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7998A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77998A CN112477998A CN202010749317.0A CN202010749317A CN112477998A CN 112477998 A CN112477998 A CN 112477998A CN 202010749317 A CN202010749317 A CN 202010749317A CN 112477998 A CN112477998 A CN 1124779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ross member
- width direction
- floor
- vehicle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侧向碰撞载荷向车宽方向有效分散传递的车辆的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具有横梁(6),横梁(6)具有与底板(4)相对的横梁上侧面部(64)、从该横梁上侧面部(64)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底板(4)的横梁前侧面部(65)及横梁后侧面部(66)。在横梁(6)的横梁上侧面部(64)的侧梁侧端部设有加强构件(60),在横梁(6)的侧梁侧端部且是与加强构件(60)重叠的位置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脆弱部(67)。脆弱部(67)选自切口、加强筋、孔的任意者。加强构件(60)是座椅安装托架,脆弱部(67)位于座椅安装托架(60)的座椅安装面的车宽方向外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承受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汽车等车辆中,当其他车辆碰撞于车辆侧面或车辆侧面碰撞于障碍物时,由于作用于车辆侧方的侧梁的侧向碰撞载荷导致车辆的B立柱(中央立柱)入侵座舱内的话,则乘车人会受伤。因此,现在都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承受作用于侧梁的侧向碰撞载荷,防止B立柱向座舱入侵。
在FR(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4WD(四轮驱动)车等车辆中,为了配设从前方的驱动源向后方的驱动轮传递动力的螺旋桨传动轴,而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巨大截面的地板通道。不让介由横梁而进行作用的侧向碰撞载荷集中于如上具有巨大截面的地板通道也十分重要。
比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结构:使横梁抵接于在侧梁与地板通道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梁,并且使其抵接于设于地板通道的侧壁部的连结构件。
另一方面,为了对沿着车辆的底面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降低空气阻力来优化燃油效率,有时会在车辆底部设置底盖。此时,也使得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底板降阶梯与底盖同高,来缩小底盖的面积。
但是,若采用下阶梯地板,夹着地板上梁,车宽方向外侧的地板比车宽方向内侧的地板低,因此车宽方向外侧的横梁的截面大。这样一来,侧向碰撞时,由于侧向碰撞载荷而使侧梁内倒变形时,横梁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形,并无法向车宽方向分散并传递侧向碰撞载荷,可能会允许B立柱倾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3452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基于上述以往问题点,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使侧向碰撞载荷向车宽方向有效分散传递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特征在于具有: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
从所述侧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底板;
在所述侧梁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底板的上侧面协作形成闭口截面的左右成对的地板上架;
具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从所述底板的内侧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的地板通道;
介由所述地板上架在与所述地板通道之间跨设的横梁;
其中,所述横梁具有与所述底板相对的横梁上侧面部、从该横梁上侧面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底板的横梁前侧面部及横梁后侧面部;
在所述横梁的所述横梁上侧面部的侧梁侧端部设有加强构件,在所述横梁的侧梁侧端部且是与所述加强构件重叠的位置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脆弱部。
所述脆弱部选自切口、加强筋、孔的任意者。
所述加强构件是座椅安装托架,
所述脆弱部位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座椅安装面的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脆弱部仅设于所述横梁的侧梁侧端部的所述横梁上侧面部。
发明效果
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本发明,因为在横梁的横梁上侧面部的侧梁侧端部设有加强构件,在横梁的侧梁侧端部且是与加强构件重叠的位置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脆弱部,所以相对于侧向碰撞时使侧梁内倒变形的侧向碰撞载荷,首先脆弱部挤垮吸收侧向碰撞时的能量,抑制横梁的意料不到的部位的屈曲变形,并且会向脆弱部挤垮的方向优先引导侧向碰撞载荷,由此能使侧向碰撞载荷有效向车宽方向分散传递。
另外,因为在横梁的横梁上侧面部的侧梁侧端部设有加强构件,所以能用加强构件承受包括挤垮的脆弱部在内的区域,并能使挤垮脆弱部之后的侧向碰撞载荷介由加强构件与横梁向车宽方向传递。
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本发明,脆弱部选自切口、加强筋、孔的任意者,因此能通过简单的加工形成脆弱部,进而能控制侧向碰撞时的脆弱部的变形动作。
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本发明,加强构件是座椅安装托架,脆弱部位于座椅安装托架的座椅安装面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即使侧向碰撞时脆弱部挤垮变形,也不会到达座椅安装托架的座椅安装面,能缓和向乘坐在座椅上的乘车人的冲击。
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本发明,脆弱部只设于横梁的侧梁侧端部的横梁上侧面部,因此侧向碰撞时横梁的横梁上侧面部与横梁前侧面部及横梁后侧面部之间的棱线部不会被挤垮而是留下,能使侧向碰撞载荷向车宽方向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结构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的俯视图;
图2为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看下部车身的第1横梁与第2横梁的斜视图;
图3为第1横梁的车宽方向截面图;
图4为第1横梁的构成构件的分解放大斜视图;
图5为第1横梁的第1构件和侧梁的安装部中的脆弱部的一例的斜视图(a)、脆弱部的变形例的斜视图(b)、脆弱部的其他变形例的斜视图(c);
图6为第1横梁的安装步骤的俯视图;
图7为第2横梁的车宽方向截面图;
图8为第2横梁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和地板通道的接合部的放大斜视图;
图9为第2横梁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与地板通道、通道加强件及脊骨形底架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分解斜视图;
图10为图9的Xa-Xa线截面图(a)及Xb-Xb线截面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Fr、Rr分别表示汽车的前侧(或前方)、后侧(或后方),OUT、IN分别表示汽车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或外部)、内侧(或内部)。
<下部车身的整体结构>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车身结构的汽车的下部车身1。下部车身1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2;配置于左右成对的侧梁2之间的车宽方向中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3;从左右成对的侧梁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至地板通道3的底板4。
在下部车身1配设有在左右成对的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地板架5作为加强构件。在车宽方向上跨设左右成对的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朝向车辆后方按此顺序配置。
另外,在第1横梁6的前方配设有从左右成对的侧梁2至左右成对的地板架5向斜后方延伸的斜架8。另外,在第2横梁7的后方配设有在车宽方向上跨设左右成对的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第3横梁9。
另一方面,在下部车身1的前部具有前围板10a及前围板罩10b、左右成对的前方侧架11、保险杠加强件12、前横梁13、裙板梁14、悬架罩15等。并且,在下部车身1的后部具有从左右成对的侧梁2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后侧架16、在左右成对的后侧架16之间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底板17、后横梁18。下部车身1的斜架8、第3横梁9及前部及后部的构成构件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因此详细说明省略。
<侧梁>
如图3所示,左右成对的侧梁2由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帽形的截面形状的内侧梁板20和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的截面形状的外侧梁板21构成。
内侧梁板20具有上侧面部22、从该上侧面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23、从该侧面部23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面部24、上侧面部22与侧面部23之间的上侧棱线部25、下侧面部24与侧面部23之间的下侧棱线部26。在内侧梁板20的内侧中,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复数个位置上尤其是与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固定有加强板27。
外侧梁板21具有与内侧梁板20相对的同样的形状。内侧梁板20和外侧梁板21接合并形成车宽方向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的闭口截面。另外,支撑前门的铰链柱、支撑后门的中央立柱的各自的下部接合于侧梁2,无图示。
<地板通道>
如图1所示,地板通道3从前围板10a至第3横梁9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地板通道3的车宽方向截面形状为向下方开口、向上方突出的帽形。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地板通道3由与底板4接合的凸缘部30、从该凸缘部30向上方立起的立壁部31、从该立壁部31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设于高凸缘部30一阶的位置的上抬部32、从该上抬部32朝向车宽方向中央斜向立起的倾斜壁部33、顶板部34构成。
在地板通道3的上侧面安装有左右成对的脊骨形底架35。左右成对的脊骨形底架35分别具有倒L字形的车宽方向截面,且分别与地板通道3的顶板部34和倾斜壁部33相对并形成闭口截面。在脊骨形底架35的车宽方向两端设有上凸缘部36和下凸缘部37。上凸缘部36和下凸缘部37分别与地板通道3的顶板部34和倾斜壁部33接合。尤其是如图9所示,与第2横梁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的地板通道3所接合的部分的脊骨形底架35的下凸缘部37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复数个加强筋38(冲压素材所形成的线状延伸的凹部或凸部)。复数个加强筋38介由地板通道3与后述通道加强件100接合。
在地板通道3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上抬部32的下侧面安装有支撑无图示的变速器的后部的支架件39a,抑制由于地板通道3分断两侧的第1横梁6而造成的车身刚性降低。
<底板>
返回图3,底板4从侧梁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即,底板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内侧梁板20的侧面部23接合,底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地板通道3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凸缘部30接合。另外,底板4在图1中从前围板10a至第3横梁9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底板4由设于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大致中央的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阶梯差部40、该阶梯差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底板41、该阶梯差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底板42构成。在阶梯差部40设有后述地板架5。第2底板42形成于比第1底板41低的位置。即,地板架5的地板上架与侧梁之间的第2底板42形成于比地板上架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第1底板低的位置。由此,无图示的整流板只设于第1底板41的下方,无需在第2底板42的下方设置整流板,能减小整流板的面积。
左右成对的地板架5从上下夹着底板4的阶梯差部40,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地板架5由与底板4的阶梯差部40的上侧面协作形成闭口截面的地板上架50和与底板4的阶梯差部40的下侧面协作形成闭口截面的地板下架51构成。
地板上架50具有:与第1底板41相对的架上侧面部50a、从该架上侧面部50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延伸至第1底板41的架侧面部50b、从该架上侧面部50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延伸至第2底板42的架侧面部50c。地板上架50的架上侧面部50a设于比侧梁2的上侧棱线部25与下侧棱线部26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高的位置。车宽方向内侧的架侧面部50b的下端与第1底板41的上侧面接合,车宽方向外侧的架侧面部50c的下端与第2底板42的上侧面接合。
地板下架51具有:与第1底板41相对的架下侧面部51a、从该架下侧面部51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延伸至第1底板41的架侧面部51b、从该架下侧面部51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延伸至第2底板42的架侧面部51c。地板下架51的架下侧面部51a设于与第2底板42几乎相同的位置。车宽方向内侧的架侧面部51b的上端与第1底板41的下侧面接合,车宽方向外侧的架侧面部51c的上端与第2底板42的下侧面接合。
<第1横梁>
第1横梁6由侧梁侧的第1构件61和地板通道侧的第2构件62构成。在第1构件61安装有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在第2构件62安装有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
第1构件61从侧梁2至地板上架50的架上侧面部50a延伸。如图4所示,第1构件61包括:具有帽形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并与底板4相对的上侧面部64、从该上侧面部64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底板4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另外,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在比第1底板41低的位置具有前侧面下部65A及后侧面下部66A。
在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设有凸缘65a,66a,该凸缘65a,66a接合于侧梁2的侧面部23。在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的下端设有凸缘65b,66b,该凸缘65b,66b接合于第2底板42。在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设有凸缘65c,66c、65d,66d,该凸缘65c,66c接合于地板上架50的架侧面部50c,凸缘65d,66d接合于地板上架50的架上侧面部50a。
在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形成有由切口构成的脆弱部67。如图5(a)所示,脆弱部67使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一部分切口,由此相对于侧方碰撞时的侧向碰撞载荷使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优先挤垮,由此发挥使侧向碰撞载荷传递至第1横梁6的上侧面部64的作用。如图5(b)、图5(c)所示,脆弱部67除了为切口外,也可以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或孔,总而言之,脆弱部67只要能降低上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刚性即可。
在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凹状的加强筋68。优选加强筋68在第2底板42的上方设于前述侧梁2的上侧棱线部25与下侧棱线部26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的下方。通过加强筋68提高了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相对于侧向碰撞载荷的刚性。
第2构件62从第1构件6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延伸至地板通道3。如图4所示,第2构件62包括:具有帽形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并与底板4相对的上侧面部69、从该上侧面部69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底板4的前侧面部70及后侧面部71。
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形成有高强度部72,所述高强度部72位于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下方,并如图3所示,与该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合接合,且相比第1构件61的前侧面下部65A和后侧面下部66A、第2构件62的前侧面部70和后侧面部71而言板厚更厚且强度更高。在第2构件62的前侧面部70和后侧面部71的下端设有凸缘70a,71a,该凸缘70a,71a与第1底板41接合。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延伸至第1构件61与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接合部,由此高强度部72的强度比后述第2构件62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之间的高强度部86高。
在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凹状的加强筋73。该加强筋73与后述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加强筋78,8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是固定车辆的座椅横挡的固定构件,并且是加强第1横梁6的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梁侧端部的加强构件。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包括与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相对的上侧面部74、从该上侧面部74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底板4的前侧面部75及后侧面部76。
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上侧面部74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座椅横挡安装部77。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上侧面部74的座椅横挡安装部77的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凹状的加强筋78。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上侧面部7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片79,该突片79与侧梁2的上侧面部22抵接并接合。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上侧面部74的内侧端部形成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向上呈凸状的加强筋80,并在该加强筋80的两侧与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抵接并接合。
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前侧面部75与后侧面部76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状的复数个加强筋81,并在该加强筋81的两侧与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和后侧面部66抵接并接合。另外,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前侧面部75和后侧面部7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75a,76a,该凸缘75a,76a与侧梁2的侧面部23抵接并接合。
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是固定车辆的座椅横挡的固定构件。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从底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延伸至地板通道3的倾斜壁部33。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半具有由上侧面部82和前侧面部83及后侧面部84构成的帽形的前后方向截面。在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半的上侧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座椅横挡安装部85。
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高强度部86,所述高强度部86位于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下方,并与该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合并接合,并如图3所示,相比第1构件61的前侧面下部65A和后侧面下部66A、第2构件62的前侧面部70和后侧面部71而言板厚更厚且强度更高。
在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有凸缘82a,该凸缘82a与地板通道3的倾斜壁部33抵接并接合。
在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半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设有凸缘82b,82c,分别与地板通道3的倾斜壁部33、上抬部32抵接并接合。另外,在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半的前侧面部83及后侧面部84设有凸缘83a,84a,分别与第1底板4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接合。
在组装第1横梁6时,如图6所示,首先将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安装于地板通道3,之后安装第2构件62使其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重叠(图6(a))。然后,使第1构件6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第2构件6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重叠安装,并且使第1构件6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侧梁2(图6(b))。最后,使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与第1构件61重叠安装,并使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安装于侧梁2。相邻的两个构件或全部构件也可以预先装配。
<第2横梁>
如图7所示,第2横梁7与第1横梁6相同,由侧梁侧的第1构件61和地板通道侧的第2构件62构成,在第1构件61安装有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在第2构件62安装有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
第2横梁7除了整体设置的比第1横梁6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由下托架87和上托架88构成、在供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安装的地板通道3的内侧设有通道加强件100之外,其余结构与第1横梁相同,因此相对应的部分的说明省略,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2横梁7整体设置的比第1横梁6低,因此在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上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74a,该凸缘74a与侧梁2的侧面部23抵接并接合。
第2横梁7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由下托架87和上托架88构成。
下托架87从地板通道3的上抬部32延伸至底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如图8所示,下托架8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半具有由上侧面部89和前侧面部90及后侧面部91构成的帽形的前后方向截面。
下托架87介由通道构件3的上抬部32通过螺栓拧紧于连结地板通道3的车宽方向两端的通道构件39b的两端,抑制由于地板通道3将两侧的第2横梁7分断而造成的车身刚性降低。
下托架8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高强度部92,所述高强度部92位于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下方,并与该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合并接合,且相比第1构件61的前侧面下部65A和后侧面下部66A、第2构件62的前侧面部70和后侧面部71而言板厚更厚且强度更高。
在下托架8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半的前侧面部90和后侧面部9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形成凸缘90a,91a,该凸缘90a,91a与底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抵接并接合。下托架8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半的内侧端部和前后方向端部与地板通道3的上抬部32抵接并接合。
上托架88配设于下托架87之上。在上托架88的上侧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座椅横挡安装部93。在上托架8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凸缘88a,该凸缘88a与下托架87的上侧面部89抵接并接合。
在上托架8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有凸缘88b,88c,88d,这些凸缘88b,88c,88d与地板通道3的倾斜壁部33抵接,并介由该倾斜壁部33与后述通道加强件100接合。另外,在上托架88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设有凸缘88e,88f,这些凸缘88e,88f与地板通道3的上抬部32抵接并接合。
<通道加强件>
在第2横梁7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所接合到的地板通道3的下侧面安装有通道加强件100,所述通道加强件100为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倒U字形的车宽方向截面的大致鞍形。
如图9所示,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凸部101、前侧凹部102、后侧凸部103、后侧凹部104以及后端凸部10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按此顺序配置,并分别在圆周方向上延伸设置。后侧凸部10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幅度比中间部宽的宽幅部106。在前侧凹部102的车宽方向两侧中,中间凸部107沿着前侧凸部101和后侧凸部10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中间凸部107的车辆前后方向两侧设有前侧第1凹部102a、前侧第2凹部102b。前侧凸部101、前侧第1凹部102a、中间凸部107、前侧第2凹部102b及后侧凸部103从通道加强件100的内侧看具有大致W字形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此外,后侧凸部103和后侧凹部104及后端凸部105具有大致U字形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
通道加强件100与地板通道3的下侧面接合,并且如下述所示介由地板通道3与脊骨形底架35和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接合。
即,如图10(a)所示,在前侧凸部101、中间凸部107、后侧凸部103、后端凸部105介由地板通道3设有与脊骨形底架35的加强筋38抵接并焊接的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后侧第1抵接部103a、后端第1抵接部105a。
另外,如图10(b)所示,在中间凸部107、后侧凸部103介由地板通道3设有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凸缘88b抵接并焊接的中间第2抵接部107b、后侧第2抵接部103b。另外,在前侧凸部101、后侧凸部103的宽幅部106介由地板通道3设有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凸缘88c,88d抵接并焊接的前侧第2抵接部101b、后侧第3抵接部106a。
通道加强件100通过在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后方设置延设部108,由此通道加强件10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2横梁7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长。
<侧向碰撞时的横梁的作用>
接下来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的侧向碰撞时的第1横梁6、第2横梁7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中,在其他车辆碰撞于车辆侧面或车辆侧面碰撞于障碍物时,如图1所示,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承受作用于侧梁2的侧向碰撞载荷F,防止无图示的立柱入侵座舱。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中,在第1横梁6中,如图3所示,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介由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与侧梁2接合,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上侧面部8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与地板通道3的上抬部32和倾斜壁部33接合。由此,第1横梁6的上侧面部64、69、74,82与侧梁2和地板通道3接合(图3中A部分)。
另外,在第1横梁6中,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侧梁2接合,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在比侧梁2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P高的位置与地板上架50的架上侧面部50a接合(图3中B部分)。
因此,相对于侧向碰撞时的侧向碰撞载荷,第1横梁6能通过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第1横梁的上侧面部64、69、74,82的图3中A部分的第1支撑作用、以及侧梁2与地板上架50的架上侧面部50a之间的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图3中B部分的第2支撑作用对抗侧梁2如图3中箭头M所示的想要向车宽方向内侧内倒。第2横梁7也相同。因此,在包括具有比第1底板41低的第2底板42的下阶梯地板的车辆中,也能通过第1横梁6、第2横梁7从侧梁2至地板上架50及地板通道3使侧向碰撞载荷F向车宽方向有效分散传递。
另外,在第1横梁的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侧梁2与架侧面部50c之间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68。因此,能防止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面外变形(屈曲),并能在侧向碰撞时在侧梁2与地板上架50之间有效撑住侧向碰撞载荷F,侧梁2与地板通道3之间的支撑为主,能抑制在地板通道3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第1横梁6的上侧面部64、69、74,82连结地板通道3的上抬部32与侧梁2,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连结地板通道3的立壁部31与侧梁2。因此,在侧向碰撞时能从侧梁2用地板通道3的立壁部31及上抬部32承受侧向碰撞载荷F,并能抑制在地板通道3的主体即倾斜壁部33和顶板部34产生应力集中。
<横梁的高强度部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中,在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的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与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之间的重合部、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与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之间的重合部、第2构件62的上侧面部69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之间的重合部设有相比第1构件61的前侧面下部65A及后侧面下部66A而言厚度更厚且强度更高的高强度部72,86。由此,在侧向碰撞时输入至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的使侧梁2向座舱内侧内倒的侧向碰撞载荷F能介由高强度部72,86切实向车宽方向传递。因此,能抑制与低的第2底板42相对的第1构件61的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的变形。
另外,高强度部72,86是将第1构件61和第2构件62、甚至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及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复数个构件重合而成的部分,因此能用简单结构构成高强度部。
此外,因为在具有高强度部72,86的第1构件61和第2构件62安装有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所以可以抑制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及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变形,并在侧向碰撞时缓和对乘坐在座椅上的乘车人的冲击。
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第1构件61、第2构件62、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分别以侧梁2侧的构件在上的方式和地板通道3侧的构件固定在一起。因此,在会使侧梁2内倒变形的侧向碰撞载荷F输入至第1横梁6、第2横梁7时,面方向的压缩力会作用于各构件的重合部,因此能抑制重合部的剥离。
如图2所示,第2构件62的上侧面的加强筋73和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加强筋78、8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因此,能使施加于侧梁2的侧向碰撞载荷F介由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加强筋78,80和第2构件62的加强筋73传递至车宽方向内侧。
<大梁的脆弱部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中,在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的第1构件61的侧梁侧端部且是与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重叠的位置设有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切口构成的脆弱部67。
在侧向碰撞时,由于侧梁受到的侧向碰撞载荷F而使想让侧梁2内倒的力矩M作用于侧梁2。相对于该弯矩M,首先,在侧梁2的上侧面部22所接合的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突片79的基部会面外变形。突片7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安装托架60为帽形截面且刚性高,因此侧向碰撞载荷会传递至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脆弱部67。
由此,第1构件61的脆弱部67挤垮并吸收侧向碰撞时的能量,抑制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的意料不到的部位的屈曲变形。另外,通过向脆弱部67挤垮的方向优先引导侧向碰撞载荷F能使侧向碰撞载荷F向车宽方向有效分散传递。
另外,在第1横梁6和第2横梁7的第1构件61的上侧面部64的侧梁侧端部设有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作为加强构件。由此,能用加强构件即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承接包括挤垮的脆弱部67在内的区域,并能使挤垮脆弱部67后的侧向碰撞载荷F介由加强构件即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和第1构件61、第2构件62向车宽方向传递。
脆弱部67选自切口、加强筋、孔的任意者,因此能用简单加工形成脆弱部67,进而能控制侧向碰撞时的脆弱部67的变形动作。
加强构件是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脆弱部67位于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座椅横挡安装部77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在侧向碰撞时即使脆弱部67挤垮变形,也不会到达梁侧座椅安装托架60的座椅横挡安装部77,并缓和对乘坐在座椅上的乘车人的冲击。
脆弱部67仅设于第1构件61的侧梁侧端部的上侧面部64,因此侧向碰撞时上侧面部64和前侧面部65及后侧面部66之间的棱线部并不会挤垮而是留下,能使侧向碰撞载荷F向车宽方向传递。
<通道加强件的作用>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身1中,通道加强件100在前侧第2抵接部101b、中间第2抵接部107b、后侧第2抵接部103b、后侧第3抵接部106a处介由地板通道3固定于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另外,通道加强件100在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及后侧第1抵接部103a处介由地板通道3固定于脊骨形底架35的复数个加强筋38。由此,在侧向碰撞时从第2横梁7输入至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的侧向碰撞载荷F能介由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第2抵接部101b、中间第2抵接部107b、后侧第2抵接部103b、后侧第3抵接部106a传递至通道加强件100,进而介由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及后侧第1抵接部103a传递至脊骨形底架35的复数个加强筋38,不仅能抑制地板通道3也能抑制通道加强件100的变形。
另外,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及后侧第1抵接部103a的棱线与脊骨形底架35的加强筋38的棱线互相接触。因此,能使侧向碰撞载荷F介由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及后侧第1抵接部103a切实传递至脊骨形底架35的复数个加强筋38。
通道加强件100在前侧凸部101、中间凸部107及后侧凸部103具有与脊骨形底架35的复数个加强筋38抵接的前侧第1抵接部101a、中间第1抵接部107a及后侧第1抵接部103a,并具有与座椅安装托架63抵接的前侧第2抵接部102a、中间第2抵接部107b、后侧第2抵接部103b及后侧第3抵接部106a。因此,能介由如上抵接部轻松且切实地进行通道加强件100与脊骨形底架35的接合以及通道加强件100与座椅安装托架63的接合。
通道加强件100在前侧凸部101与中间凸部107之间、中间凸部107与后侧凸部103之间具有向从地板通道3的下侧面分离开的方向突出的前侧凹部102a、后侧凹部102b。另外,在后侧凸部103与后端凸部105之间具有向从地板通道3的下侧面分离开的方向突出的后侧凹部104。因此,能通过如上连续的凸部和凹部提高通道加强件100的刚性。
通道加强件100在后侧凸部103的后方具有延设部108,该延设部108在后端具有固定于脊骨形底架35的另外的加强筋38的后端凸部105。因此,由于延设部108而使得车辆前后方向变长的通道加强件100提高地板通道3的刚性,这样一来即使在侧向碰撞载荷F通过座椅安装托架63输入至通道加强件100的前侧时也能切实抑制地板通道3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比如,第2横梁7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由下托架87和上托架88构成,但也可以和第1横梁6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一样由一个零件构成。反之,也可以使第1横梁6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与第2横梁7的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63一样由下托架87和上托架88构成。
编号说明
1…下部车身
2…侧梁
3…地板通道
4…底板
5…地板架
6…第1横梁
7…第2横梁
22…上侧面部
23…侧面部
24…下侧面部
25…上侧棱线部
26…下侧棱线部
31…立壁部
32…上抬部
35…脊骨形底架
38…加强筋
40…阶梯差部
41…第1底板
42…第2底板
50…地板上架
50a…架上侧面部
50b…架侧面部
50c…架侧面部
60…梁侧座椅安装托架
61…第1构件
62…第2构件
63…通道侧座椅安装托架
64…上侧面部
65…前侧面部
65A…前侧面下部
66…后侧面部
66A…后侧面下部
67…脆弱部
68…加强筋
69…上侧面部
70…前侧面部
71…后侧面部
72…高强度部
73…加强筋
78…加强筋
80…加强筋
86…高强度部
92…高强度部
100…通道加强件
101…前侧凸部
103…后侧凸部
107…中间凸部
108…延设部
101a…前侧第1抵接部
107a…中间第1抵接部
103a…后侧第1抵接部
101b…前侧第2抵接部
107b…中间第2抵接部
103b…后侧第2抵接部
106a…后侧第3抵接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
从所述侧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底板;
在所述侧梁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底板的上侧面协作形成闭口截面的左右成对的地板上架;
具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从所述底板的内侧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的地板通道;
介由所述地板上架在与所述地板通道之间跨设的横梁;
其中,所述横梁具有与所述底板相对的横梁上侧面部、从该横梁上侧面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底板的横梁前侧面部及横梁后侧面部;
在所述横梁的所述横梁上侧面部的侧梁侧端部设有加强构件,在所述横梁的侧梁侧端部且是与所述加强构件重叠的位置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选自切口、加强筋、孔的任意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是座椅安装托架,
所述脆弱部位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座椅安装面的车宽方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是座椅安装托架,
所述脆弱部位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座椅安装面的车宽方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仅设于所述横梁的侧梁侧端部的所述横梁上侧面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65099A JP2021041817A (ja) | 2019-09-11 | 2019-09-11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2019-165099 | 2019-09-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77998A true CN112477998A (zh) | 2021-03-12 |
Family
ID=7232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49317.0A Pending CN112477998A (zh) | 2019-09-11 | 2020-07-30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92526B2 (zh) |
EP (1) | EP3792154A1 (zh) |
JP (1) | JP2021041817A (zh) |
CN (1) | CN11247799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57958A (zh) * | 2021-04-30 | 2022-11-0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39961B2 (ja) * | 2019-01-11 | 2022-09-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カバー部材 |
KR20220048138A (ko) * | 2020-10-12 | 2022-04-1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전기 자동차용 스크럼 타입 사이드 실 구조 |
US12030479B1 (en) | 2021-08-13 | 2024-07-09 | Oshkosh Defense, Llc | Prioritized charging of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a military vehicle |
US11608050B1 (en) | 2021-08-13 | 2023-03-21 | Oshkosh Defense, Llc | Electrified military vehicle |
US12060053B1 (en) | 2021-08-13 | 2024-08-13 | Oshkosh Defense, Llc | Military vehicle with control modes |
US11498409B1 (en) | 2021-08-13 | 2022-11-15 | Oshkosh Defense, Llc | Electrified military vehicle |
US12083995B1 (en) | 2021-08-13 | 2024-09-10 | Oshkosh Defense, Llc | Power export system for a military vehicle |
DE102022129907B3 (de) * | 2022-11-11 | 2024-03-28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Bodenstruktur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wagen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15092A (ja) * | 2009-03-17 | 2010-09-3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CN101879915A (zh) * | 2009-02-02 | 2010-11-10 | 多形态公司 | 车顶支柱组件 |
DE102011051622A1 (de) * | 2011-07-07 | 2013-01-10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 Fahrzeugstruktu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Schweller eines Kraftfahrzeugs |
US20170120959A1 (en) * | 2015-10-30 | 2017-05-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CN106660587A (zh) * | 2014-08-04 | 2017-05-10 | 标致雪铁龙集团 | 具有包括压缩可形变部分的横梁的底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90450B2 (ja) * | 2008-12-19 | 2011-06-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US8292356B2 (en) * | 2009-03-17 | 2012-10-23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DE102013103729A1 (de) * | 2013-04-15 | 2014-10-16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Tunnelanordnung für eine Bodengruppe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sowie eine Bodengruppe |
JP6090181B2 (ja) | 2014-01-16 | 2017-03-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FR3024421B1 (fr) * | 2014-08-04 | 2016-07-15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lancher avec traverse comprenant une portion rapportee deformable en compression |
JP6277948B2 (ja) * | 2014-12-05 | 2018-02-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319215B2 (ja) * | 2015-07-17 | 2018-05-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骨格構造 |
WO2017098305A1 (en) * | 2015-12-09 | 2017-06-15 | Arcelormittal |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comprising a transversal beam of varying resistance to plastic deformation |
WO2018163815A1 (ja) * | 2017-03-10 | 2018-09-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09204505B (zh) * | 2017-06-30 | 2021-12-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JP6597724B2 (ja) | 2017-07-06 | 2019-10-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915592B2 (ja) * | 2018-06-15 | 2021-08-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US11091016B2 (en) * | 2019-03-06 | 2021-08-17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CN111942480B (zh) * | 2019-05-15 | 2022-11-2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JP7275836B2 (ja) * | 2019-05-15 | 2023-05-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2019
- 2019-09-11 JP JP2019165099A patent/JP2021041817A/ja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7-30 CN CN202010749317.0A patent/CN112477998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8-31 US US17/008,465 patent/US1129252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01 EP EP20193798.4A patent/EP379215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79915A (zh) * | 2009-02-02 | 2010-11-10 | 多形态公司 | 车顶支柱组件 |
JP2010215092A (ja) * | 2009-03-17 | 2010-09-3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DE102011051622A1 (de) * | 2011-07-07 | 2013-01-10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 Fahrzeugstruktu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Schweller eines Kraftfahrzeugs |
CN106660587A (zh) * | 2014-08-04 | 2017-05-10 | 标致雪铁龙集团 | 具有包括压缩可形变部分的横梁的底板 |
US20170120959A1 (en) * | 2015-10-30 | 2017-05-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57958A (zh) * | 2021-04-30 | 2022-11-0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15257958B (zh) * | 2021-04-30 | 2024-04-1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US12043317B2 (en) | 2021-04-30 | 2024-07-23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70371A1 (en) | 2021-03-11 |
US11292526B2 (en) | 2022-04-05 |
EP3792154A1 (en) | 2021-03-17 |
JP2021041817A (ja) | 2021-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77989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CN112477998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US9914484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US7699385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11192593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20050082877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6252617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WO2011155321A1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EP2783951B1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KR20180091937A (ko) | 차량 전방부 구조 | |
EP2371680B1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9591892B (zh) | 车辆的车身侧部的上部拱形构造 | |
CN110884567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US20230202578A1 (e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 |
JP2017197056A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15257958A (zh)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
US11180196B2 (en) | Structural joining part for sorb impact events | |
JP472829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14590324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JPS6320619Y2 (zh) | ||
JP2021041815A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2021041816A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
US11591025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20230311798A1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CN212890612U (zh) | 车身下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