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542A -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542A
CN114450542A CN202080068094.XA CN202080068094A CN114450542A CN 114450542 A CN114450542 A CN 114450542A CN 202080068094 A CN202080068094 A CN 202080068094A CN 114450542 A CN114450542 A CN 114450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passage
refrigerant
pressur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80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542B (zh
Inventor
竹上雅章
上野明敏
田口秀一
堀田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2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on-off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压缩部件(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压力(Pth1),热源控制部(14)则进行第一工作。在第一工作中,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热源侧机组和利用侧机组的制冷装置。热源侧机组具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贮液器。贮液器在进行冷却运转时贮存高压液态制冷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9-66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制冷装置中,在压缩机的停止过程中有可能贮液器内的压力上升。例如,如果在压缩机的停止过程中贮液器周围的温度变高,则贮液器内的制冷剂蒸发,贮液器内的压力上升。其结果是,贮液器内的压力有可能发生异常。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制冷装置1的热源机组,该热源机组包括热源回路11和热源控制部14,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压缩部件20、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贮液器41,在所述压缩部件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压力Pth1,所述热源控制部14则进行第一工作,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所述贮液器41连通而使所述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
在第一方面中,通过在第一工作中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使压缩部件20处于工作状态,能够使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下降,因而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为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使所述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所述贮液器41连通的气体通路P1、和设置在所述气体通路P1上的开关阀V1,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
在第二方面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使设置在气体通路P1上的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能够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由此而能够使压缩部件20处于工作状态而使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移动,所以能够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此,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为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从所述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被供给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
在第三方面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将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能够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移动到压缩部件20和热源热交换器40。这样一来,与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仅向压缩部件20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为第三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使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和所述贮液器41连通的连接通路P2。
在第四方面中,通过设置连接通路P2,在第一工作中能够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连接通路P2移动。这样一来,与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仅向压缩部件20和热源热交换器40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为第四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对所述热源膨胀阀44进行控制,以便使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热源膨胀阀44被减压后被供给所述贮液器41。
在第五方面中,通过用热源膨胀阀44对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后将该制冷剂供给贮液器41,能够对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后使其返回贮液器41。这样一来,与不对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便使其返回贮液器41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此,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为第四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结束后使所述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在第六方面中,在第一工作结束后,通过使设置在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能够切断贮液器41和热源热交换器40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所述连接通路P2连通热源热交换器40和贮液器41。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为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比所述第一压力Pth1低的第二压力Pth2,则所述热源控制部14结束所述第一工作。
在第七方面中,通过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第二压力Pth2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工作,能够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已充分降低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工作。由此而能够抑制频繁地重复第一工作的开始和结束的现象(所谓的波动(hunting))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为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压力释放阀RV,该压力释放阀RV在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工作压力时工作,所述第一压力Pth1低于所述工作压力。
在第八方面中,通过使作为是否进行第一工作的判断基准的第一压力Pth1低于压力释放阀RV的工作压力,能够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压力释放阀RV的工作压力而压力释放阀RV工作之前开始第一工作。这样一来,能够在压力释放阀RV工作之前使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降低。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为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回路11与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连接而构成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所述热源控制部14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100,以便在所述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所述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所述热源回路11中。
在第九方面中,通过在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热源回路11中,能够将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贮存在热源回路11中。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为第一到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件20具有多台压缩机21、22、23,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任一台压缩机成为工作状态。
在第十方面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使压缩部件20所包括的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任意一台处于工作状态,与使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两台以上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压缩部件20工作所需要消耗的电力。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为第一到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源回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在第十一方面中,通过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能够在包括热源机组10的制冷装置1中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达到临界压力以上的制冷循环。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涉及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热源机组和利用机组15,该利用机组15中设置有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
在第十二方面中,能够抑制热源机组10中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出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构成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示例出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3是示例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4是示例出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5是示例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6是示例出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7是示例出第一工作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8是示例出在压缩部件的停止期间中的工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示例出第一工作中的工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示例出第一工作中的热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用同一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制冷装置)
图1示例出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的构成。制冷装置1包括热源机组10和一台或多台利用机组15。热源机组10和一台或多台利用机组15由气体连接管道P11和液体连接管道P12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0。
在该例中,制冷装置1进行冰箱、冷冻库、陈列柜等制冷设备(以下记载为“冷却设备”)的内部冷却和室内空调。具体而言,制冷装置1包括两台利用机组15。两台利用机组15中的一台构成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组15a,另一台构成设置于冷却设备的冷却设备机组15b。在该例中,热源机组10设置于室外。在制冷装置1中,设置有与室内机组15a对应的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及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和与冷却设备机组15b对应的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及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热源机组10和室内机组15a通过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和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连接,且热源机组10和冷却设备机组15b通过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和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00。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在该例中,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00中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达到临界压力以上的制冷循环。
〔热源机组和利用机组〕
在热源机组10中设置有热源回路11、热源风扇12、冷却风扇13以及热源控制部14。在利用机组15中设置有利用回路16、利用风扇17以及利用控制部18。热源回路11的气体端和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通过气体连接管道P11连接,热源回路11的液体端和利用回路16的液体端通过液体连接管道P12连接。由此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0。
在该例中,热源回路11的气体端和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通过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连接,热源回路11的液体端和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液体端通过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连接。热源回路11的气体端和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通过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连接,热源回路11的液体端和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液体端通过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连接。
〔热源回路〕
热源回路11具有压缩部件20、切换单元30、热源热交换器40、贮液器41、冷却热交换器42、中间冷却器43、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冷却膨胀阀45、排气阀46、压力释放阀RV。在热源回路11中设置有第一~第八热源通路P41~P48。例如,第一~第八热源通路P41~P48由制冷剂管道构成。
〈压缩部件〉
压缩部件20吸入制冷剂,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喷出。在该例中,压缩部件20具有多台压缩机。具体而言,压缩部件20具有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压缩部件20为双级压缩式,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22是低压侧压缩机,第三压缩机23是高压侧压缩机。第一压缩机21与室内机组15a相对应,第二压缩机22与冷却设备机组15b相对应。
第一压缩机21具有吸入口和喷出口,通过吸入口吸入制冷剂而压缩制冷剂,通过喷出口喷出该压缩后的制冷剂。在该例中,第一压缩机21是具有电动机和由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压缩机构的回旋式压缩机。例如,第一压缩机21是涡旋式压缩机。第一压缩机21是能够调节转速(工作频率)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缩机22和第三压缩机23各自的结构与第一压缩机21的结构相同。在该例中,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各自的吸入口构成压缩部件20的入口,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口构成压缩部件20的出口。
在该例中,于压缩部件20设置有第一~第三吸入通路P21~P23、第一~第三喷出通路P24~P26、中间通路P27。例如,这些通路P21~P27由制冷剂管道构成。第一~第三吸入通路P21~P2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三压缩机21~23的吸入口连接。第一吸入通路P21的另一端与切换单元30的第二阀口Q2连接。第二吸入通路P22的另一端与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的一端连接。第一~第三喷出通路P24~P2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三压缩机21~23的喷出口连接。第三喷出通路P26的另一端与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连接。中间通路P27的一端与第一喷出通路P24的另一端和第二喷出通路P25的另一端连接,中间通路P27的另一端与第三吸入通路P23的另一端连接。
〈切换单元〉
切换单元30具有第一阀口Q1、第二阀口Q2、第三阀口Q3以及第四阀口Q4,第一~第四阀口Q1~Q4之间的连通状态被切换。第一阀口Q1通过第三喷出通路P26与压缩部件20的出口即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口连接。第二阀口Q2通过第一吸入通路P21与第一压缩机21的吸气口连接。第三阀口Q3与第一热源通路P41的一端连接,第一热源通路P41的另一端与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的一端连接。第四阀口Q4与第二热源通路P42的一端连接,第二热源通路P42的另一端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接。
在该例中,切换单元30具有第一三通阀31和第二三通阀32。切换单元30还设有第一~第四切换通路P31~P34。第一~第四切换通路P31~P34例如由制冷剂管道构成。第一三通阀31具有第一~第三阀口,能够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二三通阀32的结构与第一三通阀31的结构相同。
第一切换通路P31连接第一三通阀31的第一阀口和第三喷出通路P26的另一端。第二切换通路P32连接第二三通阀32的第一阀口和第三喷出通路P26的另一端。第三切换通路P33连接第一三通阀31的第二阀口和第一吸入通路P21的另一端。第四切换通路P34连接第二三通阀32的第二阀口和第一吸入通路P21的另一端。第一三通阀31的第三端口通过第一热源通路P41与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的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32的第三阀口通过第二热源通路P42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接。
在该例中,第一切换通路P31、第二切换通路P32以及第三喷出通路P26的连接部构成第一阀口Q1,第三切换通路P33、第四切换通路P34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的连接部构成第二阀口Q2。第一三通阀31的第三阀口构成第三阀口Q3,第二三通阀32的第三阀口构成第四阀口Q4。
〈热源风扇和热源热交换器〉
热源风扇12布置在热源热交换器40附近,向热源热交换器40输送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热源热交换器40使流经热源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与由热源风扇12输送到热源热交换器4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热源热交换器40为管片式热交换器。
在该例中,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通过第二热源通路P42与切换单元30的第四阀口Q4连接。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与第三热源通路P43的一端连接,第三热源通路P43的另一端与贮液器41的入口连接。
〈贮液器〉
贮液器41贮存制冷剂,使制冷剂分离为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例如,贮液器41由压力容器构成。贮液器41具有防热构造。例如,在贮液器41的周壁上设置有由隔热材料形成的隔热层。
在该例中,贮液器41的入口通过第三热源通路P43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连接。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通过第四热源通路P44与液体连接管道P12的一端连接。具体而言,第四热源通路P44具有主通路P44a、第一分支通路P44b和第二分支通路P44c。主通路P44a的一端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连接。第一分支通路P44b的一端与主通路P44a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分支通路P44b的另一端与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的一端连接。第二分支通路P44c的一端与主通路P44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分支通路P44c的另一端与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的一端连接。
在该例中,第五热源通路P45的一端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中途部Q41连接,第五热源通路P45的另一端与第三热源通路P43的第一中途部Q31连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一端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二中途部Q42连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另一端与第三吸入通路P23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热源通路P47的一端与贮液器41的气体出口连接,第七热源通路P47的另一端与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中途部Q60连接。第八热源通路P48的一端与第三热源通路P43的第二中途部Q32连接,第八热源通路P48的另一端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三中途部Q4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热源通路P43的第二中途部Q32位于第三热源通路P43中第一中途部Q31与贮液器41之间。在第四热源通路P44中,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朝向液体连接管道P12的一端依次排列有第一中途部Q41、第二中途部Q42以及第三中途部Q43。具体而言,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中途部Q41位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主通路P44a上。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二中途部Q42位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主通路P44a中第一中途部Q41与主通路P44a的另一端(主通路P44a与第一分支通路P44b与第二分支通路P44c的连接部)之间。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三中途部Q43位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分支通路P44b上。
〈热源通路〉
在该例中,第一热源通路P41是为了使压缩部件20的出口和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连通而设置的通路。第二热源通路P42是为了使压缩部件20的出口和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通而设置的通路。第三热源通路P43是为了使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和贮液器41的入口连通而设置的通路。第四热源通路P44是为了使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与室内机组15a以及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液体端连通而设置的通路。第五热源通路P45是为了使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和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连通而设置的通路。第六热源通路P46是为了将流经第四热源通路P4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供向压缩部件20的入口(在该例中为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而设置的通路(注入通路)。第七热源通路P47是为了将贮存在贮液器41内的气态制冷剂从贮液器41排出而设置的通路(排气通路)。第八热源通路P48是为了使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液体端和贮液器41的入口连通而设置的通路。
〈冷却热交换器〉
冷却热交换器42与第四热源通路P44和第六热源通路P46连接,使流经第四热源通路P44的制冷剂与流经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该例中,冷却热交换器42具有组装于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和组装于第六热源通路P46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该冷却热交换器42使流经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与流经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具体而言,第一制冷剂通路42a布置在第四热源通路P44中贮液器41与第一中途部Q41之间。第二制冷剂通路42b布置在第六热源通路P46中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一端(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二中途部Q42)与中途部Q60之间。例如,冷却热交换器42是平板式热交换器。
〈冷却风扇和中间冷却器〉
冷却风扇13布置在中间冷却器43附近,向中间冷却器43输送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中间冷却器43设置在中间通路P27上,使流经中间通路P27的制冷剂与由冷却风扇13输送到中间冷却器4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在中间通路P27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却。例如,中间冷却器43为管片式热交换器。
〈第一热源膨胀阀〉
第一热源膨胀阀44a设置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在该例中,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布置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上第一中途部Q31与第二中途部Q3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第一热源膨胀阀44a为电子膨胀阀(电动阀)。
〈第二热源膨胀阀〉
第二热源膨胀阀44b设置在第五热源通路P45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热源膨胀阀44b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第二热源膨胀阀44b为电子膨胀阀(电动阀)。
〈冷却膨胀阀〉
冷却膨胀阀45设置在第六热源通路P46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在该例中,冷却膨胀阀45布置在第六热源通路P46上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一端(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二中途部Q42)与冷却热交换器4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冷却膨胀阀45为电子膨胀阀(电动阀)。
〈排气阀〉
排气阀46设置在第七热源通路P47上。排气阀46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冷却膨胀阀45为电动阀。需要说明的是,排气阀46可以是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开关阀(电磁阀)。
〈压力释放阀〉
压力释放阀RV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工作压力时工作。在该例中,压力释放阀RV设置在贮液器41上,当压力释放阀RV工作时,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通过压力释放阀RV从贮液器41排出。
〈止回阀〉
在热源回路11上设置有第一~第七止回阀CV1~CV7。第一止回阀CV1设置在第一喷出通路P24上。第二止回阀CV2设置在第二喷出通路P25上。第三止回阀CV3设置在第三喷出通路P26上。第四止回阀CV4设置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上,布置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上第一热源膨胀阀44a与第二中途部Q32之间。第五止回阀CV5设置在第四热源通路P44上,布置在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分支通路P44b上主通路P44a与第一分支通路P44b与第二分支通路P44c的连接部与第三中途部Q43之间。第六止回阀CV6设置在第五热源通路P45上,布置在第五热源通路P45上第五热源通路P45的一端(第四热源通路P44的第一中途部Q31)与第二热源膨胀阀44b之间。第七止回阀CV7设置在第八热源通路P48上。第一~第七止回阀CV1~CV7分别允许制冷剂向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并禁止制冷剂向与该箭头相反的方向流动。
〈油分离回路〉
在热源回路11中设置有油分离回路50。油分离回路50具有油分离器60、第一回油管61、第二回油管62、第一油量调节阀63和第二油量调节阀64。油分离器60设置在第三喷出通路P26上,从压缩部件20(具体而言是第三压缩机23)所喷出的制冷剂中分离油。第一回油管61的一端与油分离器60连接,第一回油管61的另一端与第一吸入通路P21连接。第二回油管62的一端与油分离器60连接,第二回油管62的另一端与第二吸入通路P22连接。第一油量调节阀63设置在第一回油管61上,第二油量调节阀64设置在第二回油管62上。
根据该结构,贮存在油分离器60中的油的一部分经由第一回油管61和第一吸入通路P21返回第一压缩机21,剩余部分经由第二回油管62和第二吸入通路P22返回第二压缩机22。需要说明的是,贮存在油分离器60中的油也可以返回到第三压缩机23中。贮存在油分离器60中的油既可以直接返回第一压缩机21的壳体内的贮油部(省略图示),也可以直接返回第二压缩机22的壳体内的贮油部(省略图示),还可以直接返回第三压缩机23的壳体内的贮油部(省略图示)。
〔热源机组内的各种传感器〕
在热源机组10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作为这些各种传感器所检测的物理量的例子,能举出:制冷剂回路100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制冷剂回路100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制冷剂回路100的中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热源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被吸入热源机组10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的温度等。
在该例中,在热源机组10中设置有贮液器压力传感器S41、贮液器温度传感器S42、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S21、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S22以及喷出压力传感器S23。贮液器压力传感器S41检测贮液器41内的压力(具体而言是制冷剂的压力)。贮液器温度传感器S42检测贮液器41内的温度(具体而言是制冷剂的温度)。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S21检测第一压缩机21的吸入侧(压缩部件20的吸入侧之一例)的制冷剂压力。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S22检测第二压缩机22的吸入侧(压缩部件20的吸入侧之一例)的制冷剂压力。喷出压力传感器S23检测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侧(压缩部件20的喷出侧之一例)的制冷剂的压力。
〔热源控制部〕
热源控制部14通过通信线与设置在热源机组10中的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是贮液器压力传感器S41、贮液器温度传感器S42、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S21、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S22、喷出压力传感器S23等)连接。热源控制部14通过通信线与热源机组10的各部分(具体而言是压缩部件20、切换单元30、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冷却膨胀阀45、排气阀46、热源风扇12、冷却风扇13等)连接。热源控制部14根据设置在热源机组10中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表示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信号)或来自外部的信号(例如运转指令等)控制热源单元10的各部分。例如,热源控制部14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该存储器存储用于使处理器工作的程序和数据。
〔利用回路〕
利用回路16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和利用膨胀阀71。利用回路16中设有利用气体通路P70和利用液体通路P71。利用气体通路P70和利用液体通路P71例如由制冷剂管道构成。
在该例中,构成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机组15的利用回路16除了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和利用膨胀阀71之外,还具有辅助膨胀阀72、第八止回阀CV8以及第九止回阀CV9。在构成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机组15的利用回路16中,除了利用气体通路P70和利用液体通路P71之外,还设置有辅助通路P72。
〈利用风扇和利用热交换器〉
利用风扇17布置在利用热交换器70附近,向利用热交换器70输送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或库内空气)。利用热交换器70使流经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制冷剂与由利用风扇17输送到利用热交换器7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利用热交换器70为管片式热交换器。
在该例中,利用热交换器70的气体端与利用气体通路P70的一端连接,利用气体通路P70的另一端与气体连接管道P11的另一端连接。具体而言,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气体通路P70的另一端与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的另一端连接,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气体通路P70的另一端与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的另一端连接。利用热交换器70的液体端与利用液体通路P71的一端连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另一端与液体连接管道P12的另一端连接。具体而言,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另一端与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的另一端连接,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另一端与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的另一端连接。
〈利用膨胀阀〉
利用膨胀阀71设置在利用液体通路P71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利用膨胀阀71为电子膨胀阀(电动阀)。
〈辅助膨胀阀〉
辅助膨胀阀72设置在辅助通路P72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需要说明的是,辅助膨胀阀72的开度能够调节。例如,辅助膨胀阀72为电子膨胀阀(电动阀)。
在该例中,在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中,辅助通路P72的一端与利用热交换器70的液体端连接,辅助通路P72的另一端与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的另一端连接。
〈止回阀〉
在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中,第八止回阀CV8设置在利用液体通路P71上,布置在利用液体通路P71上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与利用膨胀阀71之间。第九止回阀CV9设置在辅助通路P72上,布置在辅助通路P72上辅助膨胀阀72与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的另一端之间。第八止回阀CV8和第九止回阀CV9分别允许制冷剂向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并禁止制冷剂向与该箭头相反的方向流动。
〔利用机组内的各种传感器〕
在利用机组15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省略图示)。作为这些各种传感器所检测的物理量的例子,能举出:制冷剂回路100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制冷剂回路100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被吸入利用机组15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或库内空气)的温度等。
〔利用控制部〕
利用控制部18通过通信线与设置在利用机组15中的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是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连接。利用控制部18通过通信线与利用机组15的各部分(具体而言是利用膨胀阀71、辅助膨胀阀72、利用风扇17等)连接。利用控制部18根据设置在利用机组15中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表示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信号)或来自外部的信号(例如运转指令等)控制利用机组15的各部分。例如,利用控制部18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该存储器存储用于使处理器工作的程序和数据。
〔控制部〕
在该制冷装置1中,热源控制部14和一个或多个(在该例中为两个)利用控制部18构成控制部200。控制部200根据设置在制冷装置1中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或来自外部的信号控制制冷装置1的各部分。由此而控制制冷装置1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热源控制部14和利用控制部18通过通信线彼此连接。热源控制部14和利用控制部18彼此通信来控制制冷装置1的各部分。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控制热源机组10的各部分,并且通过控制利用控制部18来控制利用机组15的各部分。热源控制部14这样控制由热源机组10和利用机组15构成的制冷装置1工作。热源控制部14对由热源回路11和利用回路16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0进行控制。
在该例中,利用控制部18根据是否需要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在该例中为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向热源控制部14发送要求起动压缩部件20的起动要求信号。是否需要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也可以根据被吸入利用机组15中的空气(在本例中为室内空气或库内空气)的温度来决定。
例如,在利用机组15对空气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如果被吸入利用机组15的空气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温度(需要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时),利用控制部18则发送起动要求信号。接着,利用控制部18通过过热度控制来调节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在过热度控制中,利用控制部18调节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以使蒸发器即利用热交换器70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在被吸入利用机组15的空气的温度下降而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时),利用控制部18发送停止要求信号。接着,利用控制部18使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
热源控制部14响应从利用控制部18发送来的起动要求信号,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热源控制部14在从所有利用机组15的利用控制部18发送了停止要求信号的情况下(在所有利用机组15中不需要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时),使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
〔制冷装置的运转工作〕
在图1所示的制冷装置1中,进行冷却设备工作运转、制冷运转、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制热运转、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等各种运转。
〈冷却设备工作运转〉
接着,参照图2对冷却设备工作运转进行说明。在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冷却设备机组15b工作,室内机组15a停止。在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进行热源热交换器40成为放热器、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在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在热源机组10中,通过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二状态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一状态,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四阀口Q4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Q3连通。热源风扇12和冷却风扇13成为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22和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21成为停止状态。第一热源膨胀阀44a以规定开度成为打开状态,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风扇17成为停止状态,利用膨胀阀71和辅助膨胀阀72成为全闭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由过热度控制来调节。
如图2所示,从第二压缩机22喷出的制冷剂在中间冷却器43中被冷却,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流入第二热源通路P42,在热源热交换器40中放热。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和第四止回阀CV4,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中被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剩余部分经由第四热源通路P44和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流入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液体通路P71。
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已流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制冷剂在利用膨胀阀71中被减压,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从库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库内空气由此而被冷却。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利用气体通路P70、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和第二吸入通路P22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后被压缩。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在冷却膨胀阀45中被减压,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中从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吸热。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六热源通路P46和第三吸入通路P2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
〈制冷运转〉
接着,参照图3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中,室内机组15a进行室内的制冷,冷却设备机组15b停止。在制冷运转中,进行热源热交换器40成为放热器、室内机组15a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于制冷运转下,在热源机组10中,通过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二状态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一状态,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四阀口Q4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Q3连通。热源风扇12和冷却风扇1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21和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22成为停止状态。第一热源膨胀阀44a以规定开度成为打开状态,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由过热度控制来调节,辅助膨胀阀72成为全闭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风扇17成为停止状态,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
如图3所示,从第一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在中间冷却器43中被冷却,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流入第二热源通路P42,在热源热交换器40中放热。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和第四止回阀CV4,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中被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剩余部分经由第四热源通路P44和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流入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液体通路P71。
在室内机组15a中,已流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制冷剂在利用膨胀阀71中被减压,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利用气体通路P70、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第一热源通路P41、切换单元30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后被压缩。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在冷却膨胀阀45中被减压,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中从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吸热。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六热源通路P46和第三吸入通路P2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
〈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
接着,参照图4对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室内机组15a进行室内的制冷,冷却设备机组15b工作。在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进行热源热交换器40成为放热器、室内机组15a的利用热交换器70和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于制冷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下,在热源机组10中,通过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二状态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一状态,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四阀口Q4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Q3连通。热源风扇12和冷却风扇1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热源膨胀阀44a以规定开度成为打开状态,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由过热度控制来调节,辅助膨胀阀72成为全闭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由过热度控制来调节。
如图4所示,分别从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22喷出的制冷剂在中间冷却器43中被冷却,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流入第二热源通路P42,在热源热交换器40中放热。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热源通路P43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和第四止回阀CV4,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中被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剩余部分分流到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和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分流到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液体通路P71。分流到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的制冷剂流入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液体通路P71。
在室内机组15a中,已流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制冷剂在利用膨胀阀71中被减压,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利用气体通路P70、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第一热源通路P41、切换单元30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后被压缩。
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已流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制冷剂在利用膨胀阀71中被减压,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从库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库内空气由此而被冷却。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利用气体通路P70、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和第二吸入通路P22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后被压缩。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在冷却膨胀阀45中被减压,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中从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吸热。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六热源通路P46和第三吸入通路P2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
〈制热运转〉
接着,参照图5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中,室内机组15a进行室内的制热,冷却设备机组15b停止。在制热运转中,进行室内机组15a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放热器、热源热交换器40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于制热运转下,在热源机组10中,通过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一状态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二状态,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三阀口Q3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四阀口Q4连通。热源风扇12成为工作状态,冷却风扇13成为停止状态。第一压缩机21和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22成为停止状态。第二热源膨胀阀44b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来调节,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辅助膨胀阀72以规定开度成为打开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风扇17成为停止状态,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
如图5所示,从第一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流经中间冷却器4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第一热源通路P41以及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流入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气体通路P70。
在室内机组15a中,流入利用气体通路P70的制冷剂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向室内空气放热。室内空气由此而被加热。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在辅助通路P72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辅助膨胀阀72和第九止回阀CV9,经由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流入热源机组10的第四热源通路P44。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的制冷剂经由第八热源通路P48和第三热源通路P43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中被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五热源通路P45,剩余部分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五热源通路P45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膨胀阀44b中被减压,经由第三热源通路P43流入热源热交换器40,在热源热交换器40中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热源通路P42、切换单元30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后被压缩。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在冷却膨胀阀45中被减压,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中从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吸热。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六热源通路P46和第三吸入通路P2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
〈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
接着,参照图6对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进行说明。在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室内机组15a进行室内的制热,冷却设备机组15b工作。在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进行室内机组15a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放热器、热源热交换器40和制冷机组15b的利用热交换器70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在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一状态,并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二状态。热源风扇12成为工作状态,冷却风扇13成为停止状态。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三阀口Q3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四阀口Q4连通。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二热源膨胀阀44b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来调节,第一热源膨胀阀44a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辅助膨胀阀72以规定开度成为打开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利用膨胀阀71的开度由过热度控制来调节。
在制热兼冷却设备工作运转中,分别从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22喷出的制冷剂流经中间冷却器4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第一热源通路P41以及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流入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气体通路P70。
在室内机组15a中,流入利用气体通路P70的制冷剂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向室内空气放热。室内空气由此而被加热。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在辅助通路P72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辅助膨胀阀72和第九止回阀CV9,经由第一液体连接管道P14流入热源机组10的第四热源通路P44。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的制冷剂经由第八热源通路P48和第三热源通路P43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流入第四热源通路P44,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中被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五热源通路P45,剩余部分分流到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和第六热源通路P46。分流到第二液体连接管道P16的制冷剂流入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液体通路P71。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五热源通路P45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膨胀阀44b中被减压,经由第三热源通路P43流入热源热交换器40,在热源热交换器40中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热源通路P42、切换单元30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后被压缩。
在热源机组10中,流入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制冷剂在冷却膨胀阀45中被减压,在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中从流经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一制冷剂通路42a的制冷剂吸热。从冷却热交换器42的第二制冷剂通路42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六热源通路P46和第三吸入通路P23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后被压缩。
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已流入利用液体通路P71的制冷剂在利用膨胀阀71中被减压,在利用热交换器70中从库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库内空气由此而被冷却。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利用气体通路P70、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和第二吸入通路P22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后被压缩。
〔热源回路的详细情况〕
在该制冷装置1中,热源回路11具有气体通路P1、开关阀V1、连接通路P2以及热源膨胀阀44。
〈气体通路〉
气体通路P1是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的通路。在该例中,气体通路P1由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一部分和第七热源通路P47构成。具体而言,气体通路P1由从第六热源通路P46的中途部Q60到第六热源通路P46的另一端(第六热源通路P46与第三吸入通路P23的连接部)的部分和第七热源通路P47构成。气体通路P1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之一例即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和贮液器41的气体出口连通。
〈开关阀〉
开关阀V1是设置在气体通路P1上的阀。开关阀V1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例中,开关阀V1由排气阀46构成。
〈连接通路〉
连接通路P2是使热源热交换器40和贮液器41连通的通路。在该例中,连接通路P2由第三热源通路P43构成。连接通路P2使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和贮液器41的入口连通。
〈热源膨胀阀〉
热源膨胀阀44是设置在连接通路P2上的阀。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能够调节。在该例中,热源膨胀阀44由第一热源膨胀阀44a构成。
〔第一工作〕
在该制冷装置1中,在压缩部件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压力Pth1,热源控制部14则进行第一工作。在第一工作中,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换句话说,在第一工作中,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回路11的状态成为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压缩部件20工作的状态。
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该开关阀V1设置在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的气体通路P1上。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由此而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中的开关阀V1的开度既可以是完全打开,也可以是开度比完全打开小。第一工作中的开关阀V1的开度既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可变的。例如,热源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一工作中调节开关阀V1的开度,以使从贮液器41向压缩部件20移动的制冷剂的量达到事先决定好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力Pth1例如被设定为能够保护贮液器41不受高压破坏的压力。在该例中,第一压力Pth1低于压力释放阀RV的工作压力。举具体例而言,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第一压力Pth1被设定为8.5MPa。
在第一工作中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被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控制热源回路11,以使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换句话说,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热源回路11的状态成为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的状态。
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对热源膨胀阀44进行控制,以使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热源膨胀阀44被减压后供给贮液器41。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热源膨胀阀44成为打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中的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小于完全打开的开度。
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事先决定好的第二压力Pth2,则热源控制部14结束第一工作。第二压力Pth2低于第一压力Pth1。例如,第二压力Pth2被设定为:能够将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看成已充分下降的压力。举具体例而言,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第二压力Pth2被设定为5MPa。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结束后使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压缩部件20所包括的多台压缩机中的任一台(在该例中为第三压缩机23)处于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中成为工作状态的压缩机的转速被设定为事先决定好的转速(例如最低转速)。
〔第一工作的详细情况〕
如图7所示,在第一工作中,在热源机组10中,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一状态。例如,热源控制部14根据需要将第二三通阀32切换为第一状态。这样一来,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和第四阀口Q4连通,压缩部件20的出口(在该例中是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口)和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通。热源控制部14使开关阀V1(在该例中是排气阀46)成为打开状态。这样一来,压缩部件20的入口(在该例中是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和贮液器41的气体出口连通。热源控制部14适当地调节热源膨胀阀44(在该例中是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的开度。这样一来,热源热交换器40的液体端与贮液器41的入口连通。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在该例中,热源控制部14使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使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22维持停止状态。
在第一工作中,在热源机组10中,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风扇12处于工作状态,使冷却风扇13处于停止状态。热源控制部14使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冷却膨胀阀45成为全闭状态。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控制部18使利用风扇17成为停止状态,使利用膨胀阀71和辅助膨胀阀72成为全闭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控制部18使利用风扇17成为停止状态,使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
如图7所示,当第三压缩机23(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时,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从贮液器41流出,从贮液器41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气体通路P1移动到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压缩部件20的入口)。具体而言,从贮液器41的气体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气体通路P1,在气体通路P1中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开关阀V1,被吸入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从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喷出通路P26、切换单元30以及第二热源通路P42流入热源热交换器40。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连接通路P2,在热源膨胀阀44中被减压后流入贮液器41的入口。
〔抽空降压工作(Pump Down)〕
在该制冷装置1中,热源控制部14在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进行抽空降压工作。在抽空降压工作中,热源控制部14对制冷剂回路100进行控制,以使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热源回路11中。
在抽空降压工作中,在热源机组10中,第一三通阀31成为第二状态,并且第二三通阀32成为第一状态。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根据需要将第一三通阀31切换为第二状态,并且将第二三通阀32切换为第一状态。由此,切换单元30的第一阀口Q1与第四阀口Q4连通且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Q3连通,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利用机组15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连通,压缩部件20的出口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通。在该例中,第一压缩机21的吸入口与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连通,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口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缩机22的吸入口通过第二吸入通路P22和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与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气体端连通。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在该例中,热源控制部14使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
在抽空降压工作中,在热源机组10中,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风扇12和冷却风扇13成为工作状态。热源控制部14使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开状态,使第二热源膨胀阀44b和排气阀46成为全闭状态,冷却膨胀阀45的开度得到适当的调节。在室内机组15a中,利用控制部18使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使利用膨胀阀71和辅助膨胀阀72成为全闭状态。在冷却设备机组15b中,利用控制部18使利用风扇17成为工作状态,使利用膨胀阀71成为全闭状态。
在抽空降压工作中,当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时,室内机组15a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经由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气体通路P70和第一气体连接管道P13流入热源机组10的热源回路11的第一热源通路P41,并经由第一热源通路P41、切换单元30以及第一吸入通路P21被吸入压缩部件20(具体而言是第一压缩机21)。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回路16的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从利用热交换器70流出,经由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气体通路P70和第二气体连接管道P15流入热源机组10的热源回路11的第二吸入通路P22,被吸入压缩部件20(具体而言是第二压缩机22)。从压缩部件20(具体而言是第三压缩机23)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切换单元30、第二热源通路P42、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第三热源通路P43流入贮液器41并被贮存起来。
当事先决定好的抽空降压结束条件成立时,热源控制部14结束抽空降压工作。作为抽空降压结束条件的例子,能够举出压缩部件2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第一压缩机21或第二压缩机22的吸入侧的压力)低于事先决定好的停止压力这样的条件、抽空降压工作开始后经过了事先决定好的时间这样的条件等。在抽空降压工作结束后,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使第一热源膨胀阀44a(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压缩部件的停止过程中的工作控制〕
接着,参照图8,对于在压缩部件20的停止过程中进行的热源控制部14的工作控制进行说明。
〈步骤(ST11)〉
首先,热源控制部14判断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是否超过第一压力Pth1。例如,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由贮液器压力传感器S41检测。热源控制部14可以判断贮液器压力传感器S41所检测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压力Pth1。还可以根据贮液器温度传感器S42所检测的温度(贮液器41内的温度)来导出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热源控制部14也可以判断根据贮液器41内的温度导出的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是否超过第一压力Pth1。反复进行步骤ST11的处理,直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第一压力Pth1为止,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第一压力Pth1,则进行步骤ST12的处理。
〈步骤ST12〉
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第一压力Pth1,则热源控制部14开始第一工作。在该例中,热源控制部14使开关阀V1之一例即排气阀46成为打开状态,使压缩部件20的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
〔第一工作中的工作控制〕
接着,参照图9,对在第一工作中进行的热源控制部14的工作控制进行说明。
〈步骤ST21〉
首先,热源控制部14判断是否满足第一结束条件、第二结束条件以及第三结束条件中的至少一条件。
第一结束条件是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高压压力HPth1这样的条件。例如,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由喷出压力传感器S23检测。热源控制部14可以判断由喷出压力传感器S23检测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高压压力HPth1。例如,第一高压压力HPth1被设定为能够保护压缩部件20不受高压破坏的压力。举具体例而言,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第一高压压力HPth1被设定为11MPa。第二结束条件为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事先决定好的第二压力Pth2这样的条件。第三结束条件为从第一工作开始经过了事先决定好的工作时间这样的条件。例如,工作时间被设定为:能够看成通过第一工作的持续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已充分下降的时间。
重复步骤ST21的处理,直到满足第一结束条件、第二结束条件以及第三结束条件中的至少一条件为止,并且当满足第一结束条件、第二结束条件以及第三结束条件中的至少一条件时,执行步骤ST22的处理。
〈步骤ST22〉
热源控制部14结束第一工作。热源控制部14使压缩部件20从工作状态变为停止状态。在该例中,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结束后使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第一工作中的热源膨胀阀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10,对在第一工作中进行的热源膨胀阀44的控制进行说明。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反复进行以下处理。
〈步骤ST31〉
首先,热源控制部14判断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是否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例如,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第三高压压力HPth3被设定为9.5MPa。重复步骤ST31的处理,直到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为止,当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时,进行步骤ST32的处理。
〈步骤ST32〉
如果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则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膨胀阀44成为打开状态。具体而言,热源控制部14将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设定为事先决定好的初始开度。
〈步骤ST33〉
接着,热源控制部14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个条件。
第一条件是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低于事先决定好的第二高压压力HPth2这样的条件。第二高压压力HPth2低于第一高压压力HPth1。例如,第二高压压力HPth2被设定为:能够看成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已充分下降时的压力。举具体例而言,在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第二高压压力HPth2被设定为10.5MPa。第二条件为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第一压力Pth1这样的条件。
在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4的处理,在不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5的处理。
〈步骤ST34〉
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减小。这样一来,能够使热源膨胀阀44中的制冷剂的减压量增加,所以能够促进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工作中,当使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减小时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的情况下,热源控制部14不使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减小。
〈步骤ST35〉
另一方面,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个条件尚未满足的情况下,热源控制部14判断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是否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在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T36的处理,在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不超过第三高压压力HPth3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步骤ST36〉
热源控制部14使热源膨胀阀44的开度增大。这样一来,能够降低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HP,因而能够保护压缩部件20不受高温破坏。
〔实施方式的特征(1)〕
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为制冷装置1的热源机组10,其包括:热源回路11和热源控制部14;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压缩部件20、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贮液器41;在所述压缩部件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压力Pth1,所述热源控制部14则进行第一工作。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使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工作中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而使压缩部件20处于工作状态,能够使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下降,因而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在第一工作中,通过使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移动,能够促进贮液器41内的液态制冷剂的蒸发(自身蒸发)。这样一来,能够降低贮液器41内的温度。
由于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发生压力异常,所以能够降低贮液器41所需要具有的耐压(对压力的耐性)水平。例如,能够使贮液器41的壁厚变薄。由此而能够减少贮液器41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于火灾等异常时,贮液器41周围的温度上升变快,因此而需要迅速地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部件20处于工作状态,能够迅速地排出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因此能够迅速地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
〔实施方式的特征(2)〕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具有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的气体通路P1、和设置在气体通路P1上的开关阀V1。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使设置在气体通路P1上的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能够使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贮液器41连通。由此而能够使压缩部件20处于工作状态而使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移动,所以能够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此,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实施方式的特征(3)〕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在第一工作中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被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将从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供给热源热交换器40,能够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移动到压缩部件20和热源热交换器40。这样一来,与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仅向压缩部件20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实施方式的特征(4)〕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具有使热源热交换器40和贮液器41连通的连接通路P2。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连接通路P2,在第一工作中便能够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向压缩部件20、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连接通路P2移动。这样一来,与使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仅向压缩部件20和热源热交换器40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实施方式的特征(5)〕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对热源膨胀阀44进行控制,以使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热源膨胀阀44被减压后被供给贮液器41。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热源膨胀阀44对从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后将该制冷剂供给贮液器41,能够对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后使其返回贮液器41。这样一来,与不对从贮液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返回贮液器41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因此,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实施方式的特征(6)〕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结束后使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作结束后,通过使设置在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能够切断贮液器41和热源热交换器40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所述连接通路P2使热源热交换器40和贮液器41连通。这样一来,能够防止热源热交换器40内的高压制冷剂经由连接通路P2流入贮液器41。还能够防止贮液器41内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通路P2流出到热源热交换器40中。
〔实施方式的特征(7)〕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如果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比第一压力Pth1低的第二压力Pth2,热源控制部14则结束第一工作。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第二压力Pth2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工作,能够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已充分降低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工作。由此而能够抑制频繁地重复第一工作的开始和结束的现象(所谓的波动(hunting))的发生。
〔实施方式的特征(8)〕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具有压力释放阀RV,该压力释放阀RV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工作压力时工作。第一压力Pth1低于工作压力。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是否进行第一工作的判断基准的第一压力Pth1低于压力释放阀RV的工作压力,能够在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压力释放阀RV的工作压力而压力释放阀RV工作之前开始第一工作。这样一来,能够在压力释放阀RV工作之前使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降低。
〔实施方式的特征(9)〕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热源回路11与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连接而构成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热源控制部14控制制冷剂回路100,以便在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热源回路11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热源回路11中,能够将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贮存在热源回路11的各部分(例如贮液器41)中。
〔实施方式的特征(10)〕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压缩部件20具有多台压缩机21、22、23。热源控制部14在第一工作中使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任一台成为工作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作中,通过使压缩部件20所包括的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任意一台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与使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两台以上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驱动压缩部件20所需要消耗的电力。
〔实施方式的特征(11)〕
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组10中,在制冷剂回路100(热源回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包括热源机组10的制冷装置1中,能够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达到临界压力以上的制冷循环。
〔实施方式的特征(12)〕
该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包括上述热源机组10和利用机组15,该利用机组15中设置有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热源机组10中能够抑制贮液器41内的压力发生异常。
(其他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说明中,以热源回路11构成为使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口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在第一工作中连通的情况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第三压缩机23具有吸入口、中间口以及喷出口的情况下,热源回路11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三压缩机23的中间口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在第一工作中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吸入口在第三压缩机23的吸入冲程中与第三压缩机23的压缩室(低压的压缩室)连通。中间口在第三压缩机23的压缩冲程的中途与第三压缩机23的压缩室(中压的压缩室)连通。喷出口在第三压缩机23的喷出冲程中与第三压缩机23的压缩室(高压的压缩室)连通。热源回路11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一压缩机21的吸入口和/或第二压缩机22的吸入口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在第一工作中连通。在该情况下,热源控制部14也可以使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在第一工作中处于工作状态。在第一压缩机21和/或第二压缩机22具有吸入口、中间口以及喷出口的情况下,热源回路11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压缩机21的中间口和/或第二压缩机22的中间口与贮液器41的液体出口在第一工作中连通。
在以上说明中,以在第一工作中第三压缩机2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22成为停止状态的情况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热源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一工作中仅使第一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三压缩机23中的第一压缩机21(或第二压缩机22)成为工作状态。在该情况下,热源回路11构成为第一压缩机21(或第二压缩机22)的吸入口和贮液器41的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路P1连通,在第一工作中第一压缩机21(或第二压缩机22)的喷出口与热源热交换器40的气体端连通。
在以上说明中,压缩部件20所包括的压缩机的数量可以是两台以下,也可以是四台以上。压缩部件20可以由多台压缩机构成,也可以由设置在一个壳体内的多级压缩机构构成。
在以上说明中,以制冷装置1包括构成室内机组15a的利用机组15和构成冷却设备机组15b的利用机组15的情况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制冷装置1可以包括利用机组15,其构成对保温箱的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机组。
在以上说明中,以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00中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的情况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00中的制冷剂可以是与二氧化碳不同的其他制冷剂。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实施方式和详情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作为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制冷装置
10 热源机组
11 热源回路
12 热源风扇
13 冷却风扇
14 热源控制部
15 利用机组
16 利用回路
17 利用风扇
18 利用控制部
20 压缩部件
30 切换单元
40 热源热交换器
41 贮液器
42 冷却热交换器
43 中间冷却器
44 热源膨胀阀
45 冷却膨胀阀
46 排气阀
70 利用热交换器
71 利用膨胀阀
100 制冷剂回路
200 控制部
RV 压力释放阀
P1 气体通路
P2 连接通路
V1 开关阀。

Claims (12)

1.一种热源机组,其为制冷装置(1)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回路(11)和热源控制部(14),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压缩部件(20)、热源热交换器(40)以及贮液器(41),
在所述压缩部件(2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第一压力(Pth1),所述热源控制部(14)则进行第一工作,
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所述贮液器(41)连通而使所述压缩部件(20)成为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使所述压缩部件(20)的入口与所述贮液器(41)连通的气体通路(P1)、和设置在所述气体通路(P1)上的开关阀(V1),
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开关阀(V1)成为打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从所述压缩部件(20)喷出的制冷剂被供给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使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和所述贮液器(41)连通的连接通路(P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
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对所述热源膨胀阀(44)进行控制,以便使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热源膨胀阀(44)被减压后被供给所述贮液器(4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通路(P2)上的热源膨胀阀(44),
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结束后使所述热源膨胀阀(44)成为全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低于比所述第一压力(Pth1)低的第二压力(Pth2),则所述热源控制部(14)结束所述第一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具有压力释放阀(RV),该压力释放阀(RV)在所述贮液器(41)内的压力(RP)超过事先决定好的工作压力时工作,
所述第一压力(Pth1)低于所述工作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回路(11)与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连接而构成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
所述热源控制部(14)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100),以便在所述压缩部件(20)成为停止状态之前所述利用热交换器(70)内的制冷剂被回收到所述热源回路(11)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部件(20)具有多台压缩机(21、22、23),
所述热源控制部(14)在所述第一工作中使所述多台压缩机(21、22、23)中的任一台压缩机成为工作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源回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12.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机组和利用机组(15),
该利用机组(15)中设置有具有利用热交换器(70)的利用回路(16)。
CN202080068094.XA 2019-09-30 2020-06-26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Active CN114450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9457A JP6849036B1 (ja) 2019-09-30 2019-09-30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JP2019-179457 2019-09-30
PCT/JP2020/025228 WO2021065114A1 (ja) 2019-09-30 2020-06-26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542A true CN114450542A (zh) 2022-05-06
CN114450542B CN114450542B (zh) 2023-01-17

Family

ID=74879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8094.XA Active CN114450542B (zh) 2019-09-30 2020-06-26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3039B2 (zh)
EP (1) EP4030121B1 (zh)
JP (1) JP6849036B1 (zh)
CN (1) CN114450542B (zh)
WO (1) WO202106511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7761A (ja) * 1989-02-17 1990-08-30 Hitachi Ltd 給湯器付空冷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装置
JP2006118827A (ja) * 2004-10-25 2006-05-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6115051A1 (ja) * 2005-04-18 2006-11-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8020089A (ja) * 2006-07-11 2008-01-3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冷却装置
JP2010101621A (ja) * 2010-02-12 2010-05-06 Panason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833123A (zh) * 2014-02-07 2015-08-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2018009767A (ja) * 2016-07-15 2018-0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3076A (ja) * 1995-05-18 1996-11-29 Hitachi Ltd 冷凍装置
JP4269476B2 (ja) * 2000-03-29 2009-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719181B2 (ja) * 2001-09-28 200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1568951B1 (en) * 2003-10-06 2006-08-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Freezer
JP2006162240A (ja) * 2004-11-10 2006-06-22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001171B2 (ja) * 2005-07-26 2007-10-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982548B2 (ja) * 2005-08-15 2007-09-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233594B2 (en) * 2012-02-23 2016-01-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oling device
KR101810809B1 (ko) * 2014-03-07 2017-12-19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19066086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1397032B2 (en) * 2018-06-05 2022-07-26 Hill Phoenix, Inc. CO2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magnetic refrigeration system cooling
CN111141076B (zh) * 2019-12-19 2022-04-19 佛山市南海区平洲技能五金机械厂 一种制冰筒、海水制冰机、海水制冰系统和制冰方法
MX2023004430A (es) * 2020-10-16 2023-07-11 Hill Phoenix Inc Sistema de refrigeración de co2 con control de enfriador externo.
EP3995758B1 (en) * 2020-11-05 2023-1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7761A (ja) * 1989-02-17 1990-08-30 Hitachi Ltd 給湯器付空冷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装置
JP2006118827A (ja) * 2004-10-25 2006-05-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6115051A1 (ja) * 2005-04-18 2006-11-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8020089A (ja) * 2006-07-11 2008-01-3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冷却装置
JP2010101621A (ja) * 2010-02-12 2010-05-06 Panason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833123A (zh) * 2014-02-07 2015-08-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2018009767A (ja) * 2016-07-15 2018-0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9036B1 (ja) 2021-03-24
JP2021055918A (ja) 2021-04-08
EP4030121A1 (en) 2022-07-20
EP4030121A4 (en) 2022-10-26
CN114450542B (zh) 2023-01-17
US20220221208A1 (en) 2022-07-14
WO2021065114A1 (ja) 2021-04-08
EP4030121B1 (en) 2024-06-12
US11573039B2 (en) 202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21200A1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7116346B2 (ja)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CN114080529B (zh) 冷冻装置
JP4720641B2 (ja) 冷凍装置
US2023014081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source unit
CN114450542B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WO2021010130A1 (ja) 冷凍装置
CN114341571B (zh) 制冷装置
EP4047289A1 (en) Intermediate unit for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JP6897738B2 (ja) 冷凍装置および熱源ユニット
JP7137094B1 (ja)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US2023006507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KR20070054948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JP2022083173A (ja) 熱源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凍装置
JP2002181406A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JP2002174470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