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4047A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4047A
CN114514047A CN202080070662.XA CN202080070662A CN114514047A CN 114514047 A CN114514047 A CN 114514047A CN 202080070662 A CN202080070662 A CN 202080070662A CN 114514047 A CN114514047 A CN 114514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l end
tubular body
catheter
lumen
operation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06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凑谷谦司
川又晃
原田新悦
镰田圭司
坂手俊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to Universit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to Universit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to Universit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to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4514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40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61M25/1018Balloon inflating or inflation-control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5/0032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at least one unconventionally shaped lumen, e.g. polygons, ellipsoids, wedges or shapes comprising concave and convex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025/004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lumina being arranged circumferentially

Abstract

一种导管,其留置在心脏的冠状静脉窦中并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所述导管具备:管状体,具有多个管腔;心肌保护液供给用孔部,形成于管状体的远端部,并与第1管腔连通;加固管,插通于第2管腔;及操作线,插通于加固管,加固管从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远端部而延伸,操作线的前端部从加固管的远端导出,并在比加固管的远端更靠近远端侧固定于管状体的远端部。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管。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10月8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85152号及2020年8月31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145561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导管,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导管。
专利文献1的导管构成为具备:管状体(在该文献中记载为导管),具有第1管腔(在该文献中记载为主管腔)和第2管腔(在该文献中记载为金属线管腔);及两根操作线(在该文献中记载为第1金属线及第2金属线),插通于第2管腔。
两根操作线的前端部分别固定于管状体的远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3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导管的结构中,导管的操作性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良好的操作性的导管。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其留置在心脏的冠状静脉窦中并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
所述导管具有:
管状体,具有多个管腔;
所述心肌保护液供给用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并与第1所述管腔连通;
加固管,插通于第2所述管腔;及
操作线,插通于所述加固管,
所述加固管从所述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所述远端部而延伸,
所述操作线的前端部从所述加固管的远端导出,并在比所述加固管的所述远端更靠近远端侧固定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导管的良好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的(a)及图2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远端部的图,其中,图2的(a)是侧视图,图2的(b)是沿着导管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3的(a)及图3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图,其中,图3的(a)是沿图2的(a)的A-A线的剖视图,图3的(b)是沿图2的(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连结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导引器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5的(a)及图5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连结于导引器的状态的图,其中,图5的(a)表示导管的远端部从导引器的远端部未突出的状态,图5的(b)表示导管的远端部从导引器的远端部突出的状态。
图6的(a)及图6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与导引器的连结结构的图,其中,图6的(a)是表示导管与导引器分离的状态的图,图6的(b)是表示导管与导引器连结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8的(a)及图8的(b)是表示第1变形例中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其中,图8的(a)表示使操作接受部沿周向中的一个方向摆动的状态,图8的(b)表示使操作接受部沿与周向中的相反方向摆动的状态。
图9是第1变形例中的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10的(a)至图10的(f)是用于说明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的动作的图,其中,图10的(a)表示远端部伸长的状态,图10的(b)表示远端部弯曲的状态,图10的(c)表示远端部比图10的(b)所示状态更弯曲的状态,图10的(d)是表示与图10的(a)对应的状态下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10的(e)是表示与图10的(b)对应的状态下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10的(f)是表示与图10的(c)对应的状态下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1的(a)至图11的(f)表示第1变形例中的操作接受部,其中,图11的(a)是立体图,图11的(b)是俯视图,图11的(c)是仰视图,图11的(d)是表示操作接受部75及其周边结构的侧视图,图11的(e)是沿图11的(d)所示A-A线的剖视图,图11的(f)是沿图11的(d)所示B-B线的剖视图。
图12的(a)及图12的(b)是第2变形例中的操作部的侧视图,其中,图12的(a)表示使操作接受部沿周向中的一个方向摆动的状态,图12的(b)表示使操作接受部沿周向中的相反方向摆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6的(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图1中,为方便起见,示出囊体60膨胀的状态,但实际上,囊体60在使用前的通常情况下不膨胀。并且,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的左右位置关系在图5的(a)及图5的(b)与图6的(a)及图6的(b)之间彼此相反。
第2孔部13b在图2的(a)中朝向纸面的近前侧,并在图2的(b)中朝向下方。图2的(a)表示向图3的(a)及图3的(b)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导管100的远端部,图2的(b)是沿图3的(a)及图3的(b)所示B―B线的剖视图。并且,在图2的(a)中,第1管腔21及囊体60由虚线表示,但第2管腔22、第3管腔23及第4管腔24省略图示。在图2的(b)中,由虚线示出第3管腔23。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即,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更或改进,并且其等同物包括在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导管100的各种构成要件不需要分别独立存在。允许多个构成要件形成为一个部件,一个构成要件由多个部件形成,某一构成要件为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某一构成要件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并且,以下,将导管100的远端侧也称为前端侧,将其近端侧也称为基端侧。并且,远端部是指包括远端(最前端)及其周边的一定范围,近端部是指包括近端(最基端)及其周边的一定范围。
[导管]
如图1至图3的(b)中的任一个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留置在心脏的冠状静脉窦中并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
导管100具有:管状体10(图1等),具有多个管腔20(图3的(a)等);心肌保护液供给用孔部13(图2的(a)、图2的(b)等),形成于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并与第1管腔21(图2的(a)、图2的(b)等)连通;加固管40(图3的(a)等),插通于第2管腔22(图3的(a)等);及操作线50(图2的(b)等),插通于加固管40。
加固管40从管状体10的近端侧遍及远端部10a而延伸,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从加固管40的远端40a导出,并在比加固管40更靠近远端侧固定于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管状体10中比加固管40的远端40a更靠近近端侧的部分由加固管40加固,因此可以得到管状体10的适度的挺度,能够容易将导管100插入到活体管腔中。
另一方面,在管状体10中比加固管40的远端40a更靠近远端侧的部分(以下,称为柔软部14)未由加固管40加固,因此与比其更靠近近端侧的部分相比更柔软。从而,通过牵引操作线50的操作,能够使管状体10中的局部范围即柔软部14选择性地以大曲率弯曲。而且,由于能够使柔软部14容易以大曲率弯曲,因此导管100的分支选择性变得良好。
如此,能够兼具管状体10中的适度的挺度和良好的弯曲性,因此能够实现导管100的良好的操作性。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是将管状体10插通于血管内而使用的血管内导管。通过后述操作部70的操作,可以使管状体10的柔软部14(参考图1)弯曲,以使导管100指向一个方向。
更详细而言,柔软部14是指在管状体10中从加固管40的远端40a到操作线50的最远端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管状体10是长尺寸的管状部件,在管状体10的内部具有沿着管状体10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管腔20。
如图3所示,在多个管腔20中包括第1管腔21、第2管腔22、第3管腔23及第4管腔24。然而,管状体10具有的管腔20的数量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5个以上,或者例如可以是3个以下。
第1管腔21的直径(当量圆直径)设定为大于第2管腔22、第3管腔23及第4的管腔24中的任一个的直径(当量圆直径)。更具体而言,第1管腔21的直径例如占管状体10的直径的2/3以上。
第2管腔22的直径例如设定为大于第3管腔23及第4管腔24的直径的尺寸。
第4管腔24的直径例如设定为大于第3管腔23的直径的尺寸。
然而,各管腔20的直径的大小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而能够根据各管腔20的用途适当地设定。
各管腔20例如在管状体10的横截面中分散配置。
更具体而言,例如,各管腔20的中心相对于管状体10的轴心偏心配置。第2管腔22、第3管腔23及第4管腔24分别配置在第1管腔21的周围,并且在管状体10的周向上以第3管腔23、第2管腔22及第4管腔24的顺序配置。并且,第2管腔22、第3管腔23及第4管腔24分别在与第1管腔21相对于管状体10的轴心偏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心配置。
第1管腔21例如用作用于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的送液用管腔。如上所述,由于被注入心肌保护液的第1管腔21形成为相对大的直径,因此能够使心肌保护液在管状体10的内腔中良好地流通。
第1管腔21遍及管状体10的整个长度而形成。第1管腔21的远端在管状体10的远端开口,第1管腔21的近端与送液用分支管31(参考图1)连通。
第1管腔21的横截面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圆形。第1管腔21的直径可以均匀而与在管状体10的轴心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或者可以根据轴心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如上所述,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形成有孔部13。孔部13与第1管腔21连通,注入到第1管腔21中的心肌保护液从孔部13排出到冠状动脉。
管状体10具有在管状体10的远端形成的第1孔部13a和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周面形成的第2孔部13b作为孔部13。
第1孔部13a是在第1管腔21的远端上的开口。
第2孔部13b比管状体10的远端更靠近近端侧配置。第2孔部13b是将与管状体10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作为深度方向的侧孔。第2孔部13b的一端与第1管腔21连通,第2孔部13b的另一端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外周面上开口。
作为一例,第2孔部13b在管状体10的周向上形成于与第2管腔22以180度对置的位置。然而,第2孔部13b的形成部位不受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周面上与第1管腔21良好地连通的位置即可。
由于在管状体10中形成有两个孔部13(第1孔部13a及第2孔部13b),因此即使第1孔部13a及第2孔部13b中的一个孔部13被活体组织堵塞,也能够从第1孔部13a及第2孔部13b中的另一个孔部13良好地排出心肌保护液。
加固管40插通于第2管腔22的内腔中,操作线50插通于加固管40的内腔中。
第2管腔22例如从管状体10的近端遍及远端部10a而形成。第2管腔22的远端比管状体10的远端更靠近近端侧终止,第2管腔22的近端与后述分支部30连通。
第2管腔22的横截面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管状体10的周向上长尺寸的大致椭圆形。第2管腔22的直径可以均匀而与在管状体10的轴心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或者可以根据轴心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第3管腔23例如用于向后述囊体60注入液体。
第3管腔23从管状体10的近端遍及远端部10a而形成。第3管腔23的远端配置于后述囊体60的形成区域,第3管腔23的近端与囊体用分支管32(参考图1)连通。
第3管腔23的横截面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椭圆形。第3管腔23的直径可以均匀而与在管状体10的轴心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或者可以根据轴心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第4管腔24例如用于测定活体管腔内部的流体压力。
第4管腔24从管状体10的近端遍及远端而形成。第4管腔24的远端在管状体10的远端开口,第4管腔24的近端与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参考图1)连通。
第4管腔24的横截面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管状体10的周向上长尺寸的大致椭圆形。第4管腔24的直径可以均匀而与在管状体10的轴心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或者可以根据轴心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管状体10例如由聚氨酯、聚酰胺等树脂材料构成。通过由聚氨酯、聚酰胺等树脂材料构成管状体10,管状体10的加工性变得良好。
在管状体10的外周面上,例如,还优选形成有亲水层(未图示)。由此,能够减小导管100插入到后述导引器110的内腔或冠状静脉窦的内部时的滑动阻力。
亲水层可以遍及管状体10的整个长度而形成,或者可以形成于管状体10的远端侧的部分长度区域中。
亲水层的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醇(PVA)等马来酸酐系聚合物或其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亲水性树脂材料。
管状体10的直径不受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2mm以上且5mm以下。并且,管状体10的全长不受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5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并且,如图2的(a)及图2的(b)所示,管状体10的最远端部的外径可以朝向远端侧稍微扩大。
如上所述,加固管40插通于第2管腔2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管腔22的直径大于加固管40的直径。因此,当管状体10通过操作线50的操作而弯曲时,在轴向上,允许加固管40相对于管状体10的相对移动。
加固管40例如形成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例如,加固管40的内径及外径恒定,从而加固管40的壁厚恒定。
然而,加固管40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内径及外径朝向远端侧细径化的锥形形状。
加固管40例如由不锈钢(SUS)等金属材料构成。
然而,构成加固管40的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弯曲刚性率比构成管状体10的材料大的材料即可。
加固管40从管状体10的近端侧遍及囊体60的配置区域的近端侧附近的部位而延伸。更具体而言,加固管40的远端40a比囊体60的配置区域更靠近近端侧配置。换言之,囊体60设置于柔软部14。从而,通过牵引操作线50并使柔软部14弯曲,能够调整囊体60的朝向(姿势)。
加固管40例如从第2管腔22导入到后述分支部30的内部。
操作线50相对于加固管40可滑动地插通于加固管40。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从加固管40的远端40a向远端侧导出。从加固管40导出的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穿过第2管腔22并固定于管状体10的远端。
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固定于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中比囊体60的形成区域更靠近远端侧的位置。若牵引操作线50,则管状体10弯曲。当管状体10弯曲时,主要是比加固管40的远端40a更靠近远端侧的部分,即柔软部14弯曲。
操作线50例如是通过将多根单线彼此绞合而构成的绞合线。然而,操作线50可以由单一线材构成。
操作线50的直径不受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0.2mm以上且1mm以下。
操作线50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低碳钢(钢琴线)、不锈钢(SUS)、耐腐蚀性包覆的钢丝、钛或钛合金、或者钨等金属线。
在管状体10的远端附近,例如,埋设有环状标记11。标记11的外周面例如可以暴露于管状体10的外周面。
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例如固定于标记11。
更具体而言,如图2的(b)所示,操作线50的前端部50a例如通过粘接剂12固定于标记11。
然而,将操作线50固定于标记11的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焊锡接合或铆接等。
标记11例如由铂、钨等X射线不透射性材料构成。通过将标记11的位置设为指标,在X射线(放射线)观察下,能够准确地识别活体管腔内的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位置。
如图2的(a)及图2的(b)所示,导管100例如还具有囊体60,该囊体60设置于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外周,并与第3管腔23连通。
囊体60例如是由软质树脂材料形成为片状的伸缩性部件。软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除了聚酰胺、聚烯烃、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硫醚、氟树脂、聚酯等软质树脂材料以外,还可以举出聚氨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硅酮橡胶或乳胶橡胶等橡胶材料。
囊体60例如由单层或双层以上的树脂片构成。囊体60成型为筒形状等,以环绕状包围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外周面的状态液密地安装于管状体1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液密”是指在密封液体的情况下所述液体不会泄漏到外部的状态,或者所述液体不会流入到内部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在囊体60的远端部61及近端部62分别设置有粘接剂等固定部(未图示),囊体60液密地且以环绕状固定于管状体10。在囊体60中,将未固定于管状体10的外周面上的部分(除去远端部61及近端部62的中间部分)称为中间部63。
然而,将囊体60安装于管状体10的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定,也可以通过将绳状部件分别卷绕于囊体60的近端部62及远端部61的周围而将囊体60安装于管状体10。
在此,管状体10具有在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囊体用孔部23a。囊体用孔部23a与第3管腔23连通,注入到第3管腔23中的生理盐水等液体(未图示)从囊体用孔部23a吐出到囊体60的内部。
更具体而言,囊体用孔部23a形成于囊体60的形成区域中。囊体用孔部23a例如是将与管状体10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深度方向的侧孔。囊体用孔部23a的一端与囊体60的内部连通,囊体用孔部23a的另一端与第3管腔23的远端连通。
生理盐水等液体通过第3管腔23及囊体用孔部23a注入到囊体60内部,由此囊体60向管状体10的外侧膨胀(参考图2的(b))。更具体而言,如图2的(a)所示,在囊体60未膨胀的状态下,囊体60的周面沿着管状体10的外周面配置。在囊体60的膨胀状态下,如图2的(b)所示,囊体60的中间部63向管状体10的外侧膨胀(突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囊体60的形成区域是在管状体10中比第2孔部13b更靠近近端侧的区域。
如图1所示,管状体10的近端连接于圆筒状的分支部30。在分支部30中设置有送液用分支管31、囊体用分支管32及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
在分支部30的内部,例如,沿着分支部30的轴向形成有4个贯穿孔。在此,将4个贯穿孔分别称为第1贯穿孔、第2贯穿孔、第3贯穿孔及第4贯穿孔。
第1管腔21连接于第1贯穿孔。送液用分支管31连接于第1贯穿孔。因此,第1管腔21和送液用分支管31经由分支部30彼此连通。在送液用分支管31的近端设置有送液用连接器31a(参考图1)。在送液用连接器31a上安装有送液用注射器(未图示)。
第2管腔22连接于第2贯穿孔。加固管40及操作线50插通于第2贯穿孔。加固管40及操作线50的近端部从第2贯穿孔向操作部70(参考图1)导出。
第3管腔23连接于第3贯穿孔。囊体用分支管32连接于第3贯穿孔。因此,第3管腔23和囊体用分支管32经由分支部30彼此连通。在囊体用分支管32的近端设置有囊体用连接器32a(参考图1)。在囊体用连接器32a上安装有囊体用注射器(未图示)。
第4管腔24连接于第4贯穿孔。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连接于第4贯穿孔。因此,第4管腔24和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经由分支部30彼此连通。在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的近端设置有压力监测器用连接器33a(参考图1)。压力监测器用连接器33a与未图示的压力测定装置连接。并且,在压力监测器用连接器33a的近端部安装有压力监测器用盖33b。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从送液用注射器向送液用连接器31a供给肌保护液,能够通过送液用分支管31、第1贯穿孔、第1管腔21、第1孔部13a及第2孔部13b将所述心肌保护液注入到冠状动脉中。
并且,如图1所示,在送液用分支管31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开闭部件34。通过开闭部件34的开闭操作,可以切换心肌保护液的供给和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开闭部件34是罗伯特夹。然而,开闭部件34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辊夹、弹簧夹等。
若进行开闭部件34的闭合操作,则通过开闭部件34夹持送液用分支管31而堵塞送液用分支管31的内腔(流路),停止心肌保护液的供给。
若进行开闭部件34的打开操作,则送液用分支管31的内腔(流路)开通,成为供给心肌保护液的状态。
如图1所示,操作部70与从分支部30(第2贯穿孔)的近端导出的操作线50的近端部连接。通过操作操作部70,能够进行管状体10的弯曲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操作部70具备被操作者把持的主体外壳72和可旋转地设置于主体外壳72的轮操作部71而构成。从加固管40导出的操作线50的近端部(未图示)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轮操作部71。
加固管40的近端可以导入到主体外壳72的内部,也可以配置于主体外壳72的外部。
通过使轮操作部71向一个方向旋转,能够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50,使管状体10向一个方向弯曲。
更具体而言,若使轮操作部71向一个方向旋转,则主要是管状体10的柔软部14以管状体10的轴心为基准向插通有所述操作线50的第2管腔22的一侧弯曲。
并且,操作部70例如具有以被牵引操作的状态保持操作线50的保持机构74(参考图1)。通过使保持机构74工作而限制导管100的弯曲操作,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形状保持为伸长状态或弯曲状态。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还具备用于通过操作线50的牵引操作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的操作部70,操作部70具有被操作者把持的主体外壳72、以及固定有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且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主体外壳72的操作接受部(轮操作部71),牵引操作是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的操作,操作部70还具有使远端部10a保持为弯曲状态的保持机构74。
在加固管40及操作线50中,从分支部30导出到导入操作部70内部的部分(配置于分支部30与操作部70之间的部分)例如插通于圆筒状罩部件35的内腔(参考图1)。
罩部件35例如形成为朝向远端侧变细的锥形形状。罩部件35的基端部安装于操作部70的前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从囊体用注射器向囊体用连接器32a供给生理盐水等液体,所述液体通过囊体用分支管32、第3贯穿孔、第3管腔23及囊体用孔部23a注入到囊体60的内部。由此,囊体60从收缩状态(参考图2的(a))变为膨胀状态(参考图2的(b))。所述液体例如还优选含有造影剂,由此,在X射线(放射线)观察下,能够识别囊体60膨胀为所期望的直径。
囊体用连接器32a例如具有未图示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限制从远端侧向近端侧的液体流动,由此维持囊体60的膨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导管100通过第4管腔24、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及压力监测器用连接器33a与压力测定装置连接。
压力测定装置用于在囊体60的膨胀状态及收缩状态下分别测定及监视冠状静脉窦内部的压力。
压力测定装置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液压检测用转换器等。
如图5的(a)及图5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例如通过经皮刺入静脉的导引器110插入静脉中,还具备:挠性套管65,外插于管状体10,并可以沿轴向伸缩;及筒状连结部15,以环绕状液密地设置于套管65的远端部,并可以相对于管状体10沿轴向滑动,连结部15可以可装卸地连结于导引器110。
如图1所示,套管65例如形成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
套管65例如由软质树脂材料形成,能够在轴向上容易伸缩。软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聚酰胺、聚烯烃、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硫醚、氟树脂、聚酯等软质树脂材料等。
套管65的近端部例如通过分支部30以环绕状液密地固定于管状体10的近端部。套管65的远端部以环绕状液密地固定于连结部15,可以相对于管状体10沿轴向滑动。从而,随着连结部15相对于管状体10沿轴向滑动,套管65的远端部也相对于管状体10滑动。另一方面,套管65的近端部通过分支部30固定于管状体10的近端部,因此相对于管状体10不会相对位移。
更具体而言,如图6的(a)所示,若连结部15向管状体10的近端侧滑动,则套管65在轴向上缩短为波纹状。若套管65缩短,则在管状体10中从套管65露出的部分变长。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若连结部15向管状体10的远端侧滑动,则套管65在轴向上伸长。并且,若套管65伸长,则在管状体10中从套管65露出的部分变短。
最大伸长状态下的套管65的全长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比管状体10的全长更长。由此,能够使连结部15滑动至管状体10的远端。即,能够将整个管状体10容纳于套管65的内部。
如图6的(a)及图6的(b)所示,连结部15例如是圆筒状部件。
连结部15的内径例如设定为比管状体10的外径稍大程度的尺寸。由此,连结部15可以相对于管状体10沿轴向滑动。
连结部15例如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硬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
连结部15可以整体成型为一体,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部件而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导引器110具备:筒状主体112,可以插通管状体10;及第2连结部113,形成为可以插通管状体10的筒状,并且以环绕状液密地设置于筒状主体112的近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将连结部15以环绕状液密地连结于第2连结部。
筒状主体112例如形成为长尺寸的圆筒状。筒状主体112的远端部形成为朝向前端侧略微细径化的锥形形状。
筒状主体112的内径设定为比管状体10的外径大的尺寸。因此,可以将管状体10插通于筒状主体112的内腔中。
筒状主体112例如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硬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烯烃、聚烯烃弹性体、聚烯烃的交联体、聚氯乙烯、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酯、聚酯弹性体、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氟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缩醛、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等。
如图4所示,第2连结部113例如形成为圆筒状。第2连结部113的外径及内径恒定,从而第2连结部113的壁厚也恒定。
第2连结部113的内腔与筒状主体112的内腔连通。
在第2连结部113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其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例如两个)凸部116。
两个凸部116例如形成于在第2连结部113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对置的位置。
在此,例如,在连结部15上形成有朝向远端侧开放的切口形状部18。
切口形状部18例如具有彼此连接的直线部18a及交叉部18b。
直线部18a从连结部15的远端朝向近端侧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
交叉部18b从直线部18a的近端沿与直线部18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交叉部18b沿具有连结部15的周向成分和轴向成分的方向延伸,随着远离直线部18a的近端而向近端侧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连结部15上,例如,形成有两个切口形状部18。两个切口形状部18例如在连结部15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对置配置,并且彼此呈旋转对称形。
第2连结部113的外径尺寸设定为比连结部15的内径尺寸稍微小的尺寸。并且,凸部116的直径与切口形状部18的宽度尺寸相等,或者略小于所述宽度尺寸。
为了将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彼此连结,首先,将第2连结部113从连结部15中的远端侧开口插入到连结部15。此时,各凸部116从各切口形状部18的直线部18a中的远端侧开口插入各切口形状部18,并到达直线部18a与交叉部18b的边界部。
接着,使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绕轴相对旋转。例如,沿图6的(b)所示的箭头方向,对第2连结部113进行旋转操作。由此,各凸部116由交叉部18b引导,并向交叉部18b的近端部移动(参考图6的(b))。
由此,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彼此连结,在轴向上限制管状体10相对于筒状主体112的相对位移。如此,导引器110安装于导管100。
在此,随着各凸部116朝向交叉部18b的近端移动,第2连结部113更深地插入到连结部15中,但也优选第2连结部113的外周面和连结部15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锥形形状,以使在进行该插入动作时,第2连结部113压入连结部15中。
此外,在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连结的状态(图6的(b)所示状态)中,通过沿图6的(b)所示的箭头的反方向对连结部15进行旋转操作,如图6的(a)所示,能够从第2连结部113卸下连结部15。
即,若连结部15沿图6的(b)所示的箭头的反方向被旋转操作,则各凸部116被交叉部18b引导,并从交叉部18b的近端移动到直线部18a与交叉部18b的边界部。在该状态下,通过向近端侧拉动导管100,管状体10从筒状主体112拔出。
第2连结部113例如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硬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
如图4所示,在第2连结部113上,例如,形成有与第2连结部113的内腔及筒状主体112的内腔连通的筒状侧端口114。在侧端口114中未与第2连结部113连接的端部,例如,液密地连接有由长尺寸的管状部件构成的管114a的一端。在管114a的另一端,例如,安装有三通旋塞114b。能够从所述三通旋塞114b经由管114a向导引器110注入生理盐水等液体。
并且,例如,在第2连结部113的内部,可以设置有限制从远端侧向近端侧的液体流动的未图示的止回阀。通过在第2连结部113的内部设置止回阀,当将导管100从导引器110及活体管腔拔出时,能够抑制在活体管腔中流通的血液的意外泄漏。
所述止回阀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设为鸭嘴型止回阀。
并且,例如,在连结部15上,可以设置有将连结部15相对于管状体10在所期望的位置可以锁定及解除锁定的锁定操作部17。
在管状体10中的所期望的位置,通过使锁定操作部17绕轴旋转,能够限制连结部15在管状体10的轴向上的滑动。即,能够锁定管状体10相对于筒状主体112的插拔。
[导管的使用方法]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的使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从导引器110预先经皮刺入颈静脉等静脉中且导引器110使活体管腔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该状态下,导引器110的筒状主体112的至少远端部留置在活体管腔的内部,在筒状主体112的近端部设置的第2连结部113从活体管腔露出。
以下,对在X射线透视下将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依次插入颈静脉、右心房、冠状静脉窦,逆行性地将心肌保护液送入冠状动脉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导管100的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从导引器110的近端侧开口插入到导引器110中。在该状态下,连结部15及套管65比第2连结部113更靠近近端侧外装于第2连结部113。使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绕轴相对旋转,并使各凸部116从直线部18a移动到交叉部18b的近端部,由此使连结部15连结于第2连结部113。由此,导管100安装于导引器110。
在第2连结部113连结于连结部15的状态下,操作者通过使操作部70逐渐靠近空间导引器110,管状体10经由筒状主体112的内腔导入到颈静脉中。在此,套管65由于固定于连结部15,因此不会导入到筒状主体112的内腔及颈静脉中,而缩短为如图6的(b)所示的波纹状。
接着,操作者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进入到右心房。接着,操作者牵引操作线50,使远端部10a弯曲成J字形。在远端部10a通过操作线50的牵引而弯曲成J字形的状态下,操作者使操作部70扭矩旋转,以使管状体10的最远端朝向所期望的插入方向,即冠状静脉窦。此外,根据需要,调整管状体10的弯曲角度或压入量。由此,将柔软部14及囊体60插入到冠状静脉窦的内部。接着,使操作部70的保持机构74工作。
接着,从填充有心肌保护液的送液用注射器(未图示)经由送液用连接器31a注入心肌保护液。所注入的心肌保护液通过送液用分支管31和第1管腔21从孔部13(第1孔部13a及第2孔部13b)供给到冠状静脉窦。
接着,操作者一边用压力测定装置确认导管100的远端处的液压,一边将柔软部14及囊体60进一步插入到冠状静脉窦的内部。
根据需要,从注射器(未图示)向送液用连接器31a注入造影剂,确认远端部10a插入到冠状静脉窦中。
接着,将填充有生理盐水等液体的囊体用注射器(未图示)安装于囊体用连接器32a。操作者从囊体用注射器向囊体用连接器32a注入液体。所注入的液体通过囊体用分支管32和第3管腔23从囊体用孔部23a注入到囊体60内部,使囊体60膨胀。所膨胀的囊体60成为按压冠状静脉窦内壁的状态并固定于冠状静脉窦。由此,能够抑制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从所期望的位置相对于冠状静脉窦相对移动。
由于在囊体用连接器32a中设置有单向阀,因此在将液体注入到囊体60的内部时,在囊体60膨胀的状态下,限制从远端侧向近端侧的液体流动。
如上所述,加固管40的远端40a比囊体60的配置区域更靠近近端侧配置,囊体60的配置区域包括在柔软部14中。包括囊体60的柔软部14被允许以柔软部14的近端为支点的摇头动作。因此,在囊体60膨胀的过程中,囊体60在冠状静脉窦的内部自主地调整为稳定的姿势,囊体60良好地贴合于冠状静脉。
若囊体60固定于冠状静脉窦,则操作者将心肌保护液供给到冠状动脉内部。在心肌保护液的注入过程中,操作者通过确认压力测定装置测量的测定值,能够监视冠状静脉窦内部的压力。
并且,操作者根据手术中的状况,通过开闭部件34的开闭操作进行心肌保护液的供给和停止的切换。
在从冠状静脉卸下囊体60时,通过进行囊体60内部的液体的排出操作,使囊体60从膨胀状态变为收缩状态。在第2连结部113连结于连结部15的状态下,把持操作部70而牵引导管100,将管状体10从活体管腔经由筒状主体112向外部拔出。
此时,假设在管状体10中插入到活体内的部分上附着有血液。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活体拔出的管状体10容纳于套管65的内部。更具体而言,在管状体10中插入到活体内的部分不会露出到外部,而是在容纳于套管65内部的同时从活体及导引器110拔出。从而,能够抑制操作者与附着于管状体10上的血液接触。
将整个管状体10从活体管腔的内部及导引器110拔出之后,操作者解除连结部15与第2连结部113的连结,并从导引器110卸下导管100。如上所述,由于套管65的全长比管状体10的全长更长,因此能够将从管状体10的近端部到最远端容纳于套管65的内部。
并且,在连结部15上设置有上述锁定操作部17的情况下,操作者在连结部15配置于管状体10的远端附近的状态下操作锁定操作部17,通过锁定连结部15在管状体10的轴向上的滑动,能够适当地维持套管65及连结部15容纳整个管状体10的状态。
并且,例如,在连结部15的内部,可以设置有限制从近端侧向远端侧的液体流动的未图示的止回阀。由所述止回阀能够抑制附着于管状体10上的血液从连结部15的远端侧开口泄漏到外部。
在上述中,对在X射线透视下将导管100插入到活体管腔的例子已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也可以并用经食道超声波内窥镜在经食道超声心动下将导管100插入到活体管腔中。
<第1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7至图11的(f)对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构成为,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00相同。
在以下说明中,将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上侧(上方)简称为上侧,将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下侧(下方)简称为下侧。并且,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进深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在左右方向中,将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近前侧称为左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右侧。
并且,关于操作部70的说明,将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左侧称为前端侧,将图8的(a)及图8的(b)中的右侧称为基端侧。并且,将朝向前端侧及基端侧的方向称为前基端方向。
然而,使用导管100时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尤其,上下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位置关系。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还具备用于通过操作线50的牵引操作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的操作部70,操作部70具有被操作者把持的主体外壳72、以及固定有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且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主体外壳72的操作接受部75,牵引操作是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的操作,操作部70还具有使远端部10a保持为弯曲状态的保持机构74。
然而,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操作部70的保持机构74是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预先设定的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的机构。如后述第2变形例中的说明,保持机构74可以是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的机构。
根据本变形例,操作部70的保持机构74可以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预先设定的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因此能够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成多个等级的弯曲角度。从而,能够通过牵引操作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以使导管100选择性地指向多个方向,因此能够实现导管100的更良好的操作性。
主体外壳72是中空部件,例如,在一个方向上形成为长尺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朝向前端侧变细。
如图8的(a)、图8的(b)及图9所示,在主体外壳72的内部配置有后述扇形部80和抵接部件77及施力部79。在图9中,在主体外壳72的内部结构中由虚线图示出扇形部80。
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主体外壳72例如具有第1主体部件72a和第2主体部件72b,通过第1主体部件72a与第2主体部件72b彼此组装而构成主体外壳72。在图8的(a)、图8的(b)、图10的(d)、图10的(e)及图10的(f)中,省略了第2主体部件72b的图示,这些图是可以看到内部结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第1主体部件72a和第2主体部件72b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的形状。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加固管40的基端例如导入到主体外壳72的内部,并固定于主体外壳72。从加固管40的基端侧开口引出的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连结于操作接受部75。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沿着主体外壳72的长度方向配置,加固管40的基端部例如也沿着主体外壳72的长度方向配置。
在此,如图8的(a)、图8的(b)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机构74具有包括多个凹凸76a的凹凸结构部76、以及嵌合于凹凸结构部76的多个凹凸76a中与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对应的凹凸76a的嵌合部78。
凹凸结构部76和嵌合部78中的任一个形成于操作接受部75,嵌合部78嵌合于凹凸结构部76的任一个凹凸76a,因此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更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操作部70通过牵引操作来调整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由此能够使嵌合部78选择性地嵌合于凹凸结构部76的任一个凹凸76a。因此,在解除了牵引操作时,能够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解除了牵引操作时的摆动角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管100的操作性。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凹凸结构部76形成于操作接受部75,保持机构74具有包括嵌合部78的抵接部件77、以及对抵接部件77施力以使嵌合部78压接于操作接受部75的施力部79。
由此,在嵌合部78嵌合于凹凸结构部76的任一个凹凸76a的状态下,嵌合部78被施力部79施力而压接于操作接受部75。因此,在解除了牵引操作时,能够更可靠地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解除了牵引操作时的摆动角度。
此外,如图11的(a)至图11的(f)所示,操作接受部75例如具有形成为扇形的扇形部80,并且在扇形部80的周向上可摆动地被枢轴支承,在扇形部80的弧状周面80a的周向上并排配置有多个凹凸76a。即,在扇形部80的周面80a上形成有凹凸结构部76。
由此,能够在曲率半径更大的周面80a上形成凹凸结构部76,并且能够将操作接受部75容纳于紧凑的主体外壳72中。并且,能够以更少的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进行足够的距离的牵引操作,并且能够良好地确保远端部10a的弯曲角度的范围。
图11的(b)是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为图8的(a)所示角度的状态下的扇形部80的俯视图,图11的(c)是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为图8的(a)所示角度的状态下的扇形部80的仰视图。并且,在图11的(d)至图11的(f)中,图示出后述第3轴部件88。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扇形部80的周面80a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扇形部80例如形成为侧视扇形。更具体而言,扇形部80具有形成为侧视扇形的板状部81b、沿着板状部81b的弧状周缘部配置的弧状周壁部81a、分别沿扇形部80的径向延伸的第1壁部81c及第2壁部81d。
周壁部81a、第1壁部81c及第2壁部81d的集合体形成侧视扇形框体,板状部81b是形成为与所述框体相同形状的板状部,并配置于框体的内部。
更具体而言,板状部81b形成为平板状。在板状部81b中,各板面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在此,板状部81b在所述板状部81b的周向上的两侧缘上,分别具有沿径向延伸的侧缘部。在这些缘部中,沿着前端侧的缘部配置有第1壁部81c,沿着基端侧的缘部配置有第2壁部81d。
第1壁部81c及第2壁部81d分别形成为平板状。第1壁部81c、第2壁部81d分别配置成各板面分别朝向扇形部80的周向。
周壁部81a、第1壁部81c及第2壁部81d各自从板状部81b沿左右方向分别直立。并且,周壁部81a、第1壁部81c及第2壁部81d各自设定为彼此相等的左右宽度尺寸。
并且,第1壁部81c的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周壁部81a的前端部连接,第2壁部81d的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与周壁部81a的基端部连接。
并且,第1壁部81c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第2壁部81d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从而,在侧视时,第1壁部81c与第2壁部81d所成角度是扇形部80的中心角。
扇形部80的中心角度不受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7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优选为9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并且,在周壁部81a中,第1壁部81c侧为前端侧,第2壁部81d侧为基端侧。
并且,在主体外壳72的内部,扇形部80以周面80a配置于上侧且扇形部80的摆动轴配置于下侧的姿势被枢轴支承。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扇形部80在所述扇形部80的中心部(第1壁部81c与第2壁部81d的连接部的附近)被枢轴支承。扇形部80的摆动轴沿左右方向延伸。从而,操作接受部75例如可以向扇形部80的周面80a的周向中的一个方向和与扇形部80的周面80a的周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分别摆动。
扇形部80的摆动轴与主体外壳72的长度方向,即包括前基端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正交。从而,扇形部80的摆动方向,即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方向是包括前基端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操作线50的牵引方向也是包括前基端方向的成分的方向。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通过使操作接受部75向周向中的一个方向摆动,能够将操作线50向基端侧牵引并赋予张力。并且,通过使操作接受部75向与周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能够使操作线50向前端侧移动并松弛。由此,能够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或伸长。
更具体而言,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在扇形部80的中心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扇形部80的第1轴孔部85。并且,在第1主体部件72a及第2主体部件72b的各内侧面上,在与第1轴孔部85对置的部位分别形成有保持部(未图示)。保持部具有与第1轴孔部85同轴配置的保持孔。从一个保持孔穿过第1轴孔部85遍及另一个保持孔,插通有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尺寸的棒状的一个第1轴部件86。如此,扇形部80由第1轴部件86枢轴支承。
在此,如图11的(e)及图11的(f)所示,在板状部81b中形成有空隙95。空隙95形成于板状部81b的厚度方向上的整体。空隙95沿着周壁部81a在周向上延伸。
并且,在板状部81b的各板面上,在与空隙95对应的部分,例如,分别配设有第2板状部87a、87b。第2板状部87a、87b分别形成为平板状。第2板状部87a、87b各自的各板面朝向左右方向配置。并且,第2板状部87a、87b彼此对置配置。
第2板状部87a的左侧面配置在与板状部81b的右侧面相同的平面上。并且,第2板状部87b的右侧面配置在与板状部81b的左侧面相同的平面上。第2板状部87a从右侧堵塞空隙95。并且,第2板状部87b从左侧堵塞空隙95中的基端侧的端部,空隙95中的比第2板状部87b更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朝向左侧开口。
此外,在第2板状部87a、87b上分别设置有圆筒部84a、84b(参考图11的(e)及图11的(f))。设置于第2板状部87a上的圆筒部84a朝向第1主体部件72a侧突出,设置于第2板状部87b上的圆筒部84b朝向第2主体部件72b侧突出。
各圆筒部84a、84b以主体外壳72的轴心为基准形成为彼此对称的形状。各圆筒部84a、84b分别形成为圆筒状,其轴向与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轴平行。并且,各圆筒部84a、84b彼此同轴配置。并且,第2板状部87a具有与圆筒部84a同轴配置的贯穿孔,第2板状部87b具有与圆筒部84b同轴配置的贯穿孔。
在此,从圆筒部84a的内腔穿过第3轴孔部(未图示)遍及圆筒部84b的内腔,插通有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尺寸的棒状的一个第3轴部件88。
各圆筒部84a、84b各自的内腔经由第2板状部87a、87b各自的贯穿孔与空隙95连通,第3轴部件88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于空隙95的内部。在该第3轴部件88的中央部连结有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
更具体而言,操作线50的基端成为环状钩部51,所述钩部51卡定于第3轴部件88,由此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连结于操作接受部75。
当操作接受部75摆动时,第3轴部件88以第1轴部件86为中心呈弧状摆动,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伴随第3轴部件88以弧状路径被牵引。
在此,如图11的(a)、图11的(b)及图11的(c)所示,遍及周壁部81a和第1壁部81c形成有狭缝部83a。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狭缝部83a与空隙95连通,从加固管40的基端侧开口引出的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例如经由狭缝部83a引导到空隙95内的第3轴部件88。
狭缝部83a的形状及尺寸分别设定为,无论在操作接受部75的任何角度下,都不会使扇形部80与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彼此干涉。
更具体而言,狭缝部83a的一部分例如形成于周面80a中的前端侧部分,狭缝部83a的剩余部分形成于第1壁部81c中的前端侧部分。
在狭缝部83a中,形成于周壁部81a的部分沿周向延伸,并且沿扇形部80的径向贯穿有所述周壁部81a。并且,在狭缝部83a中,形成于第1壁部81c的部分沿扇形部80的径向延伸,并且沿扇形部80的周向贯穿所述第1壁部81c。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周壁部81a的外周面构成周面80a。即,在周壁部81a上形成有包括多个凹凸76a的凹凸结构部76。
更具体而言,凹凸结构部76形成于周面80a中的基端侧部分。多个凹凸76a沿周向彼此相邻配置。
多个凹凸76a的各凹部分别朝向扇形部80的径向上的内侧凹陷形成,多个凹凸76a的各凸部分别朝向扇形部80的径向上的外侧凸出形成。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凹凸76a的数量为7个。从而,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7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管状体10的弯曲角度也保持在7个等级的弯曲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然而,凹凸76a的数量不受特别的限定,能够根据上述摆动角度的所期望的等级数适当地设定。
在此,在多个凹凸76a中,在最前端配置有凹部,所述凹部的底面例如构成不使嵌合部78嵌合于固定位置而滑动的滑动部75a(参考图8的(b)等)。并且,在多个凹凸76a中,除了形成有滑动部75a的凹部以外的剩余的凹凸76a(以下,有时简称为剩余凹凸76a)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例如,从前端侧以凸凹的顺序交替配置。
更具体而言,在周向上,形成有滑动部75a的凹部的长度尺寸大于剩余凹凸76a的各凹部的长度尺寸。滑动部75a其整体为以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平滑曲面。从而,无论在周向上的位置如何,滑动部75a与摆动轴的距离都相等。并且,形成有滑动部75a的凹部的形成深度大于剩余凹凸76a的各凹部的形成深度。即,滑动部75a的位置比剩余凹凸76a的各凹部中的最深部更靠近扇形部80的轴心。并且,划定形成有滑动部75a的凹部的凸部的倾斜度大于剩余凹凸76a的各凸部的倾斜度(是陡角)。
并且,剩余凹凸76a的各凹部在侧视时分别呈圆弧状。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这种大致圆弧状凹部连续配置,凹部彼此的边界部为凸部。从而,剩余凹凸76a的各凸部在侧视时分别呈朝向前端侧(凸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变细的形状。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剩余凹凸76a中,从凸部的顶点到下一个凸部的顶点之间为凹部。
并且,在剩余凹凸76a中,各凸部的尺寸彼此相等,从扇形部80的摆动轴到各凸部的顶点的距离彼此相等。
并且,如图9所示,多个凹凸76a的各凹部例如分别形成为沿着扇形部80的摆动轴延伸的槽状。即,各凹部是朝向中心凹陷的曲面。因此,各凸部分别成为沿着扇形部80的摆动轴延伸的突条。
扇形部80整体例如由硬质树脂材料一体成型。作为硬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
扇形部80例如可以通过组合不同部件而构成。
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抵接部件77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主体外壳72。
更具体而言,在抵接部件77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抵接部件77的第2轴孔部77d。并且,在第1主体部件72a及第2主体部件72b的各内侧面中,在与第2轴孔部77d对置的部位分别形成有第2保持部(未图示)。各第2保持部具有与第2轴孔部77d同轴配置的第2保持孔。从一个第2保持孔穿过第2轴孔部77d遍及另一个第2保持孔,插通有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尺寸的棒状的一个第2轴部件721c。
如此,抵接部件77可以围绕第2轴部件721c的轴摆动。从而,抵接部件77的摆动方向与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方向一致。在主体外壳72的内部,抵接部件77的摆动轴的位置例如比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轴更靠近基端侧配置。并且,抵接部件77的摆动区域例如比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区域更靠近基端侧配置。
在此,在抵接部件77中,在与多个凹凸76a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嵌合部78。
并且,在抵接部件77中,施力部79作用于与形成有嵌合部7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作为一例,施力部79是螺旋弹簧。
在此,在主体外壳72的内部形成有容纳施力部79的容纳部89。
更具体而言,在第1主体部件72a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侧视时配置成コ字形(U字形)(朝向扇形部80侧开放的コ字形(U字形))的三个板状部。各板状部在第1主体部件72a的内表面上从与第2主体部件72b对置的部位朝向第2主体部件72b直立。在三个板状部中包括彼此平行配置的一对第1板状部89a和连接这些一对第1板状部89a的端部彼此之间的第2板状部89b。
容纳部89由一对第1板状部89a、第2板状部89b、第1主体部件72a的内侧面、第2主体部件72b的内侧面划定。施力部79例如配置于容纳部89的内部。
施力部79夹持在第2板状部89b与抵接部件77之间,并朝向扇形部80的周面80a侧对抵接部件77施力。更具体而言,施力部79的一端抵接于抵接部件77,施力部79的另一端抵接于第2板状部89b。一对第1板状部89a引导施力部79的向轴向的伸缩。
并且,在抵接部件77中的施力部79作用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圆柱状突起部77a以使螺旋弹簧不偏离,施力部79外插于突起部77a。
如此,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保持机构74具有包括嵌合部78的抵接部件77、以及对抵接部件77施力以使嵌合部78压接于操作接受部75的施力部79。
抵接部件77整体例如由硬质树脂材料一体成型。作为硬质树脂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
抵接部件77例如可以通过组合不同部件而构成。
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抵接部件77例如形成为侧视时弯曲成く字形(doglegshape:中心角为钝角的L字形)的板状。
更具体而言,抵接部件77具有形成有嵌合部78的前端侧部分77b和与前端侧部分77b连接的基端侧部分77c。
前端侧部分77b及基端侧部分77c分别形成为平板状。前端侧部分77b及基端侧部分77c各自的各板面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在前端侧部分77b中,在与多个凹凸76a对置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合部78,在与其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突起部77a,并抵接有施力部79。在基端侧部分77c的中央部(基端侧部分77c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第2轴孔部77d。
嵌合部78例如形成为从前端侧部分77b朝向凹凸76a突出的圆柱状。嵌合部78的突出方向例如与扇形部80的径向大致一致。
并且,突起部77a向与嵌合部78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突起部77a的前端部(突起部77a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例如配置于容纳部89的内部。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施力部79的施力方向例如与嵌合部78的突出方向大致一致。
通过施力部79,前端侧部分77b被向扇形部80的周面80a侧施力,由此嵌合部78的前端面78a中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周面80a。
更具体而言,根据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嵌合部78的前端面78a抵接于凹凸结构部76或滑动部75a中的任一个。
如图8的(a)所示,嵌合部78被施力部79施力而嵌合于任一个凹凸76a,由此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
通过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能够解除嵌合部78对所述凹凸76a的嵌合,使嵌合部78嵌合于其他凹凸76a,或者使其在滑动部75a上移动。
更具体而言,多个凹凸76a的各凹部在周向上的尺寸例如设定为与嵌合部78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尺寸。从而,嵌合部78良好地嵌合于凹凸76a。
并且,如图8的(b)所示,在嵌合部78的前端面78a抵接于滑动部75a的状态下,操作接受部75不保持在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更具体而言,滑动部75a的长度尺寸例如设定为大于嵌合部78的直径的尺寸。因此,在嵌合部78抵接于滑动部75a的状态下,嵌合部78可以相对于操作接受部75位移。
并且,如上所述,形成有滑动部75a的凹部的形成深度大于剩余凹凸76a的各凹部的形成深度。因此,与嵌合部78抵接于所述剩余凹凸76a的状态相比,在嵌合部78抵接于滑动部75a的状态下,施力部79成为在其轴向上伸长得更长的状态,因此施力部79的作用力变得更小。因此,操作接受部75能够容易摆动。
操作接受部75例如可以不具有滑动部75a。在该情况下,多个凹凸76a例如彼此呈相同的形状。
在此,在周面80a上形成有接受牵引操作的突出部82。作为一例,突出部82形成于比多个凹凸76a的形成区域更靠近前端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扇形部80的径向中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2(参考图9及图11的(a))。
突出部82的前端部82a(突出部82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例如形成为在周向上比突出部82的基端部82b(突出部82的延伸方向上的基端部)更宽,并且朝向前端侧变细。
此外,在主体外壳72的上端部形成有使主体外壳72的内部空间与主体外壳72的外部彼此连通的开口部73(参考图9等)。开口部73例如在俯视下沿主体外壳72的长度方向形成为长尺寸的大致矩形状。突出部82的前端部82a经由开口部73向主体外壳72的外部突出。操作者例如在用一只手把持主体外壳72的同时,通过把持主体外壳72的手指使前端部82a沿周向摆动,由此能够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即,能够用一只手把持主体外壳72的同时,容易进行牵引操作。
更具体而言,例如,操作部70具有适合于用第2手指到第5手指和手掌把持主体外壳72的下侧部分的同时用第1手指操作突出部82的结构。操作突出部82的手指不受特别的限定,也可以是第2手指等。
并且,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通过由开口部73限制突出部82的摆动角度范围,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
更具体而言,突出部82可以在从突出部82的基端部82b抵接于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的位置(参考图8的(a))到突出部82的基端部82b抵接于开口部73的基端侧的缘部的位置(参考图8的(b))的角度范围内移动。从而,操作接受部75可以在从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到开口部73的基端侧的缘部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并且具有如下结构:通过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嵌合部78不抵接于周面80a中的比滑动部75a更靠近前端侧的区域,并且抑制超出配置在最基端侧的凸部(抑制向基端侧脱落)。换言之,即使在操作接受部75的任一摆动角度下,嵌合部78也抵接于滑动部75a或凹凸结构部76中的任一个。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通过使突出部82向靠近开口部73的基端侧的缘部的方向摆动,能够赋予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50的张力。并且,通过使突出部82向靠近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的方向摆动,能够使操作线50向前端侧移动并松弛。由此,能够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或伸长。
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0的(a)及图10的(d)所示,在突出部82的基端部82b抵接于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的状态下,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伸长(未弯曲)。并且,嵌合部78嵌合于配置在最基端侧的凹凸76a。
从图10的(a)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0的(b)及图10的(e)所示,若使突出部82向基端侧摆动,则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向基端侧被牵引,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以管状体10的轴心为基准向插通有操作线50的第2管腔22侧弯曲。并且,嵌合部78被操作接受部75按压并向与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并嵌合于比配置在最基端侧的凹凸76a更靠近前端侧配置的任一个凹凸76a。
接着,从图10的(b)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0的(c)及图10的(f)所示,若使操作接受部75向靠近开口部73的基端侧的缘部的方向进一步摆动,则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向基端侧进一步被牵引,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以管状体10的轴心为基准向插通有操作线50的第2管腔22侧以更大的弯曲角度弯曲。并且,嵌合部78嵌合于配置在更靠近前端侧的任一个凹凸76a。若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直至基端部82b抵接或靠近于开口部73的基端侧的缘部的位置,则嵌合部78对凹凸76a的嵌合被解除,嵌合部78抵接于配置在凹凸结构部76的前端侧的滑动部75a。
另一方面,若使操作接受部75向靠近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的方向摆动,则基端部50b向前端侧移动,由此操作线50松弛,远端部10a的弯曲角度变小。如图10的(a)及图10的(d)所示,若使操作接受部75向一个方向摆动直至突出部82抵接于开口部73的前端侧的缘部,则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成为伸长状态。即,通过使操作接受部75向另一方向摆动直至突出部82抵接于开口部73的前端部,能够解除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弯曲状态。
如此,通过对操作部70的操作接受部75的操作而使操作线50牵引或松弛,由此能够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向彼此包括在同一平面中的多个方向选择性地弯曲。
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优选设定为20度以上且60度以下,更优选设定为30度以上且50度以下。
通过经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设定为20度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的弯曲角度的范围。
通过将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设定为60度以下,能够维持用一只手把持操作部70的状态的同时,用把持操作部70的手指容易使操作接受部75从最小摆动角度摆动至最大摆动角度。
<第2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12的(a)及图12的(b)对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构成为,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相同。在图12的(a)及图12的(b)中,省略了第2主体部件72b的图示。
本变形例中的保持机构74例如是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的机构。
由此,操作部70的保持机构74可以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因此能够将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调整为无级弯曲角度。由此,能够更精细地调整远端部10a的弯曲角度。
如此,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导管100还具备用于通过操作线50的牵引操作使管状体10的远端部10a弯曲的操作部70,操作部70具有被操作者把持的主体外壳72、以及固定有操作线50的基端部50b且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主体外壳72的操作接受部75,牵引操作是使操作接受部75摆动的操作,操作部70还具有使远端部10a保持为弯曲状态的保持机构74,保持机构74是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的机构。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如图12的(a)及图12的(b)所示,保持机构74具有摩擦部91和压接于摩擦部91的压接部92,通过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更具体而言,操作部70例如构成为,若进行牵引操作,则使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中的任一个区域。在该状态下,由压接部92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因此,当解除了牵引操作时,能够不进行其他操作而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解除了牵引操作时的摆动角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管100的操作性。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压接部92也可以压接于摩擦部91中的任一区域。因此,能够使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
更具体而言,在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的状态下,压接部92的前端面92a的前端角部例如咬入摩擦部91中。
并且,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扇形部80的扇形弧状周面80a上,代替凹凸结构部76而配设有摩擦部91。并且,与第1变形例同样,在周面80a上配设有滑动部93。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摩擦部91与压接部9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在滑动部93与压接部9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在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中的任一区域的状态下,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操作接受部75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并且,在压接部92压接于滑动部93的状态下,不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
滑动部93例如具有与第1变形例中的滑动部75a相同的结构。即,在周面80a中的比摩擦部91更靠近基端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扇形部80的径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底面构成滑动部93。
并且,压接部92例如也具有与第1变形例中的嵌合部78相同的结构。因此,压接部92被施力部79施力而压接于操作接受部75。并且,通过进行牵引操作,能够变更摩擦部91相对于压接部92的位置,并变更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
摩擦部91例如通过贴附由摩擦系数比构成上述扇形部80的树脂材料大的材料构成的片材而形成。
这种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聚氨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硅酮橡胶或乳胶橡胶等橡胶材料。
然而,摩擦部91例如可以是形成有多个微小凹凸的粗糙面。
以上,参考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是本发明的例示,也能够采用除了上述以外的各种结构。
例如,在上述中,对管状体10的内壁分别划定多个管腔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多个管埋设于管状体10的内部,多个管的内壁分别划定多个管腔20。
并且,在第1变形例中,对于在操作接受部75中形成有凹凸结构部7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在主体外壳7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结构部76。在该情况下,例如,在扇形部80(操作接受部75)的板状部81b设置有嵌合部78,通过所述嵌合部78嵌合于凹凸结构部76,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保持在规定角度的范围。
并且,例如,在第2变形例中,对通过配设于操作接受部75的摩擦部91与包括在抵接部件77中的压接部92的摩擦而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也可以通过操作接受部75与主体外壳72的内表面的摩擦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
更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扇形部80上形成有摩擦部91,并且在主体外壳7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压接部92,也可以在扇形部80上形成有压接部92,并且在主体外壳72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摩擦部91。
在主体外壳72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摩擦部91的情况下,压接部92例如优选形成于扇形部80的侧面。并且,优选为,在主体外壳72的内侧面上,例如,分别形成有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相对小的薄壁部和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相对大的厚壁部。通过该薄壁部及厚壁部,能够切换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的状态和压接部92未压接于摩擦部91的状态。
薄壁部及厚壁部可以分别形成于扇形部80。
此外,也优选为,在主体外壳72的内侧面上,例如,分别形成有朝向扇形部80侧相对突出的突出区域和未形成有所述突出区域的非突出区域。通过该突出区域及非突出区域,能够切换压接部92压接于摩擦部91的状态和压接部92未压接于摩擦部91的状态。
突出区域及非突出区域可以分别形成于扇形部80。
并且,例如,在第2变形例中,对通过配设于操作接受部75的摩擦部91与包括在抵接部件77中的压接部92的摩擦而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通过枢轴支承扇形部80的第1轴部件86与扇形部80的摩擦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
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枢轴支承扇形部80的第1轴部件86与扇形部80的第1轴孔部85的摩擦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第1轴部件86上形成有摩擦部91,在第1轴孔部8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压接部92,也可以在第1轴部件86上形成有压接部92,在第1轴孔部8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摩擦部91。
并且,例如,可以通过第1轴部件86与形成在主体外壳72上的保持部的摩擦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保持部上形成有摩擦部91,在第1轴部件86上形成有压接部92,也可以在保持部上形成有压接部92,在第1轴部件86上形成有摩擦部91。
并且,例如,在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中,对通过突出部82抵接于开口部73的前端部或基端部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主体外壳72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凸部(未图示)抵接于操作接受部75来限制操作接受部75的摆动角度范围。
本实施方式包含以下技术思想。
(1)一种导管,其留置在心脏的冠状静脉窦中并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其中,所述导管具有:
管状体,具有多个管腔;
所述心肌保护液供给用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并与第1所述管腔连通;
加固管,插通于第2所述管腔;及
操作线,插通于所述加固管,
所述加固管从所述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所述远端部而延伸,
所述操作线的前端部从所述加固管的远端导出,并在比所述加固管的所述远端更靠近远端侧固定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
(2)根据(1)所述的导管,其中,还具有一种囊体,所述囊体设置在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的外周,并与第3所述管腔连通,
所述加固管从所述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所述囊体的配置区域的近端侧附近的部位而延伸。
(3)根据(2)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加固管的远端比所述囊体的配置区域更靠近近端侧配置。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作为所述孔部,具有:第1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及第2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所述远端部的周面。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导管通过经皮刺入静脉的导引器插入到所述静脉中,所述导管还具备:
挠性套管,外插在所述管状体上,并可以沿轴向伸缩;及
筒状连结部,以环绕状液密地设置于所述套管的远端部,并可以相对于所述管状体沿轴向滑动,
能够将所述连结部可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导引器。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还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通过所述操作线的牵引操作使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弯曲,
所述操作部具有:
主体外壳,被操作者把持;及
操作接受部,固定有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并且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所述主体外壳,
所述牵引操作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摆动的操作,
所述操作部还具有使所述远端部保持弯曲状态的保持机构,
所述保持机构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在预先设定的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的机构,或者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无级摆动角度的机构。
(7)根据(6)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凹凸结构部,包括多个凹凸;及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凹凸结构部的所述多个凹凸中与所述操作接收部的摆动角度对应的凹凸,
所述凹凸结构部和所述嵌合部中的任一个形成于所述操作接受部,
通过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凹凸结构部的任一个凹凸,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在所述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8)根据(7)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操作接收部具有形成为扇形的扇形部,并且在所述扇形部的周向上可摆动地被枢轴支承,
在所述扇形部的弧状周面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所述多个凹凸。
(9)根据(7)或(8)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凹凸结构部形成于所述操作接收部,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抵接部件,包括所述嵌合部;及施力部,对所述抵接部件施力,以使所述嵌合部压接于所述操作接收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良好的操作性的导管。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管状体,10a-远端部,11-标记,12-粘接剂,13-孔部,13a-第1孔部,13b-第2孔部,14-柔软部,15-连结部,17-锁定操作部,18-切口形状部,18a-直线部,18b-交叉部,20-管腔,21-第1管腔,22-第2管腔,23-第3管腔,23a-囊体用孔部,24-第4管腔,30-分支部,31-送液用分支管,31a-送液用连接器,32-囊体用分支管,32a-囊体用连接器,33-压力监测器用分支管,33a-压力监测器用连接器,33b-压力监测器用盖,34-开闭部件,35-罩部件,40-加固管,40a-远端,50-操作线,50a-前端部,50b-基端部,51-钩部,60-囊体,61-远端部,62-近端部,63-中间部,65-套管,70-操作部,71-轮操作部,72-主体外壳,72a-第1主体部件,721c-第2轴部件,72b-第2主体部件,73-开口部,74-保持机构,75-操作接受部,75a-滑动部,76-凹凸结构部,76a-凹凸,77-抵接部件,77a-突起部,77b-前端侧部分,77c-基端侧部分,77d-第2轴孔部,78-嵌合部,78a-前端面,79a-前端角部,79-施力部,80-扇形部,80a-周面,81a-周壁部,81b-板状部,81c-第1壁部,81d-第2壁部,82-突出部,82a-前端部,82b-基端部,83a-狭缝部,84a、84b-圆筒部,85-第1轴孔部,86-第1轴部件,87-第2板状部,88-第3轴部件,89-容纳部,89a-第1板状部,89b-第2板状部,91-摩擦部,92-压接部,92a-前端面,93-滑动部,95-空隙,100-导管,110-导引器,112-筒状主体,113-第2连结部,114-侧端口,114a-管,114b-三通旋塞,116-突出部。

Claims (9)

1.一种导管,其留置在心脏的冠状静脉窦中并向冠状动脉供给心肌保护液,其中,所述导管具有:
管状体,具有多个管腔;
所述心肌保护液供给用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并与第1所述管腔连通;
加固管,插通于第2所述管腔;及
操作线,插通于所述加固管,
所述加固管从所述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所述远端部而延伸,
所述操作线的前端部从所述加固管的远端导出,并在比所述加固管的所述远端更靠近远端侧固定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中,还具有:
囊体,设置在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的外周,并与第3所述管腔连通,
所述加固管从所述管状体的近端侧遍及所述囊体的配置区域的近端侧附近的部位而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加固管的远端比所述囊体的配置区域更靠近近端侧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
作为所述孔部,具有:第1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远端;及第2孔部,形成于所述管状体的所述远端部的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导管通过经皮刺入静脉的导引器插入到所述静脉中,
所述导管还具备:
挠性套管,外插在所述管状体上,并能够沿轴向伸缩;及
筒状连结部,以环绕状液密地设置于所述套管的远端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管状体沿轴向滑动,
能够将所述连结部可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导引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
还具备用于通过所述操作线的牵引操作使所述管状体的远端部弯曲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具有:
主体外壳,被操作者把持;及
操作接受部,固定有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并且能够摆动地枢轴支承于所述主体外壳,
所述牵引操作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摆动的操作,
所述操作部还具有使所述远端部保持弯曲状态的保持机构,
所述保持机构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在预先设定的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的机构,或者是使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在无级摆动角度的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凹凸结构部,包括多个凹凸;及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凹凸结构部的所述多个凹凸中与所述操作接受部的摆动角度对应的凹凸,
所述凹凸结构部和所述嵌合部中的任一个形成于所述操作接受部,
通过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凹凸结构部的任一个凹凸,所述操作接受部保持在所述多个等级的摆动角度中的任一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操作接受部具有形成为扇形的扇形部,并且在所述扇形部的周向上能够摆动地被枢轴支承,
在所述扇形部的弧状周面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所述多个凹凸。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导管,其中,
所述凹凸结构部形成于所述操作接受部,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抵接部件,包括所述嵌合部;及施力部,对所述抵接部件施力,以使所述嵌合部压接于所述操作接受部。
CN202080070662.XA 2019-10-08 2020-10-08 导管 Pending CN1145140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5152 2019-10-08
JP2019185152 2019-10-08
JP2020145561A JP2021058572A (ja) 2019-10-08 2020-08-31 カテーテル
JP2020-145561 2020-08-31
PCT/JP2020/038117 WO2021070901A1 (ja) 2019-10-08 2020-10-08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4047A true CN114514047A (zh) 2022-05-17

Family

ID=75380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0662.XA Pending CN114514047A (zh) 2019-10-08 2020-10-08 导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58572A (zh)
CN (1) CN114514047A (zh)
WO (1) WO2021070901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3067A (en) * 1982-04-28 1984-09-25 Peter Schiff Introducer assembly for intra-aortic balloons and the like incorporating a sliding, blood-tight seal
JPH09501597A (ja) * 1993-08-24 1997-02-18 マン ファイ シウ カテーテル
US20050137499A1 (en) * 2003-12-23 2005-06-23 Sheets Ellen E. Ductal lavage catheter
CN1859942A (zh) * 2003-10-01 2006-11-08 迈科洛斯血管腔内治疗公司 可操纵的球囊导管
JP2008502433A (ja) * 2004-06-14 2008-01-31 アプライド メディカル リソーシ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操縦可能な血管シース
CN101903061A (zh) * 2007-12-18 2010-12-01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带穿刺用球囊的导管
US20110015728A1 (en) * 2009-07-14 2011-01-20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Transapical delivery system for heart valves
JP2011050748A (ja) * 2004-03-23 2011-03-17 Boston Scientific Ltd 生体内視覚化システム
JP2018508295A (ja) * 2015-03-19 2018-03-29 プリタイム・メディカル・デバイシ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Prytime Medical Devices,Inc. 低プロファイル閉塞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用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3067A (en) * 1982-04-28 1984-09-25 Peter Schiff Introducer assembly for intra-aortic balloons and the like incorporating a sliding, blood-tight seal
JPH09501597A (ja) * 1993-08-24 1997-02-18 マン ファイ シウ カテーテル
CN1859942A (zh) * 2003-10-01 2006-11-08 迈科洛斯血管腔内治疗公司 可操纵的球囊导管
US20050137499A1 (en) * 2003-12-23 2005-06-23 Sheets Ellen E. Ductal lavage catheter
JP2011050748A (ja) * 2004-03-23 2011-03-17 Boston Scientific Ltd 生体内視覚化システム
JP2008502433A (ja) * 2004-06-14 2008-01-31 アプライド メディカル リソーシ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操縦可能な血管シース
CN101903061A (zh) * 2007-12-18 2010-12-01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带穿刺用球囊的导管
US20110015728A1 (en) * 2009-07-14 2011-01-20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Transapical delivery system for heart valves
JP2018508295A (ja) * 2015-03-19 2018-03-29 プリタイム・メディカル・デバイシ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Prytime Medical Devices,Inc. 低プロファイル閉塞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用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70901A1 (ja) 2021-04-15
JP2021058572A (ja)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15084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07530525B (zh) 导管组装体
JP5819928B2 (ja) 医療用コネクタ
ES2558750T3 (es) Válvula hemostática con giro central
JP4473266B2 (ja) ガイドワイヤー組立体
JP4903603B2 (ja) カテーテル固定具
WO2015101333A1 (zh) 一种导引导管
JP6886775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046951B2 (ja) 把持具
JPH11342208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7126491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14514047A (zh) 导管
JP3726292B2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4900242B2 (ja) 大動脈内バルーンポンピングセット
WO2019188742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166962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166961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484099B2 (ja) 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医療デバイス組立体
JP2003154012A (ja) 留置管状体の固定具
JP4296759B2 (ja) 内視鏡用注射針
JPH10240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20121030A (ja) 医療用弁体および医療用挿入補助具
WO2021182366A1 (ja) 留置カテーテル、医療用弁及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230191091A1 (en) Balloon catheter
WO2021166960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