁铁15的透镜支架17移动到使反作用力与弹簧构件14的复原力相平衡的位置上。
使用这样的透镜支架17和电磁驱动机构22,与具有用于将上述内侧保持部14a与外侧保持部14b可分离地连结的辐条部14g的弹簧构件14组合起来,也能够构成致动器单元20。
以上,利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受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范围。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实施多样的变更或改良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权利要求书可知,实施了变更或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致动器单元,包括:
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
用于使所述透镜支架向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的电磁驱动机构;以及
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悬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弹簧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构件包括:
连接至移动侧的内侧保持部;
连接至固定侧的外侧保持部;
配置于所述内侧保持部与所述外侧保持部之间的多个腕部;
内侧连结部,其从所述内侧保持部向所述腕部侧延长,并将所述腕部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内侧保持部连结起来;
外侧连结部,其从所述外侧保持部向所述腕部侧延长,并将所述腕部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外侧保持部连结起来;以及
用于连结所述内侧保持部与所述外侧保持部且该连结能够解除的辐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条部由第一辐条部第二辐条部构成,
所述第一辐条部其一个端部与所述内侧保持部相连结,
所述第二辐条部其一个端部与所述外侧保持部相连结,
所述第一辐条部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辐条部的另一个端部在所述外侧保持部外侧相互连结起来。
CN201410450831.9A 2013-09-10 2014-09-05 致动器单元 Active CN104238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7281 2013-09-10
JP2013187281A JP2015055662A (ja) 2013-09-10 2013-09-10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8066A true CN104238066A (zh) 2014-12-24
CN104238066B CN104238066B (zh) 2016-06-22

Family

ID=521793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10986.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86646U (zh) 2013-09-10 2014-09-05 致动器单元
CN201410450831.9A Active CN104238066B (zh) 2013-09-10 2014-09-05 致动器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10986.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86646U (zh) 2013-09-10 2014-09-05 致动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50224B2 (zh)
JP (1) JP2015055662A (zh)
CN (2) CN20408664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2902A (zh) * 2017-01-10 2017-05-31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47123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3972808A (zh) * 2021-10-27 2022-01-2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14527546A (zh) * 2020-11-02 2022-05-24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55662A (ja) * 2013-09-10 2015-03-23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6458378B2 (ja) * 2014-07-11 2019-0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US11709232B2 (en) * 2018-06-20 2023-07-25 Xiaobo Wang Laser scanning device and laser radar
KR102138339B1 (ko) * 2018-10-24 2020-07-27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사운드 진동 액츄에이터
EP3939708B1 (en) * 2019-03-12 2023-11-08 Alps Alpine Co., Ltd. Electromagnetic drive device and operation device
WO2021115585A1 (en) * 2019-12-11 2021-06-17 Lofelt Gmbh Linear vibration actuator having moving coil and moving magnet
US11831215B2 (en) * 2021-05-06 2023-11-28 Aac Microtech (Changzhou) Co., Ltd.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6246A (zh) * 2007-02-13 2008-08-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1350572A (zh) * 2007-07-17 2009-01-2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50574A (zh) * 2007-07-17 2009-01-2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1819314A (zh) * 2009-12-23 2010-09-01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透镜控制装置
US20120188435A1 (en) * 2011-01-25 2012-07-26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Compact Camera Module with Zoom and Auto-Focus Actuators Sharing the Same Rotating Annular Magnet with Alternating Thick and Thin Poles
CN204086646U (zh) * 2013-09-10 2015-01-07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致动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0457A (en) * 1987-12-17 1989-06-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ngled strut diaphragm spring
US5289318A (en) * 1990-07-31 1994-0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unit for moving a len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6246A (zh) * 2007-02-13 2008-08-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1350572A (zh) * 2007-07-17 2009-01-2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50574A (zh) * 2007-07-17 2009-01-2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1819314A (zh) * 2009-12-23 2010-09-01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透镜控制装置
US20120188435A1 (en) * 2011-01-25 2012-07-26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Compact Camera Module with Zoom and Auto-Focus Actuators Sharing the Same Rotating Annular Magnet with Alternating Thick and Thin Poles
CN204086646U (zh) * 2013-09-10 2015-01-07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致动器单元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2902A (zh) * 2017-01-10 2017-05-31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6772902B (zh) * 2017-01-10 2023-03-31 惠州萨至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47123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527546A (zh) * 2020-11-02 2022-05-24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972808A (zh) * 2021-10-27 2022-01-2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13972808B (zh) * 2021-10-27 2023-05-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8066B (zh) 2016-06-22
US20150070792A1 (en) 2015-03-12
US9350224B2 (en) 2016-05-24
JP2015055662A (ja) 2015-03-23
CN204086646U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6646U (zh) 致动器单元
JP2020204645A5 (zh)
CN101526662B (zh) 板簧的制造方法
JP66376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662722A (zh) 透镜架驱动装置和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CN102129112B (zh) 弹簧、镜头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有照相功能的手机
JP2006227102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20152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6251216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205388663U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JP2009210055A (ja) 板バネ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520539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09251474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4596249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2661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233709B1 (ko)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CN111258082B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4570268B (zh) 透镜驱动装置
WO2019116881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20132919A1 (en) Lens exchange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rminal
JP2020204646A5 (zh)
US20220066289A1 (en) Camera module
CN201780440U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8542452B2 (en) Voice coil motor and lens module
CN103592737A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机及带相机的移动终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9

Address after: 516083 Xiangshuihe Industrial Park, Dayaw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EVER BRIGHT ELECTRONICS & INDUSTRIAL Co.,Ltd.

Patentee before: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