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6975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6975B
CN114466975B CN202080066855.8A CN202080066855A CN114466975B CN 114466975 B CN114466975 B CN 114466975B CN 202080066855 A CN202080066855 A CN 202080066855A CN 114466975 B CN114466975 B CN 1144669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guide
axial direction
blow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68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6975A (zh
Inventor
渡边文庸
石井文也
今东升一
吉田宪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898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555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66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6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6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6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04D29/161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162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of a centrifugal flow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44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3Sound atten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7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influencing the flow pattern, e.g.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8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 F04D29/68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84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fluid inj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风扇(16)具有多个叶片(18)和侧板(20),该侧板包含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筒状的风扇环部(201),并且该侧板分别与多个叶片的一端连结。风扇通过绕风扇轴心旋转而将从相对于风扇环部的风扇轴心的轴向上的一方侧通过该风扇环部的内侧而吸入多个叶片的相互之间的空气吹出。环状的引导部(24)与风扇环部相比配置于轴向上的一方侧,并在引导部的内侧形成有供被吸入风扇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24a)。在风扇轴心的径向上的引导部的外侧形成有使与引导部相比位于轴向上的一方侧的上游空间(12a)向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之间的间隙(201a)连通的连通路(24b)。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中的位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最内周部(242)相比位于径向上的外侧。

Description

送风机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9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9-177460号和2020年5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20-89805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空气流动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送风机,以往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喇叭口的空气流出口部相对于构成涡轮风扇叶轮的一部分的罩的空气吸入侧端部隔开间隙,并嵌入到该空气吸入侧端部的内侧。并且,截面呈U字结构的密封壁设置于该喇叭口的空气流出口部的外周侧,该密封壁以覆盖罩的空气吸入侧端部的方式被该空气吸入侧端部覆盖。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设置这样的密封壁,从而抑制了通过罩的外侧的空气的逆流,实现了风扇效率的提高,并且还抑制了与主流的干涉导致的叶片负压面的剥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3297号公报
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等研究的结果,发现了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在逆流空气与主流进行合流的逆流出口部分中,逆流空气的朝向与主流的朝向的交叉角度依然很大。并且,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减少逆流空气的流量的效果和减少逆流空气引起的噪音的效果也不充分。简单地说,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还存在改善因逆流空气引起而产生的缺点。本申请的发明人等的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了以上那样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风扇的噪音并且提高风扇的效率的送风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送风机具备:
风扇,该风扇具有多个叶片和侧板,该多个叶片在以风扇轴心为中心的周向上排列配置,该侧板包含呈以风扇轴心为中心的筒状的风扇环部,并且该侧板分别与多个叶片的一端连结,风扇通过绕风扇轴心旋转而将从相对于风扇环部的风扇轴心的轴向上的一方侧通过该风扇环部的内侧而吸入到多个叶片的相互之间的空气吹出;以及
环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与风扇环部相比配置于轴向的一方侧,并在内侧形成有供被吸入风扇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
在风扇轴心的径向上的引导部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该连通路使与引导部相比位于轴向上的一方侧的上游空间向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之间的间隙连通,
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中的位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最内周部相比位于径向上的外侧。
由此,随着风扇的旋转而在连通路也产生空气流。因此,该连通路的空气流与通过侧板的外侧而从风扇的出口侧朝向入口侧逆流的逆流空气流进行合流。并且,通过该两个空气流的合流,在逆流空气与通过吸入口而在叶片的相互之间流通的主流进行合流的逆流出口部分处,能够缩小该逆流空气流的朝向与主流的朝向的交叉角度。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风扇的噪音并且提高风扇的效率。
此外,对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弧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概略的外观图,是表示在从风扇轴向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的方向观察送风机的图。
图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图1的II-II截面的剖视图,是表示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假想的平面截断送风机而得到的纵截面的图。
图3是单独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所具有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2的IV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图5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6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7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8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9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0是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1是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2是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3是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表示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假想的平面截断送风机而得到的纵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的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5是图14的XV方向的向视图,是表示在从风扇轴向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的方向观察时,引导部中的一部分及其周边的图。
图16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假想的平面截断送风机而得到的纵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的图。
图17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图16的XVII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18是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图16的XVIII方向的向视图,是表示在从风扇轴向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的方向观察时,引导部及其周边的图。
图19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图17的XIX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图20是为了说明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效果而使用的比较例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16的XVII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1是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16的XVII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2是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表示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假想的平面截断送风机而得到的纵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6的图。
图23是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表示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假想的平面截断送风机而得到的纵截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6的图。
图24是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图23的XXIV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5是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的图23的XXV方向的向视图。
图26是在为了说明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的效果而使用的比较例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23的XXIV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4的图。
图27是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放大表示相当于图16的XVII部分的部分的扩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8是在作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相当于图23的XXV方向的向视图的图,是相当于图25的图。
图29是在作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相当于图23的XXV方向的向视图的图,是相当于图25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用于例如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机10具备:壳体12、电动机14、作为叶轮的风扇16以及引导部24。
如图2和图3所示,风扇16是绕风扇轴心CL旋转的离心风扇(详细地说,涡轮风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是离心送风机。
风扇16通过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从该风扇轴心CL的轴向Da的一方侧如箭头A1那样吸入空气,并将该吸入的吸空气如箭头A2那样向风扇轴心CL的径向Dr上的外侧吹出。该风扇轴心CL的轴向Da换言之也是风扇16的轴向Da,风扇轴心CL的径向Dr换言之也是风扇16的径向Dr,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周向Dc(参照图1)换言之也是风扇16的周向D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将风扇轴心CL的轴向Da称作风扇轴向Da,也将风扇轴心CL的径向Dr称作风扇径向Dr,也将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周向Dc称作风扇周向Dc。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2是不旋转的非旋转部件。壳体12是例如树脂制,通过将多个树脂成形部件进行组合而构成。壳体12在该壳体12内收容风扇16并保持电动机14。
电动机14通过接受电力供给而使风扇16旋转。电动机14具有不旋转的电机主体141和从电机主体141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突出的电机旋转轴142。
该电机旋转轴142绕风扇轴心CL旋转。另一方面,电机主体141嵌入壳体12的一部分而相对于壳体12被固定。
风扇16是例如树脂制,并具备多个叶片18、侧板20及主板22。多个叶片18相互隔开间隔并在风扇周向Dc上排列配置。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随着风扇16的旋转,使空气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向外侧流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能将通过后述的吸入口24a而在叶片18的相互之间流通的空气流称作主流。在图4中,箭头Fm表示该主流。
如图2~图4所示,多个叶片18分别具有叶片前缘181和叶片后缘182,该叶片前缘181是设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端部,该叶片后缘182是设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端部。另外,多个叶片18分别具有叶片一端183和叶片另一端184,该叶片一端183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该叶片另一端184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
风扇16的主板22呈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盘状,并在中央部分固定于电机旋转轴142。由此,风扇16整体和电机旋转轴142一起一体地旋转。
另外,主板22以越靠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则越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并向风扇径向Dr扩展。这是为了以使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的空气流成为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方式引导该空气流。
另外,主板22相对于多个叶片18中的每一个在与侧板20侧相反的一侧连结。简单地说,多个叶片18的叶片另一端184分别与主板22连结。
风扇16的侧板20呈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环形状。该侧板20相对于多个叶片18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并与该多个叶片18中的每一个连结。简单地说,多个叶片18的叶片一端183分别与侧板20连结。
在侧板20的内侧形成有将来自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空气吸入的吸气孔20a。
另外,侧板20构成为包含风扇环部201和下游扩径部202。该风扇环部201相对于游扩径部202配置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且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即,风扇环部201相对于下游扩径部202配置在主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并且,风扇环部201具有位于侧板20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的侧板一端20b作为风扇环部201的一端。关于该侧板一端20b与多个叶片18的位置关系,叶片18从侧板一端20b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隔开间隔地配置。
另外,风扇环部201遍及吸气孔20a的整周地包围该吸气孔20a,呈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筒状。即,吸气孔20a形成于侧板20中的风扇环部201的内侧。例如,本实施方式的风扇环部201呈圆筒形状或大致圆筒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侧板20的下游扩径部202从风扇环部201在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所具有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下游扩径部202形成为从该风扇环部201的另一端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详细地说,下游扩径部202以越靠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则越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并向风扇径向Dr扩展。
像这样构成的风扇16通过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从相对于风扇环部201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通过风扇环部201的内侧向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吸入空气。与此同时,风扇16将吸入该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的空气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吹出。
如图4所示,壳体12具有:侧板相对部121、引导外侧配置部122、吸入角部123以及导风部124。如上所述,由于壳体12不旋转,因此侧板相对部121、引导外侧配置部122、吸入角部123及导风部124也不旋转。
壳体12的侧板相对部121相对于侧板20配置于与叶片18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为在与侧板20之间隔开间隙121a并且沿着侧板20扩展。因此,侧板相对部121具有侧板相对面121b,该侧板相对面121b面朝该侧板20与侧板相对部121的间隙121a并且与侧板20相对。
壳体12的引导外侧配置部122设置在相对于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与该风扇环部201相比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引导外侧配置部122相对于侧板相对部121设置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另外,引导外侧配置部122形成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地包围风扇轴心CL。因此,引导外侧配置部122具有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的内向面122b。
该引导外侧配置部122的内向面122b呈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向风扇轴向Da延伸的圆筒内面形状。该内向面122b只要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即可,也可以是锥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风扇径向Dr为法线方向的圆筒内面。另外,内向面122b与侧板相对面121b连结,从该侧板相对面121b起没有弯折地连续地相连。
壳体12的导风部124相对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设置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另外,该导风部124形成为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的内向面122b相比在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向风扇径向Dr扩展。因此,导风部124具有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导风面124b。该导风面124b只要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即可,也可以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风扇轴向Da为法线方向的平面状。
壳体12的吸入角部123配置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与导风部124之间,将该引导外侧配置部122与导风部124连结。吸入角部123具有在导风面124b与内向面122b之间将该导风面124b与内向面122b连结的作为喇叭口面的面连结部123b,来作为吸入角部123的表面部分。即,吸入角部123构成为形成有该喇叭口面的喇叭口部。
作为该喇叭口面而形成的面连结部123b以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并且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延伸。即,面连结部123b在由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壳体12而得到的纵截面(即,图4的纵截面)中呈凸状地弯曲的弯曲凸面。另外,在图4的纵截面中,面连结部123b作为曲率半径相对于内向面122b和导风面124b局部变小的部位而设置。
另外,面连结部123b分别与内向面122b和导风面124b连结,分别从该内向面122b和导风面124b没有弯折地连续地相连。
引导部24形成为环状,与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相比配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引导部24在该引导部24的内侧形成供被吸入到风扇16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24a。
在风扇径向Dr中的引导部24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24b。引导部24设置在相对于壳体12的引导外侧配置部122的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因此引导部24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之间的间隙成为连通路24b。该连通路24b使与引导部24相比处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上游空间12a和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换言之,间隙流路201a)连通。壳体12的导风面124b面朝上游空间12a。
另外,表示于图4的纵截面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即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板状。因此,如图1和图4所示,引导部24呈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环形状(例如,圆环形状)。
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叶片形。并且,该引导部24的叶片形以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作为该叶片形的前缘,具有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正压面24c和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的负压面24d。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4作为相对于绕风扇轴心CL旋转的多个叶片18配置在主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静叶片部发挥功能。
另外,引导部24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相比配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详细地说,引导部24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一方端241,该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该导风面124b向吸入口24a引导空气。
另外,引导部24具有该引导部24中的位于风扇径向Dr的最内侧的最内周部242。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与该最内周部242相比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并且,该风扇环部201在与壳体12的侧板相对面121b的比较中,与该侧板相对面121b相比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
另外,如图1所示,引导部24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之间的连通路24b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引导部24例如作为与壳体12不同的部件成形,经由将引导部24与壳体12相连的多个引导支承部125而与壳体12连结固定。因此,引导部24也和壳体12同样地,是非旋转部件。
此外,连通路24b被多个引导支承部125在风扇周向Dc上分割,但依然是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另外,引导支承部125与壳体12中的例如吸入角部123(参照图4)连结。
如图4所示,引导部24具有彼此连续无台阶地相连的重合部243和延伸部244。该重合部243设置为相对于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在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重合,并配置为相对于风扇环部201在径向隔开间隙地相对。另外,延伸部244从重合部243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延伸,与风扇环部201相比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在风扇径向Dr上的引导部24的外侧形成有使上游空间12a连通于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的连通路24b。并且,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的最内周部242相比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
这里,当风扇16旋转时,随着该风扇16的旋转,如箭头Fm那样产生主流,并且还产生逆流空气流,该逆流空气流如箭头F1r、F2r那样通过处于侧板20的外侧的间隙121a而从风扇16的出口侧朝向入口侧逆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连通路24b,因此在该连通路24b也产生如箭头Fs那样从上游空间12a朝向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的空气流。
因此,由箭头F2r所示的逆流空气流与由箭头Fs所示的连通路24b的空气流合流,之后如箭头Fo那样通过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而与主流合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该箭头F2r、Fs所示的两个空气流的合流,在逆流空气与主流合流的逆流出口部分,能够使逆流空气流的朝向与主流的朝向的交叉角度小于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风扇16的噪音并且提高风扇16的效率。
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逆流空气流具有风扇周向Dc的速度分量,由于该风扇周向Dc的速度分量的减少不充分,因此因该逆流空气流与主流的交叉而产生噪音。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如图4的箭头F1r、F2r那样通过侧板20与侧板相对部121的间隙121a而来的逆流空气与图4的箭头Fs那样通过连通路24b而来的空气碰撞。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与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减少逆流空气所具有的风扇周向Dc的速度分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该风扇周向Dc的速度分量变小的逆流空气因叶片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负压而从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与由箭头Fm所示的主流合流。因此,该合流时的逆流空气的流动方向与主流的流动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减少噪音。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引导部24具有重合部243和从该重合部243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延伸的延伸部244。该重合部243设置为相对于风扇环部201在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重合。并且,延伸部244与风扇环部201相比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因此,能够利用重合部243与风扇环部201之间的间隙201a来将通过连通路24b的空气流与通过侧板20的外侧而逆流的逆流空气流进行合流后的空气流引导为沿着由箭头Fm所示的主流的朝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部24所具有的重合部243配置为相对于风扇环部201隔开间隙地相对。因此,容易将通过重合部243与风扇环部201之间的间隙201a的空气流引导为沿着风扇轴向D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连通路24b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因此,能够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均匀地产生通过连通路24b的空气流与如箭头F1r、F2r那样逆流的逆流空气流的合流。因此,能够抑制例如因通过连通路24b的空气流与逆流空气流的合流的不均而产生的噪音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具有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正压面24c和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的负压面24d的叶片形。因此,通过该正压面24c的作用,如箭头Fs那样通过连通路24b的空气的压力(换言之,气压)变高。并且,由箭头F1r、F2r所示的逆流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气压也因通过该连通路24b的空气流与上述逆流空气流的合流而变高。
其结果是,上述逆流空气流的上游侧的气压(换言之,逆流入口的气压)与下游侧的气压(换言之,逆流出口的气压)的压力差变小,因此能够减少上述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20与侧板相对部121的间隙121a中的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端相当于逆流入口,该间隙121a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相当于逆流出口。另外,这里所说的气压详细地说是指空气的静压。
而且,由于能够减少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因此在送风机10在同一工作点工作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在叶片18的相互之间流动的空气流量。其结果是,能够将叶片18的相互之间的空气流从侧板20剥离的现象抑制地较小,进而有助于风扇16的噪音减少和风扇16的效率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送风机10具备引导外侧配置部122,该引导外侧配置部122设置在相对于风扇环部201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且相对于引导部24的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并且,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即,图4所示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板状,引导部24与引导外侧配置部122之间的间隙成为连通路24b。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供主流通过的吸入口24a的开口面积,并且以例如在引导外侧配置部122附加引导部24的形式设置连通路24b。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略化地进行说明。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是同样地。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沿着风扇轴心CL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板状。即,引导部24呈沿着风扇轴向Da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引导外侧配置部122的内向面122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呈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向风扇轴向Da延伸的圆筒内面形状。但是,该内向面122b不与侧板相对面121b连续地相连,而是在与侧板相对面121b之间隔着台阶而与侧板相对面121b连结。并且,该内向面122b与侧板相对面121b相比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并且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的板状。具体而言,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就越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板状。
即,引导部24呈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筒形状,并且是直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扩大的锥状。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并且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的板状。具体而言,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就越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板状。
即,引导部24呈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筒形状,并且是直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而扩大的锥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整体与风扇环部201相比配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因此,引导部24不具有重合部243(参照图4)。并且,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相对于引导部24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并且相对于风扇轴心CL部分倾斜的板状。具体而言,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弯折的板状,引导部24中的重合部243的截面形状是沿着风扇轴心CL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板状。即,该重合部243呈沿着风扇轴向Da延伸的圆筒形状。
并且,作为构成延伸部244的至少一部分且包含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的部分的倾斜部分的截面形状是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则越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板状。即,该延伸部244所含的倾斜部分是直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扩大的锥状的筒形状。
通过这样的引导部2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最内周部242相对于上述倾斜部分位于风扇轴向Da的另一方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延伸部244所含的倾斜部分的锥的朝向相反。即,该延伸部244所含的倾斜部分呈直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缩小的锥状的筒形状。
通过这样的引导部2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最内周部242包含于延伸部244中的上述倾斜部分。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因此,与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面连结部123b的位置关系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引导部24容易将沿着导风面124b而朝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导向连通路24b。
并且,这样的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的位置关系在作为热交换器或过滤器等对空气流进行整流的整流体发挥功能的设备与送风机10相比设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另外,壳体12的导风面124b是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平面状,因此,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相对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整体与风扇环部201相比配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因此,引导部24不具有重合部243(参照图5)。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的导风面124b是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面,但是是法线方向相对于风扇轴向Da稍微倾斜的倾斜面。具体而言,该导风面124b以越靠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则越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能说是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但是,在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也相对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另外,在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壳体12而得到的纵截面(即,图11的纵截面)中,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为零或大致为零。因此,该面连结部123b不形成为喇叭口面。此外,在图11的纵截面中,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为零或大致为零,因此可以说,面连结部123b被设置为在上述纵截面中的曲率半径相对于内向面122b和导风面124b局部变小的部位。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另外,壳体12的导风面124b是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平面状,因此,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并且弯曲的板状。
详细地说,引导部24是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扩展的筒状。即,引导部24以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并且从风扇轴向Da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延伸。并且,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以曲率半径随着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变小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由此,与例如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侧与风扇轴向Da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引导部24将沿着壳体12的导风面124b朝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顺畅地导向连通路24b。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不是离心送风机而是轴流送风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6是轴流风扇。
因此,风扇16不具有主板22(参照图2),作为代替,具有风扇毂23。该风扇毂23固定于电机旋转轴142(参照图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电动机14,但在图13中,省略了该电动机14的图示。另外,在图13中,省略了送风机10中的大概纸面左侧半边的图示。
另外,风扇16的多个叶片18分别具有叶片一端185和叶片另一端186,该叶片一端185设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该叶片另一端186设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该叶片一端185与侧板20连结,叶片另一端186与风扇毂23连结。
因此,风扇16绕风扇轴心CL和电机旋转轴142一起一体地旋转。并且,风扇16通过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从相对于风扇环部201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通过风扇环部201的内侧向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吸入空气。与此同时,风扇16将吸入该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的空气向风扇轴向Da的另一方侧吹出。
另外,在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壳体12而得到的纵截面(即,图13的纵截面)中,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为零或大致为零。因此,该面连结部123b不形成为喇叭口面。此外,在图13的纵截面中,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为零或大致为零,因此,可以说面连结部123b被设置为在上述纵截面中曲率半径相对于内向面122b和导风面124b局部变小的部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6是轴流风扇,因此虽然侧板20具有风扇环部201,但不具有下游扩径部202(参照图4)。即,侧板20的整体由风扇环部201构成。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风扇环部201呈圆筒形状或大致圆筒形状。另外,风扇环部201具有相对于叶片一端185的位置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突出的部分。即,侧板一端20b与和侧板20连结的叶片一端185相比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不是叶片形。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并且相对于风扇轴心CL倾斜的板状。具体而言,该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是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则越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板状。即,引导部24是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扩展的筒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风扇径向Dr上的引导部24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24b。并且,该连通路24b使上游空间12a向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连通。另外,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的最内周部242相比位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4作为壳体12的一部分构成。例如,引导部24呈从导风部124连续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风扇径向Dr上的引导部24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24b。但是,该连通路24b被设置为在风扇轴向Da上贯通壳体12的多个贯通孔。并且,该多个连通路24b在风扇周向Dc上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除了引导部24之外,还具备形成为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环状的内侧环状部26。该内侧环状部26呈与引导部24同心的环状,因此也可以将引导部24称作外侧引导部,并将内侧环状部26称作内侧引导部。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扇16相同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6也是绕风扇轴心CL旋转的涡轮风扇。
具体而言,内侧环状部26相对于引导部24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并在风扇径向Dr上远离引导部24。因此,内侧环状部26在与引导部24之间形成贯通风扇轴向Da并供空气流动的引导内侧流路27。该引导内侧流路27设置为遍及绕内侧环状部26的整周。
另外,内侧环状部26呈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相对于另一方侧扩径的形状。
内侧环状部26的风扇轴向Da上的长度比引导部24的风扇轴向Da上的长度短。并且,在风扇轴向Da上,内侧环状部26配置为收敛于引导部24在风扇轴向Da上所占的范围Wg内。
内侧环状部26在内侧环状部26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该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并呈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则越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锥状。虽然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在图17的截面中是直线状的面,但也可以是稍微弯曲的曲线状的面。
与之相同,引导部24在引导部24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引导内表面246。该锥状引导内表面246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并呈越靠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则越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锥状。虽然锥状引导内表面246在图17的截面中是直线状的面,但也可以是稍微弯曲的曲线状的面。
并且,与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相比,锥状引导内表面246成为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在风扇径向Dr上张开的锥状。即,锥状引导内表面246的锥角A3大于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的锥角B3。该锥状引导内表面246的锥角A3详细地说是指锥状引导内表面246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246a上的锥状引导内表面246的锥角。并且,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的锥角B3详细地说是指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262a上的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的锥角。此外,在锥状引导内表面246和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不包含将面与面相连的局部具有小曲率半径的转角R的面。
如图16~图18所示,送风机10具备设置于引导部24与内侧环状部26之间的分隔部28。该分隔部28将引导内侧流路27分隔为多个分割流路271。分隔部28由例如将与风扇轴向Da垂直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多个薄板状的肋构成。另外,分隔部28将引导部24与内侧环状部26相互连结。此外,在图18中,为了方便图示,对引导部24和内侧环状部26分别附加了点状的阴影。另外,在图18中,用二点划线表示面连结部123b。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与吸入口24a相比的空气流上游侧,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分布相对于风扇轴心CL偏向风扇径向Dr中的一个方向即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例如,通过将设置在相对于吸入口24a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过滤器或热交换器相对于风扇轴心CL向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错开地配置,在这样的空气的流量分布中产生偏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的箭头FL1和图18的箭头FL2所示,朝向吸入口24a的空气流的主流从相对于风扇轴心CL向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错开的位置朝向吸入口24a。
与此相对,在相对于风扇轴心CL的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和与该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相比,分隔部28将引导内侧流路27分隔地更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图17的纵截面所表示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换言之用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24的截面形状呈具有正压面24c和负压面24d并在风扇轴向Da上延伸的叶片形。即,引导部24具有正压面24c作为设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引导外周面。并且,引导部24具有负压面24d作为设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的引导内周面。在该负压面24d含有上述的锥状引导内表面246。
在作为包含风扇轴心CL的截面的图17的纵截面中,引导部24的正压面24c和负压面24d分别呈以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17的纵截面中,负压面24d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n大于正压面24c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p。
另外,当比较引导部24的正压面24c与面连结部123b时,该正压面24c具有与作为喇叭口面的面连结部123b相对的相对部24e。并且,在图17的纵截面中,相对部24e包含具有比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b更小的曲率半径的部位(具体而言,具有曲率半径Rp的部位)。即,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b与正压面24c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p为“Rb>Rp”的关系。
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形成为,在风扇轴向Da上随着从该负压面24d的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本实施方式的负压面24d在图17的中途位置Pc处成为最小径,在相对于该中途位置Pc的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处,到负压面24d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保持最小径而不变化。
在图17的纵截面中,观察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整体,该负压面24d形成为,负压面24d的曲率半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而变小。
如图19所示,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形成为,在上述纵截面中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而扩宽。换言之,上述间隙201a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一端201b,在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具有另一端201c。并且,该间隙201a的一端201b在风扇径向Dr上所具有的一端宽度Wa小于该间隙201a的另一端201c在风扇径向Dr上所具有的另一端宽度Wb。
如图16和图17所示,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另外,壳体12的导风面124b是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平面状,因此,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导风面124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
连通路24b具有与上游空间12a连结的上游端部24f。并且,连通路24b形成为,通路截面积在该连通路24b中的上游端部24f为最小。换言之,连通路24b形成为在连通路24b中的上游端部24f最窄的通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中的包含面连结部123b的部分与引导部24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作为不同的成形部件而成形。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6和图17所示,送风机10具备相对于引导部24配置在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的环状的内侧环状部26。并且,该内侧环状部26在与引导部24之间形成贯通风扇轴向Da并供空气流动的引导内侧流路27。因此,与没有内侧环状部26的情况相比,引导内侧流路27处的空气的流通阻力增加,因此抑制了吸入口24a的空气流集中于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由此,能够减少在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上产生的空气流的剥离,进而能够抑制送风机10的噪音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环状部26呈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相对于另一方侧扩径的形状。因此,与例如反过来内侧环状部26的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相对于一方侧扩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流入到内侧环状部26的径向内侧的空气流从该内侧环状部26的表面剥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环状部26在内侧环状部26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引导部24在引导部24中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引导内表面246。并且,锥状引导内表面246的锥角A3大于锥状环状部内表面262的锥角B3。因此,能够通过内侧环状部26某种程度上限制沿着锥状引导内表面246的空气流,由此,在锥状引导内表面246或其附近,能够抑制空气流从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剥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和图18所示,分隔部28设置于引导部24与内侧环状部26之间,并将引导内侧流路27分隔为多个分割流路271。
另外,在与吸入口24a相比的空气流上游侧,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分布相对于风扇轴心CL偏向风扇径向Dr上的一个方向即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与此相对,在相对于风扇轴心CL的偏在方向D1r上的一方侧处,和与该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相比,分隔部28将引导内侧流路27分隔地更细。
换言之,在与吸入口24a相比的空气流上游侧处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分布中,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在风扇周向Dc上的某一周向范围Rc(参照图18)中,与该某一周向范围Rc的周边相比较大。与此相对,分隔部28在风扇周向Dc上的上述某一周向范围Rc中,与该某一周向范围Rc的周边相比,将引导内侧流路27分隔地更细。
因此,分隔部28能够在引导内侧流路27中在风扇周向Dc上施加空气的流通阻力差。因此,与没有设置分隔部28的情况相比,与吸入口24a相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的流量分布的不均在引导内侧流路27中变小。其结果是,因向引导内侧流路27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分布而在风扇周向Dc上产生的流速不均变小,进而能够抑制送风机10的噪音恶化。此外,这里所谓的空气的流量分布中的空气流量的大小详细地说是指每单位空间(换言之,每单位区域)的空气流量的大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图17表示包含风扇轴心CL的纵截面。作为引导部24的引导外周面的正压面24c和作为引导内周面的负压面24d,在该图17的纵截面中分别呈以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17的纵截面中,负压面24d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n大于正压面24c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p。因此,与例如“Rn=Rp”的情况相比,沿着负压面24d的空气流平缓的转弯,因此,能够抑制该空气流从负压面24d剥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引导部24的正压面24c具有与作为喇叭口面的面连结部123b相对的相对部24e。并且,在图17的纵截面中,相对部24e包含具有比面连结部123b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b更小的曲率半径的部位(具体而言,具有曲率半径Rp的部位)。
因此,与例如图20那样相对部24e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相对部24e与面连结部123b之间沿着相对部24e的空气的流速降低。并且,如果该空气的流速降低,则连通路24b的空气的流速也降低,因此,相应地,能够使连通路24b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如果像这样使连通路24b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则叶片后缘182附近与连通路24b之间的静压差就会缩小,能够减少通过侧板20与侧板相对部121的间隙121a逆流的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形成为,在风扇轴向Da上,随着从该负压面24d的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因此,能够使具有径向内侧朝向的速度分量而向吸入口24a流入的空气沿着负压面24d而顺畅地修正该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使该空气朝向沿着风扇轴向Da的方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和图19所示,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形成为,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而扩宽。因此,相对于由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间隙201a的一端201b的空气的流速,能够降低由箭头AR2所示那样从间隙201a的另一端201c流出的空气的流速。由此,在从该间隙201a的另一端201c流出的空气与沿着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而如箭头Arm所示那样流动的空气进行合流时,缩小了这些空气的流速差,因此能够减少空气流的紊乱。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壳体12的面连结部123b相比位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因此,与引导部24的一方端241与面连结部123b的位置关系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通过引导部24将沿着导风面124b朝向吸入口24a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导向连通路24b。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通路24b具有与上游空间12a连结的上游端部24f。并且,连通路24b形成为,通路截面积在该连通路24b中的上游端部24f成为最小。
因此,与例如连通路24b的通路截面积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与连通路24b中的上游端部24f相比的空气流下游侧处降低空气的流速。并且,随着该空气的流速降低,能够使连通路24b中的与上述逆流空气流合流的部位处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如果像这样使连通路24b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则叶片后缘182附近与连通路24b之间的静压差缩小,能够减少上述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形成为,在风扇轴向Da上,随着从该负压面24d的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负压面24d在图21的中途位置Pc处成为最小径。
但是,与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负压面24d在相对于该中途位置Pc的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处,随着接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而扩径。另外,在负压面24d中,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处的直径大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处的直径。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负压面24d成为以图21的中途位置Pc为顶点位置而向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鼓出的弯曲面。
因此,能够对沿着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空气流施加由箭头FL3所示那样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的速度分量,因此,容易使通过吸入口24a的空气流流入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也具备内侧环状部26和分隔部28,但在图21中,省略了该内侧环状部26和分隔部28的图示。另外,图21的箭头FL3表示沿着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空气流,箭头FL4表示从上游空间12a流入连通路24b的空气流。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十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分隔部28(参照图16)。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
因此,与设置有分隔部28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引导内侧流路27处的空气的流通阻力,能够实现送风机10的效率提高。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23~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内侧环状部26和分隔部28(参照图1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24具有设置于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凹凸端缘部247。在这些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该凹凸端缘部247呈在风扇周向Dc上延伸并向风扇轴向Da凹凸的凹凸形状。例如,该凹凸形状是V字形的槽247a在风扇周向Dc上相连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凹凸形状形成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
因此,如图23~图25所示,能够如箭头FL5那样经由凹凸端缘部247的槽247a来相对于由箭头FL3所示的空气流引诱引导部24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即,相对于沿着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空气流,能够在该空气流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通过负压面24d前,经由凹凸端缘部247的槽247a来引诱引导部24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
由此,能够使来自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空气流的剥离而产生的空气的涡流UZ在凹凸端缘部247的附近变小。即,能够缩小被吸入多个叶片18的相互之间的空气的涡流UZ,从而能够减少噪音。
例如,在图26所示的没有设置凹凸端缘部247的比较例中,如箭头FL6那样流过风扇环部201与引导部24之间的间隙201a的空气不被向负压面24d侧引诱。因此,不起到缩小引来自引导部24的负压面24d的空气流的剥离而产生的空气的涡流UZ的作用,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相比,送风机10的噪音容易变大。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或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十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引导部24的整体与作为壳体12的喇叭口面的面连结部123b相比配置于风扇径向Dr上的内侧。换言之,引导部24不包含设置为相对于面连结部123b在风扇轴向Da上重合的部位。另外,在作为包含风扇轴心CL的截面的图27的纵截面中,引导部24的正压面24c呈以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由此,该正压面24c在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具有作为与风扇轴向Da垂直的平面的朝另一方向的面24g。该朝另一方向的面24g朝向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在这些点上,本实施方式与图17所示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中的包含面连结部123b的部分与引导部24是通过例如注塑成形等而一体成形的单一的成形品。
另外,引导部24具有朝向外侧的面24h,该朝向外侧的面24h设置在相对于朝另一方向的面24g的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且引导部24中的风扇径向Dr上的最外侧。该朝向外侧的面24h是沿着风扇轴向Da的面,并朝向风扇径向Dr上的外侧。
另外,朝向外侧的面24h在该朝向外侧的面24h的风扇轴向Da上的另一方侧与朝另一方向的面24g连结,该朝另一方向的面24g与朝向外侧的面24h之间没有设置转角R。即,朝向外侧的面24h保持沿着风扇轴向Da的面的方式与朝另一方向的面24g连结。
通过这样的引导部24和壳体12的结构,能够避免模具的脱模性恶化,并将壳体12中的至少面连结部123b和引导部24一体成形。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方式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得到由与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用于例如车辆用空调单元,但该送风机10的用途没有限定。
(2)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侧板20的风扇环部201呈圆筒形状或大致圆筒形状,但风扇环部201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风扇环部201也可以根据风扇轴向Da的位置而呈直径不同的锥状的筒形状。
(3)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引导部24与例如壳体12形成为不同的部件,并经由多个引导支承部125与壳体12连结固定,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引导部24、多个引导支承部125及壳体12构成为一体成形的一个部件。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所示那样,在从风扇轴向Da上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的方向观察时,连通路24b具有均匀的径向宽度,并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在该方向观察时,连通路24b的径向宽度不均匀。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所示,连通路24b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CL的整周,但也可以考虑不设置为遍及整周,而仅设置于风扇周向Dc上的限定的范围内。
(6)在上述的第十五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凹凸端缘部247的凹凸形状是V字形的槽247a在风扇周向Dc上相连而成的形状,但这是一例。例如,该凹凸端缘部247的凹凸形状也可以如图28所示,是矩形状的槽247b在风扇周向Dc上相连而成的形状。另外,凹凸端缘部247的凹凸形状也可以如图29所示,是以向风扇轴向Da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凹形状247c与向风扇轴向Da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凸形状247d连续地在风扇周向Dc上交替相连而成的形状。
(7)在上述的第十五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送风机10不具备内侧环状部26和分隔部28(参照图16),但也可以具备该内侧环状部26和分隔部28。
(8)在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风扇周向Dc上的某一周向范围Rc是一个部位,但也可以绕风扇轴心CL存在多个。
(9)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进行各种变形后实施。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除了明显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认为明显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当然不一定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处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须的情况及与原理上明显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在风扇轴心的径向上的引导部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该连通路使与引导部相比位于轴向上的一方侧的上游空间向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之间的间隙连通。并且,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中的位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最内周部相比位于径向上的外侧。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引导部具有重合部和延伸部,该重合部相对于风扇环部在径向上的内侧重合,该延伸部从该重合部向轴向上的一方侧延伸,并且与风扇环部相比设置于轴向上的一方侧。因此,能够利用重合部与风扇环部之间的间隙将通过连通路的空气流与通过侧板的外侧而逆流的逆流空气流进行合流之后的空气流引导为沿着通过了吸入口的主流的朝向。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重合部相对于风扇环部隔开间隙地相对配置。因此,能够将通过重合部与风扇环部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流引导为沿着轴向。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连通路设置为遍及绕风扇轴心的整周。因此,能够遍及绕风扇轴心的整周均匀地产生通过连通路的空气流与通过侧板的外侧而逆流的逆流空气流的合流。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因通过连通路的空气流与逆流空气流れ的合流的不均而产生的噪音等。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具有配置于径向上的外侧的正压面和配置于径向上的内侧的负压面的叶片形。因此,通过该正压面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通过连通路的空气的压力(换言之,气压)。并且,上述逆流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气压也因通过连通路的空气流与上述逆流空气流的合流而变高。其结果是,能够缩小上述逆流空气流的上游侧的气压与下游侧的气压的压力差,从而能够减少上述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板状。并且,引导部以向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并且从轴向上的与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向该一方侧延伸。因此,例如与引导部的一方端侧与轴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引导部将沿着导风面朝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顺畅地导向连通路。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送风机具备引导外侧配置部,该引导外侧配置部设置在相对于风扇环部的轴向上的一方侧且相对于引导部的径向上的外侧。并且,用包含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在轴向上延伸的板状,引导部与引导外侧配置部之间的间隙成为连通路。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供主流通过的吸入口的开口面积,并且以例如在引导外侧配置部附加引导部的形式设置连通路。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送风机具备壳体,该壳体包含引导外侧配置部,该引导外侧配置部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壳体具有导风面和面连结部,该导风面朝向轴向上的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吸入口,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并且,引导部在轴向的一方侧具有一方端,该一方端与面连结部相比位于轴向上的一方侧。因此,与引导部的一方端与面连结部的位置关系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容易通过引导部将沿着导风面朝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导向连通路。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送风机具备环状的内侧环状部,该内侧环状部形成为以风扇轴心为中心。风扇是涡轮风扇,内侧环状部相对于引导部配置于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引导部之间形成在轴向上贯通而供空气流动的引导内侧流路。因此,与没有内侧环状部的情况相比,引导内侧流路中的空气的流通阻力增加,因此抑制了吸入口的空气流集中于引导部的表面。由此,能够减少在引导部的径向内侧的表面产生的空气流的剥离,进而能够抑制送风机的噪音恶化。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内侧环状部呈轴向上的一方侧相对于另一方侧扩径的形状。因此,与例如反过来内侧环状部的轴向上的另一方侧相对于一方侧扩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流入到内侧环状部的径向内侧的空气流从该内侧环状部的表面剥离。
另外,根据第十一观点,内侧环状部在内侧环状部中的轴向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的锥状环状部内表面,该锥状环状部内表面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并随着接近轴向上的一方侧而向径向上的外侧扩展。引导部在引导部中的轴向上的一方侧具有锥状的锥状引导内表面,该锥状引导内表面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并随着接近轴向上的一方侧而向径向上的外侧扩展。并且,锥状引导内表面中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处的该锥状引导内表面的锥角大于锥状环状部内表面中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处的该锥状环状部内表面的锥角。因此,能够通过内侧环状部来某种程度地限制沿着锥状引导内表面的空气流,由此,在锥状引导内表面上或其附近,能够抑制空气流从引导部的表面剥离。
另外,根据第十二观点,送风机分隔部,该分隔部设置于引导部与内侧环状部之间,并将引导内侧流路分隔为多个流路。另外,在与吸入口相比在空气流上游侧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分布中,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在周向上的某一周向范围比该某一周向范围的周边大。在周向上的某一周向范围,与该某一周向范围的周边相比,分隔部将引导内侧流路分隔得更细。因此,分隔部能够在引导内侧流路中在周向上施加空气的流通阻力差。因此,与没有设置分隔部的情况相比,与吸入口相比的空气流上游侧处的空气的流量分布的不均在引导内侧流路中变小。其结果是,因向引导内侧流路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分布而在周向上产生的流速不均变小,进而能够抑制送风机的噪音恶化。
另外,根据第十三观点,在轴向上,内侧环状部收敛于引导部在轴向上所占的范围内。
另外,根据第十四观点,引导部具有凹凸端缘部,该凹凸端缘部设置在与轴向上的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该凹凸端缘部呈在周向上延伸并在轴向上凹凸的凹凸形状。因此,相对于沿着引导部的径向内侧的表面的空气流,能够在该空气流向轴向上的另一方侧通过该引导部的表面前经由凹凸端缘部的凹部分来引诱引导部的径向外侧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在凹凸端缘部的附近缩小因来自引导部的径向内侧的表面的空气流的剥离而产生的空气的涡流。即,能够缩小被吸入多个叶片的相互之间的空气的涡流,从而能够减少噪音。
另外,根据第十五观点,凹凸形状是V字形的槽在周向上相连而成的形状、矩形状的槽在周向上相连而成的形状、或以在轴向上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凹形状和以在轴向上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凸形状连续地在周向上交替相连而成的形状。
另外,根据第十六观点,引导部具有设置于径向上的内侧的引导内周面和设置于径向上的外侧的引导外周面。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该引导内周面和引导外周面分别呈以轴向上的一方侧向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并且,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引导内周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大于引导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因此,沿着引导内周面的空气流平缓地转弯,能够抑制该空气流从引导内周面剥离。
另外,根据第十七观点,送风机的壳体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相对于引导部设置于径向上的外侧,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引导部之间形成连通路;导风面,该导风面朝向轴向上的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吸入口。另外,壳体具有面连结部,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该面连结部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形成为喇叭口面,该喇叭口面以将导风面与内向面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弯曲,引导外周面具有相对部,该相对部与喇叭口面相对。并且,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相对部包含具有比喇叭口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更小的曲率半径的部位。因此,与相对部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相对部与喇叭口面之间降低沿着相对部的空气的流速。并且,如果该空气的流速降低,则连通路的空气的流速也降低,相应地,能够使连通路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如果连通路的空气的静压像这样上升,则能够缩小叶片的后缘附近与连通路之间的静压差,从而能够减少通过侧板的外侧而逆流的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
另外,根据第十八观点,引导内周面形成为,在轴向上,随着从该引导内周面的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该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因此,能够使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速度分量并流入吸入口的空气沿着引导内周面而平稳地修正该空气的流动方向,而使该空气朝向沿着轴向的朝向。此外,第十九观点与该第十八观点相同。
另外,根据第二十观点,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引导内周面的曲率半径随着接近轴向上的一方侧而变小。
另外,根据第二十一观点,风扇环部与引导部之间的间隙形成为,随着接近与轴向上的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而扩宽。因此,能够使在该间隙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随着接近轴向的另一方侧而降低。由此,在从该间隙流出的空气与在引导部的径向内侧流动的空气进行合流时,这些空气的流速差被缩小,因此能够减少空气流的紊乱。
另外,根据第二十二观点,在轴向上的一方侧具有一方端,该一方端与面连结部相比位于轴向上的一方侧。因此,与引导部的一方端与面连结部的位置关系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容易通过引导部将沿着导风面朝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导向连通路。
另外,根据第二十三观点,连通路具有上游端部,该上游端部与上游空间连结。并且,连通路形成为,该连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在该连通路中的上游端部成为最小。因此,与例如连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连通路中的与上游端部上比的空气流下游侧降低空气的流速。并且,随着该空气的流速降低,能够使连通路中的与上述逆流空气流合流的部位处的空气的静压上升。如果连通路的空气的静压像这样上升,则叶片的后缘附近与连通路之间的静压差缩小,能够减少上述逆流空气流的空气流量。
另外,根据第二十四观点,引导部的整体与面连结部相比配置于径向上的内侧,该引导部具有引导外周面,该引导外周面设置于径向上的外侧。在包含风扇轴心的截面中,该引导外周面呈以轴向上的一方侧向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并且,引导外周面在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具有与轴向垂直的面。因此,能够避免使模具的脱模型性恶化,并且将壳体中的至少面连结部和引导部一体成形。

Claims (24)

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该风扇具有多个叶片和侧板,该多个叶片在以风扇轴心为中心的周向上排列配置,该侧板包含呈以所述风扇轴心为中心的筒状的风扇环部,并且该侧板分别与所述多个叶片的一端连结,所述风扇通过绕所述风扇轴心旋转而将从相对于所述风扇环部的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上的一方侧通过该风扇环部的内侧而吸入到所述多个叶片的相互之间的空气吹出;以及
环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与所述风扇环部相比配置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方侧,并在内侧形成有供被吸入所述风扇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
在所述风扇轴心的径向上的所述引导部的外侧形成有连通路,该连通路使与所述引导部相比位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上游空间向所述风扇环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的间隙连通,
所述风扇环部与所述引导部中的位于所述径向上的最内侧的最内周部相比位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重合部和延伸部,该重合部相对于所述风扇环部在所述径向上的内侧重合,该延伸部从该重合部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延伸,并且与所述风扇环部相比设置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合部相对于所述风扇环部隔开间隙地相对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设置为遍及绕所述风扇轴心的整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所述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具有配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的正压面和配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的负压面的叶片形。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所述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板状,
所述引导部以向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并且从所述轴向上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向该一方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引导外侧配置部,该引导外侧配置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风扇环部的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且相对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外侧,
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所述引导部的截面形状是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板状,
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引导外侧配置部之间的间隙成为所述连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该壳体包含所述引导外侧配置部,
所述引导外侧配置部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
所述壳体具有导风面和面连结部,该导风面朝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所述吸入口,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所述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
所述引导部在所述轴向的所述一方侧具有一方端,
该一方端与所述面连结部相比位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环状的内侧环状部,该内侧环状部形成为以所述风扇轴心为中心,
所述风扇是涡轮风扇,
所述内侧环状部相对于所述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在所述轴向上贯通而供空气流动的引导内侧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环状部呈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相对于另一方侧扩径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环状部在所述内侧环状部中的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具有锥状的锥状环状部内表面,该锥状环状部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随着接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而向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扩展,
所述引导部在所述引导部中的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具有锥状的锥状引导内表面,该锥状引导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随着接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而向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扩展,
所述锥状引导内表面中的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端部处的该锥状引导内表面的锥角大于所述锥状环状部内表面中的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端部处的该锥状环状部内表面的锥角。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部,该分隔部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内侧环状部之间,并将所述引导内侧流路分隔为多个流路,
在与所述吸入口相比在空气流上游侧向所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分布中,向所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在所述周向上的某一周向范围比该某一周向范围的周边大,
在所述周向上的所述某一周向范围,与该某一周向范围的周边相比,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引导内侧流路分隔得更细。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上,所述内侧环状部收敛于所述引导部在所述轴向上所占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凹凸端缘部,该凹凸端缘部设置在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的端部,
所述凹凸端缘部呈在所述周向上延伸并在所述轴向上凹凸的凹凸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形状是V字形的槽在所述周向上相连而成的形状、矩形状的槽在所述周向上相连而成的形状、或以在所述轴向上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凹形状和以在所述轴向上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凸形状连续地在所述周向上交替相连而成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的引导内周面和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的引导外周面,
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所述引导内周面和所述引导外周面分别呈以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向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所述引导内周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大于所述引导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所述连通路;导风面,该导风面朝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所述吸入口;以及面连结部,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所述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
所述面连结部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形成为喇叭口面,该喇叭口面以将所述导风面与所述内向面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弯曲,
所述引导外周面具有相对部,该相对部与所述喇叭口面相对,
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所述相对部包含具有比所述喇叭口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更小的曲率半径的部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随着从该引导内周面的所述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该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引导内周面,该引导内周面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内侧,
所述引导内周面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随着从该引导内周面的所述一方侧的端部朝向另一方侧而缩径,并在到达该另一方侧的端部为止的中途成为最小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所述引导内周面的曲率半径随着接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而变小。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环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的所述间隙形成为,随着接近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而扩宽。
2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所述连通路;导风面,该导风面朝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所述吸入口;以及面连结部,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所述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
所述引导部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具有一方端,
该一方端与所述面连结部相比位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
2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具有上游端部,该上游端部与所述上游空间连结,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该连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在该连通路中的所述上游端部成为最小。
2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内向面,该内向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朝向所述径向上的内侧,并在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所述连通路;导风面,该导风面朝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并将空气导向所述吸入口;以及面连结部,该面连结部在该导风面与所述内向面之间将该导风面与该内向面连结,
所述引导部的整体与所述面连结部相比配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内侧,
所述引导部具有引导外周面,该引导外周面设置于所述径向上的外侧,
在包含所述风扇轴心的截面中,所述引导外周面呈以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向所述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所述引导外周面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端部具有与所述轴向垂直的面。
CN202080066855.8A 2019-09-27 2020-09-01 送风机 Active CN1144669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7460 2019-09-27
JP2019177460 2019-09-27
JP2020089805A JP7255549B2 (ja) 2019-09-27 2020-05-22 送風機
JP2020-089805 2020-05-22
PCT/JP2020/033101 WO2021059899A1 (ja) 2019-09-27 2020-09-01 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6975A CN114466975A (zh) 2022-05-10
CN114466975B true CN114466975B (zh) 2024-02-23

Family

ID=75166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6855.8A Active CN114466975B (zh) 2019-09-27 2020-09-01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0482A1 (zh)
CN (1) CN114466975B (zh)
DE (1) DE112020004585T5 (zh)
WO (1) WO20210598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9321B2 (ja) 2017-03-21 2021-0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803A (zh) * 1998-01-08 2000-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2010053815A (ja) * 2008-08-29 2010-03-11 Denso Corp 送風機
JP2012052528A (ja) * 2010-08-05 2012-03-15 Mitsuba Corp 冷却ファン
JP2012177363A (ja) * 2010-11-17 2012-09-13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JP2015155680A (ja) * 2014-02-21 2015-08-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CN204851785U (zh) * 2014-07-31 2015-12-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
CN107206924A (zh) * 2015-02-16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单元
JP2018132012A (ja) * 2017-02-16 2018-08-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掃除機、ならびにインペラの製造方法
JP2019019762A (ja) * 2017-07-18 2019-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2019090382A (ja) * 2017-11-16 2019-06-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8353039V0 (it) * 1982-03-15 1983-03-10 Sueddeutsche Kuehler Behr Ventilatore assiale particolarmente per radiatori di raffreddamento di motori termici raffreddati ad acqua
FR2753495B1 (fr) * 1996-09-19 1998-11-13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Ventilateur, en particulier pour appareil de refroidissement et/ou chauffage et/ou climatisa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6599088B2 (en) * 2001-09-27 2003-07-29 Borgwarner, Inc. Dynamically sealing ring fan shroud assembly
US7789622B2 (en) * 2006-09-26 2010-09-0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ngine cooling fan assembly
DE102006047236B4 (de) * 2006-10-04 2017-06-2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xiallüfter eingerichtet zur Förderung von Kühlluft einer Kühl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9903387B2 (en) * 2007-04-05 2018-02-27 Borgwarner Inc. Ring fan and shroud assembly
JP5144744B2 (ja) * 2007-04-05 2013-02-13 ボーグワーナー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リングファンおよびシュラウド空気案内システム
JP2010133297A (ja) 2008-12-03 2010-06-17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
DE102011087831A1 (de) * 2011-12-06 2013-06-06 Robert Bosch Gmbh Gebläseanordnung
US9011094B2 (en) * 2012-06-13 2015-04-21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Fan assembly and gap tool
ITTO20130806A1 (it) * 2013-10-04 2015-04-05 Johnson Electric Asti S R L Gruppo di ventilazione, particolarmente per uno scambiatore di calore di un autoveicolo
JP6730917B2 (ja) * 2016-12-02 2020-07-29 三菱重工エンジン&ターボチャージャ株式会社 遠心圧縮機及び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6881376B2 (ja) 2018-03-30 2021-06-02 株式会社Sumco ワイヤーソー用スラリーノズル
US10774677B2 (en) * 2018-05-29 2020-09-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variable inlet compressor
JP7155965B2 (ja) 2018-12-03 2022-10-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粘着剤供給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803A (zh) * 1998-01-08 2000-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2010053815A (ja) * 2008-08-29 2010-03-11 Denso Corp 送風機
JP2012052528A (ja) * 2010-08-05 2012-03-15 Mitsuba Corp 冷却ファン
JP2012177363A (ja) * 2010-11-17 2012-09-13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JP2015155680A (ja) * 2014-02-21 2015-08-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CN204851785U (zh) * 2014-07-31 2015-12-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
CN107206924A (zh) * 2015-02-16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单元
JP2018132012A (ja) * 2017-02-16 2018-08-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掃除機、ならびにインペラの製造方法
JP2019019762A (ja) * 2017-07-18 2019-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2019090382A (ja) * 2017-11-16 2019-06-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4585T5 (de) 2022-06-23
WO2021059899A1 (ja) 2021-04-01
CN114466975A (zh) 2022-05-10
US20220170482A1 (en)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47128A1 (ja) 遠心圧縮機、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7220097B2 (ja) 遠心圧縮機及び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7031427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111670297B (zh) 离心压缩机和涡轮增压器
US20230130474A1 (en) Impeller, centrifugal fan,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466975B (zh) 送风机
JP2017203427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7091765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JP5682751B2 (ja) 多翼送風機
CN111503019A (zh) 离心式鼓风机
JP7255549B2 (ja) 送風機
JP2019113037A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
US11713770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US11808174B2 (en) Turbine and turbocharger including the turbine
JP7413973B2 (ja) 送風機
JP2002250298A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
US10995766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2002005091A (ja) 多翼ファン
WO2020100459A1 (ja) 遠心ファン
EP3705697A1 (en) Turbine and turbocharger
JP7487854B1 (ja) 送風機
US20230407876A1 (en) Fan
JP7446469B2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CN111520341B (zh) 离心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及离心旋转机械
US20230141673A1 (en) Turbofa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