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6786A -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6786A
CN114466786A CN202080068897.5A CN202080068897A CN114466786A CN 114466786 A CN114466786 A CN 114466786A CN 202080068897 A CN202080068897 A CN 202080068897A CN 114466786 A CN114466786 A CN 114466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sset
floor
plate
reinforcement
fix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88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光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66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67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Abstract

角撑板(30)具有角撑板主体部(31)、角撑板上固定部(32)、角撑板下固定部(33)、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以及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角撑板主体部(31)被配置在向第1方向延伸的地板梁的内部,并沿着第2方向立起,其外周缘沿着地板梁的内周面。角撑板上固定部(32)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上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上表面部。角撑板下固定部(33)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下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下表面部。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车厢内侧的内侧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内侧面部。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车厢外侧的外侧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外侧面部。

Description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车辆的地板结构,其沿着地板面板的侧部,设置有由地板侧内部及地板侧外部构成的门槛部。在门槛部间,横架有横梁,在门槛部的内部,设置有隔板。在该地板结构中,通过使来自门面板的侧面碰撞力传递到隔板-横梁结构系,从而防止了门槛部的倒入。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61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抑制从门面板受到侧面碰撞力时的门槛部(地板梁)的倒入而设置隔板,因此将其固定于地板梁,以便在受到侧面碰撞力时不会脱离即可,无需通过隔板来保持地板梁的截面形状。因此,在上述隔板中,例如会存在以下风险:无法充分地抑制因上下方向的负载输入到地板梁时的弯曲而导致的地板梁的压溃变形。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可靠地抑制地板梁的压溃变形。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方案的地板加强结构包括地板梁和角撑板。
地板梁被以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地板面板的端缘部。地板梁具有上侧的梁上表面部、下侧的梁下表面部、车厢内侧的梁内侧面部、以及车厢外侧的梁外侧面部,在地板梁的内部,由梁上表面部、梁下表面部、梁内侧面部、以及梁外侧面部界定形成有矩形状的闭截面。
角撑板具有矩形板状的角撑板主体部、板状的角撑板上固定部、板状的角撑板下固定部、板状的角撑板内侧固定部、以及板状的角撑板外侧固定部。角撑板主体部被配置于地板梁的内部,并沿上下方向及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立起。角撑板主体部的外周缘沿着地板梁的内周面。角撑板上固定部从角撑板主体部的上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上表面部。角撑板下固定部从角撑板主体部的下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下表面部。角撑板内侧固定部从角撑板主体部的车厢内侧的内侧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内侧面部。角撑板外侧固定部从角撑板主体部的车厢外侧的外侧端缘向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外侧面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地板梁的内部,配置有角撑板,该角撑板具有以外周缘沿着地板梁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起的矩形板状的角撑板主体部,将角撑板的4处固定部(角撑板上固定部、角撑板下固定部、角撑板内侧固定部及角撑板外侧固定部)重叠于地板梁的4处面部(梁上表面部、梁下表面部、梁内侧面部及梁外侧面部),并将角撑板主体部的4处端缘(上端缘、下端缘、内侧端缘及外侧端缘)介由上述4处固定部来固定于地板梁的4处面部,因此只要各固定部与各面部的固定不被解除,角撑板主体部就不会相对于地板梁而位移(倾倒等),角撑板主体部就会维持立起的姿态。因此,例如能够通过角撑板的角撑板主体部来可靠地抑制因上下方向的负载输入到地板梁时的弯曲而导致的地板梁的压溃变形。另外,在地板梁的压溃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这两者。
本公开的第2方案为第1方案的地板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加强件。
地板加强件在地板面板的下方沿着第2方向延伸,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从而加强地板面板。地板加强件的端部被从下方重叠地固定于梁下表面部。角撑板主体部被配置在地板梁中的、与地板加强件的端部上下重叠的加强件结合区域的内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车辆行驶时等,在负载在地板梁与地板加强件之间被传递时,在加强件结合区域中,容易发生地板梁的压溃变形(矩形状的闭截面崩溃那样的变形),当在加强件结合部中发生压溃变形时,地板梁与地板加强件之间的负载的传递效率会降低,但因为通过角撑板(角撑板主体部)对上述加强件结合区域进行加强,从而抑制了压溃变形,因此能够在地板梁与地板加强件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负载。
本公开的第3方案为第2方案的地板加强结构,地板加强件具有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该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从下方与梁下表面部的下表面重叠。角撑板下固定部、梁下表面部、以及加强件固定部被以在角撑板下固定部与加强件固定部之间夹有梁下表面部的方式且彼此面接触的状态来固定。
在上述构成中,角撑板的角撑板下固定部、地板梁的梁下表面部、以及地板加强件的加强件固定部被以在角撑板下固定部与加强件固定部之间夹有梁下表面部的方式且彼此面接触的状态来固定,因此能够在地板梁与地板加强件之间进一步高效率地传递负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可靠地抑制地板梁的压溃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从前斜上方观察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地板加强结构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角撑板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车辆的下方观察图2的地板加强结构得到的仰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4的VII-VII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图中UP表示车辆上方,图中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意味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车宽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地板加强结构的车辆1为一种车身3由车体框架2支撑的带框架的车辆。在车身3的下表面部(车身下表面部4)的左右两侧,前后分离地设置有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处)被支撑部5,车身3由各被支撑部5介由橡胶等弹性构件6而被弹性支撑于车体框架2。
如图2所示,车身3包括:地板面板10,其界定出车厢的下方;后端梁(地板梁)11,其与地板面板10的后端缘部接合,并沿车宽方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延伸;左右的侧梁12(在图2中,仅图示左侧),其与地板面板10的左右两侧的端缘部接合,并沿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以及后柱13,其从车身下表面部4的左右后角部(后端梁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侧梁11的后端部交叉的部分)立起,并向上方延伸。
如图4所示,在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固接有地板加强件14,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0的下方,对地板面板10进行加强。地板加强件14具有:左右的第1加强件部15,其沿车宽方向分离,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2加强件部16,其在前后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处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左右第1加强件部15彼此。地板加强件14具有向下方鼓起并开放上方的凹形状的帽(hat)状截面(参照图7),由于凹形状的两侧的凸缘部17与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接合,因而在与地板面板10之间会形成闭截面。
如图2所示,地板面板10、后端梁11、侧梁12、以及地板加强件14构成车身下面部4。车身3的多个被支撑部5中的、最后方的被支撑部5R被设定于车身下面部4的左右后角部(参照图4)。在车辆行驶时等,从轮胎7(参照图1)介由车体框架2及弹性构件6(参照图1)向车身3的最后方的被支撑部5R输入的负载(振动)主要被分散地传递到后端梁11、侧梁12及后柱13。
如图5~图7所示,后端梁11由上侧梁18和下侧梁19形成。上侧梁18一体地具有上侧的梁上表面部20、车厢内侧的梁内侧面部21、前上凸缘部22、以及后上凸缘部23,例如通过将金属板材弯曲而形成,该车厢内侧的梁内侧面部21从梁上表面部20的前端缘向下方弯曲地延伸,该前上凸缘部22从梁内侧面部21的下端缘向前方弯曲地延伸,该后上凸缘部23从梁上表面部20的后端缘向后斜上方弯曲地延伸。下侧梁19一体地具有下侧的梁下表面部24、车厢外侧的梁外侧面部25、前下凸缘部26、以及后下凸缘部27,例如通过将金属板材弯曲而形成,该车厢外侧的梁外侧面部25从梁下表面部20的后端缘向上方弯曲地延伸,该前下凸缘部26从梁下表面部24的前端缘向上方弯曲,进而向前方弯曲地延伸,该后下凸缘部27从梁外侧面部25的上端缘弯曲地向后斜上方延伸。通过将前上凸缘部22与前下凸缘部26上下重叠地接合,并将后上凸缘部23与后下凸缘部27上下重叠地接合,从而由上侧梁18和下侧梁19形成后端梁11。
在后端梁11的内部,由梁上表面部20、梁下表面部24、梁内侧面部21、以及梁外侧面部25界定形成有矩形状的闭截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梁上表面部20设为前侧区域从中央区域的前端缘向前斜下方倾斜,后侧区域从中央区域的后端缘向后斜下方倾斜的凸形状,并将梁下表面部24、梁内侧面部21、以及梁外侧面部25设为平板状,但后端梁11的各面部20、21、24、25的形状能够任意地设定。
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从下方与前下凸缘部26重叠,并与前上凸缘部22和前下凸缘部26接合。第1加强件部15的凸缘部17的后端部构成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28,该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28沿着梁下表面部24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并从下方与梁下表面部24重叠地接合。
如图4所示,在后端梁11中的、与左右的第1加强件部15的结合部的内部,分别配置并固定有左右的角撑板30。另外,左右角撑板30被设置为左右对称,因此以下针对左侧的角撑板30进行说明,并省略针对右侧的角撑板30的详细说明。
如图3及图5~图7所示,角撑板30一体地具有矩形板状的角撑板主体部31、板状的角撑板上固定部32、板状的角撑板下固定部33、板状的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以及板状的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
角撑板主体部31被以其外周缘沿着后端梁11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为矩形状,并沿着前后方向立起。角撑板主体部31被配置在后端梁11中的、与第1加强件部15的后端部上下重叠的加强件结合区域39的内部。此外,角撑板主体部31被形成为凹形状,关于该凹形状,其中央部分向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内侧)局部地鼓起。通过上述凹形状,角撑板主体部31的刚性会増大,角撑板30会难以变形。
角撑板上固定部32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上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地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上表面部20的内表面(下表面)。角撑板下固定部33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下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地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下表面部24的内表面(上表面)。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前端缘(车厢内侧的内侧端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地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内侧面部21的内表面(后表面)。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从角撑板主体部31的后端缘(车厢外侧的外侧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地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梁外侧面部25的内表面(前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角撑板30的各固定部32~35从角撑板主体部31延伸的方向,将角撑板上固定部32及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的方向设为车宽方向内侧,将角撑板下固定部33及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的方向设为车宽方向外侧,但也可以是,针对固定部32~35的任意1个或多个,以向上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角撑板30。
此外,将角撑板30的各固定部32~35固定于后端梁11的各面部20、24、21、25的方法是任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角撑板上固定部32与梁上表面部20通过螺栓36与螺母37的紧固以及粘接剂而被固定,角撑板下固定部33与梁下表面部24通过点焊而被固定,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与梁内侧面部21通过粘接剂而被固定,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与梁外侧面部25通过点焊而被固定。在角撑板上固定部32,形成有供螺栓36插过的螺栓插通孔38。角撑板上固定部32与梁上表面部20相同,为前侧区域从中央区域的前端缘向前斜下方倾斜,后侧区域从中央区域的后端缘向后斜下方倾斜的凸形状,在从中央区域向车宽方向内侧局部地延伸的区域,设置有螺栓插通孔38。
如图7所示,角撑板下固定部33、梁下表面部24、以及左右加强件固定部28中的一者被以在角撑板下固定部33与加强件固定部28之间夹有梁下表面部24的方式且彼此面接触的状态来重叠,并通过点焊等固定。本实施方式的角撑板主体部31被配置在与第1加强件部15的后端部上下重叠的后端梁11的加强件结合区域39中的、与第1加强件部15的凹形状重叠的区域,进而被配置在上述区域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图7中,为右侧)。本实施方式的角撑板下固定部33被重叠地固定于第1加强件部15的左右加强件固定部28中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图7中,为右侧)的加强件固定部28。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后端梁11的内部,配置有角撑板30,该角撑板30具有以外周缘沿着后端梁11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起的矩形板状的角撑板主体部31,将角撑板30的4处固定部(角撑板上固定部32、角撑板下固定部33、角撑板内侧固定部34及角撑板外侧固定部35)与地板梁的4处面部(梁上表面部20、梁下表面部24、梁内侧面部21及梁外侧面部25)重叠,并将角撑板主体部31的4处端缘(上端缘、下端缘、内侧端缘及外侧端缘)介由上述4处固定部32~35而固定于后端梁11的4处面部20、24、21、25,因此只要各固定部32~35与各面部20、24、21、25的固定不被解除,角撑板主体部31就不会相对于后端梁11而位移(倾倒等),角撑板主体部31会维持立起的姿态。因此,例如能够通过角撑板30的角撑板主体部31来可靠地抑制因上下方向的负载输入到后端梁11时的弯曲而导致的后端梁11的压溃变形。另外,在后端梁11的压溃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这两者。
此外,在车辆行驶时等,在负载在后端梁11与第1加强件部15之间被传递时,在加强件结合区域39中,容易发生后端梁11的压溃变形(矩形状的闭截面崩溃那样的变形),当在加强件结合部39中发生压溃变形时,后端梁11与第1加强件部15之间的负载的传递效率会降低,但通过角撑板30(角撑板主体部31)对上述加强件结合区域39进行加强,从而抑制了压溃变形,因此能够在后端梁11与第1加强件部15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负载。
因此,例如能够使在车辆行驶时等从被支撑部5R向后端梁11输入的负载(振动)高效率地传递到第1加强件部15。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强件结合区域39内的角撑板主体部31的位置设为与第1加强件部15的凹形状重叠的区域中的车宽方向外侧(靠近供负载输入的被支撑部5R的一侧),因此能够更高效率地将行驶时的振动输入传递到地板加强件14。
此外,角撑板30的角撑板下固定部33、后端梁11的梁下表面部24、以及第1加强件部15的加强件固定部28被以在角撑板下固定部33与加强件固定部28之间夹着梁下表面部24的方式且彼此面接触的状态来固定,因此能够在后端梁11与第1加强件部15之间更高效率地传递负载。
此外,在为将安全带固定点(例如安全带支承块的安装点)设置于地板加强件14的车辆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车辆前方碰撞时介由安全带而向地板加强件14输入的向前方的负载高效率地向后端梁11传递,从而抑制地板加强件14的变形。
以上,虽然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来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即,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本实施方式而完成的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之内。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后端梁1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被弹性支撑于车体框架2的带框架的车辆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地板加强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带框架的车辆以外(例如承载式(monocoque)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在后端梁11的内部设置角撑板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其他地板梁(例如侧梁12)的内部设置角撑板30,从而对地板进行加强。
本申请基于2019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9-181007),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适用于具备地板梁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车体框架
3:车身
4:车身下表面
5、5R:被支撑部
6:弹性构件
7:轮胎
10:地板面板
11:后端梁(地板梁)
12:侧梁
13:后柱
14:地板加强件
15:第1加强件部
16:第2加强件部
17:地板加强件的凸缘部
18:上侧梁
19:下侧梁
20:梁上表面部
21:梁内侧面部
22:上侧梁的前上凸缘部
23:上侧梁的后上凸缘部
24:梁下表面部
25:梁外侧面部
26:下侧梁的前下凸缘部
27:下侧梁的后下凸缘部
28:加强件固定部
30:角撑板
31:角撑板主体部
32:角撑板上固定部
33:角撑板下固定部
34:角撑板内侧固定部
35:角撑板外侧固定部
36:螺栓
37:螺母
38:螺栓插通孔
39:加强件结合部。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梁,其被以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地板面板的端缘部,并通过上侧的梁上表面部、下侧的梁下表面部、车厢内侧的梁内侧面部、以及车厢外侧的梁外侧面部在内部界定形成矩形状的闭截面,以及
角撑板,其被配置在所述地板梁的内部;
所述角撑板具有:
矩形板状的角撑板主体部,其沿着上下方向及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立起,且外周缘沿着所述地板梁的内周面,
板状的角撑板上固定部,其从所述角撑板主体部的上端缘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所述梁上表面部,
板状的角撑板下固定部,其从所述角撑板主体部的下端缘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所述梁下表面部,
板状的角撑板内侧固定部,其从所述角撑板主体部的车厢内侧的内侧端缘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所述梁内侧面部,以及
板状的角撑板外侧固定部,其从所述角撑板主体部的车厢外侧的外侧端缘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被重叠地固定于所述梁外侧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地板加强件,该地板加强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沿着所述第2方向延伸,并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从而对所述地板面板进行加强;
所述地板加强件的端部被从下方重叠地固定于所述梁下表面部;
所述角撑板主体部被配置在所述地板梁中的、与所述地板加强件的所述端部上下重叠的加强件结合区域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加强件具有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该板状的加强件固定部从下方与所述梁下表面部的下表面重叠;
所述角撑板下固定部、所述梁下表面部、以及所述加强件固定部被以在所述角撑板下固定部与所述加强件固定部之间夹有所述梁下表面部的方式且彼此面接触的状态固定。
CN202080068897.5A 2019-09-30 2020-09-25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Pending CN1144667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1007 2019-09-30
JP2019181007A JP7228133B2 (ja) 2019-09-30 2019-09-30 車両のフロア補強構造
PCT/JP2020/036227 WO2021065703A1 (ja) 2019-09-30 2020-09-25 車両のフロア補強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6786A true CN114466786A (zh) 2022-05-10

Family

ID=75269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8897.5A Pending CN114466786A (zh) 2019-09-30 2020-09-25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28133B2 (zh)
CN (1) CN114466786A (zh)
WO (1) WO202106570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4459A1 (ja) * 2007-10-24 2009-04-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2218538A (ja) * 2011-04-07 2012-11-1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CN105745141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4459A1 (ja) * 2007-10-24 2009-04-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2218538A (ja) * 2011-04-07 2012-11-1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CN105745141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54335A (ja) 2021-04-08
WO2021065703A1 (ja) 2021-04-08
JP7228133B2 (ja) 2023-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606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256519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8702148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WO2019198753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140159433A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JP2006199132A (ja) 車体下側部構造
CN112477989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JP6256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KR20070075335A (ko) 차체 후방부 구조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CN112477998A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EP2412612B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9204459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2017197060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62565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518809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9803878B (zh)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JP717781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4466786A (zh) 车辆的地板加强结构
CN112061240B (zh) 车辆的前端构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JP2019217815A (ja) 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